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基础会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0:43:58

点击下载

作者:刘雪清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基础会计

21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 基础会计试读:

前言

2006年11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同时,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建设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这再一次为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把握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大连出版社组织、规划、集中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编写了这套系列教材。《基础会计》作为系列教材中的重点学科,其教材的定位十分重要。

我们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重点研究了目前高等职业教材的现状,在编写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会计》教材版本繁多,特别是高职教材与本科教材没有明显区别,为了突出教材特色,在以往教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2.在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应首先进行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将这两部分内容写入了《基础会计》教材;

3.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了拓展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本教材中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相关知识也作了简明介绍,主要考虑到多数院校一般只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并不开设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和行业会计课程;

4.为了适应非会计专业教学需要,使会计知识更加系统化,将会计的控制与监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内容也包括其中,各校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取舍。

本书由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刘雪清担任主编,并编写了第一篇、第二篇中的第四章及第三篇中的第一章;内蒙古财税职业技术学院孙晶担任副主编,并编写了第二篇、第五篇;沈阳理工大学薛启芳担任副主编,并编写了第三篇中的第二章;辽东学院范颖茜编写了第六篇;青岛酒店管理技术学院刘进涛提供了第四篇初稿。全书最后由刘雪清总纂并定稿。

阳春三月,经过我们辛勤劳动,在播种的季节将此书呈现给大家,真诚地希望能看到秋后收获的果实。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恳请用书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3月第一篇会计基础理论第一章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初学者对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从而引发对学习会计的兴趣。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分类等相关知识有所理解和掌握。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一、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人类能够正常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至生产所得大体上能保障人类生存和正常繁衍需要时,人类才会关心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才能产生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分配、储备及消费均需要进行记录、计算,由于没有文字,人们就创造“结绳记事”、“绘图记事”等方法,来进行简单的记录、计算活动。这种人类的活动可以说是会计的萌芽,但真正具有会计特征,是到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才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与生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目标是相适应的。

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随着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奴隶主或封建主的物质财产,而且还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这就要求采用较为先进的计量与记录方法,随之而来的就相继出现了单式记账、复式记账。同时,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仅仅靠人们劳动过程中附带地进行计量、计算和记录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为了适应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进行管理的要求,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可见,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是它产生的根本动因。二、会计的发展与生产、经营的管理目的相适应

从会计的记录方式上看,我国的会计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计量、记录,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阶段。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与生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在私人占有财产现象未出现之前,人们进行的计量、记录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状况,使生产得以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二是管理好储备的各种物品,实现较为合理的分配,以求部落集体共同生存。当私人占有财产现象出现之后,人们计量、记录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从公共财产部分来讲,是为了管理好生产、分配、交换与财物储备的关系,以求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私人占有部分来讲,是为了如实计量、记录这些财产的数量,保护并不断扩大这些财产。这便是后来出现的“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

从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到15世纪末,单式簿记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一般将这一时期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项目、账簿设置、记录方法、会计凭证、结算方法以及会计报告等具体方法组成。单式簿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计量,而是为了进行控制,从一定程度上讲,内部控制是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与单式簿记相比,复式簿记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会计记录的二重性;二是全部账簿的平衡性和均衡性。随后又出现了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相继传至世界各地,至今我们运用的记账方法仍是沿用了复式簿记的原理。从复式簿记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复式簿记产生于意大利,但其发展与完善却渗透欧洲乃至全世界。我国会计也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了复式记账。

我国的复式簿记同西方的复式簿记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单式到复式的发展过程。我国会计历史上的从单式簿记的“四柱清册”;到不完全复式簿记的“三脚账”、“龙门账”,再到复式簿记的“四脚账”等都完整地记录了会计方法的演变过程,也鉴证着我国近代会计的发展历程。

知识链接“四柱清册”,所谓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涵义分别相当于近代会计中的“期初余款”、“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余”。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平衡公式,既可以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貌。在我国宋朝官厅办理钱粮报销和移交手续时,一般都运用“四柱结算法”,编制会计报表称为“四柱清册”。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资料来源:郭惠云主编《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但是,对近代会计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股份公司的出现。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公司股东不直接参与或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而是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聘用的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必须定期向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政府管理机构、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一方面为了便于阅读会计报告,要求必须依据“公认会计原则”编制、提供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会计报告的可靠性,也要同时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从而证明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在一定意义上使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推动世界范围内公认会计原则建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职业—注册会计师。如果说复式簿记是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会计职业(注册会计师)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长足发展,使西方国家成为发展会计思想的开拓者。尤其是美国,在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标志着现代会计进入了成熟期。“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显著标志。公认会计原则具有两个特点:公认性和权威性。20世纪50年代后,会计工作日益向基层单位、管理部门和生产领域渗透,从而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而最初的受托经济责任已渐渐降到次要位置,在这种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而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程序和方法。60年代后,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出现了电算化会计。信息技术的革命引起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巨变,传统的手工操作会计逐渐被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所替代。随着计算机的飞跃发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ERP等现代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各种经济信息实现综合化、系统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形成,而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三、我国现代会计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90)。主要采用苏联模式,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时期(1990-1996)。为了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会计体系与会计模式。1993年我国会计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同时,陆续出台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了重新定义。使我国的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市场经济时期(1997-2006)。从1997年起陆续出台了30多个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并正式发布了17项《具体会计准则》。1999年我国又建立了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了规范特殊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核算,又相继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我国企业会计又完成了一次大范围、实质性的与国际会计的趋同过程,财政部新颁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此次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发布与实施进一步表明:

1.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并为此对确认、计量原则作了系统、严格的规定。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

3.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将企业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准则的适用上,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领域的39项准则,几乎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多项空白。

4.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制定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在关联方交易、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领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可借鉴的帮助和支持。

事实证明,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与国际会计的接轨,而且正在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趋同与协调发展。第二节 会计的目标与职能一、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相关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由于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会计信息所服务的对象类别众多,如政府、投资人、银行、证券机构、职业经理、董事会、税务机关等,而各类使用者各有其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特定目的的财务报告,满足其管理、决策的需要,才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会计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目标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研究,为此,美国注册会计师理事会曾提出四个可供参考的课题:(1)谁需要财务报表?(2)他们需要什么信息?(3)在所需信息中,有多少是能够由会计师提供的?(4)为了提供所需信息,要有一个怎样的结构?我国学术界在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和提供何种信息的三个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定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但仍有着不同的观点。

知识链接(一)按照服务对象对信息使用要求不同分为财务会计目标和管理会计目标

由于现代会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它们各有主要的服务对象即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目标也应分为两类,除了上述财务会计的目标外。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向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职能部门、责任中心的负责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经营、理财与投资决策,评估业绩,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以及维护职工正当权益所必需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按照会计理论的两大学术观点分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1.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受托责任观,认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必须明确委托受托关系的存在。受托方要承担对资源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如实地报告其责任履行的结果。(三)按照会计目标的层次不同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观点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一条规定:会计工作要“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会计总目标应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各种社会制度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

观点之二: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政府部门从宏观经济管理者、证券市场监管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政府规范证券市场、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保护投资者权益、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我国现阶段会计总目标的定位是既要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反映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情况,还要提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用信息。

观点之三:

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总体应该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因为,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具体目标与会计的具体职能密切相关。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的功能,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由于会计本质是由生产发展特别是由商品经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因而,会计职能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我国会计界大多认为会计职能有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之分。(一)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量、记录、计算和汇总,并经过加工整理后,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它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过程来体现的。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一定日期或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会计凭证、账簿上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算账就是运用会计核算的程序和专门方法,对相关会计要素进行归类、计算的过程。报账则是在记账、算账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反映某一会计主体一定时期或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有了新发展,不仅有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是对将要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未来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也是编制财务计划的过程。事中核算是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也是实施会计控制的过程。

2.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以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为依据,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评价和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会计监督是通过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的。目前在我国,会计监督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财政监督(包括其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三部分共同组成的监督体系来进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化及会计核算技术的现代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会计监督的职能就更加重要。

由于会计监督是与会计核算相辅相成的。会计监督也必须相应地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只有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也构成了会计监督的对象。(二)会计的其他职能

由于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会计的职能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职能。

1.会计分析职能

会计分析的职能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相关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2.会计预测职能

会计预测的职能是利用会计资料和其他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估计和预测,以便掌握未来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或未知因素,为会计决策和其他经营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3.会计控制职能

会计控制是按照会计目标,利用组织、管理、控制等程序和方法,对会计的过程进行规范,确保会计核算按照预计的方向和轨道进行。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企业一切管理工作应当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始。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它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控制系统。

4.会计决策职能

会计决策的职能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资料、各种备选方案,经过分析、判断,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作出最终选择的过程。在现代企业中,会计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因此,会计决策往往要与其他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共享。第三节 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一、会计的定义

从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会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并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社会各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会计目标及职能也会随之得到不断完善。但是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的本质始终是不变的。

到底什么是会计?目前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是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论)。无论其观点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我们把会计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分类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目前在我国,按会计所处的行业不同,将其主要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大类。其中企业会计包括制造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保险业会计和房地产业会计等。非企业会计包括预算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图1-1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所核算、监督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会计的发展将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相互渗透,纵横交叉。一些新兴的会计学科会不断地出现,如网络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知识链接

网络会计:在网络经济环境中,对传统会计要素进行全新诠释。网络会计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它不仅改变了会计处理的手段,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理念、方法和程序。

环境会计:又称环保会计、绿色会计。它的目标一是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二是有助于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环境效益。

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活动。它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前者是计量、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的货币性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的有组织的系统,后者是利用人力资源的货币性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为人力资源的选择、开发、配置、保护、评价等服务的会计管理活动。三、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会计作用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后所产生的效果。会计作用的发挥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经济制度下,为了实现不同的会计目标,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政府宏观调控、还是资金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还是个人理财投资,会计信息无疑都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政府及有关部门

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在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通过各种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进行调节、干预。而会计信息是政府了解、掌握社会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晴雨表。比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国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而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出台了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办法,就是在对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中又一次新的调控措施。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税务部门更要关注来自于企业(纳税人)的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制订税收政策的重要参考。最近,我国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就是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积极组织税收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我国,财务会计报表仍是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因此,真实、准确与完整的会计信息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二)投资者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资本市场机制的引入,一些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十分关注,并以此来判断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空间。目前尽管有些会计信息可能是失真的,或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但他们仍必须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获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三)债权人

任何经营性的企业、单位,出于扩大经营规模和发展再生产的需要,除了吸收投资外,都有可能会向外界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从而形成了债权人集团。这些债权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公司债券的持有者,或是与企业往来的供应商等。这些债权人最关心的就是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是否能如期返本付息。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比如银行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它们所关注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要求必须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四)企业经营管理者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必然要在市场开发、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加强经营和管理。管理当局的有效经营管理,是建立在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

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提供者与使用者相分离。企业管理当局对外提供的这些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才能保证其质量。在我国,会计信息的失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讲,会计如果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就使会计发挥消极的作用。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决策管理提供信息;二是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决策和控制。可见,管理会计侧重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为科学、合理进行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五)社会公众

在企业的经营中,以企业为中心所形成的外部利益集团网络中,还存在着其他许多的利害关系人,即社会公众。如企业的客户、潜在投资人、内部职工等。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于他们无法直接从企业内部获取信息,唯一的渠道就是通过企业向外界提供的财务报表,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发展或中止这种关系的决策。比如客户,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价格、质量及市场份额等,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比较,获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潜在投资人,除了关注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前景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资本的运营情况。他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往往通过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的判断,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企业的职工通过一些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了解和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景,进而考虑是否与企业续约或解除劳动合同。

实例专栏

厦门大学会计学专家余绪缨教授告诫我们:在大学里,每一位同学通常是进入一个“专业”进行学习。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的学习一定要既“立足专业”,又“超越专业”,以实现学习研究的“由博到约”。

必须看到,一个人的成才,素质上是要求全面的,通常都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条件。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了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势,是那些只有在自己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有“一得一识”、“一孔之见”的专业性人才不可能有的。

由此可见,立足专业,超越专业,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是一切渴望成才,有志于建功立业者应终生奉行的为学之道。愿以此自勉。资料来源《财务与会计》2007第三期(综合版)

本章小结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是它产生的根本动因。股份公司的出现,为了证明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一定意义上使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相关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定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作用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和利用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其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政府宏观调控、还是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还是个人理财投资。会计信息的作用无疑都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在了解会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好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并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社会各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会计目标及职能就会随之得到不断完善。但是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的本质始终是不变的。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对会计目标的理解。

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相关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

思考题

1.会计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2.我国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如何理解会计的目标和会计的作用?

4.怎样理解会计的职能?

5.请你通过查找资料,来归纳目前我国会计的具体种类有哪些。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含义,掌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是至关重要的,应理解在会计工作中如何才能满足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前提是在会计实践中被人们所接受的,保证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财务会计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才能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是会计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基本的前提条件,会计就不能成为人们管理经济的一项活动。但是,由于人们还无法或不能证明这些规定,而是进行合理的推断或人为的规定,所以,又称会计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五项基本前提。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济业务,只记录本主体的账。这个前提明确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所依存的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他相关信息。尽管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总是与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但对于会计来说,其核算的范围既不应该与别的会计主体相混淆,也必须同所有者个人的资产、负债相分离。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不一定都是法人。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竞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永久地经营下去,客观上企业随时都会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尽管如此,企业还必须基于长期经营,并以预计未来不断发展为前提来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

也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相对较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进行准确的计算,但那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人为地将这个过程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

会计分期假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前提,及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企业使用的计量单位较多,为了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尺度。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综合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因此,会计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前提。五、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是收取一项收入的权利已经具备,不论企业是否已经取得这项收入的现金,都应该确认为收入;同样,只要会计主体已经承担了某项费用的义务,即使与该义务相关联的现金支出行为尚未发生,也应该确认为费用。

由于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地反映各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将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进行配比,正确地确定各期的财务成果。

目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计算损益,而预算单位的会计则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会计的建立与完善,在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大势所趋。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讨论了会计目标的问题,而会计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提供有用会计信息来完成的。如何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同我们评价一件商品的质量是一样的,要看功能是否符合使用者需要;商品的使用是否达到使用者的要求等。同样会计信息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它的质量好坏,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来表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一、客观性(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信息使用者在依据这些信息作出决策时,不会产生重大失误。二、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财务报表信息与使用者将要作出的决策相关联,能帮助使用者改进或提高所要作出决策的质量。三、明晰性(可理解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的明晰性,是指会计报表信息必须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利用。这一原则实际上强调的是可理解性,只有能够使其会计信息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易于理解,才能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从而实现会计目标。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便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汇总的数据资料,以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上的应用,其含义是要求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外表形式来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知识链接

企业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但是在实务中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虽然不拥有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实质上与该项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到了企业(承租人),因此,应将其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根据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对出售的商品仍保留与该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则说明此项商品销售交易没有完成,销售不能成立。例如:某软件咨询公司销售成套软件给客户,并接受客户委托对该成套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实务中,对该成套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属于与销售无关的另一项提供劳务交易,该软件的所有权已属于客户,因此,应视为销售实现。六、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事项的重要程度,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分项反映,保证其准确度高,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重点披露;而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简化核算或合并披露。这也是从会计核算的成本效益原则考虑的需要。

知识链接《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要进行重要性的判断。“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的性质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等因素;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因此,现行的会计报表加大了附注的内容,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报表重要项目要采用文字和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七、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是指在处理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时,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当持谨慎的态度,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实现的收入或过高地估计资产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保证其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任何有意多计费用、损失,少计收入、利润的做法,都是与其相背离的。例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些都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八、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必须在最佳的时间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业务的多样性,在不同时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而言有着不同的作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会失去其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例如,我国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按时公开披露年度财务报告,还需要企业提供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财务报告等。第三节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账户记录和财务报表中确认、列报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以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物数量;二是金额。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之一,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知识链接

公允价值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以存在活跃市场为前提,而且,公允价值能够准确获得,且能可靠的计量。在不能取得确凿证据进行可靠计量的情况下,还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需注意:一是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影响;二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三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实例专栏

1.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东方锅炉”在上市之前,通过调整会计报表而虚增利润1.23亿元,上市后,又在“利润”截止期上大做手脚,将1996年的销售收入1.76亿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1997年又以同样的方式,将该年的利润2.26亿元和销售利润4700万元转移到1998年,从而创造了连续三年稳定盈利,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平衡的假象。

2.计提秘密准备案例:

A公司在公布的2003年年报中,将一年的计提比例由5%调至1%,1-2年的坏账计提比例从6%降至3%,因而为公司“贡献”了净利润1000多万元,占到当年公司净利润的50%以上,使每股的净收益从上一年的一分钱猛增到两角多。目前,国内外不少上市公司都存在这种通过改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来操纵会计利润的问题。如在经营状态不佳的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坏账准备“一次亏个够”,而下一年度再转回,从而实现账面盈利。

本章小结

会计前提是保证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财务会计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才能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是会计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基本的前提条件,会计就不能成为人们管理经济的一项活动。会计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

会计信息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它的质量好坏,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来表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八项: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理解。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对会计前提的理解。

会计核算的前提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的,它是会计进行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会计的一些理论、方法将无法解释。

思考题

1.为什么要研究和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有何区别?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4.怎样理解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的要求?

5.你可以通过今后的学习,总结体现会计信息谨慎性的会计方法有哪些?第三章会计职业道德学习目标

企业、单位应根据其规模的大小,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经营管理的要求等情况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条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会计工作组织

会计工作组织是通过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一系列的工作,将会计工作这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发挥会计的职能,保证实现会计目标,为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而有序的运行。一、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会计工作组织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内容。我国会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同时除了财政部门外,其他政府职能机构也要对其进行监管。《会计法》规定“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由于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对本单位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负有责任,同时也必须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二、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是指各企业、单位内部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会计机构是进行会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会计作用、实行会计有效监督的保证。(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应分不同的情况而定。主要考虑单位规模的大小,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经营管理的要求等。但一般要求是:大中型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以及财务收支数据额较大、会计业务较多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应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对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企业、单位,可以在其他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对于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二)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

会计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而设置的职能岗位。设置合理科学的会计岗位,有利于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制,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会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会计岗位的轮换办法;对各会计岗位的考核办法。”

企业的会计岗位一般分为:总会计师岗位(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的国有企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岗位;稽核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资本、基金核算岗位;收入、支出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档案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等。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三)代理记账

代理记账,是指从事代理记账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代理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办理会计业务。

代理记账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

1.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

2.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代理记账机构为委托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经代理记账机构负责人和委托人签名盖章后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对外提供;

3.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资料;

4.委托人委托的其他事项。三、会计人员(一)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指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负有组织、管理包括会计基础工作在内的所有会计工作。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企业、单位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具备的任职资格:其一,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二,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职务资格或者有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