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献给奋斗中的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3:33:59

点击下载

作者:谭春虹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幸福课:献给奋斗中的你

哈佛幸福课:献给奋斗中的你试读:

前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时髦的经济学,也不是实用的法律常识,而是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该课程也被人们称为“幸福课”。

所有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一种标准,这是毫无例外的。那么,积极心理与幸福是怎么产生关系的呢?积极的心态使人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积极的心态使人勇敢向上,战胜面临的苦难;积极的心态使人坦然处世,获得美好的心灵感受。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积极的心态都能帮助我们获取财富、成功和幸福,而这正是诸多哈佛人的成才之道。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心态。积极心态的特点是信心、希望、诚实、知足、勤奋和爱心等,消极心态的特点是悲观、失望、自卑、缺乏恒心、不晓自律等。心态的不同导致人生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有天壤之别。更明白点说,哈佛精英与一般常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前者始终用积极心态支配和控制人生,后者则习惯用消极心态看待和思考问题。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保持积极的心态,你就可以控制环境,反之环境将会控制你。扪心自问,你生活得满意吗?工作顺心吗?这一切是你想要的吗?你觉得幸福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你还犹豫什么?是时候做改变了。

本书在总结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有关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诸多哈佛教授讲给学生的人生哲理以及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从认识积极心理学、存储积极思想、创造积极的环境等多个方面,讲述了获得幸福的方法,文字浅显易懂,案例真实、生动、有趣,随处迸发着思想的火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必须主动去寻找它。

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理由。

……

的确,人生在世,谁都会遭遇事业上的低谷和人生的低潮,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学会如何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使自己最富创造力,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富有创造性的态度去面对,远比学会各门学问要有价值得多。

这是一本不受年龄、性别和职业限制的心理教科书,大凡热爱工作、用心生活的朋友都可以读一读,你会洞悉内心世界的奥秘,积极地控制自己的心态,游刃有余地面对繁杂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此强大,被动的命运并非不可逆转,你将创造出无数幸福的契机。

打开这本书吧,找到新的生机!

第一篇 了解幸福:幸福或许不能描绘,但能体会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一大理想,那你知道怎样获取幸福吗?事实上,幸福从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它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而且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很多人很少或无法感觉到幸福。不过,哈佛学子们用他们的言行,阐述了幸福的态度与幸福的思想,告诉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幸福终究会降临。

Chapter1 哈佛人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样,幸福只属于那些对它倾心并付出努力的人。找到幸福的奥秘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一切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综合。解密哈佛精英所热衷的积极心理,学着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你会发觉幸福真的很简单。

为什么哈佛人喜欢“幸福课”

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时髦的经在济学,也不是实用的法律常识,而是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该课程也被人们称为“幸福课”。

在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第一次讲授“幸福课”时,只有8位学生报名,其中还有两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学生数目达到八百多,再后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他的课,就连学生们的家长都开始出现在他的课堂上。就这样,沙哈尔教授成了“哈佛红人”。“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呢?答案其实是简单而肯定的。我们追求幸福,是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正如沙哈尔教授所认为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这一点或许有点难以理解,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每天早晨为什么起床?估计很多人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为了赚钱”、“为了事业”、“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房子”……但这一切其实都只是表象而已,如果这些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谁还有动力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呢?

的确,我们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能和幸福相比。在这一点上,沙哈尔教授深有感触。沙哈尔小时候曾是一名壁球运动员,当时他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成为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为此,他不仅默默地忍受着长期训练的艰苦,而且为了保持运动员的标准身材,他坚决不吃最爱的汉堡,这让他感觉生命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心里很空虚。但他又深信,胜利会带给自己充实感,会让自己最终幸福。16岁那年,沙哈尔如愿以偿,家人和朋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可是就在那天,他忽然感到,那梦想成真的喜悦并没有让自己幸福,他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很空虚。沙哈尔努力告诉自己,这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觉得幸福,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严重。从那时起,他开始对以下问题非常着迷:幸福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回想一下,你曾经有没有在达到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预期的喜悦?

我们需要改变对幸福的认识,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真意。毋庸置疑,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处处可带给我们益处。例如,当我们越来越幸福的时候,我们增加了快乐、满足、爱、自信的体验,变得更有活力,进而感染到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的人,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更顺利。

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样,幸福只属于那些对它倾心并付出努力的人。找到幸福的奥秘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一切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综合。但真正应用这些奥秘却难得多。这也是在哈佛这样的校园中,在最高智商的群体中也需要开设一门幸福指导课的原因。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绝不能小觑积极心态对我们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拥有正面、积极、健康的心态时,往往会挖掘出自己更大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的幸福。正如哈佛心理学副教授爱默德所说:“心态调整好了,你就会发现,许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生活仍旧很美好!”

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了一点。在一个对“幸福感”研究的综述中,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情绪越积极,大脑的活动性越高,进而更增进积极。据此,他们提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等。”“积极”一词是由维克多·弗兰克第一个提出来的。弗兰克是一位心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的教授,他本人正是积极心理的代表。由于身为犹太裔,弗兰克及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被迫害致死,他本人则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遭遇极其悲惨。面对集中营里恶劣的环境,弗兰克有过痛苦,也很无助,但慢慢意识到,无论再怎么艰苦,他都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人生态度。紧接着,弗兰克选择了积极的态度,他开始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段痛苦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凭着这种思维方式,弗兰克在集中营中过得开心起来。他的态度对其他难友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狱卒也受到了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弗兰克被解救。“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刹那。”正因为集中营中的悲痛经验,弗兰克发展出积极的人生哲学。他先后出版了32本书,并开始到世界各地演讲,获得了29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幸福准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我幸福吗?”很多人都会这样问自己。但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的幸福境界而垂头丧气,或浪费力气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学习一下积极心理,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要记得,追求幸福应该是我们终生的目标。

对于幸福,哈佛人的思索

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也没有人人会放弃幸福。可“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简单一点回答,幸福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但是这样的答案是不能让我们满意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实际上要问的是:如何才能获得那种满足、愉悦的状态?

显然,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邀集一百个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请他们给出自己的定义,那么有可能得到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在哈佛同样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幸福。不过,总有那么一些“幸福”是人们所公认的、所共同追求的。

在本节,我们精选了十余位哈佛教授及学子对“幸福是什么”这一命题的精彩解读,在这些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哲思之巅的语言中,既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对幸福本原的探求,回答了“幸福是什么”;也有介绍大师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悟幸福、收获幸福的,回答了“幸福在哪里”。“幸福课”讲师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因致力于“幸福”研究而被人们称为“幸福教授”。关于幸福,他指出:“人的一生,都要做出一些重要的选择,诸如结婚、事业、投资等,我们都是在这些事情远未发生的时候就开始想象它们了。这种想象,对于我们最终会采取何种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想象关乎幸福,而且关系重大,是带给我们幸福的‘隐形的翅膀’……”“我很幸福,年纪轻轻就发现我的兴趣,而且令我如此着迷,至今仍是如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哈佛学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幸福。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哈佛励志人物之一海伦·凯特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在哈佛,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幸福”的文字,看后令人感触颇多。一个满头大汗的农民说:丰收就是幸福;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说:治好病就是幸福;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说:有饭吃就是幸福;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说:回家就是幸福;一个丢失孩子的母亲说:找到孩子就是幸福;一个失去双脚的残疾者说:能走路就是幸福;一个失去光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是幸福……

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这启迪我们,幸福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事物,完全是一种自我心灵的感觉,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你的看法,需要你用心感受,用心发现,用心衡量。

你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出门的时候有人叮嘱注意安全?是晚归时过道里的一盏灯?是生病的时候有人端茶送药?是陷入迷茫时一个路标的出现?是遭遇挫折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是接到久未联络的好友的一个电话?甚至,是在地铁终点站有人拍醒熟睡的你时那一句善意的提醒?

凡此种种,相信总有一种“幸福”是属于你的。记住,幸福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体验,是你所在乎的人和事,也是打动你心灵的人和事。此刻,你不必再等待什么,你随时都可以启程,去赴幸福的邀约。

幸福的真谛——快乐与意义相结合

活中,你时常感到迷茫吗?幸福那么缥缈,快乐又如此短生暂,而只有痛苦、寂寞好像总是如影随形……你无须为此感到赧颜,因为很多现代人都会觉得自己活得很迷茫,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为什么而忙,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对现状以及将来无法产生应有的期待。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也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导致精神上的空虚感。这又跟幸福有什么关系呢?对此,哈佛大学沙哈尔教授的导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就幸福的定义,我相信它包含着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有意义的生活。”在一家医院里,有甲、乙两个清洁工,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病房、倒垃圾。不同的是,甲每天都只是低头扫地不说话,遇到不卫生的行为他还会生闷气,偶尔与病人及家属发生争吵。而乙则不同,他在扫地时总是边扫边哼歌,不时地与人打招呼、开玩笑,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甲和乙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甲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工作很无聊,没意义,所以我总是感到痛苦。”“不,”乙反驳道,“我们不仅仅是扫地、倒垃圾的人,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医院才能保持清洁、卫生,病人才会更快地康复。试想,如果没有我们每天的清洁工作,医院怎么运转,病人怎么生活?”

因为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和有意义,把“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康复”当作快乐且有意义的目标,所以尽管每天都在扫地、倒垃圾,但乙感到很幸福。可见,有时我们所做的事情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但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快乐和意义,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那我们就是幸福的。

据统计,2007年进入职场的哈佛毕业生,有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选择了财经金融界。在2008年6月哈佛大学的毕业礼中,哈佛校长福斯特对这一现象向毕业生做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说在自己的任期中经常有学生跑来问她,为什么那么多哈佛学子毕业后选择去华尔街工作?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可以赚取极高的报酬,享受奢华的生活,并赢得社会地位,这些原因谁都知道。但福斯特却说,哈佛学子们之所以追问、困惑,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原因,他们只是不肯定,这样的生活能否让他们的人生有意义,感到真正的幸福。在他们看来,常人理解的成功人生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不一定能画上等号,甚至存在极大的不同。

为什么哈佛学子们会有那么大的挣扎呢?福斯特的回答很妙——“这是哈佛大学的错”。福斯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哈佛期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选择活得有意义,并循此途主宰自己的生命,以及决定生命的进程,而不仅仅是世人眼中的成功。所以,学生从进入哈佛那一刻开始就被教导说:“你们是精英中的精英,未来社会的领袖,你们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是令你们有所不同,不仅是为了一己的安逸和满足,而是有意识地活着,令你身处的世界有所不同。”

关注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活得有意义,这些是哈佛教育中最有价值的理念之一。在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征服眼前的工作、处理眼前的生活上,却忘记了寻找生存的意义,这样,即使幸福就在眼前,也抓不住。

来看一则小故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一位美国商人去非洲的某个土著部落旅游。到了那里,他看到一位老人悠闲地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一边乘凉,一边编织着草帽,编完的草帽他会放在身前一字排开,供游客们挑选购买。老人编织的草帽很别致,而且颜色搭配得也恰到好处,看起来十分漂亮,游客们纷纷驻足购买。“这种草帽多少钱一顶呀?”美国商人也被吸引了过去。“一美元一顶。”老人冲他微笑了一下,继续编织着草帽。“天啊,真便宜。”美国商人立刻盘算开了:“这样精美的草帽如果运回国内销售的话,我敢保证一定卖个好价钱,到时我就能大赚一笔了。”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为自己聪明的经商头脑而沾沾自喜,于是立即对老人说:“我想和你合作,你负责生产草帽,我负责销售草帽,好不好?我们好好谈一谈吧,假如我在你这里定做一万顶草帽的话,你每顶草帽给我优惠多少钱呀?”美国商人本以为老人一定会高兴,可没想到对方却皱着眉头说:“那就要十美元一顶了。”“什么?”美国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买一顶草帽只要一美元,买一万顶草帽却要每顶十美元,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呀!”老人轻轻一笑,解释道:“我之所以编织草帽,是因为我享受编织过程中的自在、悠闲,这令我的生活有意义。可如果要我编一万顶一模一样的草帽,我不仅疲惫劳累,还有了精神负担,那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难道你不该多付些钱给我吗?”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要使快乐与意义相结合,这正是幸福的真谛。假如生活得无趣,为了利益追求而奔走,为了功名追求而劳累,并永远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单调,确实会令人感到乏味。这样的人活着,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不仅自己不会幸福,还会给别人添堵。

是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或者仅仅是生存而已――接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选了。

Chapter2 幸福从“心”开始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但一个人的幸福感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能力的大小或者地位的高低而不同,它是从我们内心开始的。诸多的哈佛人士之所以做事更有效率、生活更有意义,就在于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发挥自身的力量。

我们很富有,为什么不开心

果问怎么才算幸福,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有钱,有很如多很多钱。是啊,房价一涨再涨,买房、买车、上学,哪里不需要金钱?可是,当我们越来越富有的时候,就一定会幸福吗?未必。事实上是,任凭财富不断地增加,你的幸福指数不一定会提高,有时甚至还会下降。

这一点不难理解,看个故事就一目了然。很久以前,有一对靠拾破烂为生的夫妻,生活过得十分辛苦,但他们经常在屋子里拉弦唱歌,日子过得逍遥自在。附近的一个富翁每天总是烦恼,他非常羡慕这对夫妻的幸福生活,又很奇怪,便问他的管家:“我这么有钱,为什么一点都不快乐,而那对夫妻穷得叮当响,却每天那么开心呢?”管家听了,眨了眨眼对富翁说:“老爷,您想让他们忧愁吗?”富翁回答说:“我看他们不会忧愁的。”“不一定。”管家眯着眼说。然后他把一贯钱送到了那对夫妻家。那对夫妻白天拿到钱后很高兴,但到了晚上,他们开始发愁了:他们想把钱放在家中,门又没法关严;想把钱藏在墙壁里,墙用手一扒就会开;想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又怕丢了……总之,他们整个晚上都在为这贯钱操心,果真再没拉弦唱歌了。

拥有的金钱不是越多越好吗?怎么会变得不幸福呢?答案很简单,金钱不是万能的,而且幸福从来就不能与金钱画等号。例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睡眠;能买书,不能买智慧;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装饰品,不能买教养。这些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精神软件,金钱却无法买到。

对此,沙哈尔教授说:“幸福的人不必非得是亿万富翁或是总统。”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你已经衣食无忧,大可不必为了金钱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幸福不关乎一切外物,幸福来自于你的心中。幸福是内心中纯粹而美好的感受,不需要任何的虚饰和装点。

这是为什么?难道金钱和幸福就是一对“冤家”吗?也不全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对增加幸福感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他们建议我们,应当将更多的目光投注于如何提高幸福本身,而不是永远围绕着金钱和财富这一话题。

在这一点上,哈佛学子比尔·盖茨做得非常好。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他不认为这是幸福的关键,他经常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如果你认为拥有享用不尽的金钱,便可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幸福,那你就错了。其实,每当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超过一定数量时,它就只是一种数字化的财产标志而已,简直毫无意义。”退休时,他宣布将个人高达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给比尔和琳达基金会,没有给自己以及子女留下一分一毫,但谁说他不是幸福的呢?

上天是公平的,金钱面前可以人人不平等,但幸福面前人人都平等。将金钱看淡一点吧,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与金钱拉开一定的距离,把金钱看作身外之物,做到随时可以放弃,不为其所累,更不患得患失,而是让金钱为你所用,我们会更容易体验到生活的幸福,获得愉悦的心境。经过几年的拼搏,白玉年薪百万,并拥有了一栋豪华住宅,但是她时常觉得生活异常枯燥、痛苦,因此寝食不安,闷闷不乐。她认为等将来更有钱了,一切就好了。有一天,白玉去乡下旅游,她看到一家做豆腐的穷夫妇,他们穷得只剩下光秃秃的四面墙了,每天需要从早忙到晚,不停地做豆腐、卖豆腐,但是他们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孩子们也在笑声中玩耍,皆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闷闷不乐。白玉觉得很奇怪,不解地问这位妻子:“你们这么穷,为何还这么快乐?”女人放下手中的活,用极为轻松的语气回答道:“我们不穷,只是没有钱而已。但即便是这样,为什么不快乐呢?想着我们一家人可以整天在一起劳动,父老乡亲可以享受我们做的美味食品,我们又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我为什么要觉得不快乐呢?”白玉怔住了,惊诧不已,思索良久……

在这个事例中,年薪百万的部门经理与乡下顶多满足温饱的豆腐女,物质上显然不成比例,但在精神的愉悦上,前者并不见得会比后者幸福。豆腐女一家之所以幸福,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积极心理。看到了吧,财富固然与幸福有一定的关系,但真正决定幸福与否的还是个人的心理素养。

一个人只要内心觉得幸福,清贫而听着风声也是一种幸福。孔子曾经夸赞他最疼爱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在一个破烂的小地方,厨房里只剩下一小筐粮食,一小勺水,别人都忧虑得焦头烂额了,颜回仍然不改其乐,无疑他是幸福的。

源于内心的快乐不受一切外在条件的限制,即使在贫穷的环境中也可以幸福地生活。

幸福,是一碗炸酱面就能饱腹的惬意;是拉着爱人的手走进20元一张门票的电影院;假如你认为旅游是一种幸福,那么在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或囊中羞涩时,上网看世界风光的图片也是可以一饱眼福的……

老板与打工仔:你在为谁工作

职场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对工作满腹牢骚——“付出的太在多,回报的太少”、“工资低”、“待遇低”,等等。一些人更是认为工作乃出于生计,将工作视为“苦差事”,是为企业、为老板、为上司等干活,自己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仔”,所以能偷懒就偷懒,能敷衍则敷衍,能逃避便逃避。

请警惕,这种心态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你将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而且还会限制自己能力的发挥,扼杀自己思维的扩展,最终束缚自己的发展,一辈子可能永远只是打工的。你或许会说,如果我自己是老板的话,就不会这样计较了,工作也就会变得很幸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来看下面这样一则故事:马斌和刘凯同在一个货运公司当仓管员。马斌经常抱怨工作累,待遇又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刘凯则不同,他吃苦耐劳,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干得不亦乐乎,而且他还每天坚持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延迟一小时下班,好像这公司是他自己开的一样。对此,马斌经常取笑刘凯傻。一天半夜,一场暴风雨突然来临,刘凯惊醒后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说要去看看公司仓库安不安全。马斌劝他说:“我们只是给老板打工的,你何必那么卖命。”“公司虽然不是我们的,但工作是我们的,我们要有主人翁精神。”说完,刘凯披上衣服,拿着手电筒冲进大风雨中,直奔仓库。他察看了一个个窗户,并加固了仓库门。第二天,看着完好无损的货物,鉴于刘凯平时的工作表现,老板当即提拔刘凯为公司的部门经理,而马斌却依然做着仓管员。

打工仔和主人翁,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这看起来很费解的问题,原因却是非常简单的——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一个好的工作和平台,而是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对工作投入的心血就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更为理想。

在哈佛课堂上,不少教授曾这样告诫学生们: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也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作就是充实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的确,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我们也可以借此获得珍贵的经验、优良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的价值与金钱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重新看待我们的工作,这样,工作将不再是一种负担,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会变得意义非凡。就业市场不容乐观,哈佛大学毕业的琳达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上了业务员。刚到公司上班,琳达就听到其他同事们不停的抱怨声:“保单少得可怜,我的工资也少得可怜。”“如果我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肯定马上辞职,一秒钟都不想待在这里。”“那些买了保险的人太可恶了,整天抱怨自己上当受骗了。”的确,保险是一项很让人头痛的工作,因为很多人都对保险业务员敬而远之,琳达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很困难。第一个月,她拿到的只是最基本的底薪。虽然工资低、职位低,但琳达相信努力是不会错的,会让平凡单调的工作富有乐趣。于是,琳达开始更加努力、积极地对待工作。怎样才能让人们愿意接受保险业务员呢?为此,琳达在社区里举办了一场场“保险小常识”讲座,免费为社区居民讲解保险方面的常识。渐渐地,见社区居民对保险有了更多的了解,琳达这才开始向他们推销保险业务,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得顺利多了,琳达的业绩突飞猛进,薪水涨了几倍。

只有真正积极工作的人,才是工作中真正幸福的人。而卓越的工作表现,需要积极的工作态度来配合。当然,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很不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种态度成了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而当你体验到他人对你的肯定给自己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你就能一如既往地秉持这种态度做事了。“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地去对待。”在被问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时,哈佛学子们所敬仰的、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是这样说的。他进一步解释:“不要把工作看成是别人强加于你的负担,虽然是在打工,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兴趣与特长千差万别,有的喜欢文学艺术,有的喜欢科学,有的对数字相当敏感,有的对于人际交往、管理十分感兴趣……而这些都有相对应的方向。工作中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这是积极投入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

著名的科学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长大以后,他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差不多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8个小时,就算在实验室吃饭睡觉也丝毫不觉其苦。即使十分辛苦,他也总是兴致勃勃;即使困难重重,他也绝不会灰心丧气。他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乐趣无穷。”“你为什么工作?”“你的工作幸福吗?”“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关乎态度的问题。

要幸福,从积极心理开始

国作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感觉都是不美一样的,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这句话的意思是,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面对事物时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与不幸福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假如你的生命只有半杯水,你会怎样?

这时候,内心消极的人会自暴自弃:“我完了,我的命运真悲惨。”然后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自艾自怜。如此,他的内心也就凝聚一股消极的情绪,陷入抱怨和诅咒命运的怪圈中,一辈子只能自卑自怜,毫无作为;内心积极的人做法正好相反,他会微笑着告诉自己:“呀,我并非一无所有,我还有半杯水呢,而且如果我愿意,我还可以把这半杯水做成一杯可口的糖水呢!”

面对同样一件事,两者谁会感觉到幸福,不言而喻。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幸运的生活是由积极的态度造成的,不幸的生活是由消极的态度决定的。哈佛学子、美国最受尊崇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我们的时代成就了一个最伟大的发现——人类可以借着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人生!”《倒霉爱神》是深受哈佛学子们喜爱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事实。女主人公艾什莉做什么事情都很积极主动,她好比上帝的宠儿,始终受着生活的眷顾。毕业后她不费周折就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做了项目经理;随便买一张彩票就能够中头奖;在繁忙的纽约街头想要搭出租车,很快就有好几辆车都向她驶来……她的生活和工作,可谓是一路畅通,惬意而幸运得让人嫉妒。男主人公杰克则不一样,他对待什么事情都很消极,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认为自己一直都很倒霉。结果,新买的裤子看上去好好的,可一穿就断线;工作上没有艾什莉那么幸运,他不过是一家保龄球馆的厕所清洁员;更倒霉的是,医院、警察局、中毒急救中心,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怎么有人幸运,有人倒霉,而且差别还这么大?这就是人的心态在发挥作用。艾什莉的心态积极,她感受美好,追求快乐,因而她的感觉越来越好。

所以,要幸福,你就要从积极心理开始,凡事多往好处想。凡事多往好处想,心自然会豁然开朗,心胸也将变得豁达、宽大,你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那么再不幸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片艳阳天,能从中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将日子过得悠然自得,使幸福感油然而生。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很狭小的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整天乐呵呵的。有人问:“那么多人挤在一起,你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我们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相继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一个人安静,我可以认真地读书,这怎不令人高兴呢?”几年后,苏格拉底搬进了一座七层大楼里,他住在最底层。底层的环境很差,上面的人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破鞋子、臭袜子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那人又好奇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高兴,苏格拉底回答:“住一楼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而且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草……这些乐趣呀,数也数不尽!”过了一年,七楼有一个偏瘫的老人嫌上下楼不方便,苏格拉底便将一层的房间让出来,搬到了七楼,每天他仍然是快快乐乐的。那人揶揄地问:“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说:“是啊!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但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呀?”柏拉图说:“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如果将心灵比作一方土地,那么你种下什么,就能收获什么。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块心田,关键在于如何耕种。如果你播上“良种”,如各种健康的思想观念、正确的生活理念,你就会收获这些良好的东西。相反,你播撒“劣种”的话,它就会使你消沉萎靡,消融你的生活热情和信念。

要获得幸福,没什么秘诀可循,最关键的就是耕好自己的“心田”,心态积极一点,凡事多往好处想。例如,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池塘,你可以感到生气、失望,但也可以这样想:“说不定屁股口袋里会装一条鱼呢。”如此,再痛苦的生活也会变得幸福,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篇 发现幸福:笑着转身,幸福一直都在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幸福是一个相对论,消极的心态使人沮丧,而积极的心态则催人奋进。哈佛人之所以比常人幸福,就在于他们善于做一件事——消除消极心态,激发积极心态。由此可见,幸福是养成积极心理的习惯,是对自己心态的不断修炼。

Chapter3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悲喜

心态会产生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让你获得财富、成功及幸福,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在这两种力量中,前者是积极心态,后者是消极心态。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悲喜,你的心理就是你的法宝、你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你选择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态?

幸福的前提——积极地接受

常,我们会为了一些事情而懊恼、抱怨不已——工作出现失通误了、东西被偷了、排水管塞住了等。虽然我们抱怨、愤怒、自怨自艾,希望事情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于事无补,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人为可控的。

让我们分享一个故事吧,名字叫《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在哈佛的一节课上,一位老师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班上的许多学生都会为考试成绩而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充满忧虑,或者是在发下试卷后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有一天,同学们进入教室,发现老师在桌子上放了一只装有牛奶的瓶子。老师宣布上课,说:“今天我要给你们上的这堂课与学习英语毫无关系,可是与人生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们不明就里地看着老师,老师一巴掌将牛奶瓶打翻在地,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紧接着,他解释道:“你们可以永远对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牛奶已经流光了,无论你们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因此,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要记住接受它。”“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牛奶打翻在地已经是事实了,再抱怨、再后悔也无济于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而且是积极地接受。这很重要,将有助于你防止沮丧和抑郁,积极地为将来做好准备。正如詹姆士教授所说:“接受无法更改的事实,是克服不幸、改变未来的第一步。”

当你积极接受现实,战胜一切“坏”心理,不忧人、不怨天时,你就掌握了幸福的钥匙。

小提琴上的A弦断了,演奏还能继续进行吗?一般来说,演奏者会停下来,换一把提琴再演奏。如果找不到另外一把适用的小提琴的话,那么这支曲子也就只好到此为止了。不过,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欧利·布尔告诉我们:能!他积极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借此缔造了自己的成功。一次,欧利·布尔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一场万人瞩目的音乐会。当时欧利·布尔演奏得非常投入,饱含深情,听众们也听得很入神,不料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一首曲子还未演奏完,小提琴上的A弦却断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周围的人变得异常紧张,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令大家惊异的是,欧利·布尔丝毫没有惊慌失措,只见他从容不迫地用另外的那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待他演奏完毕,整个音乐厅回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有记者采访欧利·布尔,问及这件事情。欧利·布尔淡淡地一笑,回答道:“要不然怎样呢?难道我就不继续演奏了?这就是生活,如果你的A弦断了,就用其他三根弦把曲子演奏完。”

A弦断了,这对任何小提琴手来说都是一件糟糕的事。试想,如果欧利·布尔沮丧并自暴自弃地说:“完了,我真倒霉,这可怎么拉下去啊!”那么他就真的完了,不仅会影响到音乐会的效果和自己的前程,还会使他陷入抱怨和诅咒命运的怪圈,自卑自怜地度过一生,成为一个懦夫和失败者。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场合,发生了怎样尴尬或难以解决的事,我们最好不要抗拒,不要逃避,而要学着坦然地接受,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然后想办法去改变它,那么此时也就是不幸开始离去、幸福开始到来之时。塔金顿是美国的一个著名小说家,他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可能忍受失明。”可是在他60多岁时有一天,扫视地毯,竟发现自己看不清地毯的颜色和图案了。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视力正在减退,其中一只眼已几近失明,另一只也快瞎了。最恐惧的事情发生了,塔金顿对这最大的灾难如何反应呢?他是否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他知道自己无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而且他没有为这事烦恼,还努力鼓励病友们振作起来。眼球里有黑斑浮动,会挡住塔金顿的视线,当有人问他是否感到不便时,他还幽默了一把:“当它们晃过我的视野时,我会说:‘嗨!天气这么好,你要到哪儿去?’”如此乐观的人,还有什么灾难不能克服?塔金顿说:“正如别人能够承受所遭受的不幸一样,我也能坦然直面我的失明。即便我的五种感官全部丧失了功能,我还可以靠思想生活。这件事教会我如何忍受,而且使我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我的,没有一样是我不能忍受的。”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佛瑞德·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负的力量变成正的力量。”塔金顿正是如此。遭遇了自己最恐惧的事,他没有逃避,没有抗拒,平和地接受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想到的是如何从这种不幸中脱离出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享受到了生命的乐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有百花,秋有圆月不错,夏有凉风,冬有雪景也很好;晴天时,则爱晴;雨天时,则爱雨;有乐趣时,则快乐;没乐趣时,也快乐……不管境况如何,总能以坦然、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绝对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总有理由幸福,只要你愿意

人都渴望幸福,但是有几个人真正地感受过幸福呢?在生活人中,我们总是为了幸福而奋斗着、努力着、追求着,可总感觉与幸福遥遥无期,于是忧郁与烦恼充斥在心间,从而更加渴望得到幸福。有一只小猫,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筋疲力尽地躺在地上喘气。一只老猫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了解到,对一只猫来说,最好的东西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我的尾巴。因此,我要追逐我的尾巴,一旦我追逐到了它,我就会拥有幸福。我现在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我还是不幸福。”“傻孩子。”大猫说,“年轻时,我也曾经认为幸福就在尾巴上。但后来我发现,无论我怎样去追逐,它总是逃离我,于是我放弃了。结果呢?当我着手做自己的事时,发觉无论我去哪里,它都会跟在我后面。”

这是哈佛课堂上经常提及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启迪我们,获得幸福的有效方式不是靠拼命追逐,也不是靠向别人要求。原因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取决于我们自己,与他人无关。在人生道路上,只要你愿意选择幸福,慢慢地你会发现,幸福其实无处不在。

是的,幸福就是一道选择题,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你是谁、你拥有什么,或者你处于何种地位、在做些什么事情。只要你选择了幸福,你就能得到幸福。20世纪著名的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带着他的一系列思想巨著,如《幸福论》,到哈佛大学做系列讲演。期间,他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夏天,罗素和几位友人一起坐着滑竿(两人抬的竹轿)去中国四川的峨眉山观光。当时天气十分闷热,山路又十分险陡,几位轿夫累得满头大汗。罗素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心想这些轿夫一定在痛恨我们这些坐轿的人吧,或者他们还会埋怨命运的残酷,让他们如此贫穷、辛苦。罗素还在思考之中时,轿夫们停了下来,他们要在一个小平台上休息一会儿。只见这些轿夫坐在一起,拿出烟斗又是裹烟又是借火的,有说有笑,显得自在又快活。罗素既同情又好奇地问:“难道你们不觉得工作很辛苦、生活也很清贫吗?为什么你们看起来却是这么幸福呢?”“不。”一个轿夫回答道:“虽然我们各方面的条件不如你,但我们总有理由幸福。您看,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它给了我们照顾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保障;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那又怎样呢?我们爬上山顶时总是能欣赏到美景,这样每天的心情都会舒畅,我们为什么要抱怨呢?……”

因为幸福,所以幸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幸福的种子,关键在于是否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让这颗幸福的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你幸福吗?如果你觉得不幸福,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而且,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渴望得到幸福,别人又怎能把幸福强加在你的身上呢?

所以说,在幸福这道选择题前如何取舍,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境界。琳娜是一个幸福的老妇人,在她的世界里似乎从来没有不幸福的事情,她总是看起来一副幸福的样子,这使她成为朋友圈中最受欢迎的女人,尽管她不够美丽,而且早已满头白发、皱纹横生。有个生活苦闷的年轻人慕名来拜访琳娜:“我一直感觉不到幸福,也没有什么朋友。我看到您每天都很幸福,您身边有很多朋友,您真是一个活得漂亮的女人,您的生活中一定事事都如意吧?”琳娜笑了笑,轻轻地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已经发生的事不可改变,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的想法。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所有的事情都有值得幸福的理由,这正是我幸福的秘诀。”年轻人很诧异,问道:“假如您一个朋友也没有了,您会感到幸福吗?”“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当您走路时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弄了一身泥泞,您还会幸福吗?”“是的,幸亏我掉进的是一个泥坑,而不是无底洞。”“如果遭遇了车祸,撞折了一条腿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什么不幸福的呢?”“假如您马上就要失去生命,您还会幸福么?”“当然,我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说不定要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呢。”年轻人不再问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碍您的幸福?对您来说,生活永远是幸福组成的一连串乐符?”琳娜笑着回答道:“是的,只要我愿意,我就是幸福的。”“只要我愿意,我就是幸福的”,是的。对此,还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园圃,而我们的主观意志就是园圃的园丁。不论我们是种植奇花异草还是单独培养一种树木,还是任其荒疏,那权力都由我们自己掌握。”

幸福是自己的事情,无须苦苦去追,只要你觉得幸福就可以了。

再苦再难,也要保持微笑

一则小故事在哈佛大学广为流传。有一个穷苦的妇人带着四岁的女儿逛街,走到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慈祥地说道:“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破旧了。”小女孩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会面带微笑的。”“我会面带微笑的”,小女孩的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试想,假如你也像那个贫穷的小女孩一样,穿着破烂的衣服,一无所有,你有想要照相的心情吗?你在摄影机前又能微笑得出来吗?恐怕很多人会自怨自艾,甚至堕落放纵……

然而这样又有什么用呢?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于事无补。与其这样,为何不给自己一个灿烂的微笑,快快乐乐地生活呢?即使面前有多大的困难,即使遭遇怎样的困境,只要脸上始终带着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你就会惊喜地发现,痛苦也顿时变淡了许多,幸福就在身边。“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变的现实,我们要向最好处努力;遇到不可改变的现实,不管多么痛苦不堪,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才能看到希望的阳光。”这段话摘自颇有影响的作家伊丽莎白·康黎的《用微笑把痛苦埋葬》一书。她曾经是一个痛苦的女人,不过后来她用微笑将痛苦埋葬,走过了艰难岁月,让幸福成了生活永恒的基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庆祝盟军于北非获胜的那一天,家住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南的伊丽莎白·康黎女士收到了国防部的一份电报:她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唯一的亲人,那是她的命啊!伊丽莎白·康黎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严酷事实,她痛不欲生,心生绝望,觉得人生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然后找一个无人的地方默默地了此余生。在清理行装的时候,伊丽莎白·康黎忽然发现了一封几年前的信,那是儿子在到达前线后写给她的。信上写道:“请妈妈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无论在哪里,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我都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能够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远以您为榜样,永远记着您的微笑。”伊丽莎白·康黎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是啊,我应该像儿子说的那样,用微笑埋葬痛苦。我没有起死回生的神力改变现实,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后来,伊丽莎白·康黎打消了背井离乡的念头,她再度开始工作,不再对人冷淡无情。同时,为了找到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她还参加了一个成人教育班。再后来,她打起精神开始写作,立足于自己的经历,著成了《用微笑把痛苦埋葬》这本书,一举成就了她作为一名出色作家的荣誉。

伊丽莎白·康黎的故事启迪我们:用微笑去对待生活,生活也必然会对你微笑。的确,痛苦也好,磨难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途中不能逃脱的部分,就像天总会下雨一样。比起伊丽莎白·康黎来,我们所遇到的难道不算是小痛吗?她都能用充满阳光的微笑去面对,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近年来,哈佛大学的专家们对20个国家的人进行了20年的研究,发现人一生不外乎都在追求六个字——“健康”“财富”“幸福”,而“健康”和“财富”不外乎是在为“幸福”两个字服务的。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活在情绪,活一种感觉,目的则在于无限地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是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当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全世界为之哗然。当人们都在为他感到惋惜时,他竟微笑着说:“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尽管进行了一系列化疗,但依然过得很幸福。

所以,当你觉得生活很苦、很难时,你能够做的,或者说应该做的,就是调整心情,挑起嘴角,舒展眉毛,微笑再微笑。你不妨对自己说:“告别痛苦的手只能由自己来挥动。我应该用微笑埋葬痛苦,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我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来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Chapter4 学会满足和知足

幸福是一种平和、宁静、和谐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让你感到心安和满足的感觉。像哈佛人一样调整心态吧,学会满足和知足,生活处处是幸福。

“低成本”的幸福生活

有好工作、好房子,有妻子(丈夫)和朋友,按理说,这样拥的生活很幸福,这样的人很幸福。可有些人却说自己感受不到幸福,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对于幸福的认识比较模糊,往往把幸福的概念狭义化了。打个比方,“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幸福之一,多少人一直努力追寻着这样的“幸福”,不到黄河心不死,非得把自己弄成一个范进不可,如此能幸福吗?

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博士保罗·萨缪尔森曾经列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所得到的/所期望得到的。意即对一个人来说,他所得到的越多,就越幸福;反之,他所期望得到的越多,就越不幸福。萨缪尔森的理论不无道理,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财富、功名等,并把得到这些东西当成是幸福。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是充满了对更多东西的渴望,人因此变得不再幸福。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个很大、很远的名词吗?不是的。哈佛人认为,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和别人攀比,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心里就时常是快乐、达观的。道理很简单,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

对此,沙哈尔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能给你带来幸福的东西有很多,关键是看你的欲望有多大。因为很多时候,不管命运为你带来什么,只要你懂得满足,就会收获幸福。”所以,我们不妨将幸福的成本降低,不要认为等到拥有了什么才能获得幸福,而要不为名利所累,做到知足常乐。

在哈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一位富翁驾着豪华游艇去海边度假,午后在沙滩上散步时,他看到一位渔夫从海里划着一艘小船靠岸了,船上有好几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渔夫将船上的东西收拾了一下,就悠闲地躺在沙滩上开始晒太阳了。富翁说:“这才中午,你怎么不再出海了?”渔夫问:“我今天已经捕了好几条大鱼,足够了。”富翁听了摇了摇头,说道:“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你可以挣大钱。你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然后攒钱买条大些的船,到时你就可以抓更多的鱼。再买渔船,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你直接把鱼卖给工厂,这样可以挣更多的钱,这样你就可以买一艘豪华游艇,像我一样来海边散心,享受海风和阳光。”渔夫问:“达到这些目标需要花多少年的时间呢?”商人说:“大概十五年到二十年。”渔夫不解地问道:“难道我现在不是在享受海风和阳光吗?”富翁想了想,无话可说了。

这个故事就隐含着幸福的成本问题。如果我们把享受海风和阳光视为幸福的话,那么富翁和渔夫感受的幸福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富翁的幸福成本要比渔夫的高很多。芸芸众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富翁的,但是幸福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你要活得幸福,就要学会降低幸福的成本。

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种藤本植物,它们生长在被高大茂密的树木遮蔽得严严实实的林子里,终生难见阳光。但这种植物练就了一种特殊本领:它们能抓住从树缝里透射进来的一点点阳光,瞬间开出绚丽的花朵!人生其实也需要抓住幸福的本领,哪怕是缝隙里透过来的一点点“阳光”。

生活中,你是不是会羡慕别人看起来多幸福?他们真的比你幸福吗?事实上,他们或许有着更多的烦恼,只是他们有一颗幸福的心。幸福的成本较低,结果幸福就是无处不在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喜剧泰斗、著名作家昭广的成长故事,以及他是如何在平凡乃至残酷的生活中发现幸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生活的变故,年仅8岁的昭广被寄养在乡下的外婆家里。昭广自幼喜欢运动,但外婆十分贫穷,没有能力购买体育用品,就建议昭广练习跑步,因为跑步是不用花钱的,而且同样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昭广一直跑,一直跑,后来竟然成为运动会的赛跑明星。在那段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外婆在家门外的小河里横着放了一根木头,用以拦截上游漂浮过来的各种物品——穿破的衣物、不够规格的蔬菜、畸形的水果、树枝等,外婆说这是她家的“超市”。每当上游漂下来很多东西的时候,看着这些“战利品”,昭广和外婆都会为这意外的收获而欢呼雀跃。昭广与外婆一起生活了8年之久,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他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他将自己的幸福感融入到喜剧表演中,将快乐传播给众人,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饥饿的人,觉得有一碗米饭就是幸福;口渴的人,觉得有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寒冷的人,觉得有件棉袄就是幸福;思乡的人,觉得回到家乡就是幸福……多么低的幸福成本啊。当我们问起“幸福在哪里时”,其实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哪里没有幸福?是啊!哪里没有幸福呢!

哈佛大学通过一番调研,列出了一系列最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泡个热乎乎的澡;大冬天在被窝里看电影;烧拿手好菜给心爱的人吃;父母脸上的笑容;朋友们愉快的聚会;一个人旅行看到的美景;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书桌;享受清晨的微风;看一本好书;听一首小夜曲;独酌一杯小酒;……

如果想做个幸福的人,就要学着细心一点,用心一点,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那些小小的幸福,为一个小小的祝福而心存感激,为一个小小的礼物欢呼不已,为一个小小的关心充满怀念……你会发现,忧愁和压抑感从内心深处消失了,平凡的生活发生了奇妙变化,处处飘满了幸福的花香。

感谢你所拥有的

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看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啊;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遨游天空,云游四海。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可谓风景在别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总是不由自主地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小孩仰慕大人的成熟、稳重,大人顾念孩子的清纯、率真;女孩羡慕男孩的坚强、豪放,男孩也会偷偷羡慕女孩的娇嗔、灵动……若是不如愿,失落之情便油然而生,苦恼也就此产生。

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经常用到一个案例。她,自幼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是,四肢肌肉都失去正常作用,不能说话,嘴向一边扭曲,口水不住地流下,手足还会时常乱动。很多见到她的人都会生出同情之情,认为这是一个可怜至极的人。但她并不那样想,而是积极地对待生活,能够自理,能做简单的家务,还学会了写字、画画,画出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就是黄美廉女士。以黄美廉的成就,就是一般正常人都很难达到的,更何况她是一位重度的脑性麻痹症患者,而且看起来始终是那么幸福。她到底有什么秘诀呢?黄美廉到处举办自己的画展,现身说法,告诉人们。在一次演讲会上,有个学生直言不讳地问她:“请问黄博士,您为什么这么幸福呢?您从小身有残疾,您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有没有过别样的想法?”对一位身有残疾的女士来说,这个问题是那样的尖锐而苛刻,但黄美廉朝着这位学生笑了笑,转身用粉笔重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我怎么看自己?写完后,黄美廉回头冲在场的学生们笑了一下,接着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着自己对问题的答案。一、上帝很疼爱我!二、我很可爱!三、我会画画、会写稿!四、我的腿很美很长!五、爸爸妈妈好爱我!……黄美廉一下子写出了几十条让她热爱生活的理由,并且是爱得那样理直气壮。接着她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了她的那句名言:“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一种淡然的神情溢满了她的脸。台下传来了如雷的掌声……“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是的,所谓拥“有”,是有限有量;所谓空“无”,是无穷无尽,如能以“有”的胸怀来消除“无”的狭隘,如此,心灵的源泉便不会枯竭,幸福便汩汩而流。试想,如果黄美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别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幸福,那结果将是什么样子?

德国思想家叔本华是深受哈佛学子们喜爱的大师之一,他说:“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东西却总是念念不忘,这是我们不幸福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别人的好,平静地看待,真诚地祝福,不苛求,不欲取,不羡慕。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有些人的确比我成功,比我优秀,不羡慕都不行。这时候需要提醒你的是,当你真的能够如愿成为别人时,你愿意全部扮演对方的角色吗?承担他的一切——风光和失意,顺境和逆境,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马不停蹄地奔波吗?……如果你不想,又何必羡慕呢?

哈佛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一则名叫《到对岸去》的有趣故事,值得我们好好体味一番。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凡夫俗子,另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凡夫俗子和僧人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于是,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互换对方的生活。就这样,凡夫俗子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开始怀念起以前的生活。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耕田、劳作等种种辛劳、烦恼……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也许,他的生活是荷塘月色般的美景,而你的生活则是如丝小雨中漫步的惬意。不去羡慕别人,不去比较,你才能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不去羡慕别人,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完成你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实现幸福的正确途径。

其实,很多事情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那么,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所拥有的呢?年迈的父母身体不好,但毕竟他们还在;老公虽然赚钱不多,却对自己温柔体贴,呵护有加;工资虽然不高,但很稳定,倒也过得随心如意;房子虽然不大,但很温馨,每天可以在阳台上悠闲地晒太阳……

最后,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请自觉地自问一下:“我是否正处在羡慕别人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如果是,那么请赶紧收回投在别人身上的目光,不去羡慕别人如何,好好审视自己拥有的幸福,好好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尽最大的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并不是难事。

第二名同样是英雄

给你一个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你会选择哪一个呢?相信很多当人的答案是:第一。毕竟“第一”意味着鲜花和掌声,意味着荣誉和尊严,也意味着幸福。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为“第一”而不断地追赶、奋力地奔跑着。但处处想争第一,就能真正获得幸福吗?很多时候未必如此!Ailsa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她就会千方百计要在那些方面超过对方。在学校的时候, Ailsa为了争得班上唯一的班长位置,小小年纪的她居然使出浑身解数,四处笼络班里的同学,劝说他们投自己的票,结果还是落选了,为此她大病了一场;她曾发誓自己要嫁给的男人一定要是所有女伴的男友中最优秀的一个,结果如愿以偿,她好不得意;做了母亲之后,Ailsa给女儿报了学习辅导班、美术班、舞蹈班等,她要培养出一个处处都是第一的女儿……结果,一向成绩优异的女儿居然考进了一所二流大学,Ailsa一气之下因突发性高血压住进了医院……

看到了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第一名只有一个,处处争第一很难。而屡争不得,“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身心皆被驱使着,生命可能就会变成劳役,疲惫不堪。更何况,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第一,当了第一的人尝尽众人之上的滋味,如果日后有所下降,可能感受的就是心理失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哈佛虽然是世界顶级学府,但哈佛人并不处处求“第一”。许多哈佛教授经常向学生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幸福的榜单上,第二名同样是英雄。”“人生不是竞技,不必与众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

的确,一个集体就像一群蜜蜂一样,一个蜂巢里面只能有一个蜂王,第一名也是如此。与其为了“第一”拼个筋疲力尽,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安心地做第二名。“第二”不是停滞不前、坐以待毙,亦不是精神颓靡、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地找准自己的方向,保持一份扎扎实实、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这一点上,美国时尚设计师沃克夫做得很好。沃克夫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裁缝变成了一位顶级时尚设计师。想当初,也许他从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达到如此的高度,而伴他一路前行的信念就是凡事不争第一。他曾这样告诉自己:“高处不胜寒,人生不必做第一。”“当然,”沃克夫补充道,“不争第一不意味着不努力,只是不要费尽心思非要争第一。这就像800米跑步比赛,千万不要上来就跑在第一个,第一个其实是个领跑者,你只要牢牢跟在他身后,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和力气,让自己保持在这一方阵之中,最后比韧性和耐力就行了。”多年来,沃克夫一直这样定位自己:不因一时的荣誉而不知所以,也不因一时的打击或挫折而如临深渊,不管别人取得了多么好的成就,自己始终保有继续向前走的动力和勇气,扎实、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时刻调整好自己的节奏。最终,他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获得了幸福无比的人生。

做不了第一痛苦吗?NO!最有利的位置不是第一,而是第二。第二是在为更进一步打基础,为冲刺而积蓄动力。你的砝码会越来越重,实力会更有分量,站立的腿可以经得起任何的冲击,坚强的臂膀可以支撑一切。

放轻松一点吧!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在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没有必要与别人一比高下,而是要学会和自己比第一,勇敢地与自己比高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不要和别人一比高下,回头看看从前的自己,你的成绩比从前进步了吗?你的工作比过去更称心吗?你的生活比从前更美好吗?你的身体比过去更健康吗?你的家庭关系比从前更和谐吗?……当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比从前的自己更出色时,你往往更有机会拿第一,真正获得成就感。

现在,你愿意不与别人比较,暂时屈尊第二的位置吗?

第三篇 感受幸福:把心放平、放宽,幸福自现

幸福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物,它就在日常的琐事里,一个温暖的笑容,一句贴心的问候……我们不必刻意地寻找,只需把心放平、放宽,积极地生活,静静地感受。只要维持内心的平衡状态,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同时也会让自身的生命更有力量。

Chapter5 哈佛人的情绪控制术

哈佛学子之所以能领先于他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是高情商的人,具备自我情绪控制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你必须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驾驭和把握自己的行动。无疑,这是让自己远离伤害、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最佳途径。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受到领导或同事批评后委屈不已或你者暴跳如雷?和别人争吵后,气得上街乱逛,买一堆不合时宜的东西泄愤?……像这类“犯规”的举止,偶尔一次还不要紧,如果经常这样,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坏情绪的“奴隶”,与幸福背道而驰。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刘易斯·福克斯以绝对优势将其他选手甩到身后,已经胜利在望,只要再打几分他便可以稳拿冠军。可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小状况——一只苍蝇落在刘易斯的主球上。刘易斯挥手将苍蝇赶走,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来。这只讨厌的苍蝇开始破坏刘易斯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苍蝇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观众们哈哈大笑起来。刘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理智,他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对手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之后,刘易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则愈战愈勇,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拿走了桂冠。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刘易斯的尸体,他投河自杀了。

一名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居然被一只小小的苍蝇打败了!多么不可思议。其实这不是关键,是刘易斯·福克斯居然没有考虑如何控制自己沮丧、失落、恼火的情绪,而任由坏情绪主宰自己,再一次以更不理智的行为上演悲剧!这真是得不偿失,可悲可叹。

面对坏情绪,我们该怎么办呢?美国著名作家、哈佛大学的心理博士罗伯·怀特建议:“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情绪,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你可曾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遭到公然的冒犯,但只是脸色稍微发白,平静地做出回复?你可曾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痛苦万分,却依然可以控制自己,犹如用坚硬的岩石雕刻出来的雕像一样平静?

是的,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如考试、晋升的失利,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成员的矛盾,经济状况的拮据等等,这多少都会引发恨、怨、恼、怒、烦等情绪。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干扰,那些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就无法冲击你的内心,从而保证内心的平衡状态,最终走出困境,这样你才能更接近幸福。

当然,控制情绪并不是要你刻意去压抑情绪,不管遇见什么样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力图做到心如止水、面无表情,这样不仅不会使你的内心感到幸福,反而会给身心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上,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情绪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下面,我们来看看诸多哈佛学子的偶像林肯总统是如何做的吧。在林肯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道:“一位少将说话很刻薄,居然用侮辱的话指责了我。”“你与其这样生气,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用最尖酸、最刻薄的话去骂他呢?”林肯建议道,说完便拿出纸笔递给斯坦顿。斯坦顿照做了,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把信装进了信封。“你要干什么?”林肯说,“这封信不能发,赶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为什么不寄呢?不是你让我写的吗?”斯坦顿很诧异地问道。“不,”林肯解释说,“这封信的作用就是让你解气,把你想发泄的愤怒表达出来,不是真要你发出去给人家。如果写了这封信你已经解气了,就把它烧了吧!如果没解气,就再写第二封、第三封,然后再烧掉!”斯坦顿写到第五封信时,心情已经没有那么糟糕了。再后来,他已经能够冷静地看待少将对自己的侮辱了,于是他用很客观的口吻写了一封信,并建议对方也冷静地看待自己,然后发了出去。那名少将收到斯坦顿的信后十分感动,专门拜访了斯坦顿,对自己当初的行为表示了歉意。

幸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经常被积极的情绪,如欢乐和爱所推动着,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不再让自己忍受精神和情绪上的痛苦。幸福生活在哪里?可以说,它就在你的情绪管理艺术里!

下次坏情绪“来访”时,你不妨试着让自己冷静一下,及时地反问自己:“靠愤怒能解决问题吗?”“我要的结果究竟是什么?”“要用哪些步骤来处理令我愤怒的事件?”……如此自我询问后,理性的力量会被唤醒,你将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再次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得与失,没有什么大不了

生有两件纠缠不清的事情: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人去”。人心之所以有喜有怨、有爱有恨、纷乱复杂、起伏不定,甚至沉陷于各种情绪的泥潭不能自拔,正是由于我们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得失,患得患失,得之则喜,失之则忧,致使对唾手可得的幸福视而不见。

例如,有些人拥有千万资产,很可能因为损失了两百万元而郁郁不乐;有些经理可能因为一个订单的落空而心萌去意……这些人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物了,却因为计较眼前的得失,反不如一般人活得幸福,到头来他们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怎么办才好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收一名德才兼备的学生,这个学生的所有费用将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因成绩合格而成为候选人。考试结束后的第10天是面试的日子, 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一家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走进饭店大厅时,大家一下子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一个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是水泄不通了,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唉,我就这样错过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该学生懊恼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异国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像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出人意料的是,这名学生居然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而且我错过了跟主考官直面交流的最佳机会,怎么会是我呢?”该学生自己都有些疑惑。后来他才知道,那位异国女子是劳伦斯·金的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关闭一扇门时,还为我们留了一扇窗。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同时又获得另外一些东西。你今天所拥有的,明天可能就会失去;今天所失去的,明天可能又会重新拥有。

是的,失去了生活的轰轰烈烈,就享有平平淡淡的幸福;放弃了城市的亮丽多彩,就拥有乡村悠闲自在的惬意。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不如不困惑,不如不挣扎,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当你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时,眼前就会豁然开朗,处处都是幸福、自在。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哈佛的心理学家们经常会讲这样一个故事。自从得知自己将要加入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后,青年莱科每天都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因为他要离开现在安逸自在的生活,这一去他不知道还会失去什么。更糟糕的是,他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好像交给了别人,这使他心生绝望。爸爸见此,决定和莱科聊聊。了解了莱科的想法后,爸爸说:“孩子啊,其实你没必要这样的。要知道,到了海军陆战队,你有可能会被留在内勤部门,那样的话,你就完全用不着担惊受怕了,那些工作都是很轻松的。”爸爸的话并没有让莱科放松下来,他哭丧着脸说:“爸爸,去哪个部门也不是我自己选的啊!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外勤部门不仅需要出去作战,而且所面对的各种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爸爸笑着说:“那也没关系。即使去了外勤部门,你还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到美国本土,这跟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分别,又有什么好担心的?”“那要是我去了国外呢?”莱科耸耸肩,继续问道。“这样啊,那你还是有两个机会:第一个,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第二个,被分配到不和平不友善的地区。如果是前者,那么爆发战争的概率是很小的,约等于零,你就什么事情都不会有。”莱科着急地说:“可是,我要是真的去了战争地区呢?那我不就完蛋了吗?”“这怎么可能?如果你留在总部,而不是上前线,那么也不会有事。”“那我要是上前线了,这该怎么办?假设我还受了伤,那我以后该怎么生活?”“受伤也分程度的。也许你只是轻伤,根本无碍的。”莱科还是不满意,说:“那要是我不幸身负重伤呢?”“那很简单,要么保全性命,要么救治无效。如果还能保全性命,还担心什么呢?”莱科最后问道:“天啊,要是救治无效,那我该怎么办啊!”爸爸听完,大笑着说:“这更简单了,你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更何况,如果你真的死了,你就是国家的英雄,很多人会赞扬你、崇拜你。要知道,这样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拥有的。”听了爸爸的这些话,莱科的内心豁然开朗,他不再患得患失,积极地参加了海军陆战队。他先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然后又被分配到了战争地区,还成为前线的一名先锋……面对组织的这些安排,莱科都欣然接受。结果呢?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他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他先后受过几次伤,不过并无大碍。鉴于这些优秀的表现,现在莱科已被提拔为一名军官了。

与爸爸相比,莱科显然在生活的智慧上还有很大差距。莱科的爸爸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人生面临什么样的际遇,在失去的同时都会得到一些东西,所以得与失没有什么大不了。该得则得,当舍则舍,坦然面对得与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获得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淡得到与失去,保持心灵的安然,这正是幸福的最好态度。

不为小事而烦恼

常遇事小题大做,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你吗?你想过后果吗?先来看一个故事。在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已有140多年的大树的残躯,其间它曾被闪电击中过14次,被无数次狂风暴雨侵袭,但是它都坚持了下来,结果一小队甲虫的攻击却使它永远倒在了地上。那些小甲虫虽然小,但它们从根部向里咬,持续不断地攻击,渐渐损伤了树的根基。

我们不就像森林中那棵身经百战的大树吗?我们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狂风暴雨的袭击,也都撑过来了,可却总是忧虑小甲虫的侵蚀——那些用大拇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虫。回想一下,你是否因为在上班的途中遇到堵车而烦躁?你是否因为不小心被人踩了脚而心情变得异常糟糕?……“许多人都有为小事斤斤计较的毛病,很多时候幸福就在身边,只是有时候我们被一些琐事蒙住了眼睛,结果不但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反而让自己的人生痛苦不堪。”深受哈佛学子们爱戴的“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感到不幸福的根源。

你甘愿被那些小事困扰吗?要想幸福,你就得想办法解决它、摆脱它。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唯有把自己的胸怀变得宽广一些。“同一把盐,把它放在杯子里与放在湖里,你所尝到的咸味是不一样的。”不错,当你用只有杯子大小的心胸去容纳小事时,它会占满你的整个心灵;但是如果你用海洋一样的心胸去容纳时,那些小事在你的心里就只是沧海一粟,也就不会引起你情绪上的波动,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我们离幸福也就近了一步。

有些事情我们在经历时总也想不通,直到生命快到尽头时才恍然大悟。换句话说,一个人会觉得烦恼,是因为他有时间烦恼;一个人常会为小事烦恼,是因为他还没有遇到大烦恼,因为若遇到大烦恼,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就会感到原先的小烦恼是那么渺小、荒谬,实在没有理由值得为其烦恼。

在哈佛,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并从故事中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1945年3月,一位名叫罗伯特·摩尔的美国人和战友在太平洋海下的潜水艇里执行任务。他们从雷达上发现一支日军舰队朝这边开来,于是就向其中的一艘驱逐舰发射了3枚鱼雷,可惜都没有击中,却被对方发现了行踪。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为了保命,他们立刻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同时为了沉降时保持安静,他们关闭了所有的电扇、冷却系统和发动机。深水炸弹不断投下,整整15个小时,有一二十个深水炸弹在离他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炸开。罗伯特和战友们吓得不敢呼吸,全身发冷,牙齿打战。这15小时的攻击,感觉就像有1500年,期间,罗伯特想到自己曾为工作时间长、薪水少、没机会升迁而发愁,也曾为没钱买房子、买车子、买好衣服而忧虑;他常跟自己的妻子为了一点儿芝麻小事吵架,他还为自己额头上的一块伤疤发愁过……罗伯特向自己发誓,如果还有机会看见明天的太阳,就永远不再为那些小事忧虑。15小时之后,日本布雷舰的炸弹用光,攻击停止了,罗伯特和战友们趁机开着潜水艇逃走了。自此,罗伯特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再也没有为生活小事烦恼过,过上了轻轻松松的幸福生活。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平时总是计较那些小事,结果让自己活得很不幸福,直到发生一些重大事故时,才彻底醒悟过来:当初斤斤计较一些小事是多么没有意义的行为。是啊,人生只有几十年的光阴,痛苦忧愁是一天,开心快乐是一天,为什么非要为一些小事搞得自己烦恼不已呢?

尺比寸长,但十寸就等于一尺,再继续累加的话,寸也可以超越尺。因此,我们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看是否有包容的量。掌握了这一解决方法后,如果下次再遇到烦恼就好办了——把心放平,把心放宽,不做计较,你将走出坏情绪的旋涡,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智慧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什么可以忽略。”威廉·詹姆斯教授如是说,“天才永远知道可以不把什么放在心上!”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非常不好,是一位有名的悍妇,她常常对苏格拉底疾言厉色,但是苏格拉底从来都不对妻子发火。一天,妻子又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动肝火,她把苏格拉底痛骂了一顿,还觉得不解气,又提了一桶水,从苏格拉底的头上倒下去,苏格拉底全身都湿透了。朋友们都以为苏格拉底肯定会大发雷霆,但出乎意料的是,苏格拉底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我就知道,打雷过后,肯定会有一场大雨的。”结果,妻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一场大战就这样避免了。

俗话说“夫妻吵架不记仇,半夜三更睡一头”,苏格拉底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才会幸福地生活着,他没有因为妻子的无理取闹而大发雷霆,因为他知道这只不过是小事一桩,没有必要怒上心头。做人就应该像苏格拉底这样心胸宽广,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烦恼。

如此一直保持下去吧,这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益处。

Chapter6 弹性面对生活,允许世界的不完美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能否从中感知幸福呢?哈佛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借助的就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从心志柔弱变为意志坚强,由软弱的人变成勇敢的人,然后以一种浅笑的姿态面对生活的苦闷和无奈、艰辛和彷徨。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清晨,当你站在镜子前面端详自己你时,你是不是一会儿觉得自己的眼睛小了一点,一会儿又觉得鼻子不够挺拔,或者觉得脸上的毛孔太过粗大、脸庞不够小巧、嘴唇不够性感、身材不够迷人……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想法,总认为自己不够好,处处不如人。

但你想过吗?当你对自己表现出否定和抗拒时,积极的心理就会被无意地压制,幸福感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你只会暴躁、烦恼或压抑、消沉。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不足,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苛求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不会实现的愿望,结果只会是失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这能够让你体验到更多的幸福。”这个道理由沙哈尔教授说出来,再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沙哈尔教授有着非常值得骄傲的资本:他顺利考入了哈佛大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在哈佛他曾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被派往剑桥大学进行交换学习;毕业后他留在哈佛任教,他的课被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他给世界500强企业做培训,现在是全美课酬最高的激励大师……这样的人看似很成功,也很完美吧?但沙哈尔教授本人深知自己的不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腼腆。他说:“虽然我已经讲了至少一百节课,但其实直到现在,面对很多人讲课或演讲时,我依然会紧张……”怎么会这样呢?一个成功的激励大师应该是激情洋溢、口若悬河的吧?最起码,也不应该紧张吧?你很不理解吧?也许还会提出质疑,他怎么能取得成功呢?“接受自己。”沙哈尔教授向众人坦白了自己的秘诀。他不会因为大师的身份而要求自己必须“像”个大师,他不会为腼腆的性格而自责,也不再为自己的紧张而焦虑。在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他会对自己说:“接受自己的好和不好,允许自己不完美。OK,Go ahead。”这也是他所教课程的基本观点:全然悦纳自己。

沙哈尔教授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因为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使他对生活怀有一种热忱和积极的心态,并且这一点感染到了周围的人。所以,我们真的没必要因为自己比别人个子矮而自卑,也没必要因为自己身材不够美而气愤不已,更不必因为自己某方面的缺憾而自怨自怜。

事实上,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并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学着无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容许自己不完美,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更有力量和勇气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幸福的良性循环。

从现在开始,忘记自己身上这样那样的缺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当你尽心尽力去做事,问心无愧地去努力,你就一定会接近完美,得到最踏实的收获,你会发现自己会更快乐、更优秀、更能赢得众人的欣赏,你的生活必然会变得幸福起来,也就更容易打造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魅力的哈佛人根本称不上完美,甚至缺点还很多,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引人注目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也大多过得较一般人幸福,那就是积极心理所起的作用。《丑女贝蒂》是诸多哈佛学子喜欢的美国电影之一,女主角贝蒂的一些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贝蒂是个才华出众的经济师,但她糟糕的个人形象让她处处碰壁。她戴着大眼镜,满嘴牙箍,身材肥胖,打扮土里土气,被人公认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在刚进入一家时尚杂志公司时,所有人都躲避她、嘲笑她;就连男上司也讨厌她,每一次讨论工作时总是命令她离自己一丈开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每天都带着最灿烂的微笑,每天都满腔热情、快乐自信地工作着。贝蒂这样告诉自己的同事们:“我是丑女,我没有精致完美的长相,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命运给了我无法改变的瑕疵,但与其对其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我觉得女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凭借着这种积极的态度,贝蒂常常化险为夷,将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最终她不仅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爱,也成了上司的梦中情人。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失意打败呢?

好好想一下,你虽然没有模特那么高大性感的身材,但渊博的学问能让你看起来更高大;你虽然没有美丽的容颜,可是有动人的声音,声音同样可以让你受到瞩目;你不擅长演讲,但你很善于倾听,后者同样是一种让人喜欢的好习惯……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呢?这些都是幸福的理由呀!

换一个角度来看,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为独立的个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区别于他人,使你显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样是上天创造的杰作,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点色彩。爱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装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有什么不好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