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1:07:15

点击下载

作者:张立中,胡天石

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村与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农村与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农村与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作者:张立中,胡天石排版:KingStar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1535146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延伸,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其实质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其经营呈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使得农民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又往往使农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同大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合理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潍坊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模式一、背景

潍坊市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泰沂山脉,与临沂、日照两市相邻,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相接,西与东营、淄博两市为邻,铁路公路网络遍布,交通十分便利。潍坊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经济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相继成立,带动了全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7亿元,居山东省第4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3元,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84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776元,高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489元;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成功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潍坊具有浓厚的农业发展基础,是全国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已形成粮食、棉花、油料、烟草、蚕茧、果品、水产品、蔬菜、食用菌、花卉、肉鸡等16个商品优势突出、极具市场潜力的产业发展优势带,组建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28多家,建成寿光蔬菜、诸城肉鸡、安丘蜜桃、青州食用菌、昌乐西瓜和肉鸡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案例描述

潍坊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早、发展速度快、经营特色明显,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聚了一定影响力,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之称,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潍坊市以“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作为农业发展突破的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带动了周边县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潍坊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突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生产标准、农民组织”发展思路,推动农业的纵深发展。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各主要农产品远销国内外主要市场,国际国内市场与企业、合作社及农户间的直接对接机制日趋完善;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各经营主体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协作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并逐步呈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一)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

近些年,潍坊市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抓住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和水平这一关键,以区域互补和产业集中为主要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园)区。

一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充分利用瓜菜、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资源,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推进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做法,依托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目前,寿光、安丘、诸城、高密等县市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程度日渐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得以延伸。

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把培植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放在主要位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截至201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28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其中,国家、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家、75家和571家,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96家,过10亿元20家,过20亿元10家,过百亿元3家。农业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延伸,经营梯度日趋完善,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显著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产业赢利能力快速增强。龙头企业的集聚发展,优化了龙头企业结构,带动了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并不断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市已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潍坊市以高标准化农田示范基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种植(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工程,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全市农业走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是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区域特点和种植优势,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结构布局,建成以寿光为中心的150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生产区,以安丘为中心的100万亩出口蔬菜生产区,以昌乐为中心的40多万亩优质西瓜生产区,以临朐为中心的10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区,以诸城、昌邑为中心的3亿只肉鸡生产区,以昌乐、寒亭为中心的3亿只肉鸭生产区,以诸城、安丘、临朐为中心的1000万头生猪生产区等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标准化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和产业基础。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成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市县乡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覆盖;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推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加大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和流动检测执法力度;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有效控制;加大有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工作,从2010年开始每年建设120处有机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到2012年末已建成360处有机、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其中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44处、绿色食品示范园区216处。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大力推行农业品牌建设工程。近些年来,潍坊市通过加大品牌建设、产品认证、基地认定、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等认证认定工作力度,全面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全市累计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1200多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1463个,“三品”基地认定面积达530万亩;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3处;有28个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了得利斯食品、乐义牌蔬菜、崔字牌香油、潍县萝卜等一批名优特农产品知名品牌。(三)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努力完善市场体系

潍坊市历来重视市场培育与开拓工作,紧紧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做文章,把农产品销售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立足本地专业化市场的品牌打造,重点加强综合集配中心、冷藏保鲜包装存储中心、物流运输中心、展销展示中心、交易洽谈平台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市场功能、提高市场内联外引的辐射能力为宗旨,打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化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

一是规范完善产地市场。对各产业区域内现有的155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市场化升级改造,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市场转型升级为销售带动型专业实体龙头企业,增强了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产业布局,对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产地市场进行了重点改造,市场集散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各类蔬菜年成交量突破80亿公斤,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借助遍布全国的种植大户、蔬菜经销商、农资农药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各个行业的信息收集网络和庞大的蔬菜经纪人队伍,寿光已经成为全国蔬菜生产流通与市场价格的“晴雨表”。

二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潍坊市每年定期组织各类主要农副产品的展示、展销、交易博览会,积极鼓励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参与国内外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不断拓宽“农超对接”“商超对接”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目前全市已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400多家、运销专业户17万个、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有13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达到17.5亿美元,其中蔬菜、禽肉出口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出口总量的1/10和1/3以上。

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充分利用“中国蔬菜之乡”“中国风筝之乡”等独特的区域名片,潍坊市成功打造了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三大国家级展会。同时,利用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和鲁台经贸洽谈会、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中国画节·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山东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外客商到潍坊参观考察,架起了潍坊农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桥梁。目前,以潍坊各类交易市场为中心的主要农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努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实际,逐步改变过去“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探索推行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有效形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实现了分散经营向集群带动的转变。一方面,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已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引领、企业带动、基地示范作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逐步实现“户必入社”。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450家,入社社员59.8万人,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9.7%。另外,还开展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试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其中建立联合社107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为规范合作社发展,开展了国家、省、市示范社三级联创活动,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6家、市级示范社260家,各类合作组织创新发展,更进一步密切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为产业化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为不断提升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的意见》《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做好示范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每年市县两级财政都拿出一定资金,集中扶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取得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等。为解决龙头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先后组织协调20多家银行与340家龙头企业举行“银企合作推介会”,为龙头企业争取信贷资金150多亿元。三、分析与启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有效避免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就近、择优的选购,是一种竞争性的配套关系,既有垂直整合的效率,也有广泛的灵活性。就农业而言,不少地方的农产品贸易遇到类似“绿色壁垒”的挑战,企业单枪匹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大市场、大集团、大公司运作模式,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激活资源、开拓市场,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效应,已成为应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潍坊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地区,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对于其他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制度规范、分类指导原则,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管理机制,完善农产品全流程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管控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行政保障能力;以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并促进其横纵向联合发展,有效调动各经营主体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精神,开展跨区域、跨国界市场合作和产品交易,精心培育地方优势知名品牌;发挥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调动能力,采取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联合经营等方式,盘活本地区农业企业的设施、装备、科技等存量资源,使这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农业产业化优势板块。四、讨论题

1.结合案例,谈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2.结合案例,谈谈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3.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哪些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目前是以哪些形式实现产业联结的?请讨论其优点及不足。“褚橙”的现代化农业组织管理一、背景“褚橙”是因褚时健而得名的冰糖橙。褚时健今年87岁,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出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后因受贿入狱。2002年保外就医后,年逾古稀的他与妻子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先后组织起两三百人开始种橙。

褚橙生长于云南玉溪哀牢山,属温热河谷气候,海拔800~900米,年日照量2000小时,年降水量1200毫米,自然恒温21℃。方圆5公里内无居住村庄,20公里内无工矿企业。为了保证每个橙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通风,褚时健要求每名果农管理200株果树,每株橙树保留240~260个果,每亩地种植148株果树,株距为2米,行距为3米。引哀牢山清泉浇灌果树,用农家肥料(鸡粪)和烟梗混合发酵的有机肥改良果园土壤。在优质的水肥运用下,将褚橙的酸甜比严格控制在211~241之间。在果园工作的果农,除了每月的基本工资外,质量达标的可以再领4000元的奖励;每年年末,还会领到2000元的年终奖金。二、案例描述

2002年,保外就医的褚时健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种起了橙子,而这一年他已经70多岁。但10年后的2012年,2400亩“雷响地”已成为拥有完备道路规划和水利设施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褚橙生产基地内共修建了20个水坝、8个蓄水池,总蓄水20多万立方米,做到了田成块、渠相通、路成网,形成了水、电、路配套,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标准。褚橙建成拥有35万株冰糖橙,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利润3000万元,时年84岁的褚时健再次成为亿万富翁。

关于种橙的理由,媒体报道的有这样几种:一是身体原因,“闲下来,就不行了”。据褚时健表述,2001年刚保外就医的时候,他的糖尿病很严重,头眩晕,虽然坐牢只有一年多,但对身体影响太大,“如果闲下来,我身体肯定不行了”;二是心里不平衡,“现在的国企老总一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我也不想晚年过得太穷困。另外,我70多岁出监狱,总得找点事做,让生活充实点”;三是否定“烟王”是靠政策论,老伴马静芬说“以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说,你褚时健搞烟厂搞得那么好,那是因为政策好,云南烟得天独厚,烟厂交给挑扁担的都成。他做果园,就是想否定这个”。

褚时健真实的内心世界没人能够真正触摸。不争的事实是,在大家都认为他最好的归宿是回乡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和夫人一头扎进了荒山,做起了农民。褚时健和妻子在橙园搭了工棚,吃住都在这里。他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极品橙子,把国外橙子比下去。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橙子刚挂果时,褚时健年年都会遇到不同问题,果树不是掉果子,就是果子口感不好。这个没什么爱好的老人,买来书店所有关于果树种植的书,一本一本地看。后来橙子不掉了,但口感淡而无味,既不甜也不酸,褚时健睡不着,半夜12点爬起来看书,经常弄到凌晨三四点,最后得出结论,一定是肥料结构不对。这种果子褚时健不敢卖到市场上,怕砸了牌子。第二年,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改变肥料配比方法,果然,口味一下就上来了。据说,这种用烟梗、鸡粪等调制的有机肥,每吨成本虽只有200多元,效果却赶得上1000元的化肥。

褚时健是有资本“得意”的,在这个被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改良了土壤结构,发明了独特的混合农家肥,解决了灌溉问题、病虫害问题、口感……9年辛劳,2400亩从湖南引入的普通橙树在哀牢山中脱胎换骨。

褚橙生产绿色而安全,在每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不是每个结在树上的橙子都会走向市场。“褚橙”在下树后会经过严格的挑选,褚时健拥有云南第一台从荷兰进口的水果分选设备,对果实进行洗涤、风干、分级,保证每箱冰糖橙的大小颜色均匀,最后才会包装入库。在橙园的管理中,褚时建习惯控制每个环节,就像当年做烟厂一样。如今,年纪大了,他必定要做的是每个月底27~30日,在果园签字发工资,而曾经当“烟王”时,最具权威性的事也是批条子。以前他在管理烟厂的时候,采用了和烟农互利的办法。为了让烟农种出优质烟叶,他采用由烟厂投资,直接到烟田去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办法,并且把进口优质肥料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烟农。当时烟农有好多都富了,与烟农“双赢”的是烟厂,原料一天比一天好,竞争力一天比一天强,厂子最后变成了“印钞工厂”。而在果园,有100多农户300多人忙碌,他给每棵树都定了标准,产量上他定个数,说收多少果子就收多少,因为太多会影响果子质量,所以,多出的果子他不要。这样一来,果农一见到差点儿的果子就主动摘掉,从来不以次充好。以前,褚时健管理烟厂的时候,想到烟厂上班的人挤破头;现在他管理果园,想在果园干活的人也挤破头。

褚时健自豪地说:“现在园子里的两口之家,他们只要出两双手,房子、肥料、树苗都是我出,按照公司的要求做,一年收入差不多有6万块左右。他们还可以自己养上几十只土鸡、几头猪。以前他们的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现在日子好过了,孩子上大学,学费也掏得出。技术员年薪10多万,不比做公务员差。”

十几年来,褚时健倾力打造“云冠”品牌。2004年“云冠”冰糖橙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2005年10月“云冠”冰糖橙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2009年“云冠”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0年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褚橙基地建设通过环评验收。

2012年,褚时健授权生鲜类垂直电商“本来生活网”作为褚橙的唯一授权互联网销售平台。褚橙的价格从118元到148元(5公斤装)不等。同年11月,褚橙首次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创下了“一橙难求”的局面。随即,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褚橙的销售范围也从北京扩大至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22个地区。2013年,本来生活网销售褚橙1500吨,传统水果销售渠道销售褚橙8500吨。2014年12月18日,褚时健荣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三、分析与启示(一)经营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褚橙的现代化生产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和农业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农业土地管理的角度看,实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褚时健承包了2400亩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才使得采用工业化设施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体制成为可能,才能将现代化工程技术和集约型农业相结合。褚橙的规模经营满足了部分消费群体对绿色、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为褚橙迈向高端农业和加速市场化、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管理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证

褚橙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能与国际一流柑橘一争高下的高端冰糖橙,褚时健聘请专家、引进人才、培育品种、钻研栽培管理技术、自制有机肥、配套水电路、打造一流团队、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研院所”经营模式,有着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团队的支撑。

为了实现果农与果园的双赢,褚时健在管理上做出了一系列创新。一是效仿家庭承包制,按农户能力大小,每户承包管理20~30亩果树,由产量、品质等决定农户的收入,这种机制公平高效,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设置技术管理员,每个技术管理员分管30多户农户,技术管理员的收入与分管农户的产量、品质挂钩,上下利益一致,形成了紧密的共同体。(三)生产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前提

商品标准化问题是中国农业的一大难题,而褚橙是国产水果中商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从种植、生产、加工到进入市场全过程都被录入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究到责任者。果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植保、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标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因种植技术、管理措施不统一,导致产量高高低低、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褚橙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实现了商品质量的同一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销售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褚橙品牌正式申请为注册商标,褚橙品牌的建立得益于褚时健的传奇经历,消费者认为褚橙蕴含着别样的人生滋味,“逆袭的喜悦,是中国人饮食的甜”也充满了感情色彩,通过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大众口碑树立的励志、温馨、幽默的全媒体交叉传播,褚橙实现了品牌创立的巨大成功。

销售策略选择上,褚橙避开了流行的“农超对接”模式而采用独立价格体系的销售策略,直接与500多家经销商签订了褚橙购销合同,2012年又与本来生活网签订合同,通过嫁接电商平台、搭载微博推广、借助口碑相传,褚橙快速累积品牌知名度,收获了市场和声誉的双重成功。四、讨论题

1.在我国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现实状况下,龙头企业如何实现对分散经营家庭的现代化组织管理?

2.云南农业产品包括传统的烟叶、茶叶、甘蔗、橡胶、蚕桑、咖啡、蔬菜、花卉、药材等,水果有杧果、菠萝、香蕉、石榴、杨梅和甘蔗。哪些可以效仿褚橙的成功之路?

3.潘石屹与“潘苹果”、雷军与“小米”这类相似的产品,为什么没有褚橙成功?中粮集团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粮食银行”一、背景

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方面的逐步放开,国际四大粮商(ABCD)也纷纷入驻我国,其凭借着全产业链战略等巨大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我国大量的粮油食品市场,这也导致了我国许多涉农企业陷入了绝境,并最终被其收入囊中。为稳定我国粮油等市场,提升我国粮油企业竞争力,我国一些大型的涉农企业也纷纷提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即种植—收储—加工—物流—销售,从田间到餐桌一整套纵横交织的农业产业网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粮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2009年其提出了“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并于2013年在东北地区创新推出“粮食银行”购销模式。其主要背景主要是: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11年增,但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庞大的,近年来我国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逐渐扩大,对粮食的进口量也逐步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再到“毒生姜”“毒大米”,这一系列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国内许多消费者对国产的一些食品产生了恐惧、排斥的心理,人们急需市场上能够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确保粮食等基础农产品原料的稳定供应,采用的套期保值交易方式降低农户市场风险,将小农户经营与国际市场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可减少企业运营风险;应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存在盲目使用大量的化肥与农药,其造成了土地盐碱化、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强我国粮油食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地位,必须积极学习国际相关经验,重新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二、案例描述(一)中粮集团的简介

1949年2月,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简称为“COFCO”)的前身华北对外贸易公司挂牌成立,当时的主业为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1992年,中粮开始由一家传统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向多元化公司转型,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粮油贸易商、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和最大的面粉生产企业,一直承担着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商这一重要角色。此后,中粮不断地将其业务进行延伸与扩展,一跃成为一个横跨粮、油、食品、饮料、酒店、房地产等业务的大型央企。2004年,中粮集团易帅,时任多年集团总裁的周明臣退休,中粮迎来了曾经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人物,并有着“资本操盘手”之称的前华润集团总裁宁高宁。面对这头战斗力不强的巨象,宁高宁经过两年对集团业务的熟悉,于2006年提出“有限相关多元化”和“业务单元化”的发展战略,对集团的庞大业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最终整合为九大业务板块。2009年,面对国内粮油市场纷纷被国际四大粮商所蚕食,中粮集团又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构想。尽管对于国际四大粮商与农业生产这一行业而言,全产业链这一概念不足为奇。但对于中粮而言,则是一次重大的转型,这是中粮集团继成功上市后所取得的再一次重大突破。一旦全产业链得以全面构筑,将有利于其大大缩短与国际四大粮商的距离。目前,中粮集团下设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九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HK0506)、中粮控股(HK0606)、蒙牛乳业(HK2319)、中粮包装(HK0906)4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3家内地上市公司,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基本架构形成。(中粮官网资料)(二)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的建设状况

1.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框架

根据《2009年中粮责任报告》资料显示,其全产业链模式的产生,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下图所示。

2.中粮全产业链战略实施情况

中粮在全产业链建设中,其在种植环节采用优良品种、优质产品、资源利用、订单农业、技术推广等方式,在贸易环节中,采用内外贸易结合,充分发挥粮食贸易主渠道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在产业链的布局中,产业链源头的种植、采购、收储环节,是保证原料总量稳定、产品质量可靠的根基,同时也是全产业链中与农业、农民关系最直接的一环。为帮助农户收好粮、存好粮,同时解决好企业粮食原料供应波动现象,中粮控股生物化工事业部经过长期调研,结合企业原料收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粮食银行”这一玉米购销新模式。并于2013年潮粮收储期在东北四家企业开始试点。其中之一的试点企业为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简称中粮榆树公司),该“粮食银行”开启了新型玉米存销模式。中粮榆树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专业致力于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年加工转化玉米72万吨,生产食用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原油、玉米胚芽粕等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中粮“粮食银行”的具体做法如下:农民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将粮食送到企业,企业根据期货和现货价格情况确定每一日的挂牌价,并按照当日的挂牌价支付给农民10%的预付款;农民将玉米送到公司7日到6个月内,其可以自由选择结算日,时间选择期间长、空间较大,如遇行情上涨还有增收的潜力。企业根据结算日的挂牌价格结清剩余的粮款。如果在结算日挂牌价低于送粮日的价格,企业则按照高于送粮日10元/吨的价格结算。

在物流仓储环节,一方面,其不断完善物流节点,打通“北粮南运”的铁路通道,在东北建设了拥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亚洲最大的粮食港口——北辰港,构筑了粮食“产区—港口—销区”的铁海联运全程物流组织体系,开启“四散化”粮食物流业的先河。另一方面,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的吉林省榆树市试点推行“粮食银行”,为企业锁定优质粮源、融资收储,减少农户粮食在存储过程中损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营销环节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建立了中粮“我买网”网上购物平台,在产品宣传上通过投入大量的广告以及赞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方式,打造中粮优质品牌。

3.中粮“粮食银行”试点效果

中粮榆树公司自2013年10月开展粮食银行试点工作以来,日均卸货550吨,累计收储3.33万吨,涉及了400余农户和农村合作社。截至2014年3月末,中粮榆树公司已累计实现利润3.7亿元,上缴税金高达3.6亿元,实现玉米采购量485万吨。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粮食银行减轻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农民增收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粮食银行促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双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从粮食银行试点来看,农民选择的结算周期最短为9天、最长为150天,平均为49天。在面对粮食价格低于农户送粮的当日挂牌价格的情况下,公司补价50余万元,户均价差增收超1000元,减少费用2000元。三、分析与启示

中粮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努力克服其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其资源、资产优势,凭借其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在国内推行了粮食银行试点,试验表明:

第一,有效降低了农户粮食经营风险。商品粮生产基地为粮食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农户有储粮需求和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原料供应需求为粮食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传统种粮大户时常面临粮食存储难题,由于储存设施简陋、技术不足、方法不科学,粮食易受病虫害影响,容易产生霉变。根据测算,我国农民粮食自存的损失约为8%~10%。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经过专业的存储加工,其可将储粮的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大大降低了粮食在存储环节的无谓损失。

通过提供农户粮食交易灵活结算模式,保证农户粮食集中交付的前提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粮食价格短期波动风险,为农户经营的产品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保证了种植农户的收益。

第二,实现了粮食流通加工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粮食银行所采用预先与农户签约、在生产要求与生产方式上有所协商,并给予农户一定的技术指导的订单农业方式。因此,其可为企业提前锁定优质粮源,解决企业寻找粮源的难题。显然,这一模式为保障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优质的原材料也更能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效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压力。粮食收获期间,在诸多粮食企业中,普遍存在原材料收购困难重重的问题,要么集中收购太多,资金压力太大;要么则是收购不足,导致企业运行不畅,出现赶工或停工的不可续状态。粮食加工企业原粮需求缺口大,临时订单收储和加工所需要的资金往往存在短期严重不足状况,粮食银行通过搭建平台,有效带动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粮食银行灵活的结算期限有效盘活了企业仓储资源,解决企业收购资金不足问题,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

尽管粮食银行这一模式在解决农户储粮、企业收粮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农户意愿不足、违约率高、企业存储成本高企、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等经营问题,也面临类似于银行业的挤兑、信用等风险,粮食银行的完善尚须进一步探索。四、讨论题

1.如何加强对签约农户的生产指导和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2.怎样采用期货、期权市场等避险工具,降低粮价大幅波动对企业造成的风险?

3.粮食银行具有金融业的经营属性,如何对其加强监督管理?湖北仙桃: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一、背景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直管市,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蛋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生产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中国唯一的“黄鳝之都”等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首个“中国食品产业名城”称号,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先进单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7家。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45.6亿元,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二、案例描述

近年来,仙桃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路改造农业,以“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带动百万农民增收”为目标,做足“两水”(水稻、水产)优势文章、培植“两大”(畜禽、蔬菜)特色板块,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突破性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扩张,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仙桃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的整体推进。(一)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实施产业集聚工程。近年来,仙桃市坚持以土地集约、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聚平台,营造尊商重企创业环境。通过迁村腾地、集中建区、土地整理等办法,兴建30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区筑巢引凤,加多宝、中粮、旺旺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抢滩仙桃,竞相入驻食品加工园区,扎堆发展。食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达到65家,知名品牌25个。2013年食品产业园区实现加工产值33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的74.5%,成为全省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之一。今年上半年,园区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总投资102.6亿元。其中加多宝投资30亿元,新上8条生产线,投产后可年创产值120亿元、税收6亿元。

实施主体壮大工程。扶持企业扩规发展、支持企业抱团发展、鼓励企业品牌发展,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旺旺食品落户仙桃以来,一年一扩规,一年一台阶,一厂变七厂,其年产值由当初的400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亿元,增长20余倍,税收过亿元。天粮米业等行业骨干联合近50家粮食加工企业组建仙桃米业行会,抱团经营的“仙桃香米”占据了广东樟木头市场近2/3的销售份额。仙桃九珠蛋业与市内其他32家蛋品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共同打造“九珠皮蛋”和“沙湖咸蛋”,其市场销售量每年以10%的增幅不断攀升。全市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6个、绿色食品认证15个,评定知名农产品商标44件、著名商标19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

实施服务配套工程。为有效链接产销环节,仙桃市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配套企业82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10亿元,形成了配套发展格局。为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支持全国知名的仙桃本土物流企业——湖北富迪公司兴建了年货运量100万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成目前江汉平原最大的物流产业园。在这里,对接武汉、连通全国、辐射城乡的商贸物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近年来,仙桃市通过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促成了11家金融机构与全市10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长期信贷协议,在全省首家引进了北京村镇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搭建起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一批金融机构和贷款资金的进入,为仙桃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输入了新鲜血液。(二)围绕增量提质,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

以“两化”为目标,推进畜禽板块上档升级。近年来,仙桃农业部门突出标准化、生态化两个重点,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积极推进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在提高新建养殖场准入门槛,确保新场标准化的同时,加快现有规模养殖标准化改造,促进老场规范化,全市累计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6个,“150模式”猪舍达到370栋,“153模式”鸡舍达到216栋,畜禽标准化创建成效日益彰显。仙桃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粪污深度处理、治污设施配套、粪污终端利用等措施,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对11家万头猪场实行了粪污深度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建设三级沉淀池近5万立方米,改造蛋鸡舍186栋,实行减量排放。每年推广“畜—沼—菜”“畜—沼—渔”等生态种养殖模式2万亩以上。引进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家专业化治污企业——湖北非隆公司,年可处理畜禽养殖污水90万吨,加工利用畜禽粪便5万吨。畜禽养殖粪污实现了变粪为肥,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路子。

以“两保”为目标,促进粮油板块扩面增量。仙桃市始终坚持发展粮油生产不松劲,巩固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大市地位不动摇,按照“板块化布局、优质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不断壮大粮油板块。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压棉扩粮”,全力推进“单改双”“白改水”,提高复种指数。深入开展高产创建,高产创建工作形成整建制、广覆盖的创建格局,带动了大面积增产增收。同时,挖掘杂粮促增产,大力推广杂粮间种套作。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80万吨,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单位)。在发展油菜生产上,重点做好统一供种和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两大文章,近年来,油菜统一供种面积在35万亩以上,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市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75万亩以上。

以“两转”为目标,促进蔬菜板块提质增效。立足两个转变(产量向效益转变、分散向集约转变),着力提升蔬菜板块。重点实施蔬菜“双十双镇”工程,以三伏潭镇、胡场镇为重点,通过引导田块置换、土地集并,高标准建设十里蔬菜长廊。以彭场镇、沙湖镇为重点,重点通过合作社带动,高标准建设十万亩水生蔬菜板块。全力打造蔬菜生产专业镇——沔城镇,按照“白田蔬菜化,水田藕稻化”的目标,实施蔬菜整镇推进。在长埫口镇大力推广设施蔬菜万元模式,高效模式蔬菜基地不断扩张,成为全市蔬菜发展的亮点。全市蔬菜基地保有量在2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实现了面的快速扩张和质的快速飞跃。

以“两推”为目标,推动水产板块跨越发展。着力推进名特养殖、规模养殖。以建设“四大渔业经济圈”为抓手,大力发展名特水产养殖。全市已建成以越舟湖为核心的10万亩黄鳝养殖经济圈、以鲫鱼湖为核心的5万亩鱼鳖混养经济圈、以排湖为核心的10万亩河蟹养殖经济圈、以乐耕垸为核心的万亩鳜鱼养殖经济圈。以合作组织为依托,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近年来,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相继涌现。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均跻身仙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十强;先锋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网箱规模达70万口,辐射带动周边多县(市);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组织达145家,网络渔民2万多人。(三)突出市场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仙桃市在政策导向、提升主体素质、营造外部环境上做文章,加快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推进种植向大户集中、养殖向小区集中、布局向区域集中,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

招引市场主体。仙桃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经营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设施农业大老板、特色产业大项目、回乡创业大资金投资农业,兴建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经营。阿尔迪公司有机物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200亩,建设生态有机观光农业园。巨田公司流转土地面积5000亩,建设苗木基地、智能葡萄园,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水生蔬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亮点。

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予以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倾斜与扶持,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壮大。全市种养大户发展到6354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30个,辐射带动超过60%的农产品融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耕、种、收一体化服务;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收集市场信息,组织技术攻关,指导农业生产,推动种养技术进步。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市形成了十万大军进流通、千余车辆跑运输的可喜局面。

对接市场主体。各类市场主体是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桥梁。仙桃市着力在对接上做文章、下功夫,发展订单生产和规模种植。中粮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10多万亩,泉明水产合作社带动7万亩现代水产养殖,农鑫水产合作社带动近10万亩的水生蔬菜种植,全市农企对接、农合对接、公司+基地+农户的比例达到30%以上。(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强化农业现代化装备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信息化。积极实施“四屏合一”(村村屏、手机屏、触摸屏、电视屏)工程,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电子村村屏是集农业技术、科普知识、农村政策、农事气象、政务信息、镇村管理、农民生活等各类信息于一体的公益性电子网络服务平台,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安装村村屏320块,基本实现了所有中心村、重点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贸市场全覆盖,很多基层农民群众养成了起床先去看屏、再下地干活的习惯。手机屏为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学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机手等近万名群体开展短信服务,免费发送灾害预警、农事气象、农作物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种养技术、市场行情等信息,2013年又建立了仙桃智慧农业微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快捷的海量信息服务。在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电子触摸屏,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信息查询服务,直接点击触摸屏就可获取市场行情、价格监测、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农业科技等各类及时的动态信息。与市电视台合作开设农业技术推广栏目——“田野”及“农村讲堂”,每周推出适合当地当时的农技专题节目播放,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科技应用集成化。大力推广集优质品种、高效模式、新优技术于一体的集成科技。种植业通过品种对比试验,推介优质品种,以粮棉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实行统一购种供种,加速了良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水稻、棉花主推品种应用率达到98%以上,油菜品种全部实现双低化。畜牧业重点加强种源建设与推广,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市蛋鸡养殖良种覆盖率突破90%。藕—稻、瓜—稻、稻—菇、豆—豆—棉等高效模式面积突破30万亩。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实行了种植品种统一供种、农机作业统耕统收、病虫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统测统供。畜禽养殖方面喂养、喂料、饮水、刮粪及光控等自动饲喂设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常态化。仙桃市着力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整合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实行集中办公、集中管理),建立健全了市镇两级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实行“主管在县,服务在乡”的基层农技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促使科技入户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建立了与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入户结对机制,农技人员深入科技示范户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指导与交流,解决生产中的种种难题,并通过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扩大新优品种、技术、模式的覆盖面。市镇两级农技专家、农技人员还组建专家讲师团,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大课”+“小课”、专家+农户、平时+农时,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有力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实施项目带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化最直观的表现。近年来,仙桃市通过宣传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争取补贴资金,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购买农机具。全市农机保有量突破30万台(套),农机装备总功率突破13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2%,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农田耕整灌溉运输、稻麦收获脱粒、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为破解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制约全程机械化水平的瓶颈问题,仙桃市以农机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建设育秧工厂为抓手、大力推行标准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械化插秧,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办样板、搞示范、抓宣传,大力推广油菜机播和机收,推动了油菜机播机收大板块实施、大面积覆盖。

加快推进水利设施现代化。仙桃既是一个“水袋子”,也是一个极易遭受干旱的地区。为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仙桃市整合水利、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9.2亿元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格局日趋完善,形成了完备的防洪、排涝和灌溉三大工程体系,水利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近几年来,仙桃市土地整治项目每年实施量达到或超过25万亩,粮食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要求仙桃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全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前,全市累计整理土地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分析与启示

第一,湖北仙桃市注重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服务齐全、管理科学的产业集聚平台,着眼本地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注重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相互配套,注重市场建设与物流产业并行发展,打通链接产销等各个环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向纵横发展。

第二,在农业生产环节,重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并行发展并有所侧重,在保证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标准农、牧、渔业生产基地。在推动农业整体提质增效的同时,重视农业内部产业循环体系构建,利用畜牧、渔业与种植业形成有效互补,实现了大农业节本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第三,为保障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仙桃市通过强化在市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装备提升、科技服务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金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培育了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主体基础。四、讨论题

1.仙桃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的成功打造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2.加工企业的专业化和资产专用性与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矛盾,你认为如何协调这种矛盾?

3.从本案例看出,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的体系构建,你认为构建过程中应并行发展还是有次序发展,请说明你的理由。寿光蔬菜产业的变迁

寿光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自1986年开始发展冬暖式大棚以来,蔬菜产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一个普通的农业县一跃成为中国特色农业县(市),并跻身中国经济百强县(市)行列。一、背景

寿光位于山东半岛中部,面积2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万亩,人口103万。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寿光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对蔬菜栽培做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明清时代,早春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成为朝廷贡品。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

1989年,时任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组织党员对“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8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当年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嫩黄瓜,从元旦到春节,一茬收下来,每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蔬菜栽培的技术革命从此次展开。

从1991年开始,日光室得到迅速发展。到现在为止,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共建日光室45万个、冷棚8万个、小拱棚12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韭菜和3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

拥有“欧亚特”“乐义”等70多个蔬菜商标,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仅北京市场就占有50%的份额。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每年4月25日—5月25日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展览会,为寿光蔬菜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投资商来寿光购买蔬菜,办蔬菜深加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蔬菜已成为寿光市最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二、案例描述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人,1986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看到群众生活困难,想为乡亲们找出一条致富之路。经过反复调研,觉得发展大棚蔬菜生产是一条好路子。当时村里已经有人在搞大棚蔬菜种植,但经济效益一般。王乐义召开全村党员干部会,提出要对现有大棚种植技术进行改进,搞冬暖式大棚,做到冬季不用煤。他的想法把大家伙儿吓了一跳,因为当时冬季搞大棚蔬菜生产,主要靠生火升温,每个棚一冬要烧4~5吨煤。

说干就干,王乐义跑遍全国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向专家请教,还请来了外省的专家现场指导,由全村18名党员带头建冬暖式大棚,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