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7:15: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耀献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

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王耀献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519-5

Ⅰ.①常… Ⅱ.①王… Ⅲ.①慢性病-中医治疗法 Ⅳ.①R2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9219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

主  编:王耀献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519-5

策划编辑:吴磊

责任编辑:张乃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有研究表明,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通常病程长、预后差,并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残疾的发生。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肾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致盲率高25倍。慢性病每年花费国家和个人的大量财富,造成亿万人的身心痛苦和上百万人的提前死亡,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严重的负担。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优势,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本着为百姓健康服务的宗旨,我院联合东直门医院、通州区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共同编写了《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

本手册讲述了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三种慢性病的西医诊治概述、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等内容,具有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同时,本手册分为医师版和大众版两个版本,以适应基层医务工作者和慢性病患者不同阅读需求。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本手册内容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委会2014年5月第一章 高 血 压第一节 疾病概述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

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压会随着人们的饮食、起居、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血压为适应生理需要而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属于正常反应。若成人在休息状态下,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定义,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表1-1)。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表1-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二、高血压的危害(一)脑血管意外

在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一时激动或过度兴奋,如愤怒、发生突然事故、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患者会立即昏迷,倾倒在地,俗称中风。(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三)慢性肾衰竭

高血压造成肾脏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可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一般来说,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四)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五)高血压脑病

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者甚至会昏迷和抽搐。(六)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物模糊等严重的症状。三、高血压的治疗(一)治疗目标

高血压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需要治疗所有已明确的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要合理控制并存临床情况。

根据现有证据,建议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患者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二)治疗基本原则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者,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无效,再给予药物治疗。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有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有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监测数周,决定是否用药。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有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立即用药。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2级伴有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者,联合用药,强化治疗。(三)其他

1.戒烟。

2.严格控制体重 体质指数(BMI)<24。

3.合理膳食 盐≤5g/d,适当摄入脂肪。

4.定期监测相关检查指标 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110mg/dl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X线胸片、睡眠状况。

5.适量运动 运动强度指标:最大心率(220次/分减去年龄)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率。

6.保持健康的心态 宽松、平和、乐观、和谐。第二节 中医适宜技术防治高血压一、高血压的中医概述(一)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中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的记载。但从该病症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病理转归等方面来看,高血压病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眩晕”、“头痛”、“肝风”、“肝阳”、“风眩”等证的描述较为相似,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虚,其中以肝阳上亢型为核心。在辨证时可加以借鉴和参考,但高血压的中医诊断和分级仍应以血压值为最终标准。(二)辨证分型标准

目前,高血压的证候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依据2011年最新发布的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将高血压病分为6型,各型症状及诊断标准如下: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头胀痛,急躁易怒。

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甚或眩晕欲仆,肢体震颤,语言不利。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

主症:眩晕,头痛,五心烦热。

次症:腰酸膝软,头重脚轻,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肝肾阴虚证

主症:眩晕,头痛,口干口渴。

次症: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耳鸣健忘,梦遗。

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

4.阴阳两虚证

主症:眩晕,头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风痰上扰证

主症:眩晕,头重如裹,胸闷脘痞。

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

舌脉:舌胖苔腻,脉滑。

6.瘀血阻络证

主症:头痛固定,眩晕日久,面晦唇黯。

次症:胸痛,失眠,胸痛阵作。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以上各证型,具有主症2项以上,或具有主症1项,加次症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二、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精髓所在。中医具有整体调节、疗法自然、个性化突出等优势。(一)辨证治疗原则要点

在高血压的辨证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原则要点:

1.标本兼治 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一般用于高血压早期的治疗,多针对实证,也可贯通于该病的各个阶段。可以单独应用,但常与治本法则联用。

2.突出个体 高血压病因复杂,各种危险因素及靶器官受损程度等诸多因素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必须因人而异,以达到个体化治疗。其目标是使每一个患者降压达标并减少靶器官损伤的风险,而中医个体化治疗的核心就体现在辨证论治和在此基础上的整体调节。中医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数值,同时还要兼顾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等。

3.中西结合 中医重视整体,西医关注局部,两者从不同角度对疾病加以认识,中西医有机结合,对疾病加以评价及判断预后,提出规范的综合治疗措施,最终达到中西药协同、增效减毒、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例如,针对钙离子拮抗剂造成的水肿,可给予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白术、茯苓、猪苓等中药以消除水肿;再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易导致干咳,可选用桑叶、百部、前胡、蝉衣、桑白皮、川贝等中药以疏风宣肺止咳,若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状,还可以加用马勃、玄参等中药以清热利咽。

4.治调阴阳,不避温热 一般认为,高血压病多见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证,但高血压病程长、发展缓慢,随着病变进展,“由阴及阳”、“由气及血”的情况终会发生,日久则常兼见肝肾阴虚、心气不足、脾肾阳虚等证,治疗上相应以育阴潜阳、清肝泻火、滋补肝肾、补气温阳为法。因此,在本病的辨证过程中,应注意阴阳调和,以平为期。(二)具体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证

平肝潜阳法。推荐方药为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桑寄生。肝火偏盛,见面红目赤、口苦尿赤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或酌加龙胆草、夏枯草;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

2.阴虚阳亢证

滋阴潜阳法。推荐方药为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茵陈、生麦芽。眩晕明显、肢体麻木者,可酌加天南星;肥胖多痰者,加法半夏、全瓜蒌;失眠者酌加酸枣仁。

3.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法。推荐方药为六味地黄丸。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滋阴降火;眩晕较甚者,可加龙骨、牡蛎等育阴潜阳。

4.阴阳两虚证

育阴助阳法。推荐方药为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药用熟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仙茅、仙灵脾。手足心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者,可加知母、黄柏、龟板;畏寒肢冷较甚、小便清长者,可加杜仲、鹿角胶等。

5.风痰上扰证

化痰息风法。推荐方药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用半夏、白术、天麻、生姜、陈皮、茯苓、大枣、蔓荆子。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者,加砂仁、藿香;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痰瘀互阻、心胸疼痛者,加丹参、延胡索。

6.瘀血阻络证

活血通络法。推荐方药为血府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枳壳、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血瘀化热者,加丹皮、地骨皮;气虚自汗者,加黄芪。三、高血压的中成药合理使用

运用中成药治疗高血压,应根据上述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合理选用。中药是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疗、缓解疾病的作用,若辨证、用药准确,中成药确实具有一定的降压、稳压作用,特别在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心烦、失眠等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对于2、3级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等较为危重情况,切不可盲目单纯使用中成药,而应酌情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安全、平稳降压的目的。

目前常用降压中成药及其适用证型如下:(一)肝阳上亢证

1.牛黄降压丸(片、胶囊) 清心化痰,镇静降压。一般用于轻、中度高血压(1、2级),初诊发现未用药或近1周未用降压药者。

2.天麻钩藤颗粒 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

3.脑立清胶囊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兼肝火偏盛导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

4.珍菊降压片 降压。本品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脑血管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雷诺病、慢性肾功能障碍、窦房结或房室功能低下、精神抑郁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慎用;长期服用或可能发生低血钾者需补充钾盐或服用保钾利尿药,补充钾盐时注意不要引起高血钾;运动员慎用。(二)阴虚阳亢证

杞菊地黄丸(胶囊、片):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三)肝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四)阴阳两虚证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五)风痰上扰证

复方罗布麻片:用于风痰上扰型高血压病。伴有糖尿病、痛风的高血压患者应慎用;本品大剂量服用时有中枢镇静作用,驾驶车辆及高空作业者慎用。(六)瘀血阻络证

松龄血脉康胶囊:适用于血脉瘀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合并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基础治疗或辅助治疗。

注:以上涉及中成药的用量请参考附录五。四、高血压的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法(一)穴位按摩保健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与情绪过激、饮食失调、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造成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体内的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引起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各种症状。中医穴位按摩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达到调和气血阴阳的目的,此法尤其适宜高血压1级或2级的患者,特别是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穴位按摩可刺激神经反射及体液调节,增强大脑调节机制,使小动脉的张力减低,从而调节血压、缓解自觉症状。

1.摩风池穴

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的风池穴(图1-1),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32周,每日5~6次。其疗效是清脑提神、明目降压。图1-1 头部腧穴(一)

2.摩抹脑两旁

双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双手的小鱼际从前额向后按摩,动作轻柔,从前额至耳后呈弧线每走一次为一拍,每次做32拍,每日5~6次。此法的功效在于能平肝息风、疏经通络、清脑降压。

3.引血脉下行

分别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图1-2),可健脾养胃,降低血压。每次揉按32周,每日5~6次。

4.降压穴

属于经验穴。降压穴在第六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对于严重高血压,为安全起见,注意要先点按降压穴。每次点按5~10分钟,每日5~6次。

5.擦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底,五趾用力弯曲,中央凹处是穴(图1-3)。用左手小鱼际擦右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再换右手小鱼际擦左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有热感为度,共4分钟。此法可以引火下行,缓解头昏眼花、烦躁、踩棉感,适合在睡前操作。图1-2 腿部腧穴(一)图1-3 涌泉穴

6.点按阳明、少阳经三穴

即阳明经合谷穴(图1-4)、足三里穴,少阳经阳陵泉穴(图1-5),每个穴位点按3次,每次30~60秒,有酸胀感为宜,一侧做完,再做对侧。

7.扫桥弓

是指颈部翳风(耳垂桥弓,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图1-6)。从上往下斜推,每侧1分钟,每日5~6次,扫桥弓可以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有效降低血压。切记,不可两侧同时扫,以免血压极度下降(血压骤降会造成昏迷)。另外,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禁用。图1-4 手臂部腧穴(一)图1-5 腿部腧穴(二)图1-6 肩颈部腧穴

8.推角孙图1-7 头部腧穴(二)

角孙,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图1-7),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操作时,两手微弯似爪形,用四指指腹紧贴头皮沿鬓角向后侧划去,以有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每日2次。此法可以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血压过高造成的脑血管缺氧和麻痹性痉挛,对缓解头晕、头痛具有很好的疗效。

9.按摩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央(图1-8)。可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按顺时针旋转,手法要和缓,一圈为一拍,每次至少做32拍,每日5~6次。此法可以宁神清脑,降低血压。图1-8 头部腧穴(三)

10.揉腹或摩腹

揉腹或摩腹直至腹部发热。每次10~20分钟,每日5~6次。揉腹或摩腹应该至腹部发热。按摩后,腹部供血增加5~7倍,缓解主动脉的过大压力,可使血压下降。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腹腔内急性炎症者,以及妇女妊娠期间或经期不宜用此法。

11.推桥弓穴配合点风池穴

取双侧桥弓穴(耳后翳风至缺盆的连线,图1-6)。以左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暴露操作部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左后方,右手扶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微微转向右侧,以左手大鱼际为着力点,从左侧翳风处缓慢推至同侧缺盆,压力约为1kg,频率约为60次/分。右侧操作方法同左侧,各推20次。之后操作者站于患者后侧,用两拇指指腹点按风池穴3分钟,余四指指尖向上自然放于头部。

12.倒捏脊

可以疏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辅助降压,改善睡眠。此操作方向与一般的捏脊方向(从骶尾部向颈部捏)相反,故称为倒捏脊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俯卧,操作者的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呈半握拳状,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半屈在下,将患者的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紧紧顶在左手食指指甲上,沿着脊椎骨从上往下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捏到骶骨为止,每次捏3~5遍。操作时可以应用三捏三提法。

下列情况下不宜施用捏脊法:①饥饿或饱食;②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肺病以及肾病等;③背上皮肤有破损;④患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需待痊愈后再捏);⑤月经期或妊娠期女性。

上述方法可任选1~2种进行操作。肝阳上亢者,可加按手三阴经、环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阳亢者,可加按风池、肩井、胁部、腹部、环跳、委中、承山、太冲、涌泉;阴阳两虚者,可加提拿风池、肩井,肘运环跳,按揉命门、委中、三阴交、涌泉;风痰上扰者,可加按环跳、丰隆、三阴交、涌泉(图1-1、图1-2、图1-3、图1-5、图1-9、图1-10)。图1-9 腿部腧穴(三)1-10 腿部腧穴(四)(二)耳穴按压保健

中医认为,“耳为泉穴之所聚”,《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因此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应点和控制点,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耳穴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耳部反应点,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适用症状非常广泛,可根据不同疾病,选取不同的反射区进行耳压治疗。2

耳穴按压操作方法:把医用胶布剪成0.6cm的小方块,取王不留行籽并分别黏附在小块胶布的中间。耳廓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分别贴压在耳部穴位上,每日用手指按压3次,每穴按压至有胀、麻、痛感为好。3日后再贴压另一侧耳穴,15日为一个疗程,间隔5日后继续贴压下一个疗程。耳部选穴应遵照医师,以下处方仅供参考。

1.肝阳上亢证

取穴:主穴为肝;配穴为胰、胆、神门、高血压点、枕、降压沟(图1-11)。

若肝火偏亢,选取肝、肾、角窝上、肝阳,耳背的心、肝、肾(图1-11)。血压较高或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加耳尖、肝阳轮流点刺放血。

2.阴虚阳亢证

取穴:肾、交感、皮质下,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严重头晕加耳尖。

3.肝肾阴虚证

取穴:主穴为降压点、神门、交感、降压沟;配穴为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4.阴阳两虚证

取穴:心、肾,耳背的心、肝、肾。

若痰湿较重,选取脾、三焦。

5.风痰上扰证

取穴:肝、脾、神门、降压沟、三焦,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若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心悸加心脏点。

6.其他降压选穴(1)心、肝、脑点、降压点。(2)单侧耳的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点、耳后肾穴。(3)降压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头晕加枕,头痛加额。(4)神门、交感、肾、脾、皮质下、心、肝、内分泌、耳背沟(降压沟)。(5)心、降压沟、肝、皮质下、枕、颞、额、内分泌、神门。图1-11 耳穴(三)腿浴疗法

腿浴疗法是结合辨证辨病原则,开具中药配方,打成粉末或加清水煎煮后,利用蒸汽熏疗、热效应、皮肤渗透等作用,浸泡腿部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其治疗目的是利用药浴温度及药物等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及体液机制的作用,增加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达到调节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使小静脉、小动脉的张力减退和血压下降,部分替代口服降压药,控制高血压并稳定血压于正常水平,消除高血压带来的不适,预防并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1.处方

处方1:钩藤30g、野蒺藜100g、夏枯草50g、络石藤50g、生栀子60g、地骨皮30g、生大黄50g、荷叶30g、赤芍30g、防己30g、罗布麻叶60g、丹参50g、苦参80g、玄参50g、砂仁50g。

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尤其是头晕目眩,或颜面潮红,或耳鸣耳聋,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数较重之高血压1级、2级。本方立意为滋阴平肝、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处方2:熟地80g、仙茅根50g、仙灵脾50g、巴戟天50g、杜仲60g、鸡血藤100g、钩藤100g、山萸肉50g、山药60g、野蒺藜50g、罗布麻叶100g。

适用于头晕耳鸣、面目水肿、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嫩、脉沉细或弦细之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处方3:生半夏50g、陈皮50g、天麻60g、野蒺藜60g、莱菔子100g、钩藤10g、苍术60g、泽泻60g、砂仁100g、生黄芪100g。

适用于头痛头重、眩晕昏蒙、呕恶少食、时唾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之风痰上扰型高血压。

处方4:桑寄生、怀牛膝、茺蔚子、桑叶、菊花各10g,钩藤、明矾各30g,桑枝20g。

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处方5:桑叶、桑枝各30g,芹菜50g。

功效清肝降压,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辅助治疗。若高血压伴头痛、目赤较甚,可加桑叶、桑枝各20g,茺蔚子15g;若痰热较明显,可加白矾100g。

2.药浴温度

40℃左右。

3.药浴部位

腿式局部浸浴,如腿式治疗器药浴。以浸泡双下肢为佳,双足也可。

4.药浴用法

以上中药水煎、去渣,取液2500ml左右,分为5份,每份再加清水3L左右,放入专用药浴袋内,浸泡双下肢,每次45分钟左右,1日1~3次,每次间隔3~7小时,1份药液可用3日,15日为1疗程。注意:每次药浴宜加入少量酒(10ml左右)。

药浴一般1日1次,最少1周2~3次。长期应用,有稳定血压的效果。

5.注意事项

1级高血压可单纯水浴,温度40℃左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对于未服用过降压药者尤宜;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药浴亦可降压,但降下后维持时效较短;药浴温度要适度,如温度过高,血压可能反而升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水温不宜过高,37℃即可;3级高血压因有心力衰竭或肾衰竭或偏瘫等,以治疗并发症为主,降压为辅。第三节 高血压养生保健一、高血压运动疗法

运动训练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防治高血压非常重要的有效手段。早在1988年,美国高血压联合会议即正式确立了运动疗法为高血压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疗法,已经受到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高血压病1级、2级和部分病情稳定的高血压3级患者,运动训练的降压效果值得肯定。实验证明,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是有效的。采用单一运动疗法在11~12小时内可以降低收缩压4~8mmHg,6~8小时内降低舒张压6~8mmHg。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疗法降低血压是有限度的,降低收缩压的范围为5~25mmHg,降低舒张压的范围为3~25mmHg。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运动疗法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平均11mmHg和8mmHg。因此,进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应该坚持监测血压,特别是在季节冷热交替变化时,以防因没有用药而造成不良后果。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应在运动的同时进行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并需要注意血压变化。(一)运动类型

1.步行

其优点是方便,易被接纳。步行以每分钟行60步,运动20~60分钟为宜,步行时应注意姿势,尽量保持均匀呼吸。运动时间要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可以在一天中分次完成。

2.慢跑

适于中青年患者(老年人步行即可)。慢跑时要选择平坦的路面,舒适的运动鞋,精神和身体放松,两手紧握拳,均匀呼吸,每日跑25分钟以上,每周3~5次。

3.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有研究显示,经太极拳训练0.5~1年后,受训者的平衡性和防跌倒能力普遍较以前增强,而没有进行太极拳训练的人则没有明显改变。(二)运动强度

要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必须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高血压运动疗法以中低强度运动为宜。有研究表明,低强度运动的降压效果比高强度运动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不提倡高强度运动。

确定高血压患者最佳运动强度的方法是计算运动时的最大心率,一般参考值的计算方法是(220-年龄)×(50%~60%)。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即运动时的个体感觉,以运动后不发生头晕、心慌、气短、疲劳,或运动同时可以说话、哼歌为宜。反之,如果运动结束后1小时心跳频率仍高于平静时,运动后晚上难以入睡,或次日感觉过于疲乏,则提示运动强度过大,需要在下次运动时进行适当调整。(三)禁忌及注意事项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未除、急进性高血压、重症高血压、高血压危象、病情不稳的3级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脑血管痉挛、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运动中血压过高(>220/110mmHg)的患者均不宜实施运动疗法。

如患者近期有血压波动较大、心绞痛明显、阵发头晕等现象,各方面情况不太稳定,应当停止运动锻炼,待病情稳定后再开始运动疗法。

运动强度要从小量开始,尤其平时很少运动的患者,不能突然增加运动量、做高强度运动。同时,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工作,运动后做好整理工作。

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后常会出汗,汗出多了会带走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分,易造成血液浓缩和电解质失衡,因此要注意补充相应的水分和电解质。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运动疗法的降压效果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运动锻炼,降压效果可在2周内完全消失,因此运动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长期锻炼,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二、高血压保健药膳

1.荷叶茶

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2.槐花茶

将槐树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日饮用数次。

3.首乌茶

取制首乌20~30g,加水煎煮30分钟,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日1剂。

4.葛根茶

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日30g,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5.决明子茶

用15~20g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每日数次。

6.桑寄生茶

取桑寄生干品15g,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7.玉米须茶

每次25~30g,泡茶饮用,每日数次。

8.蚕豆花茶

蚕豆花30g,泡水代茶饮。

9.梅花粥

白梅花5g,白菊花6g,粳米50~100g。取粳米煮成粥,将白梅花、白菊花冲净,待粥将熟时加入两种花,稍煮即可。

10.杞菜糯米粥

枸杞菜100g,糯米50g,白糖适量。枸杞菜加水500ml,煮至300ml,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糯米放入,加清水300ml,小火慢熬成粥,下白糖,调匀。分1~2次空腹服。

11.桑叶荷叶粥

鲜桑叶10g,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g,砂糖适量。将桑叶、新鲜荷叶洗净,煎煮成汤,取汁去渣,加入洗净的粳米,同煮成粥,兑入砂糖调匀即可。早晚餐趁温热时服用。

12.红枣芹菜根汤

红枣、芹菜根各50g。红枣去核,与芹菜根一同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1~2次,食枣、喝汤。

13.枣菊汤

红枣50g,菊花30g。水煎2次,每次用水300ml,煎20分钟,将2次煎好的液体混合,取汁。当茶饮。

14.海带决明饮

海带100g,决明子50g。海带洗净、切成小块,决明子洗净,加清水400ml,煮半小时。分1~2次,食海带、喝汤。

15.紫菜决明饮

紫菜50g,决明子20g。紫菜洗净、切碎,决明子洗净、沥干,水煎2次,每次用水500ml,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分2~3次服。

16.山楂麦冬饮

山楂、麦冬各20g,加水500ml,煎至250ml。分2次服。

17.白果枸杞饮

白果12枚,枸杞15g,加水,用文火煮20分钟,果烂汤浓即可服用。每晚临睡前服下。三、高血压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现代营养学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营养。而中医先贤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而且能祛疾疗病。例如,唐代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运用食疗的方法只可起到辅助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具有辅助降压的食物如下:

1.鲜芹菜汁

将鲜芹菜250g洗净,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每次服100ml,每日2次。有平肝镇静、降压利尿的作用。

2.醋浸花生米

花生米、食醋各适量。将花生米放在醋中浸泡7日即可。每日早晚各吃10颗花生米,可清热活血、保护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对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血压下降后可隔数日再服1次。

3.大蒜鸡蛋丸

去皮大蒜400g,鸡蛋黄5个。将大蒜放入锅中,加500ml水,用文火煎至黏糊状,凉后加入蛋黄,再用文火边搅拌边熬成糖稀状,加适量淀粉,制成大豆大小的丸粒即可服用,可调节血压。

4.花生壳

将平日吃花生时所剩下的花生壳洗净,放入茶杯,半杯即可,然后把烧开的水倒满茶杯,待水凉后即可饮用。此方对降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5.大蒜绿豆汤

大蒜50瓣(50岁以下者以1岁1瓣计算),绿豆100g,冰糖适量,共放入有盖的大口杯中,加水约500ml,盖好,置于锅内炖熟。吃豆喝汤,1日数次喝完,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

6.苹果西芹茼蒿汁

苹果200g,西芹、茼蒿各100g,共绞汁。分1~2次服完。

7.山楂粥

山楂30~40g,粳米100g,砂糖10g。先将山楂放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砂糖煮成粥即可。可在两餐之间当点心服食,不宜空腹食用,以7~10日为1疗程。此粥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对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8.西瓜皮

玉米须、西瓜皮、香蕉各适量。将玉米须冲洗净,西瓜皮洗净切块,香蕉去皮后切成块,同放入砂锅内,加清水4碗,煎至1碗半,加入冰糖调味即可。注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不宜使用。

9.海带玉米须

海带30g洗净后切成细丝,玉米须略冲后,与海带丝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成汤食之。

10.黄瓜秧

新鲜的黄瓜秧适量,洗净后切成小段,下锅,加水煮沸,然后加入少许冰糖去苦味,滤出药汁服用。每日3次,1次1碗,连服2~5日,可调节血压。

11.绿豆海带粥

绿豆、海带各100g,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他原料同煮成粥即可。长期当成晚餐食用,根据患者饭量而定量,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

12.苦瓜炒芹菜

芹菜、苦瓜各适量。将芹菜去叶后洗净、切成丝,苦瓜去瓤后洗净、切成丝,然后用素油一起炒食,

13.绿豆黑芝麻

绿豆、黑芝麻各500g,共炒熟研粉。每次服30g,每日2次。

14.鲜竹笋

鲜竹笋适量,清水炖服或凉拌食用。

15.食醋

食醋、冰糖各适量。冰糖放在食醋中溶化,每次饭后服用。

16.柿饼

取上好的柿饼加水煎,1日2次分服。或用青柿子捣烂挤汁,每次服1小酒盅,早晚各服1次。

17.黑木耳

黑木耳6g,洗净,清水浸泡l夜,放入锅内蒸1小时,再加冰糖适量,睡前服。四、高血压药枕

药枕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头项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用药枕治疗高血压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一)作用原理

药枕一般是通过3个途径发挥其降压作用的:

1.通过呼吸道吸收 药枕中有的药物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这些物质通过鼻腔吸入,从鼻腔黏膜下层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和组织,渗透并进入人体内循环,从而产生药理作用和治疗效应。

2.通过皮肤渗透 药枕直接接触的部位是后脑勺以下至大椎穴部位,枕芯里的药物可直接刺激该部位皮肤。入睡时,皮肤毛孔扩张,枕内药物的部分有效成分在体温的作用下缓慢逸出,经透皮吸收入血。降压药枕的枕套和枕芯的包覆层可选用透气性好的棉、纱布等材料。

3.对人体的经络和穴位长期刺激 药枕可对机体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颈椎及后脑勺是督脉所经之处,督脉与任脉相表里,经气相贯。药枕中的药物通过刺激、渗透作用,直接进入经络,循行经脉,使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并发挥归经功效,直达靶组织,从而促进人体内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药枕接触部位有大椎穴、百劳、颈夹脊、风府、风池、天柱等穴位,可直接接触药枕中释放的药物分子,同时还有穴位放大效应、生物全息和泛控性的整合作用。(二)药枕方及用法

1.药枕方

桑寄生150g、丹参200g、白菊150g、益母草150g、磁石200g、罗布麻120g、夏枯草、100g、钩藤50g、川芎50g。上药混合,放入粉碎机中粉碎,粉碎后的颗粒直径小于0.5cm。

2.用法

选用棉质布缝制成小袋,将上述经粉碎后的药物全部装入袋中。将此药枕放到患者平时用的枕头上面或嵌入平时用的枕头内,每昼夜使用时间不短于6小时。清晨起床后,用塑料袋将药枕封好,以减缓药物的挥发,延长药效。第二章 2型糖尿病第一节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多将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1)、糖尿病诊断标准(表2-2)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用于糖尿病的诊断,而空腹血浆葡萄糖或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下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此外,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指南中指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作为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试验应该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组织(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认证的方法进行。表2-1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表2-2 糖尿病诊断标准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二、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并发症(一)典型症状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体重减轻。但是,糖尿病在早期,以上“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可以完全没有任何症状,这使得一部分患者不易感受到它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视,因此约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身体的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久了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合并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肾衰竭、失明、截肢等,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因此,常有人把糖尿病称为“寂静的杀手”。(二)并发症

2型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轻者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加重;病情发展后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嗜睡甚至昏迷。检查尿糖、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血pH值和(或)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治疗需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建议及时送至医院住院治疗。(2)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HHS):

典型的HHS主要表现为严重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体征。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是:①血糖≥33.3mmol/L;②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③血清碳酸氢根≥15mmol/L,或动脉血pH值≥7.30;④尿糖呈强阳性,而尿酮阴性或为弱阳性。本病死亡率极高,需及时送至医院就诊。(3)低血糖:

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出虚汗、饥饿、颤抖,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昏迷。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mmol/L;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时,需要补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故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升血糖食物,以便及时食用。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纠正低血糖。

2.慢性并发症(1)糖尿病肾病:

是一种以肾脏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又名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肾病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都应做肾病变的筛检,如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需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剂(ARB)]、纠正血脂紊乱、低蛋白饮食、控制蛋白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一经确诊为糖尿病,医师就应告知患者糖尿病可能会发生视网膜损害,并应定期接受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及血脂紊乱。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若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复视等,需及时至专科就诊。(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针刺感、发凉等,腱反射减退,感觉异常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如尿潴留、便秘或腹泻、心悸或心动过缓。防治需控制血糖、定期筛查、加强足部护理、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特别适宜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治疗。(4)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其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治疗应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扩张血管药物,严重者需手术治疗。(5)糖尿病足:

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应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有否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转诊给糖尿病足专科或请相关专科会诊:皮肤颜色的急剧变化、局部疼痛加剧并有红肿等炎症表现、新发生的溃疡、原有的浅表溃疡恶化、全身感染征象等。三、2型糖尿病的治疗(一)生活干预

1.饮食治疗

合理地科学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首要与基本的措施。每个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1)成年人每日所需热量计算:如表2-3。表2-3 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kcal)注:1kcal≈4kJ(2)计算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3)体形判断

消瘦体形:小于标准体重20%以上。

理想体形:标准体重±10%。

超重体形:大于标准体重20%以上。(4)计算全日总热量:根据体形、劳动强度,参照表2-3计算。全日总能量(kcal)=

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能量(kcal/kg)×标准体重(kg)(5)建议每日热量分配:按三大营养素分配,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30%(其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饮食总能量的7%);按三餐分配,1/5、2/5、2/5或1/3、1/3、1/3。(6)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饮酒时需把酒精中所含的热量计算入总能量范围内,且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285ml,清淡啤酒375ml,红酒100ml或白酒30ml,各约含酒精10g)。需要注意,酒精可能诱发低血糖。(7)提高膳食纤维摄入。(8)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日6g以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2.运动治疗

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等。但血糖>14~16mmol/L、明显低血糖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周至少3日,完成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至剧烈强度的有氧运动,如1周运动5日,每次30分钟。并且两次有氧运动之间不应超过连续的2日。运动项目要和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可选择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游泳、跳舞、打太极拳、徒手体操、使用哑铃及适当的健身器进行的四肢运动;也可在室内进行跑步机、固定自行车等活动。一般来说,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从未锻炼过的糖尿病患者,快走是比较好的有氧运动形式。

为避免发生低血糖,空腹或饭前应避免运动,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调整食物及药物。

3.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药物治疗

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又分为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格列奈类药物五大类。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近些年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和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以上糖尿病治疗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和效果,临床使用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因人而异,合理选择药物和药量。四、2型糖尿病治疗控制指标

血糖监测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妊娠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反复发生低血糖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包括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还需查夜间血糖(表2-4)。表2-4 糖尿病患者监测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标准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建议以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控制。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评价标准见表2-5:表2-5 血糖控制标准第二节 中医适宜技术防治2型糖尿病一、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二)辨证分型标准

根据《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分为以下证型。

1.主证

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水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黯,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则加重,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体胖大,边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

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二、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一)主证

1.肝胃郁热证

开郁清热。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2.胃肠实热证

通腑泄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等。

3.脾虚胃热证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甘草等。

4.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川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5.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黄等。

6.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等。

7.阴阳两虚证

阴阳双补。金匮肾气丸加减。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药用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二)兼证

1.瘀证

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2.痰证

行气化痰。二陈汤加减。偏痰热者,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3.湿证

健脾燥湿。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白茅根等。

4.浊证

消膏降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神曲、山楂、威灵仙等。三、2型糖尿病中成药合理使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科,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具有易于保存、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因此临床应用很广泛,无论中医、西医,甚至患者自行均有使用。而实际上,中成药并非“万应灵丹”,其使用时需要因证而异、因人而异,甚至某些中成药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和副作用,并非可长期应用的安全药物。(一)中成药使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识、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再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是中成药应用的主要原则。临床应用中成药必须以辨证为根据,如果不能正确辨证,就根本谈不上疗效。例如,糖尿病中肝胃郁热证,若使用六味地黄丸,无异于火上加油。现在市售的中成药说明书都有药物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使用前应仔细阅读。

2.辨病用药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例如,十味玉泉胶囊、糖脉康均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其药物成分中包括可以调节血糖的中药材。对于此类药物,还需注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