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经校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0:01:22

点击下载

作者:(清)莫枚士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农本经校注

神农本经校注试读:

内容提要

清·莫枚士辑注《神农本经校注》3卷,是清末时期研究《神农本草经》有特色的一部专著。全书共收录365种《神农本草经》药物,上卷120种,中卷120种,下卷125种。该书综合了明清两代名家辑本及名家校本,勘定《神农本草经》正文,并案语其下。又附41种药物的专题论述,包括形态、与相近药物的鉴别、释名、使用特点等。由于莫氏擅长训诂之学,对药名文字的形、声、义训释结合紧密,同时还吸收了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训诂方法,对本草的文字学及地域性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整理以月河莫氏家刻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神农本经校注》一书,系晚清医家莫枚士辑注,成书于1900年。全书3卷,对《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进行诸多文献的校勘注释研究。

莫枚士(1836—1907),字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湖洲)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而二试礼部不第。后因战乱避乱海上,研读典籍及医书,于咸丰季拜师于吴江名医王宝书,并得其辨脉处方,参互辨病之要法,在学习医学典籍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字训诂,对病名、证名、方、药、医理等,进行阐释,随笔记录著作有八种之多。惜因辗转变迁而书稿丢失较多,现保留下的著作有:1879年著《研经言》4卷;1884年著《经方释例》3卷,附录1卷;1884年重订费函《虚邪论》;1900年辑注《神农本经校注》3卷。其中除《虚邪论》为稿本外,余三种均为早期初刻的“月河莫氏”家刻本。

一、校勘原则

四校法综合运用:①对校法:不同版本之间进行对校,凡与底本有异者,出校语以示传本之间的关系。②他校与理校法:凡文中引用的医籍或辞书,尽量用原书核对,有异议处出校语说明。由于莫氏案语旁征博引,引文出典较多,如《内经》《说文》《尔雅》《诗经》等,故整理中选用《黄帝内经素问》明顾从德本,《伤寒论》仲景全书本,《金匮要略方论》明刊本,《周礼》《诗经》《毛诗正义》《孟子》十三经注疏本,《说文解字段注》经韵楼本,《玉篇》泽存堂本,《广韵》周祖膜校本,《释文》宋元递修本,《文选》胡克家本等文献内容,进行了他校处理。凡与底本有异,或原义不明者出校语说明。当文理与医理有矛盾处,以服从医理为校注原则。③本校法:某些字句应用前后不一致者(如目录与正文、前后文义、用字不统一等),以本校法处理。

1.底本选择  以《神农本经校注》月河莫氏家刻本为底本。序言落款为“光绪庚子(1900)孟冬笤川迂叟自叙”;书封有“四明曹炳章”收藏之印;行款每半页10行,每行20字,单鱼尾;书口有“神农本经”;版心印有“月河莫氏”。通过版本调查,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与《中国本草全书》影印本行款相同,版心有“月河莫氏”,书封有“吴□皑印”“□□”印章二枚,仅收藏家不同,应属同一版本系统。

2.对校本  ①唐本系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敦煌本、《千金要方》日本江户医学本等。②宋本系统:《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金刻本(简称《证类》)、《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元刊本(简称《大观》)、《本草纲目》金陵本、江西本(简称《纲目》)。③《神农本草经》单行本系统:明·卢复《神农本草经》(简称“卢本”)、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简称“孙本”)、顾观光《神农本草经》(简称“顾本”)、张璐《本经逢原》、日人森立之《本草经考注》(简称“森立之本”)、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等。

二、原文处理方法

1.保留对莫序、凡例、正文中莫氏案语及药名的原貌,充分体现莫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特点。凡诸本有异文一般不作改动,但出校语说明倾向性意见。有重要脱漏处据书证补入,如:原脱《神农本草经序例》标题,今据顾尚之本及《本草经集注》《千金》《证类》陶序补入“序录”二字,以示《神农本草经》传承性。

2.凡属《本经》别名者,莫书无“一名”二字,今据《大观》《证类》等书证补入。凡为《别录》别名者,保持原貌,但出校语说明。

3.文中有两处段落及语句下有“句”“七字一句”小字注,是作者助读句读的文字标记。本次整理为了顺畅阅读,予以新句读,故删除此二处句读标记词。

4.由于本书是对《神农本草经》校勘与注释的研究,在一些药物专论及案语中,莫氏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有大量的书证引文,我们经过核对原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凡引用文献内容经核实完全相符者(如《说文》《尔雅》等的原文),加引号;属意引者,不加引号;文中引用的文献属于条目者(如《纲目》“亚麻”),加引号。凡着重训释的字词及莫案引《本经》主治内容者,均加引号,以示强调。

三、文字处理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句读。

2.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酌情保留部分繁体字。

3.难字词校注中出注音注释,便于读者阅读。以下情况例外:(1)药名用字的疑难字,凡在原文中有具体释义者,仅使用拼音与直音作注,不再释义。如“荛,芜菁也,陈楚曰蘴”。注:“蘴(fēng):音风。”(2)疑难字中,无同音字,或者同音字亦为疑难字者,仅采用拼音注音,不再用直音。如“虿(chài):蝎的别名”。

4.明显误字、倒字、俗字,径改为规范字;为了训诂的需要,保留原药名及部分繁体字、古今字,如蓍实、黄耆、地膚子、石龙芻、茈胡、芎藭、欬、臚胀、艸、鞠窮等。其他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如不涉及训诂,径用规范字。通假字首见处出注说明。

5.该书避讳字,不影响文义者不改,影响文义者改为原字,并出校说明。序

梁《七录》始载有《神农本草经》三卷,而《隋志》因之,当即陶隐居编《别录》所据之本也。唐宋以来,修本草者皆用陶书,而单行本遂微。今所传本大都从《太平御览》及《政和本草》中辑出,虽非《梁录》之旧,犹是陶序之遗。其三百六十五种之目,明·李时珍称为宋本原文,的然可信。今观其书药名多合于《尔雅》,病名悉合乎《内经》,可以正陆《疏》、郭《注》之异同,可以考汉法唐方之正变。凡治经业医之士,皆当宝之,岂诸家本草所可同日语哉!医关人命,尤宜致力。北宋人不云乎用《神农》之品无不效,用《别录》之品即有不效者。呜呼!尽之已。第以其词浑雅,其义深远,自非浅学所能晓,加以舛讹脱衍不一而足,至于药物名实之是非,本非墨守旧说所可尽读之。往往掩卷而叹,四十年来有得辄记,随时弃改。今年八八,精力难继,姑录所存,以俟习斯术者择焉。光绪庚子孟冬苕川迂叟自叙凡 例

余成是书晚,所引证书向多借阅于人,久病健忘,恐未免张冠李戴之诮,愿有同志,逐将原书对勘一过,则幸甚。

存佚书,本应分别引证,今以文繁,概从《证类》《纲目》所载。

说,本应备引原文,今以文繁,概约其词旨。

诸家同异,本应辨晰以去惑,如经生家例,今以文繁不辨,但著其说之是者。神农本经释例

凡药名称天者,本乎上也;人者,本乎中也;地者,本乎下也。间有不合者,另有义。

凡药名称雲者,言其气润;雪者,言其气寒;霜者,言其干屑;露者,言其败露。

凡药名称山、水、泽者,皆以所生地言,言定须生此者也。

凡药名称王者,尊大之也;卿者,贵异之也;使及督者,专任之也;丈人及翁者,状其苍老多须;女者,状其柔弱而纤。

凡药名称秦者,秦读为“蓁”,盛之也。《说文》“蓁,籒文作,从秝”,“秝,稀疏适秝也”。余如“从至为臻”,《广韵》云至也,当是盛至,从艸为蓁,草盛貌。从扌为搸,聚也。从木为榛,乃小栗之成捄者,亦聚也,聚亦盛也。从车为轃,《说文》云大车箦也,大亦盛也。从氵为溱。《灵枢》谓汗盛出为“溱溱”。从虫为螓,言声之盛。从牛为,言体之盛。以此推之,药名为秦艽、秦椒、秦皮、秦龟等,其为地名与否,不辨可知。浅人偶见此等药,有出秦地者概作秦地解,非。称蜀者,大之也。凡物大者,独见。故《尔雅》云“独者,蜀”。称吴者,亦大之也。《说文》“吴,大言也”,《方言》“吴,大也”。称胡者,亦大之也。如大蒜大于小蒜,故云胡蒜。称巴者,肥之也。惟阿胶、代赭二味则称地名,盖必须彼处所出也。称石者,小之也。不必定出石间。

凡药名称为马者,高大之也;牛者,肥大之也;羊者,言其似;鹿者,言其野;猪者,言其肥小;狗者,言其小;兔与鼠,皆言其次小。皆以形言。虎者,威武之也;狼与豺者,粗暴之也。皆以状言。

凡药名称鸡者,灵动之也,亦状其腹大。鸡,奚声。《说文》“奚,大腹也”。故役人腹大者,曰女奚、曰奚奴。小儿病腹大曰丁奚。而“鸡”字,亦或省作“奚”。《本经》乌头一名奚毒,谓其可以毒鸡也。引申之为羽族腹大者之称。如呼雉属为野鸡、山鸡、竹鸡、麦鸡、英鸡,呼蜚蠊之属为灶鸡、莎鸡、樗鸡,皆是。甚至蛙为水鸡,芝栭之属为木鸡,则但腹大而非羽族者,亦冒其称,故皆治腹内病居多。

凡药名称爵者,古“雀”字。《孟子》“为丛驱爵”是也,乃色杂不一之谓,或青黑之谓。如《书》云雀弁之例,称燕者黑色。

凡药名称龙者,宠异之也。蛇者,但异之也。

凡药别名各有义,顾名思义亦关治疗。如芫名去水,螵蛸名蚀疣之类,不可忽视。惜误字多,意指远未易骤晓。

凡药名恒随时代改易,引诸家书释《本经》者,不可不知所分别。

凡言味气,多以甘兼淡,酸兼涩,平兼凉。其中品药中,亦多有小毒者,当取诸家书读之。

凡言主治有两药相类,而列症先后不同者,各举其所最长者言,勿因其词同而混视之。

凡言主治称身体者,全乎表也。称五脏者,半表半里也。称六腑及肠胃者,全乎里也。其兼称者,其兼治者也。知此始可与言《本经》药性。

凡言主治称病名,如死肌寒热、强痓、瘦、欬逆上气、泄利白沃、蚀疮痛胀、闭癃、盲聋、泪出 亦作“泣出” 、烦满漏下、消渴阴痿、黄疸、脓血痈肿、疽、痔、疥瘙、眩、惊悸绝伤、面、拘挛、火烂、水气、隐疹痒、跌筋结肉、疝瘕、疟、癫痫、邪狂易、短气、奔豚、淋露、乳难、脑动、心悬、少食常饥、鼻塞、绝子、螫、瘘、恶风、疼痹、淫肤膜酸、面皯、涕吐吸、秃、涎唾余沥、见鬼、不能喘息、皰皶、恚怒、缓带下重弱、囟不合、痂痟、崩中、厥、翳眇、恶肉、呕吐、汗、忘、不嗜食、赤气惑、吐舌、瘿瘤核、鸣、衄、熛洗洗、冷癣癞淫淫、偏枯不仁、痣、瘰疬、魇缩痞引,瘈疭、夜啼、疣如刀刺、恐、痱、悲伤、恍惚不寐、摇头弄舌、遗溺、瞋瞑、㖞僻、哽噎、起脱 次经文,不次病 。凡百卅余种,皆当取《病源》《千金》《外台》等书读之,始知其状。《经》独不及哕,而仲景以橘皮治哕,则逆气即哕也。《说文》“哕,气啎也”。啎即逆,并详泉所撰《证[1]原》 中。

凡言主治称病之大名者,各以其类。如伤寒,则续断、牡蛎、贝母、半夏、常山、楝实。中风伤寒,则麻黄、厚朴。中风,则萎蕤、巴戟天、络石、黄耆、防风、杜若、石膏、芎藭、白薇、泽兰、牡丹、马先蒿、枳实、乌头、大戟、衣鱼。温疟,则麝香、当归、麻黄、防己、羊踯躅、白头翁。伤寒温疟,则荛花、巴豆。风寒湿痹,则菖蒲、菊花、天门冬、术、牛膝、车前子、薏苡仁、泽泻、细辛、菴[2]子、柏实、干姜、葈 耳、蠡实、石龙芮、萆薢、薇衔、秦皮、乌[3]头、天雄、别覉、蜀椒、蔓椒。邪气,则云母、消 石、朴消、紫石英、人参、木香、龙胆、白蒿、卷柏、香蒲、丹参、旋花、石龙芻、[4]槐实、枸 杞、大枣、苦菜、石蜜、芍药、秦艽、百合、知母、紫草、石韦、王孙、栀子、芜夷、龙眼、彼子、桃仁、豚卵、石龙子、露蜂房、附子、鸢尾、青葙子、蛇含、白及、茵芋、牙子、姑活、屈草、蜀椒、皂荚、黄环、溲疏、松萝、药实根、腐婢、燕屎、虾蟆、蟹、樗鸡。伤中,则干地黄、麦冬、薯蓣、远志、石斛、苁蓉、胡麻、白胶、蜂子、桑螵蛸、桑白皮、秦椒、山茱萸、白马阴茎、狗茎、淮木。又温疾伤寒,则楝实。

以上皆各示所宜也。

凡言主治某病,多有自行申释者,疑古本只有大名华佗、仲景辈,乃别白之,今逐条注明。

凡言主治称益气者,皆破气。盖破邪气,即以益正气也。利血脉者,多破瘀血。盖破瘀血,即以利血脉也。皆言去邪后效,不专以补言。余如坚筋骨、长须发、强阴等,准此用者审之。

凡言久服神仙不老、轻身延年等,须通炼家言乃知之,自有传授,非可目为诬罔。上古作《本草》,不专为治病设也。

凡药例,取野生不取种生,故谷、蔬两部,藿不取大小豆,而取鹿藿、兔藿。其蕲、苋、荠,皆野生菜也。米不取禾、黍、稷、稻,而取薏苡、瞿麦,皆野生米也。其有非野生而功用可取者,如薯蓣、百合之属,不资灌溉,犹之野生者也。后世修本草者,漫为补遗,虽曰时势使然,要非《经》意。[5]

凡药例,取大种不取别种。故言李不及梨,言枣不及柹 。盖李、枣其大种,梨、柹其别种也。观木李,一名木梨。羊枣即牛奶柹,可得其概。后世修本草者,漫为分别,亦非《经》意。

凡药例,取显效,不取微效。故根、叶、皮、子、骨、肉、羽、毛,只取一二而参差不齐,取其独胜独异为用也。后世修本草者,漫将一草木之根、叶、皮、子,一禽兽之骨、肉、羽、毛,尽行谱叙,仍恐偶效一时者,终不可为典要。历代本草家言,惟陶隐居、甄权为近之。[6]

凡经文自《别录》朱墨书行 后,历久混淆,遂至诸家本各异。今据《千金》《太平御览》《证类本草》 《纲目》从《证类》别[7][8]出。故直称《纲目》 、明·卢复本 、国朝徐灵胎本 、顾尚之本 [9] 校正。其称元大德本、明万历本、邹本,则据顾说。

凡药名称牡者,不必尽如注家说,当为壮实之义。牡桂有子,则牡蒿、牡荆,亦未必定系无子,否则牡狗阴茎,“牡”字为赘矣。称雄者与牡同义。

凡言主治称三虫、五痔、八疸、十二水、五劳六极七伤等,《病源》及《千金》《外台》中或释或否,读者知其大别可也。

凡言主治称消七十二石、化金银铜铁、胜五兵熔化为丹等,其法另载他书,不止如《本草》诸家说,以不关治病,不释。

凡言主治称泄者,谓便溏也。泄痢者,溏且快也。泄澼者,溏快不禁,肠门开辟也。《素问》作“辟”。“辟”,古“闢”字省。

凡言主治称痈肿者,初起之痈,但肿未溃者也。称痈瘍、痈傷、痈疮者,皆已溃也。傷去亻、加疒旁,即为瘍。乃古今字之改易未尽者。《说文》“疮,傷也”,盖瘍之久而未敛者。

凡言主治称乳难者,即产难,非乳汁不下之谓。古谓产为乳,《素问》犹然。其有直称产难者,亦由改古为今时,改之未尽故也。

凡言久服,称神仙及延年者,乃轻重之别。历观传记神仙之术二,其炼内丹者,不外《参同契》一书,其云铅鼎、丹炉,皆喻人脏气,非资药物;其炼外丹者,则资药物,《本草经》殆其滥觞。陶注屡云道家须用者,以此方士托此,滋谬不堪。致问虽在高志之士,辟谷为之容,或足以延年,而愚者因以自毙,不独如昌黎所述也。惟服饵参、术、杞、菊等,随体性所宜,以却病为延年者,犹为近之。人明理岂贪生,贪生必徇欲,徇欲必短命,其势然也。《本经》特为药之性用极言之,以见物理精深。有如此者,亦与其废之,不如存之之意焉尔。

凡言主治各有要指,金石类多主镇逆破坚。草本类多主散结利气,大约苗及茎升,根降,叶散,子攻,花润。虫兽类多主助运泄闭,大约皮、骨、肉、毛、脏腑、血液、屎尿等,各如人身为治。三类并不论寒热,一例间有不然,则另有义。

[1]证原:书名,又见莫著《研经言》自序中。今其书不见。

[2]葈:原作“枲”,据目录改。

[3]消:原作“硝”,据目录改,余同。

[4]枸:原作“狗”,据目录改。

[5]柹(shì市):古同“柿”。《说文》:“柹,赤实果。”注:“言果又言实者,实谓其中也。赤中与外同色惟柹……俗作柿。非。”从古音到今音,已约定俗成,取其原义为是。

[6]《别录》朱墨书行:据敦煌甲本《本草经集注》“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大书分为七卷”记载,即陶弘景撰《名医别录》之朱、墨书写编辑体例,与文义同。

[7]卢复本:即卢复《神农本草经》辑佚本,是目前《神农本草经》的最早辑本。

[8]徐灵胎本:即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

[9]顾尚之本:即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本。[1]神农本经序录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2] 。[3]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 明万历本下有“用”字 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4]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苗、皮 元大德本“苗皮”二字作“草石” 、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5]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粟麦 顾尚之本“粟麦”作“黍粟”, 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6]

夫人 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欬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澼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取,一作“收”。

[1]序录:原无此二字,据《证类》卷一为“陶隐居序例”内容,又《纲目》卷一作“神农本经名例”,是历代本草研究的开篇之序,今依顾本补。

[2]岁:此下《证类》卷一序例及顾本并有“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十字。莫氏以《神农本经》为是,故不取陶注。

[3]合和宜:敦煌甲本《本草经集注》并《证类》卷一引“陶弘景序言”作“合和宜用”。莫氏同《纲目》。

[4]苗皮:《千金》卷一“用药第六”、《大观》卷一、《证类》卷一序例及顾本作“草、石”。

[5]粟麦:《大观》卷一、《证类》卷一序例作“粟黍”。敦煌甲本《本草经集注》、顾本同《纲目》卷一作“黍粟”。

[6]人:《证类》卷一序例、《纲目》卷一“神农本经名例”、顾本,均作“大”。卷 上上品药:一百二十种

丹砂 云母 玉泉 石钟乳 矾石 消石 朴消 滑石 空青 曾青 禹余粮 太一余粮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菖蒲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甘草 干地 黄术 菟丝子 牛膝 茺蔚子 女萎 防葵 麦门冬 独活 车前子 木香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远志[1] 龙胆 细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菴子 菥蓂子 蓍实 赤芝 黑芝 青芝 白芝 黄芝 紫芝 卷柏 蓝实 蘼芜 黄连 络石 蒺藜子 黄耆 肉苁蓉 防风 蒲黄 香蒲 续断 漏芦 天名精 决明子 丹参 飞廉 五味子 旋花 兰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陈蒿 杜若 沙参 徐长卿 石龙芻 云实 王不留行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实 枸杞 橘柚 徐本列果中  [2]柏实 茯苓 榆皮 酸枣  干漆 蔓荆实 辛夷 杜仲 桑上寄生 女贞实 蕤核 藕实茎 大枣 葡萄 蓬蘽 鸡头实 胡麻 麻蕡 冬葵子 苋实 白瓜子 苦菜 龙骨 麝香 熊脂 白胶 阿胶 石蜜 蜂子 蜜蜡 牡蛎 龟甲 桑螵蛸[3]

案 :近王念孙《广雅疏证》“周麻,升麻也”下引《神农本草》[4]升麻一名周麻,今本无。《纲目》“升麻 ”在上品,故附注于此。丹 砂

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

案:“邪”上当有“百”字。《经》特注化汞,与中品水银化丹为互文,以见他处丹汞,非《经》所指。

二物既可互化,则性用当同。乃《经》于水银“主疥瘘、痂疡、秃虱、堕胎、除热”,皆为去风湿之用,而于此半皆养正辟邪,似大相悬殊者,盖二物实皆攻津液。百病之生,精神之失养,魂魄之不安,目之不明,精物邪鬼之来,皆以风搏津液化痰为招。丹砂去痰,其效自如此,与水银之主风湿所生病同意。《经》于水银云久服神仙,著[5]风湿既去后之效也。《周礼·天官》注五毒 方中有丹砂,取去风痰之效也。《经》文自有对面说法,在后人善会之耳,泥《经》之文,未许其通《经》之意也。云 母

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6]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 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鳞石。

案:“死肌”即不仁之谓,下仿此。“中风寒热”谓中风而发为寒热,病在半表里也。“如在车船上”句,申“中风”,为此药之治中风,乃治“寒热如在车船上”之症也。“除邪”以下四句,言去风后之效。“子精”谓入房所出之精。“久服”以下,推去风之效而极言之。《经》凡云邪气者,皆风寒已入半表里之谓。如《伤寒论》于表证言风、言寒,至一入半表里,则不分风寒,总称邪气。小柴胡汤方治云,邪气入与正气相搏是也,读者须切知之。

云母与阳起石为根株,故阳起起阴主肾,云母镇气主肺,肾即肺之根。凡药一物异用者,皆仿此。乌头、附子亦然,另有论。玉 泉

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7]血脉 。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 卢本脱“利血脉”以下十五字,今从《纲目》及顾本补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

案:玉,石华也。《别录》有黑、白、赤、黄四石华,无青石华,[8]即有青玉可证。以玉屑 水磨之即为玉泉。泉犹浆也,札犹屑也。石钟乳

味甘,温。主治欬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9]下乳汁 。

案:“欬逆上气”三句,皆取重降之义。“通百节”三句,皆象钟[10]乳之潜沉土石中。《经》云欬逆者,盖统噎、啘、哕、噫等诸阂 气分言,故《千金》云“哕者,欬逆之名”,谓欬逆病中有名哕者也。矾 石

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11]

案:《金匮》矾石丸 治妇人下白物,知《本经》“泄利”不专主大便言。读当“寒热”以下十二字句。“目痛”亦为目眶痛。凡以矾石作除湿祛痰用者,本此引申之。消 石

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12]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消 。

案:今湖中药肆,称元明粉。朴 消

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案:“消”不经炼,其力尤猛,故主治烈于芒消,今药肆称皮消。附:消说

诸家释消,纷如聚讼,至《纲目》则更纰缪。但取《本草》经文[13]细绎之,诸家中自有得者不可没也。《经》曰朴消 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消,其消、朴者明。系未经煮炼之名,云消石朴,犹云消石之未经煮炼者也。反是以推,则云消石者,即为已经煮炼者之名自明。已经煮炼,则有芒刺如石之坚,故名消石为芒消,《经》文最为简捷易晓。陶注据《别录》云芒消疗与消石同,疑芒消即消石,自是有识。又曰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色者,此正与仲景用消皆为芒消者合也。又曰以朴消作芒消者,用暖汤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经宿即成。此明谓朴消在先,消石即芒消在后也。又曰朴消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土人择取白轻者以当消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此明谓朴消是生消。烧与煮同意,伪充之消石,必烧而用,即真消石为已经煮炼之推也,陶注极合《经》意。《别录》别出芒消者,因消石、芒消随时异称故也。《别录》中往往如此,其余诸说则因不能的知《经》旨,[14]而各据目见者言之,于是重沓乖错不可胜诘。若焰消 乃后人制造,乌足当神化之称,于《本经》消石无涉。今药肆有芒消、有朴消,而无消石。别有火消,即焰消。火消之提净炼过者为马牙消,颇不误。滑 石

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空 青

味甘,寒。主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15]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顾尚之本“老”下有“能化铜、铁、铅、锡[16]作金” 。曾 青

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癥坚积聚。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

案:曾青,《千金》治坚癥诸大方中有用之者,而不用空青。二青之别如此,合《本经》。“曾”读为“层”。禹余粮[17]

味甘,寒。主欬逆,寒热烦满,下痢 “痢”字从《御览》九百八十八补正。全书通例无秃言“下赤白者” 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太一禹余粮[18]

味甘,平。主欬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 《纲目》下有“除邪气,肢节不利”七字。顾尚之本有“除邪气”三字 。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

案:太一禹粮,陶注已不能的识,《伤寒论》禹余粮,宋本皆著“太一”二字,是仲景所用余粮乃太一余粮也。后世所用者,大抵如陶说云今人总呼为太一余粮耳。据陶注知,余粮出空青处,亦铜精也。治邪气已入下焦之症,须与空青、曾青类列者此也。大抵青类,皆治痰结之积。[19]

禹余粮 症,因漏成闭,因闭成癥,由通而塞也。太一余粮症,因癥成闭,因闭成漏,虽塞犹通也,后先不同,故一则“寒热烦满”,一则“上气”,表里有别。白石英[20]

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欬 《御览》九百八十七“欬”作“呕” 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21]

案:“寒”当为“塞”,即《金匮》之胸中窒也 。“除风湿痹”谓因风而病湿痹,承“欬逆久寒”言。“益气”承“消渴、阴痿”言。紫石英

味甘,平。主心腹欬 《御览》九百八十七“欬”作“呕” 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

案:白石英主肾气不能上承,致肺家虚寒之症。消渴,肾气衰不生液也。阴痿不足,肾气衰不煦筋也。欬逆,胸膈间久寒,肾气不能上荣于肺,而风寒袭之也。“益气”以肾言,“除风湿痹”以肺言。若紫石英主肾气虚,已被风寒所侵之症,故上见于心腹,下见于子宫也。然则二石英之分,一则肾虚而邪仅在肺,一则肾虚而邪过于肺,深浅之别也。然使邪犹带表,必待升散者,切勿用之,永不复出。以二英虽摩荡攻邪,终有重坠之性故也。甄权云白石英治肺痈吐脓,紫石英治惊痫蚀脓。夫惊痫,固肾已病也,二英皆能剥蚀津液,而高下悬殊,俗医谓为纳气者,妄也。蚀脓当是蚀肾间之脓,如《金匮》奔豚中吐脓症。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案:此主治,大半是。菖 蒲

味辛,温。主风寒湿痹,欬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22]

案:《经》文凡但曰湿痹不申者,皆止 四肢不用。四肢不用而兼欬逆上气,乃痰涎所为,故原之曰风寒。昌犹通也。昌阳,谓其通达阳气。顾本与此同,云依明万历本。《纲目》“声”字下有“主耳[23]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 ”十三字,“年”字下有“益心志,高志不老”七字,疑皆《别录》文,写者羼入之。又考《肘后》治耳聋、《寿域》治眼针、《证治要诀》治便毒,皆用其根,疑此“主耳聋”上脱“根”字耳。《经》但称菖蒲,而《纲目》入“根”下,非是。菊 花

味甘,平。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

案:“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九字,申“风头”。“恶风湿痹”,“恶”当去声,主里热乘表所致之恶风。“泪”即“涙”字,或横“目”作“泗”,《诗》“涕泗滂沱”。人 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案:此为党参、辽参之总称。辽参之属,有吉林宁古台、高丽东[24]洋诸参。若西洋参非参类,不属此。近张璐说 人参即沙参中之佳者是也,其性用则长于渐渍浸淫,故称寖。近陈修园谓为生津补阴者近是 说见《新方八阵砭》 。陈说据仲景汗后用参例推得之,故绝胜诸家。天门冬

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

案:云杀虫尸,似兼百部为义。天,颠也。勒,言有刺。附:蔷蘼说《尔雅》“蔷蘼,虋冬”,注但云门冬也,似兼天、麦二种言。然揆之名义,凡茂盛足资障蔽者始称蔷,如蔷、虞、蓼是蔷。“蔷”亦墙,省声字也。其柔弱披靡者始称蘼,如蕲、茝、蘼芜是。若麦门冬,茎如韭状,无障蔽,又不披靡,不足当蔷蘼之称,其排匀细软者,惟天门冬为然。《尔雅》当即指此。别有百部,名野天冬,湖俗呼为文竹。文竹即虋冬之转音,其状亦排匀细软,以彼证此何疑?此外,又有蛇床,《别录》亦名蔷蘼,其花实皆细弱,与披靡义合,但不蔓延为异。又有白蔷蘼,《本草经》谓之营实。蔷蘼,其状则茂盛而披靡,且蔓延矣。其名有山棘、牛棘、牛勒诸称,与天冬之名天棘、颠棘、颠勒相似,皆以其有刺得名,如葛有刺者称葛勒之例。其营实者,陶注以为蔷蘼之子。盖蔷蘼种类甚多,有不结子者,《经》取其结子者入药,故曰营实,蔷蘼尔。要之二者,皆足为蔷蘼名义之证。甘 草

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销[25][26]疮尰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蜜甘,美草 《广雅》作“美蘦 [27] ” 。

案:今甘草与苦甘草异用。甘草以和药,苦甘草以治喉症,一名[28]金锁匙。近王念孙从孙炎说 ,甘草即《尔雅》“蘦,大苦”,谓苦[29]为芐 之假借,正与孙炎蘦似地黄同。而苏颂、李时珍皆谓其苗叶全不相似,殆即苦甘草也。“销”旧作“金”,乃销之剥文。诸家本草及古今方书,无有专以甘草治金疮者,今正。《纲目》“解”字在“金”上,亦非。“尰”即“瘇”字,《说文》:“瘇,胫迄足肿也。”干地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 《尔雅》谓之“芐” 。

案:《经》所谓干,指生者言。《经》所谓生者,指鲜者言。《伤寒》复脉汤方用之者,取绝筋逐痹之意。“作汤”以下十三字,一气宜七字作一句、六字作一句。“除痹”宜生者,是治热痹也,当是后人申《经》“逐血痹”之言。附:伤中解

本《经》言伤中者十二:干地黄、麦门冬、薯蓣、远志、石斛、胡麻、白胶、桑螵蛸、桑白皮、白马茎、狗阴茎、淮木是也。注家皆止释药义,而不及病名,读之骤苦难晓。考《素·腹中》治中气竭,肝伤之血枯,以四乌贼骨一茹藘丸,云利伤中及伤肝,《新校正》谓“别本如是”。是知伤中云者,与近世内伤二字相似,第近世内伤指一切伤其腹中者言。《经》以“内”为“房劳”之专称,故谓内伤为伤中耳。今王本误作肠中,不可通矣。他如寒中、热中、消中、强中、妇人崩中,诸以“中”称者,其为病皆只在腹中,不必皆涉及房室,可与伤中互证。盖凡治里之药,或兼治表。若诸主伤中者,则专治里,而绝无与于主表也,以此为别。术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

案:今白术、苍术异用。白术善守,宜泄利;苍术善行,宜恶气。要皆治风湿所致,故《经》不分。“死肌”二字,申“湿痹”。“痉”当为“痓”,痓亦风寒湿所为,且因发汗过多,正与止汗同义。疸者,热食所为,与除热消食同义。此“消食”谓助运化,非能消宿食之积。凡《经》言消食,大宜分别。菟丝子[30]

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苗 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

案:此《尔雅》“女萝,菟丝”也。“芦”当为“萝”。古“芦”字与“萝”通。如芦菔,一称萝葡之例,此萝类。牛 膝[31]

味苦,平 《御览》九百九十二作“辛”。疑“平”字即“辛”字之误。徐本“平”作“酸”。 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

案:“四肢”以下十字,申“痿痹”。“痿”当为“委”,谓委顿无力,非弛长之痿。弛长之“痿”,音读如“蕤”。茺蔚子

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汤浴。一名益明,一名益母,一名大札。

案:“瘾疹痒”风入血中也。今人谓产妇宜此者,即本《金匮》新产血虚喜中风之意,盖以防痓也。凡《经》中引申之义,其无穷类此。[32]附:茺蔚子 说

此即今三角胡麻也。陶注胡麻云茎方者曰巨胜,是巨胜取义于方,[33]如鵀 头毛纹,方得名“戴胜”之比古义也。茺蔚亦方茎,盖后人因以胡麻之别名概称,与《本经》胡麻一名巨胜例得通假。《纲目》泥于《经》言,遂谓药肆误以茺蔚子伪充巨胜,其实非伪充也,亦非误也,今肆尚然。知老贾相传如是,即可推得历代相传如是矣。凡论药,有书是而肆非者,如龙骨之为石,金星礞石之为云母,经硫黄煅过是也。有书非而肆是者,如芒消之属朴消,马牙消之属火消,与此条是也。要之《经》本不误,误于说《经》者之多歧耳。若《新修乌程县志》谓亚麻即三角胡麻,则误。《纲目》“亚麻”下不云“子作三棱”,但云一名壁虱。胡麻其实可榨油点灯,自与茺蔚子之无油为两物。将来修本草者,但当于茺蔚子下的称“三角胡麻”,不得牵合与亚麻,亦不得牵合与胡麻。观陶、苏、寇、李诸说,释胡麻有四棱、六棱、七棱、八棱之详,独不言有三棱,则三角胡麻虽与胡麻同一名巨胜,岂可牵合哉![34]女 萎 [35]

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跌”当为“胅 ”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案:“暴热”以下六字,申“中风”,即指风缓症言。久不已,亦为瘫痪。“胅筋结肉”亦皆风热所为,胅筋亦因筋缓而结;结肉亦分气不收、毒著不去所致。此女萎即萎蕤,乃玉竹也。《经》文当从《尔雅》作委萎 [36][37] ,缘别有女萎在《李当之本草》 故也。“女”即“委”之剥文,此即黄精。吾湖乌程人称黄精,长兴人称玉竹。防 葵[38]

味辛,寒。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欬逆,温疟 ,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一名黎盖。[39]

案:此药当从张璐《逢原》说 ,用陶说而申之,云今狼毒中有轻浮者,即系防葵。麦门冬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案:“伤中伤饱”云者,谓因伤中而伤饱,致成羸瘦短气也。“伤饱”以下十字句,“胃络”以下八字,申“伤饱”,谓胃燥少津,不能渍谷化生,以至停积,阻遏胃络,食不生肌故羸瘦,食积于中故短气。合言之,则还得“心腹结气”一语而已。仲景竹叶麦门冬汤用此者,由“心腹结气”引申之;复脉汤用此者,由“胃络脉绝”引申之;石膏汤用此者,由“羸瘦短气”引申之。观方中粃粳米之消食可想已。《别录》语皆与《经》合。独甄氏称其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似与《经》意乖,想是燥结气滞,表气不得入于里,故浮肿似水[40]耳。藏器 亦云下痰饮,与甄合,或是润气所致下结痰耳。《大[41]明》 谓主时疾热狂头痛者,为其治时疾之兼食积者,热狂头痛,食积所为。独 活

味苦,平。主风寒所击,金疮止 “止”当为“上” 痛,奔豚痫[42]痉 ,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43]使者 。

案:今独、羌活异用。独活善治历节痛,羌活善治头痛,要皆风入血分所生。疝瘕亦风寒入血所为,故与金疮之痓同治。《后汉书》有护羌校尉之官,此云护羌使者,明系汉人所增。车前子[44]

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 《纲目》无“小便”二字 ,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一名当道。

案:“止痛”十字,申“气癃”。《金匮》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经》意即指此,非他处四肢不用之湿痹。《广雅》“当道,马舄也”。然则,即《尔雅》“马舄,车前”,非“芣苡,马舄”,无治恶疾产难之说。木 香[45]

味辛,温 顾无“温”字 。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魇。

案:第二“主”上,当有脱字,疑是“茎”或“花”。当为啎,当为,皆形近之误。牾或为忤,或为眯,乃噩梦、话魇之属,中惊呼者皆是。云“不”者,谓安眠也。下麝香同。《本经》[46]言淋露者,一木香是也;言淋沥 者,再贝母,主烦热淋沥;白鲜主欬逆,淋沥是也。若作淋沥不断解,则三文皆不与上下文相贯,不可也。盖羸、露之声假字,羸、淋、露、沥,皆一声之转。《别录》[47]主劣气不足,甄权 主羸劣,皆与《经》同。薯 蓣

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48]强阴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一名山芋。

案:薯蓣,大旨治气虚而感寒热之邪,著而不去,性有滋润,故能治瘰疬。秘方:生山药一块、蓖麻子三粒,去皮,尽研匀,摊贴甚效。推此而生芋亦效。山药与番茹一类两种,如莱菔之有长、有团,不必分。《经》当总指此二者,观一名山芋可见。薏苡仁[49]

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 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

案:“拘挛”以下六字,申“筋急”。《说文》“,一曰薏苡”。,即陶注所云交趾实大者名也。《本草》云一名,音感。泽 泻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

案:“益气力,肥健”五字,与菟丝子同。但菟丝子滋水,泽泻消水为异。盖消邪水则正水自滋,与义两通。面生光,消水之征。凡病液涸者,皆面亮。《说文》“藚,水泻也”,《诗》毛传同。《尔雅》“蕍,芒芋”。附:泽泻说

案:此即《尔雅》“芣苡,马舄也”。《文选》注李善引薛君曰“芣苡,泽泻也”,此千古定论。盖《韩诗》直言“车前瞿曰芣苡”。其云瞿者,正与陶注泽泻“尾间必有两歧”说合。韩固未尝以为木也,其云“其实如李”云者,谓其形微似如羊桃。似桃之例,无足为怪。《逸周书》作“桴苡”者,以草木偏旁,古多通假,不必以此疑之。考《韩诗》说“芣苡,伤夫有恶疾也”,恶疾即大风,与《别录》“泽泻叶治大风”合。《毛诗》说“芣苡,妇人药,有子也”,与《大明》泽泻治“产难,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合。可见韩、毛词异旨同。《说文》称《诗》用毛氏,而“芣”下云“芣苡,一名马舄,其实如李,令人宜子”说,同《韩诗》可证也。自本草家以芣苡为车前,而泽泻历周及汉之古义遂湮。

又古无“泻”字,只作“舄”。《汉书·沟洫志》“终古舄卤 [50] ”,《海赋》“襄陵广舄”,皆借“舄”为“斥”,是舄为泥湿之地之称。《释名·释衣服》“舄,腊也” 《说文》“舄”为“鹊”之正字,鹊与腊,皆昔声 ,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干腊也。然则称马舄者,以其生泥湿地,而性能利水,能使干腊故也。凡草生泥湿地者,如龙舌、牛舌、狗舌、麋舌等,皆是舄属。车前、泽泻较彼高大,故并称马,别名鹄泻。鹄,亦高举之义。尝闻陆潜园云天津车前高二三尺许,与湖地悬殊。远 志

味苦,温。主欬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 叶,当为“苗”字[51]之误 一名小草,一名棘菀 《说文》“菀”作“蒬” ,一名葽绕,一名细草。

案:“伤中”以下二十四字作一气。“耳目”以下六字,申“利”、“益”两句。“强志”句,甄云坚壮阳道。

远志之“利九窍”,谓“利伤中”之“九窍不利”也。推此而不足、邪气,及智慧聪明、忘痿,皆如是。非治一切风寒所致诸证也。龙 胆[52][53]

味甘 ,苦寒 。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

案:明万历本“寒”作“涩”。顾尚之校云“邹本‘涩’作‘寒’”,不云与卢本合,是今卢本作“寒”,后人改也。“久服”以下,《纲目》以为《别录》文。

苦走骨,故治骨癫疾。骨癫疾,详《灵枢》。此云“寒热惊痫”,即骨癫疾症也。“续绝伤”者,去痰热之阻住经络;“定五脏”者,即指癫言;“杀蛊毒”者,苦寒所致。准正、别二名推之,当为蓼属。蓼之大者称游龙,古谓陆为陵,陵、游云者,谓陆生之游龙也。蓼属即蓝属,故云治相似。细 辛[54]

味辛,温。主欬逆上气 徐本无“上气”二字。顾尚之校本亦无 ,头痛脑动,百节拘孪,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55]

案:细辛,对菥蓂子 之称马辛言也。“痛死肌”三字,申“风湿痹”。石 斛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56]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 《纲目》又有“禁生” 一名 。

案:“羸瘦强阴”四字,申“虚劳”。巴戟天

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57]

案:《别录》亦名巴棘 ,是草本之棘也。巴,犹肥也。天,颠也,谓刺在上。《别录》巴戟天疗头面游风,甄云治风癞,《日华》治一切风,合而观之,知此药治风也。凡治痿者,皆去风湿。白 英[58]

味甘,寒。主寒热,八疸 ,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穀菜。

案:此药即排风草。陶注榖菜作“斛菜”,疑“穀”字本字作“觳”。然明万历本已如此,疑即《唐本草》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之蔛菜,亦潟属。八疸,未详。附:白英说

陶注疑白英为斛菜及益州苦菜,苏恭非之,断为鬼目草,陈藏器因之。《纲目》并将《别录》鬼目合此《经》为一条。然以《本经》水称水英列中品、蒴藋称陆英列下品例之,则上品白英当为白芹,皆蓳类也。蓳类,尽此三英。水蓳,叶圆微尖;陆英,叶长微狭;白芹,叶长微圆。以其同类,故以英类之。芹有赤白两种,并称楚葵,白者为胜,故《本经》专取之。孟诜云“高田者,名白芹,置酒酱中香美。余田者,皆有子虫在叶间,视之不见,食之令人为患”是也。韩保升云“芹生水中,叶似芎藭,其色白者无实,根亦白色”,可见此芹无子,故此《经》注“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独不及子,明系本无实也,安得与鬼目相合?《大明》云芹治烦渴,五种黄病,与此《经》治消渴、黄疸合。藏器云芹去小儿暴热、大人酒后热、鼻塞身热,去头中风热,与此《经》治寒热合。考其名义、形色、性用,而白英之为白芹,而非鬼目草也以明。《尔雅》“荣而不实者谓之英”,白芹无子,正合英称。若水英即《金匮》水莨,其子即石龙芮。陆英即《说文》之蓳,其白者《图经》谓之灰藋,其红心者《嘉祐》谓之藜,其子皆如米。彼二英有子而亦称英者,从白芹之类为名,不以其有子为异也。三英皆野生,非人所种,故《本经》采之,而陆英尤其野者也。此余通考众说,多访老农得之,独与《纲目》则不合。二英皆食品,水英则蟹喜食之,不利于人。陶、苏误以水当食芹,因谓白英。人无识者,岂知诸家皆以芹、芎两草互况,则“芹”实“蕲”之省,与二英之为蓳不同。即“蓳”字,非“芹”字也,第本草家混称久矣。《湖州谈志》引《吴兴记》云“芹有二种,今乡土种惟白芹,冬至后作菹甚甘美。春后不食,俗云入春生虫子”。[59]案:此说正与《金匮》食芹禁忌合 。而以白为贵,非即指白英欤?《新修府志》以为水芹,盖沿陶误。白 蒿

味甘,平。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案:此即艾。《离骚·户服》“艾”注“白蒿也”,知古今同名也。艾善理血中之气,故主治如此。主“湿痹”者,或兼灸法言。“心悬”即今所云 也。“少食常饥”四字,申“心悬”。《千金方》“蔬菜门”有茼蒿,又有白蒿,而茼蒿即蘩,则白蒿非蘩明矣。既非蘩,则为艾无疑。附:白蒿说

白蒿有二,以叶背白色浅深为别。浅白带青者,今称蓬蒿菜,即[60]《夏小正》《毛诗》《尔雅》之蘩,《千金》之茼蒿 也。其深白有茸者,今称艾,灸家用为火炷,即《楚词》王注及《本经》所载也。第艾为青白之称,古者于苍发之年称耆艾,准此以称蓬蒿菜,名义甚符。古云艾蒿,其即此欤?若纯白之艾之称艾,名义不符。《本经》直称白蒿,正名也。《别录》称艾,随时也,故《别录》有艾即无白蒿,亦易女萎为萎蕤、易陆英为蒴藋之例。《千金》亦知《本经》白蒿非蓬蒿,故又列茼蒿。时珍既指白蒿为蘩,又收茼蒿于菜部,重矣。今湖俗二月二日,蚕妇多采蓬花著发间,祝曰养蚕好,盖即《国风》“采蘩”之遗意。至五月五日,即采其茎叶以悬门,而与白背者并称为艾,犹古义也,本草家不可不知考据之学。

沈括辨青蒿曰既名青蒿,当是深青者。然则既名白蒿,当是深白者可知。赤 箭

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 义详《抱朴子》 ,一名鬼督邮。

案:此即天麻。凡杀鬼药,皆治风痰。《巢源》以鬼邪附风门末 [61] ,可见也。近世天麻治风痰,正与《经》合。菴子

味苦,微寒。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臚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案:《汉书》注“菴,蒿也”。今栽花家用以接菊,蒿、菊本同类。据《灵枢》“臚胀”即风水。臚,籀文“膚”。“臚胀留热”申“水气”,“身体诸痛”申“湿痹”。菥蓂子

味辛,微温。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蔑菥 即菥蓂之倒语 ,一名大蕺,一名马辛 马辛,[62]大辛 ,与细辛之为少辛类 。

案:此即甜葶苈也。除痹之痹,谓风痰所生,故不言湿。[63]蓍 实

味苦,平。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

案:此当从陶注为楮实。《别录》楮实主治与此同,但“聪慧先知”四字易为“阴痿水肿”为异。附:蓍实说《纲目》引《唐本草》有陶注以蓍实为楮实云云。泉案:蓍、楮[64]物异。依陶此言推之,《本草经》文必本作著实。古字草、木 偏旁恒通,如茑或作樢,藟或作櫐之类,不可胜举。楮之为著,亦犹是也。陶据《别录》楮实主疗与此著实大同,故其说如此,若《经》文作蓍,陶必不作此注矣。后来误书,《经》“著”字作“蓍”,苏恭遂以龟蓍之蓍当之。但神农尝药本以便民,必不虚列难致之物,以徒炫耳目。蓍实非处处有之,诸家本草皆但言蓍茎,独苏颂始言蓍至秋后结实,其为难致可知。即有病必须此者,亦恐不能应手,况只为益气安神之用,非有裨于急症乎?《经》必不然,断当从陶为是。或者曰,[65]蓍实疑蒫实之误,《别录》有此,云明目目痛。《吴普》 云“三月三日采,阴干。主腹胀”。案:如此乃荠菜之子,故与菥蓂子同列欤。“蒫”或省艸作“差”,俗书“差”作“荖”,写者因误加日旁耳。《别录》有蒫实,即无蓍实,但《本经》九月、十月采,《别录》三月三日采为异,或古今地土之不同耳。赤 芝

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 从顾尚之本 。下同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黑 芝[66]

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 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

案:卢本作“通九窍,益肾气,利水道,聪察”,今依诸芝书例,[67]从顾本 乙正。青 芝

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白 芝

味辛,平。主欬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黄 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紫 芝

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 顾本无“气”字 ,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卷 柏

味辛,温。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一名万岁。

案:此即今九死还魂草也。“卷”音“拳”,言其似柏而拳挛也。亦长生属,古曰万岁。《别录》玉伯,其类也。近有姚某说,今药肆卷柏系欃柏秧,则与《本经》不同。因寒热致痛,因痛成癥,因癥致闭,因闭无子,为女科专药。蓝 实[68]

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蛊蚑 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69]

案:此即蓼蓝子,亦蓼属。《逢原》谓“蓼蓝 ,即大青”,故以此为大青之子。又云“小青,即蓝之小者,叶光如景天”。“蚑”疑即“鬾”字,当在“疰”下。靡 芜

味辛,温。主欬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一名薇芜 犹麋衔。一作“薇衔” 。

案:今药肆蘼芜与芎藭锉匀,不分。仲景《金匮》以芎藭治胎前心痛,即此“主欬逆”之引申。欬逆为气分不利,怀胎之痛,亦气道不利所生。蘼芜与芎藭同物,义得相通。黄 连

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 《御览》引《广雅》同 。

案:泣,古“淚”字。络 石[70]

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痈疡 “疡”或为“伤” ,口干舌[71]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一本 “下”下有“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九字 。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石鲮 《吴普》作“鲮石” 。[72]

案:此主治皆风热入血之症。此萝属,明·陈岳溪 《疡科选粹》云“络石即鬼系腰,亦即薜萝。两叶相对,有三角”,与陈自明[73]《外科精要》同。《精要》 又云“鬼系腰,生竹篱阴湿石岸间。络石而生络木者,无用”。泉谓:以《别录》《吴普》一名云花、云[74]珠、石血推之,当如韩保升 有花有子,李时珍折之白汁出云云参看。且萝为草本,与櫐为木本不同,《经》列此于草,知言薜萝是也。“鲮”读为“凌”,亦络也。蒺藜子

味苦,温。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

案:蒺藜,治血分之风。凡风入血分,则血恶,故“主恶血”。“破癥”以下九字,申“恶血”。“喉痹、乳难”皆有恶血一因,故连属“癥结积聚”下。今用如寇宗奭说,去风同刺蒺藜,补肾用潼蒺藜。然补肾亦去风之效,但不必去恶血耳。黄 耆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案:耆,致也。此药性善推致,故能达表,使汗出。“补虚”谓托里,以补表之虚也。东垣有当归黄耆汤方,乃托里以去卫分之风,行表以去营分之寒者,以其挟虚,故不从麻、桂正治。于脉浮大,知其表有邪;以按无,知其里自虚也。近徐灵胎谓为补表血之方,全误。“大风”与“癞疾”,为微甚之分,非泛言风邪也。“痔”与“瘘”,为初终之分,皆承“久败疮”言,以四症皆有脓及痛。疑古本“止痛”下即接“补虚”,后来名医足此八字耳。凡《经》文句调不一者,仿此。肉苁蓉

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癥瘕。久服轻身。

案:“苁蓉”当作“从容”,《吴普》作“松容”。从容、松容,[75]皆自动之意。《说文》“榕,为松之或字” ,而《白虎通》“宗庙松者,所以自竦动”。竦动,即松容也。《辍耕录》谓锁阳淫妇就合,勃然发动云云,正与松容命名义合。而野马遗精云云,又与陶合;鳞甲栉比云云,又与保升合。疑陶、韩注本,指锁阳为肉苁容也。后人别出锁阳,因以草苁容压扁,以当肉苁容耳。今药肆或取嫩松盐渍为之,实以锁阳之外,别无物足当此名也。防 风

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御览》九百九十二“痹”作“痛”,《纲目》亦然, 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

案:“大风头眩痛”半表半里也,“恶风”表也,“风邪,目盲无所见”半表半里也,“骨节疼痛”表也,“烦满”里也。《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治历节疼痛本此。蒲 黄

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案:蒲黄所主之“寒热”,乃风所为。“利小便”者,利风癃也。“止血”者,消风在血分而散出之者也。“消瘀血”三字,乃“止血”之注。香 蒲

味甘,平。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劳。一名睢。

案:“五脏”以下十字句。盖治胃中湿热,乃风寒入里酿成者,故曰邪气。睢,《纲目》不列此名,疑即之误,疑即《别录》“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