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2:02:04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丽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试读:

前言

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学很神秘,甚至于把心理学理解成近似于一种巫术,认为心理学专家跟算命先生一样,人往面前一站,他就应该知道站在他面前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明显是对心理学的误解,更是将心理学神化之后的结果。

如果说心理学家能够看透别人心里的想法的话,那也是在跟人接触或者说交流了一段时间后才可能做得到的。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心理学本质是唯物的,这确定了它的科学性,它不神秘,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人们想探索自己而衍生出的一种别样的探索,一种伟大的探索,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探索。对于个人而言,不必要求自己成为专门的心理学专家,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已经碰到或者将要碰到的人和物。因为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要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绕过错综复杂的险礁,寻找一个人生航向的指南针,多学点心理学,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让你的人生方向不致有失偏颇,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它能让你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使每个人在风云突变之际,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

心理学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懂点心理学。本书将从十个方面,生动有趣地介绍生活中最常见的种种心理现象。

第一,驱除坏情绪的困扰。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适应或者痛苦与挫折等诸多的不如意,也正是这诸多的不如意影响着我们的心情,牵制着我们的情绪,剥夺着我们的幸福。所以,让坏情绪宣泄出来,就可以避免很多心理和生理的疾病。

第二,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狐狸”。要学会与不同品性的人交往,用不同的交际之道,做一个到处受人欢迎的“狐狸”,就需要积极地了解一些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巧妙地利用各类效应,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帮助自己克服在人际交往中各类效应的消极作用。

第三,婚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是恋人还是夫妻相处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想获得浪漫而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就要懂得一些婚恋心理学,这样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把“难念的经”念成“幸福的经”。

第四,在职场中如何让自己做一只善跑的羚羊。职场如战场,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初涉职场的那一刻起,人生的角色便发生了转变,在新的生活舞台中,为了使自己能成为生活的主导,了解职场中的各种问题,洞悉问题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成败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我们的思想与行动。持有怎样的心态,也就决定拥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的人生。有些想法会使人走向成功,也有一些坏的阴影会使我们越来越远离成功。

……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一切致力于建功立业者,一切致力于扩展人脉者,一切致力于追求幸福者,一切谋求职场成功者,学习与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够占尽先机,无往而不胜,成为生活的强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从阅读此书开始,多多训练自己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本领,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吧!

第一章 情绪心理学——驱除坏情绪的困扰

嫉妒——剥夺幸福的恶魔

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属于一种内心情绪的体验,通常源于不正确的比较。比如,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仅是一种似乎的感觉)或顺利时,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心理不平衡的情感状态,为了消减这种不平衡,采取消极方式加以补偿,通常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就和嫉妒形影不离。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而是想办法贬低别人,这种行为便是嫉妒。嫉妒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等。手段也多样的,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飞语进行恶意中伤,更有甚者付诸于卑劣的行动。某报曾经刊载过这么一则消息:有个嫉妒心很强的女人生的儿子不如邻居家的儿子长得好,就总觉得邻居家的孩子以后会影响自己的儿子,为了消除心里的不安,她竟然将那男孩掐死扔进了井里。这个女人就是极端嫉妒者的典型。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却因为嫉妒心太强而亲手把自己送进了罪恶的深渊,葬送了一生的幸福。嫉妒——剥夺幸福的恶魔01

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一方面,它极其普遍,几乎是人所共有的一种本能。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极不光彩,人人都要把它当做一桩不可告人的罪行隐藏起来。结果,它便转入潜意识之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者的心,这种酷烈的折磨足可以使人发疯、犯罪乃至杀人。在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嫉妒似乎成了一种比SARS更为严重的传染病,成了社会的洪水猛兽,剥夺幸福的恶魔。

李琼与刘梅是某艺术院校的同班同学,她们同住一个宿舍,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刚入学不久,两个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李琼活泼开朗,能歌善舞,能写能画,好友众多,而刘梅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到大三的时候,刘梅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李琼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因此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刘梅认为李琼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因而时常对李琼冷眼相对,但李琼却一直没有把刘梅的这些情绪放在心上,觉得都是好朋友,不和她一般计较就是了。后来,李琼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刘梅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李琼不在宿舍之机将李琼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她的床上。李琼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刘梅,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李琼与刘梅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就是两个字——嫉妒。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成就不了的事,便尽量低估他人的能力,使之与他本人可以齐肩;或者用怀疑别人动机、诬蔑别人伪善的办法,来剥夺别人可敬佩的成就。于是,因嫉妒而产生的种种心态便表现出来:或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或咬牙切齿,恼羞成怒;或铤而走险,害人毁己。

诚如莎士比亚所说:“一个生性嫉妒的女子所产生的毒害较疯犬有过之。”遭受嫉妒的一方固然如同陷入地狱里一般备受折磨,而嫉妒者本身也同样犹如陷身蚂蚁窝的小虫一样受到煎熬。你说,这该有多可怕?

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对心胸狭窄者之所以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就在于他们存心不良。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倒还罢了,要命的是,当自己倒霉之时,也要别人没有好日子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伤人害己,真就别无他途了。

罗素说:“善妒的人,不但从自己所有的东西中拿掉快乐,还从他人所有的东西中拿掉痛苦。”既然嫉妒如毒素,当然就得转移它,不让嫉妒之火成为心中的绳索。你要明白,嫉妒实质上是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自我。孤傲和自以为是,是进取心的大敌。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合作,而嫉妒却总是会拆散所有的合作。因而,克服嫉妒,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你自己,将一事无成。

巴鲁克说:“不要妒忌。最好的办法是假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记住,一旦你有了妒忌心,也就是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你要超越别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波普曾经说过:“对心胸卑鄙的人来说,他是嫉妒的奴隶;对有学问、有气质的人来说,嫉妒却化为竞争心。”坚信别人的优秀并不妨碍自己的前进,相反,却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个榜样,能给你以前所未有的动力。事实上,每一个真正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嫉妒集中表现为心理上的恶性循环。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别人在一些方面如才学、收入、穿戴、成就、人缘关系等高于自己时,立即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甚至忌恨的情绪,并试图以种种方式中伤、诋毁他人,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在攻击方式上,依据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开方式出现。

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认识嫉妒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开阔,以诚挚友善、豁达大度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确评价,明了双方长短,学会驾驭感情的激流。还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一般来说,虚荣心强、好出风头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狭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产生嫉妒心理;而软弱、依赖、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点,也同样是诱发嫉妒心理的温床。最后要善于化嫉妒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奋起直追、不断充实自己,使潜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至于被嫉妒者也不能持与嫉妒者对着干的心理,以牙还牙。对于来自嫉妒者的刺激,应以冷静态度处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受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积极型的嫉妒是事业成功的动力,而消极型的嫉妒则是滋生邪恶的因素,这已被无数事实验证。这两种效应若处理得好,会使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自己遭人唾弃。所以说,如何正确对待嫉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并且使你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成功。

心理学课堂:

1.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

2.学会正确比较,辩证看待别人。

3.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克服封闭狭隘意识。

怯懦——人生不如意的根源

怯懦是软弱无能、畏避退缩的表现,是缺乏勇气、害怕困难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会使人一事无成,也常常会使人因自我封闭而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属于人格表现缺陷方面的心理问题。

怯懦是指胆怯、怕事、懦弱、拘谨的人格表现缺陷。怯懦通常表现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怯懦的人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冒半点风险,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则易自暴自弃,无地自容。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否则,怯懦就会成为你人生不如意的根源。

小陶在某名牌大学就读,这个学校的很多学生都会为此而骄傲,毕业后兴奋异常地投入社会,投入工作。可小陶毕业后,情绪却越来越不好,他并没有因自己是名校的学生而骄傲,相反,一直以来他都被自卑情绪缠绕着。因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他的成绩一直平平,学校工作也很少参与,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若完成得不好,担心别人会嘲笑他;同学平时的集体活动,他也不愿意参加,因为他不敢与同学沟通,害怕会说错话,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原来,从小到大,他的很多事情一直都是由父母安排着,设计着。虽然小陶已经大学毕业了,可还跟个孩子似的什么事都不敢做主。当面对择业时,他似乎变得很无助,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是他喜欢的,什么样的工作单位能接受他,什么样的工作他能完成。最后理智终于战胜了怯懦,小陶前去参加了各种面试与笔试,但最终还是由于他总是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而没有找到工作。小陶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对于各种笔试、面试也更畏畏缩缩了。

像小陶这种类型的学生,很容易在择业中把自己的定位降低,再加上怯场和不自信,是很难发挥出真正的实力的。怯懦——人生不如意的根源01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会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弊疾,它会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又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弗兰克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对于胆怯而又犹疑不决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总是担惊受怕的人,他就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会被各种各样的恐惧、忧虑包围着,看不到前面的路,更看不到前方的风景。正如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蒙田所说:“谁害怕受苦,谁就已经因为害怕而在受苦了。”懦夫怕死,但其实,他早已经不再活着了。怯懦者总是不敢大胆地去做一些事情,从而逐渐形成低估自己能力,夸大自己弱点的习惯,再没有信心去处理本来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即使他们本来很有潜力可挖。另外,怯懦者由于怯懦而遇事顾虑重重,精神压力很大,长此以往,可能引起焦虑、恐惧、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那么如何克服怯懦这一性格缺陷呢?

①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要敢于发现和肯定自己的长处与成绩,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和信心。

②有意识地锻炼意志品质。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说制订了工作计划,并坚持下去;努力尝试自己陌生的事务,并勇于承担起来,即使刚开始时很困难,只要咬紧牙关,慢慢深入下去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艰难。只要成功了几次,你一定会增强勇气和自信心。

③接受困难任务前做好最坏的打算。心理学家要求那些备受怯懦之苦的人讨论最深的恐惧是什么,以此找到怯懦的原因,并预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那你还担忧什么呢?只管去做好了。只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尽量把事情做得更好就行了。

总之,世上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懦夫并不注定永远懦弱,只要他鼓起勇气,大胆向困难和逆境宣战,并付诸行动,便能成为勇士。正像鲁迅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人生在世,最可恨的就是胆小窝囊地过一辈子,因此我们就应当承担起我们作为人的责任和义务,书写好那一个大大的“人”字。

心理学课堂:

1.越是困难的工作,越勇于承担,硬着头皮,咬紧牙关,强迫自己深入进去。

2.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实践克服怯懦的方法。

3.和比自己年纪大,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虚荣——慢性自杀的毒药

虚荣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是对荣誉的一种过分追求,是道德责任感在个人心理上的一种畸形反映,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其本质是利己主义的情感反映。

提起虚荣心,人们大概都会异口同声地数落它的不好。然而,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车子等,女人则追求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与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的那样:“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低一等,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一定限度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过分追求虚荣,小则道德的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因为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便认为自己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久而久之,形同服用慢性自杀的毒药,置自身于非常不健康的境地。

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这尊石像凝聚了他所有的功力,使他不禁为自己感到骄傲。作品预展时,佛罗伦萨万人空巷,市民们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

最后连佛罗伦萨市长也来参观了,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

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作者来了吗?”

米开朗琪罗被人请到市长面前,市长说:“雕石匠,我觉得这个石像的鼻子低了点,影响了整个雕像的艺术氛围。”虚荣——慢性自杀的毒药01

米开朗琪罗听罢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

说完,米开朗琪罗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加工。米开朗琪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现在还行吗?”

市长看了看点点头说:“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是完美的艺术。”

市长走后,米开朗琪罗的助手百思不解,问:“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米开朗琪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现在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知道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的需要如果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到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而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会产生犯罪动机,以致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在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会是沉浸在痛苦中,而没有幸福可言。

那么,如何认知虚荣心并改变虚荣心呢?(1)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想方设法遮掩自己的不足,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2)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一个人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3)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见贤思齐。如果任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盲目跟风设计,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民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4)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但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则是不合理的。例如,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对正常营养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顾实际摆阔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对干净整洁、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需要是合理的,而为了赶时髦,过分关注容貌而去浓妆艳抹、穿金戴银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心理学课堂:

1.坦然去面对自己的生活环境。

2.虚荣心若不过度,并不是坏事,不必太在意。

3.正确对待荣誉。

4.正确对待舆论。

浮躁——无所事事的催化剂

浮躁,是精神上的一种焦灼情绪,它是人们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前提下,呈现的一种忙碌、浮泛、混乱无序的心理状态。

中国文化就给人一种沉稳、含蓄的感觉,就如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自古以来中国智者都在劝诫人们要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话无不告诫我们凡事要脚踏实地,心平气和,戒骄戒躁。

有位青年作家得到一位知名老作家的推荐而名声大振,由此各种报刊的稿约纷至沓来,他应接不暇,陷入了难以招架的状态。但是他很珍惜这些报刊编辑部的关怀,不想轻易失去联系,于是他便“左右开弓”,有求必应。小说、散文、杂文、创作经验,无所不写,甚至还为一些厂家拟写广告词,为暴发户撰写发家史等。这么一来,他收入颇丰,没多久就跨入了先富起来的人的行列。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作品水平的滑坡,名声的贬值。原本在小说创作中取得的成绩却被杂乱无章的各类“作品”给冲淡了,他非常苦恼。这位青年作家的老师一直关注着他的变化,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浮躁的结果,是经不起名利诱惑的必然。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既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又到处有利益的诱惑。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且没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矢志不移的精神,就容易被一时的利益或满足所诱惑。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浮躁是工作学习的大敌。患有此症者,轻则心绪不宁,无所事事,重则善恶不分,误入歧途。闲暇之余,或是双休日,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但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电话、电脑、广播等大量信息纷至沓来,使人难免有眼花缭乱之感。加之变化纷纭、多姿多彩的外部环境,又使人受极大诱惑,所以,如何远离浮躁,潜心学习,就成为对我们学海荡舟的考验。

浮躁不仅使人失去思想上的冷静,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会使人不再用脑子去思想,而是用眼睛和耳朵去思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浮躁的人不再考虑自己的长短优劣,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所走的途径和结果。

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家境不好,从小就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他认为家里贫穷的唯一原因是没钱,也知道要摆脱家境困难的唯一方法是快快赚钱。

一天,他去拜见一个有钱人,问他做什么样的生意赚钱最快?有钱人告诉他:你应该向钱学习,钱赚钱最快。年轻人想,这不等于没有说嘛,我有钱了还不知道用钱去赚钱,还用向钱学习?有钱人就是这副德性。

他又去向一个专门研究钱的人讨教,研究者告诉他:钱是有灵性的,它不会像盲人那样瞎跑,它总是流向了解它掌握它并且最勤奋的人那里。年轻人心想,这个人太迂,钱如果真的有灵性,为什么不去救穷人?所以说,钱真正是个瞎子,有钱人不缺钱,它就是一个劲地往他们那里跑。

一个圈子兜下来,年轻人觉得一无所获,他想,再努力向别人讨教还不如自己亲自付诸行动。于是,他向别人借了一笔钱,一头就撞进了他认为来钱最快的期货市场。没过多久,他的钱就像一块劣质的布一样缩水很快,连一个响声也没有,就从大变小最后变没了。

于是,他不仅成了一个穷光蛋,而且还成了一个整天被债主们追逼的躲债人,此时,他也明白钱的厉害了。他只好老老实实地跑进有钱人家里再继续请教,有钱人说你好好看看我是怎么赚钱的,说完就随手拿给他一叠报刊和一大批资料,他以为有钱人又在作弄他。有钱人见他还不明白就说:“我每天都在研究钱最喜欢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最适合钱的生长且生长得最快,我就把钱投到那里。这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你不可小视的。”

他又找到研究者,研究者给他开了一批书目,说钱是有专门知识的,你千万别小看它,它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赚就能赚到的,当你要进入资本市场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它的性格,因为它的脾气很大。

听了他们的话,年轻人浮躁的心终于静了下来,他学习了钱的专门知识,不久,他终于在资本市场里掘得了第一桶金。当他回过头再来体会有钱人和研究者的话,方才知道了什么是知识的力量。

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过于浮躁的心,使他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落实别人的建议,却认为别人说的全是废话,是致使他一直贫穷与无所作为的主要原因。后来,他明白了,在发财的秘密中,只有先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专门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钱财才会找上门来。

人一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必然盲目狂热,追名求利,希望快速发财,立即成名,就不可能脚踏实地,耐住性子,就不愿意去用脑子想问题,花力气干事情。其结果是:在物质和精神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披挂上阵,轻狂浮夸,好大喜功,情绪烦躁,手忙脚乱,仓促从事,草草收场。浮躁只能成为无所事事的催化剂,让你更加的一事无成。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一定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方法、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了。(2)要有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革新求变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重塑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人人应该明白。(3)遇事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过程要坚实,要真正做一个务实打拼的人。

心理学课堂:

1.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地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2.挡住诱惑,冷静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劣势和优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然后立足现实,确定目标,制定措施,付诸实践。

愤怒——破坏好情绪的天敌

愤怒,就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你火、火、火什么?”这本来是一部影片里一个特务心虚着急时说的话,后来就成了人们调侃他人急躁、发火、愤怒时打趣的话。有个人特爱发火,心情一不顺就大发牢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他的妻子每次都幽默地调侃他:“你火、火、火什么?”听到这句话的他立时破怒为笑,被妻子的幽默化解了心中的怒气。“发火”,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愤怒,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据美国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多数人发怒的持续时间是一分钟到两天,平均为十五分钟。客观地说,愤怒并非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表现为正义感的宣泄,如在战场上以愤怒的情绪为战友报仇,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像黄继光那样愤怒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等。但更多的愤怒表现为一种遭遇挫折时的情绪反应。古人说的“怒从心头起,恨从胆边生”,就说明愤怒行为是在心理正常时不愿采取的、与人的愿望不相一致的行为方式。极度的愤怒会使人陷入疯狂状态,会使人失去自制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而言,愤怒会干扰人们间的思想沟通,阻碍和谐感情的交流,甚至危及人的前途。

老子曾说:“世人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圣人只是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的。”而现代心理学家则告诉我们,情绪谁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说穿了,发怒不过是由于外在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东西。

你看,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就因为一时的不小心而生过气,甚至被部下当面驳了面子。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大堆由他签发,但却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似的。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先生,您究竟说的什么事情?”

孙中山一下子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的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窜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眼前,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戎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因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了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读过。”“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记得。”

胡汉民继续急急地说:“调和鼎鼐,总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这件事真是令孙中山先生很尴尬。

以孙中山先生的胸怀与气魄,谁能想到他也会做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的行为呢?可见,在生气这件事上,连伟人也是不能免俗的。

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表达愤怒则容易出问题。有效地表达愤怒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使我们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勇敢地战斗。而不能适当有效地发怒则会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难以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导致那样的后果。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社会也允许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宣泄你的生气。但是,它有个底限,谁也不能越过去。例如,我们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因为自己的恋人移情别恋,而无法接受分手的事实,于是,磨刀霍霍向对方;再比如,父母会殴打不听话的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生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到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可能就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小孩了。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其实,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

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的中央走道两侧,伫立着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游客们大多围在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号陶大哭的娃娃,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高举着双手,提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个铜像,却生动得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颤抖。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被激动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造成伤害。然而,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心理学课堂:

1.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让别人扰乱自己的心境,影响自己的精神状况。

2.回避锋芒,转换宣泄感情的方式。

3.以幽默的态度对待愤怒。

4.对于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与预期不符的事情,不要真的动怒。

5.宽宏大量,允许他人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处理事情。

自卑——扼杀自信的刽子手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俄罗斯伟大作家契诃夫在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写一个小公务员看戏时,他打了个喷嚏,却不小心把唾沫星溅在了前座的一位将军的秃头顶上。小公务员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还是害怕将军会怪罪他,不久就抑郁而死了。

这个小公务员的悲剧,固然与沙俄的等级森严制度有关,但他的自卑心理却起了主导作用。由于他地位低下,总觉得自己处处都矮人半截。尤其是在职位比他高出很多的将军面前,更是自惭形秽,为了自己无意的一次行为而感到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压抑、孤独、焦虑的情绪,就是自卑心理。这种心理虽然不排除性格、气质的因素,但是人的地位、教养、自身条件以及家庭背景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农村很能干的人进城打工,总觉得还是不如城里的一般人,处处谨小慎微;文化程度低的女子嫁给文化程度高的男人,往往有一种仰视心理,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等。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问题,常常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自卑是一种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又担心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有时会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丹麦有一个寓言故事:在国王的花果园中,栽满了各种花草和树木。一天,国王来这里散步,却发现园中的植物都枯萎凋谢了。

国王问梧桐为什么无精打采,梧桐说:“我不如松柏的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所以不想活了。”

国王接着问松柏为何枯萎,松柏说:“我不如桃李花色艳丽,果实累累,活着没意思。”

国王又问桃李为什么不开花结果,桃李说:“我长得没有松柏挺拔,也没有葡萄婀娜,我身姿太丑了。”

国王又走到葡萄前问葡萄为什么毫无生气,葡萄说:“我没有依靠就直不起腰杆,我太丢人了。”国王不停地问……

兰花哀叹没有梨花的繁茂,荷花则抱怨它只能呆在水里,牡丹自责没有茉莉的芬芳……满园的花木都在自怨自艾。

这就是自卑。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个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其实,这是没有尝试就给自己下了结论,而实际上,只要他专注努力,他是能干好这件事的。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实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没有一丝缺陷,而那些完美主义者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也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二是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与事实并不相符,用过高的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结果使自己永远处于达不到要求的失败地位,导致自卑感的产生;三是有的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于来自别人的贬低往往产生自卑的心理,等等。

战胜自卑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炼心态、战胜自我、树立信心的过程。身处逆境之中,如果你不停地抱怨命运,认为生命亏欠了你,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那么你就永远也无法摆脱自卑的情绪。

自卑是人自尊、自爱、自励、自信、自强的对立面,自卑是人冲出逆境的绊脚石,自卑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只有跨越这道门槛,自卑者才能集中精力和斗志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自卑自贱,默认自己的无能,就是选择了失败的道路,他们最擅长的行为手段是逃避现实,责备自己,一事无成将是必然的结局。”这是拿破仑的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我们借鉴。

天下之人,千万不要在自卑自贱中迷失了自我。要知道:只有了解自己的个性,利用自己的独特之处,真心真意做自己的人,才是世上最美的人。

美国新泽西有一位被人们认为愚钝无比的小男孩,无论老师如何努力地教他,他仍然无法学会从一数到十。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决定请他的父亲来学校一趟,好好沟通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卑——扼杀自信的刽子手01

当父亲来到学校,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竟然如此差劲时,老师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盛怒的父亲立刻把自己的孩子叫了出来,当着老师的面大声呵斥道:“你这么大了,连从一数到十都学不会,将来能有什么用?”

这个学不会十个数字的小男孩眼珠飞快地一转,笑嘻嘻地说:“我可以做一个拳王争霸的裁判,拳王争霸赛上只需要数到9就足够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布鲁斯·富兰克林。

在今天的美国体育界,谁都知道布鲁斯·富兰克林是全美职业拳击运动史上最伟大的裁判!

布鲁斯·富兰克林的故事也说明了自卑与自信对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原来自信和自卑只有一步之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做出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用心去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等,自惭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短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而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心理学课堂:

1.改变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养良好的性格。

2.学会正确地与他人相比。

3.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4.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后悔——自责的理由

后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情绪,它总是伴随在某个事件或者情绪之后出现。

人们在办错事时,总是后悔不迭,恨自己办事不牢靠,总想得到一种“后悔药”,补偿一下悔恨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大到身陷铁窗的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小到办错一件私事的悔恨,可以说悔恨无处不在。还有就是许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许多人遇到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出来后悔,说不出来也后悔……人的遗憾与后悔情绪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抛弃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人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但是,如果纠缠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这种做法就真正是蠢人之举了。

程志媛挂断电话,突然发现衣服上有一块脏,她便顺手将手机放到了公共卫生间洗手池的旁边,开始清理衣服上的污渍,随后又在烘干器前将湿了的衣服烘干。一切处理停当后,程志媛才想起手机还遗忘在水池旁,可等她着急慌忙地跑过去时,却发现手机已经没有了。再拨打自己手机号码,已处于关机状态。她非常后悔不应该这么粗心大意,更不应该急着去做清洗衣服这种不太重要的事情。

无独有偶,李师傅是位老司机,有一次跑长途,还有两个小时路程的时候,他感觉有些疲惫,身体在提醒他应该休息一会儿,但是一想到再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就能回到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躺在舒适的席梦思上睡觉了,他就加大了油门,急着往家赶。突然“咣当”一声巨响,车子剧烈地震动起来,也将李师傅从恍惚中震醒,但是为时已晚,车子重重地撞到了隔离栏上,车头上的外壳已经深深地凹进去一大块儿,他自己也受了点伤。李师傅真是懊悔,自己为了赶这两个小时的路程而疲劳驾驶,造成了这么大的危险与损失……

虽然人们经常会体验到后悔的情绪,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后悔程度是不一样的。

假设股市上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虽然两位股民的操作行为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而现在又都陷入了同样的后悔之中。那么,你觉得这两位股民谁的后悔程度更大一些呢?这是美国科学家针对经济心理行为开展的一项非常著名的测试性研究。研究发现,常规群体中有92%的人认为前者会更加后悔。

像这样“后悔”的现象在生活当中不胜枚举。有些人一遇到不顺就说“如果……就好了”。后悔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会让人越想越后悔。

在心理学中,“后悔”被称为“反事实推理”,也就是人们假设的一种与事实相反的情景。然而,现实世界不会因为假设而发生改变。因此,“反事实推理”带给我们更多是悔恨等负面情绪。而且,我们假设的情况越容易达到,这种悔恨就越强烈。“‘后悔’是一种回避现实的态度,越回避现实,越不敢面对,自己就越退缩,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一步一步地退,最后只能掉下悬崖。

因此,经常后悔的人应该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治疗,学会面对现实。毕竟,事实已经发生,仅是后悔或沉浸在无意义的假设之中,无助于我们提升自己。与其如此,不如坦然地接受现实,把眼光从盯着过去转为瞄准未来,用下一次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世上没有回头路”,后悔是一种很无奈的让人沮丧的心理魔鬼。

轻微的悔恨感,可以让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做得更好吸取教训和经验。但经常的严重过度的后悔乃至懊悔,则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过度后悔会让人只是麻木地沉醉在自我谴责的灰暗心理中,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不利于自己从失败中走出来。如果继续沉沦于悔恨心理,对自己产生的不满越来越强烈,轻则产生完全放弃某件事的念头,严重者则有可能产生“以死谢罪”的心理。

后悔的滋味,每个人都尝过。实际上,虽然后悔带给我们很多不良的情绪体验,但如果能正确对待,不但可以合理地处理掉后悔的情绪,还可以巧妙利用它,让我们在心理上尽快成熟起来。摆脱后悔情绪负面影响的小妙招:

①积极面对,接纳后悔情绪。后悔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却并不都能造成负面的结果。它至少提醒我们,以前的做法或行为出现问题了,该好好思索一番。甚至可以写下对后悔的感谢,比如“感谢你提醒我该努力学习了”;“感谢你提醒我要注意情绪了”,这样做你就会发现,后悔给你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②转换思路天地宽。遭遇后悔袭击的人通常会陷入“如果……就……”的思考状态。“如果我当时好好准备,某件事肯定做成了。”这时,不妨给自己换个程序:“下次我要……”比如,“下次做事前,我要好好……”这样做,注意力就被牵引到未来的努力之上,而不是在懊悔的海洋里不停地翻滚。

③为后悔举行告别仪式。将自己后悔的事情写在纸上,然后撕掉;也可以找一只气球,想象着将后悔情绪吹进气球里,然后击碎它……总之,这些小仪式会在你的意识及无意识中,形成与这件事已经告别了的印记。

④巧妙运用“三栏目技术”。首先,在左边一栏写下自己后悔的事,你可以尽情宣泄懊悔的情绪;接着,和自己的这些想法辩论,比如,质问自己:“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事情真的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吗?”逐一批判左栏里的消极思想,将批判的词语写在中间一栏;接着进行第三栏,这是改善心情的关键,很坚定地写下“虽然如此,但我依然可以……”比如,“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依然可以通过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

心理学课堂:

1.当差错或失误出现后,应该认识到“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

2.坚信世间找不到后悔药,对失误的悔恨是无济于事的。

抑郁——穿梭于天堂与地狱之间

抑郁是人们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据统计,人类十大疾病中,抑郁症被列为第五位,有数亿患者。虽然抑郁症的完全治愈率可达60%~80%,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但是这种疾病却日益扮演着“超级杀手”的角色。在国内,每年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的诱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不和睦。或因生活中遭受损失、挫折,引起情绪的突然改变,破坏了情感生活的平衡;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陷于气愤而又不敢或者不想发作的情境之中。这些痛苦的遭遇、恶劣的情绪,长期郁结在心头而得不到宣泄,造成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终而积郁成疾。

上大学时,谢海东是一位心高气傲、英俊潇洒的年轻小伙子。而且性格开朗、聪明机灵,同学都以“才子”称呼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谢海东总是信心满怀,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肯定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大展辉煌宏图。

可是似乎天嫉英才,谢海东大学毕业后,老天没有随他的心愿,毕业三年的时间,他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没有找到过。为此,谢海东开始着急了,人也变得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和之前上大学时的模样,简直就是判若两人。这三年时间里,有时他的言语很多,只要见着人,就想跟人说话,然后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没完没了。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起来依然精神抖擞。人变得易暴易怒、易喜易优,情绪波动起伏很大,常常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他人僵持起来,完全不顾形象。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变得异常自负,非常爱吹嘘,常常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有多优秀,说自己有很多女孩子追,说自己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说自己视金钱如粪土等等,然后就整天兴奋无比。他的这种状态,在外人看来,就觉得他是生活在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人间天堂里,好不羡慕。

可是有时谢海东又似乎变成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异常,整天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而且话也少了,也不爱外出运动了,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论家人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完全没有了之前的自负和活力,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片黑暗,凄风冷雨,犹如地狱一般。

在毕业后的三年时间里,谢海东就一直这样穿梭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时而野心勃勃、光彩照人,时而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在外人看来,他这三年的时间既过着神仙般的快乐,也经受了孤魂野鬼一样的无助和恐惧,可以说尝尽了人间的苦楚……

谢海东的这种异常状态,从病理上分析,就是典型的双相情感性障碍的精神疾病,即躁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又称循环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疾病。一般而言,该病是指患者有时出现狂躁的症状,有时又出现抑郁的症状,而且这两种特征会不断的交替出现,因此又称之为双极性疾患,也就是说患者会出现两极情绪反应,一为狂躁,另一为忧郁。当患者处在狂躁阶段,其出现的特征为情绪异常兴奋、自我膨胀,睡眠时数减少,非常健谈、多话,常常是滔滔不绝讲个没完,另外他们的思考或想法也经常跳来跳去,称之为跳跃性思考,易分心,在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常常疯狂购物,而不管价钱多少等失控行为特征。总之,临床上躁狂症主要表现出“三高”,即情绪高、言语高、动作高。

谢海东的病例属于很典型的病例,而更常见的是单一的抑郁症。生活中,人们常受情绪的困扰,当一个人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多多少少有些抑郁。抑郁症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比如,受到挫折或打击,若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忧虑不安,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历时很短,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有些人则会经常地、迅速地陷入抑郁的状态而不能自拔。陷入抑郁状态的重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缓,兴趣丧失,闷闷不乐,缺乏活力,反应迟钝。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干什么都无精打采,不愿与人交往,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看上去疲惫倦怠、表情冷漠、面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损害,使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要想避免陷入抑郁或从已有的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参考下面介绍的一些方法。

①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介自己。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而是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不管别人是否比你能力强,是否比你更完美,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处,你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常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自己,能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②做喜欢的工作,会增加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会因看到希望和前途而重新振作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