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会足部按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2:10:19

点击下载

作者:京城岐黄国医馆

出版社:内蒙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学就会足部按摩

一学就会足部按摩试读:

自序

崔馆长与“红墙”医生、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 馆长王鹤滨崔馆长与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王鹤滨老师 一同问诊崔馆长与业内专家一同进行学术交流崔馆长在国际肥胖病学术论坛

一直以来,有两件事一直令我惴惴不安。

一件事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医——这一中国特有的宝贵医学财富,似乎在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眼里,渐渐变得陌生起来;另一件事,是很多人对养生保健趋之若鹜,但却存在诸多误区。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2006年我去比利时,亲眼见到当地的中医诊所里,前来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的欧洲人络绎不绝;在新加坡的一座天主教堂,周末的清裏,总有大量的患者排着长队,在等候中医医师给他们诊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前些年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取消中医”,尽管当时遭到广大网友的强烈谴责,但如何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学,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件大事。

养生保健,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美丽、健康、长寿已被列入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列。与此同时,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和补品占据着药店半壁江山,电视里和报刊上也到处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

事实上,很多人对保健和养生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些人以为,工作累了,压力大了,熬夜多了,吃点保健品和补品调理调理就好了,全然不管这些保健品是否合自己的“胃口”;或者为了减肥只喝水不吃饭……这样的观点很害人。我们知道,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多学习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与知识,真正懂得科学养护、调理自己的身体。

中医养生要妙无穷。中医学中,蕴涵看大重珍贵、实用、方便、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是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用身体去实验过的,再总结、归纳、吐故纳新;它们安全、绿色、副作用相对较低,更难得的是便于操作、经济实惠;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历久弥它们无疑是我们日常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最好的随身医师。

出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朋友创建了“京城岐黄国医馆”。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以中医诊治医疗、健康调控、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瘦身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馆内汇集了京城多名“红墙”医生(即国家高层保健医师)、“四大名医”嫡传弟子、国家顶级专家、教授、博士应诊,同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师梯队接诊。在养生与保健、疑难病症诊治、慢性病调护、中医美容瘦身等方面都小有心得。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传播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为国人的健康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丁此贫闰节叼鞠撰沪饵服,我们要特别感谢著名的“红墙”医生王鹤滨老专家(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医学研究院院长)。在王老的指导下,我们根据现代人的养生需求,编著了这套便于操作、效果显著、防病治病的家用养生保健手册。如果此书能成为您的养生益友和全家的健康顾问,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

崔晓丽

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 馆长

中国针灸协会 会员

中国中医药协会 会员

中国国际减肥美体行业协会 常务理事

足底反射区示意图

足背反射区示意图

足侧面反射区示意图

小腿至足部正、背面穴位示意图

小腿至足部侧面穴位示意图

足部生物全息示意图

第一章 健康保健的奥妙尽在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据有关资料显示,正常人在其一生中约要用脚走16万千米的路,几乎可以绕地球4周。我们的双足在行走时承担着身体的全部重量,而所需承担的这个力量是其体重的4倍。所以,善待双脚是非常必要的。人之有足,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观之临床,头脑灵活、步履轻健为健康的特征;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可见,足部保健在我们的养生健身中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节 从古至今话说足部保健法从古至今话说足部保健法

足部保健的历史渊源

足部保健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可见我国是足疗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通过进一步研究,医学家们能够利用这些反射区预测和诊治全身疾病。这种方法迅速得到推广和赢得人们的青睐,联合国卫生组织也肯定这种疗法为“自我疗法”。足部保健法延续至今,颇受现代年轻男女的欢迎,多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足部保健的作用机理

现代足部保健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产物。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可使机体保持协调平衡。

而现代医学又认为,足部分布着与全身各部位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并且,足部有六条经脉循行,这六条经脉又与其他经脉相通。所以通过对足部经络及经络上分布的腧穴、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就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加强机体代谢,使阴阳平衡、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协调。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据统计,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约占总人口的2/3,他们常常感到身体疲乏、食欲不振、思想涣散、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头脑不清,并且睡眠不好。足部保健,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扶助正气、驱邪防病的作用,有效地调整亚健康状态。

足部保健法的刺激强度因人而异,可强可弱,男女老少皆宜,是防病保健理想的疗法之一。

第二节 足部保健离不开的三大“疗法”足部保健离不开的三大“疗法”

如今,足部保健已成为人们日常保健的新时尚。其实所谓足部保健法就是运用中医原理,集检查、治疗和保健于一体的无创伤自然疗法。人们常用的足部保健方法有足部诊断、足部按摩、足部药浴、足部蒸熏、足部贴敷、足部刺灸等。不管基于何种理论,也不管理论之间是否有冲突,足部保健法都是有益于健康的。

足部保健法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足部按摩、足浴和足部诊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足部按摩、足部诊病以及足浴这三个部分。

何谓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和足部腧穴的刺激,以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我国的足部按摩健康法从最初的推广到如今的产业化用了十几年时间,现在也由当初的高消费进入普通百姓生活。

通俗来说,养生是为了祛病健体、延年益寿。可以说睡眠是养生的根本,食补是养生的枝干,平时的日常生活起居问题是养生的叶子。因此,养生更应该注重环节中的细节,以便于保证养生的质量。而为了保证养生的质量,养生应从足部按摩开始。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民族医学中关于按摩的记载最多最全面的是《黄帝内经》,里面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其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如涌泉穴的记载就表明它是一个与人体保健密切相关的重要穴位。

由此可见,足部按摩治病古已有之,现代研究也证实,养生从足部按摩开始,一可以保证脚的宽松和舒适,二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致无病者得以健身长寿、有病者得以祛病养身,即补“根气”、理“精气”、益“宗气”,功效十分卓著。

□足部按摩疗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的脏腑学说密切结合,对足疗的辨证施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是足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中医认为,足与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相连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足部是经络循行最关键的区域之一,经络中11条经脉或络脉均循行或起始于足部,.约70个穴位分布于双足上。因此,足部按摩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起到舒经通络、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正气水平、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对全身各系统疾病产生广泛的治疗效果,对老年机体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

神经反射学说

人体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协调运动的动态平衡,而神经调节是一种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所以按摩某一个反射区时,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和相对应的部位发生联系,.对相应部位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气血循环理论

足部位于人体最低的位置、距离心脏最远、血流速度最慢、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未被利用的矿物质较容易沉积下来。所以当人体器官功能不正常或患病时,由于病理反射的影响,足部末梢循环更为不良、废物更易沉积。足部按摩可以驱除这些沉积物,使血液循环畅通,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这些废物带到肾脏,最后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生物全息理论

胚胎学观点认为,在受精卵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全息学说认为,每个机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人体的双足就是一个全息胚,足部每个反射区与同名的器官都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因此,按摩反射区可以协助诊断部分病症。当某个器官有疾病时,必然在同名反射区有所反应。所以,.足部按摩可以调节和改善各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功效。

□足部按摩疗法的保健功能

活血祛淤排毒

有人说,足部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的作用相当于“第二心脏”。由此可见,足部的血液循环对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巨大的影响。足部按摩首先改善了肾、输尿管、膀胱等排泄器官反射区的血液循环,.使得相应脏器的功能得到改善,淤积在体内的有毒物质就可以从尿中排出。其次,.足部按摩改善了肺和支气管的功能,某些积聚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呼吸功能的加强而排出体外。因此,可以说足部按摩改善了血液循环;促进了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调整阴阳平衡

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要符合阴阳平衡的规律,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的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密切相关。体内各种激素的正常水平是保证机体各器官功能平衡协调的重要因素,.通过足部有关分泌腺反射区的按摩,能调整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从而恢复其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经常按摩足部,可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

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反之,按摩刺激足部的穴位也能对相应脏腑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足部按摩能够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足部按摩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生理反射,如活跃细胞、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尤其是对脾和淋巴腺等反射区的按摩,可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并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激活T、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解疲补心

补脑提神是足部按摩最显著的功效之一。困倦之际,按摩足部大脑、额窦、脑干、垂体等反射区,对脑力劳动者解除疲劳的功效显著。因为按摩足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含氧量、促进代谢、调节心律。所以常按摩心、肾上腺、血压点等反射区,对年老体弱者和心脏病患者可有补心调律之功效。

增强食欲

不思饮食之时,按摩足部片刻,可顿觉饭甜菜香、胃口大开;常按摩胃、肠、胆、胰、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可健脾助运、增加食欲。另外,腰酸腿软、夜尿频多、阳痿、早泄者常按摩肾上腺、肾、生殖腺、前列腺等反射区,可益肾壮阳、重振雄风。

畅腑通便

足部按摩对体弱多病者有“补不足”的作用,对体壮证实者却有“泻有余”的功效,因为足部按摩能调节肝脏功能,加速人体抗病排毒的能力,并能畅腑通便。腑实内热、肠道麻痹或习惯性便秘患者,经常按摩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反射区后,可见肠蠕动明显加强,从而有腑畅便通之效。

足部诊病

足部保健法之所以被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其能够令我们在早期发现疾病。人体的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当人的脏器有病理改变或即将患病时,在脏器的反射区就会出现疼痛、色泽改变、结节、硬块或条索状物等症状。国外有人认为,当病变程度达到10%时,用足部诊病的方法便可发现征兆;而当人体出现自觉症状,能够被医疗仪器检测出来时,病变程度已达70%。如胃出血患者,当患者尚无严重病症出血时,在足部胃反射区就可出现出血点;高血压患者在出现脑溢血前,足部额窦区就已呈现像磨破的血丝充血现象;脑痴呆的患者,在发病的几年前双脚的大拇趾会呈三角形、脑部反射区会有阳性物及皱缩,并伴有肌肉变薄等现象。根据这一发现,就可以预测其可能要发生的疾病,从而设法阻断疾病的发展,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对于心脏病、脑卒中、癌症这样的高危性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温馨小贴士

古代的“足”与今天的“足”略有差别“足”在中国古人那里远比现在所指的范围要大。由于这个字是象形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上边那个“口”字很像我们的膝,而下边的部分则像我们由小腿延伸到脚趾的部分,可见古代的“足”指的是从膝到脚趾的部位。现代医学所说的“足”通常是指踝以下部分,较之古人的“足”,领地小了许多,这也给今天的足疗提供了偷懒的借口,即把足疗变成脚疗。既然足疗法始于古代养生,那么我们先还原“足”的最初定义,再来看看从膝以下的“足”每天都在干什么吧。支撑俗话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其标志就是直立行走。在直立行走的过程中,“足”的部分相对于大腿(即股)来说虽然较瘦,但是全身的重量却都需要它来背负。

行走

当我们出门去约会的时候,大脑中枢发出的第一个指令并不是你的约会对象,而是对你的足发出行走命令。与身体一起参与循环代谢虽然不是足独有的作用,但是如果足不配合,身体的其他“部门”也就不能自如地行动,甚至会出现故障。我们了解的糖尿病足就是由于这个部位不能很好地参与代谢而导致血管病变,以致产生溃烂的结果。

足浴“晨间三百步,晚上一盆汤。”这是民间的一句谚语,说的是洗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日月的变迁,现今的足浴已演变成一种时尚。

足部药浴是采用药物煎剂,将双足浸泡、洗浴以达到保健、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属于局部用药方法之一。从足药浴的过程基本可以总结出其有以下的作用:

□药液的温热作用

足部药浴时,由于水温的作用,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的效果。

□药物渗透皮肤的作用

药物外洗足部,可经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而发挥作用。如足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足掌受凉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弱,导致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引起感冒、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而进行足部药浴时,水的温热作用能使足部温度升高,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加了药物的吸收,并使吸收后的药物经血液循环带入全身,从而起到保健全身的作用。总之,足部药浴可使药物经足部皮肤穴位吸收,发挥药物治疗作用,调节全身的血管、神经功能,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同时,足部药浴还可以减少局部酸性物质的积聚,预防足部酸痛和肿胀,并消除疲劳。

□药物芳香刺激脑神经的作用

足浴时,药物产生的浓郁气味,也可直接经鼻黏膜进入体内,刺激大脑,从而使人神清气爽。并且,足部有着极丰富的神经末梢,不但有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还有植物神经末梢。足部药浴就是采用芳香走窜于神经末梢,对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一种良性的、温和的刺激,通过反射作用,促使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从而有利于改善睡眠,并能促进人体预防机能,有利于患病机体的康复。

□药物渗透反射区的作用

通过刺激足部的反射区作用达到保健的目的。人体的脏腑在足部有相应的部位,当脏器发生病变时,可从足部对应部位找到异常表现的情况,如条索状、不规则的小硬块等。而按摩该处可以使相应器官的疾病得到缓解或治疗。足部药浴则更是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作用于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使相应器官的疾病得以诊治。

第三节 足部解剖足部解剖

足部骨骼、关节

□足部骨骼的概括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跗骨

属于短骨。每足有跗骨7块,分布于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而且契合紧密。近侧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跟骨在后下方,其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在跟骨的上方,跟骨的前方接骰骨,距骨前方接足舟骨。远侧跗骨由内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各跗骨的相邻面都有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上方的距骨滑车与胫、腓骨的下端相关节。脚掌构造图。

跖骨

属于长骨。每足有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依次为第1、2、3、4、5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远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头、体、底三部分,第1、2、3跖骨底与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跖骨头与趾骨相关节。第5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称为第5跖骨粗隆,是很重要的体表标志。

趾骨

属于长骨。每足有趾骨14块,比跖骨短小,其数目、命名与跖骨相同。趾骨分近端、远端。其中,拇趾有远节和近节之分,其余各趾均为3节,分远节、中节、近节。

□足部关节

包括距小腿(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距小腿关节

又名踝关节。含胫、腓骨的下端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其特点是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由三角韧带、距腓前后韧带及跟腓韧带组成。

踝关节在冠状轴上可作背屈和跖屈的运动。当跖屈时,距骨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较宽大的关节窝,故可以在矢状轴上作轻微的收、展运动。

跗骨间关节

跗骨间的连接比较复杂,包括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等。跗骨间关节主要可以做足内翻和足外翻运动。

跗跖关节

由前列4块跗骨和5块跖骨的底构成的关节,活动甚微。

跖骨间关节

位于各跖骨底相邻面之间,连接紧密,活动甚微。

跖趾关节

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屈为跖屈,伸为背伸,收为向第2趾靠拢,展为离开第2趾。

趾骨间关节

相邻趾骨间的关节,只能做简单的屈伸运动。

□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足底韧带和肌肉的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足弓可以分为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和内外方向的足横弓。足纵弓比较明显,又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弓。

当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和第1、5跖骨头三点着地。足弓具有弹性,可以在跳跃和行走时缓冲振动,同时还有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足弓的两种形态。

足部血管、神经

人脚上分布着大量的血管和神经。

□足部血管和神经分布结构

足背

足背面的肌肉由外至内分别为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及胫骨前肌。前两者之间可以扪及搏动的足背动脉,内踝前方有大隐静脉经过。

足背的皮肤比较薄,浅筋膜较疏松,浅静脉及皮神经等穿行其内,下肢水肿时,足背显现较早。其中,浅静脉有足背静脉弓及其属支,静脉弓位于足背远侧,此弓内、外侧端向后分别与大、小隐静脉续接。

足背的神经分别为内侧的隐神经和外侧的腓肠神经,两者之间分布着腓浅神经至足背的皮支。

足踝后区

上界为内、外踝基部后面的连线;下界为足跟下缘;中线深面有跟腱附于跟结节。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各有一浅沟,内侧浅沟深部有小腿屈肌腱及小腱后区血管、神经穿入足底;外侧浅沟内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足底

足底皮肤厚、致密而坚韧,尤以足跟、足外侧缘、拇趾基底部更厚,又因这些部位是身体重力的支持点,故容易因摩擦增厚而形成胼胝(趼子)。

浅筋膜内致密的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相连。足底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覆盖于足底肌表面,其两侧较薄,相当于手掌鱼际和小鱼际部位的深筋膜,中间部较厚,称跖腱膜(又称足底腱膜),相当于手掌的掌腱膜。深层覆盖于骨间肌的跖侧,又称骨间跖侧筋膜。

胫后动脉及胫神经穿过踝管至足底,随即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和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内、外动脉较细小,伴同名静脉和神经沿足底内侧缘前行,分布于邻近组织,末端与第1、2、3跖足底动脉吻合。

其中,足底外侧动脉较粗,伴同名静脉、神经斜向前,穿过趾短屈肌的深面,至足底外侧缘前行,分支分布于邻近组织,终支向内弯行至第1趾骨间隙处,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呈足底弓,再由足底弓发出4个跖足底动脉分布于各趾。

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足底内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内侧半及内侧3个半趾底面的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足底外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外侧半及外侧1个半趾底面的皮肤。

足部皮肤

覆盖于脚的皮肤,也和全身的皮肤一样有着保护肢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和感受刺激的作用。

□足部皮肤结构

皮肤的构造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层。表皮层在最外层,能防止细菌侵入机体。真皮层在表皮层下面,内有汗腺、皮脂腺、毛根等皮肤的衍化物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末稍等。皮下组织在最下层,与肌肉脂肪等组织相连。脚趾上的趾甲是由表皮层角质化合形成的坚硬、致密、透明的物质。

□双足也会呼吸

脚的皮肤同样能进行呼吸,不仅会不断排出二氧化碳,并且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如果把脚装在不透气的塑料袋子中,脚同样会有憋气的感觉。所以在选择鞋的材料时,应该注意其透气性。

□双足也会发汗

脚在运动后会发热出汗。汗液的分泌是通过汗腺向外排泄的,所以出汗的多少,除了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汗腺的分布有关。其中,脚心和跖趾关节部位的汗腺分布密度大,为易出汗的区域。皮肤结构图。

另外,汗液中含有一些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很容易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呈酸性,如不及早清除,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并产生难闻的气味。并且,汗液如果在鞋内排不出去,脚底便会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在选择鞋子材料时,还应注意其吸湿性能。

脚的皮肤也能蒸发水分,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自体内散出。所以在选择鞋子材料时也应注意到鞋子的透水性能。透水性差的鞋子往往会有捂脚的感觉。

一般来说,天然材料的鞋子的透气性、透水性以及吸湿性能都比较好。

□双足温度低于其他部位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一方面产生热量,另一方面又把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以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足部也是如此。

人体正常温度在36.5℃左右,前额的温度基本上是人体的平均体温;体表的温度约低于口腔内的温度;脚皮肤的温度则更低。脚在外界的温度一般都在20℃~32℃之间。

一旦脚处于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就会被冻伤。因此在选择冬季穿用的拖鞋、靴子时,要注意鞋子材料的保暖性;而在选择夏季穿用的凉鞋时,要注意鞋子材料的散热性和隔热性。

温馨小贴士

足部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由于脚处于距心脏和大脑最远的位置上,是血液传输较难到达的器官。因此增加脚部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所以脚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如果脚的血液循环功能减弱,静脉血回流就会不足,以致引起局部酸性代谢废物的积聚。这些有害成分开始时会引起脚的疲劳、沉重,进而引发脚的各种疾病。可见脚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脚也是经络集中的地方,在脚底还有和人体各部位器官相关联的神经反射区,通过刺激这些神经反射区,会改善脚的微循环,能显著地促进疾病的治疗。

基于这些观念,人们设计了运动鞋、旅游鞋等一系列健身鞋,以有利于促进脚的健康。此外,人们还开发了磁疗鞋、理疗鞋、药疗鞋等医疗保健鞋,以确保人体健康。

第四节 喜闻乐道的足部按摩法喜闻乐道的足部按摩法

足部按摩前后的基本活动

足部按摩前后的放松整理活动与足部按摩治疗有相同作用。针对足部26块骨所有的关节(33节)、韧带(107条)、肌肉(19条)、动脉和静脉(25条)、经腓神经(3条)、经络(6条)、穴位(66个)及足反射区(60多个),运用不同手法技巧,通过刺激神经反射区,启动机体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达到通经活络、气血流畅、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而改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起到全身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给患者一种轻松、舒适及关怀、亲切感,有助于提高足部按摩的治疗效果。

□按摩前放松活动

足趾摇摆法:

◎一手按于脚背腕部,一手握住足趾,使脚趾尖做由内向外的画圈旋转动作各10次。此动作可解除足趾关节、韧带及肌肉的紧张、消除疲劳(图①)。

双手掌搓揉法:

◎两手掌心相对,分别置于足部的内、外两侧,来回快速搓揉10次。可以使内侧足弓神经系统和外侧运动系统受到轻柔刺激(图②)。

双手推按法:

◎两手掌相对用力,一手从下向上托住脚踝,一手掌心覆盖在足底,朝脚腕处推按10次。这可以使足部感到温热,以促进血液循环(图③)。

双手推握法:

◎两手四指相对紧贴小腿,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内外坐骨神经反射区,取向足心方向自下而上推握到膝下6次。该按摩手法能使小腿感到轻松和舒适,有利于消除小腿肌肉的疲劳不适。

总之,通过上述四种放松活动手法,不仅能使患者得到休息、放松全身、消除疲劳;同时还能给患者温暖、舒适、亲切的感觉,从而调整其心理平衡,使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为开始按摩作了很好的准备,有利于提高按摩的疗效。

□按摩后整理活动

捻趾法:

◎五指对捏成“蛇头”形,再捏住趾端肉球,相对捻揉趾端,每趾捻揉1~2次。可以起到清醒头脑的作用(图④)。

双指钳夹法:

◎用食指、中指夹住趾部,垂直用力从趾根牵拉滑动后放开,可听到轻脆响声,每趾做1~2次。可消除关节、肌肉的紧张,减轻肌肉的酸痛、胀满等不适(图⑤)。足趾旋转法:

◎一手五指握足趾,另一手托住足跟,由内向外旋转50~60次。这可起到放松足部肌肉、消除疲劳的作用(图⑥)。双手拇指推按法:

◎两手拇指置于足背上,其余四指握住足底,然后用双手拇指前后推按足背4~5次。这有协调各系统、促进其良性循环的作用(图⑦)。

手指捏按抖动法:

◎一手握住足踝,另一手掌心覆于足心,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置于足背的两侧,用力捏按足背两侧4~5次;再牵拉抖动足部2~3次。这可使整个腿部放松,并促进其静脉回流(图⑧)。双手拇指推压法:

◎双手握住整个足底,用两手拇指用力推压足底,从上至下反复操作4~6次。这可使小腿放松,并放松小腿肌肉(图⑨)。

总之,放松整理活动运用了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治疗求本的原则,与按摩治疗有着相同的作用。

按摩手法与技巧

足反射区疗法的基本手法,继承了我国推拿学的操作手法,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足反射区疗法仅着力于足部,而足部的面积比躯干、头颈以及四肢的肩、臂、髋、股等部位的面积小,故有所不同。

足部按摩手法的主要特点是给按摩区域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刺激,以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等目的。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推法

方法“推而行之”谓之推。用单指、多指、掌根及大小鱼际等着力部紧贴于足的施力部位皮肤后,作单方向直线移动或弧形推进。包括指端推法、指腹推法、指侧推法、指关节推法。一般多采用拇指推法。

指端推法:

◎着力点是手指的顶端,一般用大拇指。拇指远端指节垂直于接触面用力向前推进。主要用于颈项、膈及横膈膜等反射区(图⑩)。

指腹推法:

◎着力点是指腹。主要用于肩胛、前列腺(子宫)、胸椎等反射区。

指侧推法:

◎着力点是指节的桡侧。一般应用于跖骨间狭窄而深凹的部位,也可用于甲状腺区纵段、胸部淋巴结等反射区。指关节推法:

◎常用食指,着力点是其第1指间关节。多用于肺、小肠等反射区。

技巧 操作时指掌紧贴体表,用力稳健,速度缓慢均匀,应沿骨骼走向施行,且在同一层次上推动。

适用区域 适合于多个相距很近且需要同时或一起按摩的穴位或反射区。

□食指单勾法(点法)

方法 与推法相似,但施力部位较小、力度较强,用于面积小的区域。将食指弯曲,拇指轻靠于食指末节,.给食指以向上的力量,保持食指指骨同手掌、前臂、上臂成一条直线,以便于固定着力点,同时可省力。节点法:

◎食指屈曲,以第1指间关节为着力点,垂直点压。多用于肾上腺、垂体、脾等反射区(图11)。

技巧 用力要均匀、渗透,使刺激持久。食指关节按压时,压1次提起1次,有利于解除压力。有些带状反射区,可先用力压下,待患者感到疼痛后,再慢慢移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足底部、足内侧面、足外侧面和足背的穴位及反射区,包括小脑和脑干、额窦、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腹腔神经丛、大肠、小肠、心、脾区等反射区。

□拇指尖施压法(按法)

方法“按而留之”谓之按。拇指关节固定于足的施力部位后,在足部皮肤上弯曲成直角,着力点在偏离指甲尖端中央2~3毫米处,垂直用力按压,用力先轻后重,不在局部皮肤表面移动(图12)。待达到所需力度时,持续一定的时间,以酸胀为度,逐渐减掉按压之力,手指放松,手指伸直与患者皮肤平行,这样,一个动作就完成了。减力时着力点仍应紧贴施力部位,呈垂直方向,不脱离皮肤表面。按法分指腹按法、指关节按法。

指腹按法: 着力点是指腹,一般用拇指。用于腹股沟、内外侧肋骨等反射区。指关节按法:

◎着力点是第1指间关节,常用食指。手指屈曲,用于盲肠、肛门等反射区。

技巧 手指不要离开皮肤,每做完一个动作,拇指就稍前进几毫米,不要后退,也不要左右移动。动作要不间断、有节律、轻柔。拇指按压足底时,其余四个手指置于足背上;拇指按压足背时,其余四个手指置于足底上。久用此法,由于拇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患腱鞘炎。因此,可与其他手法交替使用。

适用区域 此法初学者常用,可用于足部各个穴位和反射区。

□揉法

方法 手指或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部吸定于施力部位后,不在皮肤表面移动和摩擦,通过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做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旋转动,带动施力部位的皮下组织做缓和的回旋揉动。

指揉法: 以手指螺纹面吸定于穴位或反射区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做轻柔和缓的摆动或旋转,将力量通过手指达到所揉部位(图13)。

掌揉法: 以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吸定于穴位或反射区上,操作方法同指揉法一致。

技巧 动作要连续,力度由小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均匀、持续而轻柔地旋转回环,动作宜轻宜缓,并避免触打或跳跃。

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按摩区域较大的部位,如内外侧肋骨、扁桃体、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足外侧部生殖器、足内侧部子宫或前列腺等反射区。

□叩法

方法 常用食指叩法和撮指叩法。食指叩法是拇指与食指指腹相对,中指指腹放在食指指甲上,三指合并捏紧,食指指端略突出,利用腕力上下动作使食指指端进行点叩。撮指叩法是手指微屈,五指端捏在一起,形如梅花状,利用腕部弹力上下动作使指端进行点叩(图14)。

技巧 应以腕部为支点,用力要均匀。

适用区域 食指叩法适用于足部各个穴位和反射区;撮指叩法适用于足部肌肉少的穴位和反射区。另外,足跟痛用叩法疗效较好。

□擦法

方法 用单指或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部附着于足部,紧贴皮肤进行往复、快速的直线运动(图15)。

技巧 腕关节应自然伸直,指擦的指端可微微下按,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指掌作往返直线移动。亦可视部位不同分别以腕部、指掌关节及指间关节为轴施行。着力不滞,迅速往复,以出现温热感为佳。一般常用于开始治疗或足底操作时。

适用区域 此法适用于按摩区域较大的部位,如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足外侧部生殖器、足内侧部子宫或前列腺区等反射区。

□捏法

方法 主要是用拇指和食指,一个置于施力部位,另一个置于施力部位的相对面,两者相对用力进行挤压捏揉(图16)。

技巧 着力点为食指和拇指的指端或指腹,操作时两者同时相对用力。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均匀而有节律。

适用区域 此法非常适合用于按摩耳、眼等反射区。

□踩法

方法 主要将双足足跟踩踏于施力部位上,再略微上下挤压(图17)。

技巧 踩踏过程中,按摩者应注意平衡重心,且不宜将身体重量全部施力于按摩者的脚掌,以免用力过大。

适用区域 适用于脚掌或脚趾等。

温馨小贴士

按摩幼儿的足部可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

当今,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意识到,在幼儿生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因为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其幼儿期的生命质量,更是幼儿一生健康的基础。然而幼儿期的孩子们虽生长发育迅速但未完善;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贫乏;活动欲望强但自我保护意识弱;心灵稚嫩纯洁且易受伤害。因此,父母们开始犯愁了,我们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小孩,如何才能让他们提高自已的自我保健意识呢?“保健”即保护健康,“自我保健”即自己保护自己的健康。幼儿期,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健意识更弱。其实,在幼儿午睡前10分钟对其进行一下足部按摩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健意识。

我们不仅可以给小朋友按摩足部,还可以让小朋友学会自己给自己按摩,从而更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如幼儿园大班的某位小朋友如果对一些常见病有着一些粗浅的医学治疗知识,自己生病了就会知道要按摩哪个穴位;看见同伴生病也会提建议;看见家人生病更会如法施术。再则,如果小班幼儿也懂得一些粗浅的按摩知识的话,在家中看见自己的布娃娃,就会一本正经地给布娃娃按摩小脚,嘴里还念着:“大脚趾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嘟嘟嘟”,按摩结束还会倒一杯水给“孩子”喝,口里会念念有词:“排毒、排毒。”由此也可见,幼儿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足部按摩活动后,也懂得关心他人了。

第五节 按摩时不容小视的细节按摩时不容小视的细节

环境和个人卫生良好

室内必须避风避强光、避免声音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干净整洁,再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会使人心情舒畅。

按摩者要养成经常洗手修剪指甲的习惯,避免指甲内藏污垢,造成细菌感染。而且,指甲不宜太短或太长,太长会刮伤对方,太短会在按摩时拉扯到指甲肉,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另外,按摩者也可以涂上护手霜或乳液,以便保持手指的润滑,从而保护双方的皮肤。此外,还应保持手的温度且手上不带任何饰物。

清洁被按摩者的双脚长期接受足反射区疗法或角质层较厚者,痛觉会迟钝,可在按摩前用温盐水浸泡半小时,以增强痛觉敏感度,并软化角质层,从而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修剪被按摩者趾甲以免在足部按摩时由于趾甲过长划破按摩者的皮肤。

铺好按摩巾主要使用垫足、垫手和包足以保温。在按摩足趾时也可用按摩巾包裹,以利于施力。

按摩时的禁忌证

由于各脏腑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区,所以脏腑功能失调时在足部都会有异常表现。比如相应的反射区会对疼痛很敏感或局部有皮下颗粒等症状。虽然通过手法按摩可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减轻病症。但是,这些异常表现只能让我们初步了解到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能以此就武断地给疾病下定论,以免误诊和延误病情。对于治疗某种病症而言,足反射疗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增强其他疗法的效果,以缩短病程、加速康复过程。

人的机体对任何刺激都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过量之后往往会适得其反。首先,按摩过度,人体的关节、韧带、软组织容易受到伤害。其次,过度按摩会抑制人体本身的活力和抵抗力。足部反射区疗法是自然疗法,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但有些禁忌手法必须事先了解清楚,以免发生意外。

◎妊娠及月经期的女性因为足部按摩可能会刺激到女性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影响女性本身及胎儿的健康。一般情况下,女性妊娠3个月以内不能做足部按摩,如果在此期间做足疗,容易导致流产;3个月以后可以通过足部按摩来缓解身体浮肿、改善血液循环,但是手法一定要轻;女性在月经期间,最好不要进行足部按摩,因为可能会增加经量、延长经期。

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患者如咯血、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内脏出血等,不宜进行足部按摩,因为按摩可能会加重或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

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很不稳定,.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应,使病情恶化。急性心肌梗塞、肾衰等特别病症须经医师诊断后方可施行。

一些患有急性的传染病急性中毒、外科急症的患者,如骨折、烧伤、穿孔、大出血等,都不应做足部按摩。足部骨折患者一定要注意,要到医院检查,搞清楚骨折部位以及受损程度,不要随便接受足部按摩。

对酒醉后饥饿、极度疲劳以及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或精神紧张而不能配合进行足部按摩的人,不宜进行足部按摩操作。

温馨小贴士

足部按摩退烧法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热可分为低热(38℃左右)及高热(39℃以上)。按热型不同,高热又分为持续热(每日升降差不大于1℃)、弛张热(38℃~40℃,每日升降温差大于1℃)、间歇热(间隔1~2天发热1次)、不规则热。足部按摩可快速退热,具体内容如下。

◎足部诊查所见:凡是有病的脏器组织在足部都有其对应区域,按压时均有疼痛(表现为孩子蹬脚)。一般是咽喉、扁桃体(在足底甲状腺反射区转弯处)、支气管和上身淋巴反射区都有突出异常的敏感反应。

◎按摩方法:采取全足按摩,并重点加强部分穴位或反射区的按摩,以对身体进行全面调整和加强刺激病区,从而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使之恢复正常功能。

◎按摩功效:通过按摩,排除各通道的阻塞,加强血液循环,提高肝净血、肾排毒的能力,以彻底清除病毒。

◎按摩时间:一般20~40分钟,个别幼儿只需按5~10分钟即可。

患有传染病和足部皮肤有创伤及病变

◎的患者,如足部有外伤、水疱、疥疮、发炎、化脓、溃疡、水肿及较重的静脉曲张的患者,不宜随便接受足部按摩。

重度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做易引起剧烈疼

◎痛的足部按摩,以免因疼痛而使血压急剧升高。

对溃疡患者进行按摩时如果用力过大,会使溃疡面积扩大;血栓患者若按摩不当,会造成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一旦栓塞某些重要脏器,则会威协生命。

老年人如有局部疼痛则应先确定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以免按摩时造成骨折;年老体弱以及身体虚弱者,不宜轻易进行足部按摩。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前不要做足部按摩,因为足部按摩会造成癌细胞的扩散。

足部按摩的适应证

足部反射区按摩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因此它对于各种功能性疾病的疗效比较显著。患有以下病症者适宜进行足部按摩。

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瘫痪、癫痫、头痛、失眠及神经官能症等)。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垂体机能失常造成的发育障碍或肥胖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引起的缺钙、抽筋各种过敏症等)。

消化功能及新陈代谢失调(如食欲不

◎振、打呃、反酸、呕吐、腹泻、腹胀、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等)。

呼吸系统疾患(如感冒肺气肿等)。

泌尿系统疾患(如尿频尿失禁、遗尿、尿闭、肾脏功能不良等)。

生殖系统及妇科疾患(如不孕月经不调、阳痿、前列腺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

感觉器官疾患(如近视耳鸣、重听、晕车、晕船等)。

循环系统疾患(如心脏功能不正常心律不齐、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高血压患者应适当进行足部按摩,以利于降低血压。

运动器官疾患(如骨刺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痉挛等)。

另外,足部反射区按摩在下列情况下更能显示出它的作用。

由于对药物过敏或者产生抗药性不能打针、吃药进行治疗或者治疗无效;或者应采取手术治疗,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时,足部反射区按摩可以成为一种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

对某些目前医学上还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病症,不妨采取足部反射区按摩,以调整全身机能,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旅途中尤其在穷乡僻壤和边远地区,亦或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足部反射区按摩更有其用武之地。

足部按摩的局限性

足部反射区按摩在治疗疾病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症及寄生虫病、毒蛇毒虫咬伤及各种中毒等,特别是其中的急性传染病和急性中毒,采取足部反射区按摩好比远水救不了近火,基本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先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遏制住病势发展,再将足部反射区按摩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或调理康复手段进行治疗。另外,对于由环境理化因子、饮食生活习惯造成的病症,采用足部反射区按摩固然可以健全机体,调整由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内部失衡,加强适应能力。但如果环境致病因子不除(如各种环境污染等)、饮食生活的恶习不改(如酗酒、抽烟等),则病因犹在,势必反复发作,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足部按摩的最佳顺序

足部按摩要有顺序,以免在进行全足按摩时出现遗漏。完整的区域性连续按摩通常从头部的反射区开始,因为中枢神经控制着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机能,而头就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综合中枢。肢体的动作、内脏的感觉和许多精神功能活动,都由脑部来管理。同时要突出重点反射区,并且要精确地找到不同反射区的具体位置。以腹腔神经丛为例,通常位置在双足掌中心,宽度范围约在第2、3、4跖趾关节之间,但是也有人这个部位的宽度在第2、3跖趾关节之间。有的人按摩第2、3跖趾关节之间就有反应,有的人要按到第4跖趾关节范围才有反应。其效果因人而异,操作技巧也有所差异。

按摩前,每一个按摩者都应该就被按摩者的身体状况做一个全盘的估计,然后再实施按摩效果会更好。而且,各反射区的有效范围也不同。所以在按摩大范围的器官时,应从前后、左右、上下、深浅的角度来了解反射区位置。如果按摩这些位置都有反应,那就把整个区域都划为一个反射区,被按摩者就能在该区找到对自己有效的刺激反应点。一般的顺序是:先按摩左足再按摩右足,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即先按摩足内侧,再依次按摩足背、足外侧、足底,然后依据当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加强对一些特别的反射区做重点按摩。最后再以手掌在足内侧由脚踝往脚趾轻轻抚摩3~5次;在足外侧由脚趾往脚跟抚摩数次,至有顺气的效果。按摩足底的具体方向应尽可能自远而近,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一般先从足中央的腹腔神经丛与肾上腺反射区开始,按摩周围相关反射区3~5分钟后,让足底按摩更容易进行。其作用是使腹腔神经舒缓,避免紧张造成的压力,并舒缓情绪,使得足底按摩获得最好的享受;而肾上腺可增强免疫功能,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提高效率。每足约需15~25分钟(特殊情况除外),所以每次按摩一般在30~50.分钟之间。足部按摩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以由上而下的方式为最佳。

按摩时间应有道

足部按摩最好选择在晚上睡觉前操做,这样有利于睡眠。饭前、饭后30分钟内皆不宜进行足疗,因为饭前做足部按摩会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做足部按摩会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抑制消化。

按摩各反射区的次数与时间,要因人而异,应考虑到个人的体质、病史长短、病情的缓急轻重、时间和经济能力等情况。改善不同的症状也有不同的按摩手法,大致分为重按、轻按、轻摩三种。在力度大小不变时,按摩刺激的作用时间越长,则刺激量越大。在足部按摩中,个别手法动作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操作时间,以增大刺激量。但此种操作时间的延长也是有限的,否则会使刺激引起的反应减弱。一般情况下,每个反射区平均按摩10~30秒钟,由轻到重均匀渗透地进行。一个反射区通常重按5次,每次3~5秒;如果手法为轻按、轻摩,连续操作5分钟也可以。每天晚上临睡前夫妻可互相按摩脚底,以促进睡眠

按摩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若每天多做,不但无益,反而会引起疲劳。一般每天1次的效果比较理想;若病情需要,可以在局部相应的反射区多做几次按摩,根据个体的反应和忍受度决定次数的增减。按摩疗程的长短要依个人的体质、病情、病史、营养状况和客观条件等情况而定。不过,若要提高疗效,开始的几天应连续按摩,效果往往比间断按摩要好。一般正确的按摩不会留下不良的后遗症,且没有伤口、没有危险性,可以一直重复操作。对于重病、急证,每日应按摩1次;慢性病或康复期间可隔日1.次或每周2次。

如果没有时间按摩,也可以通过用热水泡脚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脚是人体循环最差的部位,每天泡脚10~15分钟,有助于活络通血。泡脚的效果比泡澡好,当脚的温度高于身体其他部位,更容易使静脉血从远端的双脚流回心脏,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泡脚时也可以加入少许盐,促进足部表皮层微血管的循环,有消炎、消肿的作用;若需加入精油,则要因人而异,因不同的状况应用不同的配方,必须谨慎。各种泡脚过程中,都应依据个人体质或感受,逐渐调整时间和温度,以增强疗效。

足部按摩离不开的介质

将需要按摩的部位均匀、适量地涂上按摩介质,不仅可以减少摩擦、保护皮肤、便于操作,而且可以借助药物的作用来增强疗效,并防治皮肤皲裂、真菌感染。常用的按摩介质有以下几种:生姜

□葱姜汁

由葱白和生姜捣碎绞成汁;也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浸泡于75%乙醇中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的作用。常用于冬、春季及小儿虚寒证。

□按摩膏(油)

按摩膏(油)主要起着润滑、消毒、活血的作用,可保持按摩过程中的渗透力。

□按摩乳

按摩乳内含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增强局部按摩后的舒适感,提高按摩治疗的效果。

□2%尿素软膏

对足部皮肤破裂有治疗作用。

□凡士林油膏

用2:1比例的凡士林和液体石蜡混合制成,适用于足部皮肤较干的人。

□1%氯霉素霜

具有消炎、润滑作用。

□滑石粉

医用滑石粉有润滑皮肤的作用。夏季常用,适用于各种病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多。

□爽身粉

有润滑皮肤、吸水的作用。质量较好的爽身粉可代替滑石粉应用。白酒

□食用白酒

适用于成人推拿,有活血驱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对发热患者有降温作用,并常用于急性扭挫伤。

□冬青膏

由冬青油、薄荷脑、凡士林和少许麝香配制而成,具有温经散寒和润滑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及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等。

□凉水

有清凉肌肤和退热的作用,一般用于外感热证。

□红花油

由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麻油

运用擦法时涂上少许食用麻油,可加强手法透热的效果、提高疗效,常用于刮痧。

□蛋清

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去热、祛积消食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症。

□外用药酒

归尾、桂枝各30克,马钱子、乳香、没药各20克,血蝎、广木香、生地各10克,冰片1克,将上述材料浸泡于1500克高浓度白酒中,两周后使用。有行气活血、化淤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及软骨退行性病症。

□精油

将精油涂抹在身体某个部位进行按摩,能够使精油轻易渗入肌肤、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同时,通过精油按摩,有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排毒、美容、减肥的功效。

让足部按摩增效的器具

在按摩过程中,如遇到足底部较硬、有老茧或敏感度较弱的人时,可使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按摩,提高足部按摩的效果。按摩工具选择要点如下。

外型大小要合手,使用起来才方便。力度、方向、轻重调节应自如,而且要适合按摩脚的每个部位及骨缝等反射区。材质细密自然,以免刮伤皮肤,但也不能太光滑,以至于无法用力。

可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来刺激按摩,使许多早期常见症状得到改善。如牙签、香烟、回形针等易得且便于操作的小工具,非常适合忙碌的上班族随时保健之用。下面具体介绍一些按摩辅助工具。

□按摩棒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按摩棒一般为骨质、塑胶质或金属质地,前端呈弯曲状,是一种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棒状按摩器械。使用按摩棒可增强按摩力度,减小人手的劳动强度。凡是手法按摩所能涉及的足部穴位、经络和反射区,均可用按摩棒配合实施。按摩棒在进行足部经络按摩时,应注意避免力度过大。

□足部按摩踏板按摩踏板

足部按摩踏板是近年来设计的专门用来做足部按摩的器具。它设计了适合刺激足底及足部内、外侧部分反射区的一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突起物。按摩时,将足部反射区尽量与突起的部位贴合。可在端坐时借助下肢蹬踩的力量,或站着时借助身体的重量,对足底进行刺激,以达到保健治疗的作用。电动足部按摩踏板可以加大足部的按摩力度,非常适合脑血管患者用于自我按摩保健。由于足部按摩踏板保健效果较好,且操作简便,很多人都将它当作家庭保健按摩的必备器具。

□牙签或发夹

可用10根牙签捆成一束,用牙签的一头或用发夹的钝头代替拇指按压穴区,按压数次后应暂停一会儿再压。急性疼痛者可用发夹的尖头刺激,慢性疼痛者可用发夹的钝头刺激,每次刺激3秒钟,反复进行。

□吹风机

可用热风对准足部穴位或反射区直吹,直到足部产生灼烫时移开,待灼热感渐渐消失后,再接着吹第二次。如此反复进行。用吹风机吹阳陵泉

□香烟或艾条

可用点燃的香烟或艾条,熏灼足部穴位或反射区。需注意:烟头与皮肤的距离最好为1~1.5厘米;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应立即将香烟或艾条移开。可重复操作6~7次。此法操作简单方便,使用频率较高。

□圆珠笔尖端、针具

为了增强按摩效果,单纯或配合使用牙签、圆珠笔尖端、发夹等尖锐物品刺激穴位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尖锐物刺激时间虽短,但刺激强度较大、起效快,当遇到危及生命的急证时,如有必要可以使用针具。

□核桃

□闲暇时间,取两个核桃,一个放在大拇趾下面,另一个放在小趾下面,然后将两个核桃不断向同一个方向聚合,再往两个方向分开,这样不断转动核桃,直至脚部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可以刺激足底反射区、调节脏腑功能,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高尔夫球、乒乓球

取一高尔夫球或乒乓球,置于脚掌下踩踏,并来回滚动,至脚掌发热为止。此方法能刺激足底神经、血管、反射区等,从而起到舒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软毛刷

可以用软毛刷对足底进行反复刷动按摩。此法适用于刺激面积较大的反射区,刺激强度较弱,适合耐受力较差的人应用。软毛刷

□木棍

选一根表面光滑的木棍,将木棍放在地上,脚踩于木棍上来回进行滚动。此法可以刺激足底穴位,调节整个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按摩效果。

□槌子

用木槌击打足底反射区,可应用于较大的部位,起到缓解疲劳、疏通筋骨的作用。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可用暴力。

正确对待按摩后发生的特殊反应

严重肾脏病患者经按摩后在短时间内小便可能出现黑色或红色,这是一个通阳泄毒、泌别清浊的现象,只是暂时现象,可继续按摩。

有些背痛患者按摩后,会感到背痛加重,但痛过一天后,疼痛会大大减轻。这是按摩后使得血液流畅、经络疏通的一种表现。

静脉曲张后进行按摩后经脉会明显增粗,这是活血化淤、推陈出新的一种效应。

有人经按摩后脚踝会肿胀,特别是淋巴回流障碍患者,这属于正常反应。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感到困倦嗜睡夜间睡眠加深,有时甚至会出现多梦等现象。这表示患者机体生理功能正处于自我调整的“保护性抑制”的状态。

有些患者在按摩后会排汗增加并有时会伴有臭味;排尿增加、尿液有臭味,并可见明显沉淀物;大便次数、排气次数增加,臭味加重等。

如女性患者白带增多并伴有异味,则是体内废物排出的表现。

容易口渴饮水量明显增加,这是按摩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反应。足部按摩后可能会出现不适,千万别惊慌,应科学对待。

温馨小贴士

按摩后饮白开水的重要性

进行足部按摩后,被按摩者应饮用白开水300~500毫升,以利于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或代谢的尾产物。但是有的人由于对这个规定的理由不甚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饮用白开水而不宜用其他的饮料代替。因此,有些人在进行足部按摩后会喝汽水、凉茶、参汤等,甚至还有人吃西瓜,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我们强调足部按摩后要饮用白开水,是因为在按摩后,人体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能加快将全身各处的废物或毒素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最终排出体外。由于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并将其运走,所以喝水有利于帮助人体完成这个排毒的过程。

根据美国加州洛玛连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8~100岁之间的两万多名男女进行为期6年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白开水饮用后无需经过消化过程就能迅速地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并稀释血液。而饮用其他饮料,反而需要将水份从循环系统中回渗到消化系统,使之帮助稀释这些含有各种物质的饮料后,才能被消化吸收到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血液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是被浓缩的,这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排毒机能。

在上述的研究中还发现,每天至少喝5杯白开水的女性,其心脏病的死亡率比每天喝2杯水的女性要低41%,而男性的比率则要低54%。因此,经常饮用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以后,几个小时没有喝水,这时的血液黏稠度最高,因此常见晨起中风或肌心梗塞的案例。所以若在临睡前少量喝一点水,可以减少这种危险。而每天早上喝一大杯水(300~500毫升),更是养生防病的最佳“补药”,因为它可以帮助清洗一个晚上积存在体内的各种“垃圾”。

第六节 正确认识按摩带来的疼痛正确认识按摩带来的疼痛

按摩脚底反射区可以强身健体,因而很多人以为足部按摩“越痛越有效”,其实不然。一般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大多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烦恼,也可能带来或多或少的副作用;而新兴的脚部按摩法是非药物、无损伤医学疗法。在按摩刺激脚部反射区时,只有痛的烦恼,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该法由于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疗效显著,颇受人们的欢迎。

但是,按摩的要领需因人而异,痛觉也应该依据患者体质和耐受力而定。痛觉跟病情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按摩某一个点特别痛,但并不表示这个点就是病得最厉害的地方,.因为神经的反应点是不一样的。同时,按摩的力度和按摩的效果也不能成比例,并不是越用力按摩的效果就越好。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给大家介绍足部按摩带来疼痛的各种因素。

痛感与疾病的关系按摩时如施术部位疼痛,则说明相应的脏腑器官存在问题。

凡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在他的脚部反射区上,尽管使用较大的力度按压,都不会使之产生特异的痛感。人的脚部反射区是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痛感。而且一旦出现痛感,痛的界线会很分明、毫不含糊。当一个人的胆囊有病变,如对这个人右脚的胆囊反射区进行按摩时,他就会有刺痛感;如果是右肾有病变,在其右脚肾脏反射区上轻轻施力按压,则会使之痛得忍不住缩腿,这个痛的感觉是反射性的反应,反映出右肾有问题。如果左肾没有病变,用相同的力度按压在左脚肾脏反射区上,则不会有痛感。

我们在进行足部按摩治疗前,要先了解患者病因病史、症状表现、医院检查报告等情况,而后结合反射区上摸测到的痛点,再诊断患者得了什么病,最后制订治疗方案(按摩处方)。因此,痛感是诊断与治疗的依据,有痛感才会有疗效。由此可见,痛在足部反射区按摩法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按摩所致疼痛的类型

□压痛

这是施术者用力不当,产生的非敏感性、非反射性的疼痛,按到哪里,痛到哪里。这种疼痛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没有什么意义,应该极力避免。

□隐痛

例如患者自诉胸部不舒服,施术者以同样的力度,按摩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五个反射区,患者感到胆囊反射区上有隐痛,其他反射区上都没有痛感。根据B超检查结果是“胆壁毛糙”,这说明胆囊确实有病变,但病情较轻。这种情况下反射区的隐痛就有诊断价值。所以早期对其进行按摩,就有治病防病的作用。

□刺痛

属于反射性的痛感,一般称敏感。只要按摩时用力适当,都会有诊治价值。

□闪电样痛

这种痛感,大多出现在脚趾、脚背以及脚的左右侧,用手按摩时才会出现,表现为异常敏感。只要施术者手指一施力,患者即作出不能忍受的反应,如将腿抽回或闪开、面部出现怪相等;施术者指力一松,患者即产生痛快感。这种疼痛,痛得舒服,患者巴不得施术者再按摩数次。反射区上一旦有了这样的感觉,说明按摩疗效格外显著。

痛感与力度的关系

按摩在反射区上产生的痛感,是由施术者手力按摩的力度产生的。施术者按摩可采取强、中、弱三种力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症状表现等对反射区分别采取适当的力度及施力手法。只有选择好施力的最佳力度,才可以取得最佳疗效。所以施术者在按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情、揣摩患者可以忍受的力度;在施加较强力度按摩时,也要给患者有个短暂的喘息机会,防止患者痛得受不了。足部按摩是一种技巧,施术者应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才能得心应手,以便取得良效。总之,按摩的力度应完全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使患者产生舒适的痛感。

痛感与疗效的关系

足部按摩的疗效程度与痛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按摩时位置不正确,就没有痛感,也不会产生疗效。但也并不是“越痛越好”,应避免采取强烈的持续刺激,而代之以可以忍受的、有节奏的刺激手法。

帮助患者不惧疼痛

痛,毕竟是不愉快的,施术者应帮助患者认识足部按摩的疼痛及其意义,使患者建立信心和耐心,理解按摩中带来的痛是暂时的,忍耐着暂时的痛,才能解除疾病带来的长期痛苦。只要将这个信念传达给患者,其不愉快的痛感就会消除一大半。

痛感与病情密切相关

按摩带来的痛,不是千篇一律的。病轻痛轻;病重痛重;病渐渐好转,痛也渐渐减轻;疾病痊愈,痛也消失。在治疗过程中,有某些患者在治疗初期就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疼痛,特别是关节炎、风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这让他们感到极度的恐慌,以为自己已病得不可救药了。其实,这是好的现象,不必害怕,只要继续按摩下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

操作失误导致的疼痛

施术者手法失误的原因很多,或者是由于求功心切而用力过猛;或者是由于注意力分散,未观察到患者不能忍受的反应;或者是由于拇指施力不当;或者是由于手指甲没有修短,把患者脚部的皮肤擦破等,这些都会导致疼痛,且这些痛并不是足部按摩本身的副作用,而是施术者的失误。施术者应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注意其的反应,及时修正手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减少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操作者必须掌握患者的病症,了解其病因、病位、病程、病史及其身体状况而疾病的性质,再决定先治标或治本。我们的对象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种“病”。如患者所患的疾病是虚证宜用轻而快的手法;实证用泻法,宜重而慢。或者一个人病情重,但他的正气还很充足时,也可用泻法。并且,对老弱、妇孺绝不可用重手法,因为疼痛会令其受不了,再加上其元气不足,泻了之后,会使症状更严重、体质更衰弱。

第二章 图解足部反射区及穴位

足部反射区以及下肢穴位的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按摩。它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手法渗透力强,可以帮助人体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疏通经络气血、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功效。

第一节 图解足部反射区

1 运动系统足部反射区

人体的运动主要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加之其他系统的配合,以骨为基础,以关节为支点,以肌肉为动力所产生的活动。换言之,肌肉收缩牵拉骨使之改变原来的位置,这就是运动。运动系统的结构包括骨、骨连接和肌肉。其中,人体全身总共有206块骨。人体的运动非常复杂,这是因为每一部分的骨、关节和肌肉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一般将运动系统分为躯干、头颅、四肢等几部分。其中,足部的运动系统反射区包括颈项、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内尾骨、外尾骨、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手臂、胸、肋骨,斜方肌、内髋关节、外髋关节、小脑及脑干、头部(大脑)、三叉神经、坐骨神经、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刺激上述反射区可加强其运动系统功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足部运动系统的各个反射区。

颈项

部位 位于双脚拇趾腹部横纹处,敏感点在趾根两侧,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

生理功能 具有支撑头部并保证头部灵活转动的功能,能够协调头部各方位运动。是联系头部与颈部、全身动脉、神经的重要部位。

按摩手法 沿着拇趾根部横纹处压揉痛点,并由外向内旋扭移动,亦可由外向内推压。边旋扭或边推时要边用力,由轻逐渐加重,反复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足;拇指尖应从拇趾外侧开始推压或旋扭,由外向内边推压的同时也要稍微旋转;移动时手指不可放松,尤其是推压趾根两侧的敏感点的力度应以感到酸痛为度。

适应证 颈椎病、落枕、颈部软组织损伤、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高血压及头痛、眩晕等病症。

足诊

1 手感:着重检查在脚心面的拇趾根部的横纹,会发现气感、颗粒以及条索。

2 气感:多见于落枕、着凉或椎管狭窄的颈部不适。

3 颗粒、条索并存:多见于颈椎骨质增生。当足背面触到气感时,可能是患有腮腺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严重时会出现颗粒感。另外,有时虽没有气感或颗粒,但反射区与脚部其他区域比较起来却显得皮肉厚且僵硬,并触摸不到骨关节,这可能是一种落枕或颈项强直的表现,还有一种可能是患有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

4 外观:如果足心没有外观变化,但足背第一跖趾关节处的两边却有明显的突出,多见于颈淋巴腺结核、甲状腺肿大、腮腺炎。

斜方肌

部位 双足底第1.、2.跖骨之间的缝隙沿前脚掌前缘量中指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生理功能 收缩牵引肩胛骨向脊椎靠拢,保护胸廓及协助上肢的运动。上部肌束收缩可以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以使得肩胛骨下降。如果这个肌肉瘫痪,则会导致人体“塌肩膀”。

按摩手法 单食指扣拳法由内向外刮压3~5.次。以食指指间关节弯曲扣紧,拇指指甲面顶在食指关节内侧面(掌侧面),其余3指握拳,以食指关节外侧(背侧)为着力点,着重施力于双足底的斜方肌区域。在这个部位停留半分钟,用力要由轻逐渐加重,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得气感,即酸、麻、胀、痛的感觉为宜。

适应证 颈项部及肩背部酸痛、手软无力、手酸、落枕、颈椎病、肩周炎、颈肩背部风湿等病症。

足诊

1 手感:检查足底第1、2跖骨之间的缝隙沿前脚掌前缘一横指宽处,比较容易发现气感与颗粒。

2 气感:以拇趾由后向前推按,如果气感出现在前半区域,则考虑是颈椎病、肩背着凉等症状;如果出现在后半区域,可以左右两脚对照,若仅发生在左脚,应考虑是肺心病、咳嗽、哮喘、心律失常等疾病,如果两脚都有一定反应,则可以基本断定为呼吸道系统疾患。

3 颗粒:靠近区域前方出现颗粒可以考虑是背部肌肉损伤;靠近区域后方出现颗粒可以考虑为呼吸系统炎症或者肺结核钙化。

4 外观:在此反射区上若发现有胼胝,并且是圆形的,很大的可能是早年患过呼吸道疾病。并且,肺气肿患者的脚在此区域易出现淤血。

颈椎

部位 双脚拇趾根部内侧横纹尽头处的凹陷区域的内侧拇趾关节处。

生理功能 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共7个。其特点是椎体较小,横突孔中有血管通过。具有保护脊髓及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支持头部作各种方位的运动等功能。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按摩者的足拇趾,以食指的侧缘固定在反射区位置上,用扣指法自上而下压刮5次,或用拇指推掌法、双指钳法进行操作亦可。操作手法应由远而近,逐次加力,做5次,如此反复3分钟,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注意:辅助手要扶住并固定足部;推或压刮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次加重而达到适宜的刺激量。

适应证 颈椎病,及颈项强硬或酸痛、落枕、头晕、头痛等症和各种颈椎病变,如骨质增生或因颈椎病引起的手麻、手痛等症。

足诊

颈椎增生时,在反射区的拇趾趾根外侧可以触摸到颗粒或条索状物。

胸椎

部位 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内侧面,从第1跖趾关节到跖楔关节止。

生理功能 位于脊椎的第2部分,共分12块椎体,上接颈椎,下续腰椎。其功能:为身体的支柱;容纳、支持和保护胸腔内的脏器;为低级中枢脊髓所在部位等。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拇指的指腹用力,沿着足弓内侧缘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摩,再由足趾端至足跟端紧压足弓骨骼的底缘进行推压5次,或用拇指推掌法、食指压刮法进行操作亦可。操作手法应由远而近,逐次加力,做5次。力度以反射区产生疼痛为宜。注意:辅助手要握住足的前部或外侧并固定足部;推或压刮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颈椎与胸椎反射区之间是连接的,按摩操作时手法可相互衔接。

适应证 胸背部病征、颈肩综合征,如肩背酸痛、胸椎骨刺、椎间盘突出和其他胸椎疾患及胸腹腔内脏疾患(如心、肺、食管、气管、胃等)。

足诊

1 手感:在足部胸椎反射区内如触摸有局部突出且感疼痛者,多见于胸椎增生;如触摸到颗粒状物,多见于脊椎病变。

2 外观:正常人的足弓弧度均匀,如果弧度前平,可能是正常结构,也可能是后天腰椎稍有改变,如女性常穿高跟鞋多有此改变;如果弧度后平,多为脊柱或腰椎变形;如果弧度前后皆平,则为脊柱异常。腰椎反射区的足内侧上方有一骨突出,是舟骨。如从正面看足,因正常人的此骨并不向内侧突出,所以肉眼看不出,但用手可以触觉,如果肉眼能看到此骨明显向内侧突出,脚又不是平足(平足者此骨向内侧突出),则表示腰椎或脊柱有损伤或变形。若此反射区有淤血点,则多见于长期腰痛或腰有损伤者。

腰椎

部位 双脚第1跖骨基底以下、跟骨以前的足弓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接骶椎反射区。

生理功能 腰椎是脊椎的一部分,其特点是椎体肥厚,上接胸椎,下续骶椎。其功能:为身体的支柱;容纳、支持和保护胸腹腔内的脏器;为低级中枢脊髓所在部位。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的拇指指腹用力,沿着足弓内侧缘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摩,再由足趾端至足跟端紧压足弓骨骼的底缘进行推压5次,或用拇指推掌法或食指压刮法。进行操作亦可,操作手法应由远而近,逐渐加力,反复做5次。按摩力度以反射区产生疼痛为宜。注意:辅助手要握住足背外侧或足的前部,使足固定;推或压刮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使之达到适宜的刺激量;腰椎与骶椎反射区的接合部是足弓最高处,宜用力向上顶压。

适应证 腰背酸痛、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等疾患及腹腔脏器和盆腔脏器的疾病。

足诊

1 手感:以拇指指端推压胸椎与腰椎之间时,会有一块2.5厘米长的肌肉,如手感柔软,则属于正常结构;如果此块肌肉延长、过宽且过硬,表示有腰肌劳损、腰痛或陈旧性腰扭伤等症。另外,若此部位有气感,多见于腰部受寒、腰肌紧张;如出现颗粒,多见于腰扭伤、脊柱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如有条索样的感觉,则表示有陈旧性腰损伤或做过手术;如出现块状物,常见于肥胖型体质、腰粗并有多发性脂肪瘤或肾囊肿、多囊肾者等。

2 外观:正常人的足弓弧度均匀,如果腰脊有变化,足弓的弧度也会有改变。这是因为腰椎的变形,其受力点就会向前、向后移,致使足弓的受力点也随之移动而被压直。

椎(荐椎)

部位 双脚跟骨的前内侧,距骨下方凹陷处至跟骨内侧前缘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内尾骨反射区。

生理功能 骶椎位于脊柱的末段及脊髓的第4段,上接腰椎,下连尾骨。其功能:为身体的支柱;容纳、支持和保护腹腔内的脏器;为低级中枢脊髓所在部位。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拇指的指腹用力,沿着足弓内侧缘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摩,再由足趾端至足跟端紧压足弓骨骼的底缘进行推压5次,或用拇指推掌法、食指压刮法进行了操作亦可。操作手法应由远而近,逐次加力,反复做5次,力度以反射区产生疼痛为宜。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部并固定;推或压刮时需用力向上压以便获得适宜的刺激量,力度要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骶椎骨质增生、骶骨受伤、骶尾部软组织损伤、腰关节伤痛、坐骨神经痛、便秘、性功能异常等症,及不孕、颈椎病和盆腔脏器的疾患等。

足诊

每人的胸椎至腰椎之间都有一块明显的肌肉,长不到3厘米。推按时如手感柔软,是正常结构;如果这块肌肉延长、过宽且过硬,表示患有腰肌劳损或腰痛。另外,如反射区出现气体,多见于腰受风、腰肌紧张;如出现颗粒物,多见于腰扭伤、脊柱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若出现条索样,则表示患有陈旧性腰损伤或腰部做过手术。

内关节

部位 双脚内踝下方和后下方的关节缝内,呈一弧形的区域。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拇指指腹施力,沿着内踝、外踝下缘,拇指围绕内踝以捏指法由前向后推压,逐渐加力,反复推压3分钟,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注意:辅助手扶于足背,使足跖稍屈并固定;拇指推时应使力作用于骨缝内,并要使被按摩者的脚获得酸胀感;推至后方时腕部需扭转,使拇指尽可能推入骨缝;用力应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臀肌损伤、肩关节疼痛、腰背痛、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瘫痪及其他五大关节(即膝、肘、肩、踝、腕等)的疾病。

足诊

若髋反射区局部隆起,多为髋关节痛或股关节痛或坐骨神经痛;若有颗粒感,多见于髋关节损伤、股骨头坏死、股骨或颈骨骨折及髋关节的炎症。

内尾骨

部位 双脚跟部,起于跟骨粗隆(跟键附着处),沿后正中线至跟骨后缘赤白肉际处,再沿跟骨内侧缘向前至跟骨内侧前缘止的L形带状区域。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拇指固定在脚掌跟部,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侧缘施力,用食指中节桡侧面推内尾骨反射区的后部,再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顶压跟骨内下角处,最后用食指中节桡侧面推内尾骨反射区的前部。推压约3分钟,力度以反射区产生疼痛为宜。注意:辅助手要扶持并固定足部;要注意操作的顺序,即先从内尾骨反射区后方足后跟方向钩刮,接着在内踝下角拐弯处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顶压至发胀,再从前部向后下跟键方向钩刮,钩刮的力度要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骶尾骨软组织损伤和生殖系统疾患、泌尿系统疾患和腹泻、便秘、痔疮、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

足诊

检查时先用食指关节顶点按推,在跟骨拐弯处正常人都有一小颗粒,此为正常结构,但若在其他部位也遇到颗粒,可能是有坐骨神经痛、尾骨挫伤或骨折等症。

肩关节

部位 双足掌外侧缘,以第5跖趾关节为中心的区域。

生理功能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做各方位的运动。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手半握拳,食指弯曲,用单食指压刮法在关节突起的足背缘、足正中、足掌缘处,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各压刮3分钟,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注意:压刮外侧时,辅助手扶持足内侧;压刮前侧时,辅助手的拇指要从下方顶住第5跖趾关节;压刮后侧时,辅助手的食、中指要扶持于第5跖趾关节背部,双手协调配合;压刮的力度要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肩周炎、肩关节疼痛、冈上肌肌键炎、手臂无力、肩臂酸痛、手麻、风湿等症。

足诊

在关节突起处、双脚心或肝反射区的外前方如生长了脚垫(角质层增厚),表示肩部可能有异常。以拇指指端触摸肩反射区,若遇到颗粒,则表示有可能患有肩周炎,或膀臂酸痛、肩关节损伤等症;若触摸到硬块,多见于肩周炎或肩关节炎。

肘关节

部位.双足掌外侧缘,第5.跖骨基底部外侧。

生理功能 连接上臂与前臂,完成上肢各方位的运动。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只手半握拳,用单食指扣拳法或双指扣拳法,分别定点顶压两个凹陷处,也可用食、中两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同时顶压两个凹陷处。各按压3分钟,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注意:辅助手扶持并顶住足内侧;顶压前要摸清两个凹陷的部位,避免压在骨突处;顶压时用力应由轻到重逐渐加力。

适应证 肘关节受伤、肘关节酸痛、风湿痛、膝关节酸痛、肘关节炎、网球肘(肱骨外上踝骨炎)、高尔夫球肘等。

足诊

若在肘反射区触摸到颗粒,则提示患有肘关节损伤、鹰嘴损伤、网球肘等。

手臂

部位 第5跖骨的外侧面和上面,即外侧肩部反射区到肘关节反射区之间的细长区域。

生理功能 协助肩、肘关节活动。

按摩手法 用双拇指扣掌法或食指压刮法自远而近操作3分钟。注意:双拇指推时,要一拇指推第5跖骨的外侧,另一拇指推背侧;食指刮压时,辅助手要固定脚,再分别刮压第5跖骨的外侧面和上面;推或压刮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到重逐渐加力。

适应证 颈椎病、肩周围关节炎,及上肢无力、上肢酸痛麻痹等症。

膝关节

部位 双足掌外侧缘,相当于足外侧跟骨与骰骨之间的凹陷处。

生理功能 支持体重,完成下肢各方位的运动。

按摩手法 一手持脚,另一只手半握拳置于放射区,以单食指扣拳法,食指从前向后扭转180°,并每扭转90°点压一下,吸定后,按揉3分钟。注意:辅助手要固定脚踝,顶压时力度应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膝关节损伤、膝关节疼痛、肘关节病变、风湿、膝韧带损伤、脂肪垫损伤等局部病症。

足诊

此反射区的检查需在推按到靠近跟骨处才能触及阳性反应物,若膝反射区隆起,多见于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骰骨骨折、骰骨软化、关节痛和骨质增生;若触摸到颗粒样,多为骨质增生炎症。

外关节

部位 双脚外踝下方的弧形凹陷区域,与内髋关节对称。

生理功能 髋关节可沿3个运动轴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按摩手法 以捏指法沿着外踝关节下缘由前向后推压3分钟,力度由轻渐重。

适应证 同内髋关节。

外尾骨

部位 双脚跟部,起于跟骨粗隆(跟腿附着处),沿后正中线至跟骨后缘赤白肉际处,再沿跟骨外侧缘向前至跟骨外侧前缘止的带状区域,与内尾骨对称。

生理功能 同脊柱一起保护脊髓及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的构成,同时也是一些骨骼的附着部。

按摩手法 用食指钩拳法从跟骨后上方开始钩刮至足跟外后下方拐弯处,并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垂直顶压反射区至有酸胀感,然后再用食指钩刮外下方至前方与膝反射区相接,反复做5次。注意:辅助手要固定足部,顶压及钩刮时用力应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坐骨神经痛、骶尾部挫伤、臀肌损伤、生殖系统疾病等。

肋骨(内、外侧肋骨)

部位 内侧肋骨:双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间的小凹陷中。外侧肋骨:双脚背第3楔骨与骰骨之间的小凹陷中。

生理功能 与胸骨、脊椎组成胸廓,保护胸腔的脏器。

按摩手法 用双拇指捏指法,在两个小凹陷处定点按揉3~5次。

适应证 肋骨病变,如胸闷、岔气、肋膜炎等。

足诊

若触摸到颗粒,表示膈肌有疾患,如打嗝、胸闷、肋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挫伤和心包积液等。

温馨小贴士

踝关节扭伤后的按摩方法

关节受伤时不能按摩受伤的部位,但对其他特定部位进行按摩也可以缓解受伤部位的疼痛。在人体上,有很多的对应穴位和对应的治疗点,这些对应的部位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比如手腕对应脚踝、手对应脚、前臂对应小腿、肘关节对应膝关节、上臂对应大腿等。踝关节扭伤时,可在手腕关节部位找到对应比较疼痛的点或区域;如左脚踝受伤,在右脚踝也可以找到相对应比较疼痛的点或区域。有目的地找到这些对应的点或区域,使用比较大的力度进行按摩会对受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当踝关节发生扭伤后,可按摩的穴位有跗阳、昆仑、金门、商丘、太溪、解溪等;可取的反射区有内侧坐骨神经、外侧坐骨神经、肩、肘、膝等。按摩的方法是先放松小腿部的肌肉,用提拿法、掌跟揉法、拇指揉法等尽量放松小腿部位的肌肉,使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患者取仰卧或者坐位时,脚趾向上的体位),按摩师一手握患者足部靠近脚趾的部位,另一手拇指及其他四指从踝部向上至小腿中下段揉捏数次;然后用拇指面或小鱼际部向上推揉,接着用指尖按揉跗阳、昆仑、金门、商丘等穴,之后再一手握踝关节部位,另一手握脚趾部位,缓慢地活动踝关节,由外向内、由内向外各活动20次;最后按照足部按摩的方法按摩肩、肘、膝以及受伤踝关节周围的反射区,如睾丸(卵巢)、子宫(前列腺)、内侧尾骨、外侧尾骨、上下身淋巴、内侧髋关节、直肠肛门、外侧髋关节、下腹部等,这些反射区都围绕在踝关节周围,对受伤后肿胀疼痛的踝关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另外,躁关节受伤后要限制活动,等肿胀和疼痛消失或减轻后再进行活动。因为在受伤的时候活动过多会更加损害踝关节,甚至会导致经常性的踝关节受伤。在一般的冷敷、限制活动、按摩等方法作用不明显或者按摩时感到疼痛严重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2 消化系统足部反射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是一条长的肌性管道,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下列互相延续的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除分布在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以外,主要还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肝脏和胰腺。

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消化、吸收和排泄。所谓消化是指消化系统对食物进行分解的过程,其中包括物理(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其中,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如先磨碎食物,再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从而推动食物在消化管内逐渐下移等;化学性消化是指以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对消化管内的食物逐渐进行化学分解。

所谓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进入血液淋巴的过程。而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有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肝、胆、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升结肠、腹腔神经丛、下腹部等,这些反射区均与消化系统有联系,刺激上述反射区可加强消化系统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足部消化系统的各个反射区。

部位.双脚掌第1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约中指一横指宽的区域,甲状腺反射区之后,下方为胰反射区。

生理功能 人类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属于中医“六腑”之一,具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以及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或捏指法,由脚趾向脚跟方向,由轻渐重推压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于足背,指背顶压时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若有胃痛症状时,顶压的重点要向第1跖骨内侧移,即可找到明显的敏感点。顶压时要双手配合以便于形成适宜的力度。

适应证 胃部疾病,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呃逆、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溃疡以及糖尿病和胆囊疾病等。

足诊

1 手感:如遇有颗粒感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如遇有条索状物可见于曾经做过手术,或患有陈旧性溃疡或肠胃炎等;如遇有块状物多见于胃结石,及打嗝、胃胀、消化不良等症。另外,病程较长者也会出现块状物;胃癌患者有时也会出现块状物,并手感较硬且压痛明显。

2 外观:此反射区如颜色发青即为慢性胃炎的表现;如颜色发白、无血色、纹理乱而短,且皮肤干枯多为胃、十二指肠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此反射区本不应出现出血点,如果出现则表示胃或十二指肠有慢性器质性病变。由甲状腺反射区向后推按时,正常人的内侧足弓由前向后是平坡,若出现陡坡或感到胃反射区下陷,则说明胃部做过手术或患有萎缩性胃炎。

胰脏

部位 足底第1跖骨体下部,在胃反射区下方中指一横指宽的区域,近侧为十二指肠反射区。

生理功能 一种重要的消化腺,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

外分泌部:

◎分泌胰腺,由胰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内分泌部:

◎由大小不同的胰岛样的细胞团组成,分泌与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有关的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

按摩手法 同胃反射区的按摩手法一致。注意:辅助手应扶住足背;顶压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因该反射区靠近第1跖骨基底部,故用力应比胃反射区轻些;要双手配合以形成适宜的力度。

适应证 因可降糖清胰,故可治消化系统及胰腺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等。

足诊

手感这一片状区域时,常感肌肉比较柔软,但当细微的推按时,却发现中间有一种碍手的感觉,比其他肌肉稍微硬一点儿,这就是胰脏反射区异堂。一般正常的胰反射区不易触觉,但异常的胰脏反射区会有长1.5厘米、宽0.3~0.4厘米硬的块状物,表明胰脏功能已异常,常见于糖代谢功能紊乱者,如患有糖尿病、低血糖、脂肪代谢异常等疾患的人。

十二指肠

部位 足底第1跖骨近端,胰脏反射区下方中指一横指宽的区域。

生理功能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按摩手法 同胃反射区按摩手法一致,应采用单食指扣拳法。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背;顶压的力度要均匀并由轻渐重,但用力要比胰脏反射区稍轻,既不可太重以免疼痛难忍,又要有适宜的刺激量才能奏效。

适应证 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食物中毒等。

足诊

1 气泡:如有水泡样感觉,多见于消化不良、打嗝、恶心等;若下部出现气感有可能是十二指肠出了毛病,并有些胃下垂患者的十二指肠投影位置会高于胃的位置。

2 颗粒:遇有颗粒感,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3 条索状物:若遇条索物,可见于曾经做过手术、陈旧性溃疡或胃炎等。

4 外观颜色:如出现淤血或血点,可化验粪便有无潜血,如果有潜血,则可能为消化道溃疡出血。

5 皮肤纹理:若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出现纹理碎乱、皮肤枯而无光泽,多为慢性消化道器质性病患。

小肠

部位 双脚掌足弓向上隆起位于足底楔骨至跟骨之间,所形成的凹陷区域,即被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反射区所包围的区域。

生理功能 储存、消化、运输食物的重要场所。

按摩手法 采用多指扣拳法,即四指弯曲,以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着力,同时由足趾端向足跟端压刮5次。注意:辅助手扶于足背使足固定;压刮的力度要均匀,速度宜快,动作要有节奏;若施术者手大而受术者足小时,可只用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压刮,压刮后常有足底心发热感。

适应证 小肠炎症、急慢性肠炎等疾病,以及胃肠胀气、腹泻、腹痛、便秘、心律失常、失眠等症。

足诊

1 气感:若在此反射区的后1/3处发现气感,多表示消化不良、营养障碍或腹胀失眠等现象。经常有口腔溃疡者,此反射区也会遇到有气感。

2 块状:一种是竖形的(大约宽0.7~0.8厘米、长2.5厘米)、不太硬的块状;另一种为横的、稍微硬的块状,位置在小肠反射区后1/3,约3厘米长、0.7厘米宽。这两种块状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块状的出现主要代示为此人免疫功能低下,出现横块者,则更重一些。

3 外观:此部位若出现血点或淤血,表示小肠有较重的功能紊乱。如果儿童的这一部位出现颜色发青或凹陷的现象,则表示有消化不良、营养障碍的症状。另外,此处纹理变化较少见,纹理变化最多见的是胃和泌尿系统反射区。

降结肠

部位 在左足底外侧,上接横结肠反射区外侧端,紧贴小肠反射区外缘,向下至跟骨外侧前缘的竖带状区域。注意:其挨着小肠反射区外侧,平行于足外侧缘,但之间有一段距离,切不可沿外侧缘向下。

生理功能 储存代谢产物的场所。

按摩手法 单食指扣拳法,由脚趾向脚跟方向压刮5次。自远而近,逐渐加力。注意:辅助手要扶持足背并固定,按摩手要用力压住脚掌,双手配合,使压刮有足够的力度;压刮时应先压后刮,压刮的方向必须由内向外,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 结肠炎、肺部疾病,以及便秘、腹泻、腹痛等症。

足诊

1 手感:如长期炎症,在反射区可摸到黄豆至花生仁大小的硬结节。

2 外观:如降结肠长期患炎症时,反射区可见“米”字形纹路向两侧扩散;如降结肠出血,在其反射区可见暗紫色斑点。

乙状结肠和直肠

部位 自左足跟前外方呈反“S.”形移行至足跟内前方膀胱反射区的后方,呈一横带状。

生理功能 直肠为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内,是消化管的最末端,全长12~15厘米,为储存代谢产物的场所。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用食指中节近侧部沿跟骨前缘由外向内压刮3分钟。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背;应双手合力使压刮有适宜的力度;应从足跟前外方呈反“S.”形压刮,先压刮,然后在拐至足跟内前方的膀胱反射区的后方时,再用腕部和前臂的内旋动作带动操作;用力要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乙状结肠炎、直肠炎症,及息肉、便秘、腹泻、腹胀、泄泻、痔疮等症和肺部疾病。

足诊

1 手感:便秘时,反射区可摸到连柱状硬结。

2 外观:乙状结肠、直肠有病变时,反射区的皮肤纹路密度会增高;如有出血,可见反射区有暗紫色斑点;如有息肉,可见反射区有结节感。

横结肠

部位 位于双脚掌中线上,即足底中间第1~5跖骨下部,横越脚掌呈一条带状区。

生理功能 储存代谢产物的场所。

按摩手法 用食指扣拳法按顺时针方向压刮,左足由内向外、右足由外向内各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持足背并固定;压刮时应先压后刮,力度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 腹泻、腹痛、结肠炎、便秘以及各种肺部疾病。

足诊

1 手感:反射区内有较硬的结节,多表现为便秘、腹痛。

2 外观:横结肠病变时,会有“米”字形深浅不等的纹路,多为炎症的体现。

升结肠

部位 右脚掌,紧贴小肠反射区外侧,从足跟前缘至第5跖骨底内侧端的竖带状区域。

生理功能 储存代谢产物的场所。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关节偏桡侧面施力,由脚跟向脚趾方向压刮5次。注意:辅助手应握持足背,按摩手要用力压脚掌,双手配合,使压刮有足够的力度;压刮时用力要均匀并逐渐加重;压刮的方向必须由近端至远端,即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

适应证 消化系统疾患,如腹泻、腹痛、便秘;肺部疾病,如咳喘、哮喘、慢性肺炎、肺结核等。

足诊

1 手感:反射区出现较软的小块状,多见于儿童的肠寄生虫症;反射区有硬节,多见于便秘、腹胀痛等症。

2 外观:升结肠有慢性炎症时,反射区可见“米”字形纹路向外扩散。

肛门

部位 左脚掌跟骨内侧前缘处,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膀胱反射区后方的足底与足内侧交界处。

生理功能 代谢产物向体外排泄的通道。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即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顶压,逐渐加力,按压5次。注意:辅助手应扶住足背,使足部固定;顶压的方向最好是从内下向外上,力度应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便秘、痔疮、脱肛、肛裂、肛门下垂、便血等。

足诊

1 手感:按压反射区时疼痛感明显;在双脚小腿内侧,自脚内踝起沿胫骨内侧向上延伸可摸到片状硬块;有肛裂,但反射区无硬块,仅有压痛。

2 外观:肛门有病变时,反射区皮肤会变得粗厚或有裂缝,皱纹向两侧扩展。

部位 右脚掌第4.、5跖骨体之间,距离第4.、5跖骨头一横指宽的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肺反射区下方的区域,肾反射区的外侧稍上方。

生理功能 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功能:分泌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将单糖转变成肝糖原,贮存在肝细胞内,需要时肝细胞又将其变成葡萄糖并输注于血液中;解毒作用,将吸收入人体内和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加以分解,或直接由胆汁排出,以保护机体维持正常机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的功能。

按摩手法 用双指扣拳法,自足跟向足趾端施力向上,压刮5.次,逐渐加重。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背;压刮的范围宜大,用力要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肝功能失调、酒精肝、脂肪肝等;高血压、高血脂、目疾、筋脉拘挛、眩晕等。

足诊

用拇指指腹离心方向推按。此反射区可能出现气感和颗粒,偶见条索状或块状。

1 气感:为捻发样感觉,常见于消化不良、长期服用化学药品、嗜酒,也见于肝炎早期或肝炎恢复期。

2 颗粒: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炎、肝胆结石、胆道痉挛和慢性肝脓肿等。

3 条索样:多见于曾患过肝炎或右上腹动过手术者。

4 块状物:多见于肝囊肿、肝硬化。如块状物不大,但手感较硬且压痛明显可能是占位性病变。在用拇指指腹推压时,会感觉到肝反射区柔软而其后方皮肉稍硬,且患者体格稍胖,有可能为脂肪肝(脂肪肝不是肝脏内堆积着脂肪,而是在肝细胞内有脂肪)。另一种感觉是肝反射区稍硬,而其后方柔软,表示肝大或肝硬化,多见于曾患过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地方性传染病者,也常见于酒精肝。

部位 在右脚掌第3、4跖骨之间,肺反射区下方的区域,被肝脏反射区所覆盖;也可在右足底第3、4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

生理功能 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器官。储存肝分泌的胆汁,即为当食物或消化液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和奥狄氏括约肌就会收缩,胆汁就会由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胆囊壁内层为黏膜,除了分泌黏液以外,还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从而浓缩胆汁,便于贮存。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顶压方向应斜向外上方,以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吸定按揉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于足背并给予反作用力;顶压时要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位顶入,辅助手配合用力,不要移动或旋扭;力度均匀,并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 胆囊疾患,如胆结石、黄疸病、胆囊炎、口苦、失眠、消化不良等。

足诊

用手法检查时应该往深处顶压并逐渐加深,不应一下就顶得很深,因为若第一下就顶得很深,肌肉就会因受刺激而急速收缩,致使很难再深入顶压了。顶压过程中若出现顶到木板上的感觉时,可考虑为肝壁增厚,多见于胆囊炎或泥沙样结石;若遇有颗粒感,也可考虑为胆囊炎或胆结石;如有条索样感觉,可见于胆囊息肉。胆囊反射区多数无外观变化,有外观异常,即属于肝脏问题。

盲肠和阑尾

部位.右脚掌跟骨前缘外侧,与小肠和升结肠的反射区连接。

生理功能 储存代谢产物的场所。吸收水和电解质,并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吸收由经肠内微生物所产生的维生素;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并形成和暂时贮存粪便。

按摩手法.用单食指扣拳法定点按压3分钟。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背使其固定;按压时不能移动部位或扭转,力度应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腹胀、腹痛、便秘、泄泻等症及阑尾炎。

足诊

1 气感:反射区有按压疼痛感,提示为消化系统吸收有障碍、腹胀或阑尾炎;阑尾炎发作时,反射区内可以摸到小结节异物。

2 外观:阑尾有炎症时,反射区可见蜘蛛网状纹路。

回盲瓣

部位 右足底跟骨前外侧,位于盲肠和阑尾反射区稍上方。

生理功能 有括约肌的作用。即当大肠发生逆蠕动的时候,可以防止大肠中的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同时,回盲括约肌可以防止小肠中的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从而延长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

按摩手法.用单食指扣拳法定点按压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于足背使足固定;按压时不可移动或旋扭部位;力度应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 消化系统吸收障碍性疾病,如肠炎、便秘、下腹胀气、腹痛等。

足诊

回盲瓣发生病变时,反射区皮肤纹路细小、密度增高;反射区压痛明显。

温馨小贴士

温暖过冬的足浴疗方

冻疮、怕冷方

艾叶、川芎、防风、花椒、红花各10克,羌活、桂枝、威灵仙各15克,生姜20克。用水煮沸,待温度适宜时即可泡脚,如果泡一会水冷了可以再冲进开水再泡,最好是睡前泡,泡后擦干,不要用冷水再冲洗。

女性冬天脚凉

延胡索、姜黄、虎仗、巴戟天各15克,制附片、木瓜各10克,花椒、生草各6克。加适量水煎成汤液,温度适当时,进行泡脚20~30分钟。泡脚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舒筋活血方

归尾、川牛膝、适骨草各30克,赤芍、川芎、白芷各20克,川椒、甘草各15克。用水煮沸,待温度适宜时即可泡脚,每次浸泡15~20分钟。本方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强大功效,主要用于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关节或周身酸痛不适、形寒肢冷、气滞血淤等症。

3 内分泌系统足部反射区

内分泌腺或组织是能分泌某些化学物质的腺体或组织,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激素,激素通过导管进入血液,经血循环作用于远处细胞激素受体,从而起到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脏器功能等生理作用。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松果腺和胸腺等。足部的内分泌系统反射区有肾上腺,脑垂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并且,胰反射区、性腺反射区和神经系统反射区皆与内分泌系统有联系,刺激上述反射区亦可加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内分泌系统的各个反射区。

副甲状腺(甲状旁腺)

部位 双脚脚掌第1跖趾关节内前方凹陷处。

生理功能 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维持血钙平衡。其分泌出的副甲状腺素,可以维持血中钙离子的浓度,从而加强破骨细胞的活动,使血钙入骨。钙质需要有适当量、适当的化学形式才能活化神经肌肉组织,并且贮存于骨中。副甲状腺分泌得过少,血液中的钙质就会随之减低而造成血钙过少。而血钙浓度低下时,肌肉就会容易过敏而产生痉挛。如果副甲状腺分泌得过多,破骨细胞过分活动,也容易引起骨过度破坏以及钙质不能利用。

按摩手法 用扣指法或单食指扣拳法,即用拇指指端或食指弯曲的近端指间关节尽量扣入第一跖趾关节,向内前顶入关节缝内按压,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反复5次。

适应证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缺钙症状,如筋骨酸痛、抽筋、手足麻痹或痉挛、指甲脆弱、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并可用于癫痫病发作时的急救。

足诊

检查时用拇指指端在拇趾的内侧跖趾关节缝处推按触摸。如果只遇到颗粒,表示钙磷代谢失调,有可能患有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或癫痫病等。因拇趾趾外翻所致的跖趾关节变形增生多与类风湿性关节变化有关,也表示有全身的钙磷代谢失调。

甲状腺

部位 双足底,起于第1跖趾关节的近心端及拇趾第1趾骨的外侧,由纵段和横段组成,相当于拇趾的近心端和其外侧所形成的L形带状区域。纵段位于双足底第1、2近节趾骨中后部与跖骨头部之间,横段横行位于双足足底第1跖骨中段,总段与横段之间约呈直角。

生理功能 分泌甲状腺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作为碘的贮存场所,具有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等作用。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或捏指法由足跟向趾端方向弧形压刮,反复5次;用拇指推掌法或食指压刮法,自第1跖骨颈移行部由内向外横推,在拐向远侧时,此处为敏感点,再沿第1、2跖骨之间推向远侧,如此反复做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住足背中部,用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

适应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分泌不足、心悸、失眠、情绪不稳、甲状腺肿大、肥胖症等。

足诊

在由内向外推压至拐弯处时会遇到一粒状物,这是正常结构,如在其他部位发现异常才有诊断意义。此反射区常见有气感、颗粒或条索状,并块状物与其他反射区的块状物不一样。

1 气感:此反射区的气感像水泡样,多提示与心功能有关,多见于心律失常、烦躁、多汗、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 颗粒:反射区有颗粒物,多表示甲状腺本身器质性病变,如甲状腺肥大、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及患有甲状腺肿瘤等。

3 条索状:反射区有条索状感,可能是曾经做过手术。

4 块状:在推按时摸不清沿第1跖骨小头周围形成的浅凹沟,并感觉整个甲状腺反射区的肉厚而硬,多见于甲状腺肿瘤。

肾上腺

部位 双脚掌第2、3跖骨体之间,距离第2、3跖骨头约一拇指的宽幅,在肾反射区的远心端;或者是双足底前脚掌第1跖骨与其他跖趾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点后方凹陷处。

生理功能 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泌三大激素,即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少量性激素。这三类激素都是类固醇衍生物,故统称为类固醇激素。

盐皮质激素功能:

◎参与体内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功能:

◎主要调节体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

性激素功能:

◎主要指分泌的雄性激素。

按摩手法 用单食指扣拳法,即用右手食指背侧指间关节突出部位向足部第2、3跖骨颈之间缓慢顶入,以出现酸胀感为宜,停留10~20秒后缓慢放松,再逐渐加力,直至出现微痛;也可用握足扣指法吸定按揉5次。注意:要用左手握其足背加以扶持和协助用力,不要改变方向;右手食指指间关节要垂直顶入,不要捻转;用力要适度,以松解时感到舒适为度;顶入的部位要遵循宜外勿内、宜后勿前的原则;按压时节奏需稍慢,渗透力要强,以出现酸、胀、痛感为宜。

适应证 肾上腺疾病、各种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血压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炎症、哮喘、关节炎,及心律不齐、昏厥、发热等症。

如反射区有皱纹,为肾上腺功能减退的信号。另外,该反射区面积很小,不易触到阳性物。另外,从外观上检查,因肾上腺反射区紧邻肾反射区,其出现的外观变化多与肾反射区相关,因此肾上腺反射区不易检查。

脑下垂体

部位 双脚拇趾趾腹正中央,在脑部反射区中心。

生理功能 女性比男性大,呈椭圆形,结构上分前、中、后三叶。是体内最重要的不成对的内分泌腺体,可以分泌多种激素,促使机体生长,并且调节及控制其他内分泌腺体活动。

其中,脑垂体中的腺垂体可以分泌以下几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激素。

而脑重体中的神经垂体却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但是其可以贮存和释放下丘脑产足诊生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按摩手法 用握足扣指法吸定反射区按揉5次,力度稍大,使之有酸痛感为宜。

适应证 各种内分泌失调症状,如甲状旁腺、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脾、胰等功能失调;小儿发育不良、遗尿;肥胖症、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

足诊

1 手感:用食指关节顶点深压反射区或用拇指指端深压反射区,若感到有颗粒,表示生长机能出现变化。另外,后天发生的垂体腺变化会引起整个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一些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如发现此反射区有颗粒感,则是垂体功能紊乱、身体内分泌失调的体现。

2 外观:此反射区不应有外形凹陷,如有凹陷(一般四五十岁的人较常见)则表示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如发现呈灰暗色或黄灰色,如为中青年女性即表示为患有月经不调或神经性头痛;如为四五十岁的人则可能是更年期反应,也可能与代谢异常有关。

温馨小贴士

穿鞋不当对双足反射区的影响

◎穿鞋不当易致循环代谢受阻。人体足部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腺,并且远离心脏,处于人的最低部,血液循环最为不良,最容易出现循环障碍。如果穿着一双尖头、紧瘦、高跟和小号的鞋,紧压足部,就会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回流受阻、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进行交换,足部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钙盐类也不能运送到肾、肺、皮肤等器官而排出体外,使血液循环更加恶化。再加上由于病理反射的影响,会使足部反射区的末梢循环更为不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会导致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如鸡眼、嵌甲、扁平足、大拇趾外翻、灰甲等。

◎穿鞋不当易致足弓下塌。足弓有两种类型,沿纵向足弓称纵弓,沿横向足弓称横弓。纵弓有内外纵弓和趾关节纵弓之分;横弓也有两种,分别称为前横弓和后横弓。正常人的脚的内侧纵弓和后横弓是始终保持弓形的,在行走时,当人体重心移至趾关节的瞬间,前横弓就消失,重心继续前移,当转换到另一只脚的时候,这只脚的横弓便会恢复正常状态。但如果穿鞋不正确,便会对足弓造成伤害,如穿尖窄的鞋,会使前掌的凸度过大,导致脚的前弓部分韧带受挤压而造成损害,直至完全失去弹性,造成横弓下塌、足部减振功能丧失,从而对人体的脊椎和大脑构成危害,严重的足部真菌还与糖尿病、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

4 呼吸系统足部反射区

呼吸系统包括输送气体的呼吸管道和执行气体交换的肺。呼吸管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其中鼻、咽、喉属于呼吸道的起始部分,称为上呼吸道。呼吸道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骨性或软骨性的支架,以保持空气出入畅通。足部的呼吸系统反射区有鼻、额窦、肺及支气管、扁桃腺、喉与气管、食管、横膈膜、解溪。按照中医学的脏腑表里关系,肺属里为阴,大肠属表为阳。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其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均与呼吸系统有联系,刺激上述反射区亦均可加强呼吸系统功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呼吸系统中的各个反射区。

部位.双脚拇趾趾腹内侧缘中段延伸到足背拇趾趾甲根部,第1趾间关节前。右鼻反射区在左脚上,左鼻反射区在右脚。

生理功能 鼻是呼吸及嗅觉器官,可以过滤空气、暖化和湿润空气,并具有调节语言音色的作用。

按摩手法 保健按摩法:用扣指法或捏指法在足内侧的鼻反射区,由足跟向足尖方向刺激5次;足拇趾背的鼻反射区应由内向外刺激,由轻渐重推3次。通气法:用单食指扣拳法,以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位顶压拇趾趾腹内侧,逐渐加力,按压5次或多次。注意:辅助手必须固定足趾和足;做保健按摩法时要用拇指指腹推,由远侧向近侧推至甲根后方;做通气法时,应将手腕抬高,对准鼻反射区做顶压,最后一次顶压应当延长时间,并持续片刻后再缓慢放松。

适应证 鼻部疾患,如各种鼻炎、鼻出血、鼻塞、鼻窦炎等;呼吸道疾患,如嗅觉异常、打鼾等。

足诊

1 手感:可触及气感或颗粒,气感似捻发样感觉,多出现在“L”形反射区的拐角处;颗粒可出现在反射区的任何部位。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者会出现气感;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者会出现颗粒样。

2 外观:此反射区容易被鞋挤压摩擦,出现硬皮老茧。由于此反射区与大脑发射区相接,如老茧出现,可能有慢性鼻炎或脱发现象。如拇趾的外形变成圆形,则表示鼻腔已患病已多年了。

额窦

部位.双脚十趾的顶端约1厘米的区域,左侧反射区在右脚;右侧反射区在左脚。

生理功能 调节以及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并且能对发音起到共鸣。

按摩手法 单食指扣拳法或拇指扣拳法,用拇指自内向外按摩,反复做5次。注意:辅助手要扶持拇趾或使第1、2趾分开;施术时要随拇趾顶端呈弧形做推法或压刮,力度要均匀,速度宜稍慢,不要滑脱,以受术者感到舒适为宜。

适应证 前额痛、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病、视物不清及耳、鼻、口腔等疾患。

足诊

1 手感:拇趾的额窦反射区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气感,其他四个脚趾的额窦反射区的气感多发生在趾腹的后1/3处。气感的手感似捻发样,施术者感到气感时,受术者会感觉有明显的疼痛,多见于感冒、头疼、头晕或神经衰弱等症。有时检查到此反射区有气感时,患者并无任何感冒症状,待6~10小时后才出现感冒症状。此反射区不易遇到颗粒感。

2 外观:五个趾腹都不应有出血点,若出现针刺样出血点,如无外伤,应考虑有可能是脑血管出现问题,应尽快去医院进行诊断。

肺、支气管

部位.肺反射区:双足掌的后半部,斜方肌反射区的后方,与斜方肌反射区等长等宽。肺反射区与肺脏同侧对应。支气管反射区:自肺反射区中段延伸至第3.趾中节末端的索带状区域。

生理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肺与支气管最重要的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

按摩手法 与斜方肌反射区的按摩手法相同,但部位偏后方。用单食指扣拳法,自外向内压刮5次,逐渐加重。刮支气管反射区时,要用捏指法向中趾压推。注意:辅助手要扒住足趾,使其屈曲,并使足掌放松;做肺反射区按摩时,必须由外向内压刮;做支气管反射区按摩时,双拇指应推向各趾,压刮或推法的力度应均匀,并逐渐加重。

适应证 肺与支气管的病症,如哮喘、肺气肿、胸闷、气短等;其他病症,如乏力、心脏病、便秘和腹泻等。

足诊

通常斜方肌和肺这两个反射区一同检查。当身体出现问题时,用拇指由后向前纵向推按,会出现气感与颗粒。

1 手感:气感出现在前半区域可考虑是肩背受风、颈椎病。如出现在后半区域,应左右两侧对照:如两侧肺反射区都有反应,可认为是肺的毛病;如仅发生在左脚,应考虑为心血管毛病,如咳嗽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等。

2 颗粒:颗粒靠近斜方肌反射区可见于背部肌肉损伤;发生在肺反射区,可见于呼吸道的炎症或肺结核的钙化灶。肺和支气管反射区若长有脚垫,60%是早年患过结核病或其他肺病严重感染;如有淤血点,则多提示肺气肿。

咽喉

部位 第1跖趾关节外上方,靠足趾端。敏感点偏足背部稍远侧。

按摩手法 扣指法,用拇指指端分别向足拇趾侧用力按揉突起处及前、后方的小凹陷5次;再用捏指法沿骨骼边缘由足趾端向足跟推压带状区域5次,逐渐加力。注意:辅助手要扶于足背外侧,使足固定;先要摸准部位,再定点扣捏;用力适度并由轻逐渐加重。

适应证 咽喉疾患,如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气喘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足诊

1 手感:反射区可摸到气感和条索样。有气感表示有咳嗽、感冒、气管炎、肺气肿等疾患;条索样若出现在靠后部位,则表示有气管疾病。

2 外观:此反射区如宽、深、长即为正常,如果出现短、浅、窄则为不正常;反射区饱满膨隆,则表示上呼吸道经常有病。

扁桃腺

部位.双足拇趾趾背,近端趾骨背面背伸肌两侧的凹陷中。

按摩手法 用双手扣指法定点按揉并相对挤压3分钟。注意:双手的食、中两指要在拇趾底面固定拇趾;用力要斜向上方按压,不可向趾端方向挤压。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咽喉肿痛,及出现扁桃体肿胀、化脓肿胀、化脓等症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