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教育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5:04:4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桂忠,邱世亮,范锦勤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野外生存教育教程

野外生存教育教程试读:

前言

教育部2002年7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地、荒原等条件,开发野外生存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课程领域划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武术类共六类课程。其中,田径类课程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生活等课程。野外生存生活教育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它把传统的学校体育课堂的跑、跳、爬、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大自然,这不仅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而且还可以完善和丰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体系。

然而,中国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在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理论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们结合五年以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实践的经验,历时一年编写出本书。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野外生存教育理论;第二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野外生存实践知识与技能。全书力求突出知识性、科普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适合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及公共体育“野外生存教育”选修课选用。同时,本书也可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由王桂忠、邱世亮、范锦勤负责策划并担任主编,由付丽明、楚英兰、贾龙、贡兴满担任副主编,王桂忠教授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按编写章节为序):王桂忠(撰写第一章、第七章),邱世亮(撰写第二章),范锦勤(撰写第三章),贾龙(撰写第四章),楚英兰(撰写第五章),付丽明(撰写第六章),贡兴满参与了第四章部分内容的撰写,全书的插图由邱世亮老师绘制。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9年5月第一章野外生存教育概述

人类能生存至今,无不是借助大自然的恩惠才得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因此,无论人类文明如何进步,野外生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当前,基于加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突破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并将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第一节 野外生存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野外生存的概念

野外,是与人类的居住环境相对应的其他地域。生存,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所有行为的组合。

我们可以将野外生存理解为:在人迹较少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人类维持生命的所有行为的组合。野外生存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二、野外生存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实就是一部野外生存史。为了能够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早期的人类逐步创造了各种野外生存方式和野外生产技能,比如采集食物、寻找水源、钻木取火,等等。

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时期,人类的商业活动和生存活动基本上是依靠人的体力去完成的,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早期人类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

近代以来,战争与野外生存这个主题更是密不可分。在长期的野外作战中,地质、气候、食物、水源等野外环境因素既可以成为一支部队的取胜之道,也有可能让一支部队彻底落败。

近代的探险与科学考察活动是人类主动重返野外进行工作,探险者和科学考察人员已开始逐步配备专业化的野外生存工具,并专门进行野外生存技能的训练。

三、现代野外生存活动的发展概况

1.国外野外生存活动概况

近30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已逐渐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人们厌倦了繁杂的娱乐场所和喧闹的城市生活,开始热衷于以个人、家庭、团队的形式去一些原始的、人迹罕至的地方,通过野外生存活动来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

目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非常普及,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休闲类的有野炊、露营、爬山、游泳等;尝试类的有穿越沙漠、穿越丛林等;挑战类的有穿越极地、征服高山以及带有竞赛性质的比赛,如美国电视台主办的“生存者系列”活动。除了社会上自发的和有组织的野外生存活动外,很多国家还把“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列入学校的教育科目中,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教育课程。

2.国内野外生存活动概况

目前,我国的野外生存活动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的时间比较晚,早期只限登山运动员以及从事地质、勘探、林业等方向的机构和工作人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的休闲观、体育观开始进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登山、攀岩、漂流、冲浪、攀冰、穿越、定向、远足、越野、溯溪等野外生存活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我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悄然兴起,并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迅速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休闲和体育活动方式。

野外生存活动多数带有探险性,活动强度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野外生存活动能够达到拥抱自然、挑战自我的目的,能够培养个人的毅力以及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提高野外生存能力的效果,因而深受青年人的欢迎。野外生存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野外生存活动在我国已有了庞大的参与人群,户外运动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许多专业的户外活动机构、中介、运营组织已经成立,活动方式既有个体自发组织、俱乐部的会员组织,也有旅行社组织。广东电视台连续多年举办的“生存大挑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节目收视率极高。人们对经常参加野外活动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户外发烧友”、“暴走族”、“背包族”、“驴友”等。另外,由于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野外生存自然资源环境,这为野外生存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目前,户外活动从业者普遍认为,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户外活动与学校教育将进一步融合,这将促使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在不久的将来,野外生存活动在我国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节 野外生存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野外生存教育的起源

野外生存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西洋商务舰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的海员葬身海底。从为数不多的生还者身上,人们发现了他们共同的特征,即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在德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等人的提议下,德国海军创办了“阿德伯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舰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这就是最早的野外生存教育学校。“二战”结束后,野外生存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和管理训练等。

随后,人们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视作品中,也看到了特种部队、陆战队、空降兵等进行野外训练、野外作战的画面。可以说,人类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了由被动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发展到主动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转变。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特种兵的野外生活,从好奇、崇拜到模仿,野外生存训练模式逐渐从军队转移到民间。

二、国外学校野外生存教育简述

开展野外生存教育活动在国外较为普遍,许多国家将“户外教育”、“生存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当中,试图通过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使学生增强体能,养成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养成敢于挑战困难、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掌握生存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本把野外生存生活能力作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并在《保健体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诸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等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有关体育和健康的活动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应该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如野营活动)来开展。1999年,日本通过了《独立行政法人少年自然之家法》,配备专门的设施、资金、人员,用于组织少年进行野外活动和研修,使少年能够亲近大自然,获得集体野营锻炼的机会。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冒险和户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活动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并使学生喜欢这种活动。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两个或更多的户外教育活动(如搬运货物、划船、宿营、长途徒步旅行、定向越野、水上运动等)中显示适应能力。

新西兰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指出:户外教育应发展学生的个人和社会技能,使学生在户外教育中变得充满活力,同时,通过户外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而为其保护和关注环境等提供机会。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包括户外冒险活动和户外专业活动项目(如野外定向、帆船、攀岩、远足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指出:要满足人的成就和知识基础的需要及体验新的挑战的需要,重视挑战、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安全的方法,并为自己和他人制订户外活动的安全计划,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海滩、灌木丛、高山等)预防危险、降低伤害的安全措施,明确在户外安全活动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作用,提高参加户外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如搭建营地、在海湾中航行等)。

目前,许多国外的公司或企业已将野外生存拓展训练作为人力资源的培训科目。

三、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现状

1.高校野外生存教育的概念

野外生存教育,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远离生活的熟悉地,到野外自然环境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

野外生存教育是以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实践为手段,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习体验自然环境下的活动乐趣和技能等。野外生存教育的资源在大自然当中,具有鲜明的教育资源个性,它集竞技性与挑战性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并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上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至社会和大自然中,使学生从中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野外生存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突破了传统“体育”的狭小空间,更多地体现在体育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上。

2.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开展户外运动项目教学与科研较早的学校,1998年,该校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

近年来,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一些类似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活动。2002年5月,教育部体卫艺司申报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该课题组组长为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季克异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作为总课程的研究中心,该院院长季浏为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浙江林学院是该课题的第一批实验基地。

2002年7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林业大学和浙江林学院七所高校的140名学生,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和浙江大明山三个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措施,这次训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践与探索为野外生存生活课程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7月,参加实验的学校达到20所,其中在黑龙江帽儿山组织的活动为“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共同训练”。

自2005年起,韶关学院先后在体育专业学生及公共体育选修课中开设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已有近2000名学生参加了此门课程的学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不仅是韶关学院常态化的一门课程,而且也是公共体育选修课中被选率较高的课程之一。第三节 野外生存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野外生存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符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一、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户外专项工作者需要野外生存的活动能力

社会在向城市化、城镇化发展,但不可改变的是,人们还无法远离自然环境,甚至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在野外展开,地质、勘探、生物、动物、生态、气象、考古、水力、旅游等学科的从业人员必然要在远离城市的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开展工作。此外,在医务、交通、通信、路桥、新闻、公安等行业工作的人员同样也需要在野外展开工作,因此,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2.部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以提高战斗力

从战争的角度看,野外生存能力是衡量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东北的林海雪原、广西的十万大山,都曾留下解放军胜利者的身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一部经典的野外生存史。

战争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方向的辨别、道路的选择、食物的采撷、温差的适应、环境的陌生、动物的袭击等因素,无不考验着每一个士兵的生存能力。因此,所有国家的陆军和空军都将野外生存训练当作训练科目,将部队放到海岛、高原、森林、沼泽等环境中开展野外实战训练。

3.提高人类生存能力,以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事故

舒适的城市生活让人类远离了自然环境,也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逐渐退化了。频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经常考验着人类的野外生存能力,如地震、山体滑坡、风灾、水灾、雪灾等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通信不通,当时幸免于难的群众面临着险恶的生存环境,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展开自救与互救,并需要选择正确的途径逃离余震险境。

2009年4月,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生灾难自救能力调查报告”,对广东省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1.7%的中小学生不了解骨折、被蛇咬伤等紧急情况的救护;有73%的中小学生不懂得正确使用担架;懂得如何进行休克紧急救护的学生只占24.1%;关于溺水、中暑等情况,50%以上的中小学生欠缺这方面的救护知识;69%的受访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在地震中应如何保护自己;几乎100%的学生不懂得在真正遇上雷击时应如何自救,其结果是一旦遇上雷击,他们只能坐以待毙。调查的结果让人们对青少年的生存能力感到担忧。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对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能力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促进现代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物质成果的增加,我们得以享受着物质文明的硕果,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人群中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从依赖体力的生产走向依赖知识信息的经济,人们的身体活动在整体上脱离了生产劳动领域,而且出现了违反生物规律和其他自然规律的异化,如出现“肌肉饥饿”,使得人们不得不在生活的闲暇里增加活动量。长坐室内工作的人群大多向往大自然,由此可见,回归大自然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平衡的需要。

5.休闲时代的来临驱动户外活动的产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休闲时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体育自身的社会功能正发生明显的转变,“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休闲体育观”无不折射出民众体育的多元化与生活化需求。

休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其主要的标志一是有闲,二是有钱,三是有心情。从“有闲”这个角度看,我国现在已有法定节假日114天;从“有钱”这个角度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都在高速增长;从“有心情”这个角度看,人们在摆脱了贫穷之后心情舒畅,自然就有了享受休闲的心情。

现在的户外活动已经不再是一种专业性的运动或专业性的工作,户外运动已经成为大众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登山、探险、溯溪、野外徒步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户外用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户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催生了野外生存活动产业的发展。

2007年亚洲户外用品展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户外运动服装和装备的销售总量只有1亿元;而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6亿元。2002年,全国只有400多家专业户外用品经销和290多家专业户外用品店;到2007年就已经分别发展到了2125家和1500多家。

业内专家预计,2007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户外运动市场,户外运动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化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学校,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往往不被重视,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生活经验也被分割为学科林立的知识模块,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融会贯通,迁移不足,这也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改革。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其意义在于借助大自然的环境资源,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有助于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发展迅速,野外活动作为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形成了一定的户外运动产业规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野外活动为代表的休闲运动和体育旅游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参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学习,掌握野外生存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对户外运动的组织、策划能力,能从事户外活动领域中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2.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体育“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将课程领域划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武术类共六类课程。其中,田径类课程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和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符合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要求。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目前已在全国广泛实验,“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灵活性,鼓励不同地区的学校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选取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倡导户外运动、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这些创新理念的提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过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被忽视的技能模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将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指导中小学开展户外运动的专业技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新课标”的专业技能要求。

3.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

教育部2002年7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和组织野外活动;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地、荒原等条件,开发野外生存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指导纲要》还指出:“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这一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也符合《指导纲要》提出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

4.开展野外生存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1)野外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享受安逸与舒适的生活,也越来越远离野外环境。人们的野外“生存能力”逐渐减弱,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不断减退。

野外生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岩降、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觅食、觅水、野外定向等内容,涉及大量的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野外生存技能,对大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野外生存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野外生存活动一般都选择在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长时间在崎岖的道路中负重行进,其艰苦程度在现实中难以模拟。每个行动小组就食物、饮用水、应急药品及各种工具等集体物质资源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团体成员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助精神,处理好成员间体质的差异、性别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与性格的差异。共同目标下的野外活动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配合。野外环境下的团队纽带,带来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大缩短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拓展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野外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教育,野外活动计划中有明确的保护环境的纪律要求。例如,要爱护动物、植物,不沿途丢弃垃圾,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要用专门的袋子带下山集中销毁,等等。

野外生存活动同时也是保护环境的具体实践。远离城市喧嚣和嘈杂,在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下,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野外的美景让同学们陶醉的同时,也唤起了同学们关爱和珍惜自然环境的意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保护环境的行动也变得具体化。(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大学生与野外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的机会不多。野外生存教育让大学生们在崇山峻岭或人迹罕至的荒山丛林中,通过徒步穿越、丛林探险、悬崖速降、徒手攀岩、野外采集等,让大学生们在摸爬滚打中“苦心智、劳筋骨”,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在考验自我、相互鼓励、克服严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满足大学生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人生追求。

浙江林学院对参加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156名大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A-90测评,并与未参加此类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参加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同学在强迫水平、焦虑水平及抑郁水平方面均向良性化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野外生存活动具有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对参加了课程学习的韶关学院2003级体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课程兴趣”、“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自信心”、“生存生活技能”、“终身体育”等调查因子中,课程引起以上因素良性认同的比例均超过90%。第四节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系

作为一种崭新的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课程模式,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与困难?体育专业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计该如何进行?针对本地区的地理特征应如何选择课程资源?这些都是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设计、实施、修订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案,以提高课程的规范化程度。

一、课程目标

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户外运动、探险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领域:

1.运动参与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运动技能目标

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适应自然和挑战极限的能力,掌握提高相关体能的方式与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改善其身体各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4.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炼学生的意志,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确立其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6.专业技能目标(体育专业学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开展户外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

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课程大纲由理论课、实践课、教学考核与野外综合训练四个模块组成(如图1-1)。图1-1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大纲示意图

教学内容的选择(如图1-2)充分体现了“三基本”的原则,能反映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重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心理训练、体能训练、意志品质训练、急救训练、野外定向训练、独立获得食物和水训练、野外宿营训练、防寒训练、防潮训练、防毒训练、攀岩训练、团队精神训练及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图1-2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理论内容重点突显“野外”与“生存”主题,考虑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目标需要,增加了“野外活动策划”内容。

校内模拟实践内容重点放在户外生存技能、团队精神与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模拟训练与教育。以素质练习、拓展训练、专项训练等模块组织开展教学,为开展野外生存生活实践储备技能、体能。

野外生存综合实践内容安排在远离人居的偏远山区,利用双休日或长假进行。选用“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和“特殊式”等不同的方式,学生以6~8人为一组。期间安排攀岩、岩降、溯溪、漂流、登山、徒步穿越、埋锅造饭、野外定向、野外模拟救护、特殊条件的取水与点火等实践内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形式

课程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以野外生存生活知识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教育、突发事故处理、团队精神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实践部分分为模拟实践(户外用品的使用及营地建立等)和野外实践两类。

四、课程时数与时序“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包括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校级公选课、校级活动课)均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模拟实践16学时,野外实践16学时(2~3天时间)。教育时序按基础理论-基础训练-专项训练-模拟训练-野外实践与考核进行(如图1-3)。图1-3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内容顺序图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野外实践综合评定等环节。

野外综合实践既是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训练课,也是对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综合考核,须在野外的环境中进行。考核遵循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从五个学习领域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课程概述、野外生存理论知识等,以抽签选题现场回答的方式进行)。

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括野外活动器材使用、搭建营地、模拟救护、简易担架制作等,以抽签选题的方式进行)。

野外实践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50%(由老师召集各小组组长,组成学生学习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根据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的参与态度、闪光记录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

六、课程师资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模块性,课程师资以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教师为基础,并从其他教研室中吸收有一定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施教学。

七、课程设备、器材

课程教学实施必须拥有帐篷、户外用灯具、炊具、睡袋、背囊、防潮垫、指南针、对讲机、急救医疗用品等专业性设备与器材的支持。

八、课程安全设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必须重视师生的安全,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部分,都应对所有安全细节加以重视。具体要求如下:(1)在理论教学中重视纪律教育与安全教育。(2)参加野外实践的师生必须身体健康,身体不适者不能参与。(3)参与者需要购买意外伤害人身保险。(4)建立风险基金。(5)制定《野外实践活动安全守则与协议》,参与者学习、认可、签署后方可随队。(6)制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环节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方案。第五节 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教学理论和环境支持系统。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虽然其课程价值容易被认同,但在起步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困难与问题,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正视困难与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关解决方案,将有助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健康实施与发展。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运动技能目标。对7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自《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有25%的院校相继在体育课教学中增设了户外运动类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单一;有70%的学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打算,但由于缺乏教材,不知道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而未能开设此类课程。

一、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

1.教育管理者对野外安全隐患的担心

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平均有40名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这一数据正以新的速度增长。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教育管理者要承受巨大的责任压力与赔款压力。为此,很多学校采取了保守策略,尽量减少组织户外活动。

2.课程体系有待建立与完善

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探索刚刚起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的课程化需要相关政策、理论体系的支撑。从政策层面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明确列入高校体育专业、普通专业课程方案中。在建立课程体系方面,还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环节加以建立和完善,如果没有课程理论的基础,没有对其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进行改革,都会造成课程实施的无序化,容易造成任课教师在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的茫然与无所适从。只有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3.缺乏高素质课程师资

负责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老师,前期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后期的野外实践期间要负责整个队伍的管理,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卫生保健、安全急救、天文地理、环境保护、策划组织等知识领域的传授,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这方面的人才,以往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也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体育教师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组织上的能力不足,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课程在学校的开展。要胜任课程教学与指导,对担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课程实践资源稀缺

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实践部分需要选择在大自然环境中进行,选点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课程实践资源既要远离闹市,又要适宜教学化要求,但我国的高校均处在城市范围内,适应课程实践要求的自然环境资源稀缺。调研、选择、建设好课程实践基地将是确保课程按计划实施的重要条件,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

5.课程经费与设备

课程需要一定数量的专用设备作后援,如帐篷、睡袋、户外照明设备、GPS卫星定位仪、通信设备等许多户外专用设备。课程前期需要一定的设备与经费投入,野外实践中为预防突发事件发生,还需准备应急车辆、应急物品等,对多数高校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6.课程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是冒险也不是探险,但是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环境在山区、丛林、高原、荒岛等偏僻地区,期间还要进行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越野、漂流、涉水溯溪、搭绳过界、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具体项目的实践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与危险性。若干天的活动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如来自大自然的雷击、洪水、雪崩、落石和山体滑坡的意外;来自昆虫、猛兽袭击的意外;来自行动过程中的攀爬、负重行进、水源及食品安全等均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订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课程实践得到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

7.野外生存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我国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与探索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理论研究的滞后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野外生存生活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对活动的计划、步骤、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作出描述的水平上。如英国军人John Wiseman所著的The Sas Survival Handbook(1986年在英国出版,1999年我国华文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生存手册》),柳萍(1999)编著的《野外旅游生存自救》(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晴漪(2000)编写的《野外手册》都较系统地描述了野外活动的计划、步骤、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内容。王涛等人(2000)对高原野营的卫生及营地的选择进行了论述。陈小蓉(2003)编著了《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然而,应用实验法就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研究还不多。

虽然国内外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野外生存活动教育,但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课程的研究成果还相对不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对策

1.组建教学团队,配置必备的户外专业设备,制订严密的野外实践计划,确保课程健康有序进行

目前,我国还没有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对应的师资培训学校或机构,针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倡导用教师团队授课的方式,利用教师各自的特长,针对内容模块展开教学。各高校就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田径等专业方向的教师中,抽调了有一定户外运动经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展开教学。同时,也可考虑吸收社会上富有户外运动经验的人士参与课程策划与教学工作。

为确保野外实践的正常进行,同时要采购好户外活动所需的帐篷、睡袋、炊具、对讲机、缆绳、GPS等专业设备。在野外实践前,教师应对野外实践点进行勘探,拟订野外实践的活动计划,并制订较为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这些准备是本课程实施的工作基础。

2.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课程野外实践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地理地貌,众多的不可预计因素都会带来安全隐患。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无论是课程的理论部分,还是校内模拟实践部分以及野外实践部分,都必须将安全教育与安全防范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在野外实践前,必须提前制订好野外实践的安全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参加野外实践的学生要与带队教师共同签署《野外实践纪律与安全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带队教师则对野外实践点进行课前勘查、准备应急药品与救急分工、检查常规与专业的野外通信设备的工作状况、掌握最近医院的联系方式与行动路线,做好各种预防与应急措施。

3.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高校野外生存教育工作的开展(1)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组织户外运动方向的师资培训,高校体育协会也可考虑成立户外运动分会,通过培训与经验交流,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户外运动类课程化的进程。(2)各省教育厅以及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校,应充分重视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参照高校林业、动植物专业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实习基地或观测点的模式,依托自然保护区建立省级或校级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训基地或网点,为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加强野外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野外生存训练是关于健康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传授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而高校要开展好野外生存训练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的理论新体系,没有新理论知识的基础,没有对其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的改革,都会造成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实施过程中的无序。因此,只有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校中较好地开展野外生存这门课程。

思考题:

1.分析野外生存活动兴起的动因与现状。

2.结合自身的理解,分析大学生参加野外生存学习与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3.试述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2001.48~50

[2]季克异,季济.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1):50~51

[3]冯亚,季浏.国内外学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体育科研,2005(3):116~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5]黄汉升,季克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体育学刊,2005(6):1~5

[6]李建英等.野外环境中的生存之道.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叶常青.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

[8]王桂忠.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探索.体育学刊,2008(2)

[9]龙亚军.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所面临的困惑与对策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04(1)

[10]姜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2~75

[11]李志伟.广东省中小学生灾难自救能力调查.羊城晚报,2009-04-18第二章野外生存技能第一节 野外简易工具制作

一、简易削切器的制作方法

在野外使用的削切器如刀斧等是常用的工具,如果没有现成的削切器,也可以用石头制作。选择坚硬、片状的石头,如石英石、花岗岩、黑色燧石等,用另一块石头在片状石头的石刃上连续轻轻击打,直至打出比较锋利的边缘,然后在其他石头上磨锋利就可以使用了。

二、简易容器的制作方法

在野外常常要用容器来装水、放食物及煮饭等,如果缺乏这类物品,可利用自然资源加工制作解决。例如,在林区可以用树木制作木盆、木碗、木桶等;在有竹子的地方,可用竹子制作竹筒、竹碗,还可以用竹子做饭;在有黏土的地方则可以制作陶器。

1.木盆、木桶及木碗的制作方法

选取一节比较松软的木头,将木头的中间掏空,注意不要掏穿,根据木头的大小及长短可以做成木盆、木桶及木碗。

2.竹筒、竹碗的制作方法

取一段两头带节的竹子,在一头竹节上沿内壁开一小口就做成了一个竹筒。做一个木头塞子塞住小口,可以防止水倒出来。

3.陶器的制作方法

制陶是一项复杂精细的技术,但只要耐心细致,反复实践,不断探索,还是可以制作出实用的陶器的。(1)材料选择:选用黏性大、结构紧密的黏土。(2)制作陶土:将黏土打碎,用水调和均匀,放置一段时间即成,陶土应不软不硬并有韧性。太软将难以成形,太硬则不易黏合且容易开裂。(3)加工制作:可根据需要制成各种泥锅、泥盆、泥碗等。(4)脱水:将做好成形的陶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自然脱水,注意不可直接放在太阳下晒干以免开裂。(5)烧制:将脱水后的陶胎分层叠放,在四周架上木柴,进行燃烧,一直烧到陶胎透红,保持五六个小时的热度后慢慢减去火力,自然冷却即可。

三、绳索的制作方法

绳子在野外生存中的用途很多,上升、下降、捆绑、套索、保护及救援等都需要绳子。韧性好的植物纤维都可以作为绳子的原料,把它们搓编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一根不错的绳子。

1.原料选择

除了选择麻类植物和动物肌腱以外,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内层皮)、棕榈丝、蕉树茎、动物毛、沙草、须根等都可以利用。在选择原料前,应先试试纤维的拉力,若单束纤维都不易拉断,则用其搓出的绳子就会有很强的拉力。

2.编绳方法(1)回力搓绳法:将适当粗细的纤维折过来,变成两股(两股应不等长,以便加续纤维时两边的接头不在同一地方,使绳子不易断开),在固定一端的情况下,将两股向同一方向搓捻,然后解开先端,则纤维在回力的作用下,自然就拧在了一起。要想得到较长的绳子,就要不断续加纤维。注意不要在两股纤维的同一个位置续加,应相互错开20厘米以上,并把纤维拧紧。(2)编辫法:就是女性编辫子的方法。把纤维一端固定,并把纤维分成三等分,三股纤维等间隔地一股压一股,最终就能得到一根理想的绳子。要想得到较长的绳子,就要不断续加纤维。注意不要在三股纤维的同一个位置续加,应相互错开,并把纤维拉紧。

四、简易狩猎工具的制作方法

1.标枪的制作方法

将一根质量较重的木棒在粗头磨出锋利的尖,就可以做成一杆标枪;也可以用尖锐的长条形石头绑在木棒的一头做成标枪。

2.弓箭的制作方法

在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用竹子做弓胎,没有竹子的地方可以选择弹性比较好、韧性比较大的木头(如栎树、柞树、水腊、曲柳等)做弓胎;弓弦最好是动物肌腱或麻类植物搓捻成的麻绳;箭杆用笔直坚硬的木棍,越重越好;箭头可以用磨尖的动物肋骨或尖锐的小石头;箭翎可以利用各种禽类的羽毛。

3.弹弓的制作方法

找一个树杈做弓把,用内衣上的弹性材料(如有橡胶带更好)做弓弦,再找一块厚布放在后面用来包裹石子就可以了。第二节 绳索使用

一、绳索的整理(一)绳头的处理方法

绳子容易从切口处散开,因此,在使用绳索前要对绳头进行处理。通常有以下四种常见的处理绳头的方法:(1)处理在户外活动中最常被使用的尼龙等化纤制绳索时,只要用火烤一烤切口部分使之熔化,再用指尖捏紧即可。如果能在距两端一厘米处再涂上环氧树脂黏着剂固定的话,将会更安全。较粗的绳索或者是经常使用于野外的绳索都能进行这种处理。(2)暂时性的绳头处理,可以利用透明胶带固定。但绳索如果是在切断后再用胶带包住,则切口处容易散开,所以最好是在切断前先在预定的切断处两侧卷上胶带后再进行切断。(3)利用线来固定绳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方法,它可以使用在编织绳或捻绳上。所使用的线可依绳子的粗细来作选择,但一般以风筝线最常被使用。在处理时要注意,必须先将绳子捆绑后再切断。具体步骤如下:

①用线牢牢地缠绕;

②将线穿过环中;

③拉紧另一端的线头;

④切掉线的两端;

⑤最后,在距离线头少许处切断绳子即告完成。(如图2-1)图2-1 固定绳头(4)如果绳索是由三部分搓捻而成的话,解开绳端再将其相互联结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使用。(二)绳子的捆绑方式

很多人都有在紧急情况下需要使用绳子时,却为难以解开纠结的绳子而慌乱不已的经历。如果只是将使用过的绳子随便地绕成环状,那么不仅携带不便,下次也无法顺利地使用。所以在捆绑绳子时,除了需考虑携带方便外,也必须为容易解开而设想。

绳子的捆绑有很多种方法,选择容易解开的捆绑法是最明智的,但如果是捆绑捻帛成的绳子,就需注意不要使用那种会将绳子过于扭紧或过于放松的方法。此外,在捆绑登山绳等又粗又长的绳子时,需留意纽结的产生,因为将绳子卷成环状的方法一定会产生纽结。最好是用先将绳子分成左右两边后再折起来的方式。这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以下介绍两种方便的捆绑法,并要注意对绳子小心维护。在使用绳索后,一定要仔细检查有无伤痕,并将脏污的地方擦拭干净,充分晾干后再行捆绑。

1.粗绳的捆绑方法

这是一种将绳子分为左右两边,在不产生纽结的情况下即可将绳子捆绑好的方法。在分绳子时,一次的长度最好等于两手张开的最大距离,太短则捆起来的绳子可能会变得过大。在捆绑时,如果一只手无法应付,也可以放在手腕上。具体步骤如下:(1)将绳索分成左右两边;(2)将末端折返做成一个环;(3)用绳子的另一端缠住绳捆;(4)此末端穿入环中;(5)拉紧绳子的两端;(6)打一个平结;(7)将绳子背在背上携带时,用如插图所示的方法,将会相当便利。但需注意,此时绳子的两端需先预留2~3厘米的长度。(如图2-2)图2-2 粗绳捆绑法

2.细绳的捆绑方法

这是一种携带适当长度细绳时的重要结法,而且也可将之悬吊起来保管。收绳结时一定要卷得刚刚好才会好看。在卷的过程中,需注意不要有不够或者是过长的情况发生,而要掌握技巧则需靠不断地练习。此外,由于在解开时容易产生纽结,所以必须一边解开一边将绳子弄直。具体步骤如下:(1)将绳子的一端来回地折几次;(2)由上往下紧紧地缠绕;(3)绕到最后,将绳子的末端穿入下方的环里;(4)拉上方的环使之固定。(如图2-3)图2-3 细绳捆绑法(三)绳索的保管方法

绳索的保管很重要,湿气、阳光直射、高温等都是绳子的大敌,特别是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使绳子劣化并降低其强度,因此,捆绑好的绳子最好是放在没有阳光直射且通风的地方。

二、几种基本绳结及用途

绳结有很多种,认真学习及掌握结绳的基本方法,并善加运用,就足以应付野外的各种状况。尤其是称人结、接绳结、双套结、八字结等,应用范围很广。以下将就绳结中最基本的结法及其用途详加说明。

1.单结

单结是最简单的结。当绳子穿过滑轮时,单结可发挥绳栓的作用;在拉握绳子时,单结可以用来防止滑动;当绳端绽线时,单结可用来暂时地防止其继续脱线。单结的缺点是,当结打得太紧或弄湿时就很难解开。

以单结为基本,可以变化成结形较大的多重单结、圈套结之一的活索、将绳与绳连接的固定单结、做成一个固定圆圈的环结及在一条绳子上连续打好几个单结的连续单结等。具体步骤如下:(1)将绳端与绳子相交,穿过绳环;(2)打成一个结。(如图2-4)图2-4 单结

2.双重单结

双重单结是为了避免使用绳子损坏部分的重要绳结。它的结法很简单,只要将绳子对折后打一个单结即可。绳环部分就是绳子的损坏部分,由于其无法产生施力作用,即使拉紧绳子两端,绳环部分也不会受力。(如图2-5)图2-5 双重单结

3.多重单结

增加缠绕次数(2~4次左右),打成较大的结形。为了不使结打乱,必须边打结边整理。这种结多用在绳子的手握处,或是在绳子要抛向远处时加重绳头的重量。(如图2-6)图2-6 多重单结

4.活索

一种简单的圈套结。拉紧绳子的前端即可做成一个圆圈,圆圈中间没有任何东西时,一拉绳子即可将结解开。(如图2-7)图2-7 活索

5.固定单结

固定单结的打法是将两条绳子的末端与末端重叠,然后打一个单结。这个结一般是在将两条同样粗细的绳子迅速地连接,或是将一条绳子做成环状时使用。(如图2-8)图2-8 固定单结

6.连续单结

这是在紧急逃脱时使用的结,就是在一条绳子上连续打好几个单结(如图2-9)。但如果不熟练的话,结与结之间很难做成等间隔。因此,此法要进行反复练习,直到抓到窍门为止。图2-9 连续单结

7.接绳结

接绳结是连接两条绳索时所用,打法简单,拆解容易,可适用于质材粗细不同的绳索,安全可靠程度高。当两条绳索粗细不一时,打结的时候必然是先固定粗绳,然后再与细绳相连。

接绳结的打法有两种,最常使用的是如下所介绍的打法一,打法二适用于连接细绳或需要迅速打好结时。

打法一:(1)将一条绳索(粗绳)的末端对折,然后把另一条绳索(细绳)从对折绳圈的下方穿过;(2)把穿过的绳头绕过对折的绳索一圈;(3)打结;(4)握住两端绳头拉紧结目。(如图2-10)图2-10 接绳结(一)

打法二:利用指尖,使细绳可以迅速打成接线结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如图所示,将两条绳索先行交叉;(2)手握着交叉部分,然后把一端绳索(细绳)绕个圈;(3)把另一端的绳索(粗绳)对折;(4)将绳头穿过绳圈;(5)拉紧较细的绳;(6)用力拉紧结目后完成。(如图2-11)图2-11 接绳结(二)

8.滑接绳结

接绳结的变化之一是滑接绳结,它比接绳结更容易拆解。滑接绳结是将接绳结末端变成活结的打法,即使绳结很紧,仍然可以轻松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