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医学——装备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9:36:54

点击下载

作者:侯世科,樊毫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灾难医学——装备篇

灾难医学——装备篇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灾难医学.装备篇/侯世科,樊毫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3857-1

Ⅰ.①灾… Ⅱ.①侯…②樊… Ⅲ.①灾害-救援-医疗器械学 Ⅳ.①R197.3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5508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灾难医学——装备篇主  编:侯世科 樊毫军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1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857-1

策划编辑:王缔

责任编辑:王缔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一

灾难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各类灾难抗争的奋斗史。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生态环境多样,自然灾难频发,加之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形势复杂多样,人为灾难层出不穷。灾难具有高度的破坏性、明显的不可预知性、典型的群体公共性等特征,会造成人身、财产、环境的损失和破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因素。

灾难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科学,是灾难学与医学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是指导灾难救援的理论和实践。灾难医学贯穿防灾准备、灾难救治、灾后重建的全程,涵盖医学、管理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灾难医学始于灾前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救援指挥体系建设、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重于灾中的现场组织和救援、分级救治;延于灾后的防病防疫、心理疏导。不仅研究应对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也包括卫生防疫、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维护,还要研究灾难预防和准备阶段的相关医学问题,如备灾预案的制订、专业装备的研发、救灾训练和演练、科普教育等。

灾难医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也有十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历经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矿难、化学品爆炸等社会事件之后,受关注的程度和进展的幅度有很明显的提高。同时,国内关于灾难医学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现场救援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侯世科教授及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灾难医学领域不断进展,带领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执行多次国内外救援实战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整合临床中心、院校教育、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多方面资源,打造了“医、教、研、救”一体化平台。本书是针对灾难医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灾难医学的全过程,从“管理、技术、装备、护理”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将研究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学科内涵从单纯医疗紧急救援转变为灾难综合救援及灾中、灾后中长期的医学、社会、人文手段干预并重;体系要素也从单纯的医学技术层面转变为高效指挥协同系统、医疗救援队伍建设、专业救援技术使用、特定装备配备等全要素综合系统。

灾难医学的推进需要实战经验的积累、精准研究的支持和系统体系的健全,是一项不断探索的进程。作者带领团队将十余年来辛勤钻研的成果作了一个系统的全面介绍,将为各级决策和指挥提供参考和指南,将对发展灾难医学、提高各级救援队伍和人员的救治水平起到显著推动,将在灾难医学的实践、教学、科研和训练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3月序 二

由侯世科教授任总主编,近百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的《灾难医学——管理篇》、《灾难医学——技术篇》、《灾难医学——装备篇》、《灾难医学——护理篇》专业系列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套适应全新形势下灾难医学实践需要的系列专业教材,既可以作为灾难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教材,也可以作为医学救援队队员及急诊科医生的培训教材,是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科研、实践取得的创新成果。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套灾难医学专业系列教材适应灾难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努力跟踪医学学科的前沿,着眼探索高新灾难医学理念、技术和装备,对比2006年内部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高技术知识含量,特别是增加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救援实战的案例,是一套内容全面、创新性与实用性很强的灾难医学专业教材。整套教材充分体现了“贴近实战,贴近需求,贴近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原则。该套系列教材总主编侯世科教授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灾难医学专家。他组织的专家编写团队,都是在该领域中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学、临床、科研及灾难救援实战专家。他们经过十余年的一线教学、临床实践、科研探索以及灾难救援实战,历时三年的时间,编写了本套系列教材,凝结了各位专家的大量心血与智慧。

伴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灾难医学必将面临更多崭新的课题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希望这套教材在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助力大家启迪思维、扩展视野,为发展我国的灾难医学做出新的贡献!2017年3月前 言

自古而今,各种灾难事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特点。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高效处置,尽可能地避免、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应急救援的核心目标。通过近年来我国对SARS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较大规模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进一步警示我们:面对应急救援任务呈现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态性态势,军地应急救援装备的综合建设和发展步伐,需实现快速、高效、准确、持续的综合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全面提升专业救援力量承担多样化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急救援装备,是应急救援队伍的作战武器,对应急救援整体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急救援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处置对象多样性、紧急性的特点,亦决定或影响着应急救援装备的系统性和体系化。要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迅速化解险情,控制事故,就必须为应急救援人员配备专业化的应急救援装备。在险情突发之时,如果监测装备、控制装备、医疗设备能够及时投入使用,消除险情,避免事故,就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人员的伤亡。

本书对灾害医学救援装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各级卫生应急队伍和医学救援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分为四章,分别对医学救援、医学救援装备、装备的研制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各论部分分为七章,分别对搜索与营救装备、现场救援装备、综合救治平台、防疫心理救治装备、核化生事故救援装备、后勤保障装备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本书内容涉及面广,限于时间和水平,有些内容和编排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编 者2016年12月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概 述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各领域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性逐渐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且危害程度显著增加。所有的突发事件,不论其发生的原因如何,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救援医学是研究各种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规律,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等问题的学科,它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目的,力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医学救援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高效的抢救伤员、挽救生命,将突发事件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程度控制在最低水平,并争取灾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第一节 突发事件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和紧急性

突发事件必定是突然发生的,要求管理者迅速做出决策,调动和配置一切可得的资源进行应对,尽快控制事态,消除不利后果。例如,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核泄漏后,中国一些城市居民听信谣言,抢购食盐,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正确引导,并调配资源进行应对,迅速果断地平息了抢购风波。当然,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也是相对的,它往往是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临界点后的突然爆发。因此,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特别强调预防为主。

2.严重性

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3.不确定性

从纵向上看,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后果很难确定,可能会不断升级或延伸扩展,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到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等。从横向上看,由于风险的系统性和突发事件的“涟漪效应”(dimple effect),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相继引发多种类型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或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耦合,造成复合性灾难。如果处置不及时或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就是一场复合式巨灾,低温雨雪冰冻引发停电和运输中断,造成大量旅客滞留,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威胁,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提出“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要求,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冰灾,终于把损失降到最小。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更是典型的复合式巨灾。

4.社会性

由于突发事件在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并受到人的社会性及其与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联系的影响,再加上新兴媒体的作用,因此突发事件所威胁和影响的不单单是特定的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地域的社会生活与秩序,而且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5.同时涉及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在突发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决策行为也表现为不同。常规性的突发事件一般采用程序化决策就能够解决;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或当突发事件上升到紧急状态时,往往需要在信息、资源、时间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采用非程序化决策来寻求“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例如,在2008年冰雪灾害导致交通严重受阻的紧急情况下,湖北省对常规应当封闭的高速公路采取了“高速公路,低速运行”的非常规策略,为了安全,警车还在前面带路。2010年6月11日,马鞍山市花山区旅游局局长与行人发生口角纠纷,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马鞍山市委领导赶到现场后采取非程序化决策,对肇事者就地免职,及时平息了这起群体性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文件中,提到的都是“突发公共事件”,当时主要是为了区分个人或家庭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已经对“突发事件”予以明确界定,所以“突发公共事件”就逐步淡出了。(二)突发事件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在国外,与突发事件相匹配的表述包括 incident、accident、crisis、conjuncture、emergency、catastrophe、disaster等。在我国,早期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涉及专业部门的特定灾难,发展到现阶段,与“突发事件”相近或相关的重要概念还包括“紧急状态/紧急事件”,“风险”、“危险”、“危机”、“公共安全”、“灾害”和“灾难”等。在管理实践中,这些概念经常与“突发事件”共同出现,频率较高,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形成了无法割裂的联系。因此,明确突发事件的确切含义还需要把握突发事件与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

1.“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

中国的“突发事件”即对应于英文中的emergency。美国2000年的《减灾法案》(Disaster Mitigation Act)将“emergency”界定为两类:第一类指正常可以在地方层次上得到处理的危险事件;第二类是指需要总统决定、联邦政府提供帮助,增强州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以拯救生命、保护财产、维护公共卫生与安全、减少或防止在美国任何地方发生大灾难威胁的任何关头和场合。由此可见,英文中对“emergency”的界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界定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emergency”也可翻译为“紧急状态”,这与“突发事件”的含义有本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因此,紧急状态可视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一种极端状态。

2.“突发事件”与“风险”、“危险”“风险”(risk)最初是保险业一个术语,指“损失的可能性”。进入政策领域后,风险的含义有所改变。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关于风险管理的国家标准AS/NZS4360:1999认为,“风险”是“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某些事情发生的机会,它以因果关系和可能性来衡量”。国际风险分析协会将“风险”界定为“对人类生命、健康、财产或者环境安全产生的不利后果的可能”。英国内阁办公室在报告中指出:“风险”是“不确定性和后果的结合”。联合国的有关报告将“风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有害后果的可能性或预期损失”。

就此而言,“风险”与“突发事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险是一种尚未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形成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则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它的发生通常与风险有关。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危险 (源)”(hazards)是一个日常词汇,也与“突发事件”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包括场所和设施)。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将其定义为:“具有潜在的引起不幸、伤害、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农业损失、环境破坏、经营中断或其他类型损害或损失的事件或客观条件。”在这种意义上,危险(源)是造成突发事件的条件之一。“风险”与“危险”也有关系,一个广为认可与接受的公式为:“风险(risk)=危险(源)(hazards)×脆弱性(vulnerability)”。因此,风险、危险与突发事件的关系可表述为:危险是风险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风险则是突发事件的潜在状态。

3.“突发事件”与“危机”“危机”在中文具有双重含义,即“危险+机遇”。在英文中,“crisis”最初来源于古希腊的“crimein”,其基本含义是“鉴别、审查、决定”(to separate,to sift,to decide),现在的含义则与中文的“危机”类似。

在管理实践中,“危机”概念有两大来源:一是国际政治领域,“冷战”格局中美苏对抗经常造成国际政治的紧张,格雷厄姆·艾理森 (G.Allison)基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写出的《决策的本质》一书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品;二是企业管理领域,“三里岛泄漏”、“挑战者号爆炸”等事件的发生推动了企业危机管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因此,公共领域中的“危机”在概念上容易与“突发事件”混淆,国内在管理实践中也经常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多数研究观点认为,危机与突发事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有两点区别:一是危机的严重程度高于一般突发事件,往往是极端或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按照具有较大影响的乌里尔·罗森塔尔 (Uriel Rosenthal)的观点,危机是一种对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核心价值规范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二是危机是相对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如组织,而突发事件则并无特指的主体。

4.“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也是在国内的管理实践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近些年作为一门学科被提出,是中国自己采用的学科名称。2004年5~6月份,科技部受国务院委托,在讨论制定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会议上,将所有学科分为20个门类,“公共安全”列第九类,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防恐反恐、基础设施保护、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在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公共安全被列为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因此,就管理的内涵而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在中国的含义非常相近。

5.“突发事件”与“灾害”、“灾难”

从使用习惯上,“灾害”在中国通常是指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蝗灾和地震等;“灾难”通常指人为事故,如矿难、空难等。但是“灾害”与“灾难”没有本质差别,都是指给国家或社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都是相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突发事件”与“灾害”、“灾难”有着密切联系,灾害、灾难往往就是人类需要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或者是几类的复合,最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危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一个复杂、开放、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二、突发事件分类(一)突发事件分类的重要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其危急情形和造成的社会危害不同,政府和社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特别是社会安全事件往往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相比在具体应对过程中有其特殊性。例如,自然灾害应急应以国家救助性和保护性措施为主,辅之以限制性措施;社会冲突应对则要求以国家限制性措施为主。因此,分类管理是中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重要依据,所以,突发事件分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二)中国突发事件的分类

1.中国突发事件分类的基本问题

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中国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见表1-1-1)。表1-1-1 转型期中国突发事件分类的主要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本质上主要是基于事件发生的诱因进行分类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预防突发事件提供客观依据和线索;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依法行政的依据,因而符合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划分,目前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观点比较一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将经济安全事件单独列为一种特定类型,还是将它纳入社会安全事件中加以管理。有关专家认为在制定国家应急管理总体预案和各分项预案时,应当将经济安全事件作为独立的一大类单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国家经济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如果把经济安全事件并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会导致很多弊病。

2.突发事件分类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类突发事件彼此并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之间往往呈现多元和共时的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下可能还相互转化,即产生次生、衍生事件及其耦合事件,形成灾害链或复合式灾难,带来所谓的“涟漪反应”(dimple effect)。比如,“3·11”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火灾及菅直人内阁的信任危机等。另外,有些事件很难说是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一些技术灾害 (如有毒物质的泄漏),也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2)突发事件类型的具体规定,必须为各种新情况、新变化预留空间,并适时调整和更新。现代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高风险的社会,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将会不断凸显。例如,中国于1989年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由于当时相关规定的不完备,使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缺乏法律依据。

(3)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当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中心,在科学总结、归纳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应对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衔接。

(4)从深化和发展应急管理的需求出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重大研究计划——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该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常规突发事件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互相转化。三、突发事件的分级(一)突发事件分级的重要性

将突发事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采取不同强度的应急措施,这是各国应急管理的共同经验。突发事件分级的重要性在于,事件的级别水平将直接决定了预警信息的发布水平、预案的启动级别、响应级别、处置规模与手段的抉择等诸多问题。因此,突发事件的分级是应急处置的基础,也是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原则的重要内容。(二)突发事件分级的影响因素表1-1-2 影响突发事件等级水平的要素

影响突发事件等级水平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见表1-1-2):突发事件的客观属性、突发事件作用对象的承受能力 (脆弱性)和社会整体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对突发事件进行等级水平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来进行确认。(三)中国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同时,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将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也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依次用不同颜色标明 (表1-1-3)。表1-1-3 中国突发事件的四级预警第二节 灾难医学一、灾难医学的相关概念(一)应急

关于应急的概念,《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第1版)释义为:“应急”是应付急需,紧急情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为:“应急”是应付迫切的需要。

本书中“应急”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疗卫生机构迅速作出的应对紧急需求的行动。(二)救援

救援是一项涉及自然与社会、技术与工程,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工作,包括搜救、现场救援及医学救援三个部分。

人们对“救援”的理解有4种,对应着4个英文词组。

紧急救援 (emergency assistance):指紧急或急需的帮助,海外华人圈翻译为“急难救助”更能够准确地表达“急需的帮助”的含义。

搜索与营救 (search and rescue):指发生灾害后为拯救生命而进行的行动,最初是从发现和拯救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倒塌而受困的幸存者而来,多用于地震灾害的救援,其任务是“定位、救出和为稳定伤情而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灾害救援 (disaster relief):有减轻、救济的含义,如日本救援队就采用了这种名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relief”有“减轻”和“救济”的含义,因此主要在执行国际援助任务时采用。

急救医疗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指危重急症、灾难事故的急救医疗,国人多理解为医院内急诊。事实上,无论对救援采用哪种理解,都需要EMS的支持。

医学救援在各类救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医学救援不仅能够保障生命,减轻伤残,而且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灾难医学救援

医学救援,是指运用现代医学等手段使受困对象脱离灾难或危险,得到医学救护的活动。它是救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不是救援的全部。由于中外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单词与灾难医学救援完全同义。实际上在中文中,医学救援起初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医学救援活动最早始于对战争中负伤人员的救护。战争的组织者为了减少战争的伤亡,增加参战人员的安全感,提高参战人员的士气,对在战争中负了伤的伤员给予及时的现场急救处理,并运送到战地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从公元124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伤员的救护和转运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组织开始,迄今已有750多年历史。在这750多年中,医学救援从人抬、马拉到今天的救护汽车、途中监护与运输相结合的现代化救援,从当初的陆地救援到现在的海、陆、空、远程网络救助,无论是医学救援组织的体制、通讯、运输,还是医疗救治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伤病员的救治环境和条件,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且大大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从而真正体现了救援的意义。

大多数人常常把“医学救援”和“应急”这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医学救援”的范围较为狭窄,主要是指对生命的救助,它的工作内容包含在“应急工作”之内。目前,出于“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以及人们对生命救助的极大关注,“医学救援”与“应急”成对出现便很容易理解了。

根据上述分析,将“灾难医学救援”界定为:对突发事件引发的批量伤病员,按时效救治理论、原则,组织并实施医疗救治的活动。在这里,强调灾难医学救援目的是把突发事件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强调它不是临时抢救某一病人,而是针对突发、伤情复杂、严重的集体性伤害的医学救援活动。(四)灾难医学

灾难医学是研究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种突发事件情况下,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管理技术、装备信息等综合手段,对伤病员实施救生脱险、卫生救援,以拯救生命,减少伤残的学科。

它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以急救医学、临床急诊、危重监护为基础,但又相对独立。同时,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较广,与医学、灾难学、管理学、建筑学、气象学、心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二、灾难医学的相关学科(一)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

急诊 (救)医学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热门学科。1979年,国际上才正式公认急诊 (救)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其英文名称为“emergency medicine”,其中文翻译一直存在“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的争议。1997年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采用“急诊医学”作为这门学科的正式名称,但是此争议在学术界依然存在,近年来尤甚。“emergency medicine”是研究与处理急、危病人及伤员急救、途中医学监护、医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的专门学科。“emergency medicine”的范畴从宏观上看包括: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强化治疗、灾难医学、毒物学、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从微观上看包括:复苏术、抗休克、清创止血、固定断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各种单器官急性功能衰竭以及各种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初步处理。一种观点认为急诊医学是一门专科,而急救只是从属于它的一种救治手段,强调应重视院内急诊和危重病医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主张“急诊医学”的译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急诊”局限在医院范围内,无法涵盖整个急救行动,强调应重视现场救护和院外急救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主张“急救医学”的译法。

关于“emergency medicine”中文翻译的争议其实质是对其范畴的争议,争议的重点是应该重院内急诊还是应该重院外急救。这一争议的深层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公正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因此学者们努力给“emergency medicine”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定位,以期通过这种努力为指导,来建立公正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关于急诊(救)医学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关系,日本《急救医学》杂志创刊号十分明确地指出:急救医疗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体制。也许学者们都期望按照自己的理论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可事实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方式没有固定模式,美英的急诊 (救)工作重在院内处理,而欧陆国家则在院外即进行深入救治。关键是这两种模式运行的都很好,适合了各自的国情,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因此,目前学者们认为关键是能建立起符合公正和高效原则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而没有必要再去争论到底急救措施、救援力量等医学救援资源应该优先配置在院外或院内,更没必要顾及名称的差异。(二)灾难医学

1992年12月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OCHA)发布了《国际公认灾害管理相关基本术语汇编》,规范了灾难和灾难医学的定义。灾难是指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导致大量人员、物资或环境损失超出了社会自身功能资源的处置能力。灾难医学是指在综合灾难管理中,为预防、备灾、即时响应和恢复灾难引起的卫生问题,与其他学科合作的研究及各卫生学科的协作应用。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灾难 (disaster)是指客观条件突然巨变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灾难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伤病员提供紧急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具体地讲,灾难医学是研究人为或自然灾难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关系,阐明各种灾难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寻求有效的医学救援和卫生防护对策与措施,以便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对付灾难发生的有关医学准备,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实施医学救护和卫生防病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备灾训练、组织救灾医疗队、疏散伤员、卫生防疫、灾难救援管理等。

以往认为,灾难医学与急诊 (救)医学是两码事,前者主要是在灾区对群体伤员进行营救和治疗。现在则倾向于认为两者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可将灾难医学看做是现代急诊(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急诊 (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优势,灾难医学也充实了急诊 (救)医学的内容,促进了急诊 (救)医学的发展。(三)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是运用一般医学原理和技术,研究军队平时和战时特有的卫生保障的科学。其成果通过卫生勤务的实施,达到维护部队健康,提高野战医疗、防疫水平,巩固与增强部队战斗力,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但是许多军事医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救援医学研究借鉴,因为战争本身作为灾难的极端形式同样需要医学救援。

军队中早有卫生组织和军医为官兵医伤治病,但在很长时期内,军队的医学处于经验医学阶段,19世纪以后才上升为科学的军事医学。现代军队在作战和训练中常常遇到许多普通老百姓少见的医学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解决,这就促进了军事医学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军事医学都以一般医学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解决现代战争条件下部队的实际医学问题。例如,研究提高军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研究伤员运送过程中的感染预防和治疗;研究战时救治大批烧伤伤员简化而有效的方法;研究核、化学、生物等武器的医学防护措施以及激光武器伤害的防护;研究深潜、高空、航空卫生保障等。三、灾难医学的研究内容(一)宏观的研究内容

灾难医学的学术内涵和外延远非急诊 (救)医学、军事医学所能概括,它将社会学、管理学、灾难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引入医学领域,以“大救援”理念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在救援行动中的作用。

宏观来讲,灾难医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1.救援管理

主要包括医学救援的组织体系、灾害救援的医学指导和管理、灾后的卫生评估、灾后环境重建、灾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救援技术

主要包括面临灾害时的预防措施、在困境中脱险和求生方法、伤病员检伤分类、伤病员现场急救和早期治疗方法、受灾者心理卫生服务、伤病员的转送、灾后卫生防疫、灾后心理干预等专业知识。(二)灾难医学专业的研究内容

灾难医学专业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医学通用基础科目,这是灾难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十几门的基础医学学科和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等近20门的临床医学学科;二是灾难医学专业特色学科,如灾难医学导论、医学救援技术、救援装备技术、灾难医学管理学、灾难心理学等。此外,本专业的学员还要学习通用教育课程,有条件的还应开设选修课程。由于灾难医学专业是一个新的学科,国内尚没有专门的、统一的教材,下面就重点介绍救援医学专业其他4门特色学科的研究内容。

1.灾难医学技术

(1)院外医学急救技术:

包括VIPCIT救治程序、心肺脑复苏技术、院外急救五大技术 (畅通气道、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本急救技术 (静脉通道建立、氧气吸入术、吸痰术、导尿术、创伤基本操作技术、各种穿刺术、抗休克裤使用、心脏电复律术、洗胃术、气管切开术等)及移动式ICU病房的建立。

(2)现场医学救援技术:

包括各种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援技术,如海难、海啸、空难、火灾、水灾、地震、矿难、交通事故、触电、雷击、爆炸事故、核事故、生化事故、化学中毒、突发传染病、战场的医学救援技术及灾难现场公共卫生对策。

(3)特殊类型伤的医学救援技术:

包括烧伤、冷伤 (低温伤、冻伤)、中暑、辐射损伤、毒剂伤、火器伤、海水浸泡伤、冲击伤、挤压伤、多发伤、复合伤及伤后感染的防治。

2.灾难医学装备技术

(1)总论:

医学救援装备概述、医学救援装备研究、医学救援装备管理。

(2)各论:

预测预警系统、搜索营救装备、现场救援装备、综合救治平台、防护防疫心理救治装备、核化生事故救援装备、后勤保障装备。

3.灾难管理学

(1)应急救援体系:

我国应急救援系统、国外应急救援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的发展趋势等。

(2)灾难医学实施:

灾害救援的基本原则、医学救援预防与准备、医学救援监测与预警、医学救援的应急与处置、医学救援恢复与善后等。

(3)灾难医学管理技术:

三救治理论与技术、救援流行病学技术、预案管理技术、灾害风险评估等。

4.灾难护理学

(1)总论:

医学救援护理的组织管理与特点、救援方舱医院护理人员的组织与实施、灾害现场救援所需的护理技术。

(2)各论:

地震灾害的救援护理、火灾的救援护理、水灾的救援护理、矿难的救援护理、爆炸事故后的救援护理、核事故的救援护理、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救援护理、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紧急救护、灾害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灾害心理危机及护理干预、灾害患者的营养护理、家庭救援护理、常见险情的自救与逃生。(樊毫军 张永忠)第二章 医学救援装备概述第一节 医学救援装备概念、分类及特点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包括欧美、日本和我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均在国家和军队层面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和研发的力度,以提升突发事件医学救援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员身心健康、展示国际良好形象。一、医学救援装备概念

医学救援装备是现代应急医疗、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装备,是平时和战时应急医学救援的有力武器和重要保障,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伤病员的现场急救、紧急救治、立体运送、野外医院早期救治和部分专科救治、专科治疗、后期康复、卫生防疫、“三防”医学救援和模拟训练等。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医学救援装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学救援装备,亦可称为“卫生应急装备”,主要是指平时和战时各级卫生机构、各类卫生救援力量开展卫生事业管理、伤病预防与救治、队伍培训演练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装备的总称。狭义的医学救援装备,是指卫生应急队伍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现场实施医学救援保障时,所使用的医用器械、仪器、设备、卫生技术车辆及相关辅助装备等。

医学救援装备作为“救”的一大内容与军需装备、油料装备、仓储装备、军交运输装备和维修装备并列,构成后勤保障装备主体。同时,具有品种多、军民通用性强、人机交互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提高医学救援装备研究水平,对增强后勤装备整体质量建设,实现保障有力起到关键作用。二、医学救援装备分类

医学救援装备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按装备功能分类

根据医学救援装备的具体功能,可分为通信装备、搜救装备、诊疗装备、后送装备、防护防疫装备、保障装备等六大类,每大类又分为不同的小类。

1.通信装备

主要包括通讯指挥、远程医学、医疗信息管理等器材与装备。

2.搜救装备

主要包括现场侦检、搜索和营救等器材与装备。

3.诊疗装备

主要包括现场伤病诊断、基本急救、手术、治疗、护理等器材与装备。

4.后送装备

主要包括伤病员搬运工具、后送车辆、船舶、直升机或飞机等。

5.防护防疫装备

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卫生防疫装备。

6.保障装备

主要包括血液、氧气、制液等医疗保障装备和饮食、供电、宿营等生活保障装备。(二)按装备的机动方式分类

根据装备机动方式的不同,可将医学救援装备分为便携背囊 (包)、医疗箱组、帐篷医院、车载医院、方舱医院、医院船、空中医院等机动医疗救援装备体系。

1.便携背囊 (包)

主要包括急救背囊、诊疗背囊、清创背囊、生化检验背囊、检水检毒背囊和卫生防疫背囊等。

2.医疗箱组

主要包括通用或专用的单兵或个人医疗箱 (盒)、指挥作业箱、携运行医疗箱、卫生防护医疗箱、特种医疗箱等。

3.帐篷医院

主要由支杆式帐篷、框架式帐篷、充气式帐篷及配套设备组成的医疗救治单元和医技保障单元,可单独在野外环境下展开临时救护所,也可与车载医院、方舱医院对接联合使用。

4.车载医院

主要由救护车、急救车、诊疗车、卫生防疫车和宿营车、炊事车、设备装载车等卫生技术和保障车辆及其配套的设备组成。

5.方舱医院

方舱主要包括扩展式或非扩展式诊疗方舱、医疗保障方舱、卫勤作业方舱等,可抽组单个或多个方舱执行任务,也可与帐篷及炊事车、运水车、运油加油车、宿营车、厕所车等后勤保障车辆联合使用,整体展开后形成较大规模的野战医院,开展综合救治。

6.医院船

目前医院船主要分为规范的医院船和非规范的医院船2类。

7.空中医院

空中医院主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的救护直升机和卫生飞机。(三)按装备使用单位分类

根据医学救援装备的具体使用单位,可分为单兵或个人现场急救装备以及军地各级卫生应急分队、卫生应急救护所、野战及后方医院应急救援装备。

1.个人或单兵急救装备

主要指现场开展通气、包扎、止血、固定和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所需的器材与装备。

2.卫生应急分队装备

主要指开展伤病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所需的器材与装备。

3.卫生应急救护所装备

主要指开展伤病员紧急救治、部分早期救治所需的器材与装备。

4.野战医院装备

主要指开展伤病员早期救治、部分专科救治所需的器材与装备。

5.后方医院装备

主要指开展伤病员专科救治和后期康复治疗所需的器材与装备。(四)按装备使用范围分类

根据医学救援装备的使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医学救援装备和专用医学救援装备两类。

1.通用医学救援装备

指在伤病员诊疗、后送、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救援任务中通常都会使用的各种卫生装备。

2.专用医学救援装备

指适合不同救援队伍和不同环境、气候条件的卫生应急装备,主要包括“三防”、空勤、海上和高原、高寒、高温等特殊条件下专用医学救援装备。(五)按装备使用状态分类

根据装备使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平时医学救援装备和战时医学救援装备两类。

1.平时医学救援装备

亦称日常卫生应急装备,是指医院、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等卫生机构平时训练及开展疾病预防、救治、卫生防疫、卫生防护和管理等日常工作所需的系列装备。

2.战时医学救援装备

指在灾害、事故或战争发生时,为开展现场应急指挥、伤病员卫生救治、卫生防疫、卫生防护等应急工作所投入使用的系列装备。

平时医学救援装备与战时医学救援装备不能严格区分,许多卫生装备,如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输液泵、心电图机、手术器械及卫生急救车、X线检查车等,既是平时医学救援装备,又是战时医学救援装备。三、医学救援装备特点

医学救援装备是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卫生应急人员和队伍配备专业的医学救援装备是高效开展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有效实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救援目标的前提条件。概括起来,目前医学救援装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医学救援装备在时间上的稳定性程度,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问题的程度 (概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有可靠性:

即装备由设计、制造、安装到试运转完毕,使装备满足规定的可靠性指标,是先天的可靠性,这对医学救援装备至关重要。

(2)使用可靠性:

即装备在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出故障或少出故障,实现其预期的保障效能,确保救治任务的完成。

2.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医学救援装备对特定环境或条件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伤病员适应性:

即医学救援装备应符合人机工程要求,舒适、耐用,适合伤病员使用。

(2)任务的适应性:

即装备应满足不同医学救援任务的需要,展开、撤收、携行和运行方便,装备及其外包装的集装性程度符合不同运输条件的要求,便于卫生应急队伍快速响应和机动能力的提高。

(3)环境的适应性:

即装备能够适应特定的温度、高度、湿度等环境,满足抗震、防水、防潮、防电磁干扰等要求,确保多数装备能够全天候使用。

3.通用性

通用性指医学救援装备及其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平战通用:

即医学救援装备应尽可能选用国内外商业化产品,便于平时医疗与战时救治相结合,提高医学救援装备的使用效率,避免因装备平时的闲置造成浪费,也解决了战时装备补给困难的难题。

(2)功能通用:

即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制和选型应尽可能符合同种或同类产品的设计规范,确保装备功能的通用性,便于开展联合救治时能够互换使用,提高整体救治工作的效率。

(3)配件通用:

即仪器设备的零部件和接口应尽量选用通用件、标准件,方便装备的维修、保养、更换和补充,以确保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4.集成性

集成性指医学救援装备的集约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功能集成性:

即一件装备具备多种功能,尽可能实现一物多用,如集止血、包扎与固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急救包,集心电监护、自动除颤为一体的急救设备,制氧与发电功能相结合的制氧发电车等,避免了应急救援时装备选配工作的繁琐。

(2)技术集成性:

即充分利用成熟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提高装备的综合技术性能。如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科研团队集成舱内智能增压、微环境监测与控制、舱体密封等多项技术,研制了国际上首台高原增压增氧医疗救援车,为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缺氧及急性高原反应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空白。

5.经济性

经济性指医学救援装备在全寿命周期内投入的费用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无论是对新型装备进行研发,还是对已有装备进行优化和采购,都要考虑其经济性,既要符合任务需求、功能需求,还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军情和市场,以期达到最佳的性价比,防止出现功能上太大的冗余和不同装备间的功能重复。第二节 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一、医学救援装备发展概况

自古至今,各种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特别是战争作为灾害的一种极端形式,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弥补的。医学救援或卫生应急装备的发展与医学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都是世界人民在应对灾害 (尤其是战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创新的结果,其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个体研发到规模化转化生产的一系列过程。(一)我国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概况

我国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医学救援装备 (器械)是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石器时代,先古人类就已磨制出了砭石、骨针等最早的医疗器具,用来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刺破表皮或切开脓包进行放血或排脓等。

青铜器时代,即商代 (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金属医疗器具,石针也就被金属针取代。相传早在伏羲时就制成了针灸的主要工具—“九针”。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公元前2世纪),扁鹊等对当时的医疗器具与中草药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伤病中针灸医疗取得很大的发展。

秦汉时期 (公元前2~公元2世纪),外科技术及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医学装备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还记载了灌肠、熏洗、引导、吹粉、通便等多种医疗器械治病的方法。

晋代 (公元3~4世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除介绍了各科的治疗方药外,还介绍了各种灸法,包括拔火罐、拔管子、吸筒等简单的医疗器具。

南北朝时期 (公元4~5世纪),已有了镊子的记载。

宋代 (公元9~12世纪)则进一步发明了医用“镰”,即长而有薄棱的类似箭头的钩子。至此,已形成了“一针二灸三火罐”的传统医学的医疗器械以及药物外治器具的系列。

元代 (公元13~14世纪),制造工艺已经很发达,当时就有了与近代外科手术器械相似的医用刀、剪、锥、凿、烙等器械。

至明清 (公元16~19世纪)两代,医疗器械又不断发展,使用了银蓖、磁烽、通脓管、喉针、舌压、钩针、治管等器械,以及药布、药棉、药巾、药带、药袋、药包等卫生材料和敷、贴、吸、灌、熨等治疗器具。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针灸为基础的治疗器械,并形成了与手术医疗器械相类似的简易医学装备 (器械)系列。

清末民初 (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医疗技术及医疗器具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但是,受军阀混战、日本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的影响,我国医疗装备、器械的发展缓慢,工艺技术不高,经营的品种和数量都很少,国内所需的医疗装备、器械,甚至是注射器、体温表、听诊器等简单的器械也都依赖进口。

近代与现代时期,20世纪40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战争条件下,解放区建立了一些医疗器械生产厂,有的还是随部队行动的“马背工厂”。当时,在山东的胶东地区建立的制药厂,除生产药品外,也生产一些简单的手术器械。后来,在东北也建立了医疗器械厂,生产刀、剪、钳、镊4个品种的医疗器械。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医学装备技术有效服务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人民健康水平、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等起到重要作用。以军队卫生装备为代表的医学救援装备生产规模和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起医疗器械检修单位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的大产品群,基本上摆脱了依靠进口的局面。如1958年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装备研究所,该研究所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卫生应急装备之中,已于“十五”初期成功研制了野战手术车、野战X线车、野战运血车、野战制氧挂车、药械挂车等新型卫生技术和保障车辆,有的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医学救援装备研发事业的蓬勃发展。(二)国外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概况

国外医学救援装备 (器械)的发展是随着军事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公元前4世纪,西方国家刚形成雇佣军时,古希腊就开始形成了军事医疗机构。公元前3世纪,希腊军队的医官就用装在衣兜里的一套简易器材来救护伤员。罗马帝国的士兵则每人配有个人裹伤包,重伤员由轻装的步兵和轻骑兵送到“病院”进行医疗救治。他们广泛应用盾牌或临时以木材、树枝制成手提担架作为短距离的伤员后送工具,常用的长距离运输工具则是双马担架、大车 (夏季)或雪橇 (冬季),可能时还利用船舶沿江河运输。

到了11世纪,由于火药武器的出现,使战时伤员的数量增加,伤类、伤势复杂,使人们对战伤救治的认识有了提高,开始采用烙铁烧灼或沸油浇烫的办法来消毒止血。

15世纪,西班牙出现了装备简陋的军队医院。

16世纪,已研制出粗糙的发热体温计和测定脉率的简陋装置。1579年,法国在军队中正式设立机动和固定式两类野战医院,利用已有的卫生器材装备救治伤员。至此,军队卫生装备正式产生了,以为医学救援装备 (器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医疗卫生器材也得到迅速发展,在解决止血、缝合、麻醉、灭菌和无菌输血等技术后,采用各种简易的手术器械对伤员进行清创、截肢等手术治疗。

19世纪,战伤救治器材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采用听诊器诊断、急救包和包扎、止血带止血、氯仿和乙醚麻醉、石膏绷带骨折固定等开展诊疗工作,以及铁路运输后送伤员等。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战伤急救到伤员后送治疗的整个医疗后送过程,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工业产品以及机械、电气和运输等技术手段和工具,如新型医疗器具、夹板、敷料、卫生技术车辆、医院船只和卫生飞机等新型的军队卫生装备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应急保障和日益频繁的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现场伤员救治和后送工作得到不断地改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