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佐医论医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4:02:4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勇,马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天佐医论医案集

何天佐医论医案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何天佐医论医案集作者:王勇,马云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ISBN:9787513229906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传承学术思想,发扬流派特色优势,挖掘对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学术观点,进一步完善流派学术思想。”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何天佐医论医案集》一书。

何天佐主任医师是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继承家学,不懈实践,发展创新。其创立的若干中医骨科诊疗原理,不囿经典,观点新颖;其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50余年,案例丰富,经验独特。总结其医论医案,实为挖掘、整理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学术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分为上篇学术思想、中篇临床医案(诊断病名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和下篇用药举要,附录包括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简史、何天佐传承人介绍,以及何天佐及其传承人近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旨在全面阐释何天佐学术观点和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给中医骨科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展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风貌,促进与各中医学术流派的交流。

本书由何天佐主任医师的传承人共同编写,编写工作得到了何天佐主任医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湖南衡阳市康阳骨科医院、湖南益阳亚东康复医院的关心支持,谨此致谢。

由于我们的编写经验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诚祈读者批评指正。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二○一五年八月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解放军高级技术专家(中医骨科)——何天佐

何天佐,男,生于1941年2月,蒙古族,大学学历,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何氏)骨科第五代传承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解放军现役文职一级、技术一级、军队高级技术专家,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院长、中医骨科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兼主任,四川仁甫何氏骨科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师出名门

何天佐生长于蒙古族医武世家,其父亲何仁甫系20世纪上叶成都骨科名医并使何氏骨科开派四川。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学医习武,耳濡目染,对医学兴趣甚浓,在成都水电学院求学期间,他将课余时间大量用于攻读中医药典籍和西医基础理论书籍。因病辍学后,即随父行医,在父亲的严格训导下,从实践中细心领悟并娴熟地掌握了祖传医理医技,深得真传。1981年11月,已在成都中医骨科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他,被成都军区作为骨科人才特征入伍。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何仁甫学医习武

以医为本

何天佐入伍后任成都军区体工大队军医。1986年10月,经上级批准,由何天佐以军区体工队卫生所为基础,创建了全军第一所骨科专科医院——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1988年6月,响应国家开发、建设海南特区的号召,何天佐又创建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分院——海南骨科医院。

何天佐注重实践、科学管理,医院充满生机和活力。医院坚持“以何氏骨科为主导,中西医结合”的技术特色和发展方向,实现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的建院宗旨。他在工作中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从早晨7:00工作到夜间22:00,超负荷劳作,周一、三、五上门诊,周二、四、六住院部查房和处理院务,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慕名求医者常在半夜就排队候诊,面对患者的需求和信赖,他累而无怨。在部队近40年间他未休过一次(军官)假。员工们甚至热心的患者们都担心他累坏身体,常劝说:“何院长您年逾古稀,千万要保重健康。”而他却凭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信念,依然坚持长时间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何天佐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先后收到军地患者感谢信30000余封、锦旗1000余面。《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成都晚报》《海南日报》和中央、四川、海南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100多次报道何天佐及其医院的先进事迹。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曾连续9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海南骨科医院曾被海南省政府授予“百名驻琼先进企业”称号。

功深面壁

何天佐坚持科技强军、科技兴医的信念。博采历代骨科名派之长,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大胆实践,潜心研究,反复验证,创立了若干新的诊疗原理,发明了一系列新的技术、药物,使何氏骨科流派学术体系日臻完善,将其从传统的中医骨科学派提升到逐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崭新高度,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为中医骨科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贡献之一是研制新药和获得专利。1992年,何天佐主持的“何氏骨科系列药品开发研究”课题,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星火计划项目。他根据何氏家传秘方,应用现代中医药研制技术,研制的“消肿镇痛膏”和“强腰壮骨膏”,经新药评审专家鉴定认为:何氏药膏采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作基质,生产工艺先进,消除了传统膏剂存放期短、使用不方便和橡胶膏剂易致敏等弊端,填补了中药制剂的有关空白,2001年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是何氏骨科数百年发展史上首次获得国家批准的新药和知识产权专利。投放市场至今,以“疗效显著、安全便捷”的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特别是经全军有关医疗单位使用证实,何氏膏药用于部队平时训练中发生的有关创伤,治疗及时、显效迅速,适用于部队平时或战时卫勤保障药品。

贡献之二是著书立说。1990~1995年,何天佐历时五载,撰写100余万字的《何氏骨科学》,由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上、下卷)。2009年,该专著经何天佐修订,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他根据祖传经验和50余年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等,既阐释了何氏骨科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学术特色,又提出了“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的骨科疾病分类,以及“治骨先治肉”“损伤一证,固从血论,更当重气”“骨伤手法在先,骨病药物为主”“分部位联合用药”“联合外固定”“瞬间复位法”“夹脊振抖法”等若干新的诊疗原理及方法。这是四川何氏骨科流派发展史上全面阐述何氏骨科医理医技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经解放军成都医学情报检索中心查新证实,在全国以姓氏出版学术专著者,至今确属少见。该书以“不囿经典、理论新颖”“中西结合、技术独特”的学术特色,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四川何氏骨科流派的当代学术标志。

贡献之三是科研出硕果。1996~2000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和国际学术交流奖8项。他承担的强腰壮骨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骨科联合外固定法及其临床应用、何氏夹脊振抖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何氏“治骨先治肉”理论及其应用等科研课题和学术专著——《何氏骨科学》,先后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何氏骨科外用膏药与学术论文《何氏治骨先治肉原理及应用》,1997年获美国纽约国际传统医学杰出产品金奖和杰出论文奖;消肿镇痛膏、强腰壮骨膏获2000年度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贡献之四是提升何氏骨科的文化和学术地位。2011年6月,何天佐创立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何氏骨科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传承保护。2012年11月,何天佐组织四川仁甫何氏骨科技术研究中心,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获得成功,何氏骨科成为我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

贡献之五是将何氏骨科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多次出席全军、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应邀赴朝鲜、新加坡讲学。尤其是在医学界相关专业的三次高峰会上,在充分展示家传绝技、提高何氏骨科知名度的同时,更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一是1988年5月,代表成都军区,出席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学术交流大会,现场演示何氏骨科医理医技。大会为他接来一位患“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患者难以行走,被两人搀扶到场,何天佐当场施用“夹脊振抖法”仅治疗2分钟,患者立即就能站立并独自绕场行走。聚会全军的骨科专家、同行无不为何氏骨科的神奇疗效、精湛医术而惊叹,到场的杨得志总参谋长和总部领导都予以赞扬。二是1990年9月,代表军队参加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并作为“全国百名特邀专家”为第13届亚运会现场义诊。何氏骨科精湛的医术受到中外同行及患者的高度赞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对此做了何天佐的专题报道。三是1996年10月,何天佐作为我军代表和军委确定的全军10名中医专家(成都军区仅1名),代表我军出席了“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这是世界性的军事医学学术交流盛会,大会期间何天佐现场演示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其精湛的医术和成功的演示,受到中外专家学者和军委领导的高度称赞,独具特色的何氏骨科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

由于他的学识、医技、医德和名望,受聘或被推选担任众多兼职,主要有: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疼痛研究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医院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特色医药合作中心顾问、海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四川省荥经县人民医院、金堂县中医医院、通江县中医医院、成都市青白江区骨科医院和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骨伤骨病专科医院、湖南省长沙惠民医院名誉院长。

桃李芬芳“科学没有疆界,知识造福人类。”正是这种思想境界,使何天佐打破家规,无私奉献,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中医骨科人才。解放军总后卫生部自1989年起,连续13年举办“全军何氏正骨学习班”和师带徒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军各军、兵种,每届都由何天佐主讲和临床带教。为全军培养富有何氏骨科技术特色的中医骨科临床技术骨干300余名。在坚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中,接收了省内外数十家医疗单位临床进修生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原四川万州中医学校)、成都中医学校毕业实习生达1000余人,学员遍布全国近百个单位。他把为国家为军队培养人才,视为为何氏骨科培养新一代传人,毫无保留地将祖传医术和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军地学员。他的言传身教、尽心尽力,使许多学员学有所成。如1990年“第二届全军何氏正骨学习班”学员李澄清,学成归队后坚持应用,于1994年部队转业到福建漳州老家某医院工作,他继续应用何氏骨科技术,很快成为当地的骨科名医,工作不足一年,即被厦门市以“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才”调入,经过6年奋斗,他将厦门市开元区梧村卫生所骨科门诊,发展成为该市首家具有何氏骨科技术特色的骨科专科医院——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原厦门市开元区骨科医院),并任该院院长。弟子朱晓东创办湖南衡阳市康阳骨科医院、陈亚东创办湖南益阳亚东康复医院。军内外、海内外的新一代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人,坚持应用何氏骨科技术为社会和部队服务,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技术、军事和经济效益。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于1997年任命何天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何天佐(中)向军队学员传授技艺,左2李澄清,右1张俊堂

淡泊明志

何天佐入伍35年,多次荣立军功,获国家、全军和军区的先进荣誉,2001年晋升文职一级,2012年晋升军队专业技术一级,成为军队高级技术专家。

他既珍惜荣誉,又秉承了父辈淡泊名利的品质,虽然年逾古稀,依然忘我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挤时间抓教学、搞科研、著书立说、交流学术,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信念,开始新的思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力日趋强盛的时代,祖国传统医药学该怎样抓住发展机遇?如何应对我国加入WTO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先后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思明区梧村骨科医院、海南骨科医院、湖南衡阳市康阳骨科医院、益阳亚东康复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等,加强医疗技术协作关系;与四川厚生天佐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何氏骨科新药;与四川全兴集团联合开发何氏骨科保健酒。何氏骨科流派迈上了跨行业、跨区域、多层次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何天佐使何氏骨科流派在传承和发展中,构筑了西有巴蜀基地、北有首都中心、南有琼州窗口,网络全国、辐射海外的发展平台,由单纯的诊疗体系向着以医药为龙头的综合性事业发展。何天佐近四十年获得的主要荣誉上篇何天佐学术思想与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在古代属“折疡”“金镞”等范畴。历史上对本科有“金疡”“接骨”“正骨”“伤科”等不同称谓。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是在我国各族人民与外伤疾患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川何氏骨科就是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凭借独特的理论思想和治疗手法,使中医骨伤科学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一、中西合参,病分三类,执简驭繁

何天佐将骨科疾病分为骨伤、骨病和先天骨疾患三类。下面结合传统分类和现代分类,介绍何天佐对骨科疾病分类的特色。(一)传统的骨科疾病分类

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早在《周礼·天官》中就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这是我国最早的对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其中的金疡、折疡可视为骨科疾病最早的分类。《礼记·月令·孟秋》记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蔡琶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记录了当时疡医对创伤所做的诊查和分类。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有“金疮病诸候”二十三论和“腕伤病诸候”九论,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论述。宋代的医事制度分为九科,内有疮肿兼折疡科和金镞兼书禁科,说明金镞和折疡有游离的趋势。由于蒙古族骨科临床实践机会多,所以元代骨科较之前有很大发展。元代在医制十三科中除了金疮肿科之外,又成立了正骨科,使中医骨科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明初,太医院制度分为十三科,骨科分为“接骨”和“金镞”两个专科。到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名为外科和正骨科,使金镞回到了外科范畴,而正骨科发展迅速。明清几百年间,骨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明代《普济方》的302~312卷属于骨科方面,按照受伤原因分为金疮门、刺疮门、杖疮门、诸虫兽伤门、折伤门等五类。明代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中将接骨科分为全身、头面、身中、脊背、腿足、金创、通用等七类,这是以部位为主的一种混合分类方法。清代《救伤秘旨》则按照穴位进行分类。以上这些分类方法都有一共通之处,即以外损为主要内容。

与外损相对的是内伤。内伤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内经》中关于内伤的描述,就其病因而言,多认为与六淫七情和外力所致有关;其部位是“五脏骨髓”;其病机是“血脉闭塞,气无所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渗涩”,与后世所言内伤不同。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深师方》中有“病从高坠下伤内,血在腹聚不出”的记载;《中藏经》有“病金疮血不止,脉大者死。病坠损、内伤、脉弱小者死”的记载。当时凡跌坠导致腹中有瘀血,内脏损伤者统称为内伤。至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记载:“又此病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明确将损伤分为“外损”和“内伤”两大类。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两卷分骨论外损,并包含在头面部、胸背部、四肢部三大类中;一卷依证论内伤。清代《伤科汇纂》中亦载有依证论内伤(卷四)、按致伤情况论损伤(卷九、卷十)和啮伤(卷十一、卷十二)。这些分类方法也有一共通点,即在分类上外损与内伤并重。

以上资料说明,古代各医家对骨科的分类并不完全相同。(二)现代中医骨科疾病分类

骨关节及其筋肉的疾病不仅涉及局部的病损和功能障碍,也涉及疾病在短期或长期所发生的整个机体形态与功能上的破坏。现代各医家对中医骨科疾病的分类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八种分类:(三)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何天佐将古今和中西医医家对骨科疾病的分类进行比较后,根据祖传及临床经验,基于对骨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将骨科疾病分为骨伤、骨病和先天骨疾患三大类。

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较之传统和现代对骨科疾病的分类,何天佐分类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从病因学的角度理解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骨伤的病因是“外力所伤”,系一次性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患部所致。

骨病的病因为“骨伤、劳损、六淫、正气虚衰,瘀、痰或兼而有之”,或为未超过负荷限度的外力长时间的持续作用或间歇性的反复作用,使机体超过疲劳限度;或为骨伤治疗不当、失治、久治未愈而迁延演变而成;或为风、寒、暑、湿、燥、火、瘀、痰等危害人体;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水谷五味营养失衡,七情无节,纵欲恣安,使机体御病能力下降;或为以上原因中两个以上联合作用形成。

先天骨疾患的病因为“先天禀赋的缺陷”。先天骨疾患为出生前或出生时骨异常、染色体紊乱、多因素遗传等遗传因素和机械性压迫、药物因素以及出生前、出生时复杂的环境因素所造成。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方法,与其他流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1)骨伤的一次性问题。何天佐认为骨伤是由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所致。既然有损伤,其所受外力必定大于患部所能承受的负荷限度,因此,将这种外力称为暴力。

两次以上的暴力作用致伤也属于骨伤,但应视为两次骨伤或多次骨伤。这是因为两次暴力无论是力的大小方向、受伤机制、致伤部位、体位状况以及症状表现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其导致的损伤必然有差异,不应混为一谈。例如,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经治疗有所好转,在之后的运动训练中再次受伤,尽管受伤机制、致伤部位、症状表现都可能完全一样,医生的诊断也是同一病名,但受力的大小和机体状况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患部的状况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治疗时在推拿手法的选择和用药的针对性上都需要做出调整,才能增强疗效。再如,某人被汽车撞倒在地,造成股骨颈骨折,一般认为此属于一次伤,而何天佐则认为被撞处是撞伤,股骨颈骨折是跌仆伤,属于二次伤。在治疗时所采用的按摩手法、用药、夹板固定,甚至绷带的缠绕方向都不一样。(2)劳损的分类问题。何天佐认为劳损属于骨病范畴。因为劳损虽然是一种损伤,但这种损伤并没有致伤的暴力存在,之所以致伤是由于机体已经发生了微观变化,这和其他骨病有更多的共同点。临床上如果从辨证、用药、治疗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到劳损的骨病特征,往往能收到更好的疗效。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亦指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以上论述都使人明确感受到骨病的特征。

何天佐认为疲劳骨折和病理骨折一样,同属骨病,是骨病中的两种情况。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其一,骨折可在一次载荷作用下发生,也可在载荷重复作用下发生。如果载荷超过骨的极限张度,一次载荷作用就会形成骨折。较低载荷的重复作用,也可引起骨折,这种骨折即称为疲劳骨折。其二,活骨在重复载荷下不仅载荷大小和重复次数影响疲劳进程,而且载荷频率也影响疲劳进程。由于活骨能自我修复,只有在疲劳进程超过重建进程,即载荷频率超过了防止骨折所需要的重建速度时,才出现疲劳骨折。其三,肌肉疲劳时,它的收缩力减退,抵消骨中所受的应力也减小,就可能出现疲劳骨折。其四,疲劳骨折可发生在骨的拉伸一侧、压缩一侧或骨的两侧。拉伸一侧的骨折形成横向裂纹,并且很快变成完全骨折。压缩一侧的骨折出现得较慢,疲劳进程不易超过重建速度,骨可能出现不完全性骨折。

由生物力学的结论,可以清楚地看到,疲劳骨折与普通骨折有本质的不同。除了所受外力作用不同之外,在疲劳骨折发生之前,骨组织就已经发生了微观的改变。何天佐在临床治疗疲劳骨折时发现使用不同于治疗普通骨折的药物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上的认识。疲劳骨折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劳损的治疗更不必赘言。(3)骨折可以是骨病的诱因。病因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原始病因在疾病过程中自始至终起作用,有的原始病因的作用随着病情的发展便消失了,而让位于它引起的结果,表现为因果交替的发病规律。《灵枢·贼风》中记载:“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这段话说明了堕坠恶血不去引起的血瘀与情志、饮食、外感等引起的血气凝结,同为“寒痹”的原因。《灵枢》的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同样正确,如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某些损伤瘀肿不散造成的血源性骨髓炎,股骨颈骨折继发膝关节功能障碍,左腿骨折而引起的右膝代偿性关节炎,脊柱骨折而引起的骨质增生,颈外伤而引起的颈椎病……这些因伤成病的例子,都说明了骨伤是骨病的诱因。

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史来看,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具备病因清楚的特点。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失欠颌车磋候、腕伤病诸候等共34论专论骨伤病因;而在虚劳风痿痹不随候、腰痛不得俛仰候、脚跟颓候等42论中则论述骨病病因。陈无择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骨伤的病因当在不内外因的跌仆、金刃、虫兽伤项下,骨病的病因当在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的劳倦、房室等项下。陆士谔在《医学南针·治病总论》中说:“内因、外因为病之根源,兹分两种,便于认证也。”骨伤多由单一的外因引起,骨病则主要由内因或内外因共同作用造成。当代宋鹭冰将病因分为自然因素、生活因素、内在因素、内生因素、其他因素五大类,骨伤的病因在“其他因素”这一大类,先天骨疾患在“内生因素”的“胎传”项下,而骨病在余下的“自然因素”“生活因素”“内生因素”及“内在因素”的先天禀赋等项内,明确地体现出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的病因各不相同。

可见,何天佐将骨科疾病按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分类,使各种骨科疾患的病因更为清晰,有利于临床辨证论治。

2.从病机、病理和症状的角度,理解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一般而言,骨伤发病暴急,有外伤史,无明显诱因;骨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常有诱发因素。骨伤与体质因素无关;骨病中体质因素常有重要作用;先天骨疾患则体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从受邪门户来看,骨伤系从皮肉传至筋骨和经络、脏腑,为由外及里;骨病系从里而发。

骨伤多致气滞,重则有气脱的可能;骨病多致气郁、气虚和气陷。骨伤多有血溢和血瘀;骨病多有血瘀和血虚。气血同病时骨伤多气滞血瘀,气随血脱;骨病多气虚血瘀,气血两虚。

骨病病机有痰留经络、痰伏筋骨、痰着筋膜、痰瘀互结等,而骨伤与此无关。

骨病与六气为病的关系密切,常见的有风痹筋骨、寒痹筋骨、寒滞经络、寒凝血痹、沉寒痼冷、湿阻经络、湿着筋骨、风湿相兼、寒湿相兼、风寒相兼、湿热相兼等,骨伤则与此无关。

从病理看,骨伤多为局限性瘀滞;骨病多是全身性改变;先天骨疾患多局限性或全身性缺陷。

从症状看,各种骨科疾病临床表现不一。若以某一症状做分析,也能表现出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的不同。以肿痛为例,骨伤以有外伤史的急性肿痛为主要症状,锐痛、剧痛多,不发热或低热,局部皮温正常或略高;骨病多为无明显外伤史的慢性钝痛、肿胀痛,或为红肿热痛均剧的炎性肿痛;先天骨疾患常无肿痛。

3.从诊治手法的角度,理解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中医骨科历来有一大特点,就是手法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何天佐认为手法可分为三大类:①诊断手法,即《医宗金鉴》所谓的“以手扪之,自悉其情”;②正骨手法,即《医宗金鉴》所谓的“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③推拿手法,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实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说的“……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在临床中,三种手法相须为用,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择其要者施用之。诊断手法为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共用,只是不同的疾患采用不同的手法;正骨手法为骨伤正骨专用;推拿手法可用于骨科三大类疾病,但手法施用原则不同,骨伤多邪实,常用“按”法泻实邪,手法较重,起抑制、镇静、疏散和通畅作用;骨病常正虚,多用“摩”法补正气,手法较轻,起兴奋、激发、补助和营养作用;而先天骨疾患多补泻兼施,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三阳经用“补”的手法,三阴经用“泻”的手法。

与手法紧密联系的还有选穴问题。何天佐选穴的原则是骨伤常以阿是穴(天应穴)为中心,再循经取穴;骨病常以经脉为主干,再围绕患部取穴;先天骨疾患则重脏腑,以脏腑的偏胜联系经络,在身体的有关节段取穴。

4.从临床用药的角度,理解何天佐对骨科疾病的分类 三大类骨科疾病临床用药各具特色:骨伤用药分早、中、后期辨证,骨病有温通经络、散寒回阳、祛风除湿、凉血解毒、消炎祛痰等大法,而先天骨疾患有在筋、在骨等不同。(1)总的用药趋势不相同:骨伤多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骨病多补肝肾、温经通络;先天骨疾患多补益气血、益养脏腑。(2)给药方式各不一样:骨伤重外敷,多局部经皮给药;骨病多外敷药、内服药并重,取其“病在外而本乎内”之意,标本同治;而先天骨疾患除用外治法以外,还特别重视内服药,即“治病求本”之意,且外治中除药物外敷之外,还需配合矫形器械外固定,因“先天疾患,药之不逮”,故“制器以正之”。(3)用药时间亦各有别:骨伤换药多在2~4天不等,体现了动静结合原则在不同类型骨折和损伤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骨病换药多为1~2天,体现骨病有急暴程度的不同;先天骨疾患则两天换药1次,显示较强的节律性,通过生物钟来提高药物的疗效。

5.何天佐将骨病分为“无菌性骨病、骨感染、骨肿瘤、特异性骨关节病”四类 临床对骨病的分类,因研究角度、重点不同,以及临床诊治方法的差异,故目前分类方法不尽一致,有的按病因、病理分类,有的按发病组织及部位分类。何天佐对骨病的分类,主要根据骨病的病因病机,结合罹患部位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为便于理解何天佐的骨病分类法,此将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与何天佐分类方法一并阐述。(1)按病因病机分类:此种分类方法将骨病大体分为先天骨疾患、骨感染、无菌性骨病、代谢障碍骨肿瘤和特异性骨关节病六类。(2)按发病组织及部位分类:该分类法将骨病分为五大类,即骨疾病、关节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脊柱疾病和软组织疾病,具体内容如下:(3)何天佐对骨病的分类:无菌性骨病、骨感染、骨肿瘤、特异性骨关节病。

何天佐认为,骨病涉及的不仅仅是机体局部的病损和功能障碍,还包括疾病短期或长期病理衍变过程之中,对整个机体的形态与功能上的破坏,既可能为原发病灶,也可能是继发性改变。因此,对骨病的分类,不应简单地按某一类来划分。针对骨病的病因,根据骨病的病理机制特点,结合发病部位和症状,何天佐将骨病分为无菌性骨病、骨感染、骨肿瘤和特异性骨关节病四类。(4)何天佐对骨病的分类:主要有两个特点。

1)未包含先天骨疾患:现代中医骨科各家,尤其是西医骨科学,均将先天骨疾患划属骨病范畴,这主要是相对于骨伤而言。但如前面所述,骨病与先天骨疾患不论是从病因学的角度,还是从病理学或是临床表现上来看都有所不同,因此将骨病与先天骨疾患并列而论,既能清楚地表明各自发病的由来,更主要的是为了合理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2)骨、关节劳损属骨病范畴:将骨、关节劳损划属骨病范畴,这是何天佐骨病分类不同于其他医家的又一大特点。何天佐认为,劳损(或者说劳伤)虽属损伤,但并非暴力所致。如腰肌劳损,主要系脊柱处于强迫体位,腰部肌肉长期被动牵张或长时间连续收缩,使肌肉内压力升高,造成肌肉缺血、缺氧、水肿、粘连及无菌性炎症,发生挛缩和退行性改变,因缺血、缺氧,故乳酸和代谢产物堆积过多而致腰部疲劳性疼痛。显然,在出现疲劳性腰痛之前,各种不适合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生理要求的应力,已逐渐使组织受到微小的损伤,伤至一定程度时即出现劳损之症。这无疑是骨病的特征。

即使是疲劳骨折,也与骨病有更多的共同点。由生物力学可知,疲劳骨折主要是因为较低载荷的重复作用所致。所谓“较低载荷”显然不是“暴力”,而是“重复作用”,则表明疲劳骨折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由微小损伤累积至发生骨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骨组织的损伤程度,主要与载荷大小、重复次数和作用频率有关,活骨在较低载荷作用下发生微小损伤,只有在疲劳进程中重建,当载荷频率超过了防止骨折所需要的重建速度时,即造成疲劳性骨折。可见,导致疲劳骨折的载荷以及载荷对骨的损伤方式尤其是整个发病过程,均与普通骨折有本质的不同。在何天佐看来,劳损是以机体已经发生微观变化为病理基础的,这与骨病发病特征相似。而何天佐针对劳损的骨病特征,以“骨病药物治疗为主”等何天佐理论为指导,治疗大量劳损病例所取得的良好临床疗效,也证实何天佐将骨、关节劳损划属骨病范畴的合理性。二、诊断重视局部,更重视整体

关于临床诊断方法,历代文献论述颇多,总不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唯独骨科,医者常常重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他们对患部的肿胀程度、有无皮肤黏膜破损、失血多少、瘀血面积、压痛点、功能障碍程度、有无骨擦音及患部的骨位移动等,询问得十分仔细,检查了解得十分清楚,而对患者的总体状况,如性别差异、年龄大小、禀赋强弱、形体丰瘦、走卧姿势、精神状况,面容、表情、神色等,则注意不够,经常忽视。

何天佐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诊病重视局部,更应重视整体,”即是说,诊病首先要“知其体相”,从观察了解患者的形体、面容、姿态、颜色,进而了解患者的“精、气、神”等状况。

何谓“精、气、神”,《中医大辞典》说:“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亦指生殖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王充说:“天地气命,万物自生。”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分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化生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一切组织器官功能的活力。

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指思维意识活动。《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先后天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在许多损伤疾患的诊断方面,“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以望诊闻名于世。他通过望患者的面容、气色便能预测疾病的轻重顺逆,断人生死,传为千古佳话,被人们称为神医。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蒲辅周医案》也说:“望诊之要,首先望神,患者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协调矫健,即为有神;若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音低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若患者其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这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较好;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萎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佳”或两颧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神浮则危”当须警惕。望神在重伤、内伤、骨病以及一般损伤又兼患其他疾病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一般骨伤科著作,望诊着重在望形体、望姿态等,实际是只重视受伤局部的表现。

望神气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医生见到患者后,首先应注意患者的面容和表情,并把精神意识和情感联系起来,望神不宜久看或反复看,否则会使被视察者失去自然,还会使观察者印象模糊,疑点丛生,难下定论。《医原》说:“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患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此又以神会神之妙理也。”《内经》指出:“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目则系“上入于脑”。因此,目部望诊在望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医原》说:“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望诊遵经》指出:“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营卫魂魄之所营,神气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之所会也。”

古云:“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重视精、气、神,除应重视眼部望诊外,还应重视须眉的望诊。“眉者,禀木气而生,为两目之华盖,一面之仪表”。从经络言之,则属于太阳和阳明,医者观察其变,能预测疾病的变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须者,禀金气以旺。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以上这些古代须眉的望诊经验,值得我们临证参考。

何天佐在诊病时,十分重视“精、气、神”。既重视局部,更重视整体。强调“察言观色,知其体相,高屋建瓴,以观全貌”。力求做到对患者一见即能知病之所在,判断预后,这样在对危重或老弱患者治疗时,可以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其父何仁甫常说:“古云医卜星相,为何将医生放在卜卦者、占星家、相士一类人中,而且还放在首位?这话告诉我们医生必须学会识人、审时、度势。”这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核心,也是何天佐诊病的精髓。三、治疗重视整体,更重视局部

从整体和局部辨证关系的角度出发,何天佐主张诊断要“重视局部,更重视整体”,而论及治疗,同样又遇到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

历史上有人主张骨科疾病的治疗重视整体,著名代表人物是明朝的薛立斋,陆师道在为他的《正体类要》作序时,概括他的学术观点:“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自明以降,不少人宗其说,这句话也被广泛引用,似乎成了一些医家治疗骨科疾病的主要理论依据。

薛己的理论貌似全面,实则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踝关节扭伤,其营卫怎样不贯?何脏何腑怎样不和?脉象如何审辨?又怎样施补施泻?又如一位科雷斯骨折(Colles fracture)患者和一位胫骨螺旋形骨折患者,均为新伤,他们肢体的损伤极不相同,试问他们的气血损伤有何不同?他们营卫不贯有什么差异?他们的脏腑不和有哪些不一样?他们的脉象又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审其虚实?如何施补用泻?其实,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骨科医生都无法完全回答也没有必要完全回答的。

何天佐认为,骨伤科同内、妇、儿科及一般外科不同,在诊断明确后,治疗局部的伤损变化是主要的,全身由此引起的变化是次要的,治疗应针对局部的伤损变化施治,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何天佐以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为基础,提出“治疗重视整体,更重视局部”。四、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

骨伤科素有“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之说。清代张璐说:“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各必须分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症。盖打扑堕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医宗金鉴》和《伤科补要》等书都引述了这一论点。清末唐容川著《血证论》,更使人认为损伤只能从血论治。

何天佐认为:“应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换言之,“从气论治”才是损伤的治疗大法。以下从临床实践、理论基础、学术渊源、相关学科成就、实验研究成果等五方面加以阐述。(一)“应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的临床实践“应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在临床体现在检查、手法治疗、外固定、用药等诊治等环节。

1.骨科检查 骨科临床检查不仅包括一般的物理、化学检查,还应特别重视“气”。古云:“气伤痛,形伤肿。”虽然多数骨伤病都是肿痛兼备,气形俱伤,但具体到某一病证,常有不同。单肿不痛者少,单痛不肿者就多些,说明气伤比形伤更为广泛。通过对患者的阵痛、持续痛、剧痛、隐痛、锐痛、钝痛、刺痛、跳痛、按压痛、活动痛、牵引痛、放射痛等的仔细分辨,从而探知气伤的状况。综合各方面的检查结果,得出确切的诊断。

2.手法治疗 有人主张新伤不用手法治疗,认为新伤采用手法会加剧损伤,导致严重的内出血,使肿痛加剧,延长疗程,影响愈合;有人则主张新伤应及早运用手法,使血回故道、筋回槽,患者方可早日康复。事实上这两种主张都有正确的一面,又都有不足的地方。新伤若采用不恰当的治疗手法,强烈刺激患部,确实会加重内出血,使肿痛更剧,影响愈合;而不用手法治疗,使患部保持损伤时的原状,在许多病例中同样会延长疗程。何天佐在手法治疗中重视“气”,认为手法的首要作用在于使“气”通畅条达。这样的手法,无论在损伤的初期,还是中后期,无论是骨伤还是骨病,都不会因手法而妨碍疗效,只会因恰当手法的使用而提高疗效。

3.遣方用药 对初期、中期和后期损伤,对各种骨病的不同时期,在不同主治和用途的各种方剂,应当重视气分药的使用。例如,当归辛、甘,温润,以甘温和血,辛温散寒,它既补血、养血,又能柔肝益阴,活血止痛,是骨伤科养血活血的常用药。在使用当归时,常配伍行气药川芎。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最,故二药配伍,气血兼顾,养血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功效亦增强。桃仁、红花、苏木为破血行瘀、消肿止痛药,在骨伤科中应用极为广泛,临床常用青皮与之配伍,依靠青皮疏肝破气、沉降下行之峻力,大大加强了桃仁、红花、苏木破血行瘀,消肿止痛的能力。下元虚冷、风寒湿外邪入侵,是许多腰腿痛病的原因,临床常用杜仲、川续断、芦巴子、补骨脂治疗,何天佐常配伍陈皮、牛膝,加强宣导下行之力,引药直达病所,提高了疗效。如一些名方,随证选加气分药后,疗效也有大幅提高。复元活血汤是李东垣《医学发明》中的一首方剂,用柴胡为君,当归、甘草为臣,穿山甲、天花粉、桃仁、红花为佐,大黄为使,原是治疗从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下、痛不可忍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可随证增用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枳壳、陈皮行气宽中,对多种损伤的初期,胁下瘀紫肿胀、不得太息、痛不可忍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没药降圣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没药、当归、白芍、骨碎补、川乌、自然铜、生地黄、川芎组成,治打仆伤损、筋断骨折、挛急疼痛、不能屈伸,配伍青皮、陈皮破气导瘀,配伍延胡索、小茴香理气散寒,对多种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介绍的活血化瘀名方,由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甘草11味组成。配伍郁金、乌药治胸胁部损伤瘀积;减柴胡、桔梗、牛膝,加香附、乳香、桂枝治上肢损伤;减柴胡、桔梗,加延胡索、沉香、大腹皮治下肢损伤,都有确切而又显著的疗效。事实证明了“从气论治”是骨伤科的治疗大法。

4.小夹板外固定 在运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中,尤应重视气的通畅与滞塞。若从固定的稳定度来看,则约束力越大越好,但是从损伤的修复、患肢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而言,则约束力越小越好。最恰当的约束力,当是随各种内外因素变化的稳定度和正常生理功能均为最佳值的约束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能保证“气”通畅周流的最小压夹力。这个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损伤部位、患肢周径大小、患者年龄、肌弹性好坏和压垫使用数目、形状、大小、厚薄等许多因素的不同而变化。损伤部位肌肉菲薄,附近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邻近关节等,压夹力都应适当减小,反之,压夹力增大;患肢周径越大,压夹力也应增大;年老之人气血运行差,故压夹力应减小,年轻人压夹力可加大;肌弹性好者,压夹力可增大,反之压夹力应减小;压垫使用数目越少,形状越复杂,面积越小、越厚,都要减小压夹力。总之,病生百端,变化无穷,在固定上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是气之通畅与否。只要气机通畅,紧也不为过;气机不通畅,松也会影响,有时根本不能做外固定,还须开窗减压。只有重视了气,才能做到外固定适宜。

治疗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渐进的过程,每一次的诊治,都会遇到气的问题,只有对气的补泻、升降、调和同等重视,时时把握气机,才能提高疗效。(二)“应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的理论基础

气与血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历代文献中总是相提并论。《灵枢·决气》曰:“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耳。”《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就形象地说明了气在人体内无所不至。如果气不至,则精、津、液、血均不能化生。在“气”与“血”的关系上,前贤亦多论述。宋代杨仁斋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亦有一息之不行。”“气为血帅”,这四个字,显示了气血关系中“气”的主导作用。清代唐容川指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也提示了气在气血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中医气学说的理论基础源于《周易》。这部中国文化巨著,理深意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药学的许多基础理论,皆源于《周易》,医理源于易理,医易一脉相承。何天佐从《周易》对气的论述中探本溯源,认识气与血的关系。《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管子·心术》曰:“气者,身之充也。”《周易》太极图蕴含着气一元论的原理。太极的圆圈表示宇宙造化之始,混沌元气胎始于一,一指元气,乃天地万物化生的共同本源,元气运动则生化,元气统一于太极。以后黄老之学,在老子道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气一元论,溯其源,《周易》是气一元论的本源。中医学充分接受了《周易》及黄老之学的气一元理论,并和医学密切结合,成为有自己特色的中医学的气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中。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指出“宗气为营卫之气及胸中清气所组成,功能为鼓血运、司呼吸、运言语”。《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以上诸多内容,不仅说明宗气对人体血行、呼吸、言语的重大作用;而且说明气的活动过程是气化,人的生理、病理、治疗过程亦是气化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周易·系辞》曰:“乾知大始,坤化成物。”均说明有了正常气化,人体生命活动才能维持。这些充分说明气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它在生理、病理,甚至整个生命活动中都具有主导作用,也自然应毫无例外地在气血运行中起主导作用。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充分吸收了气一元论的观点,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对气一元论做了重要的发展,把气与人体医学相结合,充分应用气来解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诊治,创立了有特色的中医学的气学说。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已由哲学观念上升为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

近代著名中医学专家对此理论观点的阐述更为鲜明。印会河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将气和血的关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为气之母(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同样指出了气血关系中气的主导作用。秦伯未总结了前贤的论述,将气血关系归纳为“气和血并重,更把气作为血的统帅,这是中医学生理上的一种认识方法”“《黄帝内经》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就是说明二者是绝对不能分离的。假使气受到生理、环境的刺激,无论情志方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以及工作方面的劳、逸,都会影响到血。因此,前人特别重视气,称为‘气为血帅’,又说‘百病皆生于气’。一般来说,血分病当用血分药治疗,但还有理气活血、行气逐瘀、血脱益气等治疗方法,这是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要使血液循环正常,先使气机舒畅;要使瘀血排除,先使气分通利;有出血不止的证候,还能用补气药来帮助收摄;严重的贫血,根据阳生则阴长的道理,同样需要用补气药来加速恢复。”可见,“重视有形之血,更重视无形之气”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三)“应重视有形之血,更应重视无形之气”的学术渊源

从历史来看,“损伤专主血论”这一片面的提法,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刘宗厚曰:“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又做了论述:“损伤专主血论,非如六淫七情在气在血之分。”明末陈文治也说:“凡治跌扑迷闷,颠扑损伤,大法固以血之或瘀或失,分虚实而为补泻。”对李梴、陈文治的观点,近世附会颇多,然若勤于思考、博求古训就会发现从气论治的论述也不少。蔺道人说:“便生血气,以接骨耳”,强调了气血并重。明代方隅认为:“人以气为本,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穷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气也;脏腑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全此所以为然也……子和云,诸痛皆生于气也,诸病皆因于气。诚哉斯言……夫人身之血气,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息息运用也。血者依附气之所行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与血附而不移,阴与阳合而既济,否则气离其血,则气出无返,有为脉脱之症……血离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治法注意,血由气所依,气由血所附,活血之症,必先治其气可也。”赵献可更进一步强调气的重要性,在气血的治疗方面,亦以气为主。他说:“古人善体易义,治血必先理气,血脱益气,故有补血不用四物汤之论。如血虚发热,立补血汤一方,以黄芪一两为君,当归四钱为臣,气药多而血药少,使阳生阴长。又如失血暴甚欲脱者,以独参汤顿服,纯用气药。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促生,几微之气,所当急固;使无形生出有形,盖阴阳之妙,原根于无也。”异远真人说:“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因而他主张用行气活血散瘀法治疗。薛己对跌打损伤或骨折后瘀痛的辨证论治,基本上以气血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依据,分别以补气养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中说:“跌打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病也……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急因所壅而凝集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何处,则血凝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中间求之,而为之行气,为之行血。”(四)临床相关各科的学术成就昭示人们“更应重视无形之气”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成果丰硕的临床学科。针灸学十分重视气,《黄帝内经》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说:“下针若得气来速,则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轻浮、滑虚、慢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未到;沉重、涩滞、紧实,入针后值此三者,是正气已来”“气之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宁失其时,勿失其气,近气不失,远气乃来。”可以说历代针灸诸家,手法均以气字立论,如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留气法等,无不重气。盖针灸手法,皆为调节所用。俗话有“千金难买针下气”之说。

子午流注是古人根据人体气血流注脏腑经络的日、时开穴规律,配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方法。《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于身。”《灵枢·卫气行》说:“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刺之。”说明子午流注针法,亦是从气论治之大法。

内科各证,从气论治亦为大法。以痰证而论,方隅在《医林绳墨·痰》中说:“痰因气滞,宜以行气为要;痰生于脾胃,宜以实脾行湿;痰随气结,宜以理气清痰;痰郁于肺肝,宜以开郁行气”。可见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自消之理十分重要。又如郁证,李用粹在《论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

妇科各证,对气亦是十分重视。方约之说:“妇人以血为海……每多忧思忿怒,郁气居多。书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又云气顺则血顺,气逆则血逆。”傅山说:“妇人有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寒热往来者,人以为血之凝也,谁知是肝气不舒乎?”故经带病需从气论治。(五)实验研究的成果证实“更应重视无形之气”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中医气行血、气摄血、气生血理论开展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为气一元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依据。

1.对200余例各类气虚者分别观察其左心室功能、血流变、血小板功能等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气虚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改变。如心气虚时PEP/LVET比值为0.43,明显大于正常值0.34,表明心气不足而血运行无力,以致左心排血量下降,同时尚有全血黏度增高。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患者血小板聚集及黏附率明显大于正常,说明气为血之帅,当气虚时帅血运行无力,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

2.应用STI及漂浮导管证实黄芪党参注射液可使心搏量、心排量及血排比明显增加,说明益气能更好地帅血运行。

3.党参及黄芪注射液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电镜观察到参芪对气虚血瘀的冠心病患者已聚集的血小板有明显解聚作用。对血小板伪足形成及微密颗粒释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气为血帅,益气有活血抗凝之功效。

4.对肝郁气滞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肝郁气滞可以导致血脉痹阻,表现为甲皱微循环、血小板超微结构、血小板凝聚率皆有异常,提示血瘀的存在,疏肝理气治疗后,可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和微循环得到改善。

5.用马利兰(白消安片)灌胃造成小鼠的骨髓抑制,模拟造血伤口,以此动物观察补益肾气的大菟丝子饮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结果大菟丝子饮可以使多向性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的数量皆有明显的增加,说明补气确有生血之功。

6.用党参黄芪治疗气虚血溢证患者,在口服参芪膏两周后,用血栓弹力图观察凝血机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参芪膏有明显的摄血止血功效。γ值(反应时间)从6.94±3.0分减至4.18±1.31分,γ+Κ值(相当于试管内凝血时间)从16.13±5.72减至10.94±3.82分,m值(血栓最大凝固时间)从50.32±12.60分减至37.39±9.40分,用药前后相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