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8:51:48

点击下载

作者:林昆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试读:

Chapter 1 绪论:家庭与管理的心理学

家庭是个体与其依存的世界(大团体)之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中介小团体。人是(个体)如此地渺小与脆弱,世界是如此地浩瀚,“家庭”也就成为人类——唯一进可攻、退可守的共生小团体。家庭是人类社会群居本能的最小单位,家庭也是人类最古老、泛文化的共同社群制度。家庭型态的递变,只是把家庭更单纯化、直系化、血亲化,让一至三个世代的父母子女,更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而把家族中众多旁系亲属,割离于家庭生活内容与影响力之外(从家族中把各个家庭独立出来)。家庭制度的演化向度,明显地指引出人类追求生存的主动调适——以更小的、更亲密的、直系血缘的家庭团体,来面对更多元而快速改变的社会实体大团体与文化虚拟团体的变迁,而企求维护人类发展之延续与安全的保障。快速的社会变迁与多元文化交流,让家庭的组织规模愈来愈小,沟通层级愈来愈短,似乎也愈容易控制。可是这种“形式化”的家庭改造,似乎并不足以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良质化”的家庭改造,在联合国“国际家庭年”的全球性呼吁之下,虽然已见其端。可是在不同文化区域的社群生活中,家庭失序、失调以致失控的危机,不仅造成社会不安与犯罪的严重后果,更直接使家庭成为压迫个体,戕害自我成熟发展的温床。这现象促使“良质化”的家庭改造运动,更急切地成为人类共同的需求。人们更用心地思索——家庭是什么、家庭的本质、价值等内涵。企图从“不知而行”,演进至“知而后行”与“生而知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生活在家庭之中,享受家庭的经济安全,生理、心理与精神功能,可是却疏于关照自我的家庭角色行为,也未曾在教育系统中,获得完整的信息或训练。因此,经由婚姻建构新家庭的成年人,就好像瞎子摸象般地困惑,而几乎不知所措。出生而进入家庭的幼儿,更陷于权力之下位,而几乎无力可施。因为国家没有制订“家庭教育法”,学校没有教授“家庭管理学”,家庭没有专业的父母带领,家人没有深入地体悟家庭角色的权力与义务。现存的一切现象,让所有的人都兀立在家庭“良质化”改造的浪潮下,迎接铺天盖地而来的毁灭性巨浪。在家庭生涯发展的权力交替与重整历程中,因为家庭是社会学上最小的社会团体,是一个经过认证的正式小团体,是一个由不同家庭角色所结构而成的正式组织。所以家庭角色制度化的家庭权力系统,化身为“家庭伦理”而相对于“家庭之爱”——权力与爱,成为家庭的两大主轴。所以,家庭生活若未能有效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多重角色扮演与轮替,将使家庭之爱横尸在家庭权力的脚下。男女两性始于爱情与婚姻的结合以及家庭的建构,历经不同世代的家庭重组、家庭角色变迁、家庭角色行为互动;且于子女教养历程中,伴随子女的成长、结婚与家庭经济权力之转换,成为被孝顺的对象,而融入于家庭生涯的世代循环之中。家庭管理的核心,在于担当家庭经济的夫妻,他们往上孝顺父母扮演子女角色,又往下教养子女扮演父母角色。当代为人父母者,倘若缺乏家庭管理之专业技能,他就只能成为“失能的子女与父母”,只能带着家人承受一波波、湿淋淋的恶浪。家庭管理的专业知能,必须通过学校之家庭教育、社区之家庭教育与社会之家庭教育三大系统的辅助,才能自立更生地独撑家庭教育之重任。当代为人父母者,不管是为人、为己还是为了下一代,都必须戮力学习家庭管理的专业知能,才能享受家庭生活的珍贵与醇美。家庭管理心理学区分为“家庭心理学”、“夫妻心理学”、“教养心理学”与“孝养心理学”四大部分,及附录“爱情心理学”(第五大部分),爱情心理学虽然不在本文的范畴中,却贯穿家庭心理学的四大系统。爱情心理学是揭示“爱情观”,研究“爱与被爱的方法”,期能“美之又美”。家庭心理学是揭示“家庭观”,研究“角色管理的方法”期得“恩爱之情”。夫妻心理学是揭示“婚姻观”,研究平行管理的方法,期能“凤凰于飞”。孝顺心理学是揭示“父母观”,研究“向上管理的方法”,期能“老有所欢”。教养心理学是揭示“子女观”,研究“向下管理的方法”,期能“幼有所爱”。个体在毕生生活发展不同阶段中,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领受与操作相对或绝对的“情爱”与“权力”,而终生存活在以上五种心理学的范畴之中。如何经由学习系统,了解自己在家庭生活发展中,各个相对角色的行为与心理历程,将使得人类享有更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家庭这个中介变项,有利于个体之成熟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之发展与进化。每一个家庭角色的承担,都有其相对的、特定的、习惯化的心理历程。就算失功能的家庭角色扮演,也有其独特的心理历程。这些心理历程的制约学习,是经由个体的素质(天生的气质因子)与各种团体次文化与主文化互动而成的。家庭角色行为知识的学习,将介入习惯化的心理历程,而促成更有效益的家庭生活。学习家庭管理心理学,将帮助个体发展有效的家庭角色行为知能,让每一个家庭更幸福更美满。男女两性的“爱情”,经由婚姻与家庭的洗炼,必须解构而后重构为家人的“亲情”,以及夫妻的“恩爱之情”。爱情无法存留在家庭角色模块中,所以列于附录请读者另行参详。

Chapter 2 家庭心理学(家庭观)——自我管理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绝对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结婚对两个个体而言,最重要也最具体的改变,就是——两个人合组一个新家庭。家庭的生活动力,不是男女的爱(情),而是夫妻之(亲)情。家庭的生活方式亦非两人世界,而是全家所有的人,甚至扩及双方原生家庭的所有人。错误的情爱模式与行为期望,不但造成婚后自我的失调,也将导致婚姻的失败,甚或遗祸下一代的子女。所以,建构正确的婚姻观,才能体谅男人和女人对家庭观的巨大差异。只有学习家庭心理学,才是步入红地毯之后,永浴爱河的最佳保障。

part 1 婚姻的真相——家庭与恩情

在山之巅、在海之滨,当两个人决定“我们结婚吧!”而踏上红地毯之时。婚姻的誓约,并不只是海誓山盟的延续;也不只是心理学上的意义——两个人同心意爱日夜相随。婚姻还有社会学上的事实——一个家庭组织的成立。还有经济学上的事实——婚后一起生活的所有行为,都变成相互联带的经济性行为(每件事都和金钱连在一起)。结婚的真相,则是——两个亲爱的人,在家庭权力系统中的组织性与经济性行为。第一节 碎裂满地的爱情

婚姻,就好像一个炼丹炉,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味真火,把两个人所成就的爱情之心,放在“家”这个炼丹炉里日夜煎熬(图1-1)。图1-1 碎裂满地的爱情

原本是非经济性行为的爱情,婚后立刻变身为经济性行为。从来不曾放在心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每日缠身的要务。原来是为了爱与更爱而成家,没想到成家后,上有家庭权力系统从头盖住,下有七味真火狂烧热燃。再加上双方原生家庭成员的煽风点火,爱情只能在家庭组织中崩解。

婚前,两人乘着爱的翅膀四处游玩相爱,就好似“比翼双飞鸟”。婚后却发现,两人一样要相爱,但场地换成固定的地方——家。在家中相爱时,才赫然发现“谁爱谁”变成“谁管谁”,原本从不计较的种种都变成割喉般难以忍受,而且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四处撞壁后,两人变成了“折翼之鸟”。两只折翼鸟只在屋里飞来飞去,再经七味真火熬烧,就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烤小鸟”。家,原来不只是相爱。家,竟然没有爱情,没有罗曼蒂克情怀的立足之地。

成家之后,爱情之心就会碎裂一地。有些人不明就里,成家后还要求对方像恋爱般的行径和感觉,而令自己和配偶不断地相互折磨。往往一方满地猛拾碎片,企图又粘又补。可是另一方呢?只是望着碎片兴叹,因为刚补好后马上又会碎裂。现实的家庭生活,不可能天天像约会般度日子。如果婚姻一定是爱情的坟墓,那么家庭里夫妻之情又是什么呢?“亲情”吗?亲情足以守护这个家,守护夫妻之情吗?第二节 亲情的滋生与挑战

结了婚、成了家,就从情人变成家人。男女朋友讲究缠绵悱恻的爱情,成为家人讲究的是安定醇厚的亲情。成亲而为夫妻之后,亲情就日日自然滋生。如何去觉察、发展与享受安定而贴身的“亲”情,从“恋人”变身为“亲人”,是每一对夫妻必须履行的功课。需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由爱情转为亲情;明白承认两人激荡的爱恋,已质变为稳固的亲情,才能在婚姻中学习发展亲情、享受亲情。

亲情又分两种,一种是姻亲之情,一种是血亲之情。夫妻的亲情是姻亲,以虚线表示。子女间的亲情是血亲,以实线表示(图1-2)。图1-2 亲情的种类

如上图中,第一代祖父母之间的亲情是虚线,但与第二代子女的亲情都是实线。第二代的姐弟间的亲情是实线,第二代的父母与儿子间的亲情也是实线。可是,第二代的妻子,她与先生是虚线,她与第一代的公婆也都是虚线。她在整个家族的地位,必须靠子女来连结。因为血亲关系无法斩断,姻亲关系在办妥离婚手续后就消失了,而且完全不会破坏血亲的链结。

亲情这两个字,在父系社会里,对女性是非常吊诡的。离了婚的女性必须清楚地了解,“他们三代人”包括“你的儿子”,都是以血亲建构成原生家庭的城堡。你和城堡内每个人的虚线都断了,你的孩子与你仍有血亲关系,可是你自己的人已在城堡之外。毋需怪谁无情,更不要怪孩子无义,记住,这个城堡永远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不管你在或不在。记住,你不在城堡里面而在外面,你的原生家庭在你娘家。

结了婚的男女两性都必须了解,姻亲之情是脆弱的,是经不起尝试错误的。婚姻中,如何觉察日益滋生的亲情?如何培养、滋养、驯养日愈成熟的亲情?如何享受细细碎碎散布在日常生活琐事里的亲情?如何搜集家人的亲情当做生活的动力与生命的价值?如何丰盈数不尽的亲情,来丰厚家人间醇美的情谊?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工程。因为姻情之情,挡不住重大或连续的负向“动机——情绪——行为”,所以,控制自己负向的动机与情绪,有效洞悉其他家人的动机——情绪——行为,就变成夫妻两人要一起努力的课题。第三节 夫妻之爱——恩爱之情

爱情碎裂满地,亲情又像瓷娃娃般易碎,夫妻这组家庭角色该怎么承担呢?为什么结婚?只为组成一个家来传宗接代吗?热恋后的男女都急着要结婚,因为两人想要更爱更美好,想要更亲更近,更加想要“生出”融合两人精华的新生命——我们的孩子。结婚就是成家。“家”为什么可以满足两人的愿望,夫妻之情为什么可以超越当头热恋呢?因为,夫妻之爱的本质,就是“恩爱之情”(图1-3)。原来,两性间的情爱,可以从友情质变为爱情,次由爱情质变为亲情,再由亲情质变为恩爱之情。图1-3 两性情爱的演变

什么是恩爱之情呢?寻常夫妻都以老公、老婆互称。殊不知,老公是老“恩”公的简称,老婆是老“恩”婆的简称。丈夫是恩公,因为日夜相叠的恩情,所以称为“老”恩公,恩婆亦然。俗话亦说:“夫妻”是“相欠债”,结婚愈久愈能品味对方隆重的恩情。人的一生中,恩情最大是父母,其次就是配偶。父母赐我生命,配偶助我创造与延续生命。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原生家庭,勇敢地住进我的原生家庭,她和我结婚生育子女,她帮我照顾父母子女和家庭,她把青春、把对自己的热爱,转换成母亲和媳妇的辛劳。没有她就没孩子、就没孩子的妈,就没老婆、没媳妇、没这个家。想着只身之苦,想着思亲之苦,再想着孤寡之苦,老婆大人难道不是日夜施恩于我的“老恩婆”吗?“老恩公”亦然。

愈是亲近的人,易狎易昵。权力上位者,易有轻亵的言行。言行愈亲密,却愈是轻忽怠慢,不把对方当人,极度不尊重对方的人格。权力上位者,也易溺爱对方,纵容对方恣意横行,让对方又娇又傲需索无度而不可自拔。于是权力位阶“明上暗下”而后“先上后下”,被溺爱的人恃宠而娇,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对方一步步踩死在脚下。狎亵既出,初时不觉其害,中期不堪其苦,末了则罪己责人,生不如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因为彼此失去了敬重的心,因为权力系统侵蚀了爱恋。爱情之美,不在于幻化的情欲与神秘的性爱,而在于被对方“尊敬”,被对方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种被高高捧起在掌心,那种不敢有任何轻慢懈怠的态度,那种不敢有丝毫亵渎的心意,那种虔诚、尊崇与敬重的言行,让恋爱中人的生命为之光彩夺目。

结婚日久,尤其生了孩子以后,爱情褪色了,尊重的敬爱也消失了。婚姻生活难堪的,不是激情已然不再,更不是日复一日的行礼如仪,而是不再被尊敬崇拜、被敬重、被礼遇、被需要。被对方当成微不足道的人,甚至被当成若有似无的人,让每个人黯然失色,生命没了光彩,甚至心灰意冷苟且残存。有什么样的侮辱更甚于亲人对你的轻蔑呢?不看你,不听你,不说话,不回应,不在乎,不在意,不把你当一回事,不把你当人,或是把你当寻常人,当外人,当可有可无的人。“恩爱夫妻”的“恩爱”两个字,向来只被用来形容夫妻关系。“恩恩爱爱”正是夫妻之情的最佳写照,爱情+亲情+恩情=恩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融合了以上三种情感,几乎就等于把人世间一切感情揉合在“夫妻”里头。因为感恩知恩,所以尊崇对方,所以更加敬重对方,故俗称:夫妻要“相敬如宾”。夫妻生活的典范,不在于把对方当贵客看待,而在于放在心头、摆在舌头的“相敬”。这个“相敬”,救援了“亲人”因为太亲近而生的狎亵与轻慢。更因为感恩与知恩,所以夫妻间的行为变成了“报恩的行为”。从感恩的心到报恩的行为,这就是夫妻间家庭生活的真相。当爱情转变为亲情,如凤凰般浴火重生为恩爱之情时,更加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凤凰于飞”的祝福——恩恩爱爱。延伸思考

1.以血亲为体的亲情,和以姻亲为形的亲情有何不同?

2.男女相识到结婚生子,两人的感情发生了三次质变。你的生活场中,有没有人彼此的角色关系改变了,感情却没随着改变,不但“卡”在前一个角色的感情之中,更忘了去经营当下角色的感情关联?

3.“知”恩才会“报”恩,“感”恩才会“敬”爱。回顾你的原生家庭时,你可“知”恩?如何“感”恩?

part 2 家庭角色与心理卫生指标

王子与公主藉着婚姻的魔法,变成了新的国王与皇后。可是,在步入红地毯前的恋爱期中,当他们还是王子与公主的时候,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一般而言,子女并不会积极去探索其原生家庭角色的承担。恋爱阶段,可视为割离原生家庭角色的历程。恋人们把自己与家人的各种连带关系,移转到情人身上,把三千宠爱齐注到恋人心中。于是,家庭角色关系发生了质变——原来,世界上还有人这么关心我,甚至比爸、妈、家人更关心我、喜爱我、呵护我……。慢慢地更加发现……在自己心中,恋人的地位竟然比父母家人更重要……。家庭角色定位的异变,就在为之狂喜、为之饮泣的历程中慢慢成形。第一节 亲情的发展

热恋之中的个体,其家庭角色徒具其形而不存其质。家庭中亲情之爱的内涵,逐渐被爱情所取代。可是结婚之后,尤其在子女出生之后,爱情又逐渐被亲情所取代,图示2-1如下。图2-1 家庭的角色

个体一生之中,亲情占有绝大部分的时间(A1A2B1B2B3),爱情只占有一小部分的生命(C1C2)。事实上在真实的生命里,C所占有时间往往比图示更短,或许这也是爱情炽热动人的原因之一。家庭角色之内涵本质,在亲情与爱情两极的互动,造成家庭角色定位的异变与发展。个体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往往基于角色内在本质的正确体认,而置身于错误的角色定位,以致产生错误的角色行为与相对的角色期待。

在婚前的原生家庭中,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关系里,只有亲情而无爱情,爱情必须向家庭之外去寻求。爱情在人生中扮演一种奇妙的中介变项,列表如下(表2-1)。表2-1 爱情在各阶段扮演的角色

亲情分成A、B两大类,再细分成A1A2与B1B2B3五种状态(图2-1)。A1是出生至成人阶段,A2是成人至恋爱阶段。这两种亲情的本质,都是“被动式接受的亲情之爱”。B1是结婚至成为父母,B2是成为父母至成为祖父母,B3是成为祖父母至死亡。这三种亲情(B1、B2、B3)的本质,都是“主动式给予的亲情之爱”。A1阶段是为人子女,尚未有经济能力,享受A型的亲情,则是无可厚非。可是到A2阶段,成人至恋爱或至结婚之前,此时个体已届成人期,且大都已有经济能力。尤其是已有能力关怀或帮助家人,却仍对原生家庭要求A1型亲情,以致造成许多家庭人际关系的冲突。更严重的是,这时期的青年人,容易在不同的生活场,表现出矛盾对立的角色行为。在家里像孩子作威作福耍赖不负责,在外却体贴入微尽心助人,以致造成自我角色内在的错乱与人格的创伤。当A1=B2,亲情是无比地甜美。A1=A2,亲情却变成伤痛与无奈。

随着爱恋的开始,人愈是往爱情里掉,能用在亲情的时间就相对变少。此消彼长的结果,热恋期的男女根本就无心看顾亲情。在C1、C2阶段,亲情被存而不论封印起来,被视而不见、被听而不闻。可是爱情却又充满不确定与不安全感,对失恋者而言,没了爱情之后,也只能打开亲情的封印来救援自己。事实上,爱情的成败,是在于A1阶段有否学得“被爱的能力”。所以,A2阶段能够抛弃A1阶段的习惯(十几年来等家人爱的习惯),转而主动去爱家人(A2=B2),这才是进入C阶段后,能够去被爱与爱人的具体保证。

藉着婚姻,人类又重建了B1阶段的亲情连带关系,爱情和亲情在此阶段发生融合与互斥的现象。婚后成为父母之后就进入B2,亲情盘据了整个生活。不管孩子的反应好不好,都必须努力想法子给孩子亲情之爱。这个阶段的亲情,是主动式给予的亲情,这是天下父母心,同时也是A2阶段努力的目标,亦即A2=B2。因为家庭角色的改变,亲情的内涵也随着发生两次的质变,第二次的质变发生在老年期。

成为祖父母之后,解除家庭的经济责任,以及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爱情当然难求,可是亲情呢?他只保有亲情,可是B3≠B2≠B1。他主动爱人时,别人嫌他烦。他想等别人来爱他时,怎么等也等不到。老年人只剩亲情,可是这种亲情淡然无味,这是亲情的第二次质变,变得强烈地需索,又变得无奈。除非,又从亲情里出走,努力去经营人情和友情。在生涯发展末期,如果家庭已不能提供亲情的支持,身为祖父母的人必须学习接受事实,学习把生命的出入口移转至友情与人情,更必须学习如何当自己最好的朋友。第二节 角色的发展与结晶作用

从爱恋到结婚,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历程。子女向家庭之外,去寻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没有亲情之爱的外人,而在恋爱的过程中,双方进行繁复而多重的家庭角色扮演。随着爱苗的滋长与肉体关系的发展,双方深度扮演“兄—妹”与“姊—弟”的角色行为。关怀之情深与互动之繁复,远远超过各自原生家庭中真正的手足之爱。在热恋期中,双方更经由性的接触与意义的提升,进而深度扮演“父—女”与“母—子”的角色行为。浓烈的亲情之爱与慕孺之情,如痴如醉地洋溢在爱侣的脸上。双方可能在热恋期中结婚,或在热恋之后进入高原期(意即:长时间持续的亲密互动,已变成习惯或规矩),而在高原期中确立婚约,抑或是陷入低潮期宣告恋情破裂。

从开始谈恋爱到热恋期,家庭角色扮演较易偏于单向性与刻板性。例如:A对情侣可能从“兄—妹”发展至“父—女”模式;B对情侣或许由“兄—妹”进展至“母—子”模式;C对情侣也可能自“姊—弟”发展至“母—子”模式;D对情侣则可能由“姊—弟”演变成“父—女”模式。但是进入高原期之后,双方由“约会”变成“一起生活”,从现实生活割离出来的第四空间之旅——意即从只呈现自己最好一面的短期享乐型约会,变回繁琐平淡的现实经济性生活之中。双方开始尝试交替性的家庭角色扮演,以寻求现实生活中有效的共同生活模式,所以开始发展双向性、交换性与灵活性的角色关系。原来刻板化的“兄—妹”(姊—弟)或“父—女”(母—子)角色行为面临挑战,而被要求置换成“姊—弟”(兄—妹)或“母—子”(父—女)角色行为,进一步被要求在不同的生活时空中,能够灵活地交换不同的家庭角色模型。

高原期中会出现多重家庭角色模型的情境,双方不能只停留在“父—女”或“母—子”的家庭角色关系中,还必须降落至“兄—妹”或“姊—弟”的家庭角色关系,甚至必须充分地深度扮演这四种不同的家庭角色关系。这种不同家庭角色模型的全面角色扮演,正是爱情对人之毕生发展最奇妙的贡献。家庭角色全面角色扮演,提供子女一种尝试错误的实验性历程,让个体在婚后成为新家庭的主体之时,才能够更有效地维护与发展家庭中的角色关联。不论个体尝试角色扮演的深浅与成败与否,双方都可能结婚,差别点就在:成功的全面角色扮演者,较有能力去管理、发展其新家庭,较有能力把爱情转换成亲情,较有能力共同去面对与解决(新家庭)现实生活上的各种难题。

爱情,其实是所有亲情的浓缩体。就个体毕生发展而言,它不只是一个中介变项,它更是一个“中继站”。在结婚之前,活生生的家庭角色行为实验室,往往就是这一个中继站(而非原生家庭)。许多人迷失在现象界的肉欲之美与心灵的偏执,疏漏了爱情的本质——家庭角色行为深度的全面角色扮演之价值与真相。愈是炫丽的爱恋,就使得恋侣离家越远,而自立于爱恋的象牙塔中。此时家变成旅社,生活的核心与生命的原动力,也都从原生家庭之中,从自我与亲人的联结中,“抽移”到恋人身上。

有些人对情人关爱备至、细心呵护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对原生家庭的家人不爱不理。不管造成的原因为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爱父母的人,他却能爱你爱得死去活来?老实说,我们怀疑这种人是否“真”的“爱”你,他的“爱的能力”被高度存疑,他只是在“求”爱而不是“爱”。遗憾的是,这种抽离式的家庭角色定位之变异,却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每一个世代的子女身上。所以,如何经由正确的情爱教育,引导子女在恋情中,回归原生家庭角色关系,训练绝对主体性之家庭角色行为能力,发展正确的、更美好的原生家庭角色新定位,以及建构原生家庭的幸福感,也就成为恋人们毕生发展的重要关键。爱情稍纵即逝,“角色的结晶作用”——家庭角色关系的全面扮演,也只出现在恋爱期间。许多人在恋爱经验里,或是坠入两性的激情与渴望,抑或是迷离于事件的现象冲突,却不知如何积极地、有意识地深入家庭角色的全面扮演。

个体能不自限于单一家庭角色扮演,而以多元与多重家庭角色扮演来丰富爱情关系的内涵,进而为创立新家庭的角色行为练习,这样的觉察并不一定为恋人所觉知,疏怠于外者有之,因陷其内者却也不少。而角色的结晶作用,有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初阶的角色结晶作用是——随意抉择自己不同的家庭角色扮演,而后要求对方必须自动地扮演相对应的家庭角色关系。高阶的角色结晶作用刚好相反——主动觉察对方对家庭角色的需求与满意度,而主动调整相对应的家庭角色关系,来满足对方的需求。事实上,男女双方都必须从初阶进化到高阶,否则不论“爱有多深”、“性有多强”,彼此都将葬身在日常生活家庭角色扮演之中。第三节 家庭角色的心理卫生指标

为人子女者从小到大的历程中,往往忙碌于各发展阶段任务的完成,各发展阶段核心危机的处理,以及各发展阶段新能力的养成。从出生至经济独立为止,甚或在结婚自组新生家庭之前,个体生活的重心都焦注于遗传、生理因素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影响,以及自我意识、能力与自我实现的完成,亦即“绝对的自我中心”。此阶段的个体,社会文化对其家庭角色行为的规范,一直锁定在好孩子、好学生、好子女的角色,他们只要“被动地”完成父母师长对他们的“角色期待”即可,不需要“主动地”去维护这整个家的安全,以及所有家人的情爱。他们对自己家庭角色的认知,并不被父母明确告知或要求。他们往往也不需要,或者主动地去了解其他家人的角色行为、关系与期待。他们活在“个别角色”之中,而非相配对的“角色—角色”模块中。

在某些社会文化环境下(如:当代台湾地区),个体虽然是在家庭中出生与成熟,可是他人之“角色期待”之实现,却取代了自我的家庭角色认知。绝对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模式,又指向性地模糊了所有家人相对性的角色行为与需求。尤其是以“各个个体”的苦乐需求,取代了“家庭”这一个“小团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子女们从家庭中领受个体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却可能会抱怨养分供应贫瘠,而不主动地去了解“这个家庭”以及所有“家人”的需求。子女们不被要求,也不自我要求“为了这个家,所以我要……”,或者“为了我的家人,所以我必须……”。如图2-2所示,A行为:被动式与接受性的角色扮演,应该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序阶,逐渐发展为B行为:主动式与给予性的家庭角色行为。

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不同的时间点,会改变A或B两种角色行为。当我们以日、周月或某个时段来观察或自省时,若把B行为当分子,A行为当分母,所得到的值为R值。简式如下:B/A=R,R值如表2-2所示。图2-2 家庭角色心理卫生指标X轴:每日有效生活时间 Y轴:角色行为数量

假设X轴依个体每日的有效生活时间区分为10个时段,Y轴依角色行为之数量区分为10个单位,则在每一个发展时程中,A、B两种角色行为模式,呈现某种比例关系如下表2-2:表2-2 A与B两种角色行为与R值曲线变化表

B/A=R,R=0.11→9,0为全A,(0)为全B。各发展时程的R值,由R1至R11可绘出一条角色行为曲线,R值的代表值即为个体之日、月、年以至毕生家庭角色行为的代表值,曲线的变化则表现出个体家庭角色的发展,请参见下列四图:图2-3,图2-4,图2-5,图2-6。图2-3 R值日线图图2-4 R值月线图图2-5 R值年线图图2-6 R值家人分析图

各条R线代表AB两种行为出现的比例。当R值<1,代表个体之家庭角色行为的心理卫生指标愈趋不健康;R值>1,代表个体之家庭角色行为的心理卫生指标愈趋健康。在毕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家庭中成员的R值愈早>1、愈多时间>1、愈多家人>1,则此一家庭的心理卫生指标愈为健康。

用不同的时间单位,可用R值画出各家庭成员的日线、月线、年线图。如图2-3所示,以一天24小时来观察一个家庭成员,当我们在不同时段标示R值时,就可以得到该成员一天的R值日线图。如果R值>1较多,就是该成员的心理卫生较佳,反之亦然。图2-4则以R值的月平均值来标示成员一个月的家庭心理卫生状态。图2-5则以R值的年平均值来标示成员一年的家庭心理卫生状态。

图2-6为R值家人分析图,则可以不同的日程或时段为单位,把家人用不同的代码标示在同一张图上。如图所示,A为父亲代码,B为母亲代码,以月为单位(标示1、2、3、4……月),父母两人的R值可得到两条不同的R线。因此,可任选不同的家庭成员,用不同的符号和线条,以量化的方式绘出R线来比较分析,即可一目了然。进行家族治疗时,可设定现在的R线及期望的R值进行家人的R值管理。

R值的正向管理(R>1),无法以“义务”或“责任”强施于个体身上,只有在个体领悟“家庭”之意义与价值之时,或者承担家庭权力核心成为一家之主之后,自己及家人之R值的正向管理发展,才会成为个体家庭生活与管理的核心。但是,个体在婚前往往很难领悟家庭之意义与价值;婚后承担一家之主的权力后,却又不懂得R值之正向管理发展(动机管理),而陷落在人格模式之事件管理的错误习惯中。

掌理家庭的人R值<1,或全家人的R值时常<1,再加上生活事件的纷扰,足可预期这个家庭将面临的困境。掌理家庭的人以及全家人,都必须接受家庭角色行为的心理卫生教育,家人才能了解生活中不断重复发生的冲突情境,不是谁不喜爱谁,更不是谁对谁有恶意,而是每个家人没做好自己的家庭角色管理,而让自己的R值<1,让家人的R值也<1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延伸思考

1.请尝试以平均年龄75岁,画出你的图2-1,算一算你的一生中,亲情和爱情的比例为何?

2.角色的结晶作用,是爱情对人生的大礼。请问你是否谈过恋爱,是否在爱情里充分地去“练习”各种家庭角色扮演?

3.请你自己测量一下,你的R值通常>1或<1?你是否愿意一直让R值>1?

part 3 家庭角色关系的原型与本质

第一节 家庭角色原型

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人际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家人以外的任何人际关系。两种人际关系的现象,都呈现有亲疏远近、美丑好恶与爱恨。个体大多在家庭人际关系里出生、成熟与生活,再藉着家庭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而扩充至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的练习,攸关社会人际关系的成败。家庭人际关系内涵的“家庭角色原型”,不但是家庭角色扮演的泛文化规则,更是社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规则。家庭角色原型如图3-1。图3-1 家庭角色原型

家庭角色原型,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父、母原型(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是绝对性地给予,及主动性地关爱。子、女(子→父,子→母,女→父,女→母)原型是绝对性地接受,及被动性地被关爱。兄、姊原型(兄→弟,兄→妹,姊→弟,姊→妹)是相对性地给予,及互动性地关爱。弟、妹原型(弟→兄,弟→姊,妹→兄,妹→姊)是相对性地接受,及互动性地被关爱。在家庭血缘关联下,两性与同性间之家庭角色原型关系如下图,直线键结代表多重角色之扮演,横线键结代表“互补型”角色关系的互动,双斜线键结代表“冲突型”角色行为的对立。

多重的家庭角色扮演,让个体在最安全、最容许犯错的小团体中,充分练习互补的家庭角色模块与冲突的家庭角色模块。互补型的家庭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习主动(弟、妹)或被动(兄、姊)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标准与相对角色行为期待,来创造与维护家庭角色关系的顺应性行为。冲突型的家庭角色扮演,则让孩子学习面对相当的权力位阶的家庭角色冲突时,如何在“家庭之爱”与“家庭权力系统”二者之间有效地抉择。透过亲职教育系统,父母对子女教养的一个重心,即为多重家庭角色模块的“认知”与“互动规则”。子女必须学会——家人不是以“我”为中心展开,家庭人际关系不是“我v.s我的父母”、“我v.s我的兄弟姊妹”,而是“当子女的我v.s父母”“当兄弟姊妹的我v.s弟兄妹姊”。这种对多重家庭角色的觉察,互补与冲突角色的抉择,以及行为后效的承担,正是孩子在家庭中成长最重要的课题——在家庭角色行为模块的转换间,学习发展爱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

社会人际关系,亦以家庭角色原型为基础。同性的朋友,概以“兄—弟”或“姊—妹”相称。异性的朋友,则以“兄—妹”或“姊—弟”相叙。人与人正常接触之时,自然会依年龄、辈份、职业位阶、权势,或财力而称“兄、姊”或道“弟、妹”。若条件相当而双方执意扮演冲突角色“兄—兄”“姊—姊”“兄—姊”时,人际关系容易变差或破裂。友谊与人情的建立,必须奠基于互补型的家庭角色扮演。社会人际关系亲疏演化,也就由“四海之内皆兄弟”→“称兄道弟”→“情同手足”→“义结金兰”。没有血缘关系的非家人,更凭借着家庭角色原型的操作,常常成为“干爸妈v.s义子女”、“干哥哥干姊姊v.s干弟弟干妹妹”。忽然间,好似又变成一家人了。从社会人际关系,硬往家庭人际关系移动的泛文化现象,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家庭角色原型”对人类一生的影响。

异性间的友情发展为爱情时,最明显的是两个人相对家庭角色原型模块的改变。“兄弟姊妹”相对双向的角色模型,会发展成“父母→子女”绝对的单向角色模型。原来是“兄—妹”原型,易发展成“父—女”原型。原来是“姊—弟”原型,易发展成“母—子”原型。尤其是经过“性关系”之后,发展或改变中的角色原型都会固化下来。所以,炽热的异性恋里,男女两性的关系,不是“父—女”就是“母—子”家庭角色原型。炽热的同性恋者,也分别由“兄—妹”或“姊—弟”原型,历经性关系的淬炼,而发展成固定的“父—女”家庭角色原型。不论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者,扮演女人角色者,必须“听从”扮演男人角色者的话。男性角色的权力位阶,大于女性角色的权力位阶,就算扮演男性角色的男人或女人个性懦弱,扮演女性角色的男人或女人个性强悍,日常生活里还是扮演“父—女”角色原型。只有在处理特殊重大事件时,才会短暂出现“子—母”角色原型内涵。第二节 家庭角色关系的本质

爱与权力,是家庭生活的两大主轴。亲情之爱,沿着个人家庭角色生涯的发展而质变。不管当事人知不知道、懂不懂或能不能改变,三个阶段的质变是必然的。不知、不懂、偏离或相背的角色内容,只会为当事人和相对人造成不可避免的困扰。权力亦然。每个人在家庭中领受到的权力位阶,亦随家庭角色的发展而递变,如图3-2。图3-2 家庭角色关系的本质

上图中,斜线部分是爱情,其余皆为不同形式的亲情。虚线代表权力位阶,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的权力位阶逐渐上升,出生序会影响一个人的家庭权力位阶,但个体若有特殊才华或表现,权力位阶也会突破出生序的影响。个体长大成人就业之后,家庭的权力位阶也会随之上升。赚的钱愈多,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愈大,权力位阶就会突破限制而居高不下。结婚成家,尤其有了小孩之后,可能在自组家庭成为一家之主,而拥有最高权力位阶,但也可能因还住在原生家庭中,在主掌家庭经济大权时,亦即父母退休之后,其权力位阶也将高升至顶点。通常中年人一直位居高位,直到老年退休之后,把家庭经济大权交给下一代,其权力位阶又开始降至谷底。一般而言,若退休即交出所有财产,权力线必然急速下降。若仍保有大量财产,权力线则缓速下降。

个体在生涯发展初期,第一个接触到的社会组织就是家庭。依随着家人的生灭成败,家庭权力系统会自然地建构与发展。他必须服从上位者,他可以命令下位者,但他必须和平行权位者协调或竞争。他可以向上位者挑战,他也必须接受下位者的挑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就是指称:在父母兄弟姊妹既定的家庭权力系统中,家庭角色行为中情爱与权力的规范。任何权力抗争的行为,任何以权力欺压情爱的行为,任何假爱之名行权力之实的行为,都将严重破坏家庭人际关系,破坏家人的亲情以及这个家的安全。

家庭沟通行为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爱>权力”,另一种是“权力>爱”。因为“爱>权力”,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是“权力>爱”,则夫妻反目、兄弟阋墙、戚友相争、亲子成仇。家人互动之时,口口声声都是情,甚至所有伤人的言语、关怀,也都说初心本意为了爱。在家里,我们避开“钱”只说“爱”,绝口不提“权力”。处理“家庭”这个主题时,市面上看得到的书籍、文书、戏曲、饰品、杂物……等,关注的都是“爱或不爱”,以及“爱的方式”、“爱的时间”、“爱的地点”、“爱的人”等正确或不适当。

当众人歌颂“家庭之爱”时,却不知爱或不爱都得顺“势”而为才成。“顺”什么势呢?权势。也就是家庭权力系统。每一个家庭角色,都搭配着相对的权力位阶,一样是亲情,一样是施与受,可是上对下或下对上或者平辈之间,却有着不同的爱与被爱的方式。上位通常拥有权、钱和爱,因为有权,所以爱与钱变成了筹码。因为没有权和钱,所以“爱或不爱”变成下位者最常押注的筹码。当“爱或不爱”,变成上下位的家人间互动的筹码时,家庭人际关系亦即跌落谷底。

权力令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令人绝对的腐化。每一个父母在自家宅院里,几乎都拥有绝对的权力。每一个承担父母角色的人,都必须努力觉察与管理自己——权力薰心的自己,大权在握的自己、旁若无人的自己、目中无人的自己、斩钉截铁的自己、言出必行的自己、不容反抗的自己、君临全家的自己。握有绝对的权力之后,性格、语言、行为、动机与情绪都会发生改变。变得跋扈、变得专断、变得暴躁、变得易怒,变得多变、变得大声,变得不可理喻、变得不能商量。“国王之爱”、“皇后之爱”,相对于“庶民之爱”,可想见“爱与权力”的竞争中,哪个获胜的机率比较大。权力横行最为严重的组织,就是“家庭”。正视权力的影响,主动以爱来融合与消解权力的对立,才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本体。谈情论爱,却漠视权力位阶的影响,根本就是虚情假爱。如何让“爱>权力”,正是经营家庭的核心指标。

明白地确认家庭权力体系的移转,了解权小、权大、争权、掌权、用权、滥权、失权、与无权等现象,交错发生在三个家庭世代的轮替之中,正是开启家庭向上管理(孝顺心理学)平行管理(夫妻心理学)与向下管理(教养心理学)的契机。延伸思考

1.用家庭角色原型来分析人际关系时,人际冲突是因为事件的认知不同,还是双方扮演的家庭角色冲突所致?当事件或客观环境不能转圜时,我们可以改变什么来让冲突发生?

2.请用家庭角色原型来解析“夫v.s.妻”的角色内涵?

3.请检视您的家庭人际关系,哪些角色模组是“爱>权力”?哪些角色模组是“权力>爱”?

part 4 两性家庭观的调适

男女两性缘于生物设计的差异与文化的控制,发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涯历程。家庭,偏又把两个不同的生涯历程“融合”或“组合”或“附合”或“并列”在一起生活,甚至要求或期待“成为一体”。很明显的,进入婚姻制度内的男女两性,各有各个不同的家庭观。夫妻对于男女两性家庭观的认知,决定了互相了解、原谅与宽容的空间。用自己的家庭观,去怀疑或否决对方的言行,或者自怨自尤于自我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挫败,都是当代家庭常见的通病。第一节 两性家庭观的差异

每个女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自有其优劣好恶的评价,对于自己婚后自组的家庭,更有一番深切的期待。女人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她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而男人也需明白,自己结婚前和结婚后,要的是一样的吗?一、女人生涯发展的终点——家庭

当代的台湾文化中,女人一生所有的成就与荣耀,都归结于家庭。家庭主妇如此,职业妇女也是如此。照顾“我的”家庭,变成女人的天职。幸福美满的家庭,变成女人一生努力的终极目标。对女人而言,“家”就是“我的家”,家是“我的”。我的家包括:我,我的孩子,我的老公,我的宠物,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

结婚之后,女人把她的世界,从原生家庭或职场或情人身上,移至自己的家庭。并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把日常生活需要走动的地方(图4-1)串连起来,以骑摩托车可到,或公交车、地铁可到为疆界,划出一个大约一至三公里的生活圈。这个生活圈就是她的“世界”,超过这个疆界的,要老公载才去,或用电话联络就好(汽车是女人的翅膀,有车的女人,她的世界将无限宽广)。图4-1 家——女人生涯发展的终点

她还进一步把目光的焦点,全部投射在老公身上,尤其在新婚未生子女的阶段。守着我的家,守住我的老公,变成她生活的全部。八爪鱼般服服贴贴地生活照顾,初期真让老公享尽艳福。日子一久,老公发现身陷罗网时,便奋力挣脱而去。于是天罗地网就开始撒向子女,然后紧紧密密地收网,终其一生为子女而活,为这个家而活。女人,老是忘了“我”,忘了为“我”而活,而活在“我的”世界里,尤其是“我的家”与“我的子女”的世界里。乍看之下,多么伟大动人的情操,多么圣洁感人的母爱啊!可是,仔细一想,她不为自己而活,不用自己的生命向自己负责,却去要求子女的生命,用子女一生的成败来向自己负责。

女人一结婚,这一生就好像结束了。结婚以后,她的时间、她的空间,她会面临的人和事件,好像一切都变成了定数。一开始,她努力去创造与维系家的定数与规律,而后她慢慢地发现她存在的价值就是在守护这个定数与规律。有些外在条件,要求女人守住这个角色,但是可以满足女人身心灵的需求;有些外在条件,强烈地压迫与摧毁女人的身心灵,却仍要求女人死守这个角色。有时候,是她自己油尽膏荒,自己实在撑不下去了。有时候,是她智慧熟成,自己对人生有新的抉择。

女人该不该、愿不愿、能不能扮演这个角色?该不该、愿不愿、能不能挣脱这个角色?到底该由谁决定呢?该在乎谁?又有谁能评断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女人自己。女人是否能经由知识的学习,了解文化对女人生涯角色的制约,并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能够主体性的觉察、抉择、发展与享受——身为女人的一生,这才是最重要的。愈是文明的文化,将提供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让女人拥有她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愈是文明的社会,将解放更多的律法风俗与制度,让男性不必占女性便宜,让女性不必为亲代或子代“牺牲”,让女性可以和一般人一样“当人”。二、男人生涯发展的起点——家庭

女人成家为了守着家,男人成家为的是离开家。先“成家”,而后“立业”。男人不能守在家里,男人的世界在家外头。家,是男人生涯发展的起点,离家闯荡事业,拥有成功的事业,是男人的第一个天职。事业与家庭两相得意,才是男人的终极目标。对男人而言,“家”就是“我家”,我家包括: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宠物、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家里只少一个人,就是我。

男人为“我”而活,女人为“我的”而活。年轻人为“我”而活,年纪大的人为“我的”而活。“我家”里没有“我”,男人没把自己算在家里。女人一直无法谅解,男人回家为什么不能放松下来,好好关心家人、关心这个家,像女人一样享受家的幸福感。坐在客厅的那个男人,好像只有形体,灵魂不知道哪儿去了。原来,家里的老公只是“虚线”,老公的心“永远”在家外头。在哪里呢?在家与世界的中间。他就兀立在那里,坐在“他的车子”里,看着左手边的世界,又看着右手边的家,他把自己定格在家与世界的中间,一个不是家也不是世界的地方(图4-2)。图4-2 家——男人生涯发展的起点

车门一关、音乐一放,车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除了他没有别人,车子似乎是男人唯一拥有的地方。男人都知道,家不是他的,家是老婆的。回了家,男人根本就无立足之地。家里每个地方,都有老婆的头发,不管在哪个房间,都有人会闯进来。就算没人闯进来,也会听到穿墙而来的声音“老公你在哪里?”、“你在那里干嘛?”对男人而言,世界与职场是压力,家也是压力。“家累”一直被用在男人身上,家是男人的勋章,家反映男人的成就。每天处理完职场的“大事”,男人都在思考用什么心情回去处理家里的“小事”。到了家门口,男人就得面对自己毕生至此的成就——我给老婆孩子住怎样的房子,看怎样的电视,过怎样的生活。

下了班的男人,总在职场和家之间徘徊。回了家的男人,总把心思抽离了家又回头伫立。男人像本性孤独的一匹狼,他需要孤独,他需要自己独处以及独处的时间与空间。家里无法独处,他就找尽借口到家外头独处。出不了家的男人,就把形体放在家里,失魂。常看到许多车,停在某些公共空间的树下、岸边、路旁……,车里都有一个若有所思的男人。常看到许多男人,下班回家后又出门,定时定点打牌、打球、泡茶、钓鱼或小酌。他们都不是在做当下的事,他们这么做,都只为了孤独,都只为了不在职场,也不要在家。睡觉,才回家。第二节 女人与男人的调适

家,是男人生涯发展的起点,却是女人生涯发展的终点。泛文化的规范,把一起生活的两个人,一个紧紧绑住不准逃离,一个奋力外推必胜必成。被绑住的女人,不甘心的时候,人与家的冲突就开战了。她与老公的战争,她与孩子的战争,她与家事的战争,她与这个家的战争,她与自己的战争。被外推的男人,无论是高成就或没成就,就变成一个没空回家、没脸回家的男人。有的男人吃完晚饭才回家,有的男人吃完夜宵再回家,有的男人回家吃饭,有的男人在家做饭。有的男人吃完饭,就又出门去喝茶?钓鱼?打牌?打球?运动?散步?有的男人心灵魂魄都没回家,有的男人回家当一家之“王”。一、女人的调适

不同的文化(国家)与次文化(家族),制约了“女人”的角色意识与行为规范,以及毕生生涯的发展模式。男人,亦有其角色行为模块。如果把文化的影响,视为一组方程式,女性就必须经由学习,经由知识启发的智慧,让自己能在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预先或当下觉察大部分的必然与或然,在知而后行的条件下,抉择自己“女人”角色扮演的限制与突破。

女人之所以变成“非人”,大都葬身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之中。当女人不再为“我”而活,而为“我的xx”而活的时候,她的自我就完全沦丧了。她不再是她自己,她的名字失去了意义,她从一个人,变成一组家庭角色,她变成“太太”、“妈妈”、“女儿”、“婆婆”、“姊姊”、“妹妹”等角色,而不再是一个“人”。当她抛弃基本人权,抛弃自我的价值,抛弃一生的想望,抛弃自己动机意念与情意之时,她只能困守在各组家庭角色的相对行为规范与相对行为期待之中。

女性需要知识、智慧与勇气,来抉择自己与“女人方程式”的关联。而不是在连串的事件与人际关联中,痛苦、悔恨、哀泣或愤怒。女性还需要学习“家庭”相关的知识,以及“男人方程式”对两性的影响,否则,婚姻只会成为一场荒诞的闹剧。男人的恋爱观,男人的家庭观,男人的夫妻观,男人的亲子观,几乎都和女人不同。不知己又不知彼,如何在同一个屋檐下传宗接代呢?

女性需要自由,心灵与行为的自由。不管在婚姻里外,独立的经济能力,变成追求自由的保障。对当代的女性而言,有钱意味着有权、有人权,有学习意味着有成长、有智慧、有自我、有人——女人的生涯。女人必须主动地调适她与文化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家庭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丈夫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孩子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男人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自己的关联,主动调适她与自己身体、动机、情绪、语言与行为的关联,尤其是主动调适她与自己毕生生涯发展的关联。这样她才能成为女人,一个真正的女人。不管有没有男人、有没有家、有没有孩子、有没有爱人(同性爱人或异性爱人),她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是自己所抉择所享受的真女人。二、男人的调适

女人可以通过自省,来“改变”自己的心身状态。男人似乎较为困难,男人较易于从A状态“跳”到B或C状态,来解除A状态之苦。领受优势文化的男人,很清楚自己的家庭观,也很清楚家中的老婆怎样过日子。只是,他会顺势而为或有所不为,没有绝对优势力量的逼迫,男人能不改就尽量不改。男人知道什么是坏男人,什么是好男人;大部分男人告诉自己,我两者都不是,我只是个男人。

男人怎么“爱”家、“爱”家人,看他的职业和财富来决定。职业决定他可以拥有多少闲暇时间,以及他有多少财富。男人对自己的职业、财富与时间的满意度高,他就较能释放他的情爱于家人。反之,则不然。当然,这两极现象也有例外。例外来自“对家人的满意度”,满意度高,家中的男人是“实线”,钱与权都会融化为“亲情之爱”。满意度低,家中的男人是“虚线”,男人用钱或权来取代亲情之爱。

男人常不自觉地,把女人物化为性,或用单一家庭角色来取代女人这个人。“擦掉”XXX这个女人的名字,“否认”她也是人的这个女人,直接要求“当人家老婆的人”“当人家妈妈的你”……等,径直用单一角色行为标准,砍掉了一个女人所有的可能性。男人疯狂地去爱一个独一无二的女人,再用婚姻把她捆绑在家庭角色里,让她的身心灵通通在家老死。当然,男人不尽皆如此。

男人需要调适的可能是文化与体能优势所带给他的“权力”。通常领受家庭权力系统最上位的男人,会被绝对的权力与体制的优势冲昏了头,而让权力和拳头,模糊或取代了对女人的情爱。最可怕的是,用权力和拳头来表达爱,有人是不自知,有人是乐此不疲。不知者不见得无罪,因为他的女人为此受苦。乐此不疲者,明知故犯者,罪加三级。

男人一定要调适自己和男性、女性的关联,主动调适自己和权、钱、性与爱的关联,积极调适自己和自己身心状态的关联。男人终其一生,都必须调适自己对自己和对他人满意度的关联。不知道或没有能力调适自己的人,对男人或对女人而言都是无止境的灾难。

调适的能力、动力与勇气,来自于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异性等同的尊重。基本人权教育,将是男女两性相互调适最重要的基石。优质家庭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重建,则是带动两性调谐的最大工程。延伸思考

1.两性的家庭观有何差异?

2.为什么家是女人生涯发展的终点?

3.伫立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男人,到底需要调整些什么?

part 5 家庭发展与重建——爱与美

“爱不爱你的家?”、“爱不爱你的家人?”通常,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爱”、“很爱”、“非常爱”。只有少部分人会回答“不爱了”或“他们不在乎”或“他们不让我爱”。回答肯定句的那个族群,还会问出下一句,“可是,要怎么爱才对?”、“到底,我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心中的爱呢?”在尝试的历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人继续爱,有人不爱了。有人爱或不爱都很快乐,有人爱或不爱都很痛苦。家庭持续发展中,家人们爱或是不爱,苦或不苦,乐或不乐等,都会发生改变。

有改变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得“变”或得“不变”,重点在于变或不变是否为家人所觉察、抉择与享受。觉察是便捷的历程,抉择却要有能力、有动力、有勇气。“想要”是好的动机,是必要的条件;但可行与易行的“方法”,才是大家欠缺的充分要件。家庭发展源自家人发展,家庭重建源自家人的重建。家人正向的发展与重建,促成家庭正向的发展与重建。反之亦然。第一节 经营幸福美满家庭的三个方法

伴随着子女的出生、长大、结婚与掌理家计大权,家庭也随之发展。在家庭发展过程中,家庭财物的兴衰影响甚巨,可是一家人亲情之爱的存亡,却更直接造成家庭的破碎与幸福。只要还有亲情存在,这个家庭就还有重建的可能性。只要还有一人存有亲情之爱,这个家庭就有可能发展成幸福家庭。只要我们努力去爱每一个家人,爱这个家,一家人的亲情之爱就会油然滋长。到底要怎么“爱”,才能让全家人幸福洋溢共享天伦之乐呢?经营幸福美满家庭的三个方法如下:一、爱自己——让自己更美

爱家人、爱这个家的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先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就是美,美就是我。爱自己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愈来愈美。让自己的身体、相貌、声音、动作、语言、心情、思想、心灵与生活的每一片段,都愈来愈美、美之又美,就是爱自己。

太多太多的人,在结婚之后(为了照顾家人)没有把自己照顾好。更多更多的人,在家庭之中,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粗鲁难耐。身体不健康、身材没打理,心情不舒畅、自我不满意等现象,让一个人污秽了自己的美、自己的自我与自己的人生。虽说千万个理由——为了家人而牺牲,可是一个不美又不照顾自己的人,以爱为名的奉献,却是所有家人都无法承受的“爱”。爱是共荣,你枯我荣,于心何忍?你荣我枯又如何相配互爱呢?二、爱家人——让家人更美

亲情之爱是家人之美的相互契合、相互发现、相互成长与相互享受。以自己的美,照亮这个家庭,才能引发家人之美,美与美才能相互滋长。我们先要妆扮自己的心灵、动机、行为与形象,才进而去妆扮家人的心灵、动机、行为与形象。带领全家人一起创造与领受美感的经验、心情、对话与活动,让自己美,家人美,家就是美。

一定要注意的是,“爱家人”是第二个步骤。常见的问题是,把爱家人当做第一个步骤,甚至当做“唯一”的步骤——只爱家人。主动去觉察每位家人的心身状态,积极去探索家人的家庭角色满意度与需求;然后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在满足对方角色需求的先决条件下,让每个家人都因为我的心身状态,因为我所说的话,因为我所做的事,而变得更美、更好。并且,更进一步去引领家人,互相激励让对方更美更好。

把“美”当做衡量每一个家人的标准,“你现在看起来好美!”、“这个表情真美!”、“你比昨天漂亮喔!”、“听你说了这句话,觉得自己都美了起来!”、“只要和你在一起,就觉得一切好美好美!”、“记得要更美、更美呦!”、“你看,妹妹从这个角度看,特别的美!”、“你们说,爸爸有没有越来越帅!”、“我们都觉得,奶奶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了!”、“哗!迷死人了,你们看大哥那个酷样!”、“来,我帮你把头发整理一下,哈!好美呢!”通过适当的语言和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效地爱家人——让家人更美。三、爱这个家——让我们家更美

爱自己、爱每一个家人,以及爱这个家,恰好是三个不同的阶段。爱每一个家人并不全等于爱这个家。就如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部分之和不等于全体,家是一个集合的、整体的格式塔(Gestalt),部分格式塔之和并不等于整个格式塔。家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社会实体。家是由家人、住所、陈设、使用物件所组成的,尤其是以“我们一家人”的概念为核心所结构而成的。人们常指称——这是我家,可是家不是那栋房子,家不是那个地址,家——就在家人的心里(图5-1)。图5-1 家,在家人的心里

所以,家人们聊天说话时,要主动地密集地使用两句口头禅——我们家与我们一家人。有一个家人常说这两句话,就会引领全家人渐渐也常用这两句话。嘴里常说,心里就会长存,行为就有明确的指标。从“我好美”“你好美”,一直到“我们家好美”、“我们一家人都好美”,适当地正向沟通语言,将带领每一个家庭登入幸福之门。第二节 家庭重建

对自己家庭角色的满意度,对家人之家庭角色的满意度,以及对这个家的满意度,决定了这个人和自己、和家人、和这个家三者间的关联。这个家好不好?家人感情好不好?每一个家人好不好?面对自己、家人和这个家时,有没有幸福感,也就取决于此。任一个家人和任一种满意度出问题时,依照他的家庭权力位置,就会对这个家、家人与他自己,产生大小不同的破坏力。当然,权力位置愈高,破坏力就愈大;反之则愈小。每一个家庭都会承受若干或大或小的破坏,当破坏的损害已超过幸福动机的阈值时,家庭即将解组;而且解离后,各人各自安顿,反而是好的。当破坏的损害仍在幸福动机的阈值之内时,家庭重建——就变成某人或全家人最重要的课题。

家庭重建是指:家人回归家庭自我管理的基本价值观——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从而愿意“放下”每一个人的“错”,而相约开始做“对”的家庭角色扮演,来提高对自己、对家人与对这个家的满意度。一、心灵之钥——满意度

家庭形式破坏、家庭功能解组、家庭冲突不断、家庭气氛恶劣,都不是因为单一事件或一堆堆的事件所致。非关创伤事件,而是创伤心理——三种满意度的破坏。三种已经破坏的满意度,相对于三种家庭实体,就在家人之间产生恶性的循环。丢进去的生活事件愈多,满意度破坏就愈严重,创伤事件就愈多,创伤心理就更严重,家所承受的破坏就愈严重,家人就愈……就这么一直恶性循环,直到家毁人散或死亡。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中,他的家庭角色愈来愈多,有的是主动建构的,有的是附带联结的,有的是被动附挂的;若再联结上家族角色系统(曾祖、祖辈、岳父母、公婆、婿媳辈、曾孙、孙辈、叔侄、姑姨、婶舅、堂、表、甥),那就从个位数、十位数晋级百位数的角色扮演与角色关联了。虽然如此,每个人还是会抉择或被抉择,固定生活在几个主要或次要生活场中。而主动或被动的抉择或被抉择,扮演某些相对的家庭角色群组。对个体而言,某个或某些个家庭角色,可能是苦的或是乐的或是不苦不乐或是又苦又乐。但对个体而言,扮演某个或某些个家庭角色,会令他自己满意或不满意,其实无关苦乐,无关主被动,无关抉择被抉择,而在于先前经验的认知偏差,以及认知失调后的行为效能。

每个人都有多重家庭角色扮演的可能性,不同家庭角色的权力位阶与角色行为规范,以及相对角色期望与被期望的角色行为标准,都可能发生大小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来自个体内在对各个角色的认知失调,也可能来自相对角色模块外加的认知差异。当对方扮演的家庭角色类别或家庭角色行为,与我们所期待的不同;或对我的角色行为期待,不符我的角色认知,我们对某些家人的满意度就开始下降。当对方无法或不愿觉察这种冲突状况,当对方无法或不愿改变这种冲突状况,当对方坚持把冲突归因于我的错误而要求我改变时,我们对某些家人的满意度就严重下降。当其他的家人,未能主动或被动,有效协调这种冲突状况时,我们对这些家人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

当我们对某位家人的满意度极度偏低,或对各个家人的满意度普遍性的低落,或自己的家庭角色满意度也极度偏低时,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种投射性的想法——这个家不好,这个家怎么会这样,我的家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子的家我再也待不下去——终于发展出家庭生活最大的杀机→家庭满意度偏低。这种对家庭组织、成员……全面否决的负向刻板印象,造成扩大的“月晕现象”。只要想到、谈到、听到、回到、看到这个家或家人,都会产生负向的动机意念或情绪脸色或行为态度,而这些负向反应的矛头将再刺向自己、家人或这个家。二、满意度

定位表家庭重建有三条重建之路,第一条路是重建自我家庭角色满意度,第二条路是重建对家人家庭角色的满意度,第三条路是重建对家庭的满意度。每一条重建之路,都通往另两条重建之路。三种满意度的全面提升,正是经营幸福家庭的最佳指南。所以,如何辨识哪一条或哪几条路毁了或败了或缺了或没了,就成为重建之路的第一要务(表5-1)。表5-1 家庭满意度定位(期望)表注:B1 C1:极度满意 B2 C2:满意 B3 C3:没满意也没不满意 B4 C4:不满意 B5 C5:极度不满意

家庭满意度定位表如下,用五分量表把满意度分成五个等级,每个人都可以在表上定位出自己的家庭满意度,而不是凭空想象摸不着头绪。所以,某甲可能是A1 Bn Cn,n值由1~5;也可能是A2 Bn Cn,或A3 Bn Cn,或A4 Bn Cn,或A5 Bn Cn。这种三维式的辅助思考模式,让我们帮助自己或别人,明确定位其家庭满意度的三种变化。要注意的是:“自我家庭角色”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所扮演的这个家庭角色”。“家人家庭角色”也不是“某人”,而是“某人对其家庭角色的认知,某人所展露的家庭角色行为,以及某人对此家庭角色之其他相对家庭角色的行为期待”。而且,家人家庭角色满意度可以只是一栏Cn来综括所有家人,也可以扩充Dn、En、Fn栏位,让每位家人都独立成一个栏位。再依照横向栏位的各种满意度,来决定A的n值为何。三、重建之路与重建之门

家庭重建就是家庭满意度重建,用黑笔在上表标识(打圈号)出自己的现况,就可得到“现况”的定位值。用红笔在上表标示出“理想”的将来,就可得到“理想”的期望值。比较定位值与期望值(红圈—黑圈),就可以找到自我“重建之路”。比较不同家人间相对定位值与期望值的差异,就可以找到家人与整个家庭的重建之路。

找到重建之路又如何呢?谁会有重建的需求呢?谁会有重建的动机呢?谁又会有重建的勇气呢?谁又有重建的行动呢?不管答案为何?重建之门只有一个,就是优先执行“自我家庭角色满意度重建”一事,只有走过这条路才能走入另外两条路。那两条路没有门户,自我家庭角色满意度是它们唯一的重建之门。任何一个当事人,都必先改变自我家庭角色满意度后,才有可能改变其他家人与整个家庭的满意度。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就算重建之路摆在眼前,永远也走不进重建之门。四、家庭沟通的本质——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

老公是老恩公,老婆是老恩婆。夫妻之间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觉察对方的恩情,而时刻萌生“感恩之心”,并把自己所有的家庭互动行为都界定为报恩的行为,这是恩爱夫妻的“心理—行为”典范。其实,主动觉察全家人对我的恩情,并主动地付出报恩的行为,也正是全家人生活互动的终极典范。接受家人的给予,不再视之为当然,而心生感谢,并力图回报。施惠于家人,不再视之为给予,而心生枉然,而是视之为报恩的行为,并自知百惠不足以报恩,而心存感恩。这才是每个家人,之所以愿意、需要、能够或敢于走入重建之门的原因。家庭沟通的本质——感恩的心与报恩的行为,这种价值观的学习与建构,正是家庭心理学——自我管理最根本的基石。延伸思考

1.经营幸福美满家庭时,常见问题有二:一是不爱自己,二是只爱自己。请问你是哪一个?有没有办法突围?

2.当个体觉察“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时,哪一条重建之路会大门洞开,而展露家庭重建之门呢?为什么?

3.家庭重建的动力为何?

Chapter 3 夫妻心理学(婚姻观)——平行管理

婚姻使得一对情侣,变成了一对夫妻。藉由婚姻仪式,他们实现了长相厮守的梦想,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利于长相厮守的客观环境:一个新的家庭,以及“夫妻”社会角色的认证。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整天腻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睡在一起。结婚证书把第四空间——私密的两人世界,转换成公开的两个原生家庭的融合。孤立的第四空度间转换成共相的第三度空间,爱与性变成红尘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小孩,取代唯美唯乐的约会,成为每日家庭生活的主题。一般而言,谈恋爱一旦“定”下来之后,男性就开始管女性。伴随性行为发生之后,女性也就开始管男性。婚前男性唠叨个不停,婚后女性全部接管。婚前,女性找不到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他爱不爱我”;婚后,每一个妻子都知道,老公“让我管”就是“爱我”,“不让我管”就是“不爱我”。每一个妻子都了解,老公愿不愿意被我管,比老公爱不爱我更为重要。婚前情侣生活的本质,是谁爱谁?谁怎么爱谁?谁被谁爱?谁愿不愿意被谁爱?爱的多少、疏密……等问题。婚后,家庭生活的两大核心是——爱与权力,而爱与权力“混”在一起后,就都表现在“管与被管”的模式之中。从管与被管,发展出四大类26种亚型的夫妻类型学,再经由夫妻满意度的学习,掌握住夫妻平行管理的真谛。凭借这些知识与能力,每一个人终于可以无惧地面对婚姻的五阶段发展与调适。

part 6 夫妻角色管理模型

家庭之爱的极致——发展成夫妻的恩爱之情;家庭权力系统的极致——发展成“管与被管”的夫妻互动行为。当恩爱之情碰上管与被管,就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出现了各种夫妻关系的危机。夫妻之角色管理模型,可区分为四大类型、26种亚型。不同的夫妻角色管理模式,创造了不同的家庭生活次文化,及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差异环境。每一对夫妻都可以在四大类26种亚型中,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的入口、每一阶段的历程以及可以预期的终点站。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其中寻找到夫妻生活重建的路径与技术。第一节 四大类型表6-1 夫妻角色管理模型

A型夫妻,是夫妻互管,各不相让,二人互相管来管去,就是没人愿意被管,故称之为冲突型家庭。B型夫妻,是夫管妻,妻被管。生活里有人习惯管人,有人习惯被管。喜欢管人的丈夫不愿被管,喜欢被管的妻子则不愿管人,故称之为互补型家庭。C型夫妻也是互补型家庭,但是妻管夫,夫被管,刚好和B型夫妻相反。D型夫妻,是夫被管,妻也被管。亦即双方均愿意被人家管,但却没人想去管对方,故称之为疏离型家庭。A型夫妻相敬如“兵”,B型C型夫妻相敬如“宾”,D型夫妻则相敬如“冰”。一、四大类型的发展与改变

各种家庭样式,几乎都可以被区分成这四大类。而且,通常是B、C二型较多,A型居次,D型最少。每一个子女都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哪一型,每个孩子都知道家里谁是真正的老大。夫妻相处模型会发展,会有变迁,但几乎跑不出这四大类型的分类里。新婚家庭大抵不是B型就是C型,或有A型,但少有D型。家庭,会在A、B、C、D四个类型间变换。在B、C这两种互补型家庭里,当有人不愿被管了,或有人不想再管对方了,家庭类型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家庭从B→A→D→C,有些家庭从C→A→D→B,还有些家庭从B→D→C→A,还有些家庭从C→B→A→D。有些家庭卡在某一型,一生不再变动。有些家庭从来没停止变动过,有些家庭变了然后卡住了,有些家庭变了后停、停了后再变……。

有些改变来自夫妻双方,有些来自夫妻某一方,有些则来自外在环境的改变而不得不变。家庭生活是一种习惯化行为,甚至是一种行为“规范”,很难加以变动,却也是家庭生活安定感的由来。所以不管是志愿要变或不变,不论是非志愿要变或不变,不管脑里说什么,心里怎么想,手头上如何做,卡在哪一型里就会执行那一类型的规范,除非你革命而且革命成功。二、四大类型的相对定位

根源于家庭角色原型,调整四大类26种亚型夫妻类型,再辅以夫妻满意度的再定位,就完成了家庭重塑与婚姻或家族治疗的工程。夫妻要让感情变好或更好,想要把家庭生活令人难以忍受的部分抽掉,先做夫妻四大类型定位,才是首要之务。

当子女评定原生家庭为A型时,丈夫可能自评为C型,妻子却自评为B型。评估自己属于哪一型,并确认配偶属于哪一型,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知道双方自评的类型不同,以及为什么会不同、如何的不同,夫妻两人一定吵闹不休,生不如死,怎么协调都不会有效。确认双方都在同一类型,或把双方协调成同一类型之后,只要明白地规范与执行这一类型里自我角色行为标准和相对角色行为期待,即可获得一个协调的婚姻生活。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生活在自己认定的类型里,一直用这类型的角色规范,来解释与限制双方的夫妻角色行为,而不断地面对冲突、矛盾、挫折与打击。尤其是身在A型,却自认B型,别人指为C型,它却希望能够变成D型。若配偶两人都是如此,天下就大乱了。所以,重点不在于哪一型较好,而是知道双方各在哪一型才叫好,而且双方愿意同趋于某一型,才是最好。第二节 A型:冲突型家庭

A型的夫妻都互相想管控对方,依双方之心理认知、语言表达和行为展露三个向度,可细分为九个亚型。这九个亚型又再细分为四个显型和五个潜型(表6-2)。表6-2 A型夫妻的九种亚型

第5、6、8、9四个亚型是A型的显型,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冲突,不是吵翻天就是打翻天,是最标准的冲突型家庭模式。

第2、3两个亚型是A型的潜亚型,同时也是C型的变型。第4、7两个亚型是A型的潜亚型,同时也是B型的变型。第1亚型是A型的潜亚型,同时也是D型的变型。这五个亚型,都令婚姻生活潜埋了冲突,当任一事件点火为导火线时,这些地雷将随时连续引爆,爆破原本看似和谐的B、C家庭,或原本火爆的A型家庭,或原本疏离的D型家庭。一、A亚型:闷烧的冲突型家庭1

A亚型,易被误认为D型,却是A型的潜亚型。表面上夫妻互不1理应,没听到谁在说谁?没看到谁在管谁?可是,两个人的心里却嘀咕个没完。心里一直在数落着对方:干嘛要这样?干嘛不那样?这样子明明不对!真笨!老是犯错!奇怪的想法?活该!不对!错!不好!快点!好了!两个人一直注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心里不停着数落对方的不是,而表面上默不吭声。

A亚型的夫妻,双方的日子都是无尽的煎熬。心里头都在意对方1而且在意得要命,嘴巴里却说不出半句话,连个眼神动作都不敢泄底。好想管对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行为以及每一个心思意念。生活里的自己,不是过自己的日子。反而每天每时刻的言行,都是以对方为目标的反应性行为。一切的一切都为对方所牵动,却又必须隐匿而不为人知。苦啊!二人都以对方为苦,或许自知,却不相知。

这个婚姻,让夫妻二人都像压力锅一样,内心的冲突和不满与日俱增。这个家,表面上相安无事,骨子里却暗潮汹涌。看似模范夫妻的婚姻,可能在某个撞针事件的引爆下,立刻劳燕分飞。也可能某一个压力锅先引爆,有人耐不住而开口大骂!于是这对夫妻就从A移至1A或A,当丈夫还是在心里嘀咕不停,而妻子已开口管个不停,这就24变成A亚型了。反之,则为A亚型。24二、AA与AA亚型:挑衅的冲突型家庭2347

A亚型的妻子,言语已无法满足其内心的欲求时,就开始管制对2方的行为,而丈夫仍在心里嘀咕不停,夫妻关系就变成A亚型。表面3上,好像妻管夫的C型,其实丈夫的心里抗辩之声与自我抗拒的行为,却从来没有停过。同样的A亚型,也会发展成A亚型。A亚型式暗斗,471AA亚型式半暗争半明斗,AA亚型是明争暗斗。张开口动了手的人,2437一副看你要怎么办的样子,心里却是清楚对方暗地里在较劲。AA不47是B型(夫管妻),AA也不是C型(妻管夫),张口动手的一方都很23清楚,对方随时会张口也随时会动手。可是,谁怕谁!“来啊,骂回来啊!”、“说呀!说不出吗?”、“去啊!你走出去看看?”、“动手啊!你不是很生气吗?”而且还会主动挑衅对方,想把战火烧个通红。

A是闷烧的冲突型家庭,AA是半闷烧的冲突型家庭,AA是挑12437衅的冲突型家庭。冲突愈来愈表面化,某一方愈来愈像斗鸡。因为另一方一直都不吭声,所以这一方的气焰就愈来愈大,动了口就忍不住想出手。当自己不得不像只斗鸡般活着时,当自己像个孬种只能气愤在心里时,将严重地破坏自己的家庭角色满意度。三、AAA亚型:火爆的冲突型家庭568

当不吭气的人开始出声,AA就变成A亚型,A就变成A亚型,24536A就变成A亚型。78

A亚型的夫妻,是对骂型冲突家庭。整天对骂互不相让,就是要5管对方,不顾一切地要管对方。AA亚型则更严重,不但双方都动了68口,还有一方竟然出了手,不是开立限制条件威严恫吓,就是真的出手伤人。只见战火一再突破高温燃点,双方终于都出手伤人,或相互牵制与限制对方的生活作息,终于发展成杀戮的冲突型家庭——A。9四、A亚型:杀戮的冲突型家庭9

从暗斗到对骂,再变成杀戮的冲突型家庭,是A型夫妻发展的主轴。有些夫妻还会绕到AA再回到A亚型,或绕到AA再经历AA,2453768才发展成A亚型。A型的夫妻会在A~A各种亚型,停留、改变、停919留、改变……,或停或变或终身留在A型,或破A而出发展成BC型或D型。

A型家庭烽火连绵,只有用兵荒马乱可以形容。所以,孩子宛如9置身水深火热之中,只能无奈地被丢在水火中煎熬。夫妻两人的关系发展至此,就是面临抉择的时候了。不是在此爆裂家毁婚离,就得降低冲突至A或A,或转变成BCD类型的夫妻关系。51五、相对定位与调适

假定夫妻双方都认可为A型夫妻,可能丈夫把自己定位在1→2→3→5→6→9“京广线”的任一站,妻子却把自己定位在1→4→7→5→8→9“陇海线”的任一站。婚姻生涯最可怕的噩梦,就是夫妻分明各自坐在京广线或陇海线不同的列车,却各自虚拟一个“老公”或“老婆”坐在自己身边。自己一辈子在京广线转来绕去,也一辈子对着身边的“假人”又怒又气又骂又打。而对方的人却在陇海线,身边或许也弄个假人的你又叫又骂,或许,身边早已坐上另一个别人,又或许早已跳车,坐上别人的列车。你或往北,他或往南。你把假当真,他却把真当假,你真假不分,他却弄假成真。婚姻幸福与否是一回事,夫妻关系各有其位而不自知,一辈子都以自己的观点来Stimulus(刺激)或Response(反应)双方的婚姻生活,以致自误误人,毁了一段好姻缘,这才是最可悲的事。

所以,需要确认夫妻双方A的n值,现在的n值或许不同,以前n的n值可能也不一样,只是未来的n值有没有相同的可能呢?n值从1→9,n值愈大冲突愈激烈。了解夫妻二人n值的走向是愈来愈大还是愈来愈小?还是卡在不同的地方不动了,或是一卡一动,或是有人死心有人不甘不愿呢?

重建夫妻关系的方法,一是相互定位,二是设定目标各自倒车。先确认双方的n值,再约定回到n=1的期限,规定好每一周双方应改变的n值,即可开始家庭重建工程。回到A1之后,双方再商议定订,如何坐上同一列车开往B、C或D。

其实夫妻关系的重建,不一定要改变n值,也不一定要离开A型。相互定位——觉知双方的位置在n几,就可以正确地接受刺激、正确地给予反应,明白自己是这样、要这样,也明白对方是那样、要那样。如果双方都能给对方一个“尊重”和一个“接受”,而不是既然知道我在京广线你干嘛还留在陇海线?也未必要改变n值或离开A型。因为你要改变是你的事,他改不改是他的事,那么你们能不能一起改呢?就得看双方的心中有没有“你们”的空间,还尊不尊重、礼不礼遇“我们”的空间?没了“我们”,那连谈都不必谈了!若还有“我们”,还愿意,来吧!让我们重新开启婚姻重建的大门。第三节 B、C型:互补型家庭

B型:夫管,妻被管;C型:妻管,夫被管。B型夫妻,大都由“兄妹”或“父女”家庭角色原型转化而来。C型夫妻,则大都由“姊弟”或“母子”家庭角色原型发展而来。角色行为习惯化之后,夫妻两人的心理认知,语言表达与行为展露,也会刻板化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格特质。一、四种亚型

不论是谁管谁?谁被谁管?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互补型家庭。当一方不愿再管,或另一方不愿再被管,B、C型家庭就会发生质变。依照管理者管得好不好?以及被管理者被管得甘不甘愿?我们就在单方面角色之个别发展,以及管与被管的相对评价,发展出Bn与C各四种亚型(图6-1)。n图6-1 互补型家庭的四种亚型二、BC亚型:美满的互补型家庭11

管的人,费尽心思体贴对方的需求,用尽各种方法满足对方的需要,尽职成功地扮演夫妻与家庭管理者的角色。虽然握有管理别人的权柄,却能用爱来雕饰天伦的乐趣,能够尊重、接受与荣耀被管理者的尊严。被管的人,被管得心甘情愿,心悦诚服,觉得对方管得很好,觉得自己被他管,正是人生最大享受。这样,一方管得好,另一方被管得心甘情愿,正是B和C亚型的夫妻。他们呈现完美而成功的互11补关系,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大部分的新婚夫妻,都是从B或C这两个入口,进入婚姻的生11涯。可是,能停留多久呢?新婚之喜,足以暂停此地享乐。可是,蜜月期能有多长呢?想要管得好,必须付出代价。想被管得心甘情愿,也要付出代价。夫妻角色关系,如何在管与被管的条件下,创造平行管理的美妙境界呢?本文将专门讨论。我们只知道,管得好不好,是由被管的人评定的。被管的人是心甘情愿,还是不甘不愿,也是由被管的人决定的。所以,一切是否值得,管的人当然有关系,但是焦点还是在被管的人。

BC亚型的夫妻为什么会改变呢?因为被管的人开始觉得不对11劲。没错,管的人管得很好;可是被管的人已变得不甘不愿。因为被管的人,他的心改变了,他的需求改变了,他对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他希望得到的生活模式也改变了。但是管的人不知,因为被管的人没让他知道。当被管的人说出来时,就像晴天霹雳一样,同时把夫妻两人打入BC。22三、BC亚型:矛盾的互补型家庭22

夫妻两人走入BC之后,就开始不认识自己也不认识对方了,22在认知失调的状况下,两人都会失去自信,而不知道做的是不是错?不做的是不是对?管的那个人,初听对方的抗辩之后,全身降到了冰点。他依照对方要的内容和方式去爱对方,他一直这么做,并不知道对方变了,因为对方还是需索着、享受着这些爱。面对二次、三次的沟通,他的心碎裂满地,但他只能继续用原来的方式爱对方管对方,因为对方说着他听不懂的语言,因为对方也无法解释他要的是什么?因为对方明白地诉说不甘不愿,可是对方仍然继续享受这些管这些爱,仍然等着被管,等着被爱。

结婚之后,爱你就是管你,愿意被我管就是愿意被我爱。就B、C型夫妻而言,管是主动的爱,被管是被动的爱,管与被管都是示爱的方式。管是给予,被管是接受。当被管的人,把管的人给的一切都视之为当然,对日常生活一饮一酌的照顾都照单全收,却嗤之以鼻——“这又有什么?”、“谁都可以?”、“没有也不会怎样?”、“我又没有要求?”、“我还觉得烦哩!”。就像大口啃食对方提供的食物,却在酒足饭饱后踢翻桌子骂难吃,说不如不吃。

完全的以自我中心,让他无法觉察生活里点点滴滴累积的恩爱之情,让他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他只是思索着“这就是我要的吗?”、“我不能要别的吗?”、“我一个人不是更无牵绊吗?”、“我,好像失去了自由!”、“我愿意去管,但是为什么我一直被管呢?”、“我的价值是什么呢?”错误的心理历程,用“我”吞噬了当“夫妻”的“我们”。而在这当下,他继续向对方需索着享受着被管的便利与被爱的荣宠,然后说“你宠坏我了,我不想被宠坏!”

被管的人心中充满矛盾,却又安享互补型家庭的美妙。管的人心中充满狐疑?“到底我做错什么?”,对方又说:“你没做错什么”,“到底你要什么?”对方又说:“我不知道要什么?我什么都不要?我要我一个人……”。管的人心中也充满矛盾,“我到底该不该继续管下去?”可是,对方马上说:“怎么了,才说说而已,你就不管我死活,不爱我了哦?”。管的人明知对方已被管得不甘不愿,却只能继续管下去。

BC亚型的夫妻,内心充满矛盾,热爱对方,却找不到可以信22赖的相爱方式。两人生活时而甜蜜时而苦涩,常常浓情蜜意恩爱得令人受不了,也常常剧烈争吵,碎裂一地的瓶盘与深情。被管的人只要一发作,就故意去做些不该做的或者不去做那些该做的,而把自己卡进负向的动机意念与负向情绪的循环之中。管的人就开始“管”——怎么啦!又怎么了啦?我到底又哪里冒犯你了?……战争又开打了。被管的人只要不发作,只见耳鬓厮磨十指纠缠贴身蠕动“我好爱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我不能没有你,你不能抛下我……”

BC亚型的夫妻,有时候也来自管的人的改变。就像被管的人22一样,有一天突然喊呐出“这10年以来,我干嘛一直被他管?”管人的人也会突然喊“我不管了!这么累干嘛?值得吗?”他开始质疑对方——他又付出了什么?我打点这一切,为什么都是我在努力?我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他身上,我自己都消失了,我到底为什么活着?我可不可以不要再理这些、管这些了吗?我能不能单纯地做我自己,为自己活着,不要再管别人了?为什么我这辈子,总是为别人做牛做马呢?

管的人只要少管一丁点事儿,被管的人就会惊觉质问“怎么啦?你发生什么事吗?我们发生什么事吗?还是我做错了什么?”。双方只要“说明白”,立刻从BC掉落BC之中。BC的夫妻爱恨情仇纠112222缠不清,愈闹愈爱,愈爱就愈闹。相爱的当下可以立刻停下来吵,正当吵红了双眼却又可以噗哧一笑又抱在一起。通常吵不吵的关键在被管的人,但破局的关键在管的人。管的人只要真的撒手不管,或者开始乱管,夫妻两人就可以各自打包行李了。离开BC转到BC、2233BC,甚至离开B型的夫妻生活。44四、BC亚型:冲突的互补型家庭33

管的人明摆着乱搞,不管你要的是什么?不管你要什么方式才能接受?一切照我的,我爱管什么就管什么!爱给什么就给什么!爱用什么方式管就用什么方式管!被管的人也明摆着不爽,不甘不愿地被管。所以,管的人自知管得不好,明白对方不甘不愿被管,但却铁着心肠硬管,硬是要这样管。最奇怪的是被管的人,明知对方管得不好,也明白告诉对方我不甘愿,但是家庭生活的习惯性互动模式,却仍照样被管得死死的,而仍维持B、C的管与被管的关系。33

第三种亚型的夫妻,生活中警讯不断,双方都不断地拉警报按喇叭,但家庭生活却可维持在某种适度的张力线,在双方自知也互知彼此不满意的条件下,往往也吵吵闹闹过了一生。因为对自己和对方的认知并未失调(如BC),思想、语言、行为、态度与价值都是一致22性的,一切的冲突都是真刀实枪,反而没有内在的矛盾和无穷止尽的臆测。所以双方什么时候出枪,什么时候回敬一刀,也都清楚可以预期,夫妻关系虽然在冲突状态,却不容易破裂分手。

可是,双方的冲突也可能突破警戒线。当有人管过头伤害对方基本人权,或有家庭暴力行为出现,或被人管得抗争过头,而对自己的生活引发焦虑反应时,被管的人不是逆转自己的心思,硬是变成心甘情愿,就是带头革命,要求对方改变管的方式,不成功就把心一横,硬是改变B或C的n值,或者B变成C,C变成B,或者离开B、C二nnnnnn型,直冲A、D二型。例如:B个案,夫管得不好,妻被管得不甘不3愿,某天,妻子爆发——自杀,自杀获救后,夫妻关系逆转,变成C。3五、BC亚型:悲情的互补型家庭44

丈夫为非作歹蹂躏家人,妻子含辛茹苦吞忍屈从。像电视剧里“阿信”一类油花菜籽命的传统妇女,就是B亚型的女人。一方管得4不好,明摆着“不好!你敢怎样?”、“就是吃定你,怎样!”,另一方逆来顺受,一辈子受尽欺压,看起来却好似甘之如饴。满屋子叫嚣,满屋子悲情,双方不会有直接的沟通,除了性行为。只剩孩子,被拿来充补生命的价值,家庭的价值,自我的价值。这种家庭,实在是悲情,可是却不会破裂。被管的人坚持不离婚,除非管的人硬要离婚。六、相互定位与调适

如果夫妻关系重建的契机已至,相互认知自己和对方到底在BC的哪个n值,是最基础的要务。同在B或C,只是n值不同,那还nn有戏唱。若一个在B,一个在C,戏就不好唱了。不管夫妻各在哪nn一亚型,第二步骤就是设定新的目标与期程。管人的人,要从管得不好,想办法努力变成管得好。所以,怎么管才好,就得听听被管的人的意见了。被管的人,也要努力要求自己,从不甘不愿改为心甘情愿,在愿意被管的表白下,双方沟通管与被管的冲突或矛盾,正是家庭重塑的康庄大道。第四节 D型:疏离型家庭

D型的夫妻创造了疏离型的家庭,空虚冷淡的家庭气氛,只有相敬如“冰”可以形容。表面上,夫妻二人都不管对方,都尊重对方,都礼敬对方。骨子里,心中都在期待,期待对方主动来管我,主动来施爱予我。夫妻两人的家庭角色原型,就在婚前或婚后的某一阶段,发展而固化于“弟—妹”“子—女”的家庭角色原型模块。双方都给对方很大的自由空间,经济收入可以分开,财产可以独立,也可分床或分房。但深情的期盼,在长久的失望与挫败后,却会产生难以抵挡的怨尤与悔恨。两颗不满足的心,好似两个小孩子的婚姻,依照“认知、语言和行为”三种表出层级,D型夫妻发展出如下的九种亚型(表6-3)。表6-3 D型夫妻的九种亚型一、D亚型:闷烧的疏离型家庭1

夫妻二人互不相管,心里却满是企求被爱的念头。“管我呀!”、“爱我啊!”、“要求我嘛!”、“拜托我,快!”、“为什么不来爱我?”、“管管我好不好?”。这一亚型的夫妻,总是把心事放在心里,绝对不能形于口舌而让对方知道。他们认定——你爱我在乎我,就会来管我。你来管我、爱我,我就让你管、让你爱。A型夫妻,要管要爱要主控;D型夫妻,要被管要被爱要被控。D亚型的夫妻,心理1卫生极不健康,或许根本就没有爱别人或管别人的能力。他们对于快乐的定义,还在憧憬着——快乐就是需求被满足。生活空虚内心激荡,相互暗自埋怨而不求解脱,这就是D亚型夫妻的生活。1二、DD亚型:唠叨的疏离型家庭24

A亚型的夫妻,生活日久之后,终有一方忍不住爆开“压力锅”1——开口了!他终于把心里的埋怨说出来了!从此,每个时候,他都唠叨个没停,因为对方还在压力锅中,对方还是没说话。A型夫妻争着管对方,D型夫妻争着不管对方。真能不管对方也罢,问题是心里一直要对方来管我,这才是糟糕,这才叫难为。

DD亚型的夫妻,一个整天唠叨“你不爱我!”、“你为什么不24能……”、“人家别人的夫妻都——你为什么不能对我……”,他揭发每一个生活事件,证明她不爱他,抱怨没人管他。另一个整天客客气气,看得到他的喜怒哀乐,却听不到他半句怨言,不管你怎么唠叨他,他就是不回嘴。互相埋怨的二个人,一个埋怨在口里,一个埋怨在心里,不是埋怨对方做了什么,而是埋怨对方没做什么。三、DD亚型:干扰的疏离型家庭37

当一方继续得寸进尺,从开口变成动手打人或订立规矩限制行动;另一方却仍在内心深处嘀嘀咕咕,仍然暗自抱怨不敢张扬,这就是DD亚型。DD亚型夫妻,日子比DD亚型还要难过。开口动手373724的一方付出的压力愈大,忍气吞声的一方承受的压力也愈大。生活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干扰,也愈为严重而难以负荷!

DD亚型夫妻,动手时只打自己不打别人,他会用各种方法伤37害自己来惩罚对方,而不会碰对方一根毫毛。当他订立限制规范时,亦非像A型限制对方的行动,而是解除自己家庭角色的功能。不是要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是要求自己不要去做某些事,例如:不洗碗、不帮忙家事、不煮饭、不回家吃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送茶水、不嘘寒问暖、不待在家里、不回家、不……,他蓄意瓦解自己的家庭角色的功能性行为。DD亚型夫妻的家庭生活,有一半被瘫痪,另一37半在自问“我还撑这个家干嘛?”四、D亚型:吵闹的疏离型家庭5

双方都开口了,但是各说各话。双方都指陈对方“不理我”、“不爱我”、“不管我”、“不把我当人看”、“不……”。但是没人去回应对方,并进行有效的调适或互动。吵吵闹闹的家庭生活,双方刀剑砍来砍去,却听不到刀枪碰撞声。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坐在地上,根本不理会旁边的人,只是半闭着眼又哭又叫“你们不爱我”、“你们不关心我”“、你们……”的情景。再想象一下,两个小孩子坐在地上,各自又哭又叫的情景……A型夫妻吵翻天了,但是家庭功能正常。D型夫妻吵翻天了,但两人是冷吵而不是热吵,愈吵愈没交集,愈吵愈是疏离,家庭功能急速瓦解。D不是直接冲向D,就是转入59DD再冲入D。进入D,这个家也就差不多毁了。3799五、D亚型:瘫痪的疏离型家庭9

夫妻相偕走入D时,其实也都只剩半条命了。进了D之后,双99方只能拼了老命,想尽办法恨对方气自己,想尽办法折磨自己来伤害对方,想尽办法瘫痪自己来瘫痪这个家。这个家冰冷到极点,没有炊烟,没有欢笑。这个家,只有冷言刺讽,只有便当外食,只有用钱解决失调的家庭功能;只有无尽的放任与自由,诠释与填满无情无爱无恩无义的家庭生活。

瘫痪,是D亚型家庭的最佳写照。所有的家庭功能几乎全部瘫9痪,家里充斥着“故意不……”的感觉,夫妻都故意让自己比对方更可怜、更没人爱、更受气、更不得不、更故意、更反抗、更放弃、更……瘫痪。他们把瘫痪自己、瘫痪对方,当作自卫的武器。他们说,从不攻击对方,只是自卫,只是不得不。六、相对定位与调适

当日子过不下去了,当抉择的时刻已来临,分居或离婚自有分寸。但若还要这个男人或女人,但若还要这个家与家人,就得寻求专业的援助,而在相互定位中重新抉择重新调适双方的夫妻关系。认命留在D,或从D出走,进入A或B或C呢?双方的期程进度呢?只有双方协商出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才能为了获得或守护这个价值,而重新定位相互的角色关系,并据以修改自己的动机情绪与言行。延伸思考

1.如果你尚未结婚,检视一下你的原生家庭吧!问一下兄弟姐妹,看大家的看法一不一样?再问一下父母,看他们的看法有没有一致?

2.如果你已婚,你会在四大类26小类中选哪一个呢?你觉得对方会和你有相同的选择吗?然后去问他,看他选哪个?再问他,他认为你会选哪个?最后,把四个拿出来比一比!

3.有时候,倒不是全天24小时或每天都停留在某一型,每天可能在某些类型中移动,只是停留在其中一个类型会久一点罢了!就算如此,是你一个人自己动来动去,还是两个人一起动呢?是不得不动?还是被逼得非动不可?抑或是自己真的想动?或是没能移动,一直卡在那里,心里却懊恼不已呢?

part 7 婚姻的发展与调适

婚姻的发展可区分为下列五大阶段(表7-1)。表7-1 婚姻的发展

由A→B→C是定型的发展,D、E则是不定型的出入其中。对普天之下的夫妻而言,他们正处于哪个阶段,以及是否可预见后续阶段的家庭生活,都可从夫妻立足在满意度坐标的哪一个象限来观察(图7-1)。图7-1 婚姻满意度坐标第一节 夫妻满意度坐标的发展

同一阶段婚姻的夫妻,会因其个别意识的差异,而分别生活在不同的象限。而四大象限又会分裂出八大亚型如表7-2。表7-2 八大亚型

所以,夫妻会自我定位在相同或不同亚型,而产生下列64种夫妻满意度坐标,如表7-3。表7-3 64种夫妻满意度坐标

夫妻生活奇妙无比,身处第Ⅰ象限竟然会有ⅠB,身处第Ⅲ象限竟然也会有ⅢA;而身处第Ⅱ、第Ⅳ象限时到底是该A还是B,竟然又会令人捉摸不定。双方的坐标定位点,在任何婚姻阶段的任何时空节点上,都会毫无拘束地在64个坐标点上自由移动。此所以床头骂床尾和,恩爱夫妻血刃相见……。夫妻生活幻化万方,有人在此灰发白骨,有人在此欢乐销魂,胆敢者进来吧!

究竟夫妻坐标定位,应该变换多而频繁,还是少而稳定呢?其实,定位坐标相同也罢、不同也罢,多变也罢,少变也罢。重点在于夫妻各自是否了解对方,能不能沟通,以及愿不愿意同步调适,或共同制定发展目标。

夫妻满意度坐标是可以发展的,是可以共同协力发展的,这是当代夫妻生活最核心的指标。主动开放彼此满意度坐标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在红尘俗世之中,在婚姻制度的家庭组织的压力之下,调适与发展,绝对的夫妻之爱与敬重,而成为夫妻平行管理最重要的基石。第二节 新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一、第一个危机:性生活的冲突

结婚就好比拿到“做爱许可证”一般,从此两人可以任意做爱。新婚夫妻几乎是每天做爱,甚至一天要做爱好几次。丈夫随时撩起妻子的裙子就要做爱,初时新鲜好玩,愈到后来妻子开始怀疑——难道结婚的目的就是要供丈夫做爱吗?他好像很爱我,可是似乎更爱做爱。婚前小心翼翼的那种敬重,好像随着撩起裙子的次数,相对地消失了。

许多妻子会自问:为什么丈夫可以对我的身体为所欲为?我可以拒绝他吗?尤其是处女新娘,忍耐着剧痛的结果,红肿消了又肿的结果,前戏与爱抚愈来愈少的结果,换来是愈趋频繁的做爱。许多男子做完爱倒头就睡,留下新嫁娘从羞涩到性冷感的心路历程。

尚未成熟的性技巧,尚未协调的性行为,让丈夫心怀千百种理由来需索做爱。做爱成为丈夫享受婚姻生活的底线与法宝、奖赏与疼爱妻子的法宝、惩罚与凌辱妻子的法宝、消除工作压力的法宝以及解决夫妻问题的法宝。

未曾用心,封植的性心理,就在单向的性行为历程中破裂。妻子的剧痛与害怕,可能从来就没有表白过;妻子的冷感与没有快感,可能从来就没提过;妻子被丈夫强暴般的无助,也从来没向别人讲过。有人讲了、拒绝了、耍狠了,可是面对丈夫的失望无奈与愤怒,许多妻子不是再度屈服,屈服一辈子;就是把事情闹大,变成新婚及往后生活的一大痼疾。新婚夫妻就在主动与被动做爱的新婚生活中,慢慢地把爱与被爱的能力、动力与享受屠杀殆尽。

当然,也有许多的丈夫,细心呵护温柔体贴。也有许多的妻子,快速地享受做爱的快感,甚至化被动为主动,完全没有性生活的冲突。综上所述,因为性生活的冲突,不但控制了新婚夫妻的大半生活,也严重地影响夫妻二人未来的性生活发展。新婚性生活调适的方法有五:一是充分地沟通、引导、调整与技巧的学习;二是以对方的快乐为中心之性行为目标的确认;三是学习以爱来引导性,以性来表达爱;四是摒除为性而性、为一人之性而性的强暴式性行为;五是逐步发展双方皆能接受与享受的性爱模式。二、第二个危机:新嫁娘的人际冲突与权力卡位战

新娘子面临全新的家庭环境与成员,所有的人都非常熟稔,只有跟她一个人完全不熟。有人要给下马威展现权力,有人要耍赖皮原形毕露,有人要推责任给工作。还有一种什么都不懂的丈夫,不知道帮忙还在旁边扇风点火。对新娘而言,丈夫的温言劝慰和补偿式的做爱,并无法消解每天下床所要面对的公婆家人与事物。小心翼翼、孤军苦战的心情,只有同是新嫁娘才能体会。新的家务负担,劳逸不均的家庭分工,无时无刻的冷嘲热讽,视之为当然的使唤甚至谩骂,让新嫁娘的新生活,生生死死、惊慌无助。

新娘必须抉择,是要在家庭权力的大海中随波浮沉,还是全面部署全面开战——权力卡位战。在新娘的权力卡位战中,如何哄慰长辈?施惠平辈?及收服晚辈?考验着新娘子的智慧与能力。她不可避免地面对冲突,面对权力保卫战,而且一开打就打不停,不是赢就是输得很难看——输掉一辈子。适应方法有四:一是争取或教育丈夫成为助手;二是扮猪吃老虎,不要挑起战争;三是战争到底,承担所有后果;四是忍耐再忍耐,等待媳妇熬成婆。三、第三个危机:新郎、新娘的傲慢与偏见

情人变新郎,新郎变丈夫,丈夫变成老公夹心饼。男人结婚之后,很快的原形毕露。各种生活习惯与粗、细动作,行为举止、语气态度……等,都令妻子为之震怒或大惊,但却大都能因爱而包容,甚至以“这就是我的老公”而视之为当然的标记。最可怕的“原形”或“变形”,则在于对妻子的态度,竟然与对“女朋友”的态度截然不同。对女人而言,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为什么妻子就比不上女朋友?娇嗲佯怒无人理会了,耐心不见了,无所不用其极地伺候与真爱之感也没了。不逛街了,不看电影了、不旅游了、不上咖啡厅了、不耐心等待了,口气变烦变硬了……。

丈夫似乎认为“到手了”,可以松口气了,不必处处宠她,任他骄纵了!不论任何生活事件,丈夫的思考模式变成“你是我的妻子,当我的妻子就必须……”。丈夫在心中为妻子设立角色行为规范,也为自己设立“丈夫与妻子”的相对性角色行为规范,更为自己设立了“丈夫”有别于“男友”的角色行为规范。这些新规范的设立与执行,通常并未经过当事人的自识与检测。男人只是想“恢复”原来自己的样子,不必再事事“委曲”处处费神了。万万没想到,当男人放弃无所不用其极的温柔体贴时,也正是女人最脆弱、最需要丈夫帮助的时候。

新娘一直认为结婚了,从此这个男人变成我的。每天,他都会把我捧在手掌心,日也疼,夜也爱。任何时候,他都可以给我依靠、让我发脾气。他会哄我、疼我,像以前一样包容我、宠我,随便我怎么任性都没关系。在恋爱的历程中,女孩子享受着:被允许、被接受、被保护与被纵容,任性而为的极致快感。这种被定义为“他爱不爱”我的行为指标,在婚后会被解释成:不成熟、不识相、不守本份与不知轻重。因为新郎恢复了某些傲慢与偏见,以前因为“求爱”而被自己“存而不论”的性格、情绪与思考方式,现在又全部活过来。四、第四个危机:老公夹心饼

新娘置身于公婆、姑嫂与妯娌之间的生活冲击,唯一诉苦求援的对象就是老公。可是,往往就在新娘子刚要开口诉说之时,婆婆已经把老公叫进房间去了。一个人在面对母亲大人与老婆大人的同时,必须双方面分别示好,同时誓言要求对方即将改善。当然,再怎么比,也是母亲大人比较大,而丈夫如何在母亲大人最大的前提之下,以及绝对肯定绝对支持绝对保护妻子的原则上,把双方的面子和里子分别妥善处理,真的是担任丈夫角色的一大挑战。许多当丈夫的妄听一面之词,就怒容以对或积怨于心,而造成家庭更大的纷争。面对家庭纷争时,老婆要“会做”知所进退,老公要“能疼”面面俱到。每一个丈夫都是夹心饼,妻子要知道,老妈也该知道,丈夫更应自知,任一边的饼干都必须“粘紧”,任一边松脱掉落,内馅也会掉落,另一边也将掉落。

家庭中的纷争,许多是无法解决的。更有许多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小夫妻俩只能盯着问题存在,却不能去触碰或试图改变,只要一碰就会有人受伤。受伤的或许不是小夫妻任一人,但后果却比小夫妻俩受伤还严重。每个家庭的权力体系中,自有禁忌存在,有些不能讲不能碰,有些可以讲不能碰,有些不可以讲可以碰,小夫妻必须正面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实,而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偿与满足。最值得玩味的是,火势一起老婆必先遭殃,不论为谁而战或为何而战。第三节 已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一、第一个危机:钱

筹备婚礼阶段,钱的压力与实力就已展现无遗。婚纱、喜饼、宴席、蜜月、新居等,一切都和钱有关。钱是由哪个人赚的?还是一起赚的?谁赚的比谁多?钱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还是起伏剧烈震荡?赚钱的量、量的趋势,赚钱的方法、主要收入者的人格,影响了整个婚姻生活。

钱赚得多,家庭生活的物质水平立刻提高,衣食住行育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质量。可是,钱赚得越多,人越容易自我膨胀,面对繁华与诱惑也会越多。钱会变成爱,爱就是给钱,给钱的多寡取代了爱与被爱的深度与广度。结婚之后,爱与被爱变成了管与被管。对已婚的男女而言,管人也会变成管钱。从人和钱通通被管,到只管钱不管人,到人钱都不管;只给钱不给人,甚至不给钱也不给人等,完整地刻画出婚姻变异的全貌。

家庭的财务管理,往往超越爱不爱我,而成为婚姻的第一大事。没有钱,入不敷出甚或债台高筑,会使得家庭破碎婚姻破裂。穷是婚姻与家庭最可怕的梦魇,钱多富裕却也容易令家庭破碎婚姻破裂。在穷与富两极之际,钱到底如何成为家庭与婚姻稳固的基石呢?

收入稳定,足以负担所有的固定与临时性的支出,有效率管理支出费用,不令家庭账目出现赤字,这就是家庭与婚姻的稳固基石。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经济与财务管理下,家人才能满足食衣住行育乐的基本需求,夫妻才能进一步去管人与被人管,爱人与被人爱。二、第二个危机:热情的消失与性生活的挫败

约会时,情侣总希望时间停顿,两人日夜永远厮守在一起。结婚后,美梦成真,两人真的日夜在一起了,却发现“约会”不见了!不再是日以继夜的“约会”,而是日以继夜的“生活”。约会不同于生活,约会的心情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约会的公主王子变成了老婆和老公。“求爱”的动机已经消失,爱已经获得,两人对双方都已无所“求”之时,两人的热情也逐步地消沉。求爱是非常奇妙的历程,因为有所求所以会谦抑,因为有所求所以愈要求到爱。无所求于对方,所以自己的谦抑之心不存。爱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婚后如果你感受不到日愈浓郁的热情,就代表情爱也已经消失在家庭生活的组织与婚姻制度之中。

伴随热情的消失,夫妻间权力与义务的责任分工也愈趋明显(不论是否公平),而性生活也趋于形式化与规律化。性生活的规律若维持不变,或在双方合作下慢慢改变,大抵对家庭与婚姻不会有巨大的影响。但若双方在性生活态度上未达共识,婚姻随即将亮起红灯。

随着婚龄的增长,两人的性生活,可能水乳交融,性爱之美也发展愈趋成熟而无有止境。但做爱的时间是5分钟、30分钟、1小时或者是1.5小时至2小时以上,时间长短对男女双方,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享受。如果自己的老公只能做爱30分钟的妻子,永远也无法了解女人的身体在做爱1.5小时之后的变化。倘若有一方承受不起旦夕而伐,或者有一方不想和对方做爱,又或许有一方厌恶、或蔑视、或逃避或拒绝和对方做爱,而对方也无法接受这种现象时,性生活的冲突即将扩大成为婚姻与家庭的败象。

做爱技巧的学习与做爱心理的调适,是发展健康性生活的基本条件。婚前性生活,会偷偷地吞噬情爱。婚后,夫妻却必须以性爱来涵养与展现恩爱之情,而成为婚姻生活的重大支柱。性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双方性能力、性技巧与性心理的发展。只单纯归因于男性或女性性能力不足,绝对是不公平的。“性生活的发展”是婚姻生活的一大重心。性生活具发展性,伴随婚龄而有不同阶段的发展。在不同婚龄的阶段,双方性能力、性技巧与性心理的交互式学习与发展,这是夫妻双方应有的共识与努力。如果在某一婚龄双方性生活即已停止发展,性生活变成只是周期性的发泄、义务、仪式或侵犯,不仅性爱之美不能展现,婚姻生活也将成为跛脚的旅程。不是没有性就是没有爱,而爱恋的热情若不能由源源不息的性爱代替的话,夫妻二人就必须更用心来经营婚姻与家庭,或是把爱与被爱的重心移转至事业或子女身上。三、第三个危机:孩子的诞生与教养

孩子的诞生,子女的陆续出世与教养,成为婚姻生活发展的主轴,却也成为婚姻生活的重大危机与转机。子女是自我的延伸,养育子女让夫妻变成了父母,让平凡的人变成了创造的神。父母依照自己的意志与形象来教养子女,像神一样创造生命、控制生命。妻子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子女的教养之中,这是最常见的伟大母爱。丈夫遭受善意的搁置或遗弃,这也是最常见的事。可是,妻子没错,错在丈夫。丈夫会有这些心情或抗争,是因为丈夫未能善尽为父之道,未能融入父亲角色,未能伴同母亲角色共同教养子女之故。

孩子的诞生与教养,会给婚姻生活带来三个危机:一是夫妻双方或单方,父母角色扮演失败的危机;二是子女增加导致家庭经济压力的财务发展危机;三是教养行为差异的危机。第三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祖父母、父、母三方对教养子女观点的歧异。祖父母说:“你老公就是我这样带大的,哪里不好?”,老公说:“小孩怎么管的?还要我……”,妻子说:“我怀着他,生他、养他,每天从早看到晚,难道我还不知道怎么教养他吗?”三方的认知冲突,甚或行为干预,常导致家庭生活永不止息的冲突。

解决之道,不是沟通谁的方法比较好,而是共同学习下列三件事:

1.尊重母亲,为教养子女的“主承办人”。

2.以良性的私下建言,取代公众场合的谩骂、批评与插手干预。

3.共同学习正确的教养子女的方法。四、第四个危机:暴力与偏执的父母

许多夫妻变成父母之后,双方或单方逐渐发展出暴力与偏执人格。一方面享受家庭绝对的权力,一方面肆虐丈夫或妻子或儿女。这种暴力与偏执,有时像乌云一般密布,压得人人喘不过气。有时又加上恶毒的语言与责骂,像恶雷闪电一般,让人人惊恐不已。有时更如火山溶岩四处喷射,屋宇尽毁、人畜具伤,肆虐家人荼毒家庭、凌辱婚姻,永不止息地残害配偶与子女。

因为愚忠,忠于婚姻,许多配偶尤其是女子,容忍一辈子的欺凌。因为愚孝,许多子女束手无策,容忍一辈子的毒害,甚至奋身协助受欺凌的父或母,共同承受日复一日的欺凌。没有子女可以承担不孝之名,可是,我何以解脱呢?偏偏坏人长命:自己的父母是坏人,自己的公婆是坏人。面对这种事实,除了警惕自己之外,还能怎样呢?这个危机最诡异的地方是,坏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坏人,坏人通常都自认是受害者。所以,调适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搬出去住,第二个方法就是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协助。第四节 丧偶阶段的危机与调适一、第一个危机:钱与职业

如果过世的配偶正是负责赚钱的一方,那么家庭的经济会立刻受到重大的打击。丧偶的一方必须核算医疗费、丧葬费、以及往后全家人的生活费、子女的教育费等。如果原来是双薪家庭,就必须紧缩支出并兼职或换转高收入的职业。如果原来就是未曾就业的家庭主妇,面临(中年)就业的新挑战,就显得庞大无比了。

没有钱,当然活不下去。丧偶者突然承担全家所有的事务与责任,如何进行适切的生涯规划与财务规划,不但要自己非常坚强(尤其是女性),更要善用原生家庭亲友与社会资源,千万不要误入歧途。二、第二个危机:单亲教养

单身一人,不论父兼母职或母兼父职,教养子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单亲教养会产生下列三个危机:(一)子女性别认同与行为楷模的危机

如果早年丧偶子女年幼,就会产生这个危机。调适的方法除了再婚之外,就是与亲戚族人同住,增加家庭角色原型的楷模与替代性的互动。(二)子女社会适应与自我发展的危机

如果早年丧偶子女年幼,也会产生这个危机。没有父亲或没有母亲,通常会让子女在同侪中被耻笑或欺侮。别人有父(母),为什么我就没有?是不是因为我不好,我是野孩子、坏孩子,所以才没有爸爸(妈妈)?这种错误的自我归因历程,会严重伤害儿童自我发展。单亲教养者务必细心去体贴,子女社会适应的外在压力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压力,并给予实质的生活协助与心灵慰藉。(三)情爱不足与骄纵过度的危机

因为父(母)兼母(父)职,所以没人可以分摊时间与亲子之爱;再加上赚钱养家的压力,很容易让单亲教养者,给予子女太少的情爱。父母的情爱,是儿童生长的资粮。缺乏情爱滋养的子女,人格与社会适应易有负面倾向。有的单亲教养者,以钱来取代爱,供应子女大量的金钱来取代天伦的共处;有的单亲教养者,更出现反向作用,投注子女大量的情爱与娇宠,任凭子女挥霍与放肆。这两种现象,当然更对子女的人格与社会适应,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单亲教养者务必劳惮苦心、下足苦力,以加倍的爱心、毅力与行动来教养子女,否则一切都将如泡沫幻影无所着落。三、第三个危机:独身的性、爱与人格发展

丧偶之后马上要面临的,就是身边突然少了一个人,而且是天人永别。一切的恩怨情仇,都已无着力之处。自己,又回复单身。丧偶之人,性与爱的需求,能否中断?能否关闭?能否追索?能否舒解?能否满足?能否找到理想的接受对象呢?

老年丧偶者,面临老伴撒手的绝对孤寂,更甚于年轻丧偶者。老年丧偶者,虽然较少性的困扰,但是他社会关系与经济能力较差,也无稚龄子女的依附,往往呈现情爱需求的绝对真空状态。自觉没人爱也没人让他爱,转而发展出偏激或负向的人格。

年轻丧偶者,有稚龄子女的依附,亲朋友伴也较多,面临约会与否及再婚与否的抉择。最要避讳的,是因为丧偶及丧偶后生活压力的打击,而对自我产生不健康或不科学的评价,自认为噩运之人、煞气缠身,不敢再去接触异性,或把自己及子女封闭在狭小的生活场中。

丧偶者必须尽力保持原来的社会人际接触,甚至主动去扩充社会人际接触面。面对丧偶初期的慰问者,务必衷心感谢主动去联系往来,切勿长期沉浸在丧偶的悲伤之中而冷眼看这个世界,冷淡对待所有亲友。丧偶不是你的错,但是也不是别人的错,老天爷也没有对不起你。守护丧偶的创痛,规划新的生涯发展,包括新的个人、新的家庭、新的婚姻……。仔细地考虑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不怨天尤人是唯一的疗伤圣药。第五节 离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一、第一个危机到第三个危机

离婚者面临的前三个危机,就如同丧偶者的三个危机。相同处在于,两者都被贴了标签,一个是“鳏夫”或“寡妇”,一个是“离过婚的”。相异处在于一死一活,离婚者的原配偶还活着,所有的恩怨情仇历历在目。居于弱势的一方,或两败俱伤的双方,仍有无可歇止的希望、自责、愤怒与悔恨。

离婚者大抵年龄较轻,对日常负责家管工作的女性离婚者,更须面临庞大的经济压力与职业适应。若无亲友适时的协助,往往会为了钱而窘迫难堪,甚或有异常或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离婚者最好与父母或亲友同住,压制反向增强的自尊心作祟,有长辈同住可以分摊家庭分工,并且维持家庭的气氛与责任,对离婚者之适应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因想安静而选择离群寡居,刻苦度日,这将戕害自己害子女,对于往后的生涯发展毫无助益可言。二、第四个危机:婚姻伤害与不信任感

离婚最不同于丧偶之处,在于离婚者会对“婚姻”本身产生怀疑。婚姻观以及对异性的看法,会有极大的改变或部分修正。丧偶者易产生内在归因,而离婚者却偏于外在归因,把造成离婚的原因归结于对方或环境或婚姻本身。他会以上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经验去评估或预设或挑选下一个男人或女人。他会怀疑人为什么要结合?女人昏了头才结婚?男人娶妻只为了获取女人的身体或劳务而已吗?女人一嫁就昏死在家庭吗?

因为对方的伤害而离婚,因为离婚的创痛而怀疑婚姻制度,因为婚姻伤害而怀疑家庭组织,因为家庭破碎而怀疑人生的价值。婚姻的伤害,令人不信任这个世界,不信任世界上所有的人以及自己。离婚者最可怕的危机,在于对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失去了“信任感”。离婚者必须时常检查自己的心绪,一有不信任感出现,一有别人总是在骗我,为什么人们总是要欺骗我、欺侮我……等的动机与情绪出现,就赶紧收敛心神转移生活事件,以有意识、具体的行为控制破除“不信任感”这个最大的危机。三、第五个危机:子女监护权——孤岛上的孩子

离婚后子女的监护权,常让男女双方的争夺造成孩子终生的伤害。孩子都给男方?都给女方?还是平分呢?男女各分到一个孩子,把手足分开教养,甚至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向孩子示好争爱,都将造成孩子自我发展的创伤。有些女性或男性,他有财力和时间取得孩子的监护权,可是离婚后却不能回归自己的原生家庭,让孩子和整个家族生活结合起来。单亲家庭就这么诞生了,孤零零的两个人,一个人上班或上学或出门,家里就只剩一个人,孩子日日夜夜都必须经历漫长的独处,以及疏离的人际关系。

谁该有监护权呢?就教养心理学而言,就孩子的利益而言,有足够的财力、时间和能力同时照顾所有的孩子,及能回归原生家庭的家族资源而不变成“单亲小家庭”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一方就较适宜拥有监护权。抢到孩子的监护权前,口口声声喊着“我要自己照顾我的孩子”、“对方照顾不好我的孩子”、“至少,让我亲身照顾一个孩子!”,之后却把孩子安置在“孤岛”上,对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境。亲代和自己原生家庭断了联系(尤其是女性更易如此),子代也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断了联结,亲子两代孤零零地守着一座孤岛——单亲家庭。众多的孤岛将成为这个社会痛苦的源头。

离婚之前,分别问孩子“你要和爸爸住还是和妈妈住?”离婚之后,分别问有监护权和有探视权的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探视孩子的时候问“爸爸或妈妈有没有欺侮你?有谁敢打你,一定要和我说,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孩子被人欺侮!”。孩子从不知所云,到左右为难,到左右逢源甚至两边取巧,再到全面失控,父母的婚姻状态迫使孩子从小就已练就全套功夫。“孤岛”绝学,门徒日众,江湖为之倾倒!四、第六个危机:虚拟母亲情节

离婚的女人,一个人过日子容易,在单亲孤岛上照顾孩子,可就难上加难。难的不是对孩子过度严苛,或过度宠爱的母亲,而是当监护权都归男方,或双方各有孩子的监护权,但为了孩子好,而让手足都跟着父亲的女方。母亲日日思念子女,夜夜魂牵梦萦,劳心成疾者甚多。因为她一直在内疚——我不该、我不对、我是个自私的母亲,我为了自己而没去照顾孩子,孩子为了我而受苦!为什么我不能再忍耐,这么多年都忍下来了,很多人都能忍下来,为什么我就忍不住?我对不起孩子,我……。这类自我语言堆积的心理历程,让一个女人失去自我价值,破坏对自己和别人建立新关系的可能性;让一个女人终生用过去、用孩子来摧毁现在和未来一切美好的人生;让一个女人周而复始的,伤害自己和爱自己的人;让一个女人饱噬生活的挫败,甚或从忧郁症走入精神病变的世界。

离婚的女人,已经离开男方家庭和家族的“城堡”,已经变成城堡外的女人。城堡内的人都是“我们”,对孩子而言,妈妈已经变成“你”,你已经变成〔妈妈〕。经由其他家人所提供的生活照顾(与耳提面命),孩子知道〔妈妈〕已经不是“家人”,〔妈妈〕变成一个朋友般的“资源提供者”。夫妻间切断“姻亲”的联结之后,母亲与孩子的“血亲”关系也变成〔血亲〕而被存而不论。就在离婚的女人喊着“不管怎么我还是妈妈,我们还是血亲,我们还是血浓于水,我有责任照顾孩子,没照顾就是错,不想照顾更是错……”时,孩子早已把她当成〔妈妈〕。嘴里叫着妈,心里却把〔妈〕当成替代性照顾服务者,当成补偿性资源的提供者。

离婚之后,因为已切断“太太”的相对角色,所以连带着“妈妈”的角色内涵也变成了〔妈妈〕。〔妈妈〕的角色,已经切断了儿女心中的生命、生理、心理、生活、经济与社会连带关系。偶发或短期的连带关系的联结,都是“替代性”或“补偿性”需求下的产物,这种联结都是“抛弃型联结”用完即丢。不是孩子无情,“平常不会想我,需要时才找我,偶尔才想我……”。而是孩子已有孩子的“家人”,城堡内的人已和孩子重建绵密的生命、生理、心理、生活、经济与社会连带关系,而那里面并没有你——你只是社会连带关系上的一个人。不管有没有新的妈、隐藏的妈、替代的妈、临时的妈,你都已经不是——妈。

孩子不把你当妈,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日常生活,都已和你没有关系,偶尔要你买些东西要些钱,偶尔要你接送带着吃饭出游,都只是替代性或补偿性。可是偶有这些事发生,离婚女子却又急促的戴上〔妈妈〕的角色,自以为是“妈妈”的角色,沾沾自喜地提供服务与资源,而告诉自己“孩子还是需要我的,我能让孩子快乐,让孩子更好……”。这种以虚拟〔妈妈〕来取代实体妈妈的角色游戏,称为:虚拟的母亲情结。

每每在送走孩子之后,或者当生活里遭受挫折之时,她就也想起“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就是我要的吗?这值得我抛弃孩子吗?值得让我去当一个坏母亲吗?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是我在照顾孩子?有我的照顾孩子一定会更好!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漂漂泊泊当个没妈的孩子!我的孩子好可怜,为什么别人有妈他们都没有妈?他们有个狠心的妈?她只顾自己,她是个自私的妈妈,她是个不负责任的妈妈?为什么我就不能继续忍耐呢?现在身边的一切都是错的,都是没价值的,都是不应该存在的。只有孩子才是我的一切,我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所有的意念心情与生命的价值。我错了!孩子才是属于我的,孩子才是我的一切……”。

殊不知,孩子和孩子的家人,都不认为孩子是属于她的(即令她拥有监护权)。殊不知,孩子不是也不可能,变成她的生命,变成她生活的一切。离婚的女人必须清楚明白的“知觉”与“认同”——切断夫妻关系搬离城堡的你,已经不被法律或社会道德或城堡内的家人们或孩子本身当成妈,妈妈的角色行为、行为规范与相对的期待,通通已被消除。没人把你当妈,你只是孩子的〔妈〕,你永远只是孩子们的〔妈〕。你想有人叫你“妈”,就再生一个吧!离婚的女人只是孩子的〔妈妈〕,而不再是孩子的妈,如果再三地把〔妈妈〕当成“妈妈”,她将被这种虚拟的母亲情结击垮!

虚拟的母亲情结,扰乱了离婚女人的新生。只要一接触或一想到孩子,虚拟的角色心理历程,就会以负向的自我语言残酷地摧毁她的自我、自信、成就、喜乐、情爱与价值。她现有的生命、生理、心理、生活、经济与社会连带关系,都将被她自己噙着泪用力捣碎。然后,平静地看着满地的碎片,看着自己满身的血肉模糊,她告诉自己“你看,这就是结果,这就是当下,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没有用没有情没有责任没有爱的我,我只会破坏一切,我不懂得爱,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应该去爱,我……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不是在日常生活上一再以负向的动机与情绪伤害自己;就是在人际互动行为上以偏差的行为再三伤害别人;终而走上忧郁症的病态世界,或自伤、伤人的生命危机状态。第六节 再婚阶段的危机与调适一、第一个危机:再婚条件与抉择

还要不要再婚?要找怎样的对象再婚?什么时候再婚比较好?每个丧偶或离婚者,就算自己不想,别人也会主动发问,甚至热心协助。可是如何启口离婚(或已有子女)的经验呢?如何回答离婚的原因呢?如何向自己和对方保证,不会再离婚呢?要选择和上一个一样或完全不一样的对象呢?要怎么向孩子讲呢?要怎么说——我“又”爱上了一个男人或女人呢?孩子会接受他或她吗?双方子女能够住同一个屋檐下吗?双方子女冲突时怎么办?子女反对怎么办?对方会疼爱我的小孩吗?如果结婚后又不适合怎么办?谁能保证对方不会变心或变个样子……。一连串的问题,吓退了众多想再婚的人。而自问有能力解决的、到时候再说的、顾不了那么多的,也就在众人的祝福中再婚了。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都不能漠视,如果对方不能予以正视,备妥合理有效之对策,或矢志协力克服这些必存的问题,再婚之后的感情也禁不起这些事情的每日打击。所以,正视这些问题,接受这些现象必然会出现,不归咎于双方不好或不配,而协手同心解决问题,这才是再婚者应有的基本态度。二、第二个危机:创伤回忆与自我发展

婚姻创伤的回忆,让再婚者对于配偶角色行为的期待与评价,产生了不合理的扭曲与误解。“你跟他一样……”、“你们男人(女人)都一样……”、“为什么你也……”、“我就知道你会……”。再婚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夫妻沟通绝不能贴上旧标签,否则只好再离婚。

婚姻创伤的回忆,由于外控归因的思考,使得心思都摆在配偶的心态言行的考察与比对,而忽略了自己的改善与发展。自己不动如山,永不改变,只要求别人变。忘了自己也有问题也有缺点,所以也必须配合再婚的对象进行适度的行为改变,发展更恰当的人格。再婚者更要修持“自我关照”与“反求诸己”的座右铭,不要徒以“找一个适合我的”与“这个到底适不适合我”的心态来生活,而要进一步反省“我到底适不适合对方”与“我要如何改善自己才适合对方”,这才是再婚生涯个人成长与婚姻美满的最佳条件。延伸思考

1.刚结婚的时候,大部分的夫妻都在第Ⅰ象限:对自己和配偶的满意度高。你可否检视你的家庭或原生家庭的父母,你们或他们现在在哪个象限?怎么来的?

2.从双性夫妻、单性夫妻到无性夫妻,代表夫妻性生活从挫败到全面撤守。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性观念是否满分?(1)对方要做爱,绝不以任何理由拒绝,且一定全力以赴!(2)做爱时,用尽浑身解数,让对方享受做爱的快感!(3)上床绝不谈家事或公事,绝不生气或悲伤,上了床就专心营造气氛专心做爱(这是铁律A)!(4)做爱的时间、地点、表情、声音、讳言、体位、服装、音乐、灯光……等要时常更换,千万别固定时间、地点做规定的事!(5)做爱前,男生负责“前戏”;做爱后,女生负责“后戏”(这是铁律B)!

3.离婚的女人,必须割舍前一次婚姻的所有人事物的连带关系,必须告诉自己:我的第一个生命结束了!我必须重新开始打造第二个生命。这个基本态度没建构成功,往往令离婚女子终身倒悬困苦一生。请你把身边人的案例,或戏剧情节套进去想想看,如何帮他解套呢?

part 8 夫妻角色发展与平行管理

从朋友变情侣,从情侣变夫妻,从夫妻又变成父母,又变成婿媳,又变成连襟与妯娌婶嫂。家庭角色愈来愈多重,内蕴的家庭角色原型也愈复杂。男女两性不同的家庭观,差异的婚姻观,不同的配偶满意度,天南地北的26种亚型,以及夫妻生涯的发展与困局,这些都是婚前教育重要的领域。可是,当男女两性变成你侬我侬,这些领域才因为相爱而结构成形,夫妻的爱情、亲情与恩情,到底要如何对抗家庭组织中的权力系统,要如何互相调理“管与被管”的权力游戏呢?家庭中夫妻的相互管理,是“平行管理”,虽说两个人应该“一样大”,可是偏有管偏有被管。夫妻角色的发展,如何才能突破上下管控的权力困局呢?这是夫妻管理心理学的最终挑战。第一节 夫妻角色的发展

婚姻赋予情侣崭新的角色,26种亚型的夫妻,即为角色发展与调适的结果。婚姻的好坏、苦乐、危机与转机,都在相对角色发展的历程中孕育而生。单、双方发展停滞,单、双方发展超前,单、双方发展变异,都会造成了夫妻对自己、对配偶行为期待的差异及满意度的严重失控,这更造成夫妻对双方爱情的错解。一、个别角色发展的歧异

A、D型是冲突型夫妻角色模式,B、C型是互补型夫妻角色模式。这些模式延续自谈恋爱阶段,或者单纯由新婚第一天起,双方“共同”发展而来。就在婚姻生活延续的历程中,有些夫妻的角色开始“个别”发展,丧失“共同”发展与“调适”的历程,也就破坏了互补的角色功能。

因为当代职场文化,使得大多数夫妻白天各自扮演其他角色,晚上才扮演其婚姻角色。甚至以社会角色延伸或影响或改变了夫妻角色。夫妻以大部分时间“个别”发展其社会角色。若于家庭生活期间,还不能“共同”发展与学习夫妻的角色,则夫妻个别角色发展的歧异性,将是必然的后果。分工或互补模式一旦破坏,两人将渐行渐远,不是感情慢慢变淡,就是争吵不断难以善了。二、相对角色发展的歧异

夫妻是一组相对性的角色关系,任何一方对自己或对方之角色行为误解或疏漏时,立即会造成双方角色之冲突。夫妻角色分工不完善,家庭之经济性生活与教养生活,立刻面临功能性瓦解的后果。双方角色的错误期待,自以为是的角色行为,从双方引忍不说到洪水决堤,就在爱与等待中错失了角色调适的机会。三、绝对角色发展的停滞习惯化

相对性的夫妻角色,会因长期的懒惰或疏忽,造成发展停滞与习惯化的、绝对性的夫妻角色模块。这一组角色模块,分工互补功能可能好可能不好,对抗冲突的形式可能多可能不多,但这一组角色模块就因习惯化而变成了“绝对”。双方各自认定,我就是这样,配偶就是那样,既然结了婚,也就认了吧!不论固化在哪一个类型的哪一亚型,这对夫妻可能就这样过一生,也可能在某个节点超过界线而婚姻破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