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2:53:31

点击下载

作者:林尚立,肖存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0

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0试读:

总论:2009年统一战线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009年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极大提高,同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冲击,经受了境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活动的严峻考验,召开了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统一战线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充分体现出统一战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中共十七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2009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系统地勾画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统一战线要在其中寻找新的战略定位,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统一战线的科学发展。本书总论部分主要介绍2009年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及今后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宏观趋势。第一节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与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

统战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统一战线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全局中去考察和把握,从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方位来把握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方位。2009年,根据中共十七大对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实践这个总体布局,统一战线仍然是重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在实践这个总体布局中寻求新的战略定位和理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党建科学化的总体要求下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科学化理论。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科学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在既有基础上创造党建新格局,以全局规划党建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将提高科学化水平纳入自身建设的要求是统一战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统一战线科学化成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一战线科学化进行了解释和描述。

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同志指出,统战工作科学化,就是要适应时代进步和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为主线,弘扬科学精神,探寻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机制,使统战工作理念更加先进,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科(1)学理论指导是根本,科学体制机制是保障,科学工作方法是基础。齐卫平教授指出,提高统一战线的科学化水平,最主要的在于掌握统一战线工作的规律。从统一战线的实践来看,有三大规律要掌握好:一是政党规律,要妥善处理好政党关系,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二是人心规律,要做好大团结大联合的凝聚人心工作。三是发展规律。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就是服务科学发展。提高统一战线的科学化水平,还要在统一战线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上下工夫。(2)徐小凤指出,推进统战工作科学化的着力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把握规律,增强统战工作的规律性。二是统筹谋划,要统筹统战工作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三是改革创新,要创新思维,创新统战工作方法。四是强化素质,大力提高统战干部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统一战线科学(3)化的提出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相统一。

第二,在党内民主的战略原则下,从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中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提出了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统一,二是党内民主与党的集中相统一,三是党内民主与党的制度化建设相统一。这三条基本原则保障了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形成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方略,其中之一就是从政党制度的框架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推进党内民主与党的制度化建设相统一。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中国政党制度所包含的合作和协商能力的增强就意味着党的领导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

林尚立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涉及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和各社会力量的政治协商。因而,统一战线通过这个制度就能在国家层面同时创造出领导、合作与协商三大政治产品,而每个政治产品都关系到党的领导、国家整合与社会建设。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制度“法宝”。

第三,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视野下,推动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载体。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增强开展政治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和层次,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

根据中央推进政治协商的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国部分地方推出了政治协商的具体文件。2009年中共江西省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意见》共22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八项主要内容、六大协商形式、六道协商程序,对开展政治协商提出四项总体要求,并从组织保障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意见》增加了协商内容,例如党委或党委政府联合制定的事关全局的重要决议、决定和意见,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和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的建议人选及其他重要人事安排等都需要进行政治协商;在政协会议协商形式外,将政协建议案、提案和调研报告、视察报告等规范为书面协商形式,规定了党委、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约请面谈形式;在协商程序方面,增加了协商成果的跟踪问效,有利于促进政协协商意见的落实。《意见》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政治协商,凡规定需要经过人民(4)政协协商而未协商的事项,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予决策。

2009年9月,中共广州市委下发了《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规程》进一步推进了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是明确了政治协商的三项原则:(1)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2)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协商的原则;(3)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增进共识的原则。二是丰富了政治协商两种基本方式的主要协商形式,细化了政治协商两种基本方式的协商内容。跟以往的政治协商相比,“市委同市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中,增加了“中共广州市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的重要文件”、“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本市有关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三项内容,这是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首次提出来的。“市委在市政协同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中,把“拟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审议的重要地方性法规(草案)”、“市委或市委、市政府联合作出的有关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大局的重要决议、决定、意见”、“本市的重大建设项目”、“关系本市民生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应对重大危机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和市政协参加单位提出的其他政治协商事项”纳入协商范围,也是根据需要首次提出的带有创新性的突破。三是规范了市委同市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范围。明确了市委同市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范围是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不再参加这一方式的政治协商,但参加市委在市政协同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四是统一了政治协商的五个主要程序。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把政治协商两种基本方式的程序都统一为制定协商计划、做好协商准备、开展政治协商、汇总协商成果、协商成果办理与反馈五个程序。其中,着眼于增强约束性,首次明确市委每年一月底前要制定协商计划,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每个程序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明确了每个程序与环节的工作分工和时限等要求。五是设置了对需要协商的内容提交决策的先决条件。基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原则,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内容,未经协商的,原则上不提交市委决策、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市政府实施”。六是要求建立政治协商督办落实机制。首次明确由市委办公厅牵头,建立政治协商督办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召集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统战部、市委政研室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就政治协商的组织实施、跟进落实、督办反馈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和研究;并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每年组织上(5)述部门对政治协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2009年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并不仅仅是上述三个方面,在统战理论的中观和微观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创新,这些创新都推动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整体而言,统战理论必然随着党的领导下的社会发展而发展。第二节 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创新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2009年统战工作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团结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把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国际国内大局的变化给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也推动了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统一战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6)势,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搭建平台、开展工作。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做好了解反映情况的工作。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需要了解掌握的信息非常多。这就要求统战部门畅通和扩大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广泛了解、全面掌握,及时反映有关情况,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搭建引导平台,做好增强信心的工作。坚定信心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也是统一战线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的基本要求。统战部门可以开展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引导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危机,既不回避也不夸大,既有信心也有措施。

三是搭建智力平台,做好建言献策工作。统一战线可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点课题,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同时在统一战线中广泛开展“我为应对金融危机献一策”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统一战线成员的智慧和力量。

四是搭建服务平台,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统战部门和工商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服务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一是鼓励企业自助、主动“保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奋起自救,主动求变,加快产业转型,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促进企业互助、“抱团取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开展多边合作、行业对接等方式,互利协作、共渡难关。如推动设立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门当户对”开展合作。三是争取政府帮助,多送温暖。

五是搭建联络平台,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实施“引进来”战略、延揽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好时机,统一战线可以通过各种工作平台,积极做新华侨、华裔新生代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金融高端人才的工作,吸引优秀人才回国服务。

六是搭建协调平台,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在2008年底召开的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中央统战部对统战部门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各级统战部门根据中央统战部的部署,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统战部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技术战略储备、资源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统战部门组织动员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入开展“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等活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谋良策、出主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工商联、欧美同学会、海外联谊会等统战平台,帮助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帮助国内优秀企业引进人才,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回国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推动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资金难关。帮助中小企业转变生产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用工作服务网络,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走访调研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纠纷和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主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危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化危为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2009年经济发展实现了“保八”的目标,其中就包含统一战线为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作贡献。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工厂关闭,劳动力失业,劳资矛盾较为突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统一战线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提出统一战线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献计出力,在全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保”活动。辽宁省委统战部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服务的意见》,带动全省各县市出台具体措施,积极动员统一战线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服务。全国各地有的统战部门以保就业、保工资为重点,广泛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努力稳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岗位。有的统战部门推动民营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的统战部门要求在民营企业中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合法权益,依法依规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职工队伍稳定,保护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有的统战部门动员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入基层,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民生问题。有的统战部门积极搭建信息平台、政策平台和融资平台,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寻找发展商机,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抱团求发展,携手渡难关”活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渡过难关。全国各级统战部门的积极行动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统一战线的实践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献计出力,全国各级统战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统战实践创新活动。除此之外,统战部门还积极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好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促进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做好港澳台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维护港澳长期稳定,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在上述统战工作领域中,全国各级统战部门在原有工作框架内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第三节 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战线落实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根据中共十七大确定的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服务于科学发展,并通过服务于科学发展来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提高统一战线的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共十七大对我国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中共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统一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首先,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队伍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言献策。当前尤其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要紧密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提高发展水平。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不断拓展,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国际(7)竞争力和国际经营化水平。同时协助政府淘汰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落后产能,帮助应该淘汰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市场制度的和谐稳定。

第二,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林尚立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党外代表人士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党外代表人士;二是在改革开放大变革中涌现出的党外代表人士;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党外代表人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党外代表人士,经历过革命血雨腥风的洗礼,他们是以历史与社会舞台来成就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的。可以说,他们的成长是历史与社会运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大变革中涌现出的党外代表人士,是在社会呼唤人才与精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他们主要集中在知识、科教领域,多以自己突出的专业成就来奠定自己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总体上是以科教精英统领社会发展的时代,所以,他们的出现很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另外,这批人与老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之间有一定的时空重叠,因而也很容易从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那里获得一定的资源。

今天,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推动党外代表人士的建设。今天党外代表人士得以涌现的社会舞台和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大众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使得专业领域的精英很难直接转化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精英,同样,社会公共领域的精英很难成为体制内的政治精英。这就意味着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将专业领域的精英同时培养成为社会公共领域和体制内政治领域的精英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使专业领域的精英转化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精英。

因此,在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相对弱化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多党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要通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首先,统战部门要积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和成员队伍建设,通过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换届调整来整体提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完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的年龄结构,提升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代表性,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服务、社会奉献和社会工作能力,今后的党外代表人士,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地位,还要有很强的社会能力。为此统战部门要创造社会平台来培养党外代表人士,使得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诞生在社会各个领域,然后通过统一战线把他们吸纳到政治体系中来,让社会产生和培养党外代表人士,让统战部门发现和选拔已经在社会上成长起来的党外代表人士。

再次,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逐步展开,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日益显现,同时对政治体系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政党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8)“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在团结合作和民主协商中得到加(9)强,确保多党合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统战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统战部门,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切实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其次,要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协商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党际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与各党派和社会界别之间的协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统战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党际协商,推进党际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党际协商在我国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统战部门要积极推荐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政协委员,加大各级统战部门与当地人民政协的协商沟通力度,探索统战部门与人民政协联系沟通的工作机制。在具体的制度建设方面,统战部门可以推进建设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对口联系制度等具体的中层制度。

再次,持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也是统战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统战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科学发展是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关键。同时要“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既要防止因一般社会问题处理不好影响民族团结,也要防止把与民族关系无关的问题归入民族问题,还要防止把民族问题当(10)作一般社会问题来处理。”要积极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谐的政教关系,倡导宗教和谐,推动宗教参与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慈善等宗教公益活动。同时正确处理好宗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让宗教保持自身的宗教性。

————————————————————

(1) 杜青林:《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谋划推进统战工作》,载《中国统一战线》,2010年第1期。

(2) 齐卫平:《党的建设新要求与统一战线的新任务》,载《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徐小凤:《关于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载《中国统一战线》,2010年第3期。

(4) 《人民政协报》,2009年12月21日。

(5) 朱振中:《〈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的探索与创新》,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6) 参见《统一战线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载《中国统一战线》,2009年第5期。

(7) 杨琳:《科学谋划统战布局》,载《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7—8期。

(8)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9)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10) 杨琳:《科学谋划统战布局》,载《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7—8期。第一章 统一战线的时代使命导言

随着党的历史地位、中心任务和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统一战线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统一战线的发展形态呈现出“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1)性”等一些时代特征,即统战工作对象和范围的广泛性在不断增强,利益的包容性在不断扩大,成员的多样性在日益鲜明,工作的社会性在日趋明显。为了实施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各地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诸如“科学统战”、“人本统战”、“活力统战”、“魅力统战”、“和谐统战”等“统战新论”;尽管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着力点不尽相同,穷其内涵和本意,旨在反映统一战线的一些新理念、新目标、新形象、新境界。为了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各地都在努力把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放在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放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去把(2)握,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导向中去谋划。在此基础上,2009年底召开的全国统战部长会议,提出了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命题,统战工作的科学化就是要求统战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拓展和提高。

2009年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党在理论上深刻总结和把握了统战工作带有规律性的一些基本点,又在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态中展现统一战线固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价值,同时积极探索和思考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一些新课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议中,树立新的统战理念,达到新的统战境界,发挥对统战工作的导向力作用。在对创新型国家这种新的特征、新的机遇的正确把握中,激发统战工作的创新力。在落实统战工作科学化的新的工作布局中,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支撑力。在新的路径探索和新的制度载体构建中,增添两岸统战工作新活力,促使两岸之间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协商、合作关系,在利益多元的两岸关系框架里,制度化合作为解决社会冲突、实现利益整合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统一战线的理论博大精深,统一战线的实践纷繁复杂。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战略目标和任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方式、生活习惯、制度特征、文化传统等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建设“两型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也不(3)会完全一样,中国的统一战线在此展示了服务“两型社会”的优势和特点。当前,两岸政治、经贸、文化以及民间各项交流交往势头强劲、猛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迈入“大发(4)展、大合作、大交流”新阶段。这些都是新的视角下新的业绩的创建,充分展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强大凝聚力和持续发展力。各级统战部门以改革创新精神合力推进的凝心聚力工程与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巩固、壮大和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更广泛、更有效地凝聚人心,汇(5)聚力量。第一节 统一战线与创新型国家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我们的经(6)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创新型国家类似于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按照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取决于这样一个前提,对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行为者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对改进技术活动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行为者之间形成各种复杂关系的结果。国家的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行为者在知识和技术的合作系统中的相互作用。这些行为者主要是私人厂商、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及其中的技术人员。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共同研究、人员交换、共同申请专利、设备采购和其他非正式的渠道。系统或相互作用(7)的结构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为创造、扩散和应用新的知识与科技成果,在一个国家内由公共和私有部门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组织、机构与制度的网络。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成果传播与扩散系统(包括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信息传媒体系等)、政府和社会支撑系统(包括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和计划标准体系等)。其中,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创造新知识、新成果,并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成果传播与扩散系统主要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并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各类知识成果,促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政府和社会支撑系统则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向、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管理体制与机制,是创新系统(8)的基础和社会化平台。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还有待深入。这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对创新型国家的界定,还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经验和发展路径的考察,主要都集中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创新。但正如有学者注意到的那样,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一个包括技术、组织、体制、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的系统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基础、制度及体制基础、人力资源基础、思想文化基础以及社会基础(9)进行深入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完成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一书通过研究建议,要进一步扶持和壮大创新型国家建设(10)支撑力量。

统一战线作为我党完成中心工作任务的重要战略策略方面,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促进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有文章从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创新环境等三个具体环节,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1)苏晓云撰文从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统一战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着不(12)可替代、不可估量的法宝作用。另有学者从整合统一战线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索统一战线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任务的新(13)方法、新途径。一、统一战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基础

创建创新型国家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能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积极性,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化一切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稳固的民主政治基础,是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重大战略决策的最关键最基础性的工作。统一战线作为中国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政治资源上的(14)整合优势,更有身体力行夯实政治基础的责任和义务。(一)理顺民主机制

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整合政治资源、打牢政治基础方面,重要的是理顺民主机制体制,优化民主政治的组织结构。统一战线作为执政党的政治联盟组织,可以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框架下,求同存异地连接起多元主体,使其始终处于有序而稳定的状态。上与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下与社会各界广泛联合,使不同界别、不同党派、不同阶层及不同组织融为一体。同时,体现和适应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尽可能地将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工商协会组织等新兴社会团体纳入民主组织机制,强化民主机制的组织力和涵盖面。(15)(二)畅通民主渠道

统一战线是实现广泛团结、广凝民心、广聚众力、广纳群言的重要途径,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随着统战成员政治思想社会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社会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骨干代表人物,其社会接触面宽、收入水平高、活动领域广、政治影响力大、参政议政能力强,通过统一战线这个渠道可以将他们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搭建诉求平台,提供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通道,加强对有序政(16)治参与的引导和指导。(三)强化民主监督

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拓宽参与途径,使得各社会组织、各方面人士能够进行积极的、正常的监督,起到咨询、反馈和警示的作用。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贯彻落实民主监督有关政策、健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特约监督人员的覆盖范围和工作力度,以便于党和政府了解到其他渠道难以掌握的信息和真实情况,听到不易反映上来的呼声和意见,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批评,从而能够果断科学决策,及时纠正错误,真正顺乎民意,赢得民心,为建(17)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二、统一战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基础

发挥统一战线在经济建设上人才、技术、资源的优势是新时期进(18)行自主创新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营造创新氛围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它是一个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19)联动的整体创新过程。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发展的氛围,使创新意识深深根植于全体人民的心中,这样才能使创新发展成为全民的理念和社会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统战工作逐渐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由公有制经济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由高层向基层延伸,由社会精英向贤达民众延伸,由此使统战的社会性、广泛性特点日臻显著。强大的组织力和涵盖面,使统一战线在宣传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推动创新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基础性力量,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为基础性力量发挥最大值作用营造良好的(20)氛围。(二)联系创新人才

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固然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人才多寡和人才素质的优劣,取决于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拥有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自主创新的源泉才能充分涌现,自主创新的成果才能层出不穷。统战部门广泛联系创新人才,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下,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按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要求,积极为他们从事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21)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员工,并给予政策扶持。(三)开展创新科研

统一战线汇聚着庞大的科技创新资源,广泛开展创新科研已成为题中之义。一是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国内外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不同界别、不同党派的代表人士与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发挥他们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拓展与广大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联系,推进经济、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二是发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三是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学产研之间的联合。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拥有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高校系统,有的服务于科技中介组织,有的是企业管理者,统战部门可以为他们互相之间沟通信息、互(22)通有无、协作共进提供最为便捷的绿色通道。三、统一战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

构建和谐的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我们第一,必须让所有的社会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制造”;第二,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是各种社会利益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因此,必须保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强势利益与弱势利益的平衡;第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或公平的社会生产关系对构建和谐的创新型国家(23)具有决定性作用。统一战线是以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其(24)本质上就是求同存异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追求社会和谐的品质。(一)争取民利

新世纪新阶段对统战工作的新要求和统战实践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新特征,决定了统一战线必须照顾好同盟者利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利。一是充分兼顾共同利益、差异利益和具体利益。针对统战成员分布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特征,全面掌握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坚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利益原则。二是充分保障实实在在的有效利益。统战部门保持对民众意愿变化、民众利益实效的敏感性,保证民众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三是充分调节需求各异的公众利益。通过公平、公正、有效的协调和调节,努力将不同的群体利益粘合起来,凝结起来,把利益的公正分配作为利(25)益和谐的重中之重。(二)化解矛盾

统一战线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化解民怨。民族、宗教、党派差别的诉求各异,无不要求统一战线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通过大团结、大联合的途径,采取耐心细致、和风细雨的方式,实施政策引导、化解矛盾、平等对话、利益协调的手段,多做沟通感情、凝聚人心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工作,把不同党派、阶层、群体、民族、所有制单位的力量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一种减阻力、增助力、聚合(26)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凝聚民心

统一战线可以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海外爱国人士凝聚起来。同时做好各阶层、各党派、各界别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使他们获得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感,更加关心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统一战线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士的导向、示范和疏导作用,通过他们积极地化解矛盾,有效地凝聚民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27)全方位打牢和谐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期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新的时代使命而不断凝聚着各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其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更成为党改革创新、实现经济飞跃的重要法宝。第二节 统一战线与两岸合作新机制

以前的两岸关系,主权争议是其讨论的主轴,现在逐渐扩张到面向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在讲话中具体提出“要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等明显带有制度化建构倾向的意见。因此,如何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机制建设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一、两岸关系的互动机制

有学者认为,两岸关系是一种互动机制,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两岸互动和博弈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两岸人民行为的一种规则,是维持共享信念的系统。两岸关系包括一组正式(法律)与非正式(如宗教、习俗和社会标准)的规则,透过这些规则建构两岸的社会互动。(一)两岸合作机制的变迁

两岸关系从互动机制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是演进理性(文化与传统)与建构理性(个体或集团的积极设计与行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自发演进过程与人为设计过程相互交织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只有在自发演进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施加影响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优(28)先建构一定是在自发秩序基础上的补充和调整。

两岸关系从1949年至今,其整个变迁都是政府主导的,这是由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后,迎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两岸务实地坚持“九二共识”,协商签订更加紧密的经贸协定,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台湾民众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和就学,厦门市与台中市、深圳市与台南市、青岛市与彰化县、苏州市与新竹市、宁波市与基隆市先后进行结对交流,达成了许多有利于密切两地同胞往来、凝聚双方共同利益、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合作意向。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以及“胡六点”的最新提出证明,两岸关系的互动机制,已经从强制性向强制性与诱致性互相(29)补充转变。(二)当前互动机制的不足

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来看,两岸关系互动中还存在一些亟须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互动的层次和范围有限、保障约束能力不(30)足等几个方面。

首先,两岸关系目前的互动机制安排所能够触及的范围和发挥的效力有限。

其次,现有机制对规范两岸关系各相关行为体违反机制行为的惩戒功能有限。

第三,现有互动机制还会遭到台湾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势力的阻挠和干扰。

虽然两岸关系的互动机制过去一段时间遭受了种种挫折,今后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何种机制的构建,要想最终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空背景,两岸关系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三)政治文化发展对两岸关系互动的影响

随着政治文化日益世俗化,利益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主要价值尺度。在个人方面,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知识、财富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机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化渠道,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更容易,也更具有现实性,更看重政府的实际作为。在政治生活中,人们不再盲目绝对服从,而是通过理性、法制来实现维护个人政治权利。两岸政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功(31)能都是以政治文化为媒介的,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将会更加有利于公民的政治要求和支持意愿进入政治过程,动员政治资源转化为政策,并且影响到政策的结果和反馈,从而有利于政治发展。因此,两岸政治文化世俗化也就推动了两岸的政治发展,也即两岸关系的发展。然而,世俗化也具有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消极面,世俗化具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有削弱政府权威和对整个国家整体利益认同的可能。但总的来说,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利大于弊,是发展趋势,是(32)两岸关系和平、和谐发展的途径。二、两岸互动机制中的统战资源

两岸关系目前进入用和平发展来规范各种社会利益与权力关系的阶段。一个拥有人际互信、平等交换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一种社会及组织基础。统一战线是两岸公众有机联系的纽带,替代了政府管制措施所造就的机械性团结。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而统一战线为两岸人民的自愿合作提供了社会网络与非正式规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在多元语境下通过公民等多种社会与政治力量的广泛参与生成两岸关系的基本规则。预期是行动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声望以及互惠,进而取决于公民接触或社会资本网络。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社会资本来源于两岸人民在互动中逐渐发展出来的社会(33)网络、重复博弈和宗教文化。

两岸关系中存蓄的统战资源,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1)微观统战资源,强调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两岸关系中的个人,两岸关系交往中个人拥有的各种关系资源和两岸人民的社会参与网络,朋友、同事或更普遍的联系。(2)中观层次的统战资源,强调两岸交往的规范和两岸间的信任对于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两岸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和完善法制提供有效的社会信任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对两岸关系中守信和失信行为奖惩分明,以增加守信行为的收益和失信行为的成本。同时,两岸行政管理部门都必须增加机制建设及其自身在两岸事务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增强两岸人民的信心。(3)宏观层次的统战资源,指统一战线的网络嵌入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叠的系统中,强调两岸之间的文化、宗教要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人情关系对于社会资本有消极和积极双重意义,对两岸问题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而社团活动被认为是统战资源存在的重要载体,自愿社团的成长促进了两岸关系中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社团在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在于服从共同考虑的成员所创造的独特的社会资本。组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进行利益表达的有效方式。(34)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的条件,一是两岸合作的自组织化。由于两岸的人民能够普遍享有共同组织起来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利,两岸关系从家庭到社团再到两岸社会,实现了两岸合作的自组织化。两岸合作自组织化的功能在于它能在两岸间建立起普遍性的相互依赖的统一战线。二是两岸互动机制的理性化。在理性化的两岸个体互动过程中,产生互动形式,并慢慢成为习惯,建立在理性化基础上的各种机制,一经建立,便独立于个体而存在,对不符合理性化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整,使理性化的基础扩大、程度加深;最后,理性化的两岸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各领域的互动,使统一战线进(35)入交融和整合过程。第三节 统一战线科学化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统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对(36)此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什么是统一战线科学化,可以有多重视角来呈现。首先在观念上,有学者提出了科学统战观的概念,认为新世纪以来,统一战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解答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科学统战观应运而生,对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作出了新的判断,对统一战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地位、作用、使命作出了新的界定,对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作出了新的划分,对统一战线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略作出了新的阐述,对一系列事关统一战线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所有这些,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烙印,具有十分鲜(37)明的时代特色。一、科学统战观的基本脉络

有学者提出,科学统战观是马克思主义统战观的最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结晶,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科学(38)理论,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新的定位。科学统战观对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作了与时俱进的阐述,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集中体现在“四个必然要求”和“三项重要任务”上,进一步凸显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第二,新的定性。科学统战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格局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当前统一战线所处发展阶段的“四性”特征,指出统一战线已发展成为“四者”的联盟,这是对统一战线发展趋势、历史方位和基本性质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定位。

第三,新的定向。科学统战观根据党和国家历史任务的变化,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明确为: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其中特别明确统一战线要为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服务,并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这使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在范畴上大大拓展延伸。

第四,新的划分。科学统战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战略任务出发,将整个政治社会领域划分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指出这五大关系,既是政治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这使大家对统一战线建设的目标、方向和着力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五,新的方略。科学统战观提出,统一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政治方向,把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首要任务,把保持香港、澳门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