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7:45:20

点击下载

作者:夏传才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试读:

前言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吟诵这些篇章,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的赞歌。它们又是一幅幅

优美的自然画卷

,使我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的情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游祖国名山大川、游览名胜古迹,吟咏古人的名篇佳章,对于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提高旅游质量,以及发展旅游文化事业,都是有益的。

寄 情 山 水

在《诗经》、《楚辞》中已有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然而只是当作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还不是山水诗。

建安时代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大胜,班师路经碣石(原在河北昌黎县,后沉陷渤海中),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的豪迈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并用,虚实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光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宏图。以后写大海的诗,很少出其右者。这首诗传诵了一千八百年,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词中的“魏武遗篇”,指的就是这一首。

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统治下隐逸林野,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世外的情趣,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山水诗人。南朝的谢灵运、谢脁是其中的代表,称“二谢”、“大小谢”。大谢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刻画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他写景为了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春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小谢的名作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它通过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密,描绘景物的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发展纯熟的时期。统一、强盛、繁荣的唐帝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兴盛的黄金时代,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

初唐四杰开始把诗的题材由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抒发他们怀才不遇、郁郁不平的慷慨悲凉的情怀。陈子昂、宋之问的山水风景诗都寓情于景。崔颢的《黄鹤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会背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没有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被称为“千秋绝唱”,“唐人七律第一”。全诗以情为主,写烟波江上日暮怀旧之感,意得象先,神行语外。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山水。他们高蹈于现实之上,于山川林野中寻求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表现出世隐居的恬淡心情;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时或流露出用世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孟浩然的代表作如《宿建德江》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触景伤怀,毫无雕饰,它即景生情,体物得神,言尽而意未尽,描绘了建德江边恬静清新的暮色,抒发了客子的淡淡哀愁。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作品以写意为主,求其神似,代表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山居秋天傍晚的景色,用热闹的字面不写热闹的境界而寓静于动,创造出幽静的气氛,皎洁的明月,石上的泉水,喧闹竹林里的浣女,摇动莲花的渔舟,在恬静中又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这幅山水画赏心悦目,清新秀丽,让人怡然自适。他的另一代表作《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淡,却雄伟清奇,以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为背景,把浩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画。

中唐白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诗派,但更为明快、恬适,如《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又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首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绘形绘色,富有情味。它在艺术上用经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切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包含着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是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同样寓情于景。由于大唐帝国趋向衰落,诗人在政治压力下遭遇坎坷,他们的山水诗有一种苍凉的声调,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以比兴寄托自我人格的一帧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句诗是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山水诗派的诗,大都寄寓诗人个人的情感,因而长于情韵。

祖国山河的赞歌

盛唐时代的李白,擅长各种诗体和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却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山水诗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的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他壮游山川,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他的《蜀道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咏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卷,雄健的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的景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写出大山对峙雄伟,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云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欢快的心情。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李白写下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一曲又一曲祖国山河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苏轼略有近似,其他诗人更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咏东岳泰山,为千古传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首联写远望之色。“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然后自答: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青青的颜色。“未了”即“未尽”。次联写近望之势。“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晓,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三联是细望之景。仔细一看,山中层云迭起,使人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望裂眼眶再也望不到。末联写极望之情。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矮小。这景色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平常的风景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如风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对仗工稳,功力深厚,明丽喜人。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太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既写出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也绘出地方风情,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写了山路、白云、人家、红叶,将人、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主题在第四句:夕晖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红火,还艳丽。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优美的自然画卷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均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向我们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

王安石的诗喜欢化用前人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山水小诗。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时泊船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写思乡之情。王安石的诗,学杜诗的开阔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以咏飞来峰为题,而以不畏浮云蔽目自况,发挥了立高望远的哲理。大自然万象无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永无穷尽,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在探索宇宙的哲理。

苏轼的诗词风格,学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采众家之长,“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为精彩。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并没有多用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潋滟”、“空濛”两个特征而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赞赏西湖和西施所共同的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本色美。诗人在诗中不是惟妙惟肖地摹景,而是努力创造意境美。这不是说苏轼不长于写景,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写雨景的名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多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来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是阵雨;把雨点比作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浑涵汪洋,开阔如天。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山的峰峦比为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髻,富有情韵;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黄庭坚化用刘、雍二人诗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陆游六十九岁时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三峡歌》是最好的一首:“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上两句写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天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李白《早发白帝城》写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陆游化用李白句,天衣无缝。他把这一特征性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隽味深永。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生动,立意新,有现实感。如七律《过扬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肴函百二关。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全诗的结构以前二联咏长江天险的壮阔景象,后二联写当时江北沦陷、国运危急的形势,感慨深远,寄讽喻于笔墨之间,委婉而谏,寄寓忧国的深情。

明代于谦的《上太行》是一首写景纪行的小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

山水虽然是客观的,但看同一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清代出现了诗词创作新的繁荣,产生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大量作品。其中倡“神韵”说的王士祯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诗为宗,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其《真州绝句》二首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其一:“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其二:“江岸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这类风景绝句,上承王、孟诗派清远、闲淡的境界。清人学唐学宋,缺乏时代光彩,总难超越古人。《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经明清易代之变,他的绝句《北固山看大江》则可上比唐人雄奇风韵:“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山水风景诗同样是时代的反映,在民族濒于危亡的关头,近代诗人描写山水的纪行诗,恢复了悲壮苍凉之声,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壮志。如谭嗣同七绝《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开篇气势不凡:潼关雄踞高山,马蹄声随风四散,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束缚,进入潼关后所有的山峦都突兀高峻。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奔泻千里的雄心、高山一样奇拔的斗志。

陈去病七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写于1908年,诗人借东坡词起韵,写万里海空壮观的景象;末联借满腔悲愤的伍子胥化为江涛的典故,抒发了“素车白马”的为国难而斗争的精神。

吟咏古迹 借古喻今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人们旅行壮美的山河时,常常会经历一些名胜古迹。因此,咏史怀古是诗人广泛采用的题材。优秀的作者不是单纯的发思古之幽情,而多是把深刻的现实内容,通过吟咏古人古事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他们或指点江山,抒兴亡之感;或借古喻今,讽世刺时;或凭吊古迹,抒发个人的块垒;或评价人物,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阮籍的《咏怀》,被称为魏晋最好的抒情诗,其第三十一首,是他游开封望吹台,回忆战国魏王荒淫无道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史实,抒发感慨,讽喻时政:“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首四句以魏国兴亡史事发端:当年梁王(魏王)拥众出都,于吹台(当年魏王饮宴之所,在今开封市东南)上置酒高会,如今只有残垣断壁,满目凄凉,那箫管之音似乎还在回响,而不可一世的梁王又何在呢?中四句追述魏国覆灭的原因:战国列侯纷争,正是用人之时,梁王只知寻欢作乐,置士兵于饥寒之中,弃贤才于蓬草之野,因而歌舞未终,秦兵攻来无法抵御。后四句写魏王国亡身败的悲剧结局:兵败华山之南,魏都为强秦占领,宫殿变为废墟,梁王也化为土灰。这首诗明写战国魏国的灭亡,暗喻当时腐败的曹魏政权也将倾覆。

诗人俯仰古今,胸怀天下,常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唐·刘禹锡的咏史诗大都传诵千百年,其中《西塞山怀古》寓意十分深刻:“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七律是诗人路过长江要塞故垒,放眼六朝兴亡,通过晋吴之战东吴败降的实例,提出国家兴废全由人事,山川形势不可恃,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南,是长江中游的要塞。王浚是晋武帝的大将,率领以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是东吴的都城,又称石头城。东吴国王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但未能阻挡晋军。晋军直取金陵,孙皓投降。诗人在尾联说,如今天下一统,而故垒萧萧,历史的教训难道不应该吸取吗?他的七绝《台城》也以凭吊六朝古迹为题。台城原为东吴后宫苑,南朝陈后主又加以扩建,其中有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他在这里整天倚翠偎红,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笙歌未终,隋兵已迫都门,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诗人写道:“台城六代竞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腐败就要亡国,这是许多诗人在咏史诗中说明的道理。李商隐的七绝《咏史》,也以金陵怀古为题材,主题思想与前两首诗相类,他写得更加含蓄凝练:“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这两个地方曾是六朝王公贵族游宴玩乐之处,如今只剩下一片汪洋,昔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过去的代代统治者都投降而败亡。三百年间先后更迭六个朝代,它们的寿命那样短促,真像晓梦一样。“钟山何处有龙盘”,地形险要又有什么用处呢?杜牧的《赤壁》则凭吊赤壁古战场,咏怀赤壁大战,东吴对曹操的进攻进行了坚决抵抗,因为抗战胜利,才保存了国家,不然连孙权的妻子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也会被曹操俘虏到铜雀台去,寓意十分深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指点江山 评点人物

许多诗人借吟咏古迹,指点江山,评点人物。他们或赞美烈士英杰,或鞭挞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许浑的《汴河亭》,咏隋炀帝挥霍天下人力财力供一己之游荡,终于导致全国大起义:“广陵花胜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首联的“广陵”即扬州,隋炀帝为东幸扬州观琼花,开凿大运河,颔联、颈联写他带二十万禁军和三千宫女辞别宫阙,登上龙舟,一路上鼓声上入云霄,行云为之停住,星辰为之震动。尾联写炀帝的荒淫和暴政终于导致天下大乱,义军归向于唐,炀帝在汴京所建迷楼,和陈后主所建景阳楼的结果完全一样。

在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诗人们缅怀那些坚持民族气节、忠贞不屈的志士和抗敌英雄。唐·温庭筠《苏武庙》和宋·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都赞颂持节不屈的苏武。宋·赵孟《岳鄂王墓》悼念民族英雄岳飞:“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首诗是诗人瞻仰西湖岳墓所写,感慨御侮的英雄被人遗忘,气愤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全诗情感沉郁悲愤,回肠荡气。

还有一些诗,以咏史的形式,融会古今,抒个人之怀。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写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吊古伤今,念前贤名垂千古,伤个人无所作为而终将湮没无闻。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从历史陈迹中寄寓个人不遇知音的凄凉情怀。他的《登金陵凤凰台》,更把古老的传说、历史陈迹、壮丽山河和个人报国无门、济世之志难酬的感伤融合在一起:“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一诗咏一事,借古人古迹,抒个人身世家国之感;其中第五首“诸葛大名垂宇宙”,和此外所写的七律《蜀相》,都是咏诸葛亮的。《蜀相》流传最广:“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以崇敬之情,描绘了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颂扬他的雄才大略和盖世功绩,赞美他的高尚品节,惋叹他壮志未酬的遗恨。作者塑造这一理想人格,寄希望于当世能有良相之材,也抒发个人的济世之志。

俗谓“诗庄词媚”,意思是说意境宏大、社会政治性强的词章不多。不过,词章也有豪放雄壮的,其中有少量的咏史怀古之作。苏东坡、辛稼轩的怀古词,都是宋词中不朽的杰作。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千古绝唱,它以奔腾汹涌的大江、雄奇壮丽的赤壁为背景,缅怀古代抗战胜利的青年统帅,描绘其英气勃发的风采,歌颂他谈笑间使不可一世的强敌“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最后抒写了诗人报国疆场的热忱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结尾有些低沉、感伤,这正反映了作者思想上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的矛盾。

读点山水风景和咏史怀古的诗,确实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旅游文化质量。[1]

观 沧 海

[魏]曹 操[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5]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生前任汉丞相、魏王,谥魏武帝。

【点评】

曹操的《观沧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歌诗,被称为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一千八百年前,曹操统帅大军北征大胜,凯旋南归,途经渤海之滨碣石山,仿秦始皇、汉武帝之登临观海;虽未像秦皇汉武刻石纪功,他创作的这首诗却流传千古。山河的面貌会改变,纪功的石头早已风化,诗篇却永存不朽。在这首诗中,诗人登山俯览波涛壮阔的大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壮观景象,引发丰富的联想:大海似乎在吞吐日月银河,囊括宇宙的一切,这博大的意境,正出自诗人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诗中萧瑟的秋风,增添了这壮阔意境的苍凉情调;丰茂的百草充满欣欣生机,竦峙的山岛又显示挺拔向上的意志。诗人即景抒情,写观海之所见所感,其中暗含了统一天下、重建升平社会的壮志豪情。

曹操的诗作,都是乐府诗,即和乐的歌诗。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把曹诗和毛词一同读,更有情趣。【注释】[1]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大胜,九月自柳城(在今辽宁省)还师,途经碣石登山望海,写作了这首四言乐府诗。曹操记述这次北行感受,共写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外有序曲一章),各自独立成篇,这首《观沧海》是正曲的第一章。[2]碣(jié)石:山名,《汉书·武帝纪》注,在辽西参(shēn)县,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现已离海约三十里,主峰海拔695公尺。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到这里观海,刻石为纪。一代雄杰的曹操也到这里,作诗为纪。有人说在河北乐亭县西南,北魏时已沉没于水中,此说不确。海:指渤海。登高远望,苍茫无际,故曰沧海。“沧”,一本作“苍”,指海水呈深绿色。[3]澹澹(dán):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竦(sǒng)同耸,峙,立;高高耸立。开首四句说:东登碣石山,眺望苍茫大海;海水起伏动荡,山岛耸立海中。[4]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飕飕的响声。洪波:巨浪。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所说的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毛词中所说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源自这里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5]星汉:银河。 这四句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海中。[6]幸:庆幸。咏:一本作言。 末二句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与正文无关。[1]

芙蓉池作诗

[魏]曹 丕[2]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3]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4]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5]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6]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7]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8][9]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生于故乡谯郡(今安徽亳县)。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丞相副;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嗣位丞相、魏王;同年十月禅汉称帝,改元黄初。他一共做了五年七个月皇帝,病卒,谥文皇帝。他在任五官中郎将时,与其弟曹植,以及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文学之士经常聚会,赋诗唱和。他们多年的活动,对中国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曹丕、曹植兄弟以其贵公子的身份及其卓异的文学才华,自然地形成为这个文学集团的领袖人物。【点评】

这首诗描写了曹魏时期邺都西园的景色和当时文学家在园内聚会的情况,这样的文学集会,有如“文学沙龙”。《昭明文选》收录了他们的一些唱和诗,三曹和建安七子文集都有描写西园、三台的作品,本书不再选录。据本诗来看,西园引漳河水入园,绕园而流,花木遍园,飞鸟鸣唱,王公贵族与文学之士在园内聚会。园外傍漳河有曹操所建的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当年风光一时。公元一千八百年,铜雀台因漳河泛滥,被冲得只剩下一角台基,西园亦变成一片农田,惟有金虎、冰井二台遗迹尚在,现经河北省邯郸市重新修建,已初具规模,并辟为邺城文化旅游区。旅游者至此,寻曹魏之遗迹,读三曹之铜雀台赋、诵七子之西园诗,能不生历史沧桑的兴衰之感?【注释】[1]这首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这个文学集团的上述诸人,夜游西园,作诗唱和。曹丕作此诗,其余七人各作《公宴诗》(均收录于《文选》)。芙蓉池,即西园内的荷花池,芙蓉,荷花的别名。[2]西园:《三国志集解》卷二一注引:“《名胜志》:西园在邺城西,魏曹丕同弟植、宾从游幸之地也。”曹植《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夜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汉末是冀州的统治中心、曹操破袁绍后,设大本营于此,曹操立为魏王,定邺城为国都,直至曹丕做了皇帝,立洛阳为都,邺城一直是曹魏政权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西园在邺城西,曹操在那里还建有铜雀、金虎、冰井三台。西园和三台,都是当时的名园、名台。 辇,帝王乘坐的车。[3]双渠二句:两条渠向绕园的河流输送活水,河流两边生长着好看的树木。嘉:好、善。[4]卑枝:低处的树枝。此句言低枝拂打着车盖。修,长。[5]惊风:车疾驰而发起的风。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此句言风吹着车轮。曹植《公宴诗》:“神飚接丹毂,轻车随风移。”[6]丹霞夹明月:秋季日落时,月亮亦出,晚霞与明月同在。[7]一何:多么。[8]松乔:传说中的两个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9]神仙:此处用为“变为神仙”,即神化,仙化。[1]

游 斜 川

[晋]陶渊明[2][3]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閒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4][5]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

[6]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7][8][9];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10]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11]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12]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13]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14]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15]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16]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17]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18]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怀济世之志,在东晋腐朽的士族社会难以实现抱负,终于弃官归隐。【点评】

陶渊明是中国诗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但主要是以田园诗名世,歌咏山水的诗很少。这首诗写他在过了新年的正月初五,厌倦世俗,乘船去斜川旅游,“吾生行归休”,“及辰为兹游”,余生无多,“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何必把有限的生命,沉陷在污浊的世俗中去呢?他观赏河中鲂鲤,听幽谷之鸣鸥,望眼前的曾城山,联想到天上的仙山,图一日之出世,忘千载之烦忧,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隐逸思想,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有深刻的影响。他的诗,在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创造和谐恬静的意境。如他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读似觉平淡,一读再读,才知韵味深长。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注释】[1]斜川,在今江西省都昌县境,著名风景名胜区庐山附近。[2]辛酉正月五日: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421)正月初五。[3]邻曲:邻里的人。[4]曾城:山名。曾,通层。[5]鲂:(fáng),一种鱼,身体扁而宽,脊鳍有硬刺。乘和:乘,凭借;和,指初春天气,即下文诗中“气和天惟澄”意。[6]南阜:指庐山。[7]皋(gāo):山泽。[8]“遥想”二句:《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登阆风之曾城兮,构不死而为床。”注引《淮南子》曰:“昆仑山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传说昆仑山是神仙居处,“曾城九重”即诗人遥想之“灵山”,它与诗人游斜川所望之曾城同名,因而产生联想。嘉名:美名。[9]率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10]疏:记。[11]开岁倏:过新的一年。倏(shù):快。行归休:“行”,将。“归休”,死。[12]及辰:及时。兹游:谓这次游斜川。开篇四句说:过了新的一年初五这一天,自念余生不多,便及时去斜川一游。[13]“气和”句:春风和畅,天空澄明。班坐:按次序列坐。这次旅游是乘船前往,所以说“依远流”。[14]弱湍:悠长缓慢的流水中游动着有花纹的鱼,幽静的山谷中鸥鸣叫着飞翔。文鲂:身有花纹的鱼。“矫”:奋飞。闲谷,幽静的山谷。[15]“迥泽”二句:迥泽:远处浅泽。缅然:想得很远。睇:凝神远望。曾丘:指曾城山上之落星寺。[16]“虽微”二句:眼前之曾城虽不如天上“曾城九重”秀丽,但它在世间已经无与伦比。微:无。“匹俦”:相配。[17]“引满”句:斟满美酒,相互劝酒。[18]“中觞”二句:觞,酒杯。中觞,谓饮酒已半,情酣耳热,想得很远,忘记了胸中积存的“千载忧”。[1]

登池上楼

[南朝宋]谢灵运[2]

潜虯媚幽姿,飞鸿响远音。[3]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4]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5]

循禄反穷海,卧疴封空林。[6]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7]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8]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9]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10]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11]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12]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南朝宋代著名诗人。曾任永嘉太守、侍中、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因东晋王朝为刘宋易代,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寄情山水,后因反抗刘宋王朝被流放并遭杀害。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山水名胜。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描写山水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诗名与陶渊明并称“陶谢”,又与后来的谢脁并称“二谢”。【点评】

谢灵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山水诗人,他的诗描写了江南山水的秀丽,也寄寓了政治失意的苦闷。本篇写登楼所见满园春光,抒发了仕进与隐遁的矛盾心理。前六句托物起兴,以《易轻》的喻象揭开进和退的矛盾。《易·乾卦》以潜龙象征隐者,《易·乾卦》以飞鸿象征仕进。诗人以正反对比,说道:潜龙深藏自爱幽姿,飞鸿高鸣直上云霄,儒家谓得时则见,不遇时则隐,我惭愧的是既不能如飞鸿高翔,又不能如潜龙自爱,进退两难。下四句写现状的凄苦:为了一点薪俸来到边荒海滨,秋冬萧瑟,长期卧病,与世间、与季节完全隔绝。再下八句写推窗所见春日景象,耳聆波涛,目眺高山,满园春光,勃勃生机,从萋萋春草,联想到古代诗辞,更激发归隐之情。末四句又引《易经》中“遁世无门”的语句,说明自己虽在永嘉做官,也可以像古人一样保持节操,做到离群索居而免除世间烦闷。诗中多用偶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妙语天然,精确地写出久病新愈乍见春光的真切感受,是历代推崇的佳句。谢灵运的山水诗,突破了东晋玄言诗燮盛的一代诗风,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推动了南朝诗歌的发展;但他过于追求富丽精工,难免有雕琢之累,诗中虽不乏佳句,整篇时呈疏散,而且立意不高,仍残留着玄言诗的影响。【注释】[1]本篇作于作者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时。题中的池,即作者所居园庭之池,后称“谢公池”,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西北三里积谷山之东。[2]潜虯(qiú):潜龙。虯,同“虬”,传说中的有角小龙。 媚:自我怜惜之意。 幽姿:深潜时的姿态。 鸿:大雁类的泛称。 远音:鸿飞得高,传来的叫声听起来觉得很远。 响:指鸣叫声。[3]薄霄:迫近云霄。 云浮:浮云,指飞鸿似云。 栖川:栖息于川渊,指潜龙。 怍(zuò):惭愧。 渊沉:沉渊。 以上意思是说,潜龙藏于深渊,飞鸿高飞云霄,我惭愧既不如潜龙,也不如飞鸿。[4]进德:《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指进取德业。 智所拙:才智不及。 退耕:退隐田园耕作。 力不任:体力担当不了。[5]循禄反穷海:循,求。禄,俸禄。循禄,求俸禄,犹如今日所说为了取得物质报酬。反,归;一本作“及”,到。穷海,穷僻的滨海地区,指所在的永嘉郡。 卧疴(kē):卧病。 空林:秋冬林木叶落枝枯,所以称空林。[6]衾枕:被子和枕头。 此句指久病在床不离衾枕。 昧:不明。 节候:季节时令。 褰(qiān)开:揭开,指揭开帷帘。 窥临:临窗窥望。[7]聆:听。 岖嵚(qīn):形容山险峻,这里指险峻的山。[8]初景革绪风:初景,初春阳光。革,除。绪,余。此句意为初春的阳光驱除了残余的寒风。新阳改故阴:新阳,新春。故阴,原来的阴冷。[9]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已不是原来的鸟儿。[10]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青草生兮萋萋。”诗人感伤的豳歌、楚吟,都重在其中的“归”字。 二句意为,看到那祁祁萋萋的春草,想到豳歌和楚辞中的诗句,产生了归隐的感伤。[11]索居:寂寞独居。 易永久:容易觉得时光长久。 处心:安心。 二句意为,离群独居觉得时日漫长,心神无所归依。[12]持操:保持节操。 独古:独有古人。 无闷:《易·乾卦》:“遁世无闷。”意思是贤者隐居避世而无烦闷。 征:验证。 二句意为坚持节操的哪里只有古人呢,离群索居而无所苦闷的,可以我为验证。[1]

入彭蠡湖口

[南朝宋]谢灵运[2]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3]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4]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5]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6]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7]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8]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9]

露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10]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11]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点评】

这首诗写沿长江逆流而上,风急潮猛,船两侧浪花飞溅,风卷巨浪,涛声轰鸣,行舟的险恶,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诗人本是东晋世袭的公爵贵胄,刘宋王朝自然是不放心的,把他远放临川去任内史这一闲职。他迫不得已离乡去上任,前途凶恶,命运难卜,胸中自有一腔愤慨,万千思绪。船入鄱阳湖口,一派大好春景,风平浪静,春江月夜,高山绿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旷神怡。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志,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全诗大意如此。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点本诗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二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注释】[1]彭蠡湖,今江西省鄱阳湖,在九江附近,彭蠡湖口,是彭蠡湖与长江的交接处。这首诗是诗人由浙江赴江西临川上任途中经鄱阳湖而作。[2]“客游”二句:写诗人自己倦于水宿的心境,实际上指政治处境不好。朝廷猜忌他,迫他做官,他不得已赴任临川。“水宿”:乘舟远行,日夜住在船中。下句说,舟行所遇风潮,难以一一说明。[3]“洲岛”二句:承上句,写风急潮猛,每遇洲岛,江水受阻而急遽地从两边回绕过去,旋即汇合而下;浪涛击岸,一次次冲击,又纷纷折回奔涌而去。骤:急遽。“圻”(qí):地边,这里指江岸。[4]“乘月”二句:乘月而游,听哀狖之啼;湿露而行,闻芳草之馨香。“狖”(yòu):猿类。浥:湿。馥:香气,这里用作动词,指闻到香气。荪:香草。[5]“春晚”二句: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写春景不落俗套,意象新颖,对仗工稳,色彩谐调,突出春光的明媚。屯:聚集。[6]“千念”二句:舟行江上,观览沿途景色,思绪纷至沓来;从早到晚浮想联翩。盈:充满。朝昏:早晨晚上。[7]“石镜”二句:据《水经注·庐山水》:庐山之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影,晨光初散,则延耀入石,毫细必察,故名石镜。松门:即松门山,在江西省都昌县境。据《舆地志》:“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东西四十里,青松遍于两岸。”[8]“三江”二句:禹疏三江的传说早已过去,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明究竟。三江,传说大禹在鄱阳湖口疏三江,流入湖中的是长江上游几条支流的水,所以说三江九派汇于鄱阳湖。郑玄注云:“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九派:长江的九条支流。理:玄理。古人曾认为“三”、“九”这类数字含有玄理。[9]“灵物”二句:意为江湖上灵物、异人很多,都隐蔽他们的珍异奇特之相,秘藏他们的神魄精魂,故世人难得一见。[10]“金膏”二句:金膏:传说中河伯的仙药。水碧:传说是一种可使水温的宝玉。流温:因玉而使流水温润。[11]“徒作”二句:承上抒发感慨:灵物异人不出,金膏水碧不现,正贤者归隐之时。徒:白白地。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弦绝:曲终。念弥敦:思念之情益加强烈。[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齐]谢 脁[2]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4]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5]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6]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7]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8]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作者简介】

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出身于士族豪门。年少时享有文名。曾历任参军、功曹。后任宣城太守,称“谢宣城”。他和谢灵运同族,并诗学谢灵运,在山水诗方面各有千秋,二人并称“二谢”,为“小谢”。谢脁在任尚书吏部郎时,因不愿参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被诬陷死于狱中。时年三十六岁。他创作了大量山水诗,是齐梁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点评】

这首诗是谢脁的代表作,写远行启程之初登高望远所见大自然和京城景色,以及对乡国的怀恋。开头二句化用前人诗句,以前人离京时的依依难舍自喻,发端别致。中六句写登山远望京城的壮丽景象和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不明写依恋,而情在其中。末六句转入直抒怀恋之情,虽用赋法,却婉转曲折,一是不忍即去而滞留,二是无心欢饮而罢宴,三是泪下如霰和黑发变白的夸张,写得挚切而情浓。见景生情,以情写景,语言优美洗练,笔法流转自如。写景后四句,色彩鲜明,精警工丽,想象奇妙,已具律偶的韵致和严整,为古今称赞的名句。评论家多引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的赞美:“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钟嵘评谢脁:“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以此诗而论,诗的发端确实别致而含蕴,结尾却并不“踬”,不是败笔,全诗是流丽自然,前后呼应的。【注释】[1]本篇是谢脁的名作。谢脁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前往宣城(今属安徽省)赴太守任,道经建康城西南长江南岸的三山(山名,山上有三峰,南北相接),登山回头眺望京城,情思大动,写下这首诗。[2]灞:灞水,发源于陕西蓝田,流经长安灞桥。 涘(sì):河岸。 灞涘望长安,取意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河阳:县名,今河南孟县西。 京县:京城。 河阳视京县,取意自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 开头二句化用前人诗句,比喻自己在三山回头望京邑建康,像王粲在灞桥回首望京都长安,也像潘岳在河阳伸长脖子回顾京都洛阳,都对乡国依恋不舍、不忍离去。[3]白日:太阳。 飞甍(méng):高耸如飞的屋脊,指宫殿一类的雄伟壮丽的建筑。 参差:高低不齐貌。 此二句意为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京城内高耸如飞的屋脊,参差起伏的各种建筑看得清清楚楚。[4]余霞:晚霞。 绮:彩色的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 练:白色的绸带。 此二句言天边的晚霞如同散开的彩色锦缎,静静流淌的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色的绸带。[5]喧鸟:众鸟鸣叫。 洲:江中小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即繁花。 甸:郊野。 此二句言众鸟喧鸣覆盖春江的小洲,繁花开遍散发着芳香的郊野。[6]滞淫:滞留。 罢:停止。 此二句意为,将要离开京邑了,依恋不舍,所以在这里滞留;我是多么留恋啊,欢宴也因而停止了。[7]佳期:指还京邑之期。 何许:有多少。 流霰:掉落的雪粒,这里指泪珠簌簌滴落。 此二句言为还乡无期而惆怅,泪下如霰。[8]有情知望乡:有情的人都会遥望乡土。 鬒(zhěn):黑发。 此句意为,谁能不白头发呢?[1]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朝齐]谢 脁[2]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3]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4]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5]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6]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7]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点评】

诗人离开京都,远赴宣城上任,途中的这首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二句为世人称道。“归舟”二字,道出他以离京为“归”,说明他不愿在喧嚣的京都、污秽的官场做客,也不愿在上层集团勾心斗角的倾轧中作为牺牲品,所以以离京为“归”,是归回到与自己性情相合的地方。他是一位“游宦”者,长年孤身在外做官,靠俸禄维持生计,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能够远离官场上层争斗和世俗喧嚣的京都,到遥远的幽僻的地方做事,既能过幽居的生活,又避开了灾祸,所以心中有一种欣悦与平和,离京所见的景物,也感到心旷神怡,以疏淡的笔调,描绘出水天一色、云绕江树的美好画图。末尾的“虽无玄豹姿”二句,意思是说,他既没有玄豹的才干能够于国家于世人作出多大贡献,也不像玄豹那样善于隐藏避害,能够远远离开,就是自己最好的出路了。这句话里,又透露出他未尝没有报国济世之志,只是迫于现实条件,不得不隐逸避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所取的是后者。王夫之《古诗评选》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以此写景,乃为活景。”【注释】[1]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 新林浦:在南京西南。 板桥:浦名,在新林浦南。《水经注》有载,是从南京登舟西南行的必经之地。这首诗是诗人离建康出任宣城太守,乘舟向西南行途中所作。[2]“江路”二句:乘船遂江西南行,故称江路。永,长。归流:《尚书大传》:“大水小水,东流归海。”骛(wù):奔驰。 二句意为舟行缓慢,江路行程很长,而江水向后迅疾奔流,归向大海。[3]“天际”二句: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天际归舟,云中江树,都是远景,一“识”一“辨”,既写出诗人凝神远眺之态,又透露了诗人的思路:感情含蓄,心境宁静。全不及情而情自生。 归舟:指归向京师的船。 江树:江岸山岩云中郁郁苍苍的松树。[4]“旅思”二句:诗人厌倦“游宦”生活,已经习惯于孤独的生活了。 孤游:孤身在异乡游宦。[5]“既欢”二句:“怀禄”:怀恋做官食禄。 协:符合。 沧州:这里指冷僻水滨,隐士的住处,不是指河北省的沧州。 出仕宣城,既是做官食禄,解决生计问题,又能享受幽栖清闲的生活。[6]“嚣尘”二句:喧嚣嘈杂的尘世,这里指京师金陵。 赏心:指心中喜爱的生活。[7]“虽无”二句:《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这二句借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虽无玄豹的资质,但远离危机四伏的京师,可以隐逸避害。[1]

渡青草湖

[南朝陈]阴 铿[2]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3]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4]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5]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6]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7]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作者简介】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今属甘肃)人,陈时任晋陵太守,以五言诗描写山水见称,现存诗三十多首。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也合称洞庭湖。【点评】

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诗歌甚多,其中的佳作,各自选取不同的角度,抒写个人独特的感受,努力创造新颖的气象。这首诗写洞庭的美丽,是向洞庭的四面八方扩张:入湖的江水有色有香(桃花色和杜若香);东接茅山、北接巫峡的仙气和神灵,再展现平湖春涨、水天澄碧、锦帆乘风、映日彩光,有虚有实,虚实相映。写洞庭广阔,着眼一个“度”(渡)字,舟停远树,飞鸟息樯。在极赞广阔浩渺之中,不脱平和、愉悦的心态。同一山水,不同诗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持的心态、流露的感情不同,作品的成就也自不同。【注释】[1]这是最早的一首描写洞庭湖的名作。洞庭湖在湖南省,是天下名湖五湖之一。[2]“洞庭”二句:春天的洞庭湖,春水旺盛,溜满,形容水涨溢满、湖水浩荡的气象。湖面平阔,点点白帆张开趁风行驶,碧水银帆,色彩鲜明平和。[3]“沅水”二句:洞庭湖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江注入,诗人以沅、湘二江代指四江,沅江两岸桃花艳放,映影和飘落的花瓣,染红了沅江的水面;湘江两岸芳草杜若丛生,馥郁的香气也随流水注入洞庭。[4]“穴去”二句:洞庭湖东面有茅山、包山(二山都在江苏省,位置在洞庭之东),古地理志曾说洞庭湖中的君山,下面有穴道与太湖中的包山相通,包山与茅山相近,茅山是道教修仙的名山,诗人说与茅山相通,是说洞庭有神仙之气相通。江连巫峡,意为湖水与巫峡相通,巫峡有神女的传说。这二句给洞庭蒙上美丽的神奇色彩。[5]“带天”二句:洞庭浩渺无际,远天一带如线,湖水如碧,水与天相映,在日光下闪耀着流动的水银般的光芒。 迥(jiǒng):差得远。[6]“行舟”二句:远处的行船似乎停留在远远的树巅,飞渡的鸟因为湖面太宽阔,要停留在高高的船桅上歇息一阵再飞。[7]“滔滔”二句:滔滔洞庭广大不可测量,靠一叶苇舟如何能渡过呢? “一苇”见《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反用其意,言渡过洞庭不易,赞叹洞庭之广阔。[1]

渡 河 北

[北朝]王 褒[2]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3]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4]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5]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作者简介】

王褒(约513—576),字子渊,琅邪(今山东临沂)人。他原仕梁,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梁亡而归北朝,官至少司空,但念念不忘故国。【点评】

梁朝灭亡了,曾任梁朝尚书、左仆射,又是宫廷诗人的王褒,沦落到北朝为官。北朝为了健全统治机构需要行政官员,王褒虽然也被重用,而接受异族的统治,总是心有不甘,怀恋着南朝的故国。长江中下游、南过湘楚、北抵黄河,都曾是梁朝的国土。但皇帝雅好词藻,修文偃武,以致国势日衰,大片国土被侵,最后兵败国亡。他渡过黄河,由黄河的秋色,想起故国浩渺美丽的洞庭,诵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感觉那秋风落叶,好似洞庭波涌。从常山到代郡,一路三百里所见,处处是北朝修筑的军事工事,与萧氏的梁国偃武相比,盛衰兴亡之理,使他感叹不已。这时听到的是异乡的乐曲,歌唱着漂流异乡的游子的怀乡之歌,更使他内心悲痛。黄昏的时候骑在马上,是应该投宿了,可是却在山阿迷了路,那么,路在何处呢?末尾二句象征意义十分明显。诗短,含蓄的内容相当丰富,作为南朝的宫廷诗人,王褒的诗风本来是纤细柔弱的,时过境迁,沦落北朝,他的诗风也变得刚劲、苍凉。【注释】[1]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族的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2]“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飘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3]“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后汉书·王霸传》:“诏霸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4]“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5]“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1]

敕勒川,阴山下。[2]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3]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简介】

本篇是北朝民歌名作,属《杂歌谣辞》。敕勒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北齐时居于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据《乐府广题》等记载:534年,东魏高欢率军攻打西魏玉璧,士卒伤亡过半而久攻不下,军心动摇。高欢召集各贵族将领商议,令斛律金唱其本族的古老牧歌《敕勒歌》,他亲自和唱,军心为之感奋(《乐府广题》)。可见,远在六世纪前叶,这支牧歌已在敕勒人中广泛流传。它原用鲜卑语歌唱,后译为汉语,故句式不齐。【点评】

本诗用极简练的篇幅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象,热情赞美了阴山下草原的壮丽和恢宏。全诗只是寥寥几笔,几个特写镜头,就突出了内蒙古草原的特殊风光,传达出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注释】[1]敕勒川:敕勒族所居住的草原地带。 阴山:山脉名,起于河套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内兴安岭相接。[2]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圆顶,今称“蒙古包”。[3]见:同“现”,呈现、显现。[1]

滕 王 阁

[唐]王 勃[2]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3]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4]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5]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自幼才华出众,六岁能文,十四岁当殿对策。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斗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其父受牵累,贬官交趾。他前往省亲,途中渡海溺水而死,年二十六岁。【点评】

滕王阁是天下名楼之一,古今游览的名胜。王勃的骈体赋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传遍天下,一千三百多年脍炙人口,随赋文而写的《滕王阁诗》同样遐迩传诵,是咏滕王阁的第一篇传世之作。年轻的诗人才思敏捷,在众多宾客会聚之时,如有神助,赋诗当众一挥而就,实属旷世奇才。诗的首联写滕王阁高耸江边,俯览着江渚,这原来观赏歌舞的楼阁,主人去后,歌舞已经停止。颔联说,这里彩绘的画栋飞去成为南浦早晨的彩云,珠帘卷起化作西山黄昏的濛濛细雨;诗人慨叹人去阁空,昔日繁华的楼阁已经萧条冷落,但登楼四望,她的神奇、美丽化为风景仍在眼前。颈联写白云映影在清清的水潭悠闲地飘浮,物换星移,时光随岁月流逝。末联设问:建阁的滕王今在何处?眼前只有楼阁之外的长江滚滚东流。时间已过一千三百余年,砖石会风化,木梁会朽折,加上水火之无情,任何建筑物都不可能永久保存到现代,现在的滕王阁是依原规模重建的,仍是国内外游客游览的名胜,将王勃的赋和诗同读,可增加游览的文化品位。初唐的诗已向律诗发展,此诗已有若干律句,但整体上仍属古体而不是律诗。【注释】[1]“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西临赣江。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都督时所筑。落成之日,诏封滕王,故称滕王阁。新任都督阎伯屿接任,重阳节在阁上大宴宾客。时王勃省亲路过洪州,参加了宴会,即席写出著名的《滕王阁序》和这首《滕王阁》诗。[2]“滕王”二句:江渚:江中的小块陆地,滕王阁高高地建在江边,居高临下。临:在这里是由高处朝低处看。 佩玉鸣鸾:佩玉,指歌伎的服饰;鸾,铃,乐器,鸣鸾指乐器奏响。佩玉鸣鸾指代歌伎的歌舞。因滕王已去,所以歌舞已罢。[3]“画栋”二句:画栋:彩绘的栋梁。南浦:在南昌市西南,章江在这里分流。 西山:在章江门外,滕王阁建在章江门上。[4]“闲云”二句:闲云潭影:清澈水潭,照映着悠闲的白云影。 物换星移:景物在不同季节而变换,星辰不停地运转而时光流逝。[5]帝子: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 槛,栏杆。[1]

长安古意

[唐]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2]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3]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4]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5]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6]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7]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8]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贴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9]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10]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作者简介】

卢照邻(约637—约680),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少年时曾任邓王府典签、益州新都尉。因染风疾辞官,住太白山中。拜名医孙思邈为师,服丹中毒,手足残废,后居阳翟县茨山(今河南禹县北),因不胜病痛之苦,投颍水自尽。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以歌行体见长。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11]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12]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13]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14]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15]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16]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17]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18]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19]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20]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点评】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京都长安(今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繁荣的国际大都市。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许多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它处于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的中心,而且山水佳胜,风光优美,至今仍是全世界旅游者的旅游胜地。这篇七言歌行,诗人采用传统题材,却通过自身感受,以铺陈的笔法,不仅描写了长安都市的繁华风光,而且描绘了当时长安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场景,抒发自身的愤慨和寂寥之感,寄寓了繁华必然幻灭的讽喻之意。末四句是全诗的归趣所在,含蕴深厚。来长安的旅游者读读这篇诗,当更加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

本篇是初唐四杰作品中的长篇巨制,以赋为主,用铺陈手法展示出长安的形形色色画面;宏观和细节描写结合,详略得体,结尾寥寥几笔,和全篇形成强烈对比。诗是长篇歌行体制,在造语上受到六朝民歌影响,多用连珠体和前分后总、重叠复沓、层层递进句式,并和转韵换意联系起来,这使得结构紧密,而且音韵流利,易于上口。诗中注重辞藻华赡富丽,虽有六朝余习,诗风已开始转变。【注释】[1]本篇是卢照邻的代表作。唐朝京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繁华的大都市,汉魏以来描写长安、洛阳都市生活的诗很多,这篇歌行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有所借鉴,所以标以“古意”,表示是拟古之作;诗中借写汉代为名,名为托古,旨在刺时。[2]“长安大道”四句:狭斜,都市中的狭窄小巷。青牛白马,挽车的牛马。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做成的车子。辇,人拉的车。玉辇(niǎn),本指皇帝所乘之车,这里泛指贵族所乘之车。主第,公主的住宅。金鞭,用以代马。络绎,往来不绝貌。四句描写长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奔走趋奉于王侯之门。[3]“龙衔宝盖”四句:龙衔,指车篷支柱,顶端雕刻成龙形,龙口衔着车篷。宝盖,车盖,伞状车篷。凤吐,指车旁立柱,刻作凤形,凤嘴吐出流苏。流苏,用彩色绣丝结成球,下有丝穗,用为装饰。游丝,指树上虫子所吐出的飘扬于空中的细丝。四句描写长安繁华景象,朝日晚霞和富丽的车马相照映,奔走在游丝绿树、娇鸟啼花的一派春光之中。[4]“游蜂戏蝶”四句:千门,形容汉宫门户之多。银台,宫门名。复道,即阁道,宫苑内在空中所架设连接楼阁的通道。交窗,花格子窗。合欢,花名,朝开暮合。双阙,阙指宫门望楼,汉未央宫有东阙、北阙。甍(méng),屋脊。四句借游蜂戏蝶之所见描写汉宫的壮丽景色,碧树与银台交辉,复道上的花窗作合欢图案,双阙屋脊仿佛垂翼的金凤。[5]“梁家画阁”二句:梁家,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在洛阳大造住宅。这里借指长安的豪贵。金茎,桐柱。汉武帝在建章宫内立仙人承露盘,高二十丈。二句言梁家画阁拔地而起,就像汉宫金茎高耸入云。[6]“楼前相望”二句:陌,街道。讵,岂。二句描写在楼前望见楼上的姬人产生爱慕,可惜互不相知。他设想纵使路上相逢也未必能相识。[7]“借问吹箫”四句:吹箫向紫烟,指楼上女子的活动。传说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嫁给善吹箫的箫史,后来夫妇双双乘凤凰飞去。紫烟,指云。比目,比目鱼,雌雄并行。鸳鸯、比目都比喻男女相爱相聚。四句言打听那女子像弄玉一样慧美,可是却得为人献歌献舞度过芳年,她渴望爱情,希望像比目鱼和鸳鸯一样,以为得到爱情就强似神仙。[8]“比目鸳鸯”四句:生憎,最厌恶。帐额,帐檐。四句写这舞女羡慕双飞双栖的生活,所以见帐檐绣孤鸾就厌恶,而在门帘上贴上双燕。[9]“双燕双飞”四句:翠被,翡翠鸟羽绒制的被子。郁金香,一种名贵的香。蝉鬓,两鬓梳得薄如蝉翼。纤纤,细貌。鸦黄,嫩黄色。初月,六朝和唐代女子的额上常画初月作为妆饰。四句描写舞女的居处和打扮,言其罗帏绣被散发着郁金香的芳香,双鬓如缥缈的云片,额上画着细细的弯月。[10]“鸦黄粉白”四句:鸦黄粉白,指妆饰得非常美的歌舞女。妖童,美丽的男童。铁连钱,青色有圆钱相连花纹的马。娼妇,即上文所指歌舞女。屈膝,车门上的合页。盘龙,屈膝上的盘龙花纹。四句描写豪贵的主人出门时,有打扮得华贵的妖童妖女相随。 以上第一段,描写长安车马、宫阙、宅第的富丽繁华及豪贵们的豪奢,中间穿插对被关锁在豪门金笼中的歌姬舞女的同情。[11]“御史府中”四句:御史,专司弹劾的官员。乌夜啼,《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此处喻监察官员门庭冷落。廷尉,司法官。雀欲栖,《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喻执法官门庭冷落。朱城,指宫城。宪(xiǎn),有花纹的车幕,翠宪,指妇女所乘之车。金堤,石堤。四句描写长安入夜的情景:夜深了,御史府中归鸦乱叫,廷尉门前麻雀归来。高大的宫城已模糊不清,遥去的车子隐没在夜幕之中。[12]“挟弹飞鹰”四句: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东南。挟弹飞鹰,指打猎。渭桥,横跨渭水的一座桥,在长安西北。探丸借客,指杀人报仇。汉代长安少年有杀吏助人报仇的秘密组织,事前在袋中放赤、黑、白三色丸,让各人摸取,探得赤丸者杀武吏,探得黑丸者杀文吏,探得白丸者为死去的伙伴办丧事。芙蓉剑,古代著名宝剑。桃李蹊,桃李树下小径,指娼家住处。四句描写长安的任侠子弟在夜间的活动,他们飞鹰打猎,杀吏报仇,邀请侠客到娼家共宿。[13]“娼家日暮”四句:啭,婉转歌唱。氛氲(yūn),气盛貌。北堂,指娼家内堂。南陌,娼门外的道路。四句描写妓女的美丽和歌喉婉转,使来此寻欢者日夜不断。[14]“南陌北堂”四句:北里,即平康里,在长安北门,为妓女聚居之地。剧,道路交错。条,通畅的道路。佳气红尘,形容车马杂遝的热闹气氛。四句描写娼家周围繁华热闹的景象。大道、市场和它相通,门旁掩映着嫩柳青槐,往来车马甚嚣尘上。[15]“汉代金吾”四句:金吾,即执金吾,官名,掌管禁军,负责京城的安全保卫,这里泛指禁军军官。屠苏,酒名。翡翠,形容酒色碧绿。鹦鹉杯,即鹦鹉螺所制作的酒杯。襦(rú),丝绸制的短衣。燕赵歌舞,战国时燕赵多佳人,以歌舞著名;此处泛指美妙的歌舞。四句言禁军军官到娼家寻欢作乐,他们酒酣耳热,脱去上衣,观看美妙的歌舞。 以上第二段,以娼家为中心,描写长安各色人等夜间的游乐生活。[16]“别有豪华”四句:转日回天,指左右政治局面。灌夫,汉武帝时的将军。事迹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萧相,指萧望之,汉宣帝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宣帝死,受遗诏辅政,官至前将军,自谓“备位将相”。后为宦官排挤,饮鸩自杀。四句言另外还有在官场上争雄的将军、丞相,争权夺利互不相让,他们意气用事,超过灌夫;专权独断,不容萧相。[17]“专权意气”四句:虬(qiú),传说中的无角龙,这里指骏马。紫燕,骏马名。五公,西汉五位著名权贵:张汤、杜围、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四句言这些专权称雄的人成天乘宝马拉的车东奔西跑,得意如乘春风,自夸可千载歌舞,自认骄奢胜过五公。[18]“节物风光”四句:节物,节候风物。桑田碧海,即桑田沧海,极言时光迅速,世事变化巨大。金阶白玉堂,指豪华府第。四句言时节风物不等人,时光流驰迅速,往时富贵人家府第,现在只见一片青松。 以上第三段,写长安上层人物争权夺势、互相倾轧,胜利者自以为可以骄奢一世,最终仍难免覆灭。[19]“寂寂寥寥”二句:扬子,指扬雄,西汉学者、文学家,他仕宦不得意,闭门著书。这里作者以之自喻。[20]“独有”二句: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裾(jū),衣襟。四句言寂寞的士人终年读书作文,惟有终南山的桂花相伴,当其花开,传来阵阵芳香。 以上第四段,赞美不求虚名、不慕繁华而甘守清贫、勤于著述的人。[1]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2][3]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4][5]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6]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7]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初唐诗人。高宗时进士。武则天时,先后谄事贵胄、权臣,邀功取宠,受贿卖友,天下丑其行,后贬泷州,流放钦州,再赐死桂州。【点评】

这首诗运用了有关大庾岭的南飞雁、北枝梅的传说,抒发了作者迁谪失意和怀土思乡的忧伤。起句点题,继以“停轺”、“望家”状写对乡土的依恋,三、四句把痛苦哀怨的心情蕴藏在梅花、飞雁之中,表现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五、六句点缀眼前景色,雨霁云霞与复杂的内心活动互为映衬,更增无可奈何之感。结尾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欲露还藏,笔意深曲。【注释】[1]这首五言诗是作者贬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南)途中所作。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庾县南与广东接界处。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2]方:刚要。 辞国:国,本义指京城,亦可作国家、家乡解,这里意谓告别中原地域。古人以中原地域为中国本土,大庾岭是岭南与中原一界,所以说度岭为辞国。[3]轺(yáo):古代轻便马车。全句意谓,停下车来再望一眼家乡。[4]翥(zhù):飞。南飞鸟,指大雁。古人认为大庾岭是南北分界线。并认为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作者《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作者借雁不过岭作比,兴起人不如雁的感叹,雁到此止,自己的魂也到此断。[5]北枝花:大庾岭山北的梅花。据说岭南北气候寒暖迥异,岭上梅花南枝已落而北枝犹开。(见《白氏六帖·梅部》)作者度大庾岭时当十月(前引“阳月”,古人认为十月一阳初生,即指十月),正是岭上梅开季节,看到南北花期不同,更触动去国离乡之感。诗人家在北方,因对北枝备感依恋而流尽了眼泪。[6]初含霁(jì):天刚放晴。[7]“但令”两句:意谓只要有一日能够回到北方,也就心满意足了。 恨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以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语本此。[1]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诗人。年少时好“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后“慨然立志”攻读。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上书言政,受到武则天赏识,两次随军至西北边塞和东征契丹。以直言敢谏,针砭时弊,违忤当政的武氏集团而屡遭打击。辞官还乡后,又为武氏党徒所诬陷,冤死狱中,年四十二岁。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者,《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元好问《论诗绝句》高度赞扬他开拓一代新风的突出贡献:“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点评】

这首登临远眺之作,无一字写登临,也无一字写景色,而直抒心情和抱负。诗人独立苍茫,面对无垠的宇宙,想象历史的过客。古时明君待贤以礼,贤臣大展抱负,令人钦羡,往者已矣,已不得见;后世太平,当有明君重用贤才,人生易逝,难以等待。天地无穷,时间如流,功业难就,怎不使诗人感慨悲怆,不能自持。短短四句诗,俯仰古今,目极天地,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表抒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悲愤和孤寂的情怀;突出了胸怀大志、报国无门,在沉重压迫之下无限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这种情感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这首诗在艺术上表现了子昂诗的语言刚健质朴,节奏音韵流畅,气势雄浑苍凉。体式基本是五言,三、四两句虽有六字,中间各有一个衬字,使节奏上多一个停顿,音节更富抑扬变化。诗人不用通常所用上二下三句式,而用上三下二的别扭句式,并且用入声韵,都适合他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注释】[1]这首诗写于697年。契丹犯边,武则天派其侄武攸宜领兵东征,陈子昂随军任参谋。武攸宜纨绔子弟,缺少谋略,先头部队大败,子昂一再直谏,要求分兵万人自任前驱,反被降职为军曹。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蓟丘,遗址在今北京市,唐时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燕昭王为振兴燕国,筑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人才,召来乐毅麾军南征,连克齐城七十余座。陈子昂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和乐毅建功立业的历史往事,写下这首短诗。[2]古人:指燕昭王和乐毅。前不见古人,前代的求贤重贤的明主和得到礼遇而发挥才干、一展抱负的人物,都已经不见了。来者:指像昭王和乐毅那样的人物,后不见来者,后世像昭王和乐毅那样的人物也来不及见到。[3]念天地之悠悠: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悠悠,久远貌。独怆然而涕下:独自悲伤凄凉而流下泪来。怆然,悲伤凄恻貌。[1]

度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2]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3]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4]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5]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点评】

诗人经三峡顺流而下,取道楚地而转赴长安,这次的行程是遥远的,离开(去)巫峡,心中所思所想的是长安(朝廷)。诗中没有描写三峡的奇丽风光,因为他只望着快到楚地而转赴京师。在船头远望,“巴国山川尽”,终于由望楚而入楚,烟雾迷蒙的远处豁然开朗,荆门城乡分明地呈现在眼前。随着船继续前行,大江曲折,一拐弯舟移景换,荆门的树木又被白云折断。中间两联写舟上远见的景色,相当生动。末联由入楚而想到出生在这里因忠直而被贬放的屈原,并以之自比:我这个狂歌客,想不到也到这里来了。这二句饱含了作者的无限感慨,言尽而意不尽。本诗之妙,妙在其情全不直言而意味深长。【注释】[1]这首诗写经过长江三峡顺流东下渡越荆门的情景。荆门,县名,在湖北省中部。楚,今湖北省简称,战国时楚国旧地。[2]巫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约四十公里,长江横切巫山主脉,形成幽深曲折的峡谷,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最为奇丽。巫峡,连同瞿塘峡、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三峡西自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南津关,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 章台:战国时秦国离宫的名称,后来成为汉代长安的街道名称,因以章台代指长安路。 去、下:皆用作动词。 遥遥、望望:叠词,即远又远,望又望。“遥遥” 二句写经巫峡东下至楚转道赴长安。蜀地交通不便,多乘船顺江而下转道去长安,是省时省力的路线。[3]“巴国”二句:巴国,指四川。船过巫峡,进入湖北省境,眼界豁然开朗。[4]“城分”二句:写船上所见荆门县城在广阔的平野之中,而船行又渐远,望去那里的树木又被白云遮掩。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5]“今日”二句:狂歌客,楚国屈原因忠直敢谏而遭贬,悲愤而狂歌,他的家乡就在长江边的秭归,是出川入楚后的必经之地,二句以屈原自喻。[1]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2]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3]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4]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刚正不阿,是唐代贤相之一。【点评】

庐山是世界闻名的避暑、游览胜地,风光秀美壮丽,气候宜人,名胜众多,其瀑布尤为奇绝。古人称瀑布来自泉水,《太平御览·地部》引《庐山记》:“泉在黄龙南数里,即瀑布水也。土人谓之泉湖。其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于林,出峰表,望之若悬索。”古人咏庐山瀑布的诗很多,由于作者观察角度和作诗时情思不同,作品各有特点。这首五言诗十分简练,首联称瀑布为“红泉”,在日光下如万丈彩虹从天降落,远远望去,庐山如在弥漫的紫色烟雾之中;“半”字尤为生动,写出虹彩与银白色的清流交相辉映。颔联写瀑布喷流的气势,如同重云中飞落下来。颈联出句写瀑布的色彩,对句写瀑布的声音,有声有色,风雨可闻。末联是赞叹:美丽的庐山啊,飞流直泻,水天烟云弥漫。【注释】[1]“湖口”:县名,因在鄱阳湖之口,故名。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置湖口戍,境内名胜有石钟山、大孤山。庐山,在今九江市南,亦名匡山,总名匡庐,耸立于鄱阳湖、九江之滨,万壑千岩,风景秀丽,为著名休养、游览胜地。庐山瀑布为天下奇观。[2]“万丈”二句:红泉:指瀑布。瀑布飞落,在日光照耀下呈现虹彩,故称红泉。 半紫氛:庐山三面临水,江湖水气蒸腾,郁结,日光照射到的地方如同紫色烟霭,照射不到的地方仍呈本色,所以说“半紫氛”。[3]“奔流”二句:杂树:各色树木。 重云:层云。[4]“灵山”二句:灵山:道家称蓬莱山为灵山,这里借指庐山。空水:从空而泻的水。氤氲(yīn yūn):形容云雾烟气弥漫。[1]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迁居绛郡(今山西省绛县)。盛唐诗人。二十岁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诬去官,浪游四方十余年,后补文安县丞,一生不得志。【点评】

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开阔。但这些还只是诗人在楼的第二层所见,后两句说要想进一步穷尽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这个意象是事物本身所含的事理,不独是诗人本身的感受,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开阔视野,就要立足更高,站得高才看得远。四句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把道理说得深而透,是本诗的最大特色。全诗四句,两联全用对偶,盛唐时律诗(近体)已经成熟并普遍采用,这首诗就合律。《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深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则显得流转自如。【注释】[1]这是王之涣的登临远眺之作。鹳(ɡuán)雀楼(又作鹳鹊楼)。《清一统志》:“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有三层,前可瞻望中条群山,下可俯瞰滔滔黄河,景象壮阔,唐人在壁上留诗者甚多。王之涣所题此诗风行天下,独步千古。[2]白日依山尽:写落日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 黄河入海流:写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而东向,流归大海。[3]穷:尽。 更:再。[1]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唐]孟浩然[2]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3]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4]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5]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去长安谋求仕进,失意而归。晚年,张九龄镇荆州时,征为从事,一生屈居下僚。而他的诗名重当时。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刺史亭,名“浩然亭”。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优秀代表。【点评】

孟浩然在这首五律中并未直写庐山和香炉峰的风光,而以赞叹代摹写,他说行程几千里,才难得见到这样的名山、名峰。他读过慧远和尚所著的《庐山记》:“香炉峰,孤峰独秀,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读其书而慕其人,慕其出世而离俗。山麓还有慧远建造的寺庙,于是萌生了出世之念,摆脱世俗的烦忧。日暮但闻钟:来到一个举世难寻的风景幽美清净的地方,产生脱离尘俗的出世隐逸的心情,是许多人曾经产生过的情思,有一定的典型性。清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挂席名山都未逢,浔阳喜见香炉峰。高情合爱维摩语,浣笔为图写孟公。” 王维也特别称赞这首诗的前四句,称赞其风调高,因而为浩然绘像。这四句不直写风光,而称誉极高,是歌吟庐山的别一写法。【注释】[1]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香炉峰,庐山西北峰。[2]“挂席”:挂船帆航行。[3]郭:外城。始:才。[4]远公:指高僧慧远,著有《庐山记》。慧皎《高僧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 尘外:尘世之外,意指隐逸。[5]“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麓,慧远创建。精舍:即佛舍。[1]

临 洞 庭

[唐]孟浩然[2]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4]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5]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点评】

这首五律前半写景,后半述志。写景部分写出潮涨水平,汪洋浩淼,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洞庭数百里及其附近都笼罩着蒸腾的水气,而波涛日夜不停地摇撼着岳阳城,再现了洞庭湖夏秋之际浩瀚壮伟的气象。下一部分委婉言志,但据其生平经历考察,他这次请托陈情,似乎没有多大收效。请托,即“走后门”找工作,因而有人讪笑诗人不够“清高”。诗人也要吃饭,贫穷出身,找不到事做,又怎么生存呢?不能生存,哪还能作诗呢?【注释】[1]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九龄为丞相时,孟浩然游宦长安,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中国著名的淡水湖。[2]“八月”二句:夏秋,长江涨潮,洞庭湖面平满,湖水似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涵:包容。混:喝起来。虚、太清:指天空。 以上二句极写洞庭湖湖面宽阔,湖水浩瀚,汪洋际天。[3]“气蒸”二句:洞庭湖附近笼罩于蒸腾的水气之中。 云梦:指云、梦二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已淤成陆地。 波撼岳阳城:岳阳城滨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撼,摇动。 上二句写洞庭湖水势。[4]“欲济”二句:上句说,想渡洞庭,却苦于没有舟楫;实际上是在表示有志出仕,却苦于无人引荐。济:渡。楫:船桨。下句说因闲居于圣明之世而感到羞耻。 端居:闲居。 圣明:指圣明之世。[5]“徒有”句:《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愿意为圣明之世出力,无人引荐,只能空有愿望了。[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2]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3]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4]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5]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点评】

这首五律,前半写桐庐江夜泊所见景色,后半写对扬州旧友的思念。写景色工笔细雕。一轮明月照着江中的孤舟,这是静;深秋的风吹动两岸树叶飒飒有声。风鸣,听猿,诉诸视觉;山色昏暝,是静;沧江急流,是动;听猿啼而感到愁,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诗中山、江、风、月、舟、叶、急流、猿啼,在二十个字里组成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秋江夜泊图。所以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艺术“高于起调,故清而不寒”。后半写对扬州朋友的思念“建德非吾土,……”,这个地方本非我的家乡,我不会长久在这一带,我心中思念的还是扬州的老朋友;两联中都提出扬州,而且流泪寄信,表达了深刻的思念。【注释】[1]桐庐江,即桐江,指钱塘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广陵,即扬州。旧游,指昔日友好。这是作者夜泊航行桐庐江船上写给扬州朋友的五言律诗。[2]“山暝”二句:诗人泊舟于桐庐江滨,日暮时,山色昏暝,听猿啼而引动行旅愁思。 沧江:指桐庐江。[3]“风鸣”二句:清秋时节,风吹两岸树叶发出飒飒响声,一轮明月照着江中的一叶扁舟。[4]“建德”二句: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 土:乡土。 维扬:即扬州。[5]“海西头”:亦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1]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2]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3][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点评】

诗以泊舟暮宿为背景抒写羁旅情思。诗人并未直写旅愁,而以具有特定的时空和具有特征的景色来表现。首联写特定的时间:日暮思归的黄昏;特定的环境:漂泊中暂泊烟雾笼罩的江渚。诗人只点出一个“愁”字,却是旧愁又添新愁。下联十个字描绘江上特有的景色:空旷辽阔的平野,难以极目的低天,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光,其中还有人的动作(远眺、俯视)和感受,含蕴着无限的苍茫孤寂之感。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用字极为精炼、准确,看似不假雕琢,但每个字都极有力度,恰到好处,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景物的特征,景中寓情,淡中有味。【注释】[1]这首五绝是诗人应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那一段。诗中描写江上所见景色兼寓羁旅之愁,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名篇。诗题一作《建德江宿》。[2]“移舟泊烟渚”二句:移舟:移动小船。 烟渚(zhǔ):烟雾笼罩的洲渚;渚,江中的小洲。烟雾笼罩洲渚是江上黄昏特有的景色;黄昏时船要停泊夜宿,“移舟”的“移”字写出船近岸找到夜泊处所。 日暮客愁新:客:船上的旅人。 愁新:又添新愁。日暮时分正是人们归家之时,而此时此地,漂泊江上,除了旧愁,又增添了乡思。[3]野旷天低树:放眼远眺,平野空旷,远天比树还低。这是江上眺远的特有景色,“旷”、“低”二字突出了无所依归、难见乡关的愁绪。[4]江清月近人:月,指水面的月影。向江心俯视,江水澄澈,映入明月,只有它和舟上的游子离得近,意为只有水中的月影相伴。[1]

黄 鹤 楼

[唐]崔 颢[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盛唐诗人。开元进士,天宝中官尚书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后历边塞,诗风变雄浑。语言清新自然,富于民歌风味。【点评】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题于楼上,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也确实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如“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长安不见使人愁”等句,格调与此诗如出一辙。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