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眼臧地行(卷三)西藏传统唐卡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1:22:05

点击下载

作者:万果

出版社: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E眼臧地行(卷三)西藏传统唐卡艺术

E眼臧地行(卷三)西藏传统唐卡艺术试读:

主编寄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历程在绵长不绝的延续中沉淀下来精神珍宝,也是这个民族生存现状和精神追求的全盘展示。藏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民族个性的文化,并融入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成为我们今天记忆历史,启示未来,创建新文明的基础。

梳理藏族文化的根源及其脉络,实现和弘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理解并提升自身文明的价值,展示藏族文化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新创造新成果,是编写《E眼藏地行》电子丛书的主旨所在。这部丛书包涵的藏民族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藏戏、民俗、文学、宗教、手工艺、建筑、歌舞、唐卡、藏医药十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充分依据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知识谱系和价值内涵,不仅展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生发流变过程,而且关注了新时代藏学思想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与最新进展。依托于经典文本及现代阐释相结合,并以相对简约、明快、迅捷的新型媒介形式,传递出藏族文化在当代新传媒世界中意趣兼得,化育人心的魅力。这种开放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不仅从视觉上展示了青藏高原自然灵动的神秘之美,而且在内容上调动了读者寓学于乐,寓乐于心的阅读愉悦,为广大读者输送了一种对文化、对生命的别样解读。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以及集体人格的象征,其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藏族文化主旋律中弘扬的慈悲利济精神,是这一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契机,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都起始于善良和悲悯,至于止善,是我们通过文化要培育的人文情怀,这是不同文化之间得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尊重差异的精神基点。作为文化的建树者、文化的传播者,都应该自觉地坚守这一精神,因为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脊梁!万果2015年1月第一章唐卡小百科第一节什么是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它于松赞干布时期兴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开光,并在背面写上象征安神等宗教意义的藏文字及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节第一幅唐卡的传说

据藏文文献《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和五世达赖喇嘛所著《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忿怒相的班丹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由于采用特殊天然矿物石和动植物原料,手绘唐卡得以永不褪色、不被虫蛀。第三节了解唐卡小历史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至今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

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绘制第一幅唐卡后,公元7、8世纪,唐卡开始了缓慢的发展。9世纪藏区比较动荡,"朗达玛灭佛"的重创使整个藏区的唐卡所剩无几。直到公元978年,佛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公元10世纪唐卡艺术才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有序发展。11、12世纪唐卡艺术系统形成,13、14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明清时期发展繁荣。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至今的极其稀少,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迦寺保存有一幅叫作《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萨迦寺还有一副四臂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作品,也非常珍贵。

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可以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定做的缂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定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肖像》,贡塘喇嘛相传生于1123年,卒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缂丝唐卡,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构图朴实而简括,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

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第四节分期看唐卡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至今的极其稀少,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迦寺保存有一幅叫作《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萨迦寺还有一副四臂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作品,也非常珍贵。

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弘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犍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

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噶玛嘎孜画派”。

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噶孜”画派为其代表。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福”、“寿”之类吉祥词绘于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第五节唐卡的分类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一、国唐(丝绢唐卡)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丝面“国唐”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尔也用铜版或铁版。“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作“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使用,将“国固”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描绘的是无量光佛。二、“止唐”(绘画唐卡)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是否可以从唐卡的不同类型来直接衡量它们的不同价值呢?不能。比如说彩唐,既可以以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作为主要颜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铅粉或黄德粉这些普通颜料。而金唐,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金色矿物颜料。价格上的差距自然会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画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鉴别皮质了,牛皮还是羊皮,一层皮还是二层皮等等。要价过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从材质到画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术要素都得全面了。第六节唐卡的品种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第二章 唐卡艺术赏第一节唐卡画什么?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宗教画、传记画、肖像画、故事画、建筑画、历史画等。

宗教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神祇画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以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宏大。宗教画中还有辩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等。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间与地狱。此固然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但是有一定的变异。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而是需要依据规范。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种,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趺坐等。

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有一组唐卡,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凉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

肖像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画有大量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题材,有家喻户晓的猴子变人的故事。还有体现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图》:夏日的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实,树下玩耍的生灵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

有表现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风俗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图。庆贺图有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还有赛马、射箭、摔跤、举石头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图。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组民间杂技如马技、倒立、攀索、气功表演等,人物神态动势栩栩如生。还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义的民俗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和表现预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导虎图。

唐卡中有许多魏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图和落成图,画工精心描绘了五十余座殿宇、佛塔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布达拉宫兴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石匠们在忙碌地开山凿石;拉萨河上牛皮船运送着石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攀行在布达拉山坡上;数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筑墙体、搭置梁架等等。正是这些藏族人民,以他们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组画是一份难得的关于藏族建筑营建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类画,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血肉相连友谊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绘在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形象,生动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

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内“照镜子”壁,描绘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历史。

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一幅《宴前认舅》,画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抢走,公主十分悲伤。当王子周岁时,藏王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贵戚应邀参加,分列两旁就座。藏王将斟满酒的金杯递给王子,说将酒献给你舅舅。王妃及其贵戚,拿出各种珍玩衣物,呼唤王子,而王子却将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扑入其怀中说:我是汉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动人。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这些画,生动地颂歌了藏汉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历史。第二节唐卡的主流画派

唐卡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勉唐、钦则、噶玛嘎孜这三大较为突出的画派。下面作一简要介绍:一、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

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初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成家后因与妻子不和而出走,流浪途中在羊卓达陇拾得一套画笔和一本配有范画插图的书籍,由此萌发学艺的愿望。为拜师求艺,他来到后藏萨迦等地,在日喀则遇著名画师朵巴•扎西杰巴。在名师的指导下,顿珠嘉措刻苦钻研绘画,成就卓然。

勉拉•顿珠嘉措不仅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理论方面亦卓有建树。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详细论述了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勉拉·顿珠嘉措博采众长,创立"勉唐钦莫"画派(旧勉唐派)。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旧勉唐画派的画风承袭了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富丽多姿。

该画派人才辈出,技艺精湛。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期(16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陈嘎瓦•班丹罗追桑布活佛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17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洛札•丹增诺布、群青•珠古次仁、素钦•切央让追、那则达龙•白贡等都是极富成就的。其中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和同时代的曲英嘉措活佛最为杰出。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1604-1674),8岁便能绘制精美佛像,又通雕塑与刺绣工艺,被誉为神童。早年严格遵循勉拉•顿珠嘉措画风,中期画风一变,创噶赤画派之新风。在理论上造诣颇深,是当时造像量度和雕塑材料的权威。

活跃于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的画师曲英嘉措在继承旧勉唐画派精华、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创立“新勉唐画派”,为该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为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效力,后至拉萨为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师,画迹至今存留在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中。曲英嘉措建构了近代勉唐画派的基本格局,并同格鲁派建立了联系,获得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持,为该派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现在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拉萨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西藏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勉唐画派可谓是集大成者。与印度一尼泊尔风格较浓郁的"钦则画派"和受汉地艺术影响明显的“噶赤画派”相比较,勉唐画派绘画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和更明显的变通意识,民族特色亦更为强烈。17世纪以后出现的黑唐、金唐及赤唐尤能体现出该派线条的无穷魅力。

勉唐画派艺术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抢救力度。二、钦则画派

因其创始人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而得名,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钦则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幼年时即能准确地描绘山川日月和飞禽走兽,成年后醉心于佛画,师而能化,风格自成一体。其艺术风格直接承袭14世纪流行于后藏地区的绘画样式并有创新。钦则画派与勉唐画派的出现为14-15世纪上半叶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画上了句号,为中世纪后期本土藏族绘画样式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画坛将这两个画派合称为"勉钦两画派"。

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传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画即出自钦则钦莫之手。对于勉钦两派,画界历来有“一文一武”之说,勉派尚“文”,钦派尚“武”。比较而言,钦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钦则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令人叹为观止。钦派与中世纪在后藏相当流行的密宗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地的绘画风格。这个画派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愤怒像,坛城的绘制精彩绝伦。三、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大师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

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二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大师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被誉为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德格普布泽仁大师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噶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故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创作中以白、红、黄、蓝、绿为母色,能调出9大支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黄金的运用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视为对神佛最神圣的供养。噶孜画派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可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线勾画十几种不同的层次效果,还可在大片涂金的地方用九眼石制成的笔摁出各种线条。第三节现存各时代精美唐卡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

二、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槃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第三章唐卡的绘制第一节唐卡的绘制过程

唐卡的制作流程讲究严谨,以示对佛的最大敬重。一幅唐卡的绘制过程是一次积累善业功德和对佛法崇拜的行为。

在过去,绘制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画师对绘画技法,画理纯熟外,还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颂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上师还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近女色;并要进行沐浴洁身等。还对画师的个人素质品行有很严格的要求,尔后进行精心绘制。

具体绘制唐卡的过程是这样的: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皲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

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所绘佛像的衣着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画家学习绘画所从师的画派,他对这个画派技法的纯熟程度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条件。绘画的时间、艺术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订画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响构图和画面装饰。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举例来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发等处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红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与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习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麦水,这样画面光洁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制的佛像涂上水色。如果要将版印唐卡制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轮廓由木版印出后,艺术家便要对画面进行一次致的处理。用炭笔把木版印的轮廓线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们上面说的方法绘画出唐卡。

绘画唐卡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只不过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料。第二节唐卡绘制的依据

众多的佛、菩萨、观音度母、护法神等的形象是依据什么绘制的呢?藏民族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分为五类,称五明。五明又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是指工艺学,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画像,菩萨像及塑、刻、雕、铸等;语是指佛的教诲,语的工巧包括佛经的释读、颂唱、刻制经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对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根据佛陀所现的三身又分为三类,即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进行绘制。唐卡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对唐卡佛像的供奉礼拜及念及佛像所象征的意义,获取得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出来,才会合乎要求。这也是绘制唐卡画最重要的事项,因而也就有了绘制佛、菩萨像的标准:《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量度注疏花蔓》等大量有关造像比例的论著对造像进行了严格规范。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要求按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作为依据来绘制,这样,佛、菩萨形象就更加完美无缺。

藏传佛教是以师徒传承形式进行传承,佛像唐卡绘画也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延续的。由于藏区地域广阔,地理位置的差异及周边文化交流的影响,形成了藏传绘画的不同流派。这些画派在绘画风格方面来讲,后藏的画风因地域关系,受印度、尼泊尔文化影响,在造型、布局、施色等方面明显带有这种文化的痕迹,如阿里古格遗址、托林寺、江孜白居寺、扎什伦布寺均可以看到这类壁画和唐卡。康巴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画风受内地汉式绘画的影响较大,从设色到山水皴法、云彩花卉分染法,到山石树木的造型,线条勾勒等,把汉式工笔画技法引用揉进唐卡技法中,这类唐卡壁画在康区的一些寺庙里面可以看到。除地域影响外,在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后,二位公主带进藏区的尼泊尔文化和汉族文化艺术,对藏区本土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唐卡中,纯粹的尼泊尔风格和纯粹的汉式画风都已不存在。因为他们都已融入藏传唐卡艺术中了。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人为了绘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倾其所有,因而唐卡绘制材料也十分讲究。绘制唐卡的颜料为矿物、植物颜料和纯金纯银加工制成。更有甚者,用各类珠宝研磨绘制。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后,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特别是金的应用可以说是唐卡的绝技,金经过磨制加工后使用,除可以用金描出各种丰富的线条、图案纹样外,金本身的成色可以分十多种色相,可以用宝石在涂金的画面上磨出很多种层次。这些技法在其他画种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在瞻仰时看到的唐卡经千年的烟熏火燎,画面模糊,但用金绘出来的部分仍是闪闪夺目,原因也在于此。第三节历代唐卡绘制大师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那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14世纪末,一位名叫勉拉·顿珠嘉措的画师,出生在洛扎勉唐,到日喀则地区拜朵巴·扎西杰巴为师,刻苦钻研绘画,在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他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和雕塑理论专著《造像量度如意宝》,并创立了“勉唐钦莫”派,并传于后世。其理论专著一直是被后人奉为藏族绘画艺术的经典著作。

15世纪,一位名叫钦则钦莫的画师,出生在贡嘎岗堆地区。他少年时期就酷爱绘画,能独立刻画各种动物植物等,成年后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描绘佛像,也师从朵巴•扎西杰巴画师门下,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钦则”画派。

以上“勉唐派”和“钦则派”本来出自同门,都在造型和量度上师承朵巴•扎西杰巴的绘画风格,后来发展成两大不同风格的画派,主要表现在“一文一武”和染色及勾金上的不同。

16世纪末,出生于雅堆地区的南喀扎西活佛,从小就拜了许多绘画高手为师,钻研宗教文化,习承勉唐派画法,创立了著名的“噶赤派”。他在楚布寺见到汉族地区用国画手法绘制的一幅丝制唐卡,表现15世纪初明永乐皇帝邀请五世噶玛巴,以及他们在京18天活动的历史性场面,这套汉族唐卡对他创立“噶赤派”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7世纪末,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苦学旧勉唐派画风,他以丝制的十八罗汉唐卡为范本绘制了大量的唐卡作品,并吸收了汉地绘画中树木、花卉、建筑等画法,在继承噶赤派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嘎知派”。唐卡,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他以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著名“勉唐派”画师有:洛扎•丹增罗布、素钦•切央让追、那则达龙•白贡和曲英嘉措活佛等。后来,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

18世纪末,出生在贡觉地区的堤无玛•丹增平措,8岁开始攻读医学和绘画等,获色拉寺格西学位。他的唐卡《格西吾之像》自画像珍藏在贡觉境内的堤无玛寺中。这说明当时在西藏也有画自画像的习俗了。

19世纪末,著名画师哲蚌•鲁本格西的作品有哲蚌寺郭芒扎仓的十八罗汉、二胜六严、部分机密护法神的唐卡,以及巴丹麦居扎仓的胜乐、密集、大威德唐卡和机密唐卡法王良珠等。其作品惟妙惟肖,相传他画了一只老鼠放在猫经常出入的地方,果真有只猫扑向了它。

20世纪40年代,孜仲来参•益西加措受西藏地方政府档案馆的指令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向30多名学者传授各种绘画技艺,培养出众多优秀画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多强巴。他出生在安多地区,来到拉萨哲蚌寺攻读因明学和绘画,其优秀的唐卡作品在拉萨罗布林卡和西藏许多寺庙中都能见到。

著名画师扎什伦布乌青西落,在近代陆续创作了许多壁画和唐卡作品,并培养了众多徒弟。其高徒之一格西罗桑平措,授十世班禅委托先后两次绘制了五幅一套的唐卡。第四章唐卡的收藏与鉴别第一节唐卡收藏

作为唐卡收藏者,首先,在内容上要进行筛选: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可以首先考虑那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比如释迦像、白绿度母、财神等这些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也可以考虑向上师求教,“请”更适合自己情况的唐卡。

在决定购买唐卡时,收藏者可从以下面这些方面予以考虑:

年代:一般来说,大小、工艺水平相近的唐卡,年代越久价值越高。不过对缺乏鉴定老唐卡的能力的收藏者来说,如果老唐卡价格过高且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可以考虑收藏当代的唐卡精品,价格不算太高,更有投资收藏价值。

渠道: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嘛所绘唐卡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也就是说一般由寺院统一安排,由固定且正规的销售商收购销售,因此价格相对较高。判断唐卡是否出自寺庙可检查寺庙印章。此外,各地唐卡的平均绘画水平也不一,比如藏画之乡的画师会比一般藏区的画师水平及价格都要高。因此,尽可能地了解作画者的背景,有助于收藏者确定购买价格与购买后的心理自洽。

画师:绘画功力一般与经验积累有关系,不过,虽然经验很重要,但画师并非年龄越大越好,事实上由于视力、精力的大量消耗,唐卡画师的黄金年龄往往在20至35岁之间。一幅唐卡的主体可能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师傅绘制,需要着重予以关注。

颜料:现在并非所有的唐卡都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虽然天然矿物质颜料比普通颜料(广告粉或国画颜料等)成本要高出很多,但普通颜料无法达到天然矿物质颜料那样的色彩、质感和稳定性。上色的遍数也很重要,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粗看起来与上过三四遍颜色的唐卡无异,但前者只能保存一两年。

画布:画布的质量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如果画布的质量不好,颜色会很容易剥落。因此也需要注意画布是否均匀、光滑、软硬、薄厚适宜、具有少许弹性,有没有裂缝、掉色的情况。

画工:总体来说,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绘制时间较长,价格也必然会高。提示收藏者关注以下几点:

一、内容复杂(人物多、金刚护法类等)的比内容简单、单一的要贵很多;

二、非常规大小的(如手掌大或是一平方米上)因绘画难度的增加价格也有所增加;

三、画工精细的,一般都在万元左右,有的甚至在好几万,即使是画工一般的也在仟元以上。收藏者特别需要对以下细节予以关注:

配色、上色:颜色搭配是否和谐;颜色有无溢色、脱色;五官和其他色相接处,肉色要适中,不能过重,不能出现模糊。

度量把握:作品的整体性是否完整严谨,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头部度量要正确、对称,不能使过宽或过长;佛像的五官要对称,左右大小要一致,且位置合适;特别是开眼时左右眼球要对称,大小要一致,且要画在眼睛中间位置;手、足大小合适且灵活,不笨拙、死板;形体姿势自然、舒展。

线条:整体线条是否粗细均匀、流畅;衣服、主尊周围的光圈、草木、叶子等处的金线是否精致、复杂、清晰、均匀;特殊景物的线条处理:衣纹线条是否富于重叠、真实感;植物叶子的线条一般要从叶柄勾向叶尖,到叶尖处应要向反向勾点小尖,这样叶子的叶尖看上去是向下卷的,这样的叶子看似是有生命的;在金刚类(如金刚手等)的主尊周围一般都有火焰,火焰基本都是:“S”形的,所以火焰勾的时候除了衣纹线条的要求外还要使弯曲的外弧线和内弧线相对,这样勾出的火焰才有活力。第二节如何鉴别唐卡

目前市面上较为多见的唐卡分为老唐卡和印刷唐卡,两种有着不同的鉴别方法。

收藏唐卡有两大难点:一是判断真假,二是判断新旧。

鉴别真假唐卡主要从题材、内容、制作工艺、材料、画工等方面进行判断。大部分老唐卡都挂在寺庙或家中,常年有香火熏染,形成自然的陈旧色,用干羊毛排笔或干棉球拂扫轻拭表面上的灰尘可见到颜色沉着自然,色泽均匀;而造旧的唐卡也采取烟熏烟土涂抹造旧,但手感粗糙干涩,陈旧色不自然,色泽也不均匀。

其次是颜料的渗入度,旧唐卡可把颜料“吃”进去,而造旧的唐卡明显可看出颜料还只是“浮于表面”;旧唐卡的摩擦、折痕、剥落、腐蚀都非常自然,整体和谐,而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处理过的造旧唐卡明显生硬;旧唐卡的边角一般可能有破损、虫叮鼠咬,还可能有微小的虫卵。

至于画工方面,19世纪以前的唐卡风格朴素简单,而且由于颜料是纯天然矿物质,所以颜色强烈、厚重、生硬,色彩也不太丰富,多为红色、蓝色、黑色、金色、银色(即白色),人物的面部颜色偏黑(高原色);而19世纪以后受到汉风渲染、烘托、勾勒的影响,多使用晕染和24次明暗渲染等手法。当代也多用植物提取颜料,比较柔、平和。

手绘唐卡是用矿植物颜料调色进行绘制的,印刷高仿真唐卡使用彩色化学制剂,手绘唐卡颜料一般都可以溶于水,化学制剂的则难溶入水。在唐卡不显眼的部位(边角部位),点一滴水,用手涂一下,手绘唐卡的颜料会有一点溶于水中,手上会有痕迹。相反,印刷高仿真唐卡使用的聚合涂层颜料大多都不会掉色。手绘矿物质颜料唐卡在经历数百年后色彩依然艳丽,但印刷仿真唐卡只会保持几年不褪色,如果有光线照射,几个月就会发生褪色的情况。

印刷高仿真的唐卡色泽艳丽,在两色过度的交界处出现了渐变的效果,这种过度非常整齐统一,但在普通的手绘唐卡作品中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在高仿真唐卡上五官也会出现明显的印刷品痕迹,普通的手绘唐卡在调色和上色时,很难把颜料调配的如此完美。

印刷品唐卡无论有多逼真,但还是属于印刷品,印刷完成后,必须要经过手工进行金属线条的描绘,这种工作一般的美术学校学生都可以完成,在鉴别的时候会发现,仿真唐卡中背光或其他有金属感的区域都是第二层上色,并不是像手绘唐卡一次性上色描金,这点比较容易观察。

手绘唐卡的画布是手工磨制而成,用牛胶和石灰等调和刷在布上,再用鹅卵石反复打磨,这样出来的画布才会更均匀地表现绘制上面的颜料色彩,同时打磨好的画布也不用担心被虫子咬坏。仿真印刷唐卡一般选择用普通机制的画布(极少也有选用手工制作的画布),这两种画布的区别方法是,把一张唐卡向着较强的光线,观察唐卡背面如果发现有不规则划痕,这一般是手工画布在打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那么这张唐卡起码画布是手工的。相反,如果唐卡背面向着强光观察,非常的平整,没有一点类似水印的划痕,这基本可以确认就是一张高仿真唐卡了。

鉴别方式还有从唐卡的画布发出的气味来判断,但对于超高仿真的印刷唐卡,普通的唐卡收藏者仍不具备鉴别能力,因此,要从一开始的渠道上寻求可靠的画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开光证书、鉴定证书等等证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