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5G如何改变社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3:19:13

点击下载

作者:李正茂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5G+:5G如何改变社会

5G+:5G如何改变社会试读:

前言

“5G+”——未来已来2019年6月6日本书成稿之际,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没有如往常一样发布临时牌照,而是跳过5G试商用阶段,直接进入5G正式商用,相较于原先的2020年5G商用计划,中国的5G商用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在中国5G牌照发放之前,韩国、美国、瑞士、英国已经开通了5G服务,5G正在从一个概念变成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移动通信系统历经了4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1G开始,基本保持了10年一代的发展规律。1G使移动通话成为可能,2G大幅降低了通话成本并引入了短信和WAP(无线应用协议),3G开始有了视频和互联网业务,4G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的根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提升以带宽和速率为核心的连接能力这条主线。到了5G,这一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5G不再一味追求人人通信的体验速率(达到4G的10~100倍),而是更强调满足物联网、边缘计算、行业应用等多种场景的需求,相比4G只有峰值速率和移动性两项指标,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包括时延、连接数密度等在内的八大关键指标。同时,不同于之前4G软硬一体的网络设备形态,5G网络架构天然具备了软件化、云化、服务化等特性,这给5G带来了比肩互联网的灵活性。正是这些新的变化,使5G得以超越连接,进一步与其他技术融合,实现对各行业的赋能,真正做到“5G改变社会”。中国移动在推动中国通信技术产业在“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对5G实质和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中国移动提出了“5G+”计划,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向大家详细阐明中国移动在“5G+”计划方面的思考。“5G+”计划的内涵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是“5G+4G”,5G和4G协同,二者共同构成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数据和话音业务,是解决当前网络经营和网络性能的关键一环。第二是“5G+AICDE”,这是“5G+”行动计划的核心。通过推动“5G+AICDE”,产业空间将会变得非常巨大。第三是“5G+Ecology”,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构建开放型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5G带来的生态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5G和各行各业的融通发展。第四就是通过前面三个方面,真正实现最广泛的“5G+X”,如“5G+智慧医疗”“5G+智慧校园”“5G+智慧交通”等,真正为经济、社会、民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变化。“5G+4G”:中国移动在4G时代建设了全球最大、质量最[1]佳的4G网络,4G基站数达到241万,4G用户数超过7.23[2][3]亿、每用户月均流量约为5.7GB。5G时代必须继续发挥4G精品网络的价值,中国移动所得的2.6GHz的5G频段紧邻4G频段,5G和4G长期并存,不仅要求两张网络未来在业务上进行有效协同,而且要求在5G规模建网之初就考虑4G和5G的联合建网与高效协同,这使得在5G网络建设初期,中国移动得以利用原来2.6GHz频段的LTE(长期演进)网络优势,实现5G网络的快速部署和连续部署。“5G+AICDE”: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技术和铁路建设触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诞生的现代工厂、城市经济及世界新阵营,引领人类进入机器生产时代;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触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年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诞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多样化产业结构新形态,推动人类社会迈入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空间通信技术共同触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诞生的空前发展的社会交流、新的商业模式及大幅跃升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纵观人类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发现实现工业革命越来越依靠多项技术创新的叠加式主导和浪潮式推进,越来越难以通过个别技术的突破或个别产业的增长实现,集群式技术的融合是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催化剂。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集体涌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加速向我们袭来。要促进这些技术形成“1+1>2”的化学反应,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基座,那就是通信系统,4G依靠其大带宽可以与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某些技术形成单一化学反应,而5G由于其多场景、多指标的设计理念,可以作为桥接AICDE的技术中枢,相比4G的单一化学反应,5G带来的是规模链式反应,有效催化创新技术的体系化,从而推动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浪潮。“5G+Ecology”:从1G开始,移动通信产业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含各种各样的“物种”,如用户、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供应商、终端设备供应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都伴随着一次生态系统的变迁。从1G到2G再到3G,由于通信系统能力的限制,移动通信构成的生态系统几乎是封闭的,即便有移动梦网、互联网等内容和服务的存在,也远未构成一个围绕在移动通信生态核心之外新生态的存在,因此这几次生态系统的变化最多算是量变。4G的到来迎来了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质变,大幅提升的通信速率和带宽使得在移动通信生态之上得以构建出一个移动互联网新生态,各种视频、社交、生活服务的应用百花齐放。如果说4G带来通信生态系统内部的一次质变,那么5G带来的则是通信系统及社会多行业的一次质变。5G不同于传统的几代移动通信技术,其不再由某项业务能力或者某个典型技术特征定义,它不仅是一项具有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强能力的技术,而且是一个多业务、多技术融合的网络。通过全社会的参与,5G将与无人机、机器人、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垂直行业应用结合,构建5G生态系统。“5G+X”:在前三个“+”的基础上,5G具备了与社会各行各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可能,5G的赋能将深刻改变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催生智慧能源、智慧交通、视频娱乐、智慧城市、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5G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将全方位、深层次地创新、变革、颠覆传统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治理模式,开启泛在智能的产业互联网新时代。尽管5G给了人们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收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5G从技术到产业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阶段人们对5G应该有比较理性的认识。首先,5G是构筑国家竞争优势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地,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国际各国都十分重视5G,甚至不惜代价抢跑,但我们需要看到,由于5G普遍采用更高频段,这意味着5G工程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传输、局址,资本开销大,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方面需要做好平衡。其次,5G与行业结合的优势特性已经被广泛宣传,政府、行业、产业都在塑造5G赋能行业的美好场景,部分行业应用在边缘计算、低时延通信、安全隔离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也已逐渐显现,然而当前阶段5G的NSA(非独立组网)路线相比SA路线的成熟度高,5G初期只能拿NSA作为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手段,但NSA路线仅支持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其无法从根本上满足5G时代赋能行业的需求,我们要看到5G发展需要一个技术迭代的过程。最后,5G成为社会热门话题,5G炫酷的业务体验和场景已经激发了用户极大的兴趣,运营商与各行业不计成本的演示合作,让全国上下认为5G箭在弦上,万事俱备,在5G真正商用部署之后,现在演示的场景到了真实客户场景下是否还会存在都是未知数。5G是长跑,象征意义的先跑或者抢跑并不能决定未来能否继续领先,打好基础才能行稳致远,我们也借此呼吁业界同人和社会各界一同推动5G的技术成熟、产业繁荣、行业协作,让“5G+”早日成为现实。[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2018年财报[EB/OL]. https://www.chinamobileltd.com/sc/ir/operation_q.php?year=2018&scroll2title=1.9[2] 1GB≈10B。——编者注[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EB/OL].https://www.chinamobileltd.com/sc/ir/operation_q.php?year=2019&scroll2title=1.第一篇“5G+”:新平台、新战略、新机遇第一章5G的前世通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人类通信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通信方式的变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中国在殷商时代就有“烽火遥见,鼓可遥传”的记载。在古代非洲,击鼓传信是最早且最方便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其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不论是古人的飞鸽传书、烽火狼烟还是驿马邮递,人类一直在探索可以将信息传递得更远、更快的方法。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信息的重要性,罗斯柴尔德家族用快马传递英法战争战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本身一样重要。在古代,受限于技术本身,人们能想到的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通过鸽子、马甚至是人完成。众所周知,马拉松这项运动是为了纪念那位快速奔跑了42公里最终将自己累死的希腊传令兵,在这位传令兵的壮举被载入史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在通信方面曾经走过多么艰苦的历程!那时候的人们恐怕无法想象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信息的传递速度受限于飞行和奔跑的速度,通信的“天花板”一直无法突破——直到电信号的出现。随着电信号的出现,通信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信号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取代了飞行和奔跑,这意味着古代通信方式的终结,并掀开了现代通信方式的新篇章,尤其是移动通信领域不断出现的里程碑也将通信技术推向更高的彼岸。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通信——开启通信的移动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提出移动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也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理论雏形。随后北美、欧洲和日本几乎同时启动了1G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并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投入了商用。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模拟技术。图1–1是一幅简单的1G时代模拟信号示意图。这一时代的特点是模拟化,即利用正弦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的变化,或者利用脉冲的幅度、宽度或位置变化来模拟原始信号,以达到通信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模拟通信。模拟信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语音信号、干扰信号、噪声、电视摄像管产生的图像电流信号等,它[1]们的共同特点是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模拟通信系统就是产生模拟信号,并通过电信号将其进行传输,最后在接收端把它恢复为原来消息的设备总和。模拟通信系统如图1–2所示,信源产生预传输的语音,将非电的语音信号输入变换器(如送话器、光电管),然后调制器将语音调制成连续的电信号,常见的调制方式为正弦波调制,如图1–3所示,虚线为原始语音信号波形,实线为正弦波调制后的信号波形。调制后的电信号在某种介质中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干扰。在接收端的解调器会根据关键的调制器参数对电信号进行解调,还原该语音信号,并被信宿获得。图1–1 1G时代模拟信号示意图图1–2 模拟通信系统图1–3 模拟调制信号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初始阶段,经历了以下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 1971年12月,美国运营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了蜂窝移动服务提案。•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移动蜂窝电话系统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 1979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在日本东京开通了全球第一个商用蜂窝网络。• 1980年,瑞典等北欧4国成功研制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450并投入使用。• 1982年,AMPS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分配[2]了824~894 MHz频谱,美国正式商业运营1G系统。• 1984年,联邦德国启用了基于C网络(C–Netz)的1G移动通信系统。• 1985年,英国开发出频段在900MHz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并商用。• 1987年,中国开始移动通信时代,采用TACS标准。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小,为了提升系统容量,采用了一种叫FDMA(频分多址)的技术。FDMA把总带宽分隔成多个正交的频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频道,就如同把高速公路分为几条车道一样,每辆车都只能在分配的一条高速道上行驶。在TACS或AMPS制式中,为每个无线小区分配一组N对(上行和下行)频率信道,这N对频率信道可供该无线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共同使用,但同一时间只有N个用户可以使用。1G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受制于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由于1G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所以其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传输语音信号,且存在语音品质低、信号不稳定、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安全性差和易受干扰等问题。而且,各国的通信标准并不一致,这导致第一代移动通信并不能“全球漫游”,大大阻碍了1G的发展。2G呼之欲出。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通信——香农赋予通信数字之美为解决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系统的缺陷,一种新技术应运而生,即数字通信技术。这代表着以数字通信为核心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所谓数字通信,就是用简单的“1”和“0”来表示复杂的信息。古代的烽火通信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数字通信:烽火台的两种状态(亮和灭)就是“1”和“0”,这两种状态可以用来表示是否有敌袭。还有沿用至今的莫尔斯码,通过点、划的不同组合表示不同字符,构成要传递的信息,这里的点、划也可以视作“1”和“0”的变形。数字信号是在模拟信号基础之上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得到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实现了信号从连续到离散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和信号幅值两个层面。图1–4就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示意图。首先,通过采样技术,信号在时间维度上不再是连续的了。利用脉冲信号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抽取信号值作为该点的采样值,如图1–4实心点所示。在这一过程中,采样率(即采样间隔的倒数)是一个关键指标。显然,采样率越高,采样间隔越小,信号的质量就越高。其次,采样后的信号通过量化使信号在幅度上也离散化。数字信号通过数码表示每一个数值,根据不同的量化精度可以用不同位数的二进制数来表示一个采样点的数值大小,体现为不同的编码技术。图1–4中采用的是三位二进制,这意味着最多只能用8个数值来表示这所有采样点的值,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量化方式,以确保误差尽可能小,这样在接收端通过译码才可以准确地还原出原始信号。图1–4 模拟信号数字化通信技术发展到数字通信时代,我们不得不提到香农。这位美国科学家为世界的通信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称为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论和信息熵的概念,他将千百年来定义模糊的“信息”进行了量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度量的值,并进一步给出了信道能够传输的信息量上限,在通信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香农给出了信道容量的表达式:2C = Blog(1+S/σ )22其中,S是信号的统计平均功率,B是信通带宽,σ表示噪声的平均功率。由此可见,信道能够传送的最大信息量与信道带宽以及信噪比相关。信道容量成为衡量一个通信技术是否最优的参考值。随着信道容量的提出,数字通信技术不断接近信息传输的极限,越来越充分地利用着信道资源。2G以欧洲提出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美国提出的CDMA(码分多址)最具代表性,但CDMA起步晚于GSM,刚一问世,便已失去半壁江山。不同于全球广泛部署的GSM,CDMA在全球的部署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和中国。相较于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模拟通信时代的技术缺陷,首先,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的特点,通过合适的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以及对应的判决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干扰。其次,数字信号的加密手段更为容易和灵活,可以更加有效地确保信号传输的安全性。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电路的不断改进优化,这一时代的终端设备体积大大减小,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为了提升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GSM还采用了TDMA(时分多址)方案。TDMA把无线电频率分成不同的时隙并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与FDMA技术相比,TDMA技术具有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系统容量大等优点,但是它必须精确定时和同步以确保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正常通信,技术上比较复杂。第二代移动通信同样也有许多值得大家记忆的历史时刻。• 1982年,北欧国家向欧洲邮电联盟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公共欧洲电信业务规范,便于用户在欧洲使用。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一个“移动特别小组”(Groupe Spécial Mobile,简称GSM),以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建议书。后来,这个小组牵头制定的技术标准被称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缩写也是GSM。下文中提到的GSM通常指的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1986年,经过欧洲各大公司对无线系统的研究,选定了主要的无线传输技术。同年,欧洲电信委员会决定将900MHz频段用于GSM。• 1987年2月,GSM标准的基本参数达成一致。5月,GSM标准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TDMA等方案达成一致意见。9月7日,欧洲来自13个国家的运营者和管理者在哥本哈根签署了MoU(谅解备忘录),相互达成履行规范的协议,同时成立了MoU组织,致力于GSM标准的发展。同年,GSM标准初稿完成。• 1991年在欧洲开通了第一个演示系统,首个基于GSM标准的通话在芬兰运营商Radiolinja打出。同时MoU组织为该系统设计和注册了市场商标,将GSM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从此移动通信跨入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同年,GSM完成了1 8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的规范,名为DCS 1800(1 800MHz数字蜂窝系统)。• 1992年1月,第一个GSM运营网络在芬兰开始运营,运营商是Oy Radiolinja Ab。首个国际漫游协议由芬兰电信和英国沃达丰签署。到1992年12月,有7个国家的13个GSM网络运营。大多数欧洲GSM运营商开始商用业务。首条短信发送成功。• 1996年,中国和俄罗斯的GSM网络开始运营。在2G时代,语音业务和短信业务已经变得成熟,短信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效率更高,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用户的喜爱。与此同时,2G时代更加小巧精致的手机取代了红极一时的“大哥大”,这些手机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功能丰富,加入了音频播放、拍照功能,再到后来的游戏功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第三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开启移动互联网新阶段3G除了支持传统的语音和短信外,还可以支持数据传送,实现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每秒数百千比特。3G主要有CDMA2000、WCDMA(宽带码分多址)、TD–SCDMA三种标准。业界将CDMA技术作为3G的主流技术,GSM设备采用的是TDMA,而CDMA使用码分扩频技术,网络容量可提高到GSM的三倍以上。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做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扩频技术的优势在于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好。扩频原理如图1–5所示。发射端是将待传输的信息码a(t)经编码后,先对伪随机码c(t)进行扩频调制,然后再对射频进行调制,得到输出信号为:s(t)=b(t)c(t)图1–5 扩频原理图CDMA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或者说,是靠信号的不同波形来区分的。如果从频域或时域来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接收机用相关器可以在多个CDMA信号中选出其中使用预定码型的信号。其他使用不同码型的信号因和接收机本地产生的码型不同而不能被解调。它们的存在类似于在信道中引入了噪声和干扰,通常被称为多址干扰。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历史时刻包括:• 1999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TG8/1第16次会议在巴西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3G的大格局。IMT–2000(国际移动电话系统–2000)地面无线接口被分为两大组,即CDMA与TDMA。• 1999年5月,国际运营者组织多伦多会议上30多家世界主要无线运营商以及10多家设备厂商针对CDMA FDD(频分双工)技术达成了融合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将其写入3G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信计划》。这标志着全球化的3G规范标准正式出现了。• 2000年12月,日本以招标的方式发放了3G牌照。2001年10月,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成为世界上首家开通WCDMA服务的公司。三年后,3G逐渐走出发展初期的低谷。日本是世界上3G网络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于2009年发放了3G牌照,其中中国联通使用的网络制式为WCDMA,中国移动使用的网络制式为TD–SCDMA,中国电信使用的网络制式为CDMA2000。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通信产业就在呼唤3G,但直到2008年3G才开始真正普及,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市场上没有杀手级的应用。真正促使3G爆发的还是移动通信设备的革新,即智能手机的引入。一提到智能手机,大家自然就想到了乔布斯。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台苹果手机,引爆了智能手机时代。这个全屏触摸、只有一个主按钮的手机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与之前小屏幕、有实体键盘的手机相比,它简直就是一个“异类”。但是苹果手机面世不久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笼络了大批的粉丝,手机界曾经的霸主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一夜之间跌下神坛。由于苹果手机带来的轰动效应,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也在那时为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在3G时代,数据业务的传输速度有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将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迅速兴起,电子商务成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人们足不出户,拿着手机在网络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出几日物流公司就会将货物送到家。受到3G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办公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随时随地收发邮件、查阅文件,远程异地办公,都随着3G的发展变成现实,这也使办公的效率得到了提升。游戏行业也成了通信技术发展的受益者,更加宽大的屏幕、更稳定快速的游戏平台,让游戏体验得到升级。虽然手游依然无法和电脑游戏相比,但是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可以消磨时间的优点,依然让手游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传统的语音通话和短信业务随着3G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弱化。相比传统通话方式,网络语音更加方便、成本更低,而视频通话更是可以让两个天南海北的人通过电话看到对方的一颦一笑,这样的通话方式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G时代兴起的短信业务在3G时代也逐渐被一些社交软件取代,典型的代表就是人们常用的微信和QQ(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与传统短信业务相比,微信更加便捷,内容也更加丰富,如今已经成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必需品。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宽带——4G改变生活LTE是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基于2004年开发的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LTE[3]的峰值下载速度高达299.6Mbps,峰值上传速度高达75.4Mbps。LTE支持FDD和TDD(时分双工)通信。FDD和TDD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了不同的双工模式。FDD在单独的对称频率信道上接收和发送,并且保护频带用于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FDD的缺点是它必须使用成对频率,依靠频率来区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并且其单向资源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尽管在支持对称服务时FDD可以充分利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谱,但是在支持非对称服务时,其频谱利用率将大大降低。相反,TDD使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它在一个通道中执行。LTE系统引入了诸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OFDM技术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在通信系统中,信道带宽要远大于传送一路信号所需的带宽,如果一个信道只供一个用户使用,那就是对信道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法。传统的FDMA技术为了避免干扰要在临近的信道之间加入一个保护间隔,浪费了频谱资源,而OFDM技术利用子载波正交避免了相邻信道的干扰,在相同的信道宽度内可以容纳更多子载波,这就大大提高了频带利用率。OFDM可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提升频带利用率,但其对相位噪声和载波频偏十分敏感,容易产生子载波间的干扰。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历史发展时刻主要包括:• 2000年,美国高通公司开始在OFDMA(正交频分多址)技术领域进行研究。• 2004年,3GPP联合全球六大电信发展组织(日本无线电工业和企业协会、世界无线通信解决方案联盟、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韩国电信技术协会、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进行LTE的标准化工作,将LTE技术确认为全球的通用标准。• 2005年,移动运营商T–Mobile International、Telefonica、TeliaSonera和英国沃达丰表示应该统一一个单一技术来支持E–UTRA(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以此来支持不同频段的部署。• 2006年,美国高通公司开始了全球首个OFDM系统的商用测试。• 2008年,3GPP发布了LTE的第一个技术版本3GPP Release 8,这项标准以单一规格技术支持TDD和FDD,实现了碎片最小化,刺激生态系统的发展。• 2009年,TeliaSonera在瑞典和挪威开通首个LTE网络。同年,美国高通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多模3G/LTE集成芯片组解决方案,此方案同时支持LTE的TDD和FDD。• 2012年,中国移动在香港推出了LTE FDD/TDD的融合网络,在2013年中国大陆开始商用LTE。• 2013年LTE–Advanced(LTE升级版)出现,这是LTE的重要里程碑,针对预期的1 000倍移动数据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增强,例如载波聚合、更先进的天线技术。• 2016年,韩国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推出了全球首个LTE–Advanced的商用服务,首部采用高通骁龙800处理器和LTE载波聚合技术的终端为三星盖世乐S4。如果说3G时代将手机终端与互联网结合了起来,那么4G时代就将手机的互联网化进行了全面革新。4G时代的网速几乎是3G时代的10倍,高质量的视频通话、文件图片传输等都畅通无阻。4G时代的高速率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所有需求,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4G时代的另一大进步就是流量资费的下降,在3G时代,将近百元的资费只有不到1G的流量,所以很多人在没有Wi–Fi(无线上网)的条件下,对于网络游戏、视频下载、音乐下载等高流量软件望而却步。而且,靠3G时代的网速下载一部电影也要花费很久的时间,通常人们在3G环境下还多是进行社交聊天、网页浏览等对网速要求相对较低、耗费流量较小的活动。而在4G时代,花费不到百元的话费,用户就可以拥有几十吉字节(GB)的流量,随时随地玩游戏、看视频已经成为常态。同时,资费的降低加大了4G的普及,4G开始走进农村,让更多的人享受到4G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在3G时代,受网速较慢、流量较贵的影响,手游行业多开发单机游戏,而4G让手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人们更多的零散时间被手游占据,这对开发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受到4G影响发生变化的产业远不止手游业,更多依靠无线网络作为支撑的新产品涌现了出来。4G的茁壮成长也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近些年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等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只要在手机App(应用程序)上就可以查看附近的公共交通工具,通过扫码就可以解锁使用。而这样庞大的信息处理量都要得益于4G的发展。4G同样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出门不用带钱包,只要一部手机扫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既方便又快捷,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纸币的使用在中国正在逐步减少。同样地,过年时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红包也从纸币变成了网上转账。随着4G网络的普及,智能家居在近些年也得到了大力发展,3G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4G时代让用户有了更好的体验,人们利用手机就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冰箱、空调、扫地机器人等电器,4G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1] 李正茂,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通信4.0:重新发明通信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2] 1MHz=10Hz。——编者注6[3] Mbps约为10 比特每秒。——编者注第二章5G的今生4G催生了移动宽带,大大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通信技术从传统的仅满足用户的语音、消息类通信需求,逐渐升级为满足用户的视频、游戏、金融等生活需求,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越来越多新的应用形式,包括高清、超高清、VR/AR等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大增。同时,随着共享自行车、视频监控等应用的蓬勃发展,窄带物联网已经无法满足物联网业务的发展需求,网络带宽和连接数亟待进一步扩展。此外,车联网、工控网络的发展对移动网络延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要求网络提供媲美光纤的延迟体验,对大带宽、大连接、低延迟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随着通信4.0的推进,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虚拟化等,将不断为通信技术所用,促进传统通信网络向软件化、服务化转型。此外,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不断向网络领域渗透,使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等新科技的融合创新催生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三大需求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2020年和未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未来,无线将成为连接的主要方式,用户对移动通信的期望会更高,用户需求会更加多样化。移动互联网主要以人的需求为本,更注重用户的体验质量。随着移动终端媒体交互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清/超高清移动视频、3D(三维)视频、VR/AR等丰富的商业应用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用户希望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享受实地感受的商业体验,这就要求5G网络提供可与光纤媲美的接入速率。同时,用户还期望5G网络能够带来实时的在线体验,在多人在线游戏、远程视频通话等业务中,他们希望感知不到任何网络延迟。此外,移动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广泛。在高铁、汽车、地铁等高速移动环境中,在体育场、大型露天集会等超高密度场景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希望获得一致的服务体验,这就需要5G网络在这些特殊的场景中可以提供同样出色的服务。相对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引入了物与物、物与人的联系。大量的行业应用正在出现。与人人通信相比,物联网业务对海量设备连接和差异化服务体验提出了新的需求。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要求5G网络能够将所有应用、服务和设备连接在一起,比如人、物、过程、内容、知识、信息、商品等,未来不再是单一的连接。随着行业应用的大量涌现,多样化的业务应用需要5G网络支持范围广泛、性能要求完全不同的服务,需要满足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多种连接方式的实现和各种行业应用的扩展将刺激连接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5G网络提供超大容量和大规模的设备连接。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物联网,用户在成本、安全、功耗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用户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商业体验的同时,也期待着通信成本的下降,希望5G可以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医疗保健、安全驾驶等应用的同时,希望5G移动通信的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强,同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5G网络需要为人们创造绿色环境,持续增强终端续航能力,持续降低终端功耗。业务需求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将进入超连接时代,移动通信服务和应用形式将彻底改变。除了传统的语音、短信、数据通信外,大量的新型服务和App层出不穷。未来5G的主要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服务。基于3GPP的服务分类,移动互联网服务可以分为流媒体类、会话类、交互类、传输类和消息类,物联网服务主要分为采集类和控制类。随着移动终端媒体传输能力的不断增强,流媒体和会话服务将在超高清、3D领域继续发展。诸如高清视频和VR等服务对5G网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更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如[1]12K(2D)的未压缩视频传输速率为50Gbps,经过压缩后,其传输速率需要达到250Mbps,而且要求更低的时延。交互类服务的应用范围也将继续扩大,如网络游戏、AR、云桌面等。据瞻博网络公司(Juniper)表示,2018年有2亿AR用户,2020年将有1亿多辆汽车拥有AR功能。这些商业应用需要大数据交互,需要实时高清视频交互,挑战上行和下行用户的传输速率,需要快速响应,实现无用户延时体验。类似云存储的传输服务和OTT(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服务商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在未来也将成为主流应用。据IDC(国际文献资料中心)统计,到2020年,全球30%的数字信息将存储在云中。这一趋势给5G网络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传输、高流量密度和信令开销方面,需要5G网络能够达到光纤的速度体验,满足密集场景中产生的巨大流量。未来物联网业务应用丰富多样,业务特点差异较大,需要5G网络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对于低速率数据的采集服务,如智能抄表,需要支持大规模连接的设备,此类终端成本低、功耗低,传输的小数据包数量多。对于高速率数据收集服务,如视频监控,则对上行传输速率和密集场景中的流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对延迟敏感的控制服务,如车联网,其高速移动功能要求毫秒级延迟和几乎100%的可靠性。运营需求传统的网络运营是被动式运营,通常是当网络发生故障、出现拥塞等场景时,通过网络的监控告警等信息,进行网络设备的更换等。5G支持超大连接、超高带宽、超低时延,在5G时代,传统的被动式运营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亟待通过主动式运营解决如下问题。网络能效和网络成本方面的问题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将爆发式发展,运营商网络需要为海量的终端设备提供相当于目前网络流量约1 000倍的业务流量,因此不断提高的网络能效、不断降低的网络成本、更加简单的网络部署和维护将至关重要。智能管道优化小流量包处理机制相关问题目前,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如小站和室分设备缺乏自动化的手段实现实时监控与动态控制,这导致运营商对于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无法进行实时、全面、精确的管控和自动化的运维。相关功能迫切需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义。另外,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对信令风暴的处理能力仍显不足。大量的4G移动互联网用户频繁发送小包数据,比如微信的简短聊天,但4G网络现有机制在发送小包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信令交互数据,网络开销大、收效小。因此,需要优化网络实现机制,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降低小包发送带来的大量的信令交互过程。多网融合的需求目前2G、3G、4G、WLAN(无线局域网)多网共存,这增加了运营商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同时,多网络间互操作复杂且降低了用户体验。5G需要加强多网融合能力,需要促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