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鼻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3:52:32

点击下载

作者:罗洁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鼻祖

科学鼻祖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上古时期——科学鼻祖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水利和中医学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李冰设计建造的都江堰,开创了我国古代水利史新纪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辨证施治方法和理论。李冰和扁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我国古代科学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代表了上古之人对真实自然的求索与认知。他们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

功追大禹的水工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任蜀郡太守,他与其儿子一同设计和主持兴建了我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均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画像■李冰蜡像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那时的蜀国,年年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秦为了将蜀地建成重要的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

李冰做蜀郡太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77年至前250年之间。他最初到蜀郡时,亲眼看到岷江给当地带来的严重灾难。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岷江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而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订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并开始实施。太守 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修建“宝瓶口”: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再浇冷水,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李冰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修建“分水鱼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蜡像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外江,沿岷江河床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修建都江堰场景

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修建“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溢洪道 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和出水渠。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岁修制度 这里指每年有计划地对都江堰古建筑工程进行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岷江的洪水很猛烈,隔若干年会有一次特大的洪流,兴风作浪,那时的枢纽建构就会大伤元气。因此,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十分必要。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3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李冰克服重重困难建成的都江堰,之所以能够历经2000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后世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修建都江堰场面

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掾”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百人主护”。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煮盐 是指用深腹容器煮沸取自海边滩涂下或盐井里的卤水并加凝固物来结晶成盐。商周时期已见。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沿海人民逐渐摸索出与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煮盐办法。

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即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刻的水标相齐为准。

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3根3米多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李冰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修建了今崇庆县西河、邛崃南河、石亭江、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这一切均说明李冰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工程专家。

李冰还成功地开广都盐井,即现在的成都双流盐井。在此之前,蜀地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我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

李冰还在成都修了石牛门的市桥、南渡流的万里桥、郫江西的永平桥等7座桥,这些便民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

李冰所做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10多个县,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明代阮朝东撰的《新作蜀守李公祠碑》说:“禹之泽在天下,冰之泽在蜀。蜀人思冰,不异于思禹也。”2000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阅读链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胜利,也是科学对迷信的一次胜利。《史记·河渠书·正义》引《括地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冰担任蜀守后,为了破除迷信陋习,以自己女儿与江神为婚为由,亲自端着酒杯来到江神祠前敬酒,并厉声斥责江神胡作非为。随即,李冰化为苍牛与江神相斗,终于杀死江神而取得胜利。李冰治水斗江神的故事流传很广,直至后代都江堰地区的人民还保留着饮酒斗牛的风俗。

中医学开山鼻祖扁鹊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生于渤海郡郑,即今河北任丘;一说为齐国卢邑,即今山东长清。战国时期著名医家。由于他的医术十分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著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被誉为中医学开山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就是他所著。■中医学的开山鼻祖扁鹊画像

扁鹊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轩辕 又名黄帝,轩辕有土德之瑞,尊称为黄帝。少典与附宝之子,取名为轩辕,为轩辕氏。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并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办医学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人文初祖,我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实,“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扁”字的读音,在那时的发音是“篇”,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扁鹊之扁是“取鹊飞之意”,即指一只喜鹊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扁鹊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即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即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即儿科。

相传因为邯郸西南妇女多病,扁鹊在那里的时候就花费大部分的时间为妇女治病。洛阳风俗尊重老人。扁鹊在那里就当耳目科医生,替很多老人治好耳聋眼花的疾病。■赵简子 (?~前475年),即赵鞅,嬴姓,赵氏,原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他到咸阳时,因为那里的孩子多病,就几乎变成小儿科的专门医生。这些都说明扁鹊之所以能够精通各科和各种医疗技术,是与他这种处处从人们需要出发的热情分不开的。■神医扁鹊画像

扁鹊不仅在诊断学上有很大的贡献,而且是医学上的“多面手”。为了能够迅速有效地给人们解除在疾病的上痛苦,满足医疗上的需要,扁鹊还研习和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效果显著,所以很有医名。

有一次,晋国的赵简子病重,其家人十分惶恐,请扁鹊去给他诊治。扁鹊按过赵简子的脉搏以后,断定赵简子不会死。他给赵简子配了药,又扎了针,果然,不出3天,赵简子就苏醒过来了。

扁鹊曾经给虢太子治病,当时他就用了针灸、热敷和汤药3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君的太子突然昏死过去。他认为这事很可怀疑,要去看个究竟。当扁鹊跑到宫里的时候,大臣们已在替太子办理后事。

扁鹊问明了太子怎样昏死的情况以后,就仔细地察看。他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的内侧还没有全冷,因而断定太子不是真死,而是得了“尸厥病”,即类似现代的假死,认为还有治好的希望。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封西虢,即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扁鹊行医雕像

他就给太子扎针,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接着又在太子两腋下施行热敷,不一会,太子就能够坐起来了。虢君万分惊喜,他热泪盈眶,向扁鹊作揖道谢。扁鹊临走时还留下了药方,虢太子按方服了20多天的汤药,便完全恢复了健康。这就是世代传说的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当时的人都把扁鹊当作神仙来看待。但是扁鹊并不因此而感动骄傲,也不炫耀自己的本领,他说:“不是我有什么本领能够把病人救活,而是病人本来就没有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重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的不治。齐国 我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史称姜姓齐国,简称姜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有一次,扁鹊到了齐国,蔡桓公知道他有很高明的医术,就热诚地招待他。扁鹊见了蔡桓公,根据蔡桓公的气色,断定他有病。

他对蔡桓公说:“你已经有病了,现在病还在浅表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就会加重起来。”蔡桓公 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蔡桓公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反以为扁鹊是想借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博取名利。

过了5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观察到蔡桓公的病已经进入血脉之间,再劝他赶快医治。蔡桓公还是不听。

又过5天,扁鹊又告诉蔡桓公说:“你的病已转到了胃肠,如果再拖延不治,恐怕就无法挽救了。”

蔡桓公这一次不仅不听,反而对扁鹊说:“我起居同平时一样,没病,请你不要再啰啰唆了。”■扁鹊医治病人浮雕■神医扁鹊墓

又是5天过去了,扁鹊细看蔡桓公的气色,知道他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了,于是一句话也不说就走开了。

蔡桓公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走了,他说:“病在浅表,可以用汤药医治;病到血脉,可以扎针医治;病到内脏也还不是没有办法;可是现在蔡桓公的病已深入到骨髓,再没有方法可以医治,所以只好退出。”

不久,蔡桓公果然病倒了。他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蔡桓公终于因为没有听扁鹊的话而病死了。

这就是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秦国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公元前246年秦王赵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扁鹊治病不是只用望诊和切诊的方法,他同时也很注意从多方面来诊断疾病。他既看舌苔,又听病人说话、呼吸和咳嗽的声音,还问病源和得病前后的种种情况。除了病人以外,他还向病人的家属和亲友细细查询,以求得准确的结论,便于对症下药。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这一套诊断方法的建立,是扁鹊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扁鹊为了人们的健康,还提出了一套破除迷信和预防疾病的思想。他认为身体应该好好保养和锻炼,有了病以后要赶紧请医生医治,拖延久了病就会加重起来,以至于不能医治。诸侯国 一般指我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扁鹊说,人不怕有病,就怕有了病以后不好好医治,应该懂得轻病好治的道理。他又说,相信鬼神和巫师而不相信医生的人,他们的病是不会治好的。扁鹊在迷信思想还很浓厚的古代,能够毫不踌躇地提出反对相信巫师的看法,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如何预防疾病,扁鹊告诉大家,健康时就要注意寒暖,节制饮食,胸襟要舒畅,不能动怒生气等。在今天看来,这些也都是合乎科学的。■扁鹊庙

扁鹊为了使自己的医术能够保存下去,很注意培养徒弟。子阳、子豹、子问、子明、子游、子仪、子越、子术、子容等人,都是他的著名的徒弟,其中子仪还著有《本草》一书。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诸侯国都在竞争人才。秦国为了广招贤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在秦国时,有一次秦王有病,就召请扁鹊来治。就在扁鹊给秦王施治时,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就会亡国!”■扁鹊殿寺庙石碑

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李醯看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嫉恨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最后杀害了扁鹊。就因为这件事,有一天李醯驾车出门,愤怒的人们把他包围起来,要不是他的卫兵保护,这个卑鄙无耻、阴险毒辣的杀人犯,准会被大家打死的。■药王庙内的扁鹊塑像

扁鹊虽然被暗害了,但他在医学上的贡献,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得到发扬光大。到汉朝的时候,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被总结成一部医学的经典著作,书名叫作《难经》,一共有80篇,其中有《脉经》、《经络》、《脏腑》、《病理》、《穴道》、《针法》等篇。一个真心对于人民真正有所贡献的人,不管时间隔得多久,他总是不会被忘掉,而能够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的。扁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即使到了现在,人民群众永远怀念着他。阅读链接据说扁鹊的老师是一个医术超高的人。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扁鹊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名叫长桑君,两个人过从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于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一代名医。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医名甚著,成为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

天文学的先驱甘德

甘德,战国时山东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我国天文学的先驱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甘德画像■司马迁 (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生于西汉时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西南靠近龙门。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便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这里的“畴人”系指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当时各诸候国出于农业生产和星占等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据《晋书天文志》记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

这种百家并立的情况对天象的观测以及行星恒星知识的提高,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恒星 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天文学家经由观测恒星的光谱、光度和在空间中的运动,可以测量恒星的质量、年龄、金属量和许多其他的性质。

在诸家之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夫两家。他们属同一时期的人。

甘德与石申精密观测金、木、水、火、土5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5个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发现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天文学水平。

相传,甘德测定的恒星有118座,511个。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和定时研究。他测出了木星的一个会合周期为400天,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2年,他还测出了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7天,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26天,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古天文图

甘德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前364年用肉眼观测到了木星最亮的卫星——木卫二,比伽俐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才发现木星卫星早了近2000年。此外,甘德还著有先秦浑天思想的代表作《浑天图》,以及《天文星占》8卷、《甘氏四七法》等作品。阅读链接关于甘德是战国时哪国人,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楚国人;一说他是齐国人。其中,司马迁说他是齐国人。《史记·天宝书》记载:“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魏,石申。”而裴驷《集解》引徐广说:“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鲁人。”张守节《正义》则称:“《七录》说:楚人。”那么,这是不是甘德的籍史有分歧呢?其实,甘德本是鲁人,在齐国为官或游学,故称“在齐”;鲁国后为楚地,故又有楚人说。因为甘德的天文学成就主要是在齐国完成,所以他应是齐国学者。

战国天文学家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夫,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战国天文学家、占星家。他著有《天文》8卷,与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石申对天文学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便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山”。■天文学家石申画像

石申,生于公元前4世纪,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4位: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岁星 也称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五,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极其巨大的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

这里提到的魏国人,便是石申。《史记》中还说,这4位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还同时记录着战国时期的战乱形势,记录着政治事件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甘石观星《史记正义》中还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

这里提到的《天文》8卷就是和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的作品。不过,据说,这部《天文》8卷后来并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不过,在《汉书·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断,可以使我们窥见石申在天文学和占星术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古浑天合七政仪模型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缩西市,《石氏》“见檀云,如牛”;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石氏》“枪、檀、棓、彗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为旱、凶、饥、暴疾”。

从这些片断可以知道,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黄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

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古观象台纪限仪

同时,石申与甘德在战国秦汉时影响很大,形成并列的两大学派。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这些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

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以及殷商时代的天文学家巫咸为三家星官,构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从此以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官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又称为《通占大象历星经》,曾收入《道藏》。

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流传至今。书中包括巫咸这一家的星官,还杂有唐代的地名,因此,后来的《甘石星经》并不能看作是石申与甘德的原著。阅读链接月球背面的环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选用了5位中国人的名字,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宫。以石申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北76°,面积350平方千米。

中古时期——创造大师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在这一时期,各个学科涌现出许多精英:有总结农耕技术的氾胜之和贾思勰,有展示传统医学成就的张仲景和贾思勰,有取得天文历法成果的刘洪、刘焯和一行,有对数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刘徽和祖冲之,有奠定地理、水文学科基础的郦道元。这些身处前沿的治学奇才支撑起我国中古时期的学科大厦,使华夏文明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我国第一位农学家氾胜之

氾胜之,生于西汉时汜水,即今山东省曹县北。汉代农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学家。氾胜之对农业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籽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发明推广了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所著《农书》,总结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记述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是我国传统农学经典之一。它奠定了我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的基础,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古代农学家氾胜之画像■古代农耕图

氾胜之的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氾水,因此改姓氾。

氾胜之在汉成帝时出任议郎,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冬小麦,而且颇有成效,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他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农书18篇,这就是著名的《农书》。《农书》在《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和《通志》中都有著录,以后失传,只有《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北宋以前的古书摘录了此书中的内容。经19世纪前半期至20世纪50年代辑集之后,整理出约3700字,这就是今天见到的氾胜之的《农书》,它展现了农业生产的技术与创新。《农书》强调,农作物栽培要遵循基本环节。西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农作物的生产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各种栽培技术的综合。在整个作物栽培过程中,要注意6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即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和早获。氾水 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20千米和定陶县分界处。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注入古菏泽。汉代时有氾胜之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氾水之畔的定陶即位,古迹现有定陶县仿山乡姜楼村的官崮堆。

趣时就是不误农时,栽培作物要不早不晚,与气候时令同步。和土就是使土壤疏松,有良好的结构。土壤好,庄稼就长得好;土壤不好,庄稼当然就长得差。务粪和泽,就是注意及时施肥和灌溉。早锄和早获,就是及时锄草,及时收获。■古代农耕图《农书》注重应用综合农作物栽培技术,讲到了粮食和饲料等12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以及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书中强调了栽培方法要根据作物而定,不同作物必须有不同的栽培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每种作物的栽培方法都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作物生长期有长短,成熟有早晚,有的需要水多,有的耐旱,有的春种秋收,有的秋种夏收,有的抽穗结实,有的在地下结果。作物的生长方式不同,栽培技术自然也不同。

另外,麦、稻中耕除草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冬小麦和水稻的栽培方法就不一样。

首先是播种时间不同。在关中地区,冬小麦在夏至后70天播种,水稻是冬至后110天播种。其次是麦、稻的需水量相差很大。如果秋天有雨,地里墒情好,麦地就不用浇水;水稻则不同,从播种到成熟,都不可缺水。时令 泛指季节。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我国大多数习俗都与时令有关。比如“春分不砍柴”,“春分”是农业二十四节气的第四节气,人们说这天是百鸟分山的日子,如打动草木,庄稼必遭鸟害。今天很多地方仍保留此习俗。

由于稻田里水的温度对水稻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温。

氾胜之的办法是在田埂的进、出水口上。当需要水温高一些时,就把进、出水口上下相对地开在一条直线上,使水局部地在这一直线上通过,就可以避免整块田的水温下降;当需要降低水温时,就把进、出水口错开。这样,新进来的低温水在流经整块稻田的过程中带走热量,使稻田里的水温降低。墒情 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在我国,通常是指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的含水状况。为了保墒,就要设法减少耕层土壤水分损耗,使存贮在土壤中的水分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比如在农田表面铺设覆盖物,如秸秆、塑料薄膜等。

关于整地改土技术,《农书》认为,通过整地达到松土保墒,改良土壤的目的,这是氾胜之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新贡献。《农书》要求,整地要提前进行,春种地要进行秋耕和春耕,秋种地要进行夏耕,使整个耕作层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为了防旱保墒,要特别注意选择耕地的时间,避免秋冬干耕,春冻未解就早耕,冬季要积雪保雪。《农书》还提到耕完之后,要让耕地长草,然后再耕一次,将草埋在地下。这种做法是就是应用绿肥的开端。既利用了有机质,又消灭了杂草,这是我国利用绿肥改良土壤的独特技术。

对于选种留种技术,氾胜之已认识到母强子良,母弱子病的种苗关系。有好种才有好苗,有好苗才能高产。为了获得良种,必须懂得选种留种技术。■古代农具

氾胜之认为,选种的标准是生长健壮,穗形相同,籽粒饱满,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