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9:29:26

点击下载

作者:宋可书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则天传

武则天传试读: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在今天依旧灿烂辉煌,墨渍点点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从遥远的五帝时代到清末的时代变革,封建帝制的起起落落刻在文明的卷轴中。

每个时代的人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兴衰没落必与这个时代的大人物息息相关。而一个时代的特点也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封建王朝制度下,中国泱泱大国承载的文明数不胜数。孔孟之礼教,陈朱之理学告诉人民的是一种男尊女卑,一种庄严等级的自尊。唯有维护好封建统治,才能昌盛不衰。“男耕女织”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是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在封建制度之下,“男为仕途,女为家妇”。历史将男女明确地分工,也让女性没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世界都是男人的战场。风起云涌的楚汉换了霸王,轮刘氏坐拥天下。翻云覆雨的大唐盛世逼退李渊苍凉落马。这堪比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政治斗争席卷宫廷,每个男儿都有英雄梦。

男儿的天下,或玄武门之变夺得皇权,或侠游四方推翻王朝,却从未与女人有半点关联。有的只是史书记载的太后、皇后们一时风光无限,大权独揽。历史长河中的女人多数伴着东升西落的太阳站在溪边捣衣采桑,午夜时分便阖窗服侍丈夫入睡,如此日复一日,光阴的痕迹让她们的脸上爬满褶皱。

也就是在这样的封建时代,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男人的世界和人们心目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她是武则天,日月当空“曌”的创造者。她的出身因为日后的成就变得富有传奇色彩。武则天兼负了男人的坚毅刚强和女人的诡计聪慧,她的出现,使大唐流传了“武代李王”的传说,她的出现,让西晋崛起的八柱国家轰然倒塌,她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五千年来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武则天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例数权力争夺战中的人们,不乏女流之辈。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也曾大权独揽,孝庄皇后智勇双全,慈禧太后老谋深算。她们也是历史潮流中的佼佼者,在男权社会有自己的一席地位,暗合权谋之术。可无论哪位大权独揽的女人,都无法真正摆脱男权社会封建帝制的制约,从名分上来说,她们依旧是某位皇上的皇后、母亲等。没有做到真正拥有自己的江山名号,万人敬仰改朝换代,从历史的夹缝中挂上自己的成绩,号令天下,自称帝王。

这些遗憾在武则天的面前终止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名分的女皇帝,她将李家王朝推翻,改朝换代,以周代李。她用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前后经历两个男人,两位皇帝带给她不一样的生活。从她入宫受宠到被冷落,流落感业寺,青灯古佛的日子让她更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再度入宫后的她创立了一番霸业,在她年老色衰的日子渐渐逼近后,她选择将自己一手打造的天下再归还李唐。她驾崩后,一块无字丰碑让人无限遐想。有人说,是她功不可没,丰碑无法记载她的传说。而更多的人认为武则天的无字丰碑是她知道,自己的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第一章感孕而生,初入皇宫商贾之家

武则天出生在商贾之家,父亲武士彟是个商人。武士彟早年靠卖豆腐发家,后又做木材生意,生意兴隆,富甲一方。武则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武则天的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传说武则天母亲杨氏有一天在湖边走着,突然从湖中钻出一条金光灿灿的龙,围着杨氏绕了好几圈而去,结果,杨氏就怀上了武则天。这就是所谓的“神灵感孕”。在《史记》中,上古三代时商汤就是“感孕而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武则天就是带着这样的传奇故事走向这个世界的。

武则天的生母杨氏是隋朝末年的没落贵族杨达的女儿,她知书达理,血统高贵,和武士彟完全不同。隋朝末年,群雄称霸,武士彟乘机与李渊李世民父子结为朋友。武士彟此时已经富甲一方,他积累的经济资本借助李渊和李世民也开始转化成政治资本。随着李渊和李世民的起兵,隋朝终于结束,李渊变成唐高祖,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武士彟的仕途就这样开始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从起兵到最后的成功,都离不开武士彟的资产支持。在起兵之前,李渊、李世民父子曾深夜找武士彟谈心。武士彟认准李渊、李世民父子能力非凡,于是他说:“梦帝骑而上天。”——《新唐书·武士彟传》。武士彟此举进一步拉近了三个人的关系,深夜长谈之后,武士彟已将自己的命运与李渊、李世民父子深深相系。

唐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身边的人都安置妥当了,当然也不忘了一直支持自己的武士彟。李渊非常看重武士彟,他是被武士彟的尽忠职守打动的,帮助武士彟重新组建家庭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李渊亲自做了媒人,将没落贵族杨达之女杨氏许配给武士彟。武士彟对这门亲事感激涕零,这是他成功转换身份的一个机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造成了经济发展靠农业,士农工商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商人地位不高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现象。武士彟通过联姻的方式,成功将自己的地位抬高,此后,又与杨氏生育三个女儿。武则天排名老二。

武则天童年时期就聪敏过人,超过了同龄孩子。她喜欢读历史典籍,每天坐在房中读书,不知疲倦。武士彟与杨氏发现了武则天的聪颖,便更加用心培养她。杨氏是武则天的良师益友,温柔贤淑的她因为家庭优势一直受着良好的教育。她总是用温柔的口气教导武则天看书、背书。当武则天遇到困惑的时候,杨氏也会耐心地为武则天讲解。久而久之,武则天也受到母亲杨氏文化熏陶,变得更加富有智慧。

武则天的童年是快乐的,每天她都会用功读书,读书也成为她的一个爱好。杨氏总在一旁陪着武则天,为她指点迷津。仆人为武则天泡好清茶,香气扑鼻。读书累了时,她就喝一口清茶,舒展下筋骨,跟母亲谈谈心。

日子就这样轻轻溜走了,武则天十二岁时,武士彟去世。随着武士彟的去世,整个家族轰然倒塌,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为了争夺财产,武则天的两个哥哥仗势欺人,武则天与母亲杨氏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阴霾岁月

十二岁的武则天跟杨氏经常遭受同父异母的哥哥们的欺凌,无论在哪里,他们都对武则天冷嘲热讽,处处排挤她。

杨氏则常年在屋中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以此打发时光,每次听到屋外武元庆和武元爽指桑骂槐,杨氏都低声哀叹。这一切武则天都看在眼里。她总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母亲和自己的姐妹们,剩下的时间,就在书房里看书。从前的她对书籍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而如今的她更多的是为了逃避眼前的生活。面对父亲离去,她心中无限伤感,仿佛自己依靠的大树突然消失,将自己暴露在风雨里,任由风雨欺凌。这种极大的落差让年幼的武则天经常愁眉紧锁,她无法排遣这种压抑的情绪,又常常看到母亲杨氏脸色忧郁,姐妹们泪水涟涟。久而久之,她不由得将自己心中的不快放下,去安抚母亲和姐妹们的情绪。武则天渐渐成为了姐妹们的依靠,在她们眼里,武则天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有了武则天,她们的伤感和害怕少了许多。

武则天的两个哥哥常常指责杨氏母女瓜分父亲的财产,他们经常当着杨氏母女的面谈论妹妹们的婚嫁,希望妹妹们赶紧出嫁。武则天渐渐对未来有了思量,她清晰地意识到,不论是在这个社会还是在目前这个矛盾重重的家庭中,只有婚姻可以改变她的一生。这种意识在她心里深深扎根,渐渐地,武则天常常与母亲深夜长谈,对于自己的婚姻还有姐妹们的婚姻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武则天初次透露自己有进宫的意向时,杨氏显得非常担忧。杨氏非常明白宫中的尔虞我诈,面对年龄尚小又没有经历过大挫折的女儿武则天,杨氏并不赞成她进宫。武则天初步的提议暂时搁浅,可是她没有因为杨氏的反对而就此作罢,她抓紧一切机会,看书识字,并常常与母亲谈起宫中的生活和规矩。杨氏隐隐约约感觉到女儿已有自己的主张,杨氏渐渐默许武则天的打算,但也为此更加担心。

深夜里,烛光摇曳,武则天面前摆着厚厚的卷书,泛黄的书页微微卷起一角,她反复将它们按下。她的眼睛干涩而肿胀,门外杨氏让丫鬟反复催促武则天休息。武则天仍旧坚持读书,直到丫鬟离去,再也没有嘈杂的声音可以影响武则天的思绪。可是她竟然走神了,她在恍惚中突然看见富丽堂皇的宫殿,奇珍异宝罗列在面前,还有美女如云攒动在她眼前。三更的钟声敲响了,低沉而响亮的尾音将武则天从恍惚中拉了回来。一阵风吹过,武则天突然心底发凉,多了一丝惆怅。她起身,将蜡烛熄灭,陷入无尽的黑暗中。豆蔻芳华

十四岁的武则天出落得大方标致,与一般的少女不同。当时的少女多娇小柔媚。水灵灵的大眼,樱桃般的小口,白皙的皮肤,这是当时人们对美女的判断依据。但是武则天长得不一般,她天庭丰圆,额头宽大,鼻子高挺,地阁饱满。这样的长相很快就引起了人们注意。正值长安选秀女,武则天得到消息后便兴奋不已,她马上找母亲商量。可是杨氏却一言不发,没有表态。对于母亲的抵触情绪,武则天并没有受到打击,她反复劝说杨氏,最终杨氏同意武则天参选秀女。

那一天,武则天永远不能忘怀。当她接到入宫的圣旨时,母亲杨氏泣不成声,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而武则天却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武则天》林语堂

武则天就这样坐入了轿中,最后看了一眼杨氏和姐妹,就被人簇拥着离去了。

武则天静静地坐在轿子里面,逐渐听到外面的燕雀声稀疏,车马声涌动。她悄悄掀起帘子,看到外面热闹非凡,对于很少外出的武则天来说,她又兴奋又紧张。

到了城门,无数台轿子都纷纷停下,武则天从里朝外窥视着,从那五彩斑斓的轿子中下来的女子都是绝代佳人。上上下下的裙摆,一双双玉手,一阵阵芬芳让繁华的长安更加锦上添花,也让武则天心生羡慕。

武则天很快就见到太宗,太宗皇帝的脸上已经有了沧桑的感觉。武则天只是淡淡地行礼,按照礼节规范走了流程。红颜娇媚,总是藏不住的。武则天的容颜在所有秀女中都是惹人注目的。她的外貌几乎完美无瑕,就像万绿丛中的一抹红色。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但是她知道,自己的容貌可以给自己带来荣耀也会招来祸患,在没有得到荣耀之前,自己必须小心谨慎。太宗见到武则天,也为之心动,遂将她分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虽然这是一个小封号,但对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武则天也许没有想到,“武媚”这个词,正突出了太宗对武则天的心态。“武媚娘”这个词是隋朝就流行的一首歌名,虽然很动听,但是相比较也有些随意。一时流行,也突出了太宗对武媚娘可能是一时兴起。

杨氏此时在家却无法安宁,她来回地踱步,任凭一旁的丫鬟反复劝说都无济于事。杨氏手中的手绢被她抽扯得不成样子,上面沾满了汗珠。她从心底是不愿意让武则天当选的,她深知一入侯门深似海的艰辛痛苦,不想招惹是非的她只想平平安安地与女儿相守在一起。面对女儿做的这个决定,杨氏深深自责,她想,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将女儿保护好,女儿怎么会甘愿铤而走险呢。杨氏越想越难过,终于泣不成声。

武则天被选入宫,赐号“武媚”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杨氏知道,武则天将要离开自己,去一个未知福祸的地方生活。终不得宠

武媚娘如愿以偿地进入皇宫,这个地方正如她梦中一般,富丽堂皇的宫殿,美女如云的妃子,堆积如山的财富。整个场景跟梦中的那么像,当它真实地出现在武媚娘的眼前,让她不由得陶醉。

可是后宫佳丽千千万万,武媚娘见到太宗的机会几乎没有,她感觉日子平淡而无味,跟当初理想的样子千差万别。媚娘的心被诱惑所困,她不再静下心来读书,常常将大把的时间挥霍掉。她慵懒的姿态、迷茫的心境让她整个人散漫起来。就在这时,她遇到了与她一同入宫的才人徐惠,徐惠彻底改变了武媚娘。

徐惠是当时有名的才女,与武媚娘一同入宫,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面目清秀雅致。武媚娘也听闻过她的名字,一次偶遇,拉近了武媚娘与徐惠的距离。徐惠的才气让武媚娘暗自钦佩。武媚娘渐渐发现,太宗皇帝很宠爱徐惠,武媚娘便想接近徐惠,跟徐惠建立了姐妹情谊。

武媚娘受徐惠启发,得知太宗皇帝的喜好后,开始勤练书法,攻读诗书。武媚娘练就了一手好字,徐惠也对她大加赞赏。徐惠时不时地在太宗皇帝面前提起武媚娘,武媚娘见太宗皇帝的机会又多了一些。

武媚娘在深宫之中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她总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赏识。终于,在这个皇宫萧墙的地方,太宗皇帝得到一匹神马“狮子骢”的消息就传到武媚娘的耳朵里。

太宗是个爱马之人,他早年凭借马跟随高祖打下江山,自然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太宗皇帝得到狮子骢后,召集文武百官还有后宫嫔妃前来观看。武媚娘也在其中,她看到太宗皇帝十分喜欢这匹马,然而太宗皇帝说,如今还没有人能驯服这匹狮子骢,实在是可惜。

武媚娘一听,心情激动,她觉得此时是个表现自己的好时机。她立马接上太宗皇帝的话,说她可以驯服。

武媚娘的话音一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她身上。太宗皇帝自然也看着她,问她如何驯服。“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新唐书·武后传》。武媚娘就是这样回答太宗皇帝的,她信心满满的话却没有引起太宗皇帝的赏识,碍于众人之面,太宗只是淡淡地应付了媚娘几句。

从此,太宗皇帝更加疏远武媚娘,很快就将她遗忘了。武媚娘忽然受到冷落,也开始静静反思自己。狮子骢事件,突出了武媚娘在政治手腕上的不成熟,过于轻易地暴露自己的想法,而太宗皇帝欣赏的女人是已经去世的长孙皇后和现在得宠的徐惠。这两个人,都是贤淑得体、恪守本分的女人。长孙皇后运用女人的智慧,成为了太宗皇帝身后的智囊,她常常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让太宗皇帝内心既佩服又感激。徐惠则在太宗皇帝的衣食起居上倾注更多的关心,偶尔发表谏言,也说得有理有据,让太宗皇帝很赞赏。至于武媚娘,太宗皇帝感受到了她的刚强不屈,他不喜欢这样的女人,于是太宗皇帝在心底将武媚娘“封杀”了。箴言危语

备受冷落的武媚娘只能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切努力在她看来都毫无意义。她对诗书的兴趣也大大降低,宫里的生活寂寞苍凉,她时不时地眺望着厚厚的城墙,每次眺望都会低声感叹。

武媚娘的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可是忽然,有人朝这汪水里投了一块巨大的石头,让她的生活掀起了巨大的波浪。这个人就是李淳风。

李淳风是太宗皇帝身边的一个术士,据说此人擅长占星,能掐会算,深得太宗喜欢。此时的李淳风告诉太宗皇帝一个秘密,他说他看到将来皇宫之中,会有一个姓武的人当皇帝,并且改朝换代。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句话搅得宫中不得安宁,太宗皇帝先是让李淳风指认此人。但李淳风摇摇头,高深莫测地说:“此乃天意,不可逆天而行。”太宗皇帝只好亲自分析,动手排查。宫中所有姓武的人都觉得命悬一线,整日提心吊胆,武媚娘也陷入了焦虑。正当她愁眉不展时,一个人的死替她解除了危机。

此人名叫李君羡,是一名武将,一日,太宗皇帝设宴,款待将领们,太宗皇帝本想借着此次机会拉近与将领们的关系,树立自己平易近人的形象。于是,太宗皇帝与众名武将畅饮美酒。酒过三巡,太宗皇帝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提议武将们都说说自己的小名。这些武将的名字也都很奇怪,轮到李君羡的时候,李君羡说:“臣小名五娘子。”这句话,大家一听,哈哈大笑,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宗马上联想起李淳风的预言,于是,酒足饭饱后,太宗找了一个理由,将李君羡杀掉了。这场预言带来的风波就以李君羡的死画上了句号。

李君羡死了,武媚娘松了一口气,可是她知道,她的未来彻底没希望了,太宗皇帝再也不会给她亲近他的机会了。武媚娘感叹命运反复无常,她开始怀疑自己进宫的初心,也暗自嘲笑自己年幼无知,异想天开。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男人的出现,给了武媚娘新的希望。真命天子

太宗身体越来越差的事实已经是人尽皆知了,终日卧病在床,以药物度日的生活让太宗皇帝更加心情烦躁。上朝的事情逐步交给太子李治处理。

太子李治生性纯良,又极其孝顺,他早朝勤勤恳恳,退朝后又在病榻旁陪父皇李世民谈心。希望可以缓解父皇的病痛。李世民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又添了一丝疼爱和忧愁。李治的孝顺仁厚打动了太宗的心,可是正是这种感性让太宗皇帝觉得李治过于软弱。

太宗皇帝在病榻上微微出神,他想起有一日退朝,将心腹大臣留下,商量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这些往事历历在目,让太宗皇帝恍惚落泪。一旁的李治看到太宗落泪,赶忙询问原因。太宗皇帝只称无碍,便又将话题转到如何当好皇帝这一课题上来。太宗皇帝用荀子的话再次告诉李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李治听后,频频点头,泪珠如雨,滚滚滑落。

正值朝廷公务繁重,李治没有太多时间去亲自服侍太宗皇帝,此时,武媚娘奉命照顾太宗皇帝的起居。“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唐会要》。武媚娘与李治就这样相遇了。

武媚娘在病榻一侧静静看守太宗皇帝,李治处理完政务就赶了过来,他远远瞧见一个倩影立在病榻一侧,刚要开口询问是何人看守,武媚娘听闻脚步声便转过身来。浓眉大眼的武媚娘望着李治笑了笑,这一笑把李治震慑了,他满脸通红,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武媚娘赶忙自我介绍一番,李治此时才平复下来,与武媚娘寒暄几句之后才坐下来,问太宗身体怎么样。武媚娘清晰地将太宗一天的生活情况向李治叙述,李治对武媚娘大增好感。

武媚娘此后便与李治熟络,她渐渐发现,这个新太子没有太多的心机,他更像一个孩子,需要人去保护。武媚娘比李治大四岁,正是这份成熟带给了李治太多的依赖感。在此期间,两个人常常在太宗病榻相会,武媚娘常常找有趣的话题和李治探讨,李治在与武媚娘的交流中,发现武媚娘的博学多才、聪敏机智,他深深地被武媚娘吸引了。于是,两个人的幽会便更加频繁,李治每天早朝之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武媚娘,仿佛太宗皇帝的病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李治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希望天天见到武媚娘,看见她的笑脸,听到她的声音。

武媚娘感觉到,李治对她的迷恋非常之深,她的内心又燃烧起了希望,她知道,垂暮之年的太宗皇帝终会归去,新时代的主人是眼前这个迷恋她的男人,她要好好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未来。剃度出家

太宗驾崩的噩耗突如其来地降临,这让武媚娘措手不及,因为太宗驾崩意味着武媚娘等没有子嗣的嫔妃要被送到感业寺剃度出家。剃度出家与武媚娘的远大抱负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武媚娘没有选择的余地。

临走的前一晚,武媚娘偷偷幽会李治,她泪水涟涟地跟李治道别。李治也肝肠寸断,流下了痛苦的眼泪。两个人依依不舍,武媚娘一再请求李治不要忘记自己,希望他能想办法将自己召回宫中。李治站在月光下,看着武媚娘娇媚动人的脸哭得梨花带雨,他频频点头,答应日后将武媚娘召回宫中,绝不食言。“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晚的月色太美太温柔”,李治就这样许诺了武媚娘一个美好的未来,武媚娘带着李治的心走了。

第二天,武媚娘随着其他嫔妃,慌慌张张地前往感业寺,一路上,众嫔妃的啜泣声缠绵于耳,武媚娘心里的阴霾久久不散。武媚娘坐在马车里,时不时朝外面看看,荒凉的道路,越发让武媚娘百感交集。她想起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又想起昔日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临走时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响。而眼前的这一切都让武媚娘噤若寒蝉,她还有什么敢想敢说的呢?

感业寺在众嫔妃眼中显得那么冷清,大门口只有一个尼姑拿着扫帚扫着地上的叶子。众嫔妃被感业寺的住持和尼姑们领了进去,她们边走边打量着这个即将成为她们后半生的家。

武媚娘心情低落,她随着人群走着,最后被尼姑带入自己的房间。她将自己单薄的行李放在桌子上,坐下来,轻轻叹了口气。这一夜,武媚娘辗转难眠,她在夜里感觉自己的胸口犹如大海一样,汹涌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她强烈思念自己的母亲和姐妹,还有已经离去的父亲。“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新唐书》。武则天来到感业寺后,削发为尼,法号明空。武则天在感业寺的生活渐渐面临了困境,削发对武则天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自己损毁,秀发又是天然的饰品,没有秀发就意味着失去美丽。武则天看着自己的头发纷纷落下,心里早已泪流成海,但是她闭着眼,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青灯古佛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武则天觉得分外压抑,她常常唉嘘短叹,这让住持和众尼姑对她有些不满。她们常常让武则天做一些重活累活,武则天只好一忍再忍,她记得临走时李治对她的承诺,她在等李治接她回宫。

武则天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心上人来接她回宫,然而这段时间太过漫长,她更多的是在无数个夜晚清醒地回顾自己一天所经历的辛酸。

日子如白驹过隙,晨起礼佛,担水劈柴,打坐念佛,这些渐渐让武则天接受了。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她选择用读书的方式去对待这一段低潮的岁月。当有伤感的情绪纷飞而至,她就默默念经书,以此来消除暂时的苦痛。武则天在此期间翻译了大量作品,如《大福先寺浮图》《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方广大庄严经序》。

武则天知道,太宗的祭日要到了。李治一定会来感业寺烧香祈福。武则天想抓住这次机会,离开感业寺。感业祭祀

武则天放不下自己一生的理想,她还是对那个抛弃她的皇宫念念不忘。于是,她在太宗忌日的前几日,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如意娘》武则天

武则天说:“我无法将这朱色和碧色分清了,因为我憔悴伤神,天天都在想着恩君。如果恩君不信我思念你时落泪纷纷,那就来看我箱子里的石榴裙吧,它好久都不曾上身,上面都沾满了相思的眼泪。”

武则天这首《如意娘》可谓佳作,人如其诗,直抒心意,我想表达对你的思念,那就毫不遮掩。最后一句也是武则天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开箱验取石榴裙。”进入感业寺后,再不能浓妆艳抹享受奢华了,那在箱底的石榴裙也是她的信念和理想的产物吧。

太宗的祭日就在武则天的期盼中来临了,李治随着文武百官来到了感业寺,为太宗皇帝烧香祈福。祭祀的场面非常隆重,感业寺里里外外的王公大臣都井然有序,李治按照规矩,行礼上香,而武则天的视线紧紧跟随着李治。她的心跳加快,眼睛一刻不离李治。李治在众人的瞩目之下并没有注意到武则天。她焦急万分,在众目睽睽之下,毅然喊出了李治的名字。李治闻音而寻人,看到了武则天。“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唐会要》

李治看到武则天后恍然想起当日的誓言,此时武则天开始默默流泪,渐渐转为低声哭泣,哭得李治将多年前浪漫的花前月下全部想了起来。以前美好温馨的时光幡然而来,强烈地冲击着自己的心。李治竟然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心中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一个大唐的皇上,一个先帝的妃子,两个人相望,泪眼蒙胧,怎能让人不议论纷纷。武则天不顾众人的指手画脚,冒险喊住了李治,这是何等的魄力,她在关键时刻孤注一掷,为的是可以重回梦想开始的地方。

感业寺之行后,关于高宗和武则天的传闻一下子充斥了后宫。在李治回宫之前,王皇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王皇后当时气急败坏,可是王皇后转念一想,决定将武则天接入宫中。《资治通鉴》记载:“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武氏入宫,潜令长发,以间良娣之宠。”

此时的后宫形势对王皇后极为不利,萧淑妃已将李治的心灵占去了大半,李治很少到王皇后这里。为了让李治多来自己的住处,王皇后决定让武则天进宫当自己的丫鬟,借力打力,以毒攻毒,让萧淑妃彻底失宠。

高宗回到宫中后,有些心虚,他一贯比较害怕严肃的王皇后,又怕此事已经让王皇后知道,王皇后再以仁义礼智等教条把自己教育一番。《旧唐书·王皇后传》记载: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王皇后是一个非常矜持又严肃的皇后,她没有太多的情趣,总是刻板地对待别人,常常用三纲五常等教义去教育别人。李治最头痛王皇后这一点,他正想如何对付王皇后的发难时,王皇后却一反常态,善解人意地提出,将武则天接回宫中。之后王皇后又表态一定会善待武则天,同时使用温柔计,向李治透露自己曾经不够温柔,现在愿意为了夫妻感情,委曲求全。高宗被王皇后的温柔计彻底击中,他不知道王皇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之自己想要的结果达到了,于是两人各怀鬼胎,将武则天接回宫中。第二章废妃之身,重返皇宫重返皇宫

武则天接到圣旨时并不意外,她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实施。当日自己冒险在众人面前表演了一场苦肉计,一半来自多年来受尽苦难的真情,一半来自试探。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一定会在后宫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不了了之,一个是重返皇宫。而她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会换来回报,那首缠绵悱恻的诗还在李治的心头,他如何能将自己彻底忘记呢。

武则天带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回宫的轿子,一路上,她都在眺望窗外,此时回宫的路和来时的路完全不同,轿子越走,窗外越热闹。武则天不由得多了一丝紧张,她思绪纷乱,太多往事冲击着自己的脑海,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

武则天回宫后参见了高宗和王皇后,武则天跪下深情款款地对王皇后和高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王皇后扶起武则天,与武则天虚与委蛇,两人在高宗皇帝面前演了一出好戏。

王皇后仔细端详着武则天,武则天续发不久,头发还不过肩,但依然掩藏不住她的美丽。王皇后惊讶于武则天天生丽质,但并没有真正地把她放在眼里。王皇后有着极其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在所有世族中,“五姓七望”最有威望,王皇后的家族就在这“五姓七望”之中。而她的身后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的大势力。关陇集团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兴盛不衰,以长孙无忌为核心代表,发展至今更是鼎盛兴旺。太宗皇帝临终前还将王皇后与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等人。“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武则天传》蒙曼。王皇后就是长期在这样的光环下养尊处优,她的优越感让她瞧不上一个先帝不宠爱的废妃,她只想着武则天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安排个位置便可相安无事。此时的武则天也心怀诡计,她想讨好王皇后,把她当成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提高自己的地位。首先,她想搞清宫中的环境和局势,对于武则天来说,离开皇宫四年,如今后宫的生活早已陌生,她需要重新扎根在这里,理清每一层关系,为她以后的道路奠定好基础。而王皇后,正是她非常需要的老师。扎根后宫

武媚娘进入皇宫之后,采取了顺从王皇后、收买丫鬟等手段。她想营造一个乖巧温顺的婢女形象给王皇后,好拉拢王皇后,消除她对自己的敌意。面对王皇后的劲敌萧淑妃,武媚娘也采取低调默然的态度,少言寡语,虽然萧淑妃对武媚娘非常不满,屡次挑起事端,但武媚娘隐忍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良好局面。武媚娘的劣势让王皇后对萧淑妃的跋扈愈加不满,同时武媚娘借助两人矛盾以表忠心。武媚娘抓住时机,在王皇后面前泪水涟涟,欲言又止,这样的做法,更加加重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彼此的敌意。

武媚娘在顺从王皇后的过程中,不忘拉拢王皇后身边的丫鬟婢女,她与丫鬟婢女相处时,常常是谦卑低调的状态。她也常常把自己得到的封赏与婢女一起分享,婢女渐渐与武媚娘亲近起来。武媚娘常常深夜与婢女一起谈心,多谈一些自己小时候苦不堪言的经历,这样降低自己的身份,博得大家同情的做法非常有效。武媚娘渐渐在宫中得了人心。

王皇后待人一向刻板严厉,责罚宫女也是常有的事情,宫女常常暗自落泪,每当这时,武媚娘总会上前关怀,说些宽慰体己的话,渐渐地,那些讨厌王皇后的宫女都站在了武媚娘这边。

武媚娘的口碑越来越好,王皇后身边的宫女也都在王皇后耳边说武媚娘的好话,王皇后也深感满意,她在李治面前也常常夸奖武媚娘办事勤劳,对自己尊敬。每当这时,武媚娘都诚恳地回答是王皇后对自己恩重如山。面对武媚娘毕恭毕敬的态度和感恩戴德的回报,王皇后暂时相信了武媚娘,正是王皇后的这种松懈,武媚娘才有机可乘。武媚娘在此期间受到李治的恩宠不计其数,史书记载:“武氏多权术,初,卑辞屈体以事后,后喜,数誊于帝。”武媚娘就这样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既迎合了王皇后,打击了萧淑妃,又做得天衣无缝,皆大欢喜。《资治通鉴》记载:“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正在这时,天助武媚娘,武媚娘入宫后的第二年就怀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婴,取名为李弘。正是这个男婴,让李治非常欢喜,李治决定给武媚娘一个名分。母以子贵的传统,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武媚娘也期望着以此来翻身,面对这个男婴,王皇后也无话可说,她对武媚娘是暗暗的嫉妒,但又无可挑剔,为了顺李治的心意,她也同意给武媚娘一个名分。武媚娘从先帝的废妃一下就升为了武昭仪,昭仪位居九嫔之首,官阶正二品,直逼萧淑妃的正一品。

武媚娘欢天喜地地成为了武昭仪,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任劳任怨、低调做人。可是因为男婴的关系,王皇后的心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皇后一直没有子嗣,身为皇后,生育皇子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巩固自己地位的必要手段。面对萧淑妃的三个孩子,王皇后无能为力,她借助武昭仪打压萧淑妃的结果却成了按下葫芦浮起了瓢,武昭仪的孩子成了王皇后心里的又一个隐患。三宫鼎立

随着武昭仪地位的提高,儿子的降临,王皇后对待武昭仪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皇后意识到武昭仪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武昭仪不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地位上升,还拥有了王皇后做梦都没有得到的子嗣。这时候王皇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也为时已晚。此时的萧淑妃已经被冷落多时,面对武昭仪这个先帝的废妃摇身飞上枝头变凤凰,又气又恨,但她毫无办法,就在这时,王皇后前来探望萧淑妃。

王皇后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面。萧淑妃茅塞顿开,她已猜到王皇后的来意,赶忙跟王皇后行大礼,并且诚挚问安。王皇后自然也与萧淑妃寒暄,两个失落的女人互相诉苦,王皇后虽然端着皇后的架子,可是她心里的苦水直往外流。萧淑妃也装着将心比心,一个劲儿地说武昭仪狐媚惑主。两个女人的心瞬间拉近了,此时,她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打倒武昭仪。

武昭仪曾经拉拢的宫女们此时都成了她的心腹,她强大的情报网马上告知她,王皇后去见了萧淑妃。这个消息武昭仪并不吃惊,她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不过这一天来得有些快。刚刚晋升的她没有喘息的机会,马上要面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联合,她难免有点担心。她只有沉住气,假装没有这回事,以暂时的谦卑忍让换取时间。

第二天,武昭仪就去王皇后寝宫请安,她将自己的荣耀全归功于王皇后的大恩大德,说到动情处哽咽落泪。王皇后表面跟武昭仪姐妹情深,暗地还在计较名分之事。武昭仪主动出击示弱,为的是自己可以赢得更多时间。

王皇后并没有因为武昭仪的一再忍让而停止计划,她和萧淑妃联合起来在李治面前诋毁武昭仪。萧淑妃做得更加露骨,甚至在武昭仪面前都恶语相加,武昭仪总是毕恭毕敬地对待王皇后,但是对萧淑妃,却选择以牙还牙。武昭仪常在李治面前说王皇后的好话,尽管她知道王皇后背地里如何责难她,她这么做是想让李治认为她是个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人,这更衬托了王皇后的心胸狭窄。李治也曾暗示过武昭仪王皇后对她有不满情绪,可是武昭仪却依然说,王皇后待自己恩重如山,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面对萧淑妃的诋毁,武昭仪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用同样的方法在李治面前说萧淑妃的不是,面对这样“爱憎分明,知恩图报”的武昭仪,李治更加宠爱了,久而久之,李治自然对萧淑妃更加冷落了。

这样的局面就形成了三宫鼎立,以王皇后为首的一宫,武昭仪一宫,萧淑妃一宫的明争暗斗拉开帷幕。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厉害之处,此时占上风的仍然是王皇后,尽管王皇后没有李治的宠爱,可是她巨大的政治后台让武昭仪和萧淑妃不敢轻举妄动。王皇后出身高门大族不必再提,在当朝百官中,拥护王皇后的人非常之多,为首的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他们同属一个政治体系,彼此之间利益错综复杂。从血缘上来讲,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嫁给了王皇后祖父的兄弟,王皇后的舅舅刘奭是朝廷中的中书令,这个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扳倒王皇后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武昭仪不偏不倚地处在中间位置,她比萧淑妃略好一些。虽然萧淑妃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她的族人在朝廷中没有重要位置,并不能帮上萧淑妃的忙。武昭仪此时也没有族人在朝廷当官,但是她在后宫却深得人心,与萧淑妃在后宫嚣张跋扈相比,武昭仪略占上风。这归功于武昭仪刚入宫时收买人心打下的基础。

三宫鼎立的格局就这样形成,总体来说,武昭仪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三宫中的两宫已经强弱联合,两宫夹击让武昭仪焦头烂额,她越来越感觉,如此拖下去,只会将自己陷入绝境。王皇后可以打持久战,萧淑妃可以打冲锋战,武昭仪想了想,她决定逆转局面,主动出击。公主之死

三宫鼎立持续了一年多,武昭仪生育了第二个孩子,这次是个公主。李治非常高兴,一个皇子,一个公主,皆大欢喜。

可是武昭仪却高兴不起来,一年的拉锯战让她身心俱疲,地位没有提升,再多的子嗣也无济于事。何况这次生的是个女孩。公主的降生让王皇后和萧淑妃心底充满了冷笑,尤其对于萧淑妃来说,更构不成威胁。武昭仪天天想着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办法,奈何王皇后行事严谨,没有差错,武昭仪一直找不到时机下手。

公主的降临却给了武昭仪一个很好的思路,她想,既然王皇后没有把柄,那就制造把柄。于是武昭仪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栽赃案,让王皇后无法翻身。《新唐书·后妃列传》中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

一天,王皇后前来探望武昭仪,武昭仪给皇后请安之后,两个人虚情假意地聊了一会儿。武昭仪觉得时机已到,便借故说离开一下,希望王皇后少安毋躁,在此等候。武昭仪就这么走了,王皇后左等右等见不到人,心里自然有些恼火,她觉得武昭仪在给自己摆架子,心里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她站起来,准备回自己寝宫。恰巧这时,屋里传来婴儿的哭声,王皇后想起来武昭仪刚生的女婴,她顺着声音进了里屋,看到了哭泣的小公主。王皇后看到女婴在哭泣,本能反应将小公主抱在怀里摇了一会儿,小公主渐渐不哭了,王皇后将小公主放下之后,便离开了。《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皇后离开,孩子却死了。等李治来看武昭仪和小公主的时候,武昭仪还高兴地挽着李治往屋里走,她将小公主抱起来,却大叫一声,摸了摸小公主的脸蛋号啕大哭起来。整个过程,李治都没有反应过来,他看到武昭仪抱着孩子哭起来,赶忙问怎么了,边问边去摸孩子。李治的手触到孩子冰凉的身体时,他的心瞬间凉了,头皮发麻,像触电一般,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武昭仪边哭边嚷,问刚刚谁来过这里。武昭仪身边的宫女说:“王皇后刚刚来过。”“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 ”——《新唐书·后妃列传》。紧接着,李治发怒,大声喊:“皇后竟然杀了我的女儿,她素日看不惯武昭仪,今天竟然如此歹毒做这等恶事。”武昭仪只在一旁哭泣,李治一通怒骂之后,也伤感落泪,并且答应为武昭仪找到凶手。李治内心已经认定凶手就是王皇后,他觉得王皇后罪不可赦,于是有了废王皇后的念头。废后之念

小公主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后宫之中议论纷纷,这种议论逐渐蔓延到朝廷之中。此时,废立皇后的事情变得尤为重要。

王皇后寝食难安,百口莫辩,她曾向李治辩解,李治却不想听她半点分辩,每次都愤怒地呵斥她休提此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曾劝李治理智对待此事件,可是李治已经认定凶手是王皇后,任何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

武昭仪静静等待风起云涌的变化,然而变化不像自己想得那样顺利。支持王皇后的人都声称公主之死是栽赃,极力庇护王皇后。这种呼声恰恰来自朝廷,而不在后宫。武昭仪的势力在后宫起不到任何作用,她干涉不到朝廷舆论,她意识到,想通过这次事件扳倒王皇后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小公主不能就这么白白死掉,她既然牺牲这么多,就要孤注一掷,将王皇后置于死地。

武昭仪意识到,自己在后宫的力量只能牵制王皇后的步伐,却不能将她彻底消灭,于是,武昭仪把手伸向了朝廷,她希望通过朝廷大臣的力量,帮助自己改变不利局势。

武昭仪没有家族背景,跟朝廷大臣攀不上一点关系,她只好借助李治的手,建立自己与大臣的来往。首先,她想探探朝廷重臣的口风,虽然她知道,大部分人都会站在王皇后这边,于是,武昭仪想用金钱、权力去贿赂这些人,让他们站到自己这边。

小公主之死让王皇后非常被动,她不想坐以待毙,于是王皇后选择了主动出击。王皇后集合大臣散播关于武昭仪不利的言论,努力为自己昭雪,并且就小公主的死提出了质疑。王皇后散播的不利言论导致大臣更加坚定地抵制武昭仪,人们开始纷纷猜测小公主的死是武昭仪一手造成,并栽赃在王皇后身上。

武昭仪面对这种言论不能再坐视不管,于是,她跟李治联手去见长孙无忌,想从长孙无忌身上下手,扭转不利局面。

长孙无忌对于李治和武昭仪的来访并不感到惊讶,他知道二人为何而来,长孙无忌行礼之后,让李治和武昭仪进屋,三个人开始寒暄。长孙无忌好酒好菜款待李治和武昭仪,却对废立皇后、小公主之死之事一句不提。武昭仪见状,不停地给李治使眼色,让李治开口。李治坐如针毡,一会儿清清嗓子,一会儿喝几口酒,感觉想说的话始终在嗓子眼儿里卡着。长孙无忌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依旧不动声色地跟李治说着题外话。李治终于坐不住了,他先询问长孙无忌家中的孩子可否有在朝廷任官,并对他们加官晋爵,长孙无忌没有回绝而是磕头谢恩。之后三个人又坐下来,李治又说王皇后没有子嗣的事情,又提到了小公主之死的事情。而长孙无忌只是说,小公主的案件有悬疑之处,不能肯定是王皇后所杀,就这样把话题绕了过去。

李治和武昭仪明白了长孙无忌的立场,这也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两人都不想放弃,既然来了,不能白来一趟。李治又让手下把金银财宝抬进来,摆在长孙无忌面前。李治开始从自己登基说起,感谢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大力支持,感谢长孙无忌任劳任怨、公正廉洁,感谢来感谢去,为这一笔珍宝找了个贿赂的理由,送到长孙无忌手中。长孙无忌也没有推辞,千恩万谢,收下了。然而长孙无忌依旧不提皇后的事情,就仿佛赏赐和废立之事毫无关联。

武昭仪心中非常恼火,可是她又不得不佩服长孙无忌,到底是老江湖,什么场面都见过,这样淡定和从容,让她没有可乘之机。可长孙无忌越是这样,武昭仪越想要拿下他。“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资治通鉴》。武昭仪心里已经知道今天是拿不下长孙无忌了,只有来日方长。于是她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跟李治说先回宫去,来日再探望国舅。于是李治和武昭仪一无所获地走了。长孙无忌目送着二人离去的马车,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长孙无忌知道,武昭仪就要行动了。《资治通鉴》记载:“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武昭仪回去之后,也没有停止对长孙无忌的攻势,她让自己的母亲杨氏去跟长孙无忌长谈。杨氏一向指点武昭仪为人处世的方法,武昭仪遇到难题之后,就请杨氏出马帮忙。长孙无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何方法他都只淡淡一笑,立场没有丝毫转移。

武昭仪看到长孙无忌没有突破口,只好扭转方向,实行别的计划。然而在她心里,已经把长孙无忌狠狠地记了一笔。昭仪之心

武昭仪发现,仅仅用之前拉拢人心的手段是不行的,这样的伎俩只能在后宫通行,因为那是女人的天下。女人容易为眼前的小恩小惠所打动。武昭仪现在面对的是朝廷重臣,是一群智勇双全的男人,他们经历的比后宫女人要多,眼界自然也不同于后宫的女人,尤其是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

如何拉拢朝廷重臣,在朝廷之上树立自己的支持者已经成为武昭仪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目前的朝廷重臣都站在王皇后一边,没有人支持武昭仪。武昭仪想,朝廷重臣之间的利益跟后宫嫔妃之间的利益没有本质区别,必然有党羽之争,帮派之别。武昭仪在后宫争斗的经验已经有所积累,她很快想出一招,只有让朝廷重臣知道皇帝心中的天平是在武昭仪这里的,那么自然有人会为了利益选择站到武昭仪这边。只要有第一个人敢站出来,就重赏,对于反对武昭仪的进行打压,利用皇帝的威信,不久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站出来跟随武昭仪。

李治经过上次探望长孙无忌的事件后,自尊受挫,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和束缚。废立皇后的事情因为这次的碰壁渐渐变成了皇权与朝臣权力抗衡的事情,事情的转变让李治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废立皇后的家事变成了权力抗争的国事,李治偏要跟长孙无忌较真。本来李治与武昭仪只是感情上的盟友,李治对武昭仪的许诺和提拔全是因为感情,而这次事件,却让他在政治上倾向了武昭仪,排斥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

武昭仪抓住时机旁敲侧击,她不断暗示李治,千万不要大权旁落。武昭仪列举了史上无数被臣子篡位的案例,她婉转的表达却深深刺激了李治的神经。借助这不满的情绪,武昭仪开始怂恿李治贬罚关陇集团的成员,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正当李治拿捏不准先拿谁开刀时,武昭仪又命手下报告李治,王皇后与她母亲柳氏合谋“厌胜”。“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旧唐书》。“厌胜”是古代的一种巫术,人们通常用纸做出一个小人,在小人身上写上某个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再在上面扎针。王皇后的寝宫被搜出来小人,并且上面写着皇上的名字,这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王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如五雷轰顶,她拒不认罪,并且委屈痛哭。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证据已经被搜出来,王皇后无可辩驳。

王皇后就这么被抓了起来,关入大牢。此事一出,整个朝廷更是吵得沸沸扬扬,大部分人都指责李治被冲昏了头脑,“厌胜”之事虽大,却是个阴谋,因为王皇后实在没有动机这样做,以王皇后的尊贵身份,怎么可能做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呢。可是面对非议,铁证如山,大臣再怎么叫嚣也无济于事。此时的李治,也无暇顾及夫妻情分和事情的真实性,他心里更多的是对王皇后的厌恶,对大臣们的反感,对长孙无忌等人干涉的强烈不满。他已经忽略了事情原本的面貌,而是针对这个事件,强烈有力地提出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宫中波澜

废后之事加紧提上了日程,“公主之死”和“厌胜”之事的矛头直接指向王皇后。这两件大事的冲击非常之大,波及了王皇后身后的大批王公贵臣。

王皇后形势的不利首先影响到了关陇集团,曾经八大柱国的代表人物都与关陇集团息息相关。最先受到打击的当然是王皇后的舅舅刘奭,他与王皇后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中,刘奭选择逃跑,他主动向李治提了辞呈,卸官走人。

然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依旧不同意废掉王皇后,但是长孙无忌深知大势已去,他选择默然,不表态。在李治上朝的时候,长孙无忌总是借身体原因不上早朝,李治也明白长孙无忌的意图,他更希望长孙无忌这样做,尽管他不同意,但是他选择弃权,反而少了一层阻力。

随着刘奭的辞官,一批不得志的官员便借这个机会想向上爬,他们看到李治废后决心坚定,知道王皇后大势已去,新的时代将由武昭仪开启。此时,大批不得志的朝廷官员开始倒向武昭仪,以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为代表的文臣开始公然站在武昭仪这边。

许敬宗等人长期被长孙无忌压制,在朝廷上不能放开手脚。长孙无忌非常鄙夷许敬宗,《旧唐书·列传三十二》记载:“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早年被宇文化及所杀,而许敬宗为了活命苦苦哀求宇文化及不要杀死自己。就这样许敬宗苟延残喘地躲过了一劫,后来许敬宗参与了李密的瓦岗寨起义军,瓦岗寨起义军所向披靡,但最后因为内部矛盾重创而屡战屡败,最后投降唐朝。然而许敬宗这一段不光彩的过去人尽皆知,文人向来把风骨看得比命都重,所以,许敬宗在大家眼里一直都抬不起头。小公主事件和“厌胜”事件让许敬宗等人嗅到了先机,他们很快就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他们甘愿为了日后的仕途与长孙无忌一搏,不搏永世不得翻身,搏一搏,兴许可以永享富贵。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昭仪派激烈地进行口水战,先是由许敬宗等人不断上书,抨击王皇后的“恶行”,昭仪派将他们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直接将王皇后抨击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筛子”。长孙无忌派也毫不示弱,韩瑗等大臣更是追着李治不断上书纳谏,上朝时也口若悬河,大肆宣扬王皇后德行高尚,因被奸人所害而无法昭雪。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治非常头疼,他有些把控不了局面,两边的人实力悬殊,关陇集团一直处于优势,可是自己却是希望许敬宗等人占得上风。武昭仪此时却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她知道,再这样争吵下去依然毫无结果,废后已经非常困难,改立自己为皇后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不如放慢脚步,一点一点来。于是武昭仪决定,让李治将自己立为皇后的事情先搁置一下,用一个封号——宸妃,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宸妃在唐朝后妃制度中并没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个妃位是制度规定好的,此时冒出一个“宸妃”这让关陇集团等大臣不能接受。武昭仪自创“宸妃”,为的就是突显自己的地位,虽然她暂时无法攀登皇后的宝座,但她依旧与众不同。

武昭仪为什么要让李治封自己为“宸妃”?古代的后妃制度很严格,名字的设立都是有严格意义规范的。“宸”为北极星所在位置,常用于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称。这样有意义的称号正彰显了武昭仪不满现状、努力向上的野心。朝廷力量

昭仪之心人尽皆知,武昭仪因为不能被立为皇后退而求其次地表达自己的欲念,她并不怕天下人知道她的雄心壮志,因为她有充分的把握,她坚信自己会胜利。

册封武昭仪“宸妃”的事情又有人出来阻挠了,阻挠者依旧是关陇集团的那几个代表人物。他们不断上书抗议,将自己一肚子的文墨倾洒在纸上,说祖宗的规矩不可改,后妃之位自有祖制,不可随意变更云云。此时的武昭仪已经忍无可忍,她不能容忍自己一退再退,她想,这次一定要一争到底。因为武昭仪的不让步,和高宗皇帝的强硬态度,武昭仪终于得到了“宸妃”的称号。根据《旧唐书》的《高宗传》和《武则天传》的确切记载,武则天最后进号“宸妃”。

身为宸妃的武则天依旧没有放弃皇后的宝座,她更加大胆,不再退缩迟疑,她开始跟随李治上朝,躲在帘子后面偷偷听政,全面掌控朝廷信息,并且不断让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上书,公然与韩瑗、褚遂良等人作对,以此激怒韩瑗等人,从而找到把柄以治其罪。

机会就这样来了,一次早朝,李治再次旧案重提,希望武宸妃可以立为皇后。朝廷重臣依旧是老调子,而支持武则天一派的人不断蛊惑人心,不断发表激昂言论,褚遂良情绪激动,一怒之下,跪在李治面前大呼:“武昭仪昔侍先帝,大众共知,今若复立为后,岂不贻讥后世?臣今忤陛下意,罪当万死。”——《武则天》,这一激奋的话甚是刺耳,李治心里非常不痛快。可此时,褚遂良的怒气并没有消,他在地上狠狠地磕了几个响头,把头都磕破了,又说:“今将朝笏敬还陛下。”

这一番话和一系列动作让李治非常下不了台,他更加愤怒,命左右将褚遂良赶出宫殿。就在这时,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的怒骂声:“何不扑杀此獠!”——《新唐书·褚遂良传》

武则天这一声怒吼,大家才发现她竟然躲在一旁听政。此时朝廷更是议论纷纷。也正是武宸妃这一声怒吼,将废后立武的事情公开化、强硬化。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已经深入其中,她是注定要做这场斗争的赢家。

褚遂良就这样被贬官,被流放到潭州任都督。褚遂良一走,局势更加危急,关陇集团的大臣明显感觉到皇上要动真格了。与关陇集团对立的武则天派又积极行动起来,李义府开始游说朝廷里的文武百官,拉拢中间派,希望以此能扩大自己的势力。

李义府也是一个不得志的文官,他才华横溢,却两面三刀,人称“笑里藏刀”。可见此人城府之深,头脑之灵活。但他因为跟长孙无忌有瓜葛,一直被长孙无忌排斥,常年不能出头。恰巧在这时,他又被长孙无忌抓到把柄,贬往偏远的壁州当官,李义府非常苦恼,又没有办法。一个叫王德俭的人给李义府出了个主意,他怂恿李义府去投靠武则天,这样武则天和皇上一高兴,就可以将他留下。《资治通鉴》记载:“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李义府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去找了武则天和高宗,在两人面前慷慨激昂地表了一番决心。坚定站在武则天这边,为武则天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这一招还真是管用,李义府终于被留了下来。武则天此时也需要用人,需要人支持她,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形成同盟合作关系。李义府终于抓住了时机,他与许敬宗等人相互勾结,声势浩大地拥护武则天,很快就成了武则天的心腹。第三章处心积虑,终成皇后进攻后位

武则天在朝廷中有了支持者,局面就不一样了。此时李治又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资治通鉴》。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在这场斗争中成了牺牲品。

然而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还需要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李勣。李勣原名李世勣,隋末参与李密起义,后归降唐朝,因名字与李世民一字重合,为了避讳,李渊赐他为李勣。李勣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期在废后立武风波中,李治发现李勣在这个事情上并没有干涉,每次都选择回避。这个讯息似乎在告诉李治,李勣不一定跟长孙无忌是一伙的。李治决定跟这个德高望重的功臣面对面谈谈,探探他的口风。于是李治将李勣找来,问李勣对废后立武这个事情怎么看。“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武则天》。李勣呵呵一笑,说:“此事是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没想到李勣会这么回应,他反应过来时当然是大喜。李勣这句话代表他并不想插手废后立武的事情。

李勣的表态让李治和武则天松了一口气,因为李勣掌握着当时的军事权力,如果他不同意,那可能会引起政治动乱。但是李勣选择了中立,在军事上面,不用担心发生流血暴力事件,那么其余的文臣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随着李勣的不参与,武则天和李治开始大胆作为了。许敬宗和李义府利用李勣的那句“此事是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大做文章,大肆宣扬“立武则天是人之常情,王皇后犯有重罪,不可母仪天下。”古代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宠幸谁是皇帝自己的事情,立皇后也是皇上高兴就立的事情,跟大臣没有关系,大臣只需要管好朝廷社稷的事情,家事不可参与。

支持武则天的呼声越来越高,武则天通过许敬宗和李义府来打击关陇集团的成员,逐渐将他们流放各地。反对武则天的力量越来越弱,很多中间派看到大势已去,纷纷投奔武则天,希望可以明哲保身。

武则天就这样把手伸向了皇后之位,可是长孙无忌依然强调武则天的身份不符合传统礼制,虽然长孙无忌知道武则天成为皇后的事情已经无法阻止了,但是他依然在身份上对武则天进行打击。面对外界的有色目光,武则天自然不甘心受人指点,她再次让许敬宗发挥自己的文采,重申自己的背景。许敬宗模拟好诏书,诏书上说:“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