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美丽天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3:29:53

点击下载

作者:张恩台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谁是美丽天使

谁是美丽天使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蔡文姬——少通音律的才女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掳走,嫁给左贤王刘豹,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的辞赋、散文、书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时能弹得一手好琴。他还能自己谱曲,他创作的《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都是十分有名的琴曲。

蔡文姬小的时候就非常喜好文学和音乐。她十分喜欢琴艺,每当父亲在书房弹琴的时候,小文姬便偷偷地躲在书房门帐的后面,聚精会神地聆听体味。

蔡文姬跟着父亲学琴,她几乎每天都要弹上一两个时辰。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文姬的琴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弹出几十首名曲,并且对音律十分精通。

有一天夜里,明月当空,繁星满天。蔡邕熄灭了书房里的蜡烛,在黑暗里弹起琴来。夜深人静,只有蔡邕悠扬的琴声在夜空里飘荡。小文姬坐在离父亲远远的门边,双手托腮,聚精会神地听着这飘逸的乐曲。突然,“嘣”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乐曲“嘎”然而止,黑夜里,文姬轻声说:“爸爸,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听了,十分惊讶,心中暗暗赞叹小文姬的听辨能力。可是他转念一想:“要是这孩子偶然猜中的呢,我得再试她一下。”

于是,蔡邕站起身来,找来一根新弦换到琴上,然后继续弹奏起来。小文姬依旧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蔡邕弹了一会儿,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了。小文姬立刻问父亲:“爸爸,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这下,蔡邕对女儿灵敏的听力彻底信服了。他知道小文姬已经完全达到了当初对她所提的要求。他把小文姬喊到自己的身边,指着案上的焦尾琴对女儿说:“文姬,从今天起,你可以用它来练琴了”!

从此,蔡文姬更加努力,琴艺也越来越高,通过父亲的焦尾琴蔡文姬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名曲。

王羲之——用机敏化险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别号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写的字,当时就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王羲之有两个伯父,一个叫王导,他是东晋一代相国;另一个叫王敦,他是东晋的大将军。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因病去世较早,在母亲的教育下,王羲之苦练书法,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伯父王敦,在朝中虽然骄横跋扈,奸诈凶狠,却喜欢有才之士。他见侄子机警聪慧,又有才华,很是喜欢,经常让他跟着自己在军营中过夜。

事情就发生在王羲之在伯父王敦军帐过夜的时候。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睡在王敦的军帐中。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谋士钱凤就来到帐中,跟王敦密谋造反事宜。他们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是因夜深人静,还是被王羲之一字不漏地听了个清清楚楚。

王敦问:“你找那些将领谈的情况如何?”

钱凤说:“他们都同意了,坚决听从您的命令!”

王敦高兴地说:“好!那就事不宜迟,抓紧准备兵马武器。”

钱凤说:“此事我早有安排了,已经万事俱备,就等大将军下令了!”

王敦道:“那就请你立即拟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兵分几路,何人带领,几时动手,以何为号,写个明白,今日午后就交给我!”

钱凤说:“谨遵大将军命令!”

钱凤起身要走,王敦又取过剑来,“啪”一声劈开一个坐凳,对钱凤嘱道:“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如发现有人知晓,不论何人,都要像这个凳子一样,格杀勿论,决不可心慈手软!”

王羲之听到这里,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很清楚,准是伯父忘记了自己睡在他的军帐中,当他想起,定然不会放过自己。怎么办呢?也是他命不该绝,他急中生智,立即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用手指往自己喉咙里拼命狠抠,然后用被子紧紧地捂住嘴巴,不出声地把腹中食物,连酒带菜全吐在了被子上,然后装出熟睡的样子,呼呼地打起鼾来。

王敦待钱凤走后,果然忽地想起王羲之还睡在自己帐中,大为吃惊,立即动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当他提剑进入内室,掀开帐子一看,一股酸臭冲入他的鼻中。他望着鼾声如雷的王羲之,用手捂着鼻子,放心地笑了,并且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头烂醉如泥的小死猪!”

王羲之终于化险为夷,逃过了一场杀身之祸。直到几年之后,他每当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些心惊肉跳,是他的沉着与机智救了自己的性命。

王献之——大胆革新的书法家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你的父亲相比怎么样?”

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

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

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这表现了他豪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也是他在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中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书法高妙之处。

王献之于行书、草书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

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从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

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书法合称“王体”。

顾恺之——落笔生辉的大画家

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和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他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多种绘画理论著作。顾恺之的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喜欢鲜艳的色彩。三四岁的时候,顾恺之便开始自己画画儿了。他常常一个人伏在地上,用小木棍儿或是自己的手指写写画画。小鸡、小鸭、小房子,只要是小恺之见到过的东西,他都要琢磨着画一画。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小恺之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了。小恺之画起画来简直是入迷了,有时,家里人喊他吃饭他也听不见。在他能熟练地画出一些小动物之后,他开始不满足这些了。小恺之想:我要是能把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小朋友都画出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于是,小恺之决定先给爸爸画一张像。他暗中仔细地端详爸爸的模样、神态。这一天,趁爸爸不在家,小恺之按着脑子里爸爸的样子认真地画了起来,可是爸爸的眼睛却怎么也画不像了。涂来涂去,最后被画得像是大庙里守门的小鬼似的。

就在之时,爸爸突然从门外进来,一看小恺之把自己画成这般模样,一股无名火顶到了头上,把小恺之打了一顿。

后来,爸爸也后悔了,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小恺之打成这样。但是,小恺之却说:“是我画得不像。可是我为什么画不像爸爸的眼睛呢?”他不断地在思考着。

小恺之暗地发誓一定要学会画出一双双神态各异的眼睛。从此,他更加勤奋、专心了。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也忘不了仔仔细细观察同伴们的眼睛。一边观察、玩味,一边用手指在地上不停地勾勾画画。

渐渐地,小恺之已经能画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神态的眼睛。然而,每次画人的时候,他总是先勾勒出人的其他各部分,最后只留下一双眼睛。对着这个没有眼睛的人物,仔细揣摩上几天,有时甚至几十天,一直斟酌到胸有成竹,才肯落笔点睛。这最后的点睛,落笔生辉,一个活脱脱的人物立时跃然纸上。

有人问小恺之,为什么要这样画人物?小恺之回答:“人身的各部分,美一些,丑一些,关系不大。可要把人像画得和真人一模一样,眼睛是关键,必须仔细体会,认真构想才行。”小恺之的这段话道出了学画的真谛。他凭借着认真的观察、仔细的揣摩使画艺大增;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小恺之学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观察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勤奋是成功的唯一保障。只有观察,才能领略世界万物的本质特征;只有勤奋,才能攀登艺术的顶峰。

吴道子——丹青志在创新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其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等。

吴道子天资聪明,师傅看他学的有了些成绩,就让他出去闯荡一番,临别时向他赠言:“不拘成法,另辟蹊径。”

吴道子恃技狂傲,他与很有名的杨惠之比画,结果惨遭失败,他羞愤难当。一天,他衣衫不整地来到一家酒肆,正巧,当朝的秘书监贺知章和长史张旭正在豪饮。他们醉后挥笔,贺知章提笔写出一幅古拙沉雄、具有飞动之势的狂隶书:“酒中去寻蓬莱境,悠悠荡荡上青云。”

张旭放臂挥写,两行狂草出现在墙壁上:“张颠自有沧海量,满壁龙蛇碗底来。”字迹真如龙蛇狂舞,气势豪壮。

吴道子看得发呆,他奔到张、贺二人面前,扑地跪倒,叩头便拜。张旭和贺知章见一个满脸污垢的人跪在面前,以为是乞丐,连忙扔下两把碎银子,便向门外走去。

吴道子慌忙站起,跑到门前把张、贺二人拦住,重新又跪倒说:“在下姓吴名道子,愿投在二位老先生门下学习书法。”

张、贺二人这才明白吴道子的用意,但看他这副怪样,都摇了摇头。吴道子一看,他们不肯认他为学生,重新又站起来,急得大叫:“二位先生慢走!”然后跑过去连连叩拜不起,只叩得额头流出血来,嘴里还不住地说:“道子实在是为先生的技法倾倒,望能收下弟子。”一时间声泪俱下。

张旭取出自己写的真、行、草三幅字给吴道子,要他先临习两年,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勤奋就是诀窍。”

烈日炎炎,吴道子在室内赤膊挥毫,练习楷书,案上堆满了已书写过的纸张。一年过去了,吴道子去拜见恩师。

吴道子把一幅自己写的草书呈给张旭:“弟子来请恩师指点一下……”

张旭将条幅展开一看,很生气,随手就扔到了地上。吴道子见了,连忙跪在地上说:“恩师,弟子知道,技法还远未练成,然而弟子不是为学书法而学书法的。”“嗯?”张旭面有愠色。

吴道子说:“弟子本来志在丹青。现如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新,另开蹊径,然而苦于无从下手。也是苍天助我,幸得偶见恩师书法,笔走龙蛇,大气磅礴,猛然悟得若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现有一拙作,望恩师赐教。”说毕,将一幅“兰叶描”金刚力士像呈到张旭面前。

张旭接画在手展开观看,观后,张旭把画卷了起来。

吴道子起身道:“弟子还要游遍远近山川庙宇,再练山水画技,就此告辞了。”说完,对着张旭拜了三拜,转身离去。

张旭待他走后,才展开画幅重新看,嘴里叹道:“绝顶聪颖绝顶狂,天生道子世无双。”

怀素——苦练写穿木盘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唐代人。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他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自幼就出家当了和尚,在经禅之余,他还经常练习毛笔字,经过一番苦练,他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但是,怀素认为自己的见识还太浅,他听说邬彤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拜邬彤为老师。后来,邬彤很认真地教他写字的笔法,并且向他仔细地介绍了王献之和张旭的书法特点。

怀素在听课时思想非常的集中,他总是一边听课一边思考。有一次,邬彤讲完课后,见怀素还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就问他听懂了没有。连问了几声,怀素才从沉思中猛地惊醒过来,一迭声地答应:“懂了,懂了!”

学习书法,最主要的在于多练。为了练字,怀素在寺庙的墙壁上,在自己的衣服、家俱用品上都写满了字。后来,又在荒地上种了一万多棵芭蕉树。芭蕉树的叶子又宽又滑,怀素就在芭蕉叶子上练字。这一万多棵芭蕉树的叶子,该要写出多少字啊!

冬天到了,芭蕉叶子没有了,怎么办?怀素又想出了个好办法。他请木匠做了一个木盘,漆上浅色的漆,就在木盘上练字。写满了,擦去再写。写了擦,擦了写,漆磨光了再漆,最后木盘竟被磨穿了。后来,他又漆了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练字。过了一段时间后,这块木板也被他写穿了。可见,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多么的惊人。

张旭——狂放不羁的“草圣”

张旭(675—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唐朝著名的书法家。

书法是我国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我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书法家,留下了许多书法艺术作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还有陆柬之、孙过庭、李邕和张旭等,都是唐代前期的大书法家。他们有的擅长楷书,有的擅长行书,有的擅长草书,在继承前辈书法艺术的基础上,都有所创造。张旭,喜欢喝酒。他喝酒喝得大醉,常常大喊大叫,然后挥笔疾书,甚至用头部沾上墨写字。他酒醒以后,看了自己写的字,看得入了神,但如果再写就写不到原来那么好了。所以人们称他为“张颠”。张旭曾经在常熟县当过小官。一次,县里有位老人拿了一份文书来,请求张旭给他写几句判词。无缘无故叫写判词,张旭不写。过了一天,这位老人又来了。张旭认为老人是没事找事,还是不愿意写,老人说:“我看了你写的字,非常喜欢,所以想请你写几句判词,好拿回家去把它珍藏起来。”

张旭一听老人是个书法爱好者,忙问他家里收藏了些什么好作品。老人回去把他父亲收藏的书法作品拿给张旭看。张旭一看,简直是天下神奇的笔法啊!他非常高兴,就恳请老人把这些珍品留了下来,自己日夜揣摩临写,把这些奇妙的笔法都学到了手,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后来,唐文宗把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法和张旭的草书,称为唐代“三绝”。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的诗,其中三句就是描写张旭那种狂放不羁、挥毫落笔的气势:“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写字,特别善于学习。他不但善于学习前人的长处,并且还善于从生活中学习。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两个挑担子的人因为争道吵了起来。两人互相厮打,扭住对方不放,形成了一个绝妙的画面。张旭一看,觉得他们的姿势很好,就把他们扭打的动作融入草书字体的结构中去。

还有一次,张旭看大舞蹈家孙大娘舞剑,看到她那优美的舞姿,惊心动魄的气势,张旭看得都呆住了。于是他又把这舞蹈的神韵,吸收到了书法当中。张旭以草书著称,还精于楷体。他写的不是一般的草书,被称为“狂草”。这种书法写的字笔势放纵,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可又很有章法。他们往往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大文学家韩愈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张旭善草书,他的喜怒、忧伤、悲痛、愉快、怨恨、思慕、不平等等,凡属内心有所感的,必定在书法中抒发出来。张旭把草书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钟隐——做工学画

钟隐,五代南唐人物,字晦叔,天台人,以其隐于钟山遂为姓名。他好画花竹禽鸟。凡举笔写像必致精绝,时无伦拟喜画鹞子、白头翁、鹖鸟、斑鸠,皆有生态,尤长草棘树木。兼工山水、人物,其画笔高澹简远,工于用墨。

钟隐从小就很有头脑。他不愿虚度光阴,讨厌那官场上庸俗无聊之事,便在旷野山林间盖了间茅草房,经常住在那里。每当他在林子里散步,看到那盛开的野花,听着那百鸟欢叫,就感到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往往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把鲜花和百鸟描绘下来。他每日都在画画,从中感到有无限的乐趣。他擅长画花竹、禽鸟,特别是鹞子、白头翁、斑鸠等,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当时,有一位名叫郭乾晖的将军,也爱好画画,他画的鹞鹰非常好,很有名气。但是,这位郭乾晖将军却非常保守,不愿意把画画的技巧传授给别人,他连一个学生也不肯收。

钟隐看过郭乾晖的画,觉得比自己高明,心里十分敬佩。但怎样才能把郭乾晖的本领学到手呢?他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

一天,钟隐听说郭乾晖家里要雇个佣人。他想,郭乾晖并不认识自己,可以改名换姓,到郭乾晖家里去当佣人,借机接近郭乾晖。

钟隐做了郭家的佣人以后,干活非常卖力,对郭乾晖的照顾也十分殷勤。只要郭乾晖画画,他就在旁边磨墨拿纸,这使他有机会察看郭乾晖是怎样画鸟的。日子长了,郭乾晖在构图、用笔、着色方面的特点,钟隐都基本上掌握了。

一天,钟隐见四下没人,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鹞子。他正在画,被别人看到了。那个人见钟隐也会画鸟,觉得奇怪,就去告诉郭乾晖。郭乾晖听说后,跑来见了画在墙上的鹞子,不由大吃一惊。心想,一个初学画的人决不会画得这么好。这幅画中的鹞子有些像他的画,又有些像另一个画家的画。这另一个画家是谁呢?他仔细一想,啊,可能是钟隐。想到这里,郭乾晖问道:“您大概是钟隐吧?”

钟隐看瞒不住了,就坦白地向郭乾晖说:“是的,我就是钟隐。我很仰慕你,为了向你学习,我情愿当你的佣人。”

郭乾晖听了钟隐的话非常感动。他觉得钟隐已经是一个有名气的画家,还能不怕吃苦受辱,甘当佣人,虚心求学,真是个有志气、有前途的青年,便破例地收下了钟隐这个学生。

阎立本——热爱绘画的宰相

阎立本(约601—673年),唐代画家,官至宰相,出身贵族,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唐高宗时,民间流传有一句话,叫“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左相和右相都是唐朝高宗李治朝廷的宰相。左相姜恪是战场上屡立功劳的武将;右相阎立本,是才能出众、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阎立本曾经担任过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等职。他的父亲阎毗和哥哥阎立德都长于书画。阎立本自小就深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阎立本擅长画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而以人物肖像画最著名。他最初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做画师,留下了描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有凌烟阁壁上的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杜甫在《丹青引》中有“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诗句形容其所画人物之生动传神。

此外,阎立本还画过《外国图》《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由此可见,阎立本的作品是对唐代伟大政治事业的颂歌。他的作品保留到现在的有《历代帝王图卷》,这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步辇图》是阎立本传世的另一重要作品,描写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唐太宗、禄东赞等人的形象刻画颇为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关系。《萧翼赚兰亭图》也被认为是阎立本的作品。这幅画在人物造型、衣褶和线纹的运用上都显示出唐代较早的风格。画面上是一个士人和一个老和尚正在对坐谈话,旁边有和尚侍立,并有侍者在备茶。这幅画的人物关系自然,特别是侍立的和尚的不愉快的表情很生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物画在描写生活方面所达到的成就。

不过阎立本也有苦恼的事,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共游春苑,这天阳光明媚,杂花竹树,灿烂如锦,珍禽异鸟浮游在绿水清波上。太宗便传画师阎立本前来对景写生,描绘春光入画。阎立本带着纸张画具,伏在春苑池水边,细绘精描。

阎立本作画有个习惯,喜欢用嘴舔笔,也不管什么颜色,都在嘴里舔一舔,或是在身上揩一揩,弄得全身色彩斑斓,众人捧腹大笑。阎立本狼狈不堪,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

回到家里,阎立本盛怒之下,训诫儿子:“我读书不比人少,官也不比人小,却要供人伺役驱使,被人嘲笑,以后千万别像你父亲爱画画,免得受辱。”

当然这不过是阎立本一时的气话,实际上他是热爱绘画的,并且是认真学习和创作的。他在荆州,去看南北朝时期张僧繇的壁画,第一次看时有些不服气,觉得不过徒有虚名;第二次细看便认为名不虚传;第三次越看越觉得好,甚至睡在下面不肯走了。可见他能虚心学习前人的画。

颜真卿——“颜体”楷书创始人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对抗叛军。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从小就继承家学,热爱书法艺术。幼时,他因家贫,买不起纸笔,就黄土扫墙学习书法。成年后,颜真卿在担任难泉县县尉时,习武之余,潜心学书,但总感到长进不大。当时“草圣”张旭名扬海内,颜真卿毅然辞去官职,在张旭门下学书。

张旭并没有给颜真卿讲很多,仅仅作了一些示范,勉励他勤奋学习,下功夫临写,在临写中体会笔法。大约有两年的时间,颜真卿为了学书不辞辛劳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经常请教张旭。

颜真卿恳切地请求张旭给他讲授笔法要诀。张旭看他学习勤奋,态度诚恳,便单独传授笔法规则给他。传说《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就是颜真卿根据他和张旭谈笔法时记录整理的。在这个时期他还结识了张旭另外两个弟子怀素和郭彤,并经常在一起讨论笔法。颜真卿的书法,经过张旭的传授和本人的潜心钻研,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以自己的艺书成就,继王羲之以后树起了又一块丰碑。“颜体”出现后,汉字的楷体字体在结构形态乃至书写外观上,便有了固定的字体形态。一代宗师颜真卿,传世碑刻、拓本和真迹有70余种之多,最著名的是《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颜勤礼碑》,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稀世珍品。

颜真卿的一生,政名和书法名气一样显赫,在政史和书法史中他都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和宗师。他的一生,一半是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的。他把全部忠心献给了唐王朝,真正做了一位忠贞清廉的大臣。而另一半是在书斋中度过的,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这是他一方宁静的天地。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使后世书法家受教益最大者,莫过于王羲之和颜真卿。“颜体”出现于唐代,成为一面楷书书法艺术的旗帜,他的影响之广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因为“颜体”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初写颜字的人要比写王字的多。在深度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受到颜书的影响,唐代晚期的柳公权得“颜体”精髓,而使唐代楷书书法艺术达到另一高度。

宋代四大书家的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都深受颜书的影响。宋代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后,在印刷体中多采用颜体,宋时刻的字体多仿颜体,可见颜书在当时风行一时。元代的几位书法大家,如赵子昂、鲜于枢等人也都学过“颜体”。明清的许多书家以学“颜体”为入门者不在少数。颜真卿谢世已1200多年,“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影响了几乎所有后代书家,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史学家范文澜说到唐书,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

颜真卿一向喜欢结交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湖州与张志和的结识,历来被传为佳话。张志和学问渊博,能诗善画,曾经做过官,后来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大历九年,颜真卿请他到湖州来做客。拿了一卷绢请他作画,张志和提起笔来很快就画好了一幅山水画,旁观的人对他的艺术才能都非常钦佩。张志和、颜真卿还和宾客们在一起饮酒、作诗词,写了几十首《渔歌子》。张志和的歌词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一首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颜真卿看到张志和坐的渔船又小又破,就替他换了一条新的。张志和回去后,颜真卿很想念他,写了一篇《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述他的事迹,还劝勉他不要在烟波江上终老一生,应该出来好好地干一番事业。

总之,颜真卿其人其书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柳公权——甩掉傲气创“柳体”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他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自创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的字写得大有长进,表扬听得多了,他的心里美滋滋的。渐渐地,他有些看不起别的小伙伴了。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邻家的孩子在大柳树下玩。柳公权说:“咱们比赛写字吧,谁的字写得好,谁就当大将军。”孩子们同意了。

柳公权心里有数,平日先生总是表扬他。他是第一个把字写好的,可是让谁给评判呢?这时,他看见一个老汉正好在柳树下乘凉,柳公权走过去便拉着他说:“老爷爷,您看我的字是不是写得最好?”

刚才孩子们说的话,卖豆腐老汉全都听到了,他看了看柳公权的字,心想,这孩子有点太傲气了,应该敲打敲打他。

于是老汉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的字写得不太好。”

柳公权嘟嚷着说:“你说我写得不好,那你写一个我来看看。”

老人笑了,说道:“我也写不好,不过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得都比你写得好哩!”柳公权气坏了,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晚上,柳公权翻来复去地睡不着,心想,我一定要到华原城看看。

第二天,柳公权进城了。他远远地看见城门口的一棵树上挂了一面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树下围着许多人,他们都低着头往下看。

柳公权从人群中钻进去,只见地上坐着一个老头,他的面前铺着一张纸。老头没有双臂,他用左脚压住纸,用右脚的拇指和二拇指夹住一支斗笔,他的脚腕一伸一屈、一抖一收,挥洒自如地写着。一眨眼的功夫,一副对联就写好了。人们立刻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柳公权双膝跪地说道:“老师,请受学生一拜。”“字画汤”问道:“你这话是从何说起?”“我写字有了进步,受到老师和乡邻的夸赞便自以为了不起了。今天见到您写的字,才知道山外有山,我要拜您为师。”柳公权急切地诉说着。“字画汤”看柳公权聪明坦率,只好说:“你想向我学什么呢?”

柳公权看“字画汤”爷爷松口了,就大声说:“我希望您把写字的诀窍教给我。”“字画汤”笑笑,他在地上铺了一张纸,挥毫写了起来: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一看就明白,“字画汤”爷爷写字的诀窍就是勤学苦练。为了练字,他研墨用光了八缸水,涮笔染黑了涝池,他虚心求教,融各家之长于一身,字才写成今日这般龙飞凤舞。

从此以后,柳公权铭记着“字画汤”爷爷的忠告,更加勤学苦练。他后来又拜过好几个老师,遍阅近代笔法,终于独创出“柳体”。

米芾——书法集大成者

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或人称米南宫,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鉴赏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鉴赏家。他言行举止异于常人,具有玩世不恭的个性,为中国艺术史上少有的有趣人物。

在书法上,米芾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大书法家,但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争相仿效。

米芾的母亲阎氏是皇后的乳娘,所以幼时生活在宫廷里。他从小聪慧,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十多岁时就能书碑刻,长大后更是强闻博记,古文诗词,无所不涉,艺道大进。但是他喜议论,而且心高气傲,愤世嫉俗,举止颉顽,时而装疯作颠,身在宋朝却好穿唐代服装,所到之处都是多人围观。当为州官时,他见了巨大奇石而大喜,整衣冠拜揖呼之为“兄”等,种种违世异俗的行为,在封建社会里,既超越礼法规矩,又不能与世随和,故在执政者看来,当然就不是什么“堂庙之材”。所以,他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只得“三加勋,服五品”而已。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很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皆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碑帖中,多数刻其书法,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的书法是以临摹许多名家的作品,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的。这被有些人称为“集古字”,常引为笑柄,但却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书法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他30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看他的书法,24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30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到了后来,已是自成一家了。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爱石,相传他出任涟水军时,因涟水距灵璧较近,视灵璧石如珍宝,每得必藏,所藏很多,并一一鉴赏取名,终日闭门不出醉心赏玩。一日,杨次以按察使身份来到涟水巡视工作,见米芾不理政事,终日闭门不出,便正色质问他:“朝廷把距京千里之县交付给你治理,你哪能整日玩弄石块,而不问政事?”

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块灵璧石来,只见该石小巧玲珑,色泽清润,状如峰峦,仔细看去小峰上还有一洞壑,真是浑然天成。米芾说:“这么好的石头怎么能不惹人喜爱呢?”杨次接过来仔细端详,果然好石,随手放入自己的袖中。米芾又取出一块灵璧石,但见层峦叠嶂,山色苍润,奇巧无比。杨次接过来端详之后,随即又纳入袖中。米芾再取出一石,其石造型奇特,集瘦、透、漏、秀于一体,色泽如墨玉,击有悦耳之声,真乃巧夺天工,为神雕鬼镂之作。米芾对杨次说:“如此美石,怎能不惹人喜爱呢?”

杨次答道:“不只你一个人喜爱它,我也喜爱它。”说毕,从米芾手中夺过该石,径直朝门外走去,出了门便登车远去。米芾见杨次夺石而去,心中大为不快,几个月都郁郁不欢,多次致函杨次索还心爱之石,最终未能追回,米芾为此懊悔不已。

赵孟頫——元代艺术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頫本来是宋朝的一个没落贵族,后来入元朝为臣。因身为宋宗室出仕元朝,曾受到人们的非议,他自己亦常作诗作画寓意归隐故乡之意。在赵孟頫的推荐下,元朝皇帝网罗了不少才智之士,赵孟頫因此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在艺术上也成为元代文入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才华也表现在诗、书、画、印等多个方面,他是使这四者密切结合的先行者。在诗一方面,他作的《岳鄂王墓》七律是宋代以后罕见的佳作。在书法上,他精于楷书、行书,恢复了碑学,也兼长篆、隶、章草,为宋人之所不能。楷、行上追“二王”笔法,又取李邕之体势,创造出一种圆转秀润的风格,世称“赵体”,对元、明、清书法艺术影响极大。

赵孟頫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他擅长画鞍马人物、山水和竹石。他的鞍马人物,在画法上采用工整着色的方法,例如有名的《秋郊饮马图》,画了马的多种动态,造型坚实。在构图上,疏密的布置能收到表达主题的效果,还不失传统的旧规范,这是鞍马人物画法的新突破,元、明、清三朝无人能及。

赵孟頫画山水竹石,更是发展了宋、金的文人画派,多是用了简率的水墨法,富于笔墨趣味,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大转折,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他著名的《秀石疏林图》线纹的熟练活泼和另一著名作品《鹊华秋色图》画面上的稚拙的风致都为后人推崇。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赵孟頫对绘画、书法等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主张可以归结为最基本的两点:标榜复古和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他提出绘画艺术的标准不是作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古意”。向古人学习不是学习古人怎样观察生活与表现生活,而是模仿其“古意”的“笔墨”。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只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诩能手;殊不知古意既失,百病横生。我所画看起来简率,但识者知其近古,故认为好。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此外,赵孟頫还有一段话:“宋人画人物远比不上唐人,我刻意学唐人是不想受到宋人的影响。”这里,他坦率地承认他反对宋代的绘画传统。赵孟頫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后面的自题诗很有名:“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里他再三强调的不是形象的真实与笔墨的关系,而是孤立地谈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笔墨趣味不应是一概地加以反对的,如果离开了艺术是形象的反映生活的原则来谈笔墨趣味,其真正含义就是取消作品的内容,或置作品内容于次要地位,也就离开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

王冕——8岁神童画荷花

王冕(1287 —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山村人,他是元朝著名的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

王冕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靠给别人放牛为生,但王冕聪明好学,常在放牛的空闲刻苦学习。一日,天近正午,闷热烦躁,王冕坐在柳阴下乘凉看书。

一会儿功夫,天上阴云密布,雷声滚滚而来,倾刻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下了不一会,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山上田间,经雨水的冲刷,绿的更翠,红的更艳。七柳湖中的荷花,苞上清水滴滴,叶上水珠滚滚。

王冕出神地望着荷花,不禁赞叹:“这美妙的景色,恰如古人诗云‘人在画图中’。可惜啊,我只会作诗而不会作画。”

王冕走到湖沿,摘了一枝盛开的荷花,仔细地玩弄着、观察着。看着看着,王冕似乎悟出了一些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画荷花,岂不有趣?”

王冕越想越高兴,从此便立志学画。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冕更加的刻苦了,在七柳湖边,王冕仔细地观察湖中荷花,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找出了区别。他看累了,就拿出书本在柳树下学习。

夜晚,寺庙内的长明灯下,王冕或钻研《孙子兵法》与《鬼谷子》,或学画荷花。岁月悠悠,湖中荷花已凋落,王冕学画已成,他画的没骨荷花像真的一样。

转眼秋天已至,赶庙会的日子又到了,今年赶庙会的人格外多,王冕也去庙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把画荷花的画送给赶庙会的人,人们都很惊讶,没想到一个8岁的放牛娃竟把荷花画得象刚从水中摘出来的,人们奔走相告,都称王冕了不起,从此,王冕神童的名号便传播开来了。

长大后,王冕通过苦练作画,终于成为元朝著名的画家。

唐寅——幼年拜师终成画坛泰斗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朝著名的画家。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画名更著,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明代时的苏州,繁华热闹,各界名流都云集于此,在苏州阊门桌桥头有一家酒店叫“唐记酒家”。酒店的主人唐广德是唐伯虎的父亲。

一日,门外来了客人。一位是有名望的画家沈周,另一位是祝枝山;还有一位叫文征明,和唐伯虎年龄相仿,是沈周的徒弟。

唐广德热情地迎了上去,“沈先生,快请进!枝山,征明,来来来,这边请!”

这时,在书房学画的唐伯虎跑了出来说:“沈先生好!祝兄好!”说着坐到文征明旁边。“伯虎呀,”沈周拉过唐伯虎,“把你的画拿来给我看看行吗?”“好!”唐伯虎一溜跑进书房,拿来了刚刚作的素描,递给沈周,“请先生指点!”

沈周接过唐伯虎的人物素描仔细端详一番,说道:“很有想像力,画得不错。不过,画画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要以现实为基础,创作可以适当夸张,但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就显得不真实了。”

唐伯虎点头说:“我懂了。”

沈周又说:“你天性聪明,又这么酷爱画画,只要你勤奋刻苦,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这时,祝枝山看着唐广德说:“唐老板,沈先生夸赞你家伯虎,看把你喜得眼眯成了一条缝。还不快一点为我们准备几样拿手的好菜!”“你说吧,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要什么有什么!”唐广德说。

祝枝山吟出了两句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伯虎在一旁大叫:“妈妈,烧一盘野鸡,再烧一盘鳜鱼!”

祝枝山继续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下可难倒了唐伯虎。“伯虎,报菜呀!”祝枝山在旁边催促道。“这月,圆形的;乌,禽类呀!”祝枝山在一旁指点。

唐伯虎猛省:“来一碗板栗烧鸡!”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赞。

唐伯虎又叫道:“还有虾米炖豆腐!”众人齐声夸赞。

在众人进过餐后,祝枝山走到唐广德身边说:“唐老板,我今天特地给你儿子伯虎做媒来的。”“咳!孩子这么小,做什么媒呀!”唐广德推辞道。

祝枝山接着说:“再聪明的孩子没有高人指点也不行啊!”

唐广德一下子醒悟过来,忙叫道:“伯虎,还不快快磕头拜师!你不是早就想拜画坛泰斗沈先生为师吗?沈先生答应了。”

唐伯虎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连忙跪拜。此后,唐伯虎便跟着沈周刻苦学画,终于成为明代著名的画家。

徐文长——智激窦太师的少年

徐文长(1521—1593年),名谓,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代表作品有《墨花图》《菊竹图》《墨葡萄图》等。

徐文长从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有一年秋天,科举考试即将在绍兴举行,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鼎的老太师来主考。这窦太师游走过市时,总让人扛着一块写有“天下无书不读”的皇帝赐的金牌走在前面,威风得很。

这天中午时分,天气炎热,10多岁的徐文长听说窦太师要从这条街经过,故意在他经过的大道当中,赤身露腹地躺着。走在前面的士兵发现后,连忙向窦太师汇报说:“有一个小孩挡住了官道。”

窦光鼎听说官道被一个小孩挡住了,很不以为然,慢慢地从轿中走出来,只见那孩子在骄阳下睡着了,他便轻轻唤醒他:“醒一醒。”徐文长故作睁开惺忪的双眼说:“干什么啊?”

窦太师说:“你睡在热石板上,难道不怕把皮肤晒焦吗?”徐文长看了看窦太师,翻个身又想睡。衙役立即上前说道:“你可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大官是谁?他就是皇上派来的主考官窦太师,不得无理!”

徐文长站起来说:“我正在这里晒肚子里的万卷书。”

窦太师笑了笑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会对对子,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若对不出,你就让开大道。”“如果对得上,那怎么办?”徐文长等窦太师一说完,就紧接着问。

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便随口说道:“如果对得好,我就步行回学宫。”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3个阁老台门,便开口说道: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对道: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听了连声说好,“东郭”对“南街”, “武将”对“文官”,对仗工整。

这时,徐文长突然凑到窦太师跟前,故意问窦太师:“你那金牌上的6个大字,作何解释?”

窦太师得意地说:“皇上知道天下的书我都曾读过,便赐给我这块金牌。”“那么《时建书》这本书你总该读过吧?”徐文长问。

窦太师听了,暗道:别说读过了,我连这书名也没听说过。

徐文长见窦太师愣在那儿,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原来《万年历》又叫《时建书》。他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完,从头背了下来,背得非常流利。

窦太师听了一遍,也背了一遍,但是,徐文长却能倒背,太师虽有才学,可却不会倒背。

徐文长问:“既然太师也有未读过的书,那么这块金牌该怎么办?”“那自然不适用了!”说罢,窦太师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步行回学宫了。

从此之后,窦光鼎进出府门,便不再叫人扛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