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践行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4:13:05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丰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临证践行录

中医临证践行录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临证践行录/张丰强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4

ISBN 978-7-5132-5438-0

Ⅰ.①中… Ⅱ.①张… Ⅲ.①《伤寒论》—研究

Ⅳ.①R222.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301471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5.5 字数93千字

2019年4月第1版 2019年4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438-0

定价 2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作者简介

张丰强,网名普门子、愿为良医、大医精诚;出生于中医世家,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1999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糖友》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理事;深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关幼波、印会河、施汉章、李曰庆等教授,颇得真传。

张丰强中医理论扎实,见解独特,屡有创新,构建“泛控激活医学”,独辟“泛控激活疗法”。他主编《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现代方证学》《伤寒学》《现代中药临床手册》《临床大本草》等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丰强临床经验丰富,辨病与辨证并重,经方与时方共施,用药重视顾护胃气、维持气机升降及给邪出路,以“扶正”“祛邪”“调和”为治病三大法门。他擅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慢性心力衰竭、失眠、抑郁症、高血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炎、痛风、肾衰竭、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痤疮、荨麻疹、扁平疣、带状疱疹、银屑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溃疡,以及咳喘、肿瘤、风湿骨病、妇科杂病等。

近年来,他研发贴博士中药脐贴——感冒贴、止咳贴、清咽退热贴、安睡贴、开胃贴、止汗贴、遗尿贴等系列产品。贴博士中药脐贴产品上市3年来,深受病人的喜爱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的事迹先后被众多媒体报道,如《科技日报》“张丰强与泛控激活医学”;《新民晚报》“激活人体潜能的人——记年轻老中医张丰强”;《新闻晚报》“好心医生助怪病女孩回校”,以及《新闻晨报》、《上海大众卫生报》、《上海中医药报》、上海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均对其有报道。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1016185789@qq.com

微  信:大医精诚(ywly1962)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448号

邮  编:201100自 序

我最近看了不少新出的、颇有影响的中医著作,这些著作对重新认识中医经典著作和推进中医的发展功莫大焉,但仍有白璧微瑕的感觉。比如有一本书说冬至这一天是全年中最冷的一天,之后阳气渐升、天气变暖,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才真正进入冬季,气候逐日变得寒冷起来。这是个常识或经验问题,怎么还会出错?常识问题如此,那么临床呢?作者介绍其师傅用藏红花治疗尿血的经验,我对几个病人试用过也没有什么效果。当然不能以我的试验为准,但疗效确不像作者说的那么好却是事实。

介绍老中医经验的书很多,让我们受益的的确不少,但让多数同道、读者用得上的又有多少?像治疗蛋白尿的老中医经验方颇多,但哪个老中医的方子在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的前提下能把肾炎蛋白尿治好?

这些名医的好经验、好方子,为什么多数经不住临床重复、被西医诟病?这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辨证论治不精来解释的。我揣测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名家们出于保守,“留一手”,没有把经验或方子全部写出来,对核心的东西有所保留。二是报喜不报忧,尤其是医案、临床报道,未把治疗的病例如实地都写出来,有效的保留,无效的就不记录了。三是当时的药材与今有别,质量差异较大,“古方今药不相能也”。

我于1985年大学毕业至今已有30多年,一直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间,曾先后到北京跟随中医大师刘渡舟、王绵之、赵绍琴、关幼波、印会河、施汉章、李曰庆等进修,侍诊抄方,获益多多。临证之余,研习《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勤思考,穷究竟,善总结,探求中医病理,破解治病密码,炼取“灵丹妙药”,以期成为一方“明医”。

为使后学少走弯路、同仁有所启示、爱好中医者有所增益,以造福更多病人,我遂决定写这本书。

书中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来阐释深奥的、难懂的中医理论;尽量“自说自话”,避免引经据典、以经注经;尽量记录自己熟悉的、有心得的、有认识的理论和经验。书中我写下自己真实的中医思想和认识,如实记述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

我虽不是名医大家,但三十年如一日,几近天天临证,日日探索,唯“明医理、明病理、明治法、明药理”为是务,几近“明医”,故斗胆将自己的经验、心得整理成册。鉴于我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张丰强2018年仲春于沪上大方脉医馆医论医话中和思想与临证

中医的本意是什么?我没有做过详细的考证,但个人理解应该是中国医学的简称,是明末清初西学渐进、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为了与西医相区别的这么一种叫法。在民间,从西方传进来的日常用品老百姓不叫西什么,而叫洋什么,如洋烟、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车子(自行车)等;在学术界,对于西方的学问、知识叫西学。所以,现代医学通俗的叫法就是西医,为了与之区别,中国医学便叫中医了。这可能是无意为之,但这个叫法我以为甚为科学,或者说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里的中,我的理解是中国的中、中原的中都不是最好,最好的寓意应该是中和的中!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中庸思想相吻合。

所谓中和,就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热不凉,是一种温和、中庸、非过非极的和谐、健康、顺遂的中间状态。

中和思想属于哲学范畴,对指导人生、事业,乃至建邦治国、指导中医临床都有作用。

那么,中和思想对于指导临床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举例介绍于下:

1.辩证地辨证是中和思想的最好体现。临床辨证,不能非A即B,非寒即热,非虚即实,站在中和的立场上辩证地辨证,找到矛盾证,如辨证为虚证时,我们还要寻找实证的证据,辨证为寒证时则要寻找热证的证据等。这样辨出的证才更客观、更全面。当然,临床上的矛盾证并非存在于一切病证中,但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想到这个问题。不然,辨证就会有偏颇,处方用药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中病即止是治疗大法的中和思想体现。“穷寇莫追”,中病即止,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适可而止。带兵打仗,让敌方知道厉害、跑了就可以了,不要穷追猛打、赶尽杀绝,不然“兔子急了还咬人”,己方会受到不必要的伤亡。治病也是如此,病邪祛除的差不多了就好,让机体自我调节就可痊愈,不要继续用药,不然容易损伤正气。

3.调和治法也是中和思想的体现。当机体出现“人民内部矛盾”时,如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心肾不交等,打压强势的一方,扶持弱小的一方,使之趋于中和状态,即健康状态。

4.反佐用药更是中和思想的体现。临证处方要根据病人病情、病机来定,有经验的医师并不是见寒就用热,见热就用寒,见虚就补,见实就泻,而是根据病机虚证以补为主,反佐泻药,如用大剂黄芪补气时少佐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以清热为主,反佐热药,如银翘散中荆芥的运用即是此意。不然,就容易出现偏差,走向用药的反面。治则刍议

治则,顾名思义就是中医临证治病的原则,又叫治疗原则,简称治则。对此,历代医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同。我的看法是不管什么观点,总要以临床实用为标准,即能指导临床的就是好的、对的,否则就没有意义。

临床30多年,对此略有感悟,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治则是针对疾病而言的,所以在谈治则之前,有必要把疾病的病理讲一下。疾病(不内外因致病除外)的实质是正邪斗争,发病与否、加重还是好转、向愈还是恶化等过程,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正邪的斗争,或者说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所以,从整体上讲,疾病的实质就是正邪的斗争。但有一种情况不是正邪的斗争,是机体内部脏器的不协调、不和谐,可称为内部斗争。中医的病理实质大概如此。

疾病的实质清楚了,治则也就随之而出了。

第一是扶正。这是疾病治疗的第一原则。《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只要是疾病可以说就有正气虚的一面,无论是先虚邪侵还是邪剧伤正,正气虚是必然的。因此,扶正当为治疗疾病的第一大法。这就要求我们临床上要仔细四诊,详察细辨,何处正气受伤,什么正气不足?是一种正气不足,还是几种正气同虚?还要找到虚地所在,具体到脏腑;再就是虚的细分,是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津虚、精虚,还是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然后根据这个“虚”确立治则、治法和方药。

第二是祛邪。这是疾病治疗的第二原则。“邪侵虚地”,所以有正气虚的地方,必然就有邪气存在。我们要运用四诊方法,找到这个“邪”。譬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外邪,五志过极导致的郁热、相火、气郁等内生之邪,代谢废物运输不及存留体内的水湿、痰浊、痰饮、湿热、瘀血等代谢之邪等,像抓间谍、逮小偷、挖内奸一样,一定把这个“邪”给找到,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邪”进行遣方用药。

第三是调和。因为不和谐、不协调、不平衡导致机体气血阴阳运行障碍,以致疾病,所以解除这些不和谐即调和矛盾就成为治疗疾病的又一大原则。这类的疾病如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心肾不交等,就像家庭中的夫妻不和、父子反目、兄弟交恶一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存在正气虚或是邪气实的问题,是一方过强、一方过弱,或一方该强不强、一方该弱不弱,颠覆了正常的相互共存、共生、制约等关系,导致不和谐——疾病。针对这种不和谐的治疗原则不是扶正,也不是祛邪,而是调和。过强的一方我们打压它一下,过弱的一方我们扶持它一下,使之趋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恢复原有的和谐的健康状态。

具体到临床,疾病不会就是单纯的正虚或邪盛或不和谐,往往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见招拆招:正虚的我们就扶正,邪实的我们就祛邪,不和谐的我们就调和,混杂兼有的我们就扶正、祛邪、调和一起用!这是疾病治疗的总原则。明白此,临床便可执简驭繁、提高效率。

那么,在上述治则的指导下临床应该怎样用药?

对于虚证、慢性病,扶正的药味数宜多,剂量宜小,即方大量小,宜缓图不宜快攻,尚王道。

对于实证、急性病,祛邪的药味数宜少,剂量宜大,即小方大量,宜速决不宜久战,崇霸道。

不和谐的疾病多为慢性病,处方用药宜轻灵、适中,尊中庸之道。

对于祛邪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给邪以出路。汗孔、鼻窍、二阴,尤其是二阴,是邪气排出体外的重要通路。给邪以出路

中、西医有诸多区别,其中之一就是对病邪在治疗方法上的截然不同。西医是杀菌、抑菌,彻底消灭病菌。中医则是祛邪、驱邪,想方设法地把机体内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病邪赶出体外;对肝脾不调、心肾不交、肝胃不和则给予调和、调解等,把矛盾化解于无形。这给我们一个明晰的临床治疗思路,就是“病邪要有出路”、治病要“给邪以出路”,而不是“关门辑盗”。就此探讨如下,供同道参考。

第一,常见小病常常是机体自身的一种给邪以出路的形式。比如睑腺炎、口舌生疮、脚癣、脚痛、臂痛等,都属于给邪以出路的情况,是体内邪气积存日久不能自我化解而外泄的表现。内生之邪——五志过极、瘀血痰浊留滞通过这些小病外泄之后,机体内部就相对平衡了,重要脏器就不会出大问题。青岛已故名医王冠群先生的经验: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手臂疼痛是好事,是痰浊瘀血外流手臂的佳兆,是邪气转移到手臂的缘故,所以见到这种情况不久冠心病也就好了。脚癣也是体内湿热毒邪外泄的表现,如果问题不大,多不主张治疗,给邪以出路。这里的脚癣就是邪气的一个出口。如果一患脚癣就治疗,等于把这个出口给堵上了,体内的邪气出不来,必然郁闭体内,进而伤害内脏,而生大病、重病。

第二,传统中医的移治疗法是将大病化小、重病转轻的一种特殊疗法,也属于给邪以出路的一种形式。比如对口疮、颈痈、面部疔毒等机体重要部位的疮疡,有经验的中医不是直接治疗这个疮疡,而是把这个重要部位的疮疡转移到上下肢等相对不重要的部位,然后再进行疮疡的治疗。当时病虽未解除,但不会危及生命,原来危险的疾病变轻了,重病成了小恙,给安全治疗疮疡赢得了时间和时机。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几近淹没,偶见于民间中医。

第三,情绪发泄也是给邪以出路的一种形式。心理治疗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倾听,倾听的目的就是让病人把不良、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这个环节做好了,心理疾患就好了一半。古代文献中的情志疗法与现代的心理疗法,名称不同、治法有别,但其理是相通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受了巨大委屈或悲痛,见到亲人没有大的反应,这时有经验的老人就要设法让这个人哭出来、说出来、骂出来;只要大哭一场、痛骂一顿,委屈就消解了,心情顺畅了,气血经络就畅通了,以后就不会落下病根。否则,按老人的说法就会憋屈出病来。临床观察,这种情况导致肿瘤的案例不在少数。男女比较,女人更长寿,可能与女人容易哭泣,病邪容易外泄有关。

第四,五官七窍多是内邪外泄的渠道。咳嗽、喷嚏、流泪、哈欠、叹息、呕吐、二便等都是内邪外泄的表现,这些病变出现的部位孔窍也是邪气的出路。通腑泻浊、利尿、涌吐、探喉、取涕、熏鼻等都是具体给邪以出路的方法。

第五,汗孔是给邪以出路的一个主要渠道。比如发汗解表,解除表邪外邪;发汗消肿,消解风水、水肿;发汗止痒,解除肌表风邪;发汗解毒,解除尿毒症毒素(尿毒症发汗疗法可以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发汗祛湿,微微汗出可以解除体内湿气;发汗除痹,发汗解除风寒湿邪,缓解、消除痹证,都是经过汗孔排除邪气的例子。

第六,经血通道——阴道也是给邪以出路的重要渠道。对于女性来说,经血既是生理产物,又是给邪以出路的好载体。我对这条渠道的认识始自民间的一位巫医。该巫医曾给我一个妇科病的秘方,主要成分就是丹参、红花、鸡冠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且剂量甚大,合在一起有3kg之重。嘱用大锅煎煮,放红糖250g,煎煮一锅,当茶饮用,分3天服完,出汗、避风,忌食生冷油腻;并嘱在经期服用。我在临床遇到一例产后身痛的病人,常法治疗效果不著,遂按上法,开了一大剂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方子,也嘱病人于经期服用,结果效果卓著,一剂而愈。自此,每遇妇科疾病,常尊此法施治取效。经血是女性发育成熟后的正常生理代谢,也可以理解为是女性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推陈出新。推陈就是排泄体内的不良物质,进一步可以理解为排泄体内的邪气。体内的瘀血、痰浊、风湿等有形之邪,平时难以排出体外,若借助经血,因势利导,顺流而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经期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犹如西医之刮宫疗法,祛瘀生新,法异理同。在临床具体运用上,我的经验:经前多疏肝理气,经期多活血化瘀,经后多补肾益精,一般经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等多获痊愈。

综上所述,在临床处方用药时,不论是对机体内生的内邪,还是对外来入侵体内之外邪,均要以驱邪、祛邪为主要治则,尽快把这个邪气赶出体外,从而达到邪去正安、治愈疾病之目的;而把邪气赶出体外的捷径就是要给邪气一个出路、一个渠道、一个出口,因为是邪必有出路,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疑难病诊治要点

什么是疑难病?这里所谓的疑难病是指西医诊断清晰,但中、西医治疗均没什么优势或医家没有什么诊治经验的一类慢性疾病。

对这类疾病的诊治要点,首先是辨证。怎么辨证?我以为这类病人不是虚就是实或者虚实夹杂,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找到病人虚在哪里,要具体到气血、津液、精气、阴阳,具体到哪一脏哪一腑,是单纯的阴虚、阳虚还是阴阳俱虚,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或者搞清楚是什么邪造成的,也要具体到什么邪,是风寒湿热外邪,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所伤,或是内生痰浊、湿浊、瘀血、内火、食积等。如若是虚,一定要找到虚地;如若是实,一定要找到邪因;如若是虚实夹杂,就要找到虚地和邪因。

在上述的辨证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传统中医理论,辅以现代西医理论来求证。尤其在传统中医理论求证无果的情况下,借鉴西医理论或许会收到柳暗花明之效。

比如青少年长期低热,西医检查无异常,应用西药也无效,中医多束手时怎么办?我们常常可以从病人的饮食、二便、口气、睡眠等方面寻得积滞的症结,然后运用保和丸加减治疗而获奇效。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辨证论治!找到致病之因,然后对因治疗,疑难病也就不成为疑难病,因此也就很好治疗了。这或许就是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或诀窍吧。治病如下棋

医有医道,棋有棋道,但其理亦有相通之处。初学、低手下棋,下一步是一步,走到哪算哪;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多步,围棋的计算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说,高手下棋,走一步之后就预知到对手的下一步走哪里,所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走已经成竹在胸了,完全掌控了对方的应对甚至变化,所以每弈必胜,临床治病亦复如此。

初诊开方就应预知病人吃药后的反应、病情变化、病机转变,第二次、第三次开什么方已是了然于心。

如治疗支气管哮喘,外感风寒哮喘发作,一般开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汤服后多外寒得解、内饮稍减,咳喘减缓,病机已转化为单纯的内饮加上肺失宣降了,所以处方可选苓甘五味姜辛汤;之后,则宜选用五苓散或参苓白术散;再之后,则可选用都气丸或金匮肾气丸了。首方重点是治标治肺,次方重在治痰饮,三方重在健脾,四方重在补肾。这是一条先表后里、先上后下、先祛邪后扶正再补肾的整体、系统的治疗思路。

过去,对于远道而来的农村病人,有经验的医师多开两三个方子,让他们回家之后依次服用,效果甚为理想。

如果为医者对每一个病都能如此把握,则是中医之幸,更是病人之幸。大剂治大病

大剂者,方剂中药物剂量大者是也。中医历来有王道、霸道之分。前者是指方小量轻,四两拨千斤,轻可祛实,平淡中见神奇,这是每个中医都向往的境界。谁不想在没有一点风险的情况下“谈笑间”治愈疾病?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后者是指方可大可小但剂量必重,下手狠,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出手必置疾病于死地,于惊涛中显手段,但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虞。所以,后者多不被大家所认可。然,乱世须用重典,有些急症、疑难病则非大剂不可,王道多派不上用场。

如西医之休克,中医称之为脱证,还有大出血等急症,重用人参或参附急煎频服挽狂澜于既倒。这种案例,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此不做赘述。当下这种案例就不多见了,其原因就是这类疾病目前我们中医多数遇不到,即使遇到了也不愿用这个办法来治疗,因为要冒很大的医疗风险。再说,西医抢救的效果不但比我们中医来得及时,而且效果更确切。

然而对一些慢性病,在西药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医的大剂方多可派上用场。我对大剂治大病真正有所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从一个病人和一个病人家属那里领悟的。那时我在肾病专科医院主诊。有一天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者,很健谈,是来咨询的,说起肾病来头头是道。原来10年前这位老先生就得过肾病,当时腹水、腿肿,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予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不效。老先生是教师出身,自己在书店买了一些书刊,看到大剂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的报道,遂建议住院医师照方用药,医师怕担风险让其签约方予实施,结果不到1个月病情就控制了、临床治愈了。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西医的冲击疗法,尤其适用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但这种冲击疗法也不是万能的,有的容易复发。这位老先生就是因为复发来咨询的。后来我以健脾补肾之剂配合治疗1年余,疾病治愈。随访3年未复发。这是我对大剂治大病的初步感性认识。

再就是一位病人家属找我看别的病(不是肾病),说起肾病的治疗来告诉我一件惊险的事:几年前,他的一个亲戚,是位20多岁的女孩子,身患肾病,多方治疗无效,遂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乘家人不注意时将一瓶(60片)南通产的环磷酰胺片剂一次吃掉,家人发现后病人已经非常危险了,遂急送医院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家人松了一口气,出院后在家静养了半个多月,身体感觉轻松了很多,水肿也消失了、泡沫尿也不见了,再到医院检查,小便转阴了。之后多次复查,小便正常。自杀不成,顽固的肾病反而意外获愈了!这个案例进一步让我确认大剂的确可以治愈大病。

后来我收治一位9岁紫癜性肾炎男孩。这个病孩已经病了4年了,在武汉、广州、济南、南京、北京都看过,就是蛋白尿、尿潜血不能转阴,爷爷、父母陪着孩子,很是着急、担忧。我安排好住院,立即开了中药汤剂,同时开了化验单准备次日早上检查。结果次日查房时我发现这个病孩不在病房,待中午才回来,说是到亲戚家取东西了。第3日中午病孩爷爷来到办公室找我才把实情告诉我们:病孩入院后当天晚上就吃了一次中药,次日在我院检查小便转阴,他们怀疑我们的检查结果遂到市人民医院复查,结果还是阴性,第3日再到外院检查小便依然是阴性,这才放心。他们怎么也不相信4年来每次检查都有问题,怎么吃了半剂中药就转阴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后经巩固治疗1年,病孩病情一直稳定,小便一直正常。

再后来我治疗了一位周姓病人,身患肾衰竭,血肌酐高、小便潜血3年,多方治疗无效。来我院住院治疗,给予大剂汤药治疗3周,复查血肌酐、小便均恢复正常。当时病人很激动,说这几年没出现过这种情况,真没想到他的病能在我们这个小医院治好。

由此,我方体会大剂真的可以治愈大病。此后,每遇疑难病症常法难以取效或前医使用了很多常法时,给予重剂中药,常获佳效。

那么,大剂为什么可以治大病,并且有速战速决之效?

在拳击运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两种取胜之法,一种是以点数取胜,只要点数多于对方就算取胜!作为竞技体育则可,作为战争则不可,因为以点数取胜不是真正的取胜。另外一种是KO取胜,就是直接把对手打倒在地,并且裁判数到多少对手也起不来!前者属于中医的王道,后者则属于霸道。后者主要是用重拳、组合拳不给对方喘息之机,暴风骤雨,一击中的!

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有一个绝活就是“程咬金三板斧”,他和敌人一交手根本不顾自己的死活,就是抡起斧子连砍三下,不知多少英雄豪杰命丧这三板斧下。别小看这三板斧,我认为这是程咬金把能战几十回合的力气集中于这三板斧中,你说谁能招架的了?这也是一种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战术体现。

其实,治病与此理同。

我们看西医治疗细菌感染,西医用抗生素治疗讲究血药浓度,对严重感染者,抗生素静脉推注,每天4~6次,目的就是大剂速决,不给细菌喘息之机,不给细菌产生耐药之机,一举攻克。再看西医抢救农药中毒,洗胃什么的不必多言,用药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阿托品化,只有达到极量——阿托品化才有效、才可以抢救成功。继续看西医抢救心力衰竭,强心药的用量只有接近中毒量时才最有效。

西医的这些成熟的、科学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拿来为我所用,指导中药处方用药。事实上,古人在这方面早有典范,只是我们未加重视罢了。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剂量都很大,张仲景基本都开一剂药,先吃三分之一,不效隔时再吃,一天之内可以吃三次。也就是说仲景用药剂量甚大,一般疾病一剂治愈。

大剂治病,不好掌握,施者必须艺高术精,否则极易造成事故。一般急性病、危重病、疑难病时方可采用大方重剂,并且要中病即止,不可矫枉过正,损伤正气。如果采用王道不效时,可以考虑采用霸道大剂。而慢性病、小病小恙则不要霸道为之,还是王道为上。中医临床的四个阶段

就中医临床而言,我认为有四个阶段:

一曰:按图索骥阶段。即初到临床,怎么看病处方?根据病人病情,套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看符合哪个证型就用哪个方子。属于套方的新手上路阶段。

二曰:模仿阶段。临床一段时间,按图索骥开方不灵了,怎么办?看书尤其是看医案或者进修学习,遇到一位临床明医,跟随研习日久,之后按这个明医的套路进行开方。

三曰:辨证论治阶段。随着临床日久,明医的经验也显得局限,怎么办?继续研究、深入思考,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病证开方。这就是辨证论治阶段。

四曰:病方阶段。临证日多,经验累积,对一个病有了整体的、准确的认识,即基本病理清楚、基本治则明确、基本处方确立。这时只是根据男女、老幼、新久、胖瘦等差异,对处方稍事加减即可。坐而论道不若躬行实证

中医要亲历亲为,这样才可以明辨是非。

如用药的问题、剂量的问题,很简单,我们自己试试看。神农尚且一日尝百草而中七十毒,今人为什么不可以呢?

附子,我自己用过30克、60克,弟子用过30克,亲属用过90克,之后是病人再用30克、60克,量的问题还用说吗?

细辛,我自己用过20克,病人用过30克,过钱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什么药最难吃?徐长卿、水蛭、芒硝,而不是黄连。

大黄,吃10克我不泄泻,吃15克还是不泄泻,看来与肠胃厚薄有关系。

马钱子,你吃过吗?我一天吃2克没事。

我认为,做中医,尤其是临床中医,对有毒的中药自己要尝尝,这样才能给病人用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呼吁同行们不要坐而论道,而要亲自实践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底,不致人云亦云,临证缩手缩脚。怎样研读《本草纲目》

新近因对糖尿病的研究陷入了困境,我就想起来看看《本草纲目》,期望从中找到灵丹妙药。不看则已,一看才发现原来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与幼稚!

今将心得介绍于此,供同道参考。

1.重视“时珍”一栏的内容。如黄连,时珍曰“去心窍恶血”。这是其他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属于李时珍自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本草纲目》的精华。事实怎么样?黄连对心脏病确有良效。这个我实践过,疗效是可靠的。

2.长生成仙的文字不可忽视。还是以黄连为例,时珍录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神仙传载——服黄连五十年得仙;《本经》云“久服令人不忘”;等等。说明什么?说明黄连尽管味苦,但可以泻火祛邪,还是一味保健药,可以久服、可以不忘、可以长寿。这和上面治疗心脏病可以联系起来看:心脏好了,基本不会出大意外,所以离长寿也就不远了。记得门诊有个病人经常来购黄连,询之方知是她家的一个秘方,她服用黄连已经10余年了,平时很少生病。

3.附方有窍门。附方一栏那么多方子,哪个好哪个不好?或者说哪个更真实?仔细阅读还是可以窥之的。在主治、发明、附方中都讲到的内容多半是确有疗效的。这些方子是重点不可忽视。

4.讲得越仔细越清晰的多半是好方。如以山慈菇为主药的万病解毒丸在加工、炮制、制作时间上讲得十分详细,不用说肯定是个好方。

5.修治栏不可忽视。俗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其实,修治也是中医的精华之一。特殊的修治不告诉你,给你个秘方也不会用。还是以黄连为例,《本草纲目》中的修治:黄连为治心火之主药,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输液、多饮与解表

对于病毒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西医多采取对症治疗,比如退热、止痛等,再就是要求病人多饮开水,这样不用怎么治疗一周后自然就好了。并且西医认为没有治疗感冒的特效药物。对于重症感冒或有条件的、体质偏弱的病人,多给予输液、补充维生素C等治疗,效果尚满意。机理何在?输液、多饮水治疗感冒与中医的解表有什么内在联系?

1993年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期间,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我感冒了,遂自配了一些中成药服用,效果不著。低热37.7℃,全身酸软、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这样折腾了六七天,实在受不了了,遂于晚上7点多钟来到病房,输了5%的葡萄糖500毫升、维生素C3克,生理盐水500毫升、庆大霉素24万单位。输完液不到2小时,感冒就好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输液过程中我去了2次厕所,输完液后又去了1次厕所。之后胃口大开,特别饿,很想吃东西,即到小卖部买了一盒辣味牛肉方便面和火腿肠2根,回到宿舍,不一会就把这些东西吃掉了。当时吃得头上汗津津的,也算是微微汗出了。之后,感冒霍然而愈。

对此我们来探究一下原理:庆大霉素肯定对感冒是无效的,当时按常规应该打青霉素,但我因嫌皮试麻烦而改用庆大霉素。这个药对感冒是没有作用的,所以感冒治好了功劳不在庆大霉素。维生素C对细胞代谢有作用,能提高细胞对抗病菌的活力,应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那么,这个感冒是怎么治好的,且好得这么快?原因有二,一是病逾7日已经到了感冒自愈的期限;二是输液后3次小便,邪随小便而解了。这两个原因又是以哪个为主?前者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即使感冒到了自愈期限了,也不会输上液后立马就好的。所以,我认为快速治愈我感冒的主因是输液,因为输进1000毫升液体,体液稀释了,病菌融进了液体并随小便排出体外了,“表”就这样解了,感冒也就痊愈了。这也是给邪以出路的一种方法或渠道。

其实,输液治疗感冒与多饮水治疗感冒机理是一致的。因为多饮开水,体液也被稀释了,体液代谢随之加快,小便自然增多,病菌也随小便而外排了。多饮开水也罢,静脉输液也罢,殊途同归,都是增加体液,加速体液代谢,外邪通过小便排出体外,从而治愈感冒。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是解表,多以辛温之剂或辛平之剂、辛凉之剂,总要通过发汗解表,使外邪从汗而解,即邪气从汗孔排出体外,感冒向愈。可见,中、西医理论上差异巨大,在感冒的治疗上方法有异,但目的一致:将外邪排出体外,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治愈感冒。

治疗感冒的经典处方银翘散不仅是辛凉解表之剂,而且方中的芦根、竹叶不也有利尿的作用吗?说它是利尿之剂也不过分。可见,对于表证(包括感冒)发汗解表固然重要,利尿解表也不可忽视。伤寒大家胡希恕在《伤寒论讲稿》中讲到五苓散证的治疗时,多次强调对于外感加蓄水证单纯地解表是不行的,必须解表和利尿同施才可获效。邪水搏结,必须分解,解表与利尿同施,外邪、水饮才可同时消解,五苓散证方可向愈。

食积感冒,儿童、老人较为常见,对此单纯地解表效果也不理想,只有解表与消食导滞两法同施,感冒才容易治愈。这里的导滞即是通畅大便,有通便解表之意。

综上所述,汗法是给邪以出路,利尿也是给邪以出路,通便同样也是给邪以出路;西医用多饮开水、输液等方法治疗感冒,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给邪以出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医者,我们应接纳、借鉴、吸收西医等医学精华,改进、提升、丰富、完善中医的诊治方法,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伤食小议

伤食就是伤于饮食所致的病证,多见于老人、儿童、脾胃偏弱者,是由于饮食过多,超过了胃肠的消化能力而造成的一类疾病,也叫食积、积滞等。对其叫法,我认为还是叫伤食比较好,因为“伤”字有受伤的意思,对其病理的理解更直观,也更深入一层,即通过饮食的现象看到胃肠受伤这一本质。

食积、积滞只是一种病理概念,病人胃肠里未必真有原来的食物积聚在那里。

审因论治,伤于食就消食导滞,可用麦芽、谷芽、神曲、山楂、槟榔、鸡内金、五谷虫等药物治疗。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伤于什么食物就用什么食物炒焦煎汤服用,效果也不错。

其实,消食导滞的药物不但有助消化的作用,还有养胃的作用,养胃的目的就是“疗伤”,疗被食物造成的“胃肠损伤”。这样理解,就不会着眼于胃肠中是否还有真正的食物、积滞等有“形”的东西,而影响治疗思路、处方用药了。从《易经》坎卦谈失眠的治疗

坎卦,两阴加一阳,水火和谐、阴阳协调,揭示了中医的肾阴肾阳的关系。

下面我们说说失眠——不寐的治疗。《黄帝内经》云:“阳入于阴,谓之寐。”我认为这里的阳是指肾阳,就是坎卦中的“一阳”;这里的阴则是肾阴,也就是坎卦中的“两水”。

寐是自然现象:大地因为太阳落山而寐;太阳落山了,鸡、狗、猪等也进入睡眠了;花生、合欢树的叶子也闭合了——也进入睡眠状态了;人自然也是日落而息要睡觉的!

可见,这个寐不是我们人类所专属的,地球、动物、植物都要寐的!

那么,不寐是什么?

“阳不入于阴,谓之不寐”,即肾阳白天应该在外“巡逻”工作(卫出下焦等都源于此),晚上就要归其本位入到两水之间。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休息。

如果两水太少了,即阴虚了就会导致一阳难以入阴——阴少盛不下阳而不寐!相反,如果一阳太弱小——阳虚了,这个阳也不愿入阴。为什么?水太多、太寒,阳进去也受不了还得出来!

实际情况怎样?冬天没有暖气很难睡着,一直到把被窝捂暖和了才可以入睡;夏天没有空调也不好入睡——热得睡不着!所以,治疗不寐的两大法门就是:滋阴降火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加减;补阳潜阳安神,方用肾气丸加潜镇药。前者多见,后者知道的就少了,或临床少用,但确可收桴鼓之效。中医治疗冻疮、烫伤《黄帝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说,寒性的病症要用热性的药物治疗,热性的病症要用寒性的药物治疗。

冻疮是寒性病症;烫伤是热性疾病,这是常识。按《黄帝内经》的理论,治疗前者就需要热性的药物。今转《南方医话》一方证之:

方药:生石灰。

用法:金属盆1个放水,上置木板一块,将冻手或脚洗净放木板上,徐徐往盆里放生石灰,产生热气,用旧布罩住手脚、盆口,让热气熏蒸冻疮部位;若太热则掀开旧布散热后再盖好,不甚热则再加石灰以增热,如此反复几次即可。

效果:一般1~2次即愈。

考:生石灰系在炉内烧炼而成,吸收了大量的热能,应属大热之药,因此能治寒冷疾病冻疮。

该疗法,我亲自试用2次即愈;我外甥女也用过,也是2次痊愈。

或许有人会问,不用生石灰只用热气是不是一样可以治疗冻疮?其实,不然。我试用过,效果不著。

再看烫伤的治疗,确有不少好方,但大多以寒性的药物为主,比如石膏、黄连、麻油等,是典型的“热者寒之”。艾灸治疗烫伤时,用这些药确有良效。海南痹证为什么不多

初到海南琼海,第一感觉怎么满街都是摩托车?琼海简直就是摩托车的世界!后来了解到,这里属于丘陵地带,路高高低低,摩托车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在北方骑摩托车者十有八九会得风湿痹证,所以出于职业习惯,到了琼海一上摩的我就会问司机:你们这里患关节炎的多不多?回答多是不多。我感到很奇怪,怎么会不多呢?这里的人骑摩托车又多不戴护膝,关节炎病人应该更多才是。

与我儿子谈起这个疑惑,儿子讲这里不冷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无意间,儿子这个外行反把这个谜底给解开了。

风湿是西医的说法,中医对关节炎这类病叫痹证。《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海南气候炎热,四季如夏,几乎没有冬季,没有寒冷,风寒湿三气少了寒这么一气,没有三气杂至,所以就无法合而为“痹”了!也就是说,只有风邪、湿邪是不行的,没有寒邪,痹证是不会形成的。

另外,海南四季如夏,气候炎热,稍一活动或穿得多一点,即使在冬至之后的“寒冬”仍会出汗,其他三季出汗几乎是常态。而不时的、频繁的汗出,使平时侵犯机体的风、寒、湿邪还未能“与正气相搏”“结于关节”成痹就随汗而解了。这是海南痹证少发的又一原因。

所以,尽管海南潮湿,海南骑摩托车的人多,海南的风也不小,但这个痹证在海南并不是多发病。血虚是历节发病的内因《金匮要略》云:“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可见,在仲师看来,血虚是痹证、历节的发病内因。《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还有“邪受虚地”之说。经络、筋脉、骨节血虚,孔、窍、隙空虚,风寒湿邪便有可乘之机,所以血虚是历节发病的内因。

血虚,给邪入侵机体创造了条件,风寒湿邪是造成历节的外因。外来风寒湿邪与不足的营血相搏斗,邪即附着、沉积、聚集于机体,造成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历节成焉。

可见,历节的病理就是血虚和外邪,两者搏结在一起,造成局部的气血闭塞不通而造成局部关节肿胀、疼痛。

明确了病因病理,治法就是扶正祛邪,即养营血、祛风寒湿、通经络。

后世对这一学说深有体会者首推金元名医朱丹溪,在其论述痛风(朱丹溪将痹证、历节等归于痛风)的病因病理时即极为重视血虚。另外,朱氏还有所发展,即在重视血虚的同时,认为历节日久,不但血虚,还易致血瘀、化热,从而形成了血虚、血瘀、化热、风寒湿聚、正虚邪恋、邪正交争、难解难分的不易康复的局面。所以,朱氏在用药上除抗风寒湿外,尚用养血、化瘀、清热的药,如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芎、黄柏、龙胆草等。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均为有的放矢、井然有序地对因、对症进行治疗的经验心得。《格致余论》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里朱丹溪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一是血热在前,受寒在后;二是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如同热气遇寒流结冰;三是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分之故。在治法上,虽“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灵活化裁。一例是30岁女性病人,因食味甚厚,性情急躁,挛缩数月,诊为夹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以潜行散(单味黄柏)入生甘草、牛膝、桃仁、通草、炒枳壳,姜汁煎,半年而安。二例是60多岁男性病人补血温血,以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三例是20多岁的男子,痢后患痛风,诊为恶血入经络,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净,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

可见,血热,热血沸腾,猝受寒邪,寒热相击,污浊凝涩,痰浊瘀血痹阻关节,是痛风的病理关键。所以,治疗以桃红四物汤和潜行散为主,养营血、清血热、祛风寒、燥湿化痰。治痹勿忘滋阴血

痹证是指在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关节、筋骨、肌肉组织,导致局部经络气血不畅引起的以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汗出当风、久处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对其治疗古今中医多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要治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我的临床体会是在以常法治疗痹证的同时,佐以滋阴养血之法,疗效颇著。机理何在?今就此探讨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湿邪侵犯之地乃阴血亏虚之所。《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邪犯虚地之意。根据同气相求理论,有形湿邪易犯阴血亏虚之地。换言之,湿邪侵犯之地乃阴血亏虚之所。而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所以痹证除有气虚、阳虚之证外,尚有阴血不足的见证。也就是说风寒湿三邪侵犯机体的前提是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如《金匮要略》在论述历节(属痹证范畴)病因时云:“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明确指出血虚是痹证的发病内因。《丹溪心法》论痛风(属痹证范畴)时则云:“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类证治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其实,机体的正常运行一靠阳气的温煦,二赖阴血的滋养,对于机体关节尤其如此,即不但需要阳气的推动和温煦,更需要阴血津液的润滑和滋养。若关节过劳损耗阴血津液并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关节腔隙中的阴血就亏虚了;阴血亏虚了,关节腔隙就腾出空隙,给有形之湿邪乘虚而入提供了条件。当风邪过盛,湿邪夹着寒邪一起侵犯机体,入驻关节腔隙,风寒湿三邪与气血相搏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痹证乃发。《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说的是小柴胡汤证的发病机制,其实对痹证的病理同样适用,乃至可以泛指整个外邪致病的发病机制。此处的区别,只是病因由风寒之邪变为风寒湿邪,病位由结于胁下变为结于关节而已。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其实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说得非常清楚。

2.治痹名方不乏滋阴养血之品。

痹证属常见病、多发病,对此历代名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提炼了不少至今仍用于临床的名方良药,如《金匮要略》中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这些名方,除重视祛风散寒除湿外,亦重视滋阴养血。

乌头汤由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三两,川乌五枚,蜂蜜二升组成,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的寒痹,方中用芍药、蜂蜜滋阴养血。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枚等组成,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的尪痹,方中亦用芍药、知母滋阴养血,其中知母用至四两,仅次于生姜、白术的用量。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三两、寄生二两、杜仲二两、牛膝二两、细辛二两、秦艽二两、茯苓二两、桂心二两、防风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干地黄二两等组成,主治肝肾不足之痹证,方中当归、芍药、干地黄、川芎即为养血活血的名方四物汤。《丹溪治法心要》痛风方由“人参一两、白术二两、熟地黄二两、山药一两、海石一两、川黄柏二两、锁阳五钱、南星一两、败龟板二两、干姜五钱”组成,主治“气血两虚,有痰便浊阴火痛风”,方中熟地黄、山药、龟板即为滋补阴血之品。《丹溪手镜》中则明确指出痛风“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治宜“四物汤、桃仁、牛膝、陈皮、甘草、白芷、黄芩、草龙胆”者。《赤水玄珠》活血丹“治遍身骨节疼痛如神,熟地黄、当归、白术、白芍、续断、人参各一两”。麒麟散“治寒湿传于经络,疼痛不可忍。血竭、乳香、没药、白芍、当归、水蛭、麝香、虎胫骨”。

可见,古人在处方用药治疗痹证时,佐滋阴养血之品似已成定法。

3.滋阴养血之品本就擅治痹证,《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

众所周知,祛风、散寒、除湿等药擅治痹证,且为临床常法;滋阴养血之品治疗痹证不但知之者甚少,似还有悖中医治痹理论。实则不然,《神农本草经》所载滋阴养血药中就不乏擅治痹证者,如“干地黄,味甘寒,无毒,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周痹,久服坚筋骨”;“柏实,味甘平,主惊悸……除湿痹”;“酸枣,味酸平,主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天门冬,味苦甘,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等等。可见,这些药物不但功擅滋阴养血,同时还有直接除湿、逐痹、除痹等功效,为滋养阴血治痹提供了本草依据。

4.滋阴养血软化稀释有形之邪,有利于痰湿瘀血的祛除。

痹证是机体阳气、阴血不足时风寒湿三邪乘虚侵犯机体关节,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经络气血的痹阻,使原来滋养、润滑关节的阴血津液运行不畅,进而留滞变为痰湿、瘀血,并与外来湿邪胶浊在一起,使痰湿、瘀血更加黏着、胶结。此时若一味化痰利湿,往往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痰湿愈加黏着难解;若佐以滋阴养血之品,则可软化稀释痰湿、血瘀,使痰湿瘀血等邪气排出体外。这与西医之雾化吸入治疗肺内黏痰是一个道理。所以,治痹祛邪固然重要,但滋养阴血同样不可忽视。

5.祛风散寒化湿之品多辛香走窜,每易损伤阴血。

治痹常用中药如羌活、独活、白芷、防风、威灵仙、乌头、附子、细辛、白芥子、南星、苍术、薏苡仁等,多辛香燥烈,在祛风散寒化湿的同时,每易伤阴耗液,所以治痹的同时必然损伤阴血,故在处方用药时佐以滋阴养血之品可防患于未然,避免祛邪伤正之弊。这里的化痰祛湿与滋阴养血同伍,亦符合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处方法度。

临床所见,痹证日久,身体羸弱,邪气未净,正气亦伤,其中阴血的亏虚更为明显,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多属此种情况。此时若单纯“抗风湿”治疗效果多不理想,甚者越治越重,非佐以扶正补虚,尤其是滋阴养血之法,则难以取效。典型病例

姚某,女,52岁,2010年10月20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2年余。平素肩、膝、手指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晨起、阴雨天加重,饮食可,二便尚调,双手指关节肿大,伴四肢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曾用西药治疗3个多月,病情不减而前来求诊。

治则:祛风散寒、清热燥湿、活血通络、滋阴养血。

处方: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威灵仙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酸枣仁30克、天冬15克、甘草10克、川牛膝15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红花3克、炒黄柏30克、龙胆草3克、姜黄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制胆南星10克、苍术30克、青风藤20克、海风藤20克、穿山龙20克、麦芽30克、白酒50毫升。

5剂。

用法:水煎服,日1剂,饭后温服。

二诊:药后关节肿痛减轻,四肢较前有力,动易汗出,苔白薄腻,脉沉弦。上方去防风,苍术减为10克,加黄芪30克,5剂。

三诊:药后舒适,关节疼痛若失,动则汗出减少,舌脉同前,原方继服5剂。

后以上方为主,蜜丸缓图,调理半年余,病人病情得以控制。周身关节基本无疼痛,手指无肿大,阴雨天也无明显不适,四肢有力,饮食、二便正常,已能从事轻体力劳动。

6.滋阴填窍,断绝痰湿瘀有形之邪回路。

痰湿瘀血乃有形之邪,有形之邪必占正道——关节筋脉孙络阴血所居之地,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痹证遂成。若在治疗痹证时,只是祛风、化湿、祛瘀,势必痰湿瘀一边祛除,一边又复来侵。也就是说,痰湿瘀祛除的同时必然腾出空隙,这个空隙有形的正气阴血不去占领,邪气痰湿瘀血必然就去占领。所以,祛邪的同时佐以滋补阴血之品,邪气就无容身之地。

综上所述,痹证属正虚邪实之证,本在气血阴液不足,标在风寒湿邪痹阻。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尤其不要忽视滋养阴血之法。临床宜分期论治,早期宜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则扶正、祛邪并重;后期则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总之,在治疗痹证的整个过程中,滋阴养血应贯彻始终。我的经验是临床即使无阴血不足之见证,佐以滋养阴血之品,亦常收事半功倍之效。朱丹溪擅用黄柏、龙胆草治痹证

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以祛风、散寒、除湿乃正治之法,但临床未必尽效。金元名医朱丹溪治疗痹证(朱丹溪称为痛风)别有心得,在祛风、除湿、散寒的基础上,尤擅用苦寒之黄柏、龙胆草,验之临床,疗效颇著。

首先,痹证尤其是历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一般病情缠绵,病程日久,而风寒湿邪郁久就会化热,这是湿邪痰浊的特性。换言之,只要痹证日久不愈,化热是必然的。这是朱丹溪用黄柏、龙胆草治疗痹证的病理依据。

其次,朱丹溪的成名理论或学术标志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人体的阳气偏旺,阴血相对不足,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况。而在病理情况下,就容易出现“相火偏盛”的状态。针对这个偏盛的相火,自然要用苦寒的药了。黄柏不但可以清热,而且可以滋阴、潜阳、降火,是抑制相火妄动的首选;龙胆草也擅泻有余相火。痹证病人的病理和其他病人一样也有这个偏旺的相火存在,所以宜用黄柏、龙胆草。这是朱丹溪用黄柏、龙胆草治疗痹证的理论依据。

最后,湿邪痰浊贯穿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化湿、祛痰治疗痹证也应贯彻始终,而黄柏、龙胆草苦寒燥湿,龙胆草还有利尿的作用,擅泻肝胆湿热,给邪以出路,使湿热之邪由小便外排,故用得其所。

招远民间中医尹先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颇有心得,认为黄柏、龙胆草等苦寒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另有寓意。尹氏云,口香糖黏着于衣服上用通常的方法难取干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衣服放在冰箱里冷冻一下,黏着的口香糖就很容易取净了。类风湿关节炎多属顽痰死血胶着难解,用苦寒药与用冰箱冷冻口香糖之意颇似,使之“遇寒冷缩、变脆”,易于清理、排出体外。另外,将上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冰冻变脆”离开肌肉关节之后,如何将之“运输”出去?龙胆草有利尿作用,给邪以出路,可将这些“垃圾”通过“水路”转出体外。

在具体运用上,朱丹溪也有讲究:黄柏、龙胆草多酒浸炒,或入白酒同煎。这样处理,一是降低了其苦寒之性,缓和或避免了伤胃的弊端;二是增加了药物的通达之性,有利于协助其他药物解除痹证“不通”的病理。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黄柏、龙胆草治疗痹证对量的诠释颇为典型。龙胆草,朱丹溪一般用量很小,1~3克。取其导邪于水道、排出体外之意;也有向导之意,所以量宜小不宜大。黄柏一般用至30克。入下焦,引邪入水道,滋阴降相火,坚阴壮腰膝,“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所以用量宜重不宜轻。典型病例

杨某,女,30岁,2007年3月12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5年余,平素肩、膝、手指关节疼痛,畏风怕冷,活动不利,晨起加重,饮食一般,偶恶心,二便尚调,双手指关节肥大、僵硬,形似“鸡爪”,不能紧握,伴头晕、耳鸣、腰酸。舌质淡苔薄腻,脉弦少力。瑞金医院给予瑞培林每日2次,每次50毫克,早晚饭后服用。服药后疼痛稍缓,减量后病情加重。近因关节酸痛加重而前来求诊。治拟祛风散寒、清热燥湿、活血通络,佐以滋阴养血之品。

处方: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威灵仙15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川牛膝15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红花3克、炒黄柏30克、龙胆草3克、姜黄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制胆南星10克、苍术30克、青风藤30克、海风藤30克、穿山龙30克、天冬30克、知母30克。

30剂,共研细末,蜜丸,每丸10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