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名人:名人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7:20:14

点击下载

作者:许思文主编 编著者王铜起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今古名人:名人卷

今古名人:名人卷试读:

凡 例

一、本书共分七个部分,收文近50篇。其中,部分文章,移录自本书编著者王铜起等过去编著的《今古名人与赣榆》(2005年版),本书稍加改编。

、所收文章的末尾,都括注了原作者姓名;凡未在文尾括注作者姓名的,均为本书编著者自撰、改编的文稿。

、本书通用叙述文体。个别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于生平叙述外,酌加人物考证文字。

、所收人物的萃选标准,分为:国史、方志人物传记中记载的历史人物,择其正面的廉洁、忠贞、勤勉、贤能者;在历史时空中对局地或全局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有巨大(较大)影响者;能增强地域文化积淀、人文厚重感之文化名人;典籍、裨史记载,民间口耳相传之传奇人物;主流媒体宣传、社会普遍认知之英雄模范人物等。

、遵循尊重历史、注重事实原则,对选录人物按史实记叙,不溢美,不隐恶,不主观臆定。

、萃选人物时限,上自远古,下迄当今;“文革”十年及前后一段时期资料缺如,故基本无人物可予入传。

、选录人物排序:将帅篇,按照当今一般公认的顺序排列;古贤、文化名人及传奇、英模人物,则按照人物生平年代排列;古今人物混编的篇章,按照先今后古顺序排列。

八、年号及职官标注。对古代人物及近现代人物,文中使用的封建帝王年号,一般都随文括注公元纪年;历代职官择其要者随文稍作注释。

九、所选用文章的标题,均依据本书的编辑体例重新拟就。

“古贤清韵”

尚书使金 名相调鼎——北宋抗金名相胡松年辅国治军纪略

胡松年

胡松年(1086—1146),字茂老。北宋海州怀仁县城里(今赣榆区赣马镇城里村)人,幼孤贫,靠母纺织供给读书。胡松年博学多才,尤精于《易》。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以太学上舍生官潍州教授(州之学官)。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政和八年),胡松年朝觐于便殿,徽宗喜其相貌堂堂,授官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校书郎,掌校正典籍,订正讹错;资善堂,宋皇子读书处,设赞读、直讲等官)。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胡松年任殿试参详官(举子乡试后在宫殿接受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参详官,审定点检官对试卷所定等级是否确当的官员),因取沈晦为第一合徽宗意,升任中书舍人(唐代掌管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等;宋代为迁转之阶,不任实职)。十一月,太傅王黼被贬致仕,胡松年因受王黼举荐被列入“王黼党”,罢官提举太平观。(提举,一曰官名;一曰掌管之义。太平观,为道观之名。意为安排老病高官闲员而设的只食俸禄、不管政事的闲散官员。)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市)称帝,是为南宋高宗,胡松年官右文殿修撰(宋官名,为集英殿学士改称。为贴职之高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胡松年上疏,密奏中原利害。七月二十九日,授胡松年平江知府(宋政和年间升苏州为平江府,辖今苏南及上海部分地区)。胡松年到官,以兴利除害十七事张榜禁约,百姓称便,朝命加徽猷阁待制(徽猷阁,宋大观二年建,以藏哲宗御集,设学士、待制等官)。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八月,朝廷因张琪、邵青数降复叛,命诸将不得招安。胡松年上言:“大将四合,连旬不能破敌。今青据通州崇明镇沙上,寨栅之外,水浅舟不能行,泥深人不可涉。本府钱粮已费十三万贯石,公私骚然,而贼未可睥睨。况刘光世兵将类多西北人,一旦从事江海,间有掉眩不能饮食者,况能与贼较胜负于矢石间哉?……”后二日,右司谏韩璜也奏剿张、邵之不便。朝廷命刘光世招降二人。是年,宋高宗“幸”浙西,漕臣征民间建筑材料营造宫室,被告发。高宗遣黄龟年御史赴各地按察,令地方官用银、帛和僧道度牒折价还百姓。胡松年怕获罪,诈称已还百姓三分之一,令属县造假文书骗御史,被黄龟年查出奏上。绍兴二年四月十三日,罢胡松年官,旋命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及芜湖市一部)。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八月二十九日,高宗命胡松年试中书舍人。十一月二十二日,朝命右通直郎新通判温州陈桷直秘阁。陈桷为韩世忠部属陈机之弟,朝廷因世忠请求而任命。胡松年立即上疏:“中秘为图书之府,祖宗以来非儒学名流不在此选。桷虽在军中宣力,恐于职名非所当得。乞于等第推赏外,更量行转官。”高宗从之。十二月十五日,高宗以胡松年试给事中(殿中执事官)。绍兴三年二月,又命兼侍讲(掌读经史、释疑义、备顾问应对之官)。五月十三日,高宗命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充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胡松年试工部尚书(六部之一,主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主官为尚书)充副使。出使敌国,九死一生,朝廷赏赐甚厚,胡松年亲属田积中因此以右朝奉郎通判平江,后调淮南转运判官。七月,韩肖胄、胡松年率使团到汴梁。时,宋叛臣刘豫僭称大齐皇帝都汴,遣使约见。肖胄犹豫未答,松年说:“见见无妨”。伪齐使者要宋使以君臣礼拜见,松年说:“同是大宋之臣,当用平等礼。”既见,胡松年长揖不拜,正色言道:“松年与殿下并肩事主,不宜傲慢如此!”刘豫见不能屈宋使,遂叙寒温如平素,问:“主上如何?”松年答:“圣主万寿。”刘豫又问:“其意何在?”松年昂然对曰:“圣上之意,必欲克复故疆土而后已!”刘豫惭不能言。八月,韩肖胄、胡松年到云中,与金国左副元帅宗维等议事。十一月,宋使偕金使还朝。自高宗即位,屡遣使者入金,皆未报聘,至是金国即遣使入宋。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十二日,高宗命胡松年试吏部尚书(朝廷六部之首,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诸事。主官为尚书)。翌日,松年入对,论唐太宗之委任房玄龄,建言:“尚书丞实政事纲辖,若专责以小事,何暇管理国家大事?臣愿陛下把国家大事委托二、三个大臣,务使其各尽职守。”“另外,簿书要精简,凡可以不用的,统统省去。”高宗诏将胡松年建议交付三省与枢密院。三月,布衣邓名世献所著《春秋四谱》《古今姓氏书辨证》,高宗诏胡松年看详。松年评判道:“其贯穿群书,用心刻苦。”朝命授邓名世右迪功郎。

七月一日,高宗以胡松年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宋以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主官为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签书枢密院事为主官的副职)。松年奏八事:“立规模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恩,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勿以小疵弃人才,勿以虚文废实效。”建议多造战舰,扩充水师。又荐张敌万可统军马,别为任使:“昔在淮南,敌万诱敌深入,发伏兵将其围于泥沼中,全部歼灭,无一逃脱,金人至今仍觉胆寒。”高宗从之。

九月,金与伪齐调集大军南侵。十月一日,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金与伪齐兵侵承、楚二州。参知政事赵鼎等说服高宗御驾亲征。十一月,高宗遣胡松年往镇江、建康府,与诸将会议进兵,因以觇敌,谕:“先遣大臣,谕以朕意,庶几诸将贾勇争先。”松年去后,由参知政事沈与求兼权签书枢密院事。十一月三日,胡松年还朝,高宗问控御之计。松年奏:“臣到镇江、建康,备见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奋励,争欲吞噬敌人,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十三日,参知政事沈与求按行江上,高宗命胡松年参知政事。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国退兵。

胡松年益见信用,而朝臣之攻讦愈多。殿中侍御史常同、御史中丞宫炳等,百般搜寻胡松年过失,毫发必闻。高宗不纳,先后贬逐常同、宫炳等。胡松年见此,如临深渊,益自惕励。每次升官,皆不请例赐金帛。对于亲属升官,尤为慎重。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八月二十日,朝命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虞为起居舍人。二十四日,松年上疏:“臣叨联政府,虽于三省进拟人才不敢干预,缘臣前妻系虞亲妹,委与人情有嫌,乞与间漫差遣。”朝命改虞为龙图阁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但是,在朝议军国大事或奏对时,胡松年皆直言不讳,毫不顾忌。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高宗议朝臣:“赵鼎刚正,可与同腹心。如向来议论使事,席益来朕前终无一言。”胡松年奏:“席益非不晓达,但恐怀奸自私耳。”高宗谕:“君臣相与当至诚,一有容私,其间事功何由济邪?”二十六日,朝议左朝奉郎张觷知岳州。高宗问:“觷才术如何?”胡松年对:“朝廷用人不可不慎,用一君子则君子进,用一小人则小人进。”右司谏请命有司具一年钱谷之数,裁节浮费。胡松年上言:“使论事之臣每如此,何患不能协济中兴?正恐敌骑既退,国家暂安,虚文细务又复出矣!”高宗偏安江南,希图暂安享乐,不思进取恢复祖宗业基,松年之言正触其痛处,虽谕“赵鼎记此,可为戒”,心实不悦。十二月十二日夜,月犯昂,太史以为敌灭之象,高宗以之谕君臣。胡松年奏:“天象如此,中兴可期。”高宗谕:“范蠡有言,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更在朝廷措置如何耳!”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二十二日,高宗以措置防秋功,诏给参知政事孟庾、沈与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各进官一等。徽猷阁待制胡安国与其子起居郎胡寅立即上书谏阻。胡松年知已为上下所不容,即于二十三日上书引疾辞官。闰二月三日,高宗诏:“胡松年以旧职知宣州,免谢辞。”四月初二,广东转运判官田积中因殿中侍御史张绚弹劾而被沙汰。

胡松年贬知宣州不久,改为提举临安洞霄宫(浙江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洞霄宫,为道教名胜),遂定居阳羡(今宜兴市)。明为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实欲等待时机,辅佐英主,光复故土,中兴宋室。然朝政日非,权奸当道,君臣苟安,无意恢复。松年每日忧郁,体魄愈衰,于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十月十八日辞世,年仅六十岁。胡松年殁后,卜葬阳羡,后迁还故里。(盛志良)

单公蹈海 千秋忠毅——南宋参知政事单公选与幼帝蹈海死国

单公选(?—1279),赣榆原吴山乡单店村人。南宋宝祐二年(1256)五月文天祥榜进士。南宋祥兴元年(1278),宋幼帝赵昺逃至广东新会县厓山,单公选追随左右;二年(元至元二年,1279)初,拜参知政事(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予“参知政事”名之;宋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于都堂同议政事,轮班知印);二月六日,宋军被元军统帅张弘范击败,左丞相陆秀夫驮八岁幼帝赵昺赴海而死,单公选等从死。后谥忠毅公,入忠义祠。有八面形柱“忠毅公单公选故里”碑立于单店村北,现收藏于区博物馆。

宋恭宗德佑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伯颜部兵进皋亭山(今浙江杭州东北,临平镇西南),宋太后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传国玉玺请降,伯颜受之。二月,伯颜命兵将入临安,取军民钱谷之数,阅实仓库,收史馆、秘书省图书及百官诰命符印,悉罢宋官府,散免侍卫禁军。南宋朝廷临安由是沦陷。

宋恭宗德佑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基称帝,称端宗,改元景炎。同时,晋封其弟赵昺为卫王,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以老臣江万载摄军事,统筹国政;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组成行朝内阁,以期重整旗鼓,中兴朝政。

福州政权虽为行朝,实则是流亡朝廷,时称“海上行朝”。很快,各种矛盾便集中显现,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恃,“居中秉权”,肆意排挤朝中重臣,连最孚人望的文天祥也被挤离朝廷。

十一月,元军入福建,破建宁府、邵武军。江万载、张世杰等备海舟率17万官军,并携30万民众,护送小皇帝赵昰及赵昺等,由海道南走泉州。因泉州招抚使蒲寿庚聚众叛乱,并暗通蒙元大军追杀,只好撤离泉州,取道潮州去惠州的甲子门(今广东陆丰市甲子镇海口);景炎二年(1277)九月,又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

元世祖忽必烈得知南宋“海上朝廷”未被剿灭,仍在广东沿海出没,便急令大军一部率步卒越大庾岭,一部率舟师入海,双管齐下,南剿行朝。十一月,南宋军迎战不胜,避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岛屿)。十二月,飓风袭击井澳,雨骤涛狂,桅折船翻,士兵溺死过半。赵昰的龙舟及诸臣的座船虽然得以幸免,但也险象环生,致使年幼的赵昰惊悸成疾。

景炎三年(1278)三月,海上行朝经颠簸到了稍可喘息的落脚点硇州(今广东雷洲湾外东南海中岛屿)。未料元军又至,激战中,一阵台风把年仅10岁的赵昰刮落海中,虽被年逾70的老臣江万载舍了自己性命救出,但惊悸恐惧病发,于四月病亡。由此,官兵心散,纷嚷自寻生路,于此树倒猢狲散危难关口,陆秀夫、江钲、单公选等几位大臣力挽狂澜,说,端宗驾崩,卫王(赵昺)还在,当年,少康能凭五百人马、十里方圆中兴夏朝;难道我文武百官、数十万兵民、万顷碧海不能复兴大宋基业吗!待军民稍定之际,遂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六月,又将行朝转移至厓山。

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海中,与奇石山相对,势如两扉。周围潮汐湍急,舟行艰难,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上岸之后,命兵士进山伐木,在岛上建造行宫30间,军屋3000间,供君臣将校栖身。余下的20万士卒,继续留在船上。可是,仓皇之军,毫无权威节制,在厓山军力布防上又生分歧。张世杰和江钲两位将军,前者主张集中兵力防守,以防被蒙元军队各自击破;后者认为应分兵把守,互为犄角,不留缝隙,紧急时可互相援助,防止全局被动。争执之下,张世杰依仗权重,借用杨太后名义下旨,遣江钲离岛。陆秀夫、单公选等,格于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不干文、文不干武的旧制,对此亦无可奈何。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率舟师攻厓山。南宋海上小朝廷当时正是君臣势孤,将帅离心,兵民弥散。危难之时,幼帝赵昺采纳陆秀夫举荐,拜单公选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协助陆秀夫支撑困厄,收拾残局。他们向统兵的张世杰进言,元军已用战船堵塞海口,使我进退两难。不如尽早突围,另择途径登陆,即使不胜,也有回旋余地,尚可引兵西走。但张世杰认为,宋军久困海上,战事艰苦,军心浮动,一旦登陆,势必溃散。因此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再度登舟,背山面海,与元军作一死战。元军遂改用火攻,由于宋军防守严密,满载膏油柴草的引火舟船未能靠近。元军便增派舟师围困,并分派兵力作南北夹击之势。

二月六日,海上彤云密布,风吼海啸。元军突然发动攻击,他们借潮汐和海流的动力,顺势而发,全力掩杀。正在宋兵仓皇应敌、力渐不支之际,宋军船队中突然有一艘战船桅顶旗幡断落,顷刻之间,许多舰船的樯旗也随之纷纷降落。宋军统帅张世杰见旗倒兵散,知大势已去,急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冲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

时近黄昏,风雨大作,咫尺之间,景物难辨。张世杰趁海面混乱,派人驾舟靠近御船,准备接幼帝赵昺脱险,寻机转移。一直陪侍赵昺身侧的左丞相陆秀夫、参知政事单公选等,深恐元军奸细乘机卖主邀功,又见驾舟者并非亲随护兵,知道事不可为,遂断然拒绝来者请求。陆秀夫见宋室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便先行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然后盛装朝服,手执利剑,对赵昺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指1276年,元军突破临安,俘虏宋恭帝北去至元大都,今北京。作为亡国之君受尽耻辱。),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背起八岁的赵昺,颈挂玉玺,又用素白绸带将之与自己身体紧束一起,然后一步一步走向船舷。参知政事单公选等一干内臣,也扶持左右,步步紧随,随之跳入茫茫大海……

杨太后听说儿子已蹈海而死,遂也投海。之后,随同跳海殉国的朝臣宫眷、亲兵护卫及随行将士竟有十万多众。厓海十万浮尸,标志着南宋流亡政府的最后崩溃,历时320年的大宋朝宣告灭亡。

最后还要再作交待:突出重围的张世杰,收拢残部聚集在南恩(今广东阳江)的海陵山下,有士兵向他报告了陆秀夫、单公选与幼帝跳海罹难的消息,随即登上座船舵楼,焚香祷告上苍,说,我为赵氏江山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了!说到此处,断然堕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

被皇室外戚国舅杨亮节排挤走的忠臣江万载之后、名将江钲,回闽为其父治丧之后,募得几百族人子侄并地方义士豪杰赶去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厓山之战已过七日。闻知厓山20多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亡。

厓山战事结束后,元军统帅张弘范自鸣得意,派人在厓山北面石壁上,锓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结束,一个朝代的开始。后人有联赞颂厓山忠烈:西去厓门敢从烟海扶危宋;东归径口长向云天抒壮怀。忠悃长存一片灵旗棲海岛;贞心不泯千年恨水在厓山。大节孤臣百代流芳光汗简;骑箕托尾后人拜手仰高风。

狷介刚贞 清节慨世——明工部郎中刘守良史料考

行迹小记

刘守良,字君遂,赣榆塔山镇小林头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正德十五年以三甲196名中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因触忤了权臣严嵩心腹大管家严年,被降至工部督水司郎中。史称严年为“豪门恶仆”,当时,一些无耻士大夫尊其为“萼山先生”。

严嵩时任首辅,谄上欺下,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天性峭直之刘守良,冒死上书弹劾。洞指严嵩、严世蕃父子贪污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欺蒙圣主,专权误国,累累罪孽。孰料,严嵩党羽将奏折扣压,转呈严嵩。严嵩反诬刘守良不臣,谄死罪打入刑部大牢。幸蒙坐师、同年联名上书,力陈刘守良赤胆忠心,精诚报国,全力将其救出。然而严嵩父子终恨不释。

前元君臣,明初逃往也先国,常恃蒙古铁骑犯边。后两国议和,互派使臣,但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使臣实为人质,有被杀之虞。因此,为使臣者莫不有生离死别之感。刘守良复职不久,大明驻也先国使臣出缺。严嵩乘机推荐刘守良“有外交才干”,胜任此职,皇上准奏。

刘守良深知也先人质直好义而少文,莅任伊始,即陈以和边、富民、强国之策,深得也先可汗好感和信任。常以国事相询,刘守良一一善策相告,施行效果皆佳。不数年,也先国政通人和,牛羊孽繁。两国间相安无事,年年贸边。及至世宗皇帝,得知刘守良有安邦定国之才,下旨诏回。此时,刘守良已作质臣达十二年之久,守忠不屈。临别,他反复劝说也先可汗,臣服大明。由于多年忧思、劳顿,加之水土不服,精神摧残,刘守良苍老至故人不敢相认的地步。同年进士见到他每每嘘唏不已,情状直逼苏武牧羊故事。

还朝后,皇上要为刘守良加官晋爵。但他耻与严嵩同朝,求以原官归祭。皇上恩准,特赐封诰。及至清末,封诰原件族人犹存。刘守良一行千里返乡,省亲祭祖,路过赣榆旧盐署龙河盐仓城。面对断壁残垣、满目荒凉的古城,昔日繁华景象荡然无存,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赋诗一首:劳人车马易黄昏,晚渡墟城逸思存。河自西南流入海,路从高下乱通村。鼓钟日落初闻寺,荆棘秋荒半没门。为惜梳妆楼上草,年年留绿怨王孙。

回到老家,刘守良恪尽孝道,闻名乡里,终日忘情于田园风光之中,悠然有隐居之意。不久,朝廷复使报聘,受地也先国。刘守良作为朝廷钦差,率一行人马再赴也先,接受也先国臣服。大功告成之后,返朝卒于京中,敕赐御葬。旋因明室式微,忠贞湮没无闻。

清康熙四十二三(1703—1704)年间,朝廷忽有旨查考。因检校得本,刘守良当年弹劾严嵩的奏章重见天日。康熙皇帝阅后,嘉其忠直,下诏征召忠良之后。彼时族人穷困不堪,心存余悸,无力打点京中来人,遂未果。连奏本都未能赴部抄存,惜哉!

朝廷敕入乡贤祠。皇上钦赐“香火生世守”匾额。刘守良的画像等文物,“文化大革命”前犹存民间。

史料考证

对于明朝进士刘守良的历史资料,现在能够查找到的非常少,现在仅仅根据能找到的点滴资料,进行相关考证。

一、光绪《赣榆县志》记载

光绪《赣榆县志》卷七,守良,字君遂,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乡试举人。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第三甲第196名同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以忤逆严嵩遭压抑,累迁工部郎中,坚决辞官归乡。

行人司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的一个中央机关,设“行人”,秩正九品,左右行人,从九品。不久改“行人”为行人司“司正”,副职改称左右“司副”,属员则称“行人”,定员345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行人司提高了用人级别:司正由正七品官员担任,副职从七品,行人则一律要由进士担任,正八品。全司定员40人。他们的活动是“奉旨”差遣,“行人之职始重”。行人司的职务包括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诸藩,征聘贤才,以及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活动,都由行人奉旨而行,他官不得擅遣——他们是皇帝直接的“传令兵”。原由孝廉举人担任,后来改由进士担任,提高的是皇帝的威仪。

二、《四库全书》记载

嘉靖九年(1530)初,嘉靖决定对郊祀礼进行改革,决定由过去的天地合祭改为分祭,从正月十三日到三月十一日,数次下诏,要求群臣讨论。二月初十,嘉靖再颁敕谕,措辞强硬,要求群臣务必各抒己见。

根据《四库全书·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七·城市外城南城》中记载,行人司正边彦骆,右司副刘守良是主张分祭而以山川坛为方丘的,与尚书李瓒等26人持共同观点。

三、赣榆孝义堂家谱记载

赣榆县孝义堂家谱记载:嘉靖十年(1531)三月初四日,蒙钦命户部主事海瑞奉谕旨敕封: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以祀典告成,覃恩宇内。凡通籍于朝者,咸得推锡其所生,重报本也。鑑乃工部营缮清吏司署员外郎事右司副守良之父,善积乃躬,庆衍厥后,致有令子,效用于时。揆厥所由,宜申追恤。兹特赠而为徵仕郎。母亲特赠为孺人。

这件事情,应当是嘉靖九年(1530)实行分祀之后,朝廷对刘守良的推恩赏赐。

四、《明实录》记载

《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49卷记载:

嘉靖十二年(1533)四月,工部都水司管河署郎中刘守良参奏,临清兵备副使王舜渔故执窑户王匠絷狱,欲误郊砖烧造,又不时捕逮本署人役,肆行挫辱且讦其残贼民命,科罚民财徇私纳贿诸不法事,法司议覆下抚按官从公勘奏,令守良舜渔各还籍听勘。

这一段资料证明,刘守良在嘉靖十二年(1533),已经是工部都水清吏司的郎中了。这样的郎中有五人,都是正五品。他具体负责的是江河类的工作。

五、《高友玑集》记载

在浙江乐清市,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是高友玑墓。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乐清十二都高岙(今属浙江温州北白象镇)人,曾三为知府,三为参政,二为布政使,两任都御使,两任工、刑部尚书,事三朝十九任,从政40个春秋,包括致仕居家10余年,素食布衣,出不乘车,无异于平民。尤令后辈敬仰的是,高友玑以俸入构宗祠,在家乡白鹭屿办南屏书院,教育乡里子弟,所居旧屋朴陋湫隘,无所增缮,布衣蔬食终其身。嘉靖二十五年(1546)三月二十六日卒,享年86岁。遗著有《南屏遗稿》。严嵩为其做墓志铭。

高死后,皇上追赠太子少保,谥襄简。《御祭文》是由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费采奉敕拟撰,特遣行人司行人刘守良前去宣读。

这个记载给予的疑问就是,嘉靖九年(1530)刘守良已经是行人司右司副,之后又在工部任职郎中,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如何又成为了行人司行人?这是不是在得罪权相严嵩之后的贬谪呢?

严嵩(1480—1567),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试考中二甲进士。嘉靖十五年(1536),严嵩赴京朝觐考察,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才开始和世宗接触起来。嘉靖二十三年(1544)成为首辅,嘉靖三十一年(1552),严嵩受到冷淡。执掌权位从1536年到1552年,共16年时间。那么在嘉靖二十六年,严嵩正是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人物,刘守良得罪他,故做这一安排,也是极有可能的。

概括刘守良仕途大致脉络:一是刘守良弹劾严嵩被贬,二是出使也先国长达12年,三是回来后严嵩继续掌权,四是回到家中,不久再次去也先国接受降地。

那么,根据上面的仕途脉络和相关文献记录,大抵可以这样推测:

刘守良,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乡试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三甲第196名同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嘉靖九年,任行人司右司副,从七品。嘉靖十年,任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嘉靖十四年,任工部都水司管河署郎中,正五品。之后因参奏临清兵备副使被敕命回家等候处置。此时也有可能得罪严嵩等人,被以“有外交才能”推荐赴也先国。嘉靖二十六年,从也先国回来,又被安置在行人司做行人。之后不久,辞官归乡。

六、《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

刘守良,字君遂,赣榆人,由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工部郎中。性峭直,有名于时。少为诸生,母病思食菌,不可得。悲号竟夕,据木假寐,既觉,若有物,视之菌也。为羹进母,遂愈。今乡人能指其菌生处。没,祀乡贤。 ——《江南通志》赣榆大林头刘氏家谱记载,六世祖梓禄,是五世祖守良的次子,邑庠生,娶户部主事邵思忠之女,生二子显先、超先,孝心真诚,子职克尽,亲病,吁天求代。亲没,居墓六年,村所不入,每食增土,父墓为坟高大,乡人遂将孝义村号为大林头,官长屡旌其门。

查考海州志,得知,邵思忠是赣榆(今赣马镇邵林村)人,和刘守良一同在正德年丙子科中举,之后由举人除商城令,厘奸祛弊,事岁综核而民不扰,五年如一日。后擢户部主事,督榷浒墅(江苏吴县境内的浒墅关,明曾于次设税关收税)云中,清节尤著。三疏乞休,家居十余年卒。祀乡贤。 ——《江南通志》

七、《孝义堂谱》记载征高丽

赣榆《孝义堂》家谱记载: (刘守良)峭直不能随时,与权奸严嵩坚抗不协,因致遣征高丽12年,回朝累书告致,上怜忠直,钦命带职回籍。

更多资料记载,刘守良是出使也先国,并说是与明朝毗邻的小国,而且是在严嵩掌权期间。

那么查考也先的历史,便觉有些出入。

也先是明朝中叶时西蒙古瓦剌部的首领,有说生于1407年。其祖父马哈木被明成祖封为顺宁王。1418年,父亲脱欢承袭顺宁王。1434年(宣德九年),脱欢联合元裔脱脱不花攻击实力雄厚的封建主阿鲁台,一举歼灭。之后东控兀良哈,派人联系女真诸部,在瓦剌内部,兼并了太平、把秃孛罗等部。1438年,立脱脱不花为大汗,自为掌握军事大权的太师。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嗣太师位。1449年,也先派遣三千使臣到明朝,太监王振借口蒙古虚报使臣人数,单方决定大幅削减马价,并扣留使臣。另外,驻蒙古汗廷明朝使臣答应也先,愿将明廷公主嫁于其子,当也先派遣使臣携带大量聘礼前来迎娶公主时,明廷否认有此一事。也先于是率四路大军直逼明边。太监王振劝明英宗亲征,8月31日,发生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也先以和平友好大局为重,想送他回京“正位”,并愿意将妹妹嫁给英宗。英宗大喜,派人回去报喜。而英宗弟弟郕王觊觎帝位,于10月3日急忙登基,遥尊英宗为太上皇。10月19日,也先举行仪式送别英宗,23日,英宗车驾抵达大同,明守臣闭门不纳。也先和英宗遂又南行,27日,到达北京德胜门外,明景帝坚持不允进入。也先无奈与英宗北归。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下令居庸关、宣府、大同等处守将,今后对蒙古派来接洽送回英宗的使臣“拒绝勿纳”。后来明廷屡有大臣上书迎接英宗回来,于谦也上奏“天位已定,宁复他有,理当速奉迎”。这样,景帝才派出礼部侍郎等去蒙古。到1450年9月20日,英宗回到北京,被软禁在皇城南宫。

1453年,也先即汗位,自称大元天圣可汗。1454年,阿剌知院在土木堡之战中也立有战功,向也先要求即太师位。也先说,我没有想到你会有这样的要求,已经给我儿子担任了。阿剌自然心怀不满。后来,也先为了削弱阿剌的势力,派他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的儿子去驻守西番(今青海省),在前去途中,阿剌次子遇害。阿剌得知这一消息,便向也先虚报兀良哈人盗窃其马匹,要求长子返回,向兀良哈人索回马匹。也先汗允许其要求,遂令弟弟歹都、赛罕陪同阿剌去西番。在他们返回途中,歹都等将阿剌长子毒死。阿剌怒不可遏,率领三万人攻打也先,也先遇刺身亡。

因此,也先在世时间就是从1407年到1454年。而刘守良在世时间,约是1490年到1570年左右。严嵩是嘉靖十五年(1536)进京始得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罢免。刘守良被遣使也先12年,当是在1536—1562这26年间。而这个时期,蒙古汗是卜赤汗、答赉逊库登汗这两位。

由上分析,刘守良要是出使也先国,那么极有可能是在也先汗去世后,其某一子或孙在靠近明朝边境的地方,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主地位。这有待寻找“小也先汗”的资料。第二种可能就是出使高丽,而且明朝时期,明朝与朝鲜来往密切,互派使者也是常有之事,需要寻找资料加以考证。

裴陵丘墟 犹怀清节——明光禄寺卿裴天祐

2007年,当时的赣榆县博物馆曾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要求,组织人力经时一年,对赣榆境内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作了一次全面普查。其中,在古墓葬部分,有明代光禄寺卿裴天祐的墓葬。考查结束后形成的文物状况档案表述为:

裴天祐墓,赣马镇戴家岭村北150米处高地上。墓区东西长72米,南北宽48米。旧有一组大型石雕(石羊、石猪、石官灯、石碑等)。墓葬已被建筑物覆盖,石雕无下落,仅存墓志铭一通,现存于赣马中学。

由于战争动乱及解放初期各类政治运动等原因,造成墓区被毁。

这处被岁月湮没的古墓葬主人裴天祐,为明代赣榆县城城里村人。终官光禄寺正卿。晚年,皇帝欲南巡,钦命其随驾,裴天祐上疏乞归故里等待诏命,返里后,托病竟未南行。殁后,按朝廷重臣规格择高壤而葬,因其曾任过监察御史,民间俗称为“裴御史墓”。

裴天祐,生卒年月无考,字顺之,号鹤洲。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初为建安令(今福建建瓯县),三年后晋御史,山东、陕西、四川三省巡按,拜大理寺右丞、左丞,升右少卿,擢光禄寺卿。

裴天祐生有异禀,举止端凝,十七岁时就膺博士弟子员(教授生员的文官称博士,所授生员称博士弟子),每次学识考试,督学使者都以其高才而称赞;嘉靖癸卯年(1543),被举荐参加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府举行的考试,凡生员、监生、贡生等,经选拔、荐举均可应考。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得中举人;嘉靖庚戌年(1550)参加会考,时任考官翰林院修撰加少师衔(修撰,历代史馆掌修史的官员,通常以一甲一名进士担任;少师,为辅导太子的宫官,明清以朝臣兼任,为虚衔)石麓李公,分校考卷时,看到了裴天祐的卷子,以为是最好的考卷,急忙用硃笔圈批,点中了进士。

裴天祐高中进士之后,在京师租赁房屋居住,以听候选拔任用。两年期间,始终只有一名仆人随从。当时同样居京候缺的同行们为谋得一个好差事奔走钻营,结交权贵,宴请交谊,这一切裴天祐均“耻而弗屑”,清节自守。朝廷将他选放福建省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县)做县令,他发誓不以民脂民膏自肥,减少县衙的奢侈供需,减轻百姓的徭赋杂役,革除所征税赋银两熔铸折耗所加征的税额,穿衣吃饭如同贫寒之士。在处理政务时,一切都注重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举凡乡里办事、市场交易、邮寄信物等,老百姓认为不方便、叫苦的陈规陋习,全部撤销。尤其对朝廷的法律法令,娴熟于心,大小官吏不敢胆大恣为。在当时,福建省的各地县令、长官,没有一个比得上建安县令裴天祐做得好的。

于是,朝廷巡视、考察地方官员的钦差大臣,交口称赞并举荐裴天祐,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徵拜御史(监察御史,掌管考察、弹劾官员之职)。未过多长时间,朝廷命裴天祐巡按河南、陕西、四川三省百姓拖欠税赋之事,裴天祐悯百姓贫穷,无力交纳,所到之地,都督戒当地官员放宽规定、延长期限,不准对拖欠税赋的百姓施以杖刑。又上疏朝廷,奏请免去税赋几万两银子。朝廷的差事办好了,老百姓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

在巡按山东时,当地人惧怕朝廷巡视大员对政务惯有的严苛暴戾,都站立着不敢动弹。裴天祐对他们说:“焚忌及玉,刈戒伤根,吾何忍?”他借用《尚书·胤征》和《吴越春秋》中的两句话,告诉大家:石头和美玉不能不加区分的都焚烧掉,应分清好坏和贤愚;古诗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饮其水者,不浊其流;食其实者,不伤其根。如果办理政务、巡查案件不分好坏贤愚,我怎么能够忍心?

在到山东各郡、县考察政务、整饬吏治时,裴天祐只对那些贪官污吏、暴戾狂妄之徒撤革查办不留情面,而对存有一般问题、小毛小病的官员,则网开一面,采用训诫申斥、令其改过的办法处理。“东人欣欣然若大冬遇阳春也”,山东的官场、仕绅乃至百姓都非常高兴,就像在严寒酷冬遇到了温暖的太阳一样。

在担任山东巡按出京之前,有一位朝中权贵嘱托他,某州通判“既贪且酷,宜去之”,及至山东,裴天祐经深入朝野考察甄别,发现这位通判良善有能,清廉自律,政声极嘉,民望亦高。原来这位通判在秉公办案时,事涉这位朝臣的亲戚,通判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为民除害,是一位品行兼优的好官。裴天祐不徇私情,对这位通判非但没有“去之”,反而据实予以褒奖重用。

在奉旨巡按山东期间,某地一罪犯家庭以万金贿赂,以求罪犯不死。裴天祐将贿银纳入官府,对案件详察细审,按大清律将案犯依法制裁,“案卷到大理寺(古时最高法庭。大理寺卿官秩为正三品),人皆以为确当”。

裴公宅心仁厚,识大体顾大局,而执法却严正不阿,刚正无私,在朝廷官员中名望极高。举凡朝中的大事,管理京畿的要务,这些大的差遣都由他来担当,他也竟能综核全局,举措得当,很得皇帝的嘉许。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裴天祐以湖广道监察御史升迁为大理右丞,旋调左丞,晋右少卿(右丞、左丞,大理寺中审正刑罚轻重的官员;右少卿,大理寺卿的副官),他详细审查各类罪犯判决卷宗,清理各种诉讼案件,都十分明晰公允,经他经办、审正的案件,人们都认为没有被冤枉的。

第二年,他被升迁为光禄寺卿,掌管宫殿门户、皇室膳食、帐幕器物,并管理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个署。过去,光禄寺在管理上有很多冗繁杂乱之处,裴天祐上任后锐意改革,该裁撤、淘汰的尽皆革除,只三个月,就减少国库支出数千两银子。

朝廷有诏命说皇上将要南行,作为掌管宫廷内务的光禄寺卿,是一定要陪侍左右的。裴天祐遂上疏告假,乞请先行回故乡省亲以等候诏令,后来是皇上没有成行还是裴公因年迈没有陪侍,史无确载,结果是裴天祐没有南行,就此在家乡赣榆致仕退养。退养后,裴公闭门谢客,课农教子,诗酒桑麻。著有《拙逸亭稿》,应聘为海州府张峰所修《隆庆海州志》校录。

明隆庆三年(1569),琼州府琼山县举人张瓒任赣榆县知县。当时,正值两年水旱灾害之后,又连遭大风、暴雨、洪涝、潮灾,朝廷有减免漕粮、停征陈欠、免征军饷和赈贷之令,而张瓒唆纵吏役,催逼税粮徭役,敲诈勒索。百姓无奈,或卖儿鬻女,泣血完纳;或举家外逃,饿殍载途。一生清廉自守、体恤百姓的告养老人裴天祐见此光景,愤作《鬻儿行》长诗,以寄忧思,以作笞伐。

全诗如下:风瑟瑟,雨潇潇,爨烟寂寞两三朝。去年水涝今年旱,官租私债何曾饶。身无完衣肌股露,日不再食形容憔。索食稚子牵衣哭,左支右调情无聊。门外青衣接踵来,税粮徭役并相催。男子忧愁怕箠楚,妇人烦恼欲逃开。又恋家乡不忍离,商量割爱鬻婴儿。婴儿生长才十年,豪家买去与缗钱。养育何难弃何易,贫儿不异犬马。儿闻将别泪不干,母见儿行号苍天。扪胸顿足僵复起,悲风流水声潺潺。夫反劝妻休痛苦,输租供役分当然。及到使君门,迁延不引见。府胥索秤头,隶卒需酒馔。浮费十二三,追呼犹未已。俯仰有谁怜?愁生不如死。死者无觉亦无忧,生者饥寒竟流徙。君不见田间沟,饿殍枯骨无人收。草根木皮都搜尽,谁思拯救出奇谋。(此诗诸本字词多异,今从《赣榆诗词集萃(古代卷)》)

明万历十四年(1586),江西进贤举人樊兆程知赣榆,时距酷吏张瓒去职已过16年,历四任知县。樊公见城里、城关、青口、分水等镇冷落凋敝,商人外迁,察知贪官污吏一味囊私,骄横害民,遂手录裴天祐《鬻儿行》置为座右铭,决心惩治贪吏,革除积弊,以苏民困。

樊公在《座右铭》中写道:

余读邑先闻人裴大理(大理寺卿)《集》,而于此篇辄三复焉。模写茕茕,怨咨之情,真一字一泪,即使骜悍渨垢者听之,当亦无不动念而靦颜者。嗟夫!榆邑孱民,煮豆束矛,剔屋卖产,无有为终日计,即正供额征且不能旦夕办,乃里甲提调嬴余重科,如公所谓浮费者且种种,民何□〔仇?〕哉?忍使其瘠于扰费,转徙无息肩耶?即致民鬻儿以供我,而我宁能保所入者,真能为子孙囊槖计耶?天道昭昭,良可畏矣!书此座右,用为明箴。豫章樊兆程撰。

樊令是个有怜民恤民大情怀的人,读裴公《拙逸亭稿》中的《鬻儿行》篇,竟连读三遍,并“模写”置于案头,对贪官酷吏敲诈百姓的种种劣行,愤恨万分。于“铭”的篇尾发出了“天道昭昭,良可畏矣!书此座右,用为明箴”的感叹,并引以为自戒!裴公此文,廉贪敦薄之功大矣哉!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京都任上的裴天祐有南行之遣,路经山阴,有幸结识了吴承恩,遂为莫逆之交。五年以后,吴承恩以贡生身份在京候缺。十一月癸亥,裴天祐晋升为大理寺少卿,又适逢自己的生日,吴承恩特作《赠裴鹤洲晋列卿兼逢初度歌》以贺。诗中,吴承恩对裴公晋升大理寺少卿表示祝贺:“台柏莺迁报好音,南溟龙跃上天津;御香袖惹螭头近,法从冠崇豸角新。”接着,对裴公能位登台辅、朝廷吏治得人表示称赞,并对裴公执法刚正和为官高洁表示了由衷地赞美:“西巡三晋东齐鲁,揽辔风清扫豺虎;万钧神鼎孰能摇,五色华虫我亲补……公身望重庙堂资,千尺长松少附枝;日月弥坚冰雪操,烟霜不改岁寒姿。”诗的最后,作者对裴公百尺竿头、仕途再进及功成身退、诗酒自娱的前景,表示了美好的预祝和期待:“南山佳气烛三台,指日调元寿域开;坐待功成娱绿野,仙人驾鹤再飞来!”

裴天祐生得高大壮美,气宇轩昂,内敛自持,温润和气。绝口不说别人的短处,听到有好人善举就击节叹赏。从少未成年到白发皓首,从一介寒士到朝廷重臣,他的品行道义纯美无瑕,如同金子的精纯和白玉的净洁,在当时的朝廷官员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裴公殁后,都御史、后任南京吏部尚书的何宽(明浙江栅浦今台州市人,嘉靖十九年进士)为之撰写《明光禄寺卿裴公天祐墓表》,此碑现存赣马高级中学碑廊。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标注本仲其臻等先生的注释,另有一墓志铭,为明益阳县知县阮嘉林撰文。考:阮嘉林(1533—1603),字仲立,号凤居,山阳(今淮安楚州区)人,明嘉靖举人,隆庆戊辰(1568)会试副榜第一,官湖南长沙益阳知县。阮氏为官清廉,纤尘不染,当时被举为天下第一清官。其原配孙氏夫人,继配裴氏夫人,为裴天祐之女,殁后俱封孺人。

考海州志标注本仲其臻等先生所言“己发现裴天祐墓中另有墓志铭,为明益阳县知县阮嘉林撰文”,阮嘉林所撰之墓志铭,额题为“明故鸿胪寺序班裴公墓志铭”,此铭是为鸿胪寺序班裴公所作,而非为其岳丈光禄寺卿裴公天祐所作。此铭所称裴公,实指裴天祐次子裴炜。裴炜,字文明,号吴州子。生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万历二十年(1592),享年53岁。官鸿胪寺序班,为鸿胪寺的属官,掌管朝会、宴享及朝廷各项活动中百官班行位次、纠仪和传赞等事。官未竟呈请致仕,归居故里事亲教子,殁后“附葬邑城南光禄公谕葬之原林”,死后与其父裴天祐的坟墓靠在一起。岁月久远,墓所失迷,后人于漫漶中见有两块墓志铭,又未加鉴认,便以为是裴天祐的另一墓志铭,实为事出有因。于此,特作考证说明,以免谬讹误人。

朱子治苗 天柱设县——明人朱梓治苗15年僻壤设县

朱梓,字孔材,号柳津。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生于赣榆县安富乡大沙河镇朱屯庄(今沙河镇朱屯村)。朱梓幼入塾读书,聪颖勤奋,成绩超群。但因其父朱春为屠夫,不准应科举试,且常受衿绅子弟凌辱,遂辍学拜师习武。朱梓仪表堂堂,举止端雅,轻财重义,尊师爱友,深得师傅喜爱,尽传其艺。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朱梓任淮安府掾,见狱中无井,捐银五两凿井,吏、囚皆便。某年冬,朱梓因公过高邮州,见河边饥民奄奄待毙,急回淮安,尽出积蓄买米二百石,委当地好义富绅代为赈济,每人每天给米一升,使百余饥民得以度过春荒。

万历二十一年(1593),朱梓三考升授湖广省靖州天柱守御千户所吏目。天柱处西南边陲,山高林密。汉、苗杂居,以苗为主。民无边户,以世袭土司为政,朝委官吏常为土人所杀。家人、亲友皆劝其勿往,但朱梓不以为然:“天下无不治之区,视方略如何耳!”慨然前往。十一月,朱梓到任所,微服私访,周密调查地理、民情。洞悉之后,谒见沅州兵备道佥事江铎,条陈《安边十三策》,甚得江铎赏识,委朱梓权署天柱所掌印官事,专任抚苗,得便宜行事。

朱梓选五十名壮卒为亲兵,严格训练。每人发不同颜色的服装四套,亲领巡逻,单伍而行,在隐蔽处更衣、换旗。土人在密林深处见旗幡招展,误以为大军压境,不敢轻举妄动。朱梓遂开狱释囚,革除大秤、小斗,废中间盘剥之仓场揽头,除差银附加、囤粮常例,军民悦服。于是,单骑入傅良咀苗寨,宣谕朝廷德威,晓示顺逆利害。苗头傅良咀叩头请罪,愿纳鸡、粮归顺,为各苗寨先导。随后,清水等十八寨也先后归降。朱梓突发奇兵,捕杀煽动叛乱、鱼肉苗民的恶棍苗天师,刘得仁等附逆作乱的苗头闻风归降,辖境七十三寨十三哨遂安。朱梓又筑城池,立栅栏,防御四境;订乡约,禁止聚众械斗;组织猎户进山,捕灭毒蛇猛兽。经三年,天柱军民安居乐业,朱梓考升浙江海盐县知事。天柱军民闻讯,上书抚、按苦留。湖广抚、按两院再三上疏朝廷:“诸苗慕之(朱梓)如慈母、畏之如神君,令之即行,禁之即止。虽有一、二奸徒,其阻挠之谋愈巧,而百千苗裔归附之诚愈坚”,“用一朱梓,而已归之苗益亲,设一县而未归之苗感化”。吁请“天恩赐名、定县”,“保朱梓为令”。

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朝廷下旨允准,赐县名天柱,即以天柱所治凤城为县治,升朱梓为天柱县知事,特赐数端:

朱知县到任之日,即备大黄旗两面,上书“柔远能迩,内威外顺”八字,在县门处高竿悬挂;飞虎旗一对、清道旗一对,为出入仪仗;轮拨吹鼓手一副,吹打开门,升旗放炮……

苗民得知建县,欢声雷动,争先运木,自带饮食输工,无人愿领木值、工价,县署、学宫当年建成。朱梓以自然村落为甲,联甲为保,建立基层政权;督官吏廉洁奉公,公正断案,禁止贪污扰民;禁止聚众械斗、私自复仇,有纠纷、有冤情到衙门诉讼;建书院,立社学,聘师教民读孔孟之书;申乡约,置苗老,宣讲圣谕,劝民安份耕读;推行媒礼婚嫁制度,禁止野交乱合;引进铁犁牛耕,废除刀耕火种;立官庄,垦荒地,建仓库,积粮防歉;聘工匠,教民纺织、造房、筑路、架桥;聘老农,教民种植桔、桂等经济林木;辟市场,发钱币,废止以物易物。天柱县政通人和,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县境内有一天然溶洞,石钟乳似钟、鼓、佛像,朱梓修为千佛钟鼓洞,以供客游览。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败贵州巡抚江铎,陷綦江。万历二十六年、二十七年,贵军屡败,朝野震动。朝廷乃改江铎为偏沅巡抚,以李化龙为总督,调集八路大军,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征讨杨应龙。江铎到沅州,思朱梓熟悉苗情,征为军前赞画官。朱梓条列苗地疆土民情,指掌分明。建言:“今叛者只皮林苗杨应龙,若以大兵进剿,玉石俱焚,生灵涂炭,有悖朝廷爱民之初衷。各苗畏死,不叛者亦叛,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且各苗居崇山峻岭、密林深处,进兵不易,势必劳师弥饷。为今之计宜剿抚兼施,专征皮林,抚慰他苗。如此,则诸苗归心朝廷,杨应龙易灭矣。”江铎大喜,请左右监军道刊刻告示,大量印刷备用。委朱梓为先导官,率天柱县哨官范文魁、千夫长吴仲玉、通健龚大忠等先行抚慰。朱梓等与苗头傅良咀、唐银冒、杨晚等带通译分投马家挂等十八寨,宣谕朝廷德威,令各安居乐业,无得客隐皮林叛逆。若能俘获叛逆献于军前,与官军一例优赏。各苗寨素慕朱梓德威,无不悦服,十八寨苗头齐集平略寨,恭候大军。次日,江铎等到平略寨宣谕,各苗头当路跪接。江铎即将告示发给,令其四路张挂。继至干柴寨,又至大腮、长官、高、嫩、王、四湾、江口等苗寨,皆由朱梓等为先导,各寨苗头皆如前跪迎归服。杨应龙势孤,六月兵败,举家自缢,播州乱平。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府,改世袭土司为朝命流官,杨氏独霸播州八百余年至此终结。朱梓以赞画平播州功,升任道州知州,加辰常黎靖兵备道,仍兼天柱县知事。万历三十年(1602)三月,圣旨赐朱梓宣议郎,后又晋为中宪大夫。朱梓在天柱十五年,深得苗民拥戴,立生祠十三座。万历三十六年(1608),朱梓以丁忧去官。朝命建坊,苗民自天柱运石至赣榆县,并恳请漕运总督李三才题额。三才叹道:“格苗之化有是哉!”为题“旷代奇勋”四字。万历四十四年(1616),朱梓病逝,葬于朱屯庄祖茔。苗民百余人前来奔丧,哭数月始去,其中二人不走,终身守墓,殁后葬于朱梓墓侧。(盛志良)

尽心香 兴业报国

——晚清

品大员许鼎霖事略一

许鼎霖(1857—1915),字久香,清光绪壬午(1882)科举人,赣榆青口人。历任晚清内阁中书,秘鲁领事官,庐州、风阳府知府,奉天交涉使,君主立宪时期的中央资政院总裁,江苏省议会议长。为清末著名实业家。

许鼎霖以科举为阶,跻身仕途,做了十几年晚清的官。中年以后,在缉捕起义军民、办理宁海教案、热心君主立宪、抵制列强抢占路权等方面,自有其瑕疵所在。但其积极倡导教育,办实业,兴农垦,治水赈灾诸般行状,很得一时之誉。以至被时人将其与张謇称为“南张北许”,加上海州沈云霈,并称“江北三名士”。由此奠定了许鼎霖身为官僚资本家,忧国忧民、开明进取的一面。二许鼎霖

许鼎霖出身于富绅之家。父亲许恩普,字子博,捐监生。任过几年山东某地县丞,多数时间家居。以组团练抵抗捻军,得功加同知衔,赏戴花翎。许恩普博学广闻,有豪侠气。因常顶抗官府,勒取豪强富室,周济穷人,以行四,被官门富户呼为“许四坏瓜”,而地方百姓则称其“许四君子”。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之赣榆,地瘠民穷,兵燹不断,旱涝频仍。先是,自咸丰二年(1852)至同治六年(1867),整整15年间,县境成为清军、淮军、团练对付幅军、捻军及流匪的逐鹿孔道,焚略无虚岁。继之,同治十三年(1874)以后连年大水、旱蝗、地震、雨雹,乞者倾室,村廓为墟。时任知县旗人特秀勾结海州知事林达泉,呈请抚贫赈济,得抚款、募银十几万两,采取以工代赈之法,挑海疏港。工程稍动便草草告竣,赈款大部落入特秀腰包。

许恩普仗义执言,拟撰《赣榆人民呼吁书》文稿,上达州府。

自然的,这样的文稿注定会落到特秀手中,一桩挟嫌报复的惨案马上就发生了。许恩普及青口周、孙等头面人物俱以“结党营私,对抗长官”“造谣污蔑,煽惑人心”等罪名,被拘拿,解送江宁府大牢。

光绪八年(1882)秋闱重开。许鼎霖赴江南省试,科考成绩一等。当主考官得知其为许恩普之子,则诘言道:“你就是‘许四坏瓜’之子?”许鼎霖在堂下朗声抗言:“瓜坏子(籽)不坏”!语惊四座,折服学官。以其考绩,应点解元。按清制,江苏与安徽士子俱在江南贡院科考,头名解元两省轮流做。上科江苏士子夺了解元,今次便点了安徽籍李鸿章胞弟李瀚章之子,许鼎霖屈居第二,点子亚元。

正是这次科考,给大牢候审的许恩普带来了生机。亚元许与解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