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360°旋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55:33

点击下载

作者:马金江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球仪360°旋转

地球仪360°旋转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则是提高广大群众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不仅能使读者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读者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科学教育,让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上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既是创造性的,又在不懈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

在21世纪,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信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着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丛书《科学世界面面观》,包括《科学小博士的学问》《哈勃望远镜的全记录》《地球仪360°旋转》《气象卫星在线信息》《动物园的里里外外》《植物世界大全景》《自然学家的手记》《海洋世界的潜水员》《兵器档案全公开》《人体器官透视解说》,共10册。

本套丛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地球形成的假说

地球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它的答案。人们渴望更多地了解地球,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地球和太阳系形成的假说。

最早的假说——质点说。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描绘地球和宇宙形成的假说。他提出,宇宙中最初散布着的微粒状的弥漫物质,称为原始物质。这些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又陆续把周围的微粒吸引过来。

就这样,这个团块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吸引力最强的核心部分吸引的物质最多,先形成太阳。外面的微粒在太阳吸引力的作用下形成行星和其他星际物质,这其中就有地球。

最简明的假说——星云说。这是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的。他认为,太阳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46亿年前,当气体冷却引起收缩时,星云会旋转起来。由于重力的作用,气体不断收缩,旋转速度加快,星云会变成扁的圆盘状。

这就有点像洗衣机的脱水机:把湿衣服放进去,脱水机快速旋转起来后,衣服内的水分就会被抛出去,湿衣服就变干了。把水抛出去的力,就是水滴在做圆周运动时产生的离开中心的力,这个力叫作离心力。同样道理,当星云边收缩边旋转,周围物质的离心力超过了中心对它的引力时,就会分离出一个圆环来。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圆环产生了。最后,中心部分变成太阳,周围的圆环变成了行星,其中一颗就是地球,地球大约是在45亿年前产生的。

最浪漫的假说——抛出说。这是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提出的。他认为,太阳因高速旋转从圆球状变为梨状,最后在细小一端处断开,被抛出去的物质就成了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抛出物质后太阳缩小,旋转速度变慢,一旦旋转速度加快,就又会成为梨状,再抛出一些物质,再形成一个行星。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阳系。这些充满想象的假说还不是全部。几百年来,在探索地球诞生和宇宙形成方面还有很多新奇的理论和假设呢!

在线小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地球外面有大气层和磁场,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盖,其余部分才是陆地,因此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内部的秘密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我们可以看得见它的外貌,有陆地、海洋、高山、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空的,还是实的?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

非常有趣的是在1 8 1 8年,有一位美国人说地球内部是空的,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还说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开着两扇大门,人们可以从那儿走到地球的里面。

当时,有人信以为真,并且组织探险队,去南极洲寻找那扇通向地球内部的大门,当然他们最后失望而归。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有些什么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处的奥秘。

原来,巨大地震会使地球震动,传出像巨锤撞击铜那样的音波。这种音波有回声,也会弯曲,在地底下碰到不同物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科学家用这种办法,已基本摸清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并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如果把整个地球比喻为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是蛋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整个地壳平均厚底约为18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也就是从地壳向下到约2900千米深的地方。它相当于蛋白,呈固态状,但又有可塑性,好像沥青一样,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形状,但如果放久了就会变形。地幔主要是由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它相当于蛋黄。地核可以分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厚约2200多千米,呈液态状,由液态镍铁组成,内核厚约1300多千米,是固态,由镍铁组成。

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在30多千米处,温度约为1000℃,在100多千米深的地幔中,温度将会升高至1400℃,而在地心,温度可高达5000℃。当然,限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在线小知识组成地球的主要化学元素为:37.6%铁、29.5%氧、15.2%硅、12.7%镁、2.4%镍、1.9%硫、0.05%钛。硅酸盐是硅、氧和其他化学元素结合而成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地球上的伤疤

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欣赏地球上山清水秀的完美景色,却没注意到地球上有许多难以愈合的“伤口”。地球上最大的“伤口”,是东非大裂谷和海底深处的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从北亚的南土耳其,一直延伸至非洲东南的莫桑比克海岸。裂谷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千米。人们称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裂谷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见底,积水形成40多个条带状或串珠状湖泊群。其中东非坦噶尼喀湖是全球最深的湖泊,水深超过1400米。而在无水的裂谷带,巨大而狭长的凹槽沟谷,两边是陡峻的悬崖峭壁。同时裂谷带上活跃着火山带和地震带。在裂谷带的基伍湖下层,还发现了形成机制还不清楚的甲烷,储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

2 0世纪6 0年代以来,在东非高原的裂谷带发现了好几个碳酸岩火山,竟从地下深处喷涌出类似碳酸盐岩性质的岩浆来。但碳酸盐岩的形成原因各说不一。

东非大裂谷还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1959年,英国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掘了175万年前的东非人头盖骨,打破了人类历史不超过100万年的传统观点。后来,人们又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裂谷地带,发现了更多更早的古人类骨骼或足迹的化石,报道年代有早至250万年前、300万年前,甚至500万年前的。

关于东非人起源的绝对年代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裂谷带生活,至今还是个谜。而东非大裂谷究竟是由河流冲刷而成,还是因为地壳沉降形成的夹在两边的峭壁间的地堑,至今未有定论。总之,现在仍无法知道的形成原因,只能等科学不断发展了再去破解。

据地质学家们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张力。在这种张力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在线小知识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至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地球南北两极没有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球上几乎到处都有地震,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然而,南北两极地区至今却从未发生过地震。为什么南北两极地区没有地震呢?这一问题引起了世界地震专家们的注意。

美国田纳西州蒙非斯大学地质学家钟世腾,根据他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钟世腾认为:南极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他指出,上述两地冰雪覆盖面积分别达至90%和80%,冰层厚度达300米以上。

由于冰层的面积广、厚度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其下面的地壳板块受到冰层挤压。

更巧的是,冰层产生巨大压力,正好与地层构造的挤压相平衡,所以不会产生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弱化了地壳的形变,从而使地震无从发生。

但是,钟世腾还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一旦被破坏,南北两极同样也会发生地震。

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地壳里面离地面5000~20000米左右的地方。地壳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原来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在过去的若干万万年当中,它曾经有过多次巨大的变动,现在的高山,有些曾经是平地;现在的平地,有些曾经是高山。

不过这些变化要经过几百万年,而在一个人的短暂一生当中,是不大容易察觉出来的。

地壳里面各个部分运动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在运动不均匀的地方和地壳比较弱的地方,地层就容易产生破裂和错动,于是地震便发生了。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线小知识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沿地中海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的地带;二是喜马拉雅分布的地中海地震带。

七大洲名称的由来

七大洲指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其中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名字也最为古老。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思是“东方日出处”。相传亚细亚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

远在古代,人们就把太阳东升之时算作一天的开始,亚洲这块大陆当时被看作是太阳东升之处。以古代闪米特语来说,就是“亚细亚洲”,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于用“亚洲”来泛指这块大陆。

有日出就有日落,由于亚洲被看作日出之处,所以闪米特人居住的西部另一块陆地,就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太阳西落的地方。“欧罗巴洲”就是闪米特语日落之处,即是欧洲的全称。至今,亚洲的国家被称为东方,欧洲的国家被称为西方。

美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总称。美洲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航海时发现的“新大陆”,为了纪念这位“新大陆”发现者,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地方,即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美洲在西半球,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北濒北冰洋,南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附近许多岛屿组成。

一般巴拿马运河将作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在政治地理上则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这一地区过去曾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为拉丁美洲。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总面积1797万平方千米(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北美洲仅指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百慕大群岛。

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因为被赤道横穿中部,非洲多处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大洋洲是17世纪欧洲人发现的,因其处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围之中,游离于其他大洲之外而得名。当时被发现时,人们误以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称其为澳大利亚。

南极洲即南极所在的大陆,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陆。

南极洲,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是1738—1739年由法国人布维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也就是现在的布维岛。

英国人库克曾于1772—1775年到达过南极大陆周围许多岛屿。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是19世纪被发现的。据说,美国人于1820年首次发现南极大陆,因该大陆处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的周围,因此被称为“南极”。

在线小知识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6个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板块,其次还可划成许多小板块。1987年美国出版的《地学百科全书》中,就将地中海区域划成9个板块,而把整个地球划成30个板块左右。

南极很少下雪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南极大陆。就自然表面来说,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很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海拔高度要低得多。一提起南极,我们一定会想到冰天雪地银白色的世界,同时也会产生无限的遐思,南极肯定日日飘着鹅毛大雪,特别是当你知道南极的冰雪平均厚度是2300多米,整个大陆根本见不到土地的影子,你更会坚信你的猜测。

其实你大错特错了。南极大陆一年降的雪,要是化成水,只有55毫米高,是北京降雨量的十多分之一。越往极点走,下雪越少,到了极点,几乎不下雪。为什么呢?因为南极实在太冷了,蒸发量很小,空气中的水蒸气当然少得可怜,世界上那些大沙漠的空气也比南极湿润。没有水蒸气就没有云,所以,南极很少下雪。

南极之所以有那么厚的冰雪,是因为南极雪从来不化,每年都下上几厘米厚的雪,多少万年积累下来,自然会达到几千米厚。南极仅有冬、夏两季。每年4—10月为冬季,11月—第二年3月为夏季。南极沿海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内陆地区为-15℃~-35℃;冬季沿海地区月平均气温在-15℃~-30℃,内陆地区-40℃~-70℃。

俄罗斯的“东方”站记录到的南极最低气温为-88.3℃。南极气温随纬度与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等机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古代南极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温暖湿润得多,沿着冰封大陆边缘,气候适合植物,甚至一些矮树生长。

至2008年为止,已有超过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夏季科学考察站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80个左右。我国南极科考站目前总共有3个,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南极昆仑站。

在线小知识北半球的冷极在格陵兰岛的埃斯密脱,年平均温度为-32.5℃;而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洲,位于南纬78°东经96°的地方,年平均气温是-58℃。以年平均温度来说,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地是世界上的“热极”。

南极比北极冷

南极号称世界“第七大陆”,陆地储热能力不及海洋,夏季获得的有限热量,很快就被辐射掉了,而且南极所环绕的海流,属寒流,使气候酷寒,所以冰多。由于南极地势高,空气稀薄不保暖,虽有几个月全是白昼,但太阳只是在地平线上盘旋,太阳光斜射,巨大的冰原像镜子一样,几乎全部的太阳光都被它辐射掉了,因而,所获热量极少,气温进一步降低,造成终年酷寒。

由于气候酷寒,南极的降水只能是以冰雹的形式降落下来,终年不化。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过55毫米,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弱,逐年积累,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冰原。

南极和北极因远离太阳,只能得到一点阳光,而且白色的冰雪又把绝大部分阳光反射回去,因此南、北两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不过,南极的平均温度比北极低差不多30℃。所以,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盛夏平均气温也低达-32℃,隆冬更冷,达-68℃。而北极夏季接近0℃,即使隆冬季节也只有-36℃。

那么南极为何比北极冷呢?

一是南极与北极的地形不同。南极洲是陆地,北极是海洋。由于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快,因此冬季的南极比冬季的北极更冷。这是两级温度差异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南极接收太阳辐射量小。南极洲纬度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被大气削弱较多,到达地面就更少;太阳辐射散布面积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就少了,所以平均温度较低。此外南极圈内各地都有极夜,南极点极夜期长达半年,在此期间无任何太阳辐射照入,只有热量散失。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冰雪反射太阳辐射,热量就散失得更多了。

三是南极与北极海拔不同。南极洲是高原大陆,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近三分之二面积是海洋,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所以南极气温相对低一些。这也是南极比北极更冷的重要因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