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故乡(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5:13:40

点击下载

作者:(英)珍·莫里斯,(英)安德鲁·莫辛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灵的故乡(上)

心灵的故乡(上)试读:

亚非篇

1.中国,西藏 拉萨

拉萨是个亲切的高原小城,依偎在高山的环抱之中。这里的街道海拔12000英尺,车非常少,没有人行道。每个人都在大街上自由漫步,没有人匆匆急跑。这里听得到孩子的叫嚷声、狗吠声和铃铛声,却反而显得更加安静。走在每条街上,你都能看得到远处的西藏群山。

拉萨是座圣城,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朝圣者。他们盘坐、卧伏在拉萨的各个角落,顺时针绕着每座神庙漫步;他们平伏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周边的楼梯平台上,还有路上、河堤上和山腰上;他们喃喃诵经,伏地卧拜,在寺庙中播撒一角纸币和青稞粒,为灯油里添满酥油;他们来自西藏各地,拉萨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振兴了市场,让这里日渐繁荣起来;他们信奉活佛以及观音菩萨的化身。由于来拉萨的人大多怀着朝圣的目的,所以大家彼此并不陌生,甚至连第一次来的人也有一种归属感。杂乱、灰尘和刺耳的筒鸣声反倒让这座城市显得热情好客。

我参观西藏最神圣的地方——大昭寺的时候,为期15天的藏历新年活动已接近尾声,这一节日以其虔诚而著称。上千名喇嘛聚在一起诵经祷告,他们年龄有大有小,小的甚至不足十岁;他们之中有些是妇女,但同样剃度,穿着与男人一样的袍子,几乎分辨不出性别。我站在高处的阳台上观看了全程,同我一样站在阳台上的当地人纷纷向下面的朝圣者投掷写有祷文的纸条,下面的人们就接过来团成纸团。朝圣者挤满了大昭寺,他们喃喃诵经、俯卧朝拜,痴痴地望着寺内的喇嘛,对周围游客好奇的侧目甚至无礼的直视毫不介意。他们的双眼在略显昏暗的寺庙里闪烁着光芒,就好像被庙里的香气、嗡嗡念经的喇嘛以及低沉的颂唱所震惊而忘记了祈祷。

在拉萨的大街小巷,转经筒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朝圣者们一边顺时针缓慢行走,一边摇着转经筒——通常转动越快,表示对神明越是虔诚,因为每只经筒里都藏有一张经文,每转动经筒一圈,就相当于诵经一次。有些转经筒大如油桶,很难转动,而有些则小得可以拿在手里,转的时候可以听到里面经文的晃动声。经文是用藏文和梵语写的“嗡嘛呢叭咪吽”,

这句经文非常灵验,其中“嗡”是最有力、最神秘的一个字,它结合了三个梵语音,表现出宇宙三位一体的本质。这句六字真言如此神圣,不管是写下来还是刻在石头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嵌刻在崖壁上的神圣“嗡”字),都被视作比为神明竖立雕像还要虔诚的举动。

一位早期初到西藏的欧洲探险者曾因为看到一座被白雪覆盖的山峰而流下了热泪,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那景象太触动人心了,就仿佛拥有某种魔力——那光线、那空气、那高峰、那空旷、那质朴,无不让人深深感动。拉萨周围尽是落满灰尘的峭壁和陡坡,有时候,我在清晨起来,发现它们被昨夜的积雪覆盖。那雪代表着西藏人的圣洁和纯净,证明着他们精神的自由——这雪山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

我离开西藏时,抬头望向大山,紧扣双手,发明了一句略显笨拙的祷文:请送我回去。

2.中国,河南 塔林

在少室山脚下,少林寺附近,有一块不朽的佛教墓地——中国最大的塔林。

塔林位于河南省境内树木繁茂的崇山峻岭之中、黄河与淮河间的广阔平原之上,包括约232座石塔和砖塔,塔内封存着附近寺内历代高僧的尸骨或骨灰。最早的塔建于公元791年的唐朝,现已倾斜开裂。其他的塔均是后来陆续建成的,直到今天仍有新塔在建。实际上,最新的一座塔建成于2002年,上面雕刻着汽车、摄影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图案,都是圆寂僧人的所有物。

这些散布的建筑看似随意,实际上却遵循着某些严格的规定。例如:每个塔都是奇数层(1、3、5、7层),塔层多少代表着僧人生前功德的大小和造诣的深浅。

塔林的中央是著名的裕公塔,高7层,建于14世纪,是为了纪念福裕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

与裕公塔的六角形砖塔结构不同,有些塔是正方体的、圆柱体的或圆锥体的,还有些塔是由整块巨石雕成的,甚至还有花瓶状的,它们建造的时代不同,风格也迥异。多数塔为石塔或砖塔,上面刻有不同的书法,它们是记录中国各朝艺术风格和技术发展的珍贵依据。

每一座塔都是对一个灵魂的纪念。随着塔的数量增多,塔林也见证着宗教生活的世代绵延。

3.中国,山西 云冈石窟

距离现在的大同市不远处,干涸的武周河谷开阔而岩石密布,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佛教遗迹之一就在河谷北岸的砂石岩壁上。大约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在这绵延半英里(约合1公里)的山崖上选址,找来成千上万名能工巧匠,在结实的岩石壁上开凿出250多个巧夺天工的石窟。在前任帝王太武帝导演了令人震惊的大规模灭佛运动之后,文成帝用这一举措表示对神明的极度虔诚。

许多开凿云冈石窟的匠人都曾参与建造过另一座类似的佛教石窟——位于中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它的风格主要受到中亚和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影响,因此,云冈石窟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它代表着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同时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公元494年,北魏迁都到几百英里外的洛阳城,当时的皇帝孝文帝也停止了对石窟开凿的资助,于是,建造云冈石窟的艺术家和雕刻家火速离开,马上投入到新都城附近龙门新石窟的建造当中。从那时起,云冈石窟就留给了僧人、朝拜者和现在的游客。

这些精雕细琢的石窟里包含了51000多座佛像和浮雕,从高大威猛的佛教护法到端坐在壁龛里的微型佛像,形色各异——壁龛以莲花瓣、火焰和无数仙子装饰,非常精美。有些壁龛为仿木构建筑,曾经是石窟的大门,但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它们逐渐遭到了破坏,到现在,大多数石佛都直接暴露在外。即便缺少保护,再加上如今森林被砍伐、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雕像仍在1500年后保持着奕奕神采和栩栩生气。

4.印度,新德里 贾玛清真寺

贾玛清真寺于17世纪由莫卧尔王朝的贾罕杰大帝下令建造。它位于高35英尺(约合10米)的小山上,建造者明显是要它在都城中占据至高位置。清真寺现在仍是旧德里地区(即清真寺建造时期印度的都城)的壮观一景,高耸的笛子状尖塔、祈祷厅的白色大理石圆顶和成千上万虔诚信徒进行祈祷的大庭院,都象征着莫卧尔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而清真寺附近的红堡则是贾罕杰大帝权力的象征。

每个周五,上千名头戴白色祈祷帽的穆斯林男子爬上清真寺高高的台阶,涌入大门,进入庭院。庭院虽大,但在开斋节这类重大节日时仍无法容纳所有前来礼拜的信徒,于是集会就扩展到周边的狭窄街道上。从大理石打造的宣教台上传出的讲道声通过扩音器播出,在清真寺外围很远处都听得到。

在我看来,如此多穆斯林在贾玛清真寺诵念开斋节祈祷词的景观,象征着印度对民众信仰自由和公开礼拜的支持。这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它承认接近至高神明的途径不只一条,因而敬拜神明的方式也该多种多样。也正是因为这一传统,世界上的几大宗教几乎均在印度落地生根。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众多不同的印度教派不断发展变化,以至于人们都搞不清楚印度教到底算不算一个独立的宗教。基督教徒认为他们的信仰是由信徒圣托马斯(译注:St.Thomas,根据《约翰福音》,圣托马斯对耶稣死后复活表示怀疑,直到亲手抚摸了耶稣的伤口才肯相信)最初引入印度的,而穆斯林则认为他们的信仰是阿拉伯商人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带到印度的。

当我看着贾玛清真寺的礼拜者像阅兵一样排列有序、整齐划一地俯身在地,感谢神明的全能时,我完全被这种仪式的力量震撼了。这是全能的神明,神秘的神明,超越理性的神明,倍受崇拜的神明。

祈祷词是用伊斯兰教的通用语——阿拉伯语诵读的。每一天,全世界无数的穆斯林都以同样的语言做着礼拜。无论他们身在哪里,面朝的都是信仰的发源地——圣城麦加。所以,在我看来,贾玛清真寺中的礼拜者敬拜的是他们共同的神明,而不是个人的神明;是我们应该敬畏的神明,而不是像朋友一样的神明。

如今盛行的个人主义更强调灵性和对神明的个人感应,与之相比,在贾玛清真寺里礼拜的穆斯林则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大集体中的一部分。我相信,信仰的神秘之处就在于神明可以微小到会注意我们每个人,而他的力量又如此之大,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每个人在印度的贾玛清真寺默念祈祷词的同时,也获得了伟大神明的注意。

5.印度,比哈尔邦 佛祖证道菩提树

大约公元前500年,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印度王子放弃了皇室奢华的生活,开启了发掘人类受难根源的心灵探索之旅。他剃光头发,穿上乞丐的破袍,离开了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皇宫。他最初隐居在一个小茅舍之中,后来成了一位婆罗门大师的弟子。至此,悉达多仍觉不够,他又与五名苦行僧一起,过了六年极为简朴的生活,直到憔悴将死,才决定改用一种较为温和的生活方式。他吃了点米饭,披了一块草席,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开始冥想,下决心在他顿悟前绝不起来。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他终于在树下大彻大悟。从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悉达多,而是“自觉成佛者”——佛祖,而那棵毕钵罗树也被称为菩提(译注:“菩提”梵语为“Bodhi”,意思是“觉悟”)树,或称佛神树。

现在,那棵菩提树的后代仍然屹立在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市附近的菩提伽耶镇。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颗有记载的树,一直以来它都吸引着无数佛教信徒每年到佛祖的顿悟之地来祷告和冥想。菩提伽耶镇也以这棵树为核心发展了起来,建起了许多佛寺,其中包括著名的摩诃菩提佛寺 (大觉寺)。它建于公元500年左右,高180英尺(约合55米)。这也引发了佛教世界建造各种纪念性建筑的热潮。在古代,这棵树曾被恶意砍倒过两次,但每次都从根部复活。最终,年老而又过度腐烂的菩提树在1876年的一次风暴中被吹倒了,现在的树是由它的一棵种子成长起来的,成了“觉悟”和“重生”的最好证明。

6.日本,京都 龙安寺禅宗枯山水庭园

在被耙出一道道波纹的沙砾之中,散布着15块岩石,它们代表了在时光之洋中漂泊的日本岛。不,应该说它们象征着负子渡河的母虎。从远处望去,它们更像是耸入云端的山峰。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是自然之景的特点与精神所在,它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在里面,我们看到的通常都是自己。龙安寺,这座世界上最有名的岩石庭园的特殊魅力就在于:相传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一点看过去,人们都无法看全这15块石头。有些真理或奥秘,总不在我们掌控之中。

来到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公元794~1868年),你会发现这里竟聚集着1600多座寺庙、400多座神社和3座皇家别墅。环绕城市的3座高山,与保留在闹市中的小巷和木屋交相辉映。京都有17处世界遗产,有岩石庭园、郊游花园、皇家园林,甚至包括一座有130种苔藓的苔藓公园。金色的阁楼傍池而建,古城堡的窗外传来夜莺的啼鸣,禅宗寺、明亮的神社、陵墓以及民间流传的辟邪物遍布每一条窄巷后街,将整座城市变成一座日式神社。

在大多数游客看来,这座静谧之城的点睛之处还是西北部龙安寺内那布局简单抽象、难以参透的15块岩石。它们最初是在15世纪晚期被放在这里的,可能出自深受禅宗影响的大艺术家相阿弥(译注:Soami,日本画家,艺术评论家,诗人,园艺家,茶道、香道及插花艺术大师,是日本美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之手,被誉为园艺枯山水(译注:karesansui,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特有的环境气氛中,将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再错落有致地叠放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影响力)系列的巅峰之作。龙安寺,属于临济宗派(译注: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曾是藤原家族[译注:藤原家族是日本历史上的显赫家族之一。从8世纪后期天皇迁都平安(即京都)以后,藤原家族靠着无数政治谋略操纵日本皇室三百余年,权倾一时]的地产,包含七座天皇陵墓,还有一个刻有“吾唯足知”的小石盆。坐在方丈庭院前高高的木廊下,仔细观看眼前的石庭——没有水,没有树,除了岩石上的青苔,就只有一片75×29英尺(约合23×9米)大小、被细细耙过的碎石砂地,你就会领悟远离世俗的禅宗精髓——无即是有。

最近一次去龙安寺时(我在京都已经住了22年多),我才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寺院周边有漂亮的公园和绮丽的园林,树叶在11月的湛蓝天空下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和金黄色。这里有一座茶室、一片湖,门上题字“云关”,在围起石庭的低墙后三面都环有樱桃树、香柏和松树。

但我的心和我的双脚仍不断返回到那些永恒的、不规则布置的灰色岩石,它们散落在砂地之中,有如悄悄掉入包中的硬币。也许它们代表着“心”字或“脑”字;也许它们代表的是心或脑无法从表面去理解的含义;也许它们只用于静心专注的修行,提醒你“吾唯足知”,知足而安。

7.日本,广岛县 宫岛

从广岛港出发10分钟,在船上回头便能望见那铭记原子弹爆炸的骷髅圆顶。继续往前,就可以看到严岛像木刻版画一样沐浴在阳光中,慢慢变大、变清晰,直至展现出它的全貌。它更为大众熟悉的名字是宫岛。这座神社之岛多山(覆盖着厚厚的森林)、狭小(只有大约31平方公里)、人口稀少(除游客外,常住居民只有2000余人)。码头边的渡船在水里练习自己的签名,最后挥笔收尾。我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每来一位新游客,观光道旁的纪念品布局就会发生变化,但永远能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树木花草有意不加修剪,神殿频受祭拜却泰然依旧。

宫岛神社最初建于推古女皇时代(译注:592年~628年,日本第33代天皇),后来由武将平清盛(译注:平清盛,1118年~1181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武士)翻修为现在的样子。1555年千叠阁落成,它位于神社后面的山丘上,高高地俯视着岛上的一切。当我弯腰进入到橙色的、如迷宫般的寺庙群中时,立刻就被精巧和天然两种截然相反的品质所吸引。在这里,你找不到一点金属,甚至连颗钉子也没有,就连脚下的木板都已被世代的游人磨旧踩平了。在光线昏暗、布置精美的大殿中,手写的祭文在海风中闪着微光。大殿的尽头处,低矮的层顶和狭小的角度使人不禁凝神聚焦。将视线投向银色的海面,焦点却一下子被夺目的大鸟居夺了去。

大鸟居是神社的大门,我应该先从这里进来的,但我故意选择了一条错误路线。这样当我从神社出来时,正好是退潮时间,我便可以走在铺满卵石的地面,听脚下发出的细碎声响。这座迎客之门的高度相当于我身高的十倍,站在门下,感觉似曾相识却又完全陌生。它是来自天堂的印记,让看到它的人禁不住反复思量;它是笔锋末了的快速一转,给汉字增添了一笔神秘。和其他神殿一样,它也被漆为橙色,但规模却大了许多,斜铲似的顶棚被两棵巨大而古老的树桩支撑着。我仔细地观察着它们,然后用双手触摸。虽然它们用比较新的树木局部修补过,但仍旧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它们是通往岛屿和自我的大门。大鸟居给了心灵一个如此静谧的休息之所,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处。我满怀惊叹地走过这座高大又空灵的大门,心中被它所包含的神秘气息深深震撼,同时也为它竟是人类的杰作而震惊。在我之前来到这里的人们曾在古老的木头上做记号,现在我也要做上自己的记号。我从口袋里摸索出的一枚硬币,此时此刻,它已成了我留下的一个祝福、一个心愿。

8.不丹,帕罗 虎穴寺

 

虎穴寺是不丹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耸立于海拔近10,000英尺(约合3,000米)的喜马拉雅山麓的悬崖峭壁上——这里是公认的不丹最早的佛教圣地。简单纯白的墙壁,传统样式的水平屋顶和精雕细刻的窗户,虎穴寺是一座集风光与艺术于一体的寺庙。

相传8世纪,因在不丹和印度传播佛教而被称颂的第二位佛陀莲花生大师(Guru Rinpoch或称Padmasambhava)曾骑一头雌虎飞过此地,在一处山洞中修行了三个月。据说那只雌虎实际上是他的配偶佛母益西措杰(Yeshe Tsogyal),经他用神力点化而成雌虎(寺庙因此得名“虎穴”)。1692年,也就是莲花生大师在此修行近一千年以后,此处建起寺院,以纪念他的到访。

要到达虎穴寺,你必须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行走或骑骡行进2个小时。沿途要攀登一连串在岩壁上粗凿出来的石阶,走过瀑布前的小桥,最后再上一个陡坡。寺院常常轻雾缭绕,不走到山路的最后一节,朝拜者都无法看清它的样子。峭壁上各色祈祷旗随风飘扬,钟声断断续续地回响在安静的山谷中——僧侣们也许会在游客离开寺庙、回到迷雾中时为他敲钟求福。

虎穴寺在建成后的300多年里一直完好无损地端坐在宁静的云景之中,却在1998年的一场大火中几乎被烧为平地。此后不丹政府出资,参照旧图案和照片,耗时7年,才重新建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虎穴寺。

9.泰国,大城省 大城府

阿育陀耶大城府从1351年起曾是泰国的首都,在1767年泰国与缅甸的多场毁灭性战争中被摧毁。它由国王拉玛提钵一世(译注:King Ramathibodi I,1314~1369)建造,以印度教神罗摩(译注:Rama,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后成为印度教崇奉的神。对罗摩的崇拜在印度民间非常流行)的故乡——古印度阿育陀市命名,因为国王被认为是罗摩的转世。不过,在泰国国王把佛教定为国教的同时,大城府也成为了皇家领地,因此现在的大城府是一个佛教古迹随处可见的佛教胜地。

在大城府广阔的场地内——在17世纪初的鼎盛时期,这里曾有100多万人口——刺目的黑色焦痕向人们提示着1767年大浩劫中吞没整个城市的那场毁灭性大火。虽然在那场灾难中,皇宫、家园和其他木制建筑无一幸免,但许多石头寺院和庙宇仍保留着当年恢弘的气势,残存的佛像和浮雕还见证着这座城市全盛时期的繁华。现在,人们甚至可以从精心雕琢的仿古石刻中依稀推断出被毁的木质建筑当初的样貌。灰泥的残砖碎瓦显示着高棉人带来的影响,但其中也不乏独特的泰式风格,许多佛塔都呈现出传统的泰式“钟”或“莲花蕾”的形状。

大城府中最令人称奇的神圣建筑之一就是柴瓦塔娜兰寺(Wat Chai Wattanaram),这是1629年暴君巴萨通王(King Prasat Tong)为纪念他的母亲并显示其权力而建成的。这座寺院仿照宇宙的结构,中央高耸的高棉式玉米状的塔楼(prang)象征着宇宙的中心——神话中的须弥山。寺庙角落里的小塔楼立于小佛堂之上,静静冥想的僧人就坐在小佛堂之中,与周围被烧焦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

10.斯里兰卡 亚当峰

亚当峰气势磅礴地屹立于斯里兰卡中央高原的墨绿色丛林之中,峰顶裸露的石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金字塔,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更是为它增添了几分霸气和庄严。每年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的信徒甚至在远处就可辨识出它的神圣,它也因此成了岛上的至圣之地。

亚当峰上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平坦的山顶岩石上有一处类似于人类足迹的凹坑。凹坑大小约为5.25×2.5英尺(约合1.6×0.76米),被当地各大教派尊为圣地。斯里兰卡人数最多的佛教徒认为足迹是佛祖留下的,印度教教徒则认为是湿婆神(译注:Shiva, 毁灭之神,与梵天和毗湿奴并称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留下的,而基督教徒将足迹视为是圣托马斯的,穆斯林则说是人类的始祖亚当踩下的。现在这片足迹已经被一座小神殿圈护了起来。

也许这片足迹为亚当峰增添了神圣的光环,但对大多数登上山峰的人来说,真正的吸引力更多地在于山峰本身。清晨时分,他们沿着2英里长(约合3公里)的山道拾级而上,朝峰顶进发,一路都有二战结束后安装的电灯指引伴随。在峰顶,他们充满期待地在黎明来临前的黑暗中等待,紧张地捕捉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那一瞬间的美景,感受第一道曙光照亮东方天空的壮观。然后,他们会快速翻越到山的另一边去欣赏另一处奇迹:山峰在西面雾霭缭绕的小山上投射的三角形影子,形状规则得就像某位数学家神明亲手画就的一般。

11.缅甸仰光 雪德宫大金塔

雪德宫大金塔就像一艘金色的大飞船,俯瞰着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香客们沿着陡峭的石阶爬上大金塔所在的圣山,可以看到守在入口侧翼的一对缅式大狮身人面像(chinthe)。通往山顶的小路绿荫如盖,路两旁到处是小摊商贩,有卖香的,有卖经幡的,也有卖小佛像的。

刚一上山顶,高326英尺(约合100米)的佛塔所反射的闪耀光芒就立刻刺入眼中。佛塔底座由金箔覆盖;塔身贴有13153张纯金片;塔顶嵌有一颗276克拉的钻石,宝光闪烁,雍荣华贵。

大金塔之所以如此神圣,是因为这里藏有圣僧的遗物。虽然现在的佛塔是在1769年大地震之后才筑起的,但传说最初的佛塔是在2500年前由一对商人兄弟所建。他们收到了佛祖的八根金毛,并受到启示将金毛供奉在缅甸。据说当年他们取出金毛时,宝石像冰雹般从空中降落下来,喜马拉雅山上的树木也结出了不应季节的果实。

几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朝拜者们赤脚绕着灼热的大理石台阶顺时针行走,途经许多样式不同的小金塔,在他们出生日所对应的星座神龛前许愿祈祷。伴随着整个场景的是持续不断的祈祷铃声,小到清脆的铃铛,大到低沉的重钟。只有到了晚上,铃声才会停止。

金碧辉煌的大金塔矗立于山顶之上。它是缅甸人民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也是佛教经久不衰的象征。

12.韩国 济州岛

一座椭圆形的岩石岛屿,著名的火山——汉拿山屹立于小岛中央,济州岛就这样漂浮在朝鲜半岛南部闪闪发光的蓝绿色海面上。由于火山喷发,这里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地下岩浆隧道。

岛上居民的文化与韩国大陆非常不同。当地供奉着18000多位神明,有无数座寺庙,民俗丰富。其中三阳寺式样别致,装饰亮彩夺目。它耸立于山顶,那里能将从海面到济州市的全景一览无余。当地人为避免厄运,会将石头堆叠成小塔,称为Bangsatap,而用玄武岩刻成的Dolhareubang,或称“石头爷爷”(下图)则是用来驱邪的。在岛上的许多地方,你都能看到这些排排站立的石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