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1:54:09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下)

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下)试读:

前言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引发世界范围的军事变革,不断产生着前沿武器。前沿武器是指与传统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力和作战方式上都有本质区别,是处于研制或探索之中的新型武器。

前沿武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即与传统武器相比,在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杀伤机制上具有显著突破和创新,它是创新思维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高效性,即一旦技术上取得突破,可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发挥巨大作战效能,满足新的作战需要,并在体系攻防对抗中有效地抑制敌方传统武器作战效能的发挥;时代性,即前沿武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某一时代的新式武器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后,也就转化为传统武器了;探索性,即前沿武器与传统武器相比,高科技含量大,技术难度高,在技术途径、经费投入、研制时间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多,因而探索性强,风险也大。因此,前沿武器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高度关注的新型武器。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沿武器是高技术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前沿武器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高科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高超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高度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高度关注的前沿武器科技”丛书,包括《太空武器科技知识》、《卫星武器科技知识》、《化学武器科技知识》、《生物武器科技知识》、《电子武器科技知识》、《侦察武器科技知识》、《隐形武器科技知识》、《激光武器科技知识》、《新概念武器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前沿武器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前沿武器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VX神经毒剂

毒剂名称:维埃克斯(VX),化学名:S-甲基硫代膦酸乙酯,常温状态:无色油状液体,气味:无或有硫醇味,溶解度: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水解作用:很难,加碱煮沸加快水解,战争使用状态:液滴态或气溶胶态。VX毒剂是一种比沙林毒性更大的神经性毒剂,是最致命的化学武器之一。它也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一旦接触到氧气,就会变成气体。工业品呈微黄、黄或棕色,贮存时会分解出少量的硫醇,因而带有臭味,主要是以液体造成地面、物体染毒,可以通过空气或水源传播,几乎无法察觉。人体皮肤与之接触或吸入就会导致中毒,头痛恶心是感染这种毒气的主要症状。VX毒气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呼吸停止,最终导致死亡。VX是一种音译,它是由英国人在1952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毒剂,之后由美国人选了VX作为化学战剂的发展重点,VX毒剂的学名是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这种物质大概是毒剂中名字最长的一种了。

VX主要装填在炮弹、炸弹等弹体内,以爆炸分散法使用,也可用飞机布洒,VX毒剂以其液滴使地面和物体表面染毒;以其蒸汽和气溶胶使空气染毒。对VX毒剂的防护与对防护与对其他神经性毒剂的防护相同,应采取全身防护器材,即防毒面具、防毒服、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对中毒者急救可采用阿托品等药物,对其消毒可用次氯酸盐、二氯三聚异氰酸钠等消毒剂。

VX是典型的持久性毒剂,杀伤作用持续时间为几小时至几昼夜。VX毒剂的毒害时间比其它神经性毒剂要长,毒性要强,致命剂量为10毫克,一小滴VX液滴落到皮肤上,如不及时消毒和救治,就可引起人员死亡。VX化学弹药主要是用于迟滞性化学袭击,妨碍对方机动、阻止与限制对方利用有利地形和装备,以及消弱其作战能力。

美军现装备的VX毒剂近3000吨,弹药有10多种、主要有E21型VX毒剂导弹弹头,毒剂重190千克;M55型155毫米VX毒剂火箭弹毒剂重45千克;M121、M122型VX毒剂炮弹,毒剂重3千克;203.2毫米榴炮M426型UX毒炮弹,毒剂重6.4千克;TMU-28/B型液体战剂飞机布洒器,装填毒剂616千克。

VX在名气上远超过其它几种神经性毒剂,那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好几起和VX毒剂弹药有关“令人尴尬”的事件。

1968年3月,美国陆军在犹他州达格韦试验场用神经性毒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3月13日下午6时许,一架F4鬼怪式喷气机在基地上空轰鸣,悬挂在飞机下面的罐向一片没有标记的地面洒下VX液体。其中一个罐子出了故障。大多数毒液已在预定高度布洒出去,但在那个出了故障的罐子里还残留了大约9.07千克的毒剂。当这架喷气式飞机飞出它的航线时,VX毒剂从罐子中泄露出来。当时飞机还在较高的上空,风速达56千米/小时。神经性毒气悬浮在空中,最后漂落到颅骨谷地的地面。此地位于试验场大约32千米处。几小时后在谷地吃草的大批羊群中毒死亡。当地摄影师和电视工作者闻讯纷纷赶到现场,亲眼目睹6000只死羊被扔进仓促挖成的壕沟里。用美军新闻发布官的话来说:现场目击者在国内和国际的宣传报道,给了美国化学生物战计划致命的一击。

1969年夏,坏消息又不期而至。在日本冲绳岛美军基地,VX神经性毒剂从一个容器里渗出,使23名军人中毒并送进医院。这使得事件加倍严重,因为它不仅使人们对化学武器基地的安全措施更不放心,而且使日本政府知道了在他们的国土上还储存有化学武器。

美国曾把巴拿马作为模拟热带丛林战场进行试验和训练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此之前美国仅承认在巴拿马南部位于太平洋中的圣何塞岛上进行过化学武器试验,并就此与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共同清除其残存部分,但协议至今没有兑现。据美国研究人员约翰•林赛2003年在巴拿马首都推出《热带丛林之王》一书披露,美国军队60年代曾在巴拿马运河地区进行过化学武器试验,其中包括毒性很强的VX毒剂。

林赛•波伦在书中收集了美军许多机构的解秘文件,这些文件表明,美国军方1964年7月曾将3吨VX毒剂运来巴拿马,以用于地雷和导弹的试验。1964年到1968年期间曾使用过VX毒剂进行地雷试验。地雷每个重11千克,在距离巴拿马运河出海口几十公里远的海滩上引爆地雷,观察这些化学武器在热带环境下的效果,这些地雷的残骸最后被装进油桶里扔进大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VX毒气弹在好莱坞大片中也曾大放异彩,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美国大片《石破天惊》(又译作《勇闯夺命岛》)中,身经百战,获得多枚奖章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休•法兰将军带领部下劫走了15枚新式VX毒气弹。随后他们控制了阿卡拉岛。这里原是一个监狱,现在成了旅游地。在岛的游客全部成了人质。法兰将军凭毒气弹和人质向国家要1亿美元,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海军陆战队员阵亡士兵作赔偿金。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化学专家斯坦利老英国特工梅森潜入阿卡拉岛拆除毒气弹,与叛军斗智斗勇,在银幕上演了惊险的一剧。

糜烂性毒剂

以皮肤糜烂作用为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亡。

芥子气

是最重要的糜烂性毒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称为“毒剂之王”。日军在侵华战争(1937~1945)中对中国军民也使用过芥子气,现仍为一些国家军队的装备毒剂。其他重要种类还有氮芥气,路易氏气。基本信息破坏机体细胞,以皮肤或黏膜糜烂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糜烂皮肤和伤害各种器官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亡。糜烂性毒剂又称起疱剂是一类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吸收后并能导致全身中毒的化学战剂。主要危害

主要代表有芥子气、路易氏剂和氮芥气。这类毒剂接触人畜,人、畜误食(或吸入)或皮肤受染后,主要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及核酸,造成组织坏死,吸入时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

主要中毒症状为皮肤红肿、起泡、麻胶、液滴状态使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染毒。

糜烂性毒剂属细胞毒物,可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及核酸,造成组织坏死。吸入时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接触皮肤和粘膜时能引起红肿、起泡、糜烂,对眼睛可造成严重伤害。芥子气、氮芥气有数小时潜伏期,路易氏气潜伏期较短,甚至可立即伤害皮肤。应用范围

一般作为持久性毒剂,也可作暂时性毒剂使用。

防毒面具和防毒衣或利用防毒掩蔽部等可防其伤害。染毒者应立即用个人消毒急救盒进行消毒。对路易氏剂中毒可使用二巯基类药物解毒,芥子气,氮芥气无特效解毒药,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就措施。

糜烂性毒剂可装填于多种弹药,以蒸汽、气溶胶、液滴状态造成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染毒,可作持久性和暂时性毒剂使用。对芥子气等糜烂性毒剂的防护比较复杂,必须使用防毒面具和皮肤防护器材。路易氏气可用二巯基丙醇解毒,芥子气、氮芥气尚无解毒药。芥子气

芥子气为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对皮肤能引起红肿、起泡以至溃烂。眼接触可致结膜炎、角膜混浊或有溃疡形成。吸入蒸汽或雾损伤上呼吸道,高浓度可致肺损伤,重度损伤表现为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坏死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抑郁、嗜睡等中枢抑制及副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中毒严重可引起死亡。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为致癌物。燃爆危险:可燃,剧毒,具刺激性。历史

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迈尔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516部队、731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衡阳保卫战等大规模战役中使用过大量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也使用过芥子气对付伊朗军队。毒理

敌方使用芥子毒气弹。芥子气是一种烷化剂,吸收后一部分经体内代谢转变为无毒或低毒产物,一部分与体内多种生化成分如DNA、蛋白质、酶等起烷化反应。DNA烷化后分子结构被破坏,细胞有丝分裂障碍,影响细胞增殖。RNA烷化后,影响氨基酸摄合,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因此增殖旺盛的组织细胞对芥子气最敏感,剂量大时出现细胞核碎裂、核崩解和细胞死亡。由于细胞死亡,引起组织炎症、坏死和后期的修复反应。细胞分裂活跃、代谢旺盛的组织,如淋巴组织、造血组织、肠上皮组织及睾丸造精组织对芥子气较为敏感。中毒后淋巴器官萎缩,骨髓造血组织破坏,造血细胞减少或消失,肠黏膜上皮和腺体细胞核浓缩碎裂,绒毛水肿、坏死、黏膜脱落,黏膜下炎症、出血,导致腹泻、便血、水及电解质丧失,严重者可致休克。剂量较大时中枢神经系统呈现“中毒性脑病”的表现。临床表现

各种战斗状态的芥子气接触人体的皮肤、眼、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较大剂量芥子气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后可致全身吸收中毒。因此芥子气中毒的临床表现呈多种多样,其主要表现有:

皮肤损伤:皮肤接触芥子气时无明显刺激症状,经潜伏期后,皮肤出现红斑,界限清楚有灼痛。再经18~24小时,红斑区出现众多小水疱,后融合成大水疱,边缘充血水肿,疱液清亮呈琥珀黄色,后变混浊,凝结成胶胨状,局部疼痛,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易致感染。芥子气液滴染毒皮肤可产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脱落也形成溃疡。经适当治疗,红斑在3~5日后变暗,形成暂时性色素沉着。浅水疱7~10日愈合,深水疱15~20日愈合。凝固性坏死经切痂植皮,1个月愈合。溃疡治疗不当或合并感染,则愈合时间常达数月以上。

眼损伤:眼对芥子气最敏感,根据芥子气状态不同、剂量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表现,如不同程度的结膜炎和角膜炎,液滴溅入眼内可致结膜溃疡、角膜坏死穿孔和全眼球炎等,最后可导致眼球萎缩失明。

呼吸道损伤:轻度损伤有鼻、咽、喉的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发生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严重损伤主要表现为从上呼吸道到细支气管的黏膜坏死性炎症,黏膜坏死形成伪膜性支气管炎,伪膜脱落可阻塞小支气管,继发感染可致化脓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

消化道损伤:由误食污染水或食物引起。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溃疡,重者可致消化道穿孔。

全身吸收中毒:主要表现为早期中毒性体克,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造血功能抑制,肠黏膜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和全身代谢障碍。造血和免疫功能抑制可继发感染、出血和后期的贫血。肠道黏膜炎症产生血性腹泻,并发脱水和休克。芥子气中毒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全身吸收中毒时,血和生化常规检查可判断中毒的程度和预后。急诊处理现场急救

皮肤:用军队配发的粉状消毒手套消毒。如无制式消毒手套,先用吸水物质吸去皮肤上毒液,后用下述消毒液局部处理:25%氯胺水溶液、5%二氯胺乙醇溶液或1:5含氯石灰水溶液或洗消净等。消毒10分钟后以清水冲洗。无上述消毒液时也可用肥皂、洗衣粉、草木灰或其他碱性物质洗涤局部,或用大量清水冲洗也能减轻损伤。

眼:以0.5%氯胺水溶液或2%碳酸氢钠水溶液冲洗,或以大量清水冲洗。

呼吸道:以0.5%氯胺或2%碳酸氢钠溶液或大量清水漱口,灌洗鼻、咽部。

消化道:以0.5%氯胺、2%碳酸氢钠溶液或1:2000锰酸钾水溶液或清水,反复灌洗十余次。晚期禁止洗胃,以防胃穿孔。后续治疗

皮肤损伤:对红斑的处理与接触性皮炎相同,旨在减轻局部灼痛与后期的瘙痒,用抗炎消肿的霜剂如曲安西龙霜等涂敷即可。浅水疱治疗与一般热烧伤相同,旨在保护创面促进愈合,防止强烈理化刺激与感染。深水疱与凝固性坏死在一般外科处理后切痂植皮,以免遗留慢性皮炎或长期不愈。眼损伤:消毒冲洗结膜囊后以抗生素、激素类抗感染消炎,如双霉松眼药水点眼。有角膜损伤疼痛剧烈者以0.5%丁卡因或1%乙基咖啡点眼,以1%阿托品点眼扩瞳以免虹膜粘连。呼吸道损伤:雾化吸入2%碳酸氢钠溶液,口服止喘化痰药物,全身及雾化吸入抗生素防治感染。有伪膜形成时雾化吸入糜蛋白酶,促使伪膜溶解咯出,如发生呼吸道埂阻,按常规处理。消化道损伤:洗胃后对症支持疗法。全身吸收中毒

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静脉缓慢注射25%硫代硫酸钠60毫升。抗休克,维持液体、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治感染。

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输全血或根据病情予以成分输血,白细胞减少时注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升时,皮下注射GM—CSF,剂量5~10微克/千克或非格司亭剂量5~10微克/千克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每天1次;至白细胞升至3109/升以上为止;有出血倾向时适当使用巴曲酶等止血药。

其他对症治疗,如镇静、抗惊、止痛,加强营养与护理;白细胞低于1109/升时应实施保护性隔离。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热分解或接触酸或酸雾时能释出有毒的硫氧化物或氯化物气体。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氯化氢。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汽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战争中的应用

芥子气是一种毒害作用巨大的化学战剂,用于制造毒气弹。芥子气毒剂最早在一战中应用。

自从伊普尔毒气战后,战争双方的决策者、指挥者开始热衷化学战。战争促进了化学武器的发展,一战中出现了多种毒剂,除了氯气外,又出现了芥子气,它是残害生灵的战场毒魔。芥子气是一种液态糜烂性毒剂,侵入人体会引起全身中毒。一战中,德军首先制造、使用芥子气毒剂,制成毒剂弹。不同毒剂弹以不同代号,“黄十字”为糜烂性毒剂弹,“绿十字”为窒息性毒剂弹,“蓝十字”为喷嚏性毒剂弹。

1917年7月12日,灾难又降落到伊普尔战场的英军阵地上。德军向英军阵地发射大批芥子气毒剂弹,其后10天中,德军共发射100多万发“黄十字”毒剂弹,约有2500吨芥子气。英军中毒人数15000人,死亡500人。由于英军遭“黄十字”毒剂弹袭击,原定的进攻计划不得不推迟。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

路易斯气

路易斯气是糜烂性毒剂的主要代表物之一。糜烂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这类毒剂渗透力强,中毒后需长期治疗才能痊愈。又名α-氯乙烯二氯胂。化学式ClCH=CHAsCl。无色液体,2有天竺葵气味;熔点:13摄氏度,沸点190摄氏度;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路易斯气是一种化学战争毒剂,其挥发性和穿透力均强于芥子气,能引起皮肤红肿、起泡以至溃烂,能伤害身体各部器官,特别是肺部。漂白粉、碱等可破坏其毒性。

氢氰酸

氢氰酸分子结构是C原子以sp杂化轨道成键、存在碳氮叁键,分子为极性分子。可以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有剧毒。概述

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氢,氢氰酸(水溶液),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cyanide,技术说明书编码:826、CASNo.:74-90-8,分子式:HCN,分子结构:C原子以sp杂化轨道成键、存在碳氮叁键,分子为极性分子。分子量:27.03,毒性:剧毒。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熔点:-13.2摄氏度,沸点:25.7摄氏度,相对密度(水=1):0.69,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0.93,饱和蒸气压:53.32千帕(9.8摄氏度),临界温度:183.5摄氏度,临界压力:4.95兆帕,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35,闪点:-17.8摄氏度,引燃温度:538摄氏度,爆炸上限%(V/V):40.0,爆炸下限%(V/V):5.6,溶解性:溶于水、醇、醚等。主要用途:用于丙烯腈和丙烯酸树脂及农药杀虫剂的制造。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消防措施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汽。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应考虑将其引燃,以排除毒性气体的积聚。或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或蒸汽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光照。库温不宜超过30摄氏度。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控制防护

监测方法:异菸酸钠-巴比妥钠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采用隔离式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氯化氢

氯化氢是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纯盐酸为无色液体,在空气中冒雾,有刺鼻酸味。粗盐酸因含杂质氯化铁而带黄色。它易溶于水,在0摄氏度时,1体积的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氯化氢的水溶液呈酸性,叫做氯化酸,习惯上叫盐酸。主要勇于制染料、香料、药物、各种氯化物及腐蚀抑制剂。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昏、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眼角膜可见溃疡或混浊。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大量粟粒样红色小丘疹而呈潮红痛热。

慢性影响:长期较高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蚀症。

氯化氢局部作用引起的症状有结膜炎、角膜坏死、损伤皮肤和粘膜,导致具有剧烈疼痛感的烧伤。吸入后引起鼻炎、鼻中隔穿孔、牙糜烂、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导致头痛和心悸、有窒息感。咽下时,刺激口腔、喉、食管及胃,引起流涎、恶心、呕吐、肠穿孔、寒战及发热、不安、休克、肾炎。

长期接触低浓度氯化氢可使皮肤干燥并变土色,也可引起咳嗽、头痛、失眠、呼吸困难、心悸亢进、胃剧痛等情况。而慢性中毒者的最明显症状是牙齿表面变得粗糙、特别是门牙产生斑点。吸人氯化氢的患者应立即转移至通风良好的无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持温暖舒适,并速求医诊治。眼部受刺激时马上用水充分冲洗后就医诊治。皮肤受刺激时速用水冲洗,再用肥皂洗净后涂氧化镁甘油软膏,或者用大量水冲洗后用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中和,然后再用净水冲洗。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遇水有强腐蚀性。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刺激性。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无水氯化氢无腐蚀性,但遇水时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与其它物品接触引起火灾时,消防人员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关闭火场中钢瓶的阀门,减弱火势,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30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氨水或其它稀碱液中和。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化学防护服,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烟雾。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摄氏度。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接触控制

职业接触限值,工作时须穿戴胶手套、高腰胶靴、橡胶围裙、防护眼镜、供气面罩等,工作场所要充分通风,保持环境空气新鲜干燥。气体要用钢瓶贮装。气瓶须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外或强制通风的室内,要远离氧化物和火源。严防容器碰撞。要定期检漏,可用肥皂液或氨水探漏。

干燥状态的氯化氢,对金属没有腐蚀性,可以使用钢、不锈钢等通用金属材料,但是,有水分时它腐蚀各种金属。金、白金、钽能耐潮湿氯化氢的腐蚀,耐盐酸镍基合金也有较好的耐蚀性。可以使用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化乙烯聚合体、聚氯乙烯、聚乙烯、酚醛树指、天然橡胶、石墨等。所有使用氯化氢的设备、管道、阀门等应在使用前烘烤抽真空,以保持其无水和密封状态。

当装置暂时不用时,应把HCl放出来,并充入干燥的惰性气体。漏气时,用聚乙烯罩、尼龙软管等套泄漏部应。把气体导入水中吸收,再用消石灰中和。漏液时,要用大量水充分吸收。气体大量喷出时,从远处喷雾状水吸收。废水要用水吸收后,用苛性钠、碳酸氢钠、苏打灰、消石灰等碱性物质中和。

氯化苦

概述

氯化苦中文名称三氯硝基甲烷,分子式CCl3NO2,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催泪性。分子量164.39蒸汽压5.33kPa(33.8℃),熔点-64℃,沸点112℃,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相对密度(水=1)1.69,具有稳定性。危害性

健康危害:蒸气强烈刺激眼和肺,具有全身毒作用。损害中、小支气管,导致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急性中毒:出现眼与咽喉部刺激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悸、气促、胸部紧束感等。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往往由于肺水肿而致死。可引起角膜炎和虹膜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毕兹

毕兹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学名为二苯羟乙酸-3-喹咛酯,属失能性毒剂。现代失能剂的概念是由英国人黑尔于1915年首先提出的,美国则争先对失能剂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毕兹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越战中美军曾多次使用毕兹,并把它们称作“仁慈”的武器。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许多越军官兵中毒失能后又被美军用刺刀残忍地捅死。理化性质物理性质

毕兹是一种无特殊气味的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粉末。沸点较高(>300摄氏度),熔点165~166摄氏度,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苯、二氯乙烷及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中,微溶于乙醇。挥发度很小。性稳定,在200摄氏度下加热2小时,只有百分之十几分解。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毕兹常温下很难水解,可使水源长期染毒。加热加碱可使水解加速。加压煮沸大部分可水解破坏。成盐反应:毕兹奎宁环上的叔胺,呈碱性,遇酸生成盐,即可溶于水中。因此,毕兹在酸性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pH值的降低而加大。中毒途径和毒性

BZ用爆炸或热分散法施放后呈白色烟雾,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应用合适的液体配方可经皮肤吸收中毒。

BZ吸入中毒的半数失能剂量为110毫克•分钟/立方米,30%失能剂量为90毫克•分钟/立方米。肌肉注射失能剂量为6微克/千克。对人的半数致死剂量估计为200000毫克•分钟/立方米。安全比在103数量级以上。

BZ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静脉注射3H-QNB后2.5分钟脑内各部浓度达到峰值。纹状体、海马等部位的浓度4小时内维持在较高水平。尾状核、豆状核和大脑皮层浓度最高;其次为中脑、脑桥、黑质、丘脑、下丘脑、嗅区较低;小脑和脊髓最低。在周围组织中,除肠纵肌浓度较高外,心、脾和肺等均较中枢低。BZ静脉注射48小时后,从尿便排出约50%。毒理作用

BZ和阿托品、东莨菪碱的毒理作用极为相似,属解胆碱能类药物。它能阻断乙酰胆碱与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结合,从而改变或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BZ的中枢作用比阿托品强约40倍。因此,中毒特点主要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周围作用的强度与阿托品相似。

根据化合物立体构型对胆碱能受体的推论,认为BZ等抗胆碱能药物含有类似乙酰胆碱的基团和立体结构,其分子能与胆碱能受体表面结合,形成牢固的药物受体复合物,因而能有效地阻止乙酰胆碱和受体的结合。毕兹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因此它对胆碱能的阻断作用也是可逆的。体内胆碱酯酶能迅速分解乙酰胆碱,却不能破坏BZ,故BZ在体内代谢较慢,需时数天。使用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使乙酰胆碱不被胆碱酯酶破坏,聚积起来的乙酰胆碱在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能在受体水平上与BZ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临床表现中毒症状

中枢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是受多种神经递质的协调而统一起来的,BZ阻断中枢乙酰胆碱作用,从而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引起思维、感觉和运动障碍。其主要表现有: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