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8:44:04

点击下载

作者:罗碧华,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试读:

第一章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自1999年国家推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招生数量以每两年增长百万的速度递增,由2001年的115万人增至2011年的640万人。而整个社会的就业工作面临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不断向城镇转移,国有、集体企业的大量下岗职工仍在失业的严峻形势。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加剧了这种形势的严峻程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显突出。

在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也就成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一种新的择业方式。自主创业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了一个能解决自己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且还成为了一个能为他人创造出就业岗位的创业者,所以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政府也充分看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并对此持非常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创业是艰难的,有成功更会有失败,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不到30%,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本章拟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的分析,以湖南省内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以长沙市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原因。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概述

一、对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的再认识(一)对创业的再认识“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建新的企业”。但“创业”其实有很丰富的内涵,并且由于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至今对“创业”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国外国内不同专家学者对“创业”的阐述来再认识创业。

1.国外专家学者对“创业”概念的阐述

法国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提出了“创业”的概念。从此,学者们开始了对“创业”的研究。

美国学者杰弗里·蒂蒙斯认为,“今天,创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创建企业的概念,而是把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都包括进来”,“创业不仅能为企业主,也能为所有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提高和实现价值,或使价值再生”。

罗伯特·赫里斯和迈克尔·彼得斯提出:“创业就是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并得到最终的货币报酬、个人满足和自主性地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东西的过程。简单地说,创业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过程,并承担风险和得到回报。”

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解释: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

2.国内专家学者对“创业”概念的阐述

复旦大学郁义鸿、李志能教授提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宋克勤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雷霖、江永亨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创业,是指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和资本来创造价值,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贡献给消费者,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并取得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各位专家学者对“创业”概念的表述虽有不同,但是对创业的理解还是存在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业需要付出努力;创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创业会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二)对大学生创业的再认识“大学生”的定义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到“大学生”的定义是指:

1.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包括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2.岁数较大的学生。

3.方言,岁数较大的男孩子。

4.有些地方老人说大学生,意思就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不是普通人。

5.以大学为最高学历,大学毕业后也可称大学生,含义为具有大学学历的人。

6.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科技、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狭义的“大学生”是指“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科技、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比起其他的创业者更年轻,更具有创新性和激情,还具有丰富的知识。因此,本书鉴于“大学生”狭义的定义以及“创业”的概念,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获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本领,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实现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二、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创业活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创业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经济形态。大学生创业,不仅对大学毕业生自身发展和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大学生创业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创新和创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据统计,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的第一代于1980年以后创造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虽然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但这是一支不可估量的新兴力量。目前,这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创业不但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能够直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二)大学生创业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此,国家各级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之一。(三)大学生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益选择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解决就业难的角度出发,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动力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的社会新秩序。(四)大学生创业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推进器

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五)大学生创业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温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生的创业率一直在20%以上。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一个国家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创新,这是国家强大与繁荣的根源。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三、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省的大学生创业有如下一些特点:

1.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湖南省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高涨,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但实际参与创业的人数比例还是很低。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积极的中南大学为例,据统计,现在中南大学创业学生人数为800人左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6%。这个比例在其他院校更低。虽然现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但是在我国约752万大学生的庞大基数之下,参与创业的学生的比例仍然低得可怜。

2.创业集中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在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一些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无须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的网站。在湖南省的创业基地建设中,有90%都是网站创建计划,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3.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75%的被访者表示了对大学生能力的担心,还有289%的被访者担心创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对于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很多疑惑和反对,还未形成统一、一致的支持意见。

4.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无创业社会经历。从大学生创业意识来讲,不只是湖南,乃至全国,真正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很少,年轻人都在“求稳”。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最少也要3年以上,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不到1年,并且许多学校又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得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无创业社会经历。

5.创业资金不足,政府支持未兑现。对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来说,资金短缺乃是大学生创业者的拦路虎。虽然国家在融资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部分市、(区)县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使得有创业想法和行动的大学生贷不到款,创业成了纸上谈兵。

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调查(以湖南省为例)

为了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创业现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笔者在2011年进行了一次长沙市各类高校范围内的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与访谈两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能够搜集到比较全面的样本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对学生创业素质情况做定量的分析,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采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信息是表面的,不能够完全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因此笔者还采用访谈法,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收集到更为深入的调查资料,从而使本次调查从量到质上都能得到保证。以下即是本次调查的详细情况和结果分析。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一)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调查问卷的编制。本次问卷共设26题,其中选择题24题,开放性问答题2题。题目的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对创业的认识、创业的现状和个人情况。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题目在编排上是相互交叉的,且有同一内容的问题,以不同的题目表达出来,以达到互证的目的,使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要求。

2.访谈提纲的编制。本次访谈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分成以下三部分:创业教育的现状、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识。(二)调查对象的确定与调查的实施

1.问卷调查对象的确定与调查的实施。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长沙市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的高校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共12所高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024份(以基本情况栏无空缺、答题无遗漏及相互印证题基本一致为标准),问卷有效率为901%。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以是否参加过创业、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来进行分类,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些因素中是否参加过创业和性别因素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因素影响不大,因此在做调查结果分析时,笔者只把是否创业和性别因素考虑进去,其他因素未加考虑。

2.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是在问卷调查结束后进行的。由于在分析问卷时,笔者注意到了已参加创业活动与未参加创业活动的学生对问题看法的不同,因此在访谈时,分别与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以期了解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考虑到要了解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从教师的角度看大学生所具有的创业素质情况,因此访谈的对象还包括了学校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师。二、湖南省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分析

1.资金不足,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创业的资金,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几个月乃至一两年找不到工作,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难题。摆在眼前的实际困难是:假设没有家庭亲友的支持,大学生很难得到创业的资金。虽然湖南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惠贷款政策,可是贷款不容易申请,政策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因此,即使部分大学生希望创业,找到了很好的创业项目,可是由于资金的缺乏不得不放弃创业的念头,找工作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此,虽然很多大学生谈起创业来很有激情,但问起毕业后的打算,很多大学生依然选择先找份工作,这样就使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的几率很小。

2.社会经验不足,缺少对市场运作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方面也确实有不少大学生创业不利,浪费了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教训。毕竟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缺少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难以拿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创业筹划和方案。从这一点来看,毕业后先找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工作的同时,可以满足本身的物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一点对希望稳健创业的大学生来讲,确实可以极大地降低创业的风险。因此,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最好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并且建立了自身的人脉关系,打好了基础后再进行创业。

3.高校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过分重知识教育、轻本领培养,甚至相当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根本未启动。

4.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原因。不少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危机意识,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知识、基本功不牢固。

5.社会缺乏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观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从湖南省某所二本的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看重“金饭碗”,看不起私营企事业单位,非国营单位不去;二是过分看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到基层的人少。毕业生一毕业就往上海、北京、广州等这些大城市发展,实际上大学生应该向需要更多人才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城镇发展,如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以及学校所在的市、区、县就业;三是高低不就,左右徘徊,相互攀比;四是极个别毕业生家庭条件好,家长不肯让子女出外工作吃苦,宁愿供养子女。

6.湖南省的教育体制未变动,旧的教育模式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意识难以扭转。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经消失,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备受瞩目。由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师资力量也随之增加,教学主要内容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部分脱轨,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学历低本领的情形,他们工作后不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7.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发展空间。湖南省的制造业实际上还定位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吸收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使得湖南省数万名学子走出校门后找不到归属。三、长沙市大学生创业实例与现状

在人头攒动的“八方英才聚长沙”——2011年长沙市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见面洽谈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们排队等候和用人单位面对面洽谈,希望在长沙这片创业热土上找到自己发展创业的空间。

李革2007年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时,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颇感意外的决定:留在长沙进行创业。他用攒下的2万元注册成立了长沙景辰服饰有限公司,工商部门了解到他是大学生创业,减免了他的工商执照、工本等费用近1000元。创业第一年,他享受了每月800元的房租补贴;公司资金最紧张时,他拿到了长沙市政府提供的9万元专项扶持资金……

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员工40多人,每年销售职业套装11万套。李革由衷地说:“我要特别感谢长沙市扶持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选择在长沙创业,我算是选对了!”

1.“长沙模式”全国首创“李革创业的成功,只是众多在长沙创业大学生的一个生动事例与缩影。”市创业办主任饶福明这样说道。

长沙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创业富民工作作为加强和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写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富民工作,把长沙打造成为创业者自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共享奋斗快乐的创业之城。市政府在《关于加强民生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2011—2013年)》中将推进创业富民工程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强调要加强创业扶持,推动全民创业,争创全国创业型城市。

据了解,长沙市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任顾问,3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沙市推进创业富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党委政府主导、统战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创业富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一被称为“长沙模式”的创业富民工作机制,在全国尚属首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于2011年2月16日在长沙调研创业就业工作时,认为长沙品牌值得在全国推荐。

2.创业路上全程扶持“最大的民生是就业,最好的就业是创业。”为进一步激活创业主体、浓厚创业氛围,长沙从落实创业政策、完善创业平台、优化创业服务等方面入手,明确了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具体路径,对创业者实行全程扶持。

近年来,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在长创业者提供了全程政策扶持。允许大专以上毕业生等先落户后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可以技术成果或专利权等作为质押等,建立了创业失败者优先救助制度,开通了社会救助绿色通道。

长沙创业富民政策不断给力。为了整合创业资源、降低创业门槛、节约创业成本、缩短创业周期,长沙开通了“创业富民绿色通道”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多部门联手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时间和环节,全市199个行政许可项目中有65个行政审批时限再压缩3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审批率达100%,取消了20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前,仅“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就已接待大学生385万人次,办理大学生创业事项162万件,为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各类税收128亿元。

3.全民打造“创业之城”

创业创富,创业成才,创业兴市。长沙市创业富民工作开展以来,一大批创业富民的弄潮儿纷纷涌现,长沙创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长沙市共有私营企业72579户、个体工商户302209户,较创业之初分别增长455%、458%。

长沙市创业富民工作取得的成绩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小崔会客》栏目邀请长沙市创业典型、“钢琴哥哥”文永平赴京担任节目嘉宾,与全国的创业者分享成功经验,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展示了长沙市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丰硕的创业成果。

不断扩大的创业型社会就业,带动长沙的“富民”效应迅速提升。201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400元,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长沙先后获得“中国创业之城”、“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最具软实力城市”等殊荣,2011年上半年长沙市作为唯一的地方市级政府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一项项国家级的荣誉,见证了长沙在推进创业富民、打造创业之城道路上昂首前行的坚实脚印。

4.2011年上半年新登记私营企业近八千户

长沙市推进创业富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7953户,同比增长45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9821户,同比增长202%;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42户,同比增长506%。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民营企业发展情况整体优于2010年同期水平。

近几年来,长沙市为进一步激活创业主体、浓厚创业氛围,不断强化落实创业政策、完善创业平台、优化创业服务。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5亿元创业富民专项资金扶持创业,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10万元的资助,贴息项目可享受2年期内年贴息总额度不超过10万元的扶持。市级创业基地内的初创企业可享受最高5万元的年租金补助,在基地外的大学生创业可享受两年最高每月800元的租金补助。

2011年上半年,市本级核定发放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一季度大学生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助,总计728批次,共1485万元,11家市级创业基地获得入驻初创企业经营场所租金补助,累计拨付补助27747万元。全市共有130名大学生创业者享受了廉租房住房补贴。“十二五”期间,长沙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中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业成功率有较大提高,每千人创办企业数达到16户,与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要分别达10万户、45万户;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要逐年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5%。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归因分析

一、归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以及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工作初见成效,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导致大学生创业素质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层面的,也有学校层面的;既有学生家庭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社会层面

学生虽然是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看,它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传统文化不鼓励大学生创业,影响了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重“仁”尊“礼”,“仁”不仅要落实在“礼”上,还要受到“礼”的约束,此类传统文化观念的教化作用,便是使人们循规蹈矩。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缺乏鼓励个人创业冒尖的文化底蕴的。这种文化的特点是使人们普遍安于现状,求稳怕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服从,不习惯于主动地创造、变革。其次,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一直以来都重农抑商,不鼓励人们进行经商活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从商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把它当做一种不光彩的职业,但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还是有其延续性的。在大众的眼里,大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不应该去从事什么创业活动。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下,大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而造成他们安于现状,竞争意识差,对自己缺乏信心,低估自己,不敢接受挑战,不敢尝试冒险,不敢大胆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2.社会创业政策的保障不力,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近几年来,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家也发布了一些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政策的出台,的确从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些保障,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国务院办公厅每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都提到了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二是从资金上提供支持,给予贷款与补贴,三是提供创业培训及指导等服务,四是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从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两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支持。

虽然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业都颁布了一些政策,但我们仍应看到,在现阶段,政府的创业政策并不很完善,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策不配套。国家和地方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都只是一些单独的法规,并没有一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成套的法规。目前除了教育系统、劳动保障系统、人事系统、公安系统外,其他系统比如银行系统、保险系统、工商系统、司法系统、税务系统、投资基金系统等,都还没有相应的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出台。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迈向社会进行创业时,往往与那些在社会和市场上奋斗多年的创业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创业比较艰难。这也就影响到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有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政策虽然有了,但相关的执行细则却没有,导致政策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并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从而不能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创业的大学生身上。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始时间短、国家制定这方面政策经验不足有关,因此我们应逐步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以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从而充分地调动起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第三,政策的前瞻性不足。现在我国制定的政策大多是一些短期的优惠政策,解决的也大多是资金上的问题,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教育政策。也就是说,现在的政策大多是一些解决眼前问题的近期政策,而缺乏着力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长期政策,前瞻性不足。之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一个长期政策,是因为创业素质不能只靠高校培养,这应该是一个从幼儿就开始的、由低级到高级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国家应制定从小就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政策,以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3.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成果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经常被企业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挡在了门外。而大学生在创业时,又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企业或个人会由于大学生没有经验,对大学生的产品或服务不认可。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学业还没有完成,知识还不全面,更谈不上有设计产品或服务的经验,怎么会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呢?正是这种对大学生创业产品不认可的态度,对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总是不被认可,大学生就会对自己的产品产生质疑,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最终对自己创业是否能成功丧失了信心。

当然,大学生的产品或服务确实不可能一次就做到尽善尽美,会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我们不能因为缺点和不足,就全盘否定。相反,这时我们更应该给予大学生鼓励和支持,肯定他的优点,指出他的不足,从而帮助他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建立起信心,最终对自己创业成功也建立起信心。(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创业素质能否有提高,学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学校层面上来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不足的原因。

1.未认识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有些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创业的教育。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进行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学校就业率高就不必开展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下,部分人把创业理解为开公司、办企业,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了。事实上,创业涉及市场、金融、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是只靠激情和兴趣就能成功的。创业教育其实是对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及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要获得成功,这些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创业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那些认为不创业就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而只需要学好文化课的观念是错误的。事实上,通过创业教育而培养出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能让人终身受益的。这些综合素质包括果断自信、意志坚定、自制力强、遇事沉着理性、有责任感、能承受压力、敢于创新、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这些素质,不仅对创业非常重要,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有良好的发展也一样非常重要。

2.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到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就是开设一部分与创业直接相关的课程,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与学科专业教育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情况表现在:其一,许多专业还没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其二,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技能层面,与学科教学、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脱节;其三,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一门创业学课或创新课,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失去了依靠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的有利条件。其实,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反而需要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因为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和创造。

3.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能对学生全面指导。创业教育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原先对教师的培训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也没有参加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而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来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多的创业实践经验,同时本身也要具有创业、创新的意识和思维。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定理论知识却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却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因此离高校现在所需要的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教师培训。

4.创业活动开展范围不广泛,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等。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对创业型人才的理解及“创造性”目标的内涵与各学科知识间的关系不够清楚,无法完整地构建起创业所需知识结构,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同时,创业教育的开展始于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虽然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形式,但从一开始,由于资金、条件等限制,只能是少部分人才参加的活动,突出的当然也是少部分人的成绩,而大部分人由于能力、专业等原因,并不能参与到其中来,从而造成了此项活动的精英化。由于这种创业实践活动把大多数学生都排斥在外,当然也就挫伤了他们参加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创业教育也就不容易大面积推广发展了。

5.创业指导只注重实际操作,缺乏创业心理方面的引导。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进行创业指导时,注重的都是实际操作的层面,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竞赛、设立创业基地、帮助学生创业等。但创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首先,学校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中,主要都是如创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创业方法类的课程,却缺少如心理与情商教育、逆商与创业、挫折教育学、心理调适艺术等创业心理方面的课程;其次,虽然建有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服务平台,却缺少心理咨询服务,没有做到引导大学生在创业遇到阻碍或失败时走出困境。正因为如此,学生在面对创业的困境时,不能理性对待、正确处理,最终不仅创业没能成功,还可能给将来就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创业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对创业活动的不理解、不支持,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会产生两方面不利的影响。

1.不理解创业,造成子女创业能力的不足。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找一份安逸、体面、收入高的好工作,才是子女最好的出路,而创业并不是学生应该去做的事。这样的观念传输给学生,就会造成学生只知道读书,而且把读书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张好文凭,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家长平时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不足,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在创业中所需要具备的。

2.不支持创业,造成子女创业信心的不足。由于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理解创业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因此他们也普遍不支持学生创业。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家长不支持学生创业的理由,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业影响学业;(2)创业成功率太低;(3)创业太艰苦。

通过这些理由,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对待学生创业这个问题上,给了学生太多负面的信息。首先,否认了学生有能力创业;其次,告诉学生的都是失败的例子;最后,把消极面对困难的态度传送递给了学生。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对创业的畏难情绪,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终对自己是否能自主创业丧失信心。(四)学生层面

学生是创业的主体,也是拥有创业素质的主体。从学生层面分析其创业素质不足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方法。

1.自我效能感低,对创业成功缺乏信心。通过班杜拉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社会劝说;四是自身的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这些途径通过积极的一面,可以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一面,则可能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现代大学生的一些特点,恰恰使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受到的是消极一面的影响,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第一,缺少成功实践的经验。长期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国一直实行的就是应试教育。在一切以分数为标准的时代,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就只能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课本知识和做习题,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划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当然也就不会有参加实践活动的经验,更不会有参加实践活动成功的经验。成功经验的缺失也就切断了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第一条途径。

第二,缺少他人成功的示范效应。在缺少本人成功经验的情况下,他人成功的经历,特别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经历对自己也能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可是,现在对学生创业情况的报道中,更多的是一些负面的消息,而对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报道得很少。学生听多了失败者的例子,就会对自己是否也有创业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也导致了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第三,缺少对批评的承受能力。现代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从小听惯了表扬,却受不起批评,总是认为表扬是对自己的肯定,而批评就是对自己的否定。殊不知,在遇到问题时,那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可能正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不能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批评,大学生要么不理会他人的批评,使自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要么陷入到自我否定中,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第四,缺少应对压力的积极情绪。现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且大多家境良好,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未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因此一遇到压力和困难,就往往把它看成是自己无能或者是他人对自己要求太多。这种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的情绪,不仅不会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到更加不佳的情绪中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自我效能感也越降越低。

2.情商低,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笔者通过与学校教师的访谈,从侧面对学生的情商进行了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l)任性而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2)个性强,不善于顾及他人的情绪;(3)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合作。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学生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跟他人处理好关系,简言之,情商不高。不过,情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得以改善和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3.逆商低,不能理性处理困难与失败。逆商对创业非常重要,创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了呢?笔者在访谈时问到了“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学生会怎么处理”的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回答如下:(1)把责任推给他人;(2)对自己过度自责;(3)不计结果,草草了事。

通过这些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前两种回答在对待困难的问题上,可以说是走向了两个极端:第一种回答只指责他人,第二种回答只指责自己。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第三种回答表面看起来是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但解决问题的态度更像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也并不可取。由此可见,在对待困难和挫折时,学生由于逆商不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学生逆商的培养,也应该是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4.主动性低,不能积极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中去。现阶段,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参加创业活动的机会,组织了各类实践活动,可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这类活动,相反,他们更愿意把课余时候放在打游戏或者聊天上。

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后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各种技能和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情商和逆商。可现在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实践活动都是为少数尖子学生准备的,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不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参加省或者全国的创业大赛是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一样是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活动不分大小,只要参与了,就总会有收获,最终总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二、增强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思路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不但有社会大环境的难题,也有自身难题。在我国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价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环境下,大学生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科学的眼光和技能。在湖南教育强省的战略指导下,湖南省的教育市场和专业人才都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时机,因此要抓住这个时机,更多地培育和壮大湖南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并且也要尽快提升各行各业水平来吸引大学生就业。要从根本上为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难题找到较好的途径,就有必要尽早下决心在部分领域迈出改革的步调。

1.增强思想意识,明确工作思路,找准发展路径。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就业”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政府需要增强思想意识,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明确工作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将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扶持;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向学生灌输创业意识,教给学生创业技术和实践应用本领。

2.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做到政策兑现。

一是创建大学生毕业创业就业扶持计划。比如,毕业生创业成功(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个月内正常经营)的一次性可予以5000元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招用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每招用1名高校毕业生一次性予以1000元岗位补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及其创办企业招用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免收人事代理服务费。这样能够促进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高校毕业生在湖南省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小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据实际人数放宽到20万元。贷款3年内由政府全额贴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资金的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投资。积极推进“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和银团交互贷款,完善运作机制,扩大实施规模。

三是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应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经营企业不受出资额局限,设立、登记免于提交验资报告;以知识产权、实物、科技成果等非货币资产设立企业的,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创办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四是加快创业载体建设。根据湖南省产业发展要求和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特点,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配套功能完善、承载本领强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这样,实施多行业、集中性、分区域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对大学生创业者创建友好的相互竞争环境、学习空间、市场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政府要根据湖南省各地初步创业者的创业行业和创业人数情况,挑选合适的地理位置创建可以容纳一定创业者的创业园区,吸引创业者的积极入驻,并且对同行业的创业者集中安顿,形成多行业参加、创业者集中、同一行业统一分配区域的创业园区结构,应用整个园区的名声效应吸引各行业需求者的关注,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整体知名度,增强各创业者的经营本领。并且同一行业竞争者可以很好地竞争和学习,在不停积累经验中增强创业的生存本领和盈利本领。

五是增强创业指导服务。创建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资源库,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导师团,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跟踪辅导等服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本领。

六是扩大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服务城市与乡镇基层项目建设实施计划。实施“一村(涉农社区)两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中小学特设老师岗位计划”、“乡镇公立卫生院大学生支医计划”和“大学生服务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计划”等。

七是积极带领高校毕业生到城市与乡镇基层就业。凡在湖南省乡镇及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优先参评或破格参评专业技术资格。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计划”,对在湖南省乡镇及以下农村基层就业或服务,且国家助学贷款尚未还清的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按每月确定标准和期限予以助学贷款的相应补贴。各级招录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设有一定比例,定向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八是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比如,招用初次就业的本省生源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其所属地方政府,有条件的可每招用1名毕业生一次性予以800至1000元岗位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招用1名高校毕业生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可予以与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

3.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应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注重教给学生实际应用本领,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4.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正确看待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制订大学生创业就业宣传方案,尤其要宣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典型个案。

第二章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综述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的含义

1.“孵化”和“机制”的含义“孵化”是指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如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在这里意指大学生从高校这个“金字塔”中走出来开始创业,到在市场中成功立足的过程。“机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含义是:“①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②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③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也叫机理;④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2.“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的含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是指有利于大学生完成从高校到社会,经历培训、创办企业、市场立足、初步成长的辅导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各因素之间形成的特定的创业管理系统。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背景(一)国际背景

2007年春季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冲击着全球的金融系统,并逐渐扩散到各国实体经济层面,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给全世界各经济体均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不少招聘企业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纷纷削减了招聘名额或取消了招聘计划。社会就业岗位缩减,与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势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0万人,就业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同时冲击就业形势;东部地区稳定就业的压力巨大;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巨大,安置农民工的压力空前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增量太快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的冲击;失业结构与金融危机冲击同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在这场危机中,许多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紧缩和放松银根,但就业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并未在货币政策下出现预期的复苏。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在整个经济链条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我国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政府主导投资来挽救经济下滑趋势,2008年11月,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直接目标就是降低经济衰退风险。当时,政府认为,只要经济能够维持8%以上的增速,就能保证每年10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但最后大量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大型项目中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增反降,可见政府主导的投资并没有解决经济中的根本问题。

在放松银根带来的隐患逐渐暴露后,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但这一次的货币刹车,是以中小企业倒闭为代价的。央行从2010年开始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最先有所反应的是中小企业。2011年年中的时候,温州出现倒闭潮,民间借贷利率大增,银行间拆借利率也出现上升。这期间失业率没有明显上升,但工薪阶层对薪水不满意见增多,除了高房价、高通胀外,隐藏在背后的更深的原因是私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与此相对的是国企和央企利润持续上涨,并且国企员工工资上涨水平也高于同期私营企业。这应该说是前一轮货币放松和之后货币收紧两者双重叠加的结果。

到2011年12月,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时,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放松银根,货币政策乃至财政政策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实体经济,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就业。特别是美国政府,奥巴马提出振兴制造业,就是保证本土就业率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专题调查与分析,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二)国外大学生创业现状

1.韩国:超过1/4大学生创业。韩国近两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韩国政府的头等大事。以前,能获得大公司的一份就业合同是许多韩国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而现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4。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在对10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2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放弃就业,选择自主创业;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是“收入高”以及“受到成功人士激励”,“为了生计而创业”的人仅占54%。近年来,韩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仅深入到尖端科技领域,还活跃在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另外,韩国政府有关机构还为大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培训班。目前几乎在韩国的每一所大学里面。都有“创业支援中心”。在“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一条龙”式服务,中心能提供大学生创业所急需的人员、场地和资金等资助。

2.美国:父母出钱帮忙创业。在美国,大学生创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例如著名的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大学没念完便展开了自己的生意。而现在美国金融危机的信贷收紧,失业率高涨,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不易,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自己创业。年轻人想要拿到贷款比以前困难很多,因此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新趋势是“父母出钱,我当老板”。

因为找工作难,许多有能力的父母在孩子大学毕业时,出钱让孩子创业,如经营加盟店。例如,大学毕业生乔恩·凯勒西的父亲是一名金融高管,他帮儿子开了一家皮鞋美容的特许加盟店。现在乔恩的小店生意不错,他非常感谢父亲对他的支持。

3.加拿大:计算机技术和艺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最高。调查数据表明,在加拿大,学习计算机技术和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自己从事创业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这两项产业的专业化要求较高,而需要的资金成本却相对较低。毕业生很容易以自己的才能作为投入,直接产出。例如从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Neil,毕业以后曾经去应聘工作,但他觉得那些大公司并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他在父母院子里的透明花房创立了他的3D工作室。几台电脑,一些办公设备,加上他自己,创业就开始了。慢慢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加入了他的工作室,他的3D工作室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软件程序设计。他对新毕业生的忠告是:别害怕,你可以做自己的老板。

4.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帮助学生创业。随着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繁荣和兴盛,英国政府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而2004年教育与技能部、小企业服务局共同出资70万英镑作为基金,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高等院校、地区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加强联系;鼓励大学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培养;向决策部门提供影响大学生创业关键因素的信息;开展创业理论研究。

英国有利于创业的监管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与商业的整合已成为英国创业教育的特征之一。2000年4月,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小企业服务局,其成员由20个具有经营中小企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家组成,为创业提供建议和援助。自2001年4月开始,小企业服务局建立了一个由45个“商业连接”(Business Link)构成的全国性网络,提供全英各地都可获得的、顾客跟踪式的有效服务。其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提供政府官方网站各种信息、提供标准化或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一对一的建议和咨询、资金支持并参与举办一些促进创业的运动。很多“商业连接”参与大学的创业推广活动,为有创业抱负的学生引导创业途径,提供商业咨询,帮助学生参加“壳牌技术创业”(The Shell Technology Enterprise Programme)的中小企业实习项目。“商业连接”也在区域内各大学之间建立沟通桥梁,缩小大学之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在重视实现个人价值、遵循个人兴趣的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即使创业的路上充满困难和潜在的风险。(三)国内背景

1.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历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到目前刚刚进行了十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2年4月,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第二阶段2002年4月至今,是在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稳妥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创造就业、就业拉动创业、创业形成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的种种措施,对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教育的相对特殊性,大学教育历来缺失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尤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2.大学生失业问题成焦点。200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全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就业交流合作洽谈会在广州召开。当时,有关专家在会上预测,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5万。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在广州参加2003年物流世界年会时指出:“2003年的失业情况出现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大学生失业。”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由“量变”转向“质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为410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8年末,社科院估计,当年有100万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失业。

2006年,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这些研究生加入就业大军,无形中抬高了就业门槛。中华英才网联合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的大型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3.社会需要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不仅为湖南未来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绘制出具体“路线图”,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地方党委更加重视打造创新型社会。分析《纲要》,关于“协同创新”与“人才”的阐述十分抢眼。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协同创新”指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迫切需要创新型创业型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堪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让中国高等教育适合时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的课题。

4.国内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简单来说,高校扩招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自“1998—2010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一览表”(见表2-1)可以看出扩招的具体数据。表2-1 1998—2010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一览表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

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2年:录取320万人。

2003年:录取382万人。

2004年:录取420万人。

2005年:考生867万,录取504万人。

2006年:考生880万,录取530万。

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报考人数与30年前很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创新高,考生1050万,录取599万,录取率为5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629万人,比2008年增长4%。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符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由于2009年中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社会面临严重就业压力,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在基层工作,此外,还采取扩招研究生的办法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由于之前扩招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政策并不赞同。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和农民工一样的地步。很多大学迫于就业率低的压力出现了填假信息、盖假章等就业率做假的问题。

由于扩招政策造成的严重的就业问题,普通民众普遍对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持否定态度。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失业率高是因为私企受限缺乏空间、国企改制、金融和高科技产业不活跃等原因造成的,大学扩招本身并没有导致就业问题。大学扩招提高了中国大学生比例,普及了高等教育,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但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和否认。

5.国内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同时,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社会、高校、学生及家庭都应共同行动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来最难的时期。历经9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显露出就业危机。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在产业链的新一轮调整中几乎沦为弱势群体。

以2012年为例,我们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做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的人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6.国内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2011年,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加快“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全省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赢得了“十二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较快、结构优化、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第一,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趋势。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3519亿元,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33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32473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5768亿元,增长11%。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同步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129344亿度,增长104%;货物周转量340227亿吨公里,增长151%。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一是粮食实现丰收,全年全省粮食产量增长32%,创粮食产量新的历史纪录。二是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12276亿元,增长201%。从产品看,统计的38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741%的产品产量增长,产销率达9871%,同比提高011%。三是部分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尽管受政策调控的影响,房地产、金融、汽车和建材等零售业增长放缓,但文化旅游业、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较快发展,推动全省第三产业较快增长。虽然金融、房地产业仅增长17%和6%,但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74%,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6%。

第二,自主发展动力逐步增强。在国家政策刺激逐步减弱的情况下,全省各地积极搞活各种生产要素,增强自主发展动力。一是地方投资力度加大,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148亿元,增长279%。其中,地方项目投资1107781亿元,增长28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69%。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长377%,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达633%,同比提高07%。二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省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43467亿元,增长249%,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9%,同比提高26%。全省非国有投资786835亿元,增长34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升至688%,同比提高26%。三是居民消费保持旺盛形势,全省共举办各类节会活动621场,其中各大场馆举办各类商品展览会82场。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3亿元,增长179%。石油及制品、金银珠宝、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商品持续热销,零售额分别增长429%、415%和438%,受刺激消费政策退出影响的汽车类零售额也增长了228%。

第三,生产结构有了新的优化。一是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全省财政科技投入4068亿元,增长161%。完成技改投资413559亿元,增长37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62%,同比提高25%。二是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全省规模工业中的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396亿元和42985亿元,分别增长288%和3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7%和53%,同比分别提高17%和07%。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69%,同比下降04%。新产品开发不断加快,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308441亿元,增长24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7%。三是农业结构升级,一批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获得突破和转化,如超级杂交稻第三期高产目标攻关获得成功,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926公斤。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2231亿元和17759亿元,分别增长209%和207%。

第四,外引内联取得新的成效。一是外贸规模持续扩大,全省完成进出口190亿美元,增长296%。其中,出口9897亿美元,增长244%;进口9103亿美元,增长359%。二是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674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50亿美元,增长186%。全省签订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项目4687个,实际到位资金208602亿元,增长204%。三是金融支持力度较大,2011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4625亿元,增长181%,比年初新增208084亿元,在银根趋紧的大环境下,同比增加88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13457亿元,比年初新增576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12069亿元,比年初新增150372亿元。

第五,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一是企业效益较好,能耗降低。2011年1月至11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462亿元,增长385%。同期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37954万吨标准煤,仅增长77%,同比回落09%。二是财政收入增加,实力增强。初步预计,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31%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6%以上。三是居民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1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93%。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826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78%。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67元,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第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新进展。一是民生投入快速增加,全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为149883亿元,增长28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432%。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62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6%。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县、市、区达115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75%。统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为73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三是生活环境得到优化,全省新增廉租房1154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4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8%。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3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新建农村沼气池1317万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7%。解决3196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5%。(四)政策背景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已经由毕业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创业过渡,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制度化、正规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际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的热情,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持。有关政策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其中包括贷款、税收、工商注册、人事等多个方面。

早在2000年年初,教育部就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各种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开发基金和开发园纷纷建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如上海市宣布,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认定,各高校毕业生创办的科技小企业,可享受注册、税收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湖南省也应加快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财税制度的立项,早日把大学生创业纳入政府鼓励双向就业的议事日程,为当代大学生创业开创一份新的事业提供发展契机。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规定,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对自愿到湘西地区及县级(含县级)以下的基层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生创办的从事微利项目的企业,其贷款利息由财政部门承担50%,展期不贴息。《通知》明确要求全省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主动配合相关部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扶持政策。《通知》还要求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高校毕业生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将有机会得到实际指导。按照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部署,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毕业生,由各地相关部门组织其参加“创办你的企业”(SYS)创业培训班,并提供创业项目、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配套服务。对经过创业培训后成绩合格的大学生,将他们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等一揽子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创业。三、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的研究意义

1.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工作是切实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举措。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报告还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潜在的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工作,是真正把十七大报告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2.大学生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高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实现就业。而事实上目前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业难的问题就更是困扰着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一大部分人就业,大学生如果能更多地实现创业,对整个社会解决就业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符合湖南长沙作为创业型城市的区域定位。本课题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设计应用研究方面,有利于改善目前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情况不理想的局面,符合长沙市作为创业型城市的区域定位,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4.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推广价值大,实用性强。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补充和丰富创业理论,实践价值在于有效改善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不理想的情况,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智力支撑、政策支持和软硬件环境支持,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一)企业需要表达社会责任

在媒体空前发达、舆论多元化的今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面临的不再是该不该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选择更好的公益模式,让有限的公益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同时通过公益实践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规避负面信息带来的风险,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企业公益模式的多重选择不可否认,企业为公益事业,尤其是为灾区或贫困地区民众慷慨解囊,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但财物只能缓解受援群体的一时之痛,无法产生持续的帮扶作用。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的增强,企业开始由直接捐赠转变为通过支持公益组织来履行社会责任。

1.关注青年就业公益创投升级。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富有责任感的企业的使命,也是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对企业的殷切期盼。

不少企业开始实施类似“公益创投”的公益项目,2009年10月13日,联想集团推出了“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该计划面向全国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征集、选拔优秀的公益创业团队,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公益实习、创业资金等关键支持。作为联想公益创投计划的延续,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准确把握中国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联想借鉴公益创投实施的成功经验,将公益创投模式聚焦在青年群体,联合各方资源发起“青年公益创业计划”,旨在为青年群体的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在这次“青年公益创业计划”中,联想调用了更广泛的公益资源,邀请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担任指导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国内知名公益组织担任协办机构,为青年群体全程提供公益创业的专业辅导和支持,数十家草根公益组织为参赛团队的创业实践和公益实习提供全力支持。

在专业培训方面,马云、俞敏洪等商界精英,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等学界、公益界专家,以及联想集团高管组成导师团,为创业团队提供指导,而联想员工志愿者也为创业团队提供长期的专业支持。

2.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2009年6月,由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联合主办,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湖南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承办的“动感地带校园创业大赛启动暨湖南移动校园千万创业基金捐赠仪式”在长沙举行。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向湖南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设立“湖南移动校园千万创业基金”。这笔基金将用于连续5年在湖南省100所大中专院校开展的“动感地带校园创业大赛”,给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梦想。

2010年,湖南省第二届“动感地带校园创业大赛——大学社团活动能力提升计划”由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湖南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开展,以“我的社团,我型我秀”为主题。创业大赛的内容主要是个人或团体项目创业计划以及社团活动计划。由学生个人或团体提出创业计划方案,包括项目介绍、市场分析、融资方式、赢利模式、风险控制等,再由专家进行提问、分析和评审。学生们化身为企业策划人乃至公司总经理,详细地陈述自己的创业计划。大赛的面审官,对参赛者发问,跟大学生一起探讨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优势、赢利模式等,考查高校学生的创业计划以及专业素养。

3.坚持以“服务长株潭,为‘四化两型’做贡献”为己任,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湖南许多企业表示,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服务长株潭,为‘四化两型’做贡献”为己任,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帮助社会缓解就业矛盾,各方联合助推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和资金支持,更进一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实践机会,为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为建设就业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二)企业需要执行国家就业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非常大,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企业需要降低成本

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企业安置就业人员、扩大就业的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了许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也继续实施税收鼓励政策。现行政策采取的是对安置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或对安置就业人员定额抵免税额的办法。这种办法虽然对鼓励企业安置就业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企业借此骗取优惠的征管漏洞、符合条件的企业范围过窄等问题,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新税法对鼓励安置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由直接减免税方式,调整为按照企业支付给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工资的一定比例加成计算扣除的办法。具体来说,一是扩大了享受政策鼓励的企业范围,即安置符合条件人员就业的企业均可以享受所得税优惠,有利于鼓励社会各类企业吸纳更多人就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利益。二是实行加计扣除政策,并取消了安置人员的比例限制。例如,企业支付给每一个职工的月工资为1000元,如按照200%扣除的办法,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仅可据实扣除1000元,还可另外加计扣除1000元,也就是说,在25%的税率的情况下,企业每安置一名大学生就业,每月将可享受到250元的税收减免优惠。如果企业支付给职工更高的工资,所获得的税收优惠也就更多。这样调整,既有利于使所有安置大学生就业的企业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也有利于把税收优惠真正落实到需要照顾的人身上,避免出现企业做假带来的税收漏洞。二、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是大学生创业自身的需要(一)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有专家指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因此,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嵌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契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性扶持和市场化配置,使社会资本深入嵌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之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二)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创业孵化机制不只是为创业的人服务。它不是孤立的,其目的和意义不仅仅限于培养出几个创业成功的学生,真正的意旨在于塑造一种精神与气质,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关注品质塑造的教育,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此外,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还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孵化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以使他们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具体而言,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论坛、创业科研竞赛等,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社会嵌入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的辅导与评估,使在校学生的创业点子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实践价值和成功可能的创业项目。同时,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型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主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成为成功的企业。(三)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是大学生追求人生事业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处于起步阶段,其成功率低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改善、创业政策的完善、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创业实践的探索形成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将为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拓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创业将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三、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一)大学生创业中的不和谐隐忧

1.想创业的多,真创业的少

在对大学生创业状况进行调查时,针对“你想不想自己创业”这个问题,想去创业的有79%,不想创业的有21%。有将近80%的大学生都怀有创业的梦想。尽管这仅仅只是一个主观意愿调查,但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也确实反映出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遵循传统的毕业找工作的就业思路,而是希望通过自主创业体现自己的价值。

既然在读的大学生希望自主创业的比例这么高,那么真正实践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大的比例呢?据统计,自主创业的比率是2%左右。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您打算怎么办”的这一问题中,选择自己会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2.6%,想创业的大学生占近80%,但真正投身实践的却只有2%左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看来,大学生创业是多数人心动,少数人行动。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业日趋理性,逐渐形成激情与理智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尚有欠缺。另外,大学生缺乏对创业信息的关注。其实,只要在百度上输入“创业优惠政策”,就可以搜索到548多万个相关网页,大大小小的相关政策一目了然。这也表明,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停留在政策扶持和媒体关注层面,远未形成规模。

2.创业的成功率偏低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状态总体上说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创业的成功率为30%,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对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的统计数据也同样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纵览最近几年各大媒体和网站,有关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报道很多,包括大学生开办公司,某某大学的创业中心、创业科技园、创业实践基地建成,某某大学生创业街开业,等等,看起来红红火火,“形势一片大好”。这既反映了社会、学校、学生对创业实践的积极探索,也表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热切期待,但是表面的风光难掩失败频发的尴尬。

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路大学生创业街为例,政府投资建设了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19个店铺,无偿为大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场所,这就是有名的大学生创业街,街上店铺云集,从拉面馆、牛扒屋到装潢公司、网络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每一家店铺的法人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如今风光早已不在,街上只剩下四五家店还在惨淡经营,房租、水电等各种优惠和补贴都已被取消。有的大学校园的创业街从店员到业务员、老板,全都是在校的大学生。这是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举措,把这里开辟成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同在外面创业的大学生相比,这里有不少优势,不用缴税,不用缴纳水电费。但是这条街仅仅半年就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目前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只占少数,少数人的成功鼓舞着大多数人。

3.不注重细节,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专家、科技园区负责人等,从自身视角和他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一致认为不注重细节,缺乏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往往仅凭着一腔热情开始创业,在企业操作上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例如某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由5名大学生担任股东的公司。在运作时,公司财务操作混乱,没有设专职会计岗位,凡事由总经理一人说了算,业务往来不开具发票,财务报表填写不规范。类似这样的财务方面的粗放管理,在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4.理性尚缺,有时盲目跟风

曾有一个阶段,大学生一拥而上的网络创业热潮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大学生创业只有这一条路。其实这股热潮包含了太多的盲目。某些大学生不对个人和社会做系统的分析就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创业时尚,不看实力,一味追捧“高新尖”的科技项目,缺乏理性,必然会阻碍创业的进程,失败也是必然的。在创业热潮中,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而不是盲目追随。

5.过于张扬个性,团队合作不够

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大学生创业者大多缺乏经验和市场资源,却需要和一些成熟的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实力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创业团队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不能解决来自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就更容易翻船。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要强化创业团队合作,对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的各方面因素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创业不是创业者一个人的事,还需要创业团队的支撑,特别是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很有个性,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

6.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

毋庸讳言,创业实践需要资金,无资金的创业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障碍。在对大学生调查时,对“你认为自己创业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一问题上,认为缺少启动资金的比例高达59%。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两项调查综合显示,有60%的高校学子认为“缺少启动资金”是他们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目前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的措施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大学生获得资金的难度较高。

7.其他

相对于欧美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一些潜规则的存在、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都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困难。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和政策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本身不完备,附加条件多;二是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确实相对滞后,可操作性存在地区差异。当然,这些困难是包括大学生创业者在内的所有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硬实力较弱,软实力不足,因此更容易在这些困难面前成为市场的弱者。(二)大学生创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产物。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大学教育要求的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21世纪优秀大学生,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每一个有创业梦想和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为他们提供理性、实用、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等方面打下基础,最终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是大学教育的现实任务。(三)大学生创业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创业带动就业,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随着创业平台的不断拓展,带动的效应也随之增大。创业本身的价值,除了包含创业者自身的人生价值外,更多的是带给社会的价值,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创业者打造的创业平台,必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者行列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必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存在的现实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有专家指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因此,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大学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一)大学生创业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此,国家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政策之一。(二)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解决就业难的角度出发,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动力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的社会新秩序。(三)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四)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生的创业率一直在20%以上。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一个国家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创新,这是国家强大与繁荣的根源。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二、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

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换,推动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且从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壮大私营企业队伍,还将改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所必需的技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培养了大学生的胆量,只有敢于去做,敢于面对,才有成功的可能。创业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从而进入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有了认识甚至面对的机会,进而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做到处之坦然,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创业所应有的胆量是以一个人的积极、乐观、刚强的人生态度为前提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逆境时,只有以顽强、乐观的心态视之,高墙般的困难才能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大学创业恰为其提供了最有效的锻炼,使大学生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也使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所减轻。2006年全国70%的人口仍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费用却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提高,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大学生高额的学费常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上出现某些问题。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之一。通过创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使大学生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出现的自卑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据统计,师范类学校有近50%的学生以各种方式联合开设补习班、进行推销以及开店等活动,以此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3.创业是充实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转变往往使得大部分大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学分将近完成或已完成而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这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自身养成很难改变的坏习惯,对将来的人生道路有很深的负面影响。创业是使大学生有事可做,从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一种有效途径。

4.在校大学生创业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学教育不再像中学教育那样倾向于应试教育,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现今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素质教育的有利表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节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初步认同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同。2002年年初,教育部选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由此大学生创业活动全面开展。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活动喜忧掺半。全国各省区虽有差别,但大学生创业比例偏低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阻碍在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一、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条件是“想创业”,即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际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创业意识的形成,源于人的强烈的创业需求。我国大学生普遍缺少创业意识,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这些年来,大学生就业轨制经历了由毕业分配到供需会晤、双向取舍再到自主择业等阶段。从“工作找我”到“我找工作”再到“我去创造工作”,这期间大学生所经历的思维和意识上的改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职业观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择业偏向。长期以来,人们在对职业的看法上有高下贵贱之分。社会舆论的偏好和习惯权势的认同,阻碍着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和创业豪情,妨碍着他们本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3.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造就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目前在我国基本教育范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位置。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与模式转变不太大。尤其是大学扩招后,很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以及考勤、测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另外,如今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始终是应试教育、“庇护”式教育,缺乏独立、自主与创新的意识,缺乏冒险精神与竞争意识。二、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点是“敢创业”,即创业精神的培育

创业精神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源泉,是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创业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满信心、目标明确、意志坚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创业精神包括:

1.开拓创新精神。要激发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首创事业的理想,开拓前进的能源,通过创业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2.敢于冒险并敢于承当风险的精神。大学生在创业进程中,只有具备了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识,才能对创业活动掌握得更全面、更客观、更具前瞻性,其智慧跟胆识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保障是“能创业”,即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术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了本专业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当其走向市场进行创业活动时,还需要一个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这是无比惊险的“一跳”。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等于技巧,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败。

2.驾驭市场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就像学游泳的人要识水性一样,大学生创业之初必须懂得市场经济,把握市场规则,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因素。大学生们因为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他们的创业规划往往看上去很美,却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4.社交沟通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无论是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市场开拓,还是创业团队内部的整合,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配合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5.风险承受能力。大学生创业活动属于风险投资,可能带来增益,也可能带来损益。未问播种,先问风险,对本人能容忍的失败和能够承担的风险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创业实践中进退自若,熟能生巧。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不仅有赖于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才能的培养,还有赖于社会整体环境、政府扶植政策、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当前,全民创业虽然已经蔚然成风,但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认同。传统的观念只是认为大学生属于社会精英,却不知道民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其实也只是“一般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也要适应市场需要,他们也要面临失业与自主创业的问题。所以,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气氛,形成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意义重大。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与培植,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保障。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创业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开启大学生创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创业基础素质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发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创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的意识,加强自主创业的信念,为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预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

一、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评析(一)政策目标明确

从“全球创业观察”2003年的统计来看,英国有64%的人参与创业活动,美国为113%,加拿大和爱尔兰为8%。英国创业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于其主要竞争者,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社会缺乏甘冒风险、容忍失败、敢于创新的文化。因此,政府提出创业文化建设的宏观目标,认为建构一个适于潜在创业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比创办企业本身更为重要。本着这一目标,政府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创业教育局限在大学之内,而是要求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商业组织和社区广泛联系。政府在制定创业教育政策的同时,也努力建设一个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采取一些支持创业的措施,如市场容易进入、资金容易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孵化空间、加大研发投入、减免税收等,力图使英国成为世界上创业最容易的国家。政府组织开展全国最广泛的创业运动,希望借此释放草根阶层的创业潜能,利用媒体的大量宣传使人们对创业形成积极的态度,促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组织将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职业来追求,从而达到文化变革的目的。(二)政策兼顾公平

英国创业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原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论述,一是兼顾地区间的平衡,二是对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创业的支持。

英国国内创业水平存在着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的创业水平比发达地区低16%。为了缩小地区差异,英国政府在科学创业中心的设立、商业连接网络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上力图达到地区间分布平衡。同时鼓励欠发达地区制定本地区培养创业人才的策略,如威尔士发展局启动了“青年创业战略”(Youth Enterprise Strategy,YES),并在每一所大学内设置了一个“创业拥护”(Enterprise Champion)角色,推进大学内创业教育的开展。

政府对妇女、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创业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如学习与技能委员会提供的新创业奖学金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创办企业;凤凰基金鼓励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开展创业活动;王子基金的商业项目帮助18~30岁的青年失业者或半失业者开办自己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基金会每年支持创建的企业中,10%是少数民族创办的,10%是残疾人创办的。(三)政府提倡多方参与

英国在推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级政府、各种组织和民间的力量,形成了全社会的大学生创业援助体系。各地区的地方发展局在区域内发起一些创业项目,并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企业更是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资金赞助和创业实习机会。商业组织,如英国工业联邦、英国商业议会、小企业联盟和全国创业联盟等也都发挥了作用。贸工部下属的小企业服务局和“商业连接”已成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服务机构。政府吸纳多方参与,促进不同部门、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动员全社会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办企业提供帮助。(四)政策取得显著效果

英国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英190万大学生中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达13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7%,其中修习创业课程学生数44054人,占34%;参加课外创业活动的学生数87869人,占66%。

其次,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增加,并从商学院扩展到其他学院。2003—2004年度,大学供一年级本科生选修的创业学分课程有92种(不包括嵌入其他课程模块中的创业课程),商业课程4456种,课外创业活动多达24种。

最后,大学生的自我雇佣人数逐年增加。经高等教育统计局核定,获得第一学位的大学生将自我雇佣作为第一职业的人数在稳步增长,2000—2001年度是3240人,2001—2002年度是3535人,2002—2003年度是5315人。在过去10年里,获得第一学位的自我雇佣者(尽管不一定是第一职业)的人数增长了6倍,获得研究生学位的自我雇佣者人数增长了4倍,获得职业证书的自我雇佣者人数增长了3倍。(五)政策仍然存在不足

尽管英国创业教育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对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影响最大的两个咨询报告是1997年的《迪尔英报告》和2003年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然而,迄今为止,英国政府尚未颁布专门的创业教育文件,很多政策措施都散见在不同政府部门的文件中,如教育与技能部、贸工部和财政部等。其次,“创业教与学优异中心”作为创业教育的推动机构,固然有利于创业教育最佳实践的推广,但是与英国74个教与学优异中心相比,3个创业教育教与学优异中心的力量还显得很薄弱。最后,英国政府对创业师资的培训尚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因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创业师资的缺乏。据调查,英国创业师资存在80%的缺口。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经验性学习的特点,要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才能胜任,在创业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创业师资的培训显得尤为迫切。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特点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比较早,而且在领导力量、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组织机构以及评价机制诸方面都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开展创业教育。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开展,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关键在于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副校长Elwin V.Svenson博士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校长Shirley Ann Jackson教授在其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中,将创业教育置于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仁斯里尔商学院院长也亲自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而百森商学院的立校之本就是创业教育,其校长Brain M.Barefoot、教务长Michael L.Fetter、研究生院院长Mark Rice等都是全球著名的创业教育领域学者。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共同承担着一年一度的“全球创业观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研究,自1981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百森—考夫曼基金”创业研究会及全球创业研讨会。

2.具有创业素养良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美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普遍配有专职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从2004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美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备。美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这是因为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开展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以使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需求的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同时,美国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作为高校的客座教授,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3.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系统性。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已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就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而言,它将课程分为公选课程与核心课程两部分。公选课程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核心课程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有效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丰富并且各司其职。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①创业教育中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制订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课程计划一般分为公选课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主办创业研究会议,出版研究期刊、著作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等。外延拓展计划一般包括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校友联合会、创业者俱乐部等。

②创业家协会。一般由比较杰出的创业家组成。加入协会的创业家们不但要参与教学,还要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

③智囊团。一般由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与措施,充分发挥咨询与提供外部联系的作用。

④创业研究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目的是开展学术交流,为创业研究者提供人际沟通机会,出版会议交流论文、索引、文摘及相关信息。

⑤家庭企业研究所。主要开设家庭企业系列讲座、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传承。

5.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创业者》(Entrepreneur)、《成功》(Success)等杂志就先后开始对大学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为了更好地评估大学的创业教育项目,威斯帕(Vesper)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评价的七个因素: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增强了高校间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三、国外大学生创业分析(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和“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实施,大批的退伍军人纷纷涌入大学学习,这直接培育了一个潜在的新兴劳动力市场和新兴劳动力对工作机会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了创业课程,虽然课程稳定下来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由于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制约以及教师对学术前景的考虑,一直未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大公司和跨国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而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支撑了各国经济增长,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1969—1976年,大量的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中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财富的创造者和创新的发起者。与此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建立的以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创业园区——“硅谷”迅速发展,诞生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在社会层面为创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效应,而越来越多的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成功创业者则提供了个人创业神话的典范效应,这使得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竞争的加剧等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企业必须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并创造价值。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不断拓展,创业教育发展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不断增加。(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政策

国外对创业和创业教育有一个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尽管各国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包含着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learn to understand entrepreneurship);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ial);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各国围绕创业教育的这三层目标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1.举办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创业。1983年,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商业计划竞赛)拉开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帷幕。这项比赛的举办使高校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并开始以战略性的创业教育理念指导具体的教育改革活动。此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普及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英国政府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该项目是专门为18岁至25岁的在校大学生设计的。项目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组建创业团队,筹集资金,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创建企业的过程的经验。在开办企业过程中学生可得到志愿企业的顾问和创业导师的咨询指导。二是创业课堂,课堂通常为半天或一天的研讨班,学生与企业家聚集一堂,听创业者演讲,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获得与创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002—2003年度参与此项目的大学生有13154人,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3000人;参与该项目的高校从第一年的17所增加到30多所,从中产生了很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1998年,日本由国会通过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在高校倡导创业教育。随后从大学到国家层次的各种创业竞赛层出不穷,而且通过将创业竞赛中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融入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综合课程中,把创业竞赛和课程体系建设较好地结合起来。

2.建立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规范和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法国把创业教育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为此,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个人自主学习、课堂传统教学、生产实习操作、教师个别辅导等多形式的结合。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满足学员办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CEPAC要求每位学员从入学开始就要做创业计划书,培训的过程就是创业计划完善的过程。理论培训结束后被认可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学员向政府有关部门、基金会、银行申请贷款的有效依据之一。CEPAC在学员结束集中培训后开始实施创业计划时,一般提供6个月至1年时间的后续扶持。在这一阶段,安排专家对学员进行指导,包括场地选择、装饰布置、贷款申请、财会计算、法律合同等。而且,学员开办企业后,在经营中遇到问题、有困难,也可随时到CEPAC寻求帮助。CEPAC成了创业者的家,经常和学员互相联系,学员从CEPAC不断得到帮助,CEPAC也通过对学员创业过程的了解掌握新的信息,不断改善培训工作。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是1999年在贸工部的科学创业挑战基金赞助下成立的,当时有8个创业中心,后来发展到13个,涉及英国60多所高校,其任务是将创业融入大学传统教学之中,实现大学文化的革新。每一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第一,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以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将创业学作为辅修课推广到其他专业中,也开设一些非学分的创业课程。第二,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利用企业提升大学的竞争力,让企业为大学提供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赞助商业计划竞赛等。第三,支持创办企业,并鼓励新企业成长,主要支持大学生创办的知识衍生型企业。第四,鼓励技术转化,创业中心为大学生技术转化提供种子基金、天使资本、创业孵化和科学区的服务等。

在美国,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如“美国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设在大学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随时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为创业者提供服务。“退休主管服务队”(SCORE)是一个由具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咨询团,他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每年参加咨询超过30万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出台各种政策,为创业提供资金保障。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三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金:一是银行商业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无偿资助。对于没有经验和财产积累的大学生来讲,这三种渠道都很难使用。因此,各国政府为提高国内的创业水平,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在大学生创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在英国,“青年创业计划”针对大学生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这种资助方式不同于银行贷款或者小额信贷,大学生在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但它不是无偿的创业赠款,大学生要支付利息(通常低于银行利息),并要按规定分期还款。当然,如果大学生确实经营困难或者经营失败,也可以减免或者延期还款。这种独具特色的资助方式在英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参与创业计划的大学生中,创业两至三年内还清贷款的比例为70%(这一比例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高)。2001年,英国政府还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基金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师生的创业活动,如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英国大学智力财产的转化。

美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机构以提供经费赞助创业大赛、奖励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对创业教育提供支持。自1963年美国设立第一个捐赠的创业教育教席后,创业教育学科的的赞助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其中75%的资金是1987年以后获得的。

4.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随着创业教育扩展到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将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实行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开发出了四套模块化教材,即综合性介绍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每套教材分为管理自己(对创业者和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估、开发和培训)、管理他人(策划、创建、经营与运行、财经与保险、市场)、教学评估等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学生按兴趣和要求选学30~200课时。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为大学提供创业技能教学的材料,利用学会的各种小组以及各个学科中心的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学会在全国发起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计划,目的是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中嵌入有关创业技能的内容。这个以学科为核心的项目在10个学科中心展开,学会的高级顾问和项目官员做协调和支持工作。

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商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的适切性源于创办企业的不确定性,因而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培养沟通、领导、新产品开发、创造性思维、技术创新等能力的内容,以及创业意识、创业者特质、风险资金的筹集、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创业教育教学突破课堂的局限,创造出一些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如创业计划、学生创办企业、向企业家咨询、计算机模拟创业、与创业者会面、案例分析、田野实践等。鉴于创业教育对象的扩大,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团队开发出针对非管理学专业学生和跨学科的创业教育项目。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和创业教育实施体系。这种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了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同时也包括了本科、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以及各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及创业评价机构的建立。

第四章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高校

在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只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应当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需要引导,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业教育。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重视国民(尤其是青年,如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人才的培养。现在我国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若干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2010年6月28日,“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开幕式在中南大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希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建设创新型强国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他强调,推进大学生创业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对教育战线深入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大力推动今后的创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强调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抓紧制订实施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和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服务计划等四个计划,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培训和指导服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一、高校引进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创业的三次浪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国有企业战略调整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改革,不仅给民间创业留下巨大创业空间,而且提供了诸多创业平台,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创业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1998年全国高校普通本专科生招生规模1084万,到2010年已达到6618万,而毕业本专科生从83万人上升至5754万。毕业生数量的陡增与短期内增幅有限的市场有效需求间出现了供需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现象。

中国全员创业活动活跃指数(TEA)为164%,也就是说,每100人里有164人创业,这个比例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然而中国创业活动的创新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排名十分靠后,与创业活动活跃性排名完全相反。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决定区域创业差异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即创新性,与人的能力和素质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决定区域创业成功率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其他环境因素。

在美国,从中学开始便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而在中国,循规蹈矩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1980年诞生了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如今,美国已有超过500所大学提供创业课程和学位,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深入骨髓。

反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基础学科教育、文化的传承,更推崇的是模仿和记忆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冒险精神的培养,对创业、市场经济的教育则极度匮乏。这与美国的中小学创业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率高达20%,而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率不到1%,这与中国创业教育的缺乏不无关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引进创业教育刻不容缓。从2002年起,教育部确立了9所高校进行课堂式、实践式、综合式创业教育试点。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缺少专业权威的师资和必要的战略支持,加上专职课程少、延展活动中利用资源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教育一直进展缓慢,效果平平。所以我国高校,尤其是高校领导,应当重视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

首先是要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给大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在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要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是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一站式服务,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同时,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得到免费的陪伴式辅导。所有服务措施都应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20世纪末才真正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高校自发地开展创业教育探索,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几所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在校学生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为契机,拉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序幕。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标志,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高校普遍认识到创业教育对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意义;部分高校初步建立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了初步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初步构建了创业理论与实践体系,即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创业者联盟五个模块;积累了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

尽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还远未普遍,效果也不明显,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明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很多高校至今仍把创业教育当成仅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而极少数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则多只是自发开展相关活动。

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系统中,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归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内容,未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三是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学术研究薄弱。目前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往往长于理论讲解,没有创办企业的经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但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

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随后又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全面铺开。然而,在热闹的现状背后,创业教育在政策上的若干缺失值得反思。(1)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表层性严重。受政府导向和舆论媒体的推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定位不同,有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仅限于开设一两门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做讲座、搞一些创业计划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许多高校仍然将传统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并未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未设置系统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鲜活的本土案例,设计的创业活动缺少与企业充分的联系,创业教育师资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参与系统课堂讲座不足。中国创业教育的不成熟表现在“三个不够”:积累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时间不够,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9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和实践,因此缺乏经验的总结;实践不够,教学活动开展得比较少。(2)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矛盾。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多是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没有融入正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原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教授指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他同时强调,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才能潜移默化生成。创业教育深深地依赖专业教育,应该积极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创业教育涉及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3)缺乏实践课程和高质量的专业师资。与传统教育相比,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封闭式办学,和社会、企业等外界方面联系非常薄弱,高校被社会称为“象牙塔”,可见高校的封闭性。随着高校的办学形式、经费来源的逐渐改变,这种状况也正在逐渐改变,教师开始为一些社会机构代课,参与一些企业的策划等管理工作,也有少数教师创办产业实体。尽管如此,创业教育的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仍然达不到需求。一些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就能够收到成效的工作,比如督促学生考研究生、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促进出国留学等。因为增强学生应试能力投入少,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效果非常明显,而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相对来说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而且创业教育的结果具有长期潜在性,所以高校不愿进行创业教育。

①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今后若干年我国都将有数以百计的就业岗位的缺口,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大约都要增加五六十万人。因此,要增加就业岗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更主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因此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作用没有很好地解决。

②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切入口。然而,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因而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据有关调查显示,温州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8%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次之为“营利”,并不认为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

③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个性是并存的,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上海市等少数几个省市外,政府没有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很少有风险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高校、企业、政府机构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④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中国的创业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做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学方式单一,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教学目标。开展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很少,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学院派,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支撑教学的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

第二节 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一、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针对国内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加强企业、社会和高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解除大学生创业的诸多限制。要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且要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多渠道筹办创业教育基金。创业教育应当形成合理的机制,高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高校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而学生的重点是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二、高校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定位

从一定程度上讲,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国家体制内就业难度加大的一个反映。目前大学生已不再局限于打工挣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创业当老板。由于资金和时间所限,学生开的公司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以经营服饰、小饰品、文印店、小吃店或代理销售为主。有的学生创业还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个性化色彩明显,其中不少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既赚了钱,也积累了经验。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创业者的自我价值,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是从1999年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上多个创业小组在清华科技园注册公司开始。之后,全国各地的创业计划大赛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计划大赛中。各地政府和高校相继推出了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措施,如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据统计,截至2000年2月,在上海徐汇区,仅上海交通大学等5所大学,由师生创办的企业就达101家。然而,大学生创业的情况却并不理想。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也仅5%。这其中,除了经济基础之外,实践经验、政策支持等也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难题。另外,这也与高校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有关,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十分缺乏。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的力度,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系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创业要多些理性,要做好准备。一是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知识的积累,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二是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习,寻找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运作模式,学会管理和处理资源,了解相关政策。三是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自己获得利益的同时,照顾别人的利益。

全社会要形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随着社会把知识产权作为资本投入意识的增强,使大学生由知识孵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渴望变成了现实。作为当代大学生,年轻就是资本,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社会的主体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有待提高,银行、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应给予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更多的空间,共同为大学生创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除了在权益融资中放宽资产抵押外,还应当设立大学生成长创立基金,举办各种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先进典型的支持与培养、表彰与鼓励研讨会,让当代大学生加强对自主创业的认识。同时,应更新观念,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做出适当的调整,防止排挤、打压大学生创业的现象的出现,逐步形成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兴办科技小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企业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创业热潮,政府和高校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创业实习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中,企业参与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定位、教育途径与形式、教育实践基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高校大学生创业。本章从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中的企业因素分析着手,明确企业在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中的定位,并就企业如何参与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建设提出建议。

第一节 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发展概述

一、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现状

与国外大学生创业环境相比较,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一方面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参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要面临资金、经验、环境等多方阻力。我国从大学生的观念、素质,到经济体制、政策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存在多方面差异,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阻碍性因素,如知识限制、经验限制、资金问题、传统文化观念的限制、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缺陷、对创业认识不足等,都使得大学生创业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很多人只有想法而难以付诸行动,以致很多“金蛋”无奈“胎死腹中”。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客观上也制约了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一)政府和高校仍是大学生创业主要驱动力,企业主要起着帮扶作用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受到六个方面力量的驱动,包括个人、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和社会,我们称之为“六力驱动”的创业孵化机制,其中个人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体,高校、政府、企业是大学生创业孵化的主要因素,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外在因素,企业应该作为主要驱动力因素存在。在国外,有很多企业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企业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

在我国,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参与度远低于政府。以湖南省为例,政府通过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鼓励企业对口帮扶创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孵化起到了主导作用。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创业实践平台,举办了各种创业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长沙每千人创办企业数是126家,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帮助有一技之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办创业实体,并重点倾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类、科技类、生产性服务类等成长性好的创业项目。长沙市充分调动街道、乡镇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推进新一轮企业家结对帮扶大学生及其他有帮扶需要的初创企业,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据悉,长沙市拟对自主创业3年内申请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企业的申请费用给予全额补贴。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中,政府和企业仍然是主要驱动力,企业主动参与大学生创业孵化还不够,主要起着帮扶作用,企业为创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体现其作为市场需求方对带动整个大学生创业的推进所起到的作用。一项调查显示,78%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可是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不足2%。这其中有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但企业参与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流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例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不够多,创业教育、项目指导和活动推广相结合还不够紧密,从而使符合市场需求的、为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的、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学生毕业后创业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