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2:47:39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试读:

前言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力的强弱对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信息高度通畅,世界经济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竞争力的体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别方面的粗放型比较,而是变得更加精细全面。

关于竞争力的认识,国际著名竞争力专家迈克尔·波特(1998)站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角度,认为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需求状况、企业战略和相关产业。我国专家祁述裕(2008)从转轨体制国家的角度,认为影响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七项: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需求状况、企业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相关产业、政府行为和文化传统。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从上述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看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还很差。在生产要素方面,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够协调统一,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上还没有形成潮流,自然资源禀赋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体育产业专门人才还很稀缺,民间资本介入体育产业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从需求关系来看,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从企业状况来看,大部分体育企业尚未走出国门,个别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也难以与老牌国外企业抗衡,甚至国内的体育用品、体育赛事活动等产品和服务的高端市场依然被国外知名品牌公司垄断;从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我国体育市场发展很不均衡,体育用品市场相对成熟,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处于起飞阶段,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传媒市场和体育保险市场还处于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体育相关产业来看,体育与旅游、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互动程度不高,除奥运会和全运会举办地外,体育对拉动旅游、餐饮、住宿、城市建设、商务活动等方面的贡献意义并不大;从政府行为来看,政府行为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政府对体育市场管理的缺位和越位现象还比较严重,“金牌”依然是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首要目标,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依然很大,这就变相制约了群众体育的投入和延缓了体育市场的建设;从文化传统来看,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差异很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各有不同,采用大一统的体育发展模式是不符合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求的。

就河北省状况而言,课题组在前期相关研究调研中发现,河北省体育产业资源、管理、资本、人才和技术支撑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资源方面来看,河北省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而在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大型体育场馆、高档消费的高尔夫球场等一些大量占用土地资源的体育资源闲置,利用率很低,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群众的体育参与和消费;从管理方面来看,体育协会实体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与民间组织管理的关系理顺不够清楚;从资本方面来看,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比例不协调,尤其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及大型体育组织活动多为政府投入,民间资本介入很少;从人才和技术方面来看,河北省高端体育产业人才缺乏,体育产品生产多属来料加工企业,科技含量较低,缺少独立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

尽管河北体育在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本课题组认为,目前河北体育具备了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条件。①当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在黄金时期,体育消费正在成为新兴消费热点;②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③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高度重视和经济的崛起使河北省体育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有所改善;④河北省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和社会体育项目资源,依托这些资源也形成了许多特色体育项目,如纵贯全省的长城系列体育活动、承德的山庄体育、张家口崇礼的滑雪、秦皇岛的赛艇和沙滩排球等滨海项目、保定和石家庄地区的红色旅游体育项目、永年太极拳、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正定乒乓球国家训练基地、香河国家足球训练基地、秦皇岛国家游泳训练基地等;⑤河北省有8个地级市直接毗邻京津,是“环京津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缘优势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因而,河北体育产业目前的问题不是缺乏基础条件,而是如何优化结构,以及如何正确利用资源优势和有利时机,尽快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为此,本课题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出发,针对河北特色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剖析影响河北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将其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特色型转变。具体研究意义可以分解为如下几项:(1)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低耗、健康产业,已经被推进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为此,要积极落实好《意见》要求,推进河北体育强省建设。(2)提供自然与文化资源整合思路,推进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北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各地都有优质的、特色的、体育可利用的资源。本课题将根据资源禀赋现状和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状况,对河北体育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统筹安排设计,坚持调整空间结构与优化产品结构相结合,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能源相结合,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提供资金和技术投资方向引导,推进产业竞争力要素改革,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河北已经积累起较为强大的民间资本,具有投资体育产业的强烈动机。本课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研究合理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取向,改善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需求状况、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战略等竞争力要素,实现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目的。(4)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尽管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得到公认,但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和规则还比较欠缺。为此,本课题从多维基础理论角度,结合中国实际,奠定中国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阐明现实关键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河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事实。现阶段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统筹规划,优化调整,目前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第二,中国各地经济文化和资源禀赋差异使得各地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不同,更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在参照他国和他省经验的基础上河北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是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把握研究主题。本研究将从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要素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河北体育产业与成熟产业理论之间的融合度,找出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经济结构特征和自然人文资源禀赋,针对体育产业结构特征与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针对河北省总体状况及各地市实际,分门类、分区域展开对策性研究。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体育产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源自于体育产业研究的不断繁荣和发展。随着以奥运会为代表的高水平体育运动的市场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以健康休闲理念主导的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体育产业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广泛。作为新兴产业的体育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新事物的产生发展也必然也伴随着自身不完善的地方和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市场、管理和制度等诸多方面还不尽成熟,也面临着诸多来自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为此,对于体育产业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把握契机,克服体育产业自身问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更大财富等方面,归纳而言,也就是如何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第一节 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背景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带动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新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世界瞩目,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走向富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截至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5元,恩格尔系数相应从57%下降到39%(国家统计局,2007)。与此同时,自1995年开始,我国职工工作时间也由原来的每周44小时减少到40小时(国务院办公厅,1995)。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引发的市场经济大发展,到如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过渡,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壮大,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达到了空前程度。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现实需求呼唤理论研究的跟进,有关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也日益繁荣,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的重点关注问题。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作为新兴产业,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也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早已达1%以上,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例如:欧盟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早在1994年,瑞士为3.37%,芬兰为1.7%,西班牙为1.68%、英国为1.56%、德国为1.25%、法国为1.09%,意大利为1.06%;另据美国联邦政府经济分析局报告显示,1999年美国体育产业为2.4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晚,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目前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左右(鲍明晓,2012),但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迅猛,并大有取代传统产业的趋势。如何实现“赶超型”发展,保持体育产业发展旺盛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自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和学者共同思考的热点问题。三、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

199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发展问题作为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到议事议程上,表明了体育产业从此正式得到了政府体育部门的认同(李明,2001)。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门类,即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行业(国务院,1992)。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明确了体育的产业性质和体育的经济属性。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这是第一次在国家五年规划中提及到体育的产业化问题。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体育改革,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竞技体育体制,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体育产业”,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由上述20年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出台,积极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社会进步、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对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提出了迫切的渴望和要求。而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快速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问题。第二节 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特点一、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并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

通过CNKI数据库,以“体育产业”和“竞争力”为合并主题检索词,对1979-2012年间学术期刊和硕博士论文进行了模糊检索,获取文献记录718条;其中期刊论文44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204篇;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论文63篇;报纸全文及其他11篇(表1-1)。表1-1 1979-2012年中国知网收录体育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数量情况

表1-1显示,21世纪之前,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99年之前的相关的研究记载为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开始起步,成果不断积累并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成果的发表年度也多集中于2004年之后,2008年之后,研究成果数量更是急剧上升。而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以代表国家综合实力的奥运会举办为例,自1998年国家体委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以来,2000年举办悉尼奥运会并进入新的奥运周期,2011年我国申办奥运会成功,2004年举办雅典奥运会并进入北京奥运周期,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周期中,受奥运理念影响的大众以及众多企业媒体对我国体育产业给予了大量关注,而2008年奥运结束之后,赛后影响依然存在。有关奥运影响与当前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成果数量的相关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内在的规律并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笔者尚未考证,因而并不深入探讨,但直观地从有关体育产业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来看,奥运驱动下的体育产业发展与近期研究成果的数量呈正相关走势。二、交叉研究特点明显,学科分布范围广

对获取的718条文献记录按学科归类统计,由于部分文献记录学科交叉特点明显,被重复计算归类在不同学科中,因而获取统计文献为935条次。这些成果分布于中国知网记载的39个学科之中,可见学科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于体育学科,占总研究成果的50%左右,其次为各类经济学科,再次为文化、管理、信息等学科领域。如表1-2所示。表1-2 1979-2012年中国知网收录体育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学科分布情况注: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上述成果数量包含部分成果交叉计算纳入不同学科范围中。三、学术活动日渐频繁,科研团体组织不断壮大

据中国知网记录的718条文献中,来自于国内外重要会议记录63篇,分别来自历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全运会报告会、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全民健身科学大会、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会议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在中国知网对2012年以前国内外会议以“体育产业”和“竞争力”为全文检索词进行了检索,获取文献记录1048条,经过剔除上述已记录会议和题目关联程度不高的文献会议记录之后,发现历届国际工程与商务管理会议(ICEBM)、国际信息服务和管理工程会议(ICISME)、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科协年会、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以及北京、河北、湖北、吉林、山东等省社会科学年会和沙龙中也频频出现有关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主题。可见,各类学术活动均将有关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纳入学术活动研讨范围之中,学术活动频繁并逐渐走向常态化。另对中国知网记录的718条文献统计发现,基金项目为57项,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达26项,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8项,由此可见,作为基金项目的载体,科研团队组织建设也在不断的壮大。第三节 体育产业竞争力概念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引发了学者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最初表现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就是站在宏观发展层面展开的国家竞争力研究。一般来讲,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产业竞争力来体现[12]。因而,学者的研究逐渐由宏观的国家竞争力研究走向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研究。对于体育产业竞争力而言,因为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尝试走市场化、社会发展的道路,至今部分行业都没有完全摆脱掉“计划经济”的影响,因而对体育产业竞争力内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由于体育自身所具有国家形象、国民精神面貌、健康环保等的“展示型”特征,在短短的20年间,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很快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并不断地深入探索。

有关体育产业竞争力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江苏大学统计学专业董小亮硕士论文《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中指出:体育产业竞争力实质上是体育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是不同国家的体育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体育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是我国体育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

张永明、钟志龄、张军等的《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中认为: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是指一国体育产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国内和国际同行竞争考验来提供体育产品或服务的经济能力。

宋之杰、谷力勇的《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界定体育产业竞争力为:与其他地区或区域相比某一地区的体育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得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区域或地区更多,有效的体育财富增加值的能力。

周超的《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认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体育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学习、创造、积累与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或取代的,在体育产业资源以及产业体系、战略、政策、制度和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罗建英的《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特征》一文认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区域体育产业在具有竞争优势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所获得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使体育产业保持长期动态发展的能力。该文中提到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的竞争优势分别指企业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本、区位等有形的初等要素和技术、制度、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管理、文化等无形的高等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和实力。

张春萍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认为:都市体育竞争力,即是某一都市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都市体育相比,所具有的吸引发展资源,获取发展优势,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不同都市之间在体育领域所产生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对体育产业竞争力内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体育产业竞争力内涵包含在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国家、区域或产品间的比较优势的含义;(2)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包含具有差异性特点的特色优势含义。

通览相关文献,包括上述文献观点,本文认为,在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中,尚有以下观点需要得到进一步明晰,一些文献中仍存在混淆认识的情况。(1)产业竞争力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也不等同于产品竞争力,产业本身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从经济学角度认为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显然与企业和产品不同,如果简单地将体育产业竞争力等同于体育企业竞争力或体育产品竞争力看待,显然会造成评价指标选取不准确,进而对体育产业整体竞争情况缺乏正确的评价认识。(2)体育产业竞争力资源,包括其核心竞争力资源不仅仅是后天获得的,其中也包括了先天具有的特质因素,例如,沙漠、深山、江湖区兴起的旅游、探险、漂流等。[18](3)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比较优势,正如张春萍博士论文中指出:“与比较优势不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这就决定了比较优势终究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倘若一国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却不具备竞争优势,其比较优势也就无从实现。例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我国许多企业都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并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这就说明,固然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问题。”第四节 有关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理论基础

影响因素与理论基础的研究直接影响着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设置具体评价指标的依据。通览文献,学者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钻石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该模型又称之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同时,波特还认为,政府行为和机会作为不确定因素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模型迄今为止依然是工商管理界的理论典范,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以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一些学者将上述六因素直接作为体育产业竞争力因素展开了研究,如齐健麟、郑志强撰写的《中国体育用品业的产业竞争力探析》,宋之杰、谷力勇撰写的《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与此同时,大量学者则是对上述六要素进行了归纳演绎,提出了更具体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要素和评价指标。如董小亮将体育产业竞争力因素分为: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组织效率、学习和创新能力、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势、产业政策和机遇六大因素;周超和罗建英将体育产业竞争力分为基础要素和核心要素两大类,周超将基础要素又称之为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核心要素又称之为竞争优势,包括产业体系、产业战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创新机制等;而罗建英所指的基础要素是指资源和区位,核心要素是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卢金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中认为,将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核心竞争力、需求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大类构建而成。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采用了德尔菲法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该方法获取专家对因素及具体指标的筛选和一致认可。如郭戈、杨飞的《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一文,在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中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但在其研究论文中,初始问卷设计依据的什么理论,并没有清楚地交代。

还有部分学者,综合运用了钻石理论模型和德尔菲法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春萍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三个维度对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体育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杨飞的《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主体模型分析》一文中,依据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运用德尔菲法,制定了《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专家问卷调查表》等。

综上所述,钻石理论模型作为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具有通用指导性作用,因而被学者广泛采纳使用。而德尔菲法相比较而言,更加贴近现实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但针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而言,二者都存在固有的不足。首先,对于钻石理论模型而言,其产生于1990年,距今时间较长,而在已经经历的20多年间,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诉求也不断的由“更高、更快、更强”向“健康、休闲、体验、享受”转变。这种改变引发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需求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产业竞争主体内容的改变。另外,钻石理论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而提出的。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中国的国情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比较特殊,难以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判断竞争力的强弱,在不同的条件下,强势弱势之间会发生转换,例如,我国的政府参与方面,大部分情况会阻碍体育市场行为,尤其“两会”期间最为明显。而在大型场馆建设和赛事组织方面,则要比单纯的市场行为高效的多。其次,对于单纯的德尔菲法而言,不可避免的包含了调查设计者和专家个人主观认识和判断,容易导致研究的理论论据不足。为此,本本研究更倾向于综合运用钻石理论模型与德尔菲法等多种手段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的观点,不仅能为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又能够结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国际间竞争的多样化以及体育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也将不断的深入。研究成果数量将不断的递增。研究内容不仅会涉及大政方针战略等宏观层面,而且会涉及相关法规、具体的操作措施等中微观层面。研究视角将从体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角度展开。同时,众多学者的参与也必将对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带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5年修订)[R].北京:1995-3-25.

[3]鲍明晓.财富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李明.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意见[R].北京:1992-6-16.

[6]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R].北京:2004-2-16.

[7]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R].北京:1996-3-17.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北京:2003-10-14.

[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R].北京:2007-3-19.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R].北京:2010-03-19.

[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12-3-14.

[12]明娟,王子成.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8):6-9.

[13]董小亮.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0.

[14]张永明,钟志龄,张军,等.对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23-25.

[15]宋之杰,谷力勇.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3):219-225.

[16]周超.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16-19.

[17]罗建英.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14-17.

[18]张春萍.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9][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5-137.

[20]齐健麟,郑志强.中国体育用品业的产业竞争力探析[J].体育学刊,2006,13(4):26-28.

[21]卢金逵.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2]郭戈,杨飞.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2):113-115.

[23]杨飞.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竞争力主体模型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9):73-76.第二章基于结构优化的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第一节 体育资源结构与体育产业竞争力

在《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新编学生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的解释则为:“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天然来源。”该词解释中出现的“资材”一词又是指:“物质和器材、资金和财物。”依据资源资源的含义,一般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体育资源,也包含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相对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服务业特征明显的第三产业而言,由于体育产业所囊括的行业门类众多,因而其所涉及的资源范围要广泛得多。“体育资源”是“资源”的下位概念,是指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直接参与而形成的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的,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最初来源。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研究将体育资源分为有形的自然资源、无形的自然资源、有形的社会资源和无形的社会资源四类。一、有形的自然资源类

有形的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能够被人们感知到,并能为体育运动多利用的资源。如不同地形地貌资源,可以有利于不同条件下体育运动的需要;多哈高原训练基地、青岛帆船帆板训练基地;秦皇岛河北水上项目中心以及各类攀岩、漂流、沙漠拉力赛等活动中心都是利用了各自的地形地貌资源,开发了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土地、气候等也可以视为有形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地资源闲置率高,土壤丰富的地区开发的高尔夫场地;严寒期长,常年积雪的地区开发的滑雪项目等等,也都是利用了当地的有形自然资源优势,服务于体育产业的开发。二、无形的自然资源

无形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但无法被人们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但能够被体育运动利用的资源。如区位资源。河北省环京津健身休闲圈的规划就是利用了毗邻京津两大核心城市的区位资源,提供外向型体育服务发展模式。三、有形的社会资源

有形的社会资源,是指非自然形成,经过历史沉淀或人类文明进步形成的,能够被感知到的客观存在,并能够为体育运动利用的资源。如各类历史遗迹,人口、收入等。北京以鸟巢、水立方为主要标志的奥林匹克公园、秦皇岛奥林匹克大道,人口密集收入较高的京广沪体育体育基础等,都属于上述有形的社会资源。四、无形的社会资源

无形的社会资源,是指非自然形成,经过历史沉淀或人类文明进步形成的,虽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但却能够为体育运动利用的资源。如各类产品品牌、文化传统、民俗风情、技术水平等,世界知名的NBA赛事品牌、耐克产品品牌,古代祭奠而来的体育舞蹈、Speedo公司泳衣的技术水平等都是利用这样的资源实现壮大产业的目的。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都显得至关重要。不同的条件背景下,资源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为此,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与资源良性互动的局面,是保证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前提。大部分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按照市场供需规律,本着经济节约的原则,首先应考虑的因素是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时开发拓展新的资源领域。例如,北方的严寒与南方的多雨炎热气候则分别适宜开展滑冰滑雪和游泳龙舟等项目,如果二者反其道而行之,资源就不会得到有效利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

体育可利用资源的结构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逐渐由工业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即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体育领域的主导产业也逐渐由体育产品制造业为主向提供体育服务的第三产业领域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一方面保留了体育产品制造业的传统,也增加了大量的现代新型体育服务业的内容,各类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活动赋予了体育资源新的内涵。以前少有人烟的沙漠、森林、高山成为了近些年人们热衷于探险、挑战自我、宿营的目的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爱好者前往。同时这些区域也成了举办各类赛事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阿拉善汽车拉力赛、狼牙山国际登山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得益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例如,素有“太极之乡”的河北邯郸永年的国际太极文化节、素有“武术之乡”的沧州国际武术节、河北的“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等。

总之,笔者认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资源结构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存量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考虑增量资源的开发。同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顺势而为之,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主流一致。第二节 体育管理结构与体育产业竞争力

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依赖于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时间还很短,其内外部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导致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体育企业刚刚诞生不久就不得不关门倒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企业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对体育产业管理结构也提出了合理化的要求,体育企业只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与其他行业一样,主要存在两种组织管理结构模式。一种是直线式管理,主要体现在上一级政府体育部门对下一级政府体育部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是业务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上一级对下一级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第二种是扁平式管理,主要体现在一级政府对所辖体育部门的管理上,这种管理主要是体育人事、资金、政策的管理。显然,第二种管理权限要远大于前者对体育的管理。尽管这两种管理互补存在关系,但其产生的矛盾也很突出,例如,一些省级体育部门领导过多看重省政府的任务要求,把备战全运会看成体育局的首要任务,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针对本省队员备战奥运会,则被看成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任务,在调整运动员竞技状态方面,资金投入方面,显得并不积极。归期原因,由于体育局领导职位的授予、财政的拨款力度的决定权在省政府手中,产生这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体育产业组织内部管理结构来看,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体育产业内部管理机制还很不成熟,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无国内外成功经验可套用。仍属于“摸石头过河”阶段。加以中国体育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事业,行政化思想依然比较严重,各级部门“等”、“卡”、“要”的消极做事习惯依然存在。而要增强体育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采用既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又能对产业组织内部实施有效控制的管理结构模式,从而探索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国外体育产业成功运作经验来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尽管不可直接套用国内外的模式,但至少,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经验为体育产业的管理模式提供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模板,而诸如NBA、英超、环法自行车赛等国外成功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管理模式也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价值。第三节 体育资本结构与体育产业竞争力

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资金的支持。从资本持有结构来看,体育产业资本结构构成主要由财政资本与民间资本两种类型构成。中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的经济性质决定了中国体育产业的经济组成成分中,国有资金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中国体育的社会化大发展的进程中,尽管原有的福利型体育事业走向市场,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场馆、器材设施的投入难以收回,因而也存在着大量的国有资产外包经营的运作模式。民间资本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经济转型下带动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健身休闲类、体育用品类市场,加速了体育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作为快速发展中大国,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政府的引导扶持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容忽视。体育发展走社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并不代表政府就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投入。对于新兴产业,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民生,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扶持其发展。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为政府带来更为可观的税收,解决更多的劳动就业。因此,政府的财政投入,在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挖掘龙头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推动体育产业尽快尽早走上快速发展道路,起着重要的“抛砖引玉”作用。以英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例,通过对英国公共部门在体育领域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来分析,2000年英联邦政府通过收税从体育得到了55亿英镑,而它直接的财政投入仅有6.6亿英镑,收入是投入的8.3倍。

民间资本投入体育,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2012年8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知识产权分享、企业联盟、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体育用品研发基地,推动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或集团,进一步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开展体育及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促进体育用品业由单一的体育用品品牌向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在内的品牌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趋于合理的体育产业资本结构是:政府加大财政扶持范围和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产业的建设,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互相补充的局面。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第四节 体育劳动力、技术结构与体育产业竞争力

体育产业的竞争,也是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竞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报酬低廉,竞争优势明显。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专业技术性技工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处于劳动力结构中的低端层次。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副所长马晓河指出,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运动员,还需要“三才”。一是跨世纪的科技人才,二是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三是熟悉体育产业与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产业要想发展,必须具备这三种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体育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不是完全按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所以导致这三种人才普遍缺乏,使体育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比如说,让一个经济管理学博士去从事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家就要讲条件。体育产业的人才不是市场化的,给的钱没有国外给得多,人家就不会到这个产业来。所以这就形成一个趋势,即我国的体育运动员成才后,愿意到国外去。国外的人才是商品,交换是供求相等的。在国内不一样,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甚至几百元,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要想具备三种人才,必须首先实现人才市场化,要按照市场的方法来解决人才的供求总量。这需要强调一点,体育作为产业,如果没有熟悉体育和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产业就成长不大,体育市场就运作不起来。所以体育产业大发展,必须要考虑着三种人才的配备和搭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和进步。其中也派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体育产业,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后,促进了体育(Sports)与工业(Industry)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即体育产业(Sports Industry)。

体育产业的产生,是紧随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确立的。早在1100年至1650年间,英国贵族就借助赛马来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产,赛马不仅是贵族的娱乐形式,它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前来参加观赛。马的主人为自己的马悬赏,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也有人为了取悦前来观赛的国王,支付当天比赛的所有费用,这种现象,虽然包含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即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以获取一定社会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但无法称之为体育产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娱乐为目的的阶段,对其产业价值还没有认识。

16、17世纪发生了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18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此时大英帝国处于昌盛时期,受科技革命的影响,英国赛马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贵族们建立起自己的赛马俱乐部,由有经营头脑的专门的人来管理,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也不再是免费,并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模式。每个俱乐部从马匹的选种、培训方法、驯马师的专业能力、参赛路径的布置、出场马匹的合理搭配等方面,更加注重符合力学原理和统筹组织。这样的比赛不但没有因为收费而失去观赛的人,反而由于比赛更加激烈,水平更高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赛马俱乐部的成功带动了其他体育比赛的发展,并从英国发展到世界各地。体育产业从此开始兴起。

近代西方自然经济社会中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状态存在的“小体育”,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以集中、自觉、大规模状态存在的“大体育”过渡过程中,随着体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展开和逐渐解决,使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具有自然发育的性质。也就是说,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而使从属于上层建筑部分的体育概念、功能、地位和自身价值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事业价值观被打破,取而代之是日益崛起的体育产业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先驱,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过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体育产业结构方面看,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产业的价值取向相互契合,并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的发育成长,它表现为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新的专门化工种逐渐发展成为低一层次的具有独立产业性质的工种或行业,从而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分化成包括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低一层次体育产业的整体。分工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个新的产业的产生都是其结构进一步成长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又都是体育产业自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谋求更大经济收益取得进展的过程。美国职业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职业体育联盟、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经纪人乃至俱乐部专利产品经营等各种产业或行业的整体。

体育产业和行业的细分使它们各自独立,又增强了他们的紧密联系,使每一个体育产品的诞生,都蕴含了大量的多个子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每一个科学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和技术攻关,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互为一体。例如,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和2005年洛桑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跨栏比赛中,分别创造出了12.91秒的平世界纪录和12.88秒的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这一劳动产品的创造,除了刘翔本人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包含教练员广博的训练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科研队伍的技术攻关、医疗营养保健人员的体质跟踪监督、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包括耐克公司根据刘翔脚膜、通过受力试验而专门量身制作的质量只有8克的跑鞋等。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各种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也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高,某一高新产品的生产,包含了多个行业的合作,由多种知识体系结合作为研发基础。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多行业集合体,对科学技术的依存度也相当高,由于其作为产业所提供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所以,体育产业在借助传统产业知识构建自身产业理论时,其必然又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而独具一格,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理论。例如,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经营管理和维护保养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直接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或通过影响文化意识形态而间接的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现代社会产业的缩影,比其他产业更能全面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参考文献

[1]《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编译组.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2

[2]王晶,陈振良.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2005,293(1):16-17.

[3]张超.奥运科技新知识[EB/OL].科技奥运网,2004-07-09.

[4]许奋奋.21世纪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9(9):31-34.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sme.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343778961225&contentID=1344384015548.

[7]马晓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37df2650b1c59eef8c7b453.html.

[8]刘希佳,周江,赵士陆.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5):121-122.第三章基于服务质量的体育产业竞争力问题

体育市场包括体育用品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媒体市场、体育保险市场等八个细分的体育市场,而在这八个体育市场中,除了体育用品市场以供给有形产品为主外,其他七个体育市场均以供给服务型产品为主,为此,本章从服务产品质量角度出发,试分析基于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第一节 体育产业服务质量概述

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三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其中差异化战略主要是指将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比如提供其他企业所未供给或优于其他企业质量的产品,进而形成一些在产业范围内具有的独特性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并以此抵抗产业内的竞争力量。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差异化产品,还是普通产品,都应该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会吸引顾客并留住顾客,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即顾客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竞争力水平,若差异化或普通产品质量低下,顾客不愿意购买此类产品,则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得不到有效提高,其竞争优势也就无从体现。由此可见,企业欲提高竞争能力,则需要为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且能够使顾客满意的差异化及优质产品,而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则需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一、服务质量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比如,Levill(1972)认为服务质量是指服务结果是否能够符合组织机构所设定的标准。

Sasser(1978)以材料、人员和设备来定义服务质量。认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概念相似,是指所提供的服务对顾客带来利益的程度,并将其分为顾客期望服务水准和感知服务水准。其研究与Levill相比,更具客观性,更加强调服务质量的顾客感知与评价。

Gronroos(1982)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是由顾客感知所得出的,即服务质量是一种“感知服务质量”。并将其定义为:服务质量是顾客对于服务的期望与所接受服务的实际感知进行的对比。即若感知质量优于期望值,则顾客认为服务质量较高。

Lehtinen(1991)认为服务质量应从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来进行衡量。其中过程质量是指,在服务过程中顾客对服务的感知评价;结果质量是指顾客在接受服务以后,根据满足程度与消费收获来进行评价的质量。

我国学者韦福祥(2005)根据我国的文化与经济特色,提出了更适于我国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定义。认为,服务质量是一种主观质量,是一种互动质量;中国顾客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见解,但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可以得出共性的研究结论。即服务质量是一种顾客主观质量,它是由顾客感知所获得的,是顾客将预期服务水准和实际感知服务水准进行比较后,对服务部门给予的评价,评价越高质量越高。二、体育产业服务质量的特殊性(一)产品质量以服务产品质量为主

根据我国学者鲍明晓的研究,从逻辑关系角度出发,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市场可以分为体育物质产品市场和体育服务产品市场;从体育产业性质角度出发,体育市场可以分为体育用品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博彩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媒体市场、体育保险市场。其中体育服务产品市场,主要指的是竞赛表演等七个体育市场,而体育物质产品市场主要指的是体育用品市场,但即使是体育用品市场,其业务洽谈、售后等环节也需要涉及服务的供给。由此可见,体育产业中的业务市场,主要以服务型业务为主,其产品质量评价多属于服务产品质量评价范畴。(二)部分服务项目关系政府形象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形式表现为:融资渠道狭窄,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如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博彩市场等,其服务供给过程中,大部分的运作成本间接支付的是纳税人的钱,而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若此类产品服务质量较差或管理部门权力不作为,则会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并认为该情况属于公共资源浪费。由此可见,此类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不仅会关系到组织机构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甚至会影响相关行政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三)服务质量的感知主体复杂

服务质量感知主体,即为体育产业服务产品的顾客。体育产业包含的服务项目与产品是较为丰富的,而不同的产业项目需要接待不同类型的顾客,如体育用品、健身娱乐、体育中介等行业,组织机构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