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0:08:31

点击下载

作者:葛文津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胃肠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胃肠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试读:

前言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下,胃肠病患者越来越多。这与多数人在过度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很多人白天的工作强度已经很大了,晚上还要熬夜,饮食起居颠倒混乱,早午餐饥饱不均、夜宵大量进食、过量饮酒、食用辛辣食物无忌,这些坏习惯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患上多种胃肠病。

多数患者一旦患上胃肠病,就会采取最直接的“饮食禁忌法”来保护胃肠道,却忽视了饮食结构和均衡营养对胃肠健康的重要性。疾病防治应遵循医学原理,从饮食结构、病情发展等方面系统了解营养保健和传统养生的方法,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护理胃肠养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可从中医谈起。中医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由于中医完善、合理的理论和良好的疗效,直到现在,中医仍是防治各种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主导医学之一。中医治疗胃肠病,按照整体观念,将胃肠病的个体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个体疾病的不同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胃肠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胃肠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属性等,再去指导用药治疗,或是应用辨证保健养生,往往可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从生活细节入手,保养胃肠,还需从饮食谈起。饮食调养是胃肠病的天然治疗师,它包括食物疗法和药膳疗法两种方法。吃饭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它更是一门“医术”,可以养生、可以治病、可以延年益寿。饮食疗法让患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滋补身体,对胃肠病起到积极的治疗和保养作用。此外,患有胃肠疾病的人,饮食一定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有利于脾胃的正常功能即主管消化道蠕动和分泌的自主神经系统有规律地活动,假如饮食不规律,不能定时、定量,饥一顿、饱一顿等,自然会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失调,导致相应的胃肠疾病产生。

很多人认为,胃肠病只是普通的疾病,没有大碍,也就忽略了就医问诊这一环节。多数慢性胃肠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轻则影响人的生活质量,重则影响工作,以至引发重症,所以应该多多了解胃肠病保健的医疗常识,重视胃肠疾病的防治,以免延误病情。

慢性胃肠疾病需要日常悉心调养,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时注意运动,再加上中医药膳的辅助治疗,以及拔罐、艾灸、按摩等中医疗法的调治,很多慢性胃肠病患者都会慢慢恢复健康。

第一章 胃肠健康常识全知道

第一节 专家带你认识胃肠病

损害胃肠健康的“隐形杀手”

情志因素

如果把胃肠的健康看做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情志无疑占据了三角形的顶点,而饮食和体质、年龄、药物因素则是三角形的支撑架和基座。虽然情志对健康的作用不会迅速体现,但是情志会直接干扰到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健康。“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亦称“情志”。

正常的情感抒发可以稳定情绪、调节气血,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机体遭遇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七情”太过,则可引起脏腑气血紊乱,发生疾病。如果“七情”失调,就会直接伤及人体内脏,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故有“思伤脾,怒伤肝”之说。

情怀不舒、郁郁寡欢、情绪紧张易导致肝气郁结、疏泄无能;恼怒太过、肝气过盛、疏泄亢奋,均可损伤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异常。临床上患有慢性胃炎、肠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病症均与情绪关系密切。七情中郁怒忧思过度,会使人体的大脑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失去平衡,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肝胆疏泄功能异常,胆汁横逆,伤及胃气,致肝、胆、胃失和,胃气上逆。正如《灵枢·四时气》中所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临床上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现代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因素

适量的饮食及五味的调和为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经常饥饱不适,容易损伤人体脾胃健康。

●饮食过少

饥饿会引起人体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身亦失于滋养,无力推动运化(再消化)。临床上多见于慢性胃炎合并贫血患者。

●饮食过饱

暴饮暴食使宿食停滞于胃肠而壅滞不通,运化、腐熟功能受阻而致病。临床上可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患者以及急性胰腺炎患者。

●饮食偏食生冷瓜果或肥甘厚味

饮食偏嗜恣食生冷瓜果,阻遏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或肥甘厚腻之品,聚湿生痰,郁而化热,胃肠积热,引起便秘、痔疮下血、腹胀、腹泻等症。临床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患者。

●饮食不洁

在日常饮食过程中,不讲卫生,认为“不脏不净吃了没病”,不加热就吃冰箱中的剩菜剩饭,常吃路边小摊的各种食品。饮食不讲卫生,病菌从口随饮食进入胃肠,这样会直接损伤胃肠,扰乱气机,最常见的病症有呕吐、胃痛、腹泻等。

●嗜好烟酒

长期过度嗜酒,可酿成湿热困阻脾胃,影响脾胃功能。大量吸烟会耗伤胃阴,使之功能失调。烟草中的烟草酸可使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而发生胃黏膜病变。每日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

体质因素

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形成,通常情况下取决于体质因素的禀受,即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幼年时期体弱多病、失于调养有关。体质因素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体质决定是否发病。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故发病亦不同。体质健壮、正气旺盛者,则不易发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则易于发病。如脾阳素虚者,稍进生冷油腻之物,便会出现腹泻;而脾胃素来强盛的人,虽食生冷油腻,发病亦少。

体质决定疾病类型。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型亦不相同。如同一湿邪侵入人体,脾阳素虚者,易从寒化,而表现为寒湿困脾;胃热素盛者,易从热化,而表现为湿热中阻。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长期劳累、思虑过度,或久病未及时治疗,均会损伤脾胃之气,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减退,使气血运行不畅。

年龄与免疫因素

●老年性萎缩性胃炎

顾名思义,老年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有关。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成年之后,年龄越大,胃黏膜的保护功能越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增长1岁,其发病率平均增加1.25%。国内曾有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74.2%发生于40岁以上者,而30岁以下的青年人仅占8.7%。

但是,老年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显示多表现为单纯的胃黏膜萎缩,所以老年人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一种半生理现象,即人之衰老、正气不足所致。

中老年人体内的各个器官都逐渐老化,生理功能下降,消化系统当然也不例外。由于生理的变化,使得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使得胃肠道内的黏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加之有些老年人在年轻时过于劳累,日久损伤了脾胃,加重了脾胃虚弱,所以中老年人中胃肠疾病患者比较多。

●A型与B型萎缩性胃炎

胃体部黏膜萎缩的称A型萎缩性胃炎。胃窦部黏膜萎缩而胃体部黏膜正常的称B型萎缩性胃炎。A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与先天性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胃炎,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绝大部分患者属B型萎缩性胃炎。A型萎缩性胃炎常伴有严重的贫血,这是因为患者血清中常存在着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自身免疫抗体,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的吸收而产生恶性贫血,但癌变率极低。12

药物因素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长期滥用药物或服药无规律,同样会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脾、胃功能受损而发病。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阿司匹林等可直接破坏、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而发生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促进胃酸分泌,并使胃的保护性黏液分泌减少,从而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长期使用一些抗生素对胃黏膜亦有一定损害,尤其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还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引起伪膜性肠炎等疾病。大多数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会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甚至出现血性腹泻等症状。胃肠病的常见症状

呃逆与嗳气

呃逆,俗称“打呃”、“打嗝”,因膈肌痉挛,气上逆于咽喉而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气短而频,呃呃连声。正常人受精神刺激、吸烟过多、饮酒、饱餐后,或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而同时较少饮水,可发生呃逆,特点是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如长时间持续不缓解的呃逆,多为某些疾病所致。

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嗳声沉长,不像呃逆那样声急短促。多见于饱食之后,有时会伴有适量食物或胃酸反流到食管或口中。大多由于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以及吞入空气等,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气体嗳出。

●注意病理性呃逆

〔哪些疾病会引起呃逆〕

由胸腹部疾病导致的,如反流性食管炎、胃扩张、纵隔肿瘤、肺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等;由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如神经官能症、尿毒症、低钠血症、脑出血、脑肿瘤等。

遇到呃逆,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必要时去医院要对胃肠、心肺、纵隔做重点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根据异味判断病理性呃逆〕

因进食引起的呃逆,多伴有相应的饮食味。

如伴随着呃逆,胃里发出咕噜咕噜声,口中出现异味,就需引起注意了。这样的呃逆与胃病、肠病、肝病、胆囊等疾病有关,要及时就诊。

如果异味是酸味,表明胃酸过强。如果是苦味,表明胆汁返流。

如果是腐烂(臭鸡蛋)味,则和硫化氢有关,多因食物长时间阻留在胃里形成。

●胃肠病与嗳气

1.正常情况下,大量食物进入胃中,会将胃内的二氧化碳挤出口中,出现嗳气,以致引起呃逆。这时多无异味。

2.胃肠内容排空障碍、肠壁吸收或供血障碍,以及消化腺分泌功能障碍,会有嗳气现象出现。

3.如胃内积食,嗳气多有似臭鸡蛋的味道。

4.有些胃酸多的人,吃了苏打等碱性食物,由于苏打与胃酸中和,会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引起嗳气。

5.胃酸缺乏、胃张力减退、胃扩张、胃黏膜脱垂、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肠道、胆系、肝脏、胰腺疾病,会有嗳气症状。

6.长时间便秘也会引起嗳气,这是因大肠积存过多的废气压迫到胃而排出的缘故。

7.胃病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嗳气,常伴有呕吐、腹胀、腹痛。

●中医小偏方

〔治疗呃逆〕

乌梅茶:乌梅2克,旋复花1克,红茶1.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闷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次。可降逆辟秽,和胃止呕。

竹茹芦根茶:竹茹、芦根各30克,生姜3片,放入盛有开水的保温瓶内,泡30分钟,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可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萝卜子生姜饮:萝卜子30克,炒过,捣烂;生姜10克,洗净切薄片。两者加沸水闷泡10分钟,一次喝下。萝卜子消食,炒过增效,生姜温中降逆,此饮适宜于伤食呃逆者。

藕汁韭菜饮:藕300克,刮去外皮,洗净;韭菜50克,洗净。两者榨取汁混合,一次喝下。藕清润下降,韭菜降逆,此饮降逆止呃。

引嚏法:用羽毛或纸片刺激鼻腔黏膜,引起喷嚏,连作数次。喷嚏后呃逆会得到暂时停止,待再次呃逆发作,再重复,数次后可止呃逆。

口鼻涂醋:用洁净纱布浸米醋中,然后涂于口鼻处。醋味酸,酸能收敛,使鼻吸其酸,有止呃良效。

〔治疗嗳气〕

曲末粥:神曲15克,将神曲捣碎,放入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火上煮至沸腾,转小火,煎取出神曲汁,再放入适量淘洗好的大米约50克,将其煮成粥后食用。神曲有消食和胃的作用,适用于食积嗳气呃逆。

麦芽神楂饮:炒麦芽60克,焦山楂30克,焦神曲15克,3味同放沙锅中,加水足量,浸1小时后煎取汁,服之。适用于消化不良嗳气。

荸荠鸡金饮:荸荠250克,洗净,绞取汁;鸡内金15克,焙干,研成细粉。荸荠汁稍温一下,送服鸡内金粉。荸荠清润、消积,鸡内金消积食,行滞气,合而能祛胃肠积滞,帮助消化,对嗳气、口苦、纳差等有辅助治疗效果。

白术橘皮散:白术60克,橘皮120克,晒干或烘干,研为极细粉末,加适量加热的黄酒拌匀,做成细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木香6克煎汁送服。白术补脾益气而去水湿,适宜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食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

反酸与嘈杂

反酸指酸性胃液反流到口腔,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中医将酸水从口中吐出的叫做吐酸;胃中及食管内有烧灼感,未见酸水吐出的叫做吞酸。嘈杂(烧心)即胃部或胸口感到烧灼般疼痛,有时伴有反酸、腹胀、打嗝等症状。反酸和嘈杂都是因胃酸过多、胃逆向蠕动,或食管底部括约肌软弱无力关闭不全,导致胃酸反流,引起食管灼热。

●反酸的辨证认识

〔生理性反酸〕

1.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2.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会刺激胃部,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3.某些粗粮,如红薯、土豆等含大量淀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粗粮不易消化,其剩余糖分易在胃肠道里发酵,诱发反酸。

4.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生理性反酸易被食管蠕动及唾液中和而清除,一般不引起食管黏膜损害,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的因素即可。

〔病理性反酸〕

当胃或食管出现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动力障碍等导致胃、食管的正常功能被破坏,使胃酸分泌过多,胃逆向蠕动增加,贲门口松弛,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内酸性液体便会反流到食管,甚至到口腔,口中便会有酸水。如果患返流性食管炎,更易反酸。

对于病理性反酸,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同时可服用抗酸药物缓解症状。

●如何应对嘈杂(烧心)

〔嘈杂(烧心)有哪些不适〕

1.胸骨后烧灼感,伴有反酸、打嗝、腹胀。这种症状多在进食后出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胸痛,特别在弯腰或俯卧时。

3.咽部烧灼感或咽后部涌出发热、发酸或带咸味的液体。

4.嗳气。

〔嘈杂(烧心)发作时如何处理〕

1.一旦嘈杂(烧心)发作,可少量进餐或饮水,以中和或稀释食管下段的胃酸,这样做能暂时缓解烧心症状。

2.口服抗酸药或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及硫糖铝混悬液)可缓解症状。

3.吃的清淡一些,适量吃蛋白质丰富又不刺激胃的食物,如豆腐、鱼及牛奶等。

4.适当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新鲜蔬菜等。

●出现哪些情况应去就医

1.明显的反酸、嘈杂(烧心)感并伴有下列症状:吞咽困难、出汗、头晕、呕吐、腹泻、腹胀、剧烈腹痛、发热及排黑便或带有血迹的大便。此时,考虑可能发生了消化道梗阻、胰腺疾病、出血性胃炎、胃溃疡或肿瘤,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应立即禁食就医。

2.用抗酸剂治疗反酸、嘈杂(烧心)症状,若不能缓解应就医。

3.反酸、嘈杂(烧心)症状在运动时加剧,若在休息后减轻,应就医检查,明确病因。

4.长期存在反酸、嘈杂(烧心)症状(每日或几乎每日发作),说明食管正在被胃酸反复烧灼,这样可导致食管炎、食管瘢痕、胃溃疡等病,应尽快就医。

5.此外,需注意的是:抗酸剂可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而使病情加重。如果有高血压、心律不齐、肾脏疾病、慢性便秘、腹泻等症状,不要在未经医生允许前擅自使用抗酸药。

6.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前应征得医生同意。

●如何避免反酸、嘈杂(烧心)

1.睡觉抬高床头。一般抬高床头以15°(15~20厘米)为宜,让头和肩膀高于胃的水平,以便提高睡眠时食管清除酸的速度,减少夜间反流。

2.进食定时定量。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胃排空的时间是3~4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入食管。因此临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酸、打嗝、胃胀等不适。

3.饮食宜清淡。高脂、高蛋白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是诱发反酸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烹调宜蒸、煮、炖、烩,少用油煎、炸。应该少吃生冷的食物。

4.忌食刺激性食物。咖啡、茶、巧克力、薄荷、洋葱、大蒜等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不同体质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做记录,弄清自己的禁忌食物。

5.少吃酸性食物。如醋、番茄、橘子、橄榄、山楂、乌梅、杏、李子、荔枝、葡萄等酸性食物最好少吃;甜味食物也应当有所节制。

6.少吃某些粗粮。如红薯、土豆等含多量淀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剩余的糖分会在胃肠道里发酵,也会诱发反酸,不宜多吃。

7.食物适量挑选纤维多的以改善胃动力。植物性蛋白质可以从黄豆、豆腐等食物里摄取;脂肪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故无须特别限制,但应该适可而止,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胃的负担,使胃部不适感加剧;牛奶能够中和胃酸,是宜于食用的食品。

8.细嚼慢咽,进食软烂食物或烤馒头片。一般的粥、面和较烂的米饭均可食用。

9.戒烟、戒酒。吸烟、饮酒会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频率,并会延长酸与上皮的接触时间,对鳞状上皮有直接损害作用。

10.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增加胃食管括约肌压力梯度,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

11.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腹压增高会诱发反流,应避免穿紧身衣、紧束腰带、饱餐等,避免餐后弯腰、负重物,同时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

12.注意心理健康。研究显示,离异、丧偶、生活压力大、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易出现反酸、嘈杂(烧心)症状。

●推荐中成药

〔胃可宁〕

功效主治:收敛,制酸,止痛。适宜于胃中郁热引起的疼痛、胃酸过多、泛吐酸水等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等属于郁热者,可以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4次,每次3~5片,饭前半小时、睡前或反酸时服用。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临床实验证明,本品能中和胃酸,抑制胃蛋白酶,又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上皮细胞生长。

〔舒肝丸〕

功效主治: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反酸、饮食无味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9克,用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忌恼怒、抑郁。

〔左金丸〕

功效主治:清泻肝火,和胃止呕。用于治疗肝火犯胃引起的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3~6克,用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孕妇及肝血不足所致胁痛者不宜服用。

吞咽困难

在进食时出现“噎着”的感觉,有异物感,吞咽不顺畅,这种症状便属于吞咽困难。

一般情况下,食管癌病人易出现吞咽困难;有些消化系统外疾病也会引发吞咽困难;高龄老人常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

●为什么会吞咽困难

口腔部疾病:口腔溃疡、扁桃体炎、慢性咽炎、咽部肿瘤、口咽麻醉、涎液缺乏、舌肌瘫痪等口腔病变。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食管瘢痕性狭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皮肌炎。

外部组织压迫:骨关节病、咽后壁脓肿与包块、甲状腺极度肿大、纵隔肿物。

全身性疾病:狂犬病、破伤风、酒精中毒等。

精神因素:癔症。

●咽部滞留食物如何处理

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

交互吞咽: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饮适量水。

点头样吞咽:可去除滞留于会厌部滞留的食物。

侧方吞咽:可去除滞留于两侧梨状隐窝处的食物。

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感觉,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胀满感,指想吐吐不出、欲罢又不止的一种症状,常为呕吐的前奏。呕吐是指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排出体外。恶心与呕吐往往并见,恶心是呕吐的早期症状,呕吐在不同程度上多兼恶心,但恶心未必呕吐。若恶心同时伴有呕吐,但未将胃内容物排出称“干呕”,这是呕吐之前呼吸肌的节律性动作。中医学认为,恶心与呕吐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有声无物谓“恶心”,有声有物谓“呕吐”。

●呕吐可能是哪些常见胃肠病的信号

先有恶心而继发呕吐,呕吐后感到胃内轻松,多为胃源性呕吐。这种恶心呕吐若伴有胃胀、嗳酸腐气,多由进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引起,只需控制食物摄入量,不必特殊处理;若伴有胃痛,多由急性或慢性胃炎引起,若伴有剧烈腹痛及腹泻者,应送医院救治。

1.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多为恶心频作,嗳气,胆汁性呕吐,呈非喷射状,量不大,吐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

2.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多为恶心或呕吐,伴有胃胀嗳气、嘈杂、反酸等。

3.因胃失和降引发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梗阻,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感,迟发性呕吐,呕吐物量大,或酸臭味,可见有隔夜所进的食物。

4.因胃气上逆引发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胃溃疡等,表现为恶心或呕吐,伴有胃部胀痛,泛吐清水、涎沫,呕后胃脘得暖则感舒服,遇寒症状加重。

5.胃神经官能症,无恶心表现而反复出现呕吐,呕吐物不酸腐,量不多,吐后不影响进食。这种呕吐,重在心理调节,可采用深呼吸方法止吐。

总之,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较多,同时也涉及多个系统,以上所列仅为胃的病变。

●发生呕吐时的家庭调养

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有很多,应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在发生恶心呕吐时可采取以下应急和调养措施:

1.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

2.口服镇吐药,如胃复安。

3.指压双腕内关穴可有一定止吐作用。

4.呕吐发作期间,卧床休息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5.呕吐引起的营养丢失首先是水分而不是食物,所以呕吐期间不宜急于大量进食,而首先应补充水分,可喝温热的淡盐糖水。

6.呕吐停止后可先喝小米汤或稀藕粉,以后可以吃米粥或细面条汤等,以易消化和刺激小的食物为宜,不要急于进食主食、肉、蛋。

●呕吐还可能是哪些病

一些胃肠道以外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呕吐。常见的可引起呕吐的疾病有食物中毒、糖尿病、肾脏病、脑卒中、脑肿瘤等。

1.无恶心而呕吐,呕吐呈喷射状,胃内容物急剧而有力地喷出,顽固性发作,呕吐后胃内不觉轻松,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这种呕吐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持续性高热也可引起此类呕吐,应及时就医。

2.恶心频频发作,时见呕吐,呕吐物中混有胆汁,吐后不见轻松,甚至胃中已排空但仍干呕不止,为反射性呕吐。这种呕吐常见于腹腔内脏器急性炎症,如胆囊炎、胰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3.若是经常发作,恶心呕吐不严重者,多为慢性炎症所致,应到医院检查具体病因。

4.恶心呕吐伴有眩晕者,多为运动病或梅尼埃病引起,可去医院确诊后治疗。

厌食

厌食,即不想吃东西,轻则食欲不振,失去正常的进食欲望,使进食量明显减少,重则厌恶饮食,不愿闻到饮食味,常伴体重减轻,更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厌食属于消化功能紊乱,有因局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也有因中枢神经系统受刺激而引起的。

●为什么会厌食

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长期腹泻及长期便秘等,都会使食欲减退。

全身性器质性疾病:包括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感染等;除消化系统的肿瘤外,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全身性疾病;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消化道出血,以及体内锌缺乏时,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

心理原因:情绪变化也可引起厌食,称为神经性厌食。

药物反应:主要是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许多肿瘤化疗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缺钾等,会使食欲减退,出现厌食。

●厌食的辨证食疗法

1.因饮食不节引起的,要注意节制饮食,并宜注意去除积滞,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吸收。伤食者,因内有饮食积滞,多不愿闻到食物的味道,还会有嗳腐吞酸、脘腹饱胀等症状,可食用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等消积化食剂。

2.因情绪变化引起的,宜选用有行气开胃作用的食物,如佛手、柴胡、郁金。此外,陈皮、玫瑰花、梅花也可选用。

3.因阴伤所致的,宜食滋养性的食物,如苹果、梨、番茄、荸荠等。

4.因气虚所致的,当注意补气,可选用山药、大枣、胡萝卜等食物。

5.因脾胃虚寒及脾肾阳虚所致的,宜温养,当选用羊肉、鸡肉、海参、泥鳅等。

●中医小偏方

番茄炒鸡蛋:番茄2个,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剥去皮,削去蒂,切作小块;鸡蛋1个,磕碗内,放食盐、黄酒适量,打散,倒入七成热的油锅快炒几下,放入番茄块、盐,盖好烧2分钟,加味精调味即可。番茄有开胃进食的作用,食欲减退者,食之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番茄饮:番茄1个,洗净,榨汁,一次喝下。番茄酸甜可口,且含丰富的营养,对于胃酸缺乏者,有养胃之助。有反酸症状者不宜食用。

萝卜荸荠饮:红萝卜、荸荠各250克,洗净,去皮,切小块,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取汁代茶饮。本品养阴生津,适用于发热日久,或病后津液亏伤,食欲不振者。

粟米怀山糊:粟米、怀山药等量,将两味炒黄,研为粉末,调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加白糖调味食用,每日1次。本品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鸡内金山药糕:鸡内金10克,山药、炒麦芽各100克,三者磨成粉末,与红糖100克拌匀,加水拌成糕粉,蒸熟食用。每日2次,每次50克。山药健脾胃,鸡内金和炒麦芽助消化,红糖开胃且能调味,适宜于小儿及老人易伤食、厌食者食用。

腹胀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即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正常人胃肠道内会有少量气体,约150毫升,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导致胃肠道内产气过多,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就会出现腹胀。

●腹胀可能由哪些疾病引起

使胃肠不能正常蠕动的疾病:如消化道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使胃肠不能正常蠕动,食物不能正常向下推进而感觉腹胀。

胃酸及消化酶分泌过少:食物难以消化,会堆积在胃肠道,也同样会引起腹胀。

胃肠道被堵塞:如胃肠道肿瘤或肠梗阻时,使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不能正常通过,或异物梗阻造成腹胀。

●什么样的腹胀应立即就医

如果有以下腹胀表现,应及时就医:

1.表现为腹痛(阵发性绞痛、胀痛或为持续性痛并阵发性加重)、呕吐(吐出大量胃液及胆汁或呕吐物带有粪臭味,或呕吐物呈咖啡色或血性)、腹胀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则考虑胃肠道梗阻,上消化道出血,应立即就医。

2.因长期进食量少,大量利尿,钾盐补充不足,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规范,人体出现四肢肌肉软弱无力,甚至软瘫,并发生吞咽困难、腹胀,应立即就医。

3.腹部手术后、糖尿病、营养不良、以及暴饮暴食后,也可因情绪激动、剧烈疼痛、受寒、腹部外伤等刺激引起腹胀,除腹部胀满难忍外,还出现腹痛或呕吐,上腹部膨隆,考虑急性胃扩张等症,应立即就医。

4.曾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现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伴腹胀,考虑有胃穿孔的可能,应立即就医。

●轻微腹胀时应如何处理

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引起的轻微的腹胀,表现为腹胀、嗳气、肠鸣、排气增多,以早晨与餐后较明显,进食碳酸饮料后加重,排气后可缓解,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多气泡,有酸臭味。可做以下处理。

〔物理疗法〕

腹部热敷:用热水袋或其他代用品热敷腹部,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以帮助排气,减轻腹胀。

腹部按摩:用手按摩肚脐周围,先顺时针方向,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0次,反复按摩15分钟。

〔药物疗法〕

中成药:胃苏冲剂,每次15克,每日3次;六味安消散,每次3克,每日3次;加味保和丸,每次6克,每日2次。

西药:如果已被医生诊断为胃肠蠕动功能不好,可服用一些助消化药或促进胃肠蠕动的药,如胰酶片、吗丁啉、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

〔食疗法〕

1.多吃橘子、炒熟的萝卜、甘蓝等食品,这些食品有助于减轻腹胀。

2.食用抑制胃肠胀气的调料,如茴香。

3.怎样吃豆不胀气:豆类食品富含糖类,易在小肠内发酵产生气体。但豆类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的来源。想要不胀气,在烹制前将其泡在水里,烹饪前将泡过的水倒掉换用新水,可去掉部分糖分;将豆子充分煮透,以免未经加热的糖分产生更多的气体。

●如何避免胀气

1.减慢进食速度,充分咀嚼食物,保证吃饭时心情愉快。如果进食过急且囫囵吞食,很可能咽下一些大块、不容易消化的食团,这些未被消化的食团进入小肠后会发酵产气。

2.少吃会引起胃肠强烈胀气的食物,如豆类、生冷食物等。

3.少喝或不喝含碳酸的饮料或咖啡。

腹痛

腹痛多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两种。急性腹痛发病急、病程短,多由腹腔内部或腹腔外部器官疾病引起,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腹痛是持续一星期以上的腹部阵痛,通常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

●哪些疾病能引起腹痛

1.常见腹痛可能是胃肠消化器官,肝、胆、胰腺疾病,妇科疾病或泌尿生殖器官的疾病引起的。

2.上腹痛、胁痛、脐周痛、结肠区痛的腹痛多半病位在胃肠道。

3.持续性腹痛要依据腹痛的部位症状、全身疼痛特点定夺。

4.胃肠方面的疾病,如胃痉挛、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胃穿孔等。

5.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肾结石或肾绞痛、前列腺炎、泌尿系患染。妇科疾病,如附件炎、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6.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吃油腻食物或饱餐后发病,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腹胀疼痛,阵发性加重,常伴有右肩或右背部牵涉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病重时有畏寒、高热,右上腹有压痛,右上腹腹肌紧张或出现境界不清的压痛性包块,甚至出现黄疸或者表现上腹部来带样剧痛、呈灼热或刀割样痛,考虑为胆囊炎、胰腺炎的可能,应立即就医。

7.其他病因。血栓性疾病。怀疑有上述疾病时应立即就医。

●发生腹痛时怎样应急处理

急性腹痛时,病人应两腿屈曲侧卧,腹膜炎病人以半坐位为好。在病因不明时尽量不用止痛药,以免干扰疼痛的性质而误诊。病因明确的肠炎、痢疾、胃炎等,可以适当应用解痉止痛药。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要注意饮食,避免生冷或减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宜食易消化的食物。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1~2日排便1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克,含水量为60%~75%。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缓慢或间歇期在1~2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可能是由哪些病引起

1.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2.饮食不洁引起的痢疾、急性肠炎等肠道病。

3.过敏物引起的肠道过敏腹泻。

4.吃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食物或药物中毒性腹泻。

●导致急性腹泻的原因

1.细菌感染。人们在食用了被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冰箱小肠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2.病毒感染。人体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多种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泻。

3.食物中毒。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腹泻。

4.饮食不洁。夏天吃冷食、冰块,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5.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以及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人体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

6.着凉腹泻。夏季炎热,腹部很容易受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

7.水土不服。因为出行者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全身及敏感的消化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和变化。

●什么样的腹泻应立即就医

腹泻伴有发热;腹泻伴有呕吐;腹泻伴剧烈腹痛;腹泻同时大便中出现脓血;大便次数多伴进食与伴尿。

●发生腹泻时的家庭调养

发生急性腹泻的时候,除了应该及时就医外,要做好以下家庭调养:

1.不要随便吃止泻药。如果是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腹泻有助于细菌毒素和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过早止住腹泻,反而会加重病情。

2.警惕有传染性的腹泻。在没有明确腹泻病因前,注意隔离,不要与人共用碗筷,饭前便后注意洗手以防传染。

3.避免脱水。腹泻较重身体会大量失水,很快就会出现口渴、尿少等脱水的症状。可以自己调配简单的口服液补水,而且越早喝越好。可用啤酒瓶盖作为量具进行配制,补液的各种成分用量为:食盐半盖,小苏打粉1/3盖,白糖5盖,饮用水500毫升。没有小苏打粉时,可暂时用加入食盐和白糖的糖盐水代替。

4.腹泻时不要随意用抗生素,警惕滥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紊乱腹泻。

5.腹泻期间吃稀粥、清汤面、面片汤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应吃少油、清淡的食物,既可以保证所需的营养,又能让胃肠轻松消化,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6.可将30克茶叶及适量红糖加到水中浓煎后饮用;或取生姜、陈茶叶各9克以水煎服,连服数次。

便秘

当排便频率明显长于规律性习惯时间,且粪便干燥、坚硬,不易顺畅排出体外时,即可称为便秘。按照生理规律,食物残渣(即粪便)的排出要在进食后的24~72小时之后,所以,一般认为3日以上不排大便的状况就叫便秘。长期便秘,称为习惯性便秘。

●哪些人容易发生便秘

1.饮食过于精细,少食粗粮和膳食纤维类食物的人群容易发生便秘。

2.生活、工作长期过于紧张或者长期生活无规律的人群,常被迫抑制便意,使大便在肠中停留过久,导致便秘。

3.长期坐办公室,伏案工作的人和长途、出租车司机等由于长时间坐着,容易发生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易引起便秘,且直肠黏膜易充血而发生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

4.老人和儿童是发生便秘的常见人群。老人主要是因为机体功能衰退,胃肠动力减少,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引起便秘;儿童主要是因为饮食习惯不良,排便不定时,造成便秘。

●便秘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发生痔疮:便秘时排便用力屏气,直肠颈压力增高,阻断静脉血回流,使正常肛垫充血性肥大并反复向远侧移位,其中的纤维间隔逐渐松弛,直至断裂并伴有静脉丛淤血、扩张、融合,甚至夹杂细小的动、静脉瘘,最后形成痔疮。

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便秘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大,会使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形成腹疝:便秘时,因排便用力过大,腹内压突然增高,腹内脏器如小肠等经腹壁薄弱处向身体表面突出,可形成腹疝。

有损容颜: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排泄正常,肺气充盈,皮肤润泽。长期便秘,有害物质再吸收入血,导致皮肤粗糙,无光泽,易形成痤疮、色素沉着、颜面色斑等。

●哪种便秘应立即就医

1.便秘伴有发热、呕吐等情况时。

2.便秘伴有剧烈腹痛或严重腹胀。

3.便中带血,或变细,应就医查明原因。

4.儿童、妊娠妇女便秘。

●发生便秘时的家庭调养

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白开水或蜂蜜水,有轻度的通便作用。足量饮水使肠道吸收充足的水分,促进肠内容物的通过。

适当多食含油脂多的食品如松子、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等,可润滑肠道,通便。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须防止便秘以免因便秘增加腹压加重病情。

可使用通便剂,如外用开塞露等缓解便秘症状,但应注意,就医以明确便秘之病因。

不可以长期依靠泻药来解决排便障碍。泻药对肠道的反复性刺激,会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而加重便秘。

便血与黑便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还是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都称为便血。发生便血时可见随粪便排出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也可能看到粪便颜色变得像铺设公路的柏油。这是因为血液经过消化液作用变成咖啡色或黑色,混合在大便中,使大便呈柏油状,这种大便称黑便,也叫柏油便。这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痔疮或肛裂可引起小量便血,多与便秘有关。如果经过医生检查,确定是由痔疮或肛裂引起的出血,则积极治疗便秘是解决这类便血问题的有效办法。有时大便混有暗褐色血,需警惕下消化道肿痛,需就诊除外。

●为什么会出现便血

〔鲜血便〕

鲜血便一般来自回肠下端、结肠、直肠、肛门,大便颜色鲜红或暗红,可混有黏液和脓血。常见疾病是痔、肛裂出血。

痔疮便血,在排便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血;痔有内外痔之分,内痔出血多不痛,外痔发炎时疼痛感较重。肛裂便血量少,但肛门疼痛较剧。直肠息肉出血,便血量不大,血液附在大便表面,有时粪便变细呈条状或有压痕。

〔汗血便〕

凡少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大便颜色改变,绿叶蔬菜和血肉类食物多有干扰,需服用三日汗血饭再化验,以确认汗血之真伪,结合其他检验指标,综合分析以确诊。如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则为汗血便。

〔柏油样便〕

柏油样便即黑便。黑便出现,通常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也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已达到60毫升以上,需尽快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什么样的便血应立即就医

1.便血量较大,颜色为鲜红或暗红色。

2.便血伴有剧烈腹痛。需确定出血之部位和原因。

3.黑便伴有呕血。

4.便血伴有头晕、全身无力或头晕。

就医途中,须保持冷静,仰卧,切忌惊慌失措,情绪激动。在就医时,注意需要回答医生的这类问题:过去发生便血的历史;便血同时是否有鼻腔、口腔、咽部或皮肤出血的情况?每次大便中的血液量大概有多少?血液是混杂在大便中还是附着在大便的表面?血便中有脓液吗?便血同时有无腹痛感?

●发生便血的家庭调养

1.如便血量不大,可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进流质饮食。

2.痔疮出血,温水坐浴或肛门部位温湿敷后,再使用痔疮药物。

3.避免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4.忌食辛热、油腻、粗糙食品,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5.保持心情开朗。忌烦躁忧郁。

●真假黑便如何辨识

正常人大便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浅褐色或深褐色。不论大便稀稠,若表现为黑色,从淡墨汁黑到柏油棕黑,均称为黑便。一般说来,出现黑便表明上消化道有出血的情况,称之为“真黑便”。但有些黑便,却不是因出血所致,如服过补血的铁剂、治疗胃病的铋剂和活性炭末(片)、某些中药,还有吃过动物血如羊血、猪血等。这些不是因出血引起的黑便,称之为“假黑便”。

真黑便:特别在量较多时,呈亮黑色,最像铺马路用的沥青,患者大多有病史,如胃痛、溃疡病、肝硬化,或服过某些伤胃的消炎药。患者可伴有心慌、心率快、晕倒、面色苍白等症状。

假黑便:黑色多呈暗灰、暗黑,除吃过动物血外,很少发亮,有服药或吃血制品史。拉黑便的时间多在3~4天,无其他症状。调养胃肠病必知的注意事项

常见胃肠病的分类

常见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菌痢、胃肠息肉等。

动力障碍性疾病: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消化性溃疡:如Barrett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应激性溃疡等。

中医学临床根据胃肠病各种症状,从辨证出发,上述疾病可归属于反胃、胃脘痛、胃痞、呕吐、反酸、嘈杂、腹痛、腹泻、便秘等病症范畴。

如何悉心养好常见胃肠病

●养胃多食粥和面食“喝粥养胃”是我国多年的老传统,米粥、豆粥、茶粥等,多种多样,既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对于脾虚胃弱者尤宜,但对于一些胃酸较多,喝粥不舒服者建议多食用烤馒头片等面食,面食易消化,属于碱性,对于抑酸有一定的好处。

●胃热要注意饮食清胃火

中医认为,胃热是指胃部受了邪热,通常是由于过量食用煎炸等燥热食物或嗜酒而导致胃部上火。患了胃热的病人会感觉口渴,而且喜欢喝冷饮,不喜欢喝热饮,当大量饮用冷饮后,胃部的不适感会得到缓解,另外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首先要清胃火。胃热患者宜多食用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和泻肠热等功能的食物,如西瓜、豆腐、绿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

●注意进食量

食物量的多少标志着胃的工作量的大小和负担的轻重。吃得过多,食量很大,胃负担很重,久而久之,胃“过劳”导致胃病。相反,吃得过少,食量太小,胃易营养不良。一般提倡早饭吃得好一点,午饭吃得饱一点,晚饭吃得少一点是比较科学的饮食法。这样可以使胃比较规律地活动,不容易患胃肠方面的疾病。

●注意进食速度

细嚼慢咽是预防胃肠病的有力措施之一,胃肠病患者特别忌讳暴饮暴食,吃饭时要注意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使磨碎的食物和唾液能够充分混合,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减少,易于消化。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胃肠健康。胃肠隐患自诊自查

望面色

望面色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国人的健康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五脏应五色,其中黄色应脾胃。

面色萎黄可能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肠炎等,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可能气血两虚。面色晦滞可能气滞血瘀。

望舌

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个部分。

在整体望舌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舌质颜色红,多为肝郁犯胃或胃热炽盛。

2.舌质红,舌苔黄腻,甚或灰腻、厚腻,多为脾胃湿热。

3.黄腻苔或为厚腻苔,多认为是食滞胃肠。

4.舌体微胖,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

5.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多为脾胃阳虚。

6.舌色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多为胃津干涸之象。

7.舌红有裂纹或花剥,多为胃阴亏损、阴虚内热。

8.舌质暗或紫暗,或舌边有淤点、淤斑,多为胃络淤阻之象。

在望舌这一环节,望舌苔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舌苔能反映胃肠方面的不适症状。

舌苔是由胃气蒸腾所生,因此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推测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况。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耗。其损耗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还要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黄苔: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剧增、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极大。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

舌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表示外邪入里化热,但津液未伤。

舌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

舌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有湿。

舌苔黄白相间,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老黄苔: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灰苔: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黑苔:舌苔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霉菌增殖所致。黑苔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黏膜下层。黑苔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高热脱水、炎症、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都与黑苔有关。

腐苔:舌苔如豆腐渣堆铺在舌面,疏松而厚,可刮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未伤。

白霉苔:舌面生糜点如饭粒状。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望呕吐物

1.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多由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

2.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因邪热犯胃,胃有实热所致。

3.呕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饮内阻于胃。

4.呕吐物夹有不消化食物,腐酸味臭,多属食积。

5.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6.呕吐黄绿苦水,多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7.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淤血所致。

望大便

1.大便溏薄,水粪相杂者为脾虚夹湿,可以见于慢性胃肠炎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大便量多,夹有未消化食物,秽臭不堪,为宿食停滞。

3.大便黏冻,夹带腔血,多为肠道湿热,表现为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

4.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5.大便夹有鲜血,多见于痔疮、肛裂、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

6.大便干结多为胃肠积热。

闻声音

1.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2.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低沉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闻气味

1.口气秽浊为消化不良。

2.口气酸臭为胃有宿食。

3.大便臭秽为胃腑有热。

4.口中腥气为胃肠虚寒。

5.矢气(放屁)气味酸臭,多为宿食停滞。

查味觉

口淡:口中无味,饮食不香,食而不知其味,又称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正常人口中无异常味觉,也属口淡范畴。

口甜:口中有甜味,又称口甘。若口甜伴有头重身乏,脘闷不舒,口干咽燥,多见于脾胃湿热证。

口黏腻:指口中黏而不爽。若口黏腻伴有苔厚腻,渴而不想喝,胸闷恶心,多属湿困脾胃。

口中反酸:指口中有酸味感,若口酸伴有胸满胁痛,嗳气不舒,大便不调,可见于肝胃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症。

口苦:指口中味苦的感觉,属热证的表现。若口苦伴身热口渴,小便赤短,多属心火盛热证。若口苦伴咽干,胸胁胀满,小便黄,大便干,多属肝胆火旺,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口味,不要一味吃过于重口味的食物,适当注意,刻意吃得淡一点。

查食欲

1.食少、倦怠属脾胃气虚。

2.纳呆、脘闷、口苦属湿热中阻。

3.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内停。

按腹部

按腹部了解肝脾之大小、腹部的软硬、胀满、压痛、积块等情况。

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叩之声音重浊者为实满。

腹部胀满,按之则舒,多属虚满。

腹部按之疼痛或拒按者为邪实内阻。

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称为积,属血淤;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称为聚,属气滞。

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腹内有积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重按后放手而疼痛加甚者,多为肠痈。

第二节 情绪决定胃肠健康

心情好坏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

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的关系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其在致病中的作用。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脏腑功能。情志不舒,过忧,过思,过怒,可致肝气失调,并能伤脾,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胃的受纳、储存和排空受影响,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怒伤肝。思虑过度,情绪抑郁则伤脾。脾伤可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或易怒不消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出现胸脘胀满、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人们在工作不顺心、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甚至上腹部饱胀疼痛、胸膈不舒、嗳气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情不畅,焦虑不安,或时有惊吓、精神紧张,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

情志因素引起胃肠不适的原因

人的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方面的信息,包括身体疼痛、外界温度、触压感觉及听觉、视觉、位置觉、进食、尿便意等,并能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的职能。在进食后,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觉器官通过神经将“进食”这一信息传到大脑,一方面引起“饱”的感觉,另一方面经过整合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功能增强,而使胃逐渐排空。

有资料表明,人在愤怒和紧张时,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性病变。而人在恐惧、抑郁或思考时,能增加胃血流量,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由于胃运动减弱,长期停留在胃内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情志调养不可少

好心情是养胃良药

愉悦的心绪,是开胃进食的良药,做好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情绪,对于胃肠病患者的保健非常重要。

1.能消除神经和精神紧张,使胸部肌肉兴奋,扩张胸肌使肺部运动加强,增大肺活量,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

2.能强化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快血液循环,满足机体组织氧气和营养的需要。

3.可促使腹肌舒缩功能,增加胃肠蠕动,正常分泌胃、肠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巧妙应对7大不良情绪

●缓解紧张

紧张情绪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使人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紧张时,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松弛练习。

开怀大笑。既可以消除紧张,也可以带来愉悦。

找人聊天。可以转移注意力。

放慢生活节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自己总处于紧张忙乱之中。

唱歌。唱歌的过程中,既可以很快排净肺内的浊气,又能够加强胃肠的消化功能。唱歌时,胸腹肌时而急速放松,时而紧张收缩,这就从客观上起到了按摩腹部的作用,从而增加人体摄氧量,提高进食的欲望,也缩短了消化吸收的过程。

适当做做白日梦。想像自己喜欢与热爱的地方,沉浸在自在轻松的白日梦中,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最有效的办法是正视现实,别被那些让你忧虑不安的因素困扰。

让自己静下心来。感到烦闷无聊时,先让自己静下心来,什么都不做是消除烦恼的良方。

合理宣泄心中苦闷。找自己信任的亲友倾诉自己的烦恼,放开心胸,纠结于心中的烦闷会随着倾诉而消失。

找一种喜欢的运动。每天按时活动筋骨,是解除烦恼的最好办法。运动可以让中枢神经兴奋,转移注意力,让人忘却烦恼。

不要太苛求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出现失控状态;对意外局面,尽量处之泰然。不要苛求自己无所不能、完美无缺。

●应对愤怒

愤怒会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引起脑血栓或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会猝死,是对身体尤其对胃肠伤害很大的坏情绪之一。

愤怒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记住这一点,怒气上升时,要经常注意提醒自己。

有意转移兴奋点。愤怒时,大脑皮质中会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逐渐向四周蔓延,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理智地转移兴奋中心,给自己“撤火”。

适度宣泄。怒气上升时,一味压制对健康无宜,可以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使怒气得以发泄,也可以对空大喊或做一些运动。注意此类宣泄不要骚扰他人或伤到自己。

自我按摩。怒气会使人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并引起头痛,按摩太阳穴或颈、肩部,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

闭目深呼吸。把眼睛闭上几秒钟,再用力伸展身体,使心神慢慢安定下来。

●疏导压抑

压抑与挫折、失意有关,会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孤僻等病态心理行为。以下方法有助于疏导压抑情绪。

1.运动疗法。当人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时候,压抑的情绪也基本被抚平了。

2.眼泪疗法。感到压抑不堪时,不妨大哭一场。哭是一种释放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