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学会自信自强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16:05

点击下载

作者:《让青少年学会自信自强的故事》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青少年学会自信自强的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自信自强的故事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一向以勤劳智慧,自信自强著称一世。几千年来,自信自强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懈地探求真理,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的精确度达到小数点后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比西方早了1100多年。

世界上第一台测天仪器——浑器就诞生在中国。郭守敬制造简化的浑仪——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300多年。

中国古代不但有详尽的关于地震的记录,而且东汉科学家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世界上罕见的、规模巨大、建设时间最早的水利工程。战国末期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堪称世界奇迹。

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华佗,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发明了“麻沸散”,解除了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剧烈苦痛,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国时期的机械革新家马钧,在制造龙骨水车、指南车中所运用的机械原理,领先世界2800年。

对世界影响极为深远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许多世纪。这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古老而又富于创造精神的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老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终于生存下来并不断强盛的动力。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自身,来自她的成员对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来自对民族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强烈渴望,来自对至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

在国势衰败之时,就会有一批改革家,不计个人得失,忧心国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行社会改革,富国图强;当统治者残暴无道之时,就会有刚正直谏之臣,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还会有那些不屈的斗士,挺身而出,为真理为正义而斗争;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时,就会有一批仁人志士勇敢地走来,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自信自强,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才能笑对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继承并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才会汇成巨大的民族精神的潮流,推动我们的民族再度走向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才能实现。

相信自己

愚公移山

信心,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萧伯纳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700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90。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命夸娥氏二子负此二山,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精卫填海

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赫伯特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来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墨子破云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10天10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5000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500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300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毛遂自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那19个人用目光嘲笑他却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东汉时候,有一个很有志向的年轻人,名叫班超。他是我国古代开拓西域的重要人物。

据说班超起初靠替人抄书过日子。他天天抄书,常常累得头昏眼花。有一天,班超把笔往地上一扔,叹了口气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在边疆立功封侯,天天与笔墨打交道,有什么出息!”从此以后,他就等待机会到边疆去建功立业。

那时候,西域在东汉与匈奴关系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争取西域各国成为东汉政府的重要工作。可是西域地处西陲,路途遥远,不少国家与匈奴还藕断丝连,出使西域不仅艰难,而且也很危险。派谁去呢?当朝廷派人询问班超意见时,班超说:“就让我来完成这项使命吧!”

班超只带上36人,就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程。班超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可是过了几天,国王对他们渐渐冷淡起来。班超派人一打听,原来匈奴也在前几日派来了使者,正与国王套近乎哩!

班超决定杀死匈奴人,以断绝鄯善国王“脚踩两只船”的想法。有人向班超提出:“我们只有36人,匈奴人多势众,恐怕对付不了吧!”班超一点也不怕,他充满激情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杀掉匈奴使者,逼鄯善王与我们结盟,我们才能完成朝廷的使命。”

到了晚上,班超带领人摸黑到匈奴使者住地,他先派几个人在帐篷外四面放火,然后亲自带几个人冲进帐篷,一番刀光剑影,匈奴使者人头落地。班超这一仗大获全胜,匈奴三个使者全部被杀。

第二天清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首级来见鄯善国王。国王一见血淋淋的匈奴人首级,吓得心砰砰直跳,他想:“汉朝使者也太厉害了!这么几个人竟敢在异国杀匈奴使者。”他连忙表示:“咱们鄯善国从今以后只与汉朝和好,再也不同匈奴来往了。”

班超在西域活动了几十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面临过数不清的生死考验,但他从没后悔过,退缩过。班超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为开拓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实功发展外科学

不可能的字,只有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拿破仑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江苏南通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外科学家,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实功很小的时候就刻苦学习,他读了很多医药学方面的书。他对长辈文学家李攀龙关于“医之内外有别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的医学见解很感兴趣,他决定探索内科与外科的关系尤其是外科的病理及医疗方法,于是从少年时代起就专门研究外科。40年的探索历程中,他始终如一,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他强调,无论内科、外科都必须勤读古代医学名著,要手不释卷,熟读消化,以达到灵活运用并能用其指导医疗实践而不致发生差错的目标。同时,他还指出:对当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新编的医理、辞说,也必须广泛参阅,以增长学问和见识,这是做一个好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由于不断实践,他在外科理论和外科手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晚年的时候,他认为如果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留传下来,可能对后世医学多少有些补益。于是把外科大小诸症,分门别类地从病理、症状、治法、典型病理以及药物的炼制等一一记载下来,为了便于记诵,还编成许多歌诀。在万历45年(1617)写成了《外科正宗》。《外科正宗》对大多数的外科疾病都首先综述各家的病因病理学说,详述其临床症状和特点,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要领,多指出出现何症为吉,出现何症为逆,出现何种症象为死候。然后介绍各种治疗方法、方剂或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指出何症宜内治,何症应外治,哪些病要进行外科手术方可治愈,并且大都附录了自己成功或失败治疗的病案。全书组织严密,科学性较强,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外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陈实功除了理论方面的贡献外,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外科手术的创造也有独到之处。例如:他把鹤膝风(类似膝关节结核)附于骨疽(类似骨结核)条下,以充分的论据指出二者类同的症候,相似的愈后,有区别的诊断要领和基本一致的治疗方法。他正确指出内服药和外用膏帖只有渐渐取效,没有成效,就会造成痼疾。他承认自己还不能很快治愈这种骨关节结核病变的客观事实,显示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关于阑尾炎,虽然《内经》和汉代张仲景已早有认识,也创造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阑尾炎发病的诱因和病机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陈实功总结自己的临床观察所见,指出了阑尾炎的诱因和病机。他认为,男子暴急奔走,影响肠胃的消化转送功能,造成肠胃出血,浊气壅塞肠胃,容易发生阑尾炎;妇人产后体虚多卧,不能坐起活动,造成肠胃功能失调,也容易导致阑尾炎;饥饿、过饱、酒醉、饮食生冷、担负重物,都容易导致阑尾炎。他在《外科正宗》中所绘制的肠痈图,所标明的体表部位是很精确的。按其绘图测量,其部位在麦氏点和兰氏点之间。这说明他观察病人是非常细致的,洞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十分惊人的。

在内外科的关系上,陈实功强调外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外科治疗技术,同时也要掌握内科知识。在护理方面,他强调要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他认为前代有些医家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创伤、疮疡,就要病人忌食鸡、鸭、鱼、肉等,这不但妨碍了病人的营养吸收,也降低了病人抗御外伤、修复疮疡的能力。

陈实功很重视外科手术。他反对轻视手术的保守疗法,主张内服药物疗法和外治手术并重,特别对脓肿一类疾病,强调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和缩短治疗时间,还在扩大治疗范围、创造手术器械和精心设计手术方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食道异物在没有现代食道镜应用前是一个棘手的疾患。陈实功发明的乌龙针为解决外科医生治疗这一疾患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治疗器械。他指出:如果针、钉、鱼骨等异物在咽部,可从口内以乌龙针取出;若已到咽部以下,则用乌龙针送到胃内.,以便大便排出。他还指出病人误吞针、钉、骨刺哽于咽部的时候,应设法从口内取出。方法是:用乱麻筋一团,搓龙眼大,以线穿系,留线头在外,汤湿急吞下咽,顷刻扯出,其针头必刺入乱麻团中同出。如不中,则再吞再扯,以出为度。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比较简单而原始的。但在300多年前,能创造出这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设计出这样精巧的器械,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陈实功还在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摘出鼻痔(鼻息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陈实功所以能在外科学的发展中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刻苦钻研,重视基础理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墨守成规等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他高尚的医德也是不可分的。陈实功平时以“五戒”“十要”要求自己。“五戒”的主要内容是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人要平等对待;医生不得远游,不得离开职位,以免危急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发生意外等。“十要”主要是要求医生勤读先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使临症不会发生错误;对药物则一定要精选,绝不可粗制滥造等等。

陈实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科医学家。清代名医徐灵胎对他的《外科正宗》有很高的评价,推荐为学习外科的教科书。现代一般外科中医师也都重视这部著作,把它作为必读之书。陈实功重视医学基础理论,提倡“治外必本诸内”的学说,反对轻视诊断,乱投药物,纠正外科易于内科的错误观点,对疑难病例据实客观分析,以及在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手术等方面敢于求索创新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潘季驯治理黄河

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林肯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是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

嘉靖二十九年(1550),潘季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九江推官。后来,被破格提升为御史,旋即又任广东巡按使,推行均平里甲法。他到地方任职巡察时,注意百姓疾苦,对危害百姓生活的水旱灾害格外关注.他认为百姓衣食多取决土地之利,因土地遭受水旱灾害而难得收成,百姓便困窘不堪,轻则流落他乡,重则卖妻鬻子,铤而走险,社会也就不安定了,诉讼纷争,盗贼蜂起,就在所必然了。他平时还注意搜罗百姓以及前人治理水旱灾害的经验,以备急患。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他和朱衡一起商量筹划,开出了一条新河道。隆庆四年(1750),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口,很多人流离失所,他奉朝廷之命前去堵塞河决口处。万历五年(1577),黄河又在崔镇决口,他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为河漕尚书,带领士兵和百姓修筑堤坝,堵塞决口,为了加固堤防,他命人在堤坝的外围又修建了一道很长的堤坝。他治理黄河,常常亲自到各地考察地势。凡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以至于木石材料,都加以悉心地筹理。由于长年的奔波,积劳成病。潘季驯先后四任河道总督,对黄河的治理卓有成就。他晚年把自己一生治理黄河的经历和心得著成《河议辨惑》、《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等书,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借鉴。

以往治理黄河,大都采用分流的办法,即将黄河水的一部分引入其它河道,以减缓黄河的水势,降低灾情。潘季驯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真地研究了水流性能和黄河的实际情况,针对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认为治理黄河不应该采取“分流”的办法,分流的办法只不过是“就症而措,未得致患之理”。因为采取分流,则水势必然会减缓,水势减缓则更有利于泥沙的淤积,泥沙大量淤积则河床增高,水患跟踪即至。他主张以水治水,因为水势猛,就可以冲刷河道的淤积泥沙,不断地冲刷河道就深了。所以他提出一个新办法,就是加固加高黄河两岸的堤坝,使黄河水势迅猛,用水去攻泥沙。他说治河的方法,没有什么奇特的窍门,全在“束水归漕”,而束水的方法,只在“坚筑堤防”。为了御防河水溃决,他规定要设几道防线,即筑缕堤、遥堤、月堤和格堤四种(缕堤距河近,是第一道防线,缕堤内又筑月堤以止水;遥堤离河远,是第二道防线,格堤在遥堤内,以阻水流)。还规定在伏秋洪水暴涨的时候,要实行“四防”和“二守”。四防是“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是“官守”与“民守”。潘季驯“以水治水”,并把防治结合起来,发展了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道法自然”、“异曲同工”,潘季驯治理黄河别出心裁的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千古不变的教条,只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那么,“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狂言诞语。

詹天佑少年漂洋留学

信心与能力通常是齐头并进的。——约翰逊

詹天佑(186l~1919),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我国近代科技界先驱,杰出的铁道工程师。

詹天佑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普通茶商家里。父亲詹兴洪读过一些诗书,但茶叶小买卖做得却很不顺利。母亲陈氏焚香祈祷老天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俩于是给孩子起名叫“天佑”。

詹天佑8岁那年,进了南海县一所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望强,但那些“四书”、“五经”等陈腐教材并不能使他满足,他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家有一只闹钟,为什么闹钟能滴答滴答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小天佑决心弄个明白。

一天,他趁家里大人不在,悄悄地把闹钟零件一个个地拆开,认真地琢磨零件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又一个个地按原样组装起来,终于弄清了闹钟的构造和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负责筹办幼童出洋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听说这一消息后,恳求父母让他去。由于家庭困难,父母正为孩子不能去广州求学叹息,一听说留学生是官费,才同意了孩子的请求。詹天佑从小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在选拔考试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8月,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程出国了。12岁的詹天佑第一次乘坐轮船,乘坐火车,他对这些新奇玩意着了迷。可为什么中国不能制造呢?他锁着眉头,隐隐感到一种羞辱。“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富国强兵的理想激励着少年詹天佑立志发奋求学。

詹天佑到达美国后,为了尽快掌握英语,他和同学们分散居住在美国市民的家里。詹天佑学习英语进步很快。第二年,当他能听懂英语讲课时,考进了西海文小学。“学习,是为了救国!”年幼早熟的詹天佑用功读书,不到三年就小学毕业了。187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纽海文中学。

从小就热爱自然科学的詹天佑进人中学后,特别喜好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课堂上,他认真注意听讲;课后,他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科学知识读物。此外,他还主动找老师出些参考习题进行演算。他的数学成绩优异,数学教师诺索卜夫人特别器重他,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

1878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他牢记自己的誓言,接着考上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在大学的四年中,他刻苦钻研,起早贪黑,每天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并在一二年级时获得数学奖金。在大学毕业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得了第一名,学校颁发了奖状。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得到教授的很高评价,获得了学士学位。

詹天佑12岁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小学开始,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共十年之久。这是他为建设中华而发奋学习的10年。

1881年7月,詹天佑踏上了归国的路途。他怀着为中国人争气的雄心壮志,担任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指挥,从动工到通车只用了4年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还节约了28万两白银,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但丁与《神曲》

如果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就只有再从头干起。——恩格斯

1300年6月至8月间,但丁被推举为佛罗伦萨的六大执政官之一,从而开始了政治家的生涯,同时也踏上了不幸的命运之路。

但丁是一个知识博大精深的学者,通晓哲学、神学、天文、地理、算术、几何,也熟悉历史,还是一位闻名遐迩的诗人,人们四下传颂着他的情诗,谈论着他的趣闻轶事。这一切都构成他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基础。佛罗伦萨的市民们选择但丁出任执政官,希望他能重视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注意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当然,这也是但丁自己的愿望。

但是,政界仕途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美好,而是一条充满阴谋、狡诈、妒忌、野蛮和残酷的路。当时的家族宿怨、宗派对立、敌对情绪弥漫于佛罗伦萨的市民中间,危害正常生活的恶行,破坏秩序的阴谋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在从根本上动摇市政会议的权力基础。由于但丁拒绝了教皇逢发尼西八世要求佛罗伦萨提供金钱和士兵为其扩展领地的无理要求而引起了教皇仇恨,在教皇的鼓动下,市政厅的反对派黑党和多那底家族发动了一场夺权的暴动。暴动被粉碎了,但不久以科索、多那底为首的一伙黑党豪绅和贵族又向市政厅挑衅,闹事的人后来遭到了惩罚,都被赶出了佛罗伦萨城。但丁此时处于光辉的顶点,他被看成了民众的救星。

为了缓和紧张局势,避免外国军队入侵,但丁作为前往罗马的三位使者之一晋见教皇。教皇假意应允了他们的请求,却把善于鼓动民众的但丁留在罗马,暗地里让法军开进了佛罗伦萨,残酷镇压市政议会和白党分子。1301年底,佛罗伦萨的新任法官康泰•加勃列里在教皇的授意下签发了放逐但丁的判决书,但丁被指控为小偷、骗子、贱民。1302年3月10日那天,法庭公布了对但丁处以火刑的第二次判决,宣称但丁一旦被捉拿归案,即刻将他活活烧死。消息传到罗马,但丁想回佛罗伦萨开展斗争的想法破灭了,从此他不得不客居异乡,漂泊流浪。

但丁没有停止战斗,他要为真理和正义而战。他和其他流亡者组织起来,把以前的敌人基伯林派团结起来,为返回佛罗伦萨展开积极活动。他们把一切可以团结起来的人团结起来,拼凑成一支人数众多的杂牌军,开始向佛罗伦萨进发,企图一举夺回本应属于他们的城市。1303年3月,这支接近四千人的军队在佛罗伦萨附近遭到人数不多的黑党军队的攻击,竟然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1303年夏末,新教皇贝纳特十一世即位。新教皇企图消除佛罗伦萨的仇恨情绪和流血争端,派人前去斡旋和平。流亡者趁黑党首领晋见教皇之机再次进军佛罗伦萨,结果又告失败,但丁由于当初发表过反对意见,结果遭到流亡者的责难、威胁和谩骂。但丁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他彻底失望了,也不再抱返回家园的幻想,只希望找一个栖身之处,供自己隐居、学习、思考和创作。

此时但丁已经39岁,历经失望和苦难的诗人的天才被激发出来了,但丁产生出写作的强烈欲望。于是但丁来到勿罗拉的司加拉家族的宫廷政治避难。在这儿的宁静生活中,但丁奋笔疾书,开始了《神曲》的创作……

失败到底是幸运还是惩罚,这要看个人对它的反应。若你能够将失败看成命运之手对你的无形引导,并接受这一信号,把自己的前进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那么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幸运。若你将失败看成是天意对你本身软弱与无能的暗示,而从此心灰意懒,那么失败对你来说就是惩罚。

米老鼠征服世界

无所事事只是薄弱意志的避难所。——斯坦霍普

华德•狄斯耐,一个艺术创作家,他通过卡通给世界带来欢乐;也通过卡通,使自己成了亿万富翁。而他这一生的事业,只是起源于生活中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老鼠。

全世界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曾经为《米老鼠》疯狂过,在阿拉斯加的某个地方,影迷们甚至组织了米老鼠会,很多人不远千里而来,相聚在雪屋中。

是的,他曾经贫穷过,可是后来却非常有钱。像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那样,他把多余的钱全部投资在事业上,他认为储蓄的利息,总是不及摄制影片所得的利润多。

少年时代的华德•狄斯耐,曾在美国的堪萨斯城谋生,他的志愿是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起初他来到堪萨斯《明星报》应征,想谋取一个美术编辑的职务,但该报主编看过他的作品以后,认为缺少新思想而婉拒了他的请求,这真使他感到万分的失望和沮丧。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为教堂画壁画的工作。对艺术家来说,这可是个高尚的工作,连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都从事过同样的工作。可是,为教堂服务的报酬非常低,使他没有钱租用画室,只好借用父亲的车库作为临时办公处。这样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并不这么想,这充满汽油味的车库,对他的影响,至少值100万美金。

有一天,当他和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舞。他赶紧回到家里,弄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渐渐地,他们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竟敢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有节奏地跳舞。

不久以后,狄斯耐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工作,主持拍摄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不幸得很,他失败了,不但因此再度失业,而且两手空空,一文不名。

正在潦倒不堪的时候,他突然记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舞的老鼠。一时间福至心灵,他立刻跳起来,在画板上画出了那只老鼠夸张的轮廊,米老鼠卡通片就这么平凡地诞生了。谁会想到堪萨斯城车库里一只卑贱的老鼠,会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影片的主角呢?影迷写给米老鼠的捧场信如此之多,超过世界上任何知名演员,米老鼠足迹所至的国家,也总是卷起一股追捧的狂潮。

在米老鼠影片中的米老鼠配音,总是由狄斯耐亲自负责。同时,许多其他动物的配音演员,也多半由他自己担任,所以狄斯耐花费了不少时间,到动物园去研究动物的声音。但同时狄斯耐又招募了134个助手,分担他各方面的工作,每部影片的制作细节,包括画稿、字幕、音乐等等,他都乐意放手。

狄斯耐尽量多利用时间研究新的计划,每逢研究有了心得,便在工作会议上与助手们讨论。有一次,他曾向他的助手们建议,要把美国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三只小猪》和《大坏狼》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是他的助手们都不赞同这个意见,狄斯耐只好暂时取消这项计划。可是“三只小猪”的形象总是在他脑海里转动,使他忍不住接二连三提出了好几次,仍然没有得到助手的支持。不过,明智的助手们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好吧,让我们试试看。”这无非是他们不忍扫了狄斯耐的兴致,打心底来讲,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个想法能取得成功。

一部米老鼠影片的完成,总是需要3个月的时间。而在制作《三只小猪》时,他们不愿意太耗费时间,结果只用了两个月的工夫就草草杀青了。没想到《三只小猪》问世后,很快风行整个美国。所有的人都在哼着“谁怕那只大坏狼,大坏狼,大坏狼……”的新歌。《三只小猪》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据狄斯耐自己说,该片在某些戏院曾重映七次之多,真是自有动物卡通片以来所仅有的现象。很多人以为他的公司至少赚了30万元,但狄斯耐亲口对我说,仅赚了125万元。

狄斯耐和米老鼠就这样征服了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完整而生动的小说。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明星。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信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太平凡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比起别人来也毫无值得称道之处。于是他们人生中那些精彩的片段也最终随着自己的生命而消失了。

罗伯特的成才路

温柔的人,也会有铁一样的意志。——欧文•斯通

罗伯特•梅里尔在布鲁克林长大。那时他胆小,而且说起话来口吃得厉害,所以最怕被老师叫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话。有时,当罗伯特知道上课时老师会向他提问,他就逃学,每逢躲不开的时候,他就背对着全班站着朗读,同学们常常取笑他。

而罗伯特真正得到解脱是在15岁的时候。那时正赶上经济大萧条,他不得不辍学,在曼哈顿地区帮父亲和叔叔把服装和鞋送到顾客家里去。他们付不起工钱,但是干那种跑腿的差事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

起初罗伯特对歌剧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受妈妈的影响,她是一个业余歌手,嗓音优美。当她听到罗伯特在家里唱歌,就带罗伯特去拜见一位声乐老师。这位声乐老师的工作室就在大都会歌剧院里,罗伯特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敬畏。罗伯特交不起学费,但是这位老师同意他靠奖学金学习唱歌。

罗伯特利用午餐的时间,手里抱着一大堆鞋盒和衣物去上课,或是干完了活去上课,那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罗伯特和妈妈都没有把上课的事告诉父亲,因为他们知道他是不会理解的。

一天,上完课后他回家晚了,父亲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不能再保密了,他只好把上声乐课的事告诉了父亲。虽然父亲不知道什么是声乐课,但没有阻止他。

这以后不久的一天,罗伯特去第57街送货的时候,看见在斯坦韦大厅前围着一群人。原来是旅游胜地艾迪罗恩迪山的斯卡鲁恩庄园要招收一名暑假帮工,这里正在进行面试。

罗伯特唱了一首歌,压倒了40多名对手,得到了这份工作。那时候他18岁,因为缺乏实际经验,他感到非常紧张,但是在工作中他什么活都得干,这种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了。女声合唱队唱歌的时候,他给她们伴唱,同时还为一个名叫雷德•斯克尔顿的青年喜剧演员当助手。第一次听到观众的掌声时,他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罗伯特不敢相信,只要一上台演唱,他的口吃就消失了。每次站到一批新的观众面前,他的自信心就得到进一步加强,胆怯也随之消失。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软弱一面是能克服掉的。

罗伯特后来成为美国最负盛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有九位美国总统曾慕名前往听他演唱。

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都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年轻时的自卑感总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区别在于:有些人早早地甩掉了这个思想的包袱,他们成为了较早成功的人;而有的人迟迟不能从自卑中走出来,那么他们旧的自卑尚未消失,新的自卑又出现了。很明显,后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牛仔推销员

你要是爬山,就爬到顶,一摔倒,就会跌到深渊里。——高尔基

当我创办我的电讯公司时,我知道我需要推销员来帮我拓展业务,我张贴了告示,希望找到合格的推销员,并开始与应聘人员会晤。我理想中的推销员要从事过与电讯业有关的工作、熟悉地方性市场,并对操作不同类型的系统有相当经验,敬业且积极主动。

我几乎没有时间来训练人,所以我雇请的推销员必须马上进入角色。

在招募未来人员这个令人疲惫的过程中,有个牛仔走进我的办公室。我从他的穿着知道他是个牛仔。他穿着横条花布的裤子和很不相称的横条花布的夹克,一件短袖的按扣衬衫,胸前的领带结比我的拳头还大,牛仔靴、棒球帽。你可以想像我在想什么:“在我的新公司中,他可不是我心目中的职员。“他坐在我的桌子前面,脱下帽子,说:“先生,我‘金’地希望能够在电讯‘死’业中成功。”他的发音实在糟透了。

我企图找出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这家伙他完全不是我心目中的职员。我问他背景如何。他说他有俄克拉荷马州州立大学的农业学位,过去几年暑假他都在俄克拉荷马的巴特斯村农场工作。他宣称这一切都已告一段落,现在他想在“死“业上得到成功,他“金”地希望能有机会。

我们继续往下聊。他相当注重“成功”并希望能有机会,所以我就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我说我会和他在一起两天。两天内我会教他想卖出某种小型电话系统该知道的一切。两天后他就得自己来。他问我,我认为他可以赚多少钱。我告诉他:“看你的长相和你目前所知道的来看,你最多一个月可以赚到1000美元。“我继续向他解释,每组小型电话系统的佣金是250元。如果他每个月拜访100个潜在客户,他大约就可以卖出四组小型电话系统。卖四台,他可以赚1000美元。我立即雇用了他当无固定薪的推销员。他说这听来很不错,因为当农场雇员每个月只有400美元,他已经准备好要赚这笔钱了。第二天早上,我尽可能填鸭似地把电讯“死”业所需的知识告诉这个22岁、没有做生意经验、不知电讯为何物、也没有销售经验的牛仔。他一点也不像是电讯事业的专业售货员,也不具备任何我理想雇员的条件,除了他百分之百地期望着成功。

两天训练结束后,牛仔(我一直这样叫他)走进他的小办公室。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个提示:

一、我要做个成功的生意人。

二、我每个月要拜访一百个人。

三、我每个月要卖四组电话系统。

四、我每个月要赚一千元。

他把这张纸贴在小办公室座位前面的墙上,开始工作了。

第一个月结束,他并不只卖四组电话系统。在他当推销员的前10天,他就卖出七组电话系统。

第一年,他赚的并不是12000元佣金。他的佣金竟超过6万元。

我非常惊讶。有一天,他走进我的办公室,拿着一张契约和一笔电话系统的款项。

我问他这一组是怎么卖出去的。他说:“我只告诉她,‘女士,即使它只会响,让你来接电话,这家伙也比你用的那个漂亮多了’,于是她就买了。”

这个女人签了一张全额付款的支票给他,但牛仔并不确定我收不收支票,所以他载她到银行让她领现金付款。他把总共1000元的纸钞拿进我的办公室,问:“赖瑞,我做得好吗?”我向他保证,他做得棒极了!

3年后,他拥有我公司的一半股权。在另一年年底,他又拥有了其他三家公司。那时我们是彼此的事业伙伴。他开着一辆32000美元的人货两用车。他穿着值600美元的牛仔式套装、500美元的靴子,戴着一只三克拉的马蹄形钻戒。他的“死”业已经很成功了。

牛仔怎么成功的?因为他努力工作吗?这确有帮助。他比别人聪明吗?没有。在刚开始时他对电讯事业一无所知。那是什么呢?我相信是因为他“想要成功”——他对成功十分急切。我知道那是他所要的,他就去追求。

他负责任。他对他的处境、他自己的过去(农场雇员)负责任,然后他以行动使之截然不同。

他有决心离开俄克拉荷马的巴特斯村农场,寻找成功的机会。

他愿意改变,再做同样的事他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他想做应做的事使自己成功。

他有见识与目标,他看待自己像个会成功的人,他把目标分门别类写下来。他写下四个要完成的目标并把它贴在自己前头的墙上。他每天都看得到,而且聚精会神地执行。

他执行目标,并坚持不懈,这对他而言并不是一直很容易。他也经历过挫折,他比任何推销员吃了更多次闭门羹,被挂断过更多次电话,但他绝不因此停下脚步,他继续往前走。

他要求,他确实很会要求!首先他要求我给他机会,然后他要求每个人,好像他们都要向他买电话系统一样。他的要求兑现了。他常说:“猪偶尔也会捡到橡实吃。”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懈地要求,最后,人们总会答应。

他在乎,他在乎我和他的顾客。他发现他只要关心客户超过关心自己,不多久他就不必担心他自己。

最重要的是,牛仔每天都像胜利者一样地开展工作!他会敲敲前门,希望有好事发生。不管发生任何事,他相信事情都会跟他想像的一样。他不预设失败,只期待成功。

我发现如果你希望成功且付诸行动,你多半就会成功。

牛仔已经赚了几百万元。他也曾变得一无所有,又再把它们赚回来。在他和我的生命中,我们都相信,一旦你知道且熟悉成功的原则,它们就会一再地为你效力。

在进行充分了解之前,不要轻易看不起任何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把精明写在脸上,但是他做出的成就会让很多人无地自容。而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错看了一个人才,固然是件遗憾的事情;而错过一个人才,则是不可原谅的。

从孤儿到总统的路有多远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海伍德

很多年以前,在俄亥俄州丛林中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个可怜的妇女抱着18个月大的婴儿,苦苦地祈求上帝,保佑孩子无灾无难、健康成长。这个孩子是她此生惟一的希望和寄托,她的丈夫刚刚撇下她们母子,去了天堂。对她来说,世界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颜色。

上帝仿佛听到了她的祈祷,这个婴儿平平安安地慢慢长大了,母亲为此感到欣慰不已。为了给母亲分忧,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劈木柴,还在森林中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了一些庄稼。除了帮助母亲干活,他还非常努力地学习,每一本借来的书他都仔细阅读。

到他16岁时,他已经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能够一个人把一群骡子赶到城里去。于是,母亲帮他在一个学校找到一份差使——擦洗地板和打铃,所得的报酬正好够他的学习费用。

在第一个学期,他只花费了17美元。到下一个学期开学时,他的口袋里只有6个便士。第二天,连这笔小小的财产也被他扔进了教堂的捐献箱中。他在一个木匠那里找到了新的工作,每个晚上以及周末,他要为木匠刨木板、清洗工具、管理灯火等等,每周的工资是1美元。在工作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他一口气刨好了51块木板,木匠很欣赏他的勤奋,额外给了他1美元2美分的奖励。这一个学期,他不仅自主付清了所有的学习费用,还有了3美元的结余。同年冬天,他找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月薪是12美元,如果时间充足,他还继续帮那个木匠刨木板。等到来年春天,他居然积攒了整整48美元,在新学期,他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提高到了31美分。

很快地,这个小伙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威廉斯学院。两年之后,再以同样优异的成绩从那里毕业。在26岁那年,他成功地进入了州议会。33岁,他已经成为了年轻的国会议员。而27年之后,这个当年的孤儿走进了白宫,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詹姆士•加菲尔德。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总统,毕竟总统只能有一个。但是我们可以相信,每一个总统都走过了曲折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当我们站在人群中,以钦羡的目光看着总统的车队从面前浩浩荡荡地开过时,有没有想过,中间那辆高级防弹轿车里,也许会有一天坐的就是你呢?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世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自忍受一切的人。——易卜生

哥伦布发现美洲,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所以每年10月12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他伟大的创举。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海盗,这在当时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所有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长一点见闻,尝尝人间艰辛,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只要不被送上绞刑架,也就无损于他们家族的光荣和体面,要是真的不幸被逮着了,还说不定可以获得王室的青睐,取得一个更体面的地位。事实上,当时很多人就是通过这条路成为新贵的。

早在哥伦布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首次知道地球是圆的,他把这种理论深深地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也许可以经过极短的路而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观点。向西方行驶却想到达东方的印度,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吗?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如果他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

然而,哥伦布坚信自己的推断,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说服别人给他提供帮助,可是“理智”的人们不愿意用他们的钱去冒险。他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所以,他决定不再向这个“理想”努力了。太多的忧虑和失望,使他满头的红发也完全变白了——虽然当时他还不到50岁。灰心的哥伦布,这时只想进入西班牙的修道院,去了此残生。

正在这时候,他的救星来了。罗马教皇对哥伦布的异想天开很感兴趣,劝说西班牙皇后伊莎贝露帮助哥伦布。教皇给了他65元路费,让他去见伊莎贝露。但他自觉衣服过于褴褛,便用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头驴子,然后启程赶往马德里,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果然对他的理想大感兴趣,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项冒险的工作。可惜的是,水手们都怕从世界的边沿掉下去,没人愿意追随他。这时哥伦布重操当海盗时拉人入伙的旧业,鼓起勇气跑到海滨,顺手捉住了几位水手,先是商量,再是哀求,然后是利诱,最后是恫吓,把他们逼上了这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盗船。同时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答应他们只要冒险成功,就可以免去罪责,恢复自由。一切准备就绪,1492年8月3日(星期五)的黎明,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驾三条船,开始了那次划时代的航行。

他那种无畏、勇敢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不愧是我们的模范。当水手们畏缩的时候,他热情地鼓励他们勇敢地前进。当水手们老羞成怒逼迫他返航时,他的答复只是这么一句话:“前进啊!前进啊!前进啊!前进啊!”

最后哥伦布的探险成功了,但在“新大陆”所创立的殖民地,却使他失望和痛苦。第一,印第安人并不欢迎这些侵略者,弓箭和利矛随时会飞进他们的营地;第二,殖民地的总督嫉妒他的功劳,时时不忘给他小鞋穿,最后干脆利用职权,诬告他渎职贪污,用一根铁链把他拴起来,直接送回了西班牙。虽然他一到西班牙,立刻就恢复了自由,但是,他所遭受的失望和痛苦,已足够使他伤心和感叹无穷了。

他曾被授予“海上总司令兼印度总督”的头衔,但那只是虚有其名而已,直到去世,从没有正式获得过什么“实权”,甚至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荣耀”。最不公平的是,他所发现的新大陆,竟未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反倒用了一个制地图者的名字来命名。还要说什么呢?他发现新世界的报酬,仅是“伤心”和“羞辱”罢了。

假如哥伦布知道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至少他精神上是得到了快慰,可惜,他临死都不知道。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发现了一条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而已,所以把美洲红皮肤的土人,也称呼为“印度人”;却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已发现了新大陆呢!

人类或许有这样的通病:一方面希望自己卓尔不凡,另一方面希望别人一事无成。积极的人会为此不断努力;而卑劣的人只会在别人努力时拼命拖后腿,这样才能确保两者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干脆利用更下流的手段,把胜利的果实据为己有。但是,这种行为终究是愚蠢的、可笑的,因为每个人都长着一双眼睛,也许他可以蒙蔽历史一时,但历史终究要恢复他本来的面目。

欧洲的陶瓷之父

在坏事上的固执,在好事上则是持之以恒。——布朗

1510年,伯纳德•帕里希在法国南部的一个主教郊区出生。他的父亲可能是位玻璃商人,帕里希从小就跟随父亲做生意。他家境贫穷——太穷了,以至于无力供他上学。1828年,18岁的伯纳德•帕里希离开了法国南部的家乡。按他自己的说法,那时候他“一本书也没有,只有天空和土地为伴,因为它们对谁都不会拒绝”。当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玻璃画师,然而,他内心却怀着满腔的艺术热情。

一次,他偶然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意大利杯子,完全被它迷住了,这样,他过去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从这时候起,他内心完全被另一种激情占据了——他决心要发现瓷釉的奥秘,看看它为什么能赋予杯子那样的光泽。此后,他经年累月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瓷釉各种成分的研究中。他自己动手制造熔炉,但第一次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造了第二个。这一次虽然成功了,然而这只炉子既耗燃料,又耗时间,让他几乎耗尽了财产。最后因为买不起燃料,他无奈只能用普通火炉。失败对他已经是家常便饭,然而每次他在哪里失败就从哪里重新开始。最终,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烧出了色彩非常美丽的瓷釉。

两年来,帕里希的实验始终没有取得可喜的成果,他的生活也再一次窘困不堪。不过,他下定决心再做最后一次尝试。

为了改进自己的发明,帕里希用自己的双手把砖头一块一块垒了起来,建了一个玻璃炉。终于,到了决定试验成败的时候了,他连续高温加热了6天。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瓷釉并没有熔化。但他当时已经身无分文了,只好通过向别人借贷又买来陶罐和木材,并且想方设法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剂。准备就绪之后,他又重新生火,然而,直到燃料耗光也没有任何结果。他跑到花园里,把篱笆上的木栅拆下来充柴火,但仍然没有效果。

帕里希的妻子和孩子跑出家门,发疯般地在镇上呼喊着帕里希疯了。因为他们发现帕里希把家具当木材烧了。

奇迹终于发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

帕里希还在逐步对实验做着改进,他要尽最大可能创造出最完美的作品。如今,他的作品被古玩家们公认为“橱柜中的宝石”。

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理念是何其艰难。因为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未来将发生什么。如果一味安分守己,自然可以平平安安,直至老死。而如果要从事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或者从事公认的危险职业,虽然能在挑战中寻找乐趣,或者在成功后享受胜利,但是他们失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这也是伟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之一吧。

征服命运的小男孩

勇于忍耐,就是征服命运。——坎贝尔

有一所位于偏远地区的小学校由于设备不足,每到冬季便要利用老式的烧煤锅炉来取暖。有个小男孩每天提早来到学校,将锅炉打开,好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能享受到暖气。

但有一天老师和同学们到达学校时,发现有火苗从教室里冒出来。他们急忙将这个小男孩救出去,但他的下半身已被严重灼伤,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意识,只剩下一口气了。

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他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听到医生对妈妈说:“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烧得太厉害了,能活下去的希望实在很渺茫。”

但这勇敢的小男孩不愿这样就被死神带走,他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果然,出乎医生的意料,他熬过了最关键的一刻。但等到危险期过后,他又听到医生在跟妈妈窃窃私语:“其实保住性命对这孩子而言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下半身遭到严重伤害,就算活下去,下半辈子也注定是个残废。”

这时小男孩心中又暗暗发誓,他不要做个残废,他一定要起身走路,但不幸的是他的下半身毫无行动能力。两只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

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即使如此,他要走路的决心也未曾动摇。平时他都以轮椅代步,有一天天气十分晴朗,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他望着灿烂阳光照耀的草地,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奋力将身体移开轮椅,然后拖着无力的双脚在草地上匍匐前进。

一步一步,他终于爬到篱笆墙边,接着他费尽全身力气,努力地扶着篱笆站了起来。抱着坚定的决心,他每天都扶着篱笆练习走路,一直走到篱笆墙边出现了一条小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努力锻炼双脚。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每日持续的按摩,他终于能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然后走路,甚至能跑步。他后来不但走路上学,还能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跑步的乐趣,到了大学时,他还被选入田径队。

一个被火烧伤下半身的孩子,原本一辈子都无法走路跑步,但凭着他坚强的意志,跑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成绩。

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人,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心理的阴影,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这种艰难往往是人为制造的,一方面来自自身的自卑和沮丧,另一方面则来自滥施同情或者心术不正的人们。但是不幸的人一旦战胜这一切,就会成为一个比平常人更加坚强的强者。

坦普登的决策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约翰•坦普登的高中时代是在田纳西州的温彻斯特度过的。他内心里经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要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首脑。

等他到英国读完硕士回来,立即前往纽约,正式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他的起步是一家颇具规模的证券公司,他在公司里的职务是投资咨询部办事员。

不久,朋友告诉他有一家公司正在招聘年轻上进的财务经理。这家公司的名称是“国家地理勘察公司”,是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约翰听说之后,便前往应征,因为他认为这家公司可让他进一步学到许多有关财务经营方面的东西,于是他就进了这家公司,一干就是4年。4年之后,虽然这家公司业务非常稳定,而且他的表现也不错,但是他觉得能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他又开始怀念起老本行了。

于是,一咬牙,他又回到早先的那家证券公司工作,并等待机会。最后,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一名资深职员即将退休,这个人拥有8个相当有实力的客户,欲以5千美元出让。

这对约翰来说是相当大的赌注,5千美元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若此举失败,他将会变得一贫如洗。而且,这些客户顶下来之后,能不能留住还是问题。这时约翰再一次面对重大抉择。最后,他一心想自立门户的雄心战胜一切,他接下了这8个客户,并且立即一一前往拜访,十分坦率而且诚挚地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理想与计划,客户们皆被他的热情与直率所感动,都表示愿意留下观察一段时间,当时,约翰才28岁。

两年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约翰几乎每天都在为员工薪金及管理费用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连自己的薪金都拿不出来。两年期间,公司便是在这种拮据的情形下惨淡经营着,虽然如此,公司的服务品质并无降低,反而愈来愈高。熬到第三年,终于苦尽甘来,公司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客户也有显著增加,约翰自立的梦想终于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今天,他已经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拥有将近一亿美元的资产,并兼任某大型互助银行的常务董事及数家公司董事。于是,一名17岁高中生的梦想在他40岁前便实现了!

与希望相对的是恐惧,当你被恐惧包围时,会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任由恐惧心理支配,凡事是不会成功的。从约翰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仅有梦想是不够的,有了梦想,还要有实现梦想的毅力和决心,同时辅之以勤的劳作与不懈的努力,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不要被面前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相信雾的后面就是成功的目标,在那里正有辉煌和荣耀等着你。每一个胸有大志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会不断地前进,即使眼前出现了暂时的障碍,他们也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

神勇果敢

批亢捣虚走大梁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一直被后世誉为“兵圣”。100多年以后,孙家又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历史上称为孙膑。其实他原来并不叫孙膑,只是因为.受到他同学庞涓的陷害,受了“膑”刑(古代一种去掉人膝盖骨的刑罚),才被人们称为孙膑。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军庞涓带领八万精兵进攻赵国。魏军装备精良,打仗又很勇敢,很快就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把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国没有办法,只好派出使者到齐国请求援兵。

齐和赵是盟国,齐威王立即下令出兵救援。以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

部队开拔之前田忌和孙膑研究了一下这次行动的方案。田忌主张快速赶到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孙膑却认为这样做不是最好的计策。

田忌感到十分迷惑,邯郸危在旦夕,不去邯郸而去哪里?军师孙膑足智多谋,难道他有更好的计策?“先生有什么妙计,尽管说出来好了,我听您的。”田忌说。

孙膑微微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了个比喻说:“我们碰到一团乱丝,如果强拉硬扯,那是永远解不开的,而要慢慢去梳理才对。遇到两个人在打架,不能参加进去打,而要好言相劝才行啊。” 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然后才转入正题。“这次我们出兵替赵国解围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地与人家交战。我有个计策叫做‘批亢捣虚’,就是要避免与围困邯郸的魏军正面交战,而是进攻他们虚弱的大后方。到时……”

田忌听了连声说:“妙计,妙计。”

于是齐国军队就按孙膑的建议,直趋魏国都城大梁。

魏惠王听说齐国大军压境,十分惊慌。因为国内的力量薄弱,主力全在邯郸前线。只好下了紧急命令,让庞涓立即撤回部队保卫大梁。

庞涓接到魏惠王的命令后,果然十分着急,当即下令抛弃所有辎重,亲自率领轻骑飞马赶往大梁。

孙膑接到庞涓回师的情报后又做了一番部署,命令小股人马进攻大梁,以迷惑敌人。把精锐部队布置在庞涓回军的必经之地桂陵。桂陵这个地方,地势十分险要,依山傍水,正是埋伏的好地方。齐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设下了埋伏。

再说庞涓率领的魏军一路急行军赶到了桂陵,人马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要求休息一下,喝点水吃点食物,给马也加点草料。庞涓同意了,魏军正要放松歇息时,忽听“杀”声震天,齐军如天兵神将从险要处冲了出来。

魏军又困又乏哪里还能抵挡得住,只见孙膑在高处挥动着令旗,令旗指到哪里,齐军就冲到哪里。

魏军死伤惨重,活着的纷纷缴械投降,庞涓一看大势已去只好开溜,要不是他的马快,他也差点被俘,最后庞涓只带少数亲随狼狈地逃回大梁。

这一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刘邦取粮入关中。

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纷起,刘邦奉楚怀王之命向西进攻咸阳。

刘邦的兵力不多,不过万余人,要打败仍然比较强大的秦军,困难重重。一开始即损兵折将,伤亡很大。

刘邦心灰意冷。一天他带领部队到达高阳,准备在这里过夜休整。

当天中午,刘邦坐在床边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军士进来报告说:“有一个叫郦食其的老儒生求见。”刘邦懒洋洋地说:“叫他进来。”

郦食其进了屋,刘邦连头也不抬。

郦食其见刘邦如此无礼,就说:“您想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还是想联合诸侯打败秦朝呢?”

刘邦破口大骂说:“你这没见识的儒生,普天下受秦朝的欺凌太久了,所以诸侯相互联合而进攻秦国,怎么说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

郦食其说:“真想团结人们联合义兵来诛灭无道的秦朝的话,就不应该这样坐着接见长者。”

于是刘邦停止洗脚,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请郦食其上座,向他致歉说:“请先生原谅我的无礼,愿意听听您的指教。”

郦食其就谈论起秦与六国合纵连横斗争的成败得失,刘邦听了十分高兴,就请郦食其共进午餐。

席间,郦食其说:“您带领乌合之众起兵,又陆续收编了零星部队,还不满一万人,想凭这点兵力直入强秦之地,这如同虎口取食一样。”“那您说我该怎么办?”刘邦红着脸说。“陈留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现在城中又有许多粮草器械,您想不想攻占它?”郦食其问道。

正好刘邦军中粮食不多了,他一直在为这事焦急,刘邦听说有粮,很高兴地说:“那真是求之不得了,可是陈留城墙很坚固,我担心一时攻不下来,反而乱了军心。”

郦食其说:“我与陈留县令交情很好,请您派我出使陈留,说服他来归顺您。如果他不听,您就发兵攻打陈留,我作内应。”

吃完饭后,郦食其就上路去陈留,刘邦派精兵护送。到了陈留城外,郦食其让士兵在东门外埋伏起来,自己进城去了。

陈留县令见好朋友来了,立即摆出好酒好菜招待郦食其。喝酒时,郦食其用试探的口气说:“如今天下大乱,说不定哪天秦朝就灭亡了。我听说沛公很会待人,为什么不先投靠他呢?”县令很不高兴地说:“朝廷很快就会讨平逆贼,做臣子的怎么能只为自己着想呢!”

郦食其见话不投机,就一个劲儿地给县令劝酒,不一会儿,县令就烂醉如泥。侍女连忙将他扶进内室,县令呼呼大睡,一时很难醒来。

到了半夜时分,郦食其悄悄地来到东门。他对守门的士兵说:“县令要我出城去办一件急事,快开门。”士兵见是县令的故交,就相信了。

门刚一打开,城外埋伏的精兵一下子冲进来,杀了守门士兵,然后分兵杀向兵营和县令的衙门。陈留守军还在睡梦中,突然帐外火光冲天,杀声四起,不知道来了多少人马。只好乖乖地投降了。郦食其带兵到了县衙,杀了卫兵,进入内室,郦食其一刀砍下县令的头,派人带着首级向刘邦请功去了。

刘邦立即率领全部人马进入陈留。打开府库,见到数不清的粮食和锃光发亮的兵器,刘邦乐得嘴都合不拢,立即吩咐士兵赶紧换上新的装备,把陈旧、残缺的兵器全部扔掉。

在陈留休整几天后,刘邦就带领装备一新的队伍,运着大批粮食继续向咸阳进军。这时候,秦军主力正在巨鹿与项羽激战,关中空虚。刘邦一路上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攻破蛲关,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了。

刘邦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夺取了陈留大量粮食、武器,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为进入关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庞涓轻敌遭兵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聃《老子》

周显王二十八年,魏惠王派庞涓统帅大军,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魏军,被迫向齐国求援,齐国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否出兵去救韩国。齐国的大将田忌说:“如果不出兵救韩,韩国抵抗不住魏国,就可能要投降魏国,韩、魏联手,就会威胁齐国,对齐国不利。”

相国邹忌说:“无论韩、魏之战谁胜,实力都会受损,那就会有利于齐国。”

大臣们七嘴八舌,有的主张出兵,有的主张坐山观虎斗,闹得齐王一时没了主意。这时,谋士孙膑站出来说:“韩、魏两国正在交锋,胜败难测,若现在出兵去救援韩国,就是代替韩国去挨魏军的打,使齐国军队受损,还有可能兵败使国家有危险。魏国出兵,意在攻韩。我们应该先向韩国表示我们一定出兵,使韩国寄希望于我们而有信心抵抗,这样也会使魏军受到消耗。当韩国处境危险时,我们再出兵,一则可以减少我们的力量消耗,二则也会使韩国对我国感恩戴德。”

齐王听了,连连点头,决定按孙膑的办法办。

韩国军民听说齐国答应出兵救援,上下一心,坚持抗战,等待援兵。魏军进犯韩国,虽然五战五胜,但也是伤亡惨重。齐国抓住时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统军救韩。这次救韩,仍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大军直指魏都大梁。魏王见国都受到齐军的威胁,忙命庞涓速率大军回国抗齐。

庞涓率大军回国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国境。孙膑见庞涓领兵回来,对田忌说:“庞涓带兵一直骄傲轻敌,急于决战,我们可以利用他这一弱点,诱敌冒进,然后再设埋伏消灭他们。兵书上说:如果走100里去争利,就有使大将军受挫的危险,如果走50里去争利,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到。我们可以第一天造锅灶10万个,第二天减少为5万个,第三天减少到3万个,让庞涓以为我们的士兵一天天地在逃走。”田忌便按着孙膑的话去做了。

这样,齐军与魏军稍一接触,便立即后撤,让魏军连追了三天。庞涓见手下人数得的齐军锅灶数目一天天减少,果然以为齐军不敢与魏军对抗逃走了。庞涓得意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不敢打仗,我们才追他们三天,士兵已逃跑了一大半,这样的军队,还用得着我带这么多军士去追击吗?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兵。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推算出庞涓将于当天日落后进抵马陵。马陵附近,道路狭窄,地势险要,便于设伏。孙膑派1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告诉他们:“夜间看到火光一齐放箭。”孙膑另派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率领的追兵,果然在预定的时间进入伏击区。庞涓见树上写着字,但天黑看不清楚,遂命人点起火把来照明。齐军一见火光立即万箭齐发,魏军没有任何防备,乱成一团,庞涓这才知道中了埋伏,他一看败局已定又恨又悔,便抽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败魏军,前后共歼灭魏军10万多人,也解了韩国被魏国进犯之围。

孙膑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择了最适宜的出兵时机,而庞涓的错误则在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而导致失败。善于作战的人,在战争中总是让自己永远处在有利、主动的形势之下,而绝不放过任何出击敌人的机会。

击一得二破张步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东汉初年,全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山东一带的张步齐政权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光武皇帝刘秀起用了一批名将,进行了很多年的战争,才一一消灭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这一篇所说的就是年轻的名将耿弇征讨张步的故事。

耿弇少年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研究带兵打仗的事,在当地很有名气。21岁那年,他投奔到了刘秀军中。刘秀很器重他,经常对人夸奖说:“耿弇这个小伙子有胆量,有智谋,是个难得的将才,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不久,耿弇带大军东征,讨伐张步。由于耿弇指挥有方,汉军连连获胜。这一年的秋天,汉军攻下了济南。

张步在济南失守后,迁都到了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为了抗拒汉军,派他的弟弟张蓝带精兵2万人守西安(今山东桓台东),又令各郡太守合兵万人守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耿弇军平定济南,稍作休整,便向临淄进军。临淄与西安相距40里,汉军先在两地中间的画中县驻扎下来。他亲自察看了两城的外围形势,又派人了解到两城的防守力量。西安城虽小但很坚固,又有张蓝的二万精兵据守,攻打不易;临淄城池虽大却不坚固,而且守城的是各地临时凑合的部队,攻打较为容易。因此,他决定避实击虚,先打薄弱易攻的临淄。

为了迷惑敌人,他集合部队装出一副要攻打西安的样子。同时又故意放出风声,声言5天之后要发起攻击。张蓝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下令全军加强戒备,以防汉军前来攻袭。

耿弇的军事意图不但瞒过了敌人,就连自己的部下也迷惑不解。第四天深夜,耿弇召集将领对他们说:“叫后勤人员把干粮分发下去,喊醒士兵吃了继续睡。明天天一亮,到临淄城下集合,违令或迟到者斩。”部下将领中有一个叫荀梁的人提出了疑义。他主张应先攻西安。攻西安的话临淄守军无力来救;砉先攻临淄的话,则西安方面必出援兵,到时两下夹攻,形势对我们是很不利的。耿弁听完,耐心地做了解释。他说:“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西安方面早就听说我们要去攻打,已经有了准备。而临淄还没料到我们会去进攻,出其不意,它一定惊慌失措。一天就可以攻下来。临淄一破,西安孤单,离贼巢剧县又远,张蓝一定会弃城而去。这样就起到了攻下一个可以得到两个的效果……”

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用眼睛环视了一下全场,接着又说:“如我军先打西安,情形就不一样了。你们都知道西安是个坚城,强攻的话伤亡必多,即使能攻破,张蓝也会率残兵奔临淄,二军相合,我们攻打就困难得多了。再说我军深人敌方腹境,所带的粮草不多而又缺乏后援。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部下听了,才打消了疑虑,大家都很佩服他的计谋。

第二天拂晓,耿弇的大军如期集合到临淄城下。老天爷似乎也很帮忙,满天的大雾,十步之内看不清人影,汉军到了城下敌人才发现情况有变,仓促应战。因事先毫无准备,这下更加慌张了。耿弇身披铠甲,手执盾牌,亲临城下指挥,各军奋勇争先,架上云梯攀登而上,只用了半天工夫就拿下了临淄。果然如耿弇所料的那样,西安的张蓝听到临淄失守的消息,大为恐惧,连夜带军逃到剧县。耿弇又兵不血刃地占据了西安。

不久以后,张步见大势已去不得已投降刘秀,齐地于是被平定。

这次战役中,耿弇巧妙且又出其不意地先攻打弱敌,再以优势兵力吓跑强敌,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作战思路,使得胜利得顺理成章。

窦宪大破北匈奴

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东汉初年,刘秀把军事力量投入到削平群雄的统一大业中,没有能力与周边的异族作战。致使匈奴长期扰乱边境。当刘秀统一了国内以后,已历经了20年战乱的东汉王朝,国力不足,还是不能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东汉政权对匈奴只能采取怀柔和防御的政策。匈奴单于乘机大肆进犯,边境民众遭受匈奴烧杀掠抢,苦不堪言。

到汉和帝即位时,由于年幼,由窦太后主持朝政,开始出兵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

当时匈取单于呼都而尸道皋若鞮舆已去世,整个匈奴部落分裂成南北两部分,而北匈奴又诸王争立,发生了内乱,南匈奴向汉朝请求出兵攻击北匈奴。执政的窦太后认为,这是汉朝几百年边患得以根除的大好时机,遂不顾朝中大臣们的劝阻,派她的哥哥窦宪为车骑将军,率5万精骑,分三路向北匈奴进发。

北匈奴闻知汉朝派大军来进攻,便将分散的几个部落的军力集中至稽落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阿尔泰山),以防被汉军各个击破。但由于北匈奴经常受到漠北东部的鲜卑人的攻击,而且当时的草原正遭蝗灾,所以,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窦宪领兵长驱直人,直抵稽落山,对北匈奴展开攻击,北匈奴单于无心交战,率军北逃,汉军一路追杀至北海,歼北匈奴13000多人,俘获牛、马、羊、骆驼等共百万多头,北匈奴有80多个部落向汉军投降,但北匈奴单于率兵逃脱了。

窦宪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让当时担任中护军官职的班固差匠刻石碑,以记述这次胜利,宣传东汉北征的伟大战绩。

窦宪获胜后,一面率军回师,一面派出使节去寻找北匈奴单于,希望能招降他。北匈奴见到汉朝使节后,同意投降,并派人同汉使到了洛阳。窦宪看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来洛阳,认为他没有投降汉朝的诚意,上书给窦太后,请求再次出征北匈奴。

第二年7月,窦宪再次率领大军出凉州。南匈奴单于为了能尽早攻破北匈奴,派出了8000骑兵,与汉军协同作战。这次,窦宪吸取了上一次正面进攻让北匈奴单于逃走的教训,派班固率军于正面佯攻北匈奴单于,自己率大军及南匈奴的八千骑兵,分兵两路,左路绕西海至河云(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湖西南)以西,右路沿匈奴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汗河)至河云东,几路大军,趁夜合围北匈奴单于。

北匈奴单于正在与正面进攻的班固交战,突然发觉东、西两翼都有汉军攻击,大惊失色,忙分兵东、西两翼抵抗,怎奈汉军人多势众,有备而来,而北匈奴军是仓皇应战,结果被杀得大败,北匈奴单于身负重伤,在几十个匈奴卫士的掩护下才突出重围,而其余北匈奴军队八千余人全部被歼。

这次进剿后,北匈奴主力被摧毁,只好开始向欧洲迁徙,汉朝的匈奴边患终于得以彻底清除。

窦宪破匈奴的两次大战都获得了胜利,而且,第二次进攻分兵多路,主战场与两翼战场互相配合,取得了丰硕的战果。窦宪的用兵之法贵在求变,以变取胜。其神勇果敢的作战风格值得人们去学习。

增灶进兵平羌乱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从前孙膑运用减灶退兵之计大败敌人,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想不到500年后的东汉却有人采用增灶进兵的计策,成功地平定了羌人的叛乱。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出身行伍的大将军,而是个白面书生,他的名字叫虞诩。

东汉安帝初年羌人发动叛乱,进犯并州、凉州,朝廷想放弃并州和凉州一带。

虞诩坚决反对这种主张,毅然上书朝廷,表示愿为国家出力,平定羌乱。当时执政的邓太后很赏识他的才能,委任他为甘肃南部武都郡太守。

羌人听说政府要派虞诩到武都做太守,迅速派几千人在陈仓、崤谷(今陕西宝鸡西南)一带拦截。虞诩带领部队行进到陈仓时听到了这个消息。如果同敌人硬拼,羌人在人数上超过汉军,难以取胜。虞诩急中生智,命令部队就地驻扎下来,向当地老百姓散布消息说,我们不走啦,没有军队又缺乏粮食,不是羌人的对手,等援军到了再走。

羌人听说汉军驻下不走,真的以为虞诩力量薄弱,不敢与他们交锋。于是,野蛮的羌兵分赴邻近各州县抢掳财物。

虞诩趁羌兵分散之机,立即命令部队昼夜行军,每天行进100多里。途中休息吃饭时,命令士兵第一天砌两个灶,第二天增加一倍砌四个灶,这样依日递增。将士们对他的这种做法莫名其妙。其中有一位实在忍不住了,问道:“兵书上说,每日行军不能超过30里,是为了稳扎稳打,而现在我们却一天走了几乎200里,这是什么道理?古代的孙膑用兵是每天减灶,而您却增灶,我们实在是不明白您的意图。”

虞诩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如果每天慢行军30里,容易被敌人追上,还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迅速前进,对方就估计不出我们的情况。况且见我们的灶每天都在增加,必定以为援军已到达,他们就不敢追来了。过去孙膑为了迷惑敌人,故意示弱,让魏兵追上来中计。现在我们要表示强大,不让羌兵追上来,形势不一样啊!”那人听了心悦诚服。

再说羌兵从后面追来,见到汉军吃饭休息到处是灶,清点了一下数字,吓得面如土色,以为汉军大部队已到,不敢再追了。

就这样虞诩带领人马很快到达了武都郡,但形势依然很危急。虞诩手下兵士不足3000人,而羌兵却多达1万多人。他们围攻武都郡的赤亭城,虞诩亲自带一部分军队前去防守。面对凶悍的羌人的围攻,虞诩镇静自如,他下令射手将强弓劲弩引而不发,只用轻弓、小弓射击。攻城的羌兵以为汉军的弓弩力小,射不远,于是,起了轻视之心,便集中兵力猛烈攻城。这时虞诩下令射手用强弓劲弩一齐射击,顷刻之间,万箭齐发,敌人躲退不及,纷纷倒下。羌兵大喊:“厉害!厉害!”纷纷退走。

为了彻底吓退敌军,虞诩命令兵士整好队伍,扛着大旗,从东门出,北门进;回来以后,换上另一种旗子,从南门出,西门进。每天都来回走动,羌兵见了,又以为汉军的援兵部队到了,大为震动,害怕汉军反击,决定撤围退去。

虞诩早料到羌兵会有这么一招,又在羌兵的退路途中埋下伏兵,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胜仗。自此以后羌人再也不敢进犯武都,州郡得以安宁。

曹操西攻解东围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相互攻伐,混战不休,出现了“白骨蔽中原,千里无人烟”的惨烈景象。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展开激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里说的是这一战的前奏——白马、延津之战。

这一年的2月,北方还未解冻,气候还很寒冷。但袁绍为了先声夺人,亲率10万大军抢占了黄河北岸的黎阳要津(今河南浚县东北),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黄河南岸的白马城(今河南滑县东北),然后,准备全军渡河南进,直捣许昌。

白马被围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曹军大营,曹操心急如焚,因为进攻白马的是河北名将颜良,派别人去恐怕都不是他的对手。左思右想,只得亲自出马。曹操正待起兵时,忽然帐下一人高声说:“曹公且慢,我以为此时不宜出兵。”曹操一看,说话的是谋士苟攸。

曹操厉声叱道:“我大军即将出征,你何故出言阻拦,乱我军心?”

荀攸回答道:“敌人兵多,我们兵少。以少击多,等于是拿鸡蛋碰石头,那是很危险的!”

曹操是精通兵法的人,听了这话,心中猛地一惊,口气大为缓和,问道:“依你的意思,我们又该如何呢?”

荀攸从容地回答说:“两军相争,如果单凭勇力,那不过是逞匹夫之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何况我们的实力还不如人家呢。我建议分一小部分兵力到白马西边的延津,假装要渡河北上,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得知后,必由黎阳赶来阻拦。到那时,主公可亲率精兵趁其不备,突然袭击白马袁军,来他个声东击西……”“好主意!先生不愧是我的智多星。”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策,派兵飞奔延津,似乎要强渡黄河。

探子把曹军要从延津渡河的情况报告了袁绍。袁绍果然中计,急忙率大军前去堵截。而这时,曹操却亲率轻骑掉头东进,日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地赶到白马,在离城十里处扎下营寨,颜良还蒙在鼓里。

第二天天刚亮,曹操突然发起攻击。颜良到这时才惊慌起来,仓促应战,由于事先没有思想准备,将无斗志,军无士气。曹军先锋关羽骑着赤兔马如旋风般冲到颜良面前,可怜颜良还没有看清来者是谁,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袁军见关羽如此神勇,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恋战,纷纷后退。曹操见了把马鞭一指,全军冲杀过去。袁军抵挡不住,纷纷束手就擒,白马之围被解。

白马之围暂时被解,但袁绍的威胁仍没有解除。

再说袁绍发觉自己中计后,恼羞成怒,不听谋臣的劝阻,下令全军渡河,以文丑为先锋,追击曹操。袁军一直追到延津以南,才看到曹军人马掀起的尘土。而这时曹军正以逸待劳,等着袁军来自投罗网呢!

曹操下令,所有的骑兵都把马鞍卸下来,放马去吃草。曹操又令步兵把缴获来的战利品扔到前面的路上。众将领和士兵接到这个命令,都不解其意。

不一会儿,袁军大部队先后赶到。曹操手下将领请求出战,焦急地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不行,再等一等。不听号令者,斩!”曹操说。

袁军见路上这么多东西,纷纷动手抢了起来。曹操见时机成熟,这才下令发起攻击。袁军大败,主将文丑也被斩杀。

白马、延津之战,劣势的曹军战胜了优势的袁军,这不是偶然。曹操运用了西攻解东围的计策,又故意装出力量薄弱的样子,引敌人上钩,这实在是很高明的计策。

赵子龙一身是胆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赵云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

那一年3月,蜀主刘备和军师诸葛亮统率10万大军出征,与曹操争夺汉中。

面对强大的曹军,诸葛亮建议刘备派兵去抢夺曹军的粮草,以便先声夺人,打乱敌方的军事部署。

一天,刘备和诸葛亮升帐。诸葛亮问帐下将领谁愿去曹营劫粮,将领们个个争先,尤其是老将军黄忠更为踊跃。诸葛亮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又命胆大心细的赵云一同前往。

黄、赵领命出帐后,黄忠又提出让他打头阵,请赵云在后接应。二人商议了一下,如果过了约定的时间黄忠还不回来的话,再由赵云领兵前去救应。

第二天天还没亮,黄忠和副将张著带领本部人马偷偷地渡过汉水,攻入曹营。只见满寨的粮草整整齐齐地堆在那里。黄忠大喜过望,正要抢夺时,张邰带兵到来,便与黄忠厮杀起来。不一会儿,魏将徐晃赶来的两队人马把黄忠团团包围起来。

赵云在营寨里焦急地等待消息,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还不见黄忠回来,便交代副将张翼说:“我们的营寨,前有汉水,地势很不利。我现在领兵去救黄老将军,你留下来守卫营寨,不管发生什么大事,也不要擅离职守。”

说完,赵云跨上战马,带领人马飞快地赶到了前线。事情果然十分严重。眼看蜀军越来越抵挡不住,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赵云大吼一声:“当年长坂坡的赵子龙来了,胆大的快来受死。”说着带头冲进重围。

赵云重振当年长坂坡的神威,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黄忠。边战边退,准备退回自己的军营。

这时,曹操听说赵云救回了黄忠,便亲率大部人马追赶上来。

张翼连忙打开营门,把赵云等迎了进去,急匆匆地对他说:“曹贼的追兵立刻就要到了,我们赶快关好寨门,准备防御吧!”

可赵云完全没有采纳张翼的建议,却下了这样一道令人不解的命令:“立即打开营门,全体将士都到营外的壕沟内埋伏,所有的旗帜、刀枪都放起来,不准发出一点儿声音,违令者,重责!”

暮色降临,曹军如潮水一般涌了过来。但他们一看眼前的情景,全都愣住了,只见蜀军营门大开,内外一片寂静。

多疑的曹操,脑中闪现了这样一个念头,莫非刚才的败退是诸葛亮的诡计?要是没有大量军队埋伏在那里,赵云会如此镇定?抬眼望去,见赵云在暮色中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前,威风凛凛犹如天神一般。

曹操慌了,调马就走。自乱阵脚的曹军,又像潮水般向后退去。

赵云见时机到了,把银枪一摆,蜀军伏兵四起,一齐冲杀出来。曹军昏暗中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争相后退,自相践踏,跌入汉水中死者不计其数。

天亮后,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赵云营中慰问有功将士,刘备由衷地发出赞叹:“真了不起,子龙一身都是胆呀!”

敌我双方交战,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争斗,也是双方军事指挥员智力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故意装出空虚的样子,使敌人疑中生惧。当然,前提是要在有过人的胆略和对敌方心理彻底了解的基础上才可施行,否则也不会成功。

假土为粮破石勒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西晋王朝灭亡之后,晋朝王室跑到江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了政权,历史上叫做东晋。

但渡江以后的晋朝皇帝和王公大臣贪图江南花花世界的物质享受,谁也没有心思恢复中原。只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对天发誓要收复失土,并毅然率领部下渡江北伐。

当时中原地区有一个豪强地主名叫陈川,他为了自身利益竟然不顾民族大义,认贼作父,投靠了石勒。

祖逖十分气愤,亲自率领军队征讨这个民族败类。陈川见势不妙,逃离了他的老巢蓬陂坞,向石勒求救。

这一年的6月,后赵主石勒派他的侄子石虎带领五万人赶来支援陈川。路上遭到晋军的伏击,损失惨重。石虎重整残兵转而骚扰豫州一带,留部将桃豹与晋军对垒。

当时,蓬陂坞的西台被桃豹占据,东台则被祖逖部将韩潜占据。赵军由南门出人,晋军则由东门进出。

这期间,双方几次交战,各有胜负,由于实力相差不多,谁也吃不掉谁。就这样相持了40多天,双方的粮食都将用尽,但谁也不肯先退兵。

祖逖很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条退敌的妙计。

有一天天刚刚发亮,忽然官道上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约有1000多人。前面打着晋军的旗号,士兵们推着车,挑着担,原来是一支运粮队。只见他们源源不断地把这些粮食运上东台。

饱受饥饿煎熬的桃豹士兵见了,个个瞪着眼睛,又惊惧又羡慕。真恨不得跑去抢一些来,但见对方人多,不敢下手。

机会终于来了,一个眼尖的士兵发现有十几个掉队者稀稀拉拉地落在后面。桃豹赶忙派出了几十人埋伏在路边的隐蔽处,准备抢粮。

这时已是中午,暑月的烈日酷热难当。这十来个掉队的士兵挑着沉重的担子,累得满头大汗。只听他们一边走,一边骂骂咧咧,抱怨祖逖让他们担任这份苦差事。其中一人问一个领头模样的人说:“王大哥,我们实在是累得不行了,反正也快到了,让我们歇歇脚,喝口水再赶路吧!”

话一说完,大家都表示赞同。

就在他们正要放下担子的时候,桃豹的士兵一哄而上,见粮就抢。这些掉队者逃命要紧,纷纷丢下担子逃走了。桃豹的士兵急不可耐地打开口袋,见里面装的全是白花花的大米。这一下可高兴了,有人竟抓了一把生米放在口中嚼了起来。

原来这正是祖逖的计策,前面运上东台的“粮食”,其实袋中装的全部是土。故意又装了些真正的粮食让敌人抢去,以便迷惑他们。

果然,他们纷纷议论说:“看来晋军粮食丰足,完全可以固守下去,而我们连吃的也没有了,这西台怕是守不住了。”从此以后,石勒的部队军心涣散,许多人私下作了准备,时刻准备逃命。就连主将桃豹也失去了坚守的信心,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盼着援军的到来。

石勒听说西台守军的粮食用尽也很着急,连忙派部将刘夜堂赶着几千头驴车送粮到桃豹军中。这个情报又被祖逖的探子获知,祖逖派出一部分兵力假装进攻西台,同时,又派出一部分精兵去劫粮,大获全胜。

桃豹得知援军被击溃,粮食被抢去的消息后,长叹一声彻底绝望了。当晚,桃豹便趁着暮色率领部下逃离了西台。

就这样西台被晋军占领。

在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相等,谁也消灭不了谁的情况下,智谋的运用便显得十分得重要。祖逖以假土为粮,迷惑了敌人,不战而胜,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避北击南伐高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东晋成帝时,割据辽东的鲜卑贵族慕容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羽毛逐渐丰满,于是自称燕王。慕容翰雄心勃勃,还有意逐鹿中原。

一天,建威将军慕容翰来到燕王宫邸,说有要事要面见陈燕王。“爱卿有什么大事要向我报告?”“现在中原多乱,邻近各部也多变故,微臣以为正是我大燕出兵的好时机了。”“爱卿的意思是我们该出兵宇文部……”“不!微臣以为先出兵高句丽才是上策。”“啊?这怎么解释?”

慕容翰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宇文部表面强大,但实际上内部很混乱,只能自守。相反,高句丽离我们虽然较远,但却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再说一旦去攻宇文部,他们担心祸将及己,必然会乘虚而入。不如乘其不备,先打高句丽。

燕王觉得慕容翰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出兵高句丽的路有两条。北道平坦开阔,利于行军;南道险狭,行军很难,而且路程也远。大多数人主张从北路进发,一举攻灭高句丽。

只有慕容翰独持异议。他认为我们所想到的,敌方也会想到。北路必会有重兵防守。我们偏偏舍近求远,出兵南道。

这年11月,燕王亲自率精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前部先锋。同时,为了迷惑对方,又派长史王寓等率15000人从北路佯攻敌人。

燕军大部队要进攻高句丽的消息很快传扬了出去。高句丽万万没有想到燕军会不远千里来进攻,举国一片惊慌。

高句丽王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拒敌计策。谋士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一致认为燕军会从北道攻击,建议设重兵防守。

高句丽王派他的弟弟率精兵五万拒守北道。自己率少量老弱残兵守南路,以防万一。

再说南路的燕军披荆斩棘很快来到了关下。高句丽王做梦也没有想到燕军会把南道作为主攻的目标。守关的力量不足,精兵都在北道,要想往回调也来不及了,高句丽王整天苦着脸,不敢出关与燕军交锋。

守关的高句丽兵士见燕军军容整齐,人强马壮,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部队士气仍然很高。高丽兵产生了怯意,不少人害怕起来,纷纷说:“这是什么兵呀?我们不是对手,还是投降吧!”

当天,燕军全体将士饱餐一顿。等天一黑,燕军发起了攻击。左常侍鲜于亮率领几千名勇士冲人高句丽军阵中,左冲右突,冲乱了敌军阵形。

黄伞盖下的燕王慕容翰见此情形,把令旗一挥,燕军大队人马掩杀过去。

将士们士气旺盛,杀敌心切,个个像出山的猛虎。高丽兵哪里抵挡得住,弃关而逃。燕军乘胜追击,长驱直人其首都。

高句丽王钊在混乱中赶快换了衣服,扮成老百姓,这才逃脱。

燕军攻打高句丽,就其用兵艺术而言,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慕容翰提出的策略是很正确的。北路平坦,看似容易进攻,却是敌方强兵据守的地方;南路险狭,却是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用兵之道贵在灵活,慕容翰可以称得上是有勇多谋之士。

乘虚夜渡击翟钊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东晋孝武帝时期,我国的北方列国林立,战乱不断。翟钊起兵反燕(后燕),两河地区又燃起了战火。

后燕主慕容垂亲自率大军平叛,连连获胜,翟钊率军败走滑台(今河南滑县)。燕军紧紧追赶,在黎阳津驻扎下来,与翟钊军隔河相峙。

翟钊也在对岸布置重兵,下令步兵枕戈待旦,骑兵不离鞍马,时刻戒备燕军渡河。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慕容垂召集各部将领,下令明天要渡河进攻。手下的将领纷纷劝谏,说翟钊军兵强马壮,在南岸列兵据守,我们不应冒险进军,大家都反对渡河强攻。

慕容垂摸着颏下的花白胡子,微笑着对将领们说:“我打了大半辈子的仗,难道还怕翟钊这个小子吗?”

接着,口气一转,严肃地对诸将说:“明天白天全体将士在营中休息,不许露面,随时听候命令。”

第二天太阳快要西下的时候,由几百艘牛皮船组成的燕军舰队,浩浩荡荡沿河西上,船上插满了大小旌旗,最前面的大舰船头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黄伞盖下坐着一人,正是燕王慕容垂,在落日的余晖中威风凛凛。

对岸的翟钊见燕军一天没有动静,很纳闷,一时摸不着头脑。忽然探子前来报告:“报告王爷,情况不好了。燕军大部队已离开黎阳,沿河西上了。”“啊!有这样的事?”翟钊大吃一惊。自言自语地说:“怪不得敌军一天都没有动静,原来想从西津偷袭我们,差点中了奸计。”

翟钊当即下令全军整装行动,奔赴西津迎敌。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慕容垂的调虎离山计。前面说过的燕军船队,其实是疑兵,只有几百人,装模作样插满旗帜,布满兵仗,正是为了引翟钊上钩,就连大船船头黄伞盖下的燕王也是假扮的。

转眼间天暗了下来,对岸翟钊军营一片寂静,大部队看来已经走远。所听到的只是水浪拍击岸石的滔滔声。

慕容垂当即下令三军全体出动,立即渡河。休养了一天的燕军士气高昂,精神饱满。在桂林王慕容镇的率领下趁着暮色从黎阳津渡过河去。天亮时燕军已全部抵达南岸,并建起了营地,做好与翟钊决一死战的准备。

再说翟钊急冲冲率军赶到西津,那里连燕军的影子都不见一个。正在疑惑之际,远处有一飞马狂奔而来,到了近前才知是自己的探子,那人急得连话都说不上来。好半天翟钊才知道燕军已渡河占据了自己的营地。翟钊发觉自己又中了计,气得差一点儿从马上掉下来,当即下令回师。

翟钊的军队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人人疲惫不堪。刚回到驻地,忽听四周喊声震天,以逸待劳的燕军从四面包抄过来。翟钊的士兵哪里还敢应战,纷纷丢下武器,撒腿就跑。

这一仗翟钊全军覆没,幸亏自己跑得快才没有被俘虏。

慕容垂黎阳破敌,用疑兵调虎离山,而后乘虚夜渡,避免了一次硬仗,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胜利。

尔朱荣扬尘惑敌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北魏末年,在今天的河北一带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叫葛荣。他的部队发展到几十万人,葛荣自称天子,建国号为齐。

公元528年,葛荣率领几十万大军包围了邺县(今河南安阳北),并准备渡黄河进攻洛阳。洛阳是北魏政府的都城。消息传到洛阳之后,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只有车骑将军尔朱荣上书朝廷,愿意率军去抵抗葛荣大军。

这一年的正月,尔朱荣带了七千骑兵向邺城赶来。尔朱荣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对葛荣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他对部下说:“葛荣的人马虽然比我们多十几倍,但是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号令、严明的军纪。葛荣本人又很骄傲自大,所以要打败他也不是什么难事。”

尔朱荣很了解对方的虚实,而葛荣对对方的情况却几乎一无所知。他听说官军已逼近邺城,骄傲地对部下说:“我们自起兵以来一直打胜仗,尔朱荣竟然自不量力敢与我大军抗拒,可笑啊!可笑!你们准备一些绳子,到时好用来绑俘虏!”

葛荣把部队布置在邺城城北几十里的地方,准备与官军决一死战。

尔朱荣并没有指挥部队与葛荣展开正面交锋。而是先派一小股人马悄悄进入山谷中分散埋伏起来。每百人为一处,待命行动。

第二天,尔朱荣率领他的骑兵部队来到阵前。葛荣骑在一匹大白马上,用马鞭指着尔朱荣说:“就凭你这一点儿人马还想与我大军抗衡?我军只要每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你淹死,我劝你还是趁早投降吧。”

葛荣的话刚说完,忽听官军队伍中鼓声大作,对面山谷中人欢马叫,尘土蔽天,好似千军万马杀奔出来。这原来是尔朱荣布置的疑兵,让他们把树枝绑在马尾巴上,纵马来回奔跑,造成葛荣被重兵所围的气势。

葛荣见了这阵势,心中很迷惑,弄不清官军到底有多少人马,看样子人数也不会太少的。否则尔朱荣也不敢这样有恃无恐地前来叫阵。这样一想,心里竟然害怕起来。他的部队起初也很轻视尔朱荣,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到这时反倒畏惧起来,不敢出战。

尔朱荣见时机成熟,把马鞭一指,官军的骑兵像旋风般冲向葛荣阵地。葛荣的阵脚大乱,没有交战便纷纷后退。尔朱荣的骑兵如入无人之境,来回冲杀。每个士兵手中用的是刀,还在马侧挂一根木棒,近身搏战时用棒打,威力比刀还大。尔朱荣的骑兵训练有素,加上纪律严明,号令统一,将士们人人争先以一当十.葛荣的部队人虽多,但也抵挡不住,真如俗话所说的“兵败如山倒”,败兵像潮水般地退去,再也收束不住。尔朱荣率军乘胜追击紧紧不放……

这一仗,葛荣10万人的部队全军覆没,死伤无数,活着的纷纷缴械投降,连葛荣本人也被俘虏。

一个月以后,葛荣被押解到洛阳处死。

这次战役,尔朱荣以少胜多,以弱击强,7000精兵破敌10万,打得非常漂亮。其中的“扬尘鼓噪”是最精彩的一幕。相反,葛荣虽拥有10万兵马,但由于骄傲自大,终于导致全军覆没。

广设食具虚张势

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卡耐基

北魏后期,大臣尔朱荣把持了北魏的军政大权,政治十分黑暗,被压迫蹂躏的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久,蓟县(今北京大兴县)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领袖叫韩楼。起义军声势浩大,扬言要进攻洛阳。消息传来,北魏的达官贵人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但令人惊讶的是尔朱荣并没有派大部队征剿,而是只派大都督侯渊带了700骑兵去镇压。许多人对这个举动不理解,问尔朱荣道:“敌人势力那么强大,而您只派700骑兵去征讨,那不是用鸡蛋去碰石头吗?”

尔朱荣听了微微一笑,对那人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我们派大兵去征剿,敌人知道消息,必然有所防备。现在派小股人马去,行动迅速,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再说我很了解侯渊的为人,很有智谋,能临机应变。但派兵多了,他就不一定能统率得了。”那人听了,点头叹服。

侯渊接受命令之后,立即率领700骑兵向蓟县进发。一路马不停蹄,人不离鞍,很快来到了韩楼控制的境域。在离蓟县一百多里的地方,侯渊采取了东汉虞诩的“增灶进兵”之计,添置了许多灶和其他生活用品,临走时又故意留下了锅、碗等餐具。行军也多半选择在夜晚进行。这一番虚张声势的工作,果然令对方虚实难测。韩楼的侦察人员回去报告说尔朱荣已派出大部队前来征剿,看样子来势凶猛。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全城,韩楼军人心浮动,都很害怕。

一天晚上,侯渊的几百骑兵与韩楼部将陈周率领的1万多名马步军发生了遭遇战。侯渊发动突然袭击,亲率马队冲入韩军。本来就对官军有恐惧感的韩楼兵一下子乱了阵脚,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便纷纷缴械投降,侯渊以几百骑兵击溃了对方1万多人的部队,还生擒5000人,首战告捷。

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自己只有七百人很难控制这大批俘虏,他担心一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虚实,反过头来抵抗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侯渊沉思了一会儿,决定还给他们武器和马匹,放他们回蓟县去。

部下对他的这种做法十分不满,认为好不容易歼灭了一部分,再放回去岂不是放虎归山,增强了敌人的实力?

侯渊向大家解释说:“这一仗我们只是靠计谋获胜的。敌人不知我方虚实,因此怯战。我们只700人带上这些俘虏是个累赘,不如放他们回去。我知道韩楼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对这些人不会放心。我们可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直奔蓟城,到时可有好戏看了。”

这些俘虏如丧家犬一样急急忙忙赶回蓟城,韩楼问明情况后放他们进城了。不多一会儿,城外鼓声大作,韩楼登城一看,侯渊率军已兵临城下,在暮色里看得不很分明,只见黑压压一片,像是马上要攻城的样子.韩楼这一惊可不小,脑中马上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被俘人员前脚刚到,后面的官军也到?为什么侯渊还给他们马匹武器?莫非这些人是来做内应的?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很后悔把这些人放进城来。事到临头后悔也没用,还是早做打算趁城未被攻破逃命去吧。于是,他只带了几个亲信弃城而逃。但没逃多远被侯渊追兵擒获,蓟城也被侯渊攻占。

侯渊击韩楼的蓟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漂亮战。尔朱荣可算是知人善任,侯渊的700骑兵,在他“广张军声,多设食具”的策略运用下,抵得上千军万马。他的胆识与智谋略,在此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闭门藏旗守台省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南梁末年,朝廷发生内乱。大臣陈霸先杀了大司马王僧辩,王僧辩的弟弟王僧智这时正担任吴郡(今苏州)太守,听说哥哥被杀后便起兵反陈。陈霸先率领部队东征,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棱守卫建康(今江苏南京)。

王僧辩的外甥徐嗣先见建康空虚,便策动他的同族兄弟徐嗣徽反梁投齐。徐嗣徽约定南豫州刺史任约率领精兵5000人偷袭建康。两支叛军很快攻占了石头城,前锋进到台省(宫阙)下。

在叛军的猛烈进攻下,台省岌岌可危。

这时,朝内乱成一片。多数文职官员主张开城投降,一些贪生怕死的武官也纷纷附和。只有负责台守的侯安都坚决反对。他很严肃地对大家说:“台省是国家的根本重地,献城意味着亡国。各位都是社稷重臣,难道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请大家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坚守到底!”

众人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默默而退。

侯安都见叛军兵临城下,一切部署工作都来不及进行了,心里焦虑万分,情急之中,他忽然想出一条妙计。

他传令各部守城官兵不许出战,立即紧闭城门,藏起军旗。还下了一道严令:不许登上城头观看,违反军令者,格杀勿论!

一时间,整个台城一片寂静,静得好像根本没有人存在似的。

这异常的现象,反而使得叛军惊疑不定,不敢冒险攻城了。徐嗣徽对任约说:“城内悄无声息,这是很反常的现象。莫不是对方已有了防备,才故意装出这副样子引我们上钩的?我们可不能中了敌人的诡计。”

任约也表示同意他的看法,说:“现在天已快黑了,敌人的情况不明,还是待天明以后再采取行动吧。”

于是,叛军又都退回驻地。

侯安都见敌军退去后才松了口气,他料定天亮后叛军必将会卷土重来。于是连夜调兵遣将,布置了防守工作。

第二天天刚亮,果然不出所料,叛军又来到城下。还没等他们摆开阵势,忽然听得城内鼓声大作,从东西二门杀出两支人马,来势十分勇猛。叛军突遭袭击,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几乎没怎么交战,便大败而去。

11月,北齐派出援军准备渡过长江,支援石头城的叛军。但这时在外出征的陈霸先已结束战事,听说京城危急,连忙卷甲束旗秘密回到建康,派出水军在长江中游击溃北齐援军,烧毁敌船1000多艘,大获全胜。

陈霸先见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又命侯安都攻袭秦郡,大破徐嗣徽水寨。他还拘捕了徐的家属,并在徐的居室中得到了他平日所弹的琵琶和心爱的一只鹰。他令人把这些东西派人送到徐处,同时附上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昨日在老弟处获得这些东西,今日全部奉还。”

徐嗣徽见了这些东西,知道自己的家室已经完了,心中悲恐万分。

过了几天,梁军开始大反击,用重兵包围了石头城。当时城内严重缺水,一升水价值是一匹绢,许多人死于饥渴之中。齐军眼看支持不住了,便派使者来到陈霸先军中求和,陈霸先同意了。

这次建康保卫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侯安都采取了“闭门藏旗”的策略,麻痹了敌人。敌方因不知城内虚实竟不战自退,为守军赢得了备战的宝贵时间。这一战的“闭门藏旗”又是一曲精彩的“空城计”,让人拍案叫绝。

李世民疑兵退敌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隋朝大业十一年8月,从雁门关传来警报:大隋天子隋炀帝被突厥兵围困在雁门关。皇帝下诏书立即停止进攻高丽,并号召附近州县火速赶往雁门救驾。

在这次救援雁门关的队伍中,有一位16岁的英武少年,他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几天后,从各地赶来救驾的兵马陆陆续续来到雁门。但形势依然严峻,雁门郡41城,其中39城被突厥攻占,只剩雁门和崞县两座孤城还在隋军手里。雁门城墙残破不堪,只好临时拆除民房修筑防御工事。当时城中军民有15万人,所储存的粮食也只能供应15天,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突厥始毕可汗几次下令攻城,箭如雨下一样直射到隋炀帝的脚下,吓得隋炀帝抱着心爱的儿子痛哭流涕。进攻虽说被打退了,但过不了多久突厥兵又会卷土重来。

一天,担任雁门保卫战的总指挥——屯卫将军云定兴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如何退敌。各路将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这时,年轻的李世民也站了起来侃侃而谈,他说:“这次突厥动用他们的全部力量进攻雁门,是以为我隋朝没有防备。看样子他们不会长久,我们只要坚守城池,拖住他们……”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立即招来一片批评声。有人责问道:“现在的形势多么危急,即使有援军赶来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况且,城里的粮食也没有几天可吃了,我们还能守多久?”

李世民不顾大家的责难,依然心平气和地说:“正因为形势危急,我们才需要开动脑筋,用计谋击退敌人。兵法上说‘疑敌制胜’,我们不妨‘示实掩虚’,制造假象让突厥误以为我们的援军到了,准备反攻。突厥必然会中计退去,这样一来,雁门之围不就解除了?”

他终于说服了大家,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突厥的始毕可汗攻了几次城都被击退,坐在营中生闷气。忽然,一个小探子进来报告说:“大汗,汉军大部队开来增援了。”“什么?再说一遍。”“汉军大队人马到了,有几十里长呢。”

始毕可汗听了这个消息,心里大为吃惊。“要是来了大部队,这雁门可不容易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

晚上,他在几个亲兵的护卫下,偷偷地来到雁门城下察看城内动静。只听得城内鼓声震天,久久不绝,好像是在操练兵马。他心里忽然想道:“说不定汉军要反攻呢?这如何是好啊?”

其实,隋军的援军根本没有到来,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疑兵计。他故意做出的假象,果然使始毕可汗进退两难。如果继续围攻,怕久攻不下,撤兵回去,又心有不甘。正在犹豫之际,接到了后方的急报说北边告急。原来是隋炀帝派使者求救于远嫁在突厥的义成公主,让她假传警报的。突厥始毕可汗感到大事不妙,忙下令撤兵。

就这样,突厥兵围困雁门十多天之后全部撤了回去,雁门之围解除了。

在突厥兵围困、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李世民提出了“疑兵退敌”的策略,的确很高明。智慧与勇气并存,胆略与正气常在,那么“勇”而并非莽,“敢”而未必闯的人,则更值得敬佩。

攻其必救讨田悦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强大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日趋走向衰落。一些节度使控制着自己辖区的军政大权,如同一个个独立王国不听朝廷号令。

唐德宗时期,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了,他的儿子田悦要求继承父职,遭到政府的拒绝。于是,田悦公然起兵反叛。

朝廷接到田悦反叛的报告后,命令河东节度使马燧率军平叛。

叛军极其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广大人民非常痛恨。因此,在官军的进剿下节节败退,眼看就要一败涂地。田悦的谋士唆使他勾结另外两个节度使的儿子李纳、李惟岳共同谋反。三支叛军合在一块,共同对付官军。田悦军居中,李纳军驻东,李惟岳军驻西,首尾相连,大有向官军反扑一击的架势。

这时,马燧也率领各路官军进军到漳水北岸,准备与敌决一死战。

田悦见官军来势凶猛,便派部将王光修筑工事,据守漳水长桥,想阻止官军过河。

两军相持了一些日子,官军没有什么进展,而所带的粮食已快吃完,朝廷又多次催促进军,这可愁坏了马燧。他寝食不安,苦苦思虑着破敌之计。一天晚上,他在营中读书,当读到历史上孙膑“围魏救赵”一节时,大受启发,顿时有了主意。

第二天,官军把几百辆装满土包的车子推进了河中,塞住了上流的水。然后部队在浅水处渡过河去,推进到仓口一带,与叛军隔洹水相峙。

马燧的部将对此很不理解,他说:“粮少则利于速战。善用兵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诱敌人出战,以便在战斗中消灭他。要诱敌出战,最好的办法是去进攻他的老巢魏州,田悦知道后必定会回救的,到时就可以破敌了。”

马燧听了,十分赞同,于是命令在洹水上建造了三座浮桥,每天都派人向田悦挑战。田悦仍是坚守不出,暗中却部署了1万精兵等待时机出击。

一天晚上,马燧传下命令,半夜开饭,饭后各路大军直奔魏州。他又嘱咐各位将领说:“如果见敌人紧紧尾追来的话,部队立即停止前进,在原地列阵破敌。”

马燧留下小股人马留在营中击鼓鸣角,又命令一部分人准备好引火之物,埋伏在桥的附近,待叛军过桥之后焚毁浮桥,切断敌人的退路。

田悦得知官军大部队已向魏州进发了,惊慌得不得了,马上率领部队过桥追去。

官军见田悦的三支乌合之众已经追来,诱敌出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按原计划停止前进,迅速摆开阵势,列好阵脚,等待叛军追近前来。

不一会儿,田悦率领三军气喘吁吁地赶到了。

马燧把令旗一挥,精选的5000勇士立即出阵,旋风般地冲向敌阵。田悦的叛军还没有喘过气来,却遭到了突然袭击,顿时队伍乱了阵,再也约束不住。马燧见时机已经成熟,出动大军发起了攻击。田悦的叛军溃不成军,败兵像潮水般地退去。他们退到洹水边一看,原来的三座浮桥大火熊熊,已被焚毁。叛军叫苦连天,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前有大河阻挡,后有追兵赶来。叛军被逼进河中溺死的不计其数。

这一战叛军被杀死2万人,被俘虏3000人,田悦本人只带了少数亲随狼狈地逃回魏州。

马燧征讨田悦的这一战,成功之处在于采取了孙膑创造的“攻其必救”策略。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最后所取得胜利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满城尽是黄金甲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

这一首豪气冲云霄的《咏菊花》诗作者就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

黄巢起义后开始活动于北方,而北方正是唐朝统治力量雄厚的地区,不利于发展壮大。黄巢决定突入到唐朝军事部署相对薄弱的江南地区。

为了迷惑敌人,黄巢首先指挥部队向北进发,攻下沂州,接着又打下考城、濮城,队伍发展到10万人。朝廷摸不清黄巢的真实意图,以为他下一步进攻的目标是扬州。因此,连忙调集兵马去阻击起义军。

谁知黄巢虚晃一枪之后,又带领大军向西进发,矛头直指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这可不得了。朝廷又急忙征调河阳、昭义、宣武三镇兵马增援洛阳,又命令驻荆、襄一带的唐军日夜兼程来保卫洛阳。

朝廷的兴师动众,正好中了黄巢的调虎离山计。官军一离开长江流域,黄巢军乘虚抢渡长江。几十万人安然飞渡长江天堑,来到了江西,使官军的围追堵截又一次失败,连呼“上当”。

在江西战场,起义军旗开得胜,接连攻下虔州、吉州、饶州、信州等军事重镇,接着,又绕过宣州,进人浙江境内。

起义军在浙西战场先攻下杭州,又经杭州转攻浙东,攻占了浙东首府越州(今浙江绍兴)。起义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地方官吏纷纷投降。

起义军在两浙的重大胜利,引起唐王朝的极大恐慌。因为这一带是天下财富的集中地,也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唐朝廷急忙调荆南节度使高骈进浙江对付黄巢。

高骈是唐代末期的一位名将,曾经长期同羌人和南诏作战,富有作战经验。他所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进浙江后连连获胜。

黄巢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没有同敌人硬拼,而是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福建进军。起义军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劈荆斩棘开山道700里进入福建境内。这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少见的壮举。

黄巢军的突然出现,使福建的唐军闻风丧胆。起义军一举攻下防守薄弱的福州,接着又出兵攻打闽江流域的各州县,各地官员纷纷逃亡。福建境内大部分州县都在黄巢的控制之下。

转眼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黄巢决定继续向南进军,把矛头指向了两广地区。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乘虚攻克泉州、漳州,进入潮州。接着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