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养生经:最适合中国人的滋补祛病食疗方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57:43

点击下载

作者:彭玉清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餐桌上的养生经:最适合中国人的滋补祛病食疗方大全集

餐桌上的养生经:最适合中国人的滋补祛病食疗方大全集试读:

前言

自古以来,“吃”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填饱肚子、抵御饥饿那么简单。中国饮食文化讲究“以吃作补”和“以食为疗”,将日常饮食与养生、滋补、疗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饮食烹调技法、饮食营养搭配、饮食季节调理、食用药用滋补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实用价值,异彩纷呈。中国饮食具有养助益充的明显特点,各种菜系和百姓日常饮食重视素食烹调,以及药膳和进补,同时也讲究“色、香、味”俱全。在各种食物中,要达到风味鲜明、五味调和、滋养补身的境界,美食美物美味融会贯通,搭配菜肴的色彩和香味,既能畅神怡情,又能强身保养,这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食疗滋补是中华饮食的一大特征,也是形成东方饮食文化圈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文化、面食文化、药膳文化、时令饮食文化等,已经流传并影响到西方国家,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天然的食物都具备滋补养生功能,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积累了多种饮食养生的经验和智慧,逐渐形成一种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饮食养生文化。在地域风味上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和“南米北面”等说法,这些风俗习惯并不仅仅是对食物口味的偏好,更体现出中国人对食物养生的注重,结合当地的气候物产,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食物和五味相配合,调理出健康强壮的身体。因此,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所体现的饮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养生内容和智慧。除了地域风味之外,中国人的饮食还具备“四季有别”的特征,按照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烹饪。比如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等。同时,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术也适应了养生文化,与西方重油炸、重煎烤相比较,中国人常用炒、炖、蒸、焖、煨、生拌等烹饪方式,这些烹调手法不仅能保持食物的天然营养和滋味,而且有利于人体对食用营养的吸收,起到养生滋补的作用。中国的饮食烹饪也重视药膳文化,食物往往与医疗保健有密切联系,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延续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传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或者在烹调过程中加入适量滋补疗养的药材,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治目的。现代中国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日常工作繁忙,人们往往忽视了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将食物简单地看做是填饱肚子的物品,不讲求营养搭配和保健养生,长此以往引起身体各种不适和疾病。同时,西方的快餐文化传入中国,油炸食品、零热量食品、碳酸食品、添加剂食品、垃圾零食等接踵而至。很多人从孩童时期就吃得快、喝得快、累得快、病得快,身体成为各种不良食物的堆积站,积累了过多的毒素而引发各种病变。本书是为了让现代中国人了解古老的饮食智慧,顺应天然食物与人体机能之间的配合补养关系,做到四季饮食分明,口味与健康滋补相协调,日常美容养生,并用健康的食物来防治各类常见疾病。本书的最大特色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体质设计食谱菜单,包括男性和女性各自的饮食特点,儿童和老人不同的饮食需求,美容健身者和病患者不同的饮食目的,通过“健”、“补”、“养”、“疗”四大角度探讨饮食功能和特殊需求,提升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的营养健康水平。“人以食为天,健以食为先”,食物的营养和保健必将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理由关系自己该吃些什么,怎么吃才会更健康更放心,本书的实用性能够帮助大家了解食物保健养生的各种知识,并对日常生活的健康保养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愿读完这本书之后,大家都能成为关注食疗保养的高手,从“吃”入手,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油!

第一篇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吃的智慧”——老祖宗传下来的药食通补之道

第一章 膳食平衡,长寿延年

食不得法,病从口入

饮食是人类摄取营养、维持人体新陈代谢所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证。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们既可以通过饮食吸收各类营养物质,并化生为气、血、津液,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很多病菌也会在吃饭的过程中入侵身体,即俗话说的“病从口入”。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会”吃饭,并且要好好吃饭,才能“趋利避害”,既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又远离了那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吃”出来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公布过一项调查报告,报告表明在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高危因素中,与营养有关的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症、缺铁性贫血。除此之外,有1/3的肿瘤的发病与饮食有关。可见,很多常见的疾病是我们不小心“吃”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营养搭配不合理

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去吃,而忽略了营养的均衡。比如很多人爱吃肉,讲究“无肉饭不香”,每顿饭都只吃肉,而不喜欢搭配一些蔬菜,于是慢慢地就吃出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短时间内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一旦出现症状,多半已经病得很严重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脂肪与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高脂肪摄入者非常容易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由此可见,饮食绝对不能“惯”着我们的嘴,也不能由着我们的喜好,而是应该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这样才能吃出健康的身体。饮食卫生不注意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都市人群越来越重视独具特色的饮食。于是,路边摊之类的“风味小吃”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许多小吃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而且吃东西的人也比较杂,很容易染上一些传染性的疾病,比如肝炎。另外,路边小摊的所谓“特色小吃”更多讲究做得快、熟得快,以致不注意生熟食分离的卫生要求,很容易让食客染上寄生虫病。饮食习惯不科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使得很多人养成了早上不吃早餐、空腹喝咖啡等不良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慢性胃病、胆结石、胃结石等疾病。俗话说得好:“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我们都应该知道,老祖宗是不会“忽悠”我们的,这些谚语都是他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成为人们遵循的科学饮食典范。只有科学饮食,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避免各类疾病的发生。科学饮食六不宜

不宜用白砂糖拌凉菜:砂糖中常有螨虫及其分泌物、虫卵及脱下的皮,食后可出现腹痛、泌尿系统刺激症状、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饭后不宜立即吃水果: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类物质,若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就会腐败而形成胀气,使胃部不适。

吃肉后不宜马上喝茶:饭后马上喝茶就会使茶叶中的鞣酸和肉中的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质,减弱肠蠕动,重者易产生便秘。

不宜过食豆制品:实验表明,人体内大豆蛋白过量会使正常铁质吸收量降低九成,有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烹调时不宜多用佐料: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有些天然调味品如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等有一定诱变性和毒性,过量可导致人体细胞畸变,诱发多种疾病。

不宜用过热的油炒菜:油烧得过热易产生一种硬脂化合物,对人体有害,过食这种过热油炒的菜,易患胃病。好习惯让你避免“病从口入”饮食宜新鲜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不能吃霉变和变质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有多种致突变物和致癌物。食用发霉的花生(黄曲霉素)、过食腌渍品,易患肝癌;食用过热的食品,如热面条、热茶等,易患食管癌;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疲劳,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各种癌症的发生。熟食为主

生冷之品不易为脾胃所消化吸收,并且容易损伤脾胃正气;熟食腥膻之气已被去除,并且已经成为温热之品,易于消化。忌暴饮暴食

节日尤忌暴饮暴食,胃扩张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等症。胆囊炎患者尤其要注意,油脂过量,刺激胆囊分泌,会引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松花蛋中含有一定量的铅,过食会引起铅中毒。十种食物不宜多吃

臭豆腐含有大量挥发性盐基氮和硫化氢等,这些都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腐败物质,对人体有害;味精的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过量会使血中谷氨酸的含量升高,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方便面因为含有食品色素和防腐剂,过量食用对人体不利;葵花子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过量食用消耗体内的胆碱,影响肝细胞功能;菠菜中的草酸易和体内的钙、锌结合形成盐类排出体外,可引起体内钙、锌缺乏症;每千克猪肝含胆固醇400克以上,多食易导致动脉硬化;牛羊肉熏烤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等诱发癌症的物质;腌菜腌制不好,菜内会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油条中的明矾含铝,过量食用会对大脑和神经细胞产生毒害。

调和五味,吃出健康

中医学家认为,食物有“四性五味”之说:食物的“四性”即温、热、寒、凉;“五味”即咸、甘、苦、辛、酸。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只有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出食物的功效;只有针对自己的体质,合理搭配饮食,才能在健康的基础上达到养生的目的。分清食物“四性”,远离“同性”饮食食物分四性

食物的“四性”指食物具有温、热、寒、凉4种不同性质。在“四性”的食物中,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能够起到清热祛火、排毒的作用,还能够减缓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于一些慢性炎症亦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效果,如白菜、南瓜、藕、兔肉、田鸡等;温、热性食物具有温阳驱寒的作用,能够起到补虚养血、强身健体、祛寒除湿的作用,如生姜、蒜、葱、韭菜、狗肉、羊肉等。辨证施治,远离“同性”食物

食物有“四性”之分,人的体质也有寒、热之别,因此,食物的选择还要根据人体体质的不同,因人而异。具体来说,寒性体质的人产热低,手足较冰冷,脸色苍白,容易出汗,大便稀溏,喜欢喝热饮。寒性体质的人如果食用凉性食物,则其自身冰冷的感觉更严重,而由于四肢冰冷感增加,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就会造成即使在暑热天气下,仍有手足麻痹的感觉,进入冬天后寒证则会更加剧烈。怕冷的人,不宜吃螃蟹、竹笋、柿子和香蕉,因为这些食物性寒凉,吃了会使肠胃不适,甚至造成腹泻,使阳气受到损失。热性体质的人,产热量大,脸色红赤,容易口渴,小便色黄赤而量少,喜欢喝冷饮。如果热性体质的人多食用温热性食物,则会越发导致口干舌燥、上火,使热证加剧。火旺的人应尽量少吃羊肉、狗肉、泥鳅、桂圆和韭菜,因为这些热性食物火大,食用后会口干舌燥,浑身不舒服。

因此,秉承“同性相斥”的原则,寒性体质的人就应该避免食用寒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就应该避免食用热性食物。了解自己的体质,看清了食物的“性情”,就能够正确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食物,而避开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食物了。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调和食物“五味”才能有利健康。辨明食物五味

在中国古代医学中,食物除“四性”之外,还有“五味”之说,即酸、辛、甘、苦、咸,它是食物性能的又一表达。

酸味食物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比如乌梅、山楂、石榴等。但凡事讲究“过犹不及”,“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即食酸性食物过多,就会引起皮肉坚硬、皱褶,失去弹性,嘴唇也会变厚并且经常起皮。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但“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即吃多了辛辣的食物,就会引起筋拘急而不柔和,使爪甲干枯而不坚韧。如果筋的弹性变差,则意味着肝出现了问题,所以肝病患者应少吃辛辣食物。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蜂蜜等。但“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类的食物,其实是缓、散的,而肾主收敛。以头发为例,头发是否滋润,跟气血有关;头发黑不黑,长的好不好跟肾有关。吃太多甜食,就会致使头发脱落,因为甜食导致肾的收敛作用减弱了。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瓜、杏仁、百合等。但“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就会影响肺气的生发,如果肺气不足,皮肤得不到滋润,就会出现干枯萎缩状况。

咸味食物有泻下、软坚、散结、补益阴血的作用,如盐、海带、海蜇等。但“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就是吃太多咸的食物,会影响血的生发,使得血脉慢慢凝聚,久而久之就会面色变黑。五味调和保健康

中医认为,酸涩味指代的功能是收敛坚阴,苦味指代开泄燥湿,甘能补益调和,辛能发散、通气血,咸能软坚泻下。“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先了解食物的“五味”对人体分别有怎样的作用,才好“对症下药”,吃出健康。

酸走筋:筋病禁多食酸,因为酸本肝之味,肝主筋、气条达,酸味主收,太过则伤条达之气,肝伤则筋失养,因此筋病忌多食酸。比如经常抽筋的人就不宜吃如山楂之类的酸性食物。

辛走气:辛主散,气病多食辛则耗散太过,气愈加受伤,故气病禁多食辛。比如哮喘病人不宜吃辛辣的食物。

甘走肉:甘味有滋养肌肉的作用。甘属土味,与脾相配,肉病过食甘味,甘味太过则滞塞脾气,脾运不行,肉无从生,故骨肉病禁过食甘味。比如尿毒症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

苦走血:苦本火之味,苦味太过则凝涩而耗,故血病多食苦则血被耗损,凝涩不行,所以血病禁食苦味。比如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病病人禁食过苦的食物。

咸走骨:咸类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咸,这样才能把骨养好,把肾养好。《黄帝内经》上说“咸入肾”,是说咸味的食品有滋补肾阳的作用。肾主骨,过咸则伤肾,肾伤则骨无所生,骨病禁多食咸味。比如肾病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长寿饮食四字箴言“淡、杂、鲜、野”的饮食风格,其实是以儒家食礼学说和道家养生学说为核心的养生概念。淡

从生理需要角度来讲,成人每天吃1克盐就足够了,但是那样饭菜未免太没味道,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南方人饮食比较清淡,一般不会超过这个量,但北方人口味偏重,觉得盐、酱油放少了,菜就没法吃,而且炒菜之外,还会吃腌的咸菜、咸肉、咸蛋等食品,每天盐的摄入量大多超标。长此以往,身体的健康自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平时炒菜时尽量少放盐,或者用糖、醋、姜、葱、胡椒、蒜等来替代盐和酱油,坚持下去,长寿将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愿望。杂

所谓“杂”,就是粗粮、细粮混着吃,荤菜、素菜搭配吃。这是因为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如果只摄入单一食品肯定会造成人体营养素的缺失。

中医自古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认为吃得越杂,越有利于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协调。从饮食美学的角度来说,只习惯吃几种食物,人的口味就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而经常以不同品种和不同口味的食物来调适生活也是一种饮食趣味。鲜

新鲜蔬菜不但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拥有好口感,而且里面的营养成分也破坏得最少。它们就好比清晨的清新空气,携带了生命最初的信息密码,附加着大自然的阳气,被人体摄入后具有补心补肺、养护肠胃的作用。野

从中医的角度看,野菜不仅能够丰富餐桌,还是防病治病的良药。比如,荠菜有清肝明目、中和脾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能治疗痢疾、肝炎、高血压、眼病等疾患;蒲公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于糖尿病、肝炎病人食用;马齿苋不但消炎解毒的效果显著,而且还能预防痢疾,并对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有独特的疗效;苦菜则可以解毒、凉血,治疗痢疾、黄疸、肛瘘;野苋菜清热利湿,可治疗痢疾、肠炎、膀胱结石、甲状腺肿大、咽喉肿痛等病症;蕨菜具有清热、利尿、益气、养阴的作用,可用于高热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的辅助治疗。“淡、杂、鲜、野”四字作为一种源于大自然、融入地方文化的饮食特色,经过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已获得广泛认同,概括了饮食文化中所隐含的长寿奥妙。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得“淡、杂、鲜、野”的饮食秘诀,就是找到了打开长寿之门的一把钥匙。吃饭也要“亲贤远佞”

中国有句俗语,叫“远亲不如近邻”,但在传统养生学中却认为“近邻不如远亲”。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接触的食物也有“远”、“近”之分。原因就在于,“远亲”食物中保留了“近亲”食物所不具备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大多丢失了,只有通过吃“远亲”食物,才能将其补回。何谓“远亲”食物

以鱼虾蟹跟牛羊猪相比,前者距离人类要远些;而植物类食物又远于动物类食物,因此,鱼虾蟹、植物类食物就可以被称为“远亲”食物。

具体来说,这种在空间和生物学关系上以及物种进化过程中距离人类相对较远的食物,就可被称之为“远亲食物”。将这个概念延伸到更深、更远的层次,就可以理解为,野生食物远于人工种植的食物,海洋中的食物远于陆地上的食物。

在中国的“长寿之乡”如皋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吃四条腿的不如两只脚的,吃地下跑的不如天上飞的,吃天上飞的不如水里游的,吃水里游的不如地上种的。尽管那里的人们不明白什么是“远亲”食物,但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远亲”食物。正是这种通俗、简单的生活经验,让如皋人受益匪浅,如皋也有了“长寿之乡”的美称。“远亲”食物营养大“比拼”

蘑菇:蘑菇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蘑菇对养生的重要性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其中有“蘑菇可祛蛔虫、蛲虫,解蛇螫之毒”的记载。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蘑菇可以“益胃肠、化痰理气、通便排毒、镇痛镇静”,并且对稳定老年人血压、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显著的疗效。在“长寿之乡”如皋生活的人们不但大面积种植蘑菇,而且还经常食用,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蘑菇对治疗老年人脾虚气弱、食欲不振等有显著的疗效。即使是我们周围,很多人家的饭桌上也经常出现“小鸡炖蘑菇”的菜肴,将鲜蘑菇与小鸡同炖,不仅美味可口,还可以治疗脾虚、乏力等症状。

海带:海带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海洋食品,被誉为“碘之王”。中医认为,海带性味咸寒,既可软坚散结,又能行水化湿,治疗结核、脚气、水肿等症,此外对酒精中毒、煤气中毒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孕妇经常食用海带,还有利于胎儿发育,尤其对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极为有益。海带又被誉为“长寿食品”,原因就在于它对预防血管硬化、心脏病和肝硬化能起很好的作用。用绿豆、海带和大米掺和炖熬的绿豆海带粥,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用干荔枝10枚与海带、海藻同煮,加入黄酒、葱、姜、大料、桂皮、盐等调料,可以有效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以海带、鳖甲、红枣、猪肉熬制而成的长寿汤,更是补气驻颜、益寿延年的滋补汤。

黑木耳:黑木耳大多寄生在桑、栎、榆、杨、槐等树木枯朽的枝干上,“味甘性平,入胃、大肠经”,其食用价值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的药用价值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其中说它有“益气补肌,轻身强志”的功效。中医认为,黑木耳作为食品,味甘淡,可以“参与”到任何美味佳肴中;而黑木耳作为药物,则是难得的补品,性平力缓却不腻不燥,可长久食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黑木耳作为家常菜的配菜,比如在炒肉片和肉禽炖品中加入黑木耳,不但使菜肴味道鲜美,还能强身健体。此外,可以将红枣配木耳熬成木耳红枣汤,月经前1周到月经结束这段时间每天或隔天食用,能改变女性的黯黄肤色;用黑木耳和红枣、大米、冰糖熬成稀粥,可以滋阴润肺,治疗咳嗽、咯血、气喘等症。

螺旋藻:螺旋藻跟前面提到的“远亲”食物有所不同,因为它属蓝藻类,墨绿色,因呈螺旋状而得名,既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物之一,更是距离人类十分遥远的远亲食物。螺旋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可以保护心血管、肝、肾,对贫血、风湿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能美容、调节免疫力、抗辐射、抗疲劳,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新鲜的螺旋藻只要用水冲洗干净即可食用。将螺旋藻冲水饮用,或者将螺旋藻与果汁、稀饭等食物同时饮用,还可以涂抹在面包、馒头上食用。长期食用螺旋藻可以令老年人气色清新、容光焕发。

既然了解到这些“远亲”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而且长期食用还有助于延年益寿,那么,何不将这些“远亲”变为我们的“益友”呢?科学合理地食用这些食物,补充营养成分,健康身体、延年益寿将不会是难题。

一日三餐,巧食不得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果腹存身作用,延伸出了更广泛的养生意义。中医养生学认为,饮食养生的目的除了要维持生存之外,还要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因为饮食是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所以,食物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比如,我们了解到的“茶入肝经,梨入肺经,大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健康作用更为明显。吃饭养生的原则吃饭不在多,贵在有节制

元代名医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说:“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也有“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的告诫。《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指出食物中的五味,不论哪一味吃多了都是大忌。比如,酸性入肝,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脾气衰竭,肝在五行中属木,木盛则克土,而脾属土,所以肝强脾就弱,日久脾气绝;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心气抑郁;过食苦味会使皮肤粗糙,毛发脱落;过食甜味会使脸发黑,肾脏中的肾气失去平衡;过食辛味会使人筋脉败坏,精神受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如果我们能把饮食这个有形有质的东西法于天地,懂得节制和取舍,就可以使身体阴阳和谐,永葆健康。

饮食不要过多,贵在节制,才能保证气血和谐顺畅,身体健康无恙,如果贪吃求饱,积滞难消,就会暗耗内伤,也会因此招致疾病。吃饭八分饱,健康活到老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身患多种疾病,但是仍然活到了83岁,据说他的养生经验就是每顿只吃八分饱。“吃饭只吃八分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饮食原则,也是被医学和实践证明了的长寿秘诀。

吃饭只吃八分饱时,天地间的阳气能够将胃里的食物消化掉,而化掉的食物就会变成气,补充人体阳气,阳气一足,整个人就会很有精神;反之,胃里如果堆积太多的食物,阳气化不掉,反而消耗了阳气,人自然觉得身体疲惫不堪。

无独有偶,日本的长寿老人在谈到长寿的秘籍时,也总结出“吃八分饱,喝一杯茶”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当吃饭吃到八分饱时,就必须放下筷子,然后喝一杯茶,此时会有吃饱的满腹感。这样的健康生活方式,使得日本人的寿命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物皆有“术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想必也是同样的道理吧。家常便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细嚼慢咽最可靠

吃进来的食物要用牙撕、舌搅、唾化,直到食物变细、变碎、变软,才可以进入脾胃;只有食物变得细碎,才更有助于脾胃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才更容易被吸收。囫囵吞枣的后果,一方面会加重脾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反而是一种浪费。因此,平时吃饭一定要避免狼吞虎咽,而是应该细嚼慢咽,才更有助于消化吸收。暴饮暴食要不得

面对美味佳肴,人们难免有大吃一顿的冲动,有人甚至不吃撑绝不放筷子。但是,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饱食的人的大脑更容易早衰。人在就餐时,如果吃得过快或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过度饮食。吃得过饱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如果胃经常处于一种饱胀状态,胃的容量就会增大,消化吸收功能就会下降,易造成消化不良。大量摄入的脂肪、蛋白质不能有效地利用,就会大量贮存起来,造成营养过剩,极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为了身体的健康,也应该拒绝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首要保证。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应该做到:合理分配一日三餐量,即秉持“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则,合理分配食物的摄取量;在该吃饭的地方吃饭,也就是说,吃饭就应该在餐桌上,坚决不能在床上或其他不适合的地方吃饭,以免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后也要养生,俗话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吃饱了最好不要坐着不动,一方面会累积脂肪,容易长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消化吸收,适当的散步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并不是一种高深的学问,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民以食为天,重视饮食文化,用饮食来补养身体、保持健康,或者用饮食补养法来使病人尽快康复,可以说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了。

因此,家常便饭只要吃得“好”,一样可以吃出健康、吃出长寿。茶、汤、粥——长寿老人的三件宝

许多人都羡慕如皋人的长寿。如皋人可以说是聪明的,他们很善于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巧用生活智慧,在饮食、生活习惯、防病治病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长寿养生法;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最便捷的方法防病治病,使身体受到的伤害最小,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比如,他们会在冬天把羊肉和白萝卜同煮,吃肉喝汤,进行热补;夏天用藿香和淡竹叶泡茶喝,有效防暑;为了明目,用开水冲泡枸杞子服用;为了防止口舌干燥,以开水冲服车前草;为了治疗胃溃疡,把馒头片烤煳食用;为治疗咳嗽,用白萝卜汁加白糖开水冲服;如此等等。可见,如皋长寿老人的长寿之道并不是多么深奥,多么难学,下面我们来看看如皋的长寿老人都有哪些长寿菜单。喝茶喝出健康

1.橘皮茶。橘皮、茶各2克。把清洗干净的橘皮切成丝、丁或块,和茶叶一起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橘皮茶不仅味道清香,而且有开胃、通气、提神的功效。橘皮茶中再加几颗红枣就能泡成橘皮枣水。红枣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效,与橘皮配在一起能理气中和,特别适合消化性溃疡、胃脘痛的人饮用。

2.夏菊茶。用夏枯草、野菊花泡水是夏日的绝佳祛暑之品。取夏枯草15克、野菊花20~30克。将二者捣碎,冲入适量沸水,盖闷浸泡15分钟。频频饮用,一日内饮尽。夏枯草性味苦辛、寒,《神农本草经》中说它“主寒热”;野菊花性味甘苦辛、微寒,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之效,并且善治肿毒湿疹,《山西中药志》说它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并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者合用不仅能发散解表、清热解毒,还能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全身乏力,对皮肤过敏、颈淋巴结炎等也有功效。

3.蒲公英茶。将未开花的蒲公英洗净、晒干、切碎,备用。使用时,取5克干蒲公英,用200毫升的沸水冲泡5~10分钟即可。蒲公英茶对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高热无汗或有汗不退、全身酸痛以及疮痈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治疗作用。

4.桑菊薄荷茶。桑菊薄荷茶能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目赤、咽痛、发热、口渴等。取竹叶15~30克,菊花(或白茅根)、桑叶各10克,薄荷6克,一起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桑叶、菊花相配,既能疏散风热表邪、清利头目,又能清泄肺胃之热邪,使肺司清肃。薄荷性味辛凉,也是发汗解表、疏散风热的良药,能增强桑叶、菊花疏散风热之力。竹叶性味甘寒,功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引热下行。白茅根甘寒养阴,润燥利咽,清热生津,可除肺胃之郁热。

5.葱姜核桃茶。核桃仁2颗,葱白、生姜各少许,一起捣烂,加入红茶,放入水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葱姜核桃茶的功效主要是温散发汗。本品常用来治疗肾阳不振和肺气虚弱,患有慢性咳嗽、气喘、风寒,觉得全身酸痛、流清鼻涕时,喝此茶非常有效。粥是公认的养生保健佳品

粥在古时候被称为糜、膻、酏等,古人写作“鬻”。关于粥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本草纲目》中曾称赞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而宋代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彻底道出了粥的神性气质。明代李时珍也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列有50多种粥的做法和药效。现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健康粥歌”: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想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可见,粥作为公认的养生保健佳品,其功效毋庸置疑。在此介绍5款简单而又营养丰富的养生保健粥:1.人参糯米粥。人参10克,山药、糯米各50克,红糖适量。首先将人参切成薄片,与糯米、山药共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红糖。本品具有补益元气、兴奋中枢神经、抗疲劳、强心等多种作用,经常食用此粥对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2.鸡归大米粥。乌骨鸡1只,大米50克,黄芪45克,当归、红枣各15克,肉桂3克,盐适量。先将乌骨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备用;再将黄芪、当归、红枣、肉桂加水煎煮2次,第2次煮沸后30分钟,取药汁2000毫升,与乌骨鸡、大米同入砂锅中,共同煮粥,加入盐适量,吃鸡饮粥,每周1~2次。经常服用此粥具有滋补强身、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能发挥显著的抗疲劳功效。

3.鳗鱼山药粥。鳗鱼1条,山药、大米各50克,料酒、姜、葱、盐各适量。先将鳗鱼剖开除去内脏,洗净,切片放入碗中,加入料酒、姜、葱、盐调匀,与山药、大米共同煮粥服食。此粥具有气血双补、强筋壮骨的功效。

4.车前子粥。车前子除了可以和干姜一起冲水外,还可以与大米一起煮粥。取车前子20克,大米100克。先将车前子用布包好后加水煎成汁,再将淘好的大米倒入车前子煎的汁中,一同煮为粥。车前子能利尿通淋止泻、清肝明目、化痰止咳,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及高血压、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的老人可将其作为食疗之品。

5.马齿苋绿豆汤。新鲜马齿苋30克,绿豆50克。把新鲜马齿苋洗净,一同放入水中,绿豆炖至熟烂,煎汤服食。马齿苋,别名长命菜、长寿菜、安乐菜,是夏秋季节民间常见的野菜,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效。盛夏时节,用马齿苋和绿豆一起煮汤可预防中暑;另外,此汤还能治疗痢疾、肠炎。熬炖补品利长寿

1.参芪猴头炖鸡。猴头菇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红枣各10克,姜片、葱段、料酒、高汤各适量。将猴头菇洗净去蒂,发涨后挤去水分,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的厚片待用。母鸡去头脚,剁成方块,放入锅内,加入姜片、葱段、料酒、高汤,放入猴头菇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红枣,用小火慢炖,直至鸡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鸡汤本来就是大补之物,在炖的过程中又加入党参、黄芪、红枣和猴头菇,使鸡汤的补益之效更加明显。猴头菇又名猴头菌,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适用于患有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的人;鸡汤益气养血,健脾胃,疗虚损,善补五脏;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促进造血,抗溃疡,消炎等;党参补中益气,益血生津;红枣能健胃补血,滋养强壮。把它们配伍在一起,便成为一道既能治病、又能养生的滋补药膳。

2.泥鳅炖豆腐。泥鳅、北豆腐各100克。先将泥鳅除去鳃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和盐,煮至半熟,再把豆腐放入锅中,炖至泥鳅熟透即可,宜空腹温热食用。

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的功用,可除燥、防治阳痿,还可以作为治疗盗汗、痔疮的辅助食品。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很少,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食用。泥鳅和豆腐同炖,能补脾利湿,对黄疸、小便不利及脾虚胃弱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患有迁延性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作用。“早晚喝粥,中午吃饭”,想不长寿都难

早晚喝粥、中午吃饭的模式,可以说是现今大多数家庭餐桌上不变的三餐食谱,基本上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别看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两粥一饭”模式,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养生学问。在这种的“两粥一饭”概念中,其实含金量最重的部分是两餐的粥。早晚喝粥,顺肠道、保健康《医学入门》中有“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的记载。

宋代文学家张耒也专门写了一篇《粥记》来说早晨喝粥的好处:“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原因在于,胃经过了一夜的蠕动,存食基本排空,此时处于空虚状态的胃正需要补充水分和吸收营养,如果吃些生冷和坚硬的食物,则会刺激胃,使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一碗暖暖的粥正是我们“疲惫”的胃所需要的。经常喝粥,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作用。

可见,早晨喝粥的好处就在于调节脾胃。而酉时(17∶00~19∶00)是“肾经当令”,即肾经值班的时间,此时补肾事半功倍,所以晚上喝粥补肾的效果会特别好。中午米饭配菜,清淡合时最重要

中国人喜欢中午吃米饭。吃米饭或许没有太多讲究,而配菜却需要注意很多,大鱼大肉、油、糖绝对要少吃,应该多吃一些青菜、菠菜、豆腐、白菜之类的家常菜。

俗话说“鱼上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因此,要想让自己跟“三高”划清界限,就应该保持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蔬菜的选择上,应多吃时令蔬菜,不吃不符合节气的蔬菜。具体来说,春天吃新鲜的小油菜、韭菜、青椒、蒜苗、豆芽、松子等,这些都是季节菜,又是偏阳性的食物,适合春天养阳;在夏天,吃西红柿、丝瓜、黄瓜、菠菜、芹菜等,这些新鲜蔬菜有助于体内的气向外生发,排掉多余的藏气;入秋后,吃萝卜、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等,尤其是山药和芋头,前者补肾健脾,后者润肺、润肠、补血,适合气血收敛;而进入冬天,除了多吃油菜、白菜、山芋、红枣外,还要增加温补的动物食品和海产品。“两粥一饭”模式体现了人们以清淡为主,以养生为目的的饮食特点。大道至简,这个饮食传统看似最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十不贪”——老年人长寿的饮食关键“十不贪”是延缓衰老、抵抗疾病的关键,身体各项机能日益下降的老年人一定要遵守。老年人身体器官的功能日渐弱化,这就需要老年人在选择食物时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身体吸收营养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在老年人的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十不贪”。不贪肉

老年人若过多食用肉类食物,会引起营养失衡和新陈代谢紊乱,从而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不贪精

精细米面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较少,长期食用会减弱肠蠕动,因此老年人应适当多吃些粗粮。不贪硬

老年人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如果贪吃坚硬或未熟烂的食物,时间长了易患消化不良或胃病。不贪快

老年人往往牙齿脱落不全,饮食贪快易造成咀嚼不烂,从而增加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或胃肠不适。因此,老年人饮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磨碎,而且由于咀嚼引起的反射,还会促使消化腺大量分泌腺液,有利于食物充分消化。同时,饮食太快还会增加鱼刺或肉骨头卡住喉咙、哽噎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不贪饱

老年人饮食七八分饱即可,如果长期贪多求饱,既会增加胃肠负担,又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发生猝死。不贪酒

老年人长期贪杯饮酒会使心肌变性,失去正常的弹性,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损害肝脏,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贪咸

老年人摄入钠盐过多,容易引发高血压、中风、心脏病及肾脏疾病等。

因此,老年人的日常饮食应清淡一些,而且要少吃咸菜。不贪甜

老年人食用过多的甜食,可造成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引起肥胖症、糖尿病、瘙痒症、脱发等,不利于身心健康。不贪迟

老年人的三餐进食时间宜早不宜迟,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饭后休息,可以避免积食或发生低血糖。不贪热

老年人的饮食宜温不宜烫。过烫的饮食易烫伤口腔、食管和胃黏膜,时间长了还易引发食管癌和胃癌。

老年人的饮食应遵循这“十不贪”,才能全面吸收食物的营养,补充身体所需,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享受人生。膳食的三种变法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味觉、咀嚼、消化和吸收功能,其减退的速度会更快,再加上易患多种慢性疾病,所以,饮食要不断地变化才能满足身体需求。针对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营养学家研究表明,每日饮食应合理、多变,以刺激逐渐老化的生理功能,增进食欲,保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品种求变

营养学家认为,饮食养生就是要保持人体的营养平衡,不能偏食。因此,每天至少要吃十几种食物才能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三餐求变

由于一日三餐进餐的时间不同,人体的生理过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每餐的食谱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比如:早餐要坚持食用适量糖类、蛋白质和低脂食物;午餐以充足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为主;晚餐以低糖、低蛋白、低食食物为主。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保障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求变

季节不同,天气会有很大变化,人的生理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饭菜。比如:春季要多吃温补阳气之类的食物;夏季要多吃清热祛火的食物,并注意补充水分和钠、钾、钙、镁等营养物质;秋季气候干燥,饮食要点是养阴润肺;冬季寒冷,饮食要点是保阳潜阴,多吃敛阳护阴的食物。

第二章 科学用药,健康相伴

中药当中蕴含长寿的智慧

中药作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药物,不仅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因其毒性小、副作用少的特点,又被人们作为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养生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具有养生功效的中药还能够起到抗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有益人体的防病防衰作用。如果能够正确地有针对性地使用这些药物,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防治疾病,都是有帮助的。什么是药物调理养生

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选用相关中药组方配药,或与食疗相结合组方配膳,调养身体,以达到增强体质、补虚治病、健身防病、促进康复、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保健法称为药物调理养生。药物调理养生的原则预防为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临床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溃疡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60%以上开始于中年时期。从40岁以后,需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食药保健,重在调养脾肾,旨在固护先天和后天、补虚泻实、调理气血阴阳,达到动态平衡。审因施补

运用补养药可以分为无病强身和有病调养两大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进补,都不可盲目,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审因施补,合理选择药物。

审证施法,就是根据脏腑功能虚损的性质和体质特点,选用不同的进补方法。

方法分别如下。

平补法:针对慢性虚弱体质,选用平和温良之品,用药宜缓,以求长效。

清补法:是补而兼清的方法,多用于阴虚内热体质或热病后期。常用的药物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梨汁、荸荠汁、芦根、石斛、西洋参等。

温补法:适用于虚寒体质或是虚寒证,多用性味温和、不燥不烈之品进行调补。例如里虚寒证可以选用党参、白术、砂仁、干姜、甘草等。

峻补法:适用于虚极和危重症,用高效、速效药物补救危重症之法。如大出血或大汗、大吐、大泻后的虚脱者,可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等。补勿过偏

进补的目的在于协调阴阳,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保健用药组方应法度严谨、配伍得当,补泻升降、温清合理,互相协调、有机配合,防止药物的偏颇之弊。补勿滥用

补是针对虚而采取的方法。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补,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要防止“盲目进补”,“无虚滥补”和“虚不受补”几种情况。否则,将会导致疾病,或诱发痼疾。补泻结合“补”的主要作用在于“扶正”,其含义有二:其一扶正去邪,此为攻补兼施,做到扶正而不碍去邪,去邪而不伤正;其二补益,纯补之法,用药不宜急于求成,而宜缓图其功。“泻”的主要作用在于“去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重补轻泻。平素膏粱厚味不厌其多,气血痰食壅滞情况颇多,此已形成了健康的隐患。盛者宜泻,这是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如泽泻、山楂、何首乌、决明子、三七、荷叶、人参、黄芪、杜仲、灵芝、菊花、枸杞子、茵陈等。

在药物调养中宜补泻结合,以补虚不碍邪、泻实不伤正为原则。归经决定治疗部位

中药通过影响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达到改善人体的功效。经络既是辨别疾病部位所在,也是中药作用指向目标之一。因此,凡是能够治疗某经疾病的药物,中医就将其归属于某经。例如,麻黄能够治疗手太阴肺经的疾病,就归为手太阴肺经;麻黄还能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因此还被归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药物性味上,有关麻黄的会这样写道:“归肺、膀胱经。”

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不能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例如药物入膀胱经,并不意味着作用部位是膀胱,而是指中医膀胱经整个经络。功效对症疗效更佳

中药按照功效,一般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止血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安神药等。这种分类方式对日常家庭应用非常方便,只要按照自己所需,就能在相应的书上查到适合自己的药材。例如补虚药包含着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滋阴药。女性贫血,可选择补血药;男性冬季可适当选择补阳药;老年人病后可选择补气药。中药补益有禁忌

在用中药进补的时候,很多食物是要忌口或者应该少吃的,否则不但会影响进补药物的疗效,还有可能引起性味的相克,导致人体产生疾病。

一般来说,凡患热性疾病服药时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当服用解表药时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其有收敛作用,能影响药物解表功效;服温补药物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茶叶性凉下气,能降低药物温补脾胃之效能;服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时不宜吃辣,因辣的食物性热,会抵消清热凉血药物及滋阴药的作用;服用人参时不宜吃萝卜,萝卜有消食化痰、通气的作用,而人参是名贵的滋补性药物,一补一消,作用就抵消了。

老中医推荐的长寿方

医学专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该为110~150岁,但绝大多数人在大约60岁时就会出现白发、牙齿脱落等衰老现象,如何延缓衰老呢?下面介绍数种能长寿抗衰的复方和单味药物。延缓衰老的复方

近年来,人们根据中医理论研究了一些有效的延年益寿的中成药,并从现代科学角度对其延缓衰老的理论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龟龄集

方源:本方为明代方士邵元节献给嘉靖皇帝的方剂,后传入民间。方剂组成:鹿茸、人参、熟地黄、海马、杜仲、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丁香、砂仁、茯苓、当归、天冬等33味药物组成。清宫寿桃丸

方源:清代宫廷方。方剂组成:由益智仁、生地黄、人参、枸杞子、胡桃肉、天冬、肉桂、酸枣仁、当归等10余种药物组成。临床实验证明:服药后,疲倦、畏寒、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多等衰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四君子汤

方源:同名方约有7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调节神经系统作用,能升高肝糖原,调整血液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增强免疫功能等。清宫八仙糕

方源:清代宫廷方。方剂组成:人参、山药、莲子、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白糖等。实验研究证明,本品可提高老年人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改善脾胃及消化道的症状,增强体质,强化免疫力。白术麦冬饮

方剂组成:白术4.5克,麦冬3克。将以上药同煎做汤,代茶饮。可益气补脾,适用于老年脾虚食少,久服延年耐衰。三耳汤

银耳、木耳、平菇各10克,冰糖30克。将银耳、黑木耳、平菇泡发、洗净,放入碗中,加冰糖上笼蒸1小时,熟透。滋阴补肾润肺,适用于肾阴虚之血管硬化、高血压、眼底出血;肺阴虚的咳嗽、喘息等症。香菇灵芝茶

方剂组成:灵芝、香菇、白糖各适量。将前两味分别进行热水浸提,取得有效成分的浓缩液,把浓缩液与糖共煮,制成晶体,开水冲服,每日2~3次。可健脑、补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防老抗衰。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血小板减少、肝炎等,常服可防止衰老,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的单味药物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延缓衰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收集研究的药物有400多种。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能提高外周血淋巴母细胞的转化率,激活T淋巴细胞作用的药物:黄芪、人参、刺五加、女贞子、墨旱莲、白术、桑葚、蒲公英等。

可激活包括脾脏和胸腺在内的中枢性免疫器官作用的药物:海参、大蒜、沙苑蒺藜、猪苓、黄柏等。

可提高外周淋巴细胞百分率的药物:黄精、枸杞子、百合等。

能改善B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促进抗体产生的药物:西洋参、柴胡等。

可提高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的药物:灵芝、茯苓、仙茅、牛黄等。

可促进体内干扰素生成的药物:黄芪、山药、玉竹、紫河车等。

具有免疫调节效应的药物:当归、三七、杜仲、棉花籽、大黄等。

具有抑制免疫应答作用的药物:石决明、青蒿、肉桂、桂枝、蒲黄、川芎、红枣、金银花等。提高细胞传代能力的药物

细胞传代是生命延续的主要标志。在生存实验中,通过药物对生物体生存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对生物(果蝇、家蚕、家蝇、小白鼠、豚鼠、鹌鹑等)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影响的观察和研究,初步认定具有不同程度延缓衰老效应的药物有:人参、黄芪、何首乌、党参、银耳、玉竹、黄精、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珍珠、蚂蚁、紫河车、罗布麻、茶叶、麦饭石、牛乳、蜂蜜、蜂王浆等。改善机体代谢功能的药物

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能有效地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延缓衰老。

具有降低过氧化脂质形成,对机体相关酶类有积极影响的药物有黄精、玉竹、人参、当归、漏芦、山茱萸、薤白、棉花籽等。

具有调节和改善核酸代谢作用的药物,如冬虫夏草、人参、麦冬、三七等。

能促进细胞再生的药物,如蜂王浆、阿胶、鹿茸、紫河车等。

有些药物可从一个侧面对腺苷酸环化酶系统起调整作用,如:

能提高血浆和心肌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降低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功效的药物,如灵芝、参三七、仙茅、枸杞子等。

能降低血浆cAMP含量的药物,如生地黄、龟甲、香附等。

能使血浆中cAMP和cGMP含量均升高的药物,如人参、杜仲等。

能够提高耐缺氧能力的药物,如灵芝、天麻、冬虫夏草、生地黄等。

能够改善因组织低氧与代谢障碍引起疲劳的药物,如黄芪、参三七、当归、鹿茸、五味子、白术、薏苡仁、茶叶、牛黄、大黄等。

能够提高耐缺氧、抗疲劳能力双重作用的药物,如人参、女贞子、蜂蜜、蜂乳、蜂花粉等。

能够起降脂作用的药物,如何首乌、女贞子、金樱子、胡桃、蒲黄、香附、泽泻、山楂等。

能够调节糖代谢作用的药物,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细辛等。

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作用的药物,如冬虫夏草、黑木耳、牛膝、银耳、蜂王浆等。

辨证施补,用对方药才有效

衰老,堪称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潜在威胁,正因为如此,人类正在努力用各种方法延缓衰老的到来。中药调补有补益五脏的作用,可延长培养细胞的生命期,提高免疫能力,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循环,保护肝脏、抑菌、抗病毒、用以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肝炎、慢性肾炎、消化道溃疡、白细胞减少、消化吸收不良、脑卒中后遗症等。益寿延年方的特点

益寿延年方大多是针对年老体弱者而设的。针对老年人脾肾易虚之特点,多以补脾肾为主。从总体上说,方剂的组成是以辨证为依据,药物间的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

益寿延年、具有保健作用的方剂要遵照一定的法度,有机配合,互相协调,共同达到预期的目的。动静结合

补益之品多壅滞凝重,守而不走。例如,补气多甘味,但甘味过浓,则易壅气;养阴血多用滋腻之味,然滋腻者易黏腻凝重,此所谓药之静者。气血以流通为贵,故在用静药的同时,宜加行气活血之味,此乃药之动者。

动静结合,亦补亦理,亦养亦行,相得益彰,达到补而不滞,补而无弊,补得其所。如四君子汤中用茯苓,四物汤中用川芎,皆属动静结合之配伍。补泻结合

药物养生是以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用药补、泻,都是为了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使之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既有虚的一面,又有火、气、痰、食、瘀的一面。宜根据具体情况,虚者补虚,实者泻实,补泻结合。具体方法是补中有泻,以防止补之太过,补之有偏;泻中有补,以防止泻之太猛,泻之有伤,从而保证补而不偏,泻而不伤。例如,六味地黄丸中,以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为补,用茯苓、丹皮、泽泻为泻,共奏补益肝肾之功。寒热适中

在配伍组方时,要寒热相伍而用。在寒凉药物中,配以少许热药;在温热药物中,加少许寒凉之品,使整个方剂寒而无过,热而无燥,寒热适中,即得其中和,有养生益寿之功。例如,交泰丸中黄连和肉桂相配,就是寒热并用的代表方剂。相辅相成

益寿延年的方剂是以补益为重点,其组方都有其调治的重点,即主治方向,但也必须考虑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药物的有机配合,可以突出其主治功效,兼顾相关症状,做到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辨证施补

辨证施补,指在进补时要对症状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辨别出虚证的性质(气、血、阴、阳)和发病的部位(心、肺、脾、肝、肾等)、疾病的趋势,最后制定相应的进补方法。对于一些症状明显、机体亏损严重的虚证,在进补方法的选用上须以药补为主,辅以食补,必要时还需采用其他一些治疗方法给予配合。气虚证的进补方法

气虚证: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的症候。主要表现: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怯气短、头晕目眩、自汗、讷呆少食、舌淡胖嫩、脉虚无力。严重时可见神昏、汗出、肢冷、脉搏微弱。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

进补方法:重在补气,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方剂,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灵芝等。同时可适当食用补气的食物,如鸡肉、菱角、栗子、糯米、泥鳅等。血虚证的进补方法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表现的全身虚弱性症候。主要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淡,脉细弱。

进补方法:重在补血,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河车大造丸等方剂,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黄、枸杞子等;同时可食用补血的食物,如猪心、猪肝、龙眼肉、花生、菠菜等。阴虚证的进补方法

阴虚证:是指机体阴液不足的症候。主要表现:形体消瘦、面色憔悴、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质红、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证,也称为“虚热证”。温热病后期,阴液耗伤,还可见心烦不眠,或昏沉欲睡、手足徐动、时有抽搐。

进补方法:主要采取滋阴的方法,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