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宝藏新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0:27:3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底宝藏新探

海底宝藏新探试读:

前言

广阔而蔚蓝的海洋,是一个神奇的领域。那奥妙无穷,神秘莫测的海洋,似乎隐藏着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无数次地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

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体,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种类,且种类数量甚至比陆地更多,而且海洋内仍有相当多未被发现的生物品种和许多陆地上没有或稀有的矿藏、金属。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

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便于青少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海洋知识,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海洋馆漫游”,分别是:《海洋知识浏览》、《海洋科技看台》、《海洋生物天地》、《海洋动物乐园》、《海底世界大观》、《海上历险探险》、《海底宝藏新探》、《海洋怪象实录》、《海洋谜底解析》和《航海家档案馆》10册。

这些内容涵盖了海洋知识的各个方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目的是使青少年在兴味盎然地领略海洋知识的同时,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以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相应归类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提高素质、激发探索精神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黄金船队”沉宝之谜

1702年,西班牙财政出现赤字,国王菲利普五世命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当局把上缴和进贡的金银财宝用船火速送往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横渡大洋运送这批价值几百亿法郎的财宝必然要有一支引人注目的船队,而当时西班牙和英国又正处在交战之中。尽管如此,17艘满载着从秘鲁和墨西哥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的大帆船还是在1702年6月12日离开了哈瓦那,朝西班牙领海进发了,这就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黄金船队”。

就在“黄金船队”即将驶过最后也是最危险的海域时,在亚速尔群岛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英荷联合舰队。面对由150艘战舰组成的10支英荷舰队,“黄金船队”决定驶向维哥湾暂时躲避。

当时最明智的做法是立即把金银财宝从“黄金船队”上卸下来,改从陆路运往马德里。这样就会安全多了。可是当时西班牙当局规定,凡从南美运来的货物必须先到塞维利亚接受验收。因此,不能从“黄金船队”上卸下物品。不过在玛丽·德萨瓦皇后的特别命令下,国王和皇后的那部分金银珠宝还是卸了下来,从陆路运往马德里。“黄金船队”在维哥湾平静地停泊了一个多月后,10月21日,150艘英荷联合舰队在鲁克海军上将的指挥下,对维哥湾突然发起了攻击。3万名英荷大兵,在3115门大炮掩护下,很快就消灭了港湾沿岸的守军,摧毁了炮台和障碍物。据说,面对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英荷联军的战斗力骤然增强了10倍。不到几小时,西班牙军队就全线崩溃。“黄金船队”总司令贝拉斯科作出了一个绝望的决定,下令烧毁运载金银珠宝的大帆船。被焚烧的大帆船和其他被击中的战舰把维哥湾烧成一片火海。很快就控制了战场的英荷联军尽力想扑灭大火。他们救出并拖走了几艘大帆船,但是绝大部分帆船都已葬身大海。

第三天早上,英国潜水员开始冒着风险潜入海底,捞回了一些战利品。但是,在西班牙地面突击队的炮火下,英荷联军不得不放弃打捞工作。据被英国人抓捕的海军上将恰孔介绍,有4000~5000辆马车的黄金沉入了海底,这就是“黄金船队”留下的沉宝。

近3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藏宝寻找者都在搜索这笔沉宝。有人打捞上来了一些已空空如也的大帆船,还有人捞到了一些装着纯绿宝石、紫水晶、珍珠、黑琥珀和龙涎香等珠宝翡翠的箱子。

时至今日,仍有人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器材继续寻觅这批惊人的沉宝。因为据传,这笔4000~5000辆马车的黄金至少仍有一半沉没在维哥湾海域的泥沙底下。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不仅风浪和海潮早已使这些金银珠宝裹上了层层泥沙,而且种种传闻也渗进了历史记载,以致现在要在这片近1000海里的海底找到这些沉宝,再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另据历史记载,当年按照玛丽皇后的命令,从“黄金船队”上卸下了估计有近1500辆二轮运货马车的黄金。这笔财宝在按计划运往西班牙卢戈的途中也有一部分被强盗抢走了。据说,这笔西班牙的皇家金宝仍被埋藏在西班牙庞特维德拉山区,至今仍躺在一个世人不知之地。

古希腊海底城的宝藏

在利比亚班加西北200公里的东部海域,有一座古希腊建设的阿波罗尼亚港。现在这座港湾城市大部分已被海水吞没。

阿波罗尼亚港是古希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成为罗马统治下的北非粮食的重要输出港,在当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N·C弗莱明克为首的剑桥大学考古调查团,为探明这座古代港湾城市规模、设施等,于1958、1959年对这一被海水淹没的遗址进行了调查。他们利用平板测量的原理,在塑胶绘图版上绘出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涨而半埋于海底的这一港湾的第一张实测图。由实测图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体、码头、仓库、了望台、围墙等极为复杂的港湾设施,港口由几个岛屿和山丘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海湾,海湾与地中海之间由一条狭窄的水路相连结。

港口分为内、外两港,内港修建了城堡,其上设置了了望台,周围以围墙护卫,特意修建的狭窄的水路等设施,具有抵御敌船入侵加强防卫的意义。阿波罗尼亚发现的遗物之一是石锚。这是船锚最原始的形式。

1967年,发现了希腊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莱半岛南端)。第二年,弗莱明克进行了调查。从海底发现了迈锡尼时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腊青铜时代的钵等遗物。由此分析,这一城市在古希腊青铜时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海底城市。

最近一次发现的水下古代城市是,1980年在苏联的里海东北部的曼库伊西拉克发现的传说中被海水淹没的繁荣的古代城市遗迹。苏联的考古学家们在这一海底(里海北端的古里耶夫市东南150公里)发掘的结果,发现了中亚地区传统的粘土制成的陶器及住址、玻璃装饰品、铸造物等。这一城市似乎就是14世纪时与中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在地图上标出的“拉埃迪”。这一发现提供了目前正在后退的里海海岸线在遥远的古代急速变化的珍贵资料。

既然海底埋藏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那么被湮灭的珍宝就可想而知了。

水底岩洞的奇幻世界

1991年9月1日,3名业余潜水员在法国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湾附近遇难。为寻找这些失踪者,当地潜水学校校长亨利·科斯凯绕过重重礁石,终于在水下37米处一条岩石隧道内发现了死者。

科斯凯对这条水下隧道并不陌生,早在1985年,他就在潜水时发现过,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条隧道的重要性。没想到一个半月之后,这条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国文化部长的高度评价。他说科斯凯所发现的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丰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科斯凯将在水下发现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给了考古学家让·库坦后,引起了让·库坦的浓厚兴趣。他当即决定与科斯凯一起冒险再次潜入水下,探索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由于淤泥不时泛起,搅得海水像豌豆汤一样又稠又浑。然后,他们又穿过一条150米长、直径2米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带灯的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有同时期人们所绘的各种马。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被毁坏。

科斯凯和库坦不甘心这些发现,又摸索着从石屋游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约30米,直径为50~60米,呈拱形。借助灯光,科斯凯发现洞内天花板上饰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就连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库坦也承认,他以前从未见过年代如此久远、绘制如此精美的绘画。据他估计,此岩洞内之绘画大约形成于1.2万~2万年前。科斯凯把这个水下岩洞称之为“水下大教堂”。

据初步考证,岩洞内的这些画是远古时代艺术家以动物脂肪和矿物色为原料,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绘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马、鸟,也有北山羊和欧洲野牛等。最令库坦惊异的是,这里的欧洲野牛头部画法不同于石器时代的岩石绘画,那时一般只画牛头的侧面,而这里的牛头竟绘出3/4的面部。库坦说,这种画法在旧石器时代也是异常罕见的。

库坦推测,远古时代画家们在此岩洞内绘画时,岩洞尚位于海拔80米处。在以后的岁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断上涨,终于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这个岩洞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洞内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科斯凯和库坦潜入岩洞内后,从岩洞中带回一些绘画的颜色样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里昂根据他们所搜集到的2克颜色微粒,用先进仪器确定出这些绘画的年代。

专家们认为,这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场所,它或许比法国西南部著名的拉斯高岩洞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拉斯高岩洞也是偶然被发现的:1940年9月,一群孩子寻找一条逃跑的狗,无意闯入这个后来被学者誉为冰河时代的凡尔赛宫的岩洞。通过验证,科学家们确定此洞已历时1.6万年。岩石上的马、鹿、公牛等动物绘画,其色泽之光亮令人难以置信,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考古学家在拉斯高还发现了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用这种笔可涂抹20多种不同颜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管状骨头,当时人们便是通过这种管状骨头将粉末状颜色微粒喷吹在岩石底层上的。拉斯高岩洞的发现曾轰动一时。

海底王陵探宝

在韩国庆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遗嘱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时期营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这座王陵发现的原因,是由于1959年发掘了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遗址。这次调查确认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筑形式。传说文武王死后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后每夜化为龙来感恩寺以镇压东海的倭寇,因而推测这里就是龙穴遗址。其后对东海海上大王岩进行了调查,于1967年发现了利用岩礁的低洼处营造的陵墓(火葬之后的骨灰装入石棺,沉入海底)。对这一王陵的正式调查还没有结束,棺的上面覆盖有巨大的自然石棺盖(水深1米)。

据说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面覆盖的巨石更增添了整体上的庄重和神秘感。尽管如此,在海底寻求冥界还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说,既然龙是水神,龙宫才是死后灵魂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葬式首先就是以这种观念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势力极大,因而推测棺内有数量巨大的财宝作为随葬品。各国的古代史学家从学术角度出发无疑对此十分关心,即使是一般人也梦想得到这些财宝。

探宝性的冒险行为与盗掘危机的增长正使文物遭到破坏,应该指出,只有力图保护文物的强烈学术热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学。

海底珍宝公墓的争夺

在幽深的海底,为什么会有比人们想像还要多的财宝呢?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每隔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只葬身大海。在16世纪,每100艘从美洲殖民地运往西班牙去的金银船只中,就有45艘被海盗和风暴击沉到了海底。直到19世纪初,被海盗和风暴击沉的货船仍达30%~40%。仅据法国海军部发表过的一个正式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沉没在法国沿海的船只就达350到500艘之多!每一艘沉船几乎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笔财宝,更不要说当年那些专运金银珠宝的大帆船和各种各样的大货轮了,这些船上往往都载有难以估价的巨宝。

历史上有名的一艘沉船是1643年沉没在圣多明各北面的大型船舶“康塞普西翁的圣母玛丽亚”号。这艘沉船吸引着好几代探险家,至今据说它仍沉睡在圣多明各的普拉塔港东北163海里和特克斯群岛东北98海里之间的海底。

第一个企图打捞这艘沉船的是侨居美国波士顿的英国人威廉·菲普斯。他在1685年为征集打捞资金曾首次发起成立“探险绅士”之类的股东公司。1686年,他在加勒比海的一处被称之为“银滩”的海底发现了一艘被认为就是“康塞普西翁的圣母玛丽亚”号沉船。他从这艘沉船上打捞上来价值20万英镑的财宝,带着32吨黄金返回了伦敦。这在当年寻宝史上是最耸人听闻的一件大事。威廉·菲普斯本人也因此被英国国王晋封为贵族,任命为马萨诸塞总督,成了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海底沉宝最多的地方据说是在拉丁美洲北部的加勒比海。加勒比海在北大西洋南部大安德列斯群岛、小安德列斯群岛和中美、南美大陆之间,西北以尤卡坦海峡连墨西哥湾,西南经巴拿马运河通太平洋,东西最长约2800公里,南北最宽约1400公里,面积达375平方公里,平均深2491米,最深处的开曼海沟达7680米。自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横渡大西洋时到达这里以来,被风暴和海盗击沉的各种满载金银珠宝的船只少说也数以千计。除加勒比海外,南非的好望角海底里也沉睡着数百艘各种沉船,其中大多数都是当年荷兰人运载财宝的船舶。黄海、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巴西的沿海,以及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南部的沿岸,也都是沉船较集中的海域。

有一个外号叫“桅帆”的水手弗朗西斯·马尔什曾经对法国“寻找珍宝俱乐部”的成员讲过这样一则传闻:“我在墨西哥的马德罗,在阿根廷的拉斯帕尔马斯,在多米尼加的普拉塔港,都听说过,在大西洋马尾藻海附近的某个海底,存在着一个‘珍宝公墓’。从15世纪以来,数以千计的西班牙船只驶进这里以后就再也无影无踪,杳无音讯了。马尾藻海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海域,人们一直传说,在那里海底的不深处有一个岩石盖顶,当一艘船只出事后,并不总是直接沉入海底,而是经常被漩涡卷进深渊,从而使遇难的船只远离出事地点而不知去向。据说,地球上1/10的黄金都沉没在那里,其中某些地方海深还不到30米。另一个‘珍宝公墓’在古巴的贝尔穆德斯东南。第三个‘珍宝公墓’在阿根廷的科里昂特角250海里的外海。第四个‘珍宝公墓’在智利的奇洛埃岛附近。第五个‘珍宝公墓’在塞内加尔的佛得角(绿角)海底。虽然没有人能够指出‘珍宝公墓’的确切方位,但可以推测出在那里或其他地方某个海底深渊,一定堆积着满载古代金币、银币和宝石的沉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档案也可以扩大人们的搜索视野。正由于这些档案文献,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确定沉没在科西嘉岛西北的4箱600公斤重黄金的“罗梅尔之宝”的位置。也多亏了这些档案文献,人们才找到了“阿波丸”号沉船的确切方位。“阿波丸”号是一艘日本货轮,满载着日本人在其占领下的港口里掠夺来的珍宝。据说,这艘在台湾海峡被鱼雷击沉的船上装有40吨黄金、40箱艺术珍品和15万克拉的钻石。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沉没在北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丹麦和挪威之间)里的德国潜艇中,也有不少装载着黄金、白银以及国家机密等珍贵物品。

在威廉·菲普斯时代,人们用当地的潜水员去寻找海底沉宝。现在,人们则是用精密的尖端科学技术装置,其中有通过回声来测量海底地形的声纳,有探测是否有金属物品的质子磁力仪,有挖掘泥浆的水喷管,以及吸扬式挖泥船、海底微型摩托车和微型定位潜水艇。

如今,作为一个海底沉宝寻找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水手,还要善于在图书馆里查阅文献资料。为了能够得心应手地翻阅西班牙的航海档案,翻阅英国或荷兰的航海档案,还得花上几年功夫去熟悉古文字学。据说,这些航海档案资料层层叠起来足足有23公尺之厚!还要学会能够在令人讨厌的扁平的小小卵石中间辨认西班牙的皮阿斯特(古银币名称),就像美国人凯普·瓦格纳在佛罗里达海底发现一笔价值2000万美元的古银币那样。凯普·瓦格纳就是在花了两年时间研究了从塞维利亚到牙买加的墨西哥湾四周的航海历史以后,才用一架普通军用地雷探测器在几千公里的海底上找到这笔沉宝的。

按惯例,一般沉船被发现以后,“沉宝发现者”应该在48小时之内去有关国家的航海事业管理局进行申报。沉船之物属于在其领海之内的国家所有。按照传统的办法,“沉宝发现者”可领取自己发现的一份物品。在法国,一般是l/3。有些国家是对开分。在另外一些地方,像佛罗里达,是给发现者25%的物品。有的国家,像希腊和土耳其,是绝对禁止人们私自打捞海底沉宝的。但也有一些国家,像北欧国家,则在寻找潜水人员进行合作以打捞海底沉宝。

英国财政部在1950年曾经同国内一家打捞公司达成协议:打捞一艘沉没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底的英国货轮“帝国庄园”号上的70块金砖,捞到的金砖70%归打捞公司,其余归英国国库。打捞前英国政府预付2.5万英镑作为工程准备费用。条件虽然很优惠,但打捞公司面临的却是一项艰难复杂的打捞任务,因为这一带海域环境特别恶劣,不仅多雾多风,还有又冷又急的海底暗流和漂来的浮冰。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直到1973年10月才终于从海底捞起全部沉金。

一个为保护海底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方案已经提交给世界海洋法会议。但是,近期看来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在这期间,海底沉宝和其他许多海洋资源一样,仍然都会是你争我夺的对象。例如,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有一艘巡洋舰“纳希莫夫”号在1905年5月28日被日本炮舰击沉在对马海峡琴崎海岸外10公里附近处,舰上据说载有大型白金砖16块,金砖18块,5000镑一箱的金块5500箱,价值估计至少在350亿美元以上。1931年~1937年,日本曾进行过打捞,但只捞起几块铁片。前不久,日本船舶振兴会又以巨资支持打捞作业,到1980年10月已捞出白金砖17块。日本捞出白金以后,苏联驻日代办立即向日本外务省提出要索回“纳希莫夫”号沉船及其所装载的财宝。日本则以打捞与政府无关,要进行“了解”研究为理由答复了苏联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巡逻舰“爱丁堡”号由苏联驶往美国时,在1942年4月下旬被德国舰艇击沉在巴伦支海。这艘巡洋舰上据说也装有5吨多金块。英国、苏联、挪威一直都想打捞这艘沉舰里的黄金,但因没有勘探到沉舰的确切地点,所以无法下手。到80年代初,英国里斯敦·皮士莱斯打捞公司终于传出消息,说它已发现了藏有金块的“爱丁堡”号沉舰。随之而来的是,苏联飞机不断地在打捞作业区上空进行空中侦察,苏联潜艇也不时地光临监督,这表明苏联是不甘心英国独吞“爱丁堡”号沉舰里的财宝的。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海洋探测、海洋潜水和海洋打捞方面的本领也在突飞猛进。这一方面可以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各样的海底沉宝寻找者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水下技术去找到海底沉宝。一场争夺沉宝之赛已经在静静的海底世界里拉开了序幕,至于人们到底能发现和打捞上来多少海底珍宝,目前还不得而知。

海底的铜像

1972年,意大利人从海里打捞上来两尊铜像,经过有关专家鉴定,这两尊铜像是公元前506年的作品,是两件稀世珍宝。

这两尊铜像是丽亚切武士像,一尊高2.10米,重250千克;另一尊高1.98米,略重于前者。铜像的嘴唇、乳头、眉毛和睫毛用紫铜镶贴,牙齿用白银镶嵌,眼珠用琥珀和象牙制成。整个人体造型细腻,线条正确,表现真实,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家的精深造诣。

至于这两尊铜像沉入海底的原因,有人认为,曾经有一艘帆船运载铜像至丽亚切附近海面时,由于火灾或风暴而遭致沉没;也有人认为,铜像被绑在桅杆上,因大风刮断桅杆而跌入海中;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在一次海难中,为了减轻载重量而把铜像抛弃海中的。

关于铜像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有人根据古希腊作品和脚底连接的铅块有扭断的特点,认为它们出于古希腊某处,由于罗马人征服了古希腊而掠夺至意大利半岛;也有人认为,公元前771年起,意大利半岛南部是希腊的殖民地,拥有十分发达的希腊文化,因此,雕像很可能是当地制造供庙宇或皇帝作装饰的。

关于铜像的作者,也有多种不同说法。一些人根据铜像麻花形卷发和脚向前的姿态等特点,推断作者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毕达歌拉,他的艺术特点是风格细腻,而且其人正好生活在铜像发现的地区;还有些人认为,两尊铜像的制作时间相差二三代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铜像为何身份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属于奥林匹斯山12神的范畴。有人认为是阿波罗神庙中的神;也有人说是马拉松战役中的英雄,或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形象;不过,多数学者推测铜像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或名将内斯特之类的人物。

这两尊铜像引起世人的兴趣,它的谜,至今尚未解开。

海底藏宝有多少

据美国学者对近2000年世界发生沉船事件的统计,世界上大约共有沉船约100万艘之多。据专家估计,沉船埋在海底的宝藏价值在数百亿至数万亿美元之间。大家从以下的资料中可见一斑。

1512年,葡萄牙战舰“海上花”号在马六甲海峡北方的苏门答腊水域触礁沉没,该船装载有20吨黄金以及数以百计的宝箱,估计财宝价值不少于90亿美元。

1553年,16艘西班牙大帆船在得克萨斯海域沉没,船上装有大量金块、银块、宝石和珠宝,价值高达30亿马克。

1588年,西班牙66艘“无敌舰队”在对英战争中被击沉,船上装有大量金银首饰、艺术品以及金杜卡特,其价值无法估计。

1614年,西班牙“门多萨舰队”沉没在尤卡坦半岛外海域。船上载有秘鲁黄金、玻利维亚白银和哥伦比亚绿宝石。总价值达15亿马克。

1622年,“我们的阿托查夫人”号帆船,在佛罗里达群岛附近海域沉没。其价值为3亿多美元。

1679年,西班牙“圣克鲁斯”号船在威尔士附近海域沉没,船上装有220箱黄金和2.5吨白银,估计价值为1.1亿马克。

1683年,法国海盗船“女骗子”号,被一艘英国战舰的船员强行占领并击沉。船上装有海盗多年抢夺的大量金银珠宝,价值共计4.57亿马克。

1711年,西班牙大帆船“桑蒂西马·特里姆达德”号,在航行中遭遇暴风,沉没于古巴以西15海里的海域中,船上装载宝物价值为7.41亿马克。

1752年,荷兰商船“海尔德玛尔森”号,在南中国海触礁沉没,船上装有约百块金锭、23万多件中国青瓷器等,价值连城。

1782年,英国“格罗斯维纳”号触礁,沉没在南非卢西亚角。船上装有金块、钱币、珠宝和一顶镶有宝石的王冠,总值约为1.48亿马克。

1792年,西班牙船“普雷西亚多”号沉没在乌拉圭沿海。这条船装有47吨黄金、147吨白银和一尊金圣母像,总值4亿美元。

1799年,英国三桅快战舰“卢提那”号在荷兰须得海沉没。船上装有金条、钱币等,估价约为3.2亿马克。

1857年,英国巴拿马班轮公司“中美洲”号在卡罗来纳海域因遇飓风沉没。这艘船装有3吨黄金和其他贵重物品,总值4.5~10亿美元之间。

1911年,美国货船“梅里达”号与一艘汽轮碰撞后,沉在弗吉尼亚海域,该船装有约值9亿马克的金条。

1945年,日本巨轮“阿波丸”号沉没在中国内海。船上满载从中国掠夺的40吨金锭、12吨白金、40箱珍贵工艺品以及几千吨钛、钨、锡等贵重物品,价值连城。

韩国海底基地藏宝有何秘密

据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侵略战争中从中国、朝鲜等处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等作为军费之用,并在韩国的釜山市“赤峙湾”的海底建立了一个秘密的潜水艇基地,把掠夺来的财宝都藏在了这个基地中。据说,这批财宝按币值计算,要值现在的韩币好几兆。这件事在韩国引起了广泛专注。

1982年1月,消息一传开,韩国的主要大报用“釜山有日本秘密潜水基地”、“去寻找通往一攫千金仓库的通道”等大标题,对此大肆渲染,更加在民间掀起寻宝热潮。

据说,日本第122特攻部队司令遗留下来4张秘密基地的地图提到,这里匿藏着几百吨金块,150吨白银,还有1600颗钻石,这足够诱人的。

因为通往基地入口处在韩国部队的兵营内,百姓是无法进入的。1982年7月,韩国军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决定向民间发放发掘埋藏物许可证。当时公众对发掘这批金银财宝持乐观态度,可是发掘了一年却一无所获。

近几年来,韩国陆军本部与发掘业者围绕着发掘许可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现在,经营中小企业的郑灿泳声称,他在第一次发掘许可证有效期一个星期后,在军营某地下10米深处曾发现了秘密基地的入口处,但军方不允许他再继续挖下去。他只好于1990年3月10日又向“青瓦台”军部提出申办发掘许可证的申请。但无人答复,看来这些财宝既便是有,也不知要落入何人之手?又何况财宝的下落尚没有确定呢。那么,要看好戏,只有走着瞧了。

费布斯是最早的海底探宝者吗

1651年,费布斯出生在美国缅因州的乡村,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当过造船工人,也干过海盗及贩卖奴隶的勾当。他想把自学得到的知识有效地用于海底探查。他先制造了一艘小船,自任船长,并作了几次出海航行。在一次去西印度群岛的航行中,他无意中听说在这一带海域曾沉没过装有很多货物的西班牙船只。关于这些沉船并未遗留有确切的记录,但根据传闻,在17世纪中叶,装载有从印加掠夺的财宝的西班牙平底楼帆船在此沉没。他决心探查这些“巴哈马附近的黄金船”上的财宝。

费布斯为寻求支持者来到英国,荣幸的获准拜见国王查尔斯二世,并被允许租借海军的洛兹·欧市·亚兰吉号护卫舰作为探查的工作母船。

1683年,费布斯指挥“洛兹”号在古巴岛北巴哈马群岛海域对沉船进行调查,由于未发现沉船而决定返回英国,以图东山再起。虽然这次没有得到英国皇家方面的支援,但他找到了另外几位赞助者,并设法搞到了两艘200吨的船,配备了特别潜水设备,重新组成了探查队。这时,费布斯从乘船由西印度群岛来的旅客那里了解到,自1642年就杳无音讯的西班牙船队中最大的船沉没在伊斯帕纽拉岛海域。于是,探查船重返巴哈马海域。他让潜水工人们仔细地调查了目的地海底的礁石和裂缝,结果在1687年发现了一只覆盖在珊瑚下面的黑色船体。

这一船体倾斜的甲板有十几米长,深度已到当时潜水作业的极限。当时,仍然使用着水面供氧式潜水设备,长长的呼吸管极大地防碍了潜水员的自由,即使确认了财宝位置,其打捞作业也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在深处利用了潜水球等设备,使作业能够继续下来,并且在几星期以后,成功地打捞上来了金银条。他们用船装载着27吨财宝得意洋洋地返回伦敦。

费布斯探宝成功的消息在欧美广为流传。费布斯不仅是最早的海底探宝者,其行为还大大刺激了海洋探险热和冒险精神,同时,使搜寻海底宝物以发财的愿望形成一股不断高涨的风潮。在伦敦,沉船打捞公司为扩大企业的影响,曾经在泰晤士河由潜水员向市民们展示其技术。

盖特藏宝在哪里

17世纪末,海盗四起,许多商船在海上被抢。英国女王为使英国的商船队免遭海盗袭击,命令海军将领盖特率领舰队前往印度洋护航。这位身经百战的盖特根本不把海盗放在眼里,他只带上两艘快艇在海上游弋。不料,没过多久便突然受到海盗船的猛烈攻击。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盖特怕回去后被女王杀掉,便独自一人跳海逃生去了。

不到两年,盖特凭借自己的胆略和经验,很快也成为一个杀人放火掠物的大海盗。5年之后,他聚敛了无数金银财宝,并把它们藏在太平洋上一个无人注意的小岛上的山洞之中。

这时,盖特已55岁,他决心与海盗生涯告别,他来到美国,与一个波士顿的孀妇结了婚,并在纽约定居,成为该市惟一可以在银行无限取钱的存户。

他出资修建的舞厅是纽约城最典雅华丽的交际场所,当时,谁能收到他和夫人的一张舞会请柬,就标志着一个人在社交界的极大成功。

谁知,好景不长。不到两年,驻纽约的英国总督逮捕了他。因为他的海盗行径被发现了,并将其送交伦敦法庭审判。

1701年5月23日,一辆黑色囚车驶到伦敦中心广场的刑台前。里面走出伯爵和两名刽子手。伯爵的胸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海盗盖特”。执行官向他宣读了死刑判决书。

然后,执行官又给他一个最后的机会。只要盖特供出藏宝之地,便可宽恕他一死。盖特摇摇头不答应。执行官一挥手,刽子手将绞索套进了他的头颅。

盖特死了。但是,探索他所藏珍宝的尝试百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各种各样的关于盖特的材料连绵不断。

1867年,加拿大工程师马凯尔的探险队在盖特曾工作过的地方,借助火炬的亮光,发现了一些手提箱,可能是盖特遗物。

1930年,伦敦的古董商赫加金尔特,在一个古旧的海员皮箱中找到一张藏在双层底中的海图,海图上有盖特的姓名缩写K·T。但是,无论是岛的名称,还是它的座标都没有在图上标出。

1971年8月,人们在某海沿岸水下摄影时曾发现类似山洞的地方,里面发现了一些箱子之类的东西,但在爆破山洞时,由于爆破力太大而毁坏了修建的排水系统,以致海水倒灌而淹没了山洞。

直到80年代,拥有声纳、红外线电视、金属探索仪以及其他各种最现代化仪器的美国特立通股份公司,声称发现大西洋中一个名叫“奥伊克·阿连德”的小岛,就是盖特藏匿珍宝的宝岛。

特立通公司计划花费200万美元,在岛上进行探宝工程。董事戴维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能揭开这个近300年来最激动人心的秘密。估计利润将达5000万美元。”

到1989年为止,特立通股份公司探宝还没有结果。一旦发现盖特的珍宝,相信一定会轰动全世界。因为盖特所掠夺的珍宝中有一些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物,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谁拿走了“阿波丸”黄金

1944年底,二战即将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濒临失败的边缘,尤其是其海上运输线已被完全切断。美国政府怕日本政府穷凶极恶,迫害战俘,遂通过中国和瑞士从中斡旋,允许日政府动用少量运输船。“阿波丸”号就是其中的一艘。“阿波丸”号通体乳白色,被称为“幸运之神”。1945年2月17日,“阿波丸”号装载800多吨物资,驶向东南亚,并从东南亚带回2000多名乘客。同时,它还秘密装运了300吨橡胶、3000吨锡锭、2000吨乌、800吨钛、40吨黄金、12吨白银、50箱工业钻石、50箱珍珠玛瑙和部分货币,总数达50亿美元之巨。

4月1日傍晚,“阿波丸”号驶入台湾海峡。晚22点,在那里巡逻的美国“皇后鱼”号,未经请示,也未示警告,突然向“阿波丸”号发射了3枚鱼雷。随着3声巨响,“阿波丸”号断为两截,慢慢地沉入海底。整艘船只有一人生还。“阿波丸”号在海底沉睡了32年后,1977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准备打捞“阿波丸”号沉船。此项工程称为“7713工程”。1977年3月,中国打捞公司的调查船和海军合作,奔赴沉船地带。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测量,终于在5月1日发现了目标。

如果说发现目标是个困难的过程,那么,打捞则是个艰险的历程。一直到1980年7月6日,整个“阿波丸”号才得以重现天日。

但疑惑也随之而来。对照当年的存货记录,货物全部找到,但独独没有那40吨黄金。从“阿波丸”号装上货到被击沉,中间并未停过船,那么40吨黄金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这不仅令我国政府困惑,也为世界不解。究竟是谁拿走了这40吨黄金,则仍然像沉在海底的谜。

鲁滨逊岛上的846箱黄金在哪里

从1940年开始,鲁滨逊·克鲁索岛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批又一批寻宝者带着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和现代化的开采工具来到这个小岛,开始在岛上各处日夜不停地挖掘。

他们在寻找什么呢?

原来,有人根据古代史料发现,200多年前,英国海盗安逊曾在这个小岛埋藏下846箱黄金和大量的宝藏。

乔治·安逊是位被英国女王加封的勋爵,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海盗。1774年,英国海军部委托这名海盗去掠夺非洲南部西班牙帆船和殖民地上的财物。他所率领的中型舰队由8艘作战能力很强的舰船组成,这支海盗队伍曾令所有过往的西班牙商船闻风丧胆。

当年,安逊就是把鲁滨逊·克鲁索岛作为他的大本营和避难所,他们每次对西班牙船只实施抢掠,都是从鲁滨逊·克鲁索岛出发。

安逊船长最为成功的一次胜仗,是对西班牙运宝商船的一次抢掠。据说,他那次共抢得846箱黄金和宝石,每箱重1300公斤,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属于历代以来最为巨大的一笔海盗财宝。

西班牙当局决心追回这一大批黄金。于是他们当即派出一艘军舰,在太平洋洋面上对安逊船长驾驶的“乌尼科尼奥”号帆船穷追不舍。但安逊决不是等闲之辈,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此人有着丰富的航海和战斗经验。西班牙当局对其战舰的命令是“不把抢走的黄金追回来,不惩罚安逊,决不罢休”。于是,双方在海上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有两次,西班牙军舰就像猎狗一样眼看就要咬住安逊的帆船,都被他又奇迹般地甩掉了。当然,安逊的帆船毕竟不是西班牙战舰的对手,加之他的船上装载着11OO吨的黄金,负载太重,航行起来就不够灵活。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样和西班牙军舰追逐,早晚要被吃掉。于是,便命令部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撤回到鲁滨逊·克鲁索岛的一个平时熟悉的海湾里悄悄隐藏起来。

根据西班牙档案史料记载,安逊的帆船只在这个小海湾度过了一个平静的夜晚,第二天清晨,船员们就发现了跟踪追来的西班牙军舰。

安逊随着船员的惊叫声来到甲板上,从望远镜里,他清楚地看到前方出现了一艘很大的舰船,船的桅杆很高,船舷上装有一排威力强大的大炮。毫无疑问,西班牙军舰已追随他们来到鲁滨逊·克鲁索岛海湾。

此时,安逊的帆船由于满载着1100吨黄金而根本无法远行。尽管他也希望不会被西班牙人发现,但这只是一相情愿,而一旦被发现,他们就不可能从西班牙战舰的大炮下逃脱。

最终,他打定主意,把这批黄金转移到鲁滨逊·克鲁索岛上。

于是,他们放下小船,海盗们把装满首饰和金银珠宝的箱子和桶从大船的舱室里运出,借助于从舷墙上放下的踏板绳梯,把箱子和桶卸载到小船上。渐渐地,满载着黄金和宝石的小船驶离了大船的背风处,奋力向小岛划去。登岸后,海盗们抬着全部用铁圈箍住的沉重的大箱子和木桶,进入了热带灌木丛中。有人在前面用大刀开路,一连数小时,他们在热带原始丛林中艰难地行进。这支队伍在岛上前进惟一依赖的指南是安逊在岛上逗留时绘制出的一张地图。

夜幕降临后,他们点燃起火把,继续在密林中艰难地前进着。终于,他们爬上了岛上的一座170多米的高山。安逊在山顶找到了一个自以为十分可靠的地方,他谨慎地巡视了周围的环境后,发现了一个适合藏宝的地点,并下令把宝藏埋藏在那里。随后,海盗们便开始拼命地挖掘。他们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终于挖出了一个上下垂直达7米深的洞穴。安逊再次仔细观察了一下洞穴周围的环境,详细记下了途中仔细观察过的各种地形地貌特征,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羊皮纸上。直到他相信以后一旦时机成熟来到了这个小岛,借助他现在所画的藏宝图的指引,肯定能找到这个秘密地点之后,才命令海盗们吃力地把那些沉重的箱子和桶挪到洞穴边,然后借助干厚木板和绳索将它们放入了洞穴。随后又在上面覆盖上石头和一层厚厚的泥土,最后在上面用杂草把他们藏宝的痕迹彻底消除干净。

当这一切都做好时,天刚蒙蒙亮。看着阴暗的天空,安逊知道上午肯定会下一场大雨,到那时雨水会冲刷一切痕迹。假如不带着安逊的这张藏宝图,任何人都无法找到这个藏宝的地点。

时来运转,由于安逊的“战绩”显赫,这位大名鼎鼎的海盗,后来被英国女王收封为勋爵,从此飞黄腾达。可是以这么冠冕堂皇的身份,安逊只能总是玩味着他那张当年画下的藏宝图,却再没有机会到鲁滨逊·克鲁索岛来寻找那批黄金了。而除了他之外,别的任何人又不时能找到那批黄金和宝石。

在他将那批黄金和宝石埋藏在鲁滨逊·克鲁索岛上200年之后,1940年,这个小岛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一批又一批各种身份的寻宝者带着不知从哪得来的大量的文献和史料来到鲁滨逊·克鲁索岛,开始搜寻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日夜不停地挖掘。然而,经过几年折腾之后,这些人全都两手空空地离开。

转眼又过了40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鲁滨逊·克鲁索岛上的一场瓢泼大雨再次点燃起寻宝者热情的火焰。原来,大雨在岛上造成了泥石流,雨过天晴之后,有人在山谷中意外发现了裸露在外的好多银条和少数几粒红宝石。于是,人们立刻联想到是大雨把安逊当年埋藏的宝藏从高处冲刷出来又散落在山谷里。这个消息没几天就像长了翅膀。随即,大批的寻宝者再次来到这个小岛,但是他们又一次失望而归。

10年之后,一位荷兰裔的美国人贝尔纳得·凯泽不知怎么对安逊当年埋藏的黄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从岛上惟一的一家名叫“阿尔达·丹尼尔·笛福”的旅店老板娘那里获得了有关“安逊黄金”的信息,便立即开始了搜寻,并自称找到了那个当年埋宝的深达7米的藏宝洞的确切地点。

智利政府有关部门得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声明,这个岛属于智利领土,没有智利政府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挖掘宝藏。随后,他们和这个美国人开始了艰难的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假如他找到那846箱黄金,必须把所得宝藏的75%归智利政府及鲁滨逊·克鲁索岛上的居民,剩余的25%归他自己所有。

贝尔纳得·凯泽的挖掘小组开始寻宝,他们用小型推土机等现代化挖掘工具在山顶上昼夜不停地开始挖掘,但地下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最后只好宣布放弃。智利政府等待的利润分成也泡了汤。

当然,这个美国人走了,并不等于别的寻宝者不来。可以确信,在以后的岁月中,只要传说中安逊的那846箱黄金不见天日,鲁滨逊·克鲁索岛就永远无法安静。

寻找琥珀屋的下落

琥珀屋,于1709年建成,因其屋内所有镶板都是用上等琥珀精制而成而得名。制造这座豪华居室整整用掉了36吨琥珀,价值5000万美元。制造者为了增加室内亮度,在所有的板上装饰了银箔,这更使它成为堪称一绝的世界级珍宝。

琥珀屋的建造者是以追求豪华生活而闻名于世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717年,腓特烈一世为了感谢俄国的彼得大帝打败瑞典,除却了普鲁士的心头大患,同时也为了获取俄国的保护,就把这件稀世珍宝连同一艘豪华游艇一起送给了沙皇。

彼得大帝不久后就逝世了,继位的叶卡特琳娜女皇接受了这件珍宝。她把琥珀屋运到查斯科耶西洛,安装在皇宫内。为了抬高天花板和增加门窗,原来的琥珀板就不够用了。俄国的设计师又特制了一些窗间镜,它们的豪华精美更使琥珀屋的神韵倍增。

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以闪电战迅速攻陷了查斯科耶西洛,占领了叶卡特琳娜的皇宫,来不及转移的珍宝琥珀屋落到了德国军队手中。德军立即把它拆卸装箱运回哥尼斯堡,仍旧安装在普鲁士王宫原来的地方。

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前夕,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地区后不久,琥珀屋又一次被拆卸装车,由希特勒的军队押运转移。从此,琥珀屋就在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战后,前苏联政府为寻找琥珀屋下落,专门组织了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可是,琥珀屋就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难以找到。

1949年,一位德国人为委员会提供了一个消息,说琥珀屋被沉在了波罗的海的海底。在他的指引下,委员会组织了打捞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共捞出来17个大箱子,可是十分遗憾,里面装的并不是琥珀屋。

二次大战刚结束,委员会就找到了一直为纳粹德国经手管理琥珀屋的德国考古学家罗德博士,想从他那儿了解到琥珀屋的线索。委员会像对待所有科学家那样对他以礼相待,可是,就在他似乎想说点什么时,竟突然和他的妻子一道暴病身亡。

尽管如此,委员会寻找琥珀屋的工作仍一直没有停止,这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帮助,其中也包括许多德国人。他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使寻找工作不时地出现希望,可是又一次次失望,终没有找到。后来,一封德国人的来信,使人们对琥珀屋仍完整地存在于世上充满了信心。

这位名叫鲁道夫·林格尔的德国人在信中提到了他的父亲,一位在战争中当过希特勒卫队和秘密警察的上校军官的德国人。这位名叫乔治·林格尔的德军上校,掌管着一支由中央帝国安全局直接领导的特种部队,主要活动在德国国内和被德军占领的外国领土上。信中不仅提到这位林格尔上校在战争中得了不少勋章和奖章,还讲述了林格尔上校和琥珀屋发生过的一段关系。从信中的内容可知,林格尔上校和他的特种部队直接执行了藏匿琥珀屋的任务。他们是根据德国中央帝国安全局的命令转移和藏匿琥珀屋的,而且,很显然,琥珀屋是被藏匿,而不是被销毁了。

这封信最重要的价值是其中附带着3份证明信的内容的原始文件。这就增加了信中所述内容的可信度。

这些文件表明,琥珀屋正藏在德国某城市中的一个旧地下室中,地面部分已经被炸毁并进行了伪装。现在,时间已过去了几十年,又没有具体的地址线索,看来,寻找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真是一失落踪迹再难寻。

意大利半岛财宝之谜

在意大利半岛西南角上坎佩尼亚地区,距风景绮丽的那不勒斯海港不过20公里,距维苏威火山约10公里处有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城——庞贝城。据考证,这座古城是在公元前7世纪由奥斯坎斯部族建立的,后来其他部族也来此定居。到公元前2世纪,庞贝城被罗马人所占领。在公元79年以前,罗马的贵族富商们纷纷到此营建别墅,开设旅馆和商店,人口增至25000多人,成为鼎盛一时的繁华城市。

公元79年8月24日清早,庞贝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吃饭。突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倾刻之间,维苏威火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终于降临了!灰黄色的山顶上隆隆巨响,火山口喷射出巨量而浓郁的硫化气浪,惨白的烟幕在空中弥漫开来,挡住了阳光,天色突变昏暗,整整三日不见阳光。灼热的岩浆和火山灰吞噬了庞贝城。这座豪华的古城迅即被埋葬在热尘火海之中。沸腾的溶岩和厚厚的火山灰像乌云一般笼盖了整个城市。就这样,古城从古罗马的地图上消失了。历史的记载从此中断了。此后,维苏威火山于公元203年、305年、472年、512年、536年……又多次爆发过。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多次覆盖,使地下的古城埋得更深了。后人在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了。

时间悠悠流逝,死城在地下被埋葬了1000多年之久,不为世人所知。直到16世纪中期,一位贵族来到死城所在地准备建造一幢别墅,请人打一口井,水没打到,却挖出了一些古旧的破盆烂罐,当时无人知道此处地下深埋着古城。那位贵族放弃了在此营造别墅的计划,他走了。这样就错过了一次发现死城的机会。失踪的死城依然成为令人迷惑不解的历史之谜。

公元1592年,有人在死城所在地修建水渠,偶然发掘出一些大理石碎块和古钱。1689年,有人在那不勒斯城的郊外掘井,发掘出一些刻字的石板,其中有一块刻有庞贝的名字。根据这些偶然发现,有人猜测古庞贝城可能在西维塔地区的地下。

1748年,当地农民在庞贝古城遗址偶然发现了一些遗物,于是寻找庞贝古城的发掘工作就此开始了。4月6日,从棕红色的火灰堆底下发现了第一幅壁画。4月19日,挖出了第一具尸体(骨架),身旁撒落一些古代的金币和银币,从尸体留在地上的痕迹来看,这个死者正在急匆匆地去抓滚落的金币时就因火山爆发而致死了。这年11月,发掘工作进展到一个椭圆形的洼地,即原先的露天剧场。

1763年,发掘出一尊大理石雕像,像座上刻有护民官的告示,一块石碑上刻着:“庞贝市公所”。人们断定:此处就是庞贝古城遗址,但很少有人了解该城的确切方位。直到1860年,人们才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挖掘。

1890年,考古学家乌塞皮·菲奥雷利使挖掘工作走向正轨,他还研制了一种新的发掘技术,使死城中被埋葬的人、动物、家具和木制建筑物等很好地再现了当年被埋葬前的各种风貌。这种新技术是:细心地一层层将火山灰岩剥离下来,以便保持物体原来的形状,接着把石膏浆灌到物体与火山灰岩之间的缝隙中,最后将物体完整无损地摘取出来。再将水泥倒入与原物体一模一样的火山灰模子,浇铸后形成的塑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古城居民临死前的各种姿态。例如:有些人把手和布塞进嘴里,竭力想逃避火山喷出的毒气的侵害;有些人手中紧紧地拿着装满金币、银币和其他珍珠宝贝的口袋而慌忙逃跑的神态;有的妇女倒在家门口,从她们脸上那犹豫不决的表情来看,似乎是想回屋里再抢一些贵重的东西,还保持原来临死时的神态。

到1911年,庞贝城的建筑物底部才被挖出来。从此以后,对庞贝城的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地一直在进行。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器皿用具和工具后来都在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展出。出土的许多文物和尸骨,为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线索。

直到今天,庞贝城的3/5已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而这座死城至今还有许多牺牲者、器具和建筑物仍然被深埋在地下。由于古城是骤然之间被埋没的,所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街市景象都原原本本地埋在地下,甚至连死者脸上布满着恐怖的表情也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1000多年之久,牺牲了的人、动物、家具等在深厚的火山灰的掩埋下,早已分解干净,但覆盖在他们上面的火山灰,却在高压下变得异常坚硬,从而形成各种各样与原物体一模一样的模子,保持了原来的各种形态和风貌。

对死城的发掘和模拟再现,使当年覆灭前后的情景在人们的心目中又复活了。在维苏威火山爆发之前,古城居民在盛夏瑰丽的晨光中醒来了,海风轻柔,碧空如洗,到处开放着缤纷的鲜花。小吃店正在迎接顾客的光临,羊毛商人正在谈论着生意,参加葬礼宴会的人们正围坐在桌边吃喝,脖子上挂着小石板的小学生,正带着小狗上学校……古罗马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即将降临。沉睡的维苏威火山突然一声巨吼,喷出大量固态的火山灰和浮石,倾刻间像黑云一般遮蔽了晴朗的天穹,迅即把古城全部掩埋了。古城居民死后所遗留下来的食品、珠宝、衣物、武器、生产工具、艺术品等也都完整无缺地保持了原状:有的放在屋里,有的搁在桌上,有的挂在墙壁上,有的拿在手里,有的放在箱笼中,有的则正在炉灶上蒸煮……例如有一个小孩正躺在小床上,他临死前吃的那顿午餐是一只鸡,还放在眼前没有动,他隔壁房间的桌子上还放着煮熟的鸡蛋、面包、奶酪和水果。有一美术家在往木质画版上涂上最后一笔油彩后,刚刚放下他的画笔,就被硫磺毒气熏死了,并很快被火山灰所掩埋……

庞贝城占地1.8平方公里,有长达4.8公里的石砌城墙。街道规划得十分出色,像围棋盘一样井然有序,纵横各两条石铺街道构成井字形,是主要交通线。街道上印有深深的车辙,仿佛刚有马车驶过似的。街心有雕塑像的喷泉,以供市民生活需要。许多建筑以优美的雕刻艺术来加以装璜,宏伟壮丽。城内的住宅一般都是高宅深院,院中有喷泉和鱼池,屋后还有花园。古庞贝居民极重视花园建筑,花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公元62年那次地震后,许多人先修复花园,然后才修复住房。

古庞贝居民对剧院的兴趣颇浓,舞台布置十分豪华,全城共有大型剧场3座,最大的一座能容纳观众2万多人。庞贝城里至少有3家公共浴室,冷热浴、蒸气浴样样俱全,还有化妆室、按摩室,墙上都饰有石雕和壁画。有一处叫苏贝尔班的浴室,中庭式的门厅上有一个天窗,由此射进的光线恰好照在一个喷泉上,这个喷泉是一座精雕的阿波罗半身像。古城最东头有一座圆形体育馆,能容纳10000多名观众。城市的西部是一个公共广场,它是全市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广场东侧是工商业者联合会会馆。广场北侧有一个神殿,广场南侧是市政府机关。

在古城遗迹中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道德的堕落情况,一部分人(当然主要是贵族们)沉溺酒色,风俗败坏,寻求刺激性的感官享受和淫靡生活。古庞贝城中有两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店多,堪称为酒色之都。妓院墙上到处画着不堪入目的美女裸体画。酒店林立,铺面不很大,酒垆与柜台都在门口,顾客们大约是站在柜台外面喝酒的。酒徒们留在酒店墙上的诗文依然可辨,有粗俗的,也有悲观厌世的。

今天的庞贝城虽然叫做死城,但它却已成为吸引全世界旅游者的地方,终年旅游者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游客们从古城残留的颓垣断柱,往往联想到人类坎坷的历史。唯心主义者鼓吹的“天神惩罚”之说当然只是无稽之谈,但人类在同地震、火山爆发之类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确实付出过巨大的牺牲。旅游者提出疑问:维苏威火山今后还会继续喷发吗?悲剧还会重演吗?死城还会第二次被埋葬吗?

现代科学家们的回答是:不能排除今后发生一次新的甚至比公元79年那次更为剧烈的火山爆发的可能性,也许新的爆发目前正在地下加速酝酿着,因此,悲剧今后再重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研究预报和消除火山喷发的方法。

海底探宝

很久以前,地球上还没有飞机、火车这样的先进交通工具,许多大规模的运输工作是依靠海上的航路来完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旅途都会一帆风顺,好多载着奇珍异宝的商船难逃沉船的厄运。南中国海就埋藏着许多这样的商船。这些宝藏吸引着探险家们来研究和寻找沉船的记录,再去潜水探险,一些有经验和胆识的人还因此发了大财。黑切尔就是其中的一个。1985年3月,他来到了南中国海。有过二十几年打捞经验的黑切尔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了。他已经从这片海洋中打捞出过一艘日本战舰和一艘明代货船,他为此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财富。

这天,黑切尔想寻找的是“吉尔德麦尔森”号沉船。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获悉,这艘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1752年从广州返回荷兰时触礁沉没,船上有50千克黄金,239000件中国瓷器和343吨茶叶。

四艘快艇和一艘打捞驳船悄悄来到当年失事的海区。他们用最先进的仪器进行着全面搜索。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已经花了40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搜索的这天,一种仪器的显示屏忽然出现了一艘完整的船形图像!黑切尔和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学家马克斯喜出望外一同下潜,找到了一件凹凸不平的小东西,他们抹去上面的海洋附着物,眼前出现了美丽的蓝色光芒。

经鉴定,这是一件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瓶。也就是说:“吉尔德麦尔森”十有八九是在那儿了!

5月,大规模的打捞开始了。潜水员发现了一只只破碎的柳条箱,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排列整齐完好无损的青花瓷器,包括碗、盆、盂、罐在内的一整套瓷餐具,最大的一套可供144人使用!而且这些瓷器上无一不绘着素雅的中国风景:小桥、流水、人家……正当人们仔细观赏着瓷器时,又一位潜水员在水下传来了欢呼:“黄金!我找到黄金了!”不一会儿,这个潜水员全身鼓鼓囊囊地回来了,他拉开潜水服拉链,一个个金锭相继滚出。就这样,深藏海底20多年的125块黄金锭重见天日,其中18块标有“南京马蹄金”字样,这说明,他们找到的正是“吉尔德麦尔森”号。第二年4月,这些打捞物品进行拍卖,本身就价值不菲的宝物在经过233年后身价又提升了近900倍!当然,黑切尔还是获利最高的——300万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沉船宝库

古代沉船上的遗物包括货币、各种商品、船员的生活用品及其他物品。其中在文化史上价值最高的,除了货物和掠夺来的东西之外,就是各类艺术品,特别是古代雕像。虽然最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在打捞雕像,但最近40年来在海底发现的两座雕像才最引起轰动。

在地中海海域,自公元前就盛行在海底采集海绵。1953年,在土耳其勃得鲁姆海的海底采集海绵的工人打捞出一尊古希腊的青铜雕像,即女神“苔曼台尔”铜像。另外一尊是考古学家在考古调查中,于1964年在意大利那波里湾的加布里岛附近的海底发现的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海神像。这里主要介绍这尊大理石海神像。

在包括发现海神像的那波里湾在内的意大利沿岸,罗马时代之后,由于海水的上升,使马格那·古拉埃基亚时代之后的城市均被海水吞没。特别是那波里湾一带在海中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这些遗迹。著名的波次奥里神庙建于公元3世纪,15世纪时这座圆柱形建筑完全沉没于海中,据说现在每当退潮时,还可看到神庙的基址。

加布里岛的旅游名胜点“蓝色洞穴”,是一处面向海洋的地下湖,入口大小只有1米多,因流动的湖水的蓝光倒映着高30多米的碧石洞口而闻名遐迩。罗马帝国第二代皇帝提拜里乌斯在公元27年搬到加布里岛的离宫来安度晚年,从这以后,离宫被奉为圣地。在这一带海域,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由于被海水严重浸蚀,表面覆盖着一层贝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这是2000年前罗马时代制作的雕像。可是它究竟是“海神内布丘”还是“海王得莱顿”,学术界产生了分歧。虽然存在这种争议,但肯定这是装饰离宫壁面的雕像群中的一尊雕像。这是了解罗马时代圣地宗教性质的宝贵资料,因而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地中海发现的第一个古代雕像是1832年在意大利西部海岸皮昂比诺和厄尔巴岛之间的海底由拖网渔船打捞上来的。这是公元前5世纪制作的“皮昂比诺的阿波罗”青铜像。这尊雕像现在罗浮宫美术馆,是最负盛名的陈列品之一。从风格上看,它是马格那·古拉埃基亚地区的作品。也许,这尊雕像某一时期从南意大利的一个古希腊殖民城市交流到这里的。其线条洗练的造型,极为清楚地表现了人体的各部结构,具有典型的古希腊艺术风格。特别是其准确造型与青铜材料的完美统一,作为现存蜡模铸造最为原始的一例,在古代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现在却无从寻找这一雕像发现的确切地点。

进入20世纪后,1925年从爱琴海深处的马拉东海湾的海底由渔网打捞出一尊青铜像——“马拉东青年像”。推测是由希腊开往意大利的商船的货物之一。这个比真人略小的雕像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典雅安详的神态使部分专家认为这是希腊大雕刻家普拉克西泰莱斯的作品,现存雅典国立博物馆。

1928年,在希腊埃维厄岛的阿尔泰米希奥海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尊“婆塞冬”青铜像。据说,是雅典的艺术品收藏家安德尼斯·拜那基斯雇佣海绵潜水夫打捞上来的。海神婆塞冬,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这尊雕像,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制作的三尊早期青铜像中仅存的两尊之一,是十分珍贵的遗物。传说这尊雕像最初放置在科林索斯的伊斯特毛斯,后来在运往君士坦丁的途中,因遇难而沉没海中。

在这个海域,还曾发现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公元前334~公元前30年古代历史时期)的“少年骑手像”(青铜像,高85.2厘米)。这尊巧妙捕捉住黑人少年骑手激烈运动姿态的作品,被认为是公元前150年左右制成的。

要说起希腊雕刻,即使从遗物的数量上说,也不能不想起普通的大理石像。但是,在古希腊的雕刻作品中,更多的是青铜像,其质量毫不逊于大理石像。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的圣地,只要一建造石结构神殿,就要同时用石材和青铜为材料,精心雕刻完成被祭祀的主神像和装饰建筑的纪念性雕像。当然,最早用做雕像的材料是木材,接着是青铜,然后才是大理石。虽然最早使用青铜造像的年代在文献上还不清楚,但像我们能见到的被推定为宙斯头部的“男人头像”,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作品,被认为是最早的青铜雕像。学界认为此像是用砂型铸造成的,但此后,与大理石一样,用青铜铸造真人大小甚至更大的青铜像以装饰神殿和其他建筑的做法就普遍起来,这一点在当时的金石文和文献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再进一步则以大理石像为范模,将原像翻制成青铜雕像。

自古以来在地中海,特别是爱琴海域发现的古代文物,大多是由希腊的海绵打捞工人和拖网渔船的渔夫们打捞上来的,关于这方面流传有许多轶闻趣事。他们也自诩具有在海底发现为数众多的古典期的优秀雕像的经验。他们不仅熟知爱琴海的古代海底图,而且有使用空气呼吸器采集海绵的技术传统。他们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能够把纯属偶然发现的沉睡于海底的优秀艺术作品及双耳陶瓶等打捞上来。这些极偶然的发现事实上不断地在推动地中海地区海底调查工作。

在地中海所进行的水下考古学调查,是以1900年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安提基西拉岛水湾偶然发现的沉船为开端的。在北非近海完成打捞海绵作业的小船在回程途中,为躲避风暴偶尔到安提基西拉岛避难。当时,海绵打捞潜水工人埃利阿斯·斯塔代阿提斯发现了沉在海底的大理石像和青铜像,并以打捞上来的青铜像的一只手腕为证据。船长德麦道利奥斯昆道斯将这一情况悄悄地报告了希腊政府。其结果是引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由国家参与的海底考古学调查。调查是由雅典博物馆研究人员、希腊海军士兵、潜水员等共同参与进行的。

这一海域的水深约50米,而且气候恶劣,时有雷暴天气,给调查和水下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此次海底调查,仍然自1900年始到1901年动员了大批潜水员进行工作。在提升水下文物时由于钢索断裂使文物掉到更深的海底的事时有发生,祸不单行,还发生了潜水员不幸牺牲的事故。考古学家虽然也参加了调查工作,却由于没人能潜水,实际上在调查中一筹莫展。虽然在只有潜水员工作的情况下,无法科学地记录海底遗物的保存状态,然而调查却始终极为严肃认真的进行。这次调查了解到海底遗物主要是船上的货物,发现了大理石像的碎片,建筑材料及青铜像胸部的一部分。以此为线索继续进行了更为认真的探查,结果采集到青铜像其他部位的大量碎片。其后将这些碎片成功地进行了复原,成果之一即为现陈列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的“安提基西拉青年”像(高194厘米,制作于公元前3、4世纪)。发现的遗物有双耳陶瓶。据推测,这可能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