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9:33:5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组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试读:

关于推动共建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的报告

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冯 磊

一、形势与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基层治理中诸多问题的实践路径。

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四个中心”定位,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落实。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完善治理‘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方略,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坚持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动员和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治理”。

东城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四个中心”定位,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四个重点”战略任务,积极落实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工作。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在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治理模式,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区长李先忠在2017年6月9日召开的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进一步树立‘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要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城市治理,营造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全区以实施“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将城市和社会治理共建共享工作不断向社区街巷延伸,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多元治理体制优势,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探索创新有效的城市共治模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全区在深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中,着力于精治、共治、法治,统筹协调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工作,形成了城市和社会治理共治共享“三四三”工作模式,即:筑牢思想、制度、共享“三个基础”,激发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社会组织、行业商会“四种力量”,实现群众满意度、环境舒适度和社区参与度“三个度”同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东城区和谐宜居水平。(一)筑牢“三个基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思想基础。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在城市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共建共享的意见》,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下党建引领的城市治理体系。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城市治理中强化社会领域党建引领推动共建共享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街道工委及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从“强化党建管理体系、强化基层民主协商、强化社会有序引导”三个方面,细化了26项具体任务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工作。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探索形成将党组织建在项目上等工作机制,使基层党建成为城市治理的生力军。如永外街道望坛棚改是本市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改项目,涉及居民5 565户。面对现居人口多、困难群众多、自建房多、居住面积小等难题,指挥部在成立初期即组建了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临时党委成立了“棚改之家”,配备了政策宣讲队、法律援助队、志愿服务队、人民调解员队四支队伍,以贴心服务赢得群众支持。党员干部以钉钉子般的韧劲和绣花般的耐心,分片包户做好居民工作,实现了政策宣传全覆盖。截至签约期结束,实现居民户签约率超过98%,创造了本市近年棚改征收项目纪录。

2.强化民主协商,筑牢制度基础。“知屋漏者在檐下”,东城区在城市治理工作中深入开展社区民主协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和鼓励居民发现问题、协商议事、参与实施,使居民成为街巷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宣传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协商共治。一是建体系,构建了以街道工委为领导核心、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共治载体、社区各利益方为参与主体的社区协商共治体系。二是强机制,制定出台了《东城区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和《社区协商运行流程指导手册》,推广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流程,健全了民意收集和表达机制、社区事务决策和实施机制。三是搭平台,完成全区182个社区议事厅规范化建设,为社区成员进行议事协商和民主决策提供场所。为提高基层协商精细化,将议事平台建在网格、胡同、院落甚至楼宇等更小治理单元中,更加贴近居民。如和平里街道在社区和网格层面分别设立了社区议事厅和网格议事会,建立了“网格事务网格议,社区事务社区议”的分层议事制度。四是解难题,引导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决策的协商和实施过程,逐步化解一批老旧小区自治管理、胡同停车、社区活动用房建设等治理难题。如东直门街道自2014年起实施“家园计划”,成立了“街道-社区-楼宇”三级议事会,探索建立党政群协商共治平台,按照问需建议、协商立项、合作办理、效能评价的闭环流程实施社区公益项目,形成了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社会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治氛围。几年来,实施了香北社区公共旱厕改造、东环社区南大街甲2号楼老旧窗框更新、东外大街社区老旧楼房安装楼道灯等项目,以往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资金不足而长期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截至目前,东直门街道共成立社区议事会10个、网格楼宇议事会87个,吸纳居民议事代表575人,共形成居民有效建议436个,其中73个立项实施,街道直接投入项目扶持资金317.49万元,撬动社会参与资金196.8万元。

3.树立规则意识,筑牢共享基础。城市治理是万千公共行为的有机聚合,像绣花一样治理城市,要从源头上秉持法治思维,强化规则意识。各社区以制定居规民约为抓手,按照“法律底线、公序良俗、价值平衡”的原则,在协商中建立社区成员的利益平衡调节机制,共同制定《居民公约》,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引导居民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和公共行为方式,将城市文明的“一针一线”穿插到群众的一言一行中去。截至2017年9月中旬,全区已有116个社区通过协商制定了《社区居民公约》,125个小区(或胡同街巷)制定了本地区的《居民自治公约》,另有12个小区(或胡同街巷)针对停车管理问题专门制定了《停车自治公约》。如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制定出台《社区居民公约》,前后历时长达6个月,通过开展“胡同茶馆”议事活动,引导社区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先后有500多人次参加讨论并发表意见,经历了“多轮讨论、社区公示、征求意见、居民表决、居民签约、正式实施”的完整流程,找到了“胡同邻里情”与“社区规矩”的“最大公约数”,形成5项23条行为准则,对邻里情、生活起居等日常行为和风貌保护、停车规范、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城市治理内容进行了约定。(二)激发“四种力量”,构建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1.激发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在全区推行了“街巷长”制度,共配备街巷长1 030名,均由街道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街巷长作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直接责任人,成为街巷、社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排头兵、通信员和主力军,作用体现在:一是主动发现。定期巡视街巷,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对于矛盾隐患能够果断处置或报送相关部门处理,将问题消灭于萌芽中。二是及时回应。手机号在公告牌上向社区公开,成为居民反映问题的“第一人选”,搭建了街道、社区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三是积极协调。牵头发挥街巷理事会作用,谋划街巷治理的整体方案,整合社区、网格中的社会力量及部门执法力量,对街巷胡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监督整改。如体育馆路街道同83名街巷长签订了责任书,建立了“一巷一志三单”的街巷综合管理机制:为每名街巷长发放了街巷长日志,深入实地摸排,细化治理台账;制定街道《“百街千巷”环境整治工作会商单》《执法申请单》《任务完成确认申请单》,完善各街巷与专业部门的协调会商制度,将环境整治的责任深入各个角落。

2.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让群众成为街巷的主人。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人,全区发动群众参与身边环境治理,尊重基层街道、社区的首创精神,创新社会动员方式方法,拓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渠道,努力使居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和文明的“维护者”。2017年4月,龙潭街道在街巷长制的基础上,率先推出“小巷管家”特色工作,鼓励引导社区居民主动认领街巷管理任务,成为行政管理力量、社会专业力量之外的有效补充。一是明确“小巷管家”职责,即坚持志愿服务理念,宣传社会公德、动员公众参与、劝阻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及时发现上报各类问题。二是厘清工作重点,按照“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按时刷”六步法开展日常工作。三是建立积分奖励制度,采取志愿服务积分反哺的方式,对“小巷管家”提供的服务进行积分储蓄,用于兑换街道购买的各类服务项目,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小巷管家”作为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家门口”街巷环境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取得初步成效并引起社会积极反响,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蔡奇同志做出批示,“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小巷管家’有利居民参与家门口的环境治理,值得提倡”。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全区推广“小巷管家”工作经验的指导意见》,在各街道推广“小巷管家”工作经验,截至2017年9月中旬,全区已招募“小巷管家”1 999名,实现全区178条主要大街、1 005条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目前,“小巷管家”和“东城守望岗”已成为东城区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名片。

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凝聚基层智慧和力量。在城市治理中,各街道和社区通过指导成立、培育扶持、项目带动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连接政府、社会、个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和破解社区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社会力量动员的组织化程度。(1)发挥聚力作用,全面建立街巷环境理事会。各街道按照“十无十有”的街巷治理要求成立了街巷环境理事会。各理事会的成员包括街巷长、街道科站队所人员,社区党委、居委会人员,居民代表、社区志愿者,以及物业服务企业和驻地单位等,履行日常巡查、处置简单事项、及时上报问题、宣传动员群众等工作职责,提高了整治促提升的工作效率,凸显了街道属地管理作用,在社区层面形成了整治工作的联动格局。截至2017年9月中旬,全区已组建484个街巷环境理事会,成员共计3 846人。(2)建立长效机制,引导成立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对于实施物业化管理的平房区和综合整治后的老旧小区,进一步发挥居民自治自管作用,巩固治理成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居民自治相互协作的老城居住区治理长效机制。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以胡同(院落)、小区为基本单元,坚持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居民自发成立自治管理组织,发挥“熟人社会”优势,动员全体居民支持并参与日常生活区域的服务管理,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和秩序,同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管理服务中的相关问题,监督物业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如朝阳门街道朝西社区216、218号院的物业公司撤出后,社区居委会动员引导居民成立了小区自管会,先后解决了楼道环境整治、照明设施维护、雨漏管维修、安装楼门门禁等居民切身利益相关问题。东直门街道胡家园东区在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成立了全区首个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除选举产生8名自管会委员外,还设置3名来自居委会、产权单位、派出所的席位制委员,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多元自治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3)聚焦难点问题,探索成立停车自管会。针对社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部分社区采取共同协商、自治管理的方式,探索建立停车自治管理机制,缓解停车管理难题。如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成立停车自管会,通过制定停车自管公约、实行车主错峰停车、拆除私装地锁等措施,基本满足了本地车主停车需求。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协商成立停车自管会,通过召开听证会确定停车收费标准,对停车资源评级优先保障本社区居民利益,实施“一户一卡”停车管理制度,协调开发商额外提供近400个车位,最大限度地盘活了现有停车资源。截至2017年9月中旬,全区已成立社区停车自治管理组织29个。

4.激发行业商会自律作用,履行城市治理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基层商会工作机制创新,坚持引导教育与服务支持并重,推动商会承接政府下放的职能,发挥商会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城市和社会治理的渠道,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更新改造等工作中形成助力。如交道口街道南锣鼓巷在业态转型和治理整顿工作中,采取“商会在前、政府在后”的模式,由南锣商会出面协助政府做商会会员工作,并制定了《南锣公约》,带动商户自行整改,向社会承诺实施自律管理,接受社会监督,较好地实现了业态向高端转型。此外,商会在行使商户准入和证照办理初审权、特色街区发展规划、宣传街巷发展政策、促进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地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再如,于2016年9月正式成立的北新桥街道簋街商会,在簋街综合整治工作中,引导商户自觉维护街巷环境秩序,及时纠正经营乱象,共同签订《自律公约》,规范风貌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门前三包、垃圾清运、有序竞争、停车管理等,实现了居商和谐,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三)把握“三个度”,共同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幸福家园

1.美化社区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满意度。街巷环境整治提升本质上是一项民生工程,得到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在工作中,东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社会单位的协同作用、社区平台的协商共治作用和“小巷管家”的监督作用,形成了“一核多元”的共建共享工作格局,迅速提升了社区整体环境,切实改善了群众身边的环境质量,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截至2017年9月22日,全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9 805处,面积28.1万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4 455处,封堵面积11.2万余平方米;达到“十无”标准的街巷104条,其中大街24条、背街小巷80条。如前门三里河经过9个月的整治提升,进行胡同景观整治、市政管线改移、乔木种植、水处理系统等工程,重现“水穿街巷”景观,彰显了前门地区历史中特有的会馆文化和胡同文化特色。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了环境舒适度。在城市治理中,各部门、街道坚持从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落细落小、多办实事,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舒适。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优先将腾退空间用于补齐百姓生活服务中的“短板”。截至2017年9月中旬,东城区今年已新建、提升蔬菜零售网点30个,网点达到214个,实现了社区蔬菜零售网点全覆盖。街道在疏解腾退的空间再利用上,把方便居民摆在第一位,专门征求居民意见,引导公众参与规划,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加服务设施,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品质。如景山街道沙滩后街整治后,根据需求规划利用腾退空间,引入华联超市品牌,打造了集成超市、主食厨房、肉类生鲜、家政服务功能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在更好服务百姓的同时提升了业态品质。

3.营造和谐社区治理氛围,扩大了社区参与度。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关键在于政府“管理”思维向“治理”理念的转变,逐步构建起在党委领导下各方力量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使政府有形之手、社会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实现了城市的善治。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激发了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逐步建立了社区长效动员机制,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厘清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职能定位,使街道部门、社区“党居站”及各类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物业企业和居民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相互补充。二是搭建了社区多元共治平台,采取街巷理事会、社区议事会、居民自管会等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协商治理组织形式,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三是提高了居民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通过直接参与“小巷管家”、制定《社区公约》、“开放空间”讨论等实践活动,掌握了协商议事规则,提高了化解矛盾问题和实施项目的能力,实现了对社区事务的“自决”到“自觉”。如东四街道六条社区引导居民通过协商提出需求和建议,自发成立了“胡同花友汇”志愿组织,在拆墙打洞后的胡同中进行“见缝插绿”绿化美化,使月季花、矮牵牛、金鱼草、串儿红等充满老北京烙印的花草重新出现在胡同中。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不仅提高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美化了社区环境,同时也让社区变得更加有温度,让人们找回了记忆,胡同留住了乡愁。

三、下一步工作(一)完善党建引领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

进一步在城市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区、街、社区联动机制,推动各治理主体协同合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强化责任意识,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共同指导推进城市治理中的共建共享工作。在街道层面,发挥街道工委在本地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整合属地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调动各方力量,完善辖区社会动员机制。在社区层面,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作用,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建立健全群众议事协调机制,引导居民通过协商完成社区居民公约的制定、修订,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二)建立多元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

探索组建街道议事协商委员会,搭建由街道工委牵头,“两代表一委员”、社区代表、社会组织及驻街单位代表、特邀专家等组成的街道议事协商平台,统筹协调辖区城市更新改造、平房区物业管理等群众普遍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社会公共事务和民生问题。建立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机制,推动实施一批街道、社区层面的民生实事项目,使群众在城市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完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治理模式,加强“社区议事厅”规范化建设,推广普及“五民工作法”,深化社区层面民主协商,引导居民通过有序协商积极参与城市和社区治理。(三)激发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活力

推进商会参与社会治理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引导非公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商会自治管理长效机制,推广“南锣经验”“簋街模式”。积极发挥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加快基层商会联合党委的组建,有效促进商会党建与全区中心工作、企业发展、自身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作用,履行好“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发展龙头、服务管理上的联系平台”三大职责,引领带动所属社会组织发挥专业特长优势,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在街道层面建立起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功能健全、运行规范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持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各街道发动辖区社会组织围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等全区中心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等社区活动,在居民“家门口”开展贴心便利的公益服务,形成一批具有东城特色的公益服务品牌。(四)提升社区共治共享参与能力

实施“匠心工作坊”人才培养计划,由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带领年轻骨干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区引导社区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发掘社区自治带头人,在协商议事的过程中,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识,掌握社区共商共议的规则和方法。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项目领域,发扬“小巷管家”“东城守望岗”等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在加强城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东城区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宋雅琳

东城区平房区总占地面积12.82平方千米,涉及常住人口23万,分别占辖区总面积和常住人口总数的30%和26%,涵盖了区内18.5片历史文化街区和12个街道。平房区内聚集了众多国家级、北京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集中了丰富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古都历史风貌的重要展示区。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东城区的繁华商业区和楼房区总体呈现出美观、大气、整洁、有序的良好形象,但平房区居住拥挤、设施落后、业态低端、环境脏乱、交通无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环境品质和群众幸福感提高的瓶颈。

面对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和群众日益提升的要求期盼,东城区委区政府做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的工作部署,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人口调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多元共治、公众参与”的平房区治理新模式,并提出推行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权责一致、多元共治、因地制宜。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创新和完善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平房区物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当前社会领域党的建设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自2015年底起,东城区在10个街道选取了16个片区开展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试点工作,通过落实一系列措施提升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使平房区域的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是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定《关于推行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意见》《东城区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城区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标准1.0(试行)》《东城区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选取、考核及退出相关要求》,起草《关于加强在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居民自治服务管理的方案》,从区级层面提出了推行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定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明确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工作要求和经费保障,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探索在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中难点难题的解决途径,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一方面,搭建东城区平房区物业管理资源平台,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纳30家二级以上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入围,确定了东城区平房区物业服务企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街道为主体,采取竞争性磋商的形式,与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洽商、对接,签订平房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另一方面,搭建平房区治理议事协调平台,街道建立由辖区内科站队所、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委会、辖区单位、自管会代表等参加的平房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研讨物业管理内容,反馈服务情况,协调解决平房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强化居民自治。健全平房区自治管理组织体系,以胡同、院落为基本单元,以共治、共建、共享为理念,建立胡同自管会,征集并反映居民服务需求,动员居民支持并参与平房区管理服务,协调各方力量解决相关问题,监督物业企业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倡导居民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和秩序。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加强治安巡防队、停车自管会、居民调解之家、居商自管会、养犬自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承接平房区自我服务管理项目。搭建平房区自治管理参与平台,完善社区议事厅制度,健全网格(胡同)议事会和院落议事会,形成社区、网格(胡同)、院落三级议事协商平台。完善工作运行、工作评价、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人才发现培养等平房区自治管理工作机制,形成街道、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胡同自管会“四位一体”的平房区自治管理格局,提高自我服务管理能力。

四是重点解决三大问题。通过开展“清理垃圾渣土、大件废弃物、废旧物品和堆物堆料”“实行垃圾不落地和再生资源回收规范管理”“引导车辆安全、规范、有序行驶和停放”“拆除地桩、地锁等道路障碍物”“开展违法建设、开墙打洞、无照经营、占道经营、非法运营等环境秩序问题的巡查检查”等工作,破解平房区环境秩序中的“脏、乱、违”三大问题,实现平房区环境秩序明显改善,总体呈现出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社区面貌。

二、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我区提出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党建联建工作,将以“块”为主的社区党建与以“条”为主的行业党建有机结合,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调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区内各类资源互利共享,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加强对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思考,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平房社区党建工作,实现物业管理服务与党建工作互融共进,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必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平房区综合管理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社区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从事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推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物业管理是承载各种群众利益、需求以及矛盾的载体和平台,围绕物业管理引发的诸多矛盾,往往关系复杂、涉及面广,远远超出物业管理的范畴,加之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仅靠行业自身发展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平房社区在这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有效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突破瓶颈障碍,解决矛盾问题,促进物业管理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社区综合管理水平。

二是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需要寻找新的结合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拓宽思路,从区域的角度将社区各方力量纳入基层党建中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变单位、行业党建为区域党建,变点线推进为整体推进,以巩固、发展和实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这都需要一个较为综合的工作载体和抓手。而物业管理服务集综合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于一体,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对接平台,在物业管理逐步规范提升的社区中开展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正是契合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所需的联动引擎。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物业行业党建与平房社区党建的有效结合和不断创新,就是要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和协调社区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把各方力量紧密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从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不断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化解因物业管理引发的各类纠纷和矛盾,为打造区域内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可以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到物业管理中,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整合社区党建、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搭建多方协商议事平台,形成提高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合力,达到构建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格局,推动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全覆盖,有效化解社区物业管理难题的目的,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平房区物业管理试点党建联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东城区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试点工作以来,试点街道以“物业企业提供服务管理、业主委员会开展自治管理、社区党委进行协调管理”为理念,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促进了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全覆盖。

一是关注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多方协调机制。各街道依托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纳社区建设、城市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党委、物业公司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建立了平房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联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协调推进工作。各社区党组织建立了由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等多方代表组成的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专职党务工作者担任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联络员,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畅通沟通渠道,协调解决问题,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按照“交叉进入、双向任职”的方式,推动社区党组织和物业党组织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加强工作间的支持、配合、沟通和交流,形成紧密型的联建共建力量。通过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开展开放式党组织活动等方式,把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以及驻区单位中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的管理中。景山街道社区党组织积极吸纳辖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的党员负责人担任班子的专兼职委员,各社区居委会吸纳辖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的非党员负责人担任专兼职副主任,成立党组织的物业服务企业吸纳社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业主委员会中的党员担任兼职委员,加强了党的领导,促进了党建工作和物业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是找准工作载体,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结合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集中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等工作,各街道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途径,在物业服务企业中实现党组织的覆盖。对没有党员的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指导力度。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政治领导,支持和保证其充分履职,并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等活动,引导居民党员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共同开展社区服务。体育馆路街道在物业服务企业中实现党的组织覆盖,新组建物业公司党支部,强化党对物业公司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地区党建协调会成员单位。东四街道拟在街道、社区、物业公司、首创集团中建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党的组织联合推动物业管理工作的多方联合。

三是整合资源优势,完善党组织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人头熟、基础好、群众工作能力强等工作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中,保障了物业服务企业、自管会等组织的健康运转,助力平房区物业管理的顺利开展。北新桥街道门楼社区党委要求党员率先垂范,全力配合物业开展工作,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居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老党员、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和公益律师等成员组成的“和风化雨工作室”积极参与调解,配合物业服务企业在进驻之初打开工作局面。体育馆路街道组建由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社区党员、驻街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公布热线电话、设立志愿服务窗口、主动走家入户等形式,面向社区开展知识普及、政策宣讲、业务咨询、便捷服务等专业服务,在调处矛盾、扶贫助困、攻克难题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东四街道充分依托街道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培育了社区交通、环境、安全、养犬等居民自治组织,如二条“胡同停车自管会”、六条“党员志愿者星光苑”、七条社区“资源互助社”、八条社区“养犬协会”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平房区物业管理工作。交道口街道进一步整合社区各类志愿服务资源,组建了社区物业管理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消防演习、垃圾清理、机动车管理等志愿活动100余次,进一步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共同推动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进。建国门街道社区组建由社区党员、居民骨干等群众力量构成的义务巡逻队,与社区民警、社区物业、社区四小单位共同构建四级防控网,切实做好社区群防群治和治安巡查工作。东华门街道多福巷社区党委积极搭建物业公司与居民沟通平台,将居民需求及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物业公司,提升了物业管理效果。

四是强化服务质量,建立党组织参与监督考评机制。相关街道将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年底考核各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社区党组织参与对物业服务质量的日常监督与评测,以及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管理投诉率、业主满意率等内容的考评,层层强化监督,保证了平房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落实。景山街道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联合考核评价的机制,成立监督、考评工作指导小组,定期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工作态度、作用发挥、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考评。交道口街道结合社区实际,以网格党支部为单位成立了党员监督队,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老党员的经验优势和先锋模范作用,对社区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不到位、问题处理不及时等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了考核评价机制,由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居委会和居民自管会对物业公司进行联合考评,目前已进行了1次量化测评。朝阳门街道社区党委组织党员志愿者利用平时和值班巡逻检查物业管理和服务情况,由社区党委分析汇总并集中反馈。同时社区党委通过组织居民代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物业公司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测评,促进了平房区物业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探索完善综合执法实体化平台,实现“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综合执法实体化平台建设探索西城区委社会工委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党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北京市委书记蔡奇“18个深刻领会”指示,积极践行“红墙意识”,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综合执法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什刹海地区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什刹海地区紧临中南海,地理位置特殊,确保核心区稳定就是政治;地处老城区,文物古迹多,风貌保存完整,多元文化汇聚,历史积淀深厚,有323万平方米的文保区;是老北京居民区,平房院落多,低端业态密集,“开墙打洞”、违法建设治理难度大;前海、后海和西海坐落其中,尤其是景区完全开放,客流量超载运行,旺季日游客高达22万人次,公共安全压力大。街道党工委以破解街区治理难题为导向,从联合执法到综合执法,从小分队行动到建立执法中心,从探索完善机制到建成实体平台,推动执法资源整合、力量下沉,初步探索形成了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基层治理模式。

一、坚持联动融合,打造综合执法实体化平台

街道没有行政执法权,经常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为彻底解决“八个大盖帽,难管一草帽”的社区治理难题,在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什刹海街道成立了街道和什刹海景区综合行政执法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执法中心”),以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的“四实”工作法,把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街道层面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实体化。

统一指挥调度。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综合执法中心由主管副区长任总指挥、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支执法力量为成员单位,辖区科站队所参加,统一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各执法力量。制定《什刹海景区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方案》,梳理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建账造册。依据各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逐一明确主责单位、参与单位,包片分段、责任到人。与成员单位、科站队所签订责任书,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

统一执法部署。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一家主责、多家配合”的工作思路,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责,区分常驻和非常驻单位人员,抽调执法部门的精兵强将,进驻景区常态值守,解决职能范围内的各类问题。常驻景区值守人员24人,非常驻人员保证随叫随到,执法人员和巡防保安等辅助力量相结合,确保一线力量配实。什刹海景区“春夏秋天划船、冬天冰上运动”,环湖游、胡同游、泡酒吧,白天中外游客多,晚上酒吧持续到凌晨,一年到头无淡季。综合执法中心根据季节、时间特点和实际需要,制订不同的执法方案,确定相应的人员配备菜单,组成阵容最佳、合力最强的团队“抱团执法”,有效克服各自为战、到处撒“芝麻盐”的弊端,实现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

统一信息共享。依托“雪亮工程”,实现综合执法中心信息与综治平台联网,信息资源融合共享。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深化人群聚集风险课题落地实施,完善景区客流预警系统,安装前端监控探头382个、大屏幕3块。景区监控室24小时专人值守,全时段监测人群流动密度,及时预测客流总量和峰值时段,实时掌握景区情况。开通应急广播系统,发放预警终端设备120台,如遇火灾、地震和突发大客流时,可及时发送预警通知,疏导游客和居民群众。执法人员运用智能App,实现信息采集、问题解决、情况反馈一体联网,打造信息化景区治理升级版。

二、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运行

在综合执法实践中,各执法部门注重把握源头治理与末端执法、综合施策与对口管控、区街统筹与属地责任“三个关系”,主动担当、靠前履职、密切协作,不推诿不扯皮,不断固化好的经验做法,逐渐形成实在管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街区治理按部就班、有序运转。

日常值守机制。实行“早点名、日工作、晚汇报”制度,各执法部门的派驻人员早班9点、晚班19点到综合执法中心签到。建立值班、考勤、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处置流程,明确值守职责任务。采取“5+3”布局,在前海北沿、荷花市场和银锭桥周边等地设立5个固定岗,每逢小长假和重要时期,街道干部以大排班形式,到重要点位值守;设立环境保障、反恐防暴和水面监测3个指挥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干部、街巷长和巡防保安,划片分工负责,进行全天候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街区治理无空档、无缝隙。

分级会商机制。建立“日碰头、周点评、月通报”制度。每天值守人员到位后,以碰头会形式布置当天综合执法任务;每周召开例会,点评工作落实情况;每月由街道领导进行小结,讲评综合执法工作完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明确阶段性任务。每逢重要假期和重大体育赛事、重大活动保障时,由街道组织统一会商,制订综合执法和值守应急方案,明确职责和要求。街道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主管副区长组织专项会商,协调区属委办局、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参加,研究制订解决方案,推进末端落实。

问题处置机制。坚持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两手抓”,优势互补、互不替代。各执法部门依照行业法规,加强对口管控,把出现的问题区分为一般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突发性问题三个层级。一般性问题,由综合执法中心安排值守人员处置。遇到旅游旺季出现的大客流等重大问题,以及自然灾害、反恐防恐等突发情况时,则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如2017年元宵节,景区客流量瞬时达到8万人,综合执法中心立即启动大客流处置应急预案,调动公安、交通、城管和巡防保安疏导交通,景区13个出入口升起反恐防暴桩,实施机动车辆和共享单车限流措施,确保了景区安全有序。

首问协查机制。建立首问首办责任制。各执法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或接到案子后,履行首问责任,立即进行现场核查,制作相应执法文书,收集相关证据。经初步检查后,属于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业务,按照有关规定能办的,马上承办,不延误推托;不属于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业务,填写案件移交单,注明移交原因和相关法规政策依据,将案件移送至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结;未能按时完成的,列为分级会商时的重点督办案件。

督查奖惩机制。制定《景区值守考核奖惩办法》,利用周点评会、月通报会,对综合执法成员单位和科站队所履职情况进行评判,将结果通报到各成员单位,同时上报区政府。注重在执法一线发现、考察和锻炼干部,对在综合执法中成绩突出的成员单位和个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请奖励;对执法不积极、不到位的成员单位和个人,向区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三、突出问题导向,推进综合执法常态化落实

实践证明,越是超大城市,越要精细管理,围绕精治共治法治,下绣花功夫。综合执法中心以景区整治为重点,整治区域同时从胡同向片区,向主要大街展开,在什刹海景区、景山和西黄城根北街等4条大街,鼓楼西大街3条战线同步推进。平均每月组织会商4次、综合执法10次,地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拆违清违,破除街区难题。坚持执法点对点、效果实打实。街道从多年难以解决的违法建设入手,出重拳、下猛药,对群众反映的违建“一抓到底”,对两层以上的违建“零容忍”。采取“早拆违、午巡查、晚整治”措施,实现各项工作向纵深有序推进。先后依法拆除景区酒吧12家、文化街区违法建设5 280平方米,拆除违规广告牌匾625块、酒吧二层围栏约1 350延米、户外遮阳棚18家。集中整治银锭桥三角地脏乱点,封堵“开墙打洞”,清退6家酒店违规占用的绿地等,根治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多年碰不得、拆不动的违法建设,现如今多个执法部门齐出动,半天时间就拆了个干干净净。通过清退、拆违,打通了银锭桥到鼓楼的视觉通道,露出了老城民居的天际线,再现了老北京“银锭观山”、银锭桥上看鼓楼的胜景。

分类施策,规范街区秩序。制定《什刹海景区综合管控导则》,从风貌、业态、交通等7个要素,制定管控措施,完善管控机制。先后清理景区周边53条胡同“僵尸机动车”27辆、非机动车562辆,拆除地锁203个,处理环湖违章停车190起。针对个别特许经营三轮车欺客宰客等问题,组织员工培训2批380人次。采用错时整治、加大巡查密度等方式,严厉整治非法运营的黑电动三轮车,联合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查扣和清理黑电动三轮车322辆,取缔旅游观光电瓶车20辆。2017年,消防部门出动上千人次,组织大兵团作战6次,联合检查37次,夜查52次,对什刹海景区检查562次;查封违规场所11处,关停19家,处罚7家,整改隐患980余处,拘留4人,震慑效果明显。

严格执法,整治街区环境。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建立明察暗访机制,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开展集中整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10人次,查扣小广告3 000余张、小商品1 000余件,查处游商100余人次;治理店外经营1 100余起、无证无照经营1 800余起,规范门前三包410余起,杜绝了2003年以来的酒吧店外经营现象。围绕“静下来、慢下来”目标,大力整治光、声污染,拆除24家酒吧的112个射灯,清理卖艺卖唱人员81人次,治理噪声扰民430起。按照经营单位环境噪声最高限值(6:00至22:00为55分贝,22:00至次日6:00为45分贝),发放《致景区商户的一封信》,协调公安、城管、工商、环保等部门现场执法,先后关停不达标酒吧5家。

共治善治,建设平安什刹海。深化“平安街道”建设,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资源融合,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西城大妈”品牌效应,加强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义务巡逻员、治保积极分子等队伍建设,开展治安巡逻、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组织景区居民和志愿者成立文明劝导队,联合打击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等不法行为,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景区治安网,标本兼治初见成效。“三理三建三体系”推动社区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朝阳区安贞街道常文静 江尚虎

一、项目背景

安贞街道地处朝阳区西北部,横跨北三环中路,与东城、西城、海淀三区临街相望,“交界区、营院区、建成区、居住区”是该区域的明显特征。

社区服务管理曾面临“三个矛盾”。一是超大型社区,居民办事更快、更便捷的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亟待解决;二是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与服务精准化内在要求的矛盾亟待解决;三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与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互动水平不高的矛盾亟待解决。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转变社区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率迫在眉睫。

为此,街道工委、办事处按照党建区域化、自治单元化、动员社会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精细化“五化协同”的要求,以社区服务站改革为牵引推动社区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理三建三体系”的工作路径,即:理顺社区内部、社区与街道、街道与社会“三种关系”,创新优化居站设置、培养“百事通”社工、推进社区空间集约利用“三种模式”,建立工作标准化、社区人才队伍培养和阶梯式社会动员“三个体系”,有效强化了街道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居委会回归本位,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强化了社区自治功能,激发了民众社会参与活力。

二、主要做法

按照“三理三建三体系”的路径,推动空间、人力和服务的综合集成,通过服务站改革撬动社区体制改革。(一)理顺“三种关系”,增强社区治理合力

一是梳理社区内部关系。坚持社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及其七大委员会主体作用,社区服务站提供专业的政务类服务,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和居委会的管理及社区居民的监督。改革社区服务站设置,将社区工作者分为“政务百事通”“民情百事通”“专业项目社工”,其中“政务百事通”为居民提供限时通办的政务服务;“民情百事通”分片包楼,入户走访,发现居民需求,化解社会矛盾;“专业项目社工”,协同专业社会组织,动员社区骨干力量,开展项目化服务。社区工作者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社区专业化服务。

二是厘清街社权责关系。建立严格的社区工作准入机制,明确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事项23个,配合街道履职13项,社区居委会日常开具证明15项,取消社区评比达标25项,取消社区工作机构27个,倒逼机关转变理念和作风。街道建立“分级分类”会议制度,明确《社区正职周安排》,减少社区正职领导工作负担,每月末召开社区主任例会,共商共议重点工作,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助推社区和科室形成良好互动。

三是畅通政社互动关系。完善“一轴四网三平台六联盟”区域化党建体系,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挖掘整合政府、企业、居民、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深化“党政发动、政社互动、枢纽带动、‘三社’联动、公益推动”的社会动员机制和购买服务机制,推动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常态化的有效联动。通过“社区吹哨,科室、社会单位、党员报到”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多元协商,聚力发展。依托街道、社区、楼院三级党政群共商共治议事平台,完成12个社区级、5个街道级项目。试点“党员议事厅”建设,培育“常任制”骨干议事代表,完成579个楼门文化建设,开展社区创享计划项目32个,参与人数达到7 000多。统筹文化、公益、物业、平安、法治、健康等六大联盟,合力解决背街小巷整治、绿地侵占等难点问题,高标准完成610户“开墙打洞”整治工作。(二)创新“三种模式”,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一是创新居站服务设置模式。创新居站设置,形成“厅站合一”“一站多居”“一站一居”三种模式。利用安华里、安外社区紧邻街道政务服务大厅的优势,实行“厅站合一”,在政务大厅设置政务社工岗2名,为居民提供“业务通办、全程代办”服务。黄寺、裕民路社区受条件所限,实行“一站一居”。其他社区实行“一站多居”,社区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监督由设站的社区负责,不设站的社区设置首问窗口,为居民提供业务咨询。同时,积极探索特色服务,安华里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暖心代办、上门服务”,受到居民欢迎。

二是创新“百事通”社工岗设置模式。社区服务站“定人定岗定责”,承接职能科室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设置1名副站长和2名社区工作人员,实行AB岗管理,取消社区服务站人员分片包楼、入户走访职能。启动“社区百事通”培育计划,培养社区服务站“政务百事通”成为业务骨干,确保“一口受理、业务通办”,让居民“只跑一趟路”。

三是创新社区空间集约利用模式。以“办公区域最小化、活动空间最大化、使用效益最优化”为理念,坚持把更多力量和更优质的资源投向社区,创新社区空间布局,下大力气加强办公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改变“一人一座一电脑”的老套路,提供藤椅、沙发、茶几茶具等,构建亲和温馨的公共空间,打造“家园式”社区。拓展社区会议室、居民活动室等公共空间,使其成为党员活动室、居民议事厅和文体活动中心,真正实现空间集成。(三)建立“三个体系”,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一是制定服务站工作标准化体系。以精简、统一、高效为原则,从原有100余个社区服务事项中梳理出可以在服务站前台办结的计生、社保等服务事项28个。着眼社区服务站服务事项信息化,建立服务流程标准化体系,制定服务群众“通用清单”,制作《社区服务站“百事通”工作手册》,通过触碰一体机和“服务事项指南”,满足不同年龄段办事居民所需,实现“一次办理,一次办结”;制作《社区“百事通”问答题库》,回应居民遇到的问题和服务需求,提供专业、集成的社区服务。

二是完善社区人才队伍培养体系。针对窗口服务、自治民情和专业项目分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轮岗、论坛等方式,打造“全能社工”队伍,每名社工都能熟练掌握服务窗口各项业务。探索“1+1”社区项目经理人培养模式,即由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和1支社区工作者联合开展最“接地气儿”的社区自治项目,打造专业素质过硬、项目策划执行能力强的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是探索阶梯式社会动员体系。按照聚(凝聚人心)、育(培育扶持)、促(促专业化)、联(联通上下)、统(统领全局)“五级联动、阶梯动员”的原则,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草根组织的培育、孵化,使其成长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和社区归属感;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街道工委统领全局,整合辖区内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党委联建联治,统筹协调社区资源共建共享,形成阶梯式社会动员体系,分层级、分人群动员,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取得成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