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悲歌:神话时代-秦(陈舜臣十八史略0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1:59:15

点击下载

作者:陈舜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易水悲歌:神话时代-秦(陈舜臣十八史略01)

易水悲歌:神话时代-秦(陈舜臣十八史略01)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易水悲歌(神话时代-秦)作者:陈舜臣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6ISBN:9787549535880本书由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〇一 射日的人

人——

普普通通的人——

生命的目的在于探究为人之道——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历史观。有人因此说,中国欠缺神话——我却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那是史家尽可能地从著作中删除神话的结果。

这个倾向,从儒学执中国思想界之牛耳后,尤其为甚。

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所抱持的,就是这个态度。

事实上,中国的神话相当丰富,它甚至具有极富人情味的特质。

下面介绍一些神话——我要说的,是极富人情味和中国特色的神话。《十八史略》依正史而写就。中国正史中绝少出现神话,所以,《十八史略》中少有神话是理所当然的事。

书中述及太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也有“蛇身人首”及“人身牛首”等记述。但全都只是轻描淡写而已,采用的也不是故事体裁。

在这本《小说十八史略》的开头部分,我介绍的是未记载于《十八史略》的神话、传说——原书作者为此一直耿耿于怀。这种心情,仿佛在如雷掌声中听到夹杂其间的诽谤声。

下面谈谈有关羿(后羿)的事。

羿是尧帝时代的英雄之神(或许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是”,而说“据传”较为妥当吧?)。夏朝时也有过叫“羿”的人,曾经将太康帝逐出国外——《史记》上如此记载。

尧帝时代的羿和夏朝的羿是否同为一人,我们姑且不论。这两个羿都是神射手,同时也是勇猛之士。

原本在天界的后羿,之所以被派遣到凡界,主要是因为天帝儿子们的恶作剧。

天帝的十个儿子都是太阳,他们的母亲羲和,每天轮流带着一个儿子,乘坐由六条神龙拖曳的云车,游走天上。由于这个顺序是固定的,所以,每个太阳十天才有一次出来游走的机会。人们所看到的太阳永远只有一个,实际上,却是由十个太阳轮流出现的。

同样的事情重复几千年、几万年后,十个太阳开始有了厌倦之意。一天,这十个兄弟在天界扶桑树下谈话:“我们十个一块儿出去游走,岂不好玩?这当然不能事先告诉妈妈,我们就偷偷溜出去吧!”

十个太阳于是同时出现在天空中。

太阳兄弟玩得其乐无穷,可是,这下子人类怎么吃得消呢?在十个太阳同时照射之下,人间世界顿时变成焦热的地狱,活活被烤死的人不知多少,地上的农作物更是枯死殆尽。

于是,凡间的圣王尧向天帝祷告,祈求他使人们免于苦难。而且当时为害人间的,不只十个太阳,还有猛兽、妖怪、害鸟等许多东西。

天帝对凡间圣王的央求,当然不便置之不理。除掉猛兽及害鸟,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弓箭名手,而天上诸神中,射箭技术最高超的后羿,为不二之选。

选派弓箭手之事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不然。后羿确实是神射手,但天帝选派他无疑是违背亲情之举。

对天帝而言,十个太阳都是他疼爱有加的儿子。天帝原以为受命的后羿,会用强弓把箭射到太阳跟前,吓唬他们重回扶桑树下,就适可而止。没想到,接受天帝“去为人类服务”命令的后羿,心里抱着的尽是圆满达成任务的念头,准备将为害人类的东西赶尽杀绝。

于是,后羿带着妻子下凡——天上的神“出差”时,带妻子一同前往,好像是规定。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来到地上后,后羿准备射下并排在天空中的十个太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的他,当然只准备了十支箭,他将十支箭插在箭筒里,就开始依次射太阳。

尧帝见状,大为着慌。

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当然是要命的事情,但,要是连一个太阳都没有,这个世界不就变得暗无天日了吗?到时候,地上不但长不出农作物,恐怕连人类都无法居住!

尧帝于是命人偷偷从后羿的箭筒中,偷走了一支箭。

箭无虚发的后羿,果然以九支箭射下九个太阳,最后,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了。

太阳精原来是三只脚的乌鸦。

后羿更将吃人的怪兽、怪鸟以及经常弄翻渔船的大海蛇全都杀尽。

这本是值得大大嘉许的功劳。天帝却没有因此龙颜大悦。

九个儿子被后羿杀害,天帝当然是怒不可遏了。“后羿这个家伙真可恶!我要立刻剥夺他的神籍!”

神界也有户籍,后羿夫妻由于神籍被撤销,所以再也不能返回天上了。

神除了居住天上外,更被赋予“不死”的特权。不再具有神籍的后羿夫妻,日后也将和凡人一样,终有一天得面对死亡。不能回归天上也就罢了,可是,死后将被投入地狱,这——情何以堪呀!

夫妻因此时起勃谿。“全是你头脑简单惹来的祸!你射下九个太阳而自鸣得意,却没有想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啊!”

嫦娥歇斯底里地哭闹着。“你这样吵闹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不让我静下来想办法呢?”

英雄之神后羿被歇斯底里的妻子搞得头昏脑胀,这一点和凡间男人并无两样。他同样也不想死啊!然而,不再是神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就在这个时候,后羿有了偷腥之事。

做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受到妻子吵闹的影响吧!

他拈花惹草的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就是有名的纨绔子弟河伯的妻子——名叫“洛嫔”的绝世美女。因丈夫爱情不专而闷闷不乐的洛嫔,看到出现在眼前颇有大丈夫气概的后羿,两人一拍即合。

这当中有过后羿以箭威吓河伯,河伯前往天帝处投诉的事。然而,两人偷情的事没多久即告终止。

换言之,后羿和妻子嫦娥又言归于好了。

世人常以“越轨”批评后羿,实际上,这个故事说的却是“女人背叛了男人”。

男人常常批评“女人是祸水”,对此,女人则必以“男人才是祸水”作为反驳。

男人思慕女人,女人思慕男人,这是人类的宿命。只是,痴情常会造成对另一方的期待过度膨胀。由于现实与期待背离,这种为对方所产生的幻想往往因此而破灭。

这是男女情爱的实态吧。

事实上,对异性感觉幻灭的情形,似乎在男性身上较为常见。其原因应该在于男性较爱幻想而女性较为现实这一本质问题吧。

后羿仍旧和妻子格格不入。一天,他听到一个好消息。

据说,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拥有“不死之药”。只是,前往昆仑的途中皆为险路、深渊及火焰山,所以,普通人绝难到达该地。“这是个好消息!我马上找她去!”

后羿立刻启程前往。

虽然由神籍降为人籍,但后羿毕竟不是常人。走一趟昆仑山,绝对难不倒他。

西王母确实拥有不死之药,但,只剩两颗而已。“这是我仅有的两颗,你们夫妻选择吉日,各分一颗服下吧!这药服下一颗能长生不死……要是服下两颗,就会升天当神仙啊!”西王母说道。

由于名称中有“母”字,所以,西王母一般被认为是女神,实际上也有人持男神之说。总之,后羿观欣雀跃地回来,并且把西王母说的话告诉妻子。“能够长生不死,真是太好啦!反正生活在地上同样也能快乐,只是不能做重回天上的梦啦!我们就在凡间长相厮守吧!”

妻子嫦娥只“嗯”了一声,心中却另有盘算。

落到这步田地,一切责任全在于他!我是被连累的!光是长生不死,岂能使我满足?我是有权利要求回到天上的……

各分一颗药丸服下的话,夫妻俩都能长生不死,不过,双方也无法升天。倘若其中一人服下两颗,当然就会升天;而另一人不但不能升天,日后更得和常人一样,面临死亡的威胁。

——我该怎么办呢?

嫦娥不等吉日来到,就独自服下两颗药丸。女人自私,这又是一次明证。

之后,嫦娥果然开始飘然登天。在登天的途中,她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我直接升天,人们一定会指责我无情抛夫。在人们还没有忘记这件事之前,我不如暂时躲到别处。

天地之间,悬浮着月亮。嫦娥于是决定降落月宫,暂避一段时日。

进入月宫后,她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变化。她的个子变得很矮,肚子相对凸出,腰部向左右扩张,身躯上下受到重大压力而愈来愈扁平。最后,她的头颅甚至没入双肩之中,嘴巴左右裂开,一双眼睛凸出,而且奇大。同时,皮肤变得黝黑无比,浑身更长满偌大的疙瘩。

——我的妈哟!

她惊叫起来。不过,她无法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传到耳朵里的,只是发自喉咙深处咕噜咕噜的声音而已。

想活动一下身体,身体却不听使唤。这也难怪,原来她已变成一只丑陋无比的蟾蜍了。

这个神话颇令人玩味。背叛丈夫的妻子,受到诅咒变成蟾蜍——这样的想法不是挺有趣吗?“蟾蜍”的联想大概是由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而来,事实上,它也可以用任何丑陋动物来替代吧?

这件事情发生后,“嫦娥”成了月亮的别名。

后来,男人看到月亮就会想起嫦娥的故事,并且提醒自己两件事情:即使看到空中有九个太阳出现,也千万不可逞能用箭射落;而得到灵药时,更不可做出交给女人保管的傻事。

虽然这个启示已经传承几千年,遗憾的是,世上男人并未因此而变得聪明些。

后羿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

他不但无法升天,连长生不死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等在他面前的是死亡,而且他死得非常凄惨。

有句话说:“杀羿者是逢蒙。”

逢蒙是后羿的弟子,同时也是属下。逢蒙的箭术受教于后羿,出师后,他的技艺在世上已达仅次于后羿的程度。一心想成为天下第一弓箭手的他,起了杀害后羿的念头。

他想用箭射杀后羿——但一度失败,后来改用桃木棍棒打死后羿,终于达到目的。

前面那句话的含义是:“养狗反被狗咬。”

实际上,有关后羿的故事的意义,比这个解释更为深刻。它给我们最冷彻的启示是:无论何种技艺,为人师者的最大敌手是自己的弟子,稍有疏忽大意,自己的地位随时会被取而代之。就弟子的立场而言,师父永远是非打倒不可的首要目标。《孟子》中对后羿的故事,抱持相当严厉的批评态度:没有眼光,选择了背师之徒为弟子,因此,后羿可谓咎由自取……

孟子的批评确实有一番道理。

这个故事不是充满着人性弱点吗?我们从中触及活生生的人性。“中国神话富于人性”——这是例证之一。

嫦娥面对由西王母处得到的两颗灵药沉思良久——这个情景不也可以大大发挥用来作为现代戏剧的题材吗?

中国的传统历史,一般皆以三皇五帝作为开端。《十八史略》同样开宗明义地列出三皇五帝之名。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

由于三皇五帝属于神话时代,所以在名称上也众说纷纭。司马迁甚至不提三皇,直接以五帝作为记述《史记》的开始。

神话或传说都有一个奇妙法则,那就是:越古老的东西,越令人感到新鲜。

人类智慧随着时代不断在进步,记载下来的历史日益呈满档状态,所以,“创造”出来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实在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时段安插进去。由于上古时代之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故事背景设在该处。

后羿的故事倘若发生在夏王朝时代,那就比发生在尧帝时代更为新鲜了。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因较为清楚,便不易取信于人。

总之,这是个充分展现人性的故事。

彻底执行任务的态度、微妙的人情问题、男女之间的纠葛、无穷欲海、信义与背叛、死亡的恐惧、师徒之间的无情对立……一言以蔽之,这个故事可谓蕴含日后所有中国历史的百态!

这是我把这个故事放在小说开头的缘故。〇二 酒池肉林

据说,有苏氏有一美女。

她的美貌足以使任何男人为之神魂颠倒。

这个风闻传到位于遥远西方的周国。

那是殷商王朝末期,公元前1030年前后的事情。周是纣王之下的强势诸侯之一,当时正在明君文王统治之下。君临天下的暴君纣王,由于人心背离,已日益丧失威权。

文王之子武王和周公于是促请文王举兵推翻纣王。“殷德已衰,这不正是我们取而代之的时候吗?”

看到两个儿子以急切口吻说这些话,文王却摇摇头说:“连绵五百年的王朝,不可能因一位天子失德而轻易被推翻。”“纣王何其暴虐,您说,这样的王朝难道不可能被推翻吗?”“殷商有五百年的积德作为支柱,所以还能支撑下去。”“您的意思是,我们对纣王的暴虐应该坐视不管吗?”

儿子们讶然。这对兄弟日常谈论的话题尽是领地、政治以及经世大业。其中的哥哥执行能力极强,弟弟则思虑过人。

一天,周公说:“我想要这个有苏氏美女的女儿。”

哥哥武王听到这话,顿时愣住。他很清楚自己的弟弟向来绝少论及与女人有关的事情。何况弟弟表示要的是这位美女的女儿——这还不够让他称奇吗?“据我听知,这位美女尚未出阁,怎么可能有子女呢?”哥哥微笑问道。“我可以等她生女儿啊!”“哈!原来你持的是长期计划——”

武王大笑起来。他知道弟弟是个有远见的人,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除了政治、军事之外,女人的事情也值得做长远考虑。“我是用认真态度说这些话的!”

周公有些不服气地说。

父亲文王在世期间,这对兄弟的名字当然不是武王和周公,而是分别为“发”和“旦”。

周公对这件事情确实是认真的。他立刻派遣使者来到有苏氏之国,暗中为认领这位未婚美女之女儿为养女进行交涉。

有苏氏亦为诸侯之一,至于其领土范围则不详。一说是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西北,那是商、周首都所在地安阳的中央地带。

绝世美女所生的女儿,一定也是绝代佳人。美貌本身就是一种强力武器。所以周公的企图是:找出美人胚子,从小施以训练,使之具备特别的力量。

这位美女不久就告出阁,并且于数年后生了女儿。由于事前已经谈妥,所以这个婴儿一呱呱坠地即归周公收养。只是,周公和对方严密约定,双方绝对不把事情公开。

周公对这个女孩调教的是对男人灌迷汤之术。

世上男人千百种,各人的嗜好以及性格互不相同。而周公在训练上则锁定一个目标。

这个对象是当今天子——商纣王。

纣王虽然是个暴君,却非庸愚之人。实际上,能成为暴君就已证明其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没有实力而胡作非为,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久居其位。

——天生的雄辩家,行动敏捷,对事情之理解敏锐之极,才华更是超人一等。体力之强足以空手打倒猛兽,智力之高足以驳倒任何谏言。

这是《史记》对纣王的描写。

若是庸君,倒容易用戴高帽子或逗弄等手法加以操纵。但资质超群的纣王,自认世上无人能及。想要操纵这样的人,乃是难上加难。

何况商朝采取的是神权政治体制——史家常将商王比拟为埃及法老王,实际上,他们也的确是拥有绝对性权威的人物。于是纣王以人神姿态君临天下。

他一声令下,任何事情便立刻决定。

想要改变社会情势,首先非改变纣王的想法不可。

而周公并没有意思劝纣王往好的方向去改变。倘若纣王成为贤君,周不就没有机会取得天下了吗?

让纣王堕落到人人恨之入骨的地步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公想到利用女人的方法。因为纣王是个以酒色为无上之乐的人。

周公替这个女孩取的名字是:自己名字“旦”加上“女”字旁的“妲”。由于有苏氏以“己”为姓,因此,女孩被称为“妲己”。

纣王喜欢女人如何对他?厌恶女人如何对他?最消受不起的是什么?起居饮食以及穿着等生活细节上的习惯、嗜好又如何?——周公巨细靡遗地调查这一切,并且以此调教这个养女。

彻底完成训练后,周公把妲己送回有苏氏。由于一切都在极端秘密中进行,所以,除了极少数特定的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

一次,有苏氏得罪天子,使得纣王大为不悦,因而奉上妲己,求取饶恕。实际上,这都是周公幕后操纵的结果。

纣王得到妲己后欣喜若狂。“这才是真正的女人!以前的女人全都是木头傀儡。妲己是天使,是老天爷特别为我创造的女人!我总算遇到真正的女人了!”

妲己的确是为纣王特别创造的女人。不过,这个创造者不是老天爷,而是周公!

虽然是专横暴君,纣王却也是个狡猾机灵的人物,想要对他耍花样,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只是,妲己这个女人从小就受到特别训练,专门以“能够取宠于纣王”为目的而被培养着,因此,她的一切表现都很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处。

倘若她的举止有任何不对劲,纣王一定会起疑心,而事实上,不但绝无这等情事,似乎连妲己本身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这个目的之下被培育出来的。因此,她的一举一动无不自然,而她的一颦一笑无不使纣王欢天喜地。

个性刚烈的纣王,对事物非常挑剔。甚至对同样的事物,他都会因时、地、心情的变换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妲己却能完全了解这样复杂感情的起伏,把纣王伺候得服服帖帖。

妲己的表现,已达完美无缺的程度。

这样的女人过去从未在纣王面前出现过,世上踏破铁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纣王平生第一次有了和别人浑然一体的感觉。他的好恶变得和妲己如出一辙。“我们叫涓创作一些更能使人陶醉的乐曲如何?”妲己说。

这正是纣王对原有的宫廷音乐感觉不满的时候。妲己所想的事情不但和纣王一样,有时甚至是纣王还没想到的。“我刚才在心里想着的事情,还没有说出口,她就已经知道了我的意思。”

纣王心想。

这么一来,妲己成了纣王的第二生命。

纣王于是命令乐师涓作出一些比过去更为奔放和刺激的音乐。这就是《北里之舞》和《靡靡之乐》。

天子必须在道德上成为万民典范——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因此,纣王命令乐人谱出淫靡乐曲时,人们莫不为此蹙眉。“天子应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

听到妲己说这话时,纣王便感觉自己拥有的财富并不够多,于是立刻加重税赋,使得鹿台金库和钜桥谷仓几达饱和程度。此外,他更令人搜括民间奇珍异宝,悉数没收据为己有。

同时,他扩大沙丘苑台,大量放养野兽飞鸟。沙丘宫殿是妲己最为喜爱之处,时常邀纣王前往游赏。

来到沙丘宫殿,妲己习惯斜倚石阶前的栏杆,用遐思的眼神仰望天际。这正是纣王最喜欢看的姿态。

纣王走上前去,妲己精神焕发地说:“大王,人生以快乐为目的。我最讨厌半吊子的态度,要乐就乐到极限。我怀疑下一辈子是否也能如此快乐,因此我主张及时行乐。既生于世,我们何不享乐到极点呢?”

这是她的哲学。而她的主张,当然也是纣王的主张。“好!咱们就大大享乐一番吧!”

在纣王的命令下,宫殿立刻准备举行野宴。池塘的水被放尽干涸后,池底及周围铺上石块,然后用酒浆灌满。这大量的酒可供应宾客狂饮。御苑内林立的树木枝头则悬挂烤熟的肉,准备让众人大快朵颐。“参加宴会的人必须脱光衣服,全身赤裸。每个男人必须抢到一个女人,并且抬到我的面前来!”

纣王对全体参加者命令道。

围着御苑一角的帷幕在纣王一声令下被拉开时,人们看到的是千余裸女。她们都是宫女。“开始!”

听到号令,裸女开始四处狂奔,群臣及宾客则猛追于后。

欢呼声、尖叫声。草地上、树木下、池塘边,到处都是一对对纠缠在一起的男女。被男人抬起的女人无不死命地摇动手脚。也有人失足跌落酒池中,大喊救命。历史上著名的“酒池肉林”出现了。

接着,大家开始“长夜饮”。“长夜饮”,按字面解释是“彻夜狂饮”,但,能有酒池肉林之举的纣王和妲己,应该不是如此单纯的。因此,有人说这不止是彻夜狂饮,而是天亮之后仍然关紧门窗点灯,在夜晚的气氛之中,继续饮酒。

在重税和暴政之下,民不聊生是必然的现象。“据说,天底下还有人并未臣服于天子,不是吗?”

一天,妲己说了这样的话。

敢说出如此大胆的话的人,除了妲己以外,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因为这句话有损天子威严,而触怒龙颜难保不被斩首!唯独对她,纣王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说得也是。边疆地带好像有一些不听话的蛮族,我这就派兵把他们杀个精光吧!”

纣王派兵攻打东南部族的信息传到周公耳中时,周公虽然在众臣面前以沉痛的表情喃喃地说:“又要生灵涂炭了……”但一进到内殿面对父王、兄长时,便露出了笑容。“纣王正在自掘坟墓。妲己表现得比我所期待的更好!”周公压低声音说。

周公认为妲己“超出他的期待”,而妲己根本不知道她就是周公所期待的人。她变成纣王喜欢的类型,乃是经过长期培养的结果——这种真相当然无人告知她。

在商代,奴隶是唯一的生产劳力。战争能够获得奴隶,所以,出兵可说是一种事业。只是,兵源除了奴隶外,国家同时也以征兵的手段扩充军队,因此,人民怨声载道。

除了出兵的信息外,纣王制定“炮烙刑”的消息也传到周都。

民怨四起时,最简便的镇压方法是采取恐怖政策。“炮烙刑”是将涂满油的铜柱架在灼热炭火上烤烫,然后令重罪之人从上面走过的刑罚。“平安走过铜柱者,准予赦免其罪——大王,您要订下这个规定才公平啊!”妲己说。“好,好,我就这样规定。”

妲己提议的事情,纣王从没有第二句话。

在一片火海上架一根铜柱,“炮烙刑”就是要重罪受刑人从这上面走过,铜柱上涂油是为了让人站不稳而滑落。只是,这油不能涂得太多,不然,犯人甫一踏出就滑落下去,这会减少观看者的兴致。同时,铜柱也不能太靠近火面,因为太烫同样会使犯人走不了几步就坠落,因此,铜柱和火面必须保持适当距离方可。

跌落火海当然会活活被烧死,平安走过就可以获得赦免——由于这是生死关头,所以,当事人流露出的都是无比紧张的表情。

最令人喝彩的,莫过于受刑者走到终点前数步处而掉落火海的情形。看到人在刹那间露出的恐怖表情是无上的快乐,这种快乐犹如做爱时达到的高潮——妲己对纣王如是说。“我和你一样。”纣王答道。“看到一个人濒临生死关头的恐怖表情,接着听到人体被烧焦的声音——这样,我才会吁一口大气,觉得浑身舒坦。要是一天不看炮烙刑,我的日子就犹如虚度。”据说,妲己甚至在众人面前说出这样的话。“这消息确实吗?”

周公问了带情报回来的人。“是当时在场亲耳听到的人告诉我的,绝对错不了。”“嗬……这个女人多可怕!”

妲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虐待狂。而她之所以变成如此,完全是周公塑造的结果。〇三 天道是耶?非耶?

确实有过这么一回事。

只是,这件事情传得很快,而且很广。这一点倒令人觉得非比寻常。

——恳请大王废止炮烙之刑。倘若大王肯接纳这个谏言,我愿意奉上自己领土中的洛西之地。

前面说的“事情”,指的是周文王以此向天子纣王恳求并被接纳的事实。

洛西乃洛水之西的地区,是一大块肥沃的农耕地,由这个地区征收得到的赋税相当可观。由于酒池肉林、长夜饮以及连年对外征战耗费庞大,当时的商王朝正面临库银阙如的窘状。

纣王喜滋滋地取得洛西之地后,废止炮烙之刑,更任命周文王为“西伯”。西伯乃西部总督,是拥有兵权的职位。

渴望得到洛西之地的纣王,为何不以天子威权直接强行收为己有?

暴君作风的他,难道做不到这一点吗?

后世史家对这个疑问的说法是:纣王虽然贵为天子,但当时西方周的实力已达不可轻视的程度,所以任命文王为西伯,实际上也有施以安抚的作用。“西伯多么仁慈!”

奉上洛西之地而使纣王废止炮烙之刑,文王的义举迅即得到这样的风评。其实,这是他的儿子周公派人到各地广为宣传的结果。

献洛西之地,也是由周公提议的。哥哥武王原本反对,但,听到弟弟所说的一句话时,便不再表示异议了:“反正,这块土地以后还是会回到我们手里嘛!”

商王朝权威已逐渐崩溃。

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而他自己却一点也不这么认为。

——妲己想的事情,刚巧和我一样,如此而已。

从未被人命令过的纣王,后来甚至把妲己说的话当做必须下达的命令了。“我最讨厌爱说大道理的人。看到那副苦瓜脸,我就恶心!”

听到妲己如此批评贤臣商容,纣王立刻将他免职。“我认为费仲和恶来这两个人是可用之材。”

由于妲己说了这样的话,所以,纣王开始重用这两个阿谀之徒。费仲是个马屁精,恶来则以谗言、中伤为能事。奸臣跋扈则忠臣求去,这是一定的现象。“变得清爽多了!宫里的气氛比起我初来时不知好上多少倍,大王,您不觉得吗?”“没错,确实变得清爽多了。”

纣王点头回答。

当时,民间正在悄悄流行这么一句话——

老天爷为何不赶快毁灭殷商,难道没有天命存在吗?

贤臣祖尹将此事向纣禀告,并且进谏道:“还好,老百姓的这些看法似乎不是自然发生,而是有人刻意散播。什么人在干这样的事情,我会调查,不过,也希望大王多加留意。等到人民自然发出这个心声时,想挽救就来不及了。”“无聊!”纣不屑地说,“说什么天命!我不就是真命天子吗?!谁敢否定我的天子身份!”

祖尹告退回家后,自言自语慨叹道:“对纣进谏,已是无谓之举了。”

他本来有意潜入民间探查事件的来源,但,这份热情显然已完全消失。依据他的猜测,这件事情应该和周有关才对。

随他去吧……如果我是周人,大概也会做同样的事吧?

孤竹国在辽西,这个国家的君主期望自己死后由幼子叔齐继位。君主死后,叔齐坚持谦让,不肯继位。他对长兄伯夷说:“长子继承父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哥,还是由你来即位吧!”“不,由你继位是父王遗志,我怎么可以不遵奉呢?”

伯夷也以这一点为理由,坚辞不受。

两人互推多日未有结果,后来,伯夷干脆出走。听到此事的叔齐立刻跟在后面,同样逃离故国。

叔齐追上伯夷后,两人同道前往东方。“我们到哪里去呢?”“到天子所在地如何?”“纣王已不是人心所归的对象啊!”“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据说,西伯甚得人心。”“对。听说这个人很照顾老百姓,尤其是老人。我们就到周国如何?”“好啊!”

两人通过商都,前往西方。但此二人有所不知,西伯——也就是文王——这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

文王去世后,由武王继位。弟弟周公任辅佐之职,掌管国务的是太公望。周国在这个崭新阵容之下,企图讨伐殷商取得天下。

文王晚年,将国都由岐山山麓迁至丰邑,其地在长安西北方。

伯夷和叔齐来到丰邑附近才知道文王已死。“怎么办呢?”“来都来了,我们就投靠西伯的儿子吧!”“不晓得他是怎样一位人物?”“我们没有听到不好的风声啊!”“好,那就找他去吧!”

周都丰邑正处于一片蓬勃气象之中。文王去世后笼罩一段时期的愁意已经散去,这个地方此刻呈现的是一股欢腾之气。

——暴虐纣王非予讨灭不可!

——依天意,行革命!

——周的时代来到了!

伯夷和叔齐进入充满朝气的周都时,刚好看到一列军队行进而来。“那是什么?”伯夷问路人。“你不知道吗?那是准备到东方讨伐暴君纣的军队啊!”“头一辆车上竖有一块木牌,那是什么?”“那是已故文王的牌位。军队供奉这枚神牌,准备渡过黄河,在盟津会合诸侯联军后,继续往东进军!”

两兄弟对望一眼。“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同时从两人口里冲出。话未毕,两人已拔腿往前奔跑。

在队伍前头的是武王。

伯夷和叔齐由左右两方冲上前去,拉住武王马辔。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战争),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史记》列传以如是之语记载这对兄弟对武王进谏的情形。

——于服丧期间动干戈,绝不是孝道;以臣属身份弑杀主子,绝不是仁道……

武王部属立刻拿下两人,并且准备处斩。“不能动刀!这两位是仁者,不可无礼!”

这时出声喝止的是军师太公望。

太公望——姓吕,名尚,乃东海人。

年迈而贫穷的他,一天于渭水边垂钓之际,为路过的文王瞥见。

文王是前来狩猎的。当时的人习惯于出外狩猎之前占卜。文王这天的卦象指示:今日猎获之物非虎狼之类动物,而是辅佐霸王之人物。“原来卦文指的是这个人!”

看到垂钓老人时,文王立刻有所领悟。

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曾经预言:“圣人将来到周,周因此人而盛。”他一直翘首等待这位圣人的出现。由于是“太公(祖父)翘首盼望的人物”,吕尚因而被称为“太公望”。

后世的人更以“太公望”指“垂钓者”之意。

周进军至盟津,与八百诸侯举行会议之际,武王向太公望问道:“我们的目的在于推翻殷纣,建立周之天下。这件事情成功几率有多大,希望你毫不保留地说出来。”“十分之八。”太公望回答。“立刻退兵!”

武王当场下了命令。

十分之八的成功几率不可谓不大,然而,却也有两成失败的可能性。倘若纣不改变其暴虐作风,两三年后,成功几率很有可能成为百分之百。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再等待一段时期。“为什么呢?现在不正是绝佳机会吗?”

诸侯以不满口气请问时,武王回答:“你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天命’吗?时机尚未成熟啊!”

在武王背后的周公,顿时露出会心微笑。“哥哥的想法和我愈来愈一致。这和纣王被妲己牵着走一样嘛!”

周公有了这样的感触。

两年岁月过去。

纣之暴政愈演愈烈,妲己之虐待狂倾向已把纣王的灵魂蚕食殆尽。每当妲己想出惨无人道的设计时,纣王都会目光炯炯龇牙咧嘴地笑出声来。

纣之叔父比干前来做最后进谏时,妲己说:“人们说,他是个圣人,不是吗?”“据说是的。”纣冷笑以答。“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真有这回事吗?”

妲己的一双眼睛露出野兽般令人望而生畏的目光。而纣的目光也逐渐变得和妲己一样,于是他懒洋洋地说道:“我们来检查一下如何?……他的内脏是不是真有七窍?他是不是真正的圣人?”“要剁要割,悉听尊便!”比干绝望地说。

比干遂被杀死,并遭解剖。

另一位叔父箕子,由于害怕,所以佯装发疯。纣则将之逮捕入狱。

听到比干被杀及箕子入狱的消息时,周公和武王面面相觑。结果,两人同时点头。

出兵!

四万五千兵马于是向东出发。

接到周国出兵信息,殷商派出七十万大军,迎战于牧野。七十万殷兵中,大部分是战争俘虏。过惯酒池肉林生活的殷商人再也不是战场勇士,战争俘虏更谈不上具备战斗精神。周军攻打过来时,这批人立刻投降倒戈。

商军大败。

纣王从牧野逃回国都后,登上豪华的鹿台,穿金戴银后放火烧宫殿,再跃入火海中身亡。

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后,先以三支箭射击纣之尸体,再以名剑轻吕补刺一剑,最后用黄色大钺砍下其首,将首级挂示于大白旗杆上。“但愿妲己已自尽身亡……”周公如此盼想。可是,妲己却还活在宫殿里。

讨伐军于出征之际,檄文中明白写着“商王纣为妇人之言所惑,自绝于天”之语。文中的“妇人”当然是指妲己而言。既然檄文中有声讨此女之语,所以,此刻公开饶恕她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才能救她一命呢?”

周公着实为了营救这个由自己训练并用做武器的女人一命,而想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

妲己被军士拖到周公面前。

跪在地上的妲己,斜坐着仰首对周公道:“我做得还可以吧?我不是圆满达成任务了吗?”

周公愕然。

他的确对这个女人施过训练,但,绝对未派任何任务给她!不必指派任务,她也会成为毁灭殷商的武器——周公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就他的立场而言,是不便对她指示什么的。

没想到妲己竟知悉周公对她的期望是什么!“斩!”

周公声音嘶哑着下令。“我的天!”

长长的哀叫声传到周公耳里。妲己的头已被黑色大钺砍了下来。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头颅溅血落下后,那哀叫声久久萦回不去。

周公闭起眼睛,心中念道:“你这个声音,赶快消失吧!”

殷商在汤王推翻夏王朝后,延续达十七代三十三王之久,其间有多次兄弟继位的情形。依据由魏襄王之墓出土的《竹书纪年》,殷商前后达四百九十六年。汉代刘歆之《三统历》,则记为六百二十九年,《十八史略》也以此为准。总之,殷之灭亡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事。

然伯夷和叔齐绝不认同以臣下身份弑杀主君而建立的王朝。

——不食周粟。

二人持此态度,在首阳山以蕨维系生命,最后饥饿而死。

仁者因饥饿而死于非命。另一方面却有盗跖之类杀人不眨眼的大盗,生活富裕而尽享天年。

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伯夷、叔齐事迹后,提出了一个大疑问:余甚惑。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这句话写在《史记》列传开卷第一页上,同时也是贯穿整部《史记》的主题。〇四 龙涎

世上有不少“不可开之门”或“不可开之房间”。由于这样的地方不吉,所以绝对不可开启。开启的结果,必有大凶大祸。

古代中国宫廷曾经有过“不可开之椟”。“椟”指的是木箱。这个木箱里放的是什么?原来是“龙涎”。

据传,夏王朝衰微时,曾经有两条神龙来到王宫院里,说:“我们是褒的祖先!”“褒”乃夏王朝之一族,受分封而成小国,位置在今日陕西省西南部的褒城县。

夏王于是下令占卜应对方法。

是否该将它们杀死呢?卜出的卦是:凶。

是否该将它们赶走呢?卜出的卦也是:凶。

是否该将它们留下呢?卜出的卦又是:凶。

几次卜出的卦都是“凶”。不得已之下,再以“可否留下被称为龙之精气的唾液,以供收藏”这个问题,占卜了一次。结果,卦象是:吉。夏王于是写下敕书向龙提示,两条龙便在口吐精气后,扬长而去。夏王令人将龙涎收入箱中,并且加以密封。

夏朝灭亡后,这只箱子传至商,在商朝约五百年期间,从未被人打开过。商朝灭亡后,这只箱子再传至周王室。商乃神权国家,人们非常迷信,由于害怕受祟,所以对这只箱子抱持战战兢兢的态度。其后的周朝,以礼乐制度治国,人们较不迷信,因此,对这只箱子的保管也不甚严密。结果,在武王之后第十代的厉王时期,有人不经意地将它打开了。

经过千年密封的龙涎顿时流到宫内各处,奇怪的是,这浆液怎么拭也拭不掉。“叫所有的女人脱光衣服,大声喊叫!”

厉王立刻下了这道命令。

虽然周人较不迷信,但也并非全然不相信符咒之类的事情。

当时的人似乎认为驱逐妖魔,最好的方法是示以女人的裸体。

甚至在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时,英军炮击准确,人们认为这是妖术所致,为了破除妖术,遂大量征用附近民家妇女便器,并以其口对准英军——史册上有这样的记载。这和周代用裸女作战是一样的想法吧?

一丝不挂的大群宫女大声喧嚷的结果是,龙涎立即化成一只黑色蜥蜴,逃入后宫。正在后宫做事的一名七岁童女刚巧碰上这只蜥蜴。它后来跑到哪里,无人知道。

这名童女十五岁时,肚子开始变大。身为黄花闺女而怀孕——她当然伤透脑筋了。

生下的婴儿只有丢弃一途……她做此决定后,就躲到乡下去了。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这是厉王之后的宣王时代,坊间流行的一首歌,宣王对此耿耿于怀。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宣王报告,有一对夫妇在叫卖山桑之弓和箕木箭筒。“把那两个人杀掉!”

宣王立刻下令。

这对卖弓夫妇在千钧一发之际逃脱,却在途中听到婴儿哭叫声。原来路旁有一名弃婴。“哦!多可爱的孩子!”

这名婴儿被卖弓人的妻子抱起后,立刻停止了哭泣。“逃命都来不及了,哪有工夫照顾这个婴儿呢?……说起逃,还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被追捕!”

卖弓人催着妻子上路。

婴儿被放回路旁时,立即又放声大哭起来。“既然是弃婴,就抱走吧!我们不也愁着没有孩子吗?”妻子说。“带着婴儿多碍手碍脚啊!”“可是,做好事会有好报啊!”“也对。我们这样被追捕,说不定是因为我们做过什么坏事……好,就抱走吧!”

这对卖弓夫妇于是抱着这名婴儿,投奔住在褒国的亲戚。

原来,这正是那名因遇上龙涎化成的蜥蜴而受孕的童女所丢弃的女婴。被带往褒国的这名女婴,长大后,出落成人人都会瞠目以视的美女。

当时,褒国一位诸侯的父亲由于犯错受到监禁。这位诸侯为使父亲获得释放,想到以全国第一美女献给周王作为赎罪的方法。

结果,卖弓夫妇的养女中选是可以想见的。养女的名字叫做“褒姒”。

这种事情在当时并不稀罕。商朝灭亡的祸根妲己,原本也是有苏氏为补偿过失而献上的女人。这次的褒姒,同样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当时的天子是周幽王。

依据《史记》记载,幽王纳褒姒而宠之,是即位后三年的事。

这么一来,在年代上产生了矛盾。

神话传说的作者,对年代的观念似乎相当模糊。

龙涎从箱底流出,是厉王末年的事情。

厉王三十七年时发生大乱,受到国人袭击的厉王,曾经亡命逃至现在的山西省。

之后的周呈现无君主状态,由两位大臣治理国政达十四年之久。

由于是大臣共同融和执政,所以这十四年称为“共和”时代。后世称无国君之政体为“共和制”,以此为起源。

据说,周晚年之所以发生大乱,原因在于国君好利。不过,国君好利似乎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周王乃中原文化圈的宗主。

当时,这个文化圈日益扩大。随着国土扩张、人口增加,国家经费自然跟着膨胀。政府为开拓财源,必须制定各种经济政策,亦即增税和公卖制度。

无论是增税或是公卖制度,人民必会因为增加负担而受苦。老百姓的怨怼于是愈来愈多。

对此,厉王采取的措施是,凡被检举诽谤国政之人一律处死。因此,国内盛行密告制度,人民在恐怖政策下,都不敢说话了。这个情形甚至严重到连路上遇见熟人也只敢彼此点头示意。这不真是“隔墙有耳”吗?“我的方法厉害吧?人民再也不敢诽谤我了。”

厉王得意洋洋地说。

位列重臣之一的召公却露着悲戚表情进谏:“大王,这只是挡住诽谤之声罢了。堵塞人民之口,其危险程度远较拦住河流为甚。河流被堵住,河堤终会有决口的一天,到时候会带来巨大灾难。堵塞人民之口与此同理。治水者一定会留水路用以导水,掌管民政者同样要让人民畅所欲言,使之达于天听始可。盲人和史官分别以歌谣和古代文献呈给朝廷,完全出自同样的精神。人民有口,无异于大地之有山川。将之堵塞,一定会有无穷后患。愿大王三思。”

而厉王对这些话充耳不闻。

召公的谏言果真没错,人民再也不缄默了。

由于采取偏重经济政策,新兴工商业者以及经济官僚开始受到重用,这一点引起贵族阶级极大的不满。

人民于是蜂拥而起。

厉王没命地逃到山西,在那一直到死。这其间的十四年为“共和”时期,已如前述。

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以共和元年为起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基于在这之前的资料不多且不甚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厉王末年大乱之际,资料丧失的缘故吧?相与畔(叛),袭厉王。

虽然《史记》上的记载寥寥数语,实际上,这次动乱相当严重。

共和元年乃公元前841年,之后的年代则非常确实。

厉王之死得到证实后,宣王才即位。有“中兴明主”之称的宣王,在位期间达四十六年,于其殁后,继位的是令人伤脑筋的幽王。

七岁童女于厉王末年在宫殿内碰上黑色蜥蜴,十五岁时怀孕,因此,褒姒应不是诞生于宣王时代,而是共和时代的中期才对。之后,经过宣王四十六年,于幽王三年入宫,这么一来,她当时已年逾五十!

不可能有这么荒唐的事情!——这位神经质的作者实在感到莫名其妙。

最后,他找到了解决方法。既笄(十五岁之意)而孕。《史记》上只有这句记载而已,意思是说:这个女孩的肚子大了起来,但十五岁时怀孕,并不一定立刻就把孩子生下来。

怀孕四十年后才把孩子生下来——作者如此解决了这个疑问。依据这种解释,幽王三年时的褒姒是个十几岁的大姑娘。

褒姒这个女人从来不笑。打从呱呱坠地时起,她就没有笑过。

受幽王宠爱后,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名叫伯服。

幽王以申侯的女儿为正后,而这位正后有一名叫宜臼的儿子,并已完成册立太子的仪式。

但宠爱褒姒的幽王,为了讨她的欢喜,竟然废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即使这样,也没有换得褒姒的欢心。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她是否高兴,因为她一点都不笑。

要怎样做她才会笑呢?

现在,幽王最关心的事是如何才能使褒姒露出笑容。

嫣然一笑——这个女人要是娇笑一下,样子该多美!

幽王想到这一点就禁不住精神振奋起来。

举行大型音乐演奏会想要取悦于她,她还是不笑。“你到底喜欢听怎样的声音?”

一天,幽王有些不耐烦地问道。“这……”褒姒思考片刻后说:“有一天,我撕裂了一块丝绸……我记得那是我所听过最美妙的声音。”

从此,幽王每天叫人弄来一大堆丝绸在她面前一一撕裂。

事实上,这并没有使她笑出声音来。

她只是微微牵动脸颊,略启樱唇,露出一下皓齿而已。

虽只如此,已使得幽王欣喜若狂。“快啊!快把更多的丝绸搬来。什么?官库里没有丝绸了?那就快到民间去征收啊!”

后来,她好像听腻了,再也不想听撕裂丝绸的声音。

一天,一名士兵疏忽之下点燃了烽火台的狼烟。

施放狼烟的目的,在于以接力方式告知远近诸侯遭受外敌或叛军入侵的信息。

这名士兵犯此过错,是在进行烽火台保养工作时失手而成。这样的差错理该受到严罚,但这名士兵却因此得到嘉奖!

看到狼烟升起,诸侯立刻率领军队,急遽赶到京都。结果,他们发现狼烟升起乃是出于差错!

诸侯莫不露出无奈神色,武装士兵更把头盔扔到地上表示愤慨,有人则软绵绵地颓坐在地。

褒姒看到这个情形,嫣然一笑。

褒姒这个笑容是幽王渴望已久的。她的笑容多么迷人!这世界上的一切全是为使她嫣然一笑而存在的啊!

从此以后,幽王想到就叫人施放烽火。开始时,诸侯每次都会率领军队赶来,但经过多次后,心里开始反感。怎么可以开这种玩笑!

夜以继日气喘如牛地赶来,为的是要使一个女人嫣然一笑——这种荒谬之举能使众人心服吗?

后来,诸侯再看到狼烟升起,一律置之不理。白跑一趟,当然没人愿意干了。

申侯女儿此时已被废,幽王改立褒姒为后。废后因此怀恨于心。

申侯一族于是暗中召集兵马。他们的召集范围甚至包括西夷、犬戎等塞外游牧民族。

申侯举兵是幽王即位第十一年的事情。幽王燃放烽火向诸侯告急,却无人理睬。又是为了取悦那个女人,干吗要理他呢!?

没有一兵半卒赶来救援。

幽王在骊山山麓,被犬戎士兵杀害。

成为俘虏的褒姒,下场如何,《史记》并没有记载。民间传说她自尽而亡。既是龙之化身,她当然宁愿自尽也不愿意成为俘囚吧?〇五 怪力自灭

笔者曾在登上位于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南部的骊山时,思及悠久历史而感慨良多。

在骊山山麓的华清池温泉,因唐朝玄宗时代(公元712-756年)杨贵妃于此沐浴并受皇帝宠爱而广为人知。

大唐之没落可谓起始于玄宗宠爱杨贵妃的时代。这是史书上一处巨大的伏笔。

登骊山时,我曾在山腹悬崖边的凉亭歇脚片刻,人们称这个凉亭为“兵谏亭”。1936年12月12日,移驻此地的张学良军,曾经对前来视察“剿共”战争的蒋介石发动兵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被夺去故乡的东北军将兵,对只知奔命于内战,却对日本侵略屡次让步的蒋介石极为不满。蒋介石由华清池逃到此地时,因脚扭伤走不动而遭俘获。后来,当时三十八岁的周恩来从延安赶到,与蒋介石达成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共识后,后者才被释放。中日战争于半年后爆发。这都是记忆犹新的历史。

我从少年到青年时期亲身体验的许多事情都与此有关。

正感慨良深时,导游指着前面对我说:“那是始皇帝陵墓。”

朦胧中,我看到远处的始皇帝骊山陵。

由“兵谏亭”遥望骊山陵——我的感慨一时追溯到两千几百年前。不,甚至到更早的年代。周幽王较始皇帝早五百年前被犬戎军围杀,应该是在这骊山山麓。

幽王死后,诸侯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代替褒姒所生的伯服,就是平王。只是,造反时邀约的犬戎势力已经变大。周王朝不得不迁都到东边的洛阳。

迁都后的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实权已转移至各地诸侯手中。在被秦始皇推翻之前,周王朝名义上持续了五百余年,一般称前半期为春秋时代,后半期为战国时代,并称为春秋战国时代。

在叙述过因宠爱美女褒姒而自取灭亡的幽王的故事后,要开始谈谈春秋时代的事情。

这个时代为何被称为“春秋”?

这是因为孔子所编修的纪年史书《春秋》,刚好涵盖这个年代。“春秋”和“战国”有何差异?

春秋时代诸侯努力的目标在于成为诸侯联盟的领袖,也就是所谓的“霸者”。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你争我斗的目的已不是成为盟主,而是成为绝对的支配者,也就是“王者”。春秋时代的战争偏向示威性质,而战国时代的情况则为你死我活的并吞战争,展现出彻底的弱肉强食的局面。

春秋时代,家系或血统多少还受到人们尊重,到了战国时代,这样的东西已无任何价值,人们讲究的是实力。

公元前770年周迁都洛阳,至公元前405年三家分晋,这期间的三百七十年为“春秋”——这是最受支持的说法。

这当中曾有过“春秋五霸”的局面。霸者之冠首推齐桓公。

齐的位置在现今的山东省。春秋诸侯可以大致分为鲁、卫、晋、吴等周王室一族和与此无关的异姓者。齐乃周王朝创建功臣太公望受封之国,代代由子孙继位,是异姓大国。桓公即位为齐王,系周迁都洛阳约八十几年后的事。

下面开始叙述霸者齐桓公的事迹。

太公望之后第十三代僖公(又名釐公),就是桓公的父亲。

但桓公不是太子。原本预定继位的太子是桓公之兄诸儿。桓公名叫“小白”,他有一位名叫“纠”的兄长,此外,还有一位姐姐名叫“文姜”,后来嫁给鲁王桓公。

至此,出现了两位桓公。为了避免混淆,暂且以“小白”称呼尚未即位的故事主角齐桓公。

一天,少年时代的小白,对太傅鲍叔牙说:“我非成为齐国国君不可。”“少爷,您千万不可说这样的话……”

鲍叔牙情急之下,连忙用手掌欲堵住小白的嘴。国家王位将由太子诸儿继承的大局已定,小白适才的话,不等于表示要造反吗?

小白把脸扭过去,避开鲍叔牙的手。“放心好啦,我不会对别人说这句话的。”“少爷,您怎么突然说出这种话来呢?”“因为我曾目击一件事情……”“您目击过什么呢?”“这我不能说。”

说“不说”就绝对“不说”,是这个孩子的个性。鲍叔牙深知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追问。是什么事情给了这名十多岁的少年这么大的震撼呢?

原来,小白看到哥哥诸儿和姐姐文姜通奸的场面。

近亲相奸即使在古代社会也是禁律。虽然这是孔子还未诞生的时代,兄妹相交同样是被绝对禁止的。

当时,这两个人在宫殿一根大柱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刚巧走过院前的小白,抬头望见这幕情景。哥哥把一只手伸进姐姐胸前,用力把她的衣服剥了下来。看到姐姐雪白又丰满的乳房时,小白怔住,同时觉得头晕目眩,而听到她说“抱紧一点”这句话时,更是感到震撼。

小白实在不敢再看下去,所以紧紧闭起双眼。待睁开眼睛时,哥哥和姐姐已不在那个地方。“你到鲁国之后,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小白只听到哥哥说的这句话。两人好像进房间去了。

那是姐姐嫁到鲁国之事刚决定下来的时候。

想起当时情形的小白,喃喃地说:“实在够乱的……”“少爷,您说什么?”鲍叔牙立刻问道。“没什么!”小白只说了这句话就噤口。

到底什么事情够乱呢!?太傅鲍叔牙只能暗自推测。是不是在说无知少爷呢?

他能想到的,只有这点而已。

当时的国王僖公,格外疼爱胞弟夷仲年,爱屋及乌,也溺爱其子无知。因此,他下令无知的衣服和俸禄必须和太子相同。

这么一来,除了太子以外的儿子纠和小白,受到的待遇,实际上远不如堂弟无知。

身为国君之子所受到的待遇却不如旁系堂兄弟——小白当然要因此而耿耿于怀。是这份不满使他说出“实在够乱的”的话吧!可是,这和“我非成为齐国国君不可”有什么关联呢?鲍叔牙实在百思不得其解。“我不再问少爷看到什么——”鲍叔牙压低声音说,“可是,为什么非成为齐国国君不可,少爷您能否告诉我原因呢?”“那我就只告诉你一个人吧!现在,觊觎中原的有北狄、南蛮等异族。要赶走他们,非有强大力量不可,而周王室却无力控制诸侯。在这个情形下,必须有人代替天子发号施令才行……而哥哥诸儿却没有这个能耐。纠或许能做到,可是,求人不如求己,不是吗?”

小白以昂然口吻说道。

少爷说的话实在令人敬佩!鲍叔牙露出钦佩表情,望着小白的脸。

讽刺的是,齐国太子诸儿为人任性而放荡,而两个弟弟纠和小白却都才华横溢。

纠的太傅因年迈申请退休时,鲍叔牙受托物色后继者,结果他推荐的是童年好友管仲。后来,管仲常对鲍叔牙说,纠是个天资极高的年轻人。“这句话不便公开地说。”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耳语道,“如果齐国由太子继位,将来一定会垮掉。我敢说,那两位杰出弟弟中的一个,一定会取而代之成为国君。所幸,我们分别是这两位杰出公子的太傅。不管由哪位继承王位,我们约定到时候好好配合,如何?”“那当然!我们情同手足嘛!”鲍叔牙紧紧握住管仲的手。

僖公死后,由太子诸儿继位,时为公元前697年。这就是襄公。

成为国君后,襄公第一件事便是废止对堂弟无知的特别待遇。襄公在太子时代就非常看不惯享有和自己同等待遇的无知。无知却认为自己受到优遇乃是理所当然,因此对被取消特权之事,非常不满。“我们利用心中不满的无知,来搅局如何?”小白对鲍叔牙说。

这对主从的交情,已到共谋篡位的程度了。“这不行!和无知少爷搭档,绝对没有前途可言。他是个无用之人。”“难不成你叫我耐心等待!?”“是啊!”“公子长大后,我不是更没希望吗?”“还好,大王的公子没有一个是成器的。”“彭生不是不错吗?”“他的体力确实没人比得上,膂力强而勇猛果敢,只是,这个人没有脑筋。”“那个家伙,力气可大得惊人啊!”

襄公有数名儿子。即使襄公本身无能,优秀儿子长大后辅佐父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事实上正如鲍叔牙所说,襄王并没有出色的儿子,其中只有彭生在体力上超越常人。

襄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嫁到鲁国的文姜和夫君一道回国。

这是她出阁第十五年的事情。

襄公是个无法抑制欲望的人。由于暌违十五年,所以,他更加渴望得到她。越是乱伦之事,越使他无法自拔。

襄公和鲁桓公夫人又有了偷情之事。

有身份的夫人,当然不能随便和丈夫以外的男人在一起。但对方是骨肉之亲的胞兄,谁能料到会有事情发生呢?阔别的兄妹把手叙旧是自然的——持此想法的桓公,当然让文姜自由出入其兄长的住处了。

但情形透露着古怪,多方调查令真相越来越明。鲁桓公怒不可遏。“你这个猪狗不如的女人!”桓公用脚踢了自己的妻子。

文姜于是跑到胞兄处求救:“哥哥,救命!桓公他要杀我!”“他要杀你?那先把他杀掉,不就得了!”

无法自制的襄公于是命令彭生,将鲁桓公杀掉。

彭生懂得如何杀人不留痕迹。这个方法是,双手插到对方的腋下,使力将其肋骨折断。

他奉命前去邀请桓公入宫,利用机会在车中弄断其两根肋骨,使之死去。

这件事情只有襄公身边数人知道。他们告诉鲁人:桓公是因急病猝死的。

鲁国一名家臣却发现主君肋骨折断的事实。虽然外观查看不出,但用手仔细触摸,便不难得知真相。

——我主之死乃因肋骨被人弄断。当日前来迎接我主的公子彭生乃天下无双的大力士,以其力量,折断别人两根肋骨,应是易如反掌。鲁国人全都知道这是彭生所干之事,请立刻处分彭生,为我们鲁王报仇。

鲁国送来正式的抗议公文。

真要命,被他们发觉了!——虽然彭生无辜,如今之计,只有让他成为代罪羔羊了。

襄公遂将彭生处斩。

鲁国这位发现骨折事实的家臣,当被称赞具有慧眼时,腼腆地笑道:“没什么,我只是用心多看了几回而已。”

人们认为这是他的谦虚之词,然而他并不是自己想到要去仔细验查遗骸。实际的情形是一位蒙面汉子于日前出现,对他叮咛了这样的一句话:“桓公乃被彭生弄断肋骨而死,你仔细查验遗骸吧!”

临走时,这名汉子用严厉的口吻说:“此事绝不可外泄!”

我不用下手,彭生就被处理掉。这不是捡了现成的便宜吗?鲍叔牙正为自己的主子小白暗自庆幸。

可是,这好像不太对啊……突然间,他心有所思。彭生真的是自取灭亡吗!?

虽然已是深夜时分,他却立刻赶赴挚友管仲家,开门见山地问道:“把彭生之事告诉鲁国人,是你干的吧?”“果然被你料到,”管仲苦笑着说,“我的主子纠和你的主子小白之间再也没有障碍了。”

障碍已除,这两个对手开始真正各为其主,相互对立。〇六 春秋友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这是杜甫诗句。

盛唐时代,人心变得轻浮,每每忽视友情之可贵。以人心不古为忧的杜甫,因而写下以春秋时代管仲、鲍叔牙之交为题的诗,用以唤醒人们的友情意识。

童年时期就已成为好友的管仲和鲍叔牙,曾经一起做生意,而大部分利益归管仲所得——管仲的家境不好,这是应该的。鲍叔牙毫不在意。

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却使得鲍叔牙陷于窘境——这是时运不济,无话可说。鲍叔牙并没有埋怨管仲,也没有谩骂对方差劲。

鲍叔牙比管仲先觅得仕途,成为齐国公子小白之太傅。当小白兄长纠之太傅一职出缺时,他推荐了管仲。

这对情同手足的朋友,在命运之神的玩弄下,分别伺候两个觊觎王位的公子。

当时的齐襄公,令公子彭生杀害了自己的妹夫鲁国国君桓公。然后,把妹妹留在齐国,继续浸淫在乱伦恋情中。襄公不仅私生活紊乱,政治上也常有荒谬之举。

他经常欺骗大臣,不守诺言如家常便饭。在人事赏罚上,不但没有原则,更常随兴所至地做决定,左右近臣因而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之下。“把他杀掉!”——一声令下,每个人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

即使政治手段苛酷,若依循一定原则,或许还差强人意。而襄公处理政治事务毫无准则可言,他决定的事情,每每因时因地而异。“我本来决定要耐心等待下去,可是,看情形,非得改变态度不可了。”小白说。“说的也是。傻傻等待,不晓得何时会有横祸哩!”“我们是否该逃走……”“我看,这才是上上之策吧?”

小白和太傅鲍叔牙,谋划事情每每完全一致。或许他们已风雨同舟有十足的默契吧!“该逃往何处呢?”“不能逃得太远,万一必要时,能立刻归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