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自在人:黄檗无念禅师说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5:17:01

点击下载

作者:"(明)黄檗无念禅师,王少农"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个自在人: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做个自在人:黄檗无念禅师说禅试读:

前言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黄檗无念禅师对弘扬佛教与禅宗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历代高僧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书信语录集《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影响深远。

本书为作者首次标点、注释、讲解《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经典密函、线装、竖排、繁体、无标点、无段落、无注释、无讲解、各卷杂编、篇幅错乱、亦有错别字,是原始资料汇编,本次整理使它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形象大众化、横排、简体、加标点、分段落、加注释(采用各家精华)、加讲解(新解),上帙部分解读文字后附有“禅师开示”加以点评,各卷分编、篇幅整齐独立、校正错别字,为《大藏经》的普世化、亦为佛教普世化做出了努力,这是难得一见的诠释注释本。

上帙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序

顾起元

黄檗无念禅师得无师智,思与大心众生开佛知见,以报佛恩。一时宰官居士以此事来参叩者,不觉老婆心切,向一座无缝塔上透个机关。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然虽如是,犹恐观者执语生解,影外认影,足外添足,则此一番葛藤又须快刀铲断。清净眼中,可容如许金屑乎?

六祖有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常笑老子饶舌赚人,只诸佛妙理四言已是一篇大文字矣。”即说不关文字,为诸佛妙理,恐曹溪滴水未梦见在昔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言我于法未曾说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黄檗复问矣。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请师为我更荐一转语也。万历壬子仲春遁园居士顾起元书于懒真草堂

第一卷 复问

复邓太史定宇

僧数十年涉水登山,只为这件事。未得余习净尽,所以终日挨拶,寻个铁石心肠无情汉子撩起就行,竟不可得!

古云:“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虽有一二相知,不免聪明领略,或遇境逢源、触发知觉,认得个光影,坐此窠臼,如铁橛相似!及乎问着本分事,不是说些义理,弄出许多机关;便作默然良久。若与他同侣,反招累坠(通赘释者注)。

世情利害,作丧杀人。不透此关,难出阴魔之手!

只能入净,不能入秽。

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

便有人境之分,限量之隔。何故?是他见识不忘,气质未化,被人一折,便生嗔恨。若不一刀两段,大有事在。又

屡承师友锥劄,又恐见谛不实,难逃顺逆二境。奔驰南北,借是非场,假利害剑,磨炼习态,方得疑情顿脱,见惑销融。

外无他求,内无所守,才见达磨直指之道,不费丝毫气力。

僧已年暮,精神渐减,难奉人情,只好归山。放阔空怀,渴饮饥餐,闲游倦眠,只待瓜熟蒂落,大寂光中作个满散矣。

• 解读

黄檗无念禅师是著名禅宗大师,他的文字不是空自谈禅,里面有佛法。本篇由两封信组成,第一封信中暗藏两条语录,第二封信中暗藏一条语录。一共三条语录,开示弟子。把语录藏在信中,这是和尚的机锋。和尚不随便写信,一写就传法。因此,我们不可以将这两封信视为平常文字,而应该视作传法经文,才合黄檗无念禅师本意。

语录一:“只能入净,不能入秽。”这是针对初学者,建议弃恶从善。有了善心,就可以抛弃善恶的观念,无净无秽。如果没走完第一步就想走第二步,只能是净秽不分,善恶不明。

语录二:“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这是针对初入道者,建议不可“佛魔双修,顺逆双成。”要守戒律,不可以认为自己可以打破戒律。即“以戒为师”之意。

语录三:“外无他求,内无所守。”这是针对初成道者,建议要打破执著,才能打通内外。外不求人,环境就不能制约我。内心不僵化,就可以应对世事。佛法说圆融,没有执著才能圆融,好比河中卵石,必然圆润。黄檗无念禅师三条语录,适合学佛三阶段,对我们大有益处。本篇是第一篇文字,是黄檗无念禅师禅法总纲。禅师开示:佛魔之间,必定是魔。佛魔之上,必定是佛。成佛成魔原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一个“纵身一跳”出火坑。我愿世人勿恋红尘,方知红尘之趣也。

复梅司马衡湘

台下灵州之役,其作用妙处与卓老谈之久矣。嗣后闻拂衣之说,岂有他哉。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

夫道本无方,迷于执方。丈夫事业,无妨道也。不曰不离法场而证菩提乎?然未可谓功业真无妨道也,不有舍净饭之位而入雪山者乎?要之隐现,无所不可,惟不办生死之心徒尔,效颦则真不可耳。令爱真灵照复出,不知若翁果庞居士否?居士沉金帛于水矣,若翁独不能沉功业于水乎?

• 解读

禅师语录云:“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这话的意思是:人活世上,生死纠缠不休,一时难以明了,但作为一个有修为的人,就不能做一个混世魔王,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负责?禅师说的好:“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希望我们在浊世风波中不动摇,抓紧佛法不放松。深挖细垒,巩固根性。自性不动,风波就动不了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有平常心,也要有“高人一等”的心。所谓“高人一等”,并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好为人师,而是说要比常人见识高,手段高,这样才不辜负佛菩萨殷切希望。“风波中出头”不容易,但必须如此,否则一味应付则被风波淹没。达摩一苇渡江,岂非“风波中出头”!禅师开示:寻找明白人,不再说“生死难明”。寻找定性人,不再说“风波中难出头”。一旦明白,黑暗消失。一旦定性,就是永恒。又

接手书,感承远教。所云世缘素轻,近益脱然,独疾痛一关不能打透,明知四大假合,有身为患。僧谓人之至亲者,身至难者,患苦必先打透此关,有个出身之路。然后便好逢缘作戏,借境炼心。纵患苦临身,亦脱然无累。

盖身是苦本,亦云极乐。若离苦求乐,譬如舍矿求金。若即苦是乐,又是认矿作金。古人到此,舌折辞穷。切不可退惰,只要猛省,返身一掷何如?

• 解读

禅师语录:“盖身是苦本,亦云极乐。”这话意思是:根据佛法大义,人的身体是一个苦宅子,一切无名烦恼都从里面进来,又从里面出去,人身是冤孽的载体,确实是苦的根本。所谓“不苦不成人”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我们看到:凡事都是苦的,每个人、每一天都是苦的,生活麻烦不断,世界动荡不休,好像无穷无尽,没个宁日。但这一切,在有修为的人看来,也不过是短暂现象。任他轰轰烈烈,转眼冷冷清清。任他繁花似锦,转眼枯萎一片。苦毒如花,业力所催,一时大盛,便催生出种种骇人奇事,恼人怪事,生活中的一切苦楚都源自自身。有修为的人意识到:苦本身虽然根基很深,但它也有个生命周期,只要我们不助长滋生毒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水有清的那天,人有悟的一刻。忘怀得失,不在乎名利,人生的苦便减半。投入善的洪流,借助真的力量,便于超越凡尘,苦就全没了,佛法云“真如极乐”即是。禅师开示:我不是要用一个“极乐世界”来哄你修佛,实则修佛是无上乐事。无苦是一乐,无苦无乐更是一大乐。大丈夫都来修炼自己,从解脱苦海到超渡苦海,从一个“苦乐人”改做一个“乐苦人”,善莫大焉!又

数年在江西,每闻邓老道及公经济之才,并见诗疏稿,当今真难得此人也。又云国家幸有此长城之寄,更复何虑。我辈林下人,得以安心学道,真大快事。及某回来,又闻公以出世自任山僧,甚不然。岂可将世间第一等便宜都要占尽了也!留下此一着,与山林野人过日罢,何得搀行夺市。

昔庞老亦是楚人,公岂庞老复出乎?他一家洞明大法,来去自由,今果有此大手段、大力量否?幸以所得处见教一二,何吝法之甚。令爱大法已明,公信得及否?若信得及,不妨与之商量,彼决不负乃翁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安心学道,真大快事。”这话好啊,明白人才会做爽快事,世界上最大的爽快事不是奔跑如风,而是不动不摇,自有彼岸凉风吹来。人在夏天盼凉风,凉风来了受不起。因此学道学的不是别样道,学道学的是安心。一切道可称“安心道”,一切佛法可称“安心佛法”。二祖求达摩:“请为我安心。”达摩指示自安其心。因苦孽太重,二祖挥刀断臂,终于安心。砍自己手胳膊,狠不狠?狠!为什么要砍?不砍不行。为什么不砍不行?因为手不听使唤。达摩的“面壁禅”,二祖的“断臂禅”,都是见血的真功夫。不要以为安心是那么容易的事,任何人都要付出代价,才会得到明珠一颗。哪怕是龙树菩萨,也得绕塔七天七夜。安心的诀窍在于放心,放心的关键在于信心。《信心铭》指示我们:要想念佛的慈悲,要想念自性不失,一念即可成佛。学佛人天天都想悟,怎样悟?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信心。弘一法师教佛徒三件事,首先是要信因果,佛法慈悲。禅师开示:按捺狂心,斩却狂魔,安安心心不动不摇,便是极乐。

复尼大士澹然(即衡湘公女也)

来书言言真切,可惜精神向见解上去了。孔子三千徒众,个个聪明博达,善学愚者止颜子一人。

近时学道者,譬如猜谜,或于公案,或于话头上猜着欢喜也,当悟了一番,纵把三藏十二部、一千七百则都明白了也,只是播弄精魂。不如收摄真神,向那黑漫漫处,要晓不能晓,要说不能说,眼睁睁地,如机关木人相似。到此更加逼拶,豁然嚗地一声,头破脑裂,如梦忽醒,方知从前见解都是梦言。

尊翁聪明豪侠,真不可及。不免被伶俐所使,忽日老苦临身,不能治也。不若劝渠趁此强健时,向那神算不到处,计较难测处,见闻不及处,讨个分晓。纵有神机妙用,能所是非,一齐休歇。惟有饥食倦眠而已。只待报缘一尽,符到奉行。又

山中兀坐不闻动息,未知近来见地何如?学道须趁初心猛利,就要讨个分晓。日用对境逢缘,才得出脱。不然日久月深,渐忘精进,依旧流于世情耳。

近时学道人,只图口舌便利,见识聪明,及乎病苦临身,一些也用不着。又不恨自己念头不切,立志差错,反说先圣也只如此,且莫错会好。

古圣一言半句,如吹毛剑,铁钉饭,木扎羹,涂毒鼓,无你侧耳处,无你下口处,无你着意处,无你近傍处,狭路相逢,贬眼错过。到这里情消想绝,思尽神穷,寒暑两忘,寝食俱废,正于无可捉摸处,蓦忽猛省,驰求顿歇,再不随声逐色。到此地位,但是聪明解会能巧,神通脱手,让与他人。终日如痴如讷,空腹闲心,世人亦不识鬼神,觑不见阎老子,无处着眼,才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 解读

禅师语录云:“纵有神机妙用,能所是非,一齐休歇。”禅师的意思很简单,要我们做人不要玩弄心机,一切神机妙算全都没用,即使你比诸葛亮还能算,那又如何?江山不是算出来的,有福人自得之。还有的人,很擅长搬弄是非,口口声声称自己“能辨是非”,其实一旦起了是非心,如何不黑?谚语说得好:“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更有可骇者,宣称自己能辨大是大非,这种人,手拿大棒把人打死,得理不饶人,做事做绝,不是佛菩萨喜欢的。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修行人,要学会“放下”,无执著心,无是非心,无算计心。禅师云:“一齐休歇!”歇歇吧您!莫让事情脏了手,伤了口,戕了心。禅师开示:找一个能“停下”的人最难。我看到世人奔跑如风,挥汗如雨,很佩服这种精神,但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火里取栗,这些都没用啊。真应该冷静下来,吃一杯茶去。又

昨见尊翁,以楞严晦昧为空相。示此问,正为自己细惑未尽,见识不化,生出许多见解。不知总是缘境晦昧,明被明昧,晓被晓昧,觉被觉昧,总之不识真空所在故也。

自性真空,触物而应,临机而变,你向何处知晓他?譬如睡着无梦无觉时,你知在何处?忽然响声惊觉,知从何来?要省响声未至,知未生时是何境象?切莫作睡醒会好。

尊翁胆略聪明可遵,唯这着子不敢奉承。何也?见识太广,机巧太多,被伎俩气魄参合,难得净尽。岂不闻: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减到自不知处,虽有六根置于无用之地。又有何虚空大地、晦昧名相耶。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减到自不知处,虽有六根,置于无用之地。”禅师慈悲,开示我们佛法妙道。禅师告诉我们:人生要做减法,不能无限叠加上去,再加上去,最后一根稻草也会把人压死。人是怎样死的?往往都是死于某件“小事”,其实世上之事无大小,有一件事应有一件事的因果报应,所有的事化不开,积在心里,想想看那是何等可怕,哪怕不再有什么事,也会被自己吓死。淝水之战,苻坚要夺人家的江山,被合力打败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年后死去,他是被自己吓死的。包袱太重,自己也成了包袱。学禅求解脱。何谓解脱?就是黄檗无念禅师说的“减到自不知处”。这样以来,六根就清净了,苦就没有了。要问禅师说的“自不知处”是何处?是人心最深处的灵光,佛经谓之“灵珠”,是个比喻,就是人的自性。也就是天生性善。佛家是讲善的,讲乐的,故能成全世上一切美好心愿。禅师开示:脱衣才能入浴,脱却烦恼才能学佛。世人错了,错在以为找佛菩萨来帮我解决烦恼,殊不知正确的应该是:你自己抛却烦恼然后来找佛菩萨。怎样见菩萨?自己成了菩萨才能见菩萨。怎样见佛?自己成了佛才能见佛。聪明人会问:我都已经成佛了还见他做什么?问得好,答案是:正是要你自性成佛。除此外一切路不通,门都没有。做减法的人得到自身。

复刘太史云峤

接来教,感谢奉行。从此外学愚讷,内非虚闲,不负高明之望也。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要信尊显成坏,乃是前因,非今生人力为也。若信得过、识得破,脚跟稳当,趁此境风大进。是非里煆炼出世英雄,岂俗士可知。

僧奔驰人境,非求名誉,只恐今生错过,万劫难逢。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硬似铁。游戏人间,幻视万缘,脱去知解,及至作用,不落窠臼,才是观自在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禅师这段语录最要紧的是第一个字:“愿。”禅师这不是平常说教,而是发出大愿心。学佛之人最慎重的就是发愿之事,不能轻易发愿,发了愿就要去行愿,最终要还愿,都是圆满。此处,禅师对友人发愿,实是以禅力加持其修行,慈悲之心跃然纸上,分我之好为人之好,即使损我之好也要为人之好,这是真心为他人,普度众生的真学佛人。自性成佛,不错,成佛是自己的事,但自性在哪里?并不仅仅在于一己之身,而在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中。见人之善,即得自善。见人之性,即得自性。此为佛经所云“自性成佛”大义,亦是禅师语录所指。禅师发愿为友人,希望道友“深根固蒂”,意思是自性不失,自家种的菜要殷勤培养。希望道友“莫被境风摇动”,此处讲的“风”不是外在的风,外在的风再大都有限,人都是被内心的狂风吹倒的。讲来讲去还是一个“信”字,有信仰的人内心有枝烛,红通通,亮堂堂。因他静处风暴中心,就没有风。因此相信风暴会过去,就有了亮。禅师开示:不动不得开花,孤芳自赏其实不是孤芳,而是两朵花:孤芳赏孤芳。自性坚定的人做一件有来历的事,事情就了。“深根”是多深?莲花立足淤泥之底。“固蒂”是多固?请来须臾山。桌上有张纸,风吹就飞,镇尺一压,它就不飞了。又

闻公时刻不暇,常有不如意事。人生世间都在事物中安身,大智慧人自有出身之路,不被事扰。先识得自己,所以脱洒自由。道眼未开时,被事所转,常有如意不如意的在心,总之,不识本命元辰也。

公气魄豪侠不凡,只恨不在己分中打点。若趁早回头,讨个分晓,便好游戏三界,就事安身。不然我是我,事是事,纵做得勋业格天,功名盖世,源头上不清彻,才力气魄只在名利窠里。临命终时,依旧黑漫漫地。

不如放下门外事,向那理会不及处猛着精彩,着力打点,着力查考。忽然英雄愤发,嚗地一声脱胎换骨,不求无事,分明绝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是我,事是事。”禅师这句话指点迷途,值得一赞。世上人被事情伤了,被事情迷了,说到底被事情害了。佛法认为,世上的事不分好事坏事,都是因果。不分大事小事,都是业。因此人不做事还好,一做就错。但是人世间又不能不做事,明知做不得偏要去做,人的苦境自家知道。谚语云“眼望陷阱还要跳下来”。如何出“火坑?”出“火宅”?禅师此处指示我们:人事两分,人事两清,就可以飞升出火宅,跳出欲火深坑。何谓“人事两分?”即禅师所云“我是我,事是事”,不陷入事情泥潭,不走事情迷宫,重要的是,人不沦落为做事的机器,比如赚钱的工具。正因人爱物,世上物吞吐人。物欲横流,物化之心岂能不流。因此要人、事两分。我们在做人,努力做人,真诚做人,良善做人。我们也在做事,同样地,努力做事,真诚的做事,良善做事。但经过很多事情后我们认识到:事情做不完,说不清,敬神明。人是胜不过事的,事情是陷阱。因此有修为的人并非不做事,而是在正常做事中早已把事情抛开,不随他走,回到自心,生平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这样人事两分,便得清净。然后连善恶都抛弃,只是一个混沌人,彼此不相负,就是人事两清了。禅师开示:找一个“不做事”的人做一件大事。所谓“不做事”,指不做平添烦恼之事。所谓“大事”,指能使唤此心安定之事。世上之事,莫大于此!怎样才能心安定?与人为善可以安人之心,安人之心者自家的心也安定了。又

前日未了公案,只今何如?予见公性勇猛,恐无入处。生退堕心,权露光影,令暂歇脚耳,切莫以此便休。

古宿有三种接人,下根人来,除境不除法;中根人来,境法俱夺;上根人来,全体作用,不立崖岸。除是金刚牢强,铜头铁额汉,到这里便有通变的手眼。

今夏入山,大家多买柴炭,锻炼一番,阴气销尽。倘一日洗面摸着鼻孔,大有得力处在。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全体作用,不立崖岸。”这是古来高僧大德所说的三种修行人“下根人”、“中根人”、“上根人”中的具有上等根基的“上根人”的修行法,即学佛的上乘功夫。禅师在本处披露,尽其所知,无有隐瞒,这是何等慈悲,老和尚佛心尔尔。禅师云“全体作用,不立崖岸”,“崖岸”是篱笆、障碍的意思,此句意思是:学佛要动用一切慧根,全体作用,身心合一,所有的本事拿出来,所有的兵器一起上,人不豁出去是不可能成佛的,佛经所云“无畏金刚”即是。舍不得必然得不到,放不下必然上不来,这是肯定的。禅师还告诉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不能自己设限,把自己限死了,种种圈套套谁?套自己。学佛之人刀山火海都不怕,何况崖岸?不如省下心来管好自身。设崖岸是为了防人,没想到反而暴露了“我在这里”,成了众矢之的,这是很可笑了。学佛不是要你挂一把锁再开一把锁,而是要你现在就把锁砸了,进到屋里去。佛经所云:“解铃还需系铃人”即此。“全体作用,不立崖岸”,怎一个“猛”字了得!金刚并非全体金刚,金刚身上也有不纯之处,甚至也有不是金刚的地方,但他一旦有了一颗金刚心,就是人生的猛士,无畏的佛子。要走一起走,要上一起上,人是一支军队,要自家指挥,莫要散失了。人种不可失,佛种不可失,古来高僧大德所谓“真道种子”即是。发芽是全体发芽,开花是全体开花,结善果子是全体见善性。禅师开示:寻一真心人,做一真心事,真性情不怕,从此不再逃避。全身心投入,这是福气。

复王宪副丰舆

别后不闻一音,未知今日又作么生?想大进不待问矣,公既省得自己反观,万缘犹如梦幻,古人到此意尽言穷,若是义解之流,饶他识量冲天,聪明盖世,到这里无插足处,方知前头工夫易得,后步工夫最微。十地菩萨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说法不可思议,见性如隔罗縠。等觉菩萨,了色即空,悟空即色。法量未灭,智识有限。饶他说法如雨如云,总是度量,智是量边事,终非究竟。

僧数十年只为这件事,不避寒暑,穷参力究,困苦劳形,逼得身心无逃奔处,一日掇盒送柜,不觉失手柜盖倒来,打头作痛,豁然猛觉,踢破无明,掀翻识浪,数十年愁苦一旦休息。外缘既寂,内识不停,鼓作精神,滔滔变化。遇境逢缘,六根不歇。后阅古宿公案,遇着向没意味句,尽力不能吞吐,当下失身丧命,直得无事可守,无本可据,不免依原托钵,度日以待岁尽而已。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见性如隔罗縠。”罗縠即罗衣,衣服。禅师这话很深,有两层意思,浅层意思是:学佛不能只见衣服不见人,反被衣服迷了自性。深层意思是:见衣即见人,法衣中有法身。人之性不只在内心,“全体作用”下,全身都是自性。一指一毫,都是一样。佛典所云“拈花微笑”,那一拈,那一笑,是全身全心的一拈一笑,是自性自然,这叫“见性不隔身”。禅师开示:一丝不挂才能牵挂众生。无衣是大法衣。佛菩萨满身璎珞,何尝有璎珞?老和尚袈裟在身,何尝有袈裟?佛性不要自我隔离,内外一切贯通,这才是学佛境界。从理上悟出的,要比从功上炼出的深。佛理胜禅功。眼观鼻鼻观心不是面壁修为,大彻大悟才能见如来。又

纯夫对卓老言,会公于福州。时将淆讹诘问他,渠说都是哄人的,公说只此一言,毫发尽同也。卓老笑云,观公之言,不必问学可知矣。不唯辜负古人,亦乃自欺瞒耳。不知先圣怜悯众生,沉没苦海,无可奈何,设此淆讹公案,智识不能解,利口不能言。若是宿有灵根,遇此公案,如箭入心,结滞胸中,欲透不能,欲罢不能,怀下圣胎,年深日久,喷地折,嚗地断,生死利害,才奈何我。不得方,好与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若果到此,六根休歇,心腹空闲,决不作此注解矣。

令郎信根大利,切不可把识见染污他,逼拶到不通气处,忽然猛省,方晓香严一击,忘所知那一句子,才不负他灵根聪明处耳。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六根休歇,心腹空闲。”禅师意思是让身体休息,让心灵下班。人之累,累在身心俱疲。眼、耳、口、鼻、舌、意全天开动不用说,就连心灵也不得空闲,睡眠还做梦,做梦就是加班。针对世人劳累,禅师开出的方子就是“休息”二字。这是真休息,不是假睡。休息就是休息,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休息。休息都带有功利心,现代人被物化到了何等地步!君到北京香山,山下有尊佛,其名曰“卧佛”。佛也要休息,何况世人!一切放下,放下,再放下;全部停止,停止,再停止。你会发现有时候不“进步”,世界会更好。退步可以全身,止步可以看风景。当你真正停止之日,就是真正进步之时。禅师开示:不吃不喝也比吃了喝了再吐出来好。人活世间造成不要把自己当过程。又

蜀楚间关数千里,何时得一觌面也?世上业缘,足以累人,不是有力量汉,诚难担荷。公向此热闹门庭,佛事炽然,真是不坏世相而入实相也。虽到此地,未称究竟。此时色力充实,强自支持。腊月三十日到来,又作么生抵敌?

公平生全力在于性命,命根不断,是非锋起,我此昭昭灵灵,乃自生后入此壳漏子,被现前种种业力驱使。如今三界二十五,有莫不依此为凭仗,以此当主人公。屡闻辩论奇特,乃是依此发出来的。支节恐无始,习气未得剿绝,于应缘处则不相应矣。功名富贵真是令人可爱,大慧斥云:做得官大的无明大,做得官小的无明小,这老汉两句淡话,令人思之有味。学道人真如大火,聚一切大小名相俱不依倚。世上梦幻,无有穷极,要得大醒,在于何劫,倘便道一谈,幸幸。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人真如大火,聚一切大小名相,俱不依倚。”禅师此处说的“火”是真火,是灭火之火,不是起火之火,首先要分清,不然就错了,试想火宅熊熊,岂能火上加火?如果你知道这是灭火之火,就知这是火宅克星。学道人学的是什么道?并无别样道,学的就是灭火道。不真不行,真才能破幻。不猛不行,不猛不除魔。真火的特征就是真诚而猛烈。佛法又称真法、正法,无真不成佛。成佛要成真佛,不要成假佛。三藏法师西游,求的是真经,拜的是真佛。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看清一切,种种名,种种外相,都传诵,不再俦假山,不再痛饮假水,真山真水见真人。禅师说的一个“聚”字,有一并舍除的意思。事情都是一起来,魔都是一起上,当此时,正显大丈夫斩妖除魔的手段。一起来就一起收,一起上就一起完结。人处世间,眼前每日人潮汹涌,稍有触动,即有暗流蜂拥而上。学佛人视世上事如浮云,不为所动。不依靠他,就不会被连累。不求他,就不会被要挟。不贪心,人就动不了我。不互动,事就消亡。禅师开示:真火所至,冰雪消融。做个无欲之人,一切事自然消停。名目繁多的世界,问一声“走向何处?”立刻化为乌有。又

一别十余年矣,不得日侍左右,饫领教言,徒怀恋慕耳。宗社寂寥,无如今日,单传一路,荆棘丛生。海内参学者虽众,各执己见,不肯知非。欲得个返本归源,光扬祖室者,其在公乎!

此段事决非小根浅识者所能担荷,若非铜头铁额汉子,浑身是胆,未敢撒手悬崖。若肯直下,赤手空拳,一肩担荷,何惜余光照临穷谷耶?

不审日用事作么生?迎接僚属时,政务冗杂时,还生忻厌否?逆境逼迫时,心安寓否?事不称意时,心一如否?六根对物时,人境两空否?形骸分散时,来去自由否?望一一明示。

• 解读

禅师语录:“若非铜头铁额汉子,浑身是胆,未敢撒手悬崖。”俗谚云:“苦海茫茫,回头是岸。”回头难,难在身后不堪。回头难,难在前方诱人。然而不回头则断头,不收手则断手,因此威信英雄并非一味前冲,而是能按住马缰。禅师说的好:“撒手悬崖”,紧要关头放弃,往往是明智的,要看放弃的是什么。如果为求佛法,磕头到灵山,这是可贵的,最后一步要走,最后一个头要磕,否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是为了世间名利,杀个不休,最后一刻放弃,正是智者所为。禅师说“撒手悬崖”极难,必须要“铜头铁额、浑身是胆”的“汉子”才做得到,这就说明了放下的难度要大于进取,忘怀的艰辛要大于记得。然而正因为难,才显出其可贵。当世人争斗不休时,我来包容。当某事、某物、某个位置“抢手”,我来拱手让人。不押宝的人肯定有更大的宝。不赌者不输,不斗者不败。禅师开示:眼前有万丈悬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悬崖上梦游。要找一个人拉住梦游人的手,这人必须是自己没在梦游。又

别后不奉道诲久矣,不审动定如何?近日士大夫以聪明意见,将暂时岐路指为究竟,便抛入无事甲里。道力不能胜业力浸淫,打入尘劳内,几与“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此等外道同一窠臼,如此岂唯生死大事不得力,即小小利害已自手脚忙乱了也。如居士根力道眼,迥异时辈,想不蹈此病。

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竿头进步是所望耳。至于日用行持,尤宜绵密。昔李汉老已明大事而大慧,犹叮咛之曰:日用间当依黄面老子所云,违其现业,除其助因,此乃了事汉无修证中真修证也。居士家尊奉五戒,谨护三业,此乃悟与未悟所共之行,如日用饮食,必不可废者,莫将逆行菩萨偶尔示现之迹,便附会入一切无碍见解。自己一人其毒犹小,展转相传,写乌成马,将来无忌惮之流,殆不忍言。

山僧往年见刺不破,虽不敢自抉藩篱,误出示人,亦未免有圆滑托大之弊。今喜宰官中黄慎轩、袁中郎兄弟辈同时回头,苦心参禅,真实修行,守护戒宝,此乃法门之幸事也。居士是法中有力健儿,但恐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不胜习耳。若不回头,此纸即同腊月扇子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竿头进步是所望。”禅师说话,讲俗话,但话中有深意。俗谚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讲的是前进不能停留,然而无休止的进步是可怕的,将很快迷失自己。因此,禅师这句语录的关键在于上一句“钻火逢烟且莫休”,讲学道如钻木取火,一阵猛钻,木头冒烟,但不能“见烟就是火”,还需要继续下力气,烟透了,才会亮出火。禅师这句语录有两层意思,浅层意思是学道要学透,深层意思是见火要住手。“学道要学透”,如果不透,等于不学。不明白的人睁眼瞎,不明了的人做事鬼打墙。一旦透,哪有什么墙,哪有什么鬼,坦荡而行,何等畅快。“见火要住手”,如果不住手,将有断腕之危,甚至有焚身之忧。见火就住,不失为勇者。见水就渡,不失为智者。禅师开示:学道如钻木取火,为的是取火,既然取了火就应该住手,不然将木烧了是小事,把人烧了是大事。成道之难,不是难在得不到,难就难在得到了要住手。学道学的是“住手之道”。

复方督学讱庵

时承远教,知公道念愈切,菩提愈亲。逆势趋贫,谁人肯作。古云:世情日短,道路遥长。己见不忘,千生隔越。今既到此,切莫便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何为凡情?或遇顺则喜,遇逆则怒,爱则着,憎则离,是则称非,则毁乃至;善恶取舍,种种分别者是。若到凡圣情尽,迷悟见消,又何明之有?只恐觉明未化,见识犹存,境风触动,辩论不绝。

古云:得意忘言,道易亲。若不彻底穷根,终非到家时节。般若如火聚,尽力不能缘。世情如标胶,逢着便粘去。以相似之言,记忆于怀,于四大身中,妄认个不生灭性,末后穷年,悔时晚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不彻底究根,终非到家。”这也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不彻底,不能见真相。不触底,不放心。学佛是穷究天人学,斟破世间之情,藏着掖着无益于修身,必须是赤裸裸来去无牵挂,才见真如本性。禅师的意思,彻底也要有度,已经彻底了还要彻底,只会把桶捣破。不到“桶底脱落”时,万不可脱落。桶底结实好盛水,人心真诚好迎新福。学佛人是迎福人,关键是虔诚。禅师说“到家”,是引水到家、引福到家的意思。世上福禄不是没有,缺少的是彻底虔诚的祈福人。这福不是一己之私福,而是为天下人求福报。佛云“自求多福”,讲要从自性里得福。彻底行路,才会到家。禅师开示:凡是经不起问的必是问题,凡是越问越清楚的必是答案。做事做彻底,自然见佛性,自然有生机。又

纯夫到得手书,闻舟中得悟者三。一路辩论甚妙,觉得从前都不是。此语虽好,总是见解,不如忽然猛醒,披襟一笑,更不道是我非我,省多少精神。不然如梦说梦,纵悟得一千遍,与己何干?昔所谓倾囊布施之言,总成寐语矣。若得梦醒,更不复梦。做梦说梦,总是自己,岂有一人之身自作,昔是今非之见耶?

纯夫道公与王丰舆不相信,非二公不信,僧无可信处,但愿二公自信,不随人脚跟转。就是达磨西来,觅个自肯的不可得,纯夫说二公尽被他转动脚跟,诘其来由,依旧在门外打之绕。如此学道不但哄人,亦乃自哄。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如梦说梦,纵悟得一千遍与己何干?”禅师这条语录说得痛彻。求悟而得悟,是悟而非悟。似是而非的“悟”,害人不浅。平常学道人,迷信一个“悟”字,殊不知有时不悟还好,一悟则迷。小悟小迷,大悟大迷。禅师提醒我们要匹配,陷阱之所以是陷阱,就在于他没有标记。佛说“一切如梦幻泡影”,一切都在梦中。梦中又做梦,是连环梦、套中梦。梦中说梦,又岂能真的醒来?禅师说“纵悟得一千遍与己何干?”指示我们:梦中一切都是幻,无一可当真。佛说梦是魔,梦魔即是。一梦之中,多少颠倒放纵,迷失人本性,损伤人心。学佛之人之所以要学习坐禅,目的之一就是击退梦魔。不出梦中,始终入不了道。禅师开示:人要自己醒来。用佛性破除一切梦幻,哪怕面对真而不美的世界,也比面对美而不真的梦境好。何时醒来,何时开始真修。又

昨承慈念,感愧难当,愿公愍正法寂寥,拼舍见闻,报佛恩德,苟或参决未透,鉴辨未明,被爱恶情欲缠缚,于思惟测识之中卒,未免于毫厘千里之谬。

盖世学者莫不以识见解,会分别,能所为,知至于聪见不及处,则以为知有未尽,理有未穷,仍向古人册子上旁求博采,渔猎见闻,见人说得相似,便作道理会去。殊不知本有妙明、清净、无为之体,已陷于知知识识之中。忽被业风吹向境缘,浩浩地依旧与情意辊作一团,自己分上了无交涉,如此者唤作辜负己灵,埋没先圣。古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岂虚语哉!

近时士大夫学道,说得头彻尾彻,下笔四六尖新,写得攒花簇锦,一逢利害,便自作主不得,不知学道何为。

• 解读

禅师语录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讲一个“知”字,是一切祸害的开端。人的一切纷争、烦恼、想不通、放不下,全是因为人有所谓知识。其实这不叫知识,叫魔障,佛法把它叫做“知见障,实实地是一个大魔头。知识生主见,主见生妄为独断,妄为独断生斗争,斗争生残忍诡诈,最后生出死亡。并非不要人有知识,而是要人有真知识,不要把世上小见识当成大学问。那些追名逐利的工具,岂能使唤人真正受益?知识招祸,禅师直指曰:“‘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知识生个体户,个体户生贪求,贪求招辱,辱极必亡身。佛学是平定欲望、扫荡魔君之学,入手处正是要人放下知识,做一个没知识的人。放下才扶起,无路得指引。要想念佛菩萨的伟力。禅师开示:无祸一身轻,招祸莫大于知识,所谓“知识”生出各种招祸的行为。如今无知无欲,做一个自在人。

复袁考功石公

素服公筋骨如铁,胆壮神雄,但开口应对,便不本色,不觉被机语气魄瞒过,何也?好奇胜之过耳。

令弟聪明才学出自天然,要紧处毫厘不肯放过,真不可及。二公乃是公安二圣复出世也。令兄亦肯好学,虽入义路去了,念念不休。若得回头,未可知也。刘太史见地已明,只欠悬崖撒手。在公权巧,曹溪一脉不绝也。

寂寥中看古宿,省益人处。录呈数段,请教似同志者共览何如。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得回头,未可知也。”佛法殷勤,禅师心切,也无非是一个要人回头的意思。一回头前程无量。眼前路已堵死,看似金光大道,其实火焰沸腾。不如回头看来路,再错也对一分。总比全错全毁好。佛学就是“回头学”,要人看来路,不要急着上路。风雨匆匆,往往惶惶无主。学佛学的是定心无闻,安心若无心,安定若无定。一切随缘放下,自然福在其间。不妄作,不妄想,便是福。禅师开示:铸造一铁笼头,把人笼住拉回,莫使唤他往火坑跑。人性如牛马,硬闯乱踏,何时是了?不如给片天,给片草场,重做野牛野马。看似更“野”了,“顺”了,顺服在天地的怀抱中。又

别后数载,知所造日益精明,见佳刻。戏笑怒骂皆为佛事,真法门梁栋也。不知令兄何如?今居清要之官,兄弟一处,终日共话无生。昔东坡言:世间那有扬州鹤,今观公兄弟受用,岂不胜腰缠骑鹤者万万倍耶。又见令弟与梅杨和书,云学道事甚大非。一面作功名、受富贵、耽声色、料理世情,一面又去学,可以了得。又云:古人四十年打成一片,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何等勤苦专一;今才有所得,便以为一切无碍,恣情作业,不知地狱债何时还也?可畏可畏。如令弟所云,诚是未可轻易抹过。

僧谓如世间种种事业,做官做人,聪明气魄,诗文草圣,一切从心意识拟得的,尽让与公家兄弟,只有聪明拟不得的,意识行不得的这一着子,还让与老僧受用何如?

近有一疑,无人为我破得。僧与邓公相处数十年,承其过爱,相信之深,真知己也。今一旦舍我而去,虽日夕思念,竟不知在何处。公具慧眼者,必能看得透。毕竟邓公真在何处?若能破我此疑,莫大之恩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戏笑怒骂,皆为佛事。”禅修不拘一格,有所得就好。佛学无有框框,才是真佛学。至于佛事,禅师云,穿衣吃饭都是佛事,难道只有办场水陆道场才是佛事?同样的,不一定要高堂大庙才是佛国,一念善缘,佛菩萨在眼前。佛教的魅力在于看出万物由来,同享天人真修。佛法是共享,共享中有分享,唯独没有私藏。其开放性不可思议。有欲私藏者菩萨也不喜欢。佛法不是为引渡一人,而是普渡众生,这才见大力破除大孽,大爱成就大缘。高手做文章,风流倜傥。高僧传佛法,喜笑怒骂。开心处见真知,会意时得真修。禅师开示:性情流畅,自视本真。学佛不可闷了,闷了不好玩。学佛不可呆了,呆了不好教。学佛也不可狂了,狂了不好改。学佛心要正,但不可僵化,总要活泼才好。又

生平求友不了之,怅得一面,足下悉为酬尽。海内谈心学者,本不具眼,又不遇人,所以尽成辜负去也。焦先生辈奈患聪明太毒,难教净尽受,症在极微细所知愚处,故不能浑融境风。卒来凑泊,犹在种地不空,出皆渣滓。举笔开谈,不无根蒂。为人手眼,说法导迷,如将剿贼,先破其巢,然后擒如探囊。

今时学者不经本色,开导多是鼓唇意度,博一肚皮道理,亲师近友,只图拨些胜负,那得半个虚心空腹者哉!这件事若欲求人,正好于圣明之下,大辟炉冶,煆炼群雄。闪电光中摄取得三两个英灵者佐助宗乘,使佛灯不坠,含识乘恩,功莫大焉。苏云浦有超格之资,筋骨之士当用钳锤,不可放过。梅长公到京,谅纳入知己中。此公到是个货,赤历无染,胆壮神雄,正可优任,奈不生鼻孔,无把捉他处,愿宛转殷勤,造就得出来,不同弱质无气味者。至嘱至嘱。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说法导迷,如将剿贼。先破其巢,然后擒如探囊。”意思是:宣讲佛法、指引迷途,就像大将剿匪。擒贼不可迷恋路上厮杀,要直捣黄龙。破其巢穴,一家子都清除了。引导人最不可取的是“路上对路上”,虽有良将,终会迷失在路上。要有目的地,要有方向感,要甩掉尾巴进发。禅师指出:学佛如剿匪,非得直捣黄龙不可。路上的胜利全部都不算数,都会有反复。真正的成功是拿下老巢,捣毁魔窟。人生陷入混战时,读禅师此语,无异于醍醐灌顶,使唤人猛醒奋进。禅师开示:人生处处是战场,学佛要做猛将。不敢下手杀魔即为魔所杀,不知杀入魔窟,更大的胜利于事无补。学佛要有主次,主要就是入魔窟荡魔头。又

适逢来教,闻发愤志断除助因,此念既发,定成圣果。承寄汾阳一段因缘,我前在藏里拣出,欲剿绝邓公见解,不觉老僧也被他打失鼻孔,至今痛恨无地。又承寄来,不知是我仇敌。

我费尽数十年辛苦学得禅道,零零碎碎,尽被揭掳一空,依旧只还得个粥饭僧耳。老穷无倚,空守寒崖,闲时栽得些恶辣物事,管待禅客。倘不弃,来我山中,也要奉上一碗,辣出一身白汗。到这里全身放下,一步一看,除我一身之外更有何事!纵有说的明的,修的学的,总是剩语。此话非公力量超群,断不敢陈上。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到这里全身放下,一步一看:除我一身之外更有何事?”黄檗无念禅师开示:要得身上爽,剜却身上疮。世间万事围绕,日夜喧腾不休,看似天大的事,一旦放下,也就是一股烟。除却自身,别无所有。这就是宇宙真相:一切都在人的意识中。自身意识没了,世界也就不存在。因此,佛法并不是教你解决世间烦恼,也不是教你忘掉世上烦恼,而是告诉你并无所谓世界,并无所谓烦恼。一切都是一念作怪。止念则无烦恼,无念则世界都消失。进入本真空无境界,便是极乐。禅师云“全身放下”,指明要从头到脚停下对世界的探求,回到自身,就是答案。禅师开示:做人答案在心中,原来不必向外求你。

复袁太史石浦

陶公云足下是真了手汉,不任欣慰。虽然切不可以此为是,若自认是,终无日新之用。学如大海,渐入渐深,故曰无尽藏。僧入山来,愚讷兀坐,全无活计。数十年所学,不知向何处去了。依然只是个住山僧耳。

山中人无别事,只有几个法亲常在心中,若得无法可执,无见可逞,吾事毕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如大海,渐入渐深,故曰无尽藏。”黄檗无念禅师在此处说的“学”专指化学,不是世上俗学。“海”专指智慧海,不是烦恼海。“入”专指通过善念感通、灵应进入福报空间,不是世上常有的侵占式、掠夺式进入。“深”专指持念到底,不是说无穷无尽的贪婪索取。这是需要明辨的。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学深如大海,是无尽宝藏,学佛之人必有福报。但我们不能用平常学习世俗学问的方法来研究他,必须持善念来信仰,在信仰中学习,才是学习佛学的正确方法。佛宝极多,故改名“无尽藏”,是向任何人开放的,善果子希望人人来拿,真道路希望人人来走。与“无尽藏”相对应的是“有尽心”,指我们的心应有尽头,无尽的心也只能走失。当心有尽头,就知道收手回头,路就在眼前。原来宝藏并不是在天边,就在眼前。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这就是宝,这就是福。禅师开示:驾一叶轻舟,驶过烦恼之海。与人为善,自身得解脱,自身得福报。人我和谐,龙天欢喜。此为不学之学,最终之学问,佛宝在其中。

复陶太史石篑

闻公学有大进,僧甚庆喜。非夙植德本,焉能如是恳切。迩者学人,只图充阔神机,增长见识,与己何益。果有真志,二六时中,切不可放过。逼到有眼如盲,有耳如聋,更加逼拶,忽有个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果尔到此,庆快平生,方知佛不欺人。

故云:未到家乡惟务到,及乎到了也,寻常又有何玄妙能巧向人言哉?又莫作平常会,才道平常便不平常了。公既不被生死罗笼,便好游戏人间,幻视万缘。

书中道某是了手汉,不知即日用应酬了?抑另有了处?若另有了处,如梦说梦。若即事了,何处是了?这里分疏得出,方具只眼,不然秪自欺耳。

•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不欺人”。黄檗无念禅师这话本着真诚,用自身作担保,对大众作出庄严承诺:学佛是学诚,我佛不欺人。学佛是真心,必然有感应。世上之事,凡学必伪,凡学必欺,因此人人凡学必疑,但凡见高尚、神圣、庄严之事皆嗤之以鼻。这是因为,经过一千次被骗后,世人有了畏惧之心。慢慢地知道,佛学是真高尚、真神圣、真庄严。何以见得?持善念必有福报。但凡一个人,心无杂念,高尚做人,无私为社会,那么他就会得到无穷福报。不是为了福报才信佛,毕竟有福报,真实境地毕竟不空。人不欺佛,佛不欺人。人若欺佛,佛还是不欺人。佛菩萨岂是斤斤计较?又岂是可以做交换?又岂是能收买。一切都要本着自己的心。心不欺人,所以禅师说佛不欺人。心就是佛,人人心中有一个真佛,那就是不泯的善念,不堕的真心。禅师开示:找个真诚的人做真诚的事,世界就是美好的。人人都是佛。人不自欺,佛必不欺人。又

自领教来,会卓老言渠遨游四方,至南北二都,寻求师友,不见有一人。实为生死惟公志气真切,只是路径不同,但向聪慧气魄上着力,不肯退步知非。近时士大夫秪要会得事事分晓,说得道理如佛祖相似,不知反成壅塞。我此门中无你分晓处,无用气魄处,只贵息机忘见耳。某无一能,只这着子不肯泛然。左挨右拶,直得途穷路绝,觑透渊源。饶他千圣出来,也须吃棒。

• 解读

禅师语录云:“饶他千圣出来,也须吃棒。”黄檗无念禅师这是棒喝之意,开示我们: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被世上称作圣贤,也必须要经过大磨难,大觉悟,才能真正步入超凡入圣的境地。春秋责备贤者,佛学考验圣人。越是所谓圣人,越要他知道有所不足,造成不可骄傲。否则因圣成魔,就更加可怕。梁武帝对达摩说:我修庙斋僧,暗示还厚待了你这个不受欢迎的外国和尚,有没有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即是此意。禅师开示:一定要放下圣贤的架子,打消成圣的念头,消除圣凡差别,老老实实行善为人,这才是要紧的。

复焦太史澹园

金陵别后,消息茫然。李卓老化为乌有。以法台视之,不知了手何如?若以为未了,则彼自挂冠以来,精进殆无宁刻,岂以聪明豪杰,勤苦数十年而犹未耶?若以为了,则又安所凭据?公素具法眼,且卓老亟称海内知己,惟公一人,故今所疑难,不得不以相质。此段商量,正是出生死关头处,不作比方人物看。望明以示我。

海内人文零落,命脉如线,都中固材薮,不知尚有足任者否?先时个中自不乏人,然或为毁誉所吓,或为疑信所摇,不免改换脚步,半途而废,真可惜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以为了,则又安所凭据?”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求法求到底,勇猛精进,不怕牺牲,才会有真觉悟。禅师讲的“了”在文中指“了手”,即罢手之意。禅师在信中与焦太史拉家常,说起李卓吾之事,人人自危,都准备罢手,不再学禅。在这佛法式微的关头,黄檗无念禅师站出来说“若以为了,则以所凭据?”意思是不能就此罢手,假如因为有牺牲就放弃,岂不自己丧失了上进的依据与信心?即应“越挫越勇”之意。李卓吾之死,应视作“法难”,是上进的凭据。黄檗无念禅师不愧是李卓吾的朋友与知音,说了一句李卓吾爱听的话,不枉二人道友一场。禅师指出:学道是担当,各人求各人的福,各人背各人的罪。总有一些事情得自己亲自承当,无法扔给别人。当此之时,除了直面,除了担当,并无办法。学佛不是说就可以马上就做太平天子,而是引导人在不太平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太平的心。亦即善心一颗,真心一颗。这是罪得赦免的凭据。禅师开示:真心做人,这世界就太平了。又

大令郎欲构静庐,置野朽于座右,共商个事,不惟吾宗有托,且残喘得所赖矣。复接手教,知遽断世缘,伤哉!是造化之妒贤,不俯就人好事也。人生此世,颠沛坎坷,大数不无,千古英贤不足类是,老翁临此剧痛何如?学问阴毒,最隐最微。十地菩萨尚有未尽,为道若不经百万恶煞照鉴,检察不出。

近世学人不取自悟,多游识,迳攀缘,他家糟粕比合自己根尘,一段无味无生底径,截不肯推究。讲太平禅,说脱空话,个个都似毫无错谬,一旦飞灾罹厄,八面冲来,浑无把捉。待事过理融,已鹞过新罗矣。若秪讨论些义味,逍遣闷怀,浮沉世俗,乃可要济生死关津,岂能得乎实务?

了此大事,须卸却一生,装载干竭,累积珍藏,将至玄至妙的、能觉能悟的、阴结不化的、隐隐在脏腑中作奇作怪的、劫贼阴魔,通身打落罄,教净尽全无倚托,如灵魂不得附尸相似,倒向平地上忽转过身来,才有一星见量。现前急须吹毛铲落,无令纤土停针,方许少分相应。

•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为道若不经百万恶煞照鉴,检察不出。”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求道甚苦,得道甚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修行人要投身苦怖之中,万难得一福。因为当初一罪害万人,所以今天万难得一福,这就是报应。不知报应,枉自学佛。禅师告诉我们,种种大苦大难大凶煞都是前世因果,无法避免,但也无法害怕,直面就是了。有债还债,就怕没信心,不怕还不起。真金不怕火烧,善念不怕恶人。“百万恶煞照鉴”,反而证明了此心不妄,是真诚君子。不怕善人来求,也不怕恶人来问。夜半追债,坦然应之,这是真学佛人。禅师开示:要炼出一片空明,内心无滓尘。纵然有凶神恶煞,也无非是空气澎湃,大水泻嚷,闹一阵就走了。不可凶神对凶神,恶煞对恶煞,要用他来检讨自身,为何我老有魔难?无非心不善不诚,又善又诚,眼前有一片春风,足下是万里河山。

复傅考功泰衡

接蒋考功书,道公吞过栗棘蓬三个,不受人瞒。僧特过访,果不虚也。若非夙植德本,累劫薰修,焉能一信至此。虽然切不可认着,何也?若作圣解迷,在中途所以前步,工夫只图见性后步。须要透出重关,觑破生死。

譬如驾船无风浪时,撑篙荡桨之人也都扶得柁,若遇风浪滔天,须是久惯的稍公,柁柄在手,随波上下,安稳无忧。到恁么时,便好逢场作戏,随寓安身,出格利生,无处不可。若有毫厘未尽,强作主宰,卒境一至,瞥尔情生,虽有见识聪明都用不着,实自欺瞒,非先贤之罪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透出垂关,觑破生死。”黄檗无念禅师开示:生死事大,大不过不怕的人。关山重重,拦不住通行的人。之所以通行,畅通无阻,是因为身上有通行证。什么是学佛人的通行证?不是一身袈裟,不是满口佛言,更不是这种证、那种牒、世俗身份,官职加身,只能是善心一片,走哪里都是一个诚。老实做人,老实修行,这就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什么叫“透出重关?”不是说有无穷本事,本事越大越要被收拾,做一个“没本事”的人最好,不伤人,不求人,这是真本事,因此身处社会如入无人之境。什么叫“觑破生死?”不是战胜生死,生死无法战胜,你越恐惧他,他就越发时时刻刻粘住你。只有忘怀得失、忘情生死,持一颗善心,一切随缘不强求,就已身在生死之外。已经得生之人,何必言生?已经历死之人,何必畏死?佛法是不生不灭之道,不是助长生死之道。但凡悦生畏死,皆未达佛旨。佛菩萨是要我们做一个跳出生死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在生死中得好处的人。这是禅师所示。禅师开示:找一个不怕死的人不难,找一个不怕生的人极难。直面苦乐人生,念一声佛,行善而不扬善。暗中得好处,不必得罪人,也不教训人,其中有修行乐趣,自己的生死自己负责,日日敬神明,不妄想,便有实在收获。

复李孝廉

来云怕死,忽到不知趣向,若真怕死,且看这一怕死的从何而起?查来查去,不论年月,如水湿麻绳,渐渐紧来,逼到无用力处,连那怕死的、查考的,一齐粉碎。生尚不可得,死从何来?切莫知解过去了。

• 解读

禅师语录云:“生尚不可得,死从何来?”黄檗无念禅师在此再论生死,殷切开示:先把生的问题搞明白了,死自然不是问题。这也就是夫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死虽重大,也不过是生的副产品。说是“副产品”是很准确的,意思是经常伴生,但并不是必然伴生。也就是说,有生常有死,但有生未必有死。生是生,死是死,不能见风就是雨,见生就是死。佛学斟破迷妄,打出鬼门关。怎样打出鬼门关?不是说你恋生就免死,世上哪有这种好事?恋钱就成富翁吗?恋生就能长生吗?最傻的人也知道这不可能。富从福中求,生从仁中生。上苍有好生之德,佛菩萨有慈悲心,因此我们罪中免罪,恩上加恩,白白得来这条命。生命哪里来?福报中来,赦免中来,恩赐中来。如不珍惜,应付收回。什么叫死?死就是福报收回。一旦没了福报,恶报就来,人敌不过魔,可不就死了。一定要惜福,惜福得的不是福,惜福得生。这是禅师所示。禅师开示:世间享福人太多,因福招祸,无可救药了。现在要找一无福之人,向他施一福,看他惜还不惜?如他惜福,我便惜之。

第二卷 复问

复邹司寇南皋

不审年来己躬,造诣何如?僧数十年苦辛搬尽,欲求个知命者佐助吾宗,终无适愿。公天姿卓异,胆志超群,正足胜任此段因缘,柰聪明太煞,多被见解阴魔瞒过,于般若本心不能触动,先哲斥为认贼作子者是也。若据本位中一切觉知全无交涉,但起丝毫觉知,即劫家珍之贼,非本觉主人。也然觉知者,但方便权名耳!岂觉更有觉,知更有知,中间更容谁分别是觉非觉、是知非知耶?如翁自南皋,岂更向人道我是南皋。这场事惟翁堪任。

且人生得失兴衰,犹若一梦,惟死生大事,乃永劫无尽。功勋安有大过量人,肯草草苟图,自印而已。况浮世事无有尽期,扶世担子,挑来已极,亦当放下,图个轻安。出世一法最紧要事,急忙下手,打教净尽,毕此残缘,分明落处。三界出没,无复滞碍。入凡不卑,入圣不尊。佛界魔宫,随意自在。虽然亲证始得,切忌相似。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入凡不卑,入圣不尊。”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既然已经打破生死,也必须消除圣凡之隔。收了一副神圣嘴脸,做一回老实凡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越朴素越见真道,越简单越见真理,越凡俗越是真修。六祖惠能先做樵夫,后做伙夫,这是好工作。佛祖带徒弟,也不过把钵行乞而已!庙门口那个打地的,是全庙之宝。看门人是全家之福。什么叫做“入凡不卑”?意思是进入凡俗世界能够和光同尘,若有所悟,游戏风尘也未尝不可。风尘中有自尊,火坑里也有尊严,这叫入凡不卑。不作贱自己,不贱卖自己。内心信念不失,人就是一块宝。最怕一块宝不把自己当宝,那么人家就把你当瓦片对待。什么叫“入圣不尊”,指进入圣人境界也不要高高在上,太有尊严就僵了,活泼泼的才亮堂堂,太阳也要落下,一动不动就成了恐怖景象,迟早有后羿来射它。因此,超凡而不入圣,比超凡入圣好。就在凡圣之中,修行人得到了“一颗种子两边开”的好处,走到哪里都一样,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原不在乎名分。这是禅师所示。禅师开示:凡人也不凡,各有神通。圣人也不圣,迟早拉下马。应当找一个无名号的人同修,修无名佛学,成无名佛,这样最好。

复刘金吾延伯

学道得力处,在临机不乱。所以然者,只是平常,看得幻妄破,如用兵法临阵,遇敌彼此两忘,横冲直撞,取无不胜。

足下天资超卓,迩来妙用,神鬼莫测,真为学之得力也。正是口说无凭,做出便见。足下虽信此段因缘,不假功用,但少竿头再进耳。此处若不抖擞精神,嚗地一断,突出本地光辉,是所谓“无明窟里出活佛,解脱坑中入死人”是也。深惟珍重。又

接来教,令某毫发悚然。就是释迦老子在灵山会上,四十九年觅个无事的人不得,末后拈花示众,止有迦叶觑透此意,不料公当下省会,直超百千万劫,可见长公具眼说公聪明,直取法王首,真不偶然也。阎家老子原是自己日用善善恶恶的心,既无此心,又有谁吃铁棒,驴胎马腹,即日用中妄求取舍如意的心。既无此心,临机应变,如架上洪钟,大扣大应,了无形相可得。只这着子尽大地人不省,只在幻得幻失处颠颠倒倒,纵求得功名盖世,见超今古,全不得受用。不但不得受用,且造幻业,去受幻报,岂不哀哉!公既大醒,方敢说这话。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得力处,在临机不乱。”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世上只有一样乱,那就是心乱。事情本身是不会乱的,心乱则事乱,心乱则人乱,然后命也乱了,运也乱了,招灾惹祸,糜烂不堪。禅师开示:学道之人心不乱,那么一切都乱不了,自有恒定。吾淡定之心,何惧浓艳!要说功夫,这就是功夫。要说本事,这就是本事。佛祖当初经受各种考验,魔女温柔,诱惑人犯罪,佛祖心不乱,魔女自去。如何才能心不无别样办法,自夸心正也有乱的一刻,因为心在运动。自夸心好也有乱的一刻,因为心在变化。只要有一颗心在,始终会乱。如何才能心不乱?没心就不会心乱。忘掉这颗心,得到自颗心。不必时时供养,自然是神明。不能过多骚扰,让心自宁。不能过分关怀,让心自定。不能过分使用,让心自适。这颗心一旦回到安宁状态,他会告诉我一切。学道是修心,修心是学会忘记这颗心,不再折腾,放下一颗心就叫放心。这是禅师所示。禅师开示:找一个“没心肝”的人同修,修出铁石心肠。不怕乱,更不作乱,乱世中开太平。

复岳司马石帆

自获命以来,数十年江海奔驰,欲觅一知命者担荷此事,为报先德。柰近时学道者不具本眼,尽被邪宗诱入他窟,并不遗半个过量丈夫,回头返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一向只去倚墙靠壁,攀为己有。眼空一切,无知之流信以为实,互相引证,秘为极则快事,殊不知大家牵入火坑去也,真为可怜悯者。设有知者,亦只得缄口坐视而已。

僧一见足下,倾施肝胆,顾如骨肉,非曩劫道缘,曷能值此。且喜公已具智慧眼、金刚骨,笃信有此,研究益切,真吾法中瑞相也。老朽往返千余里,受风水颠危,不啻万状,得足下,悉为我酬谢尽也。

足下造诣已纯,但须弱竿再进,勿容见解滞绊。识情瞥起,急用金刚慧剑,铲教净尽,不被有贼诳乱。

要见有贼么?只这参学人于四威仪中究取明辨的,于古德章句上追求的,于自己意根下卜度的,觉有滋味、有透悟、有玄妙、人所不知、己独知之,有所得者便是。先德斥此荼毒,鼓喻眼着迸睛,耳着塞闻,臭着鼻裂,味着舌烂,触着身摧,意着颠痴,于六根门途相逢,总教遭他诛戮,于此不可不慎。

既识得渠面目,再勿使他酷毒,抖擞精神,竖起脊梁,看如何便得不遭他手。如是追、如是究、如是逼,才有好事到来。随疾驱向他方,世界毕竟造到个力尽气微处。横不是、直不是、提不起、放不下、浑无巴鼻、亦不得生。大憔悴,愈恼愈急时忽然迸破关捩子,伸手摸着鼻孔,始知令郎元从翁出,有甚奇特。百万绳索,霎时顿断。实证如斯田地,正好借幻世为砂石,磨琢自己锋利。随缘了却残庚,缘尽分明落处,至嘱至嘱。

•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但须弱选题财进,勿容见解滞绊。”黄檗无念禅师开示:纵然有好见解,也要浑然忘却,追求更真的真理。平常学道人不是被障碍绊倒,而是解除障碍后自己跌倒,好比一脚踢空,滚下悬崖。因此要知道有时有障碍还好,障碍把人垫起,垫上新的高度。最怕自诩有见解,一头栽倒半空。修行人再进一层,就知道不足,就不会好高骛远,被看不见的空气绊倒。空气是桥梁,善用空之妙,发现有之窍。一切都有窍门,窍门就是找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到因果,得到果。承认因果,回到因。因果之上有因果。一个善念可以让因果的链条自己断,重新做新人。禅师不是要人在因果中求见解,而是要人不被见解绊住,这是修行之忠告,学佛之良言。禅师开示:一定要宣称我无见解,我无见识,才能读佛经学禅道,不然拿起一片黑,修出个烂泥巴,住不得人。

复左督院心源

远承翰召,何感如之。僧平生温饱自适,别无所长,何辱名公大诲。海内真学道者零落如辰星,此际豪杰皆流入气魄名障中。可叹也。惟贵省之风不变,一二大老尚肯以此事作家常茶饭,着实参究,此便是弥勒内院矣。闻台下常住云门,从姑间,僧不胜神往。

正法寂寥,无如今日,安得跛阿师复出,欲打杀瞿昙以报佛恩也。台下想是云门后身,故扶持正法藏,广布大法雨,令有情无情,同成佛道。诸佛出五浊恶世,真不虚也。然众生虽各具本性,不得时雨,终不发生。望公以当日灵山付嘱,舍身弘法,无似戒禅师作东坡唠嚷一生,令空过也。想公必不深讶,惟坚固道心,千里犹如觌面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有情无情,同成佛道。”黄檗无念禅师以一片慈悲心,在此开示大众,安慰众生:无论何种人,只要一心向善,就可以一起成佛。佛之所以是佛,就在于有教无类。学佛之所以可学,就在于人人都有出路。出路何在?并不是获得名利地位,而是收获自己身上一颗不妄的真心。有情众生有情苦,无情世界无情苦。颠来倒去都是一个苦字,不如不要那苦,人办不到,佛办得到。这个佛也不是外在的佛,而是内心之佛。从心魔到心佛,一念之间。哪一念?善念。善念成佛,不善之念成魔。正念成金刚,邪念成狂魔。一个“情”字害人。要讲情就要讲一个真情,这个真情就是慈悲心。真情不累,真道不毁。不动不摇才是真火。佛法广大,法寸普施众生,不遗一人。重德不重人,重根不重性。什么叫“重德不重人”?讲只要有德就是好人,原不在乎是何种人。什么叫“重根不重性”?讲性虽有善恶,但只要知道同根,就不分善恶,一起来拯救。这是禅师所示。禅师开示:老农进菜园,什么菜都爱,因为是亲手种的。佛菩萨救人也必是一概拯救,并不分何种人。这是何等慈悲大爱,吾人岂能不能不因愧生勤。此生余下别无大事,唯有报恩。

复董太史思白

适窥学问,已造穷崖,只欠撒手。幸念时不待人,猛于百尺竿头愤进一步,突出元身,历劫烦恼,无明当下,冰消瓦解,自是乘般若力,勿忘本愿,正好垂手入廛,于太平盛世大建炉锤,煆得出一两个铁面无情汉,续佛慧命,以示后昆。使世出世法,悉赖劻佐。佛道王道,不无梁栋,方同千古圣贤,以宇宙为家,物我一体,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苟一物不得,其所如箭入心,梦寤无暇安者。

今此法门,危如垒卵,诚难挽济,惟居士立地,推倒须弥,吞却器界,举足下足,无心外法,方是借王道而显家风,真出窟狮子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借王道而显家风。”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法无处不在,有时可以借助世间力量弘法。“王道”指帝王统治力量,“家风”指佛家风范。黄檗无念禅师这条语录很好地传承了佛陀传教方法:一是与世间帝王不冲突,二是借助世间帝王的力量弘法。中国佛教得益于上经,虽经几次法难,始终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世间修行人虽然不在世间打滚,但他必须要看清世事,看得透,才打得出。禅者处世,必须与社会、与众人保持和谐关系,不能紧张,更不能对峙。“借王道而显家风”,这也是佛法。正因为他远处不在,所以人人见得。正因为他处处成全,所以成为人人的希望。禅师开示:公门里面好修行。自今以后,“公门禅”当发扬光大。

复汪司马静峰

几欲扶筇,躬聆教益,奈不果所愿,但遥望道风而已。时临像季,正法凋摧,慧宗一脉寥寥,几绝海内。法席不无,然不免殊途异辙。居士夙植般若,亲承授记,降生末法,拯救群迷,正慧命悬丝之赖耳。

所虑流光易迈,天意人情,变无常度,事在燃眉,宁容缓滞。惟妙运玄机,与大地众生抽钉拔楔,使参禅者毋沉妄见,念佛者了悟唯心。言唯心者别无净土可生,若有可生,又是头上安头,反添翳障。

心土既净,人境两空,又有谁作彼此去来之相?果然猛省,尽大地是无生处处成极乐国矣。欣厌总是自性三昧,才不辜居士夙世正因、生平造诣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心土既净,人境两空。”这是禅家真境界,黄檗无念禅师在此开示:要想耳根清净,先要心地干净。空明境界来得不空,来得实在,它来自苦苦修持的修行人。“心土”即心地、心田,指人的内心世界。“净”指自净,自我净化,依靠任何外力都无法使心变得纯净,唯有依靠自性觉悟的加持力,才能清洁源头。古井之所以清,正是因为有自我净化功能,否则在外面灌进来再多的清水也是浊。清者自清,人都有自我净化功能。在自我净化中,“淤泥”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必须要有淤泥,古井才会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淤泥吸尘,没有淤泥还真不行。“心土既净”并非没有淤泥,而是充分认识到了淤泥的作用。水,空空的反而浑浊。水,因淤泥而净。那么,禅师告诉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各种往事好比人生的淤泥,我们善待他,心地就净了,做人的境界就空明了。禅师开示:外部环境安静下来容易,内心安静很难。内心不清静时,我们自己要明辨,不清静是个运动的过程,如果是因为在自我净化而晃动,那么这种“不清静”是动的,意味着即将清静。如果相反,则否。无论何时,练那内功是关键,要用内在的净化功能处世,无惧于滚滚红尘。

复黄司马季主

世人读佛书,奈何不识题目。佛明说了义,人反执义,妙湛总持是空名,万事都是自己,只因执著为实,被他障却真空,忽尔猛省,不求人知,不显己会,方是了事汉。如安老读《楞严》,一见便休,更不拟议。这便是看经了事的样子。

惟居士功夫密切,掺履有年,秉金刚剑,斩断葛藤,直蹈妙湛,总持物我,不动田地,内无奇解,外绝淆讹,俗士庸流,对面难识,到此始信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妙湛。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总持迷也,是妙湛总持悟也。是妙湛总持佛之出世,达磨西来,得丧穷通,天翻地覆,总不出妙湛总持耳。恁么省力,谁肯向脚跟下蓦地觑破,截却知解,如见赃杀贼,不生怜悯。

今时学者柰何离不了元字脚,若从册子上领解的,问他已躬下事,便将册子上话来抵对。若是识见领览的,问着便将识见抵对,若又与他拈却,便道黑漫漫地怎生是好。殊不知黑漫漫处正是鬼神觑不着处,三世诸佛安身立命处,从上老宿说满天下无口过处,惟有居士断绝所知,通身妙湛。所以居乡数年,亦无人识,不被得失迁动,方与傅大士把手共行。不能时领清诲,是所恨耳。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见赃杀贼,不生怜悯。”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拿住赃物就必须杀掉盗贼,以免他再犯,当此之时用不着怜悯。有人听了这话可能会纳闷,佛家不是讲慈悲的吗?怎么狠到这地步?原来这是禅师在说禅话,打比方。禅师话中话是:发现自己人性中的恶,就手不留情地剔除,但凡恶事、罪过,见一桩灭一桩,造成不可再犯。对罪恶怜悯就是更大的犯罪。佛家慈悲,最大的慈悲是痛下杀手,不许再犯。世上没有便宜事,又想成佛又想享尽世间繁华,那如来佛让你当好了。更有甚者,有人处世上,最喜欢拣便宜,拣漏,以分赃、拾赃为乐。虽然贼窝里并不全都是贼,但清剿的人会一并杀之。虽然赃物里并不全都是赃的,但追问的人会一并拿去或销毁。因此,修行人处世间要远离贼窝,不碰赃物。最重要的是自家灭家贼:灭心中之贼,灭心中之贪欲。痛彻悔改,是重生得福之道。禅师开示:磨快利剑,劈倒心魔。不然喂养已久,迟早要强出头,惹大事。斩恶草要除根,斩恶习要除性。

复蒋文选兰居

来书云,百尺竿头脚软,不能更进,只得罢了。做佛做驴,只是一样。观公意尽,可罢休。何也?一切教典,悉晓会得,当机妙用,亦不费力。一切淆讹,使我不疑。诸世间法,瞒渠不过,尽自受用。只难免阎老子铁棒。日用伶俐,分晓机变,解会就是吃铁棒的。从无量劫来,把主人引入轮回六道。逞喽啰,弄精魂,都是他。要得出离生死,除非没分晓、绝理路、前无村、后无店、傍无巴鼻,那时无计可测,猛着精彩,耸身一掷,撒手悬崖,如梦倏觉,更不作寐语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做佛做驴,只是一样。”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与众生并无差别,佛不是从天而降,佛也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做的。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自性觉悟,功德圆满,那么“做佛做驴,只是一样”。什么叫佛?就是已经成就的驴。什么叫没成就的佛,众生皆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一性,一觉一体,一成”的佛学真谛。“一性”,指众生都有一个佛性,同一真善种子;“一体”,指众生都活在生命系统中,是死生内本的。伤一犬,犬主伤,人与动物,与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觉”,指众生只有唯一一条觉悟的道路,那就是忏悔行善。忏悔是认罪,行善是赎罪,人的一生都在与罪作斗争,躲是躲不开的,不如直面;“一成”,指众生同一成就,使唤一只犬成佛的必是使唤一头驴成佛的,也必是使唤一个人成佛的。同一成就,指真心不二,得到了自性圆满。克服了驴性就是佛,这是禅师之意。禅师开示:做牛做马做毛驴,原本都是苦。然而众生平等,想想佛菩萨的苦处、难处,也就超脱苦境了。《佛遗教经》上佛陀谈到传法苦处,接连说“甚难!甚难!”其苦处、难处可知。做佛做驴,都得面对自己。若知做驴是做自己的驴,做佛却不只是做自己的佛,那么又不同了。又

公出世来,有为功业今已了毕,出世大事又得入路。行与不行,在自斟酌。若真得的人,了万法之本空照五蕴之非有。公今日用过现未来三念果尽否?得失了忘否?若有丝毫不尽,说得十分明白,不知全身坐在世情窠里,常被世情播弄。触境逢缘,千思万虑矣。

• 解读

禅师语录云:“行与不行,在自斟酌。”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但凡一件事做与不做,全凭自己,别人不能勉强,法律也无法强制,但内心有个佛(善性)告诉我们,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清清楚楚,人人自知。佛对人,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放任你去选择,不加管束,让你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然后才知道有人管教实为福。世人求佛菩萨,天天求,天天求,为的是什么?原来是在求佛菩萨管一管自己。因为魔性已经发作,自己管不住自己。手要乱动,脚要乱走,口要乱说。这一切都源自心乱想。佛管人是管心,佛炼人是炼性。心性都定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明白了处世真理是和谐,成佛的真道是为人。到那里,“行与不行”的问题已经解决。以前是一旦不行善,就会行恶。善恶循环,比纯粹为恶更可怕。如今打破恶循环,只是埋头修善道。一旦不行善,善就来行。这是自觉的行为了。自性觉悟,原来如此神奇。禅师开示:以前以打开手脚为乐事,如今以自缚手脚为幸事。越是善人,越不敢妄自行善。每行一善,必要落到实处。

复李太守文台

性命紧要事,君子所当为,不可等待。官乃形衣,形是心役,学道学心,役不妨主,何必林下而后为乎?不如趁此色力尚强,精神尚壮,就中看这临机应物的从何处来。参来参去,有朝摸着自己面目,乘般若力,秉智慧权,致君泽民,利莫大焉。如何怕做官就做不得佛?秪因不识主人,随逐识奴引入四生六道,头出头没,驴胎马腹,受形万状,岂有驴心、马心、凡心、圣心耶?

佛之一字,乃觉之别名。不觉时我随境转,觉来我能转物,又何得厌官而取佛乎?谬之甚也。要了此事,须把死之一字悬在眼睫下,如堕万丈坑要求出相,似钉一确二,着实取究,莫类世流,仅附谈柄而已。死生事实不是虚传,足下死固未经,病已验讫,谁有智者,坐以待之?急好于公署中指挥衙皂时,展览文案时,断理词讼时,与眷属饮食寝息时,梦中主张不便、醒来忽得神清翛然时,着意提撕,但凡神巧怜俐,卜度思量,可到之地都属识神,出生入死,全被这厮瞒昧。当着眼看除诸外,那个是文台公的娘生面目?逐日如斯提,如斯追,愈急愈追,追到个黑漫漫无巴鼻处,正是好消息。慎勿厌倦就止,越教抖擞精神,单刀直入,才有一星好事来到。

随疾截去,穷到气尽力微时,是事又不明心中,如火热相似,欲退不得,欲进无计,正烦燥间,忽地撞破黑漆桶子,瞥然一身冷汗迸出,一道神光耀天耀地,始亲见官也,如是佛也。如是亦不贪生,亦不畏死,六道四生,神通游戏。护国保民,封尊袭裔,成佛作祖。总摄梦事,腐草奉渎。

• 解读

禅师语录云:“性命紧要事,君子所当为。”黄檗无念禅师此处的开示语苦口婆心,是要人自求多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性命是人最要紧的事,命都没了,一切无从谈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何事“有所为?”有益于众生。何事“不可为”?无益于众生。为何把自己的性命与众生扯在一起?性命是众生之一命,众生是性命之全体。损一人而伤大众,损一物而害众生。万事万物命运在一起。修行者为众生求福报,那么连带自己也得福了。性命性命,先有性,后有命。性都没了,命也就没了。很多人丧命,正因为失性在先。何谓“性”?先天的良善就叫性,除外并没有二样性。这个性,就是佛种子。自性不失,就有了成佛的根基。性是佛性,佛在世上就叫人,所以性也可称人性。何谓“命”?后天的作为什么就叫命。命可以改,换了作为就改了命。换作为不是外在的换行为,而是洗心。性命性命,就是要用性来改命。禅师开示:人人都有一条命,却不知命从何来。命从性出。认识到天性之善,天性之真,人人都有好命。

复瞿太守洞观

昔见公动转轻便,言行相应,乃是累劫亲受佛记,不忘付嘱者也。课诵三十余年,亲肯方休,海内诸公,虽信禅学,只依见识聪明,利口辩论,以为自得,忽逢祸患,就做主张不得,不知蒋公当此毁誉何如?

这里不被幻境播弄,方得脚跟稳当,才有参学的分。望公莫舍弘誓,愿力抖擞,根尘是非场里挺身直入,救取一个半个,才是英雄出世的人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被幻境播弄,方得脚跟稳当。”黄檗无念禅师开示:真实不虚,破除幻境,做人才会稳当。“播弄”即捉弄,魔鬼捉弄人,无非是造出若干好事、好人、好境,其实都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迷恋的人空欢喜,诅咒的人空断肠,不如忘却,找回真实自我。做人无需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就好。做人无需奇奇怪怪,正常就好。不求新,不求异,就不会被诱惑迷失。想念一切自有命定的人最智慧也最乐观,想念自己能翻过天的,天迟早要塌下来。想念命定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改命、修命,福也无穷,乐也无尽。禅师开示:让他去演戏,让我来吹灯。不理魔幻把戏,不动心,就什么事都没有。要想脚跟稳当,就不能踩在冰上。

复陈稽勋蠡源

近来日用何为?切莫守静以为功课。若执久不化,贪闲爱寂,懒接人事,日久月深,渐成偏枯之患。忽复遇境,当情忻厌成碍。故云:见色闻声不用聋,信得过、放得下,神机应变,自有天则,岂用人力为哉?

林下日子难得,不可虚闲空过。趁此究明,脚踏实地。一出仕途,定不忙乱,才是自在闲人也。

• 解读

禅师语录云:“切莫守静以为功。”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人要动静结合,动不离静,静不伤动,这才是真修。禅师说久静不化,就会得“偏枯之患”,“偏枯”是中医术语,指偏瘫,久坐容易引起半边瘫痪,半身麻木,所以仅从身体层面讲,也不提倡一味坐禅。坐禅要与行禅结合。身体是如此,心里也是如此,也要动静结合,才见真性活泼,生机盎然。何谓“动不离静?”指不妄动,动时要守心。何谓“静不伤动?”指不死静,以致丧失动的本能。禅师开示:九静一动,九思一行,是通用修行法。禅师开示:脚踏实地行走,虽动犹静。树欲静而风不止,虽静犹动。表面静无益,要静出善来,要在动中发现真,这才是静。静是动的和谐,动是静的必然。静则思,善则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