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5:39:08

点击下载

作者:任传华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试读:

一、哲学之“无用而大用”

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当人们问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你的学问有什么用”,他们会侃侃而谈,但哲学家会反问一句,“有必要吗?”这就是哲学家身上流淌的血液。然而,我们存在的这个时代里,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对哲学的普遍误解使人们望而却步,我们看不到哲学作为爱智慧的本来面貌和作为最高问题之思考的独立地位。“无用之用”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却无伐木者砍伐它,因为伐木者认为此树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为不材之木,无所可用。于是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

何谓无用之用?《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无用和有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辩证关系。说白了,有用是用,无用也是用。例如,不成材的臭椿树,对于做家具来说是没用,对于这棵树免予斧斤,尽其天年来说却是有大用。哲学的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言其“无用”,是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它并不能代替后者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言其“大用”,是因为哲学领域中的智慧探索与智慧之境,总是通过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在个体与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包括哲学、文艺、美学等在内的人文知识,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无用”,相反,它们对滋养人的心田、陶冶情感、激发灵感大有好处。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假以时日,逐步积累,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诚如老庄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听到“哲学”这个名词,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天机之类莫测高深的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的人,他的周围都存在着哲学。哲学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哲学”当做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无疑可以给人以智慧。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冯友兰所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具体知识和哲学对于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知识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使人成为人”。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陈云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不仅要学好哲学,还要把哲学用于指导生活。应该如何理解哲学?1.哲学理解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与周围世界打交道,通过进行物质生产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自然,了解周围的世界。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的,这种看法和观点就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皆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哲学是世界观,但世界观不是哲学,世界观中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哲学。

世界观是怎样成为哲学的呢?关键在于实践。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总是从部分的、具体的认识开始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眼界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并逐步把对事物的部分的、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整体的、抽象的认识,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将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相对系统的看法和观点。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尤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静下心来从事这种理论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把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形成思想体系,即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派别。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它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形形色色唯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地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方面来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真正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哲学内容上说,它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第三,从哲学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由它的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全部思想史的总结,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资本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突尖锐化。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发生,出现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倒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但是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像英国古典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劳动价值论。其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的经济根源做了初步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他们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的历史理论,特别是他们对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了考察,他们曾觉察到人民的力量以及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阶级斗争同经济利益的关系,认为阶级斗争是政治事变的动力,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主张研究人民的历史。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做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己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做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方面是: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们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在革命实践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他们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办报期间,使他有了广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辩护》,对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由于马克思宣传进步观点,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马克思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达42年的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具有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凡是人类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都批判过、研究过。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阅读了1000多本书,做了400~500本读书札记。

我们进一步了解生活与工作中的马克思。马克思在语言上是有特殊才能的。他在写作时,用他的友人的话说,有时甚至达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非常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正确,同时也不忘记文字的独创性和生动性。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许多严谨的概念都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出来的。当他的巨著《资本论》出版后,一些专家这样评论说,这部书与通常的经济学著作相比,在文字叙述上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明确……非常生动”;“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还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已经掌握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法语。定居伦敦后,他又学会了英语。德、英、法三种文字就成了他表达思想的主要文字。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用英文和法文写作就像真正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文章用的是典范的英文,《哲学的贫困》用的是典范的法文。此外,马克思还能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熟练地阅读;到了50岁,他居然开始学习俄语(俄语被大众认为是很难学的一种语言,因为和西欧语言差别很大),并很快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俄文书了。马克思对普希金、果戈里等文学家十分喜爱,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后,对他非常敬重。

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处在停滞沉睡的状态,而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马克思这时退回到书房,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揭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锻造理论武器。

他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摘要、札记。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经济学。他深入透彻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史,从古希腊的色诺芬一直到自己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他研究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史;他还研究工艺学,对工艺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运用,对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都有精深的了解。在他的笔记中,他对几个世纪以来数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都做了详细的摘录。他对于货币和价格理论、流动资本的周转、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账簿计算等问题,都下了很深的工夫。他还读了卷帙浩繁的官方报告,其中包括大量的工厂调查员报告“蓝皮书”——这些资料是被国会议员们当作废纸卖掉,而马克思又以低价从旧书商那里买来的。不只是经济学,马克思对古往今来的哲学、文学也都有精深的研究。他曾经有过写哲学史的设想。他对伟大的文学家充满了热爱,从荷马、埃斯库罗斯到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巴尔扎克的作品,都非常熟悉;他把莎士比亚看作人类的伟大戏剧天才,对他的戏剧可以成段成段地背诵。他还喜好演算数学,把这当作一种休息。他对数学有特别的偏爱,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对各国的历史、政治、外交、国际关系都作过扎实的研究,并一直给予极大的关心。他对历史始终有着浓厚兴趣,读过古往今来的大批历史著作、游记、回忆录、传记等。他的涉足范围从欧洲到美洲和亚洲,甚至到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直到晚年还写下了大量的历史学笔记。他一生写出了众多论述国际问题的文章和小册子,只要阅读一下它们,就不能不对作者的丰富知识和真知灼见表示惊叹。

自从1850年6月马克思得到英国博物馆的阅览证后,除了天气恶劣、生病和暂时外出,马克思几乎每天从早晨9点到晚上7点都在里面查阅资料、做摘要、写著作。晚间在家中又继续工作,常常通宵达旦。

由于工作过于紧张,他那本来健壮的身体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逐渐开始出毛病了。头痛、肝病、痔疮……这些病状侵蚀着他的健康,使他大受其苦。医生一再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并禁绝夜间工作,但这些要求,不到万不得已时他是不会认真照办的。过度工作、缺少锻炼,加上饮食不良,是马克思未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在他去世许多年后,李卜克内西回忆说,如果马克思能够早下决心过一种正常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长寿。这是对马克思学习与工作的真实写照。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我们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本人的主观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勤奋好学以及深厚的学术素养。

1845年春马克思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阐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追寻世界的本质(一)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想、前途是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前途是为了实现长远的根本利益。我国今天的现实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正是全国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指引着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理想同利益、前途同金钱混同,在哲学理论上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是一种拜金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来指导人生、指导行为,就可能导致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甚至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理想观,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坚持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就是为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产生于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那时新中国成立才八九年,一个新兴的国家处于起步阶段,百废待兴,而4.5亿人的温饱是头等大事。一些地方干部,为了自己的业绩“好”,刮起了一股浮夸风。今天亩产1000斤明天亩产1200……甚至亩产万斤粮,弄虚作假。只要有胆量敢想敢说(大话),亩产多少都可以。于是就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有的干部把几十亩、上百亩产的粮食摆放到一亩地上,让领导来参观,以显示自己的农业成绩。“人有多大胆”中的“胆”指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信心、勇气、智慧、谋略等意识层面的东西,也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更为主要的是人要有一股子豪气,一种在困难面前不服输的精神状态。

具体到胆与产是不是正比关系,还要取决于多种条件,比如是否尊重规律或在多大程度上尊重规律,结果会不同;再比如是否尊重客观条件或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客观条件,结果也会不同。强调的是人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到产量问题则不是这命题的重点。当然,单从理论上去理解“胆”与“产”的正比关系是具有绝对性,一味地照搬教条,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既要明白其中强调的是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在自然面前不服输的劲头,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同时在实践中要实事求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一味片面地强调“胆”这个主观性的一面而忽视甚至不要客观的一面,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走向了反面,就曲解了这个命题本意。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越能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我们知道的一句话——“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反对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表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为整顿党的作风,借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做了新的解释。早在1937年7月、8月间,毛泽东曾连续写出《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光辉哲学著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理论、实践的相互关系与作用。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1]是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就给“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周密的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客观事物本身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为的向导。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改革,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坚持了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落后于时空条件变化的右的倾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坚持了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理。[1]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三、世界怎样存在(一)洛伦兹的蝴蝶效应——联系观“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来的。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漫不经心地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科学家把这种现象戏称为“蝴蝶效应”。意思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毫无联系、非常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它体现哲学的联系观。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是有区别的。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简单地说,就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有人认为4和13是不吉利的数字,6、8、9是吉利的数字,因为它们与人的祸福有联系。这种观点的人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人们无法否定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人们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看到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还有,一根钉子会不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在西方就有一首童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足以说明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同时要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反对否认或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二)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发展观《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0多岁就升为中郎将。但他文化水平很低,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别人代笔。这样,有时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所以,吴主孙权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予以开导,批评他不应强调军务繁忙而不求进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并且进步很快,后来,终于通今博古、满腹经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死,鲁肃为吴国都督。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认为他只是一员文盲武将。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来看望吕蒙,还想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他原以为吕蒙一定是一问三不知。但出人意料的是,吕蒙有问必答,且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叹为折服。鲁肃发现吕蒙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大为惊喜,他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看。”

人是不断变化的,有的人进步很快,因此不能凭老印象,而应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发展是前进的运动,是一个过程。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三)自相矛盾——谈矛盾观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路人问:“坚固到什么地步呢?”他说:“它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他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路人问:“锐利到什么地步呢?”他说:“它很锐利,能穿透任何东西。”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一听,脸涨得通红,再也答不上话来了。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故事中的“矛盾”指的是形式逻辑上讲的矛盾,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其意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哲学的范畴。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战争与和平是两种相反的社会状况和行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没有战争也就没有和平,反之亦然,因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哲学上,就把像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其他现象如生与死、进攻与防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市、科学与道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注意的是矛盾不仅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更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生与死等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生命本身包含着死亡,生与死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四)阿凡提染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的布染得好,十分妒忌,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扬扬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这个故事运用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概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都存在矛盾,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体现于矛盾普遍性。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莱布尼兹说,世界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辩证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巴依为了为难阿凡提,有意将颜色(普遍性)与具体的红、绿、黄、蓝、紫、黑、白(特殊性)割裂,须知这种离开具体的抽象颜色是染不出来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割裂日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白白地扣下了一匹布。巴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大家都知道白马非马论。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诡辩论的命题。“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马”是对所有的马如白马、黑马、黄马等一般性质或共性的概括;各种具体的马则是“马”的一种。它们一个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维概括的,一个是具体的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的。“白马”与“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般的“马”只能通过具体个别的马而存在,离开了具体个别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具体个别的马又都属于一类,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颜色的马。公孙龙在哲学史上看到了“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命题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认“马”和“白马”的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则是形而上学的。特别是他从根本上否认“白马”是“马”,也就违背了客观实际,从而导致了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第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五)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现实事物总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有一种矛盾与其他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作主要矛盾,而其他诸种矛盾与主要矛盾相比较,则叫作次要矛盾,即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并非不起作用)。由于主次矛盾是依据二者地位、作用的不平衡来划分的,因而最主要、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于复杂事物这个矛盾体当中,影响着复杂事物的发展变化。这里谈的主次矛盾是就复杂事物而言的,因为复杂事物包含着多种矛盾,既包含了内部的矛盾,也包含了它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矛盾,众多的矛盾相比较才有不平衡性问题,才有主次矛盾而言,而简单事物本身只包含了一对矛盾,无所谓主次,也无所谓主次矛盾的问题了。

主次矛盾是相比较而言、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共存于复杂事物这个矛盾统一体中,而且双方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