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9:38:54

点击下载

作者:杨程程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示弱的力量

示弱的力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示弱的力量作者:杨程程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15ISBN:9787535299628本书由北京文通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常常认为,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幸福就会如约而至。但越是长大,越是明白生活的粗暴;越是成熟,越是懂得世事的艰难。

人生之戏,没有一出是好演的。没有彩排,没有预定的结局,莫名其妙地就开始了,又莫名其妙地要我们看着它结束,所以我们才怯弱地问: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处处是对未知惊喜的期待,所以我们总是深怀希望;处处是对未知惊惧的焦虑,所以我们处处防备,随时准备攻击。外表的悍然,体现的只是内心的惶惑。

于是,生命就在平凡中一边期待未知的惊喜,一边准备攻击未知的惊惧。

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便是对世人、世事的掌控力。而能让我们确认自己掌控力的唯一证明,就是让那些和我们相关的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来活,和我们相关的事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那些和我们相关的结果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出现。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安全与幸福。于是,我们本能地把破坏肉身愉快安全和改变内心对掌控力预期的,统统都视作受伤,如是,因爱而喜,因恨而怒,因悲而哀,因忧而怨,因苦而烦。

一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那是一种失望甚至绝望,源于自身对世界的无法掌控。但那些被我们视作洪水猛兽的种种负面情绪背后,掩藏着的是一颗受伤的心,说到底,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只是受伤后的自卫反应。那些暴跳如雷的人,那些深夜痛哭的人,那些日夜倾诉自己苦难史的人,以及那些不断挑剔、批判、翻旧账的人,之所以那么不可理喻,那么粗暴,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触及灵魂的伤害。不是他们不愿意温柔,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免于受伤;不是他们难以相处,而是他们深陷于彼此粗暴伤害的恶性循环里,忘了其实可以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请坚信这个真理:你向世界释放了什么,世界便回报你什么。若你释放的是抱怨,得到的必然是指责;若你释放的是批判,得到的必然是批判;若你释放的是攻击,得到的也必然是反击。如果我们不先停止伤害,便会永远在彼此伤害的深渊里挣扎。若是我们懂得粗暴背后掩藏的是受了伤的灵魂,若是我们明白攻击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若是我们理解反击只会让彼此的伤害变得更深,我们便能努力去终止那些本能的攻击和反击,原谅那些有意无意伤害我们的人。

若想彼此温柔相待,总得有一个人先软化自己,即使,它看上去是一种示弱。主动终止伤害的人,无疑要先承担更多的伤害,但多挨一刀,为的是少挨继续纠缠下去而得来的十刀百刀。是的,我们可以停止攻击,不再暴烈地与世界相处。第一章你有多温柔,就有多强大少一点防备,世界没你想象中那么糟

如果不把事物推演或细化到极致,就无法揭露出它本来的问题。所以,我会以一贯的方式尽力把事物推演或细化到极致,来逼出最真实的问题所在。虽然以此为基础的变化不计其数,也因此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接受和拒绝,但它并不妨碍我们把问题说清楚。

说起来,人生的困惑如过江之鲫,每一个期待的落空都可能让我们痛苦迷惑。但人生的困惑又实在太少,以至于真要说穿,竟然只需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计较、依赖。是的,计较、依赖,它们就是自私的基因。

我们随时都在计较,得出这家菜更好吃,那个领导更和气,某种颜色更好等一切结论,以帮助我们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我们也随时都在依赖,依赖父母的生养,依赖学校的教育,依赖工作的价值交换,依赖伴侣的帮助。我们的人生就在计较和依赖这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里挣扎。

人总是在对环境进行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从一有生命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计较,以自我感觉作为标准。我们时时对一切事物进行着不自觉的利害判断,所以时刻都在计较。我们不与他人合作,不与文明社会合作就得不到一切生存资源,所以我们时刻都在依赖——在动物世界,成年的个体几乎全都能够独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与同胞合作、交易,以我所余,换我所需。如果你是一个图书编辑,你只能编编书,除了空气,你需要的一切,如水、电、食物等,都需要从他处获得。你要与自来水公司交易,以保证你有水喝;你要与电力公司交易,以保证你有电用;你要从超市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市场取得自己需要的食物、衣物、网络和书籍等;你甚至得与整个文明合作,以利于更好地谋生。

假如你选择待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你就可能很难找到一份薪水让人满意的工作。出于对利害的考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计算和比较;也是由于考虑到利害关系,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所以我们又相互依赖。本来,我们因为考虑到利害关系而相互依赖是可以同心同德的,但由于个体认知力与能力的差异,使得我们每个人对利害的判断、需求与欲望都不一样,一个人的蜜糖(慈爱的妈妈说多吃点肉才长得高),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砒霜(腻得孩子一见肉就想吐),所以,当个人计较与依赖的需要发生冲突时,矛盾就产生了。

比如妈妈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从经验上感觉某种方式好→强迫孩子按她以为好的方式去生活,比如吃肉。孩子是她感觉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孩子吃不吃肉在妈妈心中就关乎利害:可怜的妈妈,把自己感觉中的利害当成了爱。孩子并不觉得妈妈想给的是爱,因为他只感受到了被强迫,被伤害,在他的感觉中,只有最直接的利害判断,得到想要的,就是利,把他不想要的加强给他,就是害。

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也不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都过得很痛苦。而我们的本能,对所有痛苦都有一套自我防御体系,所以,任何让我们产生痛苦的东西,都会成为我们攻击的对象。你给我甩脸子,我必还你白眼;你的语气不悦,我的话也不会好听。这套反应体系对有些问题的处理是有效的。如,蜈蚣蜇了你,打死它,行。于它来说,你是暴力最强者,不需要与它合作。但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就不同了,没有谁强到不需要与谁合作,也少有人弱得毫无合作的价值,自卫本能防御体系只适用于我们处于绝对优势的少数情况,而不适合于多数需要相互合作的情况。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多数时候,我们只会攻击那些可以与之抗衡的对象。比如,一个和我能力差不多或没有太多利害干系的熟人给我脸色,我肯定也会甩脸子;但是,如果是我的领导,在我的心理和地位都处于绝对劣势时,我还敢因为领导给脸色而甩脸子吗?我本能的反应是,我哪儿又做错了?这就像我在路上被一个人不小心踩了下脚,我会很生气地瞪他;但一个人若要拿刀砍我,我第一反应当然是保命,接着会想,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他竟然想要我的命。

小的痛苦,只会让我们去看自己哪儿受了伤,要怎么反击才能平息我们的愤怒;大的痛苦才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很多人最后开悟,就是因为他们的反省超越了本能的自我防御心理反应模式。

其实,这套心智模式不完全正确,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多小的问题,都绝不只是外界的问题。每一个细微的痛苦,都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就好比你走在某条路上,突然莫名其妙地掉进了坑里,也一定有你自身失察的问题一样,因为并不是所有走这条路的人都会掉到坑里去。

要想人生之路走得顺畅点,要想告别那些细碎的、无处不在的伤害,我们必须摆脱本能的自我防御心理反应模式,去学着认识我们意识中深藏的本能,去理解自己那些痛苦背后的真实心理成因,去接纳这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世界,去包容那些他人因自我防御本能而对自己产生的伤害,这样,便可终止冤冤相报。

心安的归宿,稳稳的幸福,你可以拥有。只是,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重新建立一套心智程序。你那么不快乐,无非是计较太多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不痛快时和不痛快处。比如,明明是同事犯了错,结果自己却受了牵连;好端端地做着自己的事,突然受到别人冷言冷语的讥讽;同样的付出,别人得到了好结果,自己却一无所获……如果非要细数,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出令你生气的理由。与其这样计较着,煎熬着,倒不如豁达一点,告诉自己别太在意,人生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

几经周折,我的朋友天宇终于谋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才华,他已经做好了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打算。刚入职的那两个月,他兴奋不已,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正能量。与同事熟悉了之后,他也更加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那天,他与一位同事聊天,也许是聊到兴头上,两人竟忘了办公室聊天的“禁忌”,说起了月薪。比较之下,他发现自己的月薪比同事少了500元,而那个同事比他来得晚,刚入职一个月。

天宇的心里开始不平衡了,不断地嘀咕着:“他比我来公司还要晚,工作能力又没我强,工资竟然比我还高。”因为心里憋着气,他敲打键盘的动静也比平时大了许多。

那天之后,他说不清楚是什么缘故,只想“疏远”那位同事,对工作也没了之前的热情和期待。那500元,夺走了他的自尊,夺走了他的平静,也夺走了他的快乐。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就是他的心——总觉得所得比别人少了一些。

世上爱计较的人,不止天宇一个,我的另一个朋友陈涵也是个爱计较的人。自结婚以来,陈涵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心,经常生闷气。丈夫的家境一般,结婚时婆家并没有给她太多的彩礼钱,拍婚纱照,请婚庆,办酒席,大部分钱都是丈夫和她攒的。因为这件事,陈涵一直觉得婆家“亏”了她。

几年之后,丈夫的弟弟也要结婚了。第一次与女方见面时,婆婆给了女方1000元见面礼。陈涵知道后很生气,她想起自己初次登门时,婆婆的见面礼只给了500元,显然是偏心。这件事压在陈涵心里,好几天都没给婆婆好脸色。

接下来,全家就开始操办婚礼。那场婚礼办得很风光,当然花销也不小。陈涵从丈夫那里得知,办婚礼的钱都是公婆拿的。她心里更窝火了,晚上就跟丈夫吵了起来,说公婆明摆着就是欺负人。丈夫示意她小点声,不要让老人听见,可她偏偏提高嗓门,故意让公婆听见,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第二天,婆婆主动找了陈涵,说出整件事情的原委:“你们结婚那会儿,咱家的条件不好,你爸刚动了手术,家里没那么多钱,所以很多事都是你们俩掏钱办的。说实话,我和你爸一直都觉得亏欠了你。老二结婚了,婚礼的钱是我们出的,那是因为女方家买了房子。咱家娶媳妇,总不能还让人家给办婚礼吧?我们把你爸单位那边的小房子卖了,除了给老二结婚的钱之外,还剩下了一些,想给你们俩凑个首付……”婆婆的话还没说完,陈涵就羞愧不已了,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斤斤计较,与婆婆此时此刻的大度,俨然是天壤之别。

太计较生活里的小事,落得心胸狭窄、咄咄逼人的名声;太计较工作上的小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耽误了大事;太计较感情上的小事,对人持有偏见,影响彼此间的关系。计较来计较去,发现得到的不过是一肚子的怨气,失去的却是名声、机会、感情和修养。

完全不计较得失,有点不太现实,可若把计较当成了习惯,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计较,就未免显得太过浅薄了。我们拥有细腻如丝的情感固然可贵,但偶尔也该有“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大气。放开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可贵的修养。如此,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喜悦与精彩。没有谁会真的刁难谁

刚工作的头两年,我的心理素质很差,动不动就与人发生争执,虽然事后也知道,有些事情大可不必那么较真,但当时心里就是有口气放不下。但自从我有效地对付了一个大家都觉得很刺头的人后,我突然发现,其实有时候,是我们太过较真,才让伤害发生。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所以在涉及对错的问题上,我们格外在乎。那天,因被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症的客户纠缠,我几乎崩溃了。他不停地置疑我们公司的信誉,怀疑我们欺骗他,攻击这个行业都是混账……领导被他弄崩溃了,另一个接手工作的人也被弄崩溃了,现在,我也崩溃了,真的没有见过这么无理取闹又不可理喻的人。你若有疑而问,我必如实作答。但是,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最大毛病是他问了,也得到了解释,但他偏偏不信,仍会不停地要承诺、保证,还附带各种威胁……我气得想哭,但又不能不继续回答他那些纠结的问题,应对他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责骂。

由于过于气愤,我开始说反话,我说:“是啊,都是我们不好。唉,对不起……”当我搜肠刮肚半天,几个刻薄又恶毒的词呼之欲出的时候,他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开始说理解我,说不是我的错,然后表示希望和我做朋友。

我好不容易想好的反击之语,硬生生地被憋了回去。原来,他并不是为了找事儿而找事儿,他的挑刺,只是寻求理解的一种方式,只要有人愿意理解他,他也会理解别人,愿意平和地与人交流。这样的结果,让我有一些意外。愣了一阵后,我释然了。他如此纠结,仅仅是希望得到尊重或被理解的感觉。早知如此,我可以更早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你让他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他就可能不再误解你,甚至会理解你,有啥不好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去证明自己的正确,退后一步自然宽,我们完全可以先停止伤害、停止抱怨,那么世界回馈给你的,必将是更多的美好。

真的没有想到,我和他竟然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在我曾经的一段困窘时光,他全心全意地帮助我,即使自那以后,我们并无多大的交集。和这个看上去特别刺头的人的交往让我发现,其实,没有谁会真的为了刁难谁而去刁难谁。很多时候,刺头之所以成为刺头,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攻击、被伤害了。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些非理性认知造成的自我伤害,于是加罪于外部环境。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不断发泄的受伤情绪,如抱怨、责骂、发脾气或尖刻的批判等,都在不断地伤害着周围的人,而受伤的人出于自卫的本能,又选择了反击,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自我伤害→发泄情绪引起的攻击行为伤害了别人→别人反击→被伤害→发泄情绪引起的攻击行为伤害了别人……

比如,一位有着依附型人格的家庭主妇,喜欢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她渴望自己所依附的对象,能够成为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幸福保障。由于自小受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引导,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嫁人是为了吃口饭,养家糊口是男人的事,只要男人勤奋,只要男人照她自以为正确的要求去做,她就一定会拥有自己那并不算奢求的小幸福。

可惜她的丈夫并不如她所愿,见其他人的丈夫都在努力打拼时,她内心的期待落空了,一见着丈夫就开始抱怨他懒,顺便把他过往的不是都连带着数落一番。随后,丈夫怒了,两人开始吵架。由于辱骂已经不能发泄丈夫对妻子刻薄语言的愤怒,他狠狠地揍了她一顿。挨揍的恨与期待落空的失望,又让这个家庭主妇第二天重述苦难史与发泄伤害情绪……如此,我们便看见了一个长期遭遇家暴的苦命女人和一个渣男。

我们总是对他人怀有不合理的期待,一旦这些期待落空,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情绪伤害反应,不知不觉地攻击他人,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如此循环往复,唯一终止这一恶性循环的办法是:放下对不合理期待的执着,告别自我伤害,因为执着于不合理期待是自我伤害的根源。如果这名主妇能发现自己的期待是不合理的,停止对丈夫的抱怨,这个恶性循环才有可能被终结。

你也许会问,什么样的期待是不合理期待呢?

答案可能会让你绝望:什么样的期待都是不合理的期待。也就是说,我们对任何人、事都不可以有期待,只要你有期待,期待就可能落空。只要你有了期待,必然会希望出现一个特定的结果。比如你约了男友半小时后见面,你觉得你的安排是合理的,因为他与你的距离只有十分钟的车程,但是他还是有可能会迟到甚至不到:堵车、临时有急事等突发状况会让你的期待落空。

执着于不合理期待就是执着于你一定要得到什么。也许,你会说,我们应该在答应某件事的时候,确保它是可以完成的。你应该在做出某个承诺的时候,确保它是能兑现的,否则你就不应该轻易承诺。听上去似乎有理,但若真要“确保某个动作一定如预期完成执行过程”,那么,我们几乎就不可能做出任何承诺或约定了。

比如,我们既然要上班,就应该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如9点前到达公司,因为你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那一刻起,你就已承诺了不迟到、不早退。你住得远,可以早点起床。如果你的路程需要一个小时,你7点出发,就一定不会迟到。理论上,这是成立的。但你忽视了无数基本条件,要在7点出发,9点到达公司,至少要满足如下条件:

1.你身体在未来一段时间是健康的,不会突然病倒而无法起床。

2.你的居住地是有安全保障的,不会因为房子的突然事故导致你受伤。

3.你所居住的城市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出现地震、风暴等一系列意外事件。

4.你开的车或坐的车,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都不会中途抛锚,保证你可以在相对顺畅的路上行驶到目的地。

5.司机或你都不会因为任何问题发生交通事故。

6.你公司的运转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都没有问题,你还可以继续去。

7.从公司到你家的区域治安没有问题,确保不会因为被抢劫、偷盗或斗殴等事故而耽误你……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自己保证自己明天还愿意(不一定能,且谁知道你第二天是否还愿意呢?没准夜里你便想起公司的万般不是,一赌气便决定旷工呢!)起来外,你什么也确保不了,你在无意中,便已经对一大堆状况做了无能为力的承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恶意做这么一大堆不可能确保的承诺,但哪家公司会要一个连不迟到不早退都不能保证的人呢?你必须做出那些无力确保可实现的承诺,别人才会给你工作。

我并不想说我们不可以有期待,我只想说,我们自以为合理的、应该的事情,其实包含着无数不可抗力因素。我们除了尽力去做好,就是尽力去做好……至于结果,由它去吧。真正的遗憾是,由于害怕承担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而放弃了为我们想要的结果努力。若是真尽了人事,成败如何已经不是我们的责任,任何事的最好结果,都得以无愧于心为基础。

没有谁会真的刻意刁难谁,若能放下对不合理期待的执着,也许就能接受自己必须独自承担的一切,就能毫不计较地拥抱生命。只有对一切可能性敞开怀抱,去理解,去接纳,我们才能体悟属于生命尊严的从容与淡定,若是去留皆不着意,宠辱都不惊惶,便能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别在无意中当一辈子刺头

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当了刺头而不自知,却感觉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记得一个人事部经理曾经向我抱怨说,他在公司干了三年,一个朋友都没有交上,感觉公司的人都不好相处,所以特别想离职。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觉得如果一个人比较内向的话,是比较不容易交上朋友的,这也不算什么事。毕竟人生不只有一种活法,有的人对朋友的需求强烈,有的人对朋友的需求较弱。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不是别人难相处,而是他自个儿的性格太让人硌硬了。

比如公司有人才推荐机制,员工推荐的人如果被录用,推荐人会有200元的奖金,如果被推荐的人转了正,推荐人会有500元的奖金。那阵子,他正为人难招而焦头烂额,四处倾诉。于是同事小王便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无论这个人的资历还是作品,都证明那个被推荐者至少是值得面谈一下的。小王把简历发给这位人事经理,他只是瞄了一眼就没下文了。后来小王问他是否需要与那个被推荐的人面谈一下,他却面色凝重地说:“我看了下他的简历,他是理工科的,恐怕不适合我们这种需要大量创意思考的工作。”

我悄悄地问他:“我记得你说过,其实理工科的逻辑思维更强。而且策划这活儿靠的全是勤奋和天赋,与学什么的关系不大。”

他却说:“唉,我只是随便找了理由打发他。你想,我们都是熟人,如果我招他推荐的人,别人会觉得我收了他啥好处。而且万一做得不好,或者出点儿啥事,就更说不清了……”

我说:“怎么会呢,公司不是有人才推荐奖吗?”

他却说:“你看小王那个人,平时总是一副自以为很会看人的样子。成天没事干就在背后嚼我的舌头,说我防备心太重……说不定他收了啥好处,才这么上赶着,要万一出点啥事儿,回头又赖我……”

我听得发晕: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儿,却弄得这么复杂。成天用被迫害的心思去揣测别人,处处算计提防,生怕别人这儿伤了他,那儿害了他,一点真心和热情都不肯付出,这就是他交不着朋友的原因。

很多人都患有被迫害妄想症,他们不是处处提防别人,成为人见人恶的刺头,便是为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寻找一个外界的承担者,成为一个四处寻找认可的倾诉狂。这个同事,就是无意中当了刺头的那种人。并且,如果他不去反省,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究竟哪儿有问题。也许,岁月的磨砺,生活的锤炼能让他们慢慢地反省,也许,他们就这样下去,做一辈子四处扎人的刺头,或者做一辈子永远抱怨的倾诉狂。机缘、自身福慧以及个人的自主性,决定了他们能否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

生活中,一直在无意中做刺头的人大有人在。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同事,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当成是别人的恶意攻击,然后又总是恶意攻击别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常常要开会讨论稿件问题,这位刺头同事容纳不了一丁点儿不同的意见,而且他一点儿也看不起别人辛苦做出的东西,在讨论别人的稿件时,从来不是从市场可行性方面提问题,而是用很烂、一般般、根本不行等字眼简单粗暴地否定别人,只要别人与他的意见相左,他就觉得别人是有意打压自己。果真是应了一个真理,越是挑剔别人的人,越是害怕被他人挑剔。这让我想起一个自己经常接触的家庭主妇来。

不得不说,她确实是一位朴实而勤劳的女人,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的很多美德:贤、贞、慧。她贤,因为她从来不怕辛劳,一力承担了照顾多病的婆婆、养育三个孩子的责任,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而产生过放弃之心。她非常善良,无论谁找她帮忙,只要不是确实抽不开身,她都会答应,只要她能力许可,她就会付出。她贞,一生就守着一个男人,不离不弃,尽管他穷、他懒。她实在是慧巧,只是看她做事,你就会发现她聪明得不得了,小学没有毕业的她,可以辅导孩子的初中作业;那些别人折腾了很久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只要略作深思,便能立刻想出办法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饭,绣得一手好花,还会做衣服、鞋子……很多女人干不了的活,她都能干。但她,却被婆婆厌,丈夫憎,孩子不喜。如果不和她生活在一起,真的难以想象,像这样一名女性,怎么会与幸福无缘,怎么会生活得那么苦不堪言?

但只要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时不时就出口伤人的刺头。和《偷书贼》中那个收养了五个孩子的女人一样,善良,但却有一种奇怪的“能力”——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得罪,因为她看什么都只会看到负面的东西。比如,丈夫挣了点钱,满心欢喜地给她买了衣服,却被她骂骂咧咧地数落了半天,不是嫌丈夫乱花钱,就是嫌衣服不好看,丈夫殷殷的爱的关怀,换来的却是责备、抱怨和挑剔。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向她报喜,她马上泼冷水说,你才考了个本班第一,人家XX全校第一。邻居告诉她谁得大病了,她本来想表达关怀,可是说出来的话让人感觉她非常幸灾乐祸。别人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她本来想表达祝贺,可是听的人却觉得自己被挖苦了。这个可怜的刺头,就生活在自己辛苦工作和不断受伤中,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因为一句话和丈夫争吵,和孩子争吵,和跟自己打交道的人争吵。

直到现在,她依然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爱与她吵架。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她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验她加诸别人的伤害。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想去伤害谁,说的话没有问题。这点倒是真的,她的那些话,若单纯从内容上看,确实没有几句是有攻击性的,但有攻击性的是她的情绪,她的口气。后来,不知道是谁说过,沟通中情绪占70%,内容只占30%。我深以为然,刺头在很多时候之所以让人感觉很刺,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会造成多大的实质性伤害,而是引发那些行为的情绪透露出了严重的攻击倾向,就像励志大师马登说过的那样,如果我们拿着一根骨头骂骂咧咧地叫狗来吃,它一定会被吓走;如果我们温柔、友好地说“过来我要弄死你”,它却会跑过来。

反省,必须是全面客观的。我曾经也是一个刺头,终日咄咄逼人地伤害别人而不自知,遭到别人的报复性伤害后,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世界怎么这么亏欠自己。多年以后,我学会了反省,反省自己的思维模式,反省自己的说话方式。渐渐地,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些改变,还煞有介事地为自己的脱胎换骨写些貌似极其有道理的文章。但是,当一些人委婉地说我很极端,太个性时,我觉得好意外,为了拔掉所有的刺,我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血肉模糊,你们竟然还嫌我极端,嫌我尖刻。我已经很注意很温柔了,好吗?

由于我觉得自己“博学多才”,已经“参透”了一切,很可以嘚瑟一下自己那“最有深度,最有内涵,最有档次”的思考结果了,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录视频,意图重新诠释一再被误读的《易经》。我像模像样地弄了个DV,梳洗打扮一番,便对着镜头放起厥词来。我想着,像我这样一个长得还算端正清秀的女人讲《易经》,那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没准放网上很快就会火起来。我一边意淫一边欣赏自己的录制之作,看着我那说话的表情、情绪以及动作,我崩溃了,明明面对视频时,我的动作是很优雅的啊!我的声音是很轻柔的啊!我是努力让表情保持从容温暖的啊!可是,视频里那个表情别扭怪异,声音充满着极端情绪的泼妇般的刺头是谁?

太恐怖了,我才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刺头。原来,我以为的改变,究竟有多自以为是。虽然现在我会尽量少做刺头,但是我知道,我可以变得更好。至少,我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若是自己感受到了攻击,一定会先去想,是不是自己无意中攻击别人了。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时,他最应该做的不是去抱怨世态炎凉,而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不懂得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如果你也总是感觉自己很受伤,并且也很想改变自己,那么,可以试试我的办法,用摄像机录下自己的言行,如此,你才能看清真实的自己。然后,减少自己的攻击性,以自己最温柔的一面赢得属于自己的世界。示弱,是对人生的经营

时间的翻云覆雨手,在消磨一切、吞噬一切。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们那么渴望不再漫无目的地漂流,那么渴望找到一个安心之处。但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碎,面对繁杂事务的种种压力,我们的心灵却显得那么缺乏经营能力。

有一个女孩,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便出去打工了。多年以后,由于她的勤奋努力,终于在一线城市买了大房子。忙完装修后,她首先想到的是接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过来享福。由于母亲要照顾生病的弟弟走不开,先来到她家的是父亲。这原本是好事一桩,要知道,小的时候,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啊,现在把父亲接过来,她认为,父亲除了帮自己照看一下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应该会过得很轻松的。

但幻想总是太美丽,现实又总是太琐碎。

多年的城市生活使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父亲也因为有了自己的信仰,原来贪图酒肉、好吃懒做的他也变得完全不同了。父女之间,首先因为早起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父亲由于开始修身持戒,作息变得极为严格,每天早上六点多必然会起床,然后开始忙着煮一家人的早饭,早饭快好时,开始给小公主穿衣洗脸,随后叫一大家子人起床吃饭。

但是,女孩自己开着美容院,每天都很忙,常常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家,所以,早上十点前的睡觉时光对她来说十分珍贵。父亲是传统型大男人,始终认为做饭洗衣是女人的事——在家里,母亲包揽了几乎所有家务,而他来到这里后,却要开始做永远没有休息日的家务,早餐完后没多久就得买菜,再带小公主转转又该做午饭了,午饭完后陪孩子睡两小时,便又得开始搞卫生,随后开始准备晚饭。而女儿似乎完全没有做家务的意识,这使得他的内心极度失望,开始是挑剔女儿不卫生,随后挑剔女儿懒,再然后则大骂女儿自己都不带自己的孩子。

女孩心中万般委屈,为了让父母和家人过得好一点,自己从早忙到晚地工作,怎么可能再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做家务、照看孩子?那时候,女孩常常在深夜痛哭,她给足了父亲生活费,不是非得要他做饭,他没来之前,自己根本不吃早餐,中午在店里吃,晚上也在店里吃。父亲来后,她也就晚上一顿在家里吃。但父亲既不愿意在食堂吃饭,也不愿意在外面吃饭,对做饭又十分不满。女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能让父亲心满意足。只好同意父亲回老家,让母亲过来。

没想到原来觉得一向好相处的母亲也和自己合不来,没住一个月便吵着要回去,女孩委屈到了极点:我给你们吃香的喝辣的,给你们买好衣服,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愿意和我一起过好日子,反而要回去?直到有一天,连最爱她的老公宁愿净身出户也要离婚时,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人相处时太有问题。听到老公要求离婚时,一向坚强的她终于爆发了:“为什么,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你们一个个都要离开我?”老公只是叹气。冷静下来后,她哭着说:“你可以离开,但请你告诉我究竟是为什么!”

老公说:“你自己想想,你和谁一起不吵架?跟你在一起的所有人,什么都要听你的,没有按照你的要求来,你就要发脾气。我要听你的,我家里人要听你的,你家里人也要听你的。孩子吃不下两个鸡蛋,你就像疯子一样叫骂。我母亲来帮我们带孩子,你不喜欢,我认为是婆媳之间难以相处的问题,所以把她送走了。想着你和自己的父母总没问题了吧,可实际上呢?因为是你自己的父母,你恶劣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了。我知道你很好,你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但是,如果一个人付出的同时却对别人施加了无限的精神暴力,这付出还有意义吗?”

女孩还是不甘心:“我就脾气不好这个毛病,我不都为了一家人好吗?”

她的老公继续说:“如果我也脾气不好,给你很多物质上的满足,但早上一起来就数落你,中午看见你就骂你,时不时再打你一顿,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会快乐吗?每个人都没有理由拿自己的脾气去伤害周围的人。你看,你自己的妈妈都痛哭流涕地离开了,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所有人都必须围着你转的日子……因为你根本不懂得最基本的人之常情。”

女孩受了极大的震动,于是便去请教心理咨询师。当心理咨询师说她控制欲太强时,她才明白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咨询师说了一句让她感触万分的话:“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不管是对父母,还是伴侣,先要让他们高兴,其次才是让他们在心情愉悦中接受你讲的道理。”

她回到家里,对老公说的第一句话是:“再给我半年机会,如果半年后我还没有改过来,你可以自由地离开。”见女孩有诚意,两人又有孩子的牵绊,她老公同意了。女孩说改还真开始改了,首先是主动带上丰厚的礼物去看婆婆,诚恳地向老人家认错,并且表示只要婆婆愿意,她随时欢迎婆婆到城里住,还不忘记了向婆婆坦白,自己当时确实对婆婆有成见,但现在她明白,婆婆和自己不一致的方式,只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并且她非常理解婆婆的好意。

随后,女孩联系自己的父母,真诚地请求父母原谅自己的霸道。她学会了接受别人的不同,不再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她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脾气,虽然内心仍然波澜壮阔,但她会很坦然地告诉家里人:“我知道你一定是为我好的,只是我现在有点难以理解,请原谅我出去走走!”习惯成自然,她的自我克制能力越来越强,现在的她很难再轻易发火。

由于她的改变,父母也改变了对她的态度,连客户和员工似乎都格外喜欢起她来,原来有瓶颈的生意,竟然慢慢地开始有了更丰厚的赢利……半年之后,她问老公是否还要离开,她老公笑了笑:“恐怕我妈都不同意,她现在可喜欢你了,昨天还说你亲自给她做面膜了……”

女孩的示弱,不仅挽救了一段濒危的婚姻,也助益了她的事业。原来人见人避的她,已经成了个到哪儿都有熟人要主动找她的人。多年以后,我问她,是什么促使她如此彻底地改变。我始终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所起的作用不可能这么大。她也坦白告诉我,第一功劳确实不是心理咨询师的。经过心理咨询后,她依然没有觉得自己有错,直到有一天,她遇上了一个从国外归来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她才有了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心。

我表示非常好奇,她说:“我从一个客户那儿知道,这个教授发明了治疗皮肤病的新生物补充剂,在美国非常受欢迎。成本很低利润却很高,我便想法接触了这个教授,这个教授很懂心理学,当时他就感觉我心情不好,非得让我说原因。我看着他年纪一大把了,也不像坏人,就把自己家里那点事儿告诉了他。然后他说他可以帮我,不过要我抽三天时间,临时充当他一个赞助商的总裁助理,算是帮他的忙。我考虑到产品合作就答应了。”“我其实是个很爱漂亮的人,平时大家也都会夸我漂亮。但那天走到他的办公楼,首先看到的是不屑,随后我做任何事,我的任何行为,人家都会对我进行负面评价。我来到那个需要助理的总裁那儿,总裁首先是对我的形象表示反感,说我怎么这么不职业,妆化得过浓,而且也不知道减减肥。随后要求我给他泡咖啡,我忍着火给他泡了,他还没喝就说我用的不是开水,泡出的味不正,要我重泡,而且要我赔他的咖啡。这一天不知道有多难熬。“好不容易下班了,总裁又指责我工作没做好,要加班……一直弄到晚上八点多。下班后我告诉教授,那公司实在太让人受不了了,他笑了笑说,当是帮他的忙,就三天,我只好同意了。第二天更是变本加厉,我做不做事,做任何事,听到的都是指责和挑剔!最后快下班时我跟总裁闹翻了,哭着跑出了办公室。然后打电话告诉教授,忙是帮不下去了。教授安慰我说,就还剩下一天了,如果不帮他,他就没面子,拿不到研发经费,也没法为我提供产品。我想了想,就一天了,再咬牙忍一下,何况一天能换一大笔研发经费,再怎么也不能负了教授的期望。于是,第三天我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做好了别人怎么说都不管的准备。“没有想到,刚到办公室,同事们都说我今天特别漂亮,原来没有发现,我竟然长得这么精致并且这么优雅,我太惊讶了。见到总裁,总裁也一脸惊艳的样子,说他错了,要请我吃饭,希望可以和我交朋友。这让我奇怪到了极点。这一天是在赞美中度过的,就算小有过失,大家都会帮我找出客观原因,总之,就是为了说明不是我主观要犯错。下班的时候,总裁竟然要开车送我,说我不仅气质优雅迷人,而且非常聪明,只要努力坚持将来会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喜悦又惊讶地把今天的遭遇告诉了教授,教授笑了笑说:‘你看,你平时就是用你前两天遇上的那些人对你的态度对待你身边人的。’我猛然一惊,是啊,一直以来,我总是滔滔不绝地批判别人、指责别人而不自知,我没有想过,别人和我一样,面对指责、挑剔和谩骂时同样很痛苦。见我沉思不语,教授又说,‘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用自以为是的要求去伤害别人,就算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还可以赞美别人,让人开心,别人也会喜欢你。其实大家经常讲的拍‘马屁’就是学会赞美他人,欣赏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只要不是本质问题,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像你这么冰雪聪明的漂亮丫头,还有啥是学不会的?顺便告诉你,你去的地方,是我朋友的心理治疗室。’我彻底醒悟了过来,是的,我们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可以通过言行去伤害他人。家人对自己是最包容的,可是他们都受不了,可见我对他们的伤害有多深。教授让我每天用录音笔或视频来记录自己的言行,听录音和看视频时,我才发现,我说话和发脾气时有多么讨厌,所以我才决定改变自己。我发现我学会赞美别人后,很多顾客就算不美容,也愿意和我聊天,还介绍她们的朋友来,生意慢慢就更好了……”

听完女孩的故事,我为她感到庆幸,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遇上那样一个教授,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靠自己去改变,去反省,只有如此,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温柔,是我先对你好

为了和他在一起,她离家出走,弄得众叛亲离。为爱奔走,是女孩最为率真的交付,从此,她的衣食住行,她的喜怒哀乐,全都交付给了这个男人。因为自觉美貌,她相信自己值得他宠;因为她交付了自己的全部,她相信自己可以享受她想从一个男人那儿得到的全部:爱、安全保障以及她期待的一切,如勤劳、上进、有事业心等。但是,私奔后的结局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是一对贫贱情侣要面对的百事待举之哀,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从此要和一个一无所有的男孩独立去打拼的难。

她依恋他,在他这儿,她得到了一种被看重、被包容的爱,那是她充斥着暴力的贫困家庭最为缺乏的,所以她尤其在乎。起初,她坚信,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只要他勤奋上进,他们一定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一切,因为看得见希望,所以,她并不畏惧那些暂时的困苦。只是,她没有想到,他虽温柔,却也懒散;他虽有爱,却没有为爱付出的能力,也不愿意为提高能力而努力。

他如此软弱,只想守在她身边,过寄人篱下的日子;他如此无能,两个年纪轻轻的大活人,竟然多次断炊。不是他不想工作,只是没有她的日子,他从来没有正经工作过,根本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很难坚持下去,更多的时候,是没完没了的失业。他也不让她工作,因为他总觉得,她那清秀可爱的样子,会招惹全世界。如果给了她工作的自由,她迟早会离开。

那时的她还不懂得,女人最大的悲剧,就是把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包括最喜爱自己的男人。她总以为,若是他真的爱她,他便应该为他们的共同幸福而努力;若是他真的爱她,他便应该为了她而改变自己。她相信爱的力量足以改变任何人。但他年复一年的沉沦,终于让她绝望了,爱那么无力,以至于连让一个男人去上进去努力的力量都没有;爱那么脆弱,以至于在面对真真实实的生活问题时毫无抵抗力。她到底成为了一个如她母亲般的怨女,见他不早起,便叨叨地抱怨他懒;见他干什么工作都没有坚持力,便叨叨地抱怨他无能;见他沉迷于麻将等不良嗜好,便叨叨地抱怨他不是良人。她曾那么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个良人,现实结果却残忍地告诉她,自己遇上的算不得良人。

即使她无数次闹分手,他也没有改变丝毫。当初的温情,当初彼此依恋的甜蜜,在日常的鸡零狗碎的轰炸之下荡然无存。原来,所谓的深爱,竟敌不过最不值一提的琐碎。但是,她是勇敢的,虽又恨又怨,但终不会像母亲那样,只有恨怨,不敢逃离,她决定离开这个已经使她绝望的男人。那时的她,已经明白,爱情,是一个无能男人留住一个女人的借口,如果他没有实际行动,唯一可以让一个女子守在身边的便是甜言蜜语。

打定了离开的主意,她的心理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竟不再觉得这个男人可气可恨,而是觉得可怜了。他软弱得连对付自己一丁点儿小缺点都没有办法,又怎么能指望他有足够的坚强去承担爱的沉重。她一边寻求帮助,一边收拾自己的物品——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因为就要离开了,她不再去看这个男人的缺点,而是去怀念他给过的和正在给的好。越想,越觉得温柔,他虽无能,对她到底还算不坏。在这最后一段时光里,她要对他好,这样,她才能离开得问心无愧。

她不再叫他起床,他要睡到中午,她就默默地做好午饭,再轻柔地叫他洗脸。他爱打麻将,她再也不阻拦。知道他懒,她再也不催什么,只是想着,过不了多少日子了,要对他好一点,只要他不是杀人放火,一切都随他便。打那以后,无论他的行为有多令人窝火,她都告诉自己说,反正就要走了,何必再指望他改变,于是不再抱怨。开始还需要强烈压抑的抱怨欲,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竟然习惯了不再抱怨,并且,不再抱怨之后,心中没了恨与怒,倒不觉得离开是迫切的了。而那个傻男人,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和她的感情更融洽了,觉得她越来越好,于是某一天发自内心地说,如果自己一人过这样颓废的日子还可以,拖着女友与自己受苦就太不应该了。本来她家就不接纳他,如果自己再不折腾点什么,他拿什么去迎娶他最喜欢的女人?于是,他重新找了一份保安工作,虽然很辛苦,工资也很低,但是,他的心中有了目标,所以,他还是坚持了大半年。然后,他拿着自己的积蓄去学了个驾照,随后筹借了些资金开始跑车。虽然中间波折不断,但两人的小日子,总算走上了正轨。她那些千叨万怨的期待,竟然在她不再苛求之后得到了。

只是上天从来不会嫌众生受的苦少,因为家里始终不认可,也因为她最终发现,他虽已经变好,和他也可安稳一生,但他终究不是那个可以心灵相依的人,所以她还是选择了离去,即使两人都痛苦得刻骨铭心。不是不再相爱,而是爱要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既然已经不能相互拥有,那么彼此牢记便成了爱的唯一联系。

但人不会因为一件事就改变自己的全部价值观,她是因为绝望,才放弃了期待;是因为要求了也不会被满足,才放弃了对另一个人的要求。如果另一个人让她重新有了希望,她一定又会去期待他,要求他。因为,那是深烙在骨子里的传统习性。但她以为自己的要求不多,也很温柔很善解人意。其实,她成了个表面温柔体贴,实则严苛到极难相处的人。

后来,她遇到了她的现任—— 一个令她一见钟情的男人,于她来说,他是俊逸出尘、风雅无双的“天神”。苦思两年,再相逢后追求数月,她才终于和他在一起了。原本以为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无论怎样都是幸福的事,他不光对她好,还特别对她胃口:浪漫,而且特别有智慧,那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才子特有的魅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前任好得不是一星半点,前任是十八层地狱里的苦难有情,他是天界衣食无忧的贵公子。按理说,幸福该有的条件,几乎都不缺了,但她却感觉自己依然在痛苦里挣扎,没有丝毫幸福感。她恨他的浪漫总是不对胃口,她明明不喜欢吃甜品,他却时不时送一盒特别贵的巧克力。她怨他总是不懂一个女孩子的喜好,总带她去逛燕莎,总逼着她去试那些一看就是中老年妇女款的服装,他还说简单好看质量好。她也恨他对她的爱不够,一周、有时两周才和她见一次。她说某女明星曾经很漂亮,他说那个女明星太浅薄……因为两人各自所在的地方风俗不一样,所以她的一些行为,他极难忍受,他的一些要求,她觉得完全不合理。两人一见面就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吵架,一再的争吵终于使她受不了了,她负气地提出了分手。或许,自己不适合嫁人吧,她这样想。

好在,她是幸运的,吵架后,他会主动上门道歉,会带她K歌开心,会说以后慢慢改。有一次她生气,手机关机、QQ也不上线,恰好加班到很晚,那夜干脆就没有回去,第二天下午才拖着疲累的身子回家。到家门口时,看见一个优雅敦厚的身影盘腿坐在门前打呼。她叫醒他,他一见她就又吼又急地追问她的下落,说自己从昨天晚上11点就过来等她了,责备她不回QQ不开手机还不回家,她要再不出现,他就要报警了。他到底是在乎他的,大冷天的,他是怎么过的啊,她心里一痛,眼泪就掉了下来:“对不起,是我错了。”看着他乌青的嘴唇,她后悔不迭,难道两个人相爱,是为了彼此互相折磨?难道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相互伤害?难道爱情是为了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战胜另一方?难道当初那个让她着迷的他现在在自己心里如此不值得去怜去爱了吗?他只是表达爱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不如她的意,他只是自己的一些需求与她不一致罢了。

他说:“宝贝,我要出差两星期,期间会议很多,这段时间,我就不能照顾你了。”“啊?”她内心一阵失落,认为肯定是自己对他不够好,所以他不想理自己了。这么一想,不由难过得哭了起来,“我是对你不够好……”“我是说真的,你看我票都买好了,有好几个项目要处理呢。我会每天都给你电话的,不过手机有点不大好使,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关机,回来我换一个。”确认了他所言不虚后,她心道,也好,两人静一静。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不再每天在QQ上问她好,关心她吃什么的那种失落;也第一次感受到周末没他在身边的孤单;晚归的路上,没了他的叮咛;深夜的无理取闹,也不再有他的回应。那是寂寞的两周,在那段度日如年的时光里,她才发现,他有多么的好,而自己却总是不断地索要,忘记了自己得到的。她也要对他好,不再无理取闹求存在感,不再提那些世俗标准下的要求,不再期待他非得按自己的期待去行事。是的,她不喜欢巧克力,可是可以分给同事;她不喜欢他挑衣服的风格,她可以说自己更喜欢什么。他给她的,是自由和关爱,她也要给他自由和关爱——就像他就要离开一样对他好。即使分手,她也要他最后想起的是她的好。

那个心理过程和前一次类似。开始是强烈地压抑自己的抱怨欲,后来成了习惯,她把那些恨与怨的时间,都放在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上,从此可以与他聊他最关心的话题。他原来和她是那样欠缺共同语言。虽然一个月总会见两三次,但总是匆匆一餐而过,说话的时间并不多。而现在,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她,两人永远有说不完的话。他也突然发现,她这儿,不仅可以放松身体,还可以放松灵魂,见她的次数慢慢多了起来。有时,仅仅是中午有一小会儿时间,他也要去她工作的地方看她一眼,聊上几句。她不喜欢买衣服而喜欢自己缝纫,他就给她买缝纫机。她不喜欢吃猪肉,他可以每次都只和她吃素或清真食品——连结果也和前任差不多,当她不再要求时,她原来想得到的,竟然都自己出现了。

这和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的一个故事多么相似啊:一个人不小心被卷入瀑布下的涡流中间,十一月份的水温很冷,人在冰水中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00秒。这个人被瀑布下的漩涡吸住,于是用尽全身力量向岸边游去。两分钟以后,他的力量耗尽被吸入漩涡底部,然后尸体被抛到岸边。因为对待漩涡的最好方式不是往外游,而是游向中心,潜入底部再游出来,这与我们学会的向岸边游的方式恰恰相反。彼得·圣吉感叹:这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想达到的事情,在他放弃努力后两分钟就达到了。

很多时候,我们要换一种心智与世界相处。其实,不是要别人对我们好了,我们才报之以好,我们是可以先对别人好的——像就要离开一样对人好。

她突然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之所以不幸了一辈子,就来自于彼此相争,来自于彼此的争强好胜啊。他们总是想战胜对方,让对方按自己的要求行事,却不知道,如果我们付出的是伤害,得到的回报也必然是伤害。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其中一人肯主动先对人好,像从此就要分别一样对另一个人好,他们的一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幸。

有时候,主动示弱,主动先温柔地对待对方,我们就能终止那个彼此伤害的恶性循环,当然,它需要我们放下一点儿所谓的自尊。控制他人,不如学会爱自己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

禅师打断她的话: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而我需要三年!

禅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禅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禅师停了一下,又问:你家里的垃圾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啊!

禅师:现在垃圾在哪里呢?

女士:扔掉了。

禅师:为什么不把它带着?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熏得难受”?

女士:那多恶心!

禅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垃圾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禅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禅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有很多人都和这位女士一样,虽然苦难早已过去,但他们仍旧沉湎在苦难情绪里不能自拔。若从生物本能来讲,诉苦(我把我的苦展示给你看)是一种可以博得一时同情的好办法,有时能简单而直接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没完没了地倾诉,就属于心理机制的问题。也就是说,终日沉浸在痛苦里的人,他的认知能力有问题。

说实在的,这种人其实喜欢自己的痛苦,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苦难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打扰他人的合理借口。祥林嫂式的倾诉所能赢得的同情和帮助极其有限,因为人们要各自生活。

其实他们之所以深陷痛苦,是因为他们固守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谁谁谁应该关心我,谁谁谁不应该伤害我。这种错误认知,其实是一种偏执的控制欲,最容易出现在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之间了。

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就是祥林嫂式的倾诉狂。她一边做着她自己认为的伟大付出,一边责怪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没有给出她期望的回报。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抱怨自己的丈夫,先按富裕排行榜把丈夫和熟人比较一番,再按勤劳模范榜把丈夫和其他男人比较一番,随后还要根据体贴榜、性格榜等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自己丈夫穷、懒、不关心自己、脾气也不好的结论来;然后又觉得大女儿长得太矮,二女儿学习太差,小儿子智力太弱。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不断地说自己家这里不行,那里不好。但日复一日的没有创造也没有回报的“付出”,既享受不到乐趣,也得不到家人认可,所以,她觉得自己太委屈了。

她并没有想过,没有人逼她侍候一个“渣男”,也没有人逼她天不亮就起床为谁忙活,一切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应该强迫症”。她摆脱不了机械重复看不到希望的艰难生活,但又总是心有不甘,于是变成了一个怨妇。她从早到晚挑剔家里每一个人,由于认知的原因,她并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有问题,以至于每次因此与别人或家里人吵架时,都感觉自己特别委屈。

后来,另一个命比她还苦的远亲找她诉苦,起初她还蛮同情的,还给了那位远亲一些物质帮助,再后来,她几乎是要赶那位亲戚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有谁受得了一个人,一和你说话就重复她的苦难身世?”听到这里我笑了:“你不也如此吗?”她非常恼怒,拒不承认,因为觉得自己诉的苦都是真实存在并且能随时举证。别人的苦难史倾诉,对她来说是莫名其妙的骚扰,是一个人欠缺最基本自我约束力的表现,她觉得,那些苦难,说给任何人听都是极不妥当的。而自己的苦难史倾诉,是非常有理,非常应该被理解,非常值得相信和同情的。她却不想一想,成人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谁都苦着自己的苦,但是,我们却只相信,自己的苦才是真实的,只有自己的事,才是可以言说的。对人对己,我们的标准差异是如此之大。

时下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女人倾诉什么或叨叨叨地说什么,需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认同。比如一个女孩说男友对自己极不好,列举证据、事实若干,以此证明她说得有理有据。若是有人劝她分手,她却说我不想分啊,怎么办。于是就有“专家”对男孩说,女孩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认可。你要认可女孩的委屈,认可女孩的付出,然后多说点好话,让她相信你是关心她的,就能平复她的情绪云云。

我看后不知作何评说,也许男孩按“专家”的办法,真的可以中止女孩一时的哭闹和折腾。但是,只要这个女孩一日把自己的未得到归罪于别人,把对被爱的满足建立在一个男性身上,那么,她永远都会受伤,永远都能找出男孩对自己的不在乎。因为“如果他在乎我的话,就会懂得关心我;如果他真的爱我的话,就会包容我一切有理无理的任性”。

你侬我侬时,他是王子,她是公主,这没有问题。问题是,生活是具体的,具体得每一个人都得先解决最基本的切身问题,如身心、工作、家庭以及其他社交关系,其次才是努力去取悦那个和自己有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