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0:19:18

点击下载

作者:(日) 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直

正直试读:

前言

某日某时你有所感知的事情,时过境迁后,又会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再次回首,这一个一个的感知又多多少少成就了一个现在的你。其中,有欢欣雀跃之喜,也有痛哭流涕之悲,有成功也有失败,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它们不知不觉已深深埋藏于你的内心深处。

我想将埋藏于记忆深处的这一人生轨迹一点点挖掘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想用自己的方法,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遇到困难时自己怎么一步一步跨越障碍的过程进行梳理,并将之呈现出来。首先,就是整理成册,然后认真面对。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希望在我决定迈出下一步之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再一次进行深刻反思,进行改善。所谓改善,并非对过去的自己全盘否定。我今年已经四十九岁了,明年将迎来知天命之年。五十岁之后的人生,我到底应该怎么过?我希望能够丢弃一直以来的惰性,我希望能够认认真真地进行一次彻底反省,在必要的时候对自己过往的言行进行修正。如同给蒙上一层灰尘的眼镜擦拭一样,擦掉自己身上的灰尘和污垢,然后迈出崭新的一步。

这并不是责怪自己的缺点,强行对自己的缺点进行修正。我承认自己的缺点,我希望在了解自己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

三十岁有三十岁的信念,四十岁也有四十岁的坚持。因此,我想试着唤醒深藏于内心的本性——正直,这也是本书的书名。

我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我不知道能否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遇到困难时披荆斩棘的过程分毫不差、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又有点担忧不能尽显事物的真谛。但是,我想我的这些心得说不定能和不少朋友分享。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也遇到过那种事!”“我也一样!”“我当年那样想,所以就变成这样了!”如果能够和读者诸君共同分享我这些自认为宝贵的东西,能够给大家一些鼓舞和力量,我将不胜荣幸。

我认为能够给大家许多启迪的,不是成功之谈,更多的应该是失败,是心酸,是羞辱。

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万物的存在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也许大家会说,那跟我毫无关系。但是,你一旦说出口,也就等于你丢弃了自己的人生。

一切都会和自己息息相关,不会没有关联。如果你时时都抱着这种态度,你就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事物毫不关心是件可怕之事,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要将“一切都会和自己息息相关”这一点摆在首要位置。对此,如果理念不同,我想各人的成长将会是天壤之别。

生活在当今时代,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加以注意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很容易“自我满足”。比如,“今天我也很认真”“我非常用心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意识,但是,你将这种“很认真”“非常用心”看成仅是自己的幸福,或者仅是自己的正确之举,这样会使你陷入“自我满足”的陷阱,需要加以注意。如果可能,我希望我们能往前再迈一步。那就是,想想你为什么要那么认真,为什么要那么用心。在这种疑问之前,你会想到纷扰繁杂的社会,想到芸芸众生。我认为想到这些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样你自然会感觉到万物众生、人间世相皆与自己息息相关。只有摆脱“自我满足”,开阔眼界,考虑万事万物的关联性,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这种良性循环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惠及你。

我想反复强调,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一定不要拘泥于“自我满足”。为此,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希望通过此书和大家进一步探讨。『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1.永远不会和你分手的人, 是你自己

如果你孑然一身,你可以天马行空,四处闯荡。

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全身轻松、得以解放的感觉,也预知到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种感觉在我少年时就已经刻骨铭心,从那以后便成了我思想的核心。在我人生的指南针上,有一个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位置,它深深地刻着:你是独自一人。这种“你是独自一人”的不安感、孤独感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轻易战胜。因为,年轻人拥有只有年轻人才会拥有的心理素质和身体,他们可以轻易地以“我要自由”这个理由来克服这种不安和孤独。①

我出生于东京中野的锅屋横丁。由于靠近新宿歌舞伎町,这一带仍保留了非常浓厚的平民区特色。我是在一个类似于大杂院的公寓里长大的。②

我们住的公寓,厨房面积仅为两块榻榻米大小。虽然有厕所,但没有浴缸。寝室面积只有六块榻榻米大小,父母、姐姐和我四人就睡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到了早上,就得赶紧把被子叠起来。因为这间屋子既是我们的起居室,又是孩子们的玩耍间,还是我们的客厅。我这样仔细地描述,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很贫苦,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生活是不足为奇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 东京的娱乐中心之一。

② 日本榻榻米的传统尺寸是长1.8米、宽0.9米,一块榻榻米面积为1.62平方米。

我们所在的公寓一共有八户人家,有不少同龄的孩子。不管是同岁的,还是稍稍大点的,或者小点的,大家都在一起玩耍。不管什么时候,你的旁边总不会缺少玩伴。

住在公寓的人关系都十分融洽。即使是大人,也可以自由出入别人家,可以说别人家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大家都了如指掌。

不管是去小巷子还是公园、闲置的空地,甚或是车站内的糕点店,只要是在家的周边,去哪儿都没有不认识的人。邻居家晚上做的是土豆烧牛肉,楼下那家夫妻老吵架,转弯那家的姐姐又被她妈妈骂了。总之,生活中的琐事全员知晓,没有秘密。

对于你的世界,谁都了解。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温馨的世界,会给人一种安心踏实的感觉。

不过,在我大约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这种安心感变成了一种厌恶感。

这种厌恶感可能起源于孩子气,起源于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比①如,我想去打棒球,但是我的好朋友们想玩躲避球游戏,所以没办法,只好跟他们一起去玩躲避球;再或者,自己想一个人用球击打墙面来练球,别人却邀请你去玩别的,你顾及同伴的面子,就只得放弃自己的喜好。

① 一种由两队人交替互相掷球,被击中人出局的游戏。起源于英国,1900年左右盛行于美国,于1913年起被列为日本学校体育项目。

虽然这说不上是不自由,但是这也不能说是自由。当年,我根本还没有“隐私”这一概念,只纯粹地认为这是一种由“黑暗潜规则”操纵的封闭社会,对此感到特别厌恶而已。我对之前总在一起的好朋友,也开始觉得讨厌。这也许是每个人在成长时期都会体验到的事情,到了一定时期,便开始讨厌人与人太过于亲近。

我小时候倒没有经历过特别与父母作对的逆反期,但是,却有点讨厌自己所在的这个社区。从某天开始,我突然就不在我们街道玩耍了,喜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外面游荡。

我骑着自行车,哪儿都去逛,到处去冒险。骑着骑着,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越走进这个全新的世界,就越来越感觉到自由空间的宽广。

没去过的公园、未知的喧闹街道,我都会远足前行。①

我所居住的地方,新宿的歌舞伎町以及中野百老汇都近在咫②③尺,若稍稍再往前迈几步,便可以到涩谷、原宿。另外,如果跑④习惯了,花上一个小时还可以到池袋。如果想去看巨人队的(棒球)训练情景,也可以花上半天的时间去多摩川运动场观看。

① 一间汇集了动画、漫画、偶像、PVC手办、稀有玩物、电器以及日本流行文化商品的室内商场。

② 日本著名的繁华街区。

③ 日本著名的“年轻人之街”,东京时尚的核心。

④ 继新宿、涩谷之后具有代表性的东京又一著名商业区和交通枢纽站。

由于是一个人行动,所以,你用不着和谁商量要去哪里。

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听从比自己大的小伙伴的意见,去附近的空地玩耍。

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决定,一个人出行。

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到处闲逛,然后一个人回来。

由于是孩子,没有什么特定需要做的。你既没有钱,也不知道怎么花钱。只是骑着自行车闲逛而已。

但是,你走得越远,你的内心也就会越兴奋。当你看到了一个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的时候,你会觉得欣喜异常。

朋友,你有过“独自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吗?

很多人可能都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去购物,去吃饭。即使我们在工作、学习,甚或应该独立去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希望有个同伴。

偶尔变成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有不少人开始介意周围人的看法,怕他们说自己“这人没有朋友,这人很孤单”。也就是说,有一些人就是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找人交换一下意见,保证自己和大家都一样。

但是,这个世上并非只要有同伴,他就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

自己的不合群,自己的孤独,不会因为跟着谁就会烟消云散。

反正,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至少我还认为: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你更加不能够依靠任何人。

成年以后,我终于明白我孩提时候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我是独自一人。这并非我多么优秀,也并非我深思熟虑。那只不过是孩提时候知道了一人独处的快乐——虽然不久也体会到了一人独处的艰难。然后,不知不觉就领会了这一点:不管和谁在一起,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

我觉得当你在面对某人之前,首先要面对自己。你只有对自己感兴趣,觉得自己有意思,才会对别人感 兴趣。

对你来说,你的朋友就是你自己。“独自一人”没什么不好,希望大家接受这种观点。这不是只拘泥于自己,而是对自己的直接审视,对真实的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认为这是感受一切美好事物的开端。

至少可以说,不论是谁,一生中永远不会和你分手的人,是你自己!

对人微笑请从对自己微笑开始。

2.一对一的关系是交往的基本

我不管开始着手什么事情,最初考虑的一点便是: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做任何事情都从一对一开始。这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认为,有无这种意识,会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如果是一对一,那么一定会产生一个约定。这个约定不一定是语言上的约定,也有可能是相互之间心灵上的约定。如果这个约定得以实现,你便向前迈出了一步。

我认为,一对一与其说是和人对峙,还不如说,对人来说,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孩提时代骑自行车的冒险若夸大其词来说,是将自己作为一种“异类”抛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呼吸不同的空气,畅饮不同的河水,你便会感觉自己似乎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但是,如果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对于外面世界的人来说,空气和水任何时候都是一样,没有变化。因此,只有我们自己才会觉得自己是“异类”。我到了国外,会觉得“到处是外国人”;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我才是真正的外国人。

总之,我是一个对不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五岁左右,我便开始一个人去澡堂,但并不是对我去过的所有澡堂都特别熟悉。因为,半径五百米以内的澡堂当时有三四个,我每次都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去哪儿泡澡。如果去稍稍远一点的地方泡澡,你肯定会在那儿碰到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好像每个地方,都是居住在此地的孩子们自己圈起的地盘似的。

但是,对于只有单独一人的我来说,在别人的眼中,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异类”。对于这种和周遭世界的不协调,以及没有同一感,我个人倒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个人去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总会感觉心情愉悦。可以不阿谀奉承,也可以不把关系弄得过于亲密,可以随性地建立自己的居所。如果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个地方,你便不会失去自我。我就是在小学的时候找寻到这个秘密的。

如果骑着自行车去外面的公园(超出我们的地盘)玩耍,公园地盘上的孩子就会对我加以戒备。

他们会偷偷观察我——好像“来了一个以前没看到过的家伙”。

他们一般为一群人,或者是两个人,我和他们搭话,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不会理睬我。虽然他们不会欺负我,但是他们会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卫。不管是去公园,还是去繁华街道,我跟同龄的孩子打招呼,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

我一直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如果你认真去寻找,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孤单的小孩。一次我有意识地寻找到一个孤单的小孩并且和他搭讪,最后,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展开了对话。

我问:“你几年级?”

他回答:“六年级。”“是吗?我是五年级的。你在做什么?”

如果是一对一交往,就不会有心理抵触,也能顺利地开展对话。虽然都是一些孩子式的对话,却是双方真真实实的反应。

当对方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一个人前往,别人对我基本上是不予理睬的,但如果是一对一的情况,就不会有问题。

如果是走在街上,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也许会构成对立的形势。不过,总的来说,只要是一对一就没有问题。尽管这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发现,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即使到了现在,也是一个很大的发现,是一个堪称宝贝的秘诀。是的,如果你是独自一人,你便会有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我从高中退学后去美国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十几岁至二十来岁的青少年时期,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寻找我的居所的。

我会去我不知道的街道,然后开始寻找可以搭讪的朋友。我首先盯上的是“独自一人”,一人对两人不行,两人对两人也不行,一人对三人也不可以。但是,如果是一对一的情况,那么,人际关系一定会构建起来。

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与成功之后,我渐渐感受到了这种做法的良好效果。那就是,不管去哪儿,首先找到一个单独的人,然后和他一对一地进行交往。这样,一般就不会出现问题。

在外来移民众多的美国,和不认识的人坦诚地打招呼是他们的习惯。同乘一辆电梯会打招呼,擦肩而过也会对不认识的人很轻松地说出:“你的衬衫真漂亮。”这样,听到的人会受到鼓舞。我到了美国后,也越来越喜欢构建这种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当然,不是所有的一对一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比如,有一次,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以一种老朋友的口吻打来电话。当时我正处于孤独之际,那个女的对我说:“如果你方便,咱俩就去看场电影吧!”我自然心旌摇荡,兴高采烈地跑到了约好的地方,不想对方是三个人在等着我。最后,被她们狠狠地宰了一刀,我被迫给她们买了不少昂贵的物品。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痛苦的记忆。

对于这件事情,后来我也很能够理解:“这也怪不得谁,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疏漏,才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如果不是一对一,一般难有进展。”

在职场上,对此,我更有感触。当你想提出某个方案,想推销你的某一商品时,你会和中间人一同前往,或者和睿智的人组成团队一同前往,这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个项目,如果总是好几个人一同行动,非常遗憾,其进展都会比较迟缓。

由于各自的责任分散,大家的进取度也有所不同。

另外,希望以一种非公开的形式来推进相互关系的情形也大致相同。这边两三人和对方两三人进行交谈,基本上可以说谈不出什么结果。有时候可能会聊得很热闹,但那也仅仅限于聊的时候,其实,双方基本上感觉不到有所收获。

有时候,“共有”相反还会成为一种羁绊。信赖、理解、约定、共鸣都只产生于一对一的时候。

即使是在百分之百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但只要我下定决心,我都会去尝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用得最彻底的还是一对一这种方法。人和人相对而坐,相对而视,相互交谈,自然会打开相互的心灵。我深信只有一对一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比如,我打算向否定我的人传达我的想法,或者是想说服某人的时候,我会努力去创造一个一对一的交流环境。

在交涉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不知道结果如何,很多情况也可能不会如你所愿。因为,对方也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如果是一对一,不管是怎样的结果,互相都会对对方有所理解。即使没有成功,你也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

如果说得比较极端,即使是总理或者是总统,如果是一对一,也许你和他的谈话也会产生有趣的话题。在没有秘书、亲信、工作人员的房间,如果就你们两人交谈,也会产生只有你们两人才共有的秘密。

不管是和多么伟大的人,或者是处于什么高位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如果你能重视你们一对一时产生的哪怕是“极小的约定”,这以后,一条新的道路都一定会在你的脚下延伸。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可匹敌的。

如果你在一条不熟悉的街道上散步,遇到了一位没有同伴的老人,你跟他打招呼,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你一个人去参加宴会,然后,和没有同伴的人搭讪,那么,这也是构建基本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所谓的人际关系是从一对一开始的。一对一是所有事情的基础,一对一里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我算得上是一个能耐得住孤独的人,这和性格没有关系。不管是害怕寂寞的人,还是自来熟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认为都是从一对一开始的。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管是密切地保持横向的联系还是纵向的联系,我认为这都很好。但是,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其中的一个点,只能以点的形式运动。也就是说,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要依存于任何事物。不管做什么,首先要进行独立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行动。

以点来运动会让你步伐轻盈、游刃有余。

3.打破常规

我觉得没有比“通常”这个词更让我感到别扭的词语了。

这个词语就像咒语一样,类似一个箱子将我的个性禁锢起来。虽然说可能有很多人一直都安于“通常”,但是“通常”到底又是什么呢?“通常”和“非通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常”就是前面已经出现过,大家都已经熟悉的情况。“非通常”就是还没有答案的情况。“非通常”对我来说,具有无限的可能并充满魅力。

我经常思索一个问题:我眼前所存在的事物,和世间所有的事物比起来,什么才算是“非通常”的?换句话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新生事物。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这样一个毛病,每次做事情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萦绕:“通常来说,大家都不会这么做吧?”“通常来说,大家都会这么做!”“这才是通常的情况!”……

我不知道什么是通常,什么是非通常。我也对“非通常=不好”这种说法有过疑惑。

虽然我一直都很尊敬自己的父母,也敬重身边的长辈们,但是对于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通常”这个词,我完全理解不了。

进入中学之后,“通常”具备了一种可称之为强制性的力量,变成了校规,老师们开口闭口都是“通常”。“通常”也等同于“××样子”的一切事物。比如,中学生要理中学生样子的发型,穿中学生样子的服装,有中学生样子的举止。虽然我对此无法理解,但是,在校园里,存在着凌驾于校规之上的“通常”。

大家通常都是穿这样的衣服,大家通常都是和朋友们这样玩,大家通常都是这样说话。虽然,没有任何人规定大家都得这么做,大家也更不可能把这些都记在自己的学生记事本上。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凌驾于校规之上,牢牢控制着大家的“通常”。

就拿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吧,玩大家都在玩的游戏,用大家都在用的软件,穿大家都在穿的衣服,这些事情都无声无息地带有一种强制①性,悄悄地影响着大家。最近,出现了“同调压力”这样一个词语,人们也开始慢慢使用这个词语。我却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被“通常”所掌控的这种“同调压力”的气氛,所谓“通常”也就是“大家什么都一样”。

因此,每当我看见那些常常将“通常”这个词挂在嘴边的大人时,就会不自觉地注意他们,并且心里很厌恶,很想对他们说:“又这么唠叨!”

我认为这对于我和我的同学们来说,就是惯常的谎言。他们常常说:“你不可以老是和别人的意见不统一。”他们的这种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说谎。

事实上,本来就应该让大家拥有不同的意见,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他们偏偏还要故意让大家都沉浸在一种天下和谐、意见统一的氛围里。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形,都会觉得忍无可忍。对于我这种偶尔也会提出一些不同意见的人来说,很难让我勉强自己加入到这种大众的队伍之中。

虽然我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也非不良少年,但我很喜欢那些自由奔放、放任不羁的人,并且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是一群不愿意被安上“通常”这个帽子的人,是一群若是谈到“通常”,就会忍不住发飙的所谓“不良少年”。他们是一群畅所欲言、天马行空的“问题少年”。但是,就是这样的他们,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自由洒脱。我非常喜欢他们。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的死党。因为不管怎么说,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喜欢独处的少年。

当年,我的那些被称为“不良少年”的朋友们就是被排除在“通常”之外的一群孩子。我认为这也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让他们区别于其他人。长大之后,我开始认识到:其实敢于被排除在“通常”之外,也正说明了你对自己有信心,你发现了你独具一格的新能量。

从和大家一样的训谕中挣脱出来,开始走自己的路。这与年龄无关,这是自立,是寻找自我旅程的开始。说句实在话,我虽然也有过许多的担心,但最后还是不知在何时选择了摆脱“通常”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独自走自己的路!

① 日本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所谓“同调”,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自己会被迫与集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同调。这种“压力”,近年来在少年和青年中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4.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什么?这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都抱有疑问,这是我行走于世间最基本的姿态。同时我认为,这也是能打开世界大门的,被称作好奇心的魔法钥匙。

如果像小孩子一样单纯,总是一副不甚明了的样子去观察身边的事物,那么,答案往往就不止一个,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因此,我们应该一直保有一份好奇心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同时,不要仅仅只凭自己的所见去判断,因为任何事物不仅有表象还有内涵,同时,还有横向、纵向等不同的观察角度。

每当别人说我“你还真是保有一份童真”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其实,我只是坚持寻求“真相”而已。“为什么大人们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世间的人都是这样的呢?”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这种问题。因为我是一个怀疑心很重的孩子,所以,那时候的我,总会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所有事物。

小时候,我一直认为存在着一个“绝对答案”,而且会由别人来教给我。就好比说,长鼻子的动物就是大象,天气寒冷的早晨要戴手套,1+1=2,云朵并不是棉花而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团状物。

比我年长的孩子,以及姐姐、父母和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任地给了我这些“绝对答案”。

但是,不久之后,我终于发现,我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很多就算是大人也回答不了。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时候我无法满足于他们给我的“绝对答案”,内心无法接受那些泛泛之谈。因此,我就会一直思考“真相到底是什么”。对于我的这种情形,或许不能说我是有怀疑心,应该说是猜疑心太重。这也导致我总认为,这个世界无时无处不充满着谎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我喜欢走遍大江南北,喜欢仔细观察。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一直所追寻的“真相”,是一件“很崇高、美妙的事情”。

我觉得在我的生活中,所谓“很崇高、美妙的事情”,夹杂着我对绝对正确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普遍真理的坚信,对信念的憧憬。

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最崇高、美妙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被强制去做一些我并不觉得很崇高、美妙的事情。他们总是说:“不管怎样,这就是规矩,你必须遵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受,那就是学校里的规则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

到底什么才是能够支撑我们一直活下去的信念?对于这个问题,我整日烦心。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抑或根本就没有答案。最后我得到的答案是,你只有自己去不断地感受和了解。

对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类问题,不管你问了多少人,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既然没办法相信任何一个答案,那么,剩下的便只有自己去感受、去了解这条路了。我想,对于人类来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会更深地体会到孤独。

但是,当年的我一点也没有感到寂寞,也没觉得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想那时我开始真正地面对自己,开始决定今后人生的方向,也就是不依附于外界,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

中学时,有一次我在突然觉得很“孤独”的瞬间,也突然一下子觉得很轻松。对于这次的经历,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我人生很迷茫的时候,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句话给予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让我满是阴霾的心灵再一次变得明亮起来。我认为,我一直坚信的“崇高美妙”都集中在这里。

低谷和巅峰通常是并存的,各自有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我来说,是对我人生影响至深的一个巨大的发现。这也类似于“善与恶”“美与丑”“正常与异常”的对立并存。

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思想就是:所谓“正确”就应该是“和大家搞好关系”“注意自己的形象”“考100分”。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就是要求大家都冲向巅峰。

但不管是谁,有巅峰,就会有低谷!我认为正是如此,人生才会美丽。

我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自身会有巅峰,也会有低谷。应该坦然接受,应该积极面对。我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在我构建“自己的规则”的时候,我的起点便是:我是一个巅峰与低谷并存的人。我以这种方式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

绝对正确的答案不存在于外界,只有靠自己不断摸索。规则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5.坦诚、亲切与微笑

谈到“坦诚、亲切”,这可谓我的人生准则,是我的目标,更是我人生的向导。此外,我还想加上一个词,那便是“微笑”。“坦诚、亲切与微笑”,这就是我人生的座右铭。①

小时候,我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传记。野口英世、林肯、居里夫人、甘地……这些伟人的传记我都读过。比起小说,我更倾心于传记所描写的传奇人生。虽说喜欢读书,但是小时候我也同样很喜欢打棒球、骑车兜风、出门玩耍。

我开始专心于读书是在中学时代。我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在书中寻找“颜如玉”和“黄金屋”。“从伟人的传奇人生中,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一定能得到启发吧!”每天我都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向图书馆。有时,甚至还逃课去书店蹭书看。

一开始,我基本上阅读的是传记,渐渐地,开始偏离了“正途”。我读了很多像戴尔·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这些堪称能挖掘自身潜力的鼻祖所创作的成功哲学。后来我还读了埃德加·凯西的精神哲学,最后甚至还涉猎了《圣经》和佛经。

本只想从书中寻得一星半点的人生启迪,没承想渐渐深入到书本的海洋世界。然而,越进入书本的世界,越发现事物的真相,我便越愿意冷静地思考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博览群书,我隐约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的一切,终究还是人!”

教会你人生真理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是哲学或宗教,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人。

一日,当我在一个展览会看到题着“坦诚、亲切”的匾额时,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生启迪。

人应该如何生存?我想这四个字便是最好的答案。我以为,这就是真理了。

大家生活方式各异,能力有高低之别,贫富也不尽相同。虽然生而不同,但是,“坦诚、亲切”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以其待人,可去烦忧;以其律己,此生足矣;以其为鉴,幸甚至哉。如果没有“坦诚、亲切”这四个字的激励,今日的我也就不复存在了。“坦诚、亲切”如今已深藏我心,不曾褪色。岂止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在我心中愈发熠熠生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更深切体会到实施它的困难。我甚至将它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来践行。

流于表面的坦诚与亲切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想要穷极一生践行这一准则实在是寸步难行。

我也有弱点,也有欲望,也有不想接受的事物,也有想要任性而为的时候。

如果有人问你:“抛弃自我去满足对方,善待他人到这个份上,你真的能在这个世上生存吗?”“将自己的一切在对方面前暴露无遗,坦诚到这个份上,真的能在这个世上生存吗?”

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不管是谁都会难以回答。

中学时我曾想:这么简单的事情,不管是谁都能办到。当时,我觉得自己言辞凿凿,很有说服力。但回过头来认真想想,这并非因为我们年少天真。

年轻时,即使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虽不是有意为之,但是,那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虽然知道了一点皮毛,不过,对于本质,仍是一窍不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

如果冷静地分析自己,就会发现我离真正的“坦诚、亲切”还差得很远。我所追求的“黄金屋”“颜如玉”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不过,我一直秉承的“坦诚、亲切”这一原则,已使我大不相同。

每当想到“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能回归原点”,我有我自己的人生理念,我就觉得心安理得。

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常把“坦诚、亲切”放在心上的话,那么你想到的就是给予而非索取。

在工作中,“坦诚、亲切”是我的支撑点;遇到困境时,“坦诚、亲切”是我的原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和周围的人息息相关。既然如此,就应该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帮助。

我松浦弥太郎能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所珍视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坦诚、亲切”吧。

一个人如果有一生遵循的座右铭,我认为他是幸运的。于我而言,座右铭是“坦诚、亲切”。我想每个人也会在一定的时候遇到自己一生的箴言。

说起“微笑”,即使是身处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在深感无能为力的时候,微笑也会是共同的语言。虽说可能言过其实,但我以为微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甚至连疾病,都可以通过微笑来治愈。

一直以来,我用微笑跨越了许多坎坷。因此,我想在我的座右铭“坦诚、亲切”中加上“微笑”这一点。从今往后,我要坦诚、亲切,面带微笑,直面人生。

① 被誉为“国宝”的日本细菌学家、生物学家。

6.寻找最佳击球点

我曾经做过建筑工地的工人、点心店的厨师和服务员,还做过传单派送员、搬家公司的工人、售货员以及大厦里的清洁工。

我不喜欢上学,没有读完高中就辍学了。所以,没能找到安定的工作,靠打零工过日子。

有时也会遇到不合适的工作,只干一天就辞职了。

有时也会因为时薪不错,尽管不喜欢还是坚持了下来。

工作中有过失败和不顺,有时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时很难为情。迫不得已欺骗别人的事情也有发生。“即使穷尽一生,我也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

我一直拼命地寻求这个答案,所以不停地换工作。当然,这也是为了生活。

泰德·威廉斯是美国的棒球运动员,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打击率超过四成的击球手而著名。有一本书总结了他的击球理论,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①

好球区其实很广,但是,只有在球来到这个好球区最佳击球点的时候,泰德·威廉斯才挥动球棒。

① 棒球运动中,棒球手以其自然的体态,用球棒可以打着球的空间,即在本垒板的垂直上空,高度在击球员击球时自然站立姿势的膝盖上沿至腋部之间的立体空间。

要是普通的击球手,只要棒球进入好球区,就会去击球。

而对于泰德·威廉斯来说,最佳击球点以外的球,他都不会强求。也正是他这种果断的打法,使他成为绝无仅有的卓越击球手。

泰德·威廉斯的做法是:在自己最拿手的地方,集中注意力狠狠地击球。我也想以这种方式开展自己的工作——不是这也想干,那也想干,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真正拿手的方面。

工作有很多种,好球区更是出乎意料地广阔。如果运气好,可能①②③会完成安打,至少可以跑垒。但是如果想要完成本垒打,在挥动球棒时,就必须集中于自己的最佳击球点,明确瞄准点。

① 棒球运动中,击球员把投手投出来的球,击出到界内,使击球员能至少安全上到一垒的情形。安打可分为一垒安打、二垒安打、三垒安打和全垒打。

② 击球员完成击球任务后,就要向一垒跑进,而要安全进占一垒,就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向前跑,争取跑回本垒得分。

③ 击球员将对方来球击出后(通常击出外野护栏),击球员依次跑过一、二、三垒并安全回到本垒的进攻方法,这是棒球比赛中非常精彩的高潮瞬间。

所以,必须知道什么位置是自己的最佳击球点。而要知道这点,方法只有一个:首先就是去击球,去击打所有的球。不停地击球,才能从失败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击球点。总之,如果不试着去击球,就不会明白哪里是自己的最佳击球点。

尽管可能击打不到球,但你也要去打。这需要勇气,同时,也可①能让你颜面扫地。因为你可能会三振出局,也有可能即使击中了,也没能把球打出去。

① 投球手投出三个好球,但击球员没有击球或者没有击中球或者挥棒成擦棒球,球在落地之前就被捕手接到,则击球员出局。

在好球区,如果有一百个击球点,那么,最佳击球点大概只有三个。

你可能感觉太少了。我也曾觉得这不太可信。但是,事实是你自己觉得能够做到的事情,往往很多时候却做不到。

说句丧气话,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你觉得你很喜欢,但是偏偏你缺少这份才能。

但是,无论是谁,都会有最佳击球点。在击球的过程中,应该尽力感受准确的手感,寻找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击球点。

最初只要抓住灵感,之后不断深入,不断确认,提高精准度就可以了。总之,无论如何都要去持续击球,不必在意三振数量。

进入社会,二十岁、三十岁是击打各种球的时期。这也是年轻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要不断地练习击球,直至手上的水泡破裂。

职场中,也有人像我一样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想干。但我还是希望即使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如果有不同的球飞过来,我们也要去击打。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站在击球区,时刻抱有击球的意识。

到了四十多岁,即使无所事事,不再有活力,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击球点即可。即使成不了本垒王,也要有信心自己能够成为本垒王,并且要树立目标,朝着打击率超过四成的目标而努力。

有些人说:“虽然这么说,但我还是找不到。”可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过于追求最佳击球点了。

玩棒球,没有三振出局这类狼狈的体验,想要一下子找到最佳击球点是不可能的。

只是坐在桌前,想着“我适合什么,有什么样的才能”,这并非深思熟虑,这只是浪费时间。

我认为合理安排时间很重要,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比起烦恼,我觉得更应该把时间花在积累经验上。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我认为,根本没必要纠结于此,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想寻找想做的事情,就要先积极地寻找能做的事情。因为想做一件事是一种愿望,它虽说很自由,却不现实。

即使觉得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尝试之后却发现做得很不好,很有可能这并不是你的“最佳击球点”。

临近三十岁,即使发现自己想做大联赛的选手,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过是痴人说梦。举这个极端的例子,引人发笑也并不奇怪。可是像这种不现实的愿望也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愿望就是欲望与儿时妄想的结合吧。

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梦想,不断尝试。去尝试所有的事情,培养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再借助实践经验这一得力的法宝,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是你能够做的事情。

这之中,最让人愉悦的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最佳击球点”。

这不只可以愉悦自己,还能愉悦他人。

这就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最佳击球点”。

7.一切都值得尝试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句话对我的冲击。

这句话是我在纽约生活时听到的。虽然这看起来是美国式思维,但我觉得通过这句话,我获得了一种勇气,也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去挑战。

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尝试、去感受,即使结果不好,但是通过这些尝试和感受,你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成功。

试着去挑战,不问结果如何,这样,说不定你能发现另外一条康庄大道,寻觅到机会。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下一步成功的坚固基石。

我认为,能想到的事情,都应该去尝试一下。

我二十岁至三十来岁这段时间,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我把能够想到的事情都写在纸上,都尝试着去做了。其中,也做了不少遭人耻笑的事情。好在独自一人做,自然也就没有给旁人添什么麻烦。即使别人认为我做的事情愚蠢可笑,或者一开始就认为我会无疾而终,我也觉得无所谓。

我用打工挣的钱去了美国。别人总问我:“你去美国干什么?动机是什么?”其实我就是想去看看没有去过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仅此而已。不是去问别人,也不是通过阅读去了解,而是想亲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

在旧金山,我给自己定了每天必做的功课,那就是“每天去结识一个新朋友”。

如果一天能结识一位新朋友,那么一年就能结识三百六十五位新朋友。我们可以谈双方的工作,也可以谈双方正在沉醉痴迷的事情,甚或只是谈谈天气也可以。在路上走着,只要彼此对上了视线,我都会马上跟人搭讪。

因为我的英语不好,经常会缠着对方问个不停。这反而成了我练习英语会话的好机会,同时,会话本身也比较有意思。如果到晚上,突然想起今天没有结识新朋友,我便会马上穿上外套,上街去结识新朋友。这有点类似于小时候在日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自己从未到过的街道。

我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走遍曼哈顿的所有街道。

如同工作一样,我每天都会要求自己漫步于曼哈顿的街头。曼哈①顿的面积和东京世田谷区差不多,道路布局如同棋盘。但是,曼哈顿的街道也并非全都像是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或者是沿着中央公园的美丽街道。如果你沿着东河或者哈得孙河步行,或者去布朗克斯、曼哈顿下城这些较偏远地区,你也会发现道路的错综复杂。

① 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五个行政区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行政区。

20世纪80年代末是美国治安较差的时期,由于危险地域较多,我每次出门行走都得小心谨慎,鼓足勇气。尽管在曼哈顿,我也走过不少没有整修好的道路,或者垃圾遍地、恶劣难走的道路,但每次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欢欣雀跃。

后来,我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行走于曼哈顿的街道了,我开始想制作我当时比较感兴趣的书店的地图。我把电话本上印有书店地址的那页撕下来,然后一家一家步行走访。

当时,虽有旅游指南,但我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每天都会有不少新的发现。

说到书店,日本可谓遍地都是,基本上都是类似于车站前的那种小书店,有杂志,有畅销书,再往里走便是文库本、漫画书。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日本的书店都是统一的模式。

美国的书店却各具特色。店主的喜好通过书店所摆放的书类可以体现出来,不像日本哪家书店都摆放着相同的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在美国,你会发现既有汇集了大量新书和旧书的纽约联合广场的老书店,也有专卖诗集的书店,还有销售19世纪作家第一版书籍的怀旧书店。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客人坐在沙发上、地毯上,随心所欲地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店主和其宠物猫则昏昏沉沉打着盹儿。

对于销售我喜欢的书籍的书店,我去了好几次,也尝试着和店主搭讪。虽然英语表达能力很差,但由于我拼命地传达了我想表达的意思“你们家的书我很喜欢”,所以,对方也都很热心地和我沟通,和我保持联系。不管是美术书还是写真集、建筑类书籍等,纽约书店的老板们都传授了我很多知识,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

不管什么都去尝试、去感受,这样,对于下一步怎么开展,你脑子里就会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想法。不管什么时候,明确“下一步”的行动都至关重要,它会引起连锁反应。也正因此,才会有“当下”进行尝试的意义。

这和谈恋爱很相似。如果你喜欢谁,你就会和这个人搞好关系,想和他交往,会去思考很多的问题。“怎么做我才能每天都见到他呢?”你会认真思考,然后会去打探那个人的上学和放学路线。“怎么做我才能和他搭上话呢?”这样想着,你会在脑海中做许多情景设计。为了把握住邀请对方的机会,你会去探究对方的兴趣与爱好。

也因此,你的想法会不断浮现,也就会想到无数让自己亲近他的方法。

可能别人会认为你的想法很愚蠢、很幼稚。一旦恋爱,你就会变得很疯狂。但是,这种疯狂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如果变得疯狂,即使成功的概率不高,即使形象不佳,那份“不管怎样都去尝试,都去探究”的热情也会如泉涌般迸发而出。因为只有变得疯狂,才不会过于瞻前顾后,而会随心而动。

真的遇到了瓶颈无法前行,就去想想你恋爱的时光吧,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天下万物,生生不息,彼此关联。我认为,使人变得疯狂的能量也一定会使人东山再起。

偶尔,人可以疯狂一下。

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又通过自身的思考而获得的信息,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信息。它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并且,永远伴随你左右。我的这种说法也许有人会认为有点过分,但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成长,那么你就得“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

20世纪的70年代,由宫本常一先生主编的《去行·去看·去问》杂志,从民俗学的角度介绍了日本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衣食住行等。它的理念就是让大家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

虽然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只要上网就能查到你想要的信息,但我仍然认为,收集信息最好的办法还是“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

当我们迷茫、苦恼的时候,可以通过亲力亲为,即“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来解决我们的困惑。

8.我的魔法语言

有些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会一直努力向上追求成功。

这个和年龄无关,人类在成长、变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欲求。

所谓欲求,我想它就是一次开始。我常常会思考:对待欲求,我应该怎么办?我所想到的便是:鼓足勇气,开始行动,这才能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年轻人经验不足,没有掌握太多技巧。另外,也不十分清楚具体应该怎么行动。

有些人因此便渐渐地消沉,如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深潭。

倘若你放弃希望,苟且偷生,那么,你就会永远被深潭拖住,再没有办法从深潭脱身。

我从十八九岁开始到二十多岁,一直往返于美国和日本,靠拼命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我一直希望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所以,只要不是太糟糕的工作,我一般都会去做。

我一直在想:我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我怎么样才能和更多的人打交道?

冥思苦想得不到答案,你就没办法付诸行动。虽然想和某个人建立联系,但是,你见不到他,也就无济于事。当年不似现在这般网络发达,想要和人交往真是劳心又费力。

我经常跑书店,所以,多多少少对书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最初,我是凭借着这种鉴赏能力去购买非常珍贵的艺术书籍,然后通过贩卖这些书籍来谋生。当然,仅靠这一点,生活是无以为继的。所以,当年,只要有人叫我去工作,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跑去干活。比如,我帮人制作过介绍造物主的电视节目,也编辑过时尚名品的产品目录,还做过大型活动的企划工作。我这么写,有人可能觉得我高大上,其实,报酬却少得可怜。

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个时候,估计在别人的眼中,我自己是一个用起来非常方便,也什么都能干的人。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三十多岁的时候,似乎一天也没休息过,却总是觉得缺钱花。话虽如此,但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因为,我当年并不是以金钱为目的,而是抱着尝试万事万物的态度。

和金钱相比,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于我而言,更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而最令我感到害怕的便是,无事可干,百无聊赖,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