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8:35:22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德故事

美德故事试读:

序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样,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具有永久的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养成优雅风度,形成高尚思想品格的好教材。这些世界文学名著,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世界名著,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本书按照语文新课标指定阅读书目进行了精选,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考虑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又是卷帙浩繁,不便于中、小学生阅读,我们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并在每一作品前加入

导读

部分,介绍作者生平、成书的时代背景,指明此书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深入浅出,使之尽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尽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这就便于广大中、小学生轻松阅读和理解吸收了。

我们知道,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同一种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只有高度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是做不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多认字,会组词,能造句,会写文章,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世界名著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要做到这些,光靠课本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导读

美德,顾名思义即是美好的道德,它包括精神精髓、律己修身、精忠报国、仁爱孝悌、诚信好礼、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丰富内容,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和规范,是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也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贵贱高低,全部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一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

美德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也是一道闪烁奇特光芒的人性之光。

我们编辑的这本《美德故事》是反映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小故事。每篇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仁爱、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道德修养

周文王访贤

很久以前,周文王出外访贤,途经到一所村庄,觉得肚子饥饿,口中发渴,实在难忍,就坐在大树下休息。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连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

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他请求农妇把稀面糊糊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吃完顿时觉得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我吃着特别好吃。”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上去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何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万岁爷,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可他吃了御厨师做的大麦面糊,觉得味道又苦又涩,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俩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万岁爷。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稀面糊糊来,传旨农妇为他做。农妇做了大麦稀面糊,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原因?农妇告诉文王说:“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说:“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周文王不仅仅只听取这夫妻俩的忠言,他还广招天下贤德人,并且重用他们。文王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使周朝江山稳坐八百年。

心得·启迪这则小故事讲述了周文王不辞劳苦地广招天下贤德之人的经过。周朝的天下能够延续八百年,是与周文王访贤、敬贤的治国之道分不开的,他的这种做法曾使周朝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观。

不吃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也是饿得皮包骨头。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囤积了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的饥民都是好多天没有饭吃了,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了,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饿汉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黔敖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而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这种饭。”

饿汉说完,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他真的饿死了,不过,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地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心得·启迪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做人贵在懂得礼节,知道荣辱。但若一个人能在“仓廪虚、衣食空”的困厄中,仍能保持住人性的尊严,那么,这样的人就更能获得人们的敬意。不吃嗟来之食的饿汉就是这样的人。

杨子的判断

杨子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长途跋涉造访宋国。天黑时分,他来到一家旅店求宿。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美丽窈窕,另一个粗黑丑陋。但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宛如对待名门仕女一般;对那个美人,却态度轻蔑,视为下等人。

杨子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问店小二。店小二附着他的耳朵说:“那个美女自以为美貌过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但我却不知道她到底美在哪里;那个丑的呢,自己觉得自己很难看,但平日里通情达理、待人和善,因此我们不觉得她有多难看。”

心得·启迪一个人的美丽与否并不能成为人们尊敬他的必然条件,而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则是他受人尊敬的试金石。美貌的人,如果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就会被人轻视;丑陋的人,若懂得谦虚待人,反而会受到尊重和欢迎。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自幼聪颖,喜欢独立思考。7岁入学堂上学。

一天,下课后,许衡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读书?”

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为了当官,‘学而优则仕’嘛!”

许衡又问:“难道读书就只为了这些吗?”

这下可把老师问住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但他从心里佩服许衡善于思考的精神。许衡上课认真听讲,遇到不明白的道理从来不放过,渐渐地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深。

不久,老师感到凭自己的文化水平很难满足许衡的求知欲,便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孩子长进很快,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很难当他老师了。请你另请高明的先生吧。”说完就辞职离去了。后来两位老师也因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而相继辞职了。

请不来老师,许衡就坚持自学,学业日渐精深。有一天,他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发现一本书自己没读过,就对朋友的父亲说:“老伯,请让我在你家住两天,我读一本书。”朋友的父亲同意了。许衡用两天两夜把那本书抄完了,才满意地回家。

南宋末年,金国不断进犯中原,宋朝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都离开了家园。许衡也在一些逃难的人群中奔向河阳。这天,天气十分炎热,许衡因走得急,汗水湿透了衣衫,嘴里也像是冒了烟,喉咙都干哑了。同许衡一块走的七八个人与许衡一样都是口干舌燥,口渴难忍,但由于战乱,找不到一点水喝。

忽然,有人发现了一棵大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几个人一拥而上,爬上树,吃起梨来,只有许衡仍在一边看书。

同行的少年问他:“我看你也饥渴难耐,怎么不去摘几个梨吃?”

许衡说:“不是自家的梨,怎能随便摘下就吃呢?”

另一少年说:“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人都没了影子,这梨还有什么主人?”

许衡说:“梨现在是没主,但我们的心是有主的!越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越是应该讲道德。你们翻墙入宅,私摘人家梨吃,哪像个有道德的读书人呢?”许衡说完就独自上路了。

许衡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长期认真读书是分不开的。后来,许衡通过刻苦学习,成为元初著名的理学家。

心得·启迪一个人的美德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应该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坚持,而不是偶尔为之,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责任重于泰山

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正与他的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小男孩将足球踢到了邻近一户人家的窗户上,一块窗玻璃被击碎了。

一位老人立即从屋里跑了出来,勃然大怒,大声责问是谁干的。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然而,老人却十分固执,小男孩委屈地哭了。最后,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钱赔偿。

回到家,闯了祸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他年龄还小而开恩,却是板着脸、沉思着一言不发。坐在一旁的母亲为儿子说情,开导着父亲。过了不知多久,父亲才冷冰冰地说道:“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他闯的祸,就应该由他负责。”停了一下,父亲还是掏出了钱,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你必须想法还给我。”小男孩从父亲手中接过钱,飞快跑过去赔给了老人。

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还父亲。由于他人小,不能干重活,他就到餐馆帮别人洗盘子刷碗,有时还捡捡破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挣到了15美元,并自豪地交给了他的父亲。父亲欣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许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

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是的,这个世界,只有视责任重于泰山的人,才有希望成为一个伟人。

心得·启迪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改正前进道路上错误,顺利走向成功。

邮箱上的钉子

从前有一个农场主,他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儿子,他是个粗心的孩子,让他做的事情,他总是做不好。

一天,他爸爸对他说:“约翰,你这么粗心,又这么健忘,以后你每次做错事情时,我将在这个邮箱上钉一颗钉子,以便提醒你做错事的次数。每次你做对了事情,我就拔出一颗钉子。”他父亲履行了他的诺言,每天他都要钉上几颗钉子,但是很少拔出来钉子。

最后,约翰看见邮箱上钉满了钉子,他开始忏悔犯了这么多错误。他决心做一个好孩子,第二天他表现得非常好,也非常勤劳,结果拔出了几颗钉子。以后,他每天都是如此,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只剩下一颗钉子了。他的父亲把他叫来,说:“看,约翰,这里还有最后一颗钉子,现在我打算把它拔出来。你不觉得高兴吗?”

约翰看着邮箱,并没有像父亲期待的那样表示出高兴,而是哭了起来。他父亲问:“为什么?怎么啦?我本来以为你会高兴的,所有的钉子都没有了呀。”

约翰哽咽道:“是,钉子是没有了,但创伤还在那里。”

心得·启迪创伤与错误和坏习惯一样,你可以克服它们,你也可以逐渐地医治它们,但是伤痕仍然存在。所以,你一旦发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或者养成一种坏习惯,就应该马上停止,否则,它就将在你的心灵上留下一个创伤。

爸爸的话

7岁的埃迪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风很大,作业本被风吹得“啪啪”直响。埃迪不得不一次次跑去关门,每次关上没多久,一阵猛烈的风就又把门吹开了。

这时,邻居山姆叔叔来找埃迪爸爸,他没有进门,和埃迪爸爸俩人就站在大门外闲聊起来。

没多久,风又把门吹开了,埃迪于是跑去关门。他猛地把门合上,然而大门却因为碰到障碍物反弹了回来,与此同时,埃迪爸爸痛苦的叫喊声响起。

埃迪惊恐地看到,门外的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头发一根一根地竖着,而他的五根手指则怪异地缠来拧去……看到埃迪出来,爸爸暴怒地冲他扬起了手。原来,刚才爸爸的手放在门框上,埃迪突如其来的关门,差点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埃迪吓坏了,以为这次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没有落下来,埃迪的脸颊,感受到的也仅仅是一阵掌风而已。

事后,爸爸对埃迪说:“当时我实在痛得厉害,原想狠狠地打你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门框上的,错误在我,没理由打你。”

父亲的这句极为普通的话,却给了埃迪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心得·启迪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无论你是一个父亲、老板,还是领袖;也无论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小事成就大道理

有一个男孩儿,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他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让我做别的事情?”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的渠道。”于是,男孩儿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他,拿起锹来十分吃力,当天他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又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就怎么也熬不住了。他只好承认“疲劳压倒了我的傲气”,他终于回到拉丁文的课堂上。

在以后的岁月里,男孩儿一直记着从这件挖水沟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有所长,也有所短。

正是这件小事,改变了男孩儿的一生,使他认识到,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也有所短,也有所不能,所以他总是善于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借别人所能补自己所不能。只要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他就大胆起用,使其成为自己能力的延伸,成为自己事业之树的枝条。最后,他终于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

心得·启迪知借能改,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美德,也可以成就伟大的人生。

别人的羽毛

一天,一只麻雀飞去见鸟中之王——鹰,向它哭诉道:“别人都看不起我,它们说我长得很丑。”

老鹰考虑了一下,觉得麻雀确实可怜,于是就让所有的鸟分别送给麻雀一片羽毛。

麻雀有了各种鸟儿的羽毛之后,漂亮极了。每片羽毛的颜色都不一样,麻雀把翅膀一张,叫人看得眼花缭乱。麻雀有了这五彩缤纷的羽毛后,就骄傲起来,它不再去理睬别的鸟儿。而是天天欣赏着自己的羽毛,自我陶醉着:瞧我有多漂亮啊!

鸟儿们都飞到它们的国王老鹰那里去,愤愤不平地向它告状说,麻雀因为有了别人给它的羽毛而自夸,跟别的鸟儿连话都不愿意说。老鹰听了很生气,就派一只小鸟儿把麻雀叫了过来。“所有的鸟儿都在告你的状呢,麻雀!”老鹰对它说,“听说你拿它们的羽毛来自夸,骄傲得连话都不愿同它们说了,是真的吗?”

麻雀说:“它们是出于妒忌才这样说的,因为我比它们所有的鸟儿都漂亮得多。你瞧一瞧,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说着,麻雀张开两扇翅膀,跳起舞来。老鹰看了也觉得麻雀的的确确很美丽。“那么好吧!”老鹰说,“既然你已经如此漂亮了,那么就让每只鸟儿把原来给你的那片羽毛收回去,因为你根本就用不着要别人的羽毛了。”

所有的鸟儿都扑向麻雀,把自己的那片羽毛取了回来。于是,麻雀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

心得·启迪满招损,谦受益。所有外在美丽的东西都不是自已的,只有在内心修炼美好的德性,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一生的财富。

谁最漂亮

在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儿。它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谁最漂亮,结果总是吵得面红耳赤,难以定论,因为几乎每只鸟都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鸟。

森林里的仙女为了使大家和好,下了一道命令:“大家都别吵了,明天我来选出最漂亮的鸟儿当鸟王。”

鸟儿们马上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孔雀得意地说:“当然是我最美了,你们瞧我的羽毛!”说着,她缓缓张开了尾羽,哎呀,孔雀的羽毛果真十分美丽、五彩缤纷,把大家的眼都看花了。

可是天鹅并不服气:“只有素雅纯洁,才是最美的,我洁白高雅,当然要比花花哨哨的孔雀美多了!”

其他的鸟儿也不甘示弱,纷纷夸耀自己的美丽,只有全身乌黑的乌鸦一句话也不说。它难过地想:“为什么只有我天生就这么丑呢?”乌鸦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

乌鸦并不甘心,它冥思苦想,想了个办法,也要去争夺鸟王这个宝座。

乌鸦向每个鸟儿都要根羽毛,然后把这些羽毛都粘在自己身上,哈,这下乌鸦变了,它成了森林里最漂亮的鸟儿了!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的鸟儿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来到仙女面前。

仙女看了看,指着乌鸦说:“大家看,它是最漂亮的鸟。我决定让它当鸟王!”

鸟儿们都在想:这家伙确实漂亮,可它是谁呀?怎么从来没见过呢?

乌鸦得意极了,忍不住叫了一声。大家这下听出来了,原来是乌鸦啊!怪不得昨天它向我们要羽毛呢,真是不要脸。

鸟儿们一起围上去,你一口,我一口,把自己的羽毛啄了回来,乌鸦一下子又变得全身乌黑了。

仙女走过来,对乌鸦说:“乌鸦,你这样弄虚作假可不好,要记住,只有真的,才是最美的。”

乌鸦惭愧地低下了头,一句话也没说。

心得·启迪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才是最美的。乌鸦的弄虚作假不仅没有得到他人的赞美,还受到了大家的鄙视和批评。其实,真正的美,是内心的美,而不是外在的美。外在的美不可能美一生一世,而心灵的美才能流传千秋。

忠于职守的驴子

那一年,农夫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蔬菜。青菜绿油油的,包菜白生生的,四季豆和豇豆先后上了架,西红柿又红又大。

可是,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偷嘴,把农夫的菜园糟蹋得够呛,这些鸟儿的胆子还真大,一点儿都不怕菜园里的稻草人。

农夫气坏了,决定雇一个看菜园子的帮工。他听说驴子的品行端正,又老实又勤快,于是雇来了驴子,把菜园交给它,自己到田里去耕田、耙土、插秧、锄草。

这头驴子真卖力。它自己绝不偷吃主人的一片菜叶,而且对飞来偷嘴的鸟儿决不手软。

那边呼啦啦地飞来一群麻雀,歇在豆架上,并放肆地吃青豆。驴子见了,呼地冲过去,把麻雀吓得脸色苍白,没命地逃走了。

四只大公鸡跳进了菜园,神气活现地扒拉着地面,找寻刚种下的菜籽。驴子猛地冲了过去,尥了几下蹶子,把公鸡踢出了菜园。

乌鸦一向脸皮厚。它站在高高的玉米杆,啄着嫩玉米,根本不理睬驴子的警告。驴子站直了身,扑上玉米杆,这才把乌鸦吓跑。

就这样,驴子累得汗流满面,饭也顾不上吃,一天天消瘦下去。

一个星期过去了,农夫忙完了田里的活,回到菜园里一看:满园的蔬菜全被驴子踩烂了,一棵活着的也没有。农夫气得大骂驴子“笨蛋”,举起木棍把驴子打了个皮开肉绽。

心得·启迪忠诚是一种美德,但忠诚也需要智慧。如果一味地为他人尽忠而忽略了现实情况,就可能会弄巧成拙,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真诚善良

仙鹤报恩

古时候,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小伙子,名叫幼扬,他家里很穷,只能靠打柴为生。

有一天,天气特别冷,天上还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幼扬背着柴,从林子里回家。天色晚了,天气也更冷了。突然,他看见一个黑色的东西躺在雪地上,并发出微弱的声音。他停下来,放下柴捆,去看个究竟。当他走近以后,那东西在雪地上叫了起来,他认出那是一只仙鹤,一只又大又漂亮的仙鹤,长着长长的两条腿。

那仙鹤看见幼扬走近了,便挣扎着想站起来。他看到它的一只翅膀受了伤,便说:“你太可怜了!来,让我帮你一下,如果你再在这里呆一会,准会冻死的。”仙鹤不再挣扎了,幼扬把它抱起来。他轻轻地抚摸着它的羽毛,把它抱在臂弯里,继续朝家里走。回到家里以后,他帮它把翅膀上的伤口治好了,等到仙鹤复原之后,他就把它放了,让它飞上天空。

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幼扬听到有人在敲他的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个姑娘站在雪地里。借着他手中的灯光,幼扬看到这个姑娘既年轻,又漂亮,只是冻得直打哆嗦。幼扬感到很惊讶。“我在大雪里迷路了,”她用悦耳、轻柔的声音说道,“我可以在你这儿过一夜吗?”“行,行!当然可以。快请进来吧,别在雪里站着了。”幼扬大声说。

他又重新添柴加火,并给她端来饭和热汤。姑娘的名字叫敖秀,像幼扬一样也是心地善良的人。

第二天有暴风雪,敖秀没有走。幼扬开始爱上她了,敖秀也爱他心肠好。不久,他俩就结婚了。

幼扬和敖秀幸福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尽管幼扬只能挣到很少一点钱,生活很贫苦,可他们无怨无悔。一天夜里,已经快过除夕了,他们像往常那样坐在一起,她注意到丈夫正为一件什么事而发愁。“我的好人,”她说,“你在愁什么?对我说说吧!”“唉——”幼扬叹口气说,“新年快到了,可是我没有钱,不能为节日准备一点大年糕,我多么希望有点钱啊……”

敖秀默默地听他说完。“幼扬,让我来织布吧。”她说,“你可以拿我织的布到集市上换几个钱。可是,在我织布的时候,你不要朝屋里看。你能答应我一定不向屋里看吗?”幼扬答应了。敖秀到另一间屋里开始织布。她织了几个时辰,幼扬等得不耐烦了,但他还是忍耐着。敖秀出来,拿着一匹很漂亮的花布,幼扬从来也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看的布。

第二天早晨他就到城里去卖布,他的布卖了很多钱。幼扬一生从未有过这么多的钱,他非常高兴,用这钱买了许多东西,但钱也全花光了。回到家里,他要敖秀再给他织许多布。他变得贪婪了,他没有注意到敖秀织布越多,人就变得越瘦。但是,因为她深深地爱着幼扬,所以还是不顾一切地织布。

这一天,幼扬又一次向她要布,敖秀像以前那样说道:“我将给你织布,但是你要记住你答应的事——我织布的时候,你别往屋里看。”

幼扬答应了。他坐下来等着,但他不一会儿就等得疲倦了。他听到织布的声音,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往屋里看敖秀织布。

他想:“我只看一眼,敖秀是不会生气的。”

他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口往里瞧,屋里哪里是什么敖秀,原来是一只很瘦的仙鹤在拔下自己的羽毛织布。幼扬认出她就是几个月前自己救下的那只仙鹤。

后来,织布声停住了,敖秀走出来,手里拿着两匹布。“幼扬,”她伤心他说,“你违背了你的诺言。现在你已经知道我是仙鹤,我不能再留在这儿了。这是我为你织的最后两匹布,你把它卖掉一块,留下另一块,也许你看见这块布就会想起我。”“敖秀,请你不要离开我!”幼扬急忙叫道,“没有你我怎么活下去呀,我爱你!”“不,幼扬,”她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报答你对我的救命之恩,我留下来是爱你善良的心,但是自从我给你织布以来。你变得很贪心了,所以,我不能再留下来了,再见吧!”

敖秀走出了门外,立刻变成一只仙鹤,展开美丽的翅膀飞上了天空。幼扬后悔极了,但为时已晚。

心得·启迪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善良一旦被贪婪所取代,就会变得毫无光彩。

能给予就不贫穷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和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着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给他的这双“鞋”的理由。“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

爸爸在家,下岗了。

妈妈呢?

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

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他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呢?有的同学说,好看。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后来这位老师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心得·启迪拥有善良就拥有智慧,拥有爱心就拥有财富。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人人都有选择做爱心富人的权利,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就选择做爱心富人,爱心的大门将随时为我们敞开,那么,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别人的感激,而是更加富有的灵魂!

萤火虫带路

夏天的夜晚,月亮透过黑暗,闪出亮晶晶的光来,把漆黑的夜晚照得亮亮的。爸爸在丝瓜棚架下,给村里几个小姑娘、小男孩讲故事。10岁的小姑娘菊芳,听着听着,看到一个萤火虫在飞。她要抓个萤火虫,关在小瓶子里玩,她的衣兜里就有个小瓶子。萤火虫在她身边飞了一阵,又飞开了。菊芳想抓住这只萤火虫,故事也不听了。

萤火虫一直往前飞,一忽儿高,一忽儿低,菊芳就在后面追。萤火虫怕菊芳抓住它,飞进一个杨树林里,又钻进一片密密的艾草里,不见了。

菊芳钻进杨树林,找不到萤火虫,就想转身回家,可她跑得太远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急得呜呜哭了起来。“小姑娘,你为什么哭呀?”咳,这是谁在说话?原来杨树上有个乌鸦窝,一只乌鸦给菊芳哭醒了,它探出脑袋来想看个究竟。

菊芳说:“我要回家,可不知道往哪儿走。”“你从哪个村里来的?”“哪个村子啊,就是我们家的村子。”

这是只好心的老乌鸦,它说:“小姑娘,你别急,我帮你想办法。”

它站在高处喊,“喂,这里有个小姑娘,你们有谁认识她吗?大家都快来瞧瞧!”

才过了一分钟,菊芳就听到另外一个声音:“小姑娘,你别哭,我带你回家。”菊芳东找西找,怎么也找不到说话的人,再定睛一看,原来在她的背后,有个萤火虫,紧挨着她飞。“啊呀,萤火虫,你怎么跑出来找到我的?”菊芳问。“哎呀,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拼命逃。我怕被关在小瓶子里,怪难受的。现在我送你回家,跟我走!”萤火虫说。“那你认识我家吗?”菊芳还有点不放心。“认识,你家门前有棵大枣树,对吗?”“对啊对啊!萤火虫,你真好。”

她们在月光下面,一个飞,一个走,很快就到了菊芳家啦。爸爸跟菊芳的小伙伴们,正急着找她呢,看见她回来,就放心了,爸爸抱住菊芳,笑着问:“菊芳,你瞧瞧萤火虫,它心眼多好。还抓它吗?”菊芳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心得·启迪萤火虫是可爱的,它的心眼是亮晶晶的,就像蜡烛一样能照亮别人的路,温暖别人的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都跟萤火虫一样,尽管我们经常不听他们的话,伤了他们的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生我们的气,还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看了这个故事,你能好好地对待那些像萤火虫一样关爱我们的人,做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吗?

用哭保护小鸟

一天,灵灵一个人在树林里玩儿。

一位叔叔手握猎枪走过来。他边走边抬起头,四处张望。正当这位叔叔停下来,举起枪,向树上的一只小鸟瞄准时,只听“哇——”的一声,灵灵突然哭了起来。“你这小家伙,哭什么哭,把鸟都吓走了!”叔叔很生气地向灵灵瞪眼睛。

叔叔说完,又举起猎枪,向另一只小鸟瞄准。“哇——!”灵灵又哭了起来,比刚才的声音还大。小鸟又飞走了。“哎,这是谁家的小孩,怎么老跟着我哭啊?快滚!”叔叔有些愤怒了。“叔叔,小鸟那么可爱,为什么要打它?”灵灵问。

叔叔没有理睬,向前走了几步,又准备打鸟。“哇——!”灵灵再一次哭起来,把小鸟赶走。“你再哭喊,我揍你!”叔叔举起手,要打灵灵。

可是,灵灵一点儿也不害怕。他走到叔叔跟前,很勇敢地说:“叔叔,您要是再打鸟,我就跟着您哭!”

听了灵灵这句话,那位叔叔终于软了下来,有点儿不好意思。“好吧,既然你这么喜欢小鸟,叔叔从此不打鸟了!”“那,我们拉钩!”灵灵伸出小拇指。

灵灵和叔叔拉着钩,两个人都笑了。这一天,灵灵很开心,没想到自己用哭保护了小鸟。

心得·启迪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除了小鸟,还有花草树木,大自然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小心爱护。大自然美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先伸出你的手

客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飞奔,小刘抱着儿子回乡下老家。两岁的儿子一路上嘴巴没闲着,吃了水果又吃饼干,接着拿出了“娃哈哈”。

一会儿,儿子小声地叫着:“妈妈,你看……”她一瞧,前面座位上的一个小女孩儿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儿子手里的“娃哈哈”,自己嘴里正吃着新鲜的枇杷。小刘在儿子耳边悄声说:“别理她!”

也许听到了妈妈和儿子的说话,小女孩儿的奶奶——一个农村老太太,对小女孩儿说:“把你手里的枇杷给弟弟几颗,婆婆这儿还有。”老人说完,微笑着,一脸慈祥地看着孙女把枇杷递给了儿子。

那一刻,小刘真是羞愧难当。说真的,当初不给小女孩儿拿“娃哈哈”,纯属舍不得,因为她包里只有一瓶了。而现在——小刘毫不迟疑地从包里掏出“娃哈哈”递给了小女孩儿。老人立即连声道谢。

看着老人真诚而朴实的笑容,她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当初能先伸出手送给小女孩儿“娃哈哈”,心里也就没有这么多的愧意了。虽然只是一瓶“娃哈哈”,却让人们得到了许多启示。

心得·启迪人生中,许多时候需要抢先伸出你的手,这样你会比别人多获取友谊,多享受幸福。伸出手吧,主动帮助他人,别吝啬你的关爱。

女孩与花的私语

一个小女孩儿站在花丛中,正扶着花枝,歪着脑袋,煞有介事地对花私语。诗人走过去,靠近她,蹲下去,问:“你在说些什么呀?”

女孩儿道:“我说,花朵你好漂亮啊!”“花朵能听到你的话吗?”“能的,”小女孩儿很自信,“只要靠近她,她就能听到你说的话。”随后,她又机灵地说:“你对我说话时,不也是蹲下来,靠近我的吗?”

孩子的天真,让诗人不禁笑了起来。但诗人并不怀疑女孩儿所说的真实性。诗人相信女孩儿与花的心灵是相通的,相信女孩儿对“距离”的认识。诗人牵着可爱的女孩儿,默默地走上回家的路。此时,女孩儿刚才的一番话萦绕于心,让诗人心生感触。

心得·启迪要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用心贴近他人,缩短与他们心灵的距离。只要用心交流,你也能像那个小女孩那样听到花的细语。

“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走,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儿,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边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放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儿,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些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儿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救呢?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放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男人听了,猛然感到了小男孩儿对生命深深的爱意,他要挽救的是每一个他能挽救的生命。

心得·启迪小男孩儿用善良的心拯救着小鱼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生命无论大小,都是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哪怕它是一棵苹、一朵花,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它,都应该给予它们最多的帮助。

鸽子的爱心回报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只口渴的鸽子飞到一条欢快的小溪边,她低下头,把细长的嘴浸入清凉的水中,满意地吸起来。突然,她停住了。她看到水中有只蚂蚁正在拼命挣扎,试图游到岸上去。鸽子来不及多想,便迅速折断了一根又粗又长的草茎,朝蚂蚁扔去。蚂蚁敏捷地爬上了草茎。草茎像轻盈的小舟一样把蚂蚁带上了岸。鸽子见状,高兴地咕咕咕叫着,然后飞上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树枝上睡觉去了。

这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朝这边走过来,他背着弓和箭。当他发现了鸽子时,眼睛一亮,心想:“这鸽子肉可是最美的呀!”想着,便满怀希望地把箭放在了弓上。蚂蚁早就看透了小伙子的想法,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要遭暗算,便迅速地爬上了小伙子的腿,在小伙子要拉弓的时候,使劲地咬了一大口。

小伙子吓了一跳,使劲朝腿上打去,只听“噼啪”一声。这一声正好把鸽子惊醒,便立即飞走了。蚂蚁虽挨了一巴掌,但他依旧高兴,因为他报答了他的救命恩人。

心得·启迪知恩图报是一种有良知的表现,也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才能活得坦然安宁;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爱国爱家

尧舜禅让

尧从十六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个人来接替他。他向各地发出公告,号召人们推荐贤能的人。过了不久,人们推荐虞舜做他的继承人。

据说虞舜姓姚,名重华,冀州(今河北省一带)人。他的父亲是个瞽叟,母亲早去世了。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又非常傲慢,经常在父母面前说异母哥哥虞舜的坏话。老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虞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虞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待后母和异母弟弟象也很好。

尧听了人们的介绍,决定先考验考验虞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虞舜,并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众一起干活。虞舜结婚以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去种地干活,仍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虞舜的名气就更大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原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虞舜一去,农民们就互相谦让,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虞舜到雷泽地方去捕鱼。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争夺房屋而打得头破血流,虞舜一去,渔民们就互相推让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虞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里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的质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们就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虞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跟随着他、拥护他。

虞舜的瞎爸爸和弟弟象听说虞舜得到这么多东西,又起了坏心。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他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唐尧听说虞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则带着一班人到各地去巡视。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使天下的人全都十分佩服。这时候唐尧已经很老了,他视察各地回来之后,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职权全部让给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这在历史上就叫做“尧舜禅让”。

心得·启迪大凡叱咤风云、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济世之才,或硕果丰盈留存后世的科学巨匠、发明家、文学艺术家都有一颗爱国爱家之心和不同凡响的道德修养。这种品德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最后成功的主要动力。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部落联盟首领舜派大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领命后,毅然辞别了与自己新婚才三天的妻子涂山氏,带着村民们来到治水工地——积石山,投入到了艰难的治水工程中。大禹一边指挥大家,一边带头干起了重活,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不住地从他额头上滚下来。十个月后,一条河道挖通了,只听“哗”的一声,河水从上游飞奔而下,人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而此时,涂山民已经身怀六甲,眼看就要分娩了。她日日夜夜盼望禹能归来,但等到的却总是失望。终于,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但是禹仍然杳无音信。无奈,她只好托人给禹捎口信,让他抽空回家一趟。正在治水的大禹听说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非常高兴,但是他没有回家,而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治水工程中去。大山被凿通了,几段河道也开通启用了,禹高兴地给儿子取了个有意义的名字——“启”。

这时,跟看禹治水的村民们都觉得大功告成,可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但是禹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于是他绝口不提回家的事。大家慢慢地有了些怨言,连干活也渐渐懈怠了。禹见到这种情景,便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都很想家。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谁不希望能呆在家里陪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可我们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阻止洪水,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洪水的祸害吗?我们可不能辜负父母兄弟对我们的期望啊!”众人听了,都深受鼓舞,决心与洪魔抗争到底。

有一天早晨,大禹巡视治水情况时路过自己的家门,听见妻子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却又怕妻子唠叨个没完耽搁了治水,便悄悄地走了。

后来,大禹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看见家中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妻子与儿子的笑声,本想进去看看,但一想到重任在身,就又横下心绕过家门,向工地奔去。

几年后的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再一次路过自己家附近。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听见屋里的妻子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水患就会回来。”大禹听了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便冒雨上路了。

就这样,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竞然没进去看看。

十三年过去了,河道全部被开掘、疏通了,水患终于消除了。当山洪爆发、黄河水滚滚而下的时候,开通的河道就会顺利地将洪水疏导分流,引入大海。禹和妻儿以及村民们站在河边,看着被驯服的洪水顺流而去,满心喜悦。

心得·启迪大禹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那为国为民,不辞辛劳优秀品质,是我们传承古今,继往开来不可缺少的精神指南。

完璧归赵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来犯,不由得左右为难。

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蔺相如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回答说:“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若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向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着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玉璧,却无意交城。蔺相如见此情景,借口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了和氏璧。随即,蔺相如愤怒地指责秦王不守信誉,并说,如果秦王强行逼迫他交出和氏璧,他将让玉璧与自己的脑袋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蔺相如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但蔺相如知道他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了。

蔺相如意识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王十五座城池。因此他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交璧那天,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后,并没有杀蔺相如,因为他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那样传出去名声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赵国的信任。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很高兴,封他为上卿,负责处理国事。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赵国考虑,完璧归赵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

心得·启迪蔺相如完璧归赵,讲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舍身赴秦,舌战秦王的英勇故事,蔺相如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崇高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支柱。

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他是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屈原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楚怀王即位后,屈原被召入宫中,任左徒(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兼管楚国的内政外交。每逢怀王问政,屈原总能侃侃而谈,由于见解独到,深得怀王信任。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常对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六国正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合纵”抗秦,一时使强秦不敢轻举妄动。趁着列国间战事较少之机,屈原向楚怀王提出整顿吏治、改革律令,以及限制旧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农耕,学习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措施。屈原的主张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却侵害了有权势官员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小人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楚怀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屈原的官职,把他放逐到汉北。

公元前296年,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朝中的大权由公子子兰和大夫靳尚掌管,他们整日饮酒作乐,生活腐败。流放中的屈原不顾年迈体衰,再次上京向楚顷襄王力谏,却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江南楚国边疆,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的第十九个年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坟被秦兵挖掘、焚毁,顷襄王仓惶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

得知这些事后,六十二岁的屈原踉踉跄跄地挪到汨罗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老泪纵横。他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双手高举,大声地责问:“天啊,你怎么这样的不公?难道你真的要灭楚国,灭我屈原吗?”在救国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忧愤地投入汨罗江(今湖南东北部),与楚国人民永别了。

心得·启迪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和最高尚情感,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能够为了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屈原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爱国的真谛。

苏武北海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了出来。

单于非常敬重苏武的气节,但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旌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旌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单于仍然没有放他回国的意思。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又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的皇帝汉昭帝立即派使臣去接苏武回国。

但匈奴却说苏武已经去世,汉朝使者经过多方查访,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只好把苏武等人送还汉朝。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心得·启迪慷慨赴义易,忍辱负重难。我们无从身同感受北海的风寒,只是凭着传载了千年的记忆去追索那个骄傲而又不屈的年代,为祖先们的执著流下感动的泪水。苏武的这种精神,这种爱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民族之魂。

郑成功鼓励农耕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派何廷斌前往高山族聚居的山村了解情况,并向当地民众说明义军来此是为了赶走荷夷,收复国土,拯救人民的。

原来,荷夷利用传教士散布谣言,说“国姓爷”打来,为的是抢夺财物,杀土番,烧番舍。听到这些传言,高山族同胞人心惶惶,他们把粮食藏起来,把壮丁送往深山石洞里躲避,都不敢呆在村社里。

何廷斌回来把详情报告以后,郑成功算了一算,他们登陆已经十二天,应该到高山族同胞那里走走看看了。他携带烟、布等物质,由何廷斌带路,前往新港、目加留湾、萧垄和麻豆四大社走去。

一路上,何廷斌向郑成功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高山族的酋长听说郑成功要来视察,立即召集全村同胞,载歌载舞地欢迎他。酋长还向他献上了四项礼品:黄金、白银、稻草和泥土。

郑成功收下泥土,高兴地说:“我们都爱土地,这是祖先开拓的土地,闻到泥土的香味,我们的心就贴在一起了。”

酋长问:“四项礼品,黄金为先,怎么不收金,只收土?”

郑成功满脸笑容地回答说:“土地里面出黄金呵!”

酋长说:“那么就请再选一项礼品,凑成双吧!”

郑成功又收下稻草说:“我们一起在土地上耕种收获,年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酋长明白了郑成功的心意,再也不劝他收金银了。

郑成功后来常常带着杨英他们在高山族聚居的山林察访,当他看见当地刀耕火种的情景,决心帮他们改进农业技术。

杨英提出了倡议,给高山族村社每处送去一付铁犁铁耙,一头耕牛;同时选派一些熟悉农耕的士兵,赶牛犁田耙地,好让高山族兄弟看得懂,学得来。

水虞厝是最早学会使用耕牛犁田、深耕细作的地方,此后这里年年农业丰收,粮食成倍地增加,日子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水虞厝和虞溪两岸,住了一些来自晋江、泉州的居民,他们在这里开拓荒地,种粮自给。郑成功特地送来了八头水牛,鼓励发展农耕。这八头水牛越繁越多,替附近的高山族兄弟耕田犁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久,当地人募钱盖了座大庙,要给郑成功塑像。可是郑成功再三嘱咐,开发祖辈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大事,决不能把功劳归给他一个人。

为了尊重郑成功的叮嘱,水虞厝的大庙就塑了一头大水牛,让人们祭祀。但每当人们朝拜大水牛的时候,都会记起郑成功赠牛送犁耙的功绩,都会讲述郑成功造福于台湾人民的故事。

心得·启迪郑成功不仅成功地收复了宝岛台湾,还改进当地的农耕技术,造福于台湾人民,他的所作所为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也是自身高尚品质的反映。

舍生取义的海瑞

海瑞出生于琼山,他四岁那年死了父亲,母亲节衣缩食,供他上学。海瑞发奋苦读,于嘉靖二十八年中了举人。四年以后,海瑞升为淳安知县。

后来,海瑞被调到北京,任户部主事。此时,昏君明世宗只知修道求仙,企求长生不老,对朝廷政事概不打理。明世宗的这种作为致使奸臣专权,朝纲紊乱;百姓的疾苦,无人过问。

曾有一些正直之士上奏皇上不要崇信鬼神,而应关心国家大事,结果都被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陷害。他们不是被处死,就是遭贬谪。御史杨爵上疏直言,结果被投入狱中八年,差点送命。此后,几乎无人再敢上书劝谏皇上了。海瑞目睹国家如此混乱的局面,忧心如焚,满怀着一腔激愤之情,写了一篇历数世宗种种错误、劝他改过自新、重新治理国家的奏折。

朋友们得知此事,纷纷前来拦阻海瑞,劝他不要呈递,免得招惹杀身之祸。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海瑞在下笔之前,已令管家去订好一口棺材,并且遣散了家人随从。他还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在朝中为官的一位姓王的同乡,对他说:“我这次上疏,凶多吉少,看在同乡的情分上,一旦我遭不测,请你拿这笔钱将我埋在老家。”他的同乡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切交代完毕,海瑞就义无反顾地到通政司(专管接收奏章向皇帝呈递的机构)递交了疏稿,然后,便到朝房等待治罪去了。

奏折到了世宗手中,他从头看起,只见上面全是指责自己的文字:陛下以为可以得道成仙,就一意修炼,耗尽了民脂民膏,滥兴土木,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全部废弛……

世宗看完,气得浑身乱颤,大发雷霆,将奏折掷到地上,下令将他逮捕,问成死罪,关在狱中。

两个月后,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一心祈求长生的明世宗,终因服食过多的丹药而病死。他死后,海瑞被释放复职,继续为民操劳,直到万历十五年去世。海瑞死时,因没有儿子,御史王用级为他经办丧事。王御史来到他家,只见家徒四壁,不禁伤感地流下泪来。海瑞没留下一文私产,王用级只好筹了一笔钱将他安葬了。

出殡的那天,京都市民休市一天,以悼念他们深深爱戴的清官。灵柩抵达江边,两岸哭声震天,百姓们一律穿上白衣,戴上白冠,扶老携幼,自发前来送葬。自此,这位被誉为明代第一大清官的故事一直流传开来。

心得·启迪家徒四壁、冒死上疏怒斥嘉靖帝的海瑞至所以至今被人称颂,是因为他的为国为民的高贵品质烁古震今,感天动地。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果只为自己,是没有人记得他的,但如果他心中想着别人,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

林则徐微服私访

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见有机可乘,纷纷运来鸦片,赚取我国的黄金白银。在鸦片的毒害下,清政府国库空虚,军队失去战斗力,政权岌岌可危。到了这种地步,朝廷只好派林则徐前去广东禁烟。

林则徐知道当时在广东掌权的多是一班贪官污吏,所以,他到广州之后,一不坐八抬大轿,二不穿龙凤官袍,三不进官府衙门,而是和几个贴身侍卫化装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到民众中去探查实情。

有一天,林则徐扮成个苦力,来到珠江边的天字码头,见工人们扛着一箱箱沉重的东西,便上前向道:“工友,这是什么东西?”“鸦片烟!”“扛到哪里去?”“还不是赫赫有名的总督府!”“总督府的人也敢贩烟?”林则徐故意装着惊讶的样子:“他们不是要禁烟吗?”

工人们笑着说:“哈,你这个傻佬!谁不知道贩烟赚大钱,他们嘴上讲禁烟,暗中却勾结洋鬼子赚钱。”

第二天,林则徐又扮成个大烟鬼,着上一套黑胶绸衫,耸起肩膀,走到烟馆去,刚好碰到一个烟客,他便和那烟客倾谈起来:“伙计,不好啦!听说皇上派了个钦差大臣来广东禁烟,以后烟馆也不能开啦!”那烟客毫不在乎他说:“呸!还不是一样货色。那班官僚,只要有钱塞满荷包,就能堵住他们的口啦!”

第三天,林则徐又到广州的大小茶楼去,一边饮茶,一边和茶客倾谈,查清了官府里私通洋人烟贩的实情,把那班贪官污吏的名字,一一记在心中,然后才回到总督府去上任。

林则徐一上任,就把那班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烟商烟贩,革职的革职,法办的法办。还把那些没收来的大烟,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这件事传开后,老百姓们拍手称快,都对林则徐赞不绝口。

心得·启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种爱国爱民的思想是伟大而神圣的,我们从小就应该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898~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县城。他从小勤奋好学,12岁随伯父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上学期间,他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一次,周恩来到同学家做客,这位同学的爷爷带他到城外游玩,他见城墙残缺不全,上面还有许多枪炮子弹的痕迹,便问是怎么回事,这位爷爷告诉他,那是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的土地在这里打仗留下的罪证。周恩来听了十分气愤,暗暗立下发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决心。

有一天,魏校长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段时,突然发问:“你们说说为什么而读书?”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为了学知识,懂道理”,有的说“可以做官”,有的说“可以记账”,有的说“为了发财”……老校长皱起眉头,因为他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在扫视全班之后,校长把目光落到平时刻苦好学的周恩来身上。周恩来起身回答说:“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见面前这位年仅十来岁的少年竟有如此宏大志气,感到十分欣慰,连连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同学们无不对周恩来产生敬佩之情。

1913年,周恩来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917年,他怀抱振兴祖国的宏图大志,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他给一位同学题词:“志在四方”,“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再次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志向。

心得·启迪从小就树立远大的报国目标,人生才有前进的动力。周恩来总理由于在幼年就有“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志向,所以才会在此后的岁月里,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尊师重孝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当时任周朝守藏史的老子请教“礼制”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去拜望老子。正在撰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理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他还打比方赞扬老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成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弓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啊!”

心得·启迪孔子自己是一个大师,但他为了学习不懂的东西,依然能够谦恭地拜别人为师。这种美好的道德修养使孔子成为一个人人景仰的道德圣人。

颜渊敬孔子

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虽然出身于贫穷人家,但天资聪颖,贫而好学,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深受孔子器重。

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路过匡城时,被当地军队团团围住。颜渊因为走得慢,掉了队,可他一听说老师有难,便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到匡城。孔子见颜渊冒着危险赶来,非常感动,连声称赞他是个好学生。

后来,他们在去陈国、蔡国的路上,又一次被乱兵围困,一连七天没有吃饭,随行的人既疲劳,又饥饿,个个愁苦不堪,有的人还病倒了。

颜渊见老师挨饿,心急如焚。他千方百计地从一个士兵那里讨来一点米,给老师生火做饭。饭快熟时,由于心情急切,他不小心将一块泥土带进了锅里。他想:不干净的饭,绝对不能给老师吃。但是扔了又太可惜了。于是,他把带上土的饭挑出来,自己吃了。

这一情景,碰巧被同学子贡看到了,他以为颜渊是偷饭吃,就告诉了孔子。孔子不知真假,便对颜渊说:“一会儿吃饭时,先祭祖先,必须要用干净的饭。”

颜渊一听,急忙把刚才的事如实说出,请老师处罚。孔子听后,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夸他做得对,说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心得·启迪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老师的言行对弟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颜渊能够不顾生死赶赴险地,能够为老师吃不干净的米饭,就是这种熏陶的结果。老师是学生的生命之光,他们的道德风尚能够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汉高祖敬父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人。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灭了项羽后,创建西汉王朝,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刘邦很讲孝道,就是在做了帝王后,每天日理万机,仍然坚持五天去看望父亲刘太公一次。在刘太公面前,刘邦没有一点皇帝的威严,像普遍做儿子的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一切,尽自己该尽的孝道。

太公的管家觉得不安,一次他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陛下虽是您的儿子,却是皇帝;太公虽是父亲,却是臣民。怎能让皇帝礼拜臣民呢?这样,一国之君的威严怕无法保证。”

刘太公觉得管家的话有道理,再听说刘邦驾到时,他便手持扫帚,洒扫院子,企图以此来阻止儿子行礼,并对儿子行臣见君的礼节。刘邦见状大惊失色,连忙扶住太公,不让他行人臣之礼。太公说:“皇帝是一国之主,岂能因我而坏了天下的法规呢?”刘邦仍坚持不肯。

回宫后,刘邦反复思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突然想起,若尊父亲为太上皇,皇上对太上皇行子对父的礼节,名正言顺,这个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次日,他下诏尊太公做了太上皇,他对父亲,仍行人子的礼节。从此,这便成了封建王朝的一种制度。

心得·启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礼度不能废,家庭礼节更不能乱。刘邦的做法才是做为人子对自己父亲的应有态度,所以,他的方法才能沿袭下来,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