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精装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1:59:56

点击下载

作者:贺世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精装版)

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精装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解读敦煌·禅宗经典故事(精装版)作者:贺世哲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67546929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2010年6月20日前言全面系统诠释禅宗经典的敦煌壁画

禅宗是以静修为宗旨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故名。从初祖菩提达摩弘扬禅法,到唐代自成一宗,千余年传承不绝,成为在中国流传时间最长的佛教宗派,禅修思想更对国民产生莫大影响。《楞伽经》、《金刚经》、《思益经》和《密严经》等禅宗经典,大多主张世本虚无,强调静修求解脱,它们不仅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敦煌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敦煌是河西走廊西端的门户,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公元前126年建郡起,敦煌一直是欧亚多元文明与多重交通网络的交汇点。公元前2世纪,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外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东传,在中亚信徒甚多。约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来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侣也纷纷到中国传教。当时佛教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先进入河西,再传入长安,以后又传播到江南,因此河西成为首要的中转站,并与长安和江南庐山并列为中国的佛教传播中心。印度佛教在东传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汉化后的佛教向西传播,也深深影响了敦煌。

大约在吐蕃占领敦煌之前,著名禅师摩诃衍来到敦煌弘法,禅宗思想开始影响敦煌。在摩诃衍的影响下,敦煌出现了一批禅师,如洪、法荣等,弘扬禅宗。由于这些禅师在敦煌广泛宣教,《楞伽经》、《金刚经》、《思益经》、《密严经》等禅宗经典在敦煌得到推广。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敦煌的善男信女以上述诸经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禅宗壁画,流传至今。敦煌石窟成为中国现存禅宗壁画品类最齐备的地方。

据统计,敦煌现存楞伽经变11铺,最早的出现于中唐;金刚经变18铺,都是唐代的绘画作品,其中有13铺绘于吐蕃占领时期(公元781~848年);思益梵天所问经变现存15铺;密严经变在敦煌现存数量不多,总共4铺。

除收录上述禅宗壁画外,本卷还将属于唯识宗一系的天请问经变附带收录。历史上禅宗与唯识宗虽是两大不同佛教派别,但在敦煌它们却结合得非常紧密。许多著名禅师既深修禅法,又洞达“唯识”。唯识宗尤其重视《天请问经》,敦煌壁画中30余铺据《天请问经》所绘的天请问经变,与禅宗壁画有不少共通之处,故而收录本卷,以飨读者。

值得重视的是,这五大经变均是描绘释迦牟尼佛在向众菩萨、天神等宣讲佛法,大都为宏篇巨制、场面恢弘。不仅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且经义深奥,富于哲理。这些经变题材既不见于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的石窟,中国新疆等地的石窟或佛寺中也没有出现,更不见于中国古代画史的记载,因此它们应该是古代敦煌画师以义理深奥的诸经为依据,独创的经变壁画杰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为了阐述和诠释经文,这些经变中还穿插着大量引人入胜的警喻故事画,从多角度真实反映了中世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成为记录世俗民风的代表作。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盛唐敦煌藏经洞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此经信众甚广,敦煌文献中有此经写本约两千件。此为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写,39行,尾有题记:“景龙二年九月廿日昭武校尉前行兰州金城镇副使阴嗣瑗受持读诵”。阴嗣瑗是武周时行金城镇副,景龙二年任昭武校尉,后官至正议大夫检校豆卢军事,并长行坊、转运、支度等使。有唐一代,阴家乃敦煌望族。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名族志》上就有阴嗣瑗其人事迹。0-2 天龙八部▲天请问经变中的天龙八部造型颇为夸张。中唐 莫高窟237窟 北壁0-3 净衣喻 (见12页图)图绘椤伽经变的净衣喻。图上部为晾衣图,比喻众生之心自性清净。下部三人,一人手舞足蹈,一人似持锣伴奏,一人欣赏。这是表现另外一层喻意:“无智者推求,箜篌锣鼓等,而觅妙音声,蕴中我亦尔。”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0-4 楞伽经变▼此为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建于咸通二至六年(公元861~865年)。窟顶四坡、主室四壁及前室画十七铺经变,楞伽经变绘于窟顶东坡,此外还有思益经变、金刚经变,均属禅宗经变。晚唐 莫高窟156窟 窟顶东坡0-5 忉利天宫▲在天请问经变中绝大部分的大型说法相的上部,均由方形庭院表示佛在室筏罗国给孤独园讲经的场所。这实际上是唐代的一个四合大院。在正方形院内,建“品”字形平面布局三座楼阁。四周建廊庑通连,并于中间各开一大门,通向院内。廊庑外四周绿树环绕。中唐 莫高窟237窟 北壁1-1-1 楞伽经变全图▲此图绘于公元947~951年间。中央大海部分主要表现佛应罗婆那王之请,上摩罗耶山楞伽城说法左右两侧的21铺小说法图,是佛以神通力化现的十方佛土,内容或为大慧菩萨与释迦佛问答,或为罗婆那王供养释迦佛。下部为“广喻幽旨”与禁断食肉诸故事。构图布局满而不乱。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第一章弘扬心性修养的楞伽经变1.《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入楞伽经》。“楞伽”指楞伽山,是位于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即今斯里兰卡,相传为释迦宣讲楞伽经处。《楞伽经》意谓佛入此山宣讲的宝经。经文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基本思想是强调“三界唯心”,即宇宙万物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见。认识的对象不在客观世界,而在主观内心。众生都有佛性,皆可得到解脱。解脱的重要途径就是修习六度★,特别是六度之一的坐禅观心。经中将禅分为四种: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其中特别推崇如来禅,认为如来禅能真实证入如来境地,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烦恼,此心即佛。因此认为如来禅是感悟佛的内证境界的最高级禅法,进入这种禅定,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普渡众生。《楞伽经》的梵文原本形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6世纪),属于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于公元5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先后共有四种汉文译本流行:北凉昙无谶译《楞伽经》四卷,已佚;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43年)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今存;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今存;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今存。《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为禅宗和法相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据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传禅法即以《楞伽经》为宗旨,并将此经传授给弟子慧可,告诫慧可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也。”在慧可及其门徒的弘扬下,逐渐形成专以研习楞伽经为业的《楞伽师》,即为禅宗的先驱者。

在中国画史上,根据《楞伽经》所绘经变,唯一的文字记载见于敦煌遗书新本《六祖坛经》,上载禅宗五祖弘忍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邀请宫廷画师卢珍至黄梅县冯茂山禅寺,准备画“楞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法衣,流行后代为记”。卢珍至现场察看了寺壁,定于第二天动笔。但当天夜里,禅寺和尚神秀在拟画楞伽变相的墙壁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绘画之事遂作罢。唐代两京寺壁是否画有楞伽经变,史无记载,不得而知。1-1-2 楞伽经变榜题▲此榜题摘抄自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卷一《罗婆那王劝请品》,说明该壁画是依据《大乘入楞伽经》绘制的。书法为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写经体,至今清晰,十分珍贵。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1-1-3 龙宫说法▲释迦佛在龙宫为海龙王说法,龙宫四周画龙头与龙女,画面很生动。下部墨书榜题:“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然后出龙宫,安详升此岸。”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

知识库

★六度

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忍、精进、定和智慧。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持戒就是要持守道德或良善的行为。忍就是在面临嗔怒或侮辱时,仍然能保持慈悲心。精进就是应该做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做。定就是排除杂念,锻练意志,一心利益众生。智慧就是广泛研习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和技术。2.中国信徒为什么尊奉《楞伽经》?

禅,梵文意为运用思维活动进行的修持。作为以静修为宗旨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兴起与中国中世纪统治阶层对土地的疯狂占有,以及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大举进攻密切相关。失去土地和家园后流离失所的流民是禅宗产生的土壤。

土地维系着农民生计之,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家庭,失去正常的生存条件。南北朝时,统治阶层为扩张势力展开混战,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大量流民涌现,到处流动逐食。当时的僧侣、寺院受到统治者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流民便涌入寺院,削发为僧。当寺院不足以容纳时,部分无寺可居的僧人只得流向社会,成为游僧。流民与游僧物质上一无所有,根本无力改变当时的现状,要解脱困苦唯有指向内心。《楞伽经》宣扬“一切佛语心”,强调以心为本,主张向内心求解脱的修行方式,《楞伽经》自然成为他们愿意尊奉的重要经典。

流民游僧蓄徒聚众,从山野到城邑,游止不定,楞伽经强调游化,倡导在乡野修行,“宴坐山林”,无疑为这种游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是游僧选择奉持《楞伽经》的重要原因。当然,正是由于《楞伽经》主张游化,游僧们为实行《楞伽经》的主张,便在社会上四处游化,反映了一种为行动寻找理论、以理论指导行动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些信奉《楞伽经》的游僧被称为“楞伽禅师”。当时南方战乱较少,北方的楞伽禅师大规模地向江淮、东南、岭南等地区移动,他们在游化中吸引更多的信徒,在社会上的影响日见扩大。

及至隋唐,社会趋于稳定,客观环境的改善使得游化没有必要继续下去,楞伽禅师道信便在黄梅双峰山定居下来,提倡禅务并重,在固定的地方既修禅又耕作,自给自足。由此,作为一个宗派,禅宗的雏型开始出现。到五祖弘忍时代,这个隐居山林三十余年的黄梅禅僧团,公开于世,并迅速发展。此时金刚经成为禅宗传法的主要经典。

武周时期,禅宗在社会上已有很大影响。武则天对禅宗采取了承认、安抚、稳定的措施。为借助禅宗巩固统治,武则天还大力扶植禅宗发展。她诏请西域高僧实叉难陀翻译楞伽经,并亲自写序,并于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诏令著名禅师弘忍的弟子神秀赴京,“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据记载,神秀入京后,女皇“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王公大臣更是“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神秀所传禅法升作官禅。神秀入寂后,其弟子普寂、义福一变而为国师。他们开法授徒,炽盛于秦洛。当时弘忍的又一弟子慧能横空出世,活跃于南方的荆吴一带,成为禅宗的正式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他所开创的宗派史称禅宗的南宗。这是禅宗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安史之乱后,禅宗正式分裂为南北二派。南宗奉慧能为领袖,重《金刚经》,以江南、四川为主,大都活动在下层民众和失意士人中。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宣传与《楞伽经思》想相近的《思益经》,以两京为中心,多在贵族仕女中流行。

有唐一代,禅宗势力遍及全国,《楞伽经》、《思益经》、《金刚经》、《密严经》等在心性修养方面更全面、理论体系更精致的经典在禅宗中的地位渐隆,被广泛信奉。《密严经》所强调的“观行”、“正定”禅观,就深为敦煌著名禅师摩诃衍所重。1-2-1 深山坐禅▲这位僧人全身紧裹袈裟,在深山老林中结跏趺坐,静心坐禅。可以想见晚唐敦煌僧人坐禅修行的情形。晚唐 莫高窟9窟 西壁1-2-2 龙树破有无宗▲两位比丘均着唐代袈裟,相对结跏趺坐。中间墨书榜题:“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其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龙树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大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从榜题的位置看,左者似为龙树。晚唐 莫高窟85窟 窟顶东坡1-2-3 深山静思▲僧人在深山老林席地而坐,闭目静思。榜题:“心能持于身,意恒审思虑,意识诸识俱,了自心境界。”晚唐 莫高窟85窟 窟顶东坡1-2-4 静虑修禅▲两位僧人在树下结跏趺坐,静虑修禅。中间墨书榜题:“声闻为证三昧之禅。”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1-2-5 病无良医被鬼害▲一人卧病床上,无人护理。右侧恶鬼仅穿短裤,裸上身,背竖长毛,十分凶狠,双手摸病人,图谋伤害。榜题:“譬如众病人,迷闷受诸苦。世不逢良医,恶口来役害。如米为众生,方便念救拔。”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3.《楞伽经》如何传入敦煌?

唐代《楞伽经》由楞伽师西传至敦煌,首功当属摩诃衍。唐开元年间摩诃衍在长沙岳麓寺修行,先后师从兖州降魔藏、京兆小福、西京义福三位禅师,这三位禅师都是禅宗北宗神秀的法嗣。摩诃衍后又拜投在南宗荷泽神会门下。摩诃衍到敦煌的时间不详,估计是吐蕃占领敦煌之前,随大批唐军退守到敦煌的。他在敦煌弘法多年,影响深远。敦煌遗书★王锡撰《顿悟大乘正理决》记载,公元792~794年摩诃衍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之命,赴拉萨与印度僧人莲华戒辩论禅法。辩论中摩诃衍说他一生唯习大乘,所修禅法依据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楞伽经》、《思益经》、《密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华严经》、《涅槃经》、《宝积经》、《普起三昧经》等大乘经文。大约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摩诃衍由吐蕃返回敦煌,被授予“蕃大德”称号。1-3-1 奉迎释伽佛 ▲左侧站立云端者为释迦佛及弟子、菩萨、天王等。右侧岸边迎接者,根据榜题可知为罗婆那王及诸婇女。此图除表现罗婆那王迎接释迦外,还兼请释迦上山。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

在摩诃衍的影响下,敦煌出现了一批禅师,弘扬禅宗。如在吐蕃占领时期“迁知释门都教授”,在张议潮收复敦煌后又任河西都僧统的名僧洪,即研习六祖慧能所倡“顿悟”禅法,“知色空而明顿悟,了觉性而住无为”,声名远播;北宗神秀、普寂一系的敦煌乾元寺大德法律阇梨张金炫也通晓禅学;继洪为河西都僧统的法荣禅师,主张向“五乘之奥探玄,七祖之宗穷妙”,又云:“南能入室,北秀升堂。”这里的“七祖”、“北秀”指禅宗北宗神秀,“南能”即是南宗慧能。敦煌遗书唐净觉撰《楞伽师资记》云:“大德禅师代代相承,起自宋求那跋陀罗三藏,历代传灯,至于唐朝总八代,得道获果有二十四人也。”

由于这些禅师在敦煌广泛宣教,《楞伽经》、《金刚经》、《思益经》、《密严经》等禅宗经典在敦煌得到推广。《顿悟大乘正理决》中共计引用20余种大乘佛经,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楞伽经》,共计31次,其次是《思益经》11次,《金刚经》9次,《密严经》4次。在另一卷敦煌遗书《顿悟大乘正理决·长编》前132行中,《楞伽经》出现14次,《思益经》出现6次,《密严经》出现8次。一般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禅宗信仰者,从莫高窟壁画中的诸多供养人题记中可见一斑。如“修行顿悟优婆姨如祥一心供养”、“女顿悟大乘优婆姨十二娘一心供养”、“顿悟贤者朱三一心供养”,这些题识都说明供养人是信奉禅宗的。1-3-2 楞伽城说法▼释迦佛在摩罗耶山楞伽城说法。左右两侧的六座小山是佛以神通力化现的无量宝山,悉以妙宝严饰,并有佛现身说法。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1-3-3 罗婆那王请佛上山 ▲此图将罗婆那王请佛上山与释迦佛上山说法的两个场面紧紧相接,使画面更紧凑、情节更明了。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1-3-4 导师上山▲《楞伽经》云: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受罗婆那王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画师据此,画三人登山,以示诸大导师。有趣的是,最后一人是个小孩。五代 莫高窟61窟 南壁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分布表

敦煌遗书中发现有三种《楞伽经》译本,总数约在一百二十件以上,以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为多。敦煌现存的11铺楞伽经变也主要依据实叉难陀译本绘制,弥补了画史的空白,弥足珍贵。另外,这些壁画题材不见于古代印度、中亚以及中国新疆龟兹等地的石窟中,表明它们很可能是唐代敦煌画师的独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