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0:04:02

点击下载

作者:罗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试读:

课题参加人员及分工

项目主持人 罗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人 刘静菲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刘江荣(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

曾丽(北京西藏中学工作人员)

李秀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黄鑫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吴建伟(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白晓慧(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张靖(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曾静(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钟静(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吕明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具体撰写 罗莉(绪言、后记、第

章),刘静菲(第四章),刘江荣(第七章),曾丽(第

章),李秀阳(第五章、第八章),黄鑫宇(第十四章),吴建伟(第六章、十七章),白晓慧(第十一章、十六章),张靖(第十章、十

章),曾静(第二章、第十三章),钟静(第九章、第十五章),吕明辉(第八章、第十八章)

罗莉负责全稿的最后统筹、修改和补充

总序

郝时远

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自然地理、人文社会极具特色的地区。雪域高原、藏传佛教彰显了这种特色的基本格调。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是人类生活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藏传佛教集中体现了西藏地域文化的历史特点,宗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历史、语言、天文、数理、哲学、医学、建筑、绘画、工艺等知识体系之丰富,超过了任何其他宗教的知识积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十分广泛。因此,具有国际性的藏学研究离不开西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中国理所当然是藏学研究的故乡。

藏学研究的历史通常被溯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对西藏地区的记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从公元7世纪藏文的创制,并以藏文追溯世代口传的历史、翻译佛教典籍、记载社会生活的现实,就是藏学研究的开端。同一时代汉文典籍有关吐蕃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其与中原王朝互动关系的记录,就是中国藏学研究的本土基础。现代学术研究体系中的藏学,如同汉学、东方学、蒙古学等国际性的学问一样,曾深受西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但是,西学对中国的研究也只能建立在中国历史资料和学术资源基础之上,因为这些历史资料、学术资源中所蕴含的不仅是史实,而且包括了古代记录者、撰著者所依据的资料、分析、解读和观念。因此,中国现代藏学研究的发展,不仅需要参考、借鉴和吸收西学的成就,而且必须立足本土的传统,光大中国藏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作为一门学问,藏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究领域,“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即是立足藏学研究综合性特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自2009年“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制定了《“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采取发布年度课题指南和委托的方式,面向全国进行招标申报。几年来,根据年度发布的项目指南,通过专家初审、专家委员会评审的工作机制,逐年批准了一百多项课题,约占申报量的十分之一。这些项目的成果形式主要为学术专著、档案整理、文献翻译、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类型。

承担这些课题的主持人,既包括长期从事藏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也包括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后生晚辈,他们的学科背景十分多样,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法学、语言学、生态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农学、地理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等诸多学科,分布于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委员会在坚持以选题、论证等质量入选原则的基础上,对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这些藏族聚居地区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些地区的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大都具有藏学研究的实体、团队,是研究西藏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力量。“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具有时空跨度大、内容覆盖广的特点。在历史研究方面,以断代、区域、专题为主,其中包括一些历史档案的整理,突出了古代西藏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在宗教研究方面,以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及其影响、寺规戒律与寺庙管理、僧人行止和社会责任为重点,突出了藏传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研究方面,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突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也是没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的中国实践,其开创性自不待言。同时,以西藏自治区现代化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面对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特点、社会结构等特殊性,而且面对境外达赖集团和西方一些所谓“援藏”势力制造的“西藏问题”。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也必然包括针对这方面的研究选题。

所谓“西藏问题”是近代大英帝国侵略中国、图谋将西藏地区纳入其殖民统治而制造的一个历史伪案,流毒甚广。虽然在一个世纪之后,英国官方承认以往对中国西藏的政策是“时代错误”,但是西方国家纵容十四世达赖喇嘛四处游说这种“时代错误”的国际环境并未改变。作为“时代错误”的核心内容,即英国殖民势力图谋独占西藏地区,伪造了一个具有“现代国家”特征的“香格里拉”神话,使旧西藏的“人间天堂”印象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并且作为历史参照物来指责1959年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诋毁新西藏日新月异的现实发展。以致从17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众多西方人(包括英国人)对旧西藏黑暗、愚昧、肮脏、落后、残酷的大量实地记录,在今天的西方社会舆论中变成讳莫如深的话题,进而造成广泛的“集体失忆”现象。

这种外部环境,始终是十四世达赖喇嘛及其集团势力炒作“西藏问题”和分裂中国的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前苏联国家裂变的进程,达赖集团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展开了持续不断、无孔不入的分裂活动。达赖喇嘛以其政教合一的身份,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非暴力”的“和平使者”,另一方面则挑起中国西藏等地区的社会骚乱、街头暴力等分裂活动。2008年,达赖集团针对中国举办奥运会而组织的大规模破坏活动,在境外形成了抢夺奥运火炬、冲击中国大使馆的恶劣暴行,在境内制造了打、砸、烧、杀的严重罪行,其目的就是要使所谓“西藏问题”弄假成真。而一些西方国家对此视而不见,则大都出于“乐观其成”的“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意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西藏自治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正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西方世界不能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达赖喇嘛不能接受西藏地区彻底铲除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残存的历史影响。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舆论中,有关中国的议题不少,其中所谓“西藏问题”是重点之一。一些西方首脑和政要时不时以会见达赖喇嘛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西藏问题”的关注,显示其捍卫“人权”的高尚道义。其实,当“西藏问题”成为这些国家政党竞争、舆论炒作的工具性议题后,通过会见达赖喇嘛来向中国施加压力,已经成为西方政治作茧自缚的梦魇。实践证明,只要在事实上固守“时代错误”,所谓“西藏问题”的国际化只能导致搬石砸脚的后果。对中国而言,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没有改变,推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是由中国确定的,中国具备抵御任何外部势力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关注了国际事务中的涉藏斗争问题,而且尤其重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议题。

在“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进程中,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落实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是课题立项的重要指向。“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过程。如何把西藏地区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发展,而且需要科学研究的智力支持。在这方面,本项目设立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课题,诸如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评估,西藏民生改善的目标与政策,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及其管理能力,西藏特色经济发展与发展潜力,西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国内外贸易,西藏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及其跨越式发展等研究方向,分解出诸多的专题性研究课题。

注重和鼓励调查研究,是实施“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的基本原则。对西藏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涉面甚广,特别是涉及农村、牧区、城镇社区的研究,都需要开展深入的实地调查,课题指南强调实证、课题设计要求具体,也成为这类课题立项的基本条件。在这方面,我们设计了回访性的调查研究项目,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藏区调查基础上,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回访性调查,以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微观社区的变化。这些现实性的课题,广泛地关注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人口、妇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改善问题,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技艺、风俗习惯等文化传承问题,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农牧业、旅游业、城镇化等经济发展问题,自然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保护问题,等等。我们期望这些陆续付梓的成果,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西藏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反映藏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体现科学研究服务于实践需求的智力支持。

如前所述,藏学研究是中国学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学术事业方面的重要支点之一。“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涉及的学科众多,它虽然以西藏等藏族聚居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从学科视野方面进一步扩展了藏学研究的空间,也扩大了从事藏学研究的学术力量。但是,这一项目的实施及其推出的学术成果,只是当代中国藏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加油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藏学研究综合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加强了藏学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无论是理论预期还是实际过程,都面对着诸多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特点的现实问题,其中包括来自国际层面和境外达赖集团的干扰。继续深化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

在“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进入结项和出版阶段之际,我代表“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项目领导小组几年来给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对“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协调联络、监督检查、鉴定验收等方面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承担“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成果出版事务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课题鉴定环节即介入了这项工作,为这套研究成果的出版付出了令人感佩的努力,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2013年12月北京

绪言

文化,是观察一个地区发展态势的最佳对象。兴盛的文化,不仅在无形中提升着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也以醒目的姿态充当着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发展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逐渐形成和积淀了只属于某个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藏民族的确孕育了流金溢彩的文化,也繁衍了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产业。一

20世纪下半叶,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一般制造业加速向后发国家地区迁徙,城市功能由生产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转型,各种资源的全球流动速度加快,新兴国家和城市不断崛起,几百年来西方国家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为国家和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是一些发达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文化和文化产业对城市乃至国家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特别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既是现代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动力。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一种[1]“硬实力”。因此,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被认为是国家和城市复兴的必不可少的路径。发达国家政府和学术界所论及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其核心理论是创新(创造性),是以国家和城市的振兴为目标,在创新这种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激发个人创造、发展新型服务业(主要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服务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和集聚能力等,同时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媒体产业,以推动产业升级。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打破了各种文化行业之间的界限,图像、文字、影像、声乐被整合,文化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新兴文化行业层出不穷,新媒体产业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通过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来振兴城市,其重要性与欧洲文艺复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正进入一个大调整期,未来生产向着品质化、趣味化、环保化、精神化、经验化等方面发展,文化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崛起,将为世界带来全新的面貌和体验,文化在经济的舞台上已不只是配角,更要担当日趋活跃的主角。从世界范围来观察,美国文化产业的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年产值只排在汽车工业之后,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超过汽车工业占据首位。

在我国,文化是宣传、文化等行政部门的事情,如果说与经济有某些关联,也不过是经济的一个小小附庸,诸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功能也逐步从行政体制中分离出来,并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文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被纳入产业发展的轨道。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中国文化产业主要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出现,因此文化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缓慢。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浪潮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两个阶段。[2]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20世纪末,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文化领域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放开搞活。基本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包办”文化生产的局面到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生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的出现,以及政府在新媒体管理方面相对宽松的政策,为社会力量介入这一新的领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产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创造力,使人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其二,改革国有文化单位机制,激发国有文化单位活力。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产的同时,国有企业单位的改革也在谨慎地进行。起初是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商品经济规律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有文化单位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第二阶段大致是从1995年到现在,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阶段。其基本特点是人们由关注文化产品转到关注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文化部在2012年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都旨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当然,促使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表现:一是以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继,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居民消费由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三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四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开始由主要关注“硬实力”向“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并重转变。这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环境。同时,面对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我国文化产业亟须与国际接轨。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各国的实践表明: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藏族文化产业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独树一帜,音乐、影视率先出击,深得国内外听众和观众的喜爱,一些有实力的藏族歌舞家踊跃参与各种大赛,西藏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都推出了一批藏族原创音乐制作人,深受群众欢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百家涉藏网成为推介藏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西藏还多次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事实证明,藏族文化产品深受欢迎,藏族文化产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成为当代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

西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经济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然而,人们对西藏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了解是十分有限的。本课题旨在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进行一些初步探索,并总结、归纳出西藏文化产业现实的状况和特点,探索西藏是否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与潜力,以及西藏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西藏及其他藏区,有一点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有相似之处的,就是文化产业是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在今天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选择之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选择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在经历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后,一般是后工业化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推动的产物和选择。西藏的文化产业则是在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三、二”向“三、一、二”转变的产物和选择。这种选择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同,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强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后盾。第一产业是西藏的主体产业,也是西藏国计民生的重要依托,由于西藏生态的决定性地位,第二产业并不是西藏的最优产业,而西藏的第三产业也并不是建立在发达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之上,是由于西藏自然条件的超常规要求,造成了运输、邮电、商业甚至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相对其他产业的超前发展。因而,西藏文化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从总体上是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自然环境又极其严峻的条件下进行的,必定有其自身独特的条件和因素,不可与一般地区相比,更不可与发达国家相比,当然,更不可拿发达国家或一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来要求西藏。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国官方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意义上理解、使用着这一概念。西藏必须有自己的路径和渠道发展属于西藏自身的文化产业。

另外,众所周知,西藏文化独具魅力,但人们对西藏文化,特别是西藏文化产业的了解实际上非常有限。

其一是因为藏民族所世居的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存环境最严酷的极地板块,其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势结构、气候特征及独特的资源都使人类面临严峻的考验。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像青藏高原那样带给世人如此莫名的诱惑。“一位哲学家在漫游西藏后感慨万千,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站在这冰峰雪岭上沉思默想一分钟,哪怕是历尽世间所有的苦难也是值得的;一位歌唱家感受着西藏高原风神的亲吻和雨神的拥抱,以她那风靡海内外的声音,把西藏唱作‘没有阴影的家园’,喃喃诉说着:‘我为诱惑而来’,‘我为您感召而来’。然而,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那诱惑的具体所在、具体所言……或许,西[3]藏的诱惑首先是大自然的奇迹。”的确,这里曾是一片在第三纪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从古海里崛起的高地;曾经是波涛汹涌的海洋,后成为举世瞩目的万山之源、有众山之王美称的珠穆朗玛峰,身处地球之巅。许多证据表明,青藏高原至今仍在继续长高。到这里旅游的人们,时常可以发现古海生物的化石,看到板块撞击的地层曲线,形象地感受着我们这个星球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着另一种更为辽远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而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以及绝佳的生态环境,生长着数量惊人的野生动植物。西藏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而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鸟在蓝天中翱翔,兽在草原上奔跑,鱼在河湖里畅游,动物遍布山川河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构成了一副极其丰富多彩而又神奇奥妙的大型立体画卷,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天然动植物园”。高原的主人——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利用野生动植物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成了藏族人民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

其二,西藏的魅力在于其神秘的文明和文化。千百年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高原历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创立了不朽的业绩,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藏族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应该是一个整体,涵盖了关于藏民族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行旅在青藏高原,会被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藏族人民而深深地感染和震撼。雅鲁藏布江是藏族人民的母亲河,它哺育出最早的藏族儿女。他们在河谷耕耘,在草原游牧,在丛林狩猎,在大地迁徙,写下了一部既与大自然相适应,又与大自然相抗争的民族文明发展史。正是从他们对天空的瞩望、对山野的亲情中,发展出了富有高原特色的天文历法、民族医学,发展出了自己的戏剧和绘画、歌舞艺术。金顶闪烁的寺庙,是青藏高原随处可见、不可或缺的另一道风景。一千多年来,佛教一直是多数藏族群众的信仰,充满形式感的各种宗教活动,包含了高原人民对生活的哲思、热望和祈盼。今天,在西藏人民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漫长的宗教历史的影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深深潜入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心灵的宗教感情和让人崇敬又有些生畏的西藏文化,正以其壮美、深邃和神秘感召着世人。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西藏的文化产业也是独具魅力的,西藏因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形态各异、文化内涵不可替代,西藏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藏民族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内地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明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藏香、藏纸、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这些既是藏民族千百年来执守高原的生存之本,也是今天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据和载体。

近年来,随着外界想了解西藏的愿望的提升,西藏自治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西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文化产业有了一定发展,西藏自治区的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繁荣壮大,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截至2011年7月,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4]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近20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但发展速度迅猛,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渠道,也使藏族文化产业初步产生了一些影响。

近10多年来,西藏不少藏民族的企业精英们,也注意到了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与比较优势,并用自己的行为捍卫着自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西藏由于地处世界屋脊,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文化产业可以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西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三是藏族人民本身非常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业,甚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特别是在“将西藏建设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倡导下,藏族人民发展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动力更是十足,加之国家和西藏地区较好地注意到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使西藏的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色迅速在西藏及其他藏区发展起来,带“藏”字的文化产品甚至风靡全球。

但我们深知,就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目前的确还只能是初具规模,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优势,并且市场化程度低,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方面,西藏还有较多羁绊,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低,难以成为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力量,与发达国家之间和国内一般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文化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和高端产业,影响整个产业的生态和效益,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同时还是传统产业各分散产业链的黏合剂和润滑剂,现代新兴产业的助推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西藏将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但当前目标定位还比较低,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3%,因此,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三

西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区,也是世界旅游资源富集地之一。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兴媒体建设,推进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这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全国上下致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形势下,西藏的文化发展得到国家如此的重视,无疑是获得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形象还没有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识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许多人虽然对西藏充满向往,但了解甚少,特别是对西藏传统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很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关于西藏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的宣传甚少,一提起西藏,人们除了知道布达拉宫,了解一点西藏音乐、影视、绘画、饮食、旅游等带有一定创意元素的现代文化产业,对于唐卡、藏纸、藏香、藏毯、藏药、建筑、服饰、装饰、雕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产业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也与各种各类学校或科研机构的人员更多地探讨西藏专门的文化现象,如历史、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而忽略从经济或产业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宣传是分不开的。二是许多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学者,大多很难专门关注西藏文化因素而对其文化产业进行研究,虽然伴随着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学者们研究西藏文化产业的浓厚兴趣,但是从西藏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尚十分有限。

从总体上说,西藏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此的认知与其作为享誉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及世界文化之瑰宝不相匹配。西藏这个地方的文化及其文化资源和产业都太需要人们去真正了解和关注,因为,在今天我们大打文化品牌、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之机,西藏的文化及其文化产业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发展的,它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具有特殊意义,一是体现中华文化安全,高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利益的安全;二是体现世界意义上的生态安全,毕竟“世界屋脊”仅此一个,也正因为如此,西藏文化也应该是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认识到这种特殊性,我们对西藏文化的认识以及以此为载体的文化产业的认识,应该放大到对“使西藏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高度。因此,本课题强调,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应该被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即以富有深刻内涵的“藏文化”(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占重要地位)为中心,但又要体现“藏”文化元素,如唐卡中的“绘”元素、藏药中的“药”元素、藏纸中的“纸”元素、藏餐中的“餐”元素、藏毯中的“织”元素、音乐中的“歌”元素、舞蹈中的“舞蹈”元素等为延伸或分支的元素文化为内容,共同打造藏族文化产业,它们是整个藏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独立打造成体系,共同促进整个藏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体现“中华特色保护地”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重视西藏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和正面宣传西藏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人士真正了解西藏,了解藏族人民的文化形态,也可使国际人士正确看待西藏文化及西藏问题,消除人们在未知中产生的困惑与疑虑。本书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的实地考证,并以系统论的理念和方法概括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概况,以期填补学术研究的不足,同时,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特点、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编制的《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将成为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着眼于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真正形成指导西藏未来10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提出,将建设“特色文化经济实验区”作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打造以“幸福西藏”为主题的世界级文化经济示范区,未来10年将是西藏面临现代化模式重大抉择的关键期。据悉,“十二五”期间,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西藏自治区将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挖掘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动漫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工艺品制作、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并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我们相信,西藏文化产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1] 关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中国第三产业》2004年第9期。

[2]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003页。

[3] 龚威健、吴雨初:《旅游在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 熊裕华:《西藏将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特色支柱产业》,http://tibet.news.cn/gdbb/2011-10/14/content_23890617_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4日。第一章藏族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千百年来,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世界屋脊”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独树一帜地创造和发展了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奇葩,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富集地。一关于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从气势恢宏的庙宇到金碧辉煌的殿堂,从浩如烟海的经书到神秘庄重的宗教仪轨,从精美绝伦的唐卡到馥郁悠长的藏香,无不体现雪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一)关于藏族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藏族人口有5416021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份。其中西藏自治区有藏族2427168人,占全自治区人口总数的90%以上,约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45%。此外,四川省有藏族人口1269120人,约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23%;青海省有藏族人口1086592人,约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20%;甘肃省有藏族人口443228人,约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8%;云南省有藏族人口128432人,约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2.4%。其余藏族散居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藏族主要生活在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部,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东西长约2700千米,南北宽达1400千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4。它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四川、云南省的一部分。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三大方言,即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在西藏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和遗物,这些采集点多分布在唐古拉山脉以南至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西藏中、西部广阔区域,海拔高度在4400~4830米,气候寒冷,许多地方终年没有无霜期,其中申扎县境内绝大部分地方至今仍然是人类无法生存的“无人区”。上述发现说明,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并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相反,很有可能是古代人类生活栖息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藏族是远古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今天的藏族是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吸收周边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青[1]藏高原不仅是藏族的发源地,而且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二)藏族文化“文化”最为广泛的定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为后人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而又难以明确界定的抽象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理解、界定文化的内容、结构和功能,并试图以此概括文化的定义和本质。这样,文化的定义也就众说纷纭、难以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社会心理、道德风尚、劳动创造、社会习俗都属于文化范畴。1979年的《辞海》是这样解释和界定文化的:“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哲学界一般认为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和自身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对活动和活动的产物赋以人化的性质和形式。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之中。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今天大多数人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它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在这一意义上,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凡是超越了人的本能从而有意识地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

藏族作为我国青藏高原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造就了藏族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文化是藏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本身所处的高寒缺氧等环境因素和全民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特点,藏族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与中原的汉民族相比,藏族的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2008[3]年9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文是这样概括的:藏民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面对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汉族等中国其他民族以及南亚、西亚一些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借鉴过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西藏文化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代表着东方文化风格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板块上对生活在此的藏民族的语言、文学、历算、音乐、建筑、工艺美术、雕刻绘画、教育等的丰富和发展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使其形成了与此相对应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从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精神信仰,从文学艺术的故事传奇、合唱群舞、工艺美术到其生产生活方式莫不自成体系。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也构造了藏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服饰、居住、医药文化,有别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并且历史悠久,亘古传承,堪称世界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自20世纪初以来逐步兴起的世界“藏学热”,其焦点主要集中于政治、宗教、风俗等问题,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著名学者丹珠昂奔对藏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首先对藏族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藏族文化是一种以藏族原始信仰、本教文化为基础,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导,并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丹珠昂奔认为,以藏传佛教文化为灵魂或者说核心、指导的藏族文化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以大藏经为代表的经籍文,二是以“政教合一”为特点的制度文化,三是以活佛转世制度为特点的寺院僧侣文化,四是以颂扬、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五是以礼佛、转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丹珠昂奔认为藏族文化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藏族文化是一种倡行和平主义的文化,反对战争和相互残杀,主张人与人应和平相处;二是藏族文化是一种倡行人性主义的文化,强调行善修好、慈悲、博爱;三是藏族文化是一种崇尚利他主义的文化,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为他人服务;四是藏族文化是一种出世主义的文化,它追求出离[4]人世,获得正果。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方面,藏族文化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和借鉴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藏族文化始终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这种区域性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宗教色彩相当浓厚。藏族文化作为文化的融合点,正是因为不断吸收外来不同文化的积极因素,才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

[5]新。二藏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性表征,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产品,文化的进步是通过其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决定的。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都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藏民族也不例外,并且是在世界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板块上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

按照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藏族文化分成很多类型:

以社会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藏族文化;

以生产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藏族农业文化、藏族牧业文化、藏族城镇文化等;

以宗教信仰的不同,可以分为史前信仰文化、本教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

以文化资源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以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可以分为可开发文化和不可开发文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以分为可再生文化和不可再生文化。

当然,还可以从许多其他的角度来进行划分。鉴于本课题是对藏族文化产业的研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遗产[6]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将藏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藏族的文化进行重点探讨。(一)藏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代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现代重要史迹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或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在藏族文化资源中,宫殿、寺庙、园林和人类文化遗址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目前,西藏自治区有各类文物点42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3处,国家级[7]历史文化名城3座,馆藏文物数十万件。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藏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拉萨的大昭寺也加入了该名录。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是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凭添了几分灵秀。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的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建筑艺术的杰作。

西藏最具盛名的宫殿,当然非布达拉宫莫属,每年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此一睹“世界屋脊明珠”的风采。布达拉是“普陀罗”的藏语音译。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壮丽雄伟的建筑之一,是西藏最典型的建筑群。相传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后因雷击仅存法王洞与超凡佛殿两处。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殿的遗址上建立了白宫部分,后来第巴·桑结嘉措于1690年在白宫的西面加建红宫,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专门派人进藏参加工程建设,布达拉宫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扩建后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主要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形式——石木结构等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是藏族规模最大的宫殿城堡式建筑群。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从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总能给到过这里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的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五世达赖生平,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和大量佛像金[8]刚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丝毫不为过。

藏族地区的寺庙林林总总不下几千座,其中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黄教六大寺之一,也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前哲蚌寺的僧众共有一万多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9]的白色建筑群依山布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寺庙不仅是僧众吃、住、学,进行语言、文字、诗歌等文化事业活动的场所,而且是藏族社会政教活动的中心,兼宗教活动场所,带有行政职能的经济实体等多重任务。哲蚌寺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立柱上的雕刻也十分细致,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以及佛像、壁画等作为修饰,使这一闻名中外的古寺显得更加庄严华丽,成为国内外佛教徒和游客朝拜观光的佛教圣地。

位于昌都镇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的卡若文化遗址,被藏学界、考古学界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公认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卡若,藏语意为“城堡”。卡若遗址是西藏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新石器遗址,该遗址面积大,保存情况好,文物堆积层丰富,文物分类繁多,有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斧类、石钻等石制生产用具,有环、珠镯等装饰品及土陶制品,还有谷物、兽骨等,这些对研究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西藏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意义。卡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追索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而且用事实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曾经使用简陋的工具,为开发这片广袤的大地付出过辛勤的汗水。

近代西藏的园林建筑以位于拉萨市西郊的罗布林卡为代表,展现了藏族特有的物质文化资源的魅力。林卡,藏语意为“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命名,最早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从七世达赖喇嘛开始,历任达赖喇嘛在夏天都要从冬宫布达拉宫移居此处,在此处理宗教及政务。林卡内按照功能的不同,又划分成许多景区,利用树木、建筑、花草组成各种景致,亭台楼阁及壁画装饰都美不胜收、富丽堂皇、优雅别致。此外,院内有花木100余种,全盛时代达300多种,称其为西藏园林之冠也确实是名副其实。(二)藏族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密切相关的,也是我们近些年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自2005年起,西藏自治区先后向文化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4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西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位;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6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着包括佛教音乐、传统音乐、舞蹈、藏戏,以及藏族邦典、卡垫织造、藏族造纸、传统医药等各项传统技艺。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办公室介绍,近30年来,西藏有关部门对流传于民间的戏剧、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积极搜集、整理,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10]篇,专著30多部。

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拳术类、传统手工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10个类别。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和民间说唱艺术;二是表演艺术,包括歌舞、藏戏;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藏族人生礼仪和民俗节日;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包括本教、藏传佛教;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藏毯、藏纸的制作工艺、藏式木雕家具的制作和面具的制作艺术;六是藏医药;七是文化空间,主要指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晒佛”活动的各地藏传佛教寺院及其所在的较大区域。

具体来讲,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以下六大类(见表1-1)。

第一,口头传说和表述,主要指的是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与民间说唱艺术。藏族的神话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平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人类起源的猕猴神话、天和地是怎样来的,到青稞种子的来历、大地和庄稼的由来,可谓包罗万象。另外,对于各路神仙的记载也不计其数。而提到传说,就不得不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吐蕃时期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见证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中原王朝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对于他们的传说数量也是最多的,禄东赞破难题为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娶公主的传说在藏族人民中就广泛流传。人们赋予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这两位历史中本就存在的人物以神话色彩,如说文成公主带进了绿、蓝、黄、白和黑的五种颜色的羊;又如描写金城公主带的一个神奇的宝镜,在西宁附近的地方被打碎,变成日月山,阻挡了退路,她便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拉萨。还有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女神贡唐拉姆的传说等。

藏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是藏族悠久丰富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表1-1 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续表

藏族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因为它来自民间,这些故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传递了藏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故事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它富有生命力。在藏族的说唱艺术中,有一部享誉中外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那就是《格萨尔》。它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其传播地域之广、涉及语言之多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格萨尔》史诗堪称人类伟大的口头表达艺术生动鲜活的样本。《格萨尔》不仅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还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第二,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歌舞和藏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是众所周知的,藏族舞蹈的步伐和动作也很特别,能给看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辨识度很高。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分布的现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