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论症话健康(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4:41:08

点击下载

作者:沈国芳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谈医论症话健康(第一辑)

谈医论症话健康(第一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谈医论症话健康(第一辑)作者:沈国芳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18ISBN:9787313165558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让医学科普服务市民健康生活“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自2014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和运作管理。到目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已在全市成立了40个工作站、227个服务点,招募志愿者4000余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一家三甲综合性医院,积极加入了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成为推进全民医学科普教育的一支重要且活跃的志愿力量。

医学科普是关系全民健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开展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社区居民的公益活动、努力提高市民健康素养的同时,承担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的实践与应用”项目建设,并获批“2016上海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品牌”重点项目,作为此重点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统筹各科室的医务工作者策划并撰写了医学科普书籍《谈医论症话健康》。

该医学科普书籍集中讲述了大众所关注的健康问题,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百姓生活。比如,《口腔黏膜养护5要诀》《“烫辣”出来的口腔癌》《专家支招,化解驾车族心血管健康问题》《拖一夜,心梗坏死面积大》《整复专家除疤有方》《肢体淋巴水肿——需要重视并坚持呵护》等,在主题选择上坚持贴近生活,在内容表达上坚持通俗易懂,在装帧设计上坚持趣味可读,读来亲切,让人受益匪浅。

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华佗仲景,医之圣也。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医学科学家辈出,他们始终以向社会大众传播医学科普知识为己任。随着对疾病“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医学科普教育正成为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前移的支柱,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和学习也会越来越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

希望越来越多如九院这样的高水平专业机构积极关心、大力支持并热心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让我们一起为上海这一座美丽的城市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6年11月8日(本序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校长、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一内科1 专家支招,化解驾车族心血管健康问题许左隽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案例

高原自驾游,酒后突发意外

王先生,55岁,私企经营者,业余时间喜欢自驾摄影。去年秋天,他与5个摄影伙伴相约结成车队,自驾赴四川九寨沟和康定采风,这些地区的平均海拔在3000~4000 m。王先生前几年曾几次出差去过西藏,都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如今除了血压偏高外,没有其他任何毛病。于是,自认为身体无碍的他安心上路了。

从上海到九寨沟总里程是2100多公里,王先生的车队沿高速公路以每天行驶50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目的地进发,从上海出发后的第五天就到达了九寨沟。可是就在抵达当天晚上8点,王先生在酒店房间里突感胸闷、胸痛,浑身冒冷汗,幸好被同房室友及时发现送医救治,经心电图检查被诊断为急性心梗。经药物控制稳定后,他被连夜送往成都大医院做了支架手术,总算把性命保住了。

专家解读

几年前身体OK,并不代表现在没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自驾游越发热火起来,不少中老年人也加入到自驾一族中,这也让自驾途中的健康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去中西部高海拔地区。其实,王先生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几年前曾去过西藏,但是,一个中老年人几年里的身体状况会差别很大,以前去高原没事,并不代表如今的身体就能适应。况且,近年来,王先生工作繁忙应酬多,还患上了高血压,已具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更需要引起重视。因为高原的低氧环境更容易使血压出现波动,增加心脏负荷,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加之,连日来,每日500公里的高强度驾驶,也容易使人精神紧张,身体疲劳,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的意外。

专家支招

高原自驾游前要做体检

无论男女和年龄,在准备去高原地区做长途自驾游前,都应该在出行前做一下行前体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每天测量血压。一般认为近期的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是可行的范围,超过此范围需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②做心电图、血常规和胸片等检查,了解自己心脏基本状况;既往有或怀疑冠心病史的,最好行前就诊于心血管门诊做专业风险评价;如原有下肢水肿者,需加做双下肢动静脉B超,了解下肢血管状态,如发现下肢静脉有血栓出现,则不建议每天持续2小时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长途驾驶,以防下肢血流缓慢血栓形成、脱落并阻塞肺动脉出现肺动脉栓塞等危险。③中老年人做心肺功能测试。如心动超声和肺功能测试试验,了解自身的心肺功能状况是否能适应高原地区的低氧环境,如果发现在平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已经有异常,则应立即终止出行计划。

TIPS

自驾游必备应急药品(1)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主要针对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在驾驶或游玩途中,若突发心绞痛时,服用此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为接下来去医院就诊赢得时间。(2)利尿剂:一些人在长时间驾驶后,会出现两腿水肿,有些人在高原地区还会出现气急、肺水肿等高原反应,此时,服用利尿剂可以暂时帮助患者有效排水,减轻不适症状,为进一步就医救治做好准备。(3)吸氧机(氧气瓶):这对去高海拔地区自驾游者尤其需要。当出现头晕、气急、胸闷、头痛、乏力等缺氧症状时,通过适时吸氧就能有效缓解。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当出现心脏不适症状时,适时吸氧也能缓解症状,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先机。

健康提醒

开车出行,找一条轻松、快捷的路段

对于每天需要开车通勤的上班族来说,最头痛的就是,遇到助动车乱窜、堵车等复杂的交通路况,这不由会使你交感神经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情绪紧张、焦虑、愤怒,长此以往,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自然也容易找上门。所以,我们不妨每天早出门15分钟,稍稍绕一些路,找一些车流量少的清静路段,从而避开车流高峰。在轻松、快捷的路段上驾驶,这是每个驾车者都愿意的。2 年轻的老烟民熬夜突发心梗许左隽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先生今年35岁,却是个有近20年烟龄的老烟民,而且他平时经常熬夜,生活非常不规律,但由于年龄较轻,平时没有不舒服,从不注意身体情况。这天凌晨,张先生因为种种原因彻夜未眠且又吸了大量烟,随后出现了胸痛、大汗,症状时轻时重,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眼前发黑。张先生认为当时是凌晨,想坚持到早晨,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再去医院看病,而且自己平时身体很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张先生的胸痛症状始终不能缓解,在发病4个小时后家属将其送到附近的医院。

刚到医院,张先生就出现了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急诊心电图检查显示张先生出现室颤,在除颤后张先生恢复意识,复查心电图显示张先生得了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梗!从发病到入院,大约5个小时,心内科医师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为患者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张先生胸痛明显缓解,转入心内科监护病房继续药物治疗。

专家点评(1)目前已证实,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导致动脉斑块形成,使血管变窄,而且急性大量吸烟也可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本案例中,张先生虽然年轻,既往没有任何疾病,但他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而且他大量吸烟,毫无节制,因此可以断定,吸烟是诱发他本次心梗的重要原因,所以冠心病患者戒烟非常重要!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抵制吸烟。(2)张先生发病后虽然没有及时就医,但显然他非常幸运,发生室颤时刚好来到医院,如果当时不是在医院,张先生的命运可能就截然不同了!急性心梗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发病后随时可能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导致猝死,张先生就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所以越早就医,预后就越好,一旦不适及时就医,不能强忍,否则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3 拖一夜,心梗坏死面积大卞玲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薛超 心内科主治医师

案例

82岁的赵大爷平时非常注意身体健康,家里常备了各种非处方药。一天傍晚7点,他吃完晚饭后觉得胃部不适,有轻度出汗,但是可以忍受,吃了点胃药症状有所缓解,就没有注意。半夜,赵大爷再次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比之前严重,可是他怕麻烦老伴,就继续忍着,好不容易熬到早晨才去医院看病。

经检查,心电图显示赵大爷得了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收入院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最终康复出院。虽然目前身体没有大碍,但医生告诉他,如果早点就诊,心肌坏死的面积会更小。

专家点评

赵大爷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而延误就医,虽然通过治疗没有生命风险,但是延迟就诊导致他心肌梗死的范围增大,日后心衰的风险增大。这个案例提示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认识并不是所有心肌梗死患者都表现为胸部不适,约50%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典型的胸闷、胸痛,而可能表现为胃痛等症状。尤其是高龄老人或者患有多年糖尿病的患者,症状多不典型。

其次,有些心梗患者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有腹部压痛及肌紧张,也有些人初发就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表现为突然的呼吸困难,更有些老年人表现为头晕、抽搐、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最后,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者突发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尤其是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冠心病高危因素人群,应该及时就医,排除心肌梗死等疾病,避免出现延迟就诊导致死亡或者心梗面积扩大等不良后果。4 乱停药,心梗会“复发”殷兆芳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案例

今年62岁的张先生,离异后一直独居,几乎天天打麻将。3个月前曾因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及时做了支架,手术很成功。出院后,张先生在最初一段时间里,规律服用医生交代的5种药物,并戒烟1个月。但不久后,张先生又回到麻将室并开始吸烟了。更糟糕的是,感觉一切良好的张先生任性地停用了所有冠心病药物。

结果在停药后的第5天,距离第一次心梗不到3个月,张先生再次因为心肌梗死入院。虽然经过医生积极抢救,张先生又一次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再次心肌梗死还是对他的心室功能造成了影响。

专家点评

在临床上,很多心梗患者抢救成功后,不注意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导致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这个案例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不能随意停药。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有擅自停药的情况,这是对自己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停药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像张先生一样自我感觉良好就停药;有的因为听说药物副作用多就停用;有的因为担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会引起出血就停药了……我们见过许多因乱停药引起惨痛教训的案例,有的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建议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在医师指导下坚持用药,发现症状好转时,如果希望停药或减量,应先咨询医生。

第二,对目前的治疗、处方或药物不良反应有疑虑或担忧时,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第三,心梗治疗中,生活方式的调整十分重要,应注意戒烟,作息规律并合理锻炼,否则可能再次引发心梗。5 反复胸痛老硬扛,反而丢命殷兆芳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案例

74岁的周阿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多年。她一直有心绞痛症状,但是担心一去看病,一辈子都不能停药,所以一直没进行规律诊治。半年前,周阿姨反复出现心绞痛,稍一活动症状便加重,这次她急了,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她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和高血压,劝她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但她一听说要做冠脉造影,且可能需要放支架时,立即拒绝,只要求药物治疗。她认为又不是一直胸痛,休息一下就缓解了,不会危及生命。接诊的医生反复劝说无效,只能叮嘱她规律用药,碰到胸痛急性发作及时就诊。

不久后,周阿姨反复胸痛发作加重3天,持续胸痛伴出冷汗、气急15小时后又到医院就诊。据家属说,周阿姨一直想多熬一熬,看能否挺过去。到急诊室时,周阿姨的脉搏、血压已经测不出来了。接诊医生迅速做出诊断,启动心梗急诊PCI绿色通道,急诊造影发现冠脉3支血管均已闭塞。尽管心内科医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为其开通了梗死相关动脉,应用了最佳治疗方式,但终因治疗不及时,周阿姨在2天后因心源性休克去世。

专家点评

我们都希望周阿姨的悲剧不再发生,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发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讳疾忌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二,出现心绞痛等症状,要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帮助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评估,根据情况选择单纯药物治疗或血运重建加药物治疗。早期对缺血心肌进行干预,可降低死亡风险。

第三,一旦出现持续胸痛等症状,要第一时间就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错过心肌梗死的最佳再灌注时机,预后往往不佳。6 糖尿病筛查 仅查空腹血糖并不够陆颖理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教授

糖尿病是一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也是目前中国和全世界面临的极大挑战之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约1.139亿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另外,还有40%~50%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前期”、“隐匿性糖尿病”患者。重视对2型糖尿病的筛查,对改变疾病进程和减少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那么,哪些人要重点筛查糖尿病,又该怎么筛查呢?

四类人应重点筛查糖尿病

第一,如果家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筛查,至少一年检查一次。第二,肥胖人群(体重指数大于28),25岁以上就应每年定期筛查糖尿病。第三,高血压人群,应该定期筛查血糖。第四,经常有顽固性感染者,如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不愈,应深入检查血糖。最后,健康人群,也没有家属患糖尿病者,建议在35岁之后每年检查一次。

糖尿病筛查查什么

说起血糖检查,很多人将其等同于检查空腹血糖。其实,糖尿病筛查并不是只查空腹血糖就足够了。门诊中经常有患者表示“之前也每年体检,从来没有发现血糖高,怎么就突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了呢?”再仔细询问可以发现,他们在体检中检查的项目仅为空腹血糖,检查结果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高值,但是机器不会告诉他已经是空腹血糖受损,所以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的血糖很正常。

糖尿病筛查重点有4个项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前三项是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当时的血糖指数,因为每个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空腹血糖高,有的餐后血糖高,有的晚上血糖高……仅查一项,很容易造成漏诊,所以提醒市民,筛查时不要怕麻烦,应尽量做全检查项目。最后一项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则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三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在筛查时建议检查该项指标,因为它也是确诊为糖尿病之后观察治疗进展、调整治疗方案的很好依据。

哪些人要做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规筛查项目,还有一项很有意义的检查,那就是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这是一项近年来投入临床应用的监测项目,是了解血糖变化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通过动态监测,有助了解个人的血糖变化特点,便于“量体裁衣”,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可以进行这项检查。

还有一类特殊人群——妊娠期女性,如果该女性本来就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发生妊娠糖尿病,又或者妊娠期血糖处于正常高值,则建议做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因为妊娠期糖尿病如不予干预,则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等,羊水过多、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会增加。但是这类患者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期间,又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可造成胎儿智力低下,甚至无脑儿。所以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优生优育。尤其现在二胎放开后,二胎妊娠妇女的并发症风险增多,糖尿病就属于常见的一类并发症,所以务必要做好早期干预。

预防并发症关键要平稳控制血糖

2016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为“着眼糖尿病”,它的含义不仅是要提醒大家重视糖尿病,其中提到的“眼”,即视网膜病变,也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各类并发症的风险随之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眼底病变,而且这种病变往往是不可逆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旦导致失明,多无法挽回视力。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最重要的就是要平稳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正规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同时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避免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尽早戒烟,因为吸烟对眼底、下肢血管病变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是一种危险因素;除了定期监测血糖,每年应做眼底检查,还可以在糖尿病或眼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有助于预防视网膜病变的药物。

血糖控制不佳?仔细找原因

应该说,糖尿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如能将血糖控制好,可以避免、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中长寿者也并不少见。

那么,为什么生活中仍然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也日益多见呢?血糖控制不佳,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不重视。多数人认为没必要进行糖尿病筛查,或者在体检发现异常后也不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觉得“没症状”、“无所谓”。

第二是没有正规治疗。有些人相信偏方、草药,或者轻信网络谣言,而不相信科学,对医生的建议置之不理。有些人对于需要长期坚持应用的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不能遵医嘱严格执行,导致血糖波动。

第三,确实有一部分人血糖不容易控制好。这种病情极不稳定、血糖波动范围大且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又被称为“脆性糖尿病”,临床上确实难治,让患者无所适从,也让医生头痛。脆性糖尿病患者通常体型比较瘦,胰岛功能极差,病情极不稳定,即便是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几乎恒定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也会出现莫名的显著波动。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对胰岛素注射剂量的调节又十分敏感。需要明确的是,血糖指数忽高忽低,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所以这部分患者更加需要充分认识到危险性,努力配合医生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复查,最好1~2周随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家中建议自备血糖仪,进行多点血糖监测。

另外,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如果在治疗同时,生活方式却不健康,如饮食不注意控制总能量、吸烟、喝酒、缺乏运动……对血糖的控制明显不利。再好的药物也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起到效果。7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吗叶林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陆颖理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尽管近年来国人的健康意识在加强,但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糖尿病与吃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反而得糖尿病的患者多了?糖尿病尽管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但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生活条件是比以前好了,人们吃饭、出行的方式却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以车代步而懒于运动,再加上吸烟、环境污染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问题,都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中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说“糖尿病完全是吃出来的”显然有些片面,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糖尿病的确与吃得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罪魁祸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可以使能量囤积,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胰岛素的质量差了,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正常剂量的胰岛素无法使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因此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长此以往的高负荷,使得胰岛B细胞因疲惫而功能下降或衰竭,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治疗“基石”——管住嘴

糖尿病治疗包括“五驾马车”,分别是饮食治疗、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使用降糖药物。而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第一驾马车,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饮食治疗的原则首先是合理控制总热能,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理想体重为标准体重±10%。

接着要做到均衡饮食,任何一种食物都无法含有所有营养素,只有通过多种食物混合才能达到营养全面,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做到勿挑食、勿偏食,粗粮、细粮搭配,荤菜、素食搭配,选择食物品种的多样化是均衡膳食、获得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少量多餐,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又可减轻胰腺负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进3餐,另外,将正餐的主食匀出1/4的量作为加餐,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发生,也可保证餐后血糖不会波动太大。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还存在种种误区,现将临床中总结出的糖尿病饮食误区分析如下。

误区一: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标准体重,摄入和各自的标准体重及活动强度相一致的食量,若采用饥饿法就可能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大而加重病情。

误区二:“糖尿病食品”和“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糖尿病食品”常常是指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荞麦、燕麦。尽管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的时间较长,但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而“无糖食品”实质上只是未加蔗糖的食品,某些食品是用甜味剂代替蔗糖。所以吃“糖尿病食品”和“无糖食品”的量应与吃普通食品的量相等。

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副食少吃饭

肉、蛋、鱼虽然含糖量不高,但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可转变成葡萄糖。若碳水化合物不按照60%~70%的比例摄入,将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 g;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并能引起高尿酸血症。

另外,坚果类(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成为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消遣食品,随时随地拿来品一品。这些坚果类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富含油脂,30粒花生米等于一匙油,一个人1天吃3匙油,其脂肪的摄入量就差不多了。大量花生、瓜子、杏仁的摄入,不仅使热量大为增加,而且可能使血脂紊乱。所以,吃花生、瓜子时要计算量,同时要减少油的摄入。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素菜少吃肉

因为肉类食品摄入减少,势必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缺少肉类食品的食谱,由于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饥饿,这样不易坚持饮食治疗。

误区五: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水果甜,很多患者提起水果如“谈虎色变”,自患病后不敢问津。其实水果不仅口感好,还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要适量。水果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并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选择含糖量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相对而言,猕猴桃、草莓等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患者较为合适,而香蕉、菠萝、葡萄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太多。

总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病,它不是一下子吃出来的,但是与长期的饮食不合理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饮食原则应该是在限制总能量的前提下保持营养均衡。糖尿病治疗不仅要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还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科学饮食与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而非糖尿病患者也应做到科学饮食和均衡饮食,并注意合理的运动,这样糖尿病才能相对地远离我们。8 多年顽固甲亢还能治愈吗马玉波 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不少患者病情顽固,有些治疗二三十年以上都无法显著缓解。即使如此,仍有办法根治,比如服用同位素“碘131”。由于该方法缺少科普,人们又担心射线危害,此前不为人所熟知。

甲状腺位于人体颈部前方下段的气管两侧,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出生前就已成熟。它专门分泌甲状腺激素,总管人体所有的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平衡,一旦出差错,就会引起各种甲状腺疾病,例如激素分泌过多、功能过于旺盛,就是“甲亢”。

甲亢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一些因素可能产生缓慢的诱发作用,比如遗传因素、甲状腺自身免疫机制、长期精神焦虑、生活压力大等。从儿童到老年都可发病,20~40岁高发,女性多于男性。甲亢的本质是功能过强,引起新陈代谢活动加速加快。譬如营养消耗加快就表现消瘦和易饥饿多食,神经兴奋加快就表现心悸和手脚颤抖,肠蠕动加快就表现每日多次排便而类似腹泻。其他典型表现还有怕热、多汗、疲乏无力、激动易怒、失眠多梦、皮肤瘙痒、肌肉麻痹、颈部增粗、突眼、水肿脱发、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等。

甲亢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①病情顽固难愈,易复发;②健康损害,如体质下降、造血障碍、肝功能损伤、继发性心脏病、视力损伤、肌肉消耗萎缩、骨质疏松、突眼、脱发、皮肤色素脱失或加深等;③受病情拖累,被迫饮食忌口(如海鲜)、不能劳累等。

但是,再顽固的甲亢仍可能治愈,服用同位素“碘131”是经典根治办法之一,在国内外已有60余年应用历史。

碘131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如同“加碘盐”中的碘I(碘127),能专门被甲状腺吸收。不同的是,它可产生仅1~2毫米远的射线,正好能杀伤增生的甲亢组织而治愈疾病。它不会伤害其他组织,极少副作用,原来伴随甲亢的合并症也会因甲亢痊愈而好转或消失。

当然,如同手术后或长期治疗的终末期,同位素“碘131”治愈后可能发生永久性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这往往是甲亢治愈后难以避免的结局。不过,它可以通过终身服药加以纠正而使甲状腺功能保持正常。如同高血压、糖尿病需终身治疗的原理相似,其代价比甲亢长期不能痊愈的危害要小得多。

所以,那些药物治疗多年反复复发的患者、甲状腺明显肿大或副作用大的患者、合并肝脏和造血功能损伤而不适合传统方法治疗者、不愿手术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等,比较适合“碘131”治疗。“碘131”治疗的最终效果和目的是:甲状腺缩小到正常,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最终摆脱对医院的长期依赖和副作用困扰,缓解或消除各种不良并发症,饮食禁忌解除,恢复工作生活的担当能力,追求常人的锻炼自由、生活方式和质量。

这种治疗比较简便。除极个别病情严重者,绝大多数无须住院,约定门诊治疗,方法是将“碘131”药物口服送入,无色无味。患者在两周内即可出现好转,通常3个月内能痊愈,75%的患者仅需一次治疗就能成功,治愈后95%以上都不会复发。9 我们会呵护自己的肾脏吗马玉波 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通常我们关心自己的眼睛、心脏、肝胆,甚至呵护我们的指甲、头发、皮肤、容貌,可是谁会关注我们自己的双肾呢?可能更不知道该如何呵护。要知道肾脏可是我们身体真正的清道夫和保护神,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

肾脏的核心功能有三:(1)排泄,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废物、垃圾”。比如,肌酐、酮体、尿素、尿酸、胆原、胆红素等,维持体内“清洁”,以免中毒,保证我们的健康,这点人们最熟知。在各类肾炎肾病、结核、肾血管病、肾及肾盂或输尿管结石积水、泌尿系统肿瘤、中毒、肾衰竭等情况下,这些毒素不能排除或排除减少,淤积在体内,超过限度就会产生尿毒症。(2)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其重要性甚至更高,常被忽略。具体是维持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代谢与平衡、渗透压平衡、饮水和排尿排汗总量平衡、血容量平衡、酸碱代谢与平衡,保证蛋白质和糖分等营养物质不丢失。这些功能丧失就会产生脱水、水肿、多尿、少尿、尿频急、发热、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腰酸胀痛、头昏、休克、衰竭、酸碱中毒、尿血尿蛋白、高血压、糖尿病等。(3)内分泌功能,产生肾素,并通过肝脏和肺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维持血压平衡。有些药物治疗效果差的顽固性高血压就是因为肾或肾血管病变造成的,这点最不为人所知。

可见肾脏对健康的支撑多么重要。可是生活中我们如何关心呵护自己的肾脏呢?

呵护肾脏原则有五:(1)有肾炎肾病早治疗,防范向严重阶段发展,否则可能被迫需要长期应用激素甚至透析治疗,副作用和并发症、身体和精神痛苦、生活质量和寿命危害极大。(2)注意体检,尤其泌尿系统结石,20~60岁多发,容易发现,别大意,别拖延,否则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治疗效果,留下后遗症。(3)适当饮水,少熬夜,防止长期过劳,减少烟酒嗜好,特别是吸烟对泌尿系统的伤害隐匿而惊人,甚至是膀胱癌的第一危险因素,对双肾的危害同样不能漠视。(4)饮食不要过饱,控制食盐和油腻食物特别是高蛋白摄入比例。尽管人们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有人甚至把增加肉、蛋、奶的摄入比例看作追求西方高品质生活的象征,它可消除营养不良、增强体质、促进青少年身高发育等,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物极必反,对东方人未必都恰当,因为它们无形会增加双肾负担。各种慢性肾病、高尿酸症、痛风、结石和过敏的发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营养越好)发病率越高,其他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这些“西方富贵病”更不必说,很难撇清与营养过剩的关系。当尿液越是浑浊、黏稠、多泡沫、恶臭时,就越提示可能营养过剩了。(5)摒弃露脐露腰装和“美丽冻人”理念,注意下身保暖,防范腰背着凉受潮。

如果怀疑肾脏疾病,不免需要医学检查,大家比较熟悉的是B超、肾盂造影、CT、磁共振成像等。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叫“肾动态显像”,它是利用微量同位素示踪原理进行的无创检查。这种检查有突出的优点:①动态显示肾脏功能。能在20分钟内显示从饮水到尿液形成的过程,能显示和给出双肾功能图像、参数和曲线,清晰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或受损程度。②能准确测定出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这两项医生最看重的定量评价指标。③能了解分肾或单肾功能,避免漏诊。许多时候肾病患者一侧单肾先发病,如结石或积水,尤其是在病变早中期,受损的肾功能往往由对侧健康肾全部额外分担(正常肾脏都有这样的储备和代偿功能),因此验血查肾功能指标可能会全部正常,从而掩盖病情,耽误早期诊断和治疗。④通过复查可判断治疗效果或用于病情随访,为下一步诊疗指导方向或决策。⑤是判断和鉴别肾性高血压的唯一无创性方法。⑥还可以明确诊断尿毒症长期透析治疗导致的并发症,如甲状旁腺增生和腺瘤导致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高钙血症导致的骨外组织钙化等。

让我们关注并呵护自己的双肾吧,它会给我们更多健康回报!10 情绪也会中暑吗蔡文玮 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人们常常会发生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重者会昏迷不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因此,人们对盛夏时节的中暑十分重视,然而,你知道吗,除了“生理中暑”外,情绪也会中暑哦!“情绪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常发生在气温高于35℃,日照多于12小时,相对湿度大于80%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疲劳困乏、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缺乏、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和急躁易怒等。“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常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对老年体弱者来说,由于“发火”和情感障碍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因此,夏季要谨防“情绪中暑”。

持续闷热天气是“情绪中暑”高发的诱因,高温天气直接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同时因天气炎热人们食欲缺乏,加之出汗增多,人体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使人出现烦躁不安、动辄发火的症状,即使人们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因外界强光线产生烦躁情绪。此外,夏季昼长夜短,蚊虫干扰,气候炎热,影响安睡,使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引发疲劳,也是诱发“情绪中暑”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避免“情绪中暑”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自我心理调节。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克服性格弱点,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学会转移不顺心之事,做到既“修身”又“养生”。其次,清淡饮食,多食用一些养心、滋阴、生津的食物,如莲心、绿豆、菊花、金银花露等。再次,创造清凉居室,趁早晚室外气温较低时开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时应紧闭门窗,拉上窗帘,必要时使用风扇、空调等降温设施制造阴凉环境,可使人心静神安。最后,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自身对高温的耐热能力,也是避免“情绪中暑”的重要环节。11 重视老年人家庭护理张强 老年病科住院医师

众所周知,老年人多患有各种慢性病一,并且这些慢性病多数不可能痊愈,般只有在急性发作期进行短期住院治疗,而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时期的老人主要需要在家中进一步疗养。当今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家庭护理。因而老年人的家庭护理也日益受到重视。

家庭护理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每天要定时打扫、整理,使环境整洁舒适。最好采取湿式打扫,用抹布揩拭,拖把拖地板,以免灰尘飞扬。要定时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令也应每日通风3次,每次10~15分钟。老人房间内要严禁有人吸烟,最好不要毗连厨房,如邻近厨房最好能设法隔离,并安装脱油排气机,以免厨房空气污染影响房间。对心、肺疾病患者,有条件最好在病室内安置一架阴离子(负离子)发生器,可使室内空气清新,振奋精神,有利于病体康复。

对于因为中风偏瘫,髋关节或其他下肢长骨骨折等,需长期卧床休养的老年人,由于长时期卧床可引起众多并发症。例如,活动减少可引起肌肉萎缩、骨骼废用性脱钙、尿钙排出增加发生尿路结石、肠蠕动减弱、胃肠胀气、食欲缺乏便秘;因为长期卧床,姿势相对固定,可导致皮肤受压影响皮肤血液循环、营养供应,在骨骼隆起受压部位发生压疮,易继发感染且不易治愈;卧位时排尿不习惯,再加上膀胱肌无力,易发生尿潴留,继发尿路感染(男性老人有前列腺肥大者尤为多见);长期卧床还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所以一般慢性患者不宜长期卧床休息,在病情好转后应尽量下床活动,这对促进食欲、减轻胃肠胀气、防治便秘,加快病体康复都有益。对于年老体弱、瘫痪、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无法下床活动者,应由家属帮助他们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并进行肢体按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骨骼废用性脱钙及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对瘫痪及不能自行翻身者,应每2小时给翻动一次体位,并用湿热毛巾擦洗皮肤,用手掌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作轻轻拍击患者背部,这可以减少肺部感染与压疮发生。对于骨骼隆起受压部位皮肤要重点保护,应经常保持干燥,并使用气垫或棉制垫圈。要注意口腔护理,经常漱口清洁口腔。要定时清洗外阴部,特别是有大小便失禁者,要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干燥,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

除此以外,老年患者的护理除了生活护理外,还要注意心理护理与合理调制饮食。由于长期慢性疾病,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老年慢性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心去感化患者。要与患者促膝谈心,用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斗争的生动事例去开导启发患者,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对于慢性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适当安排文娱生活、体育活动。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克服消除不良情绪的滋长,驱散患者心头的忧郁与烦闷。

老人们在出院后仍需经常服用各种药物,定期检查随访。有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弱,需要有人给予照顾护理。这大量工作都需要亲属或陪伴人员进行,有时还需要有医师的指导。所以必要时可以建立家庭病房,进一步把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结合起来。由医师定期上门服务,送医送药,进行体格检查,可避免老年患者往返医院之不便。家庭病房建立有完整的病史档案资料,医师对病情较熟悉,优于一般门诊。家庭病房吃、住都在家中,比较自由,饮食可尽量照顾患者平时嗜好,休息不受他人干扰,也优于一般住院治疗。12 学会自我测量血压陈谊 老年病科主治医师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平时血压的水平和波动情况,只有通过日常监测才能了解。而且日常血压水平对于调整治疗用药,以及估计高血压对心脏和脑血管的影响,都比在医院门诊随机测定结果更有价值。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自我监测血压会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一些人认为,家用的数字电子血压计不准确,每次测定的结果都不一样,只有医院测定的血压才可靠,这些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日常状态下,人体的血压时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每次测量结果都可能会不一致。实际上,其中就有一些患者日常血压基本正常,但是一到医院测定血压则明显增高,这就是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这样情况一般与患者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如果依据这样的血压测定结果来指导治疗,当然就不一定合理了。因而医院看病时随机测定的血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日常血压。

此外,日常工作中,常常有患者向我咨询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监测血压的问题,由此可见,很多患者并不清楚如何自我监测血压。那么要怎样正确地进行自我监测血压呢?

首先,关于测量血压的时间。一般来讲,血压变化在一天里有5个关键的时间点。第1个时间点是清晨刚刚醒来但未起床前,这个时间点可以反映一天血压的峰值;第2个时间点是上午10∶00左右,这个时间点可以反映服药后的血压变化;第3个时间点是下午2∶00~3∶00,这个时间点可以反映血压的反跳,因为很多高血压病患者服用药物后,上午血压控制还可以,但到了下午血压就开始升高,而血压升高的时间多在下午2∶00~3∶00;第4个时间点是晚饭前后,具体时间就是下午6∶00左右,这个时间点可以反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的控制情况;第5个时间点是睡觉前,具体时间是晚上10∶00~11∶00,这个时间点可以大致反映血压在夜间的变化。

其次,关于测量血压的次数。前面提到了一天中测量血压的关键时间点,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患者都严格按照上面的时间点来测量血压,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测量血压。对很多上班族而言,按以上时间点测量血压更不可能。所以,每天测血压的次数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每天按照上面的时间点测量2次左右就可以了。在服用降压药的初期,可以增加测量的次数,以了解药物的疗效。等到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控制稳定了,就可以减少血压测量的次数。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测量血压,也可以考虑到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这样可以更准确、客观地评估血压波动情况。

所以,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血压的自我监测。坚持每日测血压,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测量的时间和次数,并将日常测量的血压做好记录。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血压波动的规律,从而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因为血压骤升所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危害大陈谊 老年病科主治医师

李奶奶今年80岁了,她患有糖尿病十几年,近来她总是眼前发黑、头晕、出冷汗、心慌等。医生告诉她这是轻微低血糖症状的表现,虽然这看似不怎么严重,可是如果反复出现这种现象,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

那么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到底有哪些可怕之处呢?首先,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其次,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患者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再次,低血糖还会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最后,老年人低血糖症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严重者抢救不及时常引起死亡。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即使生命得救也可能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

经常会有家属问:为什么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症?这与老年人自身保健能力差、依从性差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有抽样调查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真正坚持治疗、做好自我保健、使血糖水平达到要求者不足25%。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药物使用不当也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进食情况,及时调整降糖药物;随身携带一些糖块或饼干,当自觉有低血糖反应时,可先进食这些食物以改善症状。但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胰岛素过量或口服磺脲类药物并合用阿卡波糖(拜糖平)所致低血糖时,进食淀粉或蔗糖并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低血糖,必须推注高浓度葡萄糖,以免耽搁抢救时机。如夜间血糖偏低的患者也可以在睡前进食少量牛奶饼干或水果以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在抢救出现昏迷的严重低血糖症患者时,应快速补充高浓度葡萄糖,迅速纠正血中的低血糖。一般静脉注射50%或25%葡萄糖液20~40 ml,视病情可反复使用,直到患者神志转清、出汗停止、心率变慢为止。在抢救低血糖的同时,也要重视预防低血糖所致的继发性损害,特别是对脑组织的损伤。14 老年人是否需要经常补钙陈谊 老年病科主治医师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其发生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这种病在初期几乎没有症状,往往等到发生骨折时,才被发现患了严重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

一般来说,钙的缺乏是骨质疏松被公认的因素。但成人通常36岁以后钙质就会慢慢流失了,而老年人即使有吃含钙的食物,但因其肠道吸收能力下降而不能吸收足够量的钙,所以老年人一定要适当补充额外的钙剂才能满足人体对钙营养的需要。

目前有许多老人因为害怕骨质疏松而盲目补钙。但是摄入的钙,在达到最大满足骨基质形成的速率及其矿化过程时,则为最大钙潴留量,再增加钙的摄入也不会再增加钙的潴留,并且对骨骼无益,只会导致对钙的吸收率降低和钙的排泄增加因此钙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身体需要但不宜多补。摄入的钙太多,首先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胃痛、便秘等病症。身体中过多的钙代谢不掉,沉积到血管,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中钙含量过高,会出现高钙血症。肾脏是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多余的钙在肾脏内沉积,就会出现肾结石。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群每日钙适宜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由于中国人均每日摄入的钙量仅为389毫克,因此,每天还需额外补充钙400~600毫克。

那么如何正确地补钙呢?老年科专家指出:补钙既可来自食物,也可来自服用的钙片,但食物是身体每日所需钙质的最好来源,只有食物提供的钙达不到推荐量时,才应选择其他方法补钙。此外,补钙还需要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它对于保护骨骼和帮助身体吸收钙质具有重要作用,与是否应当补钙一样,服不服用维生素D片,应当由阳光转化和食物摄入的维生素D是否足以满足身体需要决定。15 带状疱疹后疼痛应对有法李启芳 疼痛门诊副主任医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即水疱在腰间长满一圈,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通常“潜伏”在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结内,似乎与人体达成“和平共处”的良好态势。然而,当人由于劳累、感冒等导致机体防御系统功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就开始活跃起来,侵犯神经使其发炎坏死,产生针刺样、刀割样疼痛,有时甚至轻轻触摸就会诱发剧烈疼痛。因此,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遭受的最大痛苦就是疼痛。

带状疱疹的发病特征

由于带状疱疹病毒是沿着神经纤维传播的,有亲神经的特性,因此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病,而最多见的是头面部、胸、腰、四肢。发病时,患者往往先有低热、食欲缺乏等症状,发病部位有疼痛或瘙痒的感觉,以神经疼痛最为突出,且大多数患者在疼痛出现后的1~4天会出现红斑或水疱。红斑或水疱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着某一神经分布排列,分批发生,一般不超过人体中线,数量有多有少,大多是透明的成簇水疱。正因为这些奇特的特征,许多老年患者在发病时,以为是“脏病”而不敢告诉家人,等到实在无法忍受疼痛的时候才到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如何应对疱疹疼痛

治疗本病常采用止痛消炎、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注意休息,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消炎止痛:可采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和利巴韦林(病毒唑)等口服,也可用中药排毒和提高人体抵抗力的阿糖腺苷、丙种球蛋白、干扰素或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来治疗带状疱疹,继发感染者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菌药。

局部用药:1%达克罗宁霜、烧伤油、辣椒碱软膏等均有消炎、止痛的效果。

老年人一旦发现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尤其是伴有局部皮肤出现皮疹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患带状疱疹的可能,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有时有些患者因没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疼痛会延续一段时间,也不要着急,积极配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采取激光、针灸、理疗、生物共振等物理办法来缓解疼痛,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的半年到一年,疼痛会消失或明显减轻。16 你了解偏头痛吗李启芳 疼痛门诊副主任医师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高、累及人群广泛的常见病、多发病,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常见,统计发现,偏头痛在15~35岁人群中高发。我们在疼痛门诊中发现,大部分慢性偏头痛患者病史常常5~8年,甚至部分患者头痛达到10~20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头痛与遗传关系密切,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偏头痛,那么子女患病率为75%,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偏头痛,则子女患病率约30%。很多患者以为头痛来自父母,上辈人头痛一辈子,自己也是这样,没有积极治疗,长期忍耐慢性疼痛的折磨。其实,遗传的头痛是指这种偏头痛是由于相同的病因导致的,常常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在我们疼痛门诊,大概有20%的遗传性头痛患者,采用我们的治疗方法均得到显著缓解,1~2年内均无发作。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身体和心理的因素叠加导致偏头痛高发,这与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工作紧张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偏头痛其实与工作时的姿势,常用电脑、手机,空调温度太低,以及部分女性患者爱美之心太重,头颈部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

如何识别偏头痛

很多人认为偏头痛就是偏于一侧的头痛,其实不一定,很多整个头痛的患者也属于偏头痛。偏头痛有以下几个特征,患者如果有其中的两个或以上特征常常提示你是偏头痛患者:①头痛发作可持续4~72小时;头痛部位60%以上为一侧性,但并非每次都是一侧。②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样,也可以为炸裂样等剧烈疼痛。③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畏嗅、畏活动;可通过休息使症状得到缓解。

偏头痛的危险性

偏头痛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大大减低,生活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而且头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常常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医学研究证明:偏头痛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脑卒中,而且在年轻且没有高血压的人群中最突出;偏头痛患者容易有大脑结构性改变;偏头痛患者还容易发生心脏病、抑郁焦虑等其他疾病。睡眠紊乱、质量差的睡眠等都可能引起偏头痛。同时,上述疾病的发展也会导致偏头痛的加重,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有效地治疗偏头痛非常重要。

疼痛科治疗偏头痛的特色

因为目前还不知道引起偏头痛的所有原因,也不可能找到一种可以避免偏头痛的万全之策。对于常年的偏头痛,疼痛科在治疗方面有明显特色:①根据患者的具体生活状况和工作特点,指出导致偏头痛最可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善措施;②统计表明,70%左右的偏头痛患者与头颈肩部肌肉受风、受寒导致的肌肉筋膜炎症有密切关系,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局部注射、针刺或者松解的治疗方法,一般2~4次,常常可以获得长期有效的缓解;③对于部分顽固性偏头痛患者,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及与睡眠、饮食等关系及体内的寒湿情况,采用中药或者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均可明显改善;④疼痛科对于少部分顽固患者可采用神经阻滞或微创治疗。17 从饮食着手 预防消化性溃疡发生刘海林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又是一类容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约10%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消化性溃疡,其中老年人易患胃溃疡,而年轻人更多的是十二指肠溃疡。

以下3个典型病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3类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人群。

病例1张老今年76岁,长期以来一直觉得上腹部隐痛,儿女们都劝他早点去医院查清楚到底是什么病,但张老脾气很倔,就是不愿意去检查,他甚至说:“病都是查出来的,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是大病。”因此,即便不舒服,他也一直拖着没去看。然而,近日张老在如厕后,突然发现自己大便呈黑色,同时感到身体乏力。老伴见他站也站不住了,一下子吓傻了,急忙打电话给三个儿女,小辈们得知父亲状况不好,立即打了“120”急救,送他去医院。医生根据病史和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张老是消化道出血,立即做了急诊胃镜检查,胃镜下可清楚地看到胃窦部处有多个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些溃疡。

专家点评

在60~80岁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便身体有了不适也不及时去医院诊治,往往一拖再拖,等发生严重并发症后才被送进医院,延误治疗常是导致他们疾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消化性溃疡病中,就有不少老人是因消化道出血才被送进医院诊治的。

病例2小杨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由于每天早出晚归,吃饭也没有个点,早上起来也没有食欲吃饭,就把早餐给免了,直接吃午餐。近两周总觉得胃部不舒服,除了发胀还痛得厉害,去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被诊断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医生嘱其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一定要保证按时饮食。

专家点评

出租车司机作为一个特殊工种人群,经常面临着饮食无规律、有一顿没一顿的状况,这对胃肠道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在黏膜防御和修复机制削弱的情况下,胃酸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甚至溃疡。

病例3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大排档夜市也开始热闹了。很多人觉得夏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晚上吃烧烤喝啤酒可乐。然而22岁的小金,正是因此不得不住进医院。原来上周小金连续几晚和朋友下了班去吃饭,顿顿都是烧烤+啤酒可乐,不料周五晚还没等聚餐结束,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