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4:44:53

点击下载

作者:詹新惠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

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试读:

引言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与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一、互联网的诞生与网络的多平台属性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Internet),又译作因特网,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互联网,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众多的计算机利用这个系统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互联网的构建需要三个条件,即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一个“地址”(IP地址);进入网络的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即“TCP/IP协议”连接在一起。

Inter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阿帕网(ARPA Net)。阿帕网创建的初衷是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连接起来。开始他们想用现成的阿帕网,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阿帕网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讯协议”,自己出资建立名叫NFSNet的广域网。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鼓励和资助下,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都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广域网。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阿帕网,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当美国在发展NSFNet的时候,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和科研机构也在建设自己的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与NSFNet兼容,共同构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网络。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首次实现和Internet的直接连接,建立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标志着我国正式接入Internet。

(二)互联网的多平台属性

从互联网目前的功能与应用看,其具备了以下六大平台属性:

交流平台。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BBS论坛、SNS社会化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交流平台上最早、最广泛的应用。1972年,世界上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87年中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论坛、博客、社区都是网络环境中费用低廉(几乎没有成本)、快捷方便的交流应用,使不论是同处一地还是远隔重洋的人们能实时地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真正做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数据平台。包括网络新闻、网上报纸、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视频、网上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等。网上的信息到底有多少?估计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仅一个维基百科的容量就是《大英百科全书》的十几倍。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信息可谓应有尽有、无奇不有。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你可以访问网上的任何一个网站,根据你的兴趣浏览网上所有的内容,而浏览信息也绝对能让你做到“独坐家中环行八万里,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商务平台。包括B2B、C2C、B2C、网络支付、网上银行、网络招聘、网络交易等等。商务平台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植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购物、消费等商务交易站点建立在虚拟的数字化空间里,它借助网页来展示商品,利用多媒体特性来强化商品的可视性、选择性,在线交易已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娱乐平台。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排位前十名的网民网络应用中,娱乐应用占有四席,音乐、游戏、视频、文学分别排在第一、第五、第七和第十的位置,在线娱乐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网络应用。换言之,娱乐功能是当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功能。

工具平台。包括搜索引擎、RSS简易聚合、TAG社会化标签、Widget个性化定制、BT下载、FTP文件传输等等。从1969年互联网诞生至今,网络技术是互联网各种应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人们对网络技术的研发已经从纯技术领域向大众生活延伸,使之成为社会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政务平台。包括各级政府网站、部委网站、社会团体网站等。随着2007年1月1日中国政府网的上线开通,各级政府都加快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务网站,各部委、厅、局等行业信息服务网站等。这些网站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各种政务信息、职能服务并实现网络办公、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通道。从2009年开始,每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会通过中国政府网与网民交流互动两个多小时,在线回答亿万网民的问题。

二、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一)互联网的特性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身份正式得到承认。

了解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首先需要认识网络的特性。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网络就贴上了“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的标签,并开启了人们认识和发掘网络特性的钥匙。从目前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五大根本特性:

第一,超时空性。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一根网线、一台计算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和传播任何信息。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3G的应用,我们甚至可以抛弃网线,在一个覆盖无线网络的区域中随意进入网络世界。曾经的“地球村”构想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构成了一个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全球一体的传播空间。

第二,海量性。网络信息的发布、存储依靠的是服务器,传输的载体是宽带,而服务器可以无限增加,带宽可以无限扩展,网络的空间就好似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论是发布信息还是存储信息都能达到海量级的。

第三,超媒体性。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超文本是一种按照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而网络的信息是以数字方式组织与呈现的。互联网采用比特信息处理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都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然后进行数字化的记录、传输与处理,最终以超文本的形式供用户选择使用。网络新闻与信息主要借助超链接实现超媒体。

第四,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表现在系统开放、传播开放、用户开放三个层面。系统开放中,包括不同硬件共存、不同软件系统共存、不同网络共存;传播开放中,包括时空开放、信源开放、信道开放、内容开放和反馈开放;用户开放中,包括进入无限制、退出无限制、表达无限制和互动无限制。

第五,交互性。网络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机器的互动,一方面是人通过机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它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用户不仅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便利的交互手段:电子邮件、社区论坛、网络聊天、即时通信、留言评论、贴吧、博客、播客、维客、掘客等等,手段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简单,使用越来越便利。

(二)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是网络诸多功能性应用之一,网络的上述特性自然也延展为网络媒体的特性,并在与新闻传播规律结合后形成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主要表现在:

快速及时,同步传播。从技术上看,网络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30万公里/秒,瞬间可达世界任何角落;从内容制作上看,网络空间无时间和容量限制,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只要联网就可在第一时间同步知晓所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

信息量大,海量存储。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为一体,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构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在线数据库。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网络传播可以摆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进入Web2.0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人人皆为信息源”的态势更使得网络信息如江河入海,海量无限,生生不息。

形态多样,并存交融。互联网络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借助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

手段汇集,多媒体化。互联网络是电脑、电视、录音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等性能的总汇,或者说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大熔炉,它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性的传播方式综合在一起,又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并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

交互性强,传受频繁易位。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交互性。一方面,网络中的各种技术应用如新闻留言、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等可以方便用户发表意见,提交看法,反馈信息,实现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高度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频繁地变换,传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

超文本建构,检索功能强大。与传统媒体用字符串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处理信息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节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节点是一个“信息块”,节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特性使得网络检索系统变得异常强大,网状的信息结构可以提供按不同查询条件进行检索的结果并提供超链接的浏览方式。

三、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一)网络媒体的设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现在有190多万个网站。广义上说,每个网站都有信息发布,因而每个网站都可被看做是一个网络媒体,但根据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只有取得了网络新闻登载发布资质的网站才被认定为网络媒体。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80多个网站取得了新闻牌照,也就是说,只有这些网站才真正称之为网络媒体。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项 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第(二)项 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第(三)项 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有关行政法规,设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设立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除了以上审批和备案的要求外,设立新闻网站还对资质和编辑人员提出了要求:(1)申请设立为“登载超出本单位内容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必须是中央新闻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2)非新闻单位要申请设立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必须依法设立2年以上的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法人,并在最近2年内没有因违反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申请组织为企业法人的,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3)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4)新闻单位申请设立“登载超出本单位内容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要有5名以上在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3年以上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5)非新闻单位申请设立“转载新闻信息等内容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应当有10名以上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其中,在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3年以上的新闻编辑人员不少于5名。

(二)中国官方网络媒体的发展

1995年《神州学人》进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传统媒体,由此也开始了新闻媒体接入互联网、创建新闻网站的探索。如果将此作为新闻网站诞生的原点,新闻网站的发展历程大致走过了五个阶段:

1995~1998年,传统媒体试水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于1996年12月上网,成为第一个上网的电视台和电台,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1997年1月1日上网,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效果,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都相继有媒体开通电子版或网络版(如下表)。传统媒体的上网只是其母体的网络版或电子版,以发布、转载其母体已有内容为主,其网上新闻业务也只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庸或补充。

1999~2000年,传统媒体大规模上网,新闻网站初现雏形。1998年底,只有127家报纸上网,而到了1999年底,中国上网报纸已经接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超过100家。早期上网的报纸网站也开始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内容上从简单地拷贝、复制母体内容转向整合传统媒体内容,时间上从定时发布到分时、实时、滚动发布,形式上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整体上呈现出新闻网站的雏形。

2001~2005年,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战略确立。2001年8月20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发出《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17号文件),文件第16条提出关于“加强新闻网站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闻网站建设的指导原则、报道方针、网站定位、经营管理等规范,将互联网发展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此之后,确定了人民网、新华网等九家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南方网、北方网等一批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新闻网站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6~2008年,国内三级新闻网站布局形成。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入世界前列”,“要完善地方互联网新闻事业发展格局”。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讲话时进一步提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网络媒体影响力的逐步增强,各类、各级媒体都加大了新闻网站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中央、省级、市级的三级新闻网站布局。国家也给予了三级新闻网站更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舆论引导责任。

2008年至今,新闻网站彰显力量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流。2008年是网络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从年初的南方雨雪灾害到“5·12”汶川大地震,从“3·14”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到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从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到振奋人心的“神七”上天,网络媒体一方面忠实记录历史风云变幻,担当社会职责,一方面也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不断完善自身,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全时的信息平台、全员的互动平台和全面的服务平台。从早期的以发布新闻信息单一任务为主到今天的信息、互动和服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网络媒体的多重价值日益凸显,正面作用得到全面释放和发挥,正在逐步进入新闻媒体的主流阵营;经受锤炼,逐渐成长为“第一时间媒体”、“第一交流媒体”和“第一力量媒体”。

在传统媒体发展新闻网站的同时,商业网站也转向做网络媒体,通过整合、集纳传统媒体的新闻,在网上形成了一个个“新闻超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依托资金、技术、人员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全方位开拓网络媒体业务,不仅在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中抢得报道先机、占据用户眼球,而且运用其多平台业务开展与网民的交互,黏住了一批忠诚的用户,在发挥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舆论监督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上编 网络新闻写作实务

第一章 网络新闻的写作原理

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来源与写作重点

一、网络新闻的起源

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29%,用户规模达3.5亿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渗透,使网络媒体覆盖的人群范围更加广泛。伴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不断增长,互联网的黏性不断增强,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加快了向数字化媒体转移的步伐。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浏览网络新闻、信息一直是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早在1999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中,以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新闻等)为最主要目的的上网用户就占到了56.8%,用户最常使用的六项网络服务电子邮箱(90.9%)、搜索引擎(65.5%)、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59.6%)、各类信息查询(54.8%)、BBS电子公告栏(28%)、新闻组(21.4%)中,与浏览新闻、信息相关的占到四项。早期的网络信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搜索、新闻组等方式对外发布,从而构成了广义上的网络新闻。

电子邮件原本是一种用于个人之间传送信函、文件和图片的点对点的工具,而基于电子邮件基础上的邮件列表则成为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大众传播特性。BBS公告栏是群体间相互发布信息、交流讨论的空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文学、教育、娱乐、体育等领域,覆盖面非常广泛,每个用户都可以在里面上贴、回复、评论,形成了群体传播的形态。新闻组是电子邮件与BBS公告栏的集合体,形式上采用电子邮件集合的方式,性质类同于BBS,是一种有集中主题的信息发布与探讨,类似于今天的“贴吧”、“话题吧”。

无论邮件列表、BBS电子公告栏还是新闻组,它们所发布的新闻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缺乏明确的传播者,缺少真正新闻性的传播内容,传播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尽管邮件列表、BBS电子公告栏、新闻组沿用至今,但它们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发布、新闻传播和内容交互的一些手段,是网络新闻形成的起源。二、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

随着传统媒体的相继上网,其纸质版内容发布到互联网上以后,出现了第一代网络新闻。但是,传统媒体早期建立的网站大多是纸质媒体的翻版,冠之以“某某报纸电子版”、“某某报纸网络版”等名称。内容与纸质版几无二致,发布时间相对固定,页面简单无变化,缺少频道和栏目划分,新闻内容基本没有编排,网站没有体现出互联网快速、及时、海量、多媒体的特性。

从《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1月1日的上网页面(见图1-1)上可以看到,左侧的《领导行踪》、《经济要闻》、《对外政策》、《重要评论》等栏目完全是基于报纸内容进行的划分,中部区域也是从报纸当天新闻中挑选出的几条重要新闻和一张图片,没有发布时间,没有内容分类。在文本层页面上(见图1-2),单条新闻发布时也没有相关新闻、相关链接。总体上看,早期的网站新闻内容都是来源于报纸当天已经报道、发布过的内容。图1-1 《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1月1日首页面截图图1-2 《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文本页面截图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逐步增强,网络新闻来源渠道相对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依然是来自传统媒体。以拷贝和粘贴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文本或音视频内容为主,基本保留源新闻的原汁原味,属于对传统新闻的二次传播,网络媒体起到了平台整合的作用。在传统媒体中,报刊类以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以及热门期刊居多,电视类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为主,广播类也是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报刊是网络媒体转载的主体,电视、广播转载的内容较少。

第二类来自于网站原创。包括母媒体记者专门为网站采写的新闻稿、网站记者采写的稿件、网站约稿、翻译稿件、新闻整合稿、网络调查、文字视频直播实录、嘉宾访谈等。网站原创内容目前还不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但采访、制作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三类来自用户创造的内容。包括博客文章、博客音视频、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微博贴文、网友来稿等。互联网各种开放渠道和空间为网民发布新闻提供了便利,当然也给互联网带来了庞杂海量的网络新闻内容。图1-3 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三、网络新闻的写作重点

在网络新闻的三类来源中,对于第一类,网络媒体的主要工作是转载、转发,对稿件内容以编辑为主,制作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新闻标题,添加网络电头、来源、责编、相关新闻、关键词等模板式内容,文章主体部分基本保留原文章状态,需要写作的一是对长文章添加提要或导读,二是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添加背景资料,三是配合新闻发布网络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对于第三类稿件,网络媒体的主要工作是先审核内容、思想,再进行文字编辑,以审核为主。来自用户创造的内容,无论是个人博客的文章还是公众论坛的发帖,无论是长篇的网友来稿还是碎片化的140字微博,数量庞大,内容芜杂,良莠不齐,这些需要网站编辑认真、仔细地过滤与审核,而网络写作的分量相对较轻。

网络新闻写作的重点在于第二类稿件,包括网站所属母媒体专为网络媒体采写的稿件,网站记者原创的简讯、滚动新闻、消息、评论、图片、深度报道等多类文章,网站约稿、翻译稿,网络调查设计及统计分析,嘉宾访谈实录,以及图文、视频直播等。这些稿件由网络媒体独立采访、写作并发布,虽然其数量之于海量的网络新闻少之又少,但新闻网站作为独立媒体人原创、首发新闻的价值超越了数量的意义。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原理

网络新闻独特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写作有着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写作原理。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的超文本报道,互联网的时空无界和同步时效决定了网络新闻的滚动式报道,网络传播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报道,互联网的海量空间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全景式报道,互联网的双向传播特征决定了网络新闻的互动式写作,互联网的个性化传播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写作语言网络化。一、超链接性与超文本报道

超链接(Hyper Link)是互联网最根本的技术特性,是指从一个地址指向另一个地址,从一个目标指向另一个目标的链接关系。这个地址、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张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当浏览者单击已设置了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

互联网中的超链接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绝对网址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超链接。即链接到网络上的另一个站点、另一个网页的完整网址路径;

一种是相对网址URL的超链接。即将自己网页上的某一段文字或某个标题链接到同一网站的其他网页上面;

一种是同一网页的超链接。这种超链接又叫做网络书签,放置在个人浏览器中就是网络收藏夹,放置在互联网中就是社会化标签,网民可以通过社会化标签链接到设置标签的网页或新闻。

建立互相链接的这些对象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它们可以在同一个网页内,也可以在不同的网页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的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的文件、网页建立链接关系。超链接将网络中分散的网页、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因而,网络超链接既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网络写作的思维方式。

超链接特性反映到网络新闻写作上就使得网络文本表现出超文本的报道模式。传统媒体的信息作品在呈现方式上是单一层次的,报纸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字为表达符号展示所有新闻信息,广播电视以时间为载体、以音视频为表达符号展示所有新闻信息。网络信息作品是层次化、多级性的,可以在文本中的字、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或影像之间建立起一种非线性的链接,各个文本、对象可以设置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或句子链接到另一个文本。

传统的新闻写作是将所有材料都安排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平面排列,受众可以同时看到全部信息。但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写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写作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内容集中,文字精练,用于传递最主要的信息和大致的新闻事实梗概;

第二层为扩展层,主要将梗概内容展开,较详尽地报道新闻事实,特别是一些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细节;

第三层为延伸层,进一步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等深层信息。

为避免在一个网页上堆积太多的内容,网络写作就需要通过关键词链接的方式在各层次之间进行转换,而为了丰富网页内容的表现力,也需要在网络写作中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融合各种表现手段。无论是内容的超链接还是形式的超链接,最终都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超文本报道。

因此,在写作网络新闻时,必须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建立分层表述意识,学会有效地利用超链接手段,按照受众的关注度和需求度,将材料进行多级化的分层排列。受众在阅读网络新闻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点击,或者是扫描式阅读,或者是逐层索取信息。二、同步时效与滚动式报道

快速、及时报道是所有媒体追求新闻时效的最高境界。传统媒体,主要是纸质媒体,囿于出版时间、版面的限制,以及报道文体独立成篇的特点,其新闻写作只能以 “日”为单位,一天一更新,一个新闻事件只能发一条消息或综述,遇到进行时态的新闻也不一定能每日追踪,天天做连续报道。互联网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快速、及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而且能同步于新闻发展的事态,用滚动式报道或直播式报道高密度、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

2001年9月11日晚约9点,美国世贸双子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新浪网从20∶55分发出第一条快讯“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09/11 20∶55)”开始,就进入了动态的滚动报道模式。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两小时内,共发布自编的快讯、详讯以及摘选其他媒体的报道30条,平均每4分钟发出一条新闻,最多时1分钟发布3条。滚动新闻报道消除了新闻“时差”,使我们几乎就站在新闻发生现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快讯:撞击纽约摩天大楼的第二架飞机可能是波音747 (2001/09/11 22∶43)

■快讯: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附近第三座大楼发生爆炸 (2001/09/11 22∶43)

■快讯:五角大楼发现另一被劫持飞机飞往华盛顿 (2001/09/11 22∶42)

■快讯:匹兹堡附近一架飞机袭击目标 (2001/09/11 22∶40)

■快讯: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正飞往华盛顿 (2001/09/11 22∶39)

■快讯:美国五角大楼一部分倒塌 (2001/09/11 22∶38)

■详讯:纽约世贸中心两座摩天大楼均倒塌 (2001/09/11 22∶35)

■快讯:国务院发生汽车炸弹爆炸 政府所有部门紧急疏散 (2001/09/11 22∶35)

■快讯:纽约世贸中心另一座摩天大楼倒塌 (2001/09/11 22∶29)

■快讯:所有到华盛顿和纽约的国际航班均飞往加拿大 (2001/09/11 22∶26)

■中国日报:举世闻名的美国“姐妹塔”中的一座已经倒塌 (2001/09/11 22∶25)

■快讯:没有倒塌的摩天大楼上部浓烟滚滚 (2001/09/11 22∶22)

■中国日报:恐怖袭击美国 白宫成为空城 (2001/09/11 22∶21)

■快讯:美国国会山遭飞机袭击发生爆炸 (2001/09/11 22∶15)

■快讯:美国华盛顿各主要部门均紧急疏散 (2001/09/11 22∶14)

■快讯: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栋摩天大楼倒塌 (2001/09/11 22∶03)

■快讯:美国各大城市均受到恐怖主义攻击 (2001/09/11 22∶02)

■详讯: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火灾 可能也遭飞机撞击 (2001/09/11 21∶58)

■中国日报:布什谴责飞机撞大楼是恐怖事件 (2001/09/11 21∶58)

■美国联邦航空局:关闭所有机场 所有飞机停飞 (2001/09/11 21∶57)

■中新社:两架飞机撞上纽约世贸中心顶楼发生爆炸 (2001/09/11 21∶55)

■中新社:布什指飞机撞世贸是“恐怖袭击” 下令全国总动员 (2001/09/11 21∶55)

■快讯:美FBI在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前正调查劫机事件 (2001/09/11 21∶49)

■快讯: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火灾 可能也遭飞机撞击 (2001/09/11 21∶47)

■快讯:布什就飞机撞击世界贸易中心事件发表讲话 (2001/09/11 21∶37)

■快讯:其中一架飞机为波音767 (2001/09/11 21∶33)

■两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并引发爆炸 (2001/09/11 21∶22)

■中国日报:又一架客机撞中世贸大楼 (2001/09/11 21∶21)

■快讯:第二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并引发爆炸 (2001/09/11 21∶08)

■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2001/09/11 20∶55)

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写作还必须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不断更新新闻,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地以快讯、详讯、综述或述评的方式同步跟进。

滚动式的网络新闻写作要求网络媒体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写作手法和内容发布。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滚动新闻的发布渠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闻事件发生或得知的第一时间,网络媒体要发出快讯,并同时向手机用户发送出短信和手机版快讯;

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时间,网络媒体要迅速利用搜索引擎或自身数据库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图片或视频,并在网络媒体和手机上同时发布;

在第一波快讯高潮之后,网络媒体要将多条快讯内容和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整合,发出详细报道,或集纳于同一网页,或以超文本方式展开;

在整理详讯的同时,快讯报道依然需要滚动推出,并根据新闻价值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或发布到手机网上。

在发布消息稿的同时,还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和价值,约请相关人员写作评论或直接请嘉宾到论坛做访谈,解读、评议新闻;一是收集网络中的网民留言、跟帖、博客、微博等观点性言论,将之补充到新闻报道中。

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突发心脏病在家中逝世。搜狐娱乐在第一时间(20∶37)发布快讯,随后不断滚动推出“背景资料(20∶47)”、“网友留言(20∶49)”、“消息详讯(22∶28)”、“电视视频”(23∶04)、“博客文章(00∶58)”,不仅随时跟进事态的发展,而且用丰富的互联网报道手段滚动发布,充分显现了网络新闻的写作特点。

■ 快讯: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疾病去世 (06/23 20∶37)【搜狐娱乐】

■ 背景资料:侯耀文从艺简历 (06/23 20∶47)

■ 网友留言:搜狐网友。发表时间:2007年6月23日20时49分。IP地址:222.135.140.* :是真的吗,这几天关于他们的是是非非可是挺多的啊!

■ 消息详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6月23日因病去世 (06/23 22∶28)

■ 电视视频:相声演员侯耀文突然离世 医院院长透露死因 (06/23 23∶04)【北京电视台的报道】

■ 博客文章:程怡:痛缅侯耀文大师 (06/24 00∶58)

在网络新闻的滚动报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滚动报道形式,即网络图文直播。当快讯、图片的发布能够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而且频率高、密度大、文字能描绘出几乎与电视直播一致的场景时,滚动式写作就达到了极致。这就是互联网特有的、实时的新闻写作模式——图文直播报道。

网络图文直播常用于体育赛事、新闻发布会以及大型的会议活动,主要用文字符号忠实描述现场场景、记录新闻现场对话,其间穿插带有超链接的图片、视频、详讯或背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当天,人民网从早晨5∶37开始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如图1-4),特别是庆祝大会开始的时间点和讲话内容,与现场时间、内容完全同步、一致(如图1-5)。图1-4 国庆60周年人民网24小时直播截图一(http://news.people.com.cn/GB/169985/170327/index.html)图1-5 国庆60周年人民网24小时直播截图二三、媒介融合与多媒体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类处理信息的形式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根据这五种形式可以看到,传统媒体不能囊括全部的信息处理手段,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报纸擅长文字符号的表达,从视觉获取信息,缺少听觉信息、语义信息和行为信息。

广播擅长语义的表达,从听觉获取信息,缺少视觉信息、符号信息和行为信息。

电视擅长语义的表达,从听觉、视觉、行为获取信息,缺少符号信息。

但对于网络媒体,则包容了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种信息,成为迄今为止信息处理手段最为全面的媒体。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将各类媒体的特性融为一体,在网络上实现媒介融合,关键在于网络信息的处理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一种技术。美国学者约翰·帕夫利克(John V. Pavlik)指出:“融合是指所有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换言之,正是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呈现融合的态势。当前,传统媒体都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升级与改造,报纸在向数字报业、数字出版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在向数字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方向发展,媒介融合在技术、内容、经营、所有制等多层面展开。

站在内容层面,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各种媒介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也使媒介产品的灵活组合和丰富表达成为现实。媒介融合可以将各个媒介的内容方便自如地相互嵌入,生产出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实现媒介产品的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情”、“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进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许多视角来看同样的比特”。媒介融合还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形式的局限,使平面的或静止的信息,在网络上以立体的、动态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用虚拟技术、全息技术、动漫技术、360度环绕摄影技术来提升网络信息的表现力,达到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高度。图1-6 2010年9月17日网易关于北京交通大堵塞报道的网页截图(http://news.163.com/10/0918/01/6GR1I8DI00014AED.html)

网络造就的媒介融合反映到网络新闻报道中就是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它可以组织深度报道,而且比报刊更能就某一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充分的报道;它的图片、图表、声音和视频可以使报道生[1]动形象,具有与广播、电视一样的现场感;它的信息可以随时互动,通过发帖、留言、博客、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使信息得到更广泛的覆盖和传播。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报道曾使人感官失衡的话,那么媒介融[2]合下的网络新闻多媒体化则“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感官平衡”。

2010年9月17日,北京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堵塞。报纸、广播、电视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新闻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网络媒体虽然没有到现场采集报道,但却充分发挥出其多媒体的特性,切入电视视频评论,截取搜索引擎提供的实时堵塞交通图,登载现场图片,文字报道详述堵塞过程和原因,深度阅读介绍北京以往的交通堵塞,最后是网民互动的登录口和反馈的信息(见图1-6)。一条常态的、普通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出了完整的、全面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美国传播学者在一项研究人接收外部信息的实验中发现,人类获得的信息中有30%左右来自声音,40%以上来自图形和图像。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

媒介融合下的多媒体报道要求写作者首先要建立多维报道新闻的理念,转变过去只用一维手段表达内容的局限;其次要掌握文字、摄影、摄像等多种报道方式,做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最后,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或者影视文本随时进行变换与组合。手段丰富并不意味着在一篇报道中把所有的手段都要用上,而是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加以灵活组合与呈现。四、无限容量与全景式报道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与传输的。1G的网络硬盘能存储5亿个汉字,大约相当于120回的《红楼梦》570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国内现有320万个网站,拥有网页数量336亿,年增长率超过100%。自2003年开始,网页规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长的态势。因此,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多少信息,无人知晓,未来网络中还将存储多少信息,更无法预测。网络硬盘可以无限增加,网络中的信息也自然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网络媒体对网络海量空间的最早认识与利用来自1998年的克林顿绯闻案。当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厚达445页的调查报告提交国会时,没有一家媒体能全文登载这份报告。1998年9月12日下午2时20分,这份报告出现在互联网上,网络的海量性使得国会不得不选择互联网,因为只有网络才能全文发布这份内容广泛而复杂的报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是通过报刊或广播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去完整获知一件重大新闻事件,这也是网络新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互联网的比特技术以及网络物理空间的无限容量带来了信息的广容性和集成性。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都可以转为数字化加以记录、存储和传输,可以集中或分散地分布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网站服务器上。网络中的信息,既有当前的辅助新闻报道的各类新闻背景资料,比如人民网中的“中央领导人活动集、历届‘两会’资料、社论库、法律法规库、行业部委库”等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又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数据,甚至包括一些图书的善本、孤本等,还有Web2.0时代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社交关系资源。网络中的内容包罗万象,这为网络新闻全景式报道奠定了基础。

基于无限容量的网络新闻全景式报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空间上的延伸。随时随地发布各行各业的大量新闻,完成单条新闻的多媒体报道,建立全面、丰富的新闻专题,创建各级各类新闻频道,与网络用户展开充分、实时的在线沟通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以空间的无限制作为保障;二是指时间上的纵深。海量的空间中蕴藏着浩如烟海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记者在写作网络新闻时可以方便、及时地检索、查询信息、资料,丰富网络新闻写作。网站也可以在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将相关信息归纳、分类,形成了解事件全貌且便于检索的新闻专辑,将新闻事件以历史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实现全景式报道。五、双向传播与互动式写作

传统的大众传播,缺乏反馈与互动机制。从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是一次单向的传播过程,传受双方只是单方向的“给予”与“接受”关系。尽管大众媒体十分清楚双向传播的重要性,并在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中登载读者来信,播送读者来稿,设置专职部门专门负责与读者、听众的编读往来,但大众传媒先天的机制缺陷阻碍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交互,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式传播使得传播者总处于单向灌输的位置,新闻写作中也缺少互动与反馈意识。

网络传播具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的最本质特征。网络的交互性一方面体现为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式的交流方式,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体现为人通过机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传受双方在同一个平台上或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提供更多的信息双向传播,传受界限模糊,身份频繁易位。

因此,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进行时态的、开放式的互动写作,不仅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进行采访、收集用户意见和资料,而且写作出的成品中也会包含有用户发表的意见、网络调查的结果,甚至博客、播客、微博内容和观点的直接超链接。

互动式写作首先需要写作者改变传统媒体写作的灌输式思维与居高临下的写作心态,从指导、指示受众转变为引导、服务用户,从模式新闻写作到根据用户需要撰写“定制”式新闻,建立与用户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互动机制。比如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都会推出“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型网络调查,收集网民的意见和问题,并将网民的问题带到“两会”上采访相关的代表和委员,再将采访的结果撰写成文章反馈给网民。

其次要掌握网络互动工具并娴熟运用。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网络互动工具从早期的电子邮件、BBS论坛、新闻组等少数几个发展到今天的即时通讯、博客、微博、SNS社区、掘客、维客、贴吧、排行榜等十多种,互动渠道越来越多,来自用户的内容创造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常态。记者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进行在线采访,可以从论坛、SNS社区挖掘新闻线索,可以从博客、微博中吸取用户的观点和评论,可以从掘客、贴吧、排行榜中发现用户讨论的热点话题和议论的焦点,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辅助新闻写作也是网络时代新闻写作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最后是变静态的、一次性报道为动态的、连续性写作。网络互动的广泛性与便利性使得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后会不断有追踪与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新闻写作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群体性接力赛跑”,“记者作为起跑者,在他的文本被转换成为网络新闻之后,便对下一根棒将会传到谁的手里以及如何传递失去了绝对的控制[3]力”。原来由记者主导的静态的、一次性报道变成了由记者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连续性的、互动式的集体写作。在此过程中,记者需要在文章中不断吸纳用户提供的信息、观点和言论,或者将网友来稿、留言跟帖直接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来,在互动中推动、影响新闻事件的进程。六、网络语言与个性化写作

从2006年开始,互联网上每年年底都会总结出当年的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或者诞生于某个热点事件,如2008年“艳照门”事件中的“打酱油”,或者根本就是无意义的一句话,如2009年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但由于流行语完全由网民创造,契合网民的心理特点,符合网络的语言环境,因而易于网民接受和记忆,进而在网民中广泛流行与传播。

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2.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3.不差钱

4.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5.躲猫猫

6.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

7.你是哪个单位的?

8.今天你偷菜了吗?

9.被就业,被××

10.欺实马

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打酱油

2.很黄很暴力

3.宅女、宅男

4.做人不要太CNN

5.做俯卧撑

6.叉腰肌

7.囧、槑

8.雷到、雷人

9.山寨

10.霹雳

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传播形态,虽然人际传播只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点对点传播,还没有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但它创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上,不仅出现了风靡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各类流行语,而且还独创了特殊的网络语言符号。(1)标点符号构成的表情语言,简洁、通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

^_^ 快乐的表情,喜悦的人

:—)普通的笑脸,顺时针旋转90度仿佛一张微笑的脸庞

:—D 大笑的表情,顺时针旋转90度后仿佛张嘴大笑的样子

=^---^= 脸红的表情

?_ ? 充满疑惑与茫然的眼睛(0——< 面无表情,目光呆滞(2)数字谐音表达简单语义,用简单的数字替代汉字复杂的输入,取谐音以会意。比如:

886/88:拜拜了、拜拜,再见

7456:气死我了

520:我爱你

1314920:一生一世就爱你

596:我走了

687:对不起,道歉

70885:请你帮帮我(3)汉语拼音或英语字母缩略构成的语言符号,熟悉、明了,易理解与接受。比如:

LP/ LG:老婆/老公

BF/GF:男朋友/女朋友

VC:Venture Capital风险资本

IC:I see 我明白,我知道

PS:Photoshop的简称,指对图像进行处理

PLMM:漂亮美眉

FB:腐败

PFPF:佩服佩服(4)汉字变异使用,用口语、俚语代替正式语言,随意而有亲和力。比如:

美眉:网络上女孩子的统称

大虾:超级网虫、网络高手

菜鸟:网络新手、初学网络者

东东:指东西

沙发:指博客、BBS或留言板第一个回帖或评论

顶:支持

稀饭:喜欢

雷/雷倒/雷人:震惊、惊异、让人惊讶的人(5)冷僻、怪异字的使用,直观、前卫、时尚,打造着网络特有的语言模式。比如:“囧”,读音jiǒng,本义为“光明”,后成为网络社群间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槑”,读音méi,古同“梅”。“槑”字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嘦”,读音jiào,由“只”、“要”两个字组成,读音是将“只要”两个字快速连读得到的。“嫑”,读音biào,由“不”、“要”两个字组成,读音是将“不要”两个字快速连读得到的。

无论是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缩写、英文缩写还是变异字、冷僻字、怪异字表达出的网络语言,总体特征是简洁、明了、直观、时尚,代表着一定的内涵,具有自由开放性和幽默感,体现出网络文化的内在特质。网络语言的流行既是降低网络交流成本、彰显个性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化反主流的刺激与网民态度、心理的反映,网络语言被认为是“大众文化最敏感的体温计”。

独特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个性化的一种表现,也是网络文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新闻写作者需要正视并理性对待网络上的各种符号语言与表达方式,在新闻文本中适当选用网络语言来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同时还可以借用网络语言来折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七、计算机辅助新闻

计算机辅助新闻,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传播新技术,辅助完成新闻采访、调研、写作、编辑以及传播方式的一类新闻,是传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为应对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技术发展,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所进行的一次变革与创新,也是改变传统的新闻工作方式、适应新媒体环境和网民需求的集中体现。

计算机辅助新闻既是对采访与写作方式的辅助与改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类型新闻。从采访写作方式上看,计算机辅助新闻主要表现在辅助采访、辅助研究、辅助资源与辅助反馈。从新闻形态上看,出现了博客新闻、微博新闻、留言板新闻、网络调查式新闻、网络访谈式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等等。

计算机辅助采访,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或手机中的各种互动性应用来完成新闻报道的采访、访谈工作。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一对一的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直接采访,可以通过在专家学者的博客里留言、跟帖,以及关注他们的微博客提出问题进行采访,还可以在群体积聚的地方如论坛、SNS社区里发出提问或设置调查题来展开采访,有些记者甚至在网站就热点问题请知名人士做访谈时穿上“马甲”,以网民的身份向嘉宾提出采访问题。

计算机辅助研究,主要是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来分析、处理各种数字化资料,包括原始的采访资料、调查数据,各类数据库,股市、汇市行情分析等等。比如,可以用电子表格来分析处理数字,用统计软件来对原始数字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库软件来建立个人的数据库,用地图软件来表示数据的地区分布,用历史新闻与图书资料来推演事态演进与发展趋势等等。

计算机辅助资源,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和庞大的数据库辅助新闻报道。包括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实时的信息,从网民的发言、跟帖中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从已报道的新闻中挖掘可追踪的新闻事件;利用各种网络在线资源,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谷歌图书、百度文库、搜索引擎、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等综合或专业数据库,查找新闻背景资料、检索验证相关数据与事实。

新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和手机增添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类型的互动与反馈工具,比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留言板、博客、微博、掘客、维客、贴吧、SNS社区,都能及时获得读者、用户的信息反馈与新闻评论,甚至网络游戏、新闻指数、排行榜、留言板都能反馈、传递出某种声音。编辑记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进入这些或虚拟或真实的网络空间,参与聚谈,讨论问题,解答疑难,交流心得,获取有价值的互动、反馈信息。

对于因计算机辅助而产生的新的新闻类型,博客新闻、微博新闻、留言板新闻、网络调查式新闻、网络访谈式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等,将在后面的章节做更详细的介绍。

计算机辅助新闻的优点在于:因网络的超时空而提高了新闻时效,因网络的超海量而开拓了新闻资源,因网络的多应用而开辟了采访渠道,因网络的多互动而增加了反馈来源。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手机来辅助新闻报道。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尽力提高自己应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技术的水平,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与方式为新闻报道服务。

第二章 一般网络新闻写作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网络新闻的来源分为三类,即传统媒体供稿、网站原创与用户创造内容。网站原创包括网站记者原创的简讯、滚动新闻、消息、评论、图片、深度报道等文章,网站约稿、翻译稿,网络调查设计及统计分析,嘉宾访谈实录,以及图文、视频直播。本章论及的“一般新闻”是指网站记者原创的消息、深度报道、网络调查的写作。滚动新闻、文字直播、时事报道、嘉宾访谈等归入特殊网络新闻的写作在第三章中加以论述。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且有各自风格的新闻写作模式。在写作倾向上,报刊偏重深度分析与解读,广播电视偏重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在写作要素上,都要有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语言;在写作体裁上,有消息、通讯、特写等。网络媒体发展至今由于原创新闻比较匮乏,其写作模式尚未成型,但网络新闻也有其独特的写作结构。

网络新闻的写作原理告诉我们,网络新闻写作是建立在超链接基础上的超文本写作,这就使得网络新闻结构呈现出超强的层次性、开放性与分散性。在一篇网络新闻文本中,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新闻部分、互动部分与广告部分,各部分之下又包含有若干层次和内容。

新闻部分包含以下六个层次:

层次一:新闻标题;

层次二:新闻发布时间与来源;

层次三:核心提示;

层次四:新闻主体,一篇或多篇组合,单文本或多媒体;

层次五:新闻背景与延伸阅读;

层次六:关键词、相关新闻与相关专题。

互动部分包括直接表达意见和观点的留言、转发、分享、挖掘等互动,还有链接到论坛、博客和微博的间接互动。

广告部分包括24小时新闻排行榜、留言板等新闻推广,网站自身或网站频道的形象广告,或文字或图片或视频的商业广告、电子商务广告以及搜索联盟的广告。

从以上层次和内容可以看到,网络新闻的文本层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传播新闻的职责和使命,还承担着网络互动与新闻、商务推广的重任。因此,网络新闻的文本层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结构,而是网状与多维结构。

第一节 网络消息类新闻的写作

网络文本层新闻部分的六个层次主要是指消息类新闻的结构。在这六个层次中,有些属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如修改标题、添加新闻发布时间和来源、添加关键词、添加相关新闻与相关专题。属于网络新闻写作范畴的主要是核心提示、新闻主体(包含导语和正文)与新闻背景。一、核心提示

也就是内容提要、新闻摘要。一般放置在新闻标题与新闻正文之间,用特殊的字体或加框的方式区别于正文。写作核心提示,一方面是满足用户的信息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长篇文章进行导读。毕竟网络阅读是扫描式阅读、快餐式阅读,长篇文章如果没有核心提示,会减低用户的浏览兴趣,增加用户的阅读时间。

核心提示的写作有三种方式。第一,采用“5W式”写作,类似导语的模式,将何人、何时、何事、何处、为何一一在提要中写清楚,如图2-1的新闻,核心提示详细说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了事件当前的状况。第二,采用“悬念式”写作,用最吸引人的兴趣点来吊足用户的阅读胃口,只言片语说其一点但没有更多的解释,如图2-2的新闻,核心提示用了两个悬念“72小时换帅”与“心太软”,勾起人们对这两个悬念的探究心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快就做出换帅决定?洪元硕又是怎样心太软了?第三,采用“要点式”写作,摘录文章中最有价值或者最中心的一段话直接作为核心提示,如图2-3的新闻,核心提示选用了温家宝关于中美贸易关系的一段讲话,权威、直接,紧扣新闻主题。图2-1 “5W式”写作图2-2 “悬念式”写作图2-3 “要点式”写作

核心提示除了以上三种写法,还有一种用标题组合来揭示内容的特殊写作方式。当新闻事件较为复杂、涉及多条新闻时,核心提示选用多个标题进行组合从而串联起多条新闻内容,网民通过点击组合中各个标题的超链接转到新闻主体,了解新闻的全部事实。二、新闻主体

网络新闻的主体包括导语与正文两部分。据有关机构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阅读新闻的时候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即力图在15秒内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的要点,那些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的人是坚持阅读完全文的人的3倍,即便是阅读“全文”的读者,实际上也只阅读了全文内容的75%而已。因此,网络新闻主体写作也需要采用与传统媒体一样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关键的新闻事实划为第一层次,然后依次展开次要的新闻事实、细节、背景等作为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层次。

导语写作。首先要将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中。其次,要在导语中多用些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词、关键句,以简单的词句来浓缩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实现导语的“可用性”。一个好的网络新闻导语应该具备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用事实说话、开门见山等特点,让用户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晓新闻的内容精要。

正文写作。网络用户浏览新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跳跃性的,很难同时在一个段落里关注到两个重点,因此网络新闻的正文写作应遵循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意思的原则,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特殊的标记如加黑、变颜色等,将重点语句标记出来,这样就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降低网络阅读的难度。此外,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可以写作成若干条新闻,然后再将这些小新闻组合集纳在一起。集纳时既可以整篇文章显示,也可以采用“文章摘要+超链接”的方式,无论哪种显示方式,都需要在每篇文章之间做出明显的标示加以区别。三、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所做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具有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背景写作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主体融汇在一起,穿插在导语、正文或结尾中;第二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主体严格区别开来,放在不同的网页上通过链接的方式供用户随时查阅;第三种是对新闻主体中涉及新闻背景的关键词添加上超链接,读者在浏览新闻过程中就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新闻背景阅读。此外,在新闻背景的内容选择上,除了相关的文字背景资料外,还要考虑多媒体内容的选用,使新闻既向外延、平面地展开,又向内延、纵深地展开,还能向空间延伸,实现背景资讯的立体化。

第二节 网络深度新闻的写作

网络深度报道有两类来源,一类是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一类是网络媒体用独特的网页编排技术组织、加工、整合的原创网络深度报道。网络深度报道的写作主要是指后者。

学者彭兰将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简单的“粘贴新闻”,靠快和全来赢得眼球;二是“加工新闻”,即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具有更好的质量和可读性;三是“组织新闻”,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一方面是对现成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争取独创性;四是“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或其中某[4]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剖析,释疑解惑。

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粘贴新闻”与“加工新闻”主要针对的是网络新闻的选择与编辑,那么,后两个层次“组织新闻”与“解读新闻”则针对的是网络新闻的策划与整合,也就是如何报道与写作网络深度新闻。

网络深度报道在报道性质、立意、要求上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大体一致,都要求对报道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透视,严密谋篇布局,对新闻事件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但是,网络深度报道的结构、流程和写作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大相径庭,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特色。

结构上,网络深度报道不是用单篇文章的形式,而是多篇报道、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编辑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选取消息、述评、图片和视频等,有的还需要添加互动板块,报道量增大,新闻体裁丰富,编排构成复杂,整体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网络新闻页面。

流程上,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流程包括选题策划与选择、调查采访与求证、背景资料搜集与查找、新闻报道撰写;网络深度报道的流程包括选择话题(主题)、组织内容、运用互动、编排页面。两者都首先要进行选题的选择与策划,但接下来的流程则不尽相同,传统媒体重视采访,强调写作深度报道要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要为写作搜集辅助性的背景资料,最后完成整篇深度报道的写作。网络媒体缺少采访环节,但需要搜集与选题相关的文章、材料,包括图片、视频,然后从中精心挑选能深度解读主题的内容,再设计、编排页面,最后以主题网页的形式呈现。

写作上,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写作极其复杂,不仅要写作全面,围绕事件、背景、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预测、时效、时态和对策等多项内容展开,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故事化叙事、调查数据论证、突出细节和情节冲突等。网络媒体深度报道的写作相对简易,借用评论“三段式”的模式:“第一段”介绍新闻事件主体及背景,提出问题;“第二段”从各种角度切入,将问题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再选用新闻或资料来支撑一个个小话题,以此分析问题;“第三段”归纳总结,写出结语。

在网络深度报道中,真正写作的成分相对较少,除了编者按、导语、结语、转折语以及小话题的标题需要编辑写作外,大多数的文章、内容都是摘编。网络深度报道是写与编的综合体,写与编的融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新闻与互动的整合造就了网络深度报道。由于网络深度报道的编辑成分更大,因此,关于网络深度报道的写作与编辑放在第十一章第三节里详细介绍。

第三节 网络调查新闻的写作

网络调查新闻是基于网络互动技术,由网络媒体发起,针对一个时期或某个阶段的新闻事件、热点焦点、用户情况设计网上问卷调查所撰写的新闻。网络调查分为两种:用户情况调查与用户意见调查。用户情况调查包括本网站的网民构成情况、网上行为特点、网民对本网站新闻、服务及其他内容的意见等;用户意见调查主要是指网民对网站设置的调查题选项进行投票,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倾向。

网络调查新闻的流程一般有四个环节:选择调查话题、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新闻。每一个环节都为最后的网络调查新闻写作铺垫基石。

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作为调查对象有一定的原则标准。第一要注重时效性,必须是网民关注的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问题,或者是网民关注的社会生活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第二要反映出重要性,所选话题切实对社会生活和公众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变迁、自然灾害、战火战乱、政策调整、大案要案等;第三要体现出深刻性,即借助网络新闻调查帮助网民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重点,深度开发,引人思考。

设计调查问卷是网络新闻调查写作的重要一环。问卷一般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是对调查的目的及有关事项进行说明,主要作用是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争取被调查者的合作与支持;主体也就是调查的问题与回答的方式的设计;结语可以是对被调查对象的感谢,也可以是征询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设计及调查本身的意见,有些调查问卷也可以没有结语。在设计问题选项上,可以就背景问题设计选项,还可以就事实、行为、观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设计选项。而在设计问题的回答上,主要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即将问题的一切可能答案或几种主要的答案列出,由网民从中选取一项或几项。这种方式有利于被调查者正确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节约时间,提高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也便于对回答结果进行统计与定量分析,有利于询问一些敏感问题;不利的是,这种方式设计问题比较困难,回答方式比较机械,在调查质量上不容易保证。

分析调查数据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目前,网站的调查问卷都是用专门的软件系统来设计和排版,问卷的数据也直接用软件系统进行处理。但是,对于软件生成的调查结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包括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分析、可用性分析和意义分析。

撰写调查新闻是对调查结果运用的方式之一。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涉及多个方面,网络媒体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出网络调查新闻。调查新闻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将调查源起、问卷选项与新闻分析糅合在一个网页上,方便网民在浏览新闻时能随时调阅调查背景与问卷设计,此方式适用于单一网络调查;一种是将调查源起与问卷选项发布在不同的网页上(如图2-4和图2-5),然后在调查新闻的页面以超链接的方式将前两者结合到新闻报道中(如图2-6),此方式适用于同一主题设计多个问卷的调查新闻。

了解网络调查类新闻的写作技巧,首先需要了解其写作原则。网络调查新闻的基础是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网民投票数据,无论数据结果如何,写作者都必须忠实于这些数据,不能因某种利益价值、个人认知偏颇而影响对数据的选择和使用。写作中,采取开门见山的笔法,用数据说话,比如图2-6中 “公务员做生意”现象的调查新闻,文章第一段用超文本写作直接链接到背景和问卷,后面每一个段落引用一个调查数据分析一个问题,简单明了,有利于多方面事实和多层次内容的表现。图2-4图2-5图2-6

第三章 特殊网络新闻写作

特殊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与传播特点而发展出的一类专属于网络的新闻体裁。网络媒体新闻大多数转载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报道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述评、深度报道等在网络媒体中也会自然承继,但是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在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摸索出一套能发挥出网络快速、及时、海量、多媒体优势的报道方法,产生了专属于网络媒体的报道形式。

到目前为止,特殊网络新闻包括滚动新闻、实时报道、文字直播、嘉宾访谈、幻灯新闻、动漫新闻、弹出新闻。这些新闻成长于互联网环境,呈现出浓烈的互联网色彩,不仅丰富了网络媒体的报道手段,而且提供了网络媒体新闻原创的内容资源,发出了网络媒体自己的声音。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运用文字直播直达现场,运用滚动新闻不间断报道,运用实时报道同步追踪,运用嘉宾访谈第一时间解读、评述,运用幻灯新闻发布大批量图片,运用动漫新闻形象化报道,运用弹出新闻第一时间送达。各种报道手段全面开花,快讯、述评、图片全方位报道,不仅第一时间发布还能第一时间推送到用户眼前。概言之,特殊网络新闻已成为网络媒体的“独门秘籍”。

特殊网络新闻的出现,一方面树立了网络媒体作为独立媒体人的形象,一方面也拓宽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思路,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形式。2007年6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国报纸第一家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以《广州日报》下属的大洋网为平台,以报纸记者为采访主体,利用快速、机动机制为网站和报纸同时提供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广州日报》做出了将整个采编队伍前移至北京前沿的举措,在北京搭建了可以与电视台相媲美的奥运直播室,以网络直播访谈的方式采访了黄健翔、李承鹏、刘璇、白岩松、刘建宏、于丹等几十位重量级嘉宾。借助网络媒体的特殊网络新闻形态,传统媒体也能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连续不断的跨媒体传播。

第一节 滚动新闻的写作

一、滚动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滚动新闻是网站快速、及时报道最新新闻的一种方式。当网站获得最新新闻之后,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删除现存页面中的内容,替换上最新新闻;另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动态的滚动条,将最新、最近新闻以滚动新闻的形式发布出去。

网络新闻中,滚动新闻是最能体现新闻时效、反映网络报道特色的手段之一。因此,大多数网站都给予滚动新闻很高的位置,一般都置于网站首页显著的位置,并用横向或纵向的动态字幕滚动播出,随时更新。

滚动新闻的第一个特点是全时性发布,全时性知晓。网络新闻是全时性新闻,但这种全时性主要体现在发布环节,即只能是编辑将新闻发布到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中。由于网站首页、频道主页等主要浏览区域的页面空间有限,用户并不能实现全时知晓。滚动新闻的发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与网页上的其他新闻相比,后者一般都会在网页上保留一定的时间,具有相对稳定的位置,而前者则会根据新闻的价值和网站的需要,可随时发布也可随时被替换。因此,运用滚动新闻的方式,不仅可以做到全时发布,还能实现全时知晓。

第二是新闻量大、单位页面承载新闻条数多。一方面,相同的网页空间,发布滚动新闻能比发布固定新闻多出2-3倍,网站可以在滚动新闻区发布大量的新闻;另一方面,滚动新闻的更新频率相比其他新闻要高,这也就意味着单位页面能承载更多的新闻,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第三是以跳动性吸引网民的眼球。滚动新闻一般采用自下而上滚动或者自左至右滚动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不需要在网页中占据大块的面积。因此,滚动新闻吸引用户不是依靠面积、位置,而主要是依靠滚动的跳跃性来吸引眼球。

滚动新闻也有明显的缺陷,多条新闻滚动播出重点不突出;两种滚动方式都需要网民至少等待3秒钟,自左至右等待的时间更长,不能达到快速浏览的目的;由于滚动新闻是在第一时间发布的,没有太多的时间选择、编辑,因此滚动新闻容易出现重复,新闻价值上也参差不齐。二、滚动新闻的类别与写作

滚动新闻分为两类:

一类是常态报道以滚动的方式发布。虽然网络能够容纳海量新闻,但网页的容量,特别是网站首页首屏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网站在设计、编排网页时,会将大部分的位置和空间留给重要新闻,且保证重要新闻的停留时间。对于一般价值的新闻则采用滚动的方式予以发布,这样既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不占用太多的网页空间。

一类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不间断地滚动报道。过去,传统媒体报道新闻都是要等新闻事件结束后才写消息报道,但网络媒体必须要做到随时有消息随时更新随时发布,及时传递出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尽管报道的内容是散乱的、碎片化的,来源是无序的、多头的,但滚动报道一经整合就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新闻事态的进展与演变过程。

两类滚动新闻,处理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一类滚动新闻偏重于编辑,要求网站编辑在所有已发布稿件中及时选择有价值的新闻,然后在发布系统中快速处理,最后勾选或置入到滚动新闻列表。第二类滚动新闻要求编辑与写作齐头并进。当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站一方面要面向所有媒体的所有报道,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选入滚动新闻,另一方面还要组织自己的采访、报道队伍进入新闻现场,以短讯、快讯、现场连线、手机图片等方式滚动发布事件的最新进展。

滚动新闻的写作不同于一般消息,也不同于现场短新闻。第一,滚动新闻的写作是一种“短”、“平”、“快”式的写作。文章要短,几句话甚至一句话描述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事件的一个片段,不要求完整的新闻5W,不追求整体事实的全面性。但是,单条滚动新闻要表述完整、交代清楚,对于一时不能完整表述的,要在文中给出解释并及时追踪、随时更新,不能停留在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上。比如下面这条来自微博的滚动新闻: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定于今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11年全国“两会”也由此正式开启大幕。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世界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作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和预判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中国“两会”即将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备受各界关注。

第二,快速报道。可以在新闻现场与后方连线介绍情况,可以用手机发送微博直接上传到网站,还可以用带有传输功能的相机拍摄照片迅速传回后方。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很多媒体记者采取在人民大会堂现场用手机把内容上传到微博的方式,三言两语就将在会场直击的场景或花絮快速发布出去。

第三,写作平实。用简洁的、白描式语言介绍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不穿靴戴帽,不浓墨重彩。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滚动新闻处于事态发展之中,不仅有前一段的铺陈,还有后续的报道,因此不是孤立、单独的报道,而且滚动新闻写作是在一种快节奏状态下的新闻写作,追求的是对新闻现场、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直击描述。因此,写作每一条滚动新闻要把握住新闻的核心事实,抛开枝枝蔓蔓,直奔主题。

第四,滚动新闻的写作要标注清楚时间、地点和背景,适当情况下可以增加辅助阅读的新闻超链接。时间能反映出新闻的更新速度和频率,地点则方便网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态的进展与变化,在滚动报道过程中适当穿插新闻背景,将背景资料作为滚动新闻的有益补充,可以帮助阅读者完整地了解事实的全貌。三、滚动新闻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

2007年6月,广东九江大桥坍塌,《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记者从现场为大洋网发回了大桥垮塌的实时滚动新闻。以下是新闻发生之后短短一小时之内记者写作的滚动新闻:

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报道:2007年6月15日上午5时许,广东,325国道九江大桥被一艘运输船撞击桥墩,造成200多米桥面坍塌,现事故正在处理中。

12点45分消息:大洋网记者林锐鹏赶赴现场后找到第一位报料的关先生,他称当时他们从开平出发,运货行经九江大桥时,看到前面有车调头,便立即拨打110报警。5点29分海事局派出救援小组赶往事故现场。据记者了解,受轻伤的两名伤者是运砂船的船员。

12点15分消息:《广州日报》记者黄健能在现场了解到,九江大桥垮塌后,有几辆汽车、摩托车掉下桥去,具体数字仍未公布。

据附近正在施工的长大路桥公司的工人称,有两个工人掉落水中,目前下落不明。该施工单位的两台压缩机、输送泵也掉落水里。

11点55分消息:《广州日报》记者钱亚平在现场了解到,江沙收费站的录像监控显示,今晨4点半到5点半之间,有130辆汽车经过九江大桥,而现场群众也表示,他们看到有几辆车掉下桥。但鹤山人民医院的现场救护队至今还未收到新的伤员。

11点38分消息:《广州日报》记者王广勇采访到目击者吕伯,他当时在距离桥200米的一施工点值班,今天清晨5点12分,他目睹“南桂机035”运砂船行经桥底时,突然撞上了九江大桥一个桥墩,“轰”一声桥面迅速垮塌。桥塌下的一刻,没有汽车经过。当时雾很大,视野不清晰。

该艘运砂船现时仍停靠在岸边,冒出阵阵黑烟,螺旋桨和马达仍在不停转动。记者还了解到,塌下的桥体把在建的新九江大桥的部分钢结构压坏了。

江面已被全面封锁,当地海事部门已派出10艘船负责搜救、海测、巡逻和引航。塌桥附近仍有10多艘货船因无法航行,临时停泊在岸边。记者还观察到江面仍有无数漩涡,相信下水救援工作仍十分困难。(二)案例分析

从《广州日报》关于广东九江大桥坍塌事件的滚动报道中我们看到,突发事件的滚动报道需要新闻报道单位快速组织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到了现场之后要明确分工,确定各自的报道位置、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力争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采访对象来丰富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如果组织协调不力,非常容易出现报道内容雷同和打乱战的情景,达不到滚动新闻的报道效果。

内容简洁。每一条滚动新闻格式应基本统一,由时间、报道者和报道内容组成。时间精确到分,记者明确为广州日报记者或大洋网记者。新闻内容有现场直击,有采访目击者,有通过录像看到的内容的转述,还有在现场了解到的救援情况等。从字数上看,最长275字,最短109字,但讲述单个新闻事实都是完整的。整个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滚动新闻“短”、“平”、“快”以及从碎片到整合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如:

12点45分消息:大洋网记者林锐鹏赶赴现场后找到第一位报料的关先生,他称当时他们从开平出发,运货行经九江大桥时,看到前面有车调头,便立即拨打110报警。5点29分海事局派出救援小组赶往事故现场。据记者了解,受轻伤的两名伤者是运砂船的船员。

这是记者赶赴现场后找到的第一位报料的目击者,通过目击者的讲述介绍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内容集中在当时的情况,没有再重复事件的发生时间、起因和事故现场情况。

快速及时。从新闻发生到通过大洋网报出新闻只有几个小时,而赶到现场的记者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发回了4条消息,最短的时间间隔只有7分钟。4位记者站在不同的位置用简短、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新闻现场看到、听到的场景和声音,每一段的报道都是不完整的、零碎的,但集成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大桥垮塌现场新闻。

第二节 文字直播的写作

一、文字直播的内涵与特点

直播是指媒体机构在新闻发生现场对事件及其发展进行同步播出的一种报道方式。过去,广播用声音完成具有现场同期声的新闻,电视用现场直播传递画面和声音,网络出现后,不仅能直播所有传统媒体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创造了访谈式直播、文字图片直播、网络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直播形态。

文字直播是网络直播的一种,是在专门的直播网页上按照时间顺序(顺序或倒序)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新闻现场并同步发布,是互联网最早的直播形式。文字直播实现了网络新闻时效的最大化,被认为是实时报道发展到极致时的一种报道方式,具有双向流通的功能。目前,文字直播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体育比赛、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人物访谈等报道都可采用文字直播的手段。

文字直播作为网络新闻特殊的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与电视直播相比,文字直播能完整记录事件的过程与细节,能长期保存,方便用户进行即时或延时的阅读。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文字直播可以像电视在现场架设多个机位一样,从不同的地点发回新闻,但比电视的投入要小,更容易组织起多点直播。穿插式直播与评议式直播还能集文字、图片、音频、动画、视频、互动、评论、资料于一个直播页面上,提供出更多新闻之外的信息。

网络文字直播需要建立专属的后台直播系统,设计单独的直播页面,其外在形式完全区别于一般新闻文本的模板。图3-1是新浪体育直播室直播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页面截图,从这个页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间的图文直播区域外,上下左右都有相关内容。顶部有与正在直播的比赛相关的其他各场赛事的结果,中间是图文直播区域,包括比分、比赛进程时间条、可扩展的视频区、直播区(包括直播间、交战纪录、技术统计、积分榜、足球新闻、直播实录)和比赛数据图解等,左右两边分别为对战双方上场阵容和名单,名单超链接球员资料。下部为比赛的精彩图片和网民、球迷互动专区。互动板块设置有投票、评选、评说等交互性设计。二、文字直播的方式与写作流程

文字直播的方式分为四种:

全程实录。如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的全部对话和NBA篮球比赛的比分直播等,也就是全面、完整甚至一字不落地记录发言和对话的全部内容、比赛的全部经过。完成全程实录一般需要在特殊的速记员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过程性直播。直播员根据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把握,在直播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记录事件的重点信息,然后在直播页面上发布。网络媒体在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文字直播报道中采取的就是过程性直播方式。飞船发射准备时间很长,发射升空时间很短,升空后的运行时间又很长,因此,网站在做文字直播时无法做到全程实录,就需要从时间点和内容两方面进行选择。

穿插式直播。直播员在直播过程中不仅全文记录、发布新闻现场的情况,而且会穿插新闻背景、数据资料、图片、视频等超文本链接,使文字直播从单纯的记录变为立体式的报道。体育比赛的图文直播就是典型的穿插式直播,不仅有比赛现场的比分直播,还有球队和队员个人资料、比赛技术统计、进球视频回放、历年比赛回顾等。图3-1 新浪体育直播室直播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页面截图(http://match.sports.sina.com.cn/livecast/n/live.php?id=17100)

评议式直播。在直播新闻事件的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对事件进行述评,也就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解读信息,帮助网民理解新闻事实。2009年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文字直播报道中,人民网就采用了评议式直播的方式,邀请军事专家详细介绍、讲解阅兵中的新式武器、部队方阵和其他相关内容。

网络文字直播的写作不仅仅是直播中发布新闻那么简单,它的工作流程包括六个环节:建立直播页面、发布预告消息、直播前的准备、直播中的内容发布与相关超链接、直播中的互动、直播后的内容整理与编辑。三、文字直播案例分析

在这里,我们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为例,分析人民网图文直播《铁道部介绍2010年铁路春运等方面情况》中的流程与写作。图3-2 人民网报道《铁道部介绍2010年铁路春运等方面情况》直播页面截图

建立直播页面。网络媒体一般都会提前知晓需要直播的内容或活动,一些例行的发布会、重大活动会议更是很早就会得到通知。因此,网站需要为直播建立单独的页面,设计直播页题图,在题图上要用醒目的文字介绍直播的主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并配以适当的图片。

发布预告消息。为了吸引网民的关注和参与,网站可用文本消息的形式提前预告直播活动,告知直播的时间、方式以及主题,并对直播页面进行链接。一些特大型、重要的直播还需要用网络通栏广告或弹出窗口的方式重点推荐给网民。新华网在预告“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消息时就是在网站首页首屏用置顶广告的方式发布出去的。

直播前的准备。在当天的直播开始前,网站要根据直播主题提前登载相关新闻或背景资料,在直播页面上写开场白介绍当天内容与参与人员。比如“铁道部介绍2010年铁路春运等方面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可以在直播前提供当前高铁建设、往年春运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发布会的主持人、发布人或发言人,还可以提供本次新闻发布会召开的背景情况等。

直播中的内容发布与相关超链接。文字直播是分段式发布,要注意每段文字的长短,太长或太短都不合适,直播员要根据所发布的内容掌握分段的技巧,并且要在每一段落后附加上时间以明示顺序。相关超链接可以是新闻、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视频,无论是哪种都应该用特殊符号标示以区别直播正文。

直播中的互动。在直播的页面上开设留言板,然后在直播中适时加入网民的留言或评论。特别是评议式直播,在由专家学者评述、解读新闻的同时,应随时收集网民的反馈加入到直播中,以形成有效的互动。

直播后的内容整理与编辑。文字直播是快速的、即时的,直播中难免有错误;文字直播又是分段式的,便于网民比较方便、清晰地浏览内容,但直播后回放则会发现内容与思想都堆积在一起,使人很难有耐性全部看完。因此,必须要在直播后对内容进行再编辑,修改文字、语句的错误,将重要内容摘编为若干条新闻。一场“铁道部介绍2010年铁路春运等方面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就整理、编辑出了14条新闻。

第三节 实时报道的写作

一、实时报道的内涵与发展

所谓实时报道,是指新闻报道与正在发生的事实基本同步的一类报道形态。实时报道不是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专有形态,广播、电视等电子类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时也会采用实时报道的方式。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后还推出了实时评论,邀请专业评论员就热点新闻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深入探寻问题,为观众解疑释惑。实时评论丰富了新闻实时报道的类型。

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实时报道时效性更强、发布速度更快、表现形式更丰富、适用范围更广泛。为了满足受众尽早获知新闻的需求,网站一般采用文字直播或滚动播报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时发布新闻,而随着互联网多种传播渠道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实时报道从“发布”延伸为“发布到”,实时报道不再只停留在网站的首页、频道里,也不再被放置于密密麻麻的新闻列表中,而是通过多种客户端软件,如即时通信的弹窗、音乐播放器的迷你浏览页、RSS阅读终端等,第一时间到达用户的眼球。

实时报道的表现形式除了通常的文字、图片外,还可以采用音视频、动漫、博客、微博等各种形式;实时报道的内容除了消息类新闻,也可以有实时评论、实时嘉宾访谈、实时对话连线等;实时报道的对象除了时政类新闻,还可以适用于财经、文化、体育、娱乐、生活等各类新闻。

实时报道与滚动报道、文字直播本质上有相通性,但在业务操作中各有其适用性。三者都建立在互联网快速及时、超时空以及海量无限的基础上,力求第一时间报道新闻,动态追踪新闻事态的演进与变化。不同点在于,实时报道是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不间断地连续报道,滚动新闻可以是同一事件,也可以是不同事件;实时报道可以采用文字直播的单独页面,也可以采用单条新闻的报道形式,文字直播一般只采用单独的直播页面,且必须由直播员转载或发布内容。三者在时效性上的要求,滚动新闻最弱,它更强调新闻发布的呈现形式;实时报道相比文字直播时效性的要求要低点,可以同步报道,也可以有一定的延时;文字直播,特别是体育文字直播几乎是与比赛同时的。

因此,实时报道体现出网络媒体对新闻时效的追求,也反映出网络新闻“以分秒计”、争分夺秒的境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实时”、“同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绝对的“实时”、“同步”是不太可能的。有些时候、有些情况甚至还需要延时报道、异步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实时报道的时机。二、实时报道的结构与写作

相比文字直播提前预知直播内容与活动,实时报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既有可预知的,也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做好实时报道相对容易,可以提前策划,准备报道方案,收集相关资料。而对于不可预知的、突发的新闻事件,实时报道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实时报道采用的结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滚动式的单条新闻发布,也可以采用直播模板来逐段式播报,甚至还可以突破传统思维,采取异常的方式来进行实时报道。比如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人民网从零时开始在主页推出实时报道栏目《北京时间》,采用整点播报和通栏倒计时的方式,每一整点推出一个独家图片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北京各地倒计时盛况,全景记录北京这一天的活动,这是对实时报道一次新颖、直观、独特的运用(见图3-3)。

实时报道是针对单一新闻事件的、以原创新闻为主的滚动直播式写作,因此在写作上以采集现场新闻为主,既要满足滚动新闻写作的要求,又要达到文字直播的要求。从采集的角度看,实时报道要加强原创性,加大采访力度;从滚动角度看,实时报道的写作要有时效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新闻的持续更新和不间断发布,在每一条实时新闻中要力求事实完整、要素齐全,单条新闻也可以采用多种报道形式;从直播角度看,写作中要突出现场感,突出氛围的描写与渲染,突出事件的多侧面、多角度报道。图3-3 人民网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首页截图

Web2.0的出现带动了用户创造内容的热情,微博的出现更加便利了网民贡献内容。随着网民参与网络新闻报道、发表意见点评新闻的增多,网络媒体实时报道的写作者也开始多样化,有网站记者、媒体记者、专家学者,还有普通网民。有的是在事发现场发布文字、图片,有的是通过互动点评表达意见、心声,有的是通过转述其他媒体的报道参与到实时报道中。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有些网站直接利用微博进行实时报道,报道中大量的内容来自网民发自现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网站可能做不到在第一时间推出实时报道,但是要根据新闻价值、重要程度以及各方面的反应确定是否要进行实时报道。一旦确定进行实时报道,就要调动、整合网站所有力量进行策划和组织,包括第一时间联系记者、专家、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及时编写处理各类信息作为实时报道的新闻源。三、实时报道的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

2010年1月,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八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1月19日,八位中国维和英烈的灵柩运回国内,20日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进行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实时报道。[5]

实时报道: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

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月20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中新网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形式实时报道。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7∶39

根据公安部赴海地维和牺牲民警治丧委员会此前公布的安排,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今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详细]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7∶42海地地震中遇难中国维和人员遗体已于19日上午运抵北京

中新网网友:2010-1-20 08∶20

寒流袭京,身是冷的,心却是热的,不为别的,只为祖国有这样的好儿女。祝八位英烈在天堂安息。

中新网记者金硕摄影报道:2010-1-20 08∶32海地地震中遇难中国维和人员遗体已于19日上午运抵北京

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20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图为自发赶到现场为英烈送行的群众。

中新网记者吴博、金硕报道:2010-1-20 08∶34

朱晓平曾经就读的北京市复兴路小学四班全体师生前来为他送别,举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我们永远怀念你,一路走好”、“老班长朱晓平一路走好”。他的小学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失声痛哭。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8∶37

今日上午9时,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外,前来等待的民众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红着眼睛,忍不住落泪。

中新网记者吴博、金硕报道:2010-1-20 08∶46

一队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制服的维和警察目前正在殡仪馆外列队,等待送别战友。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8∶49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已经一切准备就绪,上午9时,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中新网网友:2010-1-20 08∶50

今日9时整,请全国网友一起停下手头的工作,一起为八位烈士默哀3分钟,让我们一起迎英魂归故里,再送烈士登天国。

中新网记者吴博、金硕报道:2010-1-20 08∶54

王树林曾经所在的黑龙江兵团的战友今天也来到送别仪式现场,他们打着“黑龙江兵团战友泣送王树林”、“兄弟一路走好”的横幅,高喊着“王树林一路走好”,几位女士流下了热泪。

中新网记者周兆军报道:2010-1-20 08∶55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门口,有一些民众自发前来,他们手持白花,等待进入墓园祭奠。

中新网报道:2010-1-20 8∶59

在灵堂正中,“沉痛悼念海地地震中遇难中国维和警察”几个黑底白字格外醒目,下方,八位英烈的照片整齐排列。八位英烈的灵柩摆放在鲜花翠柏丛中,灵柩上方覆盖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在灵堂两侧,摆满了各界敬献的花圈。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01

告别仪式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九常委来到现场,与英雄作最后的告别。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01

中国首批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邵伟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遇难战友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全体维和警察的骄傲。他说,很多维和警察都从全国各地赶来为战友送别。[详细]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02

低回的哀乐声中,胡锦涛等领导人向烈士三鞠躬,表达深深的哀思,随后他们与烈士家属握手,希望他们节哀。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08

人们眼里噙着泪花,满面悲容,现场弥漫着令人难抑的悲痛气氛。

中新网网友:2010-1-20 09∶17

很感慨,就如同“5·12”地震后数万国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喊出的“中国万岁”一样,长街两侧自动前来送英雄们最后一程的市民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不说了,泪如泉涌……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22

香港《明报》20日刊文说,在海地殉职的八名中国警察遗体19日运返北京,备极哀荣。今天八宝山的丧礼,规格也会很高。这不仅因为死者中有中国历来在外殉职的最高级官员,还因为中国要向世界彰显其“负责任大国”形象。[详细]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24

香港《大公报》20日刊文说,19日在首都机场,中国政府以最崇高、最隆重的方式迎接八位维和烈士英灵。众多市民自发在街道边致敬。维和烈士一腔热血洒在异国,无愧于“中国”二字、“维和”二字、“警察”二字。[详细]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25

公安大学约400名学生来到现场,缅怀前辈,为烈士送行。一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维和警察是他们的骄傲。“作为一名预备警察,我们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人民服务,踏着先烈的足迹,把青春和热血贡献给公安事业。”

中新网记者金硕摄影报道:2010-1-20 09∶30送别战友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31

9时许,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缓步来到八位烈士的灵柩前肃立,向烈士灵柩三鞠躬。胡锦涛等依次围着烈士灵柩缓缓绕行一周,并与烈士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慰问。[详细]

中新网网友:2010-1-20 09∶33

作为一名普通的警察,为战友们的壮举而自豪,为战友们的牺牲而悲痛。远隔千里,不能如北京的战友们一样亲去送烈士们一程,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此寄托对烈士们的崇敬和哀思。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33

相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依次围着烈士灵柩缓缓绕行一周,并与烈士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慰问。

中新网报道:2010-1-20 09∶36

据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是他们接到在同一个礼堂当中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遗体送别仪式。工作人员在每位烈士的灵床上铺满白色菊花,大概有两万多朵,是这些工作人员花了差不多30个小时完成的。他们希望以这些温情和努力,能表达对烈士的无限哀悼,也能够稍微化解烈士家属无比悲痛的心情。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39

赵化宇曾经就读的辉县一中的同学专程从河南赶来为他送行。他们打出横幅“化宇同学一路走好!”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41

李晓明的战友们也来到现场,打出横幅“晓明我们永远爱你,一路走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都是从河南赶来的。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46

在殡仪馆外等待送别烈士的民众已多达上千人,队伍绵延数十米,有序等待。民众手持着黄花或白花,表情悲痛。

中新网记者沈晨报道:2010-1-20 09∶50

哀乐低回,送别仪式依然在进行之中,虽然北京今晨大风再起,但未影响很多民众自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当中有英雄的战友,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很多人身着深色服装,胸戴白花,手持菊花,在寒风中静候,等待与英雄的最后告别。

中新网记者金硕摄影报道:2010-1-20 10∶00各界民众送别维和英烈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10∶01

一位自发前来送别英雄的群众是一名医院员工,他说自己自从知道海地地震的消息后,一直关注前方维和人员的安全,当得知八位维和警察以身殉职后,全体同事都十分悲伤,今天派他来当代表为英雄送行。在来的路上,他买了一束洁白的鲜花。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几度哽咽。目前,还不断有群众陆续赶来,等待为英雄送别。

中新网报道:2010-1-20 10∶03

纽约当地时间1月1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降半旗,为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八位中国维和警察致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此前还向公安部赴海地维和牺牲民警治丧委员会办公室发去唁电,对八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光荣牺牲表示悲痛和哀悼。

中新网网友:2010-1-20 10∶04

原本我是反对男朋友做警察的,家里也对我找个警察做男友并不支持,一直在劝他换个行业,觉得这行危险、辛苦又总在网上被骂,很委屈。但今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警察是个伟大的行业,行业内的几颗老鼠屎不会坏了一锅汤。我支持男友继续做一名合格的共和国卫士,这是真正的男子汉的职业。代表在外执勤的男友和自己,在网上为八位英烈献一束虚拟的菊花,但我们的悲痛和敬意却绝不是“虚拟”的,英雄们一路走好!

中新网报道:2010-1-20 10∶05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日就中国八名维和人员在海地地震中遇难发来唁电。唁电说,我对八位中国警官在1月12日海地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深感悲痛。他们为海地的和平献出了生命,为联合国的维和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唁电说,我向遭受这一巨大损失的遇难者全体家属、朋友、同事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和哀悼。联合国将铭记并继续推进他们的崇高事业。

中新网报道:2010-1-20 10∶12

在海地大地震中遇难的河南省籍维和警察赵化宇、李晓明,家乡人民深深怀念他们。李晓明的舅舅张保山说,李晓明遇难后,他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哭昏倒数次。虽然他今年已三十五岁,但因精力和心血都放在维和事业上,一直未成家。[详细]

视频报道:2010-1-20 10∶25维和英雄遗体告别仪式上胡锦涛慰问遇难者家属

中新网网友:2010-1-20 10∶29

走向大国,总有一批英雄儿女作为前驱,一路走好,英雄们!

中新网网友:2010-1-20 10∶34

按照现在网络流行的说法,你们堪称史上最牵动亿万中国人内心的公安干警了。你们是好样的!

中新网记者富田摄影报道:2010-1-20 10∶42低回的哀乐声中,来悼念的公安干警们向烈士遗体三鞠躬。

中新网记者富田摄影报道:2010-1-20 10∶44泪别战友

中新网报道:2010-1-20 11∶02海地遇难中国英烈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图

中新网报道:2010-1-20 11∶05

一束清菊,两行热泪。让我们永远记住八位英烈的名字: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海地遇难中国英烈遗体告别仪式”实时报道到这里结束,中新网将继续密切关注海地地震,敬请广大网友继续垂注与参与!(二)案例分析

中新网关于“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的实时报道从早上7∶39发出第一条文字稿开始,到11∶05最后一条结束,历时3.5小时。共发布31条文字,10张图片,1条视频,还对6条文字稿进行了超链接。实时报道平均5分钟发布一条,间隔时间最短的为1分钟,最长的不超过半小时,做到了实时报道不间断、连续性滚动发布的要求。

实时报道的写作者以中新网站和中新网记者为主,中间穿插中新网网友的评论。共有五位记者发回17条现场的文字和图片报道,其中以图片新闻为主,17条现场报道中有8条是图片新闻,都是来自记者在现场的拍摄。发布中新网网友的文字稿7条,多以评论、抒怀为主。整个实时报道中文字、图片、视频交相呼应,消息、评论、现场短新闻穿插发布,可以说是网站、记者和网友三方合作,共同完成了此次告别仪式的实时报道。

在写作上,中新社记者采写的文字稿重在描述现场,突出现场环境、氛围和对现场人员的采访。场景描写中的文字简短、直白,三言两语白描出现场的图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8∶37

今日上午9时,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在八宝山殡仪馆外,前来等待的民众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红着眼睛,忍不住落泪。

中新网记者吴博报道:2010-1-20 09∶46

殡仪馆外等待送别烈士的民众已多达上千人,队伍绵延数十米,有序等待。民众手持着黄花或白花,表情悲痛。

对现场人物的采访涉及面比较广,既有逝者的战友、自发前来的群众,还有作为预备警察的学生。实时报道要求快速、及时发布现场新闻,因此对人物的采访不能长篇大论,需要选摘被采访者的精彩言论进行发布。

网站在实时报道中的作用比较特殊,既要及时发布前方记者的现场报道、图片,统一文字稿的写作规范,配发文字稿的写作者和写作时间、图片新闻的说明,还要将网友在实时报道进行中所发表的评论选取到实时报道页面。由于记者采写的报道和网友的评论都非常有限,网站还需要编发大量图文、视频和背景资料,来充实实时报道。这篇实时报道中,网站共编发各类新闻20条,有对现场场景的综述,有来自外围的报道,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降半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日就中国八名维和人员在海地地震中遇难发来唁电”,还穿插入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如“高清图集:海地地震中遇难中国维和人员遗体已于19日上午运抵北京”、“维和英雄遗体告别仪式上胡锦涛慰问遇难者家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站在编发实时报道时对相关内容和八位英烈的名字进行了超链接,让网友可以详细浏览完整的报道、专题,也可以看到八位英烈的材料和事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网络实时报道多媒体、多样化的特性。

第四节 嘉宾访谈的写作

一、嘉宾访谈的内涵与特点

嘉宾访谈是指网络媒体针对一个时期的热点事件,邀请有关人员到网站演播室或BBS互动平台与网民交流、对话,既拓宽网站的新闻内容来源,又能及时解疑释惑,发挥出必有的议程设置与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根据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即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换言之,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不能进行直接的新闻原创,嘉宾访谈成为网络媒体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由网民或网络主持人担当“新闻记者”的采访模式。

从采访者和表现形式划分,嘉宾访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担当主持人,在网络直播间进行的视频访谈,同时配以论坛交互,既可以是主持人向嘉宾发问,也可以由主持人挑选网民问题代为提问,网站对视频访谈画面和文字实时报道页面进行同步直播;一类是访谈地点仅限于网络论坛,受邀嘉宾做客论坛,直接与网民互动,网民充当了记者的角色,向嘉宾提出问题,网站对访谈内容进行文字直播。

相比传统媒体的访谈、对话,网络嘉宾访谈带有强烈的互联网色彩,特别是与网民的直接对话,具有一种圆桌会议性、多元多音性和平民性。网络嘉宾访谈具有以下特点:

在采访对象上,网络嘉宾访谈选择的范围非常宽泛,有较高的自由度。综观网络媒体的嘉宾访谈对象,上至总书记、总理、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中达省部级领导、社会各界精英,下到普通百姓、平民英雄,都可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网站或论坛上,与网民进行平等的、实时的、互动的在线交流,甚至一些从来不在传统媒体接受采访的对象也会出现在网络论坛中。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民在线交流的预告发出后,很多网民惊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对话,虽然访谈时间很短,但嘉宾级别之高、所受关注度之大、访谈影响之深远,确为网络媒体所独有、独享。

在交流内容上,网络嘉宾访谈更注重网民的需求,以网民的关注点为话题选择方向,以回答网民的问题来吸引网民参与,增强交互性。一般传统媒体制作访谈节目往往依据节目编导的思考和观察确定话题,访谈过程基本是主持人与嘉宾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问答,而且演播室的嘉宾一般都不会超过三个,提问的问题也仅限于主持人或者背后的团队准备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嘉宾访谈,选题既可以由网站确定,也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征求网民意见来锁定,最具特色的是访谈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经常令嘉宾“难以招架”。

在交流环境和氛围上,网络嘉宾访谈整体上比传统媒体显得宽松、随意、无约束,特别是与网民直接对话的论坛嘉宾访谈,嘉宾可以自由挑选网民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尚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和措辞表达,甚至说错了、不明确了还可以修改。二、嘉宾访谈的结构与写作

以与网民直接交流为主体的嘉宾访谈,其写作流程与网络文字直播的写作基本一致:确定访谈话题,挑选并邀请访谈嘉宾,预告访谈时间和方式,收集访谈相关资料制作页面,嘉宾进入论坛回答问题,论坛主持人或版主辅助嘉宾筛选问题,论坛主持人或版主拍摄访谈现场图片和审核文字稿,访谈结束后整理并摘编访谈实录。因此,这类嘉宾访谈也被称为文字直播式的网络访谈。

但是,文字直播较偏重形式与技术,体现出网络报道不同于传统报道的独特性;嘉宾访谈更需要策划与联络,尤其是话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和问题的筛选,要求编辑有很强的新闻敏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些大众性话题比较容易找到访谈嘉宾,但有些专业性、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合适的嘉宾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即便找到了嘉宾但因话题敏感而又百般回避、推脱,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写作者”的沟通交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网络视频访谈除了流媒体的播放之外,还可以把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现场网友及线上网友的反应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视频访谈直播时,除了流媒体上实时播出之外,速录编辑会将现场的情况通过文字方式第一时间传递给网友。比如,访谈中,网络媒体编辑可以刊发快讯,告知网友此次访谈的进展情况。网络媒体摄影记者可以随时捕捉嘉宾的动态画面,结合短讯刊发。摄像记者可以全程直播整个访谈节目,让网友同步感受访谈的整个过程。这种沟通还表现在节目之后,访谈直播时没有在线的网友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评[6]价节目质量或与大家一起分享观看节目的感受。

访谈后,网络媒体编辑要在第一时间刊发访谈文字实录,让习惯阅读的网友一睹为快。同时,编辑还应当从文字实录中精选出总标题和摘要以及小标题和分页摘要,以便让网友提纲挈领地抓住访谈要点。视频编辑第一时间也应当把视频实录以及音频实录刊发到网上,[7]让错过视频直播的网友没有遗珠之憾。三、嘉宾访谈案例分析

2009年2月28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新华网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为题进行了全程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现场直播(见图3-4)。图3-4 新华网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页面截图(http://news.cn/zlft/)

新华网在总结该次嘉宾访谈和直播时做了如下总结分析:

一、直播报道准确及时,图文并茂、多媒体融合。直播页面专栏设置、构思贴心,兼顾文字、图片和视频,简洁、大气。文字直播、视频直播及“网友提问摘录”、“手机提问摘录”、“网友快评”等专栏安排设置得科学合理,方便网民直接快速浏览到直播实况。

二、网民参与十分踊跃,网上互动热烈有序。从上午8时发出访谈预告至下午17时访谈结束,网友发帖36万余条,通过手机平台留言4.9万余条,涉及反腐、医疗、社保、住房、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资本市场、户籍改革、三农等诸多方面问题。

三、在线交流内容整合快速,归纳、梳理清晰、明了。伴随访谈进程,不断梳理、提炼,编发访谈摘要,访谈一结束又将精华部分集纳编成访谈妙语,方便网民浏览。

四、推出系列手机新媒体报道,涵盖多种手机传播形态。根据手机阅读、浏览的特点,同步推出新华短信、新华手机报、掌上新华网、手机报网站、飞信提问等多种手段的报道,充分发挥不同传播手段的优势,延伸、扩大传播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访谈预告发出至访谈结束,新华网论坛来帖超过36万条、手机留言4.9万条,页面访问量达2.37亿,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台港澳以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网友在线观看或浏览访谈,网上反响空前热烈,各大网站纷纷链接、20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转发或报道。网民、媒体评价说,新华网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能够和总理就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进行直接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中国特色民主的亮丽景观,为网民做了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好事。新华网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形式直播“全面出击”,现场即时报道内涵丰富多彩,直播的标题制作严谨又不乏活泼,显示了编辑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措辞,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第四章 网络评论写作

第一节 网络评论的崛起与特点

一、网络评论的崛起

众所周知,互联网海量无限的空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全球知识库的大门,我们不再困惑于信息获取的渠道,也不再困扰于信息量的多少,但我们却陷入了一种“窘境”:信息过剩与信息解读的贫乏。在网络时代,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精选的新闻,需要对新闻的解读。网络评论担当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

网络评论能体现网络媒体个性。在信息短缺时代,人们的要求只是获得信息,但在信息过剩时代,铺天盖地的网上新闻已经让网民无所适从,而且信息的同质化与低水平重复使各个网站看上去大同小异,千网一面。美国数学家D.霍夫斯塔特说过:“你想要理解任何一份消息,就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去理解它。” 网络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它不可克隆、无法重复,谁为网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关于新闻的观点和信息,谁拥有自己独特的评论性品牌栏目,谁就能彰显出个性,发挥出特色。

网络评论能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什么是媒体的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经济,就像市场经济中所说的是做品牌的。品牌的含义就是说,让你的目标读者在情感上依赖你,觉得离不开你,你能够回答他很多问题;在行为上,读者很黏着你,经常接触你。这就说明,你在他们当中有影响力了,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资讯来源和生活当中一个基本要素了。当网民总能在你的网站看到整合、梳理后的信息,总能获得自己关心问题的解疑释惑,总能得到理性、客观的观察与分析,那么网民就会经常来看,就被黏住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就自然产生了。

网络评论能产生能量聚集与转换效应。从当前网络评论的来源看,除了一部分转载自传统媒体,少部分网络媒体原创外,大量的网络评论是网民的观点类留言、帖文和博客文章。相比网民对网络新闻一般性的浏览,评论中所包含的观点、看法和思考更能聚集相同意见倾向的网民,并焕发出他们潜在的能量,而这种潜在的能量一旦爆发就会转化为线上或线下的集体性力量,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风向。这种效应是网络新闻无法比拟的。

2006年网络新闻第一次进入中国新闻奖评奖序列,最初设立的两个奖项其中之一即有网络评论,由此可见网络评论的价值。二、网络评论的特点

网络评论是指登载在互联网上,就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迅速及时进行评论,阐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对网络评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认识。广义上的网络评论包括网站转载传统媒体的评论,网络原创的新闻评论,观点类的新闻跟帖、论坛帖文和博客文章等。狭义的网络评论则特指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原创的、首发的、具有网络特点的评论作品,包括特约评论、编辑整合的评论集萃、专家独立评论和网站编发的网民评论。图4-1 网络评论的构成

网络评论的特点是网络媒体特性的自然承继与延伸,网络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强、信息海量、互动性强、多媒体等特点同样体现在网络评论上。

评论快速。网络评论在时效上占尽先机,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随着事件的变化发展,互联网可以连续滚动报道,两三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新闻评论也可以实行全天候连续发布,最大限度地体现时效性。2008年奥运会刘翔退赛,人民网在1个小时之后就推出了特约作者李泓冰的评论文章《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速度之快开网络新闻评论风气之先。不仅评得快,而且发布快、转载快、反馈快。这条评论当天就有超过100家网络媒体转载,留言、跟帖达到数十万条。

数量无限。网络评论的数量无限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反映在单个新闻事件的评论数量上。2007年中国足球队与缅甸足球队进行了一场比赛,经赛后粗略统计,一场比赛共发网络评论文章近70篇,其中转载传统媒体十多家报纸文章19篇,名家博客文章17篇,网友评论31篇,而报纸一般只会发一篇评论。数量的无限制拓展了言论的空间,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更加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观点得以全面呈现并形成交锋,意见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

交互性强。网络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评论的浏览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评论提供者。一个新闻事件能引来数十、上百人的直接发帖评论,一篇新闻评论又往往能引来上千、上万条评论留言、跟帖。围绕着一个主题,会出现网络媒体、专家和网民集体评论的现象,这种集体评论能产生很强的互动效应,使网络中经常出现观点碰撞、正反争鸣、观点PK等现象,进而引发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价值。

形式灵活。网络评论有多种形式,新闻评论、新闻跟帖、论坛贴文,以及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甚至网络漫画、Flash、网络视频等等,都可以成为网上评论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网络评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博客评论、微博评论、掘客评论、贴吧评论等形式。

除了上述网络评论的总体特点外,还需要特别认识网民评论的特点。

第一,自发性。网民的评论不需要媒体机构动员、组织,完全是网民主动的、自发性的行为。这一点可从《人民日报》原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谈自己博客写作窥见一斑。他说,博客写作有三个作用:一是练笔。写博非常随便,也很轻松,文字也就流畅自然。经常写博,手就不生,再给报纸写文章、写评论,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二是练脑。人的脑子,越用越活,写博必须动脑子,提炼你的观点,使你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写博客,你的脑子也就更加灵活,思想也更深刻,见解也更犀利。三是沟通。人是群居动物,不沟通就会孤独寂寞,就会单调无聊。博客上了网,沟通无障碍。不但可以在海外版内部沟通,在人民日报社内部沟通,还能与过去的同事沟通,与远在家乡的老朋友沟通。

第二,匿名性。发表评论的普通网民通常是匿名的,匿名性使网民可以抛却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匿名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导致网络上观点混杂,思想混乱,而网民不必文责自负。

第三,随意性。网民根据自己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主动去发表评论,主题上并不受局限。此外,写作方式上、要求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不必拘泥于传统评论规范严谨的三段论式写作。

第四,语言相对口语化。一方面是因为面对着普通网民,因而写作者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另一方面参与评论的网民限于专业知识和缺少评论训练,语言不够严谨,呈现出口语化特点。此外,也因为有些网络评论是即兴评论,相互讨论,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因而口语化比较明显。

第二节 网络评论的组织与编写

过去,传统媒体的评论稿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媒体自己的评论员和编辑记者撰写。随着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开设更多的评论版面,传统媒体的评论由内部撰写、约请专家学者或者时评人撰写、从评论来稿中选择三部分组成。限于媒体版面和时段容量的限制,传统媒体每天登载的评论数量十分有限,因而工作侧重于评论的撰写与来稿的编辑。

网络评论的来源复杂,数量丰富,表现形式灵活,网络媒体一般不设置专职的评论员,有些网站虽设立有网评员,但其职责在于审读网络评论、收集网络舆情,对一些热点事件简单发帖或热点帖文跟帖,引导网络舆论。网络媒体的评论工作包括三个部分:组织、写作和编辑。一、网络评论的组织

网络媒体每天要从传统媒体转载大量的评论,同时也会收到网民形形色色的来稿,面对如此多的稿件,网络媒体第一要则是要组织好这些内容。新闻信息的随时更新、及时发布可以采用新闻列表的方式,但网络评论如果采用简单的新闻列表就起不到引导舆论、解疑释惑和表达民意的作用。

评论内容的组织首先要根据评论的性质设置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栏目。大型网站一般会开设观点频道或评论频道,尽可能地汇集媒体的评论文章,让网友能方便地找到对于热点新闻的评论文章。同时,还会针对不同类型的评论设置相应的栏目。比如人民网就设置有《人民时评》、《今日话题》、《观点1+1》、《网友说话》、《网友拍案》、《画里有话》等多个栏目。《人民时评》为原创网络评论专栏,每天在人民网主页显著位置刊发一至两篇署名时事评论,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针砭时弊,击恶扬善;《今日话题》以关注时事、关怀民生为目标,旨在透过新闻表象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为网友提供点评、热议与讨论的舞台。《观点1+1》是对某一热点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汇集各方评论;《网友说话》、《网友拍案》都是针对网民的互动性评论栏目,主要展示网民的思想和观点;《画中有话》则以漫画的方式发出评论的声音,倡导“漫画也是生产力”。

评论组织的第二个层面是选题的组织。网络评论的选题可分为常规选题和动态选题,常规选题指事先预知的重要事件比如元旦、国庆节假日、重大活动、特殊会议等等,可以提前准备和组织约稿,预先做出安排,这与传统媒体的做法基本一致;动态选题是指根据新闻和时事发生与变化的情况,选择话题,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评论。动态选题又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的动态选题是网站对网上舆情进展主动做出反应,及时考虑组织评论稿件,这样网站能掌握主动权,决定评论的选题和时机,起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的效果。被动的动态选题是指那些原本没有进入编辑视野的话题,但由于诸多网站都在报道,网民在热议,网站才对此类问题着手选题、组织稿件。

对于常规选题,以约请本网站的特约评论员、专家学者撰写为主,也可以公开发出约稿函,征集网民的稿件。对于主动的动态选题,网站根据舆论引导的需要或约请特约评论员、专家学者撰稿,或者编发网民的新闻留言、选择论坛的帖文。对于被动的动态选题,前期主要从网民的来稿、论坛的帖文或博客中选择稿件,后期可以约请专家学者或组织专业人士网上访谈。以上各类选题,网站编辑也可以自己撰写评论文章、编者按等。

评论组织的重要一环是建设一支专家和时评人交集的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的时效性要求网站能在第一时间组织起评论,正确引导舆论,而网络新闻的丰富全面又要求网站能对各种热点事件、各类话题做出评论。因此,网络评论需要一支素质高、反应快、有一定评论写作水准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种写作风格的时评人组成,不但要有很好的专业背景与专业信息、深厚的知识积淀,还特别要有丰富的评论写作经验和快评、即评的新闻敏感与评论能力,在与网民交流时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互动能力。二、网络评论的写作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基本一致,但由于网络评论的生存土壤是在网络环境中,网民的关注点、需求点和风格非常个性化,因而网络评论的写作也有其特殊之处。(一)选好评论由头

新闻评论是由新闻事实引发的,新闻事实是否值得评论,直接决定着评论写作的成败。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有的是先有观点再找由头,戏称为“把观点养着”;也有的是看到新闻事件、评论由头后,有感而发形成观点。

两种写作方式无所谓好坏,视个人习惯、具体情况而定。但评论由头却有好与不好、对和不对之分。如果观点有价值但新闻由头没有说服力,就会导致观点立不住,评论的意义也就不大。新闻由头很明确,观点又很鲜明、有针对性,评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网络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选择新闻由头时,要把识别新闻真伪作为评论写作的首要一环。(二)观点鲜明,评点有力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网上舆论的重要作用,因此评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而不能模棱两可。尤其是在选择网友文章作为网站主要评论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章的观点。对新闻事件的评说要注意评论的立意,一个成功的立意,即主题,要有新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新颖性,即有独到见解,能触及新的矛盾,或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针对性,即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进行立论。准确性,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论点准确,包括概念提法和分寸的准确;逻辑准确,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准确性,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三)讲究方法,把握分寸,注意效果

网络评论的最终价值表现为引导舆论,但能否有效引导舆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论写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分寸感的把握。网上评论的舆论导向需要有一定的隐蔽性,以适应读者的观念认同为前提,评论认同了读者的观点,读者也自然就能认同评论的观点。

2001年4月初,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了攻击,随后中国黑客高手(即“红客”)奋起还击,他们还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行动,以体现他们的爱国热忱。人民网以此为话题组织了一篇评论《“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接着,文章论证了这一论点,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文章在认同公众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能够使人接受,并引发思考。

网上曾有评论认为,网络评论发得快、发得多,审核尺度比传统媒体宽,写作时就不好好推敲,甚至随心所欲,论述往往不够严谨。其实,观点偏激、论述漏洞百出的评论,我们网络媒体同样不会采用。

因此,把握分寸也是网络评论写作的重要方面。自发性和随意性使得网络评论的写作不那么严谨,质量不如传统媒体的评论,但网络评论也需要注意评论的分寸,注意平衡,避免用词、用语太过偏激。比如,有篇题为《孩子网瘾大,责任家长扛?》的评论,原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网游是什么?轻者说是娱乐,重里说其实质是赌博,是精神鸦片。”这种表述全面否定了网络游戏,就显得过于绝对、过于偏激了。(四)短小精悍、文风亲切,语言亲和

新闻评论通常都短小精悍。网络的扫描式阅读决定了网络评论更要注意篇幅,不宜长篇大论;同时要注意文风和语言,文章要吸引人,要生动、浅显易懂、有文采。要写活网络评论,就必须做到标题要活,语言要活。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提示评论内容、评价新闻事件,能够一下子抓住网民,让网民的眼睛一亮。要使用形象的语言,切忌套话、空话连篇,切忌机械、呆板、生硬,更切忌为了取悦网民而低俗、媚俗、庸俗。

写作网络评论还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快评与慢评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不仅要抢占新闻报道的首发效应,更要注重新闻评论的首应效应。谁先发出声音,谁就在传播方向和舆论引导上占据了主动权。但是网络言论的 “快” 也是一柄双刃剑,对于一些发展中的动态性新闻,“快评” 很容易为快而快,而一旦变成 “急评”,就往往会在事实发展出现“拐点”时陷入尴尬。“快”的另一结果是为评而评,评论文章写作粗糙,只有描述而缺少观点。

但是,“快”毕竟是体现网络媒体新闻价值的关键要素,网络评论必须要当快则快,同时要把“快”建立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建立在评论方向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在观点准确、到位的基础上。

第二,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依照对新闻评论惯常的认识,评论是最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及个性化的,但是网络评论却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一者是因为评论的话题、由头越来越同质化,二者Web2.0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评论的门槛,参与评论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带来了“海量观点”,但这些观点不免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如何既保证评论的普及化、大众化又能“言人所未言”,透过相同的新闻事实、评论由头,阐述出不一样的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让媒体形成自己的“话语个性”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对矛盾关系。

曾担任过《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李德民在成为人民网《人民时评》最勤奋的作者后比较了传统媒体评论与网络评论的异同。他把《人民时评》喻为清茶——“如果说,过去我给《人民日报》写评论是挥舞旗帜、吹响号角,像交响乐,像进行曲,像嘹亮军歌,强调‘必须’、‘应该’、‘一定’,多有官话、大话,那么,如今给《人民时评》写言论则是给网友双手奉上一杯清茶,敬请品尝。在时评中,说的多是自己想说的话,是聊天,是交流,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这杯清茶,读者高兴喝就喝,不高兴喝就不喝,喝着不对口味还可以提意见,包括唱‘对台戏’,进行尖锐的批评,而且网上还给发出来。这同过去给传统媒体写评论不一样。它逼着我放下‘架子’,弯下腰来,恭恭敬敬地给读者上茶。从挥舞旗帜、吹响号角到端茶续水、笑脸相迎,我写评论的态度和文风必须要有一个幅度很大的、艰难的转变。这个转变很不容易,也很有意义,这是从‘官方’向‘民间’的转变,是从‘规定动作’向‘自选动作’的转变,是从报纸向网络的转变,是与时俱进的转变。”三、网络评论的编辑

由于网络媒体登载的评论大部分转自传统媒体,网络评论基本上是三分写七分编,编辑整合后的网络评论实际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网评写作。网络评论编辑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编辑整合

针对来自不同媒体、丰富多样的新闻评论,网站编辑需要做各种形式的整合,可以是同一主题列表式的整合,可以是同一新闻事件各方观点的整合,可以是同一主题正反观点式的整合,可以是同一体裁的评论的整合,也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评论专辑。经过整合编辑后的网络评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显示出与单篇评论的迥然不同。比如红网的“PK擂台”,就是对同一主题正反观点的整合。从整合后的页面可以看到话题全面而深刻,内容丰富而有层次,形式清晰明了而又简洁大方。图4-2 红网《PK擂台》页面截图(http://pk.rednet.cn/)(二)设置议题

网络评论编辑尽管是被动地处理传统媒体的稿件和网民来稿,但编辑可以通过设置点题、树立靶子来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人民网“观点频道”曾设置有一个栏目《评论靶子》,栏目由“评说由头”、“推荐参考”、“编辑点题”和“留言板”四部分构成。“评说由头”是一段简短的话概括供网民评论的新闻事实;“推荐参考”是给出两三种对此新闻的不同看法;最后“编辑点题”,由编辑针对此事进行提问,引发网民进入其所链接的“留言板”进行讨论。(三)精制标题

传统报纸、刊物可以靠版面语言来显示评论的重要性。网络评论的价值却往往只能体现在十几个字,甚至几个字的标题上,因此,标题对网络评论尤为重要。制作有吸引力的网络评论标题不仅能增加新闻的点击率,更能鲜明、准确地表达观点。有一篇评北京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村官”的评论,原稿标题是《“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的承担者》,其落脚点是大学生。改后标题为《北京优待“大学生村官”意味着什么?》,落脚点改为北京,强化北京此举的积极意义,突出了指导性与贴近性。(四)引导讨论

解读新闻、撰写评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讨论,这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从自发性看,网友讨论的话题,必然是他们内在兴趣的体现;从群言性看,网友的讨论,并不完全公平理性,感性色彩比较浓。但是网站可以通过开设网友感言、热门话题之类的专栏,收集网民的感言和留言板的跟帖,引导网民从单向接受观点到双向交流,观点互动,放大这些言论的建设性,消除这些言论的破坏性。只是网站在选发网友的讨论内容时,既要注意保留网友的感情化色彩,又要注意删去那些毫无礼貌的粗话,保证内容的健康又不失网友的风格。

第三节 网络评论案例分析

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被誉为“网上第一评”,是人民网创办的网络原创时事评论栏目。它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发表评论,评述权威、有力,语言明快、犀利,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2005年12月27日举行的“2005年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推荐”发布会上,《人民时评》被推荐为品牌栏目(频道)。

人民网原评论部主任唐维红对《人民时评》的选题、稿件审核和评论作者队伍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

对于《人民时评》的选题,“人民网原创评论对新闻源有着严格要求,一般涉及重大事件、案件的报道,选用中央媒体的报道,针对地方的批评性报道,也非常注意评论由头的来源,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展开评论,不妄加指责”。

对于稿件审核,“为确保稿件质量,《人民时评》制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从作者交稿到上网发布,必须经过编辑编稿、部主任审稿、人民网老总定稿签发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评论话题必须紧紧围绕当时的热点、难点、重点,突出时效性、彰显网络快速的特点;必须坚持每日更新,保证专栏的延续性,让人记得住、印象深。《人民时评》栏目在人民网保持着两个第一:每篇稿件都要经过三至四位编辑审定,把关人数最多;是唯一一个所有稿件都要人民网领导审定后才能发布的栏目。”

对于评论作者队伍,“优秀的专栏离不开优秀的作者。《人民日报》的专职评论员人数少、任务重,时间一长,为网络写时评常常会心有余而时间不足。人民网需要建立一支以他们为核心但数量更多的作者队伍。经过几年的积累,《人民时评》的队伍已过百人。他们中有媒体的评论员和资深的编辑记者,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及时、准确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说;有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保证了所撰写评论的深度;还有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教师等普通网友,他们的文章传递着老百姓最朴素、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2008年8月18日上午11时,北京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前刘翔因伤退赛,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人民网快速反应,在下午1时45分推出时评《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此篇时评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并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三等奖。人民网在申报该作品时对采编过程和写作内容做出了如下阐述:

采编过程:8月18日上午11时,在看到刘翔因伤退赛的新闻后,人民网即刻布置选题,编辑在第一时间约请作者李泓冰撰写引导网友正确看待刘翔退赛的《奥运时评》。在刘翔伤情新闻发布会结束1小时后,李泓冰的文章《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就出现在人民网编辑的邮箱中。在经过责任编辑初审、部门主任二审、主管领导终审三道流程后,该条评论于下午1时45分出现在人民网头条,速度之快,文章质量之高,开国内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上播发重要评论的风气之先。

文章出炉如此快速、及时、高质量,缘于编辑和作者在刘翔事发前期就进行过充分沟通,作者对刘翔早有关注;其次,编辑和作者在看完刘翔伤情新闻发布会后迅速再沟通想法和意见,确定了文章的立意和论点;同时,作者的锐利思想和文采斐然更为高质量的评论出台提供了充分保证。

作品分析:8月18日上午11时左右,刘翔因伤退赛。1时45分,在经过人民网编辑、部门主任、主管领导三道审校程序后,李泓冰的评论《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出现在人民网大头条,凸显出网络评论的速度优势。《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一文开篇提出,相信全国13亿人没有一个人想到,刘翔是以这样的方式亮相和退出北京奥运的“鸟巢”。由此引申出外界对此的各种评论。

针对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作者以三个排比提出质疑:刘翔怎么就不能受伤?全世界的顶尖运动员面临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自己的伤病,田径更是伤病频发的所在,刘翔难道就可以例外?当你靠着沙发、喝着啤酒观看运动员的奋力一搏,所能奉献的,就是运动员失意时候的冷言冷语?

作者进而提出论据,奥林匹克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追求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适度”,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早就提出的诤言。

由此,作者抛出自己的论点,刘翔的放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运动员对自己健康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是运动员应有的尊严,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度”。

最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请尊重刘翔。尽管他背负着13亿人的期望,但是,他有权保护自己健康的底线,他有权受伤!甚至,他敢于因伤退赛,是中国体育的进步!

该评论快速及时,事发后3个小时内上网,凸显出网络快速、及时的特色;“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的观点鲜明,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文章论点正确,论据准确、鲜活、生动,颇有新意;文章论述精辟,论证有力,分析深刻,逻辑严密且文采斐然,凸显出评论的深度,读来让人感到心胸舒畅;也因此迅速在网络上广为转载,广为流传。

附: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

人民网特约评论员 李泓冰

全国人民都惊愣了:刘翔满脸痛苦地退出了比赛!教练孙海平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这条硬汉也忍不住热泪长流,他的弟子太不容易了!“三个医生在帮他,实在没有办法了!”

一场田径的预赛,“鸟巢”却座无虚席,都是冲着刘翔的“第一枪”去的。我的手中,也捏着两张好不容易买到的男子110米栏的门票,然而,那天已经没有刘翔了。相信捏着票的很多观众,都不无怅然,其中更包括特地来京观赛的刘翔亲友团。

其实,刘翔试跑了几步,跨了一次栏,就痛得咬牙的表情,已经让人有了不祥的预感。在他之前,美国名将特拉梅尔枪响后也是跨了一次栏,就栽倒在场上,相信所有人都在祈祷:刘翔不要成为第二个特拉梅尔。

遗憾的是,刘翔还是成了特拉梅尔第二,因伤退赛。

相信全国13亿人没有一个人想到,刘翔是以这样的方式亮相和退出北京奥运的“鸟巢”。网上很快就热议一片,绝大部分网友都宽容、怜惜和鼓励着我们的英雄。但也有极少数人在冷嘲热讽,甚至怀疑刘翔是借伤回避压力才退出比赛。姑且不论此议是否太不厚道,审视此类舆论的背后,就透着很不奥林匹克、很不人性的褊狭心态。刘翔怎么就不能受伤?全世界的顶尖运动员面临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自己的伤病,田径更是伤病频发的所在,刘翔难道就可以例外?当你靠着沙发、喝着啤酒观看运动员的奋力一搏,所能奉献的,就是运动员失意时候的冷言冷语?

奥林匹克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追求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适度”,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早就提出的诤言。法国举重运动员旺斯拉·达巴亚·蒂安切面临男子62-69公斤级的最后一举,他摇摇头放弃了,因为那超出了他的极限。他的教练和队友们,仍然给他英雄般的欢呼。如果刘翔非要强忍伤病,咬紧牙关去冲第一轮比赛,然后倒在了下一轮比赛的赛道上,是否我们才会原谅他,才会用“拼搏到底”来赞美他的坚忍不拔,哪怕他会付出从此失去运动生命甚至是健康正常生活的代价?

放弃这种残忍而畸形的思维方式吧!我们曾经为了运动员拼死获得奥运银牌却造成了终身残疾而感动,而奉上英雄的称号。但是,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局。刘翔的放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运动员对自己健康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是运动员应有的尊严,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度”。

刘翔说了:“不是万不得已,我不会退出比赛!”请尊重刘翔。尽管他背负着13亿人的期望,但是,他有权保护自己健康的底线,他有权受伤!

迄今为止,北京奥运会进行顺利,一切都呈现着超乎想象的完美。也许,从中国观众的角度,从赛场欣赏的角度,刘翔的因伤退赛是一个意外。但是,天下没有绝对的十全十美,刘翔的退赛,也许只是一个审美上的小小缺憾。但是,这样的镜头,或许会让北京奥运会显得更加丰富,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一个13亿人的民族,或许不该把所有期望都压在一个男孩子的肩头,那可能是一种怠惰,还是将一个民族奔腾的压力,分散给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吧!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观看运动员充满美感和力量的比赛……

孙导别哭,让刘翔好好养伤,他还年轻。甚至,他敢于因伤退赛,是中国体育的进步!

至于我们,还会继续观看比赛。看着手中两张男子110米栏决赛的门票,12岁的女儿说:“当然去!我们去为罗伯斯,也许还可以为史东鹏加油!”

第五章 网络图片新闻写作

第一节 网络图片新闻的特点与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快速推进、网络传播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的今天,文化正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呈上升态势。图像的传播除了更纪实、更便捷、更直观外,还因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普通网民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加普遍。一目了然的网络图片新闻成为网民们更乐意接受的新闻报道方式。一、网络图片新闻的特点

网络图片新闻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单幅或多幅的动、静态图片进行的新闻报道。图片新闻中,对新闻事件的表达主要依赖于图片,通过图片能直观形象地反映现实,记录历史,因此图片是报道主体,文字、音视频起辅助作用。

网络尽管从一诞生就具有多媒体特性,但限于流媒体技术、存储空间以及带宽的限制,最初主要表现为图片。通过网络图片可以图文并茂地向用户传递信息,丰富报道形式,美化网站页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和网民拍摄上传图片的便利,网络图片新闻被广泛应用,成为新闻网站争夺的焦点。

图片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一种视觉新闻。图片新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易读”的信息,是用最简洁有力的手段表达丰富新闻内涵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网络图片新闻除了具备上述特点外,还具有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特殊性:

第一,发布及时,即时追踪。2008年奥运会,新华社采用带传输功能的专业相机进行新闻照片“现场签发”模式,摄影记者在赛场拍摄完照片,通过专线系统直接传给看台上的图片编辑,图片编辑直接选片,直接签发上网,这一模式确保了奥运照片在第一时间发布,第一张夺金照片8月9日10时54分08秒签发,比路透社快1分19秒,比[8]法新社快1分32秒,比美联社快5分15秒。

第二,不受发布数量限制。网络容量的无限给了新闻图片充分发挥的空间。深圳新闻网在汶川地震一个多月的报道中,一共编辑了超过5000张的地震新闻图片,包括整合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多组报业集团前方记者第一时间发出的图片,以及网民上传到博客空间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在图片发布上,不仅整体不受数量限制,而且单个主题也可以用多幅图片、系列图片来充分表现。

第三,不受发布质量限制。相比传统媒体对照片质量高像素的要求,网络媒体的图片可以是高像素的高清图片,也可以是家用数码相机、低分辨率手机拍摄的低像素图片。在用多组图片构成单个文本时,还需要控制、压缩图片大小,损耗图片质量来提高文本层的访问速度。

第四,表现形式多样。在网络平台上,图片的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从数量上看有单幅图、多幅图、组图和图集;从活动状态上看,有静态单图、多图切换、360度全景图片;从表现力上看,有纯图片、图片+文字合成图、Flash多媒体动漫图。概言之,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图片无限的表现张力。二、网络图片新闻的构成要素

一条完整的网络图片新闻应该包括标题、图片、图片说明、配文、作者、来源、发布时间和相关图片。其中的标题、图片及作者是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现在,有些网站为了维护图片版权,在图片上打上水印版的网站名称或Logo,因而水印也被认为是网络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之一。

标题。标题是网络图片新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标题不仅要起到传递图片新闻信息、提示图片形式的作用,还要发挥出通过准确、形象的语言引导用户深入点击的作用。比如,标题“揭秘嫦娥二号的‘七种武器’(组图)”,“七种武器”形象、生动,“组图”提示出图片新闻的形式。

图片。可以是单幅图,也可以是多幅图、组图。图片主题要突出,信息要真实,构图要完整,视觉上要有冲击力,透过照片能感受到情节性、故事性、现场感、信息量和感染力。如果是组图,应选择不同信息或不同角度的图片,如美国著名的图片大师马克·埃德尔森说的,“放弃好的信息相同的照片,剩下一个故事线索。”

图片说明和配文。图片说明和配文都是以文字形式描述图片新闻的内容,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配文的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地介绍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类似新闻的导语,图片说明在于揭示每张照片的主题内容,解释照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作者。站在保护著作者权益的角度,为作者署名不仅是尊重作者,保护作者的版权,维护网络新闻的著作权,而且明确了照片的来源,因为网络图片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用署名的方式很自然就能区分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媒体提供与个人提供。

其他的图片新闻要素如来源、发布时间、相关图片等,虽然不是每条图片新闻都会必备的要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应追求每条图片新闻要素的完整性,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三、网络图片新闻的来源与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低门槛以及数码产品的家庭化,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上传他们所拍摄的图片,而传统媒体进入读图时代也在丰富着网络媒体的图片库。当前网络媒体的图片新闻基本来自五个渠道:来自传统媒体的图片、来自专业图片社或图片网的图片、来自个人博客的图片、来自光盘和动态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来自记者编辑拍摄采集的图片。在发展初期,网络媒体主要依赖传统媒体、通讯社和专业图片社的供稿,目前网民的个人相册占据了网络图片的大部分。

图片在网站中的运用有三种:作为新闻图片的运用、作为导读图片的运用和作为装饰图片的运用。

作为新闻图片的运用。第一是主页和频道首页的主图,第二是图片新闻的主图,第三是新闻正文的配图。主页和频道首页的主图位置上比较显眼,内容上聚焦当天热点新闻,形式上从放置一张图片到多图切换,最终的目标是利用显著的位置、有限的空间传递出更重要、更丰富的新闻、信息。现在有些网络媒体利用多图切换技术在多幅图片中穿插发布广告图片,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有误导读者之嫌。

作为导读图片的运用。有的是主页和频道首页的配图,一般尺寸比主图小,被称为“邮票图片”,起着调剂网页、导航频道和美化的作用;有的是栏目的提示图,通过超链接指向需要宣传推广的栏目,图片本身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

作为装饰图片的运用。主要是专题或栏目的题图照片,能够凸显专题或栏目重点,调剂页面,美化设计。有些网站为了美化页面,将原来可以用文字描述的频道、栏目名称转化为图片,从而避免了简单的文字堆砌,增强了页面的表现力。

一般来说,新闻照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照片可以作为导航手段;新闻照片还是一种活跃页面、调节人们情绪的手段。与简单的文字报道的堆积不同,以新闻照片来组织文字报道,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更强的表现力,文字与新闻照片的结合也更紧密。

第二节 网络图片新闻的报道方式与编写

一、网络图片新闻的报道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图片新闻的报道方式日益丰富,早期只有单幅图片、组图、图片集等几种静态的表现形式,现在则出现了图片幻灯、图文合成、360度全景图片、三维立体图、动漫图等多种动静结合的报道方式,有时还可以将几种方式整合处理,比如图文合成图的幻灯播放,三维立体图的360度全景转动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图片新闻的表现张力。

多数情况下图片新闻采取简单的图文组合方式,一种是以文字新闻为主、图片为辅的图配文方式;一种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文配图方式。前者能恰当地陪衬消息,烘托文字新闻的气氛,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还能对文字内容起补充或证实的作用;后者特别注重图片说明的解释与补充作用,图片说明要简洁、准确,图片中已有的信息无须在图片说明中简单重复,组图中的每张图片都必须有图片说明。

图片幻灯和图片集是处理多图的特有方式。图片幻灯是运用Flash等技术将图片组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单元,通常分为自动播放和控制播放。利用幻灯片形式,可以将原本在空间上集成的图片,变成时间上的集成。图片集是运用小专题的形式将一个主题下的所有图片集纳在一起,可以是标题列表,也可以是小图+文字摘要,一个完整的图片集更能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始末。

360度全景图片、三维立体图、动漫图一般用于处理特殊的图片。比如神舟飞船的结构图、北京奥运会的各个场馆,都可以用三维立体图加360度全景旋转的方式表现出来。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很多网站都采用动漫图来图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由于360度全景图片、三维立体图、动漫图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因此只有在特别需要时才会考虑这些报道方式。二、网络图片新闻的编写

和纯文本的文字符号写作与编辑相比,网络图片新闻的处理要复杂一些。首先要进行基本的技术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图,然后才是图片新闻的编写。

对图片做技术处理包括裁剪图片、选定格式、压缩图片、加添水印等等。

裁剪图片一是根据内容裁剪,二是根据放置位置的需要裁剪。新闻照片来自现场,现场的背景、光线、人物、形象往往受到诸多限制,通过剪裁照片做到主题更加突出,气氛更加完美,视觉信息更加丰富。图片放置在网站中的位置决定了图片的不同尺寸,需要根据图片放置位置裁切、修饰图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将文字与图片合成为一个图。

图片有BMP、JPG、GIF和PSD等多种格式。JPG格式和GIF格式的图比较小,是网络图片常用的格式。可以用常用的图片软件Photoshop软件和ACDsee看图软件对图片格式进行转换。

尽管很多网站现在都力推高清图片,但在有些位置上还需要对图片进行压缩处理。比如主页图片要求像素高些,正文图片要求的像素低些。图片文件的大小决定浏览速度,一般一个图片文件大小应控制在50k左右。

添加水印也是一种技术处理方式。随着网络著作权、版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网站选择对自己的原创图片、独家图片添加带有网站标志的水印,但如果水印的添加位置选择不好就会影响图片的信息传递和视觉效果。图5-1 添加水印后的图片新闻因位置不好而影响了图片质量

好的图片新闻三分拍七分编,基础的技术处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按照新闻报道的要求对图片进行编辑发布。其流程包括选取照片、制作图片、选择表现手段、选择发布位置以及相应的图文编辑。

第一是选取照片。图片新闻的主体需要用图片传递信息,因此图的选择尤其是面对多幅照片时选择是第一位的。选取的原则是与新闻事实最贴近、最有冲击力、高质量的照片。

第二是制作图片。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发生的新闻有时很难得到图片,比如战争、灾难,因此在不能得到现场图片的情况下,要根据新闻报道,主动编辑、制作照片,比如地图、图表、示意图,或者选取资料图片。

第三是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段。网络图片新闻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对于不同的报道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段。搜狐网在世界杯比赛期间就将图片的各种表现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用示意图演示、解析进球的过程(见图5-2),用漫画浮世绘来演绎另类足球(见图5-3),用幻灯播放比赛过程中的高清图片(见图5-4),用图集来整合球队比赛的精彩瞬间(见图5-5),用多图切换来聚焦重点图片(见图5-6),用多图整合成单幅图来表达一个主题(见图5-7),用Excel等表格软件生成的柱形图、直方图等统计图把世界杯抽象、枯燥的数字和情况具体化、形象化(见图5-8)。总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精彩的内容配合恰当的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图片新闻的优势。图5-2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示意图演示、解析进球过程图5-3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漫画浮世绘演绎另类足球图5-4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幻灯播放高清图片图5-5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图集整合球队比赛精彩瞬间图5-6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多图切换聚焦重点图片图5-7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多图整合成单幅图表达一个主题图5-8 搜狐网在2010世界杯报道中用表格详解比赛数据图5-9 人民网传媒频道《55度春秋版面中追寻传媒足印》页面截图

第四是选择合适的发布位置。图片新闻与文本新闻一样一般采用规范的发布模板,而在模板中图片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选择合适的发布位置就是要根据正文内容对图片放置进行调整、改变,要考虑是将之放在文首还是文中或文尾,还是直接配在相关内容的上下、左右;有时还要根据图片的多少考虑是在一个文本层全部展示,还是选择用“下一页”的方式超链接发布。

第五是图文编辑。最基础的工作是为图片配标题、文字说明、来源、作者、相关图片等元素,从而构成完整的图片新闻;其次是要适时对图片新闻进行整合,比如一周热点图片、一周体育报道,此种类型综合性强、题材广、不受时间约束,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应用很广泛;其三是主动策划主题性的图片报道,也就是专注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主动组织、选择有关照片。国庆55周年人民网传媒频道主动策划,将《人民日报》历年的国庆版面拍摄下来,做成一组专题性图片,取名《55度春秋版面中追寻传媒足印》(见图5-9)。

第三节 网络图片新闻的使用原则与规范

一、网络图片新闻的使用原则

互联网拓宽了网络图片新闻的空间,丰富了网络图片新闻的形式,但也很自然地带有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因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而导致新闻图片来源的不确定,因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而能够轻易对新闻图片造假,因网络版权意识差而出现图片版权肆意被侵犯的现象。因此,网络图片新闻的报道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建立必要的制度与规范。

网络图片新闻选择与使用的第一原则是新闻价值原则。网络图片新闻首先是新闻,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也同样适用于图片新闻。真实性要求拍摄的事实是真实的,照片应符合事实或人物的本来面目,应避免“导演”、“摆拍”的现象。尤其在照片的新闻性、真实性与照片的视觉美感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因后者而放弃新闻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

其二,遵循图片的选择标准。图片的选择可遵循“三唯”标准,即:唯现场性、唯主题性、唯完整性。网民阅读图片就是希望通过新闻图片能“身临其境”,把一切真实都尽收眼底。唯现场性是选择新闻图片的首要标准,是一张图片自身“新闻价值”的体现。一张理想的新闻图片应该是新闻的主体影像突出,是图片本身的视觉中心,而次要影像或无关影像只能作为陪衬,甚至被可有可无地“虚化”。唯主题性强调的是新闻图片的表现力。新闻事件的主体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为新闻主体的人、物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人、物以及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摄影记者为了过分强调“震撼力”、“感人度”,人为地割裂新闻主体与周边事物的联系,有时甚至将新闻主体本身也割裂开来,唯完整性不仅能起到美化图片的作用,更是传递正确信息的重要手段。

其三,尊重网络图片的版权,选择有作者和来源的新闻图片。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块自由之地,目前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网民的网络版权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在现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图片上传、下载、复制和粘贴功能在操作上极为方便,网民对图片新闻的随意使用使得网络新闻图片的著作权处在难以保护的状态。但作为网络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要防止为了新闻报道、为了获得点击率而侵犯图片版权。

其四,区别假照片和适度图片新闻技术处理的不同。数码技术的发展为图片的PS修图、整合提供了便利,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刊登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首届华赛获奖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中,出现了两只一模一样的鸽子(见图5-10),后来照片被认定为经过PS处理。维护照片的真实性是选择图片新闻的根本原则,但是在保证真实性、不伪造新闻图片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度对图片新闻进行技术处理,比如对照片进行剪裁、放大或缩小、线条装饰、标题和说明的搭配等等。恰当的剪裁加工可以说是对新闻照片进行的“第二次拍摄”,它能达到使新闻照片的主题更突出、逻辑更严密、画面更生动的视觉效果。

其五,精选图片,注意搭配。网络虽然有海量空间,但要实现成功传播还有赖于技术的支持。当一个文本层无约束地堆砌大量图片,图片像素又很大时,文本层打开的速度会很慢,从而影响网络图片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图片新闻中的图片选用宜有所节制,精选而非无限添加。同时,在选用照片时,要注意图片与文字的色彩搭配、容量平衡、大小适宜等事项。图5-10 首届华赛获奖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图中画圈处为两只一模一样的鸽子二、网络图片新闻的制度规范

网络图片新闻的写作对内要坚持报道原则,明确报道思路和方向;对外要规范制度与法律,提高网络图片编辑的修养与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日渐普及,国家有关部委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新闻管理办法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