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8:26:45

点击下载

作者:罗绍德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试读:

前言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14年修订了《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4个准则,新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3个准则。2005年10月27日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7年3月1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这些法规的变动都与会计教学和会计实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给会计教学和会计实务者提供全新的会计知识,掌握会计行业的新动向,我们在这本教材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本教材突出一个“新”字,以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依据而编写。第三版最大特点是根据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最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2014年修订和颁布的准则,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投资”“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相关章节的相关内容、例题和课后习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修改,使得本书更加准确完善。总体来说,本教材结构合理,从财务报表要素的主要项目依次展开,层层递进,最后论述财务会计报告,层次清楚。本教材内容全面,除“中级财务会计”一般介绍的内容以外,还补充介绍了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借款费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建造合同等相关会计处理方法。

本书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罗绍德教授主编,蒋训练副教授编写第1、18章,任世驰副教授编写第2、3章,宋艳娟编写第7章,其他章节由罗绍德教授编写。同时,李鹏、刘利华、张文婷、叶倩为本书初稿编写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国外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吸取了其中的精华,使得本书更有价值。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编者2016年1月第一章导论初级财务会计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记账原理、记账技术和记账方法。中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理论和方法。本章介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概念和环境、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财务会计法规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第一节会计与会计环境一、会计及会计环境

会计是通过一定的程序,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会计主体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确认(Recognition)、计量(Measurement)、记录(Record)、报告(Reporting)等过程后转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Usefu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和制约会计学科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因素就称为会计环境(Accounting Environment)。会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会计本身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会计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如结绳记事、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核算内容、方法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商品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会计也逐步从简单的记录、计量和比较所得与所费的行为,发展成为一门包括有完整的方法体系的会计学科,会计目的也从仅仅是对财产进行记录、为财产的分配服务,发展到对经济活动的所得与所费进行比较,计算和反映经营活动的盈亏损益情况。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又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企业内部强化经营管理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和电子化操作。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加快了提供会计信息的速度。(2)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会计,但会计并不是被动的,会计对社会环境也起反作用。会计通过自身的反映和监督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社会环境的变化。会计为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可促使管理当局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会计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会计信息,便于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会计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促使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会计教育、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传统的会计主要是以货币形式,运用复式记账原理,按规定程序对某一会计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分类整理,定期编制反映其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会计报告。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成败得失主要取决于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管理当局为了加强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预测,需要会计提供越来越多与企业经营决策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侧重于管理当局的计划、决策、预测和分析的信息需要,因此,在20世纪初,传统的会计逐步发展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1.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又称对外会计(External Accounting)。财务会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外部决策人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作出自己的决策。财务会计要求企业定期对外公布企业的财务报告,通过财务报告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GAAP),以便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保证会计信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财务会计不得违背规定的会计程序和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否则将达不到财务会计的目标。因此,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利润的形成及分配,并定期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报告既可以满足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需要。

2.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对内会计(Internal Accounting)。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内部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Operating Decision)提供信息支持。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长短期投资和经营规划,指导和控制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视企业管理者的需要而定,其内容灵活多变,报告形式也不拘一格,不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和约束。因此,管理会计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针对企业管理上编制计划、经营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而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呈报管理信息,并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Costing Accounting)、决策会计(Accounting for Decision-Making)、控制会计(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 Control)和责任会计(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一般属于企业内部秘密,不对外公开,这也是它被称为对内会计的缘故。第二节会计职业与会计规范一、会计职业

会计职业(Accounting Professions)可分为私人会计师和公共会计师两大类。

1. 私人会计师

私人会计师(Private Accountant)服务于某一具体会计主体。这一会计主体可能是营利组织,也可能是非营利组织;可能是各种企业,也可能是学校或政府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在我国,私人会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级次。会计人员要取得各级会计资格需通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在企业,参与企业高层经营决策与控制,以协调企业会计工作为主要职责的会计师称为总会计师,其全国性的团体为中国总会计师工作研究会。在美国,企业会计主管可参加全国性的财务经理协会(Financial Executives Institutes,简称FEI),也可参加以成本管理会计师为主体的全国会计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NAA)。

私人会计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当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引起其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增减变动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定期清查财产,计算成本和费用,确定利润;根据要求,定期编制会计报告;做好各项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工作,加强资金和费用的预算管理。

2. 公共会计师

公共会计师(Public Accountant),也称为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CPA),在英联邦国家惯称为特许会计师(Chartered Accountant,简称CA)。他们是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水平,经国家或特定组织考试合格,由政府指定的机构颁发证书,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从事会计、审计等方面业务的会计执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是一项超然独立的专门性职业,它和律师、医师一样,以向当事人提供专业性服务、收取报酬为业。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各国要求不同。在我国要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几名注册会计师可以合伙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职员从最低的助理会计师做起,到注册会计师、主任会计师直到合伙人。有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合伙人,执业范围和业务很大。美国最大的4家会计师事务所是毕马威(CPMG International)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国际会计公司、普华永道(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会计财务咨询公司、安永(Ernst & Young International)会计师事务所。

公共会计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有:

审计(Auditing)。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最重要的内容。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认为是最具独立性的、最为客观公正的审计。企业会计师(私人会计)对外报告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经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保证其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真实可信。为此,注册会计师审核企业会计报告后,需发表专业性审计意见,并在审计意见书上签名,表明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法规,会计处理前后一致,会计报告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即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税务咨询(Tax Consulting)。税务咨询是为客户提供专业性服务,保证客户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税收费用支出,或称企业税务筹划(Tax Planning)。

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由于注册会计师经常从事企业审计业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比较了解,为此,可就客户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费用、资金使用、投资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帮助客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各国注册会计师往往组成地区或全国性的职业团体,负责制定审计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资格考试等。我国全国性的注册会计师团体为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CICPA)。在美国,全国性的注册会计师团体为成立于1887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在英国,特许会计师团体有多个,主要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公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简称ICAEW)、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简称ACCA)、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公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Scotland)。全球性的注册会计师团体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Committee,简称IFAC)。二、会计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计工作也一样,应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会计规范是规范会计人员行为的指南。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中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Accounting Law);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三个层次是会计部门规章——《企业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和《企业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1)会计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在会计领域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属于国家法律层次,它是会计法律体系中权威性最高、最具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各层次会计法规的依据,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同年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对会计法作了部分修改。1999年10月31日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再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它共分为七章五十二条,主要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修改后的会计法,在内容上的重大变化有:①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了会计资料质量的立法宗旨。②强调了单位负责人(董事长及类似权力机构的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③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④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作出了特别的规定。⑤进一步加强了会计监督制度。⑥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⑦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出了规定。⑧对法律责任作了较大修改。(2)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根据会计法律制定,对会计法律的具体化或某个方面进行补充。

在我国行政法规中,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它共分为六章四十六条,主要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和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总会计师条例》是国务院于1990年12月31日发布的。它共分为五章二十三条,主要对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免与奖惩作出了规定。(3)会计部门规章是指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定会计部门规章必须依据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部门规章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发布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2006年2月15日进行了修订。基本准则分为十一章五十条。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的假设前提和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计量属性、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

基本准则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当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核算要求的提高,基本准则所规定的一些原则也需要随之逐步修订。

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规范对象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金融、保险会计准则等;三是有关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关联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

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一样,都是针对所有企业的。但是,鉴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外部信息需求、企业管理水平、会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异,除一部分具体准则在所有企业施行外,大多数具体准则都暂时在上市公司施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文件财会〔2006〕3号,修订并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2014年对第2号、第9号、第30号和第33号准则进行了修订,并新发布了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第40号《合营安排》和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个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CAS 1存货CAS 2长期股权投资CAS 3投资性房地产CAS 4固定资产CAS 5生物资产CAS 6无形资产CAS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CAS 8资产减值CAS 9职工薪酬CAS 10企业年金CAS 11股份支付CAS 12债务重组CAS 13或有事项CAS 14收入CAS 15建造合同CAS 16政府补助CAS 17借款费用CAS 18所得税CAS 19外币折算CAS 20企业合并CAS 21租赁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3金融资产转移CAS 24套期保值CAS 25原保险合同CAS 26再保险合同CAS 27石油天然气开采CAS 2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CAS 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CAS 30财务报表列报CAS 31现金流量表CAS 32中期财务报告CAS 33合并财务报表CAS 34每股收益CAS 35分部报告CAS 36关联方披露CAS 37金融工具列报CAS 38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CAS 39公允价值计量CAS 40合营安排CAS 41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以上的会计准则,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41项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三节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框架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财务会计理论随着会计实践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是对会计实践的合乎逻辑的概括,它由一系列概念、原则构成,用以解释、评估现存的会计实务,预测和指导未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作用有:①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②作为企业确定会计政策的依据;③作为审计师评判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依据。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结构如下图所示。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结构图一、会计目标

会计理论体系以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为起点。任何学科的研究工作,都必须首先明确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目标。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才能进一步明确会计应当收集哪些会计数据,以及如何加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些会计数据,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编制的意义。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如实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作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2.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委托经营管理企业的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委托人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评价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结果,并决定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的有效性。二、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Accounting Assumption)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如同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会计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这一经济环境中必然存在着某些不确定因素,会计假设就是对这些不确定因素作出较为合理的假设。只有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才能构筑会计的理论大厦,并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依据这些会计假设或前提,会计人员才能确定会计核算的范围,确定收集和加工会计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会计实体(Accounting Entity)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在于界定了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业务与业主个人的经济业务。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能大于法律主体(如合并会计主体),也可能小于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Going Concern)是指假设某一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清算、解散倒闭。它要求会计人员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选择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这一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企业会计核算将无法正常进行,也就无法提供会计信息。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提供会计信息。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Accounting Period)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定的期间,对其进行期间划分。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结算盈亏,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之分,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Monetary Measurement)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有了这一假设,会计核算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统一地表现为货币形态的运动,从而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货币计量是以货币的价值不变,即币值稳定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不同时点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才能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才能得以生成。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s)指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以会计假设为基础,对会计对象进行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其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列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或静态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另一类是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或动态会计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另外,加入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1. 资产

资产(Assets)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①资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这就把资产同一些已经不能再投入作为生产经营要素的耗费项目区分开来。②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③资产是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强调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把企业虽不拥有,但行使控制权的资产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并反映客观的经济实质,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④资产应该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一点强调了把企业的一些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排除在企业会计报表之外,从而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经济资源。

资产的确认条件有两个: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2. 负债

负债(Liabilities)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含义: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②清偿负债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负债的确认条件有两个: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股本和资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企业的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我国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因此,在投资者足额缴纳资本之后,企业的实收资本应该等于企业的注册资本。

4. 收入

收入(Revenue)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获得的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如固定资产出售这种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不属于收入;②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③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符合收入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5. 费用

费用(Expenses)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里的费用是广义的费用概念,它包括应结转的已售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而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6. 利润

利润(Profit or Income)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以上六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上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的基本状况。它表明企业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表明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实现的财务成果与相应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财务状况反映企业某一时期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反映企业某一期间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情况。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以上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资产,其他要素均可用资产来定义。负债可用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请求权表示;所有者权益可用净资产或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表示;收入可用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资产流入来表示;费用可用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资产流出来表示。因此,资产的定义至关重要。四、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s)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它是会计处理中为达到一定的会计目标所应采取的有效的行动指南,但不涉及行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1. 可靠性

会计信息若要对决策有用,既要相关,又要可靠。可靠性(Reliability)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如实地反映意欲反映的情况,并且这种反映以事实为依据,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核实向信息使用者保证它如实反映了情况。任何歪曲事实的信息不仅不利于决策,而且会导致决策失误。一项可靠的信息应该满足真实性、可核对性和中立性。(1)真实性(Faithfulness)是指一项计量的数值或叙述的文字,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在会计中,要反映的现象就是经济资财和债务,以及使这些资财和债务发生变动的业务和事项。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事项,其会计信息自然不会是可靠的。(2)可核对性(Verifiability)指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会计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可核对性这一质量特征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为核实的目的在于高度保证会计数值反映它意在反映的东西。重复计量所得结果是否相同,可以用来发现并消除计量员的偏差。经得起复核是会计数值的一个有用的质量。(3)中立性(Neutrality)指在制定或选用会计原则或政策时,主要应当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是新规则会对特定利益者产生的影响。违背会计中立性的,首先就是预先定下需要的结果,并为诱发这个结果而对会计信息作推论性的选择。要做到中立,会计信息必须尽可能真实地报告经济活动,对它所传输的形象不能妄加修改,以求朝着某些特定的方向来影响行为。

2. 相关性

相关性(Relevance)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它是指同决策相联系,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的特征。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具体包括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1)预测价值(Predict Value)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便于决策者根据预测结果作出有关决策。因此,会计人员编制的财务信息应该是有助于决策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转、财务前景、经营能力的有用信息。(2)反馈价值(Feedback Value)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去证实或改变以前的预测结果。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作决策时的预期结果相比较,发现是否偏差,便于提高决策者未来决策的正确性。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取得的相关信息既可以用作证实或改变以前预期的结果,又可以作为将来决策的选择方案。这两种作用的实质在于导致决策时“差别”的产生。某企业提供的年度报告既可作为上年度的反馈资料,又可作为下年度的预测资料。(3)及时性(Timeliness)指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在使用者尚未作出决策之前及时获得。如果在需要信息时得不到所需的信息,而得到信息时已在决策之后,其相关的信息也就变得不相关了,因而信息的有用性大大减弱,甚至根本变得无用了。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如果信息不能为其使用者所理解,则信息的有用性就会大大下降,甚至变为无用的信息。能够使信息更加易于理解,从而扩大其用户的范围,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信息的可理解性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用户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可理解性成为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之间连接点的原因。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使编制的会计信息易于被人理解,而使用者也应设法提高自己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

4. 可比性

可比性(Comparability)是指类型相同的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质量或状况。只有在所用的量度——数量或比率——可靠地反映了要比较的主题特征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有关一家企业的信息,倘若能与另一家企业的类似信息相比较,倘若能与本企业其他期间或时点的类似信息相比较,其信息的有用性就会大大提高。信息的比较使用常常有直觉之效果。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和相互具有可比性。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

在实务中,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来判断。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都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在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该资产,并从中受益等。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6. 重要性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Materiality)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使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的判断受到影响或改变。相关性和重要性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要用对投资者或其他决策者产生什么影响,或起什么作用来定义。但是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相关性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而重要性则为数量上的要求。在会计中,某些信息之所以不予揭示,是因为投资者对这种信息不感兴趣(与决策不相关),或者因为它涉及的金额太小,不足以影响决策(不重要)。如果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则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是决定会计信息应否提供的关键。前述所有的会计信息质量都要以重要性为其起端,然后才考虑相关性和可靠性,也才单独表达此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7. 谨慎性

谨慎性(Conservation)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损失,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更不能低估(而应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故意高估负债或损失,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的。

8. 及时性

及时性(Timeliness)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五、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Accounting Procedure)是会计核算的实务过程,指在会计核算中,把会计确认和计量、采用会计记账方法、记录于会计账簿并编制报告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过程。

1.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Accounting Recognition)是交易或事项的发生,确定是否、何时和如何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用文字和数字来描述某个项目,确认了的项目的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初始确认决定了哪些交易、事项应在会计系统中予以记录和反映;再确认决定了如何将它们列入财务会计报表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等。对于一项收入,确认则指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以及应将其反映在利润表中。

要将某项目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除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外,还必须符合确认的条件。由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其具体的确认条件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是何种要素,其确认都须遵循确认的基本条件。

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指出,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基本条件是: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将会流出企业;②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也规定了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基本条件。虽然各概念框架所规定的确认基本条件,在形式或内容表达上,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相关规定不完全相同,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号指出: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要符合四个基本确认条件,同时还要遵循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其中,四个基本确认条件是:①可定义(Definability),即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即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③相关性(Relevance),即有关信息在用户的决策中有重要作用;④可靠性(Reliability),即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由于“有关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内含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里的要素定义中,而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是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项重要特征来规定的,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也具有约束力,因而“有关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没有作为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基本确认条件之一,而相关性和可靠性也没有作为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确认的基本条件。这说明,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确认的基本条件的规定基本上一致。

2.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是以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衡量各经济业务发生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收益影响的过程。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年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指出:“会计就是要计量和传递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中的数量方面,虽然定性的信息是重要的,但会计职能强调通过数量表示有意义的定量信息来增进有用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ri Iriji)教授在1979年发表的专著《会计计量理论》中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会计工作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计量的过程。会计计量的两个中心内容是资产计价(Asset Valuation)和收益确定(Income Determination)。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中,资产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都可以用资产来表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货币量的确定,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资产的计价。从这点来说,资产计价是会计计量的一个中心内容。企业在川流不息、周而复始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取得收入,不断地发生成本费用。为了确定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盈利或亏损情况),正确计量收入和费用并确定收益或利润是会计计量的另一个中心内容。

会计计量应坚持三个基本的质量标准:①同质性(Identification),会计计量必须通过再现体(财务报表)来反映客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再现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同质性;②可证实性(Verifiability),如果给定的条件相同,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客体进行的计量应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或者计量的结果可以互为证实;③一致性(Consistency),在会计上,对某一事项的计量可能同时并存几种计量方法,在计量方法的运用上要强调前后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生误解。

会计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计量属性(Measurement Attributes),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目前有五种计量属性可选用:①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②现行成本(Current Cost);③现行市价(Current Market Value);④可实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Present 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专门规定会计计量: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报表及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额、现值和公允价值(Fair Value)五个计量属性。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额、现值、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额。在可变现净额计量下,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除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的税金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尽管较多,但是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可能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有必要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

鉴于应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往往需要依赖于估计,为了使估计的金额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同时,又不影响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保证根据这些计量属性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不能可靠计量,则不允许采用这些计量属性。

3.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Accounting Record)是根据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要求,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将经济业务事项记录于相关的账簿之中的过程。会计记录是对会计业务进行加工、分类整理的过程。会计记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以便提供正确、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实现财务会计的目标。

4.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Reporting)是指以恰当的形式汇总日常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结果,向使用者传送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由三个主表和若干个附表构成。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占用或分布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利润形成等经营成果的情况。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变动结果,它是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纽带,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连接起来了。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附注是对在财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来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企业编制附注的目的是通过在财务报表本身之外披露补充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从而有助于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究竟应该使用哪些凭证,凭证如何填制和传递;应该设置哪些账簿,账页格式如何设计,账簿与账簿之间如何配合;如何根据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从凭证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告,应该依照何种程序、步骤进行,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会计程序组织得合理,将会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