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日本“3·11”回望与启示--连锁型危机的应对与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0:25:59

点击下载

作者:吴群红,郝艳华,李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日本“3·11”回望与启示--连锁型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日本“3·11”回望与启示--连锁型危机的应对与管理试读:

版权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日本“3•11”回望与启示:连锁型危机的应对与管理/吴群红,郝艳华,李斌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

ISBN 978-7-117-18575-2

Ⅰ.①日… Ⅱ.①吴…②郝…③李… Ⅲ.①突发事件-公共管理-研究-日本 Ⅳ.①D731.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32160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日本“3•11”回望与启示——连锁型危机的应对与管理主  编:吴群红 郝艳华 李 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5年6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575-2

策划编辑:王缔

责任编辑:王缔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贤义 梁万年 张宗久 郝 阳副主任委员

杨 峰 米燕平 李正懋 吴 敬

杨维中 冯子健 赵忠厚 吴群红委   员

郝 模 胡 志 张振忠 王亚东

尹冀源 王 健 岳 萍 苏 华

江启成 杨 超 罗 力 郝艳华

秦 侠 郝晓宁 王晓平 王世平序

20世纪以来,各类突发事件逐步呈现出一种频发高发态势,人类已经进入高风险的现代社会。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特别是一系列新发传染病的暴发,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也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自2003年SARS以来,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卫生应急队伍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所要求的应急能力相比仍有差距和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基层卫生人员的能力欠缺,他们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处置和有效应对的关键环节,其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事件的发展走向。如果处置不力就会导致事态恶化,迫使政府花费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来应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对基层卫生应急人员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发具有针对性、操作性、面向基层实践需要的技术手册和指南,为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基层卫生应急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本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正是基于上述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卫生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基于卫生应急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在线培训与演练信息系统开发与示范区建设》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的能力诊断研究、关键技术需求研究、关键应对技术开发研究、案例分析研究,并将多年来的课题研究成果集结成本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丛书》,以满足基层卫生应急实践的迫切需要。

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案例系列:系统回顾、总结和剖析经典案例,以期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技术人员从国内外的经典事件的应对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另一类是技术指南手册系列:着眼于为基层卫生应急专业人员提供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丛书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本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提升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与应对技术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丛书也必将成为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的良师益友。编者2013.11.28前 言

创纪录的大地震、史无前例的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危机,一连串罕见灾难的接踵而至以及极具破坏力的灾难链的形成与猛袭,打乱了日本民族在灾难面前惯有的镇静和从容,使这个拥有全球最先进灾难应对体制和能力的国家,终于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仓促应对中方寸已乱,显露其连锁性危机应对能力的捉襟见肘以及灾难应对的制度缺陷。

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蛰伏、变化莫测的时代,现代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连锁性、衍生性和突变性等多重特征,极易借助于人类社会业已存在的各种相互依存和关联机制,形成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引爆连锁危机。日本“3•11”连锁危机的形成、演变与应对过程无疑将成为现代社会研究连锁危机应对的一部经典案例和教科书。

借助于科技部863项目(2006AA02Z460)、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064)的支持,本书以真实的笔墨向读者清晰地再现日本“3•11”连锁型危机的整个过程,以大地震-海啸-福岛核危机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案例的回顾,客观而全面地展示灾难的应对过程,深度解析日本灾难应对体系的特点、运作模式,从岛国特有的自然、社会环境到防灾体系建设,从灾难预警到应急处置、救援,从政府、企业、媒体到公众,多角度、立体式的透视日本灾难应对体系以及在“3•11”大灾难中的各种应对举措,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理性、专业、辩证的角度对危机中日本政府及民众的应对实践进行深刻剖析,寻求连锁型危机应对的制胜谋略,掌握危机应急处置之道与制胜法宝。此外,本书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在客观、全面剖析日本灾难应急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比较中日两国在灾难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探讨完善我国危机应对体系、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对策。

本书以现代灾难应急管理理论为指引、以中日两国灾难应急管理比较为核心,以深入浅出的学术理论诠释为基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既严谨而又实用的灾难应急管理学术专著,期望能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其连锁型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借鉴。此外,本书也将为从事灾难管理或应急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日本灾害管理体系和现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撰稿于日本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尽管地震后日本政府的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核事故灾难对日本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却仍在继续。为系统、全景式地再现、描述与深度剖析日本连锁型危机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本书作者收集了翔实、全面的资料,力求使本书超越已有类似书籍偏重纪实的写作手法,以期将人们的思考带入更广阔和深远的战略层面,启迪人们通过更全面、深刻的反思来帮助其从灾难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本书的编写倾注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心血,在此,特别要感谢郭梦童、尤佳、韩松翰、刘颖、迟垚、樊华、杨世雅、宋磊、覃肖潇、房鑫、韩晓楠、赵希彦、高浩、刘鹤、张弛等在材料收集、版面设计、图片编辑、文字润色、文稿校对等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没有他们出色的工作和付出,便没有本书的顺利出版。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所疏漏,敬请批评指教。吴群红2013年11月于哈尔滨第一章 岛国之殇—日本“3•11”地震、海啸与核事故件回顾第一节 日本灾害历史与防灾体系建设回顾一、日本概况及自然灾害回顾弥漫城市的火山灰、千疮百孔的大地、惊慌逃窜的人群、触目惊心的场景以及久久回荡着的撕心裂肺的呼喊声,相信看过《日本沉没》电影的人至今都无法释怀这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该影片改编于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著名畅销书,自诞生之日起,便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了世界关注的目光。这部影响非凡的电影将隐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风险意识”发挥到了极致,恰如其分地印证了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所具有的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危机与忧患意识。

频繁光顾的自然灾害、狭小的海岛面积、匮乏的自然资源、基本生存资源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日本民众仿佛也认同这样一种感受:国家就像漂浮于浩瀚海洋的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随时都有被倾覆的威胁。这一切也成为引发日本民族“超常危机意识”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古老先民关于忧患的深邃思想与智慧也深深融入了日本的文化理念中。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教诲也深受日本人的推崇。日本民族关注“风险”、乐谈“沉没”,并非其性格的懦弱,而是一种危机意识,是一种基于民族生存、发展、安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频繁袭来的种种危机不断触痛日本民族敏感的神经,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

可以说,生存的巨大危机感和对前途与命运的不安全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到今日都困扰着日本人的心灵。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一种浓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深深地扎了根,因此,其民族性格中多了一份冷静自省、谨慎、忧患、自强不息。追本溯源,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独特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因素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一)日本概况

1.日本地理概览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海岛,它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相望,国土以东,则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在全球化的海陆空交通体系中,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国家和空中运输中转站之一。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6800多个小岛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在这个陆地面积约37.7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居多并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最为著名的活火山是海拔3776m的富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四周五湖环绕,同时,也是日本的象征;相比之下,日本的平原屈指可数,由于大多数平原是河流冲刷形成的冲击平原,所以面积狭小,大多零星分布,全国最大的平原为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每到春季,青山绿水间的日本国花——樱花,烂漫绽放,娇美绚丽,蔚为壮观。

据日本官方估计,截至2013年3月31日,日本人口约1.26亿人,相对而言,日本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是世界上资源、能源进口的第一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等重要工业原料都不同程度地依靠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日本森林覆盖率高,占国土面积的66.9%,但人均森林面积只为世界人均的五分之一;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日本农业不能自给,除大米能自给自足外,小麦、大豆、饲料、砂糖、棉花等都要大量进口。相比之下,日本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远洋渔业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日本自然资源匮乏的现实,使日本人很早便寻求经济发展之道,而其中,核能以其清洁、经济和技术成熟等特点很早就进入了日本人的视野,核电因此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电力来源之一。

2.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

郁达夫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国家之所以能富强,社会之所以能安定,根本就在于政治。”政治制度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政治制度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往往是盘根错节,一种政治体制会在多个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而后者反过来也会对其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日本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日本的统治机构分为立法、行政、司法部门,采用三权分立制,详见图1-1。天皇为国家象征,但无权参与国家政治。国会作为立法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唯一的立法部门,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内阁行使的有关行政对国会负有共同责任。内阁除了处理一般行政事务以外,还要执行法律、处理外交关系、缔结条约、编制预算、制定政令。司法部门主要由法院构成,包括最高法院、高级法院及地方法院等。在行政的区域管理方面,日本国土习惯上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岛8个地区,每个地区都分布有不同数量的都、道、府、县一级行政区,他们直属于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日本全国共有47个一级行政区,分别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和京都府)和43个县。市、町、村是日本平行的二级行政区,由都道府县管辖,是直接面向居民的基层地方政府,负责处理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直接相关的行政工作。图1-1 日本的行政体系(2011年及以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报告指出,2011年日本人均GDP为386.2万日元(约合42 983美元),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日本是继美国、中国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凭借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优越的人力资本等因素,确保了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尤其是科技实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工业体系完整,汽车、电子、造船以及钢铁等产业在国际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3•11”事件发生时日本的执政党为民主党,首相菅直人,在野党为自民党与公明党。

3.日本文化概况

流淌在我们最深层意识里的,乃是从三千米的高空中俯瞰到的日本风土,还有那种风土所孕育的感性和文化。——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日本文化。在日本,主要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信仰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此外,在日本的文化里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政府每年在科研教育投入经费约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

文化虽然是由诸多因素复合而成的,但谁都不会否认的是,只要人们生活在某一片特有的土地上,就不可能不受到那片土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影响。日本作为被海洋自然隔离的岛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日本文化里面包含了稻作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也同样有着自卑与优越的双重性格。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频发的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其具有浓厚的危机意识,并养成了坚韧踏实、善于进取、积极向外部学习的品质。日本频发的自然灾难也让日本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常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而这种敬畏心理的由来,则源于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对于日本而言,则是神道教。宗教是构成一个民族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最重要因素,神道教是日本传统的民族宗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便成为了民间宗教。但是神道教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削减,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

日本人虽然有非常浓重的宿命论思想,承认自然界可怕的威慑力量,但承认生命无常并不意味着随遇而安和不问前程,面对未知世界的灾难,日本有着“随时准备着”的民族忧患意识,一次次勇敢地接受地震灾难的洗礼、火山喷发的侵袭以及台风肆虐的袭击。纵观古今,横跨东西,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更缺乏安全感,更具有危机感,而正是这种危机感让日本人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和懒惰,日本人更加发奋自强,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斗志,在灾难后重振旗鼓,发愤图强,以极强的民族精神和极大的奋进动力与各种灾难进行艰难的博弈。(二)频发的自然灾害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全球地壳由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六大板块构成,板块交界之处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全球火山地震多发带主要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而日本正地处地震和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此无疑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喷发的高发区。同时,由于岛国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台风、暴雨、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更是频繁肆虐。全球看来,日本可以称上是自然灾害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是全球自然灾害的重要受灾区。以地震灾害为例,据2010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2000年至2009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土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级以上地震212次,占全世界的20.5%。翻开日本自然灾害的历史,每次灾难来袭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无辜的生灵并造成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自1900年至2008年的一个多世纪中,发生近57个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数最高的是地震,为23次,累计死亡或失踪12万余人;其次为台风,累计死亡或失踪近1.5万人;其他灾害为火山喷发、暴雨或暴雪等,详见表1-1。表1-1 1900~2008年来日本重大自然灾害一览表续表续表注:大风、水灾造成500人以上、雪灾造成100人以上、地震海啸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失踪,以及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设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等政府对策总部的灾难列于表中

自然灾害的来袭不仅造成了人员的死亡和失踪,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财产损失,日本内阁府对1980~2008年的灾害财产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2)。其中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位列最高。

20世纪以来,日本历史上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地震灾害——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两次大地震给日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同时也为日本防灾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积蓄了宝贵的经验,下面将简单介绍日本关东大地震及阪神大地震。

1.关东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当日本著名的地震专家大森教授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天文台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场历史的空前浩劫即将上演,当他来到天文台地震观测室里地震仪面前时,他简直是错愕,再次仔细分析地震记录时,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地震位置正是太平洋上自己的国土,而大地震似乎就在东京附近。这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经济繁荣,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本重要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就位于关东地区。关东跨本州岛中东部相模湾沿岸,总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为日本最重要的京滨工业区,此外,东京、横滨、千叶等重要城市也位于此区。图1-2 日本因灾财产损失统计分析(1980~2008)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大地震来临前的中午,从东京到横滨,关东大平原一派升平景象,人们各自忙碌,热闹非凡:办公楼里紧张而又有序忙碌的商人和上班族;烧火煮饭准备迎接家人归来的家庭主妇;整理好行装准备外出游玩的人们。然而,此时谁都不曾注意,一种不祥的气氛已经笼罩着关东大地,正蓄势待发……11点58分,随着一阵阵令人心悸的“嘎嘎”声响,大地便上下抖动起来,接着便是一阵又一阵的摇晃,人们仿佛置身于峰谷浪尖的海面上的一叶小舟里,无法站立,无法走动,只能听命于那失去往日平稳的大地的摆布。随后,地震造成的大裂缝便张开了血盆大口,直接而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血肉之躯。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得山崩地裂,多处出现大塌方。更为严重的是,大地震破坏了关东地区的煤气管道,四处燃起大火。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海啸,滔天的海水无情地向日本关东地区袭来。地震、地裂、泥石流、大塌方、火灾、海啸灾难接踵而来,尽情肆虐。像是一座死城般,往日的繁忙只剩下一片死寂,此时的关东不是炼狱,胜似炼狱。这场突如其来的7.9级大地震袭击范围之广,受害面积之大,死亡人数之多,实为日本历史上所罕见,地震直接摧毁了东京和横滨两个地区,而地震结束之后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地震共造成受灾人口340万人,死亡近10万人,下落不明近4.3万人,20多万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无家可归的难民亦数以10万计。

关东大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地震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惨痛教训,对日本的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复兴计划和城市建设中,日本特别注意城市避难场所的设置,河川公园防火带的建设以及各社区防灾据点的规划等,并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体系。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此次地震,在防灾法制化管理和综合对策方面,以及城市规划和工程抗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亦加强了对地震的研究,注重强化对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教育。为纪念关东大地震,日本政府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这一天,日本国内许多地方都要进行地震防灾演习和多种防震抗震的宣传教育活动等。

2.阪神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一带,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神户是日本的第六大城市,位于日本西南部,面临大阪湾,同时,也是阪神(大阪、神户)工业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原本,这个靠海而建的城市以悠久的贸易历史和对外交往经历及美味的“神户牛肉”而闻名,而自1995年那一个地动山摇的冬日清晨开始,地震便成为这个原本魅力十足的城市不愿碰触的永远的疮疤,留给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伤痛。1995年1月17日清晨,神户市一如往常欲在东方的晨曦中迎来新一天的开始,而片刻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严重惊扰了这种微妙的平静与祥和,时钟的指针定格在这个清晨的5时46分,惊心动魄的20秒后,多起火灾照亮了原有城市的漆黑,让熟睡在梦境中的人们从此无法安眠,大地在颤抖,人们在惊惶中四处奔跑,不知所措,一片又一片恐怖的尖叫仿佛是来自地狱里的呻吟与求救,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但灾难才是刚刚开始: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火光滔天、残垣断壁,房屋、树木、街道留下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狼藉和满地的伤痛。此次地震震情来势猛、震幅大、时间短、震源浅,具有突发性与强烈的瞬间毁灭性,正因为如此,灾情更为严峻:人员伤亡上,据官方统计,阪神大地震波及日本14个府县,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无家可归的灾民近30万人,毁坏建筑物约10.8万幢,水电煤气、公路、铁路和港湾均不同程度地遭到严重破坏,地震使得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2%的资产瞬间消失,对日本而言,这是一场继1923年关东大地震灾后的又一次大灾难。

阪神大地震给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创伤和惨痛的教训,同时也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防震、交通防震等工作的高度重视。由于阪神地区一直都不是日本监测地震的重点区域,加之公众的地震准备不足以及震后灾情信息沟通不畅,阪神地震的发生让日本政府一度措手不及,加重了灾情后果及民众的不满,从而打破了“日本是世界防灾强国”的神话。地震后,日本政府、社会与科学界从原以为是固若金汤的防震体系走出,对此次地震应对进行了深刻、彻底的反思,进而也大大助推了日本在应对危机中的脚步。日本从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着手,加强了对地震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更加关注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注重防震减灾应急指挥系统能力的建设以期不断提升其应急决策和指挥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防灾意识,日本政府将1月17日定为“防灾和志愿者日”,每年1月15日至21日为“防灾和志愿者周”。总之,如果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促使日本防灾体系建设初见端倪,那么,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则是防灾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自此,日本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对策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二、日本防灾体系建设

回眸日本与灾难无数次充满腥风血雨的遭遇战,我们亦惊奇地发现,灾难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现代地震学创始人之一伽里津所述:“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明灯,它点燃的时间虽短,但可照亮地球的内部。”多难兴邦,其实多难能否转化为兴邦也是具有条件性的,它取决于一个民族能否勇于同灾难抗争,善于从灾难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并在与灾难的应对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日本正具有上述可贵的民族性格和智慧特征,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日本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认知过程。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是灾害的组织管理体系、防灾计划的设置、灾害救援体系等都有着不同程度上量与质的飞跃。回顾日本的灾害历史和国家的灾害应对体制,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灾害应对体制正是伴随着灾难的脚步一路前行,每一次灾难悄无声息地来袭与贸然造访虽惊扰了日本平静的生活,让人们饱尝失去亲人与家园的苦难,但每一次灾难过境,日本总会痛定思痛,反思灾难的特点与应对中的不足,不断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补和完善。(一)灾害对策法律体系

日本是全球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地震灾害应对过程的深刻反思和经验教训总结,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通过其法律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从国家意志层面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顺利进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与财产损失。

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灾害对策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灾害管理基本法体系”、“灾害预防法体系”、“灾害应急对策法体系”和“灾害恢复和复兴法体系”等,见图1-3。可以说,每一部灾难应对法出台的背后往往都是一次重大的、令人不堪回首的重大灾难。而每一部法律制定、出台和修缮,也往往针对灾难应对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原有法律制度体系的缺陷与问题而展开。如1946年的南海地震后,针对灾害救助行动而出台了《灾害救助法》,1964年新潟地震后《地震保险法》的应运而生。图1-3 日本灾害管理法律体系

总之,日本是一个擅于总结与反思的民族,经过灾难的无数次洗礼以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日本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庞大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而每一个法律体系下,又有着若干法律子系统,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庞大的应对灾害的法律网。其中,于1961年颁布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核心,它自诞生之日起便在日本一直担任着“防灾根本大法”的角色,指导着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等工作的进展。因而,它被形容为日本防灾减灾抗灾的“总宪章”、“防灾宪法”。尽管随着历史的迁移,《灾害对策基本法》几经修改,但其基本思想,即“依法防灾、科学减灾”一直没有改变,而且这一理念随着每一次的修改越为增强,它在日本灾害管理的实践中,为各级政府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灾害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对提高整体的灾害管理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灾害管理的法律涉及很多具体的灾害事件应对内容,以地震灾害为例,其应对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方面,如1978年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95年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1995年日本制定的《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等。(二)灾害应对体系

1.全国性防灾组织管理体制

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是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这一管理体制的渐趋完善也如同日本灾害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一样,都是以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为其演变的催化剂,如1995年发生的那场震惊心魂的阪神大地震,使日本业已存在的地震灾难应对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犹如给原有的灾害管理体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促使日本对其灾害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为不断提高日本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日本的灾害管理行政的主体为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市町村政府指定公共机关、指定地方公共机关、指定全国性的公共事业以及指定的地方公共事业组成,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级的灾害管理行政体系。建立了覆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普通市民的防灾组织。此外,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日本强化了政府对自然灾害以及重大事故灾害等紧急事件的危机管理功能,设立内阁危机管理监和内阁信息中心等,从而改善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内阁官房系统的力量得到了加强。目前,内阁府承担着支持内阁官房相关的灾害管理职责,在内阁府专门设立“防灾担当大臣”一职,其职责主要有防灾政策的规划、灾害应急以及各机构在应对灾害时的综合协调。

2.设置科学的防灾计划

灾害应对计划是执行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日本灾害众多且灾害损失严重,使得其十分重视建立防灾计划。在日本,灾害应对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防灾基本计划:

防灾基本计划是针对确立防灾体制、促进防灾事业、实现妥善和迅速的灾害恢复以及推进防灾相关的科技研究等而制订的综合性、长期性的计划。作为日本防灾对策的基础,防灾基本计划是防灾领域的最高层计划,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制订,内容主要包括了全国防灾的长期综合计划、对灾害应对业务计划及地区灾害应对计划重要事项的规定、灾害应对业务计划及地区灾害应对计划的制订基准规定等。防灾基本计划明确了中央政府、公共机构、地方政府执行防灾对策的职能,计划同时描述了灾害对策按照不同灾害类型的备灾、应急响应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过程的基本程序(见图1-4)。图1-4 防灾基本计划组(2)防灾业务计划:

防灾业务计划由指定行政机关和指定的公共机构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制定,内容主要包括其事务或业务范围内关于灾害应对所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负责的事务有关地区灾害应对计划应记载事项的制定基准。如日本的国土交通省、气象厅等都会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制定其业务范围内的防灾计划。(3)地区防灾计划:

地区防灾计划是基于防灾基本计划的要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由都道府县及市村町防灾委员会制定,是地区内各机关处理有关防灾事务的纲领。都道府县和市村町的防灾计划有所不同,但都主要包括了设施的设置或改善、训练及灾害预防、避难、灭火、防水、救难、救助、卫生等积极应对措施以及灾后重建对策等内容。(4)指定地区防灾计划:

指定地区都道府县(市町村)防灾计划与都道府县(市町村)防灾计划性质相同,仅在辖区上跨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而已。这一计划由都道府县防灾委员会协调会或市町村防灾委员会协调会基于防灾基本计划所确定的该特定地区都道府县或市町村辖区的防灾计划。

3.有效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从古代仰望星辰与寄希望于未卜先知,到现代高效的研究团体、先进的监测预警设备以及精湛的技术水平,人们对自然灾害预警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灾害监测预警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日本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侵袭、最大限度降低无法抗拒的外力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监测预警系统是人们长期在与灾难斗争过程中的重要经验总结,有效的应对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组织动员,更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准备和反应,即应对过程中的关口前移。对作为自然灾害大国以及经济、科技领先世界的日本而言,其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日本气象厅(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使用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测系统对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及恶劣天气灾害等进行监测。以地震和海啸的监测为例,目前,日本政府及相关研究组织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地震及海啸监测设备,由气象厅收集观测数据,用来监测地震活动与海啸。此外,日本气象厅也发布预报、警报以及关于地震产生的海啸和极端恶劣天气事件的通报。

4.完备的灾害救援体系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不断探索,日本目前已经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救援队伍,集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为一体的灾害救援体系。(1)消防机构:

地震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诸多的次生灾害,火灾便是其中一个,这就要求在地震灾害的救援中,离不开消防人员。在日本,消防机构大都设有消防救助队,其在自然灾害与事故灾害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种重要地位,日本政府对消防救助队的要求极高,除救援任务外,必须开展大量的救助或体能训练。(2)警察机构:

在日本,当灾难来临后,警察不仅要承担救灾抢险、伤员紧急输送、灾区秩序维护等工作,也承担着灾难情报的收集与传递工作,进行现场的全面的灾害紧急应对工作。(3)自卫队机构:

日本的自卫队属于国家行政机关,机构及人员的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支付,自卫队在日本灾害发生后的搜寻伤员、医疗援助、运输伤员和物资方面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承担着灾难发生后的医疗救援工作,在接纳和救治伤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在地震灾害的救援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灾民的心理救治。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救援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最先赶到现场。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心理咨询人员在日本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研究表明,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此外,在灾害发生后,日本还展开多项针对灾民的精神救助活动,比如派专家定期为幸存者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知识讲座,安排生活援助员和老龄户生活援助员,定期走访老龄人住宅等。

5.较为成熟的地震灾害保险体系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可谓是自然灾害大国,每一次地震灾害过境,往往都是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逐渐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以1964年的新潟地震为契机,便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性历史转折,也从此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的国家。日本的地震灾害保险体系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不仅仅为日本民众提供可靠的财产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保险制度有效地缓解了日本政府财政的巨大压力,大大加快了灾后重建的步伐。

日本地震保险属于非寿险业务,保险业务包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和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两部分。其中,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则由商业保险公司独自承保,与政府行为无关。根据日本《地震保险法》及其他相关保险条款的规定,地震的保险责任主要为遭遇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保险标的直接损害、埋没和冲毁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承担此项赔偿保险金的责任。地震的保险赔付往往是依照投保人投保的房屋或其他私有财产的损失情况不同而不同:如投保物全损的为全部保险金额,半损的为50%的保险金额,部分损失的为5%的保险金额,同时,也明确了损失认定标准;地震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般占到房屋火灾保险金的30%~50%,并且有一个赔偿的限额,对房屋的保险金限额为5000万日元,家庭生活用品的保险金限额为1000万日元。

6.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

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公民相比,日本民众普遍能够从容镇定地面对地震等灾害事件,这不仅仅缘于日本的多难国情,更为重要的是受益于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细致入微的防灾习惯,而这种防灾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日本相对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规定,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以及各级指定公共机关均有责任开展灾难教育、制定防灾规划,以及进行其他各种防灾减灾工作,居民有责任参与各种防灾教育活动。在日本,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非常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特别重视防灾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组成的全社会的防灾教育体系。防灾教育体系以学校防灾教育为核心,同时面向家庭、社区等,防灾教育对于灾难来临时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日本的防灾教育囊括了学校的灾难教育、社区的灾难教育、高危人群的防灾教育、公共场所的防灾教育、职业场所的教育等,而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灾害教育内容,日本的防灾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资源开展防灾教育的宣传活动,而在防灾演练方面同样也是形式多样,除综合性防灾演练外,日本社会也经常组织开展自主防灾训练,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自主防灾组织成员,通过长期的演练熏修,使人们善于自觉养成遇到突发事件和灾害时能及时且有序快速疏散的良好习惯,常年防灾演练之下,防震救灾意识在日本深入人心。

总体而言,日本为世人所称赞的危机意识与灾难面前的冷静从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内在的信心,这种信心的产生离不开在应对灾难摸索实践中建立的防灾减灾的灾害应对体系,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中,无论是灾害对策的法律体系,还是日本灾害的组织管理体系、各种类型的防灾计划、监测预警系统、灾害救援体系、地震灾害保险体系以及防灾教育体系,都是日本政府和社会防灾减灾的最重要支撑力量。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第二节 地震、海啸、核事故三大灾难重创日本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超强特大地震,并引发最高海浪达40.1m巨大海啸,大海啸波及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远至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福岛第二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发生核泄漏事故,其中以福岛第一核电站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4个机组先后发生核泄漏,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被定为七级的最高级别核事故(第一个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于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半径30km内居民受核辐射影响被迫撤离故土。灾后不断的余震加上地震和海啸引发的多处火灾、核事故、大范围交通瘫痪、长时间断电、通讯中断、生产中断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城乡基础设施损毁,大规模的地方机构瘫痪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停止,日本东北地区沿海数十座城市和乡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为日本二战后面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一、“3•11”特大地震与海啸(一)日本史上最高级别地震——9.0级大地震

1.地震概况“3•11”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规模最大的地震(1900年以来世界上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发生的里氏9.5级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震级为9.0级,位列全球震级第4,详见图1-5、表1-2),震源深度24km,属于破坏性较强的浅源地震。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巨大,是阪神大地震(7.3级)所释放能量的1000倍以上。震中三陆冲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km的太平洋海域,距福岛177km、东京373km。3月11日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公布地震的震级为矩震级规模8.8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最初发布信息称此次地震的规模为矩震级规模7.9级,后数次将震级修正为8.1级、8.8级、8.9级,3月13日上午日本气象厅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将地震级别调至里氏9.0级。地震参数地震级别:里氏9.0级。地震时间:国际标准时间2011年3月11日05:46,星期五。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4:46,星期五。震  中:日本三陆冲,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太平洋海域,位于仙台市以东130km,东京东北方373km。持续时间:6分钟。地理位置:北纬38.1°,东经142.9°。震源深度:24km。图1-5 “3•11”日本大地震震中位置图片来源:http://zt.dnkb.com.cn/zt/Japanearthquake/index.html表1-2 全球1900~2011年里氏8.5级以上地震续表

地震发生后的5.4秒,日本气象厅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就捕获到了地震波,仅仅3.2秒之后,就向宫城县发出了7.2级强震预警。日本的地震预警监测系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但是预警报告的地震级别比关东和东北地区实际发生的强度要小。东京大地震研究所称此次地震持续时间长达6分钟,强震大约30分钟后,东京市内一些高楼仍在摇晃,移动电话、通信网络中断,日本著名标志性建筑东京塔因受强烈地震影响,塔顶部三分之一处出现歪斜。地震及海啸在日本东北地区多处城镇和乡村引发火灾,仅宫城县就发生135起,日本千叶县的科斯莫石油公司千叶炼油厂发生火灾,引发连环爆炸,火焰冲上数十米高,气仙沼市天然气泄漏,整座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东京多处大楼也相继失火。浅源地震简介浅源地震是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都属于浅源地震。

2.前震和余震

在3月11日大地震发生之前,震中三陆冲附近曾陆续发生过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震。其中3月9日本州岛东部海域(38.3°N,143.3°E)发生7.2级地震,地震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小范围海啸。“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研究人员才发现3月9日的7.2级地震竟然是本次9.0级大地震的前震,这打破了人类有地震观测史以来在同一个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之后不可能再有更高级别地震的记录。

余震在主震后频繁的发生,尤其是震后几天内余震不断,并且大部分超过里氏6级,导致救援活动开展艰难,受灾人员生存可能大大降低。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资料,9级大地震发生两年半余震仍然时有发生,截至2013年10月1日可以感知的余震总次数多达10146次,5级以上的余震共763次,超过6级的余震共111次,超过7级的余震共7次。震级最大的一次余震是3月11日15点15分即主震发生后40分钟左右发生的7.9级地震。

日本气象厅表示:“尽管发生里氏7级以上震级的强烈余震的可能性降低,但地壳的活跃程度仍然会存在波动和反复。因此还要对地壳的活动情况给予密切注意。”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斯坦(Ross Stein)和日本京都大学地震学家远田晋次在《地球、行星与太空》(Earth,Planets and Space)期刊发表研究报告,指9级大地震将压力向南北转移,包括转往东京以东的日本海沟的一片断层。根据报告的评估,整个日本列岛或以东日本为中心进入地震活跃期,持续的余震可能要十年才结束。

3.地震导致的地质结构变化“3•11”日本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沟西侧的东海岸,由于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致使欧亚板块向东反弹逆冲导致地震。据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地震形成的断层裂缝长达450km,宽约200km,见图1-6。日本国土地理院调查显示,此次9级2大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东北部由北向南大约443km的陆地被海水吞没,总面积超过东京的七成。日本海上保安厅调查发现,地震使宫城县海底向东南方向移动了24m,海底高度也增加了3m。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赫德纳特说,日本本州岛因地震而向东移动2.4m。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根据研究称,“3•11”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原本24小时的一天缩短了1.8微秒。日本气象厅宣布,震后日本全国包括富士山在内至少有13座活火山周边的地震活动开始活跃。图1-6 “3•11”日本大地震地质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www.ieewuhan.com/info_view.asp?id=171(二)地震后接踵而至的疯狂海啸

地震过后,东京时间3月11日14时49分(震后3分钟)日本气象厅立即发布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3m高海啸,后增加到6m、10m及以上。大海啸预警发布范围包括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北海道太平洋沿岸中部、青森县太平洋沿岸等66个地区。随后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也对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和列岛发出海啸预警。

大地的颤动还未平息,呼啸着的滔天巨浪就迫不及待得仿佛黑色恶魔一般拔地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冲向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乡村,还未从地震的惊恐中清醒的人们又遭受更为致命的海啸侵袭。网络和电视镜头中拍到的海啸场景比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更令人瞠目结舌:整片的房屋被狂奔的黑褐色海浪瞬间席卷,城镇乡村眨眼间被夷为平地;轮船、汽车仿佛像积木一样随着漩涡沉浮,横冲直撞;大桥轰然倒塌,断为数截;飞机也好像被遗弃的玩具模型一样随波逐流;幸存者们爬到楼顶等待救援。海啸过后,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家园。

由于地震震中不是人员密集的陆地而是太平洋海域,加之日本多发地震,建筑物防震系数高,民众应对地震意识强,地震本身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物破坏并不是本次复合灾害的主要损失。不幸的是,这次海洋地震距离陆地较近,引发的海啸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场面惨烈无比,海啸所带来的灾难远比地震本身更加严重。

日本东北部和关东地区的太平洋沿岸几乎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受海啸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日本东北部沿海的四个城市,包括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和茨城县。这四个县城几乎全部毁灭,桑田变沧海,海啸退去只剩下一片废墟。宫城县的仙台市几乎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连仙台的机场也被淹没;岩手县整个县城差不多被淹没,人员伤亡重大;茨城县断水停电,所有的基建设施都严重损毁。

在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出警告后,俄罗斯、台湾、夏威夷、美国西岸、墨西哥等地均发生大小不等的海啸,但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由地震所触动的海啸波源范围,南北长约550km,东西宽约200km,创下日本海啸波源区域最广的纪录。(三)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人员伤亡情况

根据2013年9月20日日本警察厅发布的信息,“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共导致15 883人死亡,2654人失踪,6146人受伤。日本警察厅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原因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1-3):90.64%的人死于海啸;4.23%的人死于建筑物掩埋;0.92%的人死于火灾;4.22%的人死因不详。全国有289 611人处于避难状态(日本复兴厅2013年8月20日)。发生人员伤亡的地区共有17个,其中最为严重的3个地区分别为:宫城县,9537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60.05%,4145人受伤,占受伤人员总数的67.44%;岩手县4673人死亡,占29.42%,212人受伤,占3.45%;福岛县1606人死亡,占10.11%,182人受伤,占2.96%。其余伤亡相对较为严重的地区为:茨城县24人死亡,1人受伤;千叶县21人死亡,2人受伤。表1-3 日本“3•11”地震、海啸及核事故伤亡情况统计

2.建筑物损坏

根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20日,“3•11”日本大地震共导致日本全国建筑物损坏合计1 214 688栋(户)。其中宫城县、岩手县和福岛县的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

3.交通设施破坏情况

根据日本警察厅2013年9月20日公布的全国道路交通损坏的数据,“3•11”日本大地震共造成日本全国4200条道路损坏,桥梁断裂、坍塌116处,铁路破坏29处。

4.火灾

根据2013年9月1日日本消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3•11”日本大地震共导致日本境内发生火灾330起,其中宫城县境内发生137起,占全部的41.52%。

5.山体滑坡和堤防溃决“3•11”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境内发生多起山体滑坡和堤防溃决,日本警察厅于2013年9月20日公布数据显示,本次大地震共导致山体滑坡207处;堤防溃决45处。

6.经济损失

世界银行于2011年9月21日公布了对此次日本大地震影响的预测,估算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将达19万亿日元,约合2350亿美元,灾难和损失几乎遍及日本的各个行业及大部分区域,大大超过阪神大地震时的9.9万亿日元。而据2012年3月28日的瑞士再保险最新一期《sigma》研究报告显示,在2011年全球估计因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额(包括投保和未投保的经济损失额)约为3700亿美元中,日本“3•11”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损失的57%。日本内阁府于2011年6月24日公布了对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受灾损失的预估,见表1-4。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6.9万亿日元(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该数据并未将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损失纳入估算统计范畴。“3•11”灾难不仅重创了日本的经济,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环境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核电站选址日本的能源以核电为主,国际通行的核电站选址原则包括经济、技术、安全、环境和社会四大原则。要求核电站地理环境的抗震级别较高,厂址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数千米范围内没有活动断裂,厂址100公里海域、50公里内陆,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厂址区600年来也没有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从核安全的角度来看,核电站选址应该是在人口密度低、易隔离的地区。而且,核电站的选址必须在水源附近最好是在海边,以便于冷却设备或者稀释核电站排出的废水。但是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核电站,可能面临海啸或者台风带来的威胁。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应建设防波堤来抵御冲击,但如果海啸的级别较大,防波堤则无能为力,极有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3•11日本地震及海啸导致核泄漏就是一例。表1-4 日本大地震受灾总额推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