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0:56:04

点击下载

作者:湛军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高端服务业是根据中国特有国情提出的术语。与之内涵较为接近,同时为人熟知的是按照西方国家标准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KIBS)。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由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由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以及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的主要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依旧未变,这为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努力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平稳转型,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存在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创新驱动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未来中国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包括高端服务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服务质量的不断增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可以预见: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将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通过创新整合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高端服务业的创新现状、问题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并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为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全书共分10章。围绕高端服务业与服务创新展开研究,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端服务业概述、高端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全球创新竞争现状、基于创新驱动的服务业发展、中国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再工业化”背景下欧盟现代服务业创新与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等。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论述了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及应对对策。

同时,本书从实证层面对高端服务业与服务创新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整合视角服务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并阐述了基于整合视角的大样本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端服务业创新能力与绩效以及创新产出与相关影响因素两个主要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服务业企业在进行创新决策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同时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基础。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一般项目“整合视角下我国高端服务业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13BGL025)研究成果。本研究成果同时受到2016年上海海事大学国家重点项目培育项目“高端服务业与物流创新研究”(A2-0201-16-1107X)、2015年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启动资助项目“上海地区高端服务业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A1-5101-15-4505Z)以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资助,特此感谢。湛军2017年11月28日第1章 高端服务业概述1.1 高端服务业的定义

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由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意见》同时阐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

在早期从事高端服务业研究的学者中,杜人淮于2007年提出高端服务业具有现代社会“高级保姆”的功能,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人们对于高端服务业的界定:①高端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金融、咨询、会展、法律等。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它既存在于消费者服务业,也存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密集、产品品质优势、产品差异性大、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特点。②高端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的服务为主,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高聚集性等特点。③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等一系列特征。④高端服务业是具有鲜明的知识性、集约性、辐射性特点的服务业。它能够起到以下作用:增加就业和税收,刺激经济增长;集中生产要素,促进结构升级;拉动消费,活跃市场;技术外溢,促进技术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活化经济运行;凝聚软实力,提高地区知名度等。

综上所述,高端服务业可概括为:同低端服务业相对应,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处于服务业价值链高端部分的服务业。

在有关高端服务业的研究中,大致有三类定义。第一类定义着重强调高端服务业的高端特性,如处于价值链高端,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徐伟金等人于2009年对高端服务业进行界定,认为高端服务业是技术高端、创新高端、品牌高端、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业。周红、宋晨于2012年提出高端服务业是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业,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而衍生,主要提供知识性、技术性和公共性的服务手段。张长青、郭丹在2013年指出高端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服务部分,是依托现代科技平台起步,需要不断创新,面向高端客户群,具有先进理念且需要搞人力资本投入的行业。他们进而把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是人类进入到工业化发达阶段,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为主,具有专业化、专门化、人性化的,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以赵立华、仲成春等人为主的课题组于2011年对高端服务业进行了界定:高端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服务业。

第二类定义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着手。陈钧浩在2009年对高端服务业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端服务业是服务业范畴中的新概念,是现代服务业概念的延伸和提炼,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实际的前瞻性提法。他提出高端服务业这一概念既符合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发展和优化发展的实际,又符合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要求,也符合迎接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实际。肖林于2009年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现代服务业。李文秀、夏杰长于2011年提出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处在价值链高端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或具有现代交易与组织网络的服务行业以及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目前国内关于高端服务业的研究中还有第三类定义,即有些学者针对一些具体城市的高端服务业进行研究后的结论。申静、周青在2015年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首都的发展定位,全面探析了北京市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北京市高端服务业是具有知识密集性、专业密集性、智力密集性、产业带动性、低资源消耗性和低环境污染性并具有知识互动、扩散和创新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陈章喜、翟敏如于2012年提出高端服务业是伴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结构高级化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产业,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澳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竞争力提升中,高端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刚伟、陈晓君于2009年指出高端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处于服务业的高端。该研究发现珠海市的高端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珠海市利用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可以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在上述三类定义中,第一类定义强调高端服务业的高端特性,属于“用高端解释高端”的自循环,并不能真正解释清楚何为高端服务业。第二类定义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出发,但是高端服务业不是独立存在的新型产业,其概念和诸如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概念存在交叉和重合。只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着手却不深入分析高端服务业本身的内涵,也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高端服务业的定义。第三类定义通过具体城市的高端服务业来研究,有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分布作为依据,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切地理解高端服务业,但概念过于狭隘,不够全面。

从国家着力调整三类产业结构开始,再到促进产业升级,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我国服务业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低,高端服务业属于薄弱环节,服务业发展方式科技含量低,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效益低下,竞争力和增值能力偏弱,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发展高端服务业是为了进一步凝练服务业产业政策的着力点,通过结构调整突破服务业当前的增长瓶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因此高端服务业的高端不仅指其本身处于服务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指其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三次产业升级,尤其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

因此,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高端服务业最本质的功能不是提高服务产业的增加值,而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提高地区经济和国家经济总体的竞争力。要想把高端服务业这一新概念做实,对高端服务业的界定和分类就必须围绕其应当发挥的功能来进行。

目前现有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外延来定义高端服务业的。这种定义方式类似于前几年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从外延角度区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主要依据其产生时间,技术基础和微观管理基础三个维度,可操作性相对较高。但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的外延特征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准确地说,在任何一类服务业内部,都有高端和低端部分。如果仅用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来定义高端服务业,而不强调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那么,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都是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也就相当于现代服务业的另一种叫法,体现不出其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重要意义,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也会减弱。在目前国内众多研究高端服务业的学者中,陈艳莹、原毅军等人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比较全面,因为他们从提出高端服务业的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其概念内涵,认为高端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其产业关联效应,从而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外延上属于生产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把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在科技、知识、人才等方面具有密集性特点以及较强的产业辐射和拉动效应,以提供知识性、技术性服务为主,并且能够产生高附加值,拉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1.2 高端服务业的种类

目前高端服务业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可以从前期研究中学者们对高端服务业的分析,结合中国现有服务业发展状况,找出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情况。从行业分类的宏观角度来看,传统行业中也存在高端服务业。从服务对象、服务类型、服务依托等方面考虑,作为高端服务业至少应当包含这些基本内容:①高端服务业瞄准的对象主要是高端市场,包括高端生产者服务市场和高端消费者服务市场,对应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高端部分。高端生产者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高端消费者主要是高收入、高学历和高品位的消费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着力点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部分。②高端服务业提供的主要是高端服务。高端服务要做到服务手段的高技术化,服务方式的人性化,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化,服务质量的高级化。③高端服务业依托的主要是高端人才。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所需的最主要要素。在确定高端服务业的种类时至少应包含以上三点。

原毅军、陈艳莹等人于2011年从理论上确认高端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交集的一部分,是生产性服务业中高知识、高技术密集的部分,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制定的有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高端服务业可以初步划分为知识密集型技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市场服务业、知识密集型金融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社会服务业四个基本范围,具体的行业分类可参见表1-1。表1-1 OECD制定的关于服务业知识密集度的分类与高端服务业的基本范围资料来源:根据OECD资料整理

从要素高端性、需求高端性、技术密集性和产业带动效应四个方面来界定高端服务业,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金融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所包括的主要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现代金融业的内涵越发广泛,包含的类型十分丰富,具体分类可参见表1-2。表1-2 现代金融服务类别及其业务内容资料来源:《证券时报》,2009-09-02.

研发服务业主要包括高技术制造研发、工业设计以及转换研发成果的科技中介等行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以下四类:①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括电信、互联网信息传输业、广播电视传播业、卫星传输业等行业;②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计算机维护、软件业、其他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服务形态;③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又称“内容产业”或“信息资源产业”,具体包括数据组织、出版和印刷、音乐和电影、广播和影视传播等产业部门;④应用网络服务业,在应用层面上的信息服务业表现形式,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调查咨询业、教育学习、短信服务、信息查询网络广告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业和搜索引擎。对商务服务业行业范围的划分主要参照我国的标准,并且参考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将一些新兴的商务服务业也纳入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五类:①企业管理咨询业,包括投资与资产管理、可行性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顾问等;②法律服务业,包括法律咨询与顾问、法律事务代理、有关专利权方面的顾问、其他法律服务;③市场服务业,包括认证服务(包括有关资质认证、质量认证等)、市场调查、广告、会展等;④建筑与工程服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民用工程服务、建筑服务、水电气技术设计、电力工程设计、其他建筑设计、机械工艺设计、技术测试分析、工业设计等;⑤创意产业,包括多媒体制作、动漫游戏、娱乐软件、时装设计、音像制作、文艺创作、网络出版等多种业态。

周红,宋晨于2012年将中国的高端服务业主要分为十个门类:①信息服务业;②金融业;③专业性中介服务业;④房地产业;⑤现代物流业与航运相关行业;⑥教育业;⑦卫生、社会保险业;⑧娱乐业、体育、文化等行业;⑨服务外包业;⑩旅游、会展、酒店业等各类高端服务行业。根据周权雄在2012年的文章中提到的广州政策文件,广州高端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房地产等行业。申静、周青在2015年对北京的高端服务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高端服务业分类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工业标准的分类体系并参考北京的行业分类标准,将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分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三个大门类,十四个小类。科技服务中又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应用;信息服务又包括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信息传输;专业服务又分为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以及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高端服务业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十三大类: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专业中介、教育培训业、卫生和社会保险业、医疗保健业。具体来讲,高端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行业:①现代信息服务业,如信息传输、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移动通信、网络信息、传媒等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等;②科技研发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高技术制造研发以及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科技中介;③商务服务业,常见的包括咨询业、法律服务业、市场服务等;④现代金融业,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⑤现代物流业,如交通运输、物流和航运相关行业;⑥现代服务外包,如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业务;⑦总部经济,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⑧现代房地产业,如设计、开发、装饰等;⑨现代文化娱乐产业,如高端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等;⑩现代中介服务业,如会计、审计、评估服务等;⑪教育培训、卫生和社会保险业、医疗保健业也属于高端服务业。1.3 高端服务业发展历程

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国外文献研究中多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一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本书通过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说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演变。

高端服务业是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的产物,更是价值经济的具体表现,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国家和地区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高端服务业更是起着核心作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战前(1939年之前),以科技、营销、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服务为代表性行业。第二个时期是二战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末(1939—1989),以政治中心、社会中心、经济总部等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有区际性政治中心、社会中心3万个左右,代表处上十万个,而经济性总部则有几十万个,其中金融企业总部最多。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至当前),这个阶段是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以上提及的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全球30余万亿美元GDP中,2006年,高端服务业已占全球GDP的40%左右,至此形成了具有规模性的服务经济。

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个概念也逐渐被研究者们提出和关注。Miles et al.(1995)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并指出其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度依赖性、基于信息和知识的产品服务等特点。此后,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由于高度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或国际组织也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美国商务部认为,所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融入大量科学、工程、技术等专业性知识的服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9年给出的定义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高技术、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保健服务业这五大类产业均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它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7月3日第99号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服务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

随着服务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2016年美国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85.10%,而在2014年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占比已经达到22.97%,说明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效果。此外,OECD的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已超过40%,如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其中法国更是已经超过50%,在2015年达到50.27%,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数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业态。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各种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都为高端服务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石。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具有相对性,其相对性体现在高端和低端的对应性上,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处于服务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服务业。同时,高端服务业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业都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网络组织的不断演化而变化。

高端服务业是特指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同信息社会相伴随的服务领域。它可以是由信息技术直接推动而产生的新型服务业,也可以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并赋予崭新内容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实际上是服务业升级的一种表现。高端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信息化生产和信息化生活提供的技术性、知识性等服务,而非一般性的传统服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着体量大、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部分。在国内服务业领域,存在着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需求结构失衡,不能满足需求侧新的需求变化的问题。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迟缓的状况,我国早在2006年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进一步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受此推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制定各自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在2007年1月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率先提出了高端服务业的概念。此后,广州、福建、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纷纷响应,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将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和新突破,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新兴服务行业和业态层出不穷,服务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二。2014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8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末(2010年)的1.7倍。此外,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先后超过英国、德国跻身世界第二,成为促进外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服务业还存在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调速、转型、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需要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08年以来以需求管理政策为主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举措,在取得较好的稳定增长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对过度偏需求侧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对平衡点。服务业也存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从而导致我国服务业出现效益低,竞争力偏弱等问题,发展遭遇瓶颈。“十三五”时期,立足经济新常态,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目标,我国服务业发展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发展规模和效率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因此,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再到当前着重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引领的高端服务业,我国服务业的政策着力点日益明确,就是要进一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克服服务业当前的增长瓶颈,实现服务业整体的升级和发展。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西方最早提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的经济范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R.A.Fisher)于1935年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克拉克(Colin Clark)于1957年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把国民经济结构明确地分为三大部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大部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大部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大部门。“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逐步由农业向工业、进而向服务业转移。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长值大约占GDP比重的63%,主要发达国家占到71%左右,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

高端服务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是高端服务业又有别于现代服务业的特点。高端服务业不是一般的服务业,它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服务行业。高端服务业是一个高层次的服务行业,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高级保姆。传统服务业是服务业最基础的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概念均由国外理论界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了较为丰富的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概念源自我国,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虽然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为了准确界定高端服务业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高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异同及相关关系。1.4 高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传统服务业的特点在于,它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者不需要很高层次的技术或知识,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具体包括仓储、批发、零售业、餐饮、旅游、家政服务、邮电业等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会出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局面。以金融、中介、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显著的知识创新特性和较高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会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服务业。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服务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赋予了传统服务业巨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中,在延续传统成分和内容的基础上,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提高这些产业的服务水平,从而使其服务方式更先进、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服务业都有高端与低端之分,但高端服务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并处于服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因而,高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高知识密集、高人力资本密集、高技术创新的特征,而传统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业者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或知识水平,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1.5 高端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由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于1966年提出,后经布朗宁(Browning)和辛格曼(Singleman)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得到深化。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独立的服务效用,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依附于制造企业而存在,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加速融合。

相对于直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服务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趋势;第二,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是接受服务企业的重要生产成本;第三,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正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性质,生产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存在交叉的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将高人力资本和高知识资本引入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与高端服务业提供高智力、高技术的服务有相同之处。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一种中间投入,而不能产生最终的效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产业服务的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大国,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这一特定的产业结构格局决定了我国现阶段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当是着力发展那些与制造业升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1.6 高端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在传统的服务业概念里,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始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知识密度较高、依靠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服务行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这类行业处于服务业的价值链高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特点,可以认为,高端服务业应当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那部分。高端服务业在内涵上既不完全等同于生产性服务业,也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而是处于二者的交叉地带,对我国而言,应当是对当前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促进作用的交叉部分。图1-1 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关系资料来源:参考原毅军、陈艳莹等人的研究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各种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当前我国服务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新概念,高端服务业在本质上与传统服务业有极大的不同,同时高端服务业又与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端服务业的高端不仅指其本身处于服务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指其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正因为高端服务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外溢效应,才能通过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提供有效的高端供给,促进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第2章 高端服务业与经济发展

和工业、农业一样,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在拉动就业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全球服务业增长值在2000年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3%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高达71%,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总和。发达国家选择以高技术、高创新的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加速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发展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国民经济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端服务业被认为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在步入服务经济时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呈现高端化特点。尽管发达国家并无“高端服务业”这一概念,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是其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日益成为价值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2.1 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服务业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态。服务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产业,其高增长、高价值的特征,在经济增长中有着显著体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新的发展战略,以创新和变革作为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等战略,新的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之中。“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的要义在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使得企业创新和服务能力得以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不仅重拾实体经济,而且为服务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经济规模庞大,近年来美国的服务业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2016年美国三大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变化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1所示。表2-1 2008—2016年美国三大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2017年美国统计局(BEA)数据整理,http://www.bea.gov

从表2-1可以看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产业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6年第二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下降了2.07%,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美国第二产业的产值下降,总产值的增加和第三产业的高增长都有可能造成第二产业贡献率的降低;美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2016年美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已高达85.10%。这两个趋势说明,在美国当前制造业回流的发展战略下,服务业依然具有较高的产业拉动效应,依然能够创造较多的经济活动,产生高的经济增值。由此可以认为,第三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依然至关重要。

服务业对经济拉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其能够有效促进国家人口的就业。2008年和2015年OECD代表性国家中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四国,按三大产业划分的就业构成变化情况如表2-2所示。表2-2 OECD部分国家按三大产业划分的就业占比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OECD数据整理,http://www.oecd.org

对表2-2数据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相比2008年,这四个发达国家2015年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都有所增加。德国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73.10%,2015年为74.09%,增加了0.99%;法国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77.74%,2015年为79.83%,增加了2.09%;意大利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69.29%,2015年为73.02%,增加了3.73%,是四国当中对就业的拉动增幅最大的;日本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为71.03%,2015年为74.36%,增加了3. 33%。相比2008年,2015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都有所下降。德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0.16%和0.83%;法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0.17%和1.92%;意大利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0.10%和3.63%;日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0.10%和3.21%。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以上几个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明显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并且比例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是发达国家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力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增长放缓的过程中却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随着服务经济的不断深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关注的重点。像美国以及欧盟等,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大调整的开始,服务业更加趋向知识化,提高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的比重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追求的结构性目标。2.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拉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达国家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呈现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显著地改变当前组织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其本身的发展还可以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高端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以较高的辐射效应带动服务业内部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06—2014年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3所示。表2-3 2006—2014年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单位:%数据来源:根据2015年美国统计局(BEA)数据整理,http://www.bea.gov

根据美国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2006—201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平稳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受到重创,占比有所下降。但金融危机之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得到恢复。到2014年,占比已经达到22.97%,相比2006年增长了0.85%,这充分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趋势,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高科技、高知识、高附加值等特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服务业及制造业中的扩散和应用,提升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效率和发展水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日益成为价值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源泉。2.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高发达国家就业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对就业的积极拉动作用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就开始增长,在服务业内部,信息、金融、研发等各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数量可观的就业人数,为促进就业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2008—2015年,OECD部分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如表2-4所示。表2-4 OECD部分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OECD数据整理,http://www.oecd.org

从表2-4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已经超过40%;日本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由2008年的33.73%增长到2015年的36.44%,增长了2.71%;德国由2008年的41.54%增长到2015年的43.24%,增长了1.7%。不难发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就业人数,促进了就业情况的良好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OECD国家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增长,成为整体经济以及社会福利增长的关键。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就业发挥着越来越核心的作用。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服务业较快发展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服务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并带动相关领域的改革。2.4.1 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高

关于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学者进行的研究普遍认同了服务业的重要地位。黄国雄于2011年提出服务业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城市生活和宜居生活的基础,这决定了服务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服务业是创造高价值的产业,是强国的产业。韦琦于2010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珠三角服务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1978—200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制造业。“十五”期间,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服务业的总量规模迅速扩大,2001—200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41%左右,超过了制造业。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年十年的数据,对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进行分析,具体数据如表2-5所示。表2-5 三大产业增加值概况分析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整理

根据表2-5的数据,比较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可以看出三个产业的生产总值都是逐年增长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较低,在2006—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最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次之。在2012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接近持平,此后2013—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居于首位,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且升幅较大。2014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8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末(2010年)的1.7倍,说明“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图2-1是根据表2-5数据画出的折线图,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图2-1 三大产业增加值发展趋势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整理

由图2-1可以看出,虽然三大产业的发展都呈增长趋势,但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平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又是最快的,说明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可以预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更为宽广的前景。

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与GDP占比(见表2-6)可以说明三大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可以看出服务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2-6 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分析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整理

通过对表2-6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继2012年服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3%,若保留两位小数略高于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后,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上升到47.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7%。总的来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15年比重已经达到50.2%,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初见成效。2.4.2 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能力逐年增强

除了从产业增加值与GDP占比来论述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外,从民生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服务业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具体数据如表2-7所示。表2-7 第三产业(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分析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整理

表2-7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服务业就业规模已超过3.1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5 032万人,大大高于整个“十一五”时期的服务业就业增量。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2014年又上升至40.6%,比“十一五”末增加6.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逐年上升,到2015年达到42.4%,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创造了近一半的工作岗位,说明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服务业发展能够开拓产业领域,促进就业持续扩大。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服务业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我国服务业经过“十二五”规划快速发展之后,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国家还应进一步出台政策指导以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5%以上,比2015年提高6%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4%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创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以上,成为我国重要、稳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流通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体保持在15%;个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和15%左右。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发展不仅是要扩大价值总量,还要在吸纳就业人数方面实现突破,同时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依托。

制造企业可以进行服务化转型,产品、服务两手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服务企业则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行服务创新,打造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此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还可以实行联动发展,这也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4.3 高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数方面的作用

近十年来,服务业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高端服务业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服务经济虽然直观表现为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深究其原因却是技术进步引起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改变,从而使得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由信息技术直接推动而产生的新型服务业以及对传统服务业的新技术改造改变了服务业的价值链特征,使其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价值创造能力大大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凸显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我国服务业落后,效益低下,竞争力和增值能力弱,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高端供给不足,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过于薄弱。“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和新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服务业结构性失衡明显,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目前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因此努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增强供给的品质和有效性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杜人淮是从事这方面研究较早的学者,他从三方面论述了高端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发展高端服务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其他学者主要是从高端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形势等方面来论述的。比如:秦诗立于2010年提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服务业中最具创新性、价值性行业或强带动性服务环节的重点支持和培育发展,形成创新、技术、标准、规模、品牌、管理等优势,实现对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展目标与方式等的更新转变,发挥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导向性作用。夏杰长、李文秀于2012年指出高端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即微观上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中观上实现产业能级提升,宏观上实现国家竞争力提升。张长青、郭丹在2013年提出的观点认为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开展,可以增加就业和税收,促进行业间的联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辐射更多行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高端服务业还可以带动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知名度,使得企业和品牌深入人心,让消费者更加依赖和信任。王江、魏晓欣于2014年研究了高端服务业的作用,认为高端服务业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克服资源约束等方面有着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高端服务业具有带动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规模增长、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提升城市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刘景艳、邹梦阳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