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周易译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3:07:45

点击下载

作者:(周)周文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周易译注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周易译注试读:

前言

从前有一对夫妻闹别扭,妻子说男人应该听从女人,因为自古以来阴性词汇总是排在阳性词汇之前,比如阴阳、雌雄、牝牡等,为何从没有人说“阳阴”?丈夫觉得有点道理,转而一想,举出了反例,《周易》的第一卦是六爻皆阳的《乾》卦,而六爻皆阴的《坤》卦排在第二,这不是说明阳先阴后吗?妻子笑道:你说的只是周之《易》而已,在更原始的《易》里,却是阴先阳后,君不读《礼记》乎?《礼记·礼运》载孔子云:“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所见商朝之《易》,第一卦是《坤》卦,第二卦才是《乾》卦呢。丈夫遂无言以对。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占筮之书并非只有《周易》一部,夏商周时期皆有占筮风俗及相应的书籍,夏朝叫《连山》,商朝叫《归藏》,它们与《周易》合称“三易”。《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三字经》也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后世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周易》之“周”,在易学家那里具有多重含义。一曰周朝;二曰周普,谓《易经》之道完备普遍,无所不包。“易”亦有多重含义。一曰像蜥蜴之形,谓蜥蜴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义;二曰日月为易;三曰占卜。《乾凿度》云:“易者,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周易》包含《易经》与《易传》。《易经》与《诗经》《书经》《仪礼》《乐经》《春秋》合称“六经”或“六艺”,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易经》产生的时代,一般认为在商末周初,也有认为在西周晚期。关于《易经》的作者,古代有一些传说,认为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而画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吏公自序》:“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对《易经》作了整理和注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说卦》《文言》。”),这三人就被称为“三圣”或“三古”(《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现在一般认为,《易经》成于众手,经过多人加工和整理。先秦时代,《易经》不太受读书人重视,故秦始皇焚书坑儒,“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植之书”,《易》得以幸免于灾,传者不绝。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易经》居首。《易传》是对《易经》加以解释的文字,共有十篇,包括《彖传》上下(孔颖达疏:“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象传》上下(解说卦辞的叫《大象传》,解说爻辞的叫《小象传》)、《文言传》(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孔颖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系辞传》上下(通论文字,全面阐述哲学观点)、《说卦传》(论八卦的取象特点)、《序卦传》(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杂卦传》(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易传》十篇古时一般附在《易经》之后,故又称“十翼”。相传孔子非常喜爱《易经》,《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十翼”古人一般都认为是孔子所作。直到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才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非孔子所作,而《彖传》《象传》仍为孔子作。崔述《洙泗考信录》证明《象》辞中引用曾子语,故非孔子作。清人姚际恒《易传通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认为“十翼”均非孔子作。《周易》原文的结构是卦象、卦辞、彖传、大象传,然后依次为六爻爻辞,各爻之后系以小象传。每卦六爻,阳爻以一长横表示,阴爻以二短横表示。六爻由下至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六爻位次有奇偶阴阳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二、四、六为偶,属阴。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当位”;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不当位”。六十四卦由八卦组合而成,故每卦有上下两卦,下卦称“内卦”,上卦称“外卦”。第二爻居下卦中位,第五爻居上卦中位,若第二爻为阴爻,第五爻为阳爻,则为当位居中,一般爻辞皆较吉祥。《周易》八卦分别象征八种物象: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雷,巽象风,坎象水,离象火,艮象山,兑象泽;又分别代表八种性质: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险,离为丽,艮为止,兑为悦。八卦还有很多复杂繁多的象征,可参看《说卦传》一篇。八卦构形,前人编有《八卦取象歌》便于记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六十四卦中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四卦为下经,其排列顺序,可用前人编的《卦名次序歌》来记忆:“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周易》筮法,在《系辞》中有简要说明:“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具体操作方法,朱熹《周易本义》前载《筮仪》最为详尽:“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床于室中央(床大约长五尺,广三尺,毋太近壁)。蓍五十茎,韬以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置于床北(椟以竹筒,或坚木,或布漆为之,圆径三寸,如蓍之长,半为底,半为盖,下别为台函之,使不偃仆)。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格以横木板为之,高一尺,长竟床。当中为两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许。下施横足,侧立案上)。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东上。筮者齐洁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筮者北面,见《仪礼》。若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毕,少退,北面立。筮者进,立于床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许诺。主人右还,西向立;筮者右还,北向立)。两手奉椟盖,置于格南炉北,出蓍于椟,去囊解韬,置于椟东。合五十策,两手执之,熏于炉上。命之曰,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椟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两大刻(此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之小指间。(此第二营,所谓‘挂一以象三’者也)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此第三营之半,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次归其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之左手无名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归奇于以象闰’者也)。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左手四揲之(此第三营之半)。次归其所余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再扐以象再闰’者也。一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三,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通挂一之策,不五则九,五以一其四而为奇,九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者三而耦者一也)。次以右手反过揲之策于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挂二扐之策,置于格上第一小刻(以东为上,后放此)。是为一变。再以两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复四营,如第一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为二变(二变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通挂一之策,不四则八。四以一其四而为奇,八以两其四而为耦,奇耦各得四之二焉)。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复四营如第二变之仪,而置其挂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为三变(三变余策与二变同)。三变既毕,乃视其三变所得挂扐过揲之策,而画其爻于版(挂扐之数,五四为奇,九八为耦,挂扐三奇,合十三策,则过揲三十六策而老阳,其画为□,所谓重也;挂扐两奇一耦合十七策,则过揲三十二策而为少阴,其画为——,所谓拆也;挂扐两耦一奇合二十一策,则过揲二十八策而为少阳,其画为,所谓单也;挂扐三耦合二十五策,则过揲二十四策而为老阴,其画为×,所谓交也)。如是扐三变而成爻(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变并同,但第三变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变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变亦同)。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礼毕,韬蓍袭之以囊,入椟加盖,敛笔砚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如使人筮,则主人焚香,揖筮者而退)。”

筮得卦象之后,如何对照《周易》卦爻辞,可参照朱熹《易学启蒙》:不变,占本卦彖辞。一爻变,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以本卦及之卦(变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三爻变,有二十种情况的变卦,初爻不变者,看本卦彖辞);后十卦主悔(初爻变者,看之卦彖辞)。四爻变,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以下爻为主。五爻变,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

以《周易》占筮,并非就是所谓“封建迷信”。因为“迷信”是迷惑而信之,不加丝毫理性和怀疑的信奉。而古人占筮,往往只是“投石问路”,体现了古人敬畏神灵,心存警惕,常有占而不信的事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应算孔子。王充《论衡·卜筮》篇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果克之。”鲁国将攻打越国,事先占筮,得到《鼎》卦(巽下离上)九四爻:“鼎折足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爻辞中已有“凶”的断语,“迷信”的话就应该不出兵了,子贡信之,并且说出更有说服力的道理,行军打仗要靠脚力,如今“鼎”的脚断了,岂非不宜出兵?但孔子不信,最终鲁国出兵战胜了越国。孔子的解释是,越国人多傍水而居,打仗用舟船,不用脚力,所以《鼎》卦的“凶”不起作用了。孔子的解释也许是即兴发挥,他未必在出兵前这样思考过。又有北齐赵辅和善《易》学,有一个人的父亲得了重病,赵为其占了一卦得《泰》,遂劝他不用担心,因为《泰》卦是大吉之卦,“小往大来,吉,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他父亲的病定会痊愈。谁知问卦者甫去,赵就对身边人说此卦凶极,因为《泰》卦乾下坤上,乾为君为父,坤为地为土,父下土上,象征父亲入土,岂非绝症乎?可见同样的卦象和卦爻辞,在占筮者那里可以正反解说。另一个晚近的例子是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据说在应举之前老师给他占了一卦,得《困》六三爻:“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老师劝他不要应举,纪晓岚却不信爻辞,他说自己尚未娶妻,所以“不见其妻”的“凶”就不灵验了。应举的结果是,纪晓岚得了第二,第一名姓石,第三名姓米,又恰与爻辞中“困于石,据于蒺藜”相符合,可见只是一半灵验。所以我们当今读者在阅读《周易》时,重要的是借以觇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心理,至于占筮,权且视作一种高雅而静心的精神休闲罢了。

本书原文以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为底本,译注主要参考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苏轼《东坡易传》、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等,以及今人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古今易学,歧见纷纭,取舍之间,较多参考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此书仓促草就,未暇细研,兼之笔者才疏学浅,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韩立平2014年1月

易经 上

乾卦第一

乾下乾上[1]

乾:元,亨,利,贞。[2]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3][4]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5]

上九:亢龙有悔。[6]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注释[1]元,亨,利,贞:古人称为“四德”。程颐《程氏易传》:“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2]初九:《易经》每卦六爻,顺序为自下而上,称初、二、三、四、五、上。阳爻称九,阴爻称六。[3]乾乾:健而又健,不停息。[4]厉:危险。[5]亢:过甚,极度。[6]用九:《易》筮遇阳数“七”不变“九”变,故曰“用九”;若筮得六爻皆“九”,则以“用九”辞为占。译文《乾》卦:元始,亨通,有利,贞正。

最初阳爻:龙潜水中,暂勿施展采用。

第二阳爻:龙现田间,利于出现王公大人。

第三阳爻:君子整日强健不已,夜间保持警惕,遭遇危险也免于灾害。

第四阳爻:龙时而飞腾时而潜渊,没有灾害。

第五阳爻:龙腾上天,利于出现王公大人。

最上阳爻:龙腾穷极,将有悔恨。

用“九”数:出现一群没有首领的龙,吉祥。[1]《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2][3]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4]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注释[1]彖tuàn:断定,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彖》又称《彖传》,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合为《易传》,被视为《易经》之“十翼”,是阐释《易经》的文字,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非一人所作。[2]品物:各类事物。[3]大明:太阳。[4]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又指元气。译文《彖传》说:伟大啊乾元之气!万物依赖它而产生,它主宰着天地自然。云朵飘行雨水降临,万物流布成形。太阳运转,六爻依时位而成形,如同阳气乘六条巨龙驾驭自然。自然变化,万物各自静定本性,保全太和元气,以利于守持正固。万物又重新生长,天下万国皆安宁昌盛。[1]《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注释[1]象:《象传》,“十翼”之一,阐释卦、爻象的象征含义。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译文《象传》说: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要勉力自强,永不停息。“潜龙勿用”,是说阳气初生在下;“见龙在田”,说明恩德普遍施予;“终日乾乾”,是说重复践行自强之道;“或跃在渊”,说明前进没有咎害;“飞龙在天”,说明大人物有所作为;“亢龙有悔”,说明盈满不可久长;“用九”,说明天道之德不自居首(而柔和待下)。[1]《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2]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3][4]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5]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6][7]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8]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注释[1]文言:又称《文言传》,“十翼”之一,文饰《乾》《坤》二卦的语言。[2]贞固:固守正义。[3]遯:同“遁”,隐藏。[4]见是:被认可、赞许。见,表示被动。[5]庸:平常。[6]闲:防止。[7]世:大。[8]:同“睹”,看见。译文《文言》说:元始,是善德的主宰;亨通,是美好的相聚;利益,是道义的和谐;正固,是做事的根本。君子以仁为本体就可以为尊长,通过美好的相聚就可以践履礼仪,施利他物就可和谐道义,坚持操守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施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初九说“潜龙勿用”,有什么含义?孔子说:“龙象征有道德的隐居者。不被世俗所改变操守,不贪恋功名;隐遁避世而不苦闷,不被世人认可也不苦闷;认为快乐的事就去做,认为不愉快的事就不去做,意志坚定而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九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有什么含义?孔子说:“龙象征有德而立身中正的人。平常说话言而有信,平常行为谨慎有节;防止邪念产生而保持诚挚,善行伟大而不自夸,道德广博而感化天下。《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正是说明君主要具备的贤德。”九三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什么含义?孔子说:“君子要增进美德建立功业。忠诚守信,就是用来增进美德的;言语修辞要根据真诚情感,就是用来积蓄功业的。知晓目的而努力达到它,这样的人可以和他谈论几微之事;知晓结局而能及时终止它,这样的人可以与他共同保全道义。所以处在高位而不骄傲,处在低位而不忧愁。所以自强不息随时警惕,即使面临危险也无灾害。”九四说“或跃在渊,无咎”,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人处世间,上升、下降是不会永久不变的,这并非出于邪念;进取与退隐也是没有恒定的,这并非由于离群索居。君子增进道德营建功业,重要的是抓住时机,所以才会‘无咎’。”九五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同类宫调的声音互相应和,同类性质的气息互相求合;水向湿处流动,火向干燥处燃烧;云随龙游而出,风随虎啸而生;圣人兴起造作而万物仰观;依存上天的亲近上,依存大地的亲近下,这些都说明各从其类而发挥作用。”上九说“亢龙有悔”,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有人尊贵却没有实位,崇高而没有百姓追随,贤明的人都居下位而不辅佐他,所以一有举动就会悔恨。”[1]“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注释[1]舍:通“舒”,通畅。译文“潜龙勿用”,说明居位低下;“见龙在田”,时势有所好转舒通;“终日乾乾”,从事事业;“或跃在渊”,自我尝试;“飞龙在天”,出现好局面;“亢龙有悔”,穷极而导致灾害;天元“用九”,天下安定和平。“潜龙勿用”,说明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采灿烂;“终日乾乾”,把握时机一同进取;“或跃在渊”,天道正在转化变革;“飞龙在天”,阳气上升正当天德;“亢龙有悔”,随时间推移一同穷极;天元“用九”,才体现了天的法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1]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2],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注释[1]旁通:广泛通晓,曲尽所知。[2]重刚:初九、九二皆阳爻,九三仍是阳爻,故称“重刚”。译文“乾,元”,说明天德在于创造万物并使之亨通;“利,贞”,说明天德施利、正固万物的性情。天一开始就以美好的利益惠利天下,却从不说出惠利,这是多么大的利益啊!伟大啊上天!刚强劲健居中守中,纯粹不杂;六爻运动变化,曲尽万物的发展规律;正如应时乘六条巨龙驾驭自然,云行雨降,天下太平。君子以成就道德为行为目的,每天都能为他人所见。“潜”的意思,是隐藏而不显著,行动而没有成就,所以君子暂时不施展才用。君子通过学习来积聚知识,用发问来辩论疑难,安居之时胸怀宽广,行动时心存仁爱。《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说的就是君主应有的显德。九三阳刚重叠而居位不中,上不登天,下不立田,所以不断强健振作而随时保持警惕,即使面临危险也无灾。九四阳刚重叠而居位不中,上不登天,下不立田,中不处于人境,所以强调一个“或”字。“或”,是说要有所犹疑而谨慎,这样才能免去灾害。所谓“大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相合,圣明与日月相合,施政有序与四时相合,知晓凶吉与鬼神相合。先于天行动而天不违背他,后于天行动而能遵循天道。天都不违背“大人”,何况平民百姓呢?何况鬼神呢?所谓“亢”,是说只知进取不知退藏,只知生存不知衰亡,只知获利不知丧失。只有圣人才是圣明的啊!知道进退存亡的关系而不偏离正途的,也只有圣人啊!诠解《说卦》释“乾”为“健”,以同音字释义。闻一多认为“乾”本当为“斡”,即北斗星,为天之枢纽。通篇取龙为象,说明阳气如何潜藏、生长、强盛乃至衰亡的过程。在六十四卦中,《乾》卦爻辞最为统一整饬,“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云云,真是相当精彩。后人对《易经》的整理完善程度诸卦不一,《乾》卦应是最为用心力的。孔子对《乾》卦的解释也最为详尽,较多体现了儒家思想。如以“遁世无闷”来进一步规定君子隐退时的道德,同时强调君子把握时机的重要,进德修业必须“及时”。成语“跃跃欲试”,当出于此卦《文言》:“‘或跃在渊’,自试也。”

坤卦第二

坤下坤上[1][2]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3]《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4]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5]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6]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7]《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释[1]牝马:雌马。[2]攸:所。[3]资:依赖。[4]咸:皆、都。[5]常:长久。[6]乃终有庆:谓东北而行虽然丧朋,但行至终极必将反往西南,故最终有庆。[7]坤:顺。译文《坤》卦象征大地:元始,亨通,若能像雌马那样守持正固,则是吉利的。君子前行之时,居先则迷,随后则利,会有人作主。往西南将得到朋友,往东北则丧失朋友。安顺持正则获吉祥。《彖传》说:至善啊,坤卦的元始!万物靠它生长,是顺受了天道。大地深厚能承载万物,德性广合没有疆界。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光大,万物皆亨通畅达。雌马与大地德行相似,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的柔和温顺利于守持正固。君子有所前行,居先则迷,偏失正道,随从人后就能福德长久。往西南得到友朋,可与同志偕行;往东北丧失友朋,但最终仍有吉庆。安顺持正的吉庆,正应和了大地的广袤无垠。《象传》说:大地的气势柔顺厚实,因此君子(当效法大地)凭深厚的道德容纳天地万物。[1]

初六:履霜,坚冰至。[2]《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3]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4][5]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6]《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7]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8]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9][10]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注释[1]履:踩,践。[2]驯:顺。[3]习:学习,修行;或解为反复练习而熟练。[4]含章:《集解》引虞翻:“以阴包阳,故‘含章’。”孔颖达:“章,美也。”[5]无成有终:《伊川易传》:“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美,有善则归之于君。”[6]光:广大。[7]括:《方言》:“闭也。”[8]黄裳:古代黄色为五色之中,据《说文》,“黄”表示田地之光,是大地的颜色;裳,下衣。元吉:大吉。[9]战:《说文》“壬”下:“《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指阴阳交合。或解为争斗。王弼注:“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战于野。”[10]玄黄:天色玄,地色黄。周兴嗣《千字文》本于此:“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文

最初阴爻:脚踩微霜,迎来坚冰。《象传》说:“脚踩微霜迎来坚冰”,表示阴气开始凝积。顺求它的规律,必达到“坚冰”。

第二阴爻:正直、端方、宏大,(即使)不学习修行也未必不利。《象传》说:第二阴爻的变动,是“正直”而“端方”的。“不学习修行也未必不利”,是因为大地的道德广大。

第三阴爻:蕴含着(阳刚的)文采之美,可以守持正固;有时辅佐君王事业,成功不归己而谨守臣道至终。《象传》说:“含章可贞”,是根据时机有所作为;“或从王事”,需要智慧光大恢弘。

第四阴爻:扎紧口袋,没有害处也没有好处。《象传》说:“括囊无咎”,是说明谨慎则无害。

第五阴爻:(身着)黄色裙裳,至为吉祥。《象传》说:“黄裳元吉”,是说明温文柔和而居正中之位。

最上阴爻:龙在原野上交合,流出青黄色的血。《象传》说:“龙战于野”,说明纯阴之道已发展至穷尽。

用“六”数:利于永久持正。《象传》说:“用六永贞”,说明阴柔最终返回刚大。[1]《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2]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3]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4][5]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6],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注释[1]方:作动词,《集解》引荀爽:“布于四方。”[2]辩:通“辨”,辨别。[3]德不孤:《论语》:“德不孤,必有邻。”[4]支:通“肢”,四肢。[5]疑:或作“凝”,凝情,情意专注。[6]嫌:疑惑。译文《文言》说:坤卦至为柔顺但变动时却显出刚强,极为安静但其道德流布四方。有人作主而随其后,能保持福庆久长,包容一切而化育广大。坤道是多么柔顺啊!它秉承天意按四时运行。修积善行的人家,必然留下许多庆祥;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许多祸殃。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是逐渐形成的,是由于不能尽早辨清真相。《易》说:“履霜,坚冰至”,大概是隐喻事物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直”是品性纯正,“方”代表行为合宜。君子恭敬以促使内心正直,行为合宜以促使外在端方。做到恭敬合宜,就能使道德广布而不孤立。“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因为(君子)对他的行为没有疑虑。阴虽有刚美,但需要含藏不露而辅佐君王,不敢居功。地的道理,也是妻道,是臣道。地道不居功而代替(天道)以为结果。天地运转变化,则草木繁盛;天地闭塞,则贤人隐退。《易》说:“括囊,无咎无誉”,大概是隐喻谨慎的处世之道。君子之德如黄色居诸色之中,通达文理,身居正确的位置,美蕴含于内心而畅达于四肢,发挥于事业,这才是至极的美啊!阴气凝于阳气则必然交合,为了免于疑惑坤卦无阳,所以称“龙”;又因为未能离开其阴类之属性,所以称“血”。至于血的青黄之色,是天地交合互相混合的缘故;天色为青,地色为黄。诠解《乾》卦赞美阳刚之德,《坤》卦倡导阴柔之性,两者互为转化交相为用。所以《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刚柔可以并存。上六“龙战于野”即是形容阴阳刚柔转化的情状,正如云行雨施前必有一番风舞雷震。“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是典型的儒家美学观,后来发展至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则过于强调内美而忽视外饰了。六二“不习无不利”,《文言》释为“不疑其所行”,王弼注:“不假营修而功自成”,德行正直端方,即使在某事上未尝习知,也无甚紧要,因为心中无所疑惧,诸难皆迎刃而解。宋儒“道问学”一路格物致知,耻一物之不知,毕竟落入第二义,陆象山“尊德性”一路似与此卦六二之旨切近。《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出于此卦。

屯卦第三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1]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2]《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注释[1]草昧:蒙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2]经纶:整理丝线,喻治理国家。经,纵向的丝;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译文《屯》卦:至为亨通,利于守正;不宜有所前往,利于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彖传》说:屯,表示阴阳刚柔开始交汇而产生困难;在危险中变化发展,若能守正则大为亨通。恰似山雨欲来风雷响动充盈天宇,天造万物于草昧之时;此时王者应当“建侯”,不能安居无事。《象传》说:乌云雷声交动,象征屯;君子因此要在初创之际治理天下之事。[1]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2]《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3][4][5]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6]字,十年乃字。[7]《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8][9][10]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11]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12]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注释[1]磐桓:盘桓,徘徊。[2]下:动词,居……之下,礼下,谦逊。[3]邅zhān如:回旋,彷徨不前的样子。[4]班如:盛多的样子;或解为盘桓的样子,亦通。[5]匪:通“非”,不是。[6]字:出嫁。《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或解为怀孕,生育。虞翻:“字,妊娠也。”[7]乘:凌驾。[8]虞:虞人,掌管山林的官员。[9]几:作动词,犹“知几”,能看出事物发展的隐微征兆。几,指事物的迹象、先兆。《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10]吝:恨惜。[11]膏:作动词,润泽。《诗·小雅·黍苗》:“阴雨膏之。”[12]涟如:流泪很多的样子。《诗·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译文

最初阳爻:徘徊流连,利于居静守正,利于封建诸侯。《象传》说:虽然处在“磐桓”状态,但心志行为须持正;身份尊贵却能下居卑位,是为了要大得民心。

第二阴爻:乘马之人纷纷前来,一路上遇阻回旋,艰难不进,被误认为强盗,其实是来求婚配的;然而女子守正不肯出嫁,表示要等十年后才嫁人。《象传》说:第二阴爻的处困,是因为阴柔凌驾于阳刚之上;“十年乃字”,说明事物发展最终又返回正常。

第三阴爻:追逐山鹿的人没有虞人引导,只能在树林中茫然无助;因此君子当见机行事,不如舍弃不逐,前行必定有遗憾。《象传》说:“即鹿无虞”,说明一味贪逐禽兽;“君子舍之,往吝”,说明冒进则陷入困境。

第四阴爻:乘马之人纷纷前来,欲求婚配;此行吉祥,无所不利。《象传》说:“求”而“往”,(此时举动)是明智的。

第五阳爻:克服初创时的困难,即将润泽他物。柔小者,持正获吉;刚大者,持正以防凶。《象传》说:“屯其膏”,说明德泽所施尚未广大。

最上阴爻:乘马之人纷纷前来,(仍欲求婚配,但结果却)泪如血涌,痛哭不止。《象传》说:“泣血涟如”,这种状况怎会长久呢?诠解《屯》卦震下坎上,云在雷上,将雨而未成,北宋韩琦“岭云含雨只空还”诗差近之,故《屯》象征事物初生。雷动坎险,故《彖》曰:“动乎险中。”六二求婚者被误认为强盗,比喻初创之际困难重重,误会多多。“十年乃字”形容抱节守志等待时机,南宋张浚《紫岩易传》举史事为证:“太公在海滨,伊尹在莘野,孔明在南阳。”陈师道诗“当年不嫁惜娉婷”,贺铸词“当年不肯嫁春风”,皆用“女贞”以喻义不苟合。“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好似《诗经》里的句子,用了置后省略的手法。《象传》:“君子以经纶”,说明事物草创之际,君子正可以大有一番作为,当黾勉奋发,以天下为怀。

蒙卦第四

坎下艮上[1][2]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3]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4]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5]《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注释[1]筮告:原指占问,此处指童蒙向老师发问。[2]再三:再为第二次,三为第三次;再三表示一次又一次,次数很多。渎:败坏、扰乱。[3]志应:荀爽:“二与五志相应也。”指第二阳爻与第五阴爻相应,象征师生相应。[4]养正:涵养正道。[5]果行:果敢的行为。译文《蒙》卦:亨通。并非我有求于蒙昧的童稚,而是蒙昧的童稚有求于我(来启发开导他);(童稚)初次求问则教诲他,若接二连三地多问则会扰乱教学,扰乱了就不教诲他。利于守持正固。《彖传》说:蒙卦,象征山下有险,遇险则止,正是蒙昧的情状。“蒙,亨”,是因为(遇险知止),行动及时而能抵达亨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明师生之间志趣相应。“初筮告”,说明教师气质刚严而行为适中。“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因为教师担心打乱学习的先后次第。在孩童处于蒙稚的时候培养他纯正无邪的气质,这对于成圣至关重要。《象传》说:蒙卦,也象征高山下流出泉水;因此君子要通过果敢的行为来培育美德。[1][2]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3]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4][5][6]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7]《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8][9]《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注释[1]刑人:树立典型以育人。刑,通“型”。[2]用:使,让。说:通“脱”,解脱,免除。桎梏:脚镣与手铐,指刑具。[3]克家:治理家事。克,能够,胜任。[4]取:通“娶”,迎娶。[5]金夫:以金喻人之美。《诗经》:“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6]不有躬:不能保全自身道德。躬,自身。王弼注:“女之为体,正行以待命者也;见刚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正义》:“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贞信。”[7]实:阳。阳实阴虚,喻启蒙之师。[8]巽:谦逊。[9]不利为寇,利御寇:“为寇”喻方式过于粗暴,“御寇”喻方式严厉而适中。《伊川易传》:“人之愚蒙既极,如……为寇为乱者,当击伐之,然九居上,刚极而不中,故戒‘不利为寇’。治人之蒙,乃‘御寇’也;肆为刚暴,乃‘为寇’也。”译文

最初阴爻:启发童稚,利于用典型来教育他,使他免于犯罪;若急于前行则必有遗憾。《象传》说:“利用刑人”,是为了让童稚受到法则的规范。

第二阳爻:包涵童稚,吉祥;迎娶贤淑的妻子,吉祥;子辈能够治家。《象传》说:“子克家”,象征(九二)阳刚与(六五)阴柔互为接应。

第三阴爻:不宜娶女子,因为她眼中只有俊美郎君,不能保全自身贞德,娶她没有利处。《象传》说:“勿用取女”,说明行为不符合礼节。

第四阴爻:困惑于童稚状态,遗憾。《象传》说:“困蒙之吝”,是因为远离笃实刚严的老师。

第五阴爻:幼童受到启蒙教育,吉祥。《象传》说:“童蒙之吉”,是因为童稚对老师恭顺而谦逊。

最上阳爻:通过击打来启发蒙童;不宜用过于暴烈的方式,而适宜用严厉的方式。《象传》说:“利用御寇”,是表示上下之间意志合顺。诠解《蒙》卦坎下艮上,山上水下,山下出泉水,象征孩童被逐渐启蒙。艮山坎险,故《彖》曰:“山下有险,险而止。”“初筮告,再三渎”,教学鼓励学生发问,但学生应对老师的回答咀嚼涵泳,举一反三,若不经思考随意发问,便是渎乱,老师也会烦倦。初六“利用刑人,用说桎梏”,教育的一般目的是使人的言行规范化,避免违反法律制度。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启蒙时不宜用暴烈的方法,应适当严厉。六三“勿用取女”,嫁娶之事应在启蒙之后,不可躁进。君不见当今80、90后年轻夫妻闪婚闪离乎?启蒙教育失败故也。宋代名臣吕蒙正、现代诗人臧克家名出此卦。

需卦第五

乾下坎上[1][2]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3]《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4]《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注释[1]孚:信,心怀诚信。[2]涉:原指徒步渡水,泛指渡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大川:大河,喻艰难险阻。[3]须:停止,等待。《诗·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否,须我友。”毛传:“人皆涉,我反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4]宴:安;又解为举行宴会,亦通。译文《需》卦:心有诚信,光明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彖传》说:“需”,就是有所等待;险阻在面前,保持刚强劲健而不陷于困境,(因为有所期待)因此不困缚于(当前)。“需,有孚,光亨,贞吉”,说明(九五)居于天的位置,有中正之德。“利涉大川”,前行必获成功。《象传》说:云气升腾至天上(等待降雨),象征“需”;因此君子此时(应有所等待)而暂且饮食安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1]。[2]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3]《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4][5]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6][7]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8]《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9]《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10]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注释[1]未失常:《伊川易传》:“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2]小有言:微言中伤。《周易本义》:“言语之伤,亦灾害之小者。”[3]衍:宽绰不躁。《正义》:“宽,宽衍。去难虽近,犹未逼于难,而宽衍在其中也。”[4]泥:泥滩,人在其中有沉溺的危险。《正义》:“泥者,水傍之地,泥溺之处,逼近于难。”[5]寇:此处比喻灾害。[6]血:血泊,比喻遇难遭伤。[7]穴:坎陷,困境。[8]听:听命,听从……命令。[9]中正:居中得正,正直。[10]不速之客:喻下卦三阳,言上六下应九三,九三偕同二阳共同越过坎陷。速,招。《本义》:“九三与下二阳需极并进,为‘不速之客’象。”译文

最初阳爻: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没有灾害。《象传》说:“需于郊”,表示不去触犯艰难之境,“利用恒无咎”,是因为没有违背常理。

第二阳爻:在沙地等待,虽然受到轻微的言语中伤,终究获得吉祥。《象传》说:“需于沙”,说明内心宽舒自如;虽然“小有言”,但能用恒就会终获吉祥。

第三阳爻:在泥滩等待,招致盗寇前来。《象传》说:“需于泥”,说明灾祸尚在身外;由于我的原因招致盗寇,因此要恭敬谨慎才能立于不败。

第四阴爻:在血泊中等待,(但因为柔得正位又)从陷穴中逃脱。《象传》说:“需于血”,是表示保持冷静而听命于天时。

第五阳爻:在饮食宴乐中等待,持正则获吉祥。《象传》说:“酒食贞吉”,是因为德行中正。

最上阴爻:落入陷穴,有三位不召而至的客人造访;恭敬对待他,终获吉祥。《象传》说:“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是因为虽然处境不妥当,但并未受到重大损失。诠解《需》卦乾下坎上,象征云上于天而待时降雨,故《需》卦揭示了等待的哲学。乾健坎险,故《彖》曰:“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君子等待时可以饮食宴乐,非谓安逸懈怠,乃是心有所系暂且如此。吕祖谦说:“大抵天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加餐饭”即是需,化被动的等待为主动的行为。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肯定、赞扬了酒食宴享的作用。《中庸》云:“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等待中也要能“自得”才好,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即是饮酒中的自得。成语“不速之客”出于此卦,对于不速之客要恭敬待之。

讼卦第六

坎下乾上[1][2]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3][4]《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注释[1]孚:诚信。惕:畏惧。[2]大人:道德高尚之人,或居于高位之人。[3]天与水违行:天向西转,水朝东流,方向相反。[4]作事:犹制作,设立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集解》引干宝曰:“省民之情以制作也。”译文《讼》卦:有诚信却因心有惕惧被窒塞,持中可获吉祥;争讼不息则有凶险,利于出现王公贵族,不利于涉越大河。《彖传》说:讼,卦象为阳刚居上而险陷居下,面临危险却强健,于是争讼。“讼:有孚窒惕,中吉”,阳刚前来,处险境而保持中道。“终凶”,说明穷极争讼没有结果。“利见大人”,说明决讼尊崇守正持中。“不利涉大川”,说明恃刚犯险将入于深渊。《象传》说:天道运行方向与水流相反,象征讼;因此君子在办事前要对根源因素有所考虑。[1]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2][3][4][5]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6]《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7][8]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9][10]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11][12]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裭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注释[1]永:长久,《正义》:“不可长久为斗讼之事。”[2]克:胜。[3]逋:逃亡。[4]邑人三百户:有三百户人家的小国。王弼注:“邑过三百,非为窜也;窜而据强,灾未免也。”意谓三百户规模的小国,仅可以供藏身之用,尚没有“据强”反攻的实力,时机未到也。[5]眚shěn:原指目生翳,引申为灾害。[6]掇:拾。《纂疏》:“取患害如拾掇小物,言至易也。”[7]食:享用。[8]厉:危害。[9]复:返回。即:就,趋向。[10]渝:变化。[11]锡:赏赐。鞶pán带:官服上的大带,与下文的“服”都比喻爵禄。[12]三:多次。褫chǐ:夺。译文

最初阴爻:不可以久缠于争讼之事,虽受微言中伤,终将获吉。《象传》说:“不永所事”,说明争讼不可长久不息;虽“小有言”,但经过辨析终将明了。

第二阳爻:争讼失败,逃窜归来,幸好所居小邑有三百户人家,可以免去灾害。《象传》说:“不克讼”,便逃窜归来;居下的(九二)与居上的(九五)争讼,灾患如同拾起小物一样容易到来。

第三阴爻:受用旧日的德惠,守持正固以防危害,最终获吉;若要辅助君王事业,成功则不归己有。《象传》说:“食旧德”,是说(六三)要顺从上面的(九四)以获吉。

第四阳爻:争讼失败;若能回归本理,改变初衷,并安顺持正,将获吉祥。《象传》说:“复即命,渝”,“安贞”,无所损失。

第五阳爻:争讼,至为吉祥。《象传》说:“讼,元吉”,因为(九五)居中持正(可以决断枉直)。

最上阳爻:有人赏赐华贵的大带,但一天内却被多次剥夺。《象传》说:凭借争讼来受到赏赐,也是不值得尊敬的。诠解《讼》卦坎下乾上,水下天上,象征水东流天西转,故不和睦而“讼”。乾健坎险,故《彖传》曰:“上刚下险,险而健。”君子“作事”最终目的要实现“无讼”,故孔子说:“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论语·颜渊》)方法则在于“谋始”,探本析源,“天与水违行”是事物的本源。另一方法则是宽广襟怀,在“讼”初起之时就“不永所事”,不耿耿于怀纠缠其间,我自拂袖而去即可。“邑人三百户”比喻挫败后的处境,不应立即反击,还要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败讼之后仍有“旧德”可“食”,说明平日与人为善的重要,德泽所施,在落魄之时会受到回报。“九五”居中持正,既是占有真理的一方,又具有优势条件,故能“讼”而“元吉”。但切莫得理不饶人,若更进一步至“上九”,希望以讼获利,则过犹不及,所得也会被“褫夺”。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正义,并非仅为利益。因此“打假专业户”是不值得尊重的,为犯罪的“二代”辩护以获利益,亦是如此。

师卦第七

坎下坤上[1]

师:贞,丈人吉,无咎。[2]《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3]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4]《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注释[1]丈人:对长者的尊称,尤指贤德之人。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2]王:作动词,统治,称王。[3]毒:本义为荼毒、残害,当奸邪之人被荼毒残害之后,天下百姓可以安宁太平,故“毒”又可解释为治理,这是反训。《释文》引马融曰:“毒,治也。”[4]畜:通“蓄”,蓄养,涵养。译文《师》卦:守持正固,显明长者统率兵众可获吉,无灾。《彖传》说:“师”,是部属众多的意思;“贞”,是持正的意思。若能使部众皆守持正道,则可以成为君王了。因为(九二)刚健居中而相应(六五),行为危险(下卦坎)却能顺合正理(上卦坤),这样来攻伐奸凶而治理天下,百姓纷纷追随获吉,又哪里会有灾害呢?《象传》说:地中藏聚着水源,是“师”卦的象征;因此君子要包容百姓,蓄养民众。[1]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2]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3]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4]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5][6][7]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乘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注释[1]否臧:即臧否,善与恶。《左传·隐公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杜预注:“臧否,谓善恶得失也。”据《左传》原文,“臧否”又有胜与败之义。[2]锡:赐予。[3]舆尸:用车辆运载尸体,古时战败也要将尸体运回,不丢弃在战场。[4]左次:退守而驻扎。左,古时尚右,左为退。次,驻扎某地三夜以上。《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5]言:语助词。[6]长子:即前文中所言“丈人”,年长而有德之人。[7]弟子:无德之辈。译文

最初阴爻:军队出征要绳之以纪律,若轻易得胜或战败,皆凶。《象传》说:“师出以律”,如果丧失纪律则有凶险。

第二阳爻:统率军队,持中不偏,没有祸害;君王多次发布奖赏的命令。《象传》说:“在师中吉”,因为(九二)承受天子(六五)的恩宠;“王三锡命”,说明君王有平定天下的宏志。

第三阴爻:军队里有人载运尸体回来,有凶险。《象传》说:“师或舆尸”,打了败仗。

第四阴爻:军队撤退,免遭灾害。《象传》说:“左次无咎”,并未违反带兵打仗的常理。

第五阴爻:田中有禽兽,利于捕猎,没有灾害;(君王)要刚正长者来统率军队,若以无德小子来统率军队必定尸横遍野,持正可以防凶。《象传》说:“长子帅师”,说明(六五)居中行正;“弟子舆尸”,是因为用人不当。

最上阴爻:天子发布命令,建立邦国,封赏诸侯,小人不可任用。《象传》说:“大君有命”,是定功赏爵;“小人勿用”,因为(用小人)必定祸乱邦国。诠解《师》卦坎下坤上,水下地上,象征地中有水,地中水流众多,故曰“师”,师者兵众。坎险坤顺,故《彖传》曰:“行险而顺。”从第一爻出师,到最后一爻开国,整卦爻辞有胜败、进退、载尸、赏赐,涉及古代战争的诸多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军事思想,是六十四卦中较为完善统一的一卦。《师》卦六爻,五阴一阳,只有九二这一阳最为关键,是“大人”,是军队的核心,其他阴爻皆受九二约束。打仗时军队纪律至上,不能有两个阳爻,否则内部不和而分裂。九二“丈人”“在师”,承六五君王之“天宠”,说明战争之际,天子不再是九五之尊,而变成六五之柔,把权力赐予真正懂得行军打仗的“丈人”,君王所要做的只是委任有德“长子”,摒弃无德“弟子”,选贤举能。《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所言与此相近。

比卦第八

坤下坎上[1][2][3]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4]《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注释[1]原筮:推原和卜筮。《正义》:“原穷其情,筮决其意。”《伊川易传》:“推原占决。”[2]元:善之长,有君长之道。[3]方:地方,此处指许多地方。《集解》引干宝曰:“天下归德,不唯一方。”[4]地上有水:水性润下,象征君王遍施恩泽。译文《比》卦:吉祥。推原实情,占决本意,(比辅时)秉持君长之道且长久守持正固,则无灾害。不获安宁的人从各处前来,那些后来的人有凶险。《彖传》说:“比”,是吉祥;“比”,是亲近而辅助,居下的(群阴)要顺从(居上的九五)。“原筮,元永贞,无咎”,是因为刚健居中。“不宁方来”,是因为上下相应;“后夫凶”,因为比辅之道穷尽了。《象传》说:地上布满了水,象征《比》卦;因此前代君王要封建万邦,亲近诸侯。[1][2]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3]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4]

六四:外比之,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5]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6]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注释[1]有孚盈缶:此句言“九五”诚信充盈,各方皆来归附,《正义》:“有此孚信,盈溢质素之缶,以此待物,物皆归向,从始至终,寻常恒来,非唯一人而已,更有他人并来而得吉。”缶,用来盛酒的瓦器。[2]来:使……来。[3]内:指六二居内卦。[4]外:指六四居外卦。[5]三驱:从三面驱围,打猎。[6]无首:不居先,即卦辞所谓“后”。译文

最初阴爻:心怀诚信,比辅君王,没有灾害;君主的诚信像美酒盈溢出酒器,最终使他方远者前来归附,吉祥。《象传》说:“比之初六”,(九五)能感应他方,故吉祥。

第二阴爻:由内比辅(九五),持正可获吉祥。《象传》说:“比之自内”,说明六二没有自失正道。

第三阴爻:比辅的不是恰当适应的人。《象传》说:“比之匪人”,岂不是很可悲的吗?

第四阴爻:在外比辅(九五),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象传》说,在外比辅贤君,要顺从(九五)尊上。

第五阳爻:圣明无私地比辅(群阴);君王田猎时与下属从三面一起追逐,听任禽兽从前面逃走,邑人也不警戒,吉祥。《象传》说:“显比”的吉祥,是因为(九五)刚正持中;收容顺从的下属而舍弃违逆的,就像“失前禽”;“邑人不诫”,是因为君王秉持中道。

最上阴爻:比辅人君时落后了,凶。《象传》:“比之无首”,是说(来晚了)无所归依。诠解《比》卦坤下坎上,地下水上,象征地上水流遍布,亲近无间,故曰“比”。此卦“九五”一阳居上卦之中,余五阴比而从之,象征“以一人而抚万邦,以四海而仰一人之象”(朱熹《周易本义》)。“比”是双方的,上对下是比辅,下对上是比附、归附。“六三”之所以“比之匪人”,乃因久处同类之中,己为阴,上下皆阴,必凶。上六“比之无首,凶”,攀附落后了故凶,如果要选择攀附的话,必须赶紧行动,不能犹豫迟疑,所以在这方面小人总比君子有效率。《周易》的精神一方面是通大道;另一方面又是平常日用,追求利益的,因此很实在。而恪守道德的人,会不遵循《易经》去做,例如比附时的居后不前。儒家重速求“联谊”,但是这套实用哲学奈何不了狂狷者,孔子见到狂狷者很尊敬,因为他自己做不到。孔子自己有时也不免急功近利。“舍逆取顺”是很高尚的道德,程颐说:“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比其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但是程颐似乎忘了这样做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得在九五之位,如果失去这个优势条件,没有“阿谀逢迎”是不会有人来比亲你的,于是便剩下狂狷。

小畜卦第九

乾下巽上[1]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2]《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3]《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注释[1]西郊:西方属阴,阴气先升起,却未得阳气相应,故不下雨。《伊川易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阳倡而阴和,顺也,故和;若阴先阳倡,不顺也,故不和。”[2]巽:卑顺、谦让。[3]懿文德:《正义》:“以于其时施未得行也,喻君子之人但修美文德,待时而发。”懿,德行美好,此处作动词,修美,修善。译文《小畜》卦:亨通;乌云密布却不下雨,因为云气从我的西方升起。《彖传》说:“小畜”,柔顺得其位而上下阳刚与之相应,这叫小畜。刚健而谦逊,阳刚居中而志向实现,于是亨通。“密云不雨”,阳气仍在上方而离去;“自我西郊”,阴阳交合之功方施而未行。《象传》说:风在天上飘行,象征“小畜”;因此君子要修美文章道德(待时而发)。[1]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2]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3]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4][5]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6][7]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8]《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注释[1]自道:初九为阳,上应六四之阴而被畜,有危险,故要自复阳刚之道。《折中》引龚焕:“知几不进,而自复其道焉。”[2]牵复:九二本为六四所畜,因受初九牵连,也自复阳刚。[3]说辐:九三之阳,居下卦之终,故亢进躁动,为六四之阴所畜,阴阳冲突激烈,故以脱辐、反目为喻。说,通“脱”,脱落。辐,凑集于车毂上的直木。《老子》:“三十辐共一毂。”[4]有孚:九五能对六四有信,故六四为阳所畜,无灾。[5]血:恤,忧患。[6]挛如:牵连的样子。[7]富:使富裕。[8]疑:怀疑。或解为“凝”,意谓阳气为阴气所凝结,故不宜阳刚而进,亦通。译文

最初阳爻:复返自身阳刚之道,有什么灾害呢?吉祥。《象传》说:“复自道”,说明(初九)行为得当获吉祥。

第二阳爻:被牵连复返阳刚之道,吉祥。《象传》说:“牵复”居于中位,也是不失去自身阳刚之道。

第三阳爻:车轮上的辐条脱落,夫妻之间反目不和。《象传》说:“夫妻反目”,是因为不能制约规正妻室。

第四阴爻:(九五)能对(六四)有诚信;脱离忧患和惧怕,没有灾害。《象传》说:“有孚惕出”,因为(六四)与(九五)意志相合。

第五阳爻:心怀诚信而牵连群阴,(以阳刚之德)来福泽近邻。《象传》说:“有孚挛如”,不独自享用富裕。

最上阳爻:降雨已止,阳刚已畜;妇人要守正防危,因为月亮即将圆满了;君子若继续前行,则必有灾害。《象传》说:“既雨既处”,是因为(阴气)积聚以畜阳德;“君子征凶”,是因为(阴)对(阳)有所怀疑。诠解《小畜》卦乾下巽上,天下风上,象征风飘空中而未能下吹万物,故曰“小畜”,小有畜聚以待时。乾健巽顺,故《彖》曰:“健而巽。”《伊川易传》:“阴柔之畜刚,非一朝一夕能成,由积累而至,可不戒乎?”卦主为六四之阴,上合九五之志,受到上级的信任,故无咎,所以南宋项安世说:“以阴畜阳,以小包大,能无忧乎?独恃与五有孚,故能离其血惕,去而出之,以免于咎。臣之畜君,必信而后济,非与上合志,不可为也。”初九、九二之阳,皆不被阴畜,能自反本性故吉。六三阳为阴畜,故有“夫妻反目”之灾。柔要牵制刚,必须有更刚的辅助柔,“六四”必得“九五”协助,才能制服下卦三阳,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初至六,时机非常重要:初九、二九可倔强不受畜,可自我反刚,至上九时小畜力量已成,若仍倔强用刚,则必凶,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履卦第十

兑下乾上[1][2]

履:虎尾,不咥人,亨。[3]《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4]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注释[1]履:朱熹《周易本义》:“履,有所蹑而进之义也;以兑遇乾;和悦以蹑刚强之后。”[2]:咬。[3]说:通“悦”,和悦。[4]疚:疾病,过错。译文《履》卦:小心行进在老虎后面,老虎不咬人,亨通。《彖传》说:“履”,说明阴柔行走在阳刚之后,以和悦之德与刚健相应,因此“履虎尾,不人,亨”。又因为(九五)阳刚居中守正,践行天子之所为而无过错,显现道德光明。《象传》说:天空在上水泽在下,象征“履”;因此君子要辨别上下名分,正定百姓的意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1]《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2]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3]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4]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5]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注释[1]独:专心。[2]幽人:幽隐之人。《伊川易传》释为“幽静安恬”之人,亦通。[3]能:而,表转折。[4]:恐惧的样子。[5]夬:通“决”。译文

最初阳爻:朴素无华,小心行进,没有灾害。《象传》说:“朴素无华”,说明专心奉行礼的意愿。

第二阳爻:小心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幽静退隐之人守正获吉。《象传》:“幽人贞吉”,心中不自我扰乱。

第三阴爻:目盲而视,脚跛而行,小心行走在虎后被它咬到,有凶险;勇武之人要为君王效力。《象传》:“眇能视”,不足以辨明;“跛能行”,不足以与之远行;“人之凶”,是因为所处位置不当;“武人为于大君”,说明志气刚强。

第四阳爻:小心行走在虎尾后,保持恐惧谨慎,终获吉祥。《象传》:“终吉”,说明其志向得以施行。

第五阳爻:刚断果决,小心行走,持正可以无灾。《象传》:“夬履贞厉”,是因为(九五)居位正当。

最上阳爻:回顾一路走来的行程,思考总结福祸吉凶,转身(应柔)是吉祥的。《象传》:至为吉祥,高居在上,大有福庆。诠解《履》卦兑下乾上,天在上水泽在下,符合正理,人之所“履”应当如此。兑悦乾刚,故《彖传》曰:“柔履刚,说而应乎乾。”“履虎尾”以形容心存危厉,《尚书·君牙》也说过相似的话:“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卦主为上九,处卦极之位,能回顾所履,审视福祸得失,故“元吉”。“旋”,就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要把福祉回馈给故旧,给予六三之阴,刚化柔方能吉祥。上天下泽,天子要润下。九二阳爻而居柔,故虽道路平坦,仍未得时机,故要如“幽人”恬静退隐,不可躁动。梁寅《周易参义》说“九二以刚居中”,“持身如是,乃君子不轻自售而安静恬淡者。”苏东坡谪居黄州时,不得时机,故作《卜算子》词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六三所居不当位,却硬要有所作为,虽凶险而其志可怜。杨万里《诚斋易传》对九三深表同情:“圣人所以恨其才而惜其居位之不当也。若夫其志则可怜矣,甚武而欲有为于吾君,甚刚而欲有立于当世,夫何罪哉!故前言其凶而后止言志刚而已,亦不深咎之也。”

泰卦第十一

乾下坤上[1]

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2][3]《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4]以左右民。注释[1]小往大来:小指外卦坤,大指内卦乾。[2]后:君主、帝王。财成:孔颖达:“翦财成就天地之道。”财,通“裁”,裁度,制定。[3]辅相:辅助。[4]左右:即佐、佑,辅助。译文《泰》卦:柔小者居外刚大者入内,吉祥,亨通。《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祥,亨通。”是表示天地阴阳交合而万物通生畅达,君臣上下交合而意志协同。内卦为阳外卦为阴,内在强健外部柔顺,君子居内小人居外;君子之道德昌盛,小人之邪心消丧。《象传》说:天地阴阳交合,这是泰卦的象征;因此君主要裁定制度以成就天地之道,辅助天地化育万物之正理,从而辅佐保佑百姓。[1][2]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3][4][5][6][7]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8][9][10]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11]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12]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13][14]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注释[1]茹:互相牵引。[2]汇:汇聚,指下卦三阳同志汇聚。[3]荒:荒远之地;或解为川河,《集解》引虞翻曰:“大川也。”[4]冯:通“”,徒步涉水过河。[5]不遐遗:“不遗遐”的倒装。遐,作名词,遐远的贤人。[6]亡:通“无”。[7]尚:辅佐。王弼注:“配。”《尔雅》:“尚,右也。”[8]陂:倾斜危险之处。[9]艰贞:思危而持正。《伊川易传》:“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如是则可以无咎。”[10]恤:忧虑。[11]不富:六四属阴,阴虚而不富实。[12]帝乙:商代帝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之子。归妹:女子出嫁曰归;后生的女子曰妹。[13]复:通“覆”,倾覆。隍:护城河。[14]告命:君王的诏书。译文

最初阳爻:拔起茅草,其根相连,因为它们汇聚在一起;前行可获吉祥。《象传》说:“拔茅征吉”,心志向往进取。

第二阳爻:有着包举八荒的胸怀,涉过黄河,不遗弃远方的贤者,不结党营私,能够辅佐持中守正的君王。《象传》说:“包荒”,“得尚于中行”,因为道德光明正大。

第三阳爻:从没有平地不化为险陂,从没有走过的不再会来,思危持正可以免灾,不用担心得不到他人信任,将有福庆享用俸禄。《象传》说:“无往不复”,说明(九三)处在天(内卦乾)地(外卦坤)交接的边际。

第四阴爻:(六四)翩翩然轻快而(下降),虚怀不富实,与近邻不相告而彼此诚信。《象传》说:“翩翩不富”,说明(上卦)都失去了富实;“不戒以孚”,说明心中都有(相交的)真心实意。

第五阴爻:帝乙嫁出少女,以此获得极大的福祉和吉祥。《象传》说:“以祉元吉”,是因为(六五)居中持正而施行应下的真愿。

最上阴爻:城墙倒塌在护城河里,不需烦劳他国军队出征(自己国家就先灭亡了),(君王)只能在自己的采邑中发布诏书(而其他邑地不再听从了),只有守持正固以防遗憾。《象传》说:“城复于隍”,时事已经趋向于变乱了。诠解《泰》卦乾下坤上,天在下地在上,看似乾坤颠倒,实则天地交通,万物和泰。所以人适当“拿大顶”是有益健康的。乾健坤顺,故《彖》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大象传》所谓“辅相”,就是《礼记·中庸》:“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九三正在阴阳交接处,故“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具有辩证思想,正如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动。”上六暗示了泰极则否来。《泰》卦,是乾的“下放”,坤的“得势”。古人论交往理性,仍是基于君主专政制度的。因此必须阳处下,阴处上,纡尊降贵才行;这是受到特定社会制度制约的。但当今社会仍受此传统贻害,君不见领导人物必须要去贫苦人家,去山沟沟才算是“交”,才算体察民情,而且越穷的人家越好。这种形式主义,反而取消了官民之间平等的正常交往。

否卦第十二

坤下乾上[1]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2]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3]《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注释[1]否:否闭,闭塞不通。匪人:非人道,没有人伦之道,《集解》引虞翻举例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2]外君子:外卦为乾,象征阳刚君子被排斥在外,《集解》引崔憬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3]俭:约束,限制;或解为节俭。译文《否》卦:世道否闭之时人不像人,有难,君子要守正持固;刚大的离开,柔小的来了。《彖传》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是说明天地阴阳不交合而万物生养之道被堵塞,君臣上下不交合而天下无序不成邦国;内卦为阴外卦为阳,内部柔顺而外部阳刚,小人占据内部而君子被外放,小人的邪道盛行,君子正道沦丧。《象传》说:天地阴阳互补交合,是否卦的象征;因此君子要用道德自我约束以避免危难,不能够追慕荣华富贵。[1]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2]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3]《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4]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5]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注释[1]拔茅:此第一爻与前文《泰》卦第一爻取象同,然寓意有别。《泰》卦初九说“征吉”,要鼓励人前进;此初六说“贞吉”,要人停止,因为内卦三阴象征小人横行之时,君子动则入邪,故要贞静。[2]大人:指九五尊者。否:指否定六二的小人之道,拒绝包容。[3]群:群小,小人。[4]畴:通“俦”,同类,指下卦初六与六二、六三同属阴。离:依附。[5]苞:丛生,茂密的。译文

最初阴爻:拔起茅草,其根相连,因为它们汇聚在一起;守正可获吉祥。《象传》说:“拔茅贞吉”,是说(初六)不进的初衷是为君着想。

第二阴爻:被包容并顺承尊者(九五),小人获吉;尊者大人则要否定拒绝小人(六二),可获亨通。《象传》说:“大人否,亨”,不被群小所搅乱。

第三阴爻:被(九五)包容(为非作歹),终致羞辱。《象传》说:“包羞”,说明(六三)居位不适当。

第四阳爻:奉行天命便无灾害,同类互相依附可获福祉。《象传》说:“有命无咎”,说明(九四)施行转否为泰的志向。

第五阳爻:休止否闭的局面,尊者可获吉祥。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可以寄托在丛生的桑树上(以躲灾)。《象传》说:“大人”之“吉”,是因为(九五)居中得正位。

最上阳爻:倾覆否闭的局面,通泰欢喜总是在否闭之后出现。《象传》说:“否”的结局是“倾”,否闭局面怎么会长久呢?诠解《否》卦坤下乾上,天在上地在下,象征维持原状,不知互通,故曰“否”,闭塞也。坤顺乾健,故《彖》曰:“内阴而外阳,内顺而外健。”君子在此时当“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杨万里《诚斋易传》说君子“非不欲正天下也,时不可也”,要“贞固自守”,“君子贞天下之不贞。”君子处乱世,若不欲效屈原自沉、箕子佯狂,便只有贞定一途了。九五“系于苞桑”谓君子要警戒惕惧,《朱子语类》云:“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九四“畴离祉”,革故鼎新之际,小人同类相附,仍然受福,说明小人是清除不净的,在正人君子治下依然能活得很好,因君子常存“妇人之仁”,未能赶尽杀绝也。

同人卦第十三

离下乾上[1]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2]“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3][4]《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注释[1]野:原指野外,此处指范围广、关系远。《正义》:“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2]文明:文德辉耀,指下卦离,离为火。《书·舜典》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3]天与火:天在上,火性炎上,性同而应。[4]类族辨物:分类辨别不同的人和物。类,分类。辨,辨别。译文《同人》卦:与关系较远的人合同,亨通;利于涉过大河,利于君子守正。《彖传》说:“同人”,表示柔位居正守中而上应阳刚,就是同人。“同人”,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说明阳刚之道正在施行。文德昌明而刚健,行为中正而广为应和,这是君子正直的道德。只有君子才能会通天下百姓的意志。《象传》说:天与火互相亲和,象征“同人”;因此君子要识别天地万物的异同。[1]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2]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3]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4]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5]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注释[1]门:门口,喻初九以阳居卦首,无所系应于上,故心无挂碍,能普遍和同。王弼注:“通夫大同。”苏轼:“出其门而同于人,不自用者也。”[2]宗:宗族,喻六二之阴本该与九五之阳相应,然与九五之间隔着九三、九四之阳,九三、九四有妒忌之心,欲下应六二,六二极易为九三和同,此种和同不能致远大,非正,故以宗族内亲为喻。《东坡易传》:“正者远而不相及,不正者近而足以相困。苟不能自力于难而安于易,以同乎不正,则吝矣。”[3]陵:大土山。[4]墉:城墙。[5]号:即“号啕”,大声哭叫。译文

最初阳爻:刚出门就与人同行,无灾。《象传》说:出“门”“同人”,谁又会施加灾害呢?

第二阴爻:与宗族内部之人和同,有所憾惜。《象传》说:“同人于宗”,这是导致憾惜的原因。

第三阳爻:在草莽间潜伏军队,登上高陵查看,三年不敢兴兵交战。《象传》说:“伏戎于莽”,是因为敌人刚强;“三岁不兴”,怎么能贸然前行呢?

第四阳爻:登上高高的城墙,不进攻而自己退兵,吉祥。《象传》说:“乘其墉”,在道义上无法攻克;“吉”,是因为能够困而知返。

第五阳爻:始于号啕大哭,终于喜笑颜开,雄师与志同者相遇而大获全胜。《象传》说:同人之“先”(号),是因为持中正直;“大师相遇”,是说明战胜的原因。

最上阳爻:在荒郊野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象传》说:“同人于郊”,志向不能实现。诠解《同人》卦离下乾上,火下天上,火燃烧时炎上,互相亲和,故曰“同人”。离文乾健,故《彖》曰:“文明以健。”古代把同学称为同门,是指同入一师之门,是“同人于门”的引申。同门之中,虽有情谊,然必有核心人物。一起闹革命的热血青年,必有自甘于居二的人物。若不自量力,不自度时势和条件,像九三、九四那样与九五争雄,则是注定失败的。九五之胜在其居位正。九三欲下据六二而与九五争胜,九五刚健,力不能克,故九三只能潜伏草莽。九四与九五最近,容易缴械投降,自甘为九五之辅助,故吉祥,如吴越国钱镣之投降赵匡胤。当同门相争之际,若欲超然于外,既不愿争,又不愿和同,则应如上九之处远势,在集团中跑出来,虽不得志,然无愧于心。不组团“忽悠”,在短时间内“单干”很难实现抱负,故君子在野须甘于寂寞,等待时机。初九在事物初始阶段,处处可同,也没有什么敌人,因为尚不在圈子里。“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黙或语”,关键看你内心追求什么。

大有卦第十四

乾下离上

大有:元亨。《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1][2]《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注释[1]扬:宣扬,称扬。[2]休:使……休养、休美。《伊川易传》:“治众之道,在遏恶扬善而已;恶惩善劝,所以顺天命而安群生也。”译文《大有》卦:至为亨通。《彖传》说:“大有”,阴柔者居尊位而持中,上下群阳纷纷应和它,所以称为大有。它的道德刚健而文明,顺应天的规律,据四时而施行,因此至为亨通。《象传》说:火在天上,是“大有”卦的象征;因此君子要遏止恶行,发扬善行,顺从天的规律而使百姓休养生息。[1]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2]《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3]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4]

九四:匪其彭,无咎。[5]《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晢也。[6]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7]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注释[1]艰:艰贞,遇艰难而能贞固。《东坡易传》:“独立无恃。”[2]积中:蕴积于中,大车中虚而可以受物,以之为喻。《东坡》:“大车虚而有容者,谓五也;九二足以有为矣。然非六五虚而容之,虽欲往可得乎?积中明虚也。”[3]亨:进贡,朝献。[4]彭:通“旁”,谓九四之旁的九三。[5]晢:明智。[6]厥:句首助词,无义。[7]祐:保佑,福佑。译文

最初阳爻:不随意交往则不惹祸害,无灾;艰贞自持则无害。《象传》说:《大有》的初九卦,说明不随意交往则无害。

第二阳爻:用大车载运货物,有所前往,无灾。《象传》说:“大车以载”,说明蕴积于中则不致危败。

第三阳爻:王公贵族向天子朝献,小人不能担当此任。《象传》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则会招致祸害。

第四阳爻:认为旁(九三)为非,则无灾。《象传》说:“匪其彭无咎”,是因为能明辨事理,保持智慧。

第五阴爻:以诚信交接上下(群阳),一派威严,吉祥。《象传》说:“厥孚交如”,以诚信发扬志向;“威如”之“吉”,因为简易而无所防备。

最上阳爻:上天保佑它,吉祥无所不利。《象传》说:《大有》的上九卦,说明是从天降下的福佑。诠解《大有》卦乾下离上,火焰在天上燃烧照耀,象征大获所有,故曰“大有”。乾健离文,故《彖》曰:“刚健而文明。”六五之柔,为此卦卦主,以柔克刚,刚为柔用,君子无为而治也,与道家思想颇相似。杨万里《诚斋易传》比六五为“明主在上,群贤毕集”。六五柔位居中之时,虽九四与九三二刚合力,亦不能匹敌,故曰“匪其彭”,告诫为人臣子,不可恃刚,亦不可与刚为朋党。六五独柔处群刚之间,何以“威如,吉”?苏轼《东坡易传》解释道:“处群刚之间而独用柔,无备之甚者也。以其无备而物信之,故归之者,交如也,此柔而能威者,何也?以其无备,知其有余也。夫备生于不足,不足之形见于外,则威削”,“故曰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而大有上九不见致福之由也”。君子坦荡荡,即所谓“无备而有余”也,此卦最能显现以柔克刚之道。

谦卦第十五

艮下坤上[1]

谦:亨,君子有终。[2]《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3]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4][5]《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注释[1]终:终老,结局。《集解》引郑玄:“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2]济:助。[3]流:流布。《集解》引崔憬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为变盈而流谦。”[4]裒póu:通“捊”,拿取。《东坡易传》:“多者取之,谦也;寡者益之,亦谦也。”[5]平:通“秤”,衡量,权衡。译文《谦》卦:亨通,君子能保有道德,有始有终。《彖传》说:谦,亨。上天的规律在于下济万物而显示光明,大地的规律在于低卑而气流上升。上天的道德在于亏损盈满而补益谦卑,大地的道德在于变易盈满而泽布谦卑,鬼神的脾性在于加害盈满而施福谦卑,人类的道德是憎恶盈满而喜好谦虚。谦虚者居高位而光明无私,卑位者不可超越;君子自始至终持有谦德。《象传》说:大地中隐藏着山峰,象征谦卦;君子因此要拿取过多的,增益不足的,公平对待万物。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1]《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2]

六四:无不利,谦。《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3]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4]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注释[1]牧:治理,省察。[2]:本义为裂开,引申为发散,普遍施行。[3]以:用。邻:指六四与上六、六五皆为阴。[4]邑:小国。译文

最初阴爻:非常谦虚的君子,可以涉越大河,吉祥。《象传》说:“谦谦君子”,是说用谦卑来约束自己。

第二阴爻:谦虚的声名远播,持正可获吉祥。《象传》说:“鸣谦贞吉”,是说名声乃由心中道德所致。

第三阳爻:勤劳谦虚,君子能始终持有谦德,吉祥。《象传》说:“劳谦”的君子,天下万民皆顺服他。

第四阴爻:无所不利,发挥散播谦虚的美德。《象传》说:“无不利谦”,是说明不违背法则。

第五阴爻:谦虚不富实而能任用邻旁亲近者,以谦逊之德侵伐不善,无所不利。《象传》说:“利用侵伐”,是说要征讨骄横不服者。

最上阴爻:谦虚名声远播,利于出兵打仗,征讨都邑小国。《象传》说:“鸣谦”,志向未能实现;可用“行师”,是说要征讨小国。诠解《谦》卦艮下坤上,山下地上,高山藏在地中,象征谦虚,故曰“谦”。此谦卦六爻皆无害,没有凶险。初始阶段,谦谦君子“吉”。随着事件的发展,再一味谦虚则无实际意义。光有谦虚是不够的,还得做事,所以九三为“劳谦”。到了六四,自己辛劳还不够,更要将谦虚之德影响众人,故曰“谦”。六五之时,就应该以谦虚之德号令群雄,故曰“利用侵伐”。杨万里《诚斋易传》解释道:“推不富之心纳天下之善,则其臣邻翕然举众善以归之矣。”所做之事就是“裒多益寡”,有时不得不动用武力,要能与邻旁共同从事。苏轼《东坡易传》并不一味肯定谦虚之德,说:“直者曲之矫也,谦者骄之反也,皆非德之至也。”六五何以能号令群“谦”?苏轼以庄老贵无思想解释道:“若夫六五则不然,以为谦乎则所据者刚也,以为骄乎则所处者中也,惟不可得而谓之谦,不可得而谓之骄,故五谦莫不为之使也,求其所以能使此五谦者,而无所有,故曰不富以其邻,至于侵伐而不害为谦。”南宋有李流谦,名出于此;清代书法篆刻家赵之谦,字叔,名字亦出于此。

豫卦第十六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1]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2][3]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4]《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5]配祖考。注释[1]忒:差错。[2]清:清简。《伊川易传》:“刑罚清简。”[3]时义:某一卦的作用和意义。苏轼《东坡易传》:“卦未有非时者也,时未有无义,亦未有无用者也。苟当其时,有义有用,焉往而不为大?故曰[4]时义。”殷:形容音乐典礼之盛大。荐:进献。[5]配:配享,合祭。古时祭天,以先祖配祭。译文《豫》卦:利于封建诸侯,出师征战。《彖传》说:豫,刚柔相应而心志实现,顺应规律而运行,这是豫。豫,既然顺应规律而动,则天地运行也是如此,更何况封建诸侯出师征战呢?天地顺应规律而动,因此日月运行不违反常规,四时更替不出差错;圣人若是顺应规律而动,那么刑罚就会清简而万民臣服。豫卦的含义多么宏大深远啊!《象传》说:雷声在大地上震动,豫;先代君王因此要制作音乐赞颂功德,通过盛大的典礼奉献给天帝,让祖先与之共享。

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1]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2]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3]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4][5]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注释[1]介于石:耿介如同石头。王弼注:“明福祸之所生,故不苟说(悦);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于,如同。[2]盱:睢盱,本义为仰视,又引申为喜乐之状。[3]盍:通“合”。[4]冥豫:沉溺豫乐而昏聩糊涂。[5]渝:改变。译文

最初阴爻:沉溺于豫乐而自鸣得意,凶。《象传》说:初六“鸣豫”,是说欢乐之至穷极致凶。

第二阴爻:耿介如石,不用一天(就明白处豫之理),持正可获吉。《象传》说:“不终日贞吉”,是因为居中持正。

第三阴爻:喜乐有悔,反省太迟将更有悔恨。《象传》说:“睢豫有悔”,是因为(六三)居位不当。

第四阳爻:(众阴)由于(九四之阳)而豫,大有收获;不要犹疑,朋友会像头发束于簪子上一样会合。《象传》说:“由豫大有得”,说明(九四)的志向大为施行。

第五阴爻:守持正固可以防疾,乃能长久康健而不死。《象传》说:六五“贞疾”,说明(六五)凌驾于(九四之)刚上;“恒不死”,(六五)居中故不致败亡。

最上阴爻:已形成昏聩淫乐的结果,及早改正则无灾。《象传》说:“冥豫”在上面,这种欢乐怎么会长久呢?诠解《豫》卦坤下震上,地下雷上,雷动于地上,象征悦乐,故曰“豫”。坤顺震动,故《彖》曰:“顺以动。”《豫》卦揭示豫乐之义,强调豫乐的适可而止,六二“贞吉”、六五“贞疾”皆言持中不苟,所以《礼记·曲礼》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初九“鸣豫,凶”,快乐不能张扬,否则引来嫉妒和暗箭,所以要“没事偷着乐”。六三“睢盱”之乐,自然而然,非经理智,易导致沉溺,普通民众淳朴之乐即“睢盱”之乐,故苏轼词《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苏轼反对逐物而丧真性,故《东坡易传》释六三“睢盱”曰:“神乱于中而目盱于外矣。据静以观物者,见物之正,六二是也;乘动以逐物者,见物之似,六三是也。物之似福者诱之,似祸者劫之,我且睢盱而赴之,既而非也,则后虽有诚然者莫敢赴之矣。故始失之疾,而其终未尝不以迟为悔也。”

随卦第十七

震下兑上

随:元亨,利贞,无咎。[1]《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2]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3]《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注释[1]说:通“悦”,愉悦,指上卦兑。[2]随时:《伊川易传》:“君子之道随时而动,从宜适变。”[3]向:将近。译文《随》卦:大为亨通,利于持正,没有灾害。《彖传》说:随,阳刚前来居于阴柔之下,行动而令人喜悦。随,大为亨通,持正则没有灾害,而天下万物都随适宜的时机而行动。随时的意义多么宏大啊!《象传》说:水泽中有雷声,是随卦的象征;因此君子要(随天地日月之时)傍晚入室休息。[1]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2][3]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4]《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5]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6]

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7][8]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注释[1]官:主脑、主体或首领。《东坡易传》:“物有正主之谓官。”“九五者,六二之正主也。二以远五而苟随于初九,以其随初而疑之,则官有变矣,官有变,初可以有获也,而非其正,故官虽有变而以从正不取,为吉也。”[2]系:束缚。小子:年轻人,晚辈,比喻初九。[3]丈夫:成年男子,比喻九五。[4]弗兼:《伊川易传》:“二苟系初,则失五矣,弗能兼与也。所以戒人从正当专一也。”[5]有孚在道:《伊川易传》:“孚诚积于中,动为合于道。”[6]嘉:配偶,喻六二,后世以嘉礼为婚礼。《东坡易传》:“嘉,谓二也;传:嘉偶曰配。”[7]维:用绳捆缚。[8]西山:兑为西方,山喻险阻,上六处随卦之极,故有不随从的情况出现,用武力强迫服从。译文

最初阳爻:主脑发生了变化,持正可获吉;出门与他人交往获得成功。《象传》说:“官有渝”,说明要持正才能获吉;“出门交有功”,是说没有过失。

第二阴爻:束缚于小子,失去大丈夫。《象传》说:“系小子”,说明(六二)不能兼有两随。

第三阴爻:束缚于大丈夫,失去了小子,随从时能得其所求,利于守持正固。《象传》说:“系丈夫”,说明(六三)的心志是舍弃在下者(初九)。

第四阳爻:被(六三)追随而有收获,持正以防凶;心中诚挚,言行合乎正道,保持明哲,又有什么灾害呢?《象传》说:“随有获”,它所居之位是凶险的;“有孚在道”,是因为明哲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