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改变世界的驱动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20:06:16

点击下载

作者:钱勇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精神:改变世界的驱动力

创新精神:改变世界的驱动力试读:

前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新帮助人类不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出新的未知事物,不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苹果之父”乔布斯有句名言:“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人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创新,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乔布斯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对新领域、新时空的探索过程中,创新仍是发展的硬道理,是 “改变”产生的重中之重。

创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去改变原本平淡的人生。有人认为创新很难,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思维是深埋于人心灵的宝藏,人只要不停止探索与挖掘,终有一天会发现,因为创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时代潮流,因为创新,自己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渐渐步入成功的 “快车道”。

创新精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不可或缺,更不容忽视!第一章创新,就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思路好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人真正可贵的才能是创新。”

要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美国有一条铁路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铁路线,客流量非常大。当火车行驶在荒野之中时,乘客们往往都会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的寂寥景色。这条铁路线有一个大拐弯,火车每次行驶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放慢速度。此时,会有一幢非常简陋的小房子映入乘客们的眼帘。这幢小房子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乘客们的目光。其实这幢房子并无特别之处,但当火车一瞬而过后,乘客们大多会继续百无聊赖地度过乘车的时光。

有一天,在火车又一次驶过时,火车上有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幢小房子,他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幢小房子一定能让自己赚一大笔钱!

火车继续前行,荒野仍是百般寂寥,但年轻人内心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在返程时,他本可以坐飞机,但他仍坐上了这列回程火车,并在中途下了车,找到了这幢小房子的主人。

小房子的主人告诉年轻人,由于房子地处荒野,而且距离铁路很近,噪声特别大,所以没有人愿意买下这幢房子。房主很想卖掉房子,哪怕是低价出售都可以,但是根本没有人来买。

最终,年轻人用低价买下了这幢小房子。

回到家后,年轻人开始与一些大公司联系,向他们介绍这幢小房子,劝说他们在这幢小房子朝着铁路线一面的墙上做广告。

很快,有一家公司与年轻人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广告租期合约,并支付给他18万美元的租金。这家公司就是美国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

结果,可口可乐公司利用这幢小房子面向铁路线的墙在上面打广告,吸引了很多从此经过的乘客的目光,知名度大升,销量剧增,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那个年轻人也因此获利颇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创新存在于每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细节中。

生活中,善于创新的人,会抓住他看到的每一个机会,然后打开自己的思路,在普普通通的机会中创造出不普通的大成果。

有个成语叫 “见微知著”。很多发明者、成功者正是通过极小极细微的事情,给想象插上翅膀,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要忽略下意识的直觉反应

什么是直觉?直觉就是对人对事在没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在意识里形成的一种最初的判断。

直觉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的反应。比如,走在马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个人,你会下意识地去看对方是不是熟人;当孩子的头有点热,做母亲的马上就想孩子可能是发烧了;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你大概是会想是不是逢集的日子,等等。这些都是人凭着直觉做出的下意识反应。

直觉准吗?有时候很准,比如,从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基本就可以对这个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评价;但有的时候,直觉又不准,比如拿炒股来说,有的股民单凭某上市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就主观判断它的股票一定能赢利,结果买到手后却赔了个一塌糊涂,甚至看好的本是赢利的股票刚买上手就下跌,这样的直觉会让人失去理性的思维。

还有,一些简单的问题是能够通过某些直觉来解决的,但若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往往需要更深一步的理性思考了。比如单位招聘员工,只看学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个试用期,这样综合考察一个人,才能观察出他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直觉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拿开车来说,一个人在刚学会开车时往往开得很慢,开时也不敢和他人说话,不敢听音乐,大脑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状态;但当开得熟练后,他在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本能,开始放下紧张感,开车速度大幅提高,人也变得轻松了,甚至有了经验后,某些技能还被开发出来了。

所以,开启直觉,让直觉为己服务,也是创新的一种方法。当然,直觉可以利用,但不能滥用。

一般来说,依靠直觉行事并不是坏事。相反,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正常模式。但人不能根据这种认知方法轻易对事物做出判断,而应该把事情彻底弄清楚后再做决断。

当然,利用直觉的难点在于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相信直觉。有一点可以借鉴,那就是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你的直觉大部分是准确的,这时你就应该自信一点,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直觉更加敏锐。当然,这种自信需要很长时间的反复试验和实践才能形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要充分利用直觉,但也要学会质疑直觉。

比如,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不要在直觉的左右下,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匆匆确定 “合适”的人选。要全面了解每位求职者的真实情况,而不能仅仅局限在表面的简历和第一印象上,还应该对求职者进行各方面的测试和考察——而这些与直觉常常是没有关系的。

总的来说,人的直觉对于人处理事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人不能过于依赖直觉,甚至凭直觉行事。因为,直觉确实会起作用,但直觉起作用一定是在对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了观察、判断、综合的前提下。

人生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事物,花费时间、精力解决问题,用心用脑去体会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创新。所以,直觉能够引发创新,但不能说直觉就是创新。

人的观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观察仔细就必须静下心来,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这样才会有所发现。但直觉也很重要,当你有直觉时,应立刻思考这种直觉对你是否有帮助。

美国有一种训练直觉的方法叫 “直觉思维法”,来源于特工的学习训练。

梅里美是一名出色的特工。一次,他接受了一项任务——潜入某使馆获取一份间谍名单。这是一项艰巨而棘手的任务,因为此名单放在一个密码保险箱内,梅里美只有想方设法获知密码,才能打开保险箱并安全返回,否则不仅任务完不成,还会暴露自己。

据情报透露,保险箱的密码只有格力高里知道。于是梅里美在所在机构的安排下进入使馆成为格力高里的秘书,并凭着自己的才智逐渐获得了格力高里的信任。可是,尽管格力高里比较信任梅里美,但他始终没有提过保险箱密码一事。梅里美多次试探打听却毫无结果。这时,上级下达命令,限三天时间内拿到间谍名单。梅里美焦急万分,到了最后一天的晚上,他决定铤而走险。

梅里美进入格力高里的办公室,试图用自己掌握的密码破解技术打开保险箱,可是试了很多次均是徒劳。此时,距离警卫巡查的时间仅剩十分钟了,怎么办?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高挂着的一部旧式挂钟上,挂钟的指针分别指向一个数字,而且从来没有走过。梅里美猛然想起自己曾经问过格力高里是否需要把挂钟修一下,格力高里摇头说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这样设置挂钟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时刻。想到这儿,梅里美热血沸腾,他立即按照钟面上的指针指定的数字输入密码,在关键的几分钟内顺利打开了保险箱。

科学家把梅里美的这种 “机智”称为 “直觉”或 “直感”,这种思维方式是与逻辑思维相对应的。梅里美对自己当时的想法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他后来的话说就是 “这部挂钟肯定与密码有关,它一定能告诉我密码”。

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具体分析:

首先,梅里美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特工,具备丰富的反间谍知识;其次,鉴于格力高里的特点——年纪较大,老奸巨猾,像密码这类重要文件应该是随身携带或放于一隐密处,但是格力高里的阅历使他处理事物更高一筹,他用一部普通的挂钟就藏住了机密;第三,梅里美脑海中梦寐以求的就是密码,由于头脑中都是密码,所以在紧要关头,他能获得直觉的灵感,从挂钟上领会到了玄机。

直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不依靠明确的分析活动,不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步骤进行,而是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在创新、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很大。比如,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能获得一些发明创造的灵感,而这些灵感的获得是与直觉密切相关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突发奇想,从而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结果;有时会做出种种猜想和设想,从而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与平日的观察和直觉思维训练其实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便是凭直觉解决疑问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阿基米德在面临 “结构复杂的金冠是否用同等重量的白银掺假”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他知道金与银的比重不同,同样重的金与银的体积也不同,要想知道金冠中是否含有同等重量的白银,关键就是测知金冠的体积。但是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检测出结构复杂的金冠的体积呢?当阿基米德带着问题跨入浴缸,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溢出的水时,他突然想到两者体积相同,继

而得出了测量金冠体积的办法:把金冠置入水中,被金冠排开的

水的体积就是金冠的体积。

阿基米德运用的就是一种跳跃性的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的运用使得困扰他的疑问迎刃而解,直觉与创新可说是互为关联。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直觉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都与仔细观察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在创新及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凭直觉抓住思维 “冒出”的 “闪光点”,进而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名学生在栽培辣椒苗时,用细铁丝捆住一棵弯曲的辣椒茎杆,结果时,他意外地发现这棵被细铁丝缚住的辣椒苗的结果率高于未缚茎杆的辣椒苗。他凭直觉感到这一现象绝非偶然,一定有它的科学性。他抓住这一直觉,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意识地进行了实验。

他以两排辣椒苗作为实验对象,一排辣椒苗均用细铁丝捆住茎杆,另一排则不捆。实验结果证实这名学生的直觉是正确的。原来,用细铁丝捆住植株茎杆,可有效地控制了光合作用产物的向下运输,使果实生长所需的营养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从而提高了结果率,增加了产量。这一发现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的赞同和认可。

可见,直觉对创新起着极大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人要发展直觉思维,首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大胆地设想和猜测;第三,要注意的是,通过直觉思维得到的结论,一定要经过具体实验论证或试验之后方可应用于实践,绝对不要把直觉思维盲目地作为下结论的根据。学会模仿式创新

创新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和臆测,在很多情况下,先有模仿,然后才有创新,模仿与创新并不矛盾。

和国内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但腾讯成功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在模仿中进行有效的创新。

腾讯的核心产品QQ就是模仿式创新的典型。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从不讳言QQ当初是作为ICQ的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的,但QQ的成功绝不仅仅因为模仿。“QQ本身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像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都是腾讯的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支撑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马化腾认为创新是QQ能够最终超越ICQ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在腾讯目前众多的产品中,人们都能找到它们模仿式创新的影子。和众多尝试多元化而惨遭失败的互联网公司不同,大举扩张的腾讯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在有些人看来,腾讯的这种模仿式创新更像是在做一些 “修修补补”的工作,但这样想的人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并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地去发明一个新的事物才叫 “创新”。“苹果教父”乔布斯曾经说过: “毕加索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我们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创意而惭愧。”换句话说就是,人们要让自己沉浸在人类创造出来的最美好的事物中,尽力让那些精华为己所用。

乔布斯这么说,并不是在谈论 “窃取灵感”,而是在强调联想和整合这些理念,强调拥有多样化的体验可以激活创新的过程。

比如,“苹果”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名叫Magsafe,它是一块连接笔记本电脑和电源线的磁铁。

之前,许多计算机用户都经历过或害怕经历这样的事——脚绊在电源线上,接着就眼睁睁地看着电脑 “砰”的一声翻落在地上。Magsafe的设计目的就是防止这种惨剧发生,它可以轻松安全地将电源线与电脑分离。

这个创意是 “苹果”从日本人身上 “窃取”的。日本人生产的电饭煲多年来一直采用磁性闩锁的设计,原因只有一个——防止里面的东西洒出来。

当Magsafe于2006年在 “苹果”推出的Macbook中被采用的时候,各大论坛顿时被热情的 “粉丝”们铺天盖地的留言所占领。他们觉得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酷、最有创意的设计。

当然,也有人以日本的电饭煲为例,说这个概念早就不算新鲜了。乔布斯认为,Magsafe确实不是一个新的发明,但 “苹果”的竞争对手都没能想到去应用它,“苹果”却 “拿来”了,并加以改进,这就是创新。

模仿式创新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是自己做的才叫创新。正如马化腾所认为的:“技术这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你有能力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你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与掌握核心技术相比,同样重要。”“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都是从引入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的。我们所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马化腾说。

所以,面对创新这一命题,当你茫然无措时,不妨试着从模仿入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会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注重潜意识,发现未知的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以往的心理学只研究意识,因此只能算是表层心理学,而他研究的潜意识则是深层心理学。弗洛伊德说:“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好比浮在大海里的冰山,意识不过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顶,它只是个人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巨大山体,它才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部分。”

弗洛伊德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入研究潜意识的人,同时他也在潜意识研究领域中留下了许多探索性问题。在弗洛伊德之后,许多人又对潜意识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发展、补充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与自我意识一样具有能动性,但是潜意识的能动性则需要不断地挖掘。人的潜意识所具有的是不自觉的能动性,这是区别潜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很重要的一点。弗洛伊德认为,认识潜意识是开发人智商和情商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也是对自我意识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

虽然弗洛伊德理论有过分夸大潜意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很多方面发挥着作用,在创新方面同样如此。

研究证明,人除了对客观世界的有意识认识之外,还有大量的潜意识认识。潜意识确实对人的思维方式有帮助,对人的创造力也有很大作用。

比如,成语 “熟视无睹”中的 “无睹”并非 “真无睹”,还有像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认知、无意识感觉、无意识注意、无意识体验等也都不是完全的不知、不记、不识,在其过程中都有对外界信息的接收。这些信息很多不知不觉地被贮藏在潜意识中,可以说,潜意识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信息库。它不为己知,更不为他人所知。如果能够通过放大、过滤、分类、整理等方式,使之升华为自我意识,便有可能将其开发成为新知识和新经验,使之得到利用。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潜意识理论对创新有相当大的帮助,因为创新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认识和研究潜意识领域,必然会使人们发现潜在的自我;认识和学习潜意识,是改造和完善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取得健康有益的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说,学习潜意识,有助于人们发现未知的自我,发掘个人的潜能,从而使创新有所发展。激发潜能,不自我设限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西奥多·赛门·儒佛瓦曾经说过:“那些不相信潜意识的人,潜意识自然也不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和困难。”

相信潜意识是与潜意识达成良好沟通的开始和基础。可以说,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信任是达成合作、交往的重要因素,借用到潜能方面,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潜意识,那么你与潜意识之间就会产生很深的隔阂,你就很难打破这道隔阂,与潜意识 “沟通”谈不上,更不用说挖掘潜意识 “一瞬”的 “光彩”,使之为己服务。这样一来,你内在的潜能就很难被挖掘出来,也就很难有创新。

约瑟夫·墨菲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很多上班族习惯在晚上睡觉之前用闹钟给自己设定一个起床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安心睡觉,等待第二天闹钟将自己叫醒。如果哪天忘记了设置闹钟,第二天早上很多人都会起晚。

墨菲教授认为,其实即使不定闹钟,人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准时起床。那么,这是什么方法呢?

接下来,实验开始了。墨菲教授招募了多名人员作为被试者。晚上很晚了,被试者开始上床睡觉,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昏昏沉沉的,当躺下后,很快就会失去意识。但这时他们反复告诉自己:“明天早上6点25分必须要醒过来!”第二天早上,他们果然都在6点25分前后醒了过来。

也许有人会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能做到吗?”如果是墨菲教授,那他会肯定地回答说:“能!因为这就是 ‘心理闹钟’,完全是你的潜意识在帮助你准时起床。”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只要内心充满了想要实现某种目的的潜意识,它就一定能够帮助你实现这种目的。所以说,“我能”的信念是激发潜意识的内在能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有的人的潜能已被 “唤醒”,有的人的潜能却还在 “沉睡”。任何创造者或创新者 “大能力”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将自己的潜能开发了出来。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 “枷锁”,那么他就会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开发自我潜能,他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他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然后创新就会出现。相反,如果一个人抱着消极的态度,任潜能 “沉睡”,那他就只能哀叹命运的 “不公平”了。

成功殿堂的大门不是可以任意通行的,每一个进入者都必须拥有自己打造的 “钥匙”。打造 “钥匙”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潜能、不断释放潜能、不断利用潜能的过程。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做到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会使自己大吃一惊。”可见,激发并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见了生人就害羞,不敢与他人交谈,惧怕陌生的环境;如果你有诸如面部抽搐、颤抖、难以入眠等紧张症状;如果你做事畏首畏尾,不敢争取,甚至经常觉得忧愁、焦虑和神经紧绷等,那么说明你在严重压抑自己的个性,你的内心已然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压抑自己的个性是对个人潜能的一种严重伤害,会使人不能发挥自己内在的创造性,会变得停滞、退缩、禁锢、束缚,人拒绝表现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紧锁于内心深处,思维就会陷于停顿,久而久之,人的潜能不但不能得到释放,反而会在终日疲惫不堪的状态中消耗殆尽。

有一个正在巡回表演的马戏团,成千上万的观众被表演吸引,其中一只大象的演出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一个少年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他发现大象被一条普通的细绳子绑在一根木头旁,旁边并没有人看守。

少年感到很奇怪,好奇地问一位驯兽师: “先生,为什么只用一条细绳子便能制服这么巨大的象,难道不怕它用力一拉便逃走吗?”“你不了解吧!”驯兽师笑了笑,回答道,“当它还小时,我们用大铁链把它锁着,每当它想逃走时,只要用力一拉铁链它便会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每次当它想要用力拉铁链时就会感觉很痛,最后它只好放弃了。所以,现在即使我们只用一条绳子缚着它,它也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挣脱开逃走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像马戏团中被绳子绑住的大象一样,刚开始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着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打击之后,他们变得消极,不是抱怨世界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他们不再去努力寻找新的奋斗目标,不再去寻求突破,而是一再地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早已不复存在。

难道大象真的不能挣脱绳子的束缚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接受了 “这条绳子是自己无法挣脱的”这个设定,变得消极,不再努力。“相信”就是一种内在的确定,只有内在确定了,潜意识才会发挥作用,才能帮助你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人只有努力激发自己的潜能,不自我设限,在此基础上奋发进取,才会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心

创新的关键之一是要始终保持孩子一样的对世界的好奇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然后问不同的小朋友这个圆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几十种答案。后来这位老师将“圆”拿到某小学校,问十几个小学生,小学生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老师又将此 “圆”拿到某中学,问八九个中学生,中学生说出了八九种答案。老师又将 “圆”拿到几个大学生面前,大学生说出了两三种答案。当老师拿 “圆”给已步入社会的人看,那些人却连一种也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也许有点夸张,但这不就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很多人越学习,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 “死的知识”里,思维也是越来越 “萎缩”,最终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在被称为 “成熟”的同时,也失去了敏锐的直觉和创新的能力。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露出迷茫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

可见,很多人之所以最终有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了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好奇,于是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对吊灯摇晃十分好奇,于是发现了单摆原理。

达尔文从小就爱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父母十分重视和保护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千方百计地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努力探索,这为达尔文写出 《物种起源》这一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在花园里给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小达尔文又问: “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和蔼地回答。“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小达尔文打破砂锅问到底。妈妈答不上来,便对小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很多谜底等待着你去解开呢!”

有一次,达尔文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把硬币拿给他的姐姐看,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对于达尔文 “说谎”,姐姐很是恼火,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 “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以后,并没有在意,而是说:“这怎么能算是说谎呢?这正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象力用到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尔文10岁时,父亲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去度3周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观察和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由此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

可以说,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达尔文后来的“进化论”。可见,保持好奇心在人的创新之路上会产生多么大的作用!

乔布斯说过,创新要 “像初学者一样好奇”,要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有人对 “初学者心态”是这样解释的: “不无端猜测,不期望,不武断,也不带偏见,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

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仅仅是一句话,在生活中要做到:(1)对新知识永远充满好奇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心里略微会有一种不安、自卑感,如果此时有人主动地帮助你学习、理解这一未知事物,你很可能会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速度极快地接纳新知识。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注意力以及极快的接纳速度正是源于对知识的好奇。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容易被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唤醒。好奇心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求,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其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

美国学者契克森米哈在谈到好奇心的重要性时说:“好奇心需要被保护。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否能保持到成年甚至老年,则很难说。”因为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就不再像儿时那样对周边事物存有新奇感了。

人只有对事物永远充满好奇,才能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中的营养成分,进而取得极大的进步。

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就应始终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尤其是积极面对知识的更新。(2)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一切

通常情况下,从一个人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就能看出这个人谦虚与否。奥修大师说过:“当你谦虚的时候,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成为你的老师。”所以如果你不懂得谦虚,就算有再好的老师,你也无法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学习态度往往决定着学习的成败。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评选出自 “明治维新”后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前100强企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经营者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寿命。

很多经营者取得成功后,变得傲慢,而这常常是企业走向破产的 “罪魁祸首”。在现实生活中,因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傲慢态度使企业走向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在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学习。他说:“我的很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勤于拜访企业,每次拜访的时候,我都会问很多问题,这样我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假如沃尔玛沉浸在 ‘全市最大型的超市’这项荣誉中,墨守成规,那它就无法生存到现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嘲笑别人的错误,而应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们该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缺点,而是别人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让沃尔玛从一家毫不起眼的杂货零售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

可见,在人生路上,谦虚向学的态度对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长与成功有多么重要!(3)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乔布斯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时常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应该做的事情吗?这个问题第一次在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时候,他只有三十多岁,在这个别人都不会想到死亡和告别的年纪,他却这样问自己。

乔布斯曾在演讲中说:“在17岁那年,我读过一句格言,大概内容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这种心态让乔布斯时刻谨记珍惜时光、不能落后,他每天都要求自己有成果、有收获、有创新的点子或者新奇的想法。这种力量推动着他成为一个开创者和前瞻者。

我们在赞美生命时常说,像新生儿一样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因为他们没有任何 “杂质”,他们拥有对世界和一切信息、知识的渴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的正是这种孩童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具有纯粹的意义。不关 “心灵大门”,常开 “思想之窗”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人对自己和世界的乐观看法,就像一副坚固的盔甲,能保护自己不被抑郁、自卑、失望和沮丧等消极情绪所击倒。乐观者的心胸是开放的,白天能照进阳光,夜晚能仰望星空;而悲观者则相反,哪怕只是一块窗帘挡住了光亮,他们也会认为世界只是一片黑暗。

海伦·凯勒说:“没有一个悲观的人发现过星星的秘密,寻找过一个从未在地图上出现的大陆,或者向人类打开过一扇新的通往天堂的大门。”

西方有句格言:当上帝关上门的时候,一定在某个地方打开了一扇窗。关上门,是警示你选择的道路和方法错了;打开一扇窗,则是为你展现新的愿景和出路。

发明电话机的贝尔曾说:“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窗就会打开,可是我们常常如此长久地怀着懊恼和悔恨盯着那扇关上的门,以至于看不见那扇正在向我们敞开的窗。”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学会不关 “心灵大门”,常开 “思想之窗”,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开放性、包容性面对人生。

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看见半杯水,会说:“啊,原来还有半杯水啊!”而悲观的人看见半杯水,则会叹息:“唉!怎么只剩半杯水呢?”同是面对失去半杯水的挫折,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不仅是乐观者和悲观者两种人的心态差异,更是积极与消极的比照。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人巨大的差距!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距就是成功和失败。”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办公楼,并赢得了周围许多人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 “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

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说什么就快说吧。”

盲人在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威尔逊先生,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口气,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发现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钞票,嘴里连连感激道:“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人!仁慈的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我瞎了是因为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那次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地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炸伤的人有好几百呢!”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继续可怜巴巴地说道:“我真可怜,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都挤到了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呀!”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说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

盲人一惊,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 “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来,却成了一个没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

故事中的威尔逊先生和盲人,在遭遇同一挫折的情况下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诚然,威尔逊先生的成功和他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他面对挫折时的乐观心态,是乐观的心态让他在遭受打击后再次站了起来。

假如威尔逊先生没有乐观的心态,那么当双目失明的时候,他的任何梦想都会随之破灭。“我看不见光明,看不见色彩,更看不见成功。”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他很可能就此做一个普通的盲人,在自怨自艾和贫寒中度过一生。然而,威尔逊先生的想法却是:“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还能听,还能触摸,除了视觉我什么都没失去。上帝让我失去光明,是为了告诉我,我曾经的努力还不够,而且被太多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现在要做的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样我会变得更强大,这既是成功路上的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契机。”所以,威尔逊先生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更加勇敢,他不仅坚强地面对现实,挑战困境,而且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出奇迹。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总会把挫折变为转机。乐观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意味着否认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逃避直面痛苦的责任。乐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态度。乐观使人看到未来是有希望的,是可以去争取的;乐观会促使人说 “我能”,而不是 “我不能”。《道德经》有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思是说,“清”与 “浊”、“动”与 “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与 “非黑即白”的是非观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所带来的有利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想法与判断,也有能力去转变自己的心态,化不利为有利。

波伊提乌是公元6世纪古罗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人们的思想都有着重大影响,是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不过,波伊提乌的成就得来并不容易。

波伊提乌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住在东哥特王朝和罗马皇帝忒奥地利克的宫殿里。当时,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他的家庭也很美满,儿子同样才华横溢。

波伊提乌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完美,大家都很羡慕他。但有些人开始嫉妒波伊提乌,在国王面前诽谤他,甚至暗示国王说他是叛变分子。最后,国王听信了那些人的谗言,把 “莫须有”的叛国罪安到了波伊提乌身上。一夜之间,波伊提乌由哲学家沦为阶下囚。

波伊提乌不得不告别往日奢华的生活,住进阴暗的牢房。最开始时,波伊提乌不停地呐喊,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自己得到平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用。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呐喊是没有用的!不过,他还能思考。

于是,波伊提乌开始静下心来,他整理自己的思绪时,在思考过程中发现了著名的 “命运转盘”理论。

波伊提乌认为在 “命运转盘”理论中,只有 “轴心”是亘古不变的。这个 “轴心”是指最基本的、不会随着命运的变化而改变的真理,也被称作 “自然法则”。波伊提乌还指出,只要掌握了这些真理以及主导这些真理的智慧,那么当人身处逆境时,就不会轻易向命运妥协,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寻找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当人感到痛苦时,并不是他的处境有多么糟糕,而是他看待问题的态度很消极,所以不能平心静气地去应对。“命运转盘”的发现为波伊提乌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伟大诗人但丁在 《神曲》中曾描写道:“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命运转盘旋转,它主宰着整个民族的兴盛和衰亡……”

试想,若没有这次牢狱之灾,若波伊提乌不懂得在挫折中转变心态,那他还有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吗?对于波伊提乌来说,牢狱这场 “祸”恰恰就是诞生其哲学思想的 “福”。

所以,当你面临所谓的 “祸”的时候,不如转换一下心态,改变一下思路,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那时你很可能会柳暗花明,迎来另一种 “福”。第二章创新,树立赶超意识是关键不去推诿 ,拒绝借口

人人都想在职场上脱颖而出,这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永远隐藏在做事中,因此,做事情是越多就越好?还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都可以,不过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有愿意负责、不去推诿的态度,这样才能发出 “创新”火花。

西点军校向来以严格著称。学生进入军校后就开始了为期七个星期的基本训练。这七个星期的训练很艰苦,但是更为严格的是“严禁找理由”。不管是出于个人原因还是集体的原因,学生们都被禁止为自己的错失向上级军官解释。正是由于这条规定,在西点军校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报告长官,没有任何理由!”“报告长官,没有任何理由”这句话在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每次重复 “没有任何理由”的回答,学生们树立了 “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态度,也懂得了寻找解决办法的益处。

是的,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从不会为自己的过错寻找理由,因为他们的眼中只有责任。责任让他们把每一项工作都尽力做到完美,在不找任何理由推脱责任中发现 “创新”机会。

虽然 “不去为自己找借口”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有的人仍会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我以前没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才会出错。”“他做决定的时候没有问我,所以与我无关。”“不好意思,我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

……

这些人在工作中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的过错,他们从没有考虑过问题出现时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每当遇到自己不愿干的事情或有困难干不下去时,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寻找理由;还有的人在遇到挑战时,就找借口、找理由以 “我干不了这件事情”来推卸责任。这些人没有责任心,故而没有创新精神,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

相反,与这些人不同,那些有责任心的人在遇到问题时总会千方百计去解决,在解决中善于发现 “创新”火花,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他们面对问题会说:“我虽然缺少经验,但是如果能够多了解一点情况,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虽然他做决定的时候我不知道,但是作为上级或同事,我应该主动了解情况,所以在改正中,我也有责任。”“我抓紧时间赶出来,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

如果将上面的两种回答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有责任感的人是有使命的人,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因此,他们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有资格获得更多的荣誉。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基德在谈到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打保龄球。我打得不好,总是找理由为自己辩护,而不去找打不好球的原因。父亲就对我说:‘别再找理由了,这不是理由,你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练习得不够。’他说得很对。后来我改正了这一缺点。再过几年,我找到了 “打好球”的某些技巧,最终成功。现在我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然后找出好的方法,当然对问题我绝不找理由搪塞。”

基德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打败了一个个 “借口”,在技术上不断追求进步,最终,他打球的水平不断提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当之无愧的出色球员。

可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自己的过失,不隐瞒自己的缺点,不仅是人道德品质高尚的体现,也是人做好事情、干好工作、有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事实上,人们只有在做事时学会不为自己的失职找借口,勇于承担责任,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个人只有以 “工作中没有借口”来要求自己,他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他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而一味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的人,最终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将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信誉和尊严。

当然,将 “不为自己找借口、不推诿责任”作为一种职业习惯并不容易,这需要人们拥有极强自律的能力,并能用强大的责任感来约束和鞭策自己,并把这种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驱动力,从而激励自己更好地履行责任,发掘潜在才华。

杜绝一切借口,培养创新精神,人就能以高质量的工作、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卓越之士。有所创新,就要精通业务

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要有所创新,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就要精通业务,要有自己的主张,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或得罪人而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是顽固不化,不是 “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固执,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职业自信,是一种内在的果敢和处变不惊的冷静,也是一名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前提。

然而,“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想做到却实属不易。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一闻空气的味道。”一个学生迅速地举手回答:“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说:“请大家再仔细地闻闻,空气中到底有没有苹果的味道?”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走回讲台,把刚才的问题再次重复了一遍。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没有举手的学生面前问:“你难道真的没有闻到苹果的芳香?”那个学生十分肯定地回答:“我什么也没有闻到!”最后,苏格拉底宣布: “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根本就没有任何味道。”

这个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别人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柏拉图。在别人都随波逐流的时候,柏拉图能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始终抱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才得以获得成功。

不盲从、不人云亦云的品质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职业素养,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定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1935年9月1日,在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的角逐中,一位世界级的指挥明星诞生了,他就是日本的小泽征尔。小泽征尔自幼喜欢音乐,在获得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后,他对自己的目标——进军世界乐坛更加明确了。于是,小泽征尔开始拜师学艺。他先后跟随德国指挥家卡拉扬和法国指挥家蒙兹学习演奏和指挥技巧,不仅如此,他还受到大指挥家伯恩斯坦的青睐和细心指点。

1962年,小泽征尔执棒旧金山交响乐团。1973年,他开始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总监,也是在此时,他登上了世界乐坛的舞台,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行列。小泽征尔在波士顿有30年的指挥生涯,在这30年里小泽征尔创造了世界乐坛史上的奇迹——他带领自己的乐团一跃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乐团之一,小泽征尔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之一,用双手挥舞出自己美妙的人生。

当小泽征尔的乐团演奏技术日趋成熟时,他决定去欧洲参加一个世界性的指挥家大赛。做好了一切准备后,小泽征尔和他的团队出发了。在比赛中,小泽征尔一路过关斩将,跻身前三名。在进行最后的决赛时,小泽征尔最后一个上场,他接过台下评委递来的乐谱,会场中立即响起优美的音符。小泽征尔用自己一流的指挥技巧,聚精会神地指挥着乐队进行演奏。当美妙的音乐在小泽征尔的耳边流淌时,他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起初他以为是乐队出了问题,于是要求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可是,他还是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难道是乐谱出现了错误?”小泽征尔想。可是,他立即想到这 “不可能”。于是,他又重新指挥乐队演奏了一次,但还是觉得乐谱不对。最后,他断定是乐谱出了问题。他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告诉了评委,但在场的所有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不会出问题。他们说:“一定是你指挥错误,要不就是你的错觉。”

面对这么多权威人士,小泽征尔对自己的判断也产生了怀疑,他显得有些尴尬,但他不相信那是自己的错觉。于是,在庄严的音乐厅里,小泽征尔再一次重新指挥乐队演奏乐谱,但结果还是一样,他更加坚信是乐谱出了问题。当台下议论纷纷的时候,他大吼一声:“一定是乐谱出错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此时的小泽征尔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或许一切仅仅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一切都是评委精心设计的 “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是否能够发现错误。因为这个错误特别小,不仔细听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只有具备发现错误的能力和坚持自己主见的指挥家才是真正出色的指挥家。其实,前面两位参赛者并非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选择了向权威低头,否定了自己的判断。小泽征尔却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附和权威的观点,他以自己的正确判断和坚持赢得了评委的阵阵掌声。当然,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也非小泽征尔莫属。

可见,一个人有负责任的态度,就能不盲从权威的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像小泽征尔一样成为行业中最出色的人。而这恰恰是很多人最难做到的。

在工作中,虽然很多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上级领导的意见也难有统一,或者有很多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你要牢记,对待任何工作,永远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基于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形成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就不要迫于种种压力,过多地考虑人情世故,权衡人际关系中的利害而轻易动摇自己的主张,更不能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让别人代替自己做决定,因为这是一种推卸责任、不作为的态度,这种态度对创新精神起不到丝毫益处,反而会让人陷入 “说一套,做一套”的陷阱中。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对待事物,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工作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心,百分之百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发挥创新精神,做出好的成绩。创新、奋斗、无私付出

作为创新型员工,必须要有鲜明的荣辱观,与企业同舟共济、相辅相成、相携相助的良好观念,以及为了整体的荣誉和整个团队的业绩而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正确态度。

创新与责任和荣誉是相连的。对于一个热爱企业的员工而言,自觉自愿地去维护企业的好形象和珍贵荣誉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组成一个个团队,而团队的成功和荣誉同样需要成员们的不断创新、奋斗和无私付出,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责任的承诺。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竞争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激烈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的员工一直以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支持着自己的企业。

百事可乐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区以北,就像是一个休闲主题公园。企业园区中有花草树木和湖泊,还有各种艺术雕塑。此地距市区有一定的距离,环境非常清新、僻静。

那些生活在百事可乐总部周围的人,与其说把它视为一家公司的办公场所,还不如说把它视为一个休闲花园。人们都习惯把它称为 “百事可乐公园”。

有一次,一位游客到此观光休闲。由于是第一次来这里,这位游客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他拿着早就准备好的饮料——可口可乐,在抵达百事可乐总部公园下车后,领到了一听百事可乐。相对于园林景观,百事可乐总部的建筑并不起眼,不明就里的人看到后还以为那是公园的管理机构呢。因此,这位游客并没有注意到这里其实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场所。

正当这位游客参观时,他突然看到有两位年长者骑着电瓶车向自己驶来。这位游客万万没有想到,问题就出在他手中的 “可口可乐”上。

骑车者中一位穿着百事可乐员工服的人来到这位游客面前,彬彬有礼地向这位游客问好之后,口气一转,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位游客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知道,这里是公园啊!”“欢迎你前来百事可乐公司参观,可你手里拿着可口可乐不太合适……”那个人说。

这位游客明白了,原来他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 “市场竞争忌讳”。他马上向对方道歉,承认是自己无意中疏忽了。骑车者笑着离开了。

这件事情中的百事可乐老员工维护企业荣誉的认真态度和言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卓尔不群的人,缺少的是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每家企业都在努力寻找这样的人,这些人集体观念强,因而创新意识也就非常浓厚。当然也有些员工,从来没有把发展公司当成自己的责任,而是想方设法去谋取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利益。他们认为创新是高端人才所为,自己只是 “为打工而打工”,这些人当公司出现什么危机,他们永远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这艘 “遇到险情的大船”,全然不去思索或创新思考怎样拯救和保护它。这样的人绝不是称职的员工,更不会得到企业的倚重。责任意识促发创造力

责任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创新精神中的重要元素。通常,具有责任意识的人都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做事的目标非常清晰、明确,同时具有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够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从来不会把问题上交或留给他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员,团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当然与自己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责任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优秀员工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女英雄玛丽·海斯的英雄事迹,或许能够加深人们对责任意识的理解。

1778年6月28日,天气特别湿热,气温将近华氏100度。在新泽西浮瑞荷德镇芒茅斯,乔治·华盛顿将军最终决定对英国全面开战。

所有的革命行动在华盛顿将军的领导下开始了,这场对抗英国人的激烈战斗,也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斗。仅仅几个小时,双方就向对方阵地倾泻了成吨的炮弹,双方还各有数十支枪在激烈互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势均力敌。

战斗还在继续,而战士们早已经筋疲力尽了,很多人都叫喊着要喝水。炮手威廉姆·海斯的妻子玛丽·海斯冲到前线把水送到战士的手里。像当时许多战士的妻子一样,她也一直在为前方的战士送水、做饭,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其他伤员。玛丽·海斯如同战士一样献身于追求自由、推翻英国统治的事业,和军队一起在佛基谷度过了可怕的冬天。

玛丽·海斯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往前方送水。在一次运水回来后,她发现接替威廉姆的战士已经受伤,刚刚下来休息的威廉姆又上了战场。

正当玛丽·海斯四处张望、寻找丈夫的时候,威廉姆被敌方的炮火击中阵亡。玛丽·海斯没有片刻犹豫,她知道炮团缺少炮手,便勇敢地冲上去接替了丈夫的位置。

一位康涅狄格州的士兵后来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玛丽·海斯的英勇行为:“有一次她跨了很大一步去取炮弹,这时敌军的一发炮弹打来,刚巧从她的双腿之间穿过,没有伤着她的皮肉,只是炸掉了她裙子的下半部分。但是她毫不在意,只是低头看了看,然后继续作战。双方又激战了几个小时,最后英国炮兵顶不住了,被迫撤退,美军最终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