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5小时高清视频 】(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4:05:0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5小时高清视频 】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5小时高清视频 】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张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化传播博士,在多家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科研方面参与多项新闻传播学研究重要课题的研究。曾长期从事考研专业课程的辅导教学,主讲文学理论、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等多门课程,参编过多本考研专业课辅导教材。授课方式生动灵活、旁征博引,尤为注重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对枯燥的专业理论进行讲解,同时亦善于结合具体的考题对考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令专业课的学习与复习能够找到主线与重点,建立起清晰地框架,从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授课特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考点总结与框架构建相结合,考题分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考生尽快了解命题与学习思路,建立复习框架,掌握良好的应试技巧。

第一部分 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部 定义和区分[视频讲解]

第1章 文学和文学研究[视频讲解]

一、文学与文学研究:

从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看文学研究的本质

文学  文学研究

创造性   知识性

艺术  知识或学问

音乐  音乐研究

美术  美术研究

影视  影视研究

文学研究的功能是将文学的经验转化为知识性的形式。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区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文学:怀古幽情;艺术手法;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2.文学研究:苏轼的生卒年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时间;苏轼创作时的人生遭遇、家庭成员;《念奴娇》的创作经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二、文学的系统性与文学性(文学研究与文学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春望》

1.文学性:对偶句式;遣词造句;夸张与拟人的修辞方法;内心情感的艺术传达。

2.系统性: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思想情感与诗歌的关系;杜甫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1.自然科学方法应用的可能性

文学研究中存在着某些客观元素:作家生卒年份;作品创作时间;作品的版本、印次;作家的书信、日记。

2.自然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

统计学(词频统计)确定作家风格;

例:《红楼梦》作者、韩寒代笔

考古学确定作品创作年份与版本

例:《老子》帛书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差异:

狄尔泰:

科学家致力于解释事物的本质(永恒性)

历史学家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时代性)

文德尔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自然科学旨在建立普遍法则(普遍性)

历史学家旨在领会独一无二的事实(特殊性)

李凯尔特:

人文学科的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在参照某种价值体系时才能被理解。

例:《赵氏孤儿》——忠义为先

纳妾与休妻——男尊女卑

色诺波: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重复的事实

人文科学的对象是延续的事实

延续的事实:价值的相对永恒——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研究的差异总结:

自然学科     人文学科

解释     理解

普遍法则   独特事实

普遍事实    个别事实/文化

重复事实  延续的事实

问:自然学科研究与人文学科研究差异是什么?

人文学科研究的相对性:

作家个案研究的相对个性:

李白与杜甫区别——个性

盛唐诗人群体的特征——相对个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相对普遍性

李白——浪漫主义

李白与杜甫的总体特征

唐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2章 文学的本质[视频讲解]

一、什么是文学

1.第一种观点: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

思考:广告传单、行政公文、新闻报道是不是文学?

引申:文学与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一部分的文学。

文学性——文学的独特性——文学的审美价值。

韦勒克:将文学与文明的历史混同,等于否定了文学具有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方法。

2.第二种定义:文学等同于名著,核心在于其出色的文学表达形式。

思考:《谏太宗十思疏》、《孙子兵法》、《老子》、《理想国》为什么被视为文学作品?

玄幻小说、言情小说、通俗文学为什么不被纳入文学研究的领域?

引申:基于美学的价值判断——一切有美学价值的文字都可被视为文学

韦勒克的思考:“名著”的适用性

文学史对于思想家的论述是支离破碎的,没有提供他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这里文学史家不能自动的转化为这些学科的合格的行家,而只能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入侵者。

名著——适合初级研究者

适用范围:科学、历史等累积性和渐进性科目,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时,如果仅限于阅读名著,及无法清晰认识语言、意识形态等背景,也无法了解文学的连续性和文学演化的过程。

3.第三种观点:文学如果仅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 ,似乎是最恰当的。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

这个问题是很棘手的,决不可能在实践中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因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地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要把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区别开来还比较容易;然而,仅仅将它们看作是“思想”与“情感”或“感觉”之间的不同,还是不够的。文学必定包含思想,而感情的语言也决非文学所仅有,这只要听听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就可以明白。尽管如此,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所代替。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月亮

科学语言:月球

文学语言:

蟾宫、桂宫、广寒宫、婵娟、天镜、银钩、玉钩、玉轮、银蟾、玉弓、玉盘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确定性)。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

举例:月亮:

科学语言:月球

文学语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科学语言:月亮=月球; 文学语言:月亮=思乡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文化性:

科学语言:

中文:月球;   英语:Moon;   日语:月

文学语言:

中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夜の月はとても青いです(今晚的月色泛青)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现在已发明了各种技术来探究文字语言的符号和象征,如格律、头韵和声音模式等。与科学语言不同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

举例:(声音本身的含义)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Thomas Moore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根本区别:

文学语言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因素。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括口头语言、商业用语、官方用语、宗教用语、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日常用语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等。虽然日常语言有时也用来获致近似于科学语言的那种精确性,但它有许许多多地方还是非理性的,带有历史性语言的种种语境的变化。日常用语仅仅在有的时候注意到符号本身。

在名称和动作的语音象征中,或者在双关语中,确实表现出对符号本身的注意。毋庸置疑,日常语言往往极其着意于达到某种目的,即要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是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错误的。

例:砰的一声——拟声词;棺材(官财)——双关语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的。在一个主观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十分一贯和透彻的“个性”,那是人们在正常状态下所远远没有的。某些类型的诗歌可能有意采用反论、歧义、语境的语义变化和甚至语法组合(如性或时态)上的倒错等方法。诗的语言将日常用语的语源加以捏合,加以紧缩,有时甚至加以歪曲,从而迫使我们感知和注意它们。

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九天宫阙开阊阖,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一个作家会发现这些语源中有很多是经过好几代人默默地、不具名地加以运用而形成的。在某几国高度发展的文学中,特别是在某些时代中,诗人只需采用业已形成的诗歌语言体制就可以了,也可以说,那是已经诗化的语言。每一种艺术作品都必须给予原有材料(包括上述的语源)以某种秩序、组织或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有时显得很松散,即如许多速写和冒险故事所表现的那样;但对于某些结构复杂而严谨的诗歌来说,统一性就有所增强:这些诗歌哪怕只是改换一个字或一个字的位置,几乎都会损害其整体效果。

例:宋词生成器

清平乐·圆周率

回首明月,悠悠心事空。

故人谁知寂寞,风吹斜阳匆匆。

芳草平生斜阳,风吹寂寞今日。

一枝富贵年年,断肠长安不知。

唐诗:断肠=相思,愁苦    断肠≠断血管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实用意义上的区别是比较清楚的。我们否认那些劝导我们从事某项社会活动的语言为诗,至多称之为修辞。真正的诗对我们的影响是较为微妙的。艺术须有自己的某种框架,以此述说从现象世界中抽取的东西。

例: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毛泽东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美学作用可以推展到种类变化多样的应用文字和日常言词上。

我们还必须承认有些文学,诸如杂文、传记等类过渡的形式和某些更多运用修辞手段的文字也是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感作用的领域并不一样;它有时扩展了,有时则紧缩起来。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总结):

文学言语是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言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是用语言编织出来的事件,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日常语言突出种种实用目的,文学言语则以审美功能为主要特征。这样,文学言语就要充分发展日常语言中音乐性、情境性、形象性和表现性等感性特征,使日常语言发生¡°形变¡±。日常语言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后,便与原本的现实话语失去了直接的联系,获得了特殊的性质,又强调文学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认识,文学言语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语言。

4.第四种定义: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像的世界。

小说、诗歌或戏剧中所陈述的,从字面上说都不是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1)社会现实(2)“我”——叙述主体(3)小说中的人物(4)小说中的时空(1)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艺术化的现实,而又与现实有所区别。艺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思考1:现实主义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现实的?

思考2: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是对现实的直接描摹,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如何理解纪实文学中的“纪实”?

文学中的现实:

你在机舱口站定,缓缓回身,朝送行的亲友们挥手。阔大苍凉的疾风夹着碎雪扑来,你华发飘动,眼睛潮湿,整个身心都贪婪地张开,企图包容面前的一切一切。头顶是中国,中国风云呼啸的天空,脚下是中国,中国古老苍凉而底下岩浆正喷突着的大地。在这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你早已清晰地感觉到,中国的僵化干硬的外壳已全然崩裂,现出了一片焦燥不安的动荡的汪洋大海,这大海汹涌着,喧嚣着,急切地渴望扑向时代的地平线。也许正因为如此你此刻的感情才极其复杂,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蒋巍《东方之谜》(2)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主体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余华《活着》(3)文学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不同于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说人物不过是由作者描写他的句子和让他发表的言词所塑造的。他没有过去,没有将来,有时也没有生命的连续性。

例:《水浒传》鲁智深

拳打镇关西——出家——大闹五台山——进入相国寺——救人遇林冲——大闹野猪林——上二龙山——上梁山(4)文学中的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

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即使看起来是最现实主义的一部小说,甚至就是自然主义人生的片段,都不过是根据某些艺术成规虚构成的。

小说中的艺术规则:桥段、梗、故事形式

文学的核心——虚构性

将一部伟大的、有影响的著作归属于修辞学、哲学或政治论说文中,并不损失这部作品的价值,因为所有这些门类的著作也都可能引起美感分析,也都具有近似或等同于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章法等问题,只是其中没有文学的核心性质——虚构性。这一概念可以将所有虚构性的作品,甚至是最差的小说、最差的诗和最差的戏剧,都包括在文学范围之内。

想象性与意象:“想像性”的文学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文学上存在着全无意象的好诗,甚至还有一种“直陈诗”。况且,意象不应该与实际的、感性的和视觉的形象产生过程相混淆。

许多伟大的文学都没有唤起感情意象,如果有的话,不过是意外的、偶然的和间歇性的现象。即使在描绘一个虚构的人物时,作者也可以完全不涉及视觉意象。

思考:如何理解意象与“想象性”之间的关系?

例: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学的想象性是指文学对于现实的处理方式,而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意象化。

如果非摹想出诗中每一隐喻的具体形象不可,那么我们对于诗将全然困惑不解。尽管有些读者惯于摹想,而且文学中有些篇章从行文上看似乎也要求这样的想像,但这是心理学上的问题,不应与分析诗人的隐喻手法混为一谈。那些隐喻手法主要是思维过程的一种组合方式,在文学之外也出现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地说,隐喻潜伏于许许多多的日常用语中,而在俚语和俗谚中则显而易见。借助隐喻的转化之功,我们可以从最具体的物质关系中提取出最抽象的术语来。诗歌能使语言的这种隐喻特性复苏,并让读者也意识到这点。

二、韦勒克对于文学的定义: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韦勒克所反对的:

通常使用讨论“有机体”的一套术语来讨论文学,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样只是强调了“多样中的统一”一面,从而导致人们误解文学可以相当于其实与它关系不大的生物学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思考:

1.如何理解文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并非所有有文字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学?

2.如何理解“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这一观点?

3.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4.文学的核心是什么?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何处?

5.结合具体的作品,阐述文学中的时空/人物与现实有何区别?

6.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第3章 文学的作用[视频讲解]

一、文学的作用:性质决定功能还是功能决定性质?

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联的。诗的功用由其本身的性质而定:每一件物体或每一类物体,都只有根据它是什么或主要是什么,才能最有效和最合理地加以应用。只有当该物体的主要作用已经消失,它的次要作用才会突出出来,如旧式的纺车成了装饰品或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方形钢琴不再用来奏乐便改成为有用的桌子。

同样也可以这么说: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一种人工制品必须具有适宜于发挥其作用的结构,同时还要加上时间和物料所许可、人们的趣味所崇尚的附件。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成分就其文学作用而言是不必要的,但仍旧使人感兴趣,或者具有其他方面的存在理由。

看似矛盾的两个结论: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是否改变过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回溯到相当古老的历史时期中去考察这个问题,就可以答曰:改变过。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在概念上被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他活动和价值观念相对照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我们可以回溯到文学、哲学和宗教共存不分的时期去,例如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和赫西俄德可能就处于这样的时期中。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夸张19世纪末的“为艺术而艺术”和近代的“纯诗”等主张的标新立异作用。其实,“教谕谬说”——如爱伦·坡所说的诗中的信念是启迪的手段——不等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诗兼有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或寓教于乐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说法。

文学的独立与文学作用的流变:

1.先秦:文史哲一体《老子》、《庄子》、《韩非子》既是哲学或者政治学著作,也具有文学价值。

2.两汉时期:作为经学的文学

3.魏晋时期:文学意识的觉醒

文章分类:《昭明文选》、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文学创作:诗、赋

4.唐宋:诗赋的勃兴与文学

5.明清:文学的独立性

没有改变的文学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在概念上被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他活动和价值观念相对照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中国对于文学作用认识的基本演变:

尚书:诗言志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

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韩愈:文道合一

张载:文以载道

汤显祖:至情说

文学的作用(文学理论):

1.审美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审美功能是文学的最基本的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是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它们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之中。

2.认识功能

文学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具有现实性,现实性决定文学具有认识功能。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的反映,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这又决定了它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3.教育功能

在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基础上,文学具有教育功能。通过文学情感与形象的力量,给人们提供一种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享受、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创造一个使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

4.娱乐功能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它包括生理上获得快感,更主要是指心理上得到愉悦。

二、韦勒克对于文学作用的认识:

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

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Horace)所说的“甜美”和“有用”,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如果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就诗的作用而言,都要代表一种趋向极端的错误观念——也许根据文学的作用,比起根据文学的性质,更容易将“甜美”和“有用”两者联系起来。“有用”与“甜美”的定义:

如果说诗是“游戏”,是直觉的乐趣,我们觉得抹杀了艺术家运思和锤炼的苦心,也无视诗歌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可是,如果说诗是“劳动”或“技艺”,又有侵犯诗的愉悦功能及康德所谓的“无目的性”之嫌。我们在谈论艺术的作用时,必须同时尊重“甜美”和“有用”这两方面的要求。“有用”相当于“不浪费时间”,即艺术不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而是值得重视的事物。“甜美”相当于“不使人讨厌”、“不是一种义务”、“艺术本身就是给人的报酬”。

文学的等级与作用:

在早先有关文学的讨论中,很少出现伟大的、好的和“低级”的文学之分。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育意义”。它们通常被人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

一切艺术,对于它的合适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甜美”和“有用”的。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优于使用者自己进行的幻想或思考;艺术以其技巧,表现类似于使用者自己幻想或思考的东西,他们在欣赏这种表现的过程中如释重负,得到了快感。“有用”与“甜美”的交融: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文学给人的快感,并非是从一系列可能使人快意的事物中随意选择出来的一种,而是一种“高级的快感”,是从一种高级活动,即从无所希求的冥思默想中取得的快感。而文学的有用性——严肃性和教育意义——则是令人愉悦的严肃性,而不是那种必须履行职责或必须汲取教训的严肃性;我们也可以把那种给人快感的严肃性称为审美严肃性。

例: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三、文学的独特性与文学的价值

没有一种现实的价值存在可以找到真正的对等物;世上没有真正的替代品。实际上,文学显然可以代替许多东西——代替在国外旅行或羁留;代替直接的经验和想像的生活;还可以被历史家当作一种社会文献来使用。但是,文学还有没有一种功用为任何别的活动所不能有效地产生的呢?或者,它是否混合了哲学、历史、音乐和意象等诸种因素,从而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流布到人们当中?

文学的卫护者们相信,文学不是古代东西的延续,而是一种永存的东西;而许多既非诗人又非教授诗歌的人也是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对延续的东西缺乏专业性的兴趣。体验文学的独特价值,对于探讨这种价值的性质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我们的理论之所以不断地修正,目的就在于要愈来愈好地概括这种体验。

文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文学的一般性或它的特殊性孰轻孰重呢?文学理论或辩护论往往强调前者或者强调后者;因为文学可以说比历史和传记更具一般性,但比心理学或社会学又更具特殊性。然而,不仅在文学理论上侧重面有所不同,就是在文学实践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比重也随着作品的不同和时期不同而有所改变。

文学理论:作为知识的文学,一般性

辩护论:作为艺术的文学,特殊性

典型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

文学中的性格塑造原则总是被归纳为“类型”和“个别”的结合——在个别中显现类型,在类型中显现个别。

例1:《水浒传》:鲁达与李逵、林冲、武松

文学应该表现科学和哲学所不在意的事物的特殊性……《奥赛罗》一剧不是表现一般性的嫉妒,而是表现奥赛罗的嫉妒。

例2: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心理学与文学:

戏剧和小说中有一种认识价值似乎存在于心理学的范畴内。为人所熟知的一种说法是:“小说家可以比心理学家教给你更多的人性知识。”霍尼就推许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易卜生和巴尔扎克为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认为,对其内在生活和行为动机了若指掌的人是极其有限的,而小说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真正地揭示了人物返观自身的内心活动。

也许,小说家所描绘的各种人物的内在生活是来自他自身警觉的内省经验。人们很可以主张:伟大的小说是心理学家的资料库或者是档案柜(即其中收存着经过阐释的、典型的案例)。但这里我们似乎还弄清了一个事实:心理学家仅因小说含有概括性的典型价值而应用小说,例如,他们从整个小说的背景(伏盖公寓)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和前因后果中抽取出高老头这个性格来。

例:彼得潘——彼得潘症候群《彼得潘与温蒂》:这部小说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彼得拒绝了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并且鼓动其他的孩子也这样做。然而书中的第一句“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以及故事的结局表明了这个愿望的不现实性。在这种转变之中也有着悲剧的成分。

彼得潘症候群:患有该综合征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仿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四、文学与“真理”:

1.像伊斯曼这样一个次要的诗人,是会否认“文人”能在一个科学时代里宣称发现了真理的。在他看来“文人”简直就是“前科学时代”|一无专长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力图玩弄咬文嚼字的本领来给人以宣讲至为重要的“真理”的印象。我们认为,文学上的真理与文学以外的真理,也就是有系统的和能够公开证实的知识,是毫无二致的。

社会科学的现有知识,构成了据以检验小说家的“世界”的“真理”;小说家要达到这种知识水平是没有什么魔法般的捷径可走的。但是,伊斯曼也相信,有想像力的作家,尤其是诗人,如果将发现和传播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便误解了自己;作家和诗人的真正职能在于使我们觉察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想像我们在概念上或实际上已经知道的东西。

2.要在诗歌是对已知的事物的体认和诗歌是“艺术的洞察”两种观点之间划一界限是很困难的。艺术家是否还提醒我们注意我们曾经察觉过但现已忘却的事物呢?是否还让我们看到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呢?……我们只能说:它们是新的“知觉价值”和新的“美学性质”的发现。

引申: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例: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

3.我们一般都知道,美学家不敢果断地否认“真理”是艺术品的一种性质和判断标准,因为“真理”是受人尊崇的术语。对艺术抱着严肃的敬重态度的美学家,会把真理当作艺术的一种属性和理解为艺术的无上价值之一,还因为他们不合逻辑地惧怕艺术如果不是“真理”就会沦为柏拉图所怒斥的“谎言”。然而,想像性文学本来就是一种“虚构”,是通过文字艺术来“模仿生活”。“虚构”的反义词不是“真理”,而是“事实”或“时空中的存在”;“事实”要比文学必须处理的那种可能性更为离奇。

文学在各种艺术门类中似乎尤其明显地通过每一部艺术上完整连贯的作品所包含的对人生的看法(即世界观)来宣示自己的“真理”。

例:对《红楼梦》“真理性”的解读《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作品,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4.如果一切真理都是观念性的和命题性的,那么艺术——甚至文学艺术——便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形式。再说,如果接受实证主义的限制性的定义,将真理限定于能以合适的方法加以证实的命题,那么艺术也不可能是凭实验可以证实的真理的一种形式。换一种说法,真理似乎有两种模式或多种模式,即我们具有多种“致知的方法”。或者说,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知识类型,各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一是科学,采用“推论式”的语言;另一是艺术,采用“表现式”的语言。

我们很可以说后者是“真的”,而不称之为“真理”。“真的”这个形容词词性可以表达出一个不偏不倚的分界线,即艺术在本质上是美的,在形态上是真的。

思考:如何理解文学与真理的关系?

1.文学与其他学科所揭示的真理具有一致性

2.文学注重于发掘新的知觉价值和美学价值

3.文学的核心是想象力和虚构,而这并不是“真理”的反义词

4.文学通过一部作品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来说明“真理”

5.科学与文学:推论式与表现式

6.文学是“真的”,而不是“真理”

麦克利什:他认为一首诗“等于、但并不真是”真理,即诗歌一如哲学(科学、知识、智慧)那样严肃和重要,拥有与真理等同的价值,如同真理一般。

五、文学与“宣传”

从艺术可以发现或洞悉真理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还必须弄清艺术——尤其是文学——是宣传的观点,即认为作家不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是真理具有说服力的推行者。

对于宣传的不同理解:狭义的与广义的

如果我们将这一术语引申为“在有意或无意中努力影响读者,使之接受作家个人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意义,那么就可以说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或应该是宣传家,或者说所有诚恳的、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有充当宣传家的道德义务。

贝尔金:作品的作用总是在于“劝说”读者去接受那种观点或理论,而这种劝说行为又总是不光明正大的。

艾略特:根本难以认为是宣传家的诗人、与不负责任的宣传家、特别自觉和有责任感的宣传家

有责任感的宣传家:严肃的艺术暗示着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用哲学术语甚至各种哲学体系来加以表述。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意将情感与思维,即感性与知性感觉的真挚性与经验和思考的充分性混为一谈。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用感觉形式表现的人生观,不像多数具有时髦的“宣传性在”的观点那样简单;而且,一种十分复杂的人生观,是不可能借催眠性的暗示力量移植到未成熟的或天真的读者的行为中去的。

思考:如何理解“有责任感的宣传家”这一概念?

1.严肃艺术的背后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可以被用哲学术语阐释和表达出来

2.“有责任感的宣传家”用感觉的形式传达人生观,而非直接加以灌输和宣传,即更为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3.这种人生观十分复杂,很难像宣传一样直接、明显而有效

4.文学与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若读者不能理解,则宣传亦无效

例1: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例2: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六、文学的其他作用:

我们还要考虑从“净化作用”(悲剧可认“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出发而提出的有关文学功用的种种概念……有人说,文学的功用在于松懈我们(既包括作者,也包括读者)被压抑的情感;情感的表现就是从情感中解脱,据说歌德就是借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从世界性的痛苦中脱身的;而观看一出悲剧或阅读一部小说,也被认为是心灵所经历的放松和解脱的过程,因为观众或读者的情感集中于作品上,在美感享受之余,留下了“心灵的平静”。

总结:

归纳起来说,关于文学的作用问题的讨论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不是一个由诗人或诗歌爱好者出于本能而提出的问题,……从语义上说,今天可以轻易地把文学的“作用”等同于文学的外部关系。

但是,从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以来,诗人对公众的挑战往往给予一个与此不同的回答,即布雷德利(A.C.Brad|ey)所谓的“为诗而诗”;并且,理论家们巧妙地使“作用”这一术语纳入整个“辩护”范围内。因此,当我们采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指诗歌可以有多种作用,而忠实于它的本性是它基本的和主要的作用。

思考:

1.如何理解文学的“甜美”和“有用”

2.如何理解文学与真理的关系?

3.如何理解文学与宣传的关系?

第4章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视频讲解]

一、概念辨析

1.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的基本规则的研究,主要内容如本书所示

2.文学批评:对于具体作品、作家的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具体现实对象(作家、作品)的研究,那些对于文学理论与概念的批评实际上仍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其次是批评目的的多元性,既可以指向现实,也可以指向理论

3.文学史: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研究

例:以《水浒传》为研究对象

①《水浒传》的叙事策略研究(理)

②从话本到小说——《水浒传》演变(史)

③《水浒传》作者考证(史)

④《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理)

⑤《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批)

⑥《水浒传》的跨文化传播(史)

⑦神秘数字与《水浒传》的人物组构(理)

⑧《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批)

⑨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理)

高校文学类专业课程设置:

1.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文学原理、艺术学理论、哲学史、文化理论、传播理论

2.文学批评

作品鉴赏、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

3.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地区文学史(一)文学学与语文学

既然我们已经明了文学研究有理可言,我们就须确定一下对文学做系统、整体研究的可能性。英语词汇中没有很恰当的名词来称呼这种研究工作,最普通的术语是“文学学”与“语文学”。前者似乎摈弃了“文学批评”,而强调学院式的研究,因此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如果像爱默生那样广义地解释“学者”的含义,则“文学学”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后一名词“语文学”很容易招致误解。历史上,此词不仅指所有文学的与语言的研究,而且包含对人类一切心智活动产物的研究。波克在他所著的《语文科学概论与方法》这一本基础理论书里把“语文学”界定为“一切知识的学问”,因此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和社会风俗等的研究……在波克看来,文学研究只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语文学则是指整个的“文明学”……由于这一术语有多种分歧的意义,我们最好还是把它弃置不用。(二)research

另外一个可供选用来指称文学研究的名词就是“research”(语意为反复搜求)。但是这一术语更加不恰当,因为它仅仅强调初步的材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并且似乎强行把研究的材料划分为必须“搜求的”和随手可得的两种。……充其量,“research”一词不过意味着某些初步工作,其程度与性质将多半随着研究的问题而改变。可是此词没有把解释、分析和评价等精细的研究项包含在内,而这些却正是文学研究的特点。

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二、概念的区分:

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和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

其次,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做个别的研究还是做编年的系列研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或文学史。

当然,“文学批评”通常是兼指所有的文学理论的,可是这种用法忽略了一个有效的区别。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理论家,而圣一伯夫(A.Sainte—Beuve)基本上是个批评家。波克主要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布莱克默(R.P.Blackmur)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一语足以包括——本书即如此——必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一)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联系

1.从广义上来说,文学原理性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对文学史的审视与观察之上。

2.文学史的编写受到文学理论的影响极大,例如中国建国之初的文学理论基本秉承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在材料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3.“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其根本原由便在于文学理论的变动。(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联系

1.文学理论并非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对于具体的作品的鉴赏、解读之中进行抽象而来的

2.文学批评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非完全根据个人好恶而展开,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托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形式上往往难以区分,例如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话、词话,既是文学理论也是文学批评和鉴赏,因此对这一课程的命名也有所不同,有的课程命名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的则命名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规范。因此,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单元,它表现于其本身所独有的诗歌的形态之中,与其他时代是无法相比较的。这个观念在波特尔的《诗的成语》一书中有明白有力的阐释。波特尔自称他的立场是“批判的相对论”,并且认为诗歌史中常有深奥莫测的“感受性的变迁”和“全面的中断性”。他的立场由于兼具伦理和宗教的绝对标准而显得更有价值。

例:对《诗经》批评的变迁

西周:采诗、献诗制度下的《诗经》批评

春秋战国:赋诗与断章取义

两汉:经学语境与《诗经》的政治阐释

隋唐:作为“古风”的《诗经》

近代与现代:作为文学作品的《诗经》(三)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联系

1.文学史的编辑与写作与具体的作品直接相关,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进入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写者以及社会对作品的具体评价。

2.文学史反过来决定了文学批评许多基本框架和基调,例如鲁迅作为文学史的经典作家,其文学思想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3.文学批评同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方面文学批评为文学史保存了大量的史料(版本校勘、寻章摘句等),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本身也具备极高的文学史史料价值(阶段性特征、批评与创作的互动性)。

重建历史的构想与创作意图研究

这种“文学史”观念的极致要求文学史家具备想像力、“移情作用”(empathy)和对一个既往的时代或一种已经消逝的风尚的深深的同情。学者们已成功地考证出各种不同的文明形式中的一般人生观、态度、偏见和潜在的设想。

在文学研究中,这种重建历史的企图导致了对作家创作意图的极大强调……他们通常认为,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作家的创作意图,并看到该作家已达到其目的,我们也就解决了文学批评的问题。

1.创作意图论的失误之处

作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文学史的主要课题这样一种观念,看来是十分错误的。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也不等同于其创作意图;作为体现种种价值的系统,一件艺术品有它独特的生命。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历史重建论者宣称这整个累积过程与批评无关,我们只需探索原作开始的那个时代的意义即可。(例:《诗经》)

2.每个时代的重新评估:

我们会否认后来人在此剧(《哈姆雷特》)中不断发现的合理含义。我们也会否认此剧有新的解释的可能性。这里并非赞同主观武断地去误解作品:“正确”了解和误解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存在的,需要根据各个特定的情况一一加以解决。历史派的学者不会满足于仅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观点去评判一件艺术品,但是这种评判却是一般文学批评家的特权;一般的文学批评家都要根据今天的文学风格或文学运动的要求,来重新评估过去的作品。

为什么对创作意图的探索不能成为文学研究的主体?

1.文学本身具有着多层含义,可以在每个时代进行不同的阐释,作家创作意图如何不影响对于文学作品进行独立的判断。

2.文学的价值既在于创作者,也在于读者。尽管作者有着自己的创作意图,但读者往往会通过其他途径去解读。(文字狱)

3.创作意图的研究需要建立在相当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在大多数时候这种研究是缺乏必要条件的。(1)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我们必须既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又防止虚假的绝对主义。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累积过程之中,它们反过来又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对历史相对论的反驳,不是教条式的绝对主义——绝对主义诉诸“不变的人性”或“艺术的普遍性”。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可以称为“透视主义”的观点。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又是“历史的”。(2)透视主义:“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文学不是一系列独特的、没有相通性的作品,也不是被某个时期(如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蒲柏的时代和华兹华斯的时代)的观念所完全束缚的一长串作品。文学当然也不是一个均匀划一的、一成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这是早期古典主义的理想体系。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二者都是错误的。

思考:如何理解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永恒的?对于文学价值的阐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1.文学价值的来源及其为何具有多层性和不确定性(时代因素;读者、创作者的互动)

2.文学作品因何具有永恒性(审美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

3.文学作品因何具有历史性(批评与阐释的历史阶段性;文学作品的历史时代特征)

4.应当以何种方式阐释文学价值(历史阐释与文本研究的结合)

三、现代文学的尴尬地位及其变迁

现代文学之所以被排斥于严肃的研究范围之外,就是那种“学者”态度的极坏的结果。“现代”文学一语被学院派学者做了如此广泛的解释,以至于弥尔顿以后的作品几乎没有被当作上品来研究的。后来,l8世纪的文学在传统的文学史中获得了正当的地位和良好的评价;研究18世纪遂成为时尚,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似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优美、稳定和秩序井然的世界。(一)当代作家研究的必要性与有利性

反对研究现存作家的人只有一个理由,即研究者无法预示现存作家毕生的著作,因为他的创作生涯尚未结束,而且他以后的著作可能为他早期的著作提出解释。可是,这一不利的因素,只限于尚在发展前进的现在作家;但是我们能够认识现存作家的环境、时代,有机会与他们结识并讨论,或者至少可以与他们通讯,这些优越性大大压倒那一不利的因素。(二)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主张文学史家不必懂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论点,是完全错误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一件艺术品现在都存在着,可供我们直接观察,而且每一作品本身即解答了某些艺术上的问题,不论这作品是昨天写成的还是1000年前写成的。如果不是始终借助于批评原理,便不可能分析文学作品,探索作品的特色和品评作品。“文学史家必须是个批评家,纵使他只想研究历史。”

反过来说,文学史对于文学批评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单凭个人好恶的最主观的判断。一个批评家倘若满足于无视所有文学史上的关系,便会常常发生判断的错误。他将会搞不清楚哪些作品是创新的,哪些是师承前人的;而且,由于不了解历史上的情况,他将常常误解许多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批评家缺乏或全然不懂文学史知识,便很可能马马虎虎,瞎蒙乱猜,或者沾沾自喜于描述自己“在名著中的历险记”。

例:张爱玲研究的(理论、批评与历史)

1.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驰名上海的女作家

2.建国以后,因为受现实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弱于表现阶级斗争和社会变化的张爱玲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其作品的价值收到了很大的贬低,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基本不涉及张爱玲

3.旅美学者夏志清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进行了阐释,指出了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4.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环境变迁与张爱玲小说的重新评价,文学史的重现。

思考:

1.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三者不可分离?

2.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时代性?

3.如何理解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永恒的?对于文学价值的阐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4.为什么对创作意图的探索不能成为文学研究的主体?

第5章 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视频讲解]

本章节的核心问题:

1.文学的整体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即在各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与文学的基础上,如何对文学进行整体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整体的研究。

2.比较文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比较文学如果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开,那么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在于何处?

3.文学是否可能是一个整体?

一、比较文学的误读“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带来不少麻烦,毫无疑问,这也是这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迄今尚未取得预期的学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当前高校比较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学的对比研究上,主要包括作品比较、作家比较、文学思潮传播研究、文化理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方向。

韦勒克: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一)比较文学的三种理解

1.与口头文学有关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这个名称过去指的是,而且现在仍然指的是相当明确的研究范围和某些类型的问题。它首先是关于口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民间故事的主题尽其流变的研究以及关于民间故事如何和何时进入“高级文学”或“艺术性文学”的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归入民俗学。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它仅仅部分地涉及美学上的问题,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包括他们的服饰、风俗、迷信和工具以及各种技艺等。(1)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

①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即口头文学的研究是整个文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不可能和书面作品的研究分割开来;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过去和现在都在继续不断地互相发生影响。

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基本的文学类型及主题都起源于民间文学,我们还有充分证据说明,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例: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转换

①《诗经》《诗经·国风》为各地采集的民谣民歌。《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许多规范,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口头文学的影响力。及至两汉以后,专门采集民间诗歌、歌谣的乐府机构成立,《敕勒歌》、《木兰辞》等著名的乐府诗歌均为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②《三国演义》、《西游记》

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鸿篇巨制,虽名为某人所写,但实际上是有着悠久的传承的。《三国演义》话本在宋朝已然非常流行,罗贯中是在对以往话本和戏剧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三国演义》,而《西游记》也是如此,在唐代之后有关三藏法师西行求经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对其进行了整理与编纂,创作出了《西游记》(2)口头文学研究:从民俗转向文学

对于每一个想了解文学发展过程及其文学类型和手法的起源和兴起的文学家来说,口头文学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幸的是,口头文学研究迄今仍局限在研究主题及其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流播和演变上……仍然局限在对现代文学素材的研究上……近来的民俗学者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模式、形式和手法的研究,转向文学格式的结构形态的研究,转向对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及听众等方面的研究,这样就为将他们的研究工作紧密地纳入文学铺平了道路。

例:普洛普《故事形态学》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是对俄罗斯口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研究的典范之作。普洛普在这部著作中将俄罗斯口头文学视为一种文学作品而不是民俗形式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神话故事的叙事要素、叙事功能等,提出了叙事的三十一种功能,开创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道路,也为后来的许多文学创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著名导演卢卡斯在创作《星球大战》的过程中就曾反复阅读普洛普的相关著作。(3)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共性:

虽然研究口头文学有其特殊问题,即传播与社会背景等问题,但是,它的基本问题无疑是和书面文学共同的,而且,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连续性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①基本问题:主题、叙事、人物塑造、艺术手法

②连续性:乐府诗

2.跨文化的文学研究(第二种概念)“比较文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对两种或更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一学派发展了一套方法学,除收集关于评论、翻译及影响等资料外,还仔细考虑某一作家在某一时期给人的形象和概念,考虑诸如期刊、译者、沙龙和旅客等不同的传播因素,考虑“接受因素”,即外国作家被介绍进来的特殊气氛和文学环境。

这一概念与今天大众对于比较文学的理解较为接近。“比较文学”的特殊困难

人们承认,“比较文学”这样的概念也存在它自己的特殊困难。看来,从这类研究的积累中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倾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外部问题上。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响……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

3.第三种概念

把“比较文学”与文学总体的研究等同起来,与“世界文学”或“总体文学”等同起来……世界文学”往往有第三种意思。它可以指文豪巨匠的伟大宝库,如荷马、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以及歌德,他们誉满全球,经久不衰。这样,“世界文学”就变成了“杰作”的同义词,变成了一种文学作品选。这种文选在评论上和教学上都是合适的,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