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7:50:3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文平,苑东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试读:

译者序

苑东明

生活需要仪式感。

我是在烟台金海湾酒店的房间里,完成了这部书的修改。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我用自己一贯笨拙的指法打出了“完成于9月10日,修改于9月25日,烟台金海湾大酒店412房间 ”这一行字。

翻译这本书是我短短翻译生涯的一座高峰,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部书,也是受到深刻启发的一部书。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和文平兄时常感叹这位作者的学术功底。作者不但有巨大的词汇量,对英语的修辞行文和遣词造句造诣很深,而且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也有着深厚功底,对书中涉及的这几项“黑科技”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本书可谓“有章没节”,每章谈及一项独立技术,好几万字的讨论和分析全部是一气呵成。全文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有幽默感,有大视野,而且经常“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经常看《读书》杂志,通过这本杂志来了解一些新观点。因此在写作本文时,也习惯地先拿本《读书》看看。结果信手拿起的正好是刚出的第 10期。太巧了,这期正好就有罗岗等学者的一篇文章《基本收入• 隐私权• 主体性——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其内容是罗岗等七八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讨论。基本收入、 隐私权、主体性这三个关键词,也是本书作者讨论的重点。

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所发生的变化,会指向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这是本书作者的观点,也是上文中学者所持的观点。因此,这本讲“黑科技”的书实际上言近旨远,它不是对技术影响和趋势的泛泛讨论,而是集中于讨论技术对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对人类社群和共同存在,甚至对人的感情模式和人的自我实现能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借用文中冯象的观点,“这是回到根本,拿出勇气,发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化用霍金的一句名言,“有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批判”。

诸如区块链、隐私权、主体性等问题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国家、世界的大问题,也是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小问题。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以“黑科技”时代的“巴黎元年”中所做的描述:“这就是巴黎:既森罗万象,又瞬息万变。遍览前朝历代,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小事情可能都会转眼即逝、了无痕迹。即使最敏感的观察者也别指望能够见证这些事情或者在自己的回忆中对这些事物留下什么印象,不管他对这座城市的变迁已经观察多久。而且,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信息和看法,都不过是像毛毛雨一样,无声落下,又随风飘散,引不起你省察、分析的兴趣,你也不会记住它们。

可是,现在这些事件流程都能被觅迹寻踪了,至少原则上能够做到,并且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标定。潜在的规律和出人意料的关联都能被识别出来,这对那些有意实施控制的人来说,算是发现了能够实施有效干预的精准点位。这座城市拥有的各种生动的韵律,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感知各种各样的韵律变化是任何人都没敢梦想过的:预测、逆转、轻微地回转。卡壳、停顿和延迟;并线和撞车。现在这些都变得可能,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环境中,数据采集装置已经星罗棋布,几乎难以察觉的网络把它们连为一体,而在这个城市中匆匆行走的每个人也几乎都带着与这个网络连通的接口设备。”

只需简单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早已跨过了“黑科技”元年的门槛,我们已经在与“黑科技”共舞。在这篇前言中,作者涉及了十多位各行各业的人,从地下行业的从业者到清洁工到“穷游”大学生到高级经理人到政府官员等,这显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在这股黑科技洪流的裹挟之中。在这样的时代,仅仅看到这些技术成果的表象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它对我们深层次命运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以趋利避害。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黑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福祉为前提,这是一项共识。对其展开的各种讨论只是揭开了全球治理大幕的一角,对于这一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和能力人类社会有必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因为未雨绸缪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您手中的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你登高望远的作品。

很高兴能把这本书,译介给中文读者。对于本书有幸面对的那些读者们,我既怀着献宝的热情,也有着小学生般的忐忑。希望大家不吝赐教,让我在翻译这条小路上找不到后退的理由。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感谢她们对我的支持。与一个翻译键盘侠为伍,想必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引言巴黎元年

巴黎,再过几分钟就六点了,这是早春时节一个湿漉漉的傍晚。从东边的蒙特勒伊到西边塞纳河畔的纳伊,当传感器感知到暮色降临时,盏盏街灯开始以慢波状态睁开眼睛。交通高峰时段的大塞车正在迫近环城大道上的奥尔良门出口;在德赛夫勒街上一台法国巴黎银行的ATM机前面,巴黎圣日耳曼队的支持者和马赛队的支持者之间爆发了一场短暂的混战。一对来自巴黎政治大学的朋友正站在香榭丽谢大街一台脏兮兮的多倍仪之前——这台机器正开着,而且还不止一台——两人相视之下尴尬失笑,此时他们正在排队等待取电影票,开演时间是6∶15,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美国大片。在不远处的林荫大道上,警察正把一个偷包贼逼在墙角;他正等待警车到来,他把身子斜压在这个家伙的背上,虽看起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他其实把身体的所有重量都落在肘关节上。

一名市政环卫工正慢条斯理地在玛黑区的街道上忙碌着,他用水管冲洗着沥青路面上的砂石尘土。在圣奥诺雷路,一位时尚界的高级经理人正催促后座上两只纯种贵宾犬快下车,这两个小家伙也算是黑科技时代的潮狗,这辆黑色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刚刚把他们的女主人送到办公室门口。一名利用大学毕业后的这个月来法国旅游的美国背包客,正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大理石门大步流星地朝前走,他宽松裤的大口袋里鼓鼓囊囊地藏着从商店里偷来的关于纪德的书。在托尔西出口,区域快车正被从侧线切换到铁路主线,即将开往雷阿尔和中心城区的其他站点。

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这能暴露他们的位置——不论手机有没有清晰的定位功能,甚至无论开不开机,情况都没啥不同。小酒馆、咖啡馆和小商店里进行的每一笔交易都能显示你的踪迹。这就像每辆大客车、小汽车,以及 Vélib自行车都会留下自己的数字影子(Data Shadow)一样,甚至布洛涅森林里的慢跑者跑过的里程数和燃烧的热量,也会留下稳定的累积记录。

这就是巴黎:既森罗万象,又瞬息万变。遍览前朝历代,上述这些小事情可能都会转瞬即逝、了无痕迹。即使最敏感的观察者也别指望能够见证这些事情或者在自己的回忆中对这些事物留下什么印象,不管他对这座城市的变迁已经观察多久。而且,与这些事件流程(Flow of Events)有关的信息和看法,都不过是像毛毛雨一样,无声落下,又随风飘散,引不起你省察、分析的兴趣,你也不会记住它们。

可是现在这些事件流程都能被觅迹寻踪了,至少原则上能够做到,并且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标定。潜在的规律和出人意料的关联都能被识别出来,这对那些有意实施控制的人来说,算是发现了能够实施有效干预的精准点位。这座城市有着各种生动的韵律,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感知这各种各样的韵律变化是任何人都没敢梦想过的:预测、逆转、轻微的回转;卡壳、停顿和延迟;并线和撞车。现在这些都变得可能,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环境中,数据采集装置已经星罗棋布,几乎难以察觉的网络把它们连为一体,在这个城市中匆匆行走的每个人也几乎都带着与这个网络联通的接口设备。

准确地说,这是什么样的韵律呢?交通摄像头和路面传感器能够记录环城大道上的车辆行驶情况,在数以几十万计的电子道路标志牌上,在汽车仪表板的导航器上,还有手机屏幕上,这条堵车的长龙就像一条显眼的红色粗线,成为此刻各种路线规划算法新的考量因素。这是关于日常移动性的节奏,也是广阔的经济生活的节奏。

ATM 机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准确地记录在打斗中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攻击了哪一个人;警察随后就可以对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查证,如果需要,就可以从这张由国家批准的“天罗地网”中获取各种资料记录。这些身份文件能够记录到球迷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效忠情况,还能查出他在夜间的站立集会中被拍过照,或者与某个“圣战”嫌疑人有过社交或者家族联系。说到交通情况,我们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描述出某些侵略行为的爆发与其他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如联赛日程表、月相情况、失业指数等。还有一些相当难以料想的情况,如机票的折扣价格。下面是集体情绪的韵律。

两个好朋友在准备观看关于超级英雄的电影时相遇,会有这么尴尬吗?他们是用手机在网上订的票,这相当于把自己的行动广而告之了;他们可能会吃惊地发现,用这种方式在校园四周的大街上购买电影票,就等于把自己对美国动作电影的喜爱之情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体现出了社会化、经济行为和媒体消费节奏之间相关联的地域模式。

在关于抢包事件的正式记录中,你无从发现卡诺林荫大道。在所有相关的记录中,攻击行为都会和报案地联系起来,从蒂尔西特路再往前走几个街区,这里才是偷窃事件在正式的城市统计资料和由市民自己生成的巴黎危险地段在线地图中“被发生”的位置;事实上,真实发生在世界上的事件和其在网络上的表现形态之间出现差别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正在逮捕嫌疑人的警察所表现出的漫不经意的傲慢姿态,让一个路过此地的法国公立学校的学生很恼火,她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并且发到了网上,发给了一个名为“司法警察公民监督委员会”的民间监督组织。在这张照片上,时间和地点都清晰可见。通过这个由黑科技记录下的事实集合,我们能够发现在某个特定地点所发生的某种类型的犯罪在犯罪频率上会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据此调整部署在该地的警种及警力资源的密度,以便控制犯罪问题和警察与执勤地社区居民之间的摩擦问题。然后,我们就会关注到犯罪的复调韵律,以及其中的控制措施及其所引发的回响。

路面上的保洁人员都配有 GPS定位的应答器。他们每时每刻在城市中的经行路线当然都会被市政厅记录下来,并供市民实时观看,这是市政厅为了向市民展示市政服务员工的辛勤劳动和诚实美德所设计、发起的透明度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惹来了专业部门雇员工会的很大不满)。除非被一些外来力量打断,如清洁工们可能会举行罢工,或者爆发了激烈的抗议,否则,这就是市政工人们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

这位时尚界的高级经理让助理给自己订了一辆优步(Uber)。我们从这件事上能看出很多东西来,她和往日一样花钱大方,给自己订的车是梅赛德斯-奔驰,而不是一辆便宜车,要判断这能不能代表她或者她的助理对她社会地位的认知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即使租这辆车的钱不记在公司的户头上,但它还是装有GPS,而且这个装置的缓冲精度已经被设置成当车辆在路边刚一停车,就能准确识别其位置,并且把订车记录标签和这位经理所供职的场所关联起来。这样,就能采集到非常扎实可靠且有利于指导行动的商业情报:这既能反映这家企业的经济周期表现,也能反映该企业所处经济部门的经济周期表现,而且延伸一下思考,可能还有助于获得对某种经济规律的洞见,这种现象可能还是未察之萌,其独特“滋味”可能难以为人所知。

我们从美国背包客身上能够看出什么端倪呢?他手机上带的计步器APP非常智能化,能够测出他在瑞佛里大道某处,比如走进了英国史密斯连锁书店时,11分钟内的经停情况。但是,他在这一整天中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为却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显然促成了书店销售量的上升(书少了一本),但在书店的库存追踪软件上却留下了一个难以解释清楚的空白。而且,令人奇怪的是,他待在公墓里沉思的几个小时的信息数据,被一个不够可靠的地址数据库错误地进行了解析,被定位在了向东几个街区的Franprix超市的货架通道间(后来这样的错误出现了许多次,以致几个月后,这间 Franprix超市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被频频推荐给其他旅游者,商店被这些人物频频光顾,结果商场的营业收入有了微小但能察觉到的提升,经理有点高兴,却又不明所以)。

当这一天快要结束时,那些匆匆穿过区域快车十字转门的通勤者们,每人都会在巴黎公交公司的运力管理系统中,变成累加寄存器上的一个增量,这样做有助于最终把这幅城市图景的轮廓界定清楚。城市人口在凌晨4点时,只有下午4点时的一半。显示出真正的巴黎和它的行政管理所及疆域只有一种很不经意的关系。这是城市本身的一种韵律。

以往,在大城市的边边角角发生的那些事情,总是即生即灭,水过无痕,但是现在这些韵律和过程都能被网络记录下来,可以供人们在闲暇时再来查看。那些吸引着我们或者令我们厌恶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形象地再现出来,这对判断不同事件流程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道烛照之光,让我们之中的乐观主义者有理由希望,管理者能够学会用一只更轻柔的手来对这些事件流程的演变进行规范。因为同样的原因,那些曾经晦暗的情形变得清晰起来;隐藏的成了不证自明的,甚至显而易见的;我们倾向于忽略或者掩饰的那些情形,走向了前台,变得朗如天日。那些令人尴尬的、非正式的,那些名义上属于私人性的甚至违法的,都变成了需要我们审视的新对象,也许对其中一些情形我们一时还很难忍受。当我们凝望眼前的新局时,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关注又能强化被关注的对象,使之具备了很多同样的能力,能够回过头来审视我们对它们所给予的关注。

在这个城市灯火通明的夜晚,有上亿个联网设备正在通过光缆和以太“歌唱”。顺着城市的肌理,电波像涟漪一样荡漾,世间万物,不论属于何种尺度,都会被它们抓住踪影,又通过二进制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数以亿计的离散性选择被编成代码,成千上万的生命在运动中生息,这就是整个经济的循环;还有,这个帝国慢慢解体的信号和痕迹正在被我们感知。

虽然这样一个城市看起来有些奇怪,但这就是你生活的城市,是你的栖身之所——从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角度和不同的位置来描述,不论你碰巧是生活在巴黎、首尔,还是圣迭戈,它仍然可以看成属于你自己的。

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城市,会让人感到很吃惊,它看起来是那样新奇而让人着迷,以致即使需要冒着误读的风险,我们也想来解读它,哪怕得到的是完全错误的见解。是的,现在通过技术方法,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韵律。但更确切地说,网络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主导模式,我们通过它经历、体验着生活的每一天。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这类技术几乎介导(Mediate)着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同时,这也是一条管道,通过它我们才能得到我们的选择,以其为鉴,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所反映出来的样子,这样的镜头也能让别人以一种以前难以想象的程度来观察和认识我们。

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系统塑造这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真实的,我们几乎对其一无所知:它们的运作原理,它们的缘起,它们为什么会以目前这种形式起作用。对其运作情况的理解,在整个社会上的分布是不平等的,对这种设计进行有意义的干预的力量也同样不平等。不管是私下还是公开,基于我们对所面临的现状所做的定义,我们自己选择要与它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会令人十分苦恼,因为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进程,没有哪个是静态的,没有一个不在持续的演变之中。用不了多久,给时尚界高级经理服务的车子就会变成自主驾驶的,司机就要下岗。那时的车子会在林荫大道上潜行,以一种常人的思维难以理解的方式,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等待电话的指令;当路上越来越多的车子,都同样落到计算机算法的掌控之下,街上拥堵的车流就消散了。人们工作的时装店也消失了,当时装设计由算法引擎产生时,这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衣服会在台式电脑上设计搭配——时装业对法国经济的贡献就是这样产生的。德赛夫勒街上的ATM机消失了,分布在城市其他各个角落的ATM机也都是同样的命运,因为货币以加密数字的形式直接从一台设备转给了另一台设备。工会消失了,当10个人中保有我们现在这样所谓工作的人还不到2个时,很难建立起一个团结一致的组织,更难强有力地说出自己的要求。连市政厅也不需要了,被一个完全以代码形式存在的自治体排挤掉了,它也能像其他市政府一样,拟订计划、发布合同,并雇用工人。这个图景本身正在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简化,以更好地适应新人类居民的需要。这时,我们能够看到最终有一个韵律还在城市的空间里传播——这是一次长久的浪潮,它将淘走我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所有永恒真理,在它把我们推到那道遥远的彼岸之前,我们对那里的细节情况都一无所知。

那个时候生活在那么一个地方,对我们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作为个人或者社会应该怎样理解这些黑科技向我们提出的这项交易?如果当下我们对日常生活如何建构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我们又怎样才能在即将降临的这样一个城市,真正搞清黑科技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并不具备在进入下一个常态社会时能指导我们如何行动的本能能力。如果我们想搞清楚自己身边的这些黑科技,并且想看清楚它们如何在互动中建构出我们视为日常生活的状况,我们就需要一本指导手册。

这就是本书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那些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初露峥嵘,在以后的年月里肯定还会更进一步发展的黑科技进行广泛探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增强和虚拟现实,3D打印及其他数字制造技术,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围绕算法、机器学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那些复杂而又丰富的知识。

我们将看到这些体系在被设计出时就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我们将努力刺穿围绕在其四周的那些炫目的肥皂泡。相比通常那种大而化之的讨论,我们要对其所宣称的功能和效果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我们尤其要对这样一种情形特别注意,就说这些所谓的黑科技,并没有撼动现有技术模式的支配性状态,这不禁让我们想问,它们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解放的目的。

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网络数字技术正在悄然逼近,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决定着我们会得到哪些可行的选择,再造着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它要求我们掌握神秘的知识体系,以惊人的速度逼迫我们进入到一个落伍与升级交织的无休无止的循环中去,把我们辛苦抵御它们的绝大多数尝试都变成了无用的笑谈。它甚至抑制了我们对未来进行有意义思考的能力,倾向于把我们关于任何想要居住其中的现实环境的讨论都变成在技术发展的不同“色调”中进行选择的过程。黑科技再造我们日常生活的程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特征之一,就它为我们提供的所有“表观功率”来说,我们努力想去掌握的所有尝试,都明显让我们感到更加不知所措、精疲力竭。如果我们还想保有目前的这种中介角色,并在即将到来的年代对人类环境施加一些控制措施,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黑科技会从何而来,它们如何在全世界成就自身,它们为什么在我们面前以现在这个样子呈现。接下来我要做的尝试,就是给所有这些问题带来一束烛照之光。01智能手机我的网络

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人工造物,短短10年,这个神通广大的小东西,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万能媒介,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什么产品会像这个聚碳酸酯做成的小平板这样蔚成风尚。

很多人临睡前要看一眼手机,早晨起床干的第一件事还是看手机。我们用它来社交、沟通、娱乐、导航。我们用手机买卖商品,记录我们的行程,记录我们所做的事情及我们公司的活动。当我们感觉寂寞无聊时,会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填充生活中的空白。

手机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很多由来已久的生活程式或被彻底颠覆,或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当今正处于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如果不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和它赖以工作的基础设施,就很难认知和应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手机司空见惯,却不是寻常物品,我们天天用它,但对它却不甚了解。倏忽之间,手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手机带来的变化,其范围之宽、力度之大,我们尚未有清醒的认知。为看清这些变化,我们不妨倒退一两步,看看没有手机时,我们是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的。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和英特尔公司人类和行为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人种学研究,他们的详尽记录为我们研究前手机时代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资料。这项研究分别在伦敦、东京和洛杉矶展开,目的是研究人们为应付日常需求,在钱包中、口袋里或手袋中所携带的各种物品。研究发现惊人地相似,这三个城市的居民都认为,为应付日常生活,以下物品必不可少:

首先是照片,以及与家人、朋友和爱人有关的纪念品;其次是有宗教或精神意义的图标、咒符和图腾;零食;个人卫生用品,爽口薄荷,口香糖,当身体近距离接触时,这些东西能提高我们的体验;用于通行的证件,如钥匙、身份证、社保卡、通行证等;手机,在做这个调研的时候,手机还只是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工具;还有各种形式的钱币。

庆应义塾大学和英特尔公司对人们的钱包和手袋中的物品进行的研究给出了2005年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也给我们观察过去十几年的巨大变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敏锐的视角。在短短十年间,城市居民用来应付日常生活的很多物件都被手机取代了。手机这个单一平台,整合了人们口袋中多数物品的功能,成为一个全新的不同产品。

当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开门、到食杂店购物、坐公交等——都被重构成一种数字交易时,就形成了去物质化的过程。原本各司其职的物件,如钥匙、银行支票、公交卡,都被无形的调制无线电波所取代。接受无线电波并执行指令的基础设施被隐藏于我们周边的平常物体中,我们看不见整个互动过程,也懒得去刨根问底地琢磨它。

我们要有一种方式与隐藏在后台的设施进行通信,2005年左右开始出现的智能手机恰好能够担当此任:手机是一个强大的平台,有合适的几何外形以容纳用于无线通信所需的各式天线,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那时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几乎是人手一部。从此,手机开始逐渐替代曾经被用于应付城市生活需要的那些物品。

在智能手机替代传统电话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电话亭的大面积消失。电话亭曾是代表20世纪中叶城市文明的一道标志性风景。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电话亭前排队的礼节。现在所剩无几的电话亭,早就改作他用,或作为Wi-Fi服务站。

相继被替代的还有音响、随身听和半导体收音机,这些便携设施曾提供了新闻和娱乐,当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小小的自我空间。除了装饰和显示身份的作用,手表也正走在消亡的路上,接下来还有时钟、日历、记事本。交通凭据,如机票、车票、乘车卡,登记牌,以及进入受限空间的物理凭据,如钥匙、胸卡、门禁证件等,终将统统消失。

我们通过珍藏子女、爱人、同学和宠物的照片,保留我们的珍贵记忆,这些曾经夹在多数人钱包中的照片,大多已经电子化,成为手机的开机画面。

用来传递身份信息的名片也行将消亡。正式的身份证件,如驾驶证和护照,是为数不多的未被手机所同化的个人物品,但它们能存在多久,也尚需观察。

从世界上消失的还有哪些物品?地址本和记事本,地图、指南等用于城市导航的工具,积分卡和其他存储价值的卡片,最终还有货币,以及所有的给持有者提供行为和活动自由的物品。已经被转换成二进制数码的所有物品,都将难逃这样的厄运。庆应义塾大学/英特尔当年所甄别出来的那些曾经存在于我们口袋中的物品,最终可能只剩下寥寥几样,如零食、口香糖和唇膏。

世界各地前进的步伐不尽相同,在很多地方,老旧的生活方式仍大行其道。人也不例外,很多人仍然习惯用专用工具来做事,就像很多人仍习惯找柜员办理银行业务。但手机必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办事的手段,世界去物质化的潮流势不可当。总有一天,当我们回顾电话亭、传真机和掌中宝数字助理时,依据以前与这些物事的熟悉程度不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恍若隔世的迷茫感。

尽管过去这些作为媒介的物件有些笨拙,但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由商业、人们的活动和体验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以往的生态系统正在被基于手机的更无形的网络联系所取代,我们生活体验的每个细节都在被改写。生活中这么多的技术都被容纳在手机这个单一的设备中,这个变化抹去了很多原本作为城市生活标志的地点、动作和行为:在街上招手打车,聚在家电商场橱窗里整排的电视机前观看大选或体育决赛结果,在阅报栏前看下午评论,向花店或警察岗亭问路,在中央广场大钟前、银座和光百货商场或者旧金山宾馆大堂与人约会,这些大都市生活的典型行为现在还有何意义?

很难说这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好还是坏。我们选择让手机替代了那么多的物品和生活模式,如果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想我们是不会这么做的。让我们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几种后果。

首先,为应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我们要依赖的是一些与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元素。生产终端设备的巨无霸公司、开发APP的新创公司、国家甚至是国际监管机构、躲在暗处的黑客们,这一切都介入我们最私密的生活空间。结果是,我们能否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要取决于很多我们过去根本无须关注的无形元素,诸如电磁频谱的质量(这会影响我们能否即时接入网络),软件的运行稳定性如何,合约是否有效等,不一而足。

其次,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感觉的风俗和约定,其变化快慢取决于数字化创新的速度,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取决于社会风俗的演变速度。每当设备、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有新的版本发布,我们都不得不对我们做事的方式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

再次,也是最奇特的一点是,当拍照、听音乐、约会这些不同的活动,都从下载一个 APP开始,并且都采用寥寥几种类似的习惯动作和心态,那么这些活动不免会彼此影响,形成一些共性。我们在不同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从来不会笃定依赖其中的某一个。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手机的设计细节,如传感器、执行机构、处理器、天线的配置,连接周围各类网络的网络协议,指导我们与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互动的用户界面,生产厂商采用的战略和商业模式,所有这一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当然,这些选择和决策不可能直接左右我们的行动,但其潜移默化而又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其作用非常显著(设想一下,有多少约会是从滑动屏幕开始的,有多少自我表现是用自拍展示的)。如果想对现代人类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我们需要对手机及其起源、构造进行剖析。

手机是由硅铝玻璃、聚碳酸酯和铝板构成的三层结构,其尺寸会随着时尚潮流有所不同,但基本是成年人可以舒适地手持的,而且如果需要,还可以单拇指操作。要达到这个要求,手机的尺寸和形状变化幅度不会太大,市场上出售的手机多数是一个圆边或钝边的四方形,12~14厘米长,6~7厘米宽。紧凑的外形便于人们舒适地随身携带,不易遗失,从而使手机可以如影随形,随时随地报告人们的身份信息、状态或位置信息。

当下的手机要么没有专用的“硬”控制按钮,要么只有电源键、音量键、静音键、一个用于关闭运行的程序让用户回到导航的最高层的母键。不少型号的手机把指纹识别功能集成到母键上用于防止非授权的使用。

大多数的人机互动是通过分辨率越来越高的防碎玻璃触摸屏实现的,这是手机标志性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个屏幕,使得智能手机成为万人迷。使用现代触摸屏简单到不可思议,我们所有的任务就是学会几个基本动作,点击、滑动、收、放。这些互动的动作非常容易上手,除了某些发烧型、定制型产品,多数现代智能手机的人机互动范式都衍生自2007年夏天推出的第一代iPhone所做的设计。

屏幕下面封装着手机的各种功能元件,诸如接收、发送、中央处理和存储等。其中的核心部件是中央处理器、存储芯片、其他辅助的专用芯片等。后者包括基带处理器,用于管理通过多个天线的通信;光和位置传感器、图形处理单元、用来辅助语音识别等任务的专用的机器学习辅助处理器也越来越重要。芯片组的配置决定了操作系统的选择、输入/输出速度、母版上可以存储的照片、歌曲或视频的数量及手机的零售价格。

手机能够随时定位要感谢GPS芯片,以及耗资数千亿美元的GPS卫星系统,这些卫星在距地球数百万英里的空间轨道上运行。电磁计和三轴微电子机械加速度测量计进一步提升了 GPS位置测量值的精度,也就是说,指南针和陀螺仪的同时使用使得有 GPS功能的手机可以同时记录使用者的位置、方向和倾角,而且精度很高。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手机与另一个平面或垂直或平行的位置关系,使手机可以用一些更为模糊的动作作为其操作输入,而不是仅仅利用触摸屏来输入操作信息。这些动作是对手机的整体性操作,如反转手机置之于静音状态,或晃动手机来关闭应用程序回到主页面。

手机的麦克风用来进行语音通信、录音或接收语音指令,还有一个或者多个扬声器作为声音输出。手机中装有一个微型马达,可以在静音状态产生振动提醒,还能够提供所谓的触觉反馈,就是模拟物理按键产生的那种短促而细微的振动。

目前,即使是经济型手机一般也配置有前后双镜头,后置镜头装有LED闪光灯,可以以很高的清晰度捕捉静止或者运动画面。尽管受光圈大小的限制,其光学分辨率有限,但除非用于精细艺术、科学目的或者存档资料,现在的手机对于一般的用途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前置镜头不如后置镜头那么好,但用来进行视频通话和自拍也够用了。

决定手机基本功能的射频天线要么在这些模块周围,要么直接嵌在底盘上。这些独立的天线包括发送天线、从蜂窝基站和Wi-Fi源接收信号的天线、用来进行短距离通信和配对的蓝牙天线,有的手机还有用来进行支付的超短距离互动的近场天线(NFC)。NFC使得手机具备更多的城市功能,如用来乘公交车或者进行手机支付。

所有这些元件都精密地排列在主板上,供电的电池是锂离子或者聚合物锂电池,一般可以反复充电1500次。如果每天充电一次,电池可以使用4年。当然,很少有人使用一款手机那么长时间。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媒介,手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刚购买时,裸机并不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机器。如果没有被服务提供商激活,手机是没有用的。在手机业务中,激活这个聚碳酸酯和集成电路方块的过程称为“赋能”。建立一个账户,以某种方式付款后,手机才能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易。

即使被“赋能”,智能手机还不是特别有用。当然,它可以用来打电话,一般还会预装时钟、日历、天气预报、地图功能、浏览器及股票行情接收器。但大多功能则必以APP形式从网上下载。这些APP由第三方设计,互相之间的工艺水平、编码能力和美学外观大相径庭。

新用户首先面临的选择是参与哪一家公司的生态系统。现在全球大多数手机不是使用苹果公司的iOS系统,就是使用安卓的开源系统,两者互不兼容。在不同手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的 APP需要从相应的市场购买,如Apple’s APP Store、Google Play等,它们只能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至此,可以一窥手机的全貌:技术、金融、法律和操作系统交织成一张大网,每个手机就是大网上的一个孔眼,所有手机集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现代设备和服务的生态系统。

手机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体,集种种协商、妥协和削足适履式地相互配合于一体,外面覆盖着一个几毫米厚的光亮外壳。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成就。想想手机的强大功能,它所取代的种种物品,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奇的进步。理论上,手机可以使几十亿人互相联系,可以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这有些乌托邦的意味了。

在手机背后却是另一个有关劳动分工、供应链和资本流动的故事,我们在买到手机的一瞬间,即使尚未启动它,就已经身陷其中。

不管手机是在库比提诺、首尔或其他什么地方设计,你手中的手机很可能是在离深圳几千米远的某个地方组装起来的。中国于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之后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开来。直到今天,深圳仍是全球领先的主要智能手机制造基地。

在手机生产链条上再上溯几步,情况更为糟糕。与其他电子产品一样,为实现其功能,手机需要一些从地球上粗暴提取的原材料。手机锂电池中的钴元素是在刚果手工开采的,往往由童工开采;焊锡中的锡则很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绑卡岛,当地水体严重污染,70%的珊瑚礁被采矿的废弃物摧毁,平均每周就有一名矿工遇难。采矿带来的破坏在多数东半球国家蔓延,对人类生命、社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损毁不可胜数。手机改变了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其代价却是污染的河流、死胎和癌症。

这些事实或许会使我们良心略感不安,但却没有阻止我们购买手机。手机与众不同,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深入人心的技术之一。管它什么矿山和工厂的恶劣条件、环境破坏、漫长供应链上的能量损耗,还是我们的购买行为对独裁政权的经济资助,种种不安都被抛在脑后。我们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当我们一掷千金把手机买回家时,这些不愉快就已成为历史了。

手机价格或高或低,但我们的需求远未饱和。每次价格下降,都会让更多的地球居民装备上有手机特征的装置。基于现状做线性外推来预测未来总是危险的,但如果一定要进行预言的话,我们宁愿相信总会有一天,地球上所有成年人都将以某种装备与一个地球网络实时连接。这种能力对我们的心理、社会、世界管理的启示,我们尚未开始认真思考,但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力,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假设习惯、权利关系甚至盲点,已经成为日常活动的基础。

对手机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是一个难题,或许是因为内容太多,无处下手。比如,手机不停发送信息,把我们的时间切割成零散的碎片,以致我们难以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又如,手机中的相机把全民都变成了摄影记者,从而大大改变了社会对警察暴力执法的反应。这些题目,足够用整本书的篇幅来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就其一个功能作为切入点,就是手机赋予我们的定位功能。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制图学的历史。会使用地图意味着能对平面上的一套抽象符号进行解读,然后把这些符号与实际三维地貌的各种特征进行对应。这种解读能力和相应定位能力,并非人人具备。识图能力的稀缺,又与地图本身的稀缺叠加,因为直到近代之前,地图都是稀有物品,有的还是军事敏感物资。

手机地图解决了这些问题。每个智能手机上都有一套涵盖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的高分辨率免费地图,可以放大缩小,自动升级,只要带着手机,这个地图就伴随我们左右。这是一个史诗般的进步。这些地图包含同样高分辨率的俯瞰照片,如需要就可以随时调用,这使得普通人理解和使用地图更为简单。最有深远影响的一点是,手机地图在人类历史中首次实现可以随着我们的移动即时确定我们在地图中的位置,这一意义值得我们驻足思考。

仔细思考这一成就包含的所有组成部分,不免令人头晕目眩,它融合了分布在全球的巨大规模的昂贵基础设施,包括最初美国NAVstar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以及对应的俄罗斯、中国和欧洲版本;搭载着摄影镜头和激光雷达的车辆,用来测绘地球上所有可以探索的道路;堆积在三大洲的成千上万的地图服务器,以及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还有小到手机终端上的各种传感器。当我们熟悉的小蓝点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时候,这套系统就被调动起来。地图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我们的实时位置,以我们为中心,随我们移动,价值两美元的 GPS芯片改变了我们与所处地点的关系。感谢另一个价值一美元的磁力计量器,它们自动对准我们寻找的方向,当我们的方向变化时它也跟着旋转,这样就能够协助我们在屏幕上的抽象图像和我们看到的周围的现实世界之间做出必要的认知转换。触屏控制器和主板上的RAM使我们能够把全世界的高清地图收入小小的掌上设备中,这个地图如果是传统形式,从头到尾有30英里长。

我们与复杂、纷扰的空间网络的相互关系因为手机地图得以重新定义,陌生人和游客可以像老居民一样熟练从容地在超级城市探索。因为有照片,即使对没去过的地方,我们也不会心生恐惧,而这种恐惧曾妨碍着我们中的很多人去探索未知路径和区域。这是给职业城市热爱者的最慷慨的礼物,对其他任何需要依靠对城市的熟悉程度来讨生活的人,这更是一份厚礼。除此之外,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洞察网络化状况的极好机会。

显然,使用手机地图来导航,即使最普通的任务也要依赖网络接入来完成。由于我们辨识环境的方式需要实时的网络接入,结果是相对于纸质地图,我们依赖的系统更加不确定、更易出错、更加复杂。设想一下,一个人失去网络连接时会发生什么:即使一小会儿失去网络连接,那么他的移动在手机上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小蓝点移动在没有任何细节的灰色背景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我们通常会忽视且乐于忽视的事实,正是因为需要手机做日常生活的媒介,我们不得不依赖众多看不到的精密的基础设施。

除了已经提到的卫星、摄影车和服务器,我们每时每刻的流动体验还要大大依赖所有这些基础设施之间的顺畅互动。我们使用手机完成的每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任务,都要同时动员一个庞杂、不稳定的网络,其中包括移动基站、海底电缆和微波中继站。我们使用智能手机地图功能的最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这个手持设备其实是一种具体体现方式,用来结合其他更为微妙的难以描述的设备。我们如此依赖这些设备,但这些设备又远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

在我们的体验中,失控通常并不是损失。手机和导航所赖以工作的后台基础设置,既抽象又庞大,以一般人的知识水平很难弄清楚,因此,也就安之若素地将它们抛在脑后了。使用纸质地图的感受完全不同,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我们手指指向的内容,通常会非常沮丧。但我们需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对很多人来说,与手机互动的规则晦涩难懂。试试用几分钟给一个初次使用手机的人解释手机的基本用法,你会惊奇地发现,厂商声称的人人本能就会用手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我们真的不能掌握手机的使用方法,我们往往会责怪自己,而不是那些真正应该对此负责的人。我们确信会有一天,所有人从孩提时代就会对这些电子产品及它们的操作规则了如指掌,当然这一天也许会在遥远的未来,在此之前,很多用户对这种科技化日常生活的体验是困惑、不知所措甚至充满敌意。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生来就能驾驭与电子地图互动的复杂任务,我们又会被另一个相反的趋势严重误导,会相信电子地图呈现的信息是自然而然和天衣无缝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地图是对周边环境的客观呈现,是对客观存在的简单描述。其实不然,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后面有不为我们所知的利益关系,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其实已经被这些信息巧妙地扭曲了。

即使再详细的地图也不会把所有的零售店和其他公共食宿场所一个不漏地标在地图上,这就要选择哪些细节被标出来。非常可能的情况是,这种选择是由一种算法给出的,这种算法会利用我们曾经的经历,如我们去过哪里、浏览过哪些网站、搜索过什么内容、安装过什么APP、与什么人聊过天等。结果是,我们从来搞不清楚为什么某个特定的商家会出现在地图上。如果认为这只是算法的随机安排,其中没有商业意图,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谷歌的统计,谷歌的每5个用户中就有4个用过地图来进行本地搜索,其中2人会在24小时内光顾一家商铺,有1/5的搜索会转换成实际销售。

这件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其一是营利过程被天衣无缝、不知不觉地拼接到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这种模式在后面的讨论总将不断出现;其二是根据用户行为的定制细节,手机其实给每个用户提供了不同的地图。这两个特点我们无法体察,后一个特点还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侵蚀了我们对世界的共同体验。如果说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对一个相同而且相对稳定的现实世界的一致、共有的呈现,那无异于自欺欺人。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地图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我们互动,使得我们只能占有并活动在一个自己独有的空间中。

手机让我们与别人连接的同时又与别人隔离。在这个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空间中,能够与网络服务连接的人会更加强大。那些能够靠着手机周游城市的人,会享用到更多形形色色的机会,而且更容易把握住这些机会,有能力决定与周围一切进行交流的规则,这比那些没有装备手机的人强很多。

在我们遇到某些特殊场合时,这种感受会特别强烈。这些场合默认人人都能接入手机地图功能。如果那些公共场所的设计者或发起者默认每个人都会有手机做导航,我们会发现寻找道路的其他手段,诸如公共地图、指示牌、物理环境中的一些暗示,都开始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装备就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成为一种必备品;此时,如果一个设计妨碍人们理解和充分运用他们的手机,那就不仅仅是一个质量问题,而且还成为一个有涉公平的道德问题。

这里有一个涉及伦理约束的问题。如果手机事实上成为一种必需品,那么在使用手机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功能时,就难免要向手机及网络提供数据,这是手机工作方式的一个自然要求。多数人知道手机一直在跟踪我们的位置,事实上为了接入网络这是必需的:与手机蜂窝基站的联系或者与Wi-Fi路由的联系而建立起的连接,足够生成一个低分辨率的位置地图。同时,这又与商业模式有关,我们的位置信息可以用来改善实时的路况报告、定制信息,也可以用来改善手机地图提供商的商业广告,这样使用高分辨率做定位跟踪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除非你刻意在手机的设置菜单中关闭定位功能,同时还要关掉其他APP的特定功能,否则,手机会一刻不停地把你的活动踪迹向全世界传播,因为在你第一次开启一部手机时可能默认把行踪发给第三方的条款(在这一点上,手机界面固有的含糊性也是一个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找到这些功能,有时这些功能甚至原本就是被关掉的)。在你看到的地图之上,叠加了另外一个你的行踪地图,原则上它至少对下面几方是开放的:手机生产商、手机操作系统、地图应用程序和任何需要这些数据的第三方客户。

手机地图和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对你行为的详细描述。基于你活动的速度,算法可以推测出你是步行还是乘车,乃至使用的是何种交通工具。无疑,这些发现具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意义。更为明确的是,当经纬度对应到街道的数据库时,你在地球上的位置就不再是抽象的数字了,而是具体的街道名称,如Père Lachaise公墓、Ridley Road 市场或者30th Street 地铁站。就像我们选择的交通方式一样,那些我们经常光顾场所的名单也不仅仅是一些客观事实的集合。有些地方,如酗酒者匿名聚会、恋物癖者俱乐部、赌场或精神治疗所,会把我们某些不想在网上公开的行为暴露出来。而恰在我们每次使用手机地图时,这些信息就会从手机上泄露到网络空间。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每次进行手机定位时,实际上在获取便利而出卖我们的隐私。对很多人来说,多数时间很乐意做这样的交易,因为手机提供的功能真是太有用了。即便如此,手机的隐私条款却很少把这清晰地表述出来,这件事仍然值得担忧。

从伦理角度看,尽管我们相信必须使用户清楚手机正在做的事情,其实真正实现绝非易事。手机以多种形式共享同一个数据点,这一事实使得情况变得复杂。例如,地图并非报告用户位置的唯一方式。用来生成地图的传感器族,包括GPS、加速度表、磁力表和压力表,可以通过一个叫做API(用户程序界面)的通道,把数据发给手机上的其他应用或服务。通过API,在手机地图上生成小蓝点的数据,可以让我们给照片和录像进行地点标注,在社交媒体上登录某个场所,接受针对我们所在的特定地点的定制化的天气预报和搜索结果。依据运行的应用元件,以及我们授予的这些软件对我们位置信息的不同级别的授权,当跨过一个“地理的栅栏”,也就是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数字化边界时,我们就会收到因地而异的信息,可以包括重要的安全警示、打折优惠券或是游戏中的新装备。

当我们带着手机在世界上移动时,有关我们日常活动的海量数据被生成,我们对此并未留意和思考。反过来,这些数据会被任何可能的机构获取并利用,包括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提供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等等。这些机构按照他们的利益采取行动,偶尔也会与我们的利益有所交叉,对此我们束手无策。

手机地图如此,手机也如此,涵盖手机和手机地图的更广义的互联技术也是如此:当我们拥有它们时,我们与之达成的协议条款界定了常规的、日常的和未来的状态,未来几十年内,我们以及我们将生活在其中的文化,都将受此节制。

手机这个我们熟悉的闪着荧光的小方块已经无处不在,避之不及。它们对我们社会空间的主宰日甚一日,简直就是我们躯体的延伸,像是接入我们躯体的假体,一个网络化的器官。不论你在哪里看到一部手机,它后面都是全球网络的巨大延伸,它们吸取数据,再转换其形式,回馈给我们以便我们吸收,采取相应行动或束之高阁。装备了这些网络设备后,我们可以做到形一而神分,同时参与很多事,却从未全身心关注于某处。

置身于网络中的个体,再也不是自由理论所崇尚的自治个体,至少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再是这样。我们自身已经与全球网络的节点和连接融为一体,我们所有的个性成分,那些成就自我的因素,我们的品位、偏爱、能力和欲望,都要受制于我们与网络的连接,以及我们通过网络得以连接的资源。

这足以形成一种新的主体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在有关在原址依样重建议会下院的争论中,温斯顿·丘吉尔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我们怎样打造我们的房屋,将来我们的房屋也会怎样打造我们自己。我们建造了网络,网络反过来塑造了我们,这可比房屋对我们塑造要深远得多。

有人会说,被网络互联的客体也是被孤立的,它们通过一张显示屏联系彼此,却又被这个显示屏所隔离,这个说法很讨巧,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质又何尝不是“多孔状联系”呢?我们用水泥垒墙来提供一个心理的庇护所,但墙与其他屏蔽一样,实则可以穿透:工作侵入到我们的个人时间,隐私泄露到公开领域,亲人之间的亲昵秀给观众,对世界的关注渗透到本应是潜心静养的场所。

再者,我们无法躲匿对恐惧的感受,这是拥有一个网络器官的负面代价,是它让我们对外界有了更广泛的体察。因为有了短信、邮件和报平安服务,让世上苦难和忧患如影随形地伴在我们左右。若想躲避这些信息,唯一方式是与网络绝缘,而恰好是网络成就了我们的一切。我们知道与网络隔绝几乎难以做到,这其中的心理因素远大于实际需要的因素。因为网络联系成就了马斯洛理论中的所有需求,以致刚从战区逃出来的难民,在没有得到食物和住所之前,首先要的就是手机。

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自己:我们是一个神经系统,跨越物理的隔阂与世界相连,通过手机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我们成为手机控,与其说是因为要满足什么实际需要,不如说是因为手机不断提供机会,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的社交冲动中。社交互动的设计者有意无意地学会了刺激和操纵我们的欲望:他们很清楚,每次有人发短消息给你、给你的照片点赞或回复你的邮件,你都会发生器质性变化,你的神经传递通路会被重新编码,大脑的奖励回路被激活,几秒后多巴胺分泌就会激增,从而刺激我们不断再次激发整个循环。多半是处于谋利的动机,这个聪明的骇客利用了我们渴望肯定这种原始的需求。这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致命缺点有了更多自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与别人有联系,自己才有意义。因为从哲学意义上,我们从来就只是一种开放、多重、交织在一起的异己状态,从我们细胞中的DNA,到肠道中的微生物,到构成了我们自我的能够复制的语言模块和被灌输的意识形态,莫不如此。最终,我们编制的网络或许只是用一种笨拙的方式,把业已存在的、尚待发现的普遍联系显性化而已。

当我们自身充分意识到我们与他人的普遍互联后,我们会设计什么样的制度和权利关系尚待观察,也许出现在当下政治中的一些端倪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不管这些制度和关系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他们与那些尚在支撑我们日常体验的乃至世代相传的制度和关系,必将迥然不同。制度安排将影响我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交易价值,如果赋予物质世界一个不同的外形,如何分享我们的故事,如何与社区和政体结合。从现在开始,这些制度安排将采用一套全新的概念和做法:因为装备了手机,无限的可能性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02物联网一个知觉与回应的行星式网络

在哥本哈根,一辆公交车晚到了两分钟,于是它把当前的位置和车上的乘客数量发到了市政的交通信号网络,系统自动把公交车将经行的后面三个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调成了绿灯,这足以让司机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在菲律宾的达沃市,一只没被固定住的网络摄像头监视着一家快餐摊位的仓库,任何掌握其网络地址的人想看就可以看上两眼,以了解人员的进出情况。在美国旧金山,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希望能够运用传感器来“优化”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监测自己的心跳、呼吸和睡眠周期。

把所有这些截然不同的场景连接到一起的,是一个能把各种作为“互联网产品”销售给我们的装置全面连接起来的愿景,当这一愿景实现时,那些通过网络编织起来的知觉触角就会伸向每一个空间、每一个位置、每一件事物,以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技术学者麦克·库涅夫斯基(Mike Kuniavsky)是这一愿景最早的拓荒者和鼓吹者,他把这样的愿景定义为,“计算和数据通信被嵌入其中,并且分布于我们的整个环境之中。”我倒宁愿用更直截了当的方法来认识它: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信息处理“技术殖民”了。和智能手机一样,所谓的互联网产品并不是某种单一性的技术,而是各种网络协议、传感机制,以及能力和愿望任性组合而成的产物,只是为了便于归类讨论才放在这样一个大标题之下。是什么连接起了不同的设备、服务、销售商?是一种雄心,一种要把对日常环境的认识提升到网络层次进行分析和回应的雄心。

虽然我们现在常常感觉这种“技术殖民”是凭借着自身力量进行的,没有任何明显的驱动因素,除了技术自身发展不断突破各种不可能这一事实之外,也没有看到一些特别急迫的外在理由,但我们最好记住,无论何时何地,这些互联网产品的出现,都无不显示着那些鲜明的企图心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看成一种表达溢美之词的手法,还是陈述一种事实,我们都应该这么说。这种企图心,有的是来自商业上的差异化竞争需要,他们很想用一些令人惊喜的品质,让一些平庸的产品化腐朽为神奇。这种企图心还可能出自一些非常具体、实际的担心,因为他们要应付能源消耗方面的监管,或者要服从来自市政基础设施部门的管理。不可避免的是,其中有些雄心会涉及监督、安全和控制。但是不管这些联网设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投入使用的,把它们接入网络的初心都是一种刚刚萌芽的恐惧感,人们担心,无论是在哪里,如果没有纳入这张大网,一件事情就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烟消云散,难以被捕捉到,当然也难以被有效利用。

于是,各种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如果你努力所做的探索还是处在一种漫无边际、眉目不清的状态,那么通过解读相关事物展示在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