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鸿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4:07:45

点击下载

作者:张鸿飞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鸿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鸿飞试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编委会

主 编|连 辑

副主编|吕品田 谭 平 田黎明 牛克诚 杨 斌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龙力游 朱乐耕 刘万鸣 江宏伟 杨 涛

杨飞云 杨华山 吴为山 何家英 陈孟昕

林若熹 赵建成 骆芃芃 徐 累 桑火尧

崔 进 管 峻

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陈 曦

编辑部副主任|戴 健

编辑|戴 健 陈 越 曹贞华 杜 蕾

马 岩 刘晓光 朱 蕾 高 瑜

总序

今日之时代,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精湛技艺,更凝聚着艺术家充沛深挚的精神力量和睿智持久的理论反思。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正是符合这一要义之硕果,是我院近年来艺术创作阵容和创作成果的高水准集中展现,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凭借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多年来立足于以科研推动学术研究,形成了崇尚史、论、评相结合的学风,展开了许多具有全、通、精、新的学术探究,一批批学者孜孜以求,铸就了一系列奠基之作、典范之作。我院学者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立足时代、关切实践,在引领、促进艺术创作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彰显出理论的巨大力量,塑造出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是国内艺术创作的重要机构之一,注重艺术学科理性思考与创造能力的融合,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来服务社会。近十余年来,我院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一系列专业创作机构,集聚了以田黎明、杨飞云、何家英、赵建成、谭平、朱乐耕、管峻、骆芃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斐然的优秀艺术家,形成了门类齐全、老中青梯队完整、在编和聘用兼有的创作人才队伍。这些机构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根植于心的人文情怀,实现艺术创作“艺精于理、术化于道”的宗旨,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近年来,我院在努力建设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和文化智库“五位一体”战略格局进程中,艺术创作和研究更上层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艺术家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有质量、有引领作用的创作实践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艺术精品和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艺术展览,建立了以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艺术指导和评价体系。同时,我院着力引进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创作力量,既是发扬这一传统,也是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力图通过学风熏陶、情感联系、机制激励,将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研究与创作的共同繁荣。

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与尊重艺术规律相结合,鼓励艺术家抒写家国情怀、突出艺术个性,倡导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艺术立意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浓厚的民族情怀、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标准的创作要求凝练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我们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当作艺术创作的中心工作,广泛动员、精心筹划、保障到位、锐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建立了常态化的创作机制。艺术家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了视野,丰富了内心,提升了境界,找到了融合艺术感受与理论反思的契合点。我们也通过很多主题活动、艺术展览来推动或者反映艺术家在这个愿景引领下的付出和成果。

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下应运而生的。丛书所收录涵盖了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手工艺等在内的各艺术创作门类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品,扼要收录了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收录的艺术家不仅有从事专业创作的,还有从事研究、教学、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也包括少量我院聘任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各擅其长,艺术表现形式各异,但整套丛书却能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时代感召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可谓蔚为大观。

今后,艺术家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用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深切体验时代和社会的真善美,以艺术的方式融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出更多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连辑

2017年3月20日

1950年生于吉林省伊通县。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任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现为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百杰”。

自幼酷爱绘画,在偏僻的小县城努力求索,曾在县文化馆帮忙兼学画。“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两年。1970年返城,进入县文化馆工作。不久参军入伍,凭借绘画特长成为文化干事,边创作边学习。后被军区选送参加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的国画创作研究班的学习,1975年被鲁迅美术学院聘为兼职教师,留校任教。转业后回到吉林省,先后供职于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创作室、吉林省画院,逐渐进入创作高峰期,创作了大量作品。2004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作品先后获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银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首届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正义与和平的礼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王昭君》获“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金奖,四次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七次获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作品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

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自述

艺道觅痕

爱好是一种天性,一生能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业也许就是一种幸运,在这点上我是幸运的。儿时的爱好让自己对画画有种痴迷,也有一种执着。少年时在县城里虽然找不到能教我们画画的人(就连懂一点素描知识的人都找不到),但几个小画友在一起既能玩,又能画画,已是其乐天成了。年幼时家境不好,姊妹众多,想买一盒水彩都成了一种奢望,由于经济压力,父母面有难色,最终还是奶奶心疼孙子,给了七毛钱,让我如愿以偿地买了一盒水彩,这件事令我铭记一生。后来开始到县文化馆看大人画画廊报,那时馆里的老师人很好,见我们经常扒着窗子看,就让我们帮着干些杂活儿,直至能亲手在画版上画。这样既锻炼了自己,也得到了一点画画所需的用品如笔、纸、颜色等,感到很快乐。

1966年,“文革”开始,十几岁的我第一次临摹了毛主席站在黄河边上的一幅油画。虽然当时对怎样画油画不甚了解,就是出于一颗忠心,凭感觉画了这幅画,此画却在当时的小县城里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鼓励,我很是自豪,更加坚定了学习绘画的决心。

1967年,我首次到北京,第一次开拓了自己的视野。由于县城特别是东北的小县城文化积淀并不厚,见的东西非常有限,当时能看到报纸和有限的几本杂志上登载的画都视如珍宝。县城里只有一间小书店,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但那时能看到的美术类的书非常少,所以我到了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书店,到琉璃厂、荣宝斋去买宣纸。那是我第一次买到宣纸,虽然才两三角钱一张,但对我来说已经很贵,只能买几张。记得当时参观军事博物馆,看到那么多作品,一看就是一天,不愿意离开,尤其是徐悲鸿先生送给志愿军的《奔马图》,虽然当时发着高烧,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而不觉得疲惫。我从小喜欢画马,又极崇拜徐悲鸿的马,那时的我对好画很是着迷。

20世纪60年代末,我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了两年,这是我第一次踏入社会。这段经历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使我深刻了解了农村生活、农民的疾苦,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努力方向。

1970年,我从农村返城,调到县文化馆,那在当时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工资也比一般调回县城的知青要高,但我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更大的空间。

参军入伍既可保家卫国,又可锻炼自己,开拓视野,这是我那时的理想。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军人,可以说军旅生涯是我迈向未来的第一步。

由于有绘画特长,我逐渐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文化干事。新兵下连队的第三个月,我就画了一组反映军营生活的速写,投到当时的《前进报》,不到一周就刊出了,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在部队里,我陆续画了很多反映部队军营生活和训练的速写,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后来,我有幸被军区选送参加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的国画创作研究班的学习,在此期间创作的《草原新医》入选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5年又入选在法国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此幅作品后来被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收藏,这是我从事美术创作以来的第一个较大收获。在创作这幅作品期间,我得到了著名画家许勇、王义胜教授的指导,受益匪浅。1975年,我被鲁迅美术学院聘为兼职教师,留校任教。在校期间,我研读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美术史的专著,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汲取了营养。这一时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对我今后的绘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十年的军旅生涯和两年的农村生活让我对中国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今后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认为,一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只有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才能从点点滴滴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