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四年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3:27:46

点击下载

作者:吴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四年级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四年级试读:

编者的话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究竟哪些适合孩子阅读,如何进行有序、有效积累?是老师、家长、孩子们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走出这一困惑,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编写了《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这套读本。

这套读本共六册,每年级一册,分学期编排。内容设置“经典诗文”“经典名句”“蒙学经典”三个板块。全套共收集经典诗文396首(包含课标建议的75首,目录中带“*”者);选编先贤经典名句338句;编选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以及《大学》《道德经》等内容。为便于诵读,还特意配上了作者简介、背景、插图、注释、译文、简析、故事等内容,另外穿插了一些小常识。

尊敬的老师、家长,对读本的使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兴趣为先:要把培养诵读兴趣放在首位,要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乐于诵读。

2. 不求甚解:只要孩子们对诗文有大致的了解即可,不必追求于一时理解得深透,重点是熟读成诵。

3. 持之以恒: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议化整为零,长期积累,并尝试践行。

4. 尊重差异:针对孩子们的不同情况,不要整齐划一地硬性要求,有些难以理解的诗文对有些孩子可以暂时放一放。

亲爱的同学们,6~13岁是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希望你们抓住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名篇,将使你们终身收益。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所限,读本中一定还有疏漏及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邮箱:esxws@126.com;QQ:814160063),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写本套读本时,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及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同时查阅了有关图书和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小常识总目录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诗文

1. 月夜忆舍弟

[1]【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2],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3],况乃未休兵[4]。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给后人流传下诗篇1 400多首,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蕴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感,其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且与李白合称“李杜”。作品有《杜少陵集》。注释

[1]舍弟:谦辞,对他人称呼自己家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断人行:战争期间宵禁,如后世所谓“戒严”之意。

[3]长:一直,老是。达:到达。

[4]况乃:何况是。未收兵:战争还没有结束。译文

戌楼上的更鼓声响过,路上就断了行人踪影,边塞的秋天,传来孤雁的悲鸣。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有兄弟却都因战乱分散了,没了家园,是死是生我无处去打听。平时寄去的书信,老是无法送到,更何况战乱还没有结束。简析

这首五言律诗作者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作者颠沛流离,备尝艰辛。遂托物咏怀,既怀家愁,又忧国难,表现了作者因为战乱而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相聚的凄楚哀伤,反映了其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

整首诗结构严密,环环相扣。“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兄弟“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2. 水调歌头

[5]【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6]。

明月几时有?把酒[7]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8],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9]。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0]!

转朱阁,低绮户[11],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以及他的耿直性格,多次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这样使他广泛接触到社会的现实生活,丰富了艺术创作实践。诗词、散文、书法以及绘画的造诣都很高,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背景

这首词作者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做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遂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苏轼于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心中十分苦闷,喝得酩酊大醉,不由得思念起远在他乡、已七年没有见过面的弟弟子由。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作出了这首《水调歌头》。注释

[5]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6]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7]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8]宫阙(què):宫殿。

[9]归去:回到天上去。琼(qiónɡ)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神话里的仙宫。不胜(shèng,旧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0]弄清影:这里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朱阁:红漆的楼阁。绮(qǐ)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婵娟:这里指明月。译文(中秋之夜,边赏月边饮酒,直到天亮,喝得大醉,于是作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什么时候有的这轮明月?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阙,现在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长风回去,只怕受不了高处的清寒。月下起舞,只有清影作伴,那冷清的月宫哪能比得上人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月光低照雕花窗前,照着屋里不眠之人。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为什么总在人们别离时最圆?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色。简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也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上阕把酒望月,抒写了由“乘风归去”幻想超尘,到“何似在人间”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阕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不仅抒发了对胞弟苏辙的怀念之情,更表现出作者豁达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无限热爱。

这首词意境豪放而博大,情怀乐观而旷达,以其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历来被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备受推崇。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3. 望月怀远

[13]【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4]。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15]。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16]。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7]。作者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年少时就有“神童”之称,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他的诗,劲练质朴,寄意深远,洗尽六朝铅华,有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王孟诗派也受其影响。注释

[13]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14]共此时:此时都在赏月。

[15]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竟夕:整夜、彻夜。

[16]怜:爱。滋:湿润。

[17]不堪:不能。盈手:双手捧满。盈:满。梦佳期:希望能在梦中相见。译文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此刻,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一定也和我望着这轮明月。有情人怨恨长夜难熬,彻夜不眠将亲人思念。熄灭烛灯,更觉满屋月光皎洁;披衣出户,忽觉露水凉人衣衫。月光虽然美好,却无法拿来相送,倒不如回去安睡,希望能在梦中与你相聚。简析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幽静、情深意切、细腻入微,细细品味,则余味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雄浑豁达的千古佳句。4. 十七日[18]观潮【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19],瑶台[20]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作者

陈师道(1053—1102年),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作品有《后山集》。注释

[18]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水最壮观的日子。

[19]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走:指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大潮。

[20]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译文

潮头的浪花连成一片,掠过两岸平阔的沙滩,像一道白虹迎面奔腾而来。莫非瑶台上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浆玉液泼洒到了人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潮的翻滚,在江底摇动;映水的落日随着浪潮的涌动,在上下沉浮。简析

这首绝句,通过“平沙走白虹”的比喻,“瑶台失手玉杯空”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小常识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一、篇有定句:通常的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hàn)联,第三联为颈(jǐnɡ)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二、句有定字:每句有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我们学过的《春夜喜雨》等;每句有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后面将要学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作品。

三、字有定声:每句二四六字要平仄相对。

四、联有定对:律诗四联中间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5. 山居秋暝[21]【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2],莲动下渔舟[23]。

随意春芳歇[24],王孙[25]自可留。作者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省),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其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自成一家。他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注释

[21]山居:山中居所。秋暝(mínɡ):秋天的傍晚。

[22]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浣女的欢笑声。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浣:洗。

[23]莲动:溪中莲花晃动。下:归也,回来。

[24]随意:任凭。春芳:春天花草。歇:干枯。

[25]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意指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译文

一场秋雨过后,青山更加幽静,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清凉。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松林,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宁静的竹林忽然喧闹起来,那是洗衣姑娘结伴而归的声音;莲花荷叶纷纷摇动,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任凭那春天的芳菲随时间消逝,这里秋色迷人,我自然愿意留居山中。简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在静观中捕捉景象,静中有动、以动写静、以声状静、动静辉映,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用自然之美表现人格之美,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成为千古佳句。6. 夜雨寄北[26]【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27]夜雨涨秋池。

何当[28]共剪西窗烛,却话[29]巴山夜雨时。作者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出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他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其诗文学价值很高,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作品有《李义山诗集》。注释

[26]寄北:寄给在北方的家人。当时,诗人滞留巴蜀(今四川省),亲人在长安,因此题为“寄北”。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27]巴山:又叫大巴山,在陕西省、四川省边界。

[28]何当:何时才能。

[29]却话:再叙,回头说。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去,还没有确定的日期。今夜的巴山,秋雨绵绵,池水涨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时对你的思念之情?简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李商隐收到妻子来信后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对眼前环境进行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明白如话,不用典,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浅情深、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此诗写于大中五年(851年)7月至9月间。其妻王氏这年夏秋间已殁,故认为此诗不是写给妻子的。但就算王氏仙逝居先,作者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通的年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是说,李商隐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妻子已经仙逝,而此时的李商隐却全然不知。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更是一首伤心之作。7. 江楼感旧[30]【唐】赵嘏(ɡǔ)

独上江楼思渺然[31],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32]似去年。作者

赵嘏,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及第,官渭南尉。精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注释

[30]感旧:感怀往事。诗题一作《江楼感怀》。

[31]渺然:辽阔悠远的样子。

[32]依稀:仿佛。译文

独自登上了江边高楼,心中思绪万千。月光犹如清澈的江水,天水相连,水色如天。去年一起来赏月的好朋友啊,如今又在哪里?只有那江边风景仿佛还是去年模样。简析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首句中“独上”一词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能看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第二句中,故意将笔荡开从容写景,进一步渲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用比喻、叠字回环、以动衬静等手法,描绘出如水的月光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江面水天一色、浩淼恬静的景色。第三句“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两相对照倍感孤独,更衬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凄凉落寞。

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虚实相间,给人无限的遐想。8.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33]。

复恐[34]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5]。作者

张籍(约767—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曾任迁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与白居易友善。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作品有《张司业集》八卷。注释

[33]重:重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心事重重。

[34]复恐:又怕。

[35]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临发:将要出发。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译文

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要写封家信,不禁心绪万重。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之中心里话没能表达清楚,在捎信的人要走的时候,我又把原本已封好的信拆开,再看看落下了什么话没有。简析

这首诗中通过写信又拆信的细节,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寥寥数语,却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细细品读,有无穷意味。9.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36]【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37],五千仞岳上摩天[38]。

遗民泪尽胡尘里[39],南望王师又一年[40]。作者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陆游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 000多首,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作品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背景

1189年,65岁的陆游上书朝廷减轻赋税,被罢官,从此离开仕途。此诗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这时,中原地区已被金人占领六十多年。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过着“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腐朽生活。初秋的一天,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悲愤,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他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在无限感慨之中写下两首诗。注释

[36]将晓:天将要亮。篱:篱笆。其二: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37]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虚指。

[38]岳:指西岳华山。仞:古人以八尺为一仞。摩天:触碰到天。

[39]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40]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

万里奔腾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高耸入云的华山接近了青天。宋朝遗民在金人铁蹄下泪水早已流干,他们面向南方盼望宋朝的军队来收复失地,在失望之中又白等了一年。简析

这首诗意在言外,韵味深长。前两句虽只写了黄河和华山,看似并未直接抒发感情,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于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广大中原地区为金人所占既痛心又不甘的情感。后两句中的一个“又”字表达了深刻的言外之意,谴责了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抒发了诗人悲愤的心情。10. 送别(部分)【现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41]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作者

李叔同(1880-1941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生于天津市。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做过编辑,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注释

[41]觚(ɡū):古代的一种酒器。译文

十里长亭外,悠悠古道边,芳草碧绿与天际相连。在徐徐的晚风中,柳枝在轻轻摇曳,悠悠的笛声不时传来,远处夕阳的余晖映照着一座座山峦。

在天的尽头,在地的角落,好朋友各自漂泊,大多不知去向。今日难得相聚,就让我们用这觚浊酒尽情地畅饮吧,今晚的别梦里恐怕又会满是凄寒。简析《送别》是李叔同未出家前所作的送别歌,其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曲调极为优美。作者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和看破红尘的觉悟。11. 饮酒(其五)[42]【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43],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44],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4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7]。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其创作的主要题材,为诗歌开辟了一个全新境界,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注释

[42]《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借“饮酒”的题目抒写情怀,寄寓感慨。本篇为其中的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43]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44]尔:如此,这样。

[45]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46]山气:山中的景象。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47]真意:自然意趣。忘言:不可言说。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译文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却没有烦心的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为何能这样,因为我内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居所偏远。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的美景就映入眼帘。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这里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可要把它说出来,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简析

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风格朴素、自然、平淡,写出了作者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忧后的感受,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12. 送日本国僧敬龙[48]归【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49],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50]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作者

韦庄(836—910年),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公元894年(乾宁元年)登进士第,先后任校书郎、左补阙。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存词五十多首,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作品有《浣花集》。背景

唐朝时,日本僧人敬龙在唐学成归国,韦庄写了这首诗送行。这首诗落笔于“送归”,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注释

[48]敬龙:日本和尚名。

[49]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50]师:指敬龙和尚。译文

扶桑已经是在茫茫大海的东边,而您的家还在扶桑东边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一起回到家呢?但愿有明月高照,一帆风顺伴您全程,陪您直到家乡!13. 送灵澈上人[51]【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52],杳杳[53]钟声晚。

荷笠[54]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作者

刘长卿(约709—780年),唐代诗人。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曾当过多年地方官。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以写五言诗著名,自称“五言长城”。这首诗描写诗人送著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注释

[51]灵澈(chè):唐代著名僧人,是作者刘长卿的诗友。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52]竹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53]杳杳:深远的样子。

[54]荷(hè):背着。荷笠:背着斗笠。译文

青山深处的竹林寺掩映在暮色苍茫之中,袅袅钟声若有若无地从寺院飘出。好友灵澈和尚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晖,渐行渐远,独自归向悠远的青山。简析

这首小诗,意境清晰,画面秀美动人。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和尚辞别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也表现了灵澈和尚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14. 剑客[55]【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56]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早年为僧,号无本,后来韩愈读了他的诗,劝他还了俗。几次考进士都没有中。唐文宗时做过遂州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等小官,他的一生始终在穷困中度过。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注重字句锤炼,以五律见长,人称“苦吟诗人”。他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作品有《长江集》。注释

[55]剑客:精于剑术的侠客。

[56]霜刃:像霜一样寒光闪闪的锋刃。译文

花了十年的工夫磨出一把宝剑,剑刃寒光闪闪,未曾试过其锋芒。今天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需要伸张?简析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述剑》,作者直抒胸臆,刻画了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剑客的形象。“剑”又是才能的比喻,“剑客”又是诗人的形象,作者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诗人言外之意是:十年寒窗苦读,真才实学未得以施展,宏誓大愿未能实现,但愿有机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1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7]【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58]。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59]。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60]。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61]。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丞相,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引荐。注释

[57]诗题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也是一位诗人。

[58]湖水平: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涵:包含,包容。“虚”和“太清”:均指天空。混:天水混为一体。

[59]云梦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撼:摇动。

[60]济:过河,渡过。楫(jí):船桨。端居:隐居。耻:羞愧,惭愧。圣明:指君王智慧英明。用渡湖无船楫比喻想做官却无人推荐。

[61]垂钓者:比喻入仕做官的人。徒:空,白白的。羡鱼情:比喻自己想做官的意愿。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水面与湖岸相平。远远望去,水天茫茫,混为一体。水汽蒸腾,弥漫着云梦大泽;波涛汹涌,撼动雄伟的岳阳名城。

本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桨。身逢盛世却闲居无为,真是愧对圣主明君。闲坐旁观别人垂钓,只能空怀羡慕之情!简析

这是一首干谒(ɡān 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诗,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前两联写景,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引荐其入仕从政的愿望。全诗“体物写志”,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表现了其积极用世的愿望。这首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16.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62]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63],夜深篱落[64]一灯明。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浙江省丽水市)叶氏。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是江湖派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善于景物的静态描写,语言绮丽动人。注释

[62]萧萧:风声。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63]挑(tiǎo):捉。这里指用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拨出蟋蟀。促织:俗称蟋蟀。

[64]篱落:篱笆。译文

梧桐叶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面秋风吹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边的一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简析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中作者不写自己独栖孤馆的情景,而是通过夜间所见小景,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愁闷孤独的凄凉之感、思乡之情。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勾起了亲切、活泼的童年回忆,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悲愁与无奈,也加深了思乡之情。17. 逢入京使[65]【唐】岑参

故园[66]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67]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

岑参(715—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省),迁居江陵(今属湖北省),出身官僚家庭。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天宝(742—756年)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回朝,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背景

此诗作于749年(天宝八年)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诗人告别了长安的亲人,西出阳关,奔赴安西。路上,碰见返京述职的老相识,请他给家人传个口信、报个平安。注释

[65]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66]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67]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译文

回首东望家园,路途是那样遥远;两袖已经湿透,泪水依然不干。途中骑在马上与您相遇,没有纸笔写信;就托您捎个口信,告诉我的家人,说我一路平安。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人带上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赴边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深沉细腻,感人至深,使这首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