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23:24:4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国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析

走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析试读:

卷首语

《走进经典》这部著作,是适应当今时代要求,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平执笔编写的。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引导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径直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而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当然,最终目的不只是引导读者走进经典,而是要从经典中走出来,走向当今的实践,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实践,并能联系当今的实践进行创新研究。只有走进去,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才能真正地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从深层次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9世纪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人们一直研究、实践、争论的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课题。1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批判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创新理论,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并通过这种革命,实现人类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而且还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奋斗,如何追求真理、追求信仰、追求人生价值的大学问、大道理。无论什么人,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都不能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之外。所不同的只是,有的人懂得马克思揭示的那些规律,能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这种规律,并遵照这种规律去追求有尊严、有良知、有道德的生活,努力既为自己也为他人,特别是为广大劳动者、为全人类的解放作贡献的生活;有的人则不懂得这些规律,或者不愿遵从这些规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个人私利、贪图钱财的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前者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后者则是像动物一样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几起几落,但始终光芒四射。特别是最近几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马克思主义身上。实践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丑恶的再次大暴露,面对劳动者为改变劳资贫富差距和劳动者的地位而举行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罢工游行,人们都不得不再次进行历史性的反思,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图从中找到解决现实难题的钥匙。于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再次热销,青年一代开始重新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从而也再次引发了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热潮。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反复证明,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广大青年人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中国永不变色。也就是说,使广大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青年一代已经养成了快速浏览的阅读习惯,形成了以眼球经济为标志的快餐文化,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下,要想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去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他们需要一部既能够快速浏览又能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的书。而《走进经典》这部书,正适应和满足了这些读者的需求,适应了新时代的新形势,是精心为青年人编写制作的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快餐”。

为此,本书每章的核心思想部分都采取一个观点一段话,一段话就是一个独立思想,都有一个鲜明标题的方式,做到主题鲜明,避免长篇大论,使读者能轻松阅读,不会感到沉闷。而且读者只要一书在手,随时随地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了解和学习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并用以指导工作。可以肯定地说,本书中所选取解析的原著,及其阐述的核心思想,不仅是极为经典的,而且都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精华。这些都会十分吸引读者,非常符合现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阅读的情趣。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还能起到某种工具书的作用,一般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寻找到感兴趣的经典理论;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有关原著,进一步深入钻研。《走进经典》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逻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1835~1895年间,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作进行解析,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将其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确立、成熟、补充完善四个时期,加《资本论》共五篇,对每部著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写作时间、时代背景、重要意义、主要思想观点等,都作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像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的百科全书。读者一书在手,就有一种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几十卷尽握的感觉。

读《走进经典》这部书,犹如读一部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史。本书在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时,既坚持忠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原本理论含义,又引导读者联系这些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去历史地、发展地领会、理解这些理论。读者在读它时,既像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像读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从中既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又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性,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当今的发展和实践联系起来,从深层次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和历史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出现的偏差,大多与没有认真读原著,没有真正领会这些原著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有关。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从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开始。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有过许多论述。他说过,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恩格斯还说过,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一个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原著的时候学会从作者写的原样中去阅读这些著作,并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根据原著研究这个理论,而不是根据第二手材料来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正好是原著本身。可见,认真读原著,对于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都至关重要。书稿中对每部著作的解析,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特别是对主要思想观点的解析,都力图用最简练、最概括的语言,引导读者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今的实践、这些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既是当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种创意,也是引导读者历史地、实践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脚踏实地的一步。

历史还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质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正确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无论从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或是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看,这部书稿都是很有价值的。它的出版面市,必将引起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兴趣和欢迎,使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这也正是它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之所在。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思想和信仰都在大变动、大转折、大动荡的时候,在人们都在渴望真理,渴望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渴望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走进经典》一书,对每个读者来说,也许都会是雪中送炭。

在本书解析的56篇著作中,被2009年12月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选入的,有30篇,包括《资本论》三卷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6、7卷和第9卷《反杜林论》。其余的分散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4卷中。本书在每篇的开头,都用“另见”的方式注明其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位置,以便读者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时参考。

序言

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几位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走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析》。本书的编著者们依据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把马克思和恩格斯1835~1895年间的主要著作以及核心观点分为四个大的时期、五个部分进行解读和介绍。本书不仅适应了当前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理论宣传的需要,而且对于帮助和引导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都具有推动作用。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时代的要求,是真正理解、掌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我国改革开放越深入,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学习、研究和深入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研究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最终还要落实到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质的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书的编著者正是本着这一精神编著了读者手中的这本书。张宇燕于2011年4月26日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产生时期(1835~1844年)主要著作解析导论

19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变动、大转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最令人振奋的伟大事件,莫过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运动和由这一革命运动所必然引发的工人革命运动,以及这两种革命运动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论过去和现在,无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或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只要回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马克思主义“幽灵”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震撼。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变动、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最令人振奋的伟大事件,莫过于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所引起的震撼。震撼还在继续,震撼继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新时代呼唤着新理论

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当时被称为“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先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新的历史实践,加以变革和创新的结果,有其鲜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1818~1845年,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手工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变的年代。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暴露。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否人类最理想的社会?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整个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些是这种新的社会变革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的历史性课题。

新的社会变革,在思想理论上提出的新的课题,呼唤着新的理论的产生。身处这一大变革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目睹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目睹了资本主义发展给广大工人带来的苦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解决这些课题的热情。正是依据这种新的历史实践,并在占有大量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理论,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回答了应当如何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这个时代性的理论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理论,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有个产生、形成、完善、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和逻辑。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样继承了以前人类思想理论的伟大成果,也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在理论研究和探索中,不仅有着博大的胸怀,善于吸取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人的优秀成果,而且敢于创新,在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里的理论革命,不仅表现在他们依据新的实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改造、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行而上学,改造、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崭新的以实践为根基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他们在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创新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把经院哲学改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革命运动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革命,也不仅表现在他们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合理内核,主要是批判地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发现了商品交换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关系为主要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特性,指出了它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理论革命,同样不仅表现在他们批判继承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中,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论上创新,即对旧的思想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19世纪40年代开启,并逐步深入。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理论,不仅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具有直接指导社会革命实践的巨大力量,所以它在思想理论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受到社会主义革命者的极大欢迎,特别受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极大欢迎。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去世后,人们为了肯定这些理论对人类进步和精神文明的贡献,就从褒义上把他们的“创新理论”改称为“马克思主义”,并在得到恩格斯认可的情况下,广泛采用。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在他上中学的时候,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已经在西欧先进国家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那里已经确立。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无产阶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出现,无产阶级反对资本压迫和剥削的斗争日益尖锐。实践告诉人们,资本主义还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原来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的一切资产阶级的理论,都遭到质疑,新的时代呼喊着新的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适应这种时代的呼唤,走上了历史赋予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之路。他们在这期间的著作主要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谢林论黑格尔》《伍珀河谷来信》《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级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关于森林盗窃法的辩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后四部,它们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上述转变的完成,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

1835年,当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但这场革命带来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掠夺和剥削,是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苦难,饥饿和疾病。从而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也已经展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阶级力量出现了。在这两大阶级斗争中,是站在哪一边,这是每一个青年人都面临的选择。马克思立场鲜明地选择了站在工人阶级一边。在分析论述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论文中,马克思决定把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决心做一个把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辩证地结合起来,勇于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人。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认真选择职业,是青年人开始走上社会、走上生活的重要责任。他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此,我们应当考虑:我们对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对选择职业的影响,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生活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他还从人的身心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到,人的体质也常会威胁我们对职业的选择。他劝告我们,不要选择与体质不适合的职业。他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从事它。他还说,即使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活得更不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他还劝青年们,如果选择了与体质不适合、不胜任的职业,就不能持久而愉快地工作。即使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也决不能把工作做好,很快就会自愧无能,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由此产生的自然结果是自卑。而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而尊严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众人之上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确立坚定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当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理深深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主导思想而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还是最高尚的。马克思最后选择的就是这种事业。

在马克思看来,选择职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他认为作为学者,不能只为自己而劳动,而同时应当为同时代所有的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劳动。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相互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和战斗,并在这种战斗中实现自身的完美,这是马克思自小就立下的志向。他说,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变得高尚的人称为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作家写作永远是目的本身,对于他自己或别人都不是一种工具;必要的时候,作家可以为作品的生存牺牲他个人的生存。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和战斗,就是为广大劳动者幸福而工作和战斗,为广大劳动者的解放而工作和战斗。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广大劳动者的幸福和解放而战斗的一生,并在这种战斗中,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实现了自身的完美。

为了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事业,才能不被名利迷住心窍,不失去理性,无法约束自己,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高尚的和完美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正是树立了这样的人生观,马克思才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创新理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科学,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任何先进思想、先进理论,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也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类先进思想面临时代的巨大挑战而产生严重困惑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伟大思想成果。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化,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严重破坏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其自身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长的生产力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了。”资本主义理想破灭了,资产阶级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根基动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时期的著作,作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作为工人阶级人生观的体现,应运而生了。两个艰难的转变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们自身首先也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自我革命过程,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在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批判和继承了前贤们的思想遗产,并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积极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经历了各种艰辛和曲折。此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都具体体现了这种转变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入青年时代,也就是开始参与社会活动的时候,欧洲在理论上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的哲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还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当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而且都是基督教的信徒,都接受过圣经的教育;而且他们还都是黑格尔和亚当·斯密的崇拜者,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他们都是在两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走上了反对宗教、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道路的。他们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由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向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转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他们在这一时期初期的著作,就反映了这一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新理论的开拓者,也只能从这些理论起步。由信仰这种理论到与这种理论决裂,并批判继承其合理内核,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经过了一个很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革命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他们由基督教的信仰者到无神论者,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他们在1835~1844年这期间的著作,就具体体现了这种转变过程。

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要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由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者,其难度可想而知。大学期间,是马克思接触和研究各种思想流派,追求真理,开始发现真理,进行这种转变的激烈思想斗争、思想革命的重要时期。《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表明,马克思已经初步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对农民贫困状况的调查研究,又促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看到了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在人的意志和行动背后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看到了客观关系对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的制约性,更进一步提出了探求国家生活客观基础的问题,这无疑是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了一步。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马克思表明了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不赞同态度,但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任务。在之后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更是为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铺就了第一块基石。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深刻地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指出黑格尔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头足倒置的观点,他把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而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这种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是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已经包含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驳斥了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指出了宗教并非人世间一切罪恶的源泉,而只是它的具体表现,只能用人间的压迫来说明宗教的压迫。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所以,只有消灭了人间压迫,才能真正消灭宗教的压迫。马克思的这些观点,表明他已确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等人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时,阐明了必须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不同。政治解放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目标只是消灭封建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政治解放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也不可能消灭宗教。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使人类彻底解放,也才能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著名思想观点,以及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论证,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论证,都表明他已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而且已经在向创新理论唯物史观迈进了。

在马克思完成两个转变的同时,恩格斯也从另外一种渠道完成了这两个转变。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首先是从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开始并达到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已经表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也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成了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天才大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批判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揭露了它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来的垄断、竞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商业危机、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以及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堕落都是私有制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因此,只有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根本对立的方法,才能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根源,不消灭私有制,就不能消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恩格斯在阐述只要私有制存在,利益的统治就必然必须为财产的统治的同时,还阐述了工人阶级的产生和意义,阐述了工人阶级的穷苦和贫困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并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阐明了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尽管他们粗野,道德败坏。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他们还是可塑性的材料;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也没有偏见,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而贵族——目前还包括资产阶级——已经日暮途穷;它的全部思想,一直到最新的结论,都已卖弄净尽,见诸实际,它的统治迅速走向灭亡。

总之,1841~1845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正式与黑格尔派哲学决裂,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此时期的著作,具体体现了他们通过各自的途径实现了这种艰难转变的过程。继承中的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时,都不是只破不立,而是有破有立。立就是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确立了唯物主义;又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1843年恩格斯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都是在认真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考察社会实践写出来的。它们都意味着对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和革命中的继承;也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实际斗争中,既彻底完成了两个转变,又开始了创新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和在继承中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著作中。这两部著作都是在英、法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走上了政治舞台,随着资本对劳动剥削和压迫的日益加重,劳动者的反抗也日益激烈,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写出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综合性研究著作,是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著作,也是建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初步尝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手稿》不仅集中分析论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意义、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而且分析论述异化劳动、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论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发展,评价了它们的各种历史形式;分析论述共产主义的本质、劳动解放,是该《手稿》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它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初步探讨和论证了共产主义,提出和分析了人的解放的本质、意义和途径问题。

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占有重要位置。《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批判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创新的最好体现。马克思把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来分析,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异化理论时,对异化劳动问题作了透彻的阐述。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马克思异化问题的理论虽然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但它既与黑格尔将异化的主体看做是神秘的绝对精神不同,也与费尔巴哈仅将宗教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根源私有制入手,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得出了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不平等及阶级斗争根源的结论。

异化本来是一个哲学概念,即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然而在《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本质和种种表现形式。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质性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正因为这种异化,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也正因为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外在的东西,从而使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手稿》中马克思还阐明了,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尤其是造成了阶级之间的严重的对立。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就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考察后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还阐明了,消灭私有制,铲除异化劳动的根源,实现人向自身本质即自由自觉劳动的回归,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而且在对异化劳动的研究中,马克思还自觉地将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从而向开创唯物史观又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实践是产生真理的土壤,检验真理的标准。1842~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实践的深入考察和亲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斗争中,逐步树立了工人阶级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完成了由唯心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到辩证唯物主义者和科学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时期的著作,特别是这一时期后期的著作,在批判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已经初步阐明了如下一些理论:世界是物质的,精神只是从物质中得出的抽象;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关系,物质利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根本矛盾是对私有制度的维护;无产阶级不消灭私有制,不消灭强加在他身上的违反人性的生产条件,就不能消灭他本身的生活条件;资产阶级人权并没有使人有占有财产的自由,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是有差别的消灭私有制,铲除异化劳动的根源,实现人向自身本质即自由自觉劳动的回归,从而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等。我们完全可说,这些著作的问世,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艰难地诞生了。第一章马克思人生观的初步表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何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世界观不同回答也不同。马克思人生观的最初表达,见于他中学毕业考试的德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这篇论文(写于1835年,发表于1925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明确回答,很值得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一读。

马克思生于1818年。当时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已经在英、法等国取得成功,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童年时期,马克思主要接受家庭教育,既受着他父亲思想的影响,也受着基督教、《圣经》的影响。1830年,也就是马克思12岁时,他进入前身为耶稣会学校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在中学里,马克思虽然主要是受到了启蒙运动和纯粹的古典人道主义教育,但同时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影响。

当马克思17岁,也就是1835年他中学毕业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但它带来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掠夺和剥削,是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苦难,饥饿和疾病。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已经展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阶级力量出现了。但马克思出生的德国还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之中。应该说,这篇毕业论文,是在此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它表明了马克思要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志向。青年人选择职业的原则和指针

这是一篇论述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的文章。集中分析青年人选择职业应当考虑的问题、坚持的原则和指针。马克思认为,这些原则和指针,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青年人应当把人类的幸福和自己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把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而且只有有了前者即为了人类的幸福,才能有后者即自身的完美。

二是应当做高尚的人,从事高尚的职业。文中马克思从多方面论述了什么是高尚的人,什么是高尚的职业。他明确提出,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最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而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最能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独立进行创造的职业。

三是选择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青年的首要责任。选择职业即使有了正确的指针,也不能单凭热情,不能光有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且要考虑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包括身体条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有尊严的、高尚的职业。不过,被名利迷住了心窍、失去理性、无法约束自己的人,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职业的。

四是选择为人类幸福的职业,并为此奋斗付出牺牲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面对他们的贡献、骨灰,所有高尚的人都将会祭奠他,都会为他洒下热泪。

之后的事实说明,马克思正是按照他提出的这些指针和原则选择自己的职业的。不过,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都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选好自己的职业的。马克思开始选择法律,之后又选择哲学和法律,中间就经过复杂曲折的思想斗争过程。选择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青年的首要责任

马克思提出了选择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青年的首要责任的观点,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马克思写道:“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认真“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职业,“是每个人走上生活的道路而又不愿意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455)。这一观点不仅启示青年人,在走上生活的道路后,如果想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听天由命,那就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且还把选择不仅最能使自己高尚,而且同时也最能使社会变得高尚的职业,作为每个青年人的首要责任。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

马克思提出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自身成长、发展的一条规律。马克思写道:“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456)这里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应当有理性,不能光有虚荣心,更不能被名利迷住心窍,一旦被名利迷住了心窍,那理性就无法加以约束,就会一头栽进不可抗拒的欲念,就听从这种欲念的召唤,任欲念摆布。那时,职业就不由自己选择,而只能由偶然性决定了。青年人选择职业时,千万不要被名利迷住心窍!切记!切记!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足以炫耀的职业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要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这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是很难的。马克思写道:“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要“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456)。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人生价值的思想:人生的使命,既不是追求名利,也不是要寻求一种足于炫耀的职业,从而光宗耀祖;而是要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从而最能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并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

马克思提出了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并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然而,何谓尊严?并非所有人都明白。马克思写道:“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458)是人,就要有尊严,尊严是最宝贵、最能使人高尚并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青年人千万不能失去尊严。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独立进行创造的职业

马克思提出了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独立进行创造的职业的观点,对尊严和尊严职业的本质进行了揭示。马克思写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458)什么职业是最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那就是,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式的职业,而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创造的职业。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提出了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观点。马克思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459)这里马克思把青年人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方针,说得很具体明白:那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己的完美。而且只有为人类的幸福、为同时代人的完美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为人类幸福而牺牲的人,高尚的人们都将为他洒下热泪

马克思提出了为人类幸福而牺牲的人,高尚的人们都将为他洒下热泪的观点。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59)这里包含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为了自己而死,轻于鸿毛;为人民而死,则重于泰山。为人民而死的人,是最幸福的,而且这种幸福属于千百万人。对于为人民而牺牲的人,人民永远会以热泪悼念他。第二章恩格斯研究哲学和对黑格尔超越的起步——《伍珀河谷来信》《时代倒退的征兆》

1839年11月,恩格斯开始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他认为黑格尔的这本书写出了他的心里的话。恩格斯是面对社会出现教会生活和国家生活扼杀自由、恢复旧秩序的反动现象,而写就《时代倒退的征兆》一文的。此文作为恩格斯研究哲学的开篇,对理解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章用历史哲学的观点,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出现教会生活和国家生活扼杀自由、恢复旧秩序的反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反驳了否定黑格尔辩证历史观的错误观点。在分析论述中,恩格斯既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积极因素,又超越了黑格尔,提出了螺旋式发展的历史观,指明了真理的性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理艰难等。文中关于真理的曙光通常是在乌云满天时出现的,社会在倒退中充满着愚昧和无知,这都已被历史实践所证明。不过,这里面包含着必然性和辩证法:因为真理开始往往都是掌握在被乌云掩盖着的少数人的手中,正是因为那愚昧和无知,才造成了社会的倒退,只是身处其中的一些人意识不到那愚昧和无知。恩格斯政论文章的开篇

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这篇文章写于1839年,发表于1839年;《时代倒退的征兆》这篇文章写于1839年,发表于1840年(这两篇文章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恩格斯出生在1820年。18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故乡普鲁士莱茵省的纺织工业中心伍珀河谷。恩格斯的家族几代经商,在当地颇有名望,他父亲也是成功的企业家。但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还受着宗教、封建势力和专制政府的束缚,显得很保守。所以在父亲的安排下,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还不到18岁就学经商。他的丰富的知识和理论,都是靠业余时间自己钻研积累起来的。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也自幼就信仰基督教,接受《圣经》的教育。在思想上也崇拜过黑格尔,也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之后他们几乎同时都走上了反对宗教、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道路。1839年,在欧洲是青年黑格尔派活跃的时代。这两篇文章就是恩格斯在黑格尔派的影响下,从黑格尔派特有的、理性的立场、观点出发,考察分析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社会各种关系的论文。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展现《伍珀河谷来信》作为恩格斯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反映了当时恩格斯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理解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压榨的本质,都有重要意义。这篇论文的中心是揭露、批判新教虔诚主义对伍珀河谷人民的精神欺骗。恩格斯对宗教虔诚主义的批判,推动他与宗教信仰彻底决裂。论文依据在家乡耳闻目睹的事实,对资本家残酷剥削压榨工人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在工人中影响极坏的、伪善的、对工人进行精神控制的虔诚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书中具体描绘了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下等阶层,特别是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他们被繁重的劳动折磨得精疲力竭、酗酒、露宿街头、躬腰曲背等。恩格斯认为,应当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揭露这些,而不能像虔诚主义者那样,用欺骗性的说教麻痹工人。下层等级,特别是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

文中,恩格斯具体描述了资产阶级工厂的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文中写道:“所有的小酒馆都挤满了人,特别是星期六和星期天,到晚上11点钟,酒店关门的时候,醉汉们才从酒店拥出来,其中大部分都是倒在路旁的沟里睡一觉后才醒过来。他们当中最堕落的就是所谓的搬运工人即那些颓废沮丧、没有固定住所和工资收入的人;这些人天蒙蒙亮从自己的栖身之所——干草棚、马厩等处爬出来,如果不是在粪堆或房屋台阶上度过整个夜晚的话。由于地方当局限制了从前无人知晓的酒店的数量,现在才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这种不良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工厂劳动大大助长了这种现象。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而且大部分人从6岁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就剥夺了他们的全部精力和生活乐趣。单干的织工从早到晚蹲在自己家里,躬腰曲背地坐在织机旁,在炎热的火炉旁烤着自己的脊梁。因此,这些人不是信奉神秘主义就是酗酒。在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这种粗暴的令人反感的神秘主义,必然会造成截然相反的极端,结果首先就出现这样一种说法:那里的人不是‘正派人’(人们这样称呼神秘主义者)就是放荡不羁的地痞流氓。这种向两个敌对营垒——不管这些营垒的性质如何——的分化本身就会断送人民精神的任何发展。可是,如果厂主不把工厂搞得这样乌七八糟,如果神秘主义不是像现在这样流行并且越来越咄咄逼人地蔓延开来,这一切确实不会达到这样骇人听闻的程度。下层等级,特别是伍珀河谷的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43~44)从这几段对在资本家残酷剥削下的工人生活状况的具体揭露和描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恩格斯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厂主中间对待工人最坏的就是虔诚派教徒

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当时厂主中间对待工人最坏的就是虔诚派教徒的观点,写道:“因为我们知道,厂主中间对待工人最坏的就是虔诚派教徒。他们借口不让工人酗酒,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但在选举传教士的时候,他们总是抢先收买自己的人。”(45)为维持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施展各种诡计欺骗、腐蚀善良的工人。利用工人对宗教的信仰,通过收买宗教教徒来进行这种腐蚀和欺骗,自然是最坏的。虔诚主义用动人的朗诵麻痹工人

文中,恩格斯提出了虔诚主义用欺骗、用动人的朗诵麻痹工人的观点。文中写道:“他的朗诵有些地方十分动人,他那有力的、令人信服的手势往往也很得当,但有时总使人觉得过于做作和乏味。朗诵时,他在讲台上来回乱窜,身子四下摇晃,拳头击着讲台,脚像战马的蹄子一样跺着地板,而且还拼命地嘶叫,震得玻璃直响,吓得路人行人张口结舌。这时,听道者也就开始抽抽噎噎;先是年轻姑娘嘤嘤啜泣,接着是老太婆的肝胆俱裂的嚎啕大哭,最后是神经麻木、酩酊大醉的虔诚派教徒(假如他们还有神志的话,那他的话一定会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的呻吟,至此这种大哭小叫的情景才告结束。而在此期间,克鲁马赫尔豪壮的声音透过这一片号叫声,在全体听众面前百般咒骂有罪的人,或者描绘一番恐怖的场面。圣经上还说:不通过我,谁也不能去见天父;但异教徒不能通过基督去见天父,因为他们不认识基督,因此,他们活在世上都不过是为了将来去填地狱。”(49~50)宗教在工人中历来有着很大的欺骗和麻痹作用,而利用这种欺骗和麻痹维持对工人阶级统治和剥削的制度,则是资产阶级一贯采取的手段。旧蒙昧主义的断崖也抵挡不住时代的巨流

文中,恩格斯通过大量事实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伍珀河谷虔诚派的活动情况;很难想象,在我们这个时代居然还会搞出这样一些名堂来;但总可以相信,就是这个旧蒙昧主义的断崖也抵挡不住时代的巨流:沙石一定会被水流卷走,断崖一定会轰然倒塌。”(54)也就是说,利用宗教信仰来愚昧、欺骗、麻痹工人,都阻挡不住工人起来斗争、起来革命的历史潮流。真理的曙光通常是在乌云满天时出现的

文中,恩格斯提出的真理的曙光通常是在乌云满天时出现的这一观点,揭示了真理产生的艰难。文中写道:“普天下没有什么新东西!这是一条走运的伪真理。这类真理有过辉煌的历程,经众口相传胜利地游遍全球,历经数百年仍然不时为人津津乐道,仿佛刚刚问世。真正的真理却很少这样走运;它们必须奋斗,必须忍耐,它们受到残酷折磨,被活活埋葬,而且每一个人都随心所欲地将它们捏来揉去。普天下没有什么新东西!不,新东西多得是,然而,它们如果不属于那些圆通的伪真理就要受到压制;而伪真理总是备有‘这就是说,云云’之类一本正经的附带说明,并且像突然闪现的北极光一样,很快又让位于黑暗。但是,一旦新的真正的真理像曙光一样在地平线上升起,黑夜之子就会清楚地知道它们的王国正受到灭亡的威胁,就会拿起武器。要知道,北极光总是在晴空中闪耀,而曙光通常是在乌云满天时出现的,曙光应当驱散天空的黑暗,或者用自己的火焰把黑暗照亮。”(106)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当时要冲破黑格尔哲学的伪真理是多么艰难。但恩格斯却在乌云满天中看到了真理的曙光。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

文中,恩格斯提出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文中写道:“我宁愿把历史比作信手画成的螺线,它的螺纹绝不是很精确的。历史从一个看不见的点徐徐开始自己的行程,围绕着这个点缓慢盘旋移动;但是,它的圈子越转越大,旋转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灵活,最后,简直像明亮的彗星一样,从一个星球飞向另一个星球,时而擦过,时而穿插过它的旧轨道。而且,每转一圈就更加接近于无限。”(107)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总是在进步的,但这种进步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的。这里恩格斯指出了历史发展的这种规律。社会倒退中充满着愚昧和无知

在历史发展中,总会有逆流和反动,而这种逆流、反动甚至倒退,总是被愚昧和无知充斥着。恩格斯在文中指出:“说实在的,当我打算把这许多个别现象归纳到一起的时候,感到十分困难;必须承认,我失去了把它们同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联系起来的线索。也许,它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行准确概述的地步,在规模和数量上还在继续增加。不管怎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反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内阁报纸的抱怨的弦外之音似乎仍然是‘朕即国家’;在有些最新的德国诗歌中充斥着愚昧和无知,这是同另一部分现代蒙昧主义者的大喊大叫相呼应的。”(11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